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与构思(精选5篇)
选题与构思 篇1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是一篇构思独特新颖的文章, 初读发觉似乎有点散漫, 然细读后你会发现作者的构思是丝丝相连、环环相扣。试做如下分析。
全文以少女时读奥尔珂德的《小妇人》写起, 以“眼泪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统领全文。它既紧扣了标题中的“泪”, 又作为下文全文的“纲”, 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自此以后, 作者几乎以一种类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 将各个事件相互串联起来, 形成“形散而神聚”的艺术风格。
开篇以少女读书写起, 自然有了下文“不知愁的少女”的愁;又将“愁”加以点明。何愁?作者没说, 而是将白居易的诗与杜甫的诗加以比较, 强调白诗不如杜诗。此处最妙。一妙勾连上文的少女之愁;二妙将诗加以比较, 在比较中见愁;三妙因为有了比较, 自然引出白诗是个人之愁, 而杜诗是离别之愁。有了离别之愁, 自然写到眼前的事:两岸长期隔离, 亲人不得团聚的离别之愁, 自然写到了怀乡, 初步表现出文章的主题。
此段最后一句, 再一次点明“眼泪”, 既扣标题, 又自然想到丈夫连痛苦的泪都无法流出的“思乡之苦”。文章写得丈夫, 自然写到了家人。所以接下一段写了“儿子是母亲眼中的一粒沙子”。至此应该说将怀乡、亲情表达得十分得体。但文章并没就此打住, 而是由沙子产生联想, 想到阿拉伯故事中沙子变珍珠的故事, 表现出人生的感悟。
作者又由沙子变珍珠这一神话传说, 联想起中外的“神学”故事。在写这两个故事时, 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在构思时驾驭材料的能力:她并不是去写观音和耶稣, 而是一个故事一个角度。写观音, 表现出对众生的关怀;写耶稣时, 强调的是信徒们的感恩。两个故事相互照应, 一个体现出关爱, 一个体现出感恩, 构成了人间最美丽的亲情。
从这一分析不难看出, 作者在构思时, 往往在上一节的内容中以某些词语暗示下节内容, 又以下节内容去回应上文内容, 如同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思维链条, 紧凑而严密, 缺一不可。至此, 我们可以把本文的内容及构思上的关联作以下图示:
从这一图示中不难看出, 作者由“纲”而选择下文, 而文中又往往以某些词句暗示, 使上下文勾联紧密, 结成一体, 从而达到形散神聚的境界, 体现出思维的纵深与严密。
选题与构思 篇2
观六路,听八方,作文的基本路子是恪守正道——训练与模仿,追求规范(文体、结构极其语言)作文,学生在教师的传道下,持之以恒,规范写作,以求达到合理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之目的。鉴于此,我对以下30个栏目的立意和构思作出相关解读,以矫诸弊。
一、人物素描。立意点:通过写人叙事,抒发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诸如感恩、怀念、赞颂、喜爱、同情、惋惜、追悼、批判等。可以多种情感相互交织。
构思点:
1、感情真挚。给人以真实感和真诚感,无附加感和装饰感。杜绝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
2、重视描写。包括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给人以立体感、生动感和画面感。反对平淡、空乏、枯燥和笼统的表达。
3、结构新奇。误会法,安排一个逻辑性错误,然后揭开谜底,最后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巧合法,通过偶然事件的机缘巧合,造成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逆转法,蓄势在前,逆转在后,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抑扬法,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剪接法,即裁剪生活的几组镜头,做到前后连贯,首尾呼应,主题一致,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悬念法,引起读者的期待心里,扣人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高中生理应在构思上有创意,尽量不要如记流水账,平铺直叙。这些构思可以用于一切记叙文写作。
4、选材角度。写个人:同学朋友,内外亲属,写群体,如乡村教师、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打工族、春节老人、城市蚂族、啃老族。但一定要熟悉写作对象,调查了解,多阅读,有知识和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切忌凭空想象,胡乱编造。
二、校园采风。立意点:立足学校,关注校园生活,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表达对某一现象的观点态度,可称赞肯定,可批判痛斥。最好是全面分析问题,辨证看待问题,不能走极端,不能夹杂个人情绪。因为生活是复杂的,一般没有绝对性。辨证思维是高中议论文的基本思维习惯。
选材点:学校的管理措施,学校新近发生的热门话题、事件,学校学习氛围,师生磨擦,同学交往,早恋、上网、午休、就餐、校讯通、体育课、上下课、校园文化、安全、门卫等等都可以作文,生活有美丑,关键是眼睛和视野。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三、乡情民俗。鉴于农村学校,谁不爱自己的家乡,那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生于斯而长于斯,我们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家乡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乡土气息都能介绍给大家。
构思点:从小处入手,不要面面俱到,关键是要作社会调查,通过观察和了解父老乡亲,选材要有针对性,写最有特色的东西,不要大而化之,不要步人后尘,重视场面和细节,可写成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侧重点不同罢了),也可写成一般记叙文。
选材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景,面貌、风土人情、婚丧嫁娶。有爱才有情,有情才有文。文质兼美,方为佳作。
四、课文质疑。主要是对已经或正在学习的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可以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它对学生的要求水平很高,绝不能写成读后感。关键是对固有的、传统的观点提出怀疑。
