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思维(精选5篇)
构思思维 篇1
服装设计是一种思维创作活动, 创新是服装设计的本质和生命, 缺少了创新, 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一般来说, 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服装, 往往不需要再去设计。设计, 也就意味着构想和创造出尚不存在、人们未曾见过的服装款式和造型。也包括对已经存在的服装进行改造或增加新意。设计构思的过程, 也就是作品孕育的心理过程。设计作品孕育的从无到有, 也与其他事物的孕育和形成一样, 要经过一个从片面到完整、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分为形象的触发、形象的构成和形象的完善三个阶段。
1 形象的触发
当设计师意识到需要进行构思的时候, 最初的设计创意动机还只是一种朦胧模糊的心理。通俗的讲就是设计师还没有想法的时候。这时候, 属于设计构思的准备阶段, 需要在设计心理上进行情绪调整, 在信息资料上进行收集筹备, 才能进入积极的设计思维状态之中。尽管, 作为一名设计师平时就要养成信息资料的积累和凡事都从服装角度去思考的习惯, 但在每一次具体的设计构思活动启动之时, 仍有必要静下心来, 把所能收集到的信息资料, 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浏览和查阅。这个过程也就是寻求外部的形象刺激的过程, 设计构思的形象触发也常常来源于此。
由于构思主体的设计经验、审美品位、精力投入、资料来源等多方面的不同和制约, 就使所触发的形象存在着质量和数量的不同。有人萌发了一个与服装相关的形象, 便完成了整个设计构思的基础;有人想到了多个不同的形象, 设计构思也难以顺利完成。这也正是人与人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此时与彼时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和不同。从形象触发所受到的外部刺激来看, 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人喜欢直接从服装图片资料中受到启发, 因为图片资料中的形象直接、明了, 易于把握, 比较适合经验较少的设计师, 但思维也容易受到束缚, 难以创新;有人喜欢从生活的某个事物或自然景物中受到诱发 (如图1) , 因为这些事物形象与服装形象存有间接性和距离感, 易于构创新的创意, 比较适合富有经验的设计师, 但也容易产生生搬硬套的结果;还有的人喜欢从音乐、从戏剧、从面料质地、从文学作品等方面去触发服装形象, 但也都各有其优势和弱点。
2 形象的构成
当构思的主客体同一, 构思形象受到触发产生之后, 所构成的形象大多是零散的、粗略的、片面的, 距设计构思的成熟、完整的形象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因而, 补足、充实这一形象的各个局部, 便是设计构思这一阶段的内容。我们把受到外部刺激出发的形象称之为形象线索, 一方面是因为最初的形象大多不很完整, 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形象的内部往往蕴含了生长和发展的生机。最初产生的形象, 有的是局部形象, 如衣领、袖口、门襟、肩部等形态;有的是整体的轮廓, 如收腰的X型、筒身的H型、扇型、气球型等造型;有的是某一表现手法, 有的是某一装饰手段等等。它们之所以成为触发的形象, 原因在于它们恰恰是设计师兴趣的集中点。既然设计师能对它们感兴趣, 它们的形象必然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或是一种内在的感召力, 或是一种富于灵性的机智或巧妙。这些方面, 便是这一形象充实、发展的基础和依据。从形态上看, 方形、圆行、角形各具独特的视觉力, 应该抓主形象的某一方面特点, 进行形状、角度、大小、多少等变化。从造型上看, 紧体的、宽松的、立体夸张的, 都与人体构成了不同的联系, 也使设计构思得以向人体以外的空间拓展。各种表现手法和装饰手法在时装上的运用, 既要考虑时装其他部分对它们的衬托, 又要想到它们之间的呼应, 从而构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的整体视觉效果。
3 形象的完善
同样的形象线索在不同的设计师眼里, 会有不同的发展脉络和思维走向。尽管这些脉络和走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甚至是事先不可预知的, 但最终结果, 总是逃脱不掉构思主体潜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法则的制约。构思形象的最后完成, 总是要在一种力的作用下, 去寻求一种符合于构思主体审美意识的视觉平衡。这样的一种平衡状态, 便是我们所说的“不可增减、不能再移动”的形态恰到好处的完美境界。
完美是设计构思所追求的最终结果, 也是设计构思进入全方位思考的必然过程。在这一阶段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构思:
3.1 形象构成的完整性
不仅包括单件服装的各个局部及相互关系的完整, 还包括上装与下装、内衣与外衣、服装与服饰品之间的关系要完整、和谐。这种完整性, 既有相互的形态特征的内在联系, 又有相互间的衬托和对比 (如图2) 。
3.2 款式结构的合理性
各种款式与结构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服装款式的创新, 也意味着剪裁方法或工艺手段的创新。那么所构想的款式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能剪裁出来, 工艺是否贴切等等, 是设计构思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设计构思过程中, 就要在头脑中把服装“制作”一遍或几遍, 方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3.3 材料运用的适应性
面料、里料、材料、辅料是制作服装的常用料。在服装创意设计中, 还提倡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服装, 如塑料、海绵、木材、金属等等。这既是服装的原创性需要, 也提供了一种用料可能。但不管采用什么材料, 总是要进行一番改造和“软化”处理, 使其适应于人体, 适应于穿着, 适应于设计主题及所构创的情境需要。在选择材料的同时, 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色彩的材料, 即材料色彩的组合搭配。色彩搭配是设计构思的重要内容, 对于传达构思主体的内心情感, 构创特定的情境氛围,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4 穿着协调的效果
服装与人体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服装既要符合人体的体态, 还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变化, 同时, 还不能忽略时装如何穿脱的问题。若要服装与人体相协调, 就要把人体的体态、动态均纳入设计构思的范围之中。无论是裸露人体、显现体态线条, 还是夸张时装的某一部分来反衬人体体态, 都要把人体与服装同时构想, 而不能只看到服装的款式。
服装的创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一个创造性思维模式和创意手段选择的过程, 是创意素材资料的搜索和创意表现手法的的过程。其间我们还要经过对市场进行研究, 对消费者方面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认识, 对服装的造型的形式法则进行整理, 以及对工艺流程系统各个环节的全面把握等等复杂的过程。
