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2024-10-24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通用9篇)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篇1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作业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吧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的制定分层设计作业,进行分层评价,采取分层辅导、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初中数学设计分层作业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转化差生,培养优生。还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教好的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师指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预期的创新点1、2、3、4、通过研究,是教师树立作业分层设计的意识,掌握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提高因材施教的水平。通过研究,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都能练有适合的练习,练有个字的收获,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研究,丰富作业内容层次,丰富作业的呈现形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研究,形成分层作业操作模式,发挥策略激励语言的教育功能。构建分层

作业操作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规范作业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内容:1学生分层,2课内练习分层 3 课外作业弹性布置

成果

研究成果集:包括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教学课件等。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喜爱,学生的数学品质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

课题组的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达到提高。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1、学生分层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篇2

其实, 除了自由选题外, 还有系统性的选题。系统性的选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选题的缺失, 而且为新闻学硕士论文拓开了一个更宽的选题空间。

一、何为新闻学学位论文系统性选题

新闻学学位论文系统性选题是在选题过程和论文创作过程中, 引进系统性的思维方法服务具体论文创作实践。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 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因此, 系统性的选题强调的是组织性、开放性、互联性、一体性和全局观。

新闻学学位论文系统性选题就是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依据相关的馆藏资源, 结合学生的水平、构成和综合运用的程度, 来确定选题的范围、层次及各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选题系统。它的特点是注重立足整体, 统筹全局, 将系统与部分统一起来, 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二、新闻学学位论文系统性选题的价值

(一) 有一个明确的共同意识, 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协同论认为, 千差万别的系统, 尽管其属性不同, 但在整个环境中, 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在系统性选题中, 所有相关的成员既是个体的同时, 又相互间形成一个大的“协同系统”。成员通过形成的“协同平台”进行合作。在这个平台中, 成员共同搜寻资料、讨论学术问题、探讨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 不断地整合有效资源。成员之间因这种思维的相互作用、碰撞而形成一种“思维场”。这种思维场是一种总体的功能系统, 它凌驾于个体思维和个别群体思维之上, 以一种总“合力”、总惯力、统摄力对个体思维和个别群体思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1]

1. 由自我传播向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过渡

自我传播, 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自我通过对生存环境的认知, 形成一个内省式的互动机制。[2]在自由选题中, 由于个人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理解为是一次自我传播的过程。而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 其中包括了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 (如通过书信、电话等媒介进行交流) 。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必要手段和过程。[3]系统性选题强调的是选题之初以及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全员参与, 它改变了自我选题与创作的方式, 自始至终引进的互动模式,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闭合式的创作环境, 促使自我传播向人际传播甚至组织传播转变,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独特的群体感染力, 更容易使个人和群体形成的创作环境融为一体。

2. 在自己编码的同时, 协助别人译码

论文创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资料进行论文的创作, 把知识转化为文字呈现在纸面上, 可以被视为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编码者, 这一创作过程也就是编码的过程。系统性选题追求的是创作构成中的成员协作关系, 在自我创作的同时, 可以和成员进行意见的交流、切磋, 共享搜集到的资料。因此, 创作者充当自己论文的编码者的同时, 亦充当了其他成员的译码者, 即帮助成员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判断、解读, 在整个创作系统中, 参与成员人人都扮演者了两种角色:编码者及译码者。

3. 体现“和合”文化, 缔造和谐之美

“和”有“和谐”之意, “合”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以事物诸要素的不同、差异为前提的, 它意味承认着多样性和多元性存在的, 通过认可和尊重事物的不同, 寻求统一, 最终达到实现和谐的目的。系统性选题的活动所形成的“思维场”, 正是“和合文化”的体现, 各个不同的创作者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 求同存异, 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合作、和谐的人际环境, 吸取各个要素间的优质成分, 择优汰劣, 促使新事物的产生, 即由旧有的和合体发展为新兴的和合体, 并由此促成共同目标的实现。

(二) 在创作过程中优化选题, 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 利于科研成果诞生

新闻学学位论文系统性选题既能够最大限度地通过集体智慧, 发挥各个选题优势, 科学地判定每个选题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各个方面的选题能有一个最佳结合, 使选题在整体和个体上趋于科学、合理, 构成系列, 从而实现优化选题的目的。它还能通过成员相互之间的深入探讨加深成员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 促成科研成果的诞生。

1. 通过知识分享、吸收, 实现知识增值

知识是有可分享的特性。它与其他资源不同, 不会被消耗, 即使使用知识的人数增加了, 知识本身也不会枯竭, 一个知识可以被很多人用来分享, 知识可以有目的地扩散, 知识自身的价值可以在被更多的人使用过程中实现增值。学者石向实、刘晨认为:知识增值是指知识在演进、派生、分化和相互耦合、震荡、激发、交叉融合扩展跃进的过程中, 所呈现的知识价值增加的过程。[4]系统选题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渠道”, 在这个“渠道”中, 知识是可以自然“流动”的, 流向不同的成员;知识也是共享的, 成员在一个公共的平台, 共同占有知识财富。系统性选题的创作过程也是成员间知识转移、共享、吸收的互动和最终实现各自知识增值的过程。

