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精选9篇)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篇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如本页不够用,可另附纸。)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这么一个基本共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历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知识经济、信息数字化的社会中,在一个对各种价值观充满怀疑和嘲弄而又缺乏真正批判性建设性的时代里,在一个轻视民族历史文化,不屑人文教养的现实中,社会对于重塑人文精神的呼唤日益迫切和重要。科学与人文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两面大旗,一架马车上的两个车轮,不可偏废,否则社会发展这辆马车就要出问题。现实中我们过于强调科学理性与技术能力,应试教育本质上讲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人不应该是被技术与科技异化了的工具,特别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应更多增强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2、实践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通过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使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识,并在认识和总结过去的过程中找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时代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反复陈述“死”的社会发展历史,而是为提高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其价值的一种全新历史课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教学开拓时,如何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新课标考试大纲,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最近几年高考在命题时,加强对能力考查,注重史料分析,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对人文素养考察。这一变化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的,越是重点高中其教育教学目标越是整齐划一,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常常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课堂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课堂更多追求的依然是记忆与分数,配合以大量的练习,甚至有的学校校长也认为文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就是死记硬背,临时搞突击,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能回避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主导目标是追求高考升学率,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做得不够。诚然,高考不改革,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多时候举步维艰,许多学校建立学生档案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
学习等不与高考链接起来,也只是花拳绣腿。其实,我们忽略了目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简单地把应试与素质教育截然对立起来,更没有深入思考怎样在目前适应高考要求的前提下,去探索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实质,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历史教学之路。同时,教学实践中,历史人文素养功效的培养方法单
一、无系统明确的计划与目标,也必然使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提出的“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途径与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概况及趋势
课题组通过网上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网搜索,并通过翻阅图书藏书等多种途径对期刊、报刊等资料的收集,发现与该课题研究方向相关的中外文章及论述较少,特别是专门论述“历史素养”方面的文献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说明“历史素养”概念的提出是新课改以来的产物,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研究普遍欠缺,而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词汇的地位决定了该课题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
“历史素养”的提出及描述更多体现在各级各类新课程方案文件的规定中,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中均明确地把历史素养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及课程目标,这也成为我们该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赵真臻《品牌理论版》2010年10期中撰文《怎样提高中学生历史素养》,强调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并就课堂内外的开展做出了描述,但缺少全面深刻的论述,更没有对概念做出相关界定,也主要是基于初中生而言。田华《科技信息》2006年第6期中撰文《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的培养》,针对历史学科特点谈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并突出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其把“历史素养”概念简单等同于历史思维能力,未免过于偏颇。魏虹《考试周刊》2008年11期撰文《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历史素养培育》,指出:“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名在学习、工作、家庭中都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社会一分子,不可以没有历史素养。”该论文指出了历史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但缺乏系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途径与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经查阅,没有发现关于历史素养专业论著,但与该课题研究相关或接近的论述较多,如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等著作中均有或多或少论述。在论文期刊方面论述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人文精神等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展不无借鉴意义。
