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

2024-11-30

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通用9篇)

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 篇1

小班化课题提出意义与研究价值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重点课题通知,我区申报了《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为了落实西岗区教育局《关于实施小班化教育研究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此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意义与研究价值

1、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21世纪的教育必须以培养现代人¬¬¬――即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小班化教育”就是使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

2、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小班化教育” 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平等、充分的使用显性教育资源和享受隐性教育资源提供保障。

3、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必然。大连基础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数量扩张,满足需求阶段;二是追求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阶段;三是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阶段。第一阶段在08年已完成,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预计到12年实现。随着我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

2008年,我区已有4所中小学校率先进行了试点研究小班化教育,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做法。2008年西岗区政府将“小班化教育研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2月,西岗区教育局成立了“小班化研究推进中心”,并给予政策、经费的大力支持,研究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区域教育的一项重点工程。

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 篇2

一、民办高校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现状

笔者从教学研究成果的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应用两方面对其应用现状进行简单叙述。首先, 民办高校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的自我完善对促进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教学研究成果的自我完善是高校教师针对自己教学研究成果加以修改, 促使其不断完善。通常情况下, 在民办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得出的教学研究成果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完善之处,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此, 民办教师可以通过向相关教育专家咨询、查找教育教学理论等多种方法促使教学研究成果的内容更加全面, 研究论证更加严密, 研究结论准确性更高。其次, 教学研究成果的自我应用, 教师把自己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进而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成果的自我应用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内在要求, 因为教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行动研究, 与教师的教学实践不可分割, 其研究目的也正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以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所以, 民办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时, 不应该把眼光放在获取更多的科研奖励方面, 而应该立足于如何推进自己的教学质量, 正确处理好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关系。比如, 一个民办高校教师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可能会被评为校级、甚至国家级教学成就奖, 但是即使有再高的教学研究成果奖, 如果没有应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 没有起到促进教学成效的作用, 也失去了其本身的学术价值。

二、民办高校教学成果推广的意义

相关调查显示, 由于很多民办高校以民办高校教师的上课数量来计算其工资数额, 使得大多数民办高校老师都不喜欢搞科研, 而更喜欢上课, 因为相比上课, 搞科研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在经济方面获得的收益可能还不如上课来得容易。针对这一现状, 民办高校不仅要完善科研的激励机制, 将科研放在年终考核里, 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对科研的重视度, 而且还要从思想上让教师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研究成果推广的意义, 自觉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中。

首先, 开展民办高校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 可以在民办高校内部形成规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 对推动民办高校内部学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民办高校内部教学研究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为此, 开展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可以大大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 使得优秀教学资源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 以不断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其次, 民办高校开展教学研究成果推广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术竞争环境, 激励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不断探究, 发现问题,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教师评价中仅仅看其发表论文数量的现象, 让更多的民办学校优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盼头、有劲头, 激发热爱研究的教师认真做好教学研究, 实现民办高校教师之间的公平竞争。

三、民办高校教学研究成果推广的策略

民办高校教学研究成果推广是对教学研究成果的公开, 通过教学交流、教学示范等方式让其他教师认识和理解这一教学研究成果的内涵意义, 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1. 教学研究成果公开。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公开主要是通过期刊、网络、申报教学成果奖等方式进行的, 民办教师在公开时会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论进行详细叙述, 以便让其他教师认识和了解这一教学研究成果, 同时, 接受其他教师对研究成果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此外, 民办高校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成果公开时必须遵循期刊社、出版社等对学术性科研成果的要求, 客观叙述研究成果, 解释研究价值, 并注明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 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

民办高校的教学交流, 是教师通过会议、讲座等方式向其他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 以达到推广自己教学研究成果的目的。在教学交流过程中, 民办教师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首先, 教师应该注意拓宽自己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针对其他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 不断再加工自己的研究成果, 让其他教师可以看到教学研究成果对其教学实践的应用价值。其次, 民办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 教学科研成果交流的目的在于与其他教师相互分享教学经验, 而不是向他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此, 民办教师在向其他教师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一定要避免一味的说教, 而应该注意在交流过程中与其他教师互动, 回答其他教师的疑问和困惑。

3. 教学研究成果的教学示范。

教学示范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向其他教师示范, 以达到推广教学研究成果的目的。现阶段, 在很多民办高校中, 教学示范已经成为教师申请教学研究成果奖励的必经步骤, 通过将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进行实际的教学示范, 让其他教师在观摩中感受研究者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以及对各种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等等, 真正实现教师科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帮助其他教学在教学中借鉴和模仿研究者的成果经验。