2.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共同增长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在个人和团体之间进行传送的形式化知识, 它是任何能够被编码的东西, 如数学公式, 规则, 概念, 文献资料, 网络信息等。隐性知识指个人解决问题的见识和直觉, 它被潜意识地理解和使用, 并且往往和特定的情景相关。置身于系统选题这样一个团队式的创作环境, 参与者通过交流本专业的显性知识, 提高自身本专业能力, 完成论文创作的同时, 隐性知识水平也相应的得到提高, 成员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获取意见的胸怀等这类的情感素养范畴的东西, 也有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3. 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系统选题是一个系列性的论文。由于它的严谨性及集束性, 最后的成果既可以表现为一篇篇的论文的发表, 也可以将它们集结在一起进行发表, 而且这种集束在一起的科研成果, 它所关照的那个点比起零散的科研论文, 自然在厚度和深度上来说要好得多。

三、怎样进行新闻学学位论文系统性选题

(一) 定题

新闻学学位论文系统性选题的参与主体是导师和学生, 它最大的特点是在自始至终的互动交流中确定整体选题。当然, 在选题初期, 导师用讲座的形式向学生集体有针对性地讲解系统性选题步骤和方法, 并根据新闻学专业特色进行选题训练, 提高学生选题的规范性。期间, 组织学生参与系统性选题的系列会议,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表达各自的科研兴趣点, 找出每个人的兴趣点之间的联系, 确定整体选题的大致轮廓。

(二) 对选题内容进行小部分切割

整体的选题范围确定了之后, 还必须对论文进行“小块儿”切割。这种切割在具体操作时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学生自己的兴趣, 二是学生对相关资料和选题的驾驭能力。例如:“新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的这样一个大选题, 在切割、分配的时候, 对于本科阶段学习的是政治专业的新闻学研究生来说, 由于其对政治学兴趣颇大, 可以将大选题切分出的“新闻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小块面分配给他。另外, 把新闻与经济、新闻与文化、新闻与外交、新闻与社会生活等关系的小选题,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 从而确定好各自主攻的方向。

(三) 注重创作过程的开放性

新闻学硕士论文系统性选题作为一个人为形成的系统, 开放性是其主要特点。成员处于一个非闭合的创作模式中, 他们之间的信息始终是流动的、互换的。另外, 成员集体也与外界保持着信息的通畅, 根据实际创作的需要, 成员可以随时结伴外行寻找所需的资料, 并根据所获取的资料, 不断完善论文写作必要的信息, 并对原有信息进行考证, 及时修订信息方面的偏差, 确保论文的科学性、准确性。这种开放的特性是自由选题所不具备的。在自由选题中, 个人完成起来比较困难的事情, 却更易于在系统选题及其创作的氛围中得到解决。

(四) 要强化导师的串联组织作用

在新闻学硕士论文自由选题中, 导师做为学生论文的辅导者,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 就专业知识请教导师, 从导师的知识系统中“提取所需”, 导师更像是“资料库”式的存在, 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弱, 不少导师并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创作进度, 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而新闻学硕士论文系统性选题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只是在论文选题之初, 需要组织好学生进行开会, 指导学生确定整体选题。在论文创作中, 导师也要不断参与进来, 经常性地以开会的形式与学生集体进行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论文整体和个体的进度, 和学生讨论学术问题, 指导学生更高效率地搜索资料, 为学生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在系统性选题中, 导师不是一个旁观者存在, 而是学生的协作者, 起到贯穿始终的串联、组织的作用。

(五) 系统性选题在操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1. 要把选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

在进行新闻学硕士论文系统性选题时要把握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 把全部选题看做由若干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与部分, 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对大选题进行科学的切分, 各个选题之间需形成“分则成文, 合则成集”的态势, 各个部分选题的有效完成, 就意味着一个较大选题的学术论文的形成。

2. 要将系统内的各个选题进行最优化的组合

不断地优化选题, 是新闻学硕士论文系统性选题另外一个原则。各个分选题在支撑总选题的同时, 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存在的。总选题确立之后, 即使对分选题已经做好分配, 但在实际着手写作时, 根据学生知识交流、储备情况, 可以对分选题进行优化和再分配, 使分选题更趋于合理;各个分选题需要达到最优化、最合理的组合, 来支撑和服务于整个选题系统。

新闻学硕士论文的系统性选题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 它也是一项较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加以践行, 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促进研究生的培育。

摘要:新闻学学位论文的自由选题存在着不足:或偏狭于个人圈子, 或表现出高度的重复, 或呈现出盲目的追新, 或滞留于陈旧的话题上, 或因选题过于宽泛而难为把控。而系统性的选题的组织性、开放性、互联性、一体性和全局观为论文的选题提供了良好拓展空间。

关键词:系统性选题,选题的意义,选题方法

参考文献

[1]曾杰, 张树相.社会思维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65.[1]曾杰, 张树相.社会思维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6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73.[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73.