五、春夏秋冬。立意:季节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生老病死的的再现,由不同季节让我们感悟到对于生命的热爱、感伤、惋惜、珍视、留念和赞美。也因为季节我们更热爱大自然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狂风冬有雪。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美,走近自然,亲近自然,让我们去领略它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情趣。推荐阅读:(玉溪九洲医院:http://)
构思:既可以写成写景抒情散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也可以写成哲理散文,表达对生命、生活的认知;还可以写成一般记叙文,重视描写,抓住季节的特点,调动联想和想象,用好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触觉、嗅觉等方面来写景,重视细节描写,尽显自然之美。既可以写四个季节,也可以单独写某一个季节。结构可用总分式、并列式、小标题式。表达方式
可以有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这种文章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言辞优美,感情细腻。
六、焦点话题。解析:该栏目是要同学们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时事、热点新闻,它不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具有小范围影响的事,这些事的一些做法人们往往众说纷纭、津津乐道,或肯定,或否定,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如选美、电视婚恋节目、慈善公益、抗震救灾、农村医改、保障性住房、营养餐、就业难、报考公务员、养老保险、外出务工、感动中国、春晚节目、韩剧等等。构思:这些话题离我们看似遥远、陌生,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中生应该多看报纸新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站在一个中学生的视觉来关注和评价这些事。高中生作文的高低水平就在于对事物的认知。高考作文也往往在这些方面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要写好这些话题就得掌握第一手资料,还要参考别人是如何看待这些事的,观点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另外,大话题要找小切口,要言之有物,内容充实。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隔靴搔痒。
七、名胜风光。祖国幅员辽阔,北有塞外风光,南有江南水乡,东有高楼林立,西有沃野千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你到过什么地方吗?你从书本和其他媒体上对它们有所了解吗?在你的笔下,你会为我们介绍一个怎样的名胜风光?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读者绘一幅令人神往的风光图。注意介绍的顺序、角度,要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在介绍自然的同时,也应该写一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文章的内容就更丰富,更有可读性了。要重视细节描写,详略得当,不要面面俱到,笼统概括。
八、真情告白。解析:花有千姿百媚,人有七情六欲。在我们的成长中,总免不了喜怒哀乐,对有些人,有些事,我们或心存感激,或心怀愧疚,或心生疑虑,或心存悲哀,或心生痛恨。。。不吐不快,那就把它写下来,可以写成书信体,可以写成抒情散文,来抒发我们心种的种种情绪,一吐为快。
构思:要因事抒情,要因景寄情,把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要有记叙、描写,感情要真挚,至少是真实,不能空洞无物、矫揉造作,最差的文风是满纸都在抒情,给人予空洞、做作、矫情之感,要让感情在记叙和描写中自然流露。如果要出新,可以把视野放宽一些。如《祖国,我想对你说。》《一封不能发出的信》《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缅怀先烈》《写给未来》《敦煌,我为你流泪!》《当我站在高考的门前》等等。写好这种文章的关键是有感而发,不能勉强自己,要感人至深,不吐不快。
九、课堂写真。解析:在每天的课堂上总会发生一些情趣盎然的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搞笑,或发人深思,或啼笑皆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要善于捕捉有价值和有情趣的地方,然后叙之入文,这种文章虽没有多少思想价值,但它反映了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可值一写。构思:写这种文章,看似简单,但往往要做到文笔清新、生动形象,又有几分幽默气息却是不容易的。文风不能朴素无华、有板有眼,用词要生动贴切,节奏感要快。更关键是捕捉最有价值的素材去写,才有可读性。
十、街巷见闻。解析:街巷小社会,社会的纷繁复杂,人性的善恶美丑,都可能在一件小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感于外而动于内,你就能写成一篇发人深省的佳作。
构思:这种文章往往类似于新闻短评,或针砭时弊,或扬善惩恶,总之要宣传真善美,贬低假丑恶。作为高中生,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要学会把事件放在社会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加以评价,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当然也不能走极端,要全面地看待一件事,分析原因,分析危害,挖掘事件蕴含的道理。高中生对待所见所闻,不能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发表对事物的见解。但目前的大多数学生仍然像初中生一样只是重记叙而轻评价,即便有评价也只是浅尝辄止,把这类文章写成了普通的记叙文,这是高中生不应该有的水平。
十一、读书有感。解析:平时我们总是读到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或著作,其主题思想或创作手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把这些感想和认知写成文章,就是读书感。构思:真所谓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因社会阅历和思想水平的高下,同一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角度和水平。写这样的文章,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水平和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为什么不拿起笔来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写下来呢?写这样的文章要知人论世,要有条理,不能杂乱,不能人云亦云。课堂上老师讲解的课文也可以写,但一般要写出点新意,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十二、影视评论。解析:主要是针对喜欢影视作品的同学,对新近的某部影视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要记得住故事情节,可以对影视作品的主题或表现手法作出优劣之评。构思:一般是先介绍作品的内容,再作出评价,最好用对比手法,拿它和同类题材的作品分析比较,拿它和同一导演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正反两方面都作出评价,这样的评价就更有针对性和一定的深度。既然是评论,就不能只是介绍故事内容,也不能是写成观后感。再次重申,高中作文的优点在于重视思想水平和分析事理的水平,而不在于说明和记叙。
