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化管理

2024-07-19

层次化管理(精选12篇)

层次化管理 篇1

摘要: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操作, 尤其是针对高职院校来说, 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控制专业的技能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探索, 构建了技能实践和理论学习同步的“分层化”的技能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专业,工学结合,层次化,技能实践

0 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电气设备改革大浪潮的推进, 先进制造业和控制方式成为发展主流, 伴随而来的掌握现代先进技术并具备较强实践和创新技能的控制类人才成为电器和制造行业急需加入的生力军[1,2,3]。同时控制运用也成为当今时下最为快速发展的趋势之一。今年来, 开设控制类专业的许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并且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以及对实践设施进行了大量投入[4,5]。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原则, 采用新模式, 大胆革新, 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出了工学结合、“层次化”式的控制类实践教学体系, 以适应我院控制专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现代化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需求。

1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常规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层面

1.1.1 对“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工带学”, 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放到社会上实习就是体现了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 其实不然。简单的放羊式的顶岗实习不但不能有所收获, 反而会弄巧成拙。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 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 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 学生综合实力得不到明显的提升[6]。

1.1.2 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不明显的问题

本科院校有科研项目、技术服务这块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是得天独厚, 能够吸引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展开合作发展;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中职院校就能培养和提供, 因此更愿意与中职院校合作办学, 吸纳人才等;相比而言, 高职院校的定位问题, 很难吸引企业开展合作办学, 深层次地交流, 合作优势不明显。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 有些专业设置以文科为主, 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1.1.3 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需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管理体系。理由有两个: (1) 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早已跟不上目前的形势, 也不能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2) 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下企业或者进车间指导有抵触情绪, 因此工学结合落实起来有相当的困难, 具体延伸到每门课程的话不能很好的被执行。

1.2 企业层面

1.2.1 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职业化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导致了“校企合作”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人才选择层面。企业只是从捐助或者出资的角度进行合作的话势必会谈话合作意识, 很少甚至是不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

1.2.2 企业对工学结合积极性和热情不高

企业接受高职院校的学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所以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普遍愿意提供相应技术和帮助, 但很少出人进行相关的培训, 导致企业给予学生合理的报酬更是难上加难。

2 工学结合下“层次化”实践技能教学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教学方案构建

2.1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理论同步的“层次化”实践技能教学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工科专科专业教学一般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 课程设置围绕实际运用为主, 加上必要的实训操作, 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尽快适应未来岗位能力需求。计算机控制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分为三个层次构建, 分别为:职业基础课, 职业能力支撑课和职业能力核心课。在职业基础课这个初级层次当中, 主要还是面向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 比如英语、高数、体育和相关的思想道德课程。在职业能力支撑课这个层次中, 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控制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入门课程, 强调夯实理论基础, 为后续的动手开发设计软件硬件系统做准备, 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 数电模电、C语言、单片机系统和EDA技术等。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快速掌握控制类专业的入门方法以及对简单系统的设计能力;在职业能力核心课这个环节上, 物流学院控制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其中包括了对系统的基本检修维护和设计硬件系统的方法。主要的核心课程有:电机拖动、电气控制PLC、自控原理、数控原理和集散控制系统等。而且在最后的核心课程中还加入了课综。所谓课综, 就是老师用教学周后的两周时间带领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和实践, 这其中有去企业调研实践的机会。通过课程综合实训, 学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进行分组完成项目, 每个人都很好地参与进来, 从软件编写到硬件搭建以及后续的文档制作和电路调试, 学生都坦言学到了不少技能知识, 丰富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我们也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 与杭州威悍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大光明通信公司以及浙大中控都有紧密合作, 给学生的就业和实践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控制专业的这个层次递进式学习强调前后的关联性。随着层次的递进, 知识和技术的融合度和综合性也越来越高。因此, 需要学生在大学三年时间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2 建立“一线、两主体、三层次、四环境”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线、两主体、三层次、四环境”的实践教学方法具体内容是实践教学过程以控制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校企合作, 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形成基本技能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和工程综合训练水平三个层面, 并且分为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四个环境进行。涉及到具体做法为:首先围绕控制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 通过各个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的具体要求, 合理制定各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然后根据每个实训项目预期能达到的效果, 选择合理的时间段进行教学资源优化设计和教学环境的改善等。为此, 学校和分院对控制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很高, 先后拨款建立了散料输送实训室、集散控制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自动控制实训室和维修电工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实践场所的训练, 也为专业实现“层次化”实践技能教学提供了帮助,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老师, 服务校企合作。

3 结束语

工学结合下“层次化”实践技能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不严密的局面, 为人才需求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操作方法。通过“层次化”实践教学, 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更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此外, “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客观规律, 适应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要求, 更拉近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汪传生, 韩兆林, 史俊友.创新大机械学科实践教学体系与适应人才培养需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2) :9-11.