[3]段京肃, 罗锐.基础传播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6:91.[3]段京肃, 罗锐.基础传播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6:91.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篇3

摘要贵州的松桃苗族是独具特色的一个苗族支系,由于历史原因,松桃苗族舞狮还鲜为人知,通过对它的研究让世人了解和喜爱这项民族体育活动。

关键词松桃苗族舞狮意义价值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她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贵州境内的苗族人口分布广、支系林立,不同地区苗族各有特色。贵州省松桃县是国务院于1956年批准成立最早的苗族自治县之一,松桃苗族是属于湘西黔东支系,使用语言为苗语东部方言,该支系自称“果熊”,外族人称其为“红苗”,现今该地区的苗族同胞绝大部分仍保持着本族语言和服饰。松桃苗族舞狮有着自身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当地的苗族人民热衷于舞狮活动,曾代表贵州省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参与了表演项目的比赛。

一、研究意义

人文奥运理念下的北京奥运会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会,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眼光。2009年7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并颁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文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新的突破,此文件的颁布具有开创性意义。文件内容共二十三条,主要包括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和加强领导,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随后在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机遇。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建设以及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体育事业作为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所形成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有些活动是各民族所特有的,即使有些是相同的活动,也不尽相同。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等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狮活动虽产生于中原汉族地区,但流传到苗族地区后,苗族人民则赋予了舞狮活动新的涵义。探究它的发生缘由,掌握发展规律及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丰富当地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多种功效,并为黔东北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注入活力,还能丰富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不能固定化的认为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必须是原生态的,必然是原汁原味的传承,只要稍有改动就不正宗、不地道了。其实,历史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远古的人类文明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保持到现在,在传承过程中一定会有再创造再发展的变化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科学的进步,苗族人民在贵州松桃这片秀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向世人展示着它那深厚的文明底蕴和神秘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且独树一帜的苗族体育的内涵不断发展壮大。对贵州松桃苗族舞狮的挖掘整理和传承,是贵州苗文化延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党的民族政策与体育方针指引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贵州苗族传统体育必定能大放异彩,闪烁出绚丽的光芒。苗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其苗家特色的舞狮活动作为一朵奇葩,若能充分挖掘走出山区走向世界,那必将会载入史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价值

在苗族民间的史歌和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失传,这些说法都是难以考证的。因此,长期以来苗族文化就形成了师承相传、口口相传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将族名统称为苗族,但由于历史原因,苗族人民迁徙频繁、分布广,各聚居区地域差别很大,因此支系林立。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这种差异,以免被人利用制造民族内部的分裂。可是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差异的存在,各地区苗族风俗习惯、文化现象都各有特色。因此,一直以来世人还是根据其服饰颜色、款式和地域的不同,对苗族有“红苗”、“花苗”、“青苗”、“短裙苗”、“长裙苗”、“岜沙苗”、“清江苗”等各类称谓,以此来加以区分各地的苗族。松桃苗族是因其女性的服饰色彩以红色为主,因而称其为红苗,主要聚居在以梵净山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是非常独具特色的一个苗族支系,该族的传统体育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日益明确的与本民族起源、复兴、发展等相关的历史或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民族文化特征尤为强烈,甚至形式上大体相同的舞狮活动却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涵义,进而使这些民族舞狮活动也呈现出一些细微但却很重要的差别。

松桃苗族的舞狮是起源于中原舞狮,但它不单单是普通的一种民间娱乐体育活动,而是神圣的崇神、祭祖的表征,是当地人重大节日、祭祀庆典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松桃苗族的舞狮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整个活动背后蕴涵着人、物、时间、关系、仪式、观念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究,对其承载的象征意义进行阐释和解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松桃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松桃苗族的舞狮活动,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才派出学者和专家进入苗族聚居区进行调查整理研究。据目前所能查询到资料来看,针对松桃苗族舞狮的最早研究时间是在1982年。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松桃苗族自治县的特殊情况,时间过去了近三十年,对于松桃苗族舞狮的关注度非常低相关研究甚少。通过对松桃苗族的舞狮进行研究,进一步加以系统梳理她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还原松桃苗族舞狮的历史真实,揭示其本质内涵,探究松桃苗族舞狮与中原舞狮、其它少数民族舞狮的相关联系,使这项活动逐步的从贵州苗乡走出来,让世人借此走进贵州、走进松桃,去了解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和这土地上勤劳勇敢热情大方的苗族人民。

三、建议

(一)松桃苗族舞狮不能被完全的“现代化”,应与时俱进,在始终坚持民族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发展,弘扬与摒弃必须两手抓。在宣传与推广上,要“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步进行,才能让世人更加了解这项民族体育活动。

(二)松桃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出台扶持激励机制,对舞狮活动开展较好的村寨给予适当奖励,引导和激励更多的苗家人来参与保护这项活动。尽管这是每个苗家人应尽的义务,但在市场经济下,奖励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三)松桃地方学校应积极发挥基础教化作用,把舞狮引入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中,聘请专人给学生们传授苗族舞狮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苗族武术基本功。在大型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舞狮表演,既能烘托现场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体育意识和兴趣,使这项活动得到有效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廷贵.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新闻中心[EB/OL].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367/200907/465274.html.2009.7.27.