十三、奇思妙想。解析:基于现实的可能,充分发挥人的联想和想象,提出解决某一疑难问题的方案;也可以写科幻作品,但不能荒诞,要写在现有的科技基础上的一种可能,而且这些科幻内容要有价值,能够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反映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价值倾向。写这种内容要喜欢自然科学,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参考一些科普文章和科幻小说,没有这些知识就不要去轻易涉及,不然写出的文章也只能是外行人说内行话,不会吸人眼球。
十四、实验报告。解析:可以是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实验报告,也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构思成实验报告,只要是按照自然科学的实验报告流程去写即可。构思:写实验报告一定要按照应有的步骤写,可能要涉及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总结等等。写这些文章,关键是表达准确到位,逻辑清晰,大部分是说明性文字。有考生在高考场上将社会生活内容写成了实验报告,在文体上有了创新,因而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成功,同学们可以去参考别人是如何写的,因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文体,一旦写不好,写不规范,就会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
十五、往事回眸。解析:很多成名作家都写了大量回忆性散文,可谓感人至深,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一粒沙里说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有些人,有些事,在我们的成长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当回首往事,记忆犹新,有内疚、感激、难舍、无奈、自责、留念、缅怀…..百味交织。也因为这些事,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为人处世的哲学。人,因为回忆而美丽、丰富;也因为有过而成熟、坚强。
构思:应该按一定的线索(时间、空间、感情、人物、事物)写成不同表达方式的散文(记叙性、抒情性和议论性),如果写一般记叙文,也要有一定的构思技巧,写成较为复杂的记叙文,不要像小学或初中时写成一事一议或一事一感的作文,结构上不能平铺直叙。另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样的文章,如果没有好的素材,不会抒情,都不可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涟漪。
十六、动物世界。解析:动物乃人类的朋友,动物身上有许多有趣和神秘之处,它们有许多优点非人类所能及,我们今天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你对它们有了解吗?我们可以把它(它们)写进我们的作文。构思:可以介绍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写成一般的说明文,要有资料,写得专业一些,不能太简单,人所共知。因而最有特点和最有趣味的地方要多写。可以写成散文中的随笔、随感,就某种动物身上的特点、性情发表见解,和人,和其他动物作比较,可抒情,可议论,可能后者更能触动人们的认可。
十七、心海浪花。解析: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栏目,不易把握。主要是考察同学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敏感度,有时候我们总会无名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它们都会在无形之中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发生影响,你是怎样认识并处理好这些情绪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勇于面对挫折和逆境。
构思:文章可以写成各种散文,或者议论文,可写感悟,可写生活经历,可发表议论。重要的是要学会拓展,让文章内容丰富,予人启迪,发人深思。一般情况下,写好这类文章要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思想成熟的人更容易驾驭。所以我们主张高中生要多阅读,才能获得间接的生活认知,也才能写出有思想的作品。高中生作文最最可怕的是犯幼稚病。
十八、文学天空。解析:从广义上讲,同学们写的一切作文都可以称之为文学。这里所说的文学是就狭义而言的,它相对平时作文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达到一定的创作水平,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要好。如写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等较高水平的作品。
构思:下面就这些文体的基本要求略作介绍:小说一般是基于生活现实的虚构,人物、情节兼可虚构,重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往往扣人心弦,它是从一个层面去反映社会生活的。在记叙的基础之上,综合了多种表达方式,高中生可以尝试写一点小小说,情节不求复杂,但要巧妙,思想主题要积极向上。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是所有文学艺术的精品,对创作者的要求极高。诗歌最基本的要求是抒情性,当然也有一些哲理诗除外,但抒情不是直抒胸臆,往往是即景生情、见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者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情感较为含蓄委婉;艺术手法上要求多种多样,一般讲究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语言要求韵律美,所以讲究节奏感和押韵。语言上更讲究精致,要求高度凝炼,所以古诗有炼字、炼词、炼句之说,句式结构一般对仗、整齐,分成小节去写。即便写现代诗,也要追求诗歌的基本要求,最起码也要写成散文诗。