[2]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 2010, 32 (3) :90-92.

[3]李卫清, 曹建树, 焦向东.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0) :88-91.

[4]孙培禄, 钮王杰, 弓锵.机械类应用性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运城学院学报, 2009, 27 (2) :90-92.

[5]王永兴, 于海燕, 庄幼敏, 等.系统改革机械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J].纺织教育, 2011, 26 (4) :305-308.

[6]吴济民.基于工学结合的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30 (3) :195-197.

层次化管理 篇2

它是人本管理的最低层次,也是提升到其他层次的基础,在该层次中,管理者与员工不再是单纯的命令发布者和命令实施者。管理者和员工有了除工作命令之外的其他沟通,这种沟通主要是情感上的沟通,比如管理者会了解员工对工作的一些真实想法,或员工在生活上和个人发展上的一些其他需求。在这个阶段员工还没有就工作中的问题与管理者进行决策沟通,但它为决策沟通打下了基础。

2、员工参与管理

员工参与管理也称“决策沟通管理”,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不再局限于对员工的问寒问暖,员工已经开始参与到工作目标的决策中来。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会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员工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认真地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员工参与管理会使工作计划和目标更加趋于合理,并增强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员工自主管理

随着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业务娴熟的员工或知识型员工可以实行员工自主管理。通过推行目标管理,将公司的整体目标层层分解,各部门根据上一级部门的工作目标制定本部门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根据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制定出个人的工作目标,最终使公司整体目标与每位员工的工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公司与每个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个人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经大家讨论通过后,就可以实施。由于员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较大的决策权,所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会很强,并且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在这个阶段,每位员工的工作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锻炼,综合能力较高,创造力较强的员工,在这个阶段会脱颖而出,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4、人才开发管理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公司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工作中学习,交流中学习和专业培训。人才开发管理首先要为员工建立一个工作交流的环境,让大家相互学习和讨论。另外,人力资源部门可以聘请一些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5、企业文化管理

护理管理中分层次管理的应用分析 篇3

护理管理是现代的保障现代临床护理效果的关键[1], 其不仅关系着整个医院的护理程序、对于医生、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且对医院的临床治疗质量也产生着相当重要的影响[2]。随着临床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护理方式不断细化,护理质量不断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和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护士分层次管理在护理管理中逐渐运用,并因此取得了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我院即在护理管理中采用护士分层次管理方式,整体效果明显,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职护理人员1300名,年龄19-48岁,平均27.4±6.7岁;学历:中专470,大专789,本科43名;工龄1-23年,平均7.5±2.3年;职称:初级护士802名,初级护师363名,主管护师115名。所有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名。两组的年龄、学历、职称等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 观察组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次管理,将护理人员划分为4个层次,即基础护理人员层、初级责任护理人员层、高级责任护理人员层及护士长层,单个层次负责的对象是其上或下级人员。每级职责均为特定,在对职责严格遵守的同时,对下一级的工作积极参与指导,并对上级工作的开展加以辅助;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日常护理工作依据护士各自的经验、特点、综合能力等由护士长进行分配。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2组护理人员实施管理前及实施管理后1个月的工作积极性、医师及患者满意度、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比较。工作积极性:采用自制问卷的模式进行自评、他评,包括非常积极、一般、较差3个层面;医师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 个层次。满意度= (非常满意+ 较满意)/调查人數×100%;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评分:由护理部综合评定,100分为满分,≥85分为优秀,60-8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进行处理。计数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工作积极性的比较 分层次管理实施前,两组的工作积极性自评及他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分层次管理后,观察组自评及他评非常积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满意度 实施护理管理前2组患者和医师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和医师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评分 分层次护理管理前,两组的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护理操作及理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是对人类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救护的有效手段,并在医师医疗过程中开展有效合作及配合,使预后获得良好改善,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发展及进步,护理管理也应有所调整,建立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又与医师要求相符合的管理模式逐渐引起临床重视[3]。加之护理工作精神压力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成就感,降低了工作积极性,故需护理管理者应有明确认识并制定解决方案[4]。

护士分层次管理是临床护理服务方式不断发展的体现,与患者对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细节要求的不断提高具有很好的吻合性,利于护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护士责任意识的提高[5]。分层次管理是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经验和护理水平以及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通过科学分层次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作用,同时促进所有护理人员护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一种管理方式[6]。

分层次管理并非将护理人员划分不同的等级,而是对不同护理层次的护士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或培训,利于所有护理人员均充分发挥自身的护理能力,并尽快实现护理水平的提高。分层次管理并不着眼于“分”,而根本上更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改善,分层次管理后,各层次护士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更利于相互协调开展工作的整体。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使用护理管理分层可以有效的保护护理质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更加有助于患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现代的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娅莉,盛芝仁,徐海燕,等. 护士分层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应用体会[J]. 护理与康复,2012,11(3):270-271.