国外一些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不同的学习观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为“中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研究”,中学生这里主要指的是高中生,“历史素养”,简单来说指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与修养,它一定是在长期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历史素养的构成要素:
(1)历史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历史素养的整体结构。
(2)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历史素养的内容和层次,把历史素养分为历史科学素养、历史知识素养、历史人文素养三个部分。
(3)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精神、求真、求实态度与历史思想、历史意识与历史品质。知识素养含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能力、历史态度与历史情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的意识、人文的态度、人文的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的价值取向,侧重于教人求善、求美,它不属于能力层次,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强调确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六、研究重点及难点突破:
重点:中学生历史素养的现状及培育途径。
难点突破:
1、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历史素养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现代学科教学论修养、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高质量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突破途径:
一方面,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历史素养,具体来说,如唐朝的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即“才”、“学”、“识”,三这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要拥有将教师素养传递于学生的方法与能力,运用新的课程观于实践教育教学当中,即“观”。
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来实现。在知识素养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立足于学生思想力的培养,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呼唤课堂要有生命力,在培育方式上我们提倡在活动中学,把历史素养的培育拓展到课堂内外,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人文素养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历史,活化历史,感受并把握历史的深邃与博大,对历史充满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预期目标: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人类激情与智慧的文化宝藏,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旁,等着我们去开发、整理和运用。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素养,能真正感悟历史的真谛,那历史就不仅是一门课程了,而且是我们终生追求的一种文化品位、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追求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因为“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国学大师钱穆语)
预计创新之处:
1、“历史素养”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培养核心目标之一,不应只是一个抽象或虚化的概念,本文力从理论与实践中找到一条能够具体落实该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大程度有效化,使“历史素养”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整体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2、鉴于目前还很少有该问题研究方面的专著,课题组冀望于以本次研究为契机,运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撰写出研究报告或专著,形成一套系统理论与方法,填补该项研究空白。
3、该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与代表性,有不同群体学校教师参加、学校教务处主任参加,兼有市历史教研室副主任共同完成,可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与广泛性、全面性。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篇2
作为一种专业性、小众化的新闻出版物, 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一样, 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学术性、实用性的前提下, 具有着新闻传媒共有的新闻属性。
1.1 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 是新闻的生命。而科技期刊也同样需要践行遵循这种真实性原则。科技领域的事实, 是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而对象, 而科技新闻, 也正是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真实应用情况所表现出的各种鲜活事实的报道。科学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确定性, 那么科技期刊则在真实性上更是从严从实。因此, 现代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可以是发生在自然界的真实情况, 也可以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真实研究成果, 或者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思维活动对自然客体进行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是严谨的, 是不能有半点虚假的, 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设计上也必须遵循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
1.2 时效性
新闻之“新”就在于反映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过了时效, 新闻则成“旧闻”, 其价值就会降低。而同样, 科技期刊所收录登载的科技论文, 也必须是最新的科学发现、科研成果, 或者是新的思路、逻辑和科研方法, 总之, 必须是新近发生的科研事实, 有新意, 有创新点和创新价值。而对于已成定论的公认事实, 或者是他人既定的成果、观点、方法, 则不是科技期刊应该收录的内容对象, 这种文章也不具有新闻价值。