戏剧包括人物、场景、舞台说明和矛盾冲突,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就表现形式而言,一般分成独幕剧和多幕剧;就感情基调而言,分悲剧、喜剧和正剧;就题材而言,分历史剧和现代剧。高中生在创作之前,要学习一些戏剧知识,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也有人在高考中因为写得好而规范获得高分。如果不是高手,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散文:这是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被称为文学作品中的“轻骑兵”,多种表达方法都可用,一般分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要求涉及面广,思维跳跃性大,但要保持主题一致,此所谓形散神聚。虽然所谓文学是要求成熟的作者去写的,但高中生完全有必要和能力去尝试这方面的创作,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写作能力才可能日臻完善。
十九、时文赏析。解析:所谓“时文”,就是指当前媒体上刊载的好文章,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所谓“赏析”就是对它进行评价鉴赏,看看好在那些方面,有我们那些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构思:不必面面俱到,就某一两点提出自己的评价,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写这类文章,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些同学去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赏析,而且写成了读后感,这就不当了。
二十、百科知识。解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除了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外,你对社会上的方方面面有那些兴趣和了解,你可以用一篇文章的方式介绍给读者。比如农业生产知识、烹饪知识、手工知识、购物知识、安全知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只要你是某一方面的小小行家,你都可以把它写成一篇说明文。
二十一、名人点评。体坛明星、影视明星、娱乐明星、作家、艺术家、政治家、感动中国人物、媒体焦点人物。。。都可以是名人,结合社会公众和普遍价值观对之品头论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思想要求积极向上,多写正面,少涉及阴暗、灰暗的东西,当然可以针砭时弊,扬善惩恶。多读书看报,多了解社会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
二十二、演讲示稿。也就是写演讲稿,不过是一种假设演讲。设想你的演讲对象,要演讲的题目和主题是什么。一般在开头要有称呼和问候,并说明自己的演讲题目。然后是正文,要求要有感情,要学会用场面和细节去感染听众,有时用排比句和呼告语也能调动听众心情,但不能空洞、矫情,多用记叙和抒情这两种方式。没必要文采飞扬,一般是感情真挚、质朴无华,因为大家是在听,而不是在看文章。要学会在演讲稿中和听众沟通,比如作假设、提问题思考、呼告、长短句等等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十三、风花雪月。解析:这只是对自然万物美好事物的概括。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它们入文,风霜雨雪、梅兰竹菊、月落乌啼、花鸟虫鱼、柳暗闻莺、云霞雾霭、舟车江河。。。都成了作品中常常描写和咏叹的对象,在诗歌中更是被诗人寄寓了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成为了诗歌的意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这类文章常用的表达技巧。你可以用它们入文,写一篇文章,可写成散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写景咏物。可以搜集这方面的诗文,让你的文章更具有文化内涵。二
十四、学法指津。就是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在学习某一科上的心得体会,解释方法,介绍经验。要有理有据,谈方法,举例子,打比方,理论和案例相结合,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这是实用文体,将来参加工作后要经常写到这样的文章,万不可小觑它。
二十五、故事新编。这是近年来高考作文中的一种创新文体,即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经典故事进行再加工,甚至完全颠覆,即我们常说的旧瓶装新酒,重新改编故事,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四大名著里的故事、阿Q、孔乙己、祥林嫂、女娲补天、拔苗助长、叶公好龙、愚公移山、孔子说国王。写这类文章,内容、主题都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思维,不能荒诞,没有价值的胡思乱想。不然就没有写的必要性。
二十六、青春驿站。青春是阳光明媚的,又是多姿多彩的,更是困惑无助的。我们有欢乐、泪水,有朝气蓬勃、黯然伤神,有发奋图强、灰心丧气,可见,青春是五味杂陈的,把我们的这些赞美和迷茫写下来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但不能够空洞无物,要有实际内容。里面应该有故事,有抒情,有议论。
二十七、高考试刀。即找一篇高考作文题来小试牛刀,看看自己的写作能力离高考要求有多远。最好是看看范文,看看别人是怎样去审题和立意的。
二十八、社会万象。医改、房价、体育、高考、就业、农民工、安全、慈善、暴发户、贫富差距、救助、临终关怀、堵车、环保、创业、公务员、保险、减负、网络红人、时尚达人。。。我们这个时代太信息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以上这些关键词恐怕是我们天天会接触到的。你是怎样看待社会万象的,就某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章吧。
二十九、本周小结。这一周,在你身边发生了那些事?你是如何度过的?你的学习和心得体会如何?给自己梳理一下心情,给未来一周作一番规划。乐观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这一栏目是要同学们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学会坚持写日记,持之以恒也能达到练笔的效果。三
十、艺海拾贝。解析:“艺海”是把文学艺术比喻为一个广阔的海洋,“拾贝”是指在文学艺术这个广阔的海洋里拾起一只贝壳。这不是要同学们去写作,而是在平时的阅读中,看到文采斐然的文章,或者是思想性极高的文章,一般是指名家作品,可以把部分内容或全文抄下来,作为今后写作的借鉴。这种文章往往是表达精致、文采很好、思想深刻、结构精巧的佳作。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去“拾贝”,再好的东西毕竟是别人的,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写,这样才能达到练笔的目的。