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对促进教学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研究成果来源于教学实践, 服务于教学实践, 对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各大民办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 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教学研究成果的价值, 进而促进教学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 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高民办高校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科研成果对促进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是密切不可分割的。为此, 民办高校在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成果时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学研究成果推广的意义, 注重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 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研究成果应用策略, 以不断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在本文中就民办高校教学研究成果推广的意义以及应用策略加以简要分析, 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改进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研究,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姚利民, 刘玉玲, 龙跃君.论高校教师教学研究中的不足[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 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推广;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4-02

体育舞蹈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项目。体育舞蹈是由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是一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娱乐价值的综合艺术,它具有自娱性、健身性、竞技性、表演性等特点,是文艺和体育的结合体。体育舞蹈包含5个方面的价值体现,分别是运动学价值、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近几年,体育舞蹈在全国各高校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普及,并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日常最普及的活动之一。体育舞蹈对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等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广体育舞蹈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在校学生(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综述法:查阅文献资料,在图书馆、网站、相关著作收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借鉴学习有关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②系统分析法:对现有的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数据并数据审核。③调查研究法:访谈部分学生,深入实际研究。④逻辑分析法:把开展进程在思维中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制定出不定期策划方案。

二、体育舞蹈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闲暇观念的变化,体育舞蹈以其节奏生动活泼,音乐轻松愉快,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老少皆宜,且具备独特的时代感和时尚性的特点,不仅在高校得到发展,而在社会上也得到广泛的发展。体育舞蹈发展如此之快,深受群众喜爱,不仅源于以上的特点,还因为其有独特的价值。

1.体育舞蹈的运动学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劳动量的减少,工作时间的缩短、休闲时间的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享受和追求。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解剖及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体育舞蹈能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体育舞蹈动作为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

2.体育舞蹈的生理学价值。我们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3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4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3次/分,以上四种舞蹈对健身效果明显,体育舞蹈对生理具有显著的价值,也因此赢得了广大群众和当代大学生的喜爱。

3.体育舞蹈的心理学价值。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他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在运动中必须注意力集中,与音乐节奏保持一致,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促使内心充分得到放松,使内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休息,消除疲劳。所以体育舞蹈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

4.体育舞蹈的社会价值。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社交舞,它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情感的一种世界“形体语言”,它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享受舞蹈所带来的快乐。现在很多地方举办大型公益活动的时候,很容易看到体育舞蹈的身影,参加者通过自己的表演,尽量展示自己的舞蹈情感,使观看者能够对舞蹈感兴趣,进一步了解体育舞蹈。因此,体育舞蹈对提高社会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具有显著的作用。

5.体育舞蹈的精神价值。体育舞蹈不仅能活筋骨,调感情,还能培养人们穿着整洁、言行举止文明的习惯,自信、自强的品格。在舞动中能让人身心愉悦,释放压力,使其想象力、梦幻力、幻想力得到充分发挥,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开展体育舞蹈活动,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体育舞蹈在高校推广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体育舞蹈的美感产生,是源于人的直觉性,也就是大学生对动作技术的心理感受,它不但存在于对美的欣赏过程中,也存在于对美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美的享受,美的领略来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认知、想象和理解等审美能力。

2.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寓体育舞蹈教学于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中,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体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感情的激励、个性的陶冶,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感情;舞蹈通过人身体有韵律的动作抒发内心的情感。

3.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舞蹈的练习,可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与人的合作,亲近的习惯,提高社交能力。体育舞蹈是大学生之间相联系的一个纽带。

四、在高校推广的必要性

健美的体格,优雅的姿态,匀称的形体,潇洒的风度,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昔日的体育活动项目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需要具有新时代、新内容、新气息的体育活动形式,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集多种美于一体的的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出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同时,体育舞蹈又是一项严谨的文体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体育舞蹈把健身和健心融为一体。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参加体育舞蹈锻炼可以不分年龄、性别、季节,通过体育舞蹈自身的魅力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并掌握体育舞蹈的运动技能,可以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当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从生活需要的角度,为了缓解身心疲劳,增进健康,扩大人际交往,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可运用自己所学会的体育舞蹈在业余时间里进行自我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舞蹈是学生终身运动项目的最佳选择之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以综合国力为主要基础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体育舞蹈以它独有的魅力,不断扩大影响和持续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使世界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不仅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2.建议。昔日的体育项目已不能满足现今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首先要在学校,社区宣传体育舞蹈的价值,其次在高校中普及开展体育舞蹈课程,让学生都来参与这个项目。一年举办一次体育舞蹈比赛,社区以小区为单位,学校以系为单位,派选参赛选手完成比赛项目,从而达到“以舞会友〓全民健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庆国,殷恒婵.大学体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春文.体育舞蹈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吴谋,张海莉.体育舞蹈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罗庆遥,等.我国如何开展体育舞蹈[J].体操,1994.