1.3 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传播、教育性
作为一种专业的学术成果的展示, 科技期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担负着学术性、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媒介角色, 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刊载, 从而作为一个平台供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 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科技期刊起到桥梁中介作用, 即确保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第一时间让从事生产的人获取、认知、理解、内化和应用, 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 科技期刊是通过其自身的专业学术内容来是实现其纽带的价值。科技期刊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 也非常重要, 它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普及来促进个体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同时通过传递实用科技常识来实现真正受益者的劳动技能的优化和改善, 还能够通过启发性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激励。
2 现代科技期刊新闻政策及其必要性分析
2.1 基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新闻政策内涵
由于现代科技期刊从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机构, 因此就要遵从宏观新闻政策的指导和规划。广义上的新闻政策, 就是国家新闻管理机关对于新闻报道政策的一系列规定。现代科技期刊由于具有广义上的新闻属性以及新闻传播功能, 因此对其体制、机制上的建立健全、改制完善等同样要遵循我国的新闻政策, 大体上包括新闻机构管理、新闻报道和新闻队伍建设等, 而核心所在是对新闻报道的管理。对于科技期刊来说, 其新闻报道方面的政策遵从则体现的是在对科技论文自身的新闻传播功能的一种导向性、价值性的把握, 同样可以包括对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管理机构、合作承办单位的制度、机制的设计、制定和执行, 科技期刊内容导向、栏目设计和录用标准的定位和把握, 以及科技期刊管理者、编辑、审稿等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认定、考评、培训等方面的机制规定。
2.2 完善现代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规范的必要性
2.2.1 发挥真实、客观、科学的科普功能的需要
前文提到, 现代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教育功能, 也就是要提升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这是科技期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科普功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种结果性检验和体现, 甚至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瓶颈。从这个大背景出发, 这个使命就落在了科技期刊的肩上。而科技期刊自身的任务定位就是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因此构筑并完善一个相对严密、全面而可行的科技期刊新闻政策系统, 是对科技期刊自身的这种科普功能的一种最基本的保障, 是使其在大众媒体获得全社会影响力的背景下能够确保科技期刊客观的、真实的、科学的科普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2.2.2 提升科技期刊在全社会范围影响力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专业性期刊, 从这个角度来讲, 越是专业性、有针对性, 就越不容易全面普及, 而又不能全面与大众媒体对接, 以降低专业底限来提升影响力。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对平衡的、全面的新闻管理政策, 从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导向性的把握上来维持这个基本的平衡。如, 可尝试在相关机构制定“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制度”, 这样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平衡保障下, 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对接, 一方面能够让科技期刊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树立在全社会的形象, 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结识不同科技期刊的机会。同时, 科技期刊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 其自身的影响力也会为其带来更多的作者和稿源, 从而在学术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2.2.3 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适度公开的权衡需要
科技期刊所传播的信息并非一般性信息, 大部分关系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 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的需要, 而大众媒体是一种整体上公开无底线无节制的传媒方式, 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关于新闻封锁与解除的相关制度规定。尤其是科技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被大众传媒以一种近乎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营销炒作时, 更是触及了科技伦理的底限, 更加值得在现时代文化产业及其产业逻辑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进行深度反思。这也是国家需要在这个领域坚持立法与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因所在。因此, 无论是事实维度还是伦理尺度, 都需要对于科技信息成果这种独特的稀缺的资源进行适度的保护和妥当的处置。
3 现代科技期刊增强新闻属性的社会价值
3.1 基于期刊质量与管理创新性的实现
创新性是科研的生命, 而新闻也是在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因此现代科技期刊的首要社会价值目标就是创新性。可以说, 现代科技期刊在其新闻政策角度上的创新, 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其自身学术、管理发展创新。因而, 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一些诸如鼓励科技期刊扩大自主性的政策上, 就能够看出是对这种创新性的自明和能动促进, 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关注和保护, 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的来支持科技期刊业的发展和壮大。从宏观上, 坚持从中国科技进步和学术水平的现实情况出发, 坚持尊重现实与理想实现相结合, 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接轨相结合的原则, 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制度的建设。同时, 有意识地在期刊领域引入竞争机制, 对现有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 逐步建立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企业化管理机制, 从而通过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来确保其创新性的完善。