[3] 谭华,苏肖晴.试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2:25.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篇4

长号又名“伸缩号”和“拉管”,据史料考证,其诞生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17 年,但其真正走上正规的音乐舞台则是在公元 16 世纪初,这时长号开始被一些古典音乐大师,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大胆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和演奏中,并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到了 19 世纪初,长号终于确立了自己在管弦乐中的地位,成为固定配置的铜管乐器之一。同时也凭借自身独特的音乐特性与音乐魅力在军乐队,现代流行乐队,爵士乐队等多种乐器合奏艺术表现形式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在现代爵士乐队中尤为如此,因此,长号甚至被流行音乐界称为“爵士乐之王”。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长号教育,是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的肇端,决定着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但当前,在肯定我们现已取得成绩的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文化发展形势和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盲目乐观。从进入21 世纪开始,多元文化潮流就席卷了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和每一个社会角落。因此可以说,每一种文化,或者说文化形式都摆脱不了这一个大的文化发展格局和趋势,因此,作为我们的长号教育教学事业来说,单纯的技术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需求,不仅仅是长号教育教学,对于任何一个音乐表演艺术学科而言,综合素质的重视和培养都应该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一环。对于长号这种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极具流行性,兼具了古典与现代的多元性铜管乐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当前我们的长号专业教学,综合素质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重视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综合音乐基础素质对于长号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综合音乐素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

1.1 音乐史学类素养和音乐理论类素养

对于长号专业教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音乐史学类素养指的是长号演奏者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现代音乐发展史,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史,及长号在其中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发展轨迹和所处的位置和状态等等。这是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对任何一门专业学科的最基本要求,但同时,对于我们的长号艺术、长号专业、长号教育教学来说却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因为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与其他古典管弦乐器相比,既有相通的共性,但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质和迥异的发展历程、发展轨迹和艺术格局。正如之前有所提及的,长号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复杂,也较为特殊,其虽然问世较早,但却在 20 世纪初才正式确立了自己在古典管弦乐和交响乐中的位置,但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魅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低音乐器。同时,长号在成为古典管弦乐和交响乐中必不可少一员的同时,又成功地在现代流行音乐领域开辟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现代乐队,尤其是爵士乐队当之无愧的“基石”乐器,甚至被冠以“爵士乐之王”的美誉。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的价值与魅力,同时也说明,长号是一种极具多元艺术特性的乐器和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具有内在的艺术多元化属性与特质,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艺术多元化个性与魅力。因此,对于长号的教学来说,教师所应传授的和学生所要掌握的音乐史学知识,不仅仅限于古典音乐范畴,同时还包括现代音乐、爵士乐等等,同时长号在我国作为一种近些年来新兴的器乐专业,虽然我们在演奏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学科,其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在与我国文化相结合的方面。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在专业教学中重视并加强音乐史学知识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演奏中摆脱“盲人摸象”般的学习方式和演奏模式,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加具有音乐大局观。可以说,对于当前我国的长号专业教育教学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既是长号艺术本身艺术属性与艺术特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长号艺术事业发展和创立的.现实需求。

1.2 音乐专业理论素养对于长号专业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专业理论,指的是视唱、听辨、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等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样,如果从整体的音乐专业教育的角度而言,对于任何一种表演类音乐专业,音乐专业理论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长号教学和演奏来说,则更具特殊性。因为,首先长号作为一种铜管吹奏乐器,与其他绝大多数古典吹奏乐器相比,其在乐器的构造上就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其没有明确的按键、音高的变化和控制,完全依靠演奏者自身的能力、判断和感觉,同时也对演奏者的气息运用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演奏者自身要具备精准的音乐感觉和听辨能力,而这种能力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天分所决定的,但从真正的专业教学和演奏的角度来讲,这种专业的天分和感觉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在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对于专业的视唱和听辨,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水平就需要更多的练习,成为长号演奏的必须要求。第二,长号在更多的情况下都是以乐器合奏的形式出现的,单独演奏的情况较少,同时,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长号的应用范围不仅仅限于古典音乐的管弦乐,交响乐等器乐合奏形式,同时还包括军乐队、行进乐队、爵士乐队,甚至现代电声乐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长号的教学和演奏中,如何与其他乐器配合,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科目。而要想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种协调配合的能力,其综合的音乐专业基础技能,如配器,和声、曲式、复调,这几门科目尤为重要。只有对这些科目有一个较高的理论基础和理解掌握,才能在演奏中真正具有音乐大局观,然后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从自身的细节入手,更好地处理和表现自身的演奏,才能真正地与整体音乐融为一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和演奏水平,才能使学生的演奏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才能使学生的演奏更好的表现出长号的魅力,体现出自身的艺术作用和价值。

2. 个人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对于长号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仅是对于长号的专业教学而言,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在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几乎每个音乐专业,从教师到学生,个人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都是一个薄弱项。