[5]刘光红.体育舞蹈读本[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6]王步标,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7]宋文利,李建国.浅谈体育舞蹈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8).

[8]沃尔特.菜尔德.国际标准交谊舞[M].张路德,何大明,译.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2001.

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篇4

从古至今,教育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等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教育,在这个与日俱进的时代,有着它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教育对政治的价值与意义,是推进我国建设民主政治的进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教育制度。”这段话对于我们认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同样适用。我们知道政治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政治也有反作用。民主的问题成为教育与政治的核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知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参与对国家的监督和管理。列宁曾经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毛泽东也说过,民主的方法就是必须让人民“参与政治活动”。人民怎么才能参与政治活动,参与国家的管理呢?当然有各种条件,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没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是难于参加政治活动,行使对国家的管理权的。列宁在强调对工农的教育问题时,就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他还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列宁把提高工农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同实现苏维埃民主和克服官僚主义来纳西在一起。实践表明,列宁的意见非常深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让人民群众参加选举、监督、管理等政治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政治水平。教育在这些方面也肩负着重大的任务。广大群众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二,教育对经济的价值与意义,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强杠杆。人常说“贫穷的人(国家)的唯一出路,靠教育。”犹太民族的成功,在于教育,这是铁证;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是教育促进的作用。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教育又将作用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教育是培养适合经济发展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既是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该国资本形成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速度,应当同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才能保证教育与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首先,通过教育,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智力、体制水平。普及教育(包括初等、中等教育)之所以受到一切发达国家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它能带动奠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所需要的牢固基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这是由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在提供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是人才短缺;而这恰恰是教育不发达的结果。愈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愈清醒地看到人才的意义,因而把教育提高到社会发展的头等地位。“教育先行”成为发达国家竞相采取的决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正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成为生产力要经过几个环节,贯穿这几个环节的中介是教育。通过教育,科学第一步转化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说,科学作为社会生产力是通过教育而实现的。教育在把科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将愈来愈巨大。

第三,教育对文化的意义,是促进文化传递、交流、创造。首先,教育促进文化的传递。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成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性信息,因而也是人类的独有信息,独立于人体之外,不能靠生物遗传方式去为他人获得,而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客观上起着文化传承和普及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将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经过选择、加工成教育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在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传递给受教育者。于是,上一代的文化被传递到下一代,为他们所继承、接受、理解、掌握。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存。人类通过教育不仅可以继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继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文化传媒不断涌现,教育一边利用这些传媒高质高效地进行文化传播和保存,同时,也把使用这些传媒的方法教给了学生。于是,学生便可利用这些新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视、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等自己去获得文化。

其次,教育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内在的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促进不同民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最后,教育促进文化的创造。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功能,也就是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教育不仅直接产生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首先,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了一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主体,人不仅是文化的承担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作为形成人、发展人的手段,就是利用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响人,塑造人的个性把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文化,外在文化转化为内在文化,使人由愚昧的野蛮人成为开明的文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限地发掘了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了人创造文化的力量。其次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正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有科学研究就有科技成果,有科技成果就有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就有新文化的不断产生。因此,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历史 来看,高等教育创造新文化是积极的、推动社会发展的。总之,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还在于它的更新和创造,只有时时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而教育是实现这一切的最好手段。

同时,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发挥着它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他们从小就能形成良好的幸福观,一生受益;第二,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的要为提升人的幸福服务,因此,教育必须在提高学生幸福追求水平上下功夫,不仅对个体有利,而且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第三,教育能提高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创造过程中,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幸福;第四,教育帮助学生成长和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幸福,而科学的教育应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过程的幸福。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篇5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许多企业外表风光、内部却矛盾多多、危机四伏

为什么企业有很好的战略目标,却难以实现?

为什么市场环境很好,但企业不能抓住机会创造佳绩?