3.2基于其新闻价值及时性平衡
所谓及时性平衡, 以本文视角, 就是期刊按照旬、半月、月、双月、季等不同发行周期, 如何保持其数量、质量、栏目等的平衡。而对于科技期刊来说, 由于要展现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因此就要保证其宣传的及时性。但是如果周期过短, 又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期刊发展的公平态势, 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这一杠杆, 在市场领域、文化领域和大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从而将一些发行周期激增、粗制滥造的科技期刊进行合理的过滤和淘汰, 从而能够激励更多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集中发布, 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品质。而这一改革措施是将科技期刊适度的引入市场领域, 因而让市场和读者作为调整科技期刊相关资源的基础性因素, 这种机制所带来的必然是对科技期刊自身发行周期性生态的一种自觉性治理, 并会取得一定的实效。这种对及时性平衡效应的诉求, 体现的是作为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自觉的对市场的负面效应的一种遏制, 而采取了一些类似计划、协调的导向作用。毕竟科技信息并没有一个无限增长的市场和瞬间大量涌出的产品形态。
3.3基于其实用性价值的实现
很多科技期刊的定位很明确, 并非登载国家前沿科技信息和创新, 并非国内首创, 也没有填补空白, 但是它所收录的科技成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 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与管理和服务,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而具有非常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功能。创新性弱但实用性强的科技期刊作品, 也可以被视为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合格产品, 是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传播发布的对象。因此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扶持科技期刊产业化的政策来促进这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成果的转化。如对一些科技期刊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建设, 尝试组建产业集团, 或与其他相关产业联盟, 同时对规模较小的科技期刊杂志社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规划, 配合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从而为期刊杂志社或出版集团的产业化、集团化和科学化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条件优化,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技期刊所应对的市场竞争的基本秩序。这一点同样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在科技事业上的体现。
3.4基于其教育增益功能的实现
前文提到的, 科技期刊具有专业的教育增益功能, 对于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甚至对于全民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 都能够予以一种科学化、自明性的方式。如医学科技期刊对于扩宽国民的医疗保健知识和信息可谓越来越明显。这种期刊的所有研究成果被登载出来, 就能够发挥其直接应用的作用, 让所有读者直接受益。而为了确保科技期刊教育增益功能的发挥, 国家就有必要制定有倾向性有根据的优秀科技期刊出刊政策, 主要包括:呼吁全社会科技工作者共同支持科技期刊工作, 以保护我国期刊资源;加快优秀科技期刊评估体系的建设, 实现科技期刊评优的制度化、分级化和规范化;国内高级别期刊与国外期刊一视同仁, 以吸引、稳定国内优秀稿源;制定国际出版政策, 支持期刊的国际化, 尤其对英文刊物的出版给予政策倾斜。期刊管理部门对于那些质量高、潜力大的期刊始终加大支持力度, 并予以更多的优惠条件, 并配着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优惠税收减免让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从而确保针对办刊的资金投入, 尤其是对锐意改革的办刊人员进行奖励, 旨在对那些致力于办好刊、办大刊的期刊杂志社进行鼓励。
3.5基于其自身人才队伍精益求精的实现
出版事业的竞争, 归根结底还是品牌的竞争, 先进理念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 而这种竞争也伴随着竞争的不断升级而趋近于国际化和专业化, 因此科技期刊对于具有高水平、宽视野和高素质的期刊编辑以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也日益求贤若渴。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当代, 这种复合型、跨界人才需求则更加迫切。因此, 我国的科技期刊要想在产业化、集团化改制之后能够以更加自如的姿态对接国际标准, 就亟待培养一批业务精湛且视野开阔的高素质期刊人才。当然, 这种人才队伍的建设, 就要依靠国家与社会多方面的努力了;科技期刊可以尝试组织、组建编辑进修培训基地, 配合高校相关教学机构, 整合资源, 完善编辑人员进修、继续教育机制, 建立正常的编辑进修制度和在职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制度, 等等。
总之, 现代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 必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参与国际期刊市场竞争, 以品牌化经营和高品质博取更广泛的影响力。而作为一种独特的、高端的新闻媒介, 科技期刊在其新闻政策的构建上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面向时代和科技全球化浪潮, 不断的审时度势, 寻找全新的着力点, 才能够以有限的篇幅传播无限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全.论科技期刊的新闻价值[J].编辑之友, 2002 (S1) .
[2]孔朝霞, 王晶, 钟紫红, 何煜.国际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及引入我国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4) .
[3]田静.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 .
[4]朱晓东, 宋培元.关于我国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创新的思考[J].编辑学报, 2006 (4) .
[5]刘雪立.关于中国科技期刊管理政策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 (6) .