但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很多高校中的音乐专业的师生甚至从思想根源便有一种想当然的观念和意识,那就是对于音乐专业,尤其是音乐演奏类专业而言,个人文化素质是无关紧要的,与专业水准没有丝毫关联,更有甚者甚至常常以“有专业”而“没文化”为荣。但如果我们能够足够客观地去观察和调查就不难发现,现实的情况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现实是,在具有相同天分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与他的专业水准是完全成正比的。无数的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特长生,其在音乐专业上只要稍加努力,其专业水准绝不会在音乐专业学生之下,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具体到我们的长号教学,正如之前所提及,其本身便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属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素质对于我们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有效的实施,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统一和结合。

选题背景和意义 篇5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大,建设规模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工程建设管理主要是工期、质量、投资等。其中最为重要还是质量管理,没有质量就谈不上工期、投资控制也显得更加没有意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质量管理的宗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关系着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也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意义重大而深远,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每个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方向。项目建设质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项目建设质量不好,轻者造成返工、工期拖延,使项目延期投入使用,拖后发挥效益。从项目投资的净现值理论去看工期拖延,也必然是造成投资浪费。重者将可能造成项目报废,造成投资的巨大损失,只有保证项目建设工程质量才能延长项目服务年限,降低项目运行期间的维护费用,才能使项目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对项目建设单位即业主来说,项目建设质量不好,或造成投入运行拖后,或造成报废,都是巨大的损失。错过投运机会就可能使项目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对项目施工单位来说:质量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施工项目质量代表着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管理水平、操作水平,优质名牌工程是企业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也是企业形象的金字招牌,劣质工程损害企业的形象,会影响企业效益。

建筑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一个施工企业没有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不能干出优质的工程,很快就会失去竞争能力。随着建设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民工在施工现场成为主力军己是不争的事实,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建设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200万人,全国就业人数每100人中就有12人从事建筑业,建筑行业队伍庞大,可见一斑。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目前全国4200万建筑用工中,农民工有3200多万人,占到八成左右。但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还很薄弱。据调查,90%以上的建筑农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的建筑农民工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大量的农民工在建筑行业中所从事的工作,主要还是工序上,是直接的操作者,而工序又是工程施工质量形成的核心的部位。他们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工序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着工程质量的优劣。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意义分析 篇6

毕业论文的成果与价值,最终当然要由文章的最后完成和客观效用来评定。但选题对其有重要作用。选题不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的一番努力。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问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提出一个象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问题提得象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有几分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转引自《怎样写学术论文》王力、朱光潜等著,第59页)论文的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即使花了很多的功夫,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也不错,也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效果和作用。

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题目,能够提前对文章作出基本的估计。这是因为,在确定题目之前,作者总是先大量地接触、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选择中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定下题目。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客观事物或资料中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的思维运动不断发生冲撞,产生共鸣。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使作者产生了认识上的思想火花和飞跃。这种飞跃必然包含着合理的成分,或者是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是对已有结论的深化,或者是对不同观点的反驳,等等。总之,这种飞跃和思想火花对于将要着手写的毕业论文来讲,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如本书第十二章“毕业论文例文评析”中收入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作者周建平长期以来从事党政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劳动人事局局长、县财税局局长等领导职务。在工作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领导干部担任的职务不同,工作岗位也要经常变动,乡镇工作管辖范围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一根针,下面干条线,样样都要管。担任县机关部门的领导,虽然职能相对比较单一,但线长点多范围广。作为主要领导,如何有效地领导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里就有一个科学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问题。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专毕业论文选题时,他在多方收集材料,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择了抓工作重点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这一题目,取得了成功。

二、选题可以规划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规模,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

我们在研究客观资料的过程中,随着资料的积累,思维的渐进深入,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纷至杏来,这期间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和各种看法,对我们都是十分宝贵的。但它们尚处于分散的状态,还难以确定它们对论文主题是否有用和用处之大小。因此,对它们必须有一个选择、鉴别、归拢、集中的过程。从对个别事物的个别认识上升到对一般事物的共性认识,从对象的具体分析中寻找彼此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输入大脑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并使其确定下来。正是通过从个别到一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过程,使写作方向在作者的头脑中产生并逐渐明晰起来,毕业论文的着眼点、论证的角度以及大体的规模也初步有了一个轮廓。

选题还有利于弥补知识储备不足的缺陷,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获取知识,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撰写毕业论文,是先打基础后搞科研,大学生在打基础阶段,学习知识需要广博一些,在搞研究阶段,钻研资料应当集中一些。而选题则是广博和集中的有机结合。在选题过程中,研究方向逐渐明确,研究目标越来越集中,最后要紧紧抓住论题开展研究工作。爱因斯坦说过,“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够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引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7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较多的知识积累。对于初写论文的人来说,在知识不够齐备的情况下,对准研究目标,直接进入研究过程,就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来补充、收集有关的资料,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这样一来,选题的过程,也成了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好时机。