为什么许多经理聪明过人、用尽心机,却不能让企业真正高效而和谐

为什么许多主管未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什么团队成员的素质不错,但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为什么团队整体感觉效率低,执行力差?

为什么员工表现出缺乏激情,缺乏责任心?

为什么员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与计较?

“个人英雄”时代已成历史,现代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高绩效、高执行力的团队。有些团队,个人智商120,而团队智商才80;如何充分发挥团队资源,做到1+1>2?如何解决人与人、上级与下级、下级与上级,平级的沟通障碍,建设高效团队,是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成员配合度与凝聚力、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的前提是:体验先于学识,同时,学识与意义来自参加者的体验。每个参加者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因为这个学习过程运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是由参加者自己从潜意识里受到启发与触动,并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

体育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 篇6

体育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

摘 要: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生活化的相关问题,以体育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为切入点,以体育与生活的关系为主线,分析体育生活化的发展轨迹,探寻体育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体育生活化的广泛开展提出可行性意见与建议,倡导体育生活化、与生活相结合,进而提高社会公众的身体素质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社会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10-99 -02 一、 引言 体育本源于生活,而在当今社会,体育又正在回归生活,融入广大公众的生活实际,为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体育生活化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话题。体育生活化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也对社会人群的生活享受、生活的质和量有制约和决定作用。人们对体育生活化的认识也标志着生存价值标准的改变,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向往,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对体育充满需求和情感,循序渐进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所以体育生活化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 二、体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及其价值 (一)体育生活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生活化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所进行的个人或群体的自发或有组织的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将体育融入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贯穿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体育生活化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也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活乐趣。一般中老年人会选择一些适合自身体力的活动,如打太极拳、下棋、散步、养鱼、遛鸟等;青年人等选择运动量比较大的项目,如各种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等;而少年儿童则喜欢捉迷藏、跳橡皮筋、抽陀螺、踢毽子等游戏和民间体育活动。这种以活动为目的来达到怡情养性、健身娱乐的效果就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总之,体育生活化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保持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自发的需要和日常行为的过程[1]。 (二)体育生活化的意义 1、必然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现代社会的各种文明病也层出不穷。有关数据显示,社会人群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这种认识意识上的提高凸显的是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深化。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缓解压抑、焦虑等生理障碍、提高各种适应能力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社会关系。“体育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而体育生活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深刻的体育觉醒,它的价值意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2]。体育运动对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护佑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2、和谐相融性 和谐相融性是指个人与家庭的体育行为融于个体和家庭生活中,并且逐渐成为个体和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包括体育健身活动、个人和家庭生活融洽和消费构成,比如运动服装、购买运动器械以及与日常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体育消费支出等。体育不仅有健身功能,还具有强烈的娱乐健身色彩,现在很多人们在余暇时间会把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内容。 (三)体育生活化的价值 1、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百年前,当体育只局限于在有草皮的后院或农场做的一些游戏时,人们尚难以想象它在20世纪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今天,甚至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新闻也会被网球决赛或橄榄球大赛所取代,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展示了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社会,人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体育生活化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以增强人民体质、完善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为目的,满足当代人的健康、娱乐、休闲、保健、康复等各种需要,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给人们以美好的生活意境和启示,唤起人们在生活潜意识中已经存在的生存本能与原始冲动以及对体育的需求和情感[3]。 2、体育生活化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 体育生活化促进了人的身心发展,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享受。《联合国人权宪章》指出: 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充分发展人的身体的基本权利,也是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须的[3]。由于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要,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运动,并以自身习惯作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基本手段,以维护身心、发展健康,这不仅是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更重要的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展示。自觉和创造性的生活现状代替了原来自发、自在的生活状态,所以,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创建,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丰富、充实了体育文化的内涵。 3、体育生活化与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力争至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由于体育生活化目标的多样性,人们开展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现代健身活动(长跑、游泳、登山、划船、有氧操等),小区里的娱乐活动(太极拳、下棋、健身操等),使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的生理、心理障碍得到克服,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紧张和压抑的情绪也得到释放,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与人建立起更加亲密的社会关系;同时,体育生活化对预防、治疗、克服一些现代文明病更是卓有成效。不难看出,体育生活化的普及是我们努力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利保证。 4、 体育生活化与体育产业和谐发展 如果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它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无疑将是巨大的。所以说体育生活化对体育产业化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当今社会注重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作为经济一部分的体育产业将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逐步被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系列中。体育生活化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的消费意识越来越浓,休闲体育产业空前繁荣,庞大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限的商机,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随着各种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带动了相关体育产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体育生活化势必促进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三、体育生活化的功能 (一)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 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是指通过体育的生活化活动所能产生的直接效应,它体现着体育的本质功能与原初功能,例如锻炼人们的身体、愉悦人们的身心。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体育生活化的出现,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体育的新需求,新需求产生新的体育意识和新的体育生活行为,促使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使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体同步成长的满足。它既能够磨练人们的身心,又是一项快乐的活动。它使参加者的身心素质得到增强,树立和培养参加者热爱生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人生态度[4]。随着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增加,医疗费用占工资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切实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靠药物不如靠健身的思想已被人们所认同,人们越来越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体育生活化的出现,直接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需要。 (二)体育生活化的间接功能 体育生活化的间接功能是指通过体育生活化的渠道,达到培养锻炼者遵纪守法、传播社会发展和大众体育发展的信息等目的。在此,体育生活化经常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加以应用,成为达到另一种功能的途径,因此称之为间接功能[4]。如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实现其行为目标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干扰,使人的行为受到影响,并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挫折,出现某种能量的积累,造成社会不安。体育运动使人的情绪得到宣泄,进而起到社会安全的作用。人们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会很乐意地与别人一起分享这样的快乐,劝说他人一起参与体育,达到发展大众体育的功能。 四、体育生活化的特点 (一)体育参与的自主性 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当人对体育健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人的体育行为就会受到这种价值意识的支配,成为人主动参与各种日常体育活动的动力。体育活动借助于人们生活的习惯和常规,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成为人自发需要和自觉的行为,并依据自身的各种客观条件自主性选择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二)体育活动的常态性 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活动一旦需要融入生活,必将促进人的自身的健康。通过日常体育活动来获得有效的健身效果则必须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一种常态性的生活行为,健康的维持和提高是逐渐积累的生理、生化过程,所以,体育活动的常态性是体育生活化的特征之一。 (三)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 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新兴体育项目的不断开发,人们有能力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且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命价值。 五、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得到提高,居民的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也为人们提高健康素质提供了经济保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这使体育在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今居民社区组织网络化,管理工作服务化、多元化,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依托。总之,我国体育生活化的普及实施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理论研究,并积极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沈钟.我国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30(6):24. [2]陈佩华.王家林.试述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2):88. [3]陈佩华.王家林.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6(2):19-20. [4]陈济川.加快全名体育生活化进程的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8(2):127. 作者简介: 李强,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