设计构思, 是设计师在孕育作品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服装设计的构思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题, 构想最贴切的形态、体态、状态, 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结构方式、布局组合等等。构思是服装形象的构想和思考的内化过程, 思维可以不受客观外界事物的限制, 在时间上、空间上、形态上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在构思中, 可以设想出直接经验中没有的事物, 构造出全新的服装形象。他不仅包含着对以往经验的继承, 还可能孕育着大胆的创新, 从而对构思主体充满了诱惑和烦恼。倘若构思水到渠成, 达到或超越了自己的审美理想, 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而信心十足;倘若构思久而未果, 不能确切地传达自己的愿望, 也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情绪而心神不定。设计构思也是这样, 看不见摸不着, 却体现了构思主体的全部理论及知识的 (下转第81页) (上接第73页) 具体操作和运用, 反映了构思主体的聪明才智和审美修养。也正是设计构思的这种内化性和复杂性, 常常使设计师自己也说不明白自己的设计构思是怎么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平.创意与表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莹、艾红.创新思维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周延波, 郭兴全.创新思维与能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构思思维 篇2
平常的写作文的程序是先分析题目,然后再在脑海中开始搜寻之前积累的与之相关的材料,思考后有了思路开始写,但往往在要动笔写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很狭窄,想到的东西很少,结构也老套,于是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没有新意。但是我们在构思作文的时候运用思维导图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运用导图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发散题目。在纸上写下作文题目,然后开始写出与题目有关的各个词汇,进行发散联想。在这个阶段不去管联想的东西是否跟题目有关系,只管发散联想,越多越好、越广越好,直到写得足够多的时候,再停下来。然后再拿出一张纸,在新纸上重新写上题目,接着对刚才发散出来的内容进行思考,理出思路,最后按照思路把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排序等等,用思维导图把作文的结构整理出来。整理好后,就可以对着这个导图进行写作了,这时候就非常简单了,因为思路有了,内容也有了, 就可以从多角度写出一篇有新意的作文了。
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运用到了导图辅助创新的功能,因为用到了导图这个工具,学生的思路可能就大大打开了,作文材料可能就大大丰富了,作文结构也就可能更加有序、更加严谨并符合逻辑了。
构思思维 篇3
关键词: 思维训练 篇章意识 阅读理解
引言
王初明从理论上对读后续写的促学效应进行了论证,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证明此任务用于二语教学益处多多。读后续写的主要促学优势如下:释放创造力和想象力;融入读物提供的语境学习语言;语言可模仿,内容则要创新;顺着语篇续写,学习连贯表达;补全的是语篇,而非单词或短语;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紧密,显著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对外语教学与学习几乎无负面影响。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运用已有概念进行观察、想象、分析、归纳、综合、推理、探究、创造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十种思维能力分别为观察和发现能力、比较与分析能力(诸如:Peter eats apples. Apples are eaten by Peter.小李是中国人。中国人很勤劳。)、逻辑思维能力(诸如:The research include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Alice in Wonderland. Mad Hatter:Would you like a little more tea? Alice:Well, I havent had any yet, so I cant very well take more. Mad Hatter: Yes. You can always take more than nothing.)、概念建构能力(诸如:desk table pen)、信息记忆与转换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诸如:Harry faces Eton drugs test. The presidents dishonesty was frowned on by the majority of Americans.)、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诸如:computer,microphone)、时空判断能力(诸如:Pormpuraaw澳大利亚北部土著部落,在你的东南腿上有一只蚊子,请把杯子向西北偏北方向挪动一下。Last week a ship sank off the coast of Florida.)、严密思维能力(诸如:Yesterday Peter ate two apples.)和创新思维能力(诸如:I eat with chairs. I teach with students.smilence, togayther, Stupig, innernet)。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师引领阅读过多,学生感知和体验不足。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和理解,是谁都不能包办代替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当然,我们允许学生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使得探究思维能力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提高。
2.教师肢解篇章过度,学生整体理解不足。语篇是语言和思想连贯的一个整体,“教师必须走进文本,站在语篇的高度俯视文本,厘清文章脉络和语篇逻辑,抓住主旨,帮助学生体会文章要义,然后再根据文章的主旨正确理解信息,从而把握细节信息的附着点”(戴军熔,2011),这才是我们在文章教学中所必须遵循的。
3.学生表层理解有余,深层理解不足。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具备表层理解的能力,但对文字的推断性理解,即深层理解有所欠缺,而这是在阅读能力中尤为重要的,再者就是创造性理解,即对文字的批判性理解,目前的阅读训练中有更多的批判性理解存在,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普遍不足的。
4.任务设计过于简单,语言运用训练不足。这种任务包含显性和隐性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训练本身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过程,任务设计的质量决定思维的深度和强度。
5.唯语言的阅读。眼里只有生词、短语、句型和语法点,课文成了配角,这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存在的弊病。胡春洞说:“讲解以分析语言为主,练习以掌握生词和语法点为目的。”