最后,对同学们的写作提出10点建议:
1、重阅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知识,拥有广泛的素材,下笔时我们就有内容可写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阅读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的思想和思维品质更好,写起文章来自然有品位,同时文章也往往文从字顺,流畅自然。
2、拟好题。题好一半文,题者,眉也。好题目往往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拟题要紧扣中心,反映文章内涵;拟题宜小不宜大,要求精致;拟题尽量用到修辞手法,给人予美感和文学色彩;拟题要短而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们现在的同学往往没有拟好题的意识,在考试中会影响你的得分。好题如:《归去何太急》《友谊是首歌》《蓝天,天蓝》《民族精神,助民崛起》《枯荣随缘,遇合尽心》《别把自己娱乐死》《内心的独舞》《面面俱“道”》《梦里花开》《让心情打个盹》《美,距离的忧伤》《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文明不拒绝愤怒》《嫁给昨天》《青山一道同风雨》《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远逝的面子》
3、咬文字。写作要有经营文字的意识,可有可无的语言不要写,表达简明扼要,文从字顺。
4、重思想。意者,文之帅也,主题思想不好的文章往往不会获得老师的认同。
5、调心态。作文就是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排除畏难心里,锲而不舍。
6、多模仿。人天生的能力就是模仿,所以要读读别人的作文,尤其是高考优秀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应试能力。不要闭门造车,“人非生而知之者’,学习他人的构思水平,为我所用。
7、写熟悉。写熟悉的内容,写擅长的文体,不知不要写,不透不要写。
8、抒真情。感动不了自己,就别指望感动别人。写作要有感而发,不矫情,不做作。
9、懂知识。要学习一些文体知识,写出的文章要文体明确,不能“四不像”。
《前方》教学构思与实录 篇3
课堂活动是为了课堂教学目标而开展的, 是运用、印证和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是载体, 不是目的。活动多了, 难免会流于形式。如果课堂活动与学生动脑脱节, 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脱节, 没有学生真实的体验与反思, 那么这种课堂活动只能说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神态和肢体上的语言表达出的情感常常比口头语言表现出的情感更丰富。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摇头、一个皱眉、一个手势, 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
另外, 教学过程中的存疑, 可以让不同意见的学生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这是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有些教师还不适应学生在公开课上提不同意见, 这显然无法使学生真正加入到课堂中来, 教学过程也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了。
笔者最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苏教版必修一曹文轩的《前方》, 课堂教学后感触颇大。“一石可激千层浪”, 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那个抛出去的“石”, 以及“那个石如何扔”, 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层层激活。笔者认为《前方》这篇文本课堂教学的“石”应该是文本写作的基础———摄影作品。学生对图片的兴趣相对大些, 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教学构思:由摄影作品切入对摄影作品的解读, 由摄影作品解读过渡到对文本的解读, 重点抓住文本中三个主要句子展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重视学生自己对摄影作品和文本解读, 鼓励不同意见, 适时开展学习讨论。教师在合适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见解进行反驳。最终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理解人生之路中奋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作品介绍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与一般散文不同, 它是以摄影作品为创作基础, 结合了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写成的。
师:你觉得摄影散文应该怎么写? (简易问题, 目的是带动学生的情绪)
生:介绍摄影作品, 抒发感慨。
师:那么我们就先看摄影作品。 (学生看课文开头的摄影图片)
生1:好多人! (众笑)
师追问:好多是几个?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地方?
生2:有男有女, 外国人。
生3:好像是印度人。你看那男的的鼻子, 那女的穿的衣服。 (众惊叹)
师赞扬:观察力很强。该生窃喜。
师再追问:那么他们在什么地方?
生众说纷纭。比较集中为火车, 轮船。最后都比较赞同轮船。
师存疑:有不同才有意思。那就通过看文章来确认。
二. 从文中找介绍摄影作品内容的部分
师问:原文哪些地方介绍了摄影作品的内容?找到后读一下。
生浏览, 查找, 勾划。
生1:第1小节。说明他们在路上。看来是火车。
生2:不对。这里说的路, 不一定就是陆路, 海路也可能。 (众生点头) (继续浏览)
生3惊叹:啊, 是汽车!第8小节。这说“有了船, 有了马车, 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众生纷纷翻阅)
师微笑:看来看书还是要细致些好。还有么?
生4急:我找到了, 第10小节!这里说“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 还说“那位男子手托下巴, 望着车外”。 (怕大家不信, 还要大家看摄影作品。) (众生笑)
生5:这第10小节里还有啦。
众不信, 生4:我看过这一小节了, 没了。
争吵声。
师微笑:别急。不管有还是没有, 都要等他 (生5) 说完再判断。
生5不慌不忙:大家看这一小节的后面, 那说“他们的心情就一定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这不就是说摄影作品么? (得意) (众懊恼:原来在反面, 还在上面角落里!)