三、合适的选题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毕业论文的题目过大或过难,就难以完成写作任务;反之,题目过于容易,又不能较好地锻炼科学研究的能力,达不到写作毕业论文的目的。因此,选择一个难易大小合适的题目,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

选题有利于提高研究能力。通过选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以条理使其初步系统化;对这一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找出症结与关键,不仅可以对问题的认识比较清楚,而且对研究工作也更有信心。科学研究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但专业知识的丰富并不一定表明该人研究能力很强。有的人书读得不少,可是忽视研究能力的培养,结果,仍然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论文来。可见,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研究能力不会自发产生,必须在使用知识的实践中,即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自觉地加以培养和锻炼才能获得和提高。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选题需要积极思考,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开始选题到确定题目的过程中,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都可以得到初步的锻炼提高。选题前,需要对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下一番钻研的功夫,需要学会收集、整理、查阅资料等项研究工作的方法。选题中,要对已学的专业知识反复认真地思考,并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联想和发挥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篇7

从十九世纪初到20世纪初, 百余年间, 贵州毕节大屯彝族余氏土司家族各代一共出了七、八位文人、诗人, 分别是:余人瑞、余家驹、余珍、余昭、安履贞、余象仪、余若6, 诗文著述多达近百卷。其中以余昭、安履贞和余若6成就最高。余昭著有《大山诗草》三卷, 还编著了《叙永万志稿》和《土司源流考》;其妻安氏系盐仓土府后裔, 时人称为乌撒奇女, 诗文亦不在余昭之下, 诗集《园灵阁遗草》曾为史家所关注;余若6早年留学日本, 曾加入同盟会, 又做过民国初年贵州的地方官员, 通晓彝、汉、日三种文字, 著有《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蠖盦拾尘录》两卷、《且兰考》四卷、《㥞雅堂诗集》十四卷等, 是近代著名诗人, 又是彝族第一个法学家。余氏文人全都出自毕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 这里是黔、滇、川三省交界的乌蒙腹地, 又是历史上彝族土司统治的核心区域, 明朝曾在这里建地方政权“贵州宣慰司”, 史称“水西安氏”, 著名的奢香夫人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大屯彝族余氏土司庄园距毕节市东北方向约100公里, 因交通不便而鲜为人知 (90年代才通乡村公路) 。1988年, 余氏庄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毕节大屯彝族余氏土司家族作家群, 最早见于民国时期贵州地方志的简括记载。国内外对这个作家群的相关研究, 实际肇始于上一世纪20、30年代, 由于民国初期余氏家族中的余若6早年留学日本, 是同盟会会员, 在辛亥革命时期, 又曾被选为贵州省立法院议员和临时副议长, 加之通晓彝、汉、日三种文字, 能赋诗作文, 在近代贵州文人中有较高知名度。最早对余氏文人的关注即是由余若6而引起的。但当时的所谓研究, 其实是三多三少:介绍多, 研究少, 关注个别成员多 (主要是余若6) , 关注整体家族少, 从余若6个人经历 (主要从政治与法律方面) 及其家庭历史着眼多, 从文化与文学研究角度着眼少。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 由于余氏家族的土司背景, 相关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连介绍性的文字都几乎没有了。对余氏作家的真正的研究, 重新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而此时的研究, 又一度集中在历史方面, 文化与文学方面的研究至为薄弱, 九十年代以后, 情况才稍有改变。

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 西南少数民族素以口传文学发达著称, 而作家文学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彝族虽然有自己的文字, 并有大量的古籍文献留存, 包括丰富的史论、诗论、文论及天文、地理、医学、谱牒、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工艺技术、哲学伦理、医学病理、巫术卜咒等论著, 但就文学而言, 也主要还是毕摩经籍文学, 而对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以土司家族为中心而形成的作家群及其创作, 则向来研究不够。近十余年来, 受多元文化理论的诸多影响, 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关注日渐增多, 但也仅可算作开端, 对少数民族土司家族的作家集团乃至所谓土司文学的研究, 更是鲜有进展, 其中又尤以彝族作家文学为甚。左余堂、李力主编的两种彝族文学史专著对大屯余氏作家要么没有介绍, 要么就是介绍得非常简略。郎樱等主编的两卷本《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基本不涉及这一块。刘亚虎、罗汉田、邓敏文分头撰著的三卷本《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 在元明清卷 (罗汉田著) 终于有了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文学的交代, 认为在明清两代, 在诗文创作上较有成就的是少数民族土司, 但著者所开列的名单, 仅见云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云南姚州彝族高氏土司、云南宁州彝族禄氏土司、湖北容美土家族田氏土司、四川酉阳土家族冉氏土司, 完全没有留意贵州毕节大屯的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的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与前几种著作大体一样, 也将各个历史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列为单章或单节论述, 难得的是, 这部著作提到了毕节大屯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 在第五卷, 用数百字对余氏土司作家群几位成员的创作有所介绍。但这部书显然也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所谓西南少数民族作家创作, 其实就是以南中大姓、大家族或者直接就是以世袭的土司家族为基础而形成的, 这样的忽略, 必然导致对西南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有所不见。以上几种是近十余年国内比较权威的文学史著述, 除此而外, 近一二十年还有一些专著或论文, 但这些研究对毕节大屯彝族余氏一门同样所涉甚少。贵州学者的研究, 如黄万机《贵州汉文学发展史》、史继忠的《毕节大屯土司庄园》、戴明贤的《彝族杰士余达父》、吴正光的《大屯彝族土司庄园》、邹芝桦的《走进大屯土司庄园》等, 对余氏土司家族作家都有关注, 但不仅相当简括, 并且只涉及余若6一人。近两年来毕节学院母进炎等, 对余氏作家的诗歌创作特色有所关注, 但所论也不够深入, 尤其缺少对家族群体特征的系统研究和总体把握。因此, 对彝族余氏土司家族作家群的研究存在着极大的空间, 有待学术界的深入探讨, 具体表现为:其一, 通过对余氏土司作家群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其诗文创作的价值取向、成就和特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有助于窥见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与文学嬗变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刻影响, 有助于探析少数民族家族作家群在民族地区现代性诉求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所具有的特点;其二, 对贵州彝族余氏土司作家群的深入研究可为地域文学史、中华民族文学史建构提供视角和方法, 可为贵州文化发展建设提供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其三, 围绕余氏家族作家群的诗文创作研究, 向彝族文学史和土司文学方面的展开, 可拓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视野, 从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意义。