6.唯活动的阅读。英语课堂为了增强其丰富性,英语教师往往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如:读前铺垫、背景介绍、快速阅读、小组阅读、表格填写、课文复述、角色扮演、班级辩论、读写结合等,但是贪多图全,学生没有时间完整阅读和理解课文,无法从中收获阅读自信和乐趣。
以分工阅读代替个体阅读;以角色扮演代替深度理解;以学生的嘴动、身动代替脑动。张伊娜说过,我们不反对角色扮演,但那必须以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为前提,既能借此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给学生升华理解提供舞台。表演不是机械地背台词,而是学生理解文本/故事的成果和再创造。没有内化的产出是虚假繁荣和无谓的自我安慰。最终导致,文本被肢解,学生被理解,什么都想做,就是不让学生阅读文本;什么都做了,就是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学生习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思维缺席,胡乱猜测。阅读课无所不包,无所不做,却走得太远,已忘初心,逐渐产生令人忧心的后果:学生不会阅读。
二、基于思维发展的阅读训练课常见的活动设计
1.读前创设对话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了解学生,选好课文突破口创设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图画入手,提取知识、激活思维、为阅读文本做准备。
2.抓住文本,读中开展多样的阅读任务。拓展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比如:阅读填空、判断真伪、回答问题、删补语段信息、猜测词义、句子替换、信息编排、行文特点、逻辑关系、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另外,“读中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难度的层次性及学生活动的量和质是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戴军熔,2011)。回归阅读,一切为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观察语言现象,掌握、积累和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回归课文,引导学生在课文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观察、感悟和学习目标语言的形式、意义、功能与运用;阅读后的语言练习与运用聚焦于课文中的语言项目,依托或借助课文内容练习和使用目标语言。
3.读后抓住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以读带说,以读促写,发展延伸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在理解文本和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倾听、思考、碰撞。研究英语应用能力三级试题,归纳和推理的要求,长难句理解的要求,有效阅读策略的要求、词义猜测和转换的要求。
4.注重语篇层次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把握文本大意并探索语篇结构及其意义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建立起所学课文体裁的形式图式(不是简单的Introduction→Main body→Conclusion);引导学生注意段落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将语篇标记语的作用与功能、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等语篇知识作为课文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语篇层次观察和体会所教语言现象的功能与作用,确保学生学后会用。
5.注重思维训练。不把表面信息的获取作为课文理解的终极目标,要体会信息之间的关联及作者的意图;注重活动和提问的层次性,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了解作者观点与态度,并对此做出评判等;不唯活动而活动,活动设计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实而有新意、开放而有逻辑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所教文本有透彻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不可一知半解,望文生义。
6.注重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不要离开文本随意发挥,将语言学习边缘化;不要一味说教,将观点强加于人;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思考、发现并总结文中的思想内涵;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并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是一个充满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英语阅读教学中要以思维为中介,实际上思维也是出发点和目标,把语言本质与教学规律贯穿起来,让思维贯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的始终(王淑花,2015)。杜威说:“如果今天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的话,我们就是在剥夺孩子的未来。”
三、结语
英语教学不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超越语言教学。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主干,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语言类的学习需要方法和技巧的投入,得当的方法和技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
[2]戴军熔.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构思思维 篇4