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 篇7

组织是指一定的人员根据一定的程序和制度、为着特定的目标而组成的。共同体。当组织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时, 则是指全体组织成员所共同奉行的价值观以及受价值观影响形成的行为方式, 也就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通常包括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总体目标、道德风气、理想信念、行为标准等等, 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拥有和遵守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世界体育发展水平在迅速提高, 它不仅表现在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同时, 大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已经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体育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部分体育组织进入了实体化, 将体育真正推入市场。在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中引入组织文化理念, 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则是体育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探寻的一条必经之路。

1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的社会背景

1.1 经济与科技发展带来的理性化思潮呼唤人性的回归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乃至思维方式当中,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和理性来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可以说, 理性化的痕迹已经布满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理性思潮的涌动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需要适度的调控, 天平的任何一方发生倾斜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不幸。

在体育领域中, 理性化思潮的影响同样深远:高科技的发展对体育的作用容易陷入单纯追求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误区, 而忽略了人对精神的培养与和谐发展, 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演变为竞技成绩的提升与金牌至上的锦标主义, 使得体育理想被简单量化;商品经济将体育资本换算成金钱, 崇高的体育精神在资本拜物的话语体系中被物化的欲望所淹没;而在体育评价标准被完全客观量化之后, 运动竞技也沦为对技术提升的追求和肌肉的无意义炫耀。由此可见, 体育在市场化与科技化的驱使下, 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文危机。因此, 各种体育组织需要从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 通过对文化的塑造来实现对人的塑造。

1.2 在体育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全球体育文化的趋同

冷战结束之后, 以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特征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各民族开始步出其原有的思维及行动模式走向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在形成多元文化格局的同时, 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趋同, 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全球趋同的文化呈现出西方化的特征, 体育的全球化在这股浪潮驱动之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席卷世界, 西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胜者为王”的理念, 以及对个人英雄的崇拜, 很可能会威胁到一些文化所极力推崇的主张人人平等、中庸和谐的社会习俗。因此, 非西方文化的民族本土文化, 亟需在文化趋同趋势下实现文化的自我拯救。这就使得所有体育组织中的体育管理人员必须在全球化的体育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 建立既能够适应全球化的冲击, 同时又独具该民族特色的文化管理范式。