生6补充:还有最后一小节。
师赞许:大家找得很全面。那么我们谁来总结下这幅照片?看图抢答, 尽量用原文的话。自认为概括全的, 且声音大的做代表发言。
生7概括:在一辆“拥挤不堪的”“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老掉牙的”、“破旧而简陋的汽车”里, 有各式人等的印度男女, 他们情态各异。其中“那位男子手托下巴, 望着窗外”, “眼睛里流露出”, “惶惑与茫然”, “他们正在路上”。
师:相当好!尤其是那句“他们正在路上”, “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那么“路”的尽头是什么? (问题难度不大, 提问意图:过渡到对路、前方、家的理解)
三. 文意文句解读和探究
师:路的尽头是家, 或前方。 (在黑板上画路前方家的示意图:前方——路——家)
那么作者借助摄影作品想表达哪些想法?精读文章, 找原文语句, 只要3句, 可以划4句。
生读, 思考, 勾划, 修改。
5分钟后, 生集体回答。点那些声音不响或不作声的同学答。 (提问出发点:学生不作声, 不表示他没想好;声音不响倒是表明他不太敢或不太想表现自己)
归纳:1、第2小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2、第10小节“人们早已发现,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3、第11小节“人的悲剧性实质”。
师提问:如何理解这三句话?要求:尽量用原文语句来阐述。方法:定位——理解本句——联系上下文。先集体研读第一句。
具体研读过程:
(一) 集体朗读第1句。请同学们在这一句后面自己加个词。 (出发点: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
生七嘴八舌:有思想, 有内涵, 深刻…… (以前带学生学习课文时, 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是这么答的, 也被鼓励了的。那时都没有细讲, 学生写了“有内涵”、“有思想”后, 当时就是留着自己思考的)
师微笑, 不置可否。让学生再读三遍, 然后问自己一个三个字的问题。
生读, 再猜。师冒汗, 不得不提示:你有离家的欲望么?终于有人小声地说“为什么”。
师松了口气, 并高声赞扬该同学会想问题了, 凡事多问自己个为什么, 会对事情了解得更深一点的。
师正式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尽量用原文回答。注意方法“定位——理解本句——联系上下文”的运用。首先要判断答案会在哪几小节, 再进行归纳。
生读上下文。定位于3-7小节。
师:大概有四点。大家按背诵小组讨论。看那一小组谁概括得最快最到位。两分钟, 写在纸片上, 将一起投影出来, 大家来判断那一小组胜出。注意, 小有挑战性。 (激发好胜心)
生小组讨论。
投影展示, 学生比较讨论选择。
学生比较:主要差别在第1点的概括上, 也就是对第3小节内容的理解存在不同。后面的几点内容大同小异。分别是外界的诱惑、压迫下的无奈、前方的召唤。
师:那么我们集体朗读第3小节。再次分析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生读, 逐句分析。共5句。5个人回答。
生1:第1句讲人类祖先在迁徙中生活。
生2:第2句讲动物大迁徙。
生3:第3句讲无法阻止动物大迁徙。
生4:第4句讲前方召唤动物迁徙。
生5:第5句讲人类祖先的迁徙。
师笑:那么本段到底想讲人还是想讲动物?哪几句是重点?
生集体:人。1和5两句。
师:那么如何概括?八个小组的答案去同存异, 剩下2个。 (投影展示:1、人类祖先在迁徙中生活.2、人类祖先的迁徙) 同学们判断下哪个好, 还是都不好?说说你的评价标准。
生1:我看第2句好。因为后三点大家基本一致了, 是“外界的诱惑、压迫下的无奈、前方的召唤”, 从句式的角度来看, 也该是第2句好。 (众点头)
师笑:看来大家都认可第2句了?还有谁有不同意见啦?都能确认是“祖先的迁徙”么?
生异口同声:能!
师笑:问下大家, 一个答案好不好,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这个答案能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那么这个“祖先的迁徙”能回答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个问题么?我们连起来说下这个因果关系的句子, 看看顺不顺。
师生一起: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是因为“祖先的迁徙”。
师:通不通?顺不顺?
生集体:好像不太顺。
师笑:那么其他三个答案我们也连起来读下, 判断下顺不顺。
生读, 普遍觉得那三个还顺畅, 就这第一个不太顺畅。
师:我们尽量用原文原词, 但既然原句不太好用, 那么就只好自己概括了。无论是什么答案, 都要经得起推敲。
生点头。重新阅读概括。
生1:我们还是要从1和5两句为基础概括。我概括为“祖先下意识的迁徙”。 (众生鼓掌)
师点头赞许。 (本来教师准备的是“人类祖先迁徙的习性”, 但想来学生已经打出了相差无几的结果, 就采用学生的)
投影最终结果: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是因为1、祖先下意识的迁徙2、外界的诱惑3、压迫下的无奈4、前方的召唤。
四. 思路延伸
1、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略, 因为难度不大)
2、为什么说悲剧性是人生的实质? (三点, 归纳没什么难度, 略) 明确:此处说的“家”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家了, 而是人们的精神归宿。“前方”也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前方, 而是人们的精神追求。“路”自然就是指人们达到精神归宿或精神追求的过程了。
五. 课堂教学延伸
汪国真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结合《前方》的学习, 谈谈你的理解, 并写到语文课堂练习本中, 300字左右。
材料作文“琐事与苦乐”构思演练 篇4
材料作文“琐事与苦乐”构思演练
作者/河南侯晓刚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鲜立意]
把握材料内涵,才能选准角度,提取观点。关键字“琐”即“细小、零碎、繁杂”。人生琐事,如影随形,人或执爱于琐事,于琐事中发现独特的风景,获得幸福,微妙享受;或为琐事所役,困惑惆怅,难以割舍,纠结痛苦,这取决于是否有超脱的智慧、平和的心态。
1.于琐事中捕捉幸福情趣
每个人都想摆脱现实中的纷扰,不为琐事羁绊,这就需要保持平常心,于繁琐中领略世间风光,捕捉生活精彩,享受幸福乐趣。从此角度可确定立意: “琐碎的幸福” “细节之美”等。
2.于琐事中领悟人生真谛
人生于世,苦乐相伴。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时候是在种甘蔗,在过程中享受琐碎带来的微苦和微甜方是人生苦乐之真谛。从此角度可确定立意: “转变心态”“心境平和” “苦中有甜”等。
3.直面现实之琐碎,享受成功之甜蜜
人世间的磨砺尤苦,而成功的喜悦尤甜。直面现实之苦,方能享受成功之甜。从此角度可确定立意: “直面现实” “生活的强者”等。
[选材・微点拨]
文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与当下热议的“幸福”话题不谋而合,可据此思考幸福的定义。可以写生活中琐碎的点点滴滴,剪辑几个温暖的画面,细致描写对琐事的体验;也可寻找具有时代气息的人物事迹阐明琐事与幸福、苦与乐的微妙关系,亦可撷取名言警句来佐证。
●素材一于琐事中捕捉幸福
杨绛先生琐碎的幸福
杨绛先生已逾百岁,生活平淡安静、琐碎而幸福。(范文网 )她每天做豆浆,打得非常细,还会做杏仁酱等精致食物。还常和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的两个孙女一起玩电动玩具,一起玩“挑绳”,耐心讲童话故事……杨绛坚持做“八段锦”,翻阅报刊看电视、练字抄诗、读旧书。
素材点拨