一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 着眼于未来, 这就需要教师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 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教学中,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生都有一种荣誉感及上进心, 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 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 如果对学生的某种进步及时加以表扬或奖赏, 学生的荣誉感就很容易得到满足, 其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的教法需不断革新, 要用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小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这是创新精神的基础, 也是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 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回答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例如在《梅花魂》教学过程中, 我先利用多媒体演示梅花图, 指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 你见过梅花吗? 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 梅花虽是有名的花, 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 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 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质疑问难, 同学前后左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先自学, 后讨论、交流。围绕重点提问, 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理解本文围绕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这样的成就感激励他们再学习。
二
在创新活动中, 有了创新意识, 才能抓住创新时机, 启动创新思维, 产生创新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悉心指导和培养方能奏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阅读包含了听、说、读、写及理解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阅读是理解内容, 积累字、词、句及学习和了解写作题材、主题、写作技巧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 创新意识得到极好的保护和培养。根据阅读的特点, 我在教学生阅读的时候, 重在启迪学生的思维, 并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 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 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想象因素, 为学生提供大胆想象、思想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 进而逐步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想象不仅是创新的方法, 同时是创新的一种动力,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切实体会, 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充足的感性材料, 充分利用插图教学,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排列句子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理解排列句子的含义, 再引导学生完成句子的排列。把要排列的几句话默读一两遍, 了解其主要意思;用“排除法”找出首句;再读剩下的句子, 思考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最后结合例子训练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 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变换课文的角度进行想象, 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 想象的天地得到拓展。
三
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 发现科学知识, 独立地掌握科学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探索知识,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 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 并寻找某种联系。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从而产生新的组合, 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把发现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开展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 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教学中, 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学生只有在无忧无虑、活泼、愉快的学习情景中才能畅所欲言, 融洽地讨论并传递学习方面的种种信息。教师要尽可能向学生传达爱和信任,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创造, 使学生拥有较多训练机会, 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体现。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从而解除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让心灵得到愉悦享受。教师的情感、表情, 带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受, 营造出愉悦乐学、向上的学习氛 围 , 为学生的 思维提供 了一个宽松 、自由的创 造空间 , 激发了学 生主动学 习、探索知 识的欲望, 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 创新精神也在这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发散光芒。
构思思维 篇5
写作没有新意, 题材相似, 内容苍白, 是学生写作的通病, 面对学生的写作“瓶颈”, 我们的教学是否应该创新, 引导学生拓宽写作的构思视角?
1.题材雷同:在作文时学生要么选用前人已经写了无数遍的题材, 要么在作文中胡编乱造, 假话连篇。
2.立意虚伪:学生作文时为了迎合标准, 用格式化的语言来开头结尾, 立意假情假意, 没有真情实意。
3.结构老套:很多学生会模仿一些流行的格式, 所以学生的作文大都千篇一律。
4.语言程式化:程式化的语言在我们中学生作文中非常普遍, 提起教师就是“蜡烛”, 写到祖国就是“伟大”, 着急就是“热锅上的蚂蚁”, 失败就会想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中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培养势在必行。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 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 能够用文字将我们的“想法”画下来。那么思维导图应用于作文中主要有哪些作用呢?在文学积累、生活体悟方面不是思维导图的擅长, 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感悟才能提高, 但是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写作时的立意和构思有很大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作文构思时的作用