2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的现实意义

2.1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需要

体育组织中文化力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地改善, 社会公众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日益加速, 国民的自信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空前高涨。过去在举国体制之下, 需要依靠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夺取金牌和突破记录来提升国际声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时代已经远去, 体育曾经承载的政治功能也在渐渐淡化。国民对体育的诉求从过去对成绩与金牌的热烈追逐, 开始转向关注体育比赛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运动员的精神世界, 体育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地变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也要求我国的体育组织在提升竞技能力的同时, 要增加体育组织文化含量的比重, 通过文化的载体来保证体育组织的正常运转。

2.2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有利于实现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现代体育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不仅反映在国际赛场上对优异成绩的竞争, 更多地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市场资源的竞争, 这其中, 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 则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因此, 只有在管理中掌握了人的因素, 才能真正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制胜。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中, 其所拥有的技能与智慧的发挥程度截然不同, 这就与其所在的组织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体育, 有利于充分发挥组织成员个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反之, 个人的技能、智慧和创造性则会受到压制, 不利于组织成员整体目标的实现。

2.3 体育组织文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文化看起来十分柔软, 但它实施起来却像钉子一样坚硬;组织文化实施起来十分艰难, 但一旦取得效果却牢不可破”。在组织管理中, 文化属于软件, 无法完全通过可外显的内容体现出来, 但它却有着硬件无法取代的作用。对于体育组织来说, 组织文化能够将组织成员的意志、思想、行动和目标统一起来, 将个体的目标转化为组织目标, 尤其对于体育组织来说, 组织的胜利也就是组织成员的胜利。体育组织文化通过物质与制度的建立来加强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将个体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机融合, 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文化氛围, 并以此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通行, 为了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2.4 体育组织文化塑造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性化管理

在体育组织内部, 要想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就必然需要所有组织成员将对目标的共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并为之努力奋斗。而组织文化中这种内聚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组织成员个体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 满足个人利益、认可个人价值、让个体在组织中充分体会到存在感和成就感, 才能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充盈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群体意识。

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相对较大的国家, 运动队的管理十分强调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绝对权利和不容置疑的地位, 同时要求运动员必须完全接受上级对自己严格地控制和清晰的指示。这样的管理文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地贡献, 但是在中国体育体制面临改革的今天, 组织文化中应该添加人本主义策略的成分从以往重物不重人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 转向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中国的体育组织要想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通过组织文化来真正提升体育组织的内在活力, 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 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邓星华, 黄彦军.体育全球化的西方化倾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3 (4) :5-9.

[3]罗争玉.企业的文化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4]王玉珠.中国体育组织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2 (1) :18-22.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议论文作文 篇8

小学六年的日子里,我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生活着。在学习方面,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学习无关紧要,学不学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在每一次考试时,却幻想可以顺利的通过,然而,幻想终究是抵不过空洞的无知。所以,我害怕考试,更害怕面对考卷上那可怜的分数,那鲜艳的色彩,会触痛我空洞浅薄的心。一转眼的时间,六年的时光悄然而逝,在毕业的那一瞬间,我骤然发现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方面的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学到,却白白的浪费了六年的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现在的我才有了深深的感悟!

进入初中后,我遇到过许多的困难。每次在遇到困难时,我总是想懦弱的放弃,这时妈妈总是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开导我,让我战胜困难,不要被困难__。之后我的心里就会形成一个信念: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在初中的三年里我也有许多交好的同学,一旦我有什么困难向他们求助,他们总是积极的帮我解决。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是怀念在四班的日子,很想让时间就停留六月十号那一天!让我们永远的在一起。

现在的我马上就是高中生了,虽然这个机会是用钱买来的,但是在以后的高中生活中我一定会通过自己努力让这个钱花的不冤枉。因为这是爸妈辛辛苦苦在外赚来的血汗钱,以前的我不明白其中的艰辛,直到后来,看到爸妈日渐苍老的容颜和越来越多的白发,才明白爸爸妈妈每日风雨无阻、勤勤恳恳地为这个家的付出,而很多时候因为我的顽皮与不懂事,爸妈伤透了脑筋。妈妈从我小时候就教导我,要我认真学习,而那时候的我总是把妈妈的话当做耳边风不听,甚至在中考时,我都不去考试。那时妈妈就对我说:中考和高考是你人生中的两个重要转折点,你必须自己勇敢的去面对,不管有多么的艰辛!否则以后当别人问你中考和高考怎么样时,你说你不知道吗。多一个文凭多一点知识就多一条路!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爸妈对我的深深的爱。