杨绛先生全身心投入到生活的琐事中,超然忘我,烦恼无从生。于琐事中寻找乐趣,忍受变享受,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运用示范
百岁老人杨绛,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接受新见闻……日常琐事突显老人的单纯和认真,启迪我们幸福隐于琐事之中,幸福在对生活的热爱中。
●素材二于琐事中感悟幸福
小S:幸福其实都是些琐事
小s认为生活琐事最幸福:听到女儿的声音快速跑到女儿旁边;赖在女儿床上闲聊、讲故事;坐在丈夫车上挖鼻屎;女儿画画,把妈妈肚子里的妹妹也画进去了,画里有4个女生,把她感动得大哭……自由爱所爱之人,并且让他们爱自己,获得心灵的满足,这就是小s的幸福。
素材点拨
艺术地对待琐碎的生活,智慧而美丽地度过,方能感悟到琐事的幸福。
运用示范
小S在琐碎的日子里,体会到身边细小的幸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爱自己,爱家人, 当你把最平常的日子过得浪漫而有滋味时,幸福便充盈了你的人生。
●素材三琐事中闪耀人生智慧
《父与子》:微小的幸福,闪耀着智慧之光
胖乎乎的大胡子父亲有很多缺点,偶尔耍耍家长威风,有时还会误会儿子;瘦小古怪的淘气儿子也有许多不足,从来不为自己的恶作剧感到不安,但他们都善良感性、充满正义、乐于助人……《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卜劳恩的作品,因演绎了一个个传奇、搞笑、好玩而又温暖人心的故事而誉满天下、风靡全球。
素材点拨
《父与子》漫画尽显琐碎生活中的智慧与幽默,还有浓浓的人情味,朴实、纯真,能触动人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运用示范
《父与子》歌颂了平凡、琐碎生活中的善良、正直、宽容,一幅幅小而精致的画面折射着智慧的光芒, 简单的线条里流淌出纯真的父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书中生动幽默的小故事均取材于卜劳恩日常琐碎生活,谁说这不是琐碎生活对卜劳恩的馈赠呢?
[素材练兵]
苦中品甜,乐由心生
濮阳市第七中学李舒心
琐碎的生活,犹如一首苦与乐交织的曲子,既有快乐美妙的旋律,也有忧伤低沉的调子。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用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琐事,细细品味苦乐之中细小的幸福与快乐,体悟人生的真谛。
快乐的邓丽,一位微笑天使,在高原上传递幸福,在苦与乐的交响乐中奏出了奉献的`强音。20多岁的女孩告别优裕的生活和不错的收入,来到海拔1800米的高原上做一名“纯粹”的老师。3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邓丽――高原的雪莲花,绽放了苦亦咸乐的娇艳。
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在吃糖之际,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之时。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修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马背校长”徐德光就是一位种植甜蜜与幸福的农夫,把微苦的汗水滴下,滋养了大地。徐德光――马背上的农夫,耕耘着苦亦成乐的花园。
让一个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能坚守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有了亲身体验,才能领悟到快乐的真谛。你可曾记得“中国的海伦,凯勒”――李丽?她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立行走,40岁时一场车祸让她从此与轮椅为伴,但她直面惨淡的人生,唱出一首快乐的生命之歌。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与“丽爱天空”公益网站,帮助数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深入高墙帮助服刑人员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5年时间,温暖8万个冰冷的心灵。正因为热爱,她甘愿体会生命之苦,在苦中,她尝到了甜。李丽――轮椅上的歌者,头顶着苦亦成乐的天空。
人生的幸福,就在于苦乐相伴,在苦中寻乐,在苦中领悟,在苦中升华。经历琐事的历练,吹尽狂沙,经受磨砺,才能咀嚼出琐碎生活的全部滋味,苦亦成甜。
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
[点评]
摄影构思与技巧探析 篇5
摄影属于视觉艺术,是摄影家艺术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并结合自身对生活的独特评价以及将富有特征的艺术个性融入到所摄对象中,通过摄影构思,并借之摄影工具使客观对象成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摄影创作的构思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体现在创作的全过程。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必是融入摄影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知,并通过艺术构思体现出来。认识和把握摄影创作中构思特点和心理要素是摄影艺术创作中作品成功所必须的。
1.1 摄影构思的特点
现实生活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很多美好的瞬间不能反复,而摄影就是捕捉流动的瞬间,将运动变化的东西定格,这就要求摄影者除了要有敏锐的直觉、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及丰富的情感之外,更需要有眼明手快来捕捉画面的意识和能力。
摄影构思特点包括:(1)瞬间性。与其他造型艺术的创作构思相比,摄影创作具有瞬间性的突出特点。在摄影创作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所谓的“偶然碰到”、“意外发现”等现象,这就是摄影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敏锐的直觉能力及丰富的想象能力。摄影创作的形象是直接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的一瞬间”的自然、质朴,彰显出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表现的艺术感染力,它考验着每一摄影家的生活基础和艺术功力,渗透着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判断力。(2)现场性。摄影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明显的依赖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摄影创作构思的过程即是对特定现场背景下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以及选择提炼的过程。(3)科学性。摄影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成果基础之上的现代化造型艺术,它是借助光学、机械学和电子学等所提供的媒介作为表现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拥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段,具有愈来愈惊人的表现力。独特的生活感受离不开相应的形式,而形式的追求又必须充分运用某种技法。
1.2 摄影构思阶段