平常的写作文的程序是先分析题目, 然后再在脑海中开始搜寻之前积累的与之相关的材料, 思考后有了思路开始写, 但往往在要动笔写的时候, 学生的思路很狭窄, 想到的东西很少, 结构也老套, 于是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没有新意。但是我们在构思作文的时候运用思维导图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因为运用导图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发散题目。在纸上写下作文题目, 然后开始写出与题目有关的各个词汇, 进行发散联想。在这个阶段不去管联想的东西是否跟题目有关系, 只管发散联想, 越多越好、越广越好, 直到写得足够多的时候, 再停下来。然后再拿出一张纸, 在新纸上重新写上题目, 接着对刚才发散出来的内容进行思考, 理出思路, 最后按照思路把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排序等等, 用思维导图把作文的结构整理出来。整理好后, 就可以对着这个导图进行写作了, 这时候就非常简单了, 因为思路有了, 内容也有了, 就可以从多角度写出一篇有新意的作文了。
在这个过程中, 就是运用到了导图辅助创新的功能, 因为用到了导图这个工具, 学生的思路可能就大大打开了, 作文材料可能就大大丰富了, 作文结构也就可能更加有序、更加严谨并符合逻辑了。
三、思维导图在作文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如何帮助写作?作文是一种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思维导图, 作为能够反映普遍思维过程的工具, 也就必然能够反映作文这一特定思维过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 可以激发我们的发散思维, 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以达到有章有法、节省时间的目的。思维导图在帮助我们作文立意、构思方面作用巨大。首先, 我们来温习一下, 一篇作文的成文步骤:
1.当我们看到作文的命题后, 第一步是审题。
2.审题的过程, 就是理解题目、思考题目内涵的过程。
3.分析了作文命题之后, 就要展开思考, 确定立意———这是作文的关键。思路开阔的人可以提炼出多个立意, 但我们一定会选择掌握素材最丰富、感悟最深、最容易出彩的那个立意来写作。
4.接着, 根据这个立意所统率的素材的特点, 确定写成什么文体, 是记叙文, 还是议论文, 还是散文。
5.当立意、素材、文体都确定下来, 接着就进入文章的表达阶段了。
思维导图在什么时候给我们帮助?思维导图帮助我们立意。
四、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1.准备一张空白纸, 横放在桌前。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 周围要留出空白。这样会让你大脑的思维能够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 自由地、以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
2.准备彩色水笔。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你的大脑兴奋。它能让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 此外, 自由地使用颜色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
3.提炼作文题目的中心词 (主题词) 。
4.把主题写在白纸的中心并圈画起来。一幅代表中心思想的图画越生动有趣, 就越能使你集中注意力, 集中思想, 让你的大脑更加兴奋!
5.由中心出发, 围绕主题, 写出3~7个次主题, 把次主题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由中心发散出来的线条上。让各分支线条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你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枝, 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 更能吸引你的眼球。要知道, 曲线更符合自然, 具有更多的美的因素。
6.再以每一个次主题为中心, 写出3~7个次次主题。也把次次主题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由次主题发散出来的线条上。一个关键词会使你的思维导图更加醒目, 更为清晰。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 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就组合关系来讲, 单个词汇具有无限的一定性时, 每一个词都是自由的, 这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
五、用思维导图构思作文的教学过程
1.让学生认识导图并且激发兴趣。在上课之前老师准备关于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具体的画法以及步骤, 发放给学生, 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 让学生形成对思维导图构思作文的初步认识。之后老师要给学生示例一下, 可以以某一作文题目为例, 和学生一起发散思维, 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 并且强调绘图注意事项。
2.训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让学生认识到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如何绘制以后, 要立马就给他们出一个题, 让学生试着绘出思维导图。课前准备让学生准备好纸笔, 按照小组让学生讨论, 组长协调整组同学, 画图时候可以由美术好的同学来执笔, 导图的内容则由每个成员共同完成, 让每个同学都能用自己的智慧为导图添枝加叶。
3.教师指导修正。通过展示, 教师有以下两方面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学生绘制导图时过分讲究图案样式, 本末倒置。有的学生为了追求美术效果, 绘制图案花时过多, 导致内容不充实, 但是外表花哨, 华而不实, 重形式轻本质;其次是尽管学生注意到思维的多角度, 但思维的层次性却不够深刻, 这里老师要强调思维的延展性, 使次主题、次次主题, 甚至次次次主题都丰富起来, 才是一副真正充实的思维导图。老师不仅要对绘制作文思维导图的规则与技巧作指导, 更要对如何就一作文题发散思维即发散思维的方法作点拨。
4.再次绘制导图,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己的练习, 学生基本掌握了导图的绘制方法, 之后老师再布置新的题目, 让学生重新练习, 启发他们发散思维, 口头表达出构思的结果。这样学生再次通过思维发散与碰撞, 会发现更多更新的构思和立意。
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真思考的机会, 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提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素材, 拓宽了作文的主题, 然后在认真筛选之后, 比较利弊, 选择最佳角度写作, 最终达到了作文立意的独创性, 形成新的作文视角。而且学生形成用思维导图列作文提纲的习惯之后, 也能对作文形成一个“整体”观念, 不会再出现写一半却停笔下不下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