研究意义与推广价值 篇9

十年来,我们研究所的五个讲师团受全国各地的教育局和学校的邀请,走过中国六百多个县、市,做过两千多场有关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演讲与培训。在此过程中,我们与全国各地数千名的校长、局长、教研室主任探讨过有关基础教育问题。90%以上的校长、局长、教研室主任都认为,现实教育中有三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问题;二是学生科学、系统学习方法问题;三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问题。并且都一致认为,三者中良好学习习惯问题最重要,也最难解决。只要把这三大问题解决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1、学习自主性问题

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学习自主性不强,二学习方法不太科学,不系统;三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解决这三大问题,我们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并且有成熟的操作化很强的课程体系来解决。比如,解决学生学习自主性与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我们在“学生学习力培养”课题中就有详细的解决方案。“学生学习力培养”课题总共包括四大系统,十九个方面,第一是打开“内部动力系统”,它包括五个方面:①激发进取心;②激发理想志向;③激发兴趣;④唤醒爱心;⑤增强自信。只有这五个方面同时作用,才能尽可能地培养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第二是完善自我管理系统(①目标计划;②时间管理;③及时反省;④磨练意志;⑤加强自制;⑥培养勤奋;⑦培养责任感);第三是提升心理智力系统(①培养专注力;②训练记忆力;③发展思维力);第四是建构方法技巧系统(①提高学习能力;②培养学习习惯;③掌握学习方法;④提升考试技巧)。这一课题从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考试技巧等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问题,解决不想学,不会学和学不好等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学习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一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有助于把C类学生提升为B类学生,把B类学生提升为A类学生,把A类学生提升为精英。这一课题的主要目的是打造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人格(学生自我教育人格培养是教育的最高使命,也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两大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理论的精准诠释。也就是说,这一课题研究成果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建构主义的操作化)。

2、科学学习方法问题

学习方法不但要科学,而且要系统才行,这样才能具有战斗力,才能够产生高生产力。现实教育中,80%以上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学习,或仅仅只是理解、记忆、做练习的简单学习。也就是说,80%以上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不系统,支离破碎,即有些科学,有些不科学,并且不系统,不全面。大多数学生是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是随心所欲地乱学,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失去了学习的智慧,致使学习效率与学习效能锐减、降低。方法决定效率,方法影响成绩。知识是血肉,方法才是灵魂。知识和方法相比,方法更容易成为能力。大哲学家黑格尔早

就说过:“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可见,学习方法对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但要科学,而且要系统才行。比如说,对中学生学习影响最根本、最重要、最科学的、最具普遍适用性的学习方法有十二个,大部分学生只具备五、六个或七、八个。这样对他们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科学学习方法的系统效果就发挥不出,就会较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

3、良好学习习惯问题

与我们探讨的数千位教育工作者,还有一个共识,就是80%以上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即使有一些孩子具备一些良好学习习惯,也只是仅仅具备了一些而已。比如我们谈到中学生应具备的十二大良好学习习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能有六、七个就算不错了,具备八、九个那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了。如果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大部分(70%左右)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培养起这十二大良好学习习惯,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业前程。

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习惯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把它培养成习惯。关于这一点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早就给出了定义。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就是能力,习惯就是分数,习惯就是成绩。并且习惯高于分数,习惯高于成绩。习惯好就是素质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基。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操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就在于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这么说,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减负增效及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与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并且是一条非常具有生产力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于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效率与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从而直接影响教育效能的发挥。习惯对整个教育来说,对整体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异常重要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凡是对教育有所思考的人都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但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习惯培养很难,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很失败,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悲哀。从孩子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起,家长和老师都在不断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生活及学习习惯,但往往孩子都高中毕业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没有把最根本、最重要、最科学、最具普遍适用性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他们应有的学习能力没有被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水平,没有走得更高、更远……