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 篇3
摘要:高职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也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得以确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转变思路,确立创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创业资金和创业能力两大问题,是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所在,即使创业失败,也应更多地把创业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种经验积累。通过后天教育,通过在大学里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把“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作为创业的目的与动力,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目标追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97-01
要创业就要具有创业的观念、创业的精神、创业的能力、创业的素质,这些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不应该在毕业以后才去通过学习获得。创业教育理念应该在就学期间在高职院校所实施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得以体现并贯彻实施。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应该与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培养提到同样的高度;另外,高职学生的创业素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创业教育可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创业与创新相关联,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也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于创业教育,美国柯尔.博尔博士早就提出,即未来的人应获得三本教育护照:第一本是学术性(基础文化知识)的,第二本是职业技术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就是“创业教育”。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求将事业心与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享有的同等地位”。在此,创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得以确认。
虽然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已经开展多年, 对大学生在择业方向、就业心理、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从实际效果来讲,就业指导教育的作用和成效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必须转变思路,确立创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此外,就业指导教育中通过融入创业教育可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素质,这对改变和完善高职学生今后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将无疑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影响学生创业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创业资金”,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和创业能力两大问题,是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所在。学生对自身的创业条件有较明确的认识,使其能更加理性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而作为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是值得思考的一大课题。
职院校大学生迫切需要学校在创业能力训练、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知识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在这几方面的教育缺失。
学生对当前的创业教育现状评价不高,渴望学校进行多途径的创业教育。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创业教育效果还不尽人意。我们要有针对性、加大力度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创业教育中特别要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既不要过分低估自己,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设计创业计划,有艰苦创业的积极心态。即使创业失败,也应更多地把创业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种经验积累。
不是每个高职毕业生都有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精神,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即便创业需要一些个人天赋,但通过后天教育,通过在大学里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目的与动力呈现多样化趋势。
调查显示,对创业目的与动力的理解,有35.6%的学生认为是“展示自我价值和才能”,也有34.5%的学生认为是“发财致富”,只有7.9%的学生将创业理解为是“避免就业压力”的手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更多的学生把“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作为创业的目的与动力,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目标追求。大学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 通过创业获得自我实现,符合年龄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追求“发财致富”,这不仅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霍雄飞.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2]喻怡、田晓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年02期
[3]钟晓红.大学生创业教育[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任勇.中职生创业设计方案精选[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谭一平,叶坤妮.职校生创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傅兆麟,谢红霞,兰希秀.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与成功教育教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7]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M].研究出版社.2011
[8]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教育[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9] 宋维佳,王立国,王宏岩.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篇4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概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十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观点、方法观察国家、社会的发展;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完善建言献策。
十五、课程描述:
该门课程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经一大理论成果;主要介绍新民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该门课程将详细介绍上述理论成果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
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社会实践的意义 篇5
1、有利于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课堂学习是大学生理解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并且,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技能才能解决。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把自我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使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2、有利于增强社会职责感,热爱祖国,献身社会,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职责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3、有利于培养协调本事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地点和服务对象也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大多数情景下,大学生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进取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组织协调本事和创新意识。
实践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篇6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直截了当的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大学一年的生活和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初步了解我也渐渐意识到实践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践并不代表脱离书本和专业知识,而恰恰相反正确的实践应该依托于书本,并且和知识紧密联系。实践的过程使我们更加现实客观的了解现状,改变原本书本所形成的循规蹈矩的形象,使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书本,这样有利于将来更快更准确的融入社会这样一个对于我们几乎是陌生的大环境。