二、历史蕴含与亟待拓展的研究空间

余氏家族作家群的形成, 涉及明清两代羁縻政治、改土归流等背景, 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大屯土司的兴衰。关于这个家族的命运, 据笔者粗略考查, 历史上曾有过两次重大转折, 首次是在明代万历年间, 永宁宣抚使奢效忠病故, 因承袭之事引发家族内部相互仇杀, 家族的内乱又招致灾祸, 总兵郭成、参将马呈文觊觎奢氏财物, 乘机率兵深入, 将奢氏九世所积财物, 扫掠一空, 事后朝廷却只略加惩戒, 从此造成了奢氏与朝廷的积怨。天启元年, 朝廷下诏征调永宁土兵援辽, 抗击后金, 但又扣发粮饷、汰其老弱, 激起兵变, 终于在明末天启至崇祯年间, 爆发了以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和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为首的联合反明战争, 奢安战死, 反明斗争被镇压下去, 永宁宣抚使司管辖下的十八“则溪”之地, 全部改土归流。奢崇明死后, 其长子奢寅被刺军中, 次子奢辰改姓为余, 取名保寿, 隐迹今贵州毕节、金沙接界处卧泥河, 其后裔即今毕节大屯余氏一门, 此为余氏家族第一次命运之变。余氏家族命运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发生在清朝末年, 光绪甲辰、乙已 (1904至1905) 年间, 赵尔丰任永宁道, 出兵镇压古蔺苗沟等地无辜群众, 调余若煌 (余若6之兄) 为襄办员, 赵尔丰生性残暴, 余若煌不愿与之共事, 以母病辞委, 后被寻隙陷之永宁狱中, 判处永远监禁, 抄没家产, 这对余氏家族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为避祸端, 家族成员的活动更为低调, 由此甚至远赴日本, 1906年余若6因救兄无策, 带着余若煌的两个儿子余祥辉、余祥炘以及自己的儿子余祥桐背井离乡, 去往日本, “壮年负笈走倭京, 法政钻研想治平”[1], 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漂泊与求学。

可见, 余氏作家群的形成历经几代, 不仅关联着大屯土司的兴衰, 而且曲折地反映着明清中央政权与贵州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余氏几代文人的命运, 不仅有与中原文化亲近、龃龉的原因, 也有历经劫难、无心做官而沉迷诗文的避祸动机。对大屯余氏土司作家群形成历史的追溯, 不仅可以勾勒贵州乃至四川、云南少数民族文人的心灵史、命运史、精神史、性格史, 而且可以探询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某些特征和规律。尤其重要的是, 从改土归流后西南土司文化衰落的角度, 去描述彝族土司世家文人集团和作家群的命运沉浮, 还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其中蕴含着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嬗变得丰富信息。

从十九世纪初余家驹到二十世纪初余若6, 余氏一门有各类著述近百卷传世, 其中各体诗词数千首, 散文数十卷, 对余氏作家群及其作品, 不仅从未有过系统的研究评价, 而且缺乏细致的归纳整理。因此在对余氏一门的诗文创作进行全面归纳整理的基础上, 我认为可从四方面展开对余氏文人创作的评价和研究。