摄影构思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构思、即时构思和后期构思。前期构思是在拍摄摄影作品前,构思观察,思考如何运用摄影语言及其表现手段来表现作品的意境,如使用什么光线、什么色彩,如何定标题、如何构图等;即时构思是在拍摄一幅作品的之时即运用摄影语言及表现手法来表现摄影作品意境的整个思维过程。摄影艺术的瞬间性决定了即时构思成为摄影构思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而后期构思则是在拍摄后的暗室后期进行制作完成,并通过电脑进行修复,也是摄影构思的最后环节,后期构思主要内容是对画面进一步剪裁,并叠放合成及色调分离,彩色照片要通过某一环境色等特技达到所要创作的要求。
2 摄影构图技巧
2.1 摄影构图方法与形式
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第一眼就能被观赏者深深地吸引住,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构图处理得好。因此处理摄影构图的方法与形式,是摄影者在摄影创作必需考虑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确定画面中的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得光线、线条和影调在结构上实现完美的组合。其次,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构图中要增强透视感。在摄影作品中,主要是通过增强透视感的构图手法,夸大前景压小远景,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深度感觉,令人赏心悦目。第二,点景的运用。点景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要表现的主题更突出,使画面没有单调的感觉。如点景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绝不可超过主要表现对象,否则就是喧宾夺主。第三,线条的运用。线条能使画面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如水平线条能表现和谐和宁静,画面中的地平线会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对角线线条却很有活力,能更好地表现冲击力。第四,画面的压缩。在摄影中有时需要将前后两景物搭配起来以体现一种艺术意境,通常可采用某一特定构图形(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33页)式实现使整个画面统一。
常用的构图形式有九宫格构图、S形构图、A字形构图、水平式构图、圆形构图、三角形构图、三分法构图等。
2.2 摄影构图中的画面设计
摄影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使得摄影作品的画面达到均衡,这在构图时显得十分重要。(1)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表达一种高整齐度。但大多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都是追求一半对一半,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形象的比例;结构的均衡是要画面中各个部分的景物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稳定。(2)构图中的主次关系均衡。在设计画面中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以及人物与背景的关系。(3)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所谓“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A:B=B:A+B,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表示。
摄影画面的构图,有公认的一般性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绝对,不可生搬硬套。由此可见,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非常灵活的,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教条,要依据被摄现对象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灵活分析和处理。
2.3 摄影构图的应用,突出主体
一般来说,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即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称之为主体。摄影构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突出主体,主体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是吸引摄影者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然而大多摄影爱好者往往与被摄对象保持太远的距离,在照片上显现过多无关紧要的东西,导致主体不突出,甚至根本找不到主体。为此,采取有效手法突出主题是必要的。
2.3.1 运用对比突出主体
所谓对比,它的含义十分广泛,可以是明暗的对比、色彩的对比、质感的对比,也可以是虚实的对比、静与动的对比等等。它是间接表现主体的一种最重要的构图方法,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运用色彩来间接突出主体的最好体现。
2.3.2 运用线条突出主体
线条本身就是画面中主题内容表现的一部分,线条具有引导人的视线的效果,画面中线条的延伸及走势都会逐渐把欣赏者的眼球引到主体身上来,欣赏者视线在画面上的运动过程就是其欣赏感受画面主题思想的过程。
2.3.3 框架性前景来突出主体
主体因面积小而不能支配画面时或是它距离较远而又必须表现出远近空间感时,可以为主体搭建框架,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拍摄主体上来。
总之,只要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能把他们的视线都集中在画面的主体对象身上来,即主体安排到了最佳的位置,达到了妥善安排主体对象的目的,实现主题思想的完美表达。
3 结论
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构思与技巧,是摄影者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客观反映生活感受的、积极能动的思维活动体验,它所具有的特点及规律,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通过对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构思与技巧的学习,能够更加充分展现我们的摄影水平,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赵道强.数码摄影构图技巧.中国摄影出版社,2007.10.
[2]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8.
[3]郑承益.数码摄影构图.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9.
【选题与构思】推荐阅读:
课程构思与设置10-25
服装设计的构思与创新10-27
商业街设计说明与功能、方案构思初探09-24
对彩墨画创作构思与表现研究论文05-14
考场作文素材: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与构思08-25
选题与策划05-21
选题与写作08-02
构思模式07-20
写作构思07-21
实践构思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