前不久我们专业进行了工大本科生都要经历的金工实习,这次实习对我的影响很大。诚实的讲,在我刚刚入住我们的男生宿舍的时候我就感触匪浅,实乃给我上了来到金州实习的第一课。十八人的大宿舍,破烂的柜子,紧紧挨着的铁架木板床,散发着霉味儿又潮湿的屋子使我备感意外。其实,这最多只能算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磨练往往有着不可预计的效果,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锻炼,既然实践就要彻底,完完全全放下优越的生活环境,对现状的适应也是能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的。接下来实习的日子中我们学习了钳工、电焊、浇铸、锻造、车床等等项目,以前从未体验过甚至想象过的东西我们都亲眼所见并且都进行了独立的操作,这可以说是我们金工实习的又一大收获。看着师傅们手中一个个刚刚完成的精致的部件和成果,我们都不禁叹为观止,同时又对师傅们产生了敬佩之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傅们的技艺都是从多年的工作中磨练出来的,我们短短几天的时间恐怕连略知一二都算不上,只是对这些金属的工艺有了最初步的了解而已。我们从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不易,师傅手中看似简单的动作到了我们手中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甚至手忙脚乱只得求助于师傅。每当此时他们总耐心的指出我们的错误,用最朴实的方式让我们学习着,这儿的人本来就是如此,亲切的如家人,简单的似朋友。
实践给我们带来很多体会,既可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也可以体验失败的苦涩,两者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前进,另一个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马云曾经说过“当别人认为你是英雄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也这么想”,这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得意忘形,要时刻提醒自己,改善自己。曾子不也说过“吾日三醒吾身”么,这都是同样的道理。实践中很多东西是不可预料的,作为对于一件事的新人,这种态度更应该牢记,不可因一时的成就而放松,也不可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对于实践中的败笔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而是要总结失败的经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总结实践中的不利之处加以改正,发现实践中的成功亮点继续发扬,体会实践中的人情世故安静思考,我想这便是实践的最大意义吧。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篇7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诚信的内涵
诚信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之一, 古往今来它在人类道德约束方面,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初在传统的观念中“诚”“信”二者是分开的用的, 与此同时二者又具有高度联系的道德范畴的观念。“诚”主要指诚实不欺骗。如《中庸》讲到“诚者物之始终, 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1]。“诚”所代表的自然界原有的规律和实物的发展状态, 它以真实的状态存在着, 而人只有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并效仿之, 尊重事实不欺骗具有真实的品行才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孟子说:“是故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2]孟子指出, 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真诚无妄。由此可见, 在古代思想家那里“诚”侧重于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 充分体现了个人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方面, 是一切道德行为和原则的基础。
而所谓的“信”即讲信誉, 取信于人。“信”最初之意是, 人们在祭祀时, 对祖先诚实不欺的语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信”才脱掉充满宗教色彩的外衣。孔子极为提倡“信”, 经常将“信”与治国理政相联系, 十分强调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与此同时, 孔子也认为, 与人为信是做人之根本, 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 “诚”与“信”的意思相近, 将“诚信”合起来解释的含义即为, 诚实守信, 求真求实。
2、诚信教育内涵
诚信自古以来受到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视, 然而, 诚信教育亦然。诚信教育即是国家政权机构、教育部门依据社会实际发展需求, 以及本国公民诚信品质发展状况, 为促进社会的进步, 强化公民道德意识, 践行道德行为的效果, 引导公民形成诚信的价值观, 并将其转化为优良的外在行为的这样一种认知教育活动。
3、诚信教育理论
诚信教育的宗旨就是, 引导受教育者认识诚信教育教学的内容及相关的实践活动, 通过剖析诚信教育教学内容和其所体现的相关社会实践的逻辑关联, 使受教育者从理论层面上加深对诚信教育内容实质把握, 从而在内心深处自觉自愿的接受诚信教育的内容, 进而引导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更深刻地认识课程内容所反映的相关实践活动。
4、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
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旨在养成新疆大学生诚信品德的教育。具体指, 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高等院校根据目前社会对新疆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要求, 遵循新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 制定系统的目的、计划、组织对新疆大学生施加影响, 加深其诚信道德认识, 培养其诚信道德情感, 坚定其诚信意志, 养成其诚信习惯, 促进其形成遵守信用规则意识以及守信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加强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加强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意义
1、完善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诚信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国家在《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明确提出“由教育部来负责研究确定学生诚信教育的具体内容并组织编写宣传教育材料, 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3]因此, 加强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首先必须丰富和完善诚信教育的内容, 具体从四个方面体现:首先, 将新疆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将认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相结合帮助同学从哲学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诚信原则。其次,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确立实事求是就是诚信观教育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帮助新疆大学生确立诚实守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引导学生做人讲诚信,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再次, 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中对新疆大学生进行诚信观、法制观教育, 注重诚信理念的教育, 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结合基本的法律理论, 在具体教学中教育同学们理解诚信同时也是一种法律意识。最后, 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 在学习新疆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党和国家对新疆民族宗教政中, 引导新疆大学生形成爱疆的情感及强烈的责任感, 为新疆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形成新疆大学生主体诚信自律意识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4]让大学生确立诚信意识, 需要受到他人的监督约束, 更加需大学生要自律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为, 新疆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行为。在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新疆大学生的主体性突出的表现在诚信教育的自律上, 激发其道德自觉性, 并积极主动的投身诚信教育活动中。例如学校酌情开展免监考考试的主体自律活动, 学生充当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重角色, 同时也加强了新疆大学生主体诚信自律意识。
3、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
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致以来别人们所赞扬与提倡, 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说过“民无信不立, 国无信不强”[5]这正反映了古人对“诚”的重要性的深刻思考。古往今来有流传多少关于诚信的故事;曾子杀猪取信、商鞅立木为信、宋庆龄冒着风沙看望孩子等等。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告诉我们诚信的可贵。
诚信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关系到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 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 新疆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 新疆各族人民为中华文化宝库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新疆大学生是新疆社会发展接班人, 他们对促进新疆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疆高校关于加强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