为什么习惯培养难?习惯培养真的就这么难吗?习惯培养难就难在操作,老师和家长都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也很想培养,但是具体如何培养,如何操作,又不太清楚,无从下手,所以效果很不理想。习惯培养涉及到行为心理学问题。一般情况下,上到“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时就可以接触到这一内容。但也仅仅只是接触而已,要想对习惯培养有着娴熟的操作,必须对“养成教育”要有深入的研究才行。我们研究所通过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大众化,基层化,操作性很强的习惯(包括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操作方案。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就不可能不优秀。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未必优秀,因为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

做到位。但学生只要把科学的学习方法内化为常规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成绩一定会优秀,因为习惯非常具有生命力,是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行为,它能够确保学生把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常规化,并且运用到位。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要让他们掌握哪些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最具普遍适用性、最科学的学习方法,即首先要把科学的学习方法系统化、操作化,这样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坚实基础。

通过多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我们总结出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的科学学习方法总共只有十二种,只要把这十二种学习法,通过行为心理学训练,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有很多同学的学业水平会直线上升,从而能够升入更好的学校进行进一步深造,毕业后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真切希望与热切期盼。

4、习惯培养的价值与意义

十年来,我们研究所做过有关中小学生教育方面的十大系统课题研究,从成功素质教育,到走进孩子心灵——漫谈教育艺术,到青春期教育,到素质教育四大支柱——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到习惯培养,到非智力因素培养,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着深入、广泛、系统地研究。也就是说,对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及学生自我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入地研究,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研究成果,出版相关专著400多万字。研究所五个讲师团也应全国各地600多个县、市的教育局、学校的邀请做过两千多场演讲与培训,但这些并不重要,我们也并不看重,我们看重的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养成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它用了我们研究所近十年的心血,它可能是我们研究所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大贡献了。因为它的应用可以使中国千千万万的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开发出他们应有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使他们的学业走得更高、更远;对现实教育,对学生们的学习成长将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它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这项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不改变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提高一个档次,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一个层次。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是很有价值与意义的事情。研究所专家对学校的老师、家长和学生进行系统地培训和指导后,一般用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可以使70%左右的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地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在实践操作中一般一个月左右见效,两个月左右效果明显,三个月左右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把科学的学习方法内化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的来就一句话,这项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是学生的福祉,家长的福祉,老师的福祉,学校的福祉,社会的福祉,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养成教育演讲培训提纲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讲座提纲

一、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二、习惯培养的六大黄金步骤

1、启发自觉;

2、确立规范;

3、示范指导;

4、持久训练;

5、监督考评;

6、奖惩强化。

三、习惯培养的六大原则

1、抓紧抓好,预约成功;

2、严字当头,反复训练;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教育一致,合力最大;

5、尊重差异,讲究策略;

6、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四、习惯培养的十二种实用策略方法

1、延宕增强法;

2、区别增强法;

3、代币制增强法;

4、积极演练法;

5、行为契约法;

6、制约法;

7、消退法;

8、剥夺权利法;

9、理性疏导法;

10、自然结果法;

11、正负强化法;

12、综合矫正法。

五、十二大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培养

1、学习有计划习惯

2、有效预习习惯

3、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习惯

4、良好作业习惯(先复习再作业)

5、及时、定期、系统复习习惯

6、反思总结与归纳总结习惯

7、深入思考,务求甚解,弄懂吃透习惯

8、专注投入,科学用脑,讲究效率习惯

9、课外阅读习惯

10、错题管理习惯

11、难题管理习惯

12、试卷分析习惯

六、影响学生素质的三大良好学习习惯(附)

1、探究性学习习惯

2、研究性学习

3、合作交流习惯

七、习惯培养在学校的具体操作落实策略

各位教育界同仁:

你们好!

我们是北师大素质教育研究会,南京人本素质教育研究所的,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为了帮助和引领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校和家庭科学教育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把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行为心理学训练,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促进当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正在全国各地进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养成教育”公益性巡回演讲培

训。目的是促进学校和家庭如何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使大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实践结果表明,学校只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在不改变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提高一个档次,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一个层次。演讲培训时间教师为3个小时,家长为2个小时,包括20分钟现场咨询,并且是免费的。合作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家庭教育讲座”的方式进行简单合作。

教师培训专题是“学生学习力提升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家长培训——“家庭教育”讲座可以选择本次培训主题“学生学习力提升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也可以选择“成功教子的奥秘”或“学生实用学习法”,学校可以从三个专题中,任选一个。

第二种方式是,长期深度合作,建成“养成教育——习惯培养”基地。

上一篇:送你一匹马《送你一匹马读后感》下一篇:防洪度汛专项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