其一, 对余氏作家群创作共性和个性的研究。余氏土司有自己的兴衰历史, 余氏文人大都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 因而解读其作品是走近其心灵的必要前提, 这种解读的重点和难点是:既要注重个体差异, 也要立足于家族盛衰的情感共性。例如, 在余氏作家群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余若6, 有着和余家驹、余珍、余昭一样深厚的民族情怀、一样跌宕的家族盛衰之感, 但他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 历经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亲历了清朝末年家族中的重大变故, 并因此而远走异国他乡, 留日归来却又报国无门, 流落京沪……凡此种种, 使余若6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真挚的爱国情怀, 同时又处处不能忘怀彝家的亲情故土, 所以其诗作呈现出与余氏其他诗人迥然不同的美学风格, 那就是沉郁、含蓄、忧愤、深邃。再譬如安履珍, 她是毕节大屯余氏作家群中最早的女诗人, 其先世为彝族德布氏乌撒盐仓土府后裔, 系乌撒八大部首目总几家支的阿克土目。表面看来, 她自幼生长在官宦富贵之家, 19岁嫁与余昭, 婚后夫妻情趣相投, 琴瑟和鸣, 余昭又受钦赐花翎直隶州知州, 为后补知府, 生活境遇似乎一直不错, 其实, “自改土归流以来, 土目辖境的封建领主经济日趋没落崩溃。地方流官与外族豪民相互勾结, 挑衅仇杀, 兴讼冤狱, 侵吞土目家产, 兼并土地。”[2]安履珍实际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乱、动荡, 且政治经济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年代, 她曾在其诗歌中描述过其家庭屡遭磨难的境况:“十七樱家难, 兄弟遭冤奇, 十八家被毁, 兄逃母受羁。时复愤欲绝, 谋欲诉丹墀”[3]。看似富裕悠闲的生活, 隐藏着巨大的痛与伤, 所以安履珍的诗作既有女性笔下特有的温柔、清新之感, 更有土司之女的感伤、悲愤之情, 她的诗作直抒胸臆, 感情真挚, 在余氏作家群中独具个性魅力。

其二, 对余氏作家群诗文的解读, 不仅要联系近现代主流文学发展的历史, 而且还需要联系贵州地域文学的背景, 即在贵州这样一个地处边远的省份, 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少数民族作家群之形成, 与其诗文创作的审美追求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认为:通过对彝族余氏作家群作品的解读, 可把握贵州地域文学的某些内涵和特质, 同时还可对贵州文学的历史传统加深了解。例如, 清末贵州出过几位有影响的诗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郑珍和莫友芝。著名学者汪辟疆等甚至将郑、莫视为“宋诗体”的代表人物, 有过清季诗歌“王气在夜郎”的较高评价。余若6对郑珍的诗歌创作极其推崇, 曾有过极高的评价。他的沉郁、含蓄、忧愤、深邃, 明显可看到贵州诗人那种一以贯之的精神联系。

其三, 余氏作家群诗文创作在彝族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在西南诸民族中, 彝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 而且经籍和诗学极为发达。大屯余氏作家群的诗文虽属非母语创作, 但其中的民族文化浸润也是有迹可寻的, 虽然这方面的研究由于缺乏积累而具有相当难度, 但联系彝族古代典籍所论述的三段诗、五言诗形式, 以及彝族的毕摩文化来进行解读, 也是亟待拓展的研究空间。

最后, 余氏作家群与西南土司文学的关联性亦是一个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土司文学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 其特点表现在文人身份的世家性 (或家族性) 、诗文题材的特殊性, 以及汉化程度较高等方面。目前, 西南土司文化研究已有不少成果, “土司学”在学界已呈呼之欲出之势, 土司文学也日益引起关注。其实土司文学的基础乃是土司文人的集团化、民族化与区域化, 应联系有代表性的土司作家群, 采用跨学科方法研究, 尤其需要在不同土司文化间展开比较, 才能将土司文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典型个案的解读。所谓余氏作家群与西南土司文学的关联性即是:第一, 拓宽视野, 联系中国历史上的羁縻制度与土司文化, 西方庄园和领主制度的兴衰, 考察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第二, 发掘和扩大史料来源, 将余氏土司作家群的诗文创作, 置于西南土司文化的大背景上, 在彝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土司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展开比较, 以探讨不同民族土司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影响。

参考文献

[1]余达父:雅堂诗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2]余宏模:大山诗草.前言[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篇8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至少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思维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别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战火纷飞、物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处在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装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篇9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许多企业外表风光、内部却矛盾多多、危机四伏

为什么企业有很好的战略目标,却难以实现?

为什么市场环境很好,但企业不能抓住机会创造佳绩?

为什么许多经理聪明过人、用尽心机,却不能让企业真正高效而和谐

为什么许多主管未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什么团队成员的素质不错,但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为什么团队整体感觉效率低,执行力差?

为什么员工表现出缺乏激情,缺乏责任心?

为什么员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与计较?

“个人英雄”时代已成历史,现代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高绩效、高执行力的团队。有些团队,个人智商120,而团队智商才80;如何充分发挥团队资源,做到1+1>2?如何解决人与人、上级与下级、下级与上级,平级的沟通障碍,建设高效团队,是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成员配合度与凝聚力、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的前提是:体验先于学识,同时,学识与意义来自参加者的体验。每个参加者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因为这个学习过程运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是由参加者自己从潜意识里受到启发与触动,并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

上一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认识下一篇:股东协议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