(二) 加强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1、新疆大学生人格完善的要求
从良好的人格属性与新疆社会对新疆大学生的行为期望来看, 新疆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应集中体现在其日常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之中, 只有“诚实守信”在新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得到充分认可, 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 才有可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新疆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才能真正的一实现。如此说来, 诚实守信作为新疆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取向, 并且通过新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带动, 使之成为新疆社会成员良好诚信品质的定位。因此, 培养新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 是社会对新疆大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基础
“和谐”是目前社会的主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 我们将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纳入和谐社会的视野中来审视。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组成部分之一, 而诚信教育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 诚信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社会利益问题更为复杂, 大学生思想活跃、差异性、多变性强, 在诚信缺失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新疆德育方面的研究者, 有必要根据高校诚信情况, 帮助大学生明确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与重要性。另一方面, 诚信教育的内容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从本质上将,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求以讲诚信为基础, 从而树立新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和谐的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以上可见, 诚信教育就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是保持社会协调、校园和谐的主题中重要因素和必然要求。
3、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其中包含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中就包含诚信。诚信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诚信教育是一项价值引导工作, 用先进的思想意识武装新疆大学生, 用高尚的道德和情操陶冶他们,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这样, 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就具备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树立诚信为本, 诚信为重的观念, 对于促进我国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诚信即诚实守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社会普遍承认的道德规范。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是民族发展的希望,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如何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如今, 新疆高校由于受到新疆特殊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疆高校诚信教育还存在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因此, 开展诚信教育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疆大学生,诚信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朱熹集注, 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岳麓书社出版社, 2004年版, 第38页。
[2]《孟子·离娄上》
[3]人民网《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2003年9月28日
[4]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吴福生译.北京出版社, 1984.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篇8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钢琴教学;实践价值
0 引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教学理念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相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不但有助于我国钢琴音乐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还能促进我国钢琴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世界音乐教育体系中,最广泛、对人类教育影响最大的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其创始人奥尔夫命名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一种系统化的先进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还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而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语言、动作、歌唱和表演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作训练、嗓音练习、听力锻炼和乐器演奏四个方面。通过对学生口、眼、耳和四肢的锻炼,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还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音乐知识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2 在钢琴教学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性
2.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人类自然的情感表现为出发点,在钢琴教学中采用趣味性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在学习钢琴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自身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
2.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音乐知识时,音乐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歌唱和钢琴演奏能力,还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运用即兴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跳跃式思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从而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带给钢琴教学的影响
3.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节奏方面对钢琴教学造成的影响
节奏是音乐时值的表现形式,它是由节拍、速度和音乐律动等因素组成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感知力、表现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当作教学重点,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对于刚开始学习钢琴弹奏的学生来说,用双手弹奏不同的音节很难弹奏出不同声部的韵律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但能够帮助初学钢琴者更好地学习,对于具有一定钢琴演奏水平的学生来说,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掌握节奏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3.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训练学生在弹奏钢琴时的听力
拥有敏锐的听觉是学习音乐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较高的听力水平有助于分辨好的声音和正确的音高。但一些钢琴教学人员,往往不重视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在钢琴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导致学生弹奏钢琴时的听力水平欠佳,进而影响了学生对于音高的掌握。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十分重视对听力的训练和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会将动作和想象等融入学习内容中,锻炼学生的听力。所以,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钢琴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还能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有一定的掌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琴音乐作品的弹奏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3.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在音乐训练中融入语言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将组成语言的要素和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结合在一起,使两者之间存在共同表现特征。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钢琴教师会用说话的语气形容音乐的乐句,使语言训练和钢琴学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另外,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还能在钢琴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性。例如,在弹奏肖邦的钢琴作品时,休止符的停顿是其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锻炼,使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休止的弹奏技巧,使学生在弹奏钢琴曲时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的演奏技巧,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演奏出美妙的钢琴乐曲。
3.4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生肢体动作的训练
肢体动作训练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重要训练内容,它包括头、手、腿、脚等方面的训练。在进行肢体动作训练时,钢琴教师可以将形体或是游戏、舞蹈融入其中,从而增强学生的肢体动作训练效果。另外,肢体动作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肢体变得更加灵活,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音乐听力和节奏感。对于学习钢琴弹奏的学生而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肢体动作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从而使学生对钢琴演奏的要领掌握得更加牢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使学生弹奏出优美动听的钢琴乐曲。
4 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系统化的音乐教学理念,不仅可以作为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可以当作一种音乐教学手段运用到各种音乐知识的实践教学中。它不但是伟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钢琴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多种训练方式和钢琴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演奏技巧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同时,还可以使钢琴教学的思路得到拓展,从而促进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彩云.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2):88-90.
[2]耿蕾.奥尔夫音乐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04):74-78.
[3]付芳.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中职钢琴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144.
[4]李娟.钢琴教学背景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价值探究[J].群文天地,2012(17):207.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篇9
1、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凝练着一种价值判断,从而
形成了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其与资本主义当代价值观截然不同,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价值观应是更符合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对“应是”的问题解决较多,没有“如何是”的问题解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科学逐渐关注到人及群体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条件等问题研究。系统梳理、批判、借鉴这类研究,能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理论内涵。
2、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时代的呼
声,需要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而共产党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建设者,其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无疑关乎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发现共产党人价值观中的杂音,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借鉴社会科学中的最新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3、价值观研究对党建科学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党建科学化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
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可以为党建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站在一个更加科学的角度,完善党的思想建设,为其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式。
实践意义
1、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对在党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有重大的意义。一个政党能否有效地的行动,取决于广大党员的观念是否正确,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党组织党员执行路线政策走样,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处在现实利益矛盾之中,研究党员的价值观变化即形成根源,有助于在当代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对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政治感召力和向心力
至关重要。当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不顾党纪国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破坏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可是依然涌现出了,杨善洲等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崇高信念,画出了时代强音。前后对比,价值观在个人内心力量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去进行党的思想建设,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从中华民族崛起的角度看,它不仅仅关乎社会主义事
业的实现,同样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铸就出新的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升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仅是党的问题,也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问题。
研究目标
论文选题,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多学科知识,明晰个体价值观及群体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结合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变化和问题,对“如何提炼和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理论。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个体价值观及群体价值观的形成问题,以马克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价值观的形成问题,以人为本,提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2、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历史梳理与总结,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从近代中国革命及现代
化建设中梳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探讨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3、提出系统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路径,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党建科学化,提供理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推荐阅读:
《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08-27
《校园阳光体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09-15
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09-26
古松学校区级课题《中小学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06-13
数学教案-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07-05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07-25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06-05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08-09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