[2] 王俊丽. 护士分层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

实践,2012,21(5):390-391.

[3] 马海云. 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15(5):26-27

[4] 胡云霞. 护理管理者对实施护士分层管理使用的思考[J]. 中国实用医刊,2010,37(22):87-88.

[5] 靳爱红. 护士分层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排班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2,4(7):62-64.

层次化管理 篇4

网络、计算机、存储器和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生存的基础, 也是引发安全问题的风险基地。黑客攻击、病毒蔓延、信息窃取、技术落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到位、治理不及时是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根源, 其中有客观的因素, 也有主观的因素。因此, 加强对客观侵害行为的防范, 对主观管理漏洞的治理, 对安全事故的补救是保障网络畅通、系统稳定、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只有网络和系统安全了, 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下面, 笔者将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分别阐述保障网络和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 并结合档案管理业务的需求, 提出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层次化解决方案。

一、建立技术保障体系是提高网络和系统免疫力的重要措施

1. 保障网络安全。

启用入侵检测和访问控制的联动服务。网络安全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基础设施、网络与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备的无故障运行, 其关键在于要购买优质的硬件设备并在运行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维护, 确保科学使用;二是保障合法用户的正常使用, 确保网络上信息资源不被非法用户盗窃、更改。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是常用的保障网络安全的两种手段, 入侵检测技术侧重于监测、监控和预警, 而防火墙则在内外网之间的访问控制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功能强大, 效果明显。如今面对网络攻击手段复杂度的不断提高及融合能力的逐渐加强, 在网络层采取安全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和安全产品的联动启用措施, 全面提高网络的综合防范能力, 已经成为人们保护全网安全的重要举措。

2. 保障档案信息系统安全。

采取防偷窃及基于生物识别的强身份认证措施。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是特定的应用程序, 它的安全主要取决于, 是否是合法的用户在合法的权限范围内执行了合法的操作, 做好系统用户的安全管理, 不给偷窃者可乘之机。目前, 认定合法用户身份的做法是采取强身份认证、加密和防密码偷窃等技术, 像指纹识别、虹膜认证等都是确保用户身份的高安全性技术措施, 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硬盘加密、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环节。而对于合法用户越权操作与非法操作的情况, 则主要取决于是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性实施与落实。

3. 保障档案数据安全。

实行隔离、加密、灾难备份等措施。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网络上传输的、系统中存储的、用户访问到的档案数据信息是真实、完整和有效的, 并保障系统操作者能够方便地访问自身权限范围内的数据, 杜绝无权用户进入系统。因此, 数据加密、硬盘加密、文件系统加密、增加系统存储的复杂性等都成为保障数据安全的有效措施。对于保密范畴的数据应采取物理隔离, 不允许上网操作。而异地备份则是应对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重要防范措施, 更是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措施, 任何档案保管机构都应建立灾难备份系统。

4. 病毒防范。

建立网络化的病毒防范体系, 实现病毒库的同步升级。几乎有网络和计算机存在的地方, 病毒都会伴随出现。谈毒色变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病毒的工作原理, 病毒泛滥的主要原因是病毒库不及时升级。因此, 每台计算机上都应安装防病毒软件系统, 并及时更新病毒库。而对于网络环境下的一个组织而言, 病毒杀不尽的原因则是网络上至少有一台机器有病毒, 并在网上扩散传播, 因此, 购买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 建立网络化的病毒防范体系, 实现病毒库的统一管理, 同步升级, 是防范病毒侵害数字化档案信息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 加强对病毒知识的学习, 提高机构中每位员工的主动防范意识和警惕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立制度保障体系是规范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

1. 网络、机房、服务器管理规范。

主要包括制定保障网络线路、通讯设备、交换机、服务器、主机房内和网络上支持档案管理机构内部档案信息系统运行的网络基础设施的防火防盗管理制度以及保障该机构局域网内部用户访问内部档案信息资源和访问互联网的操作规范。制定本项操作规范的依据是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 制定规范的决策者是CIO, 执行者是NA和SA两个重要的角色, 任何用户只是按照被分配的权限进行操作, 不能越位执行。

2.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存储管理规范。

根据档案信息的安全级别和保密程度的不同, 需要分门别类地制定不同的管理规范, 确定不同的存储方案, 密级档案信息应实行物理隔离, 专人操作, 必要情况下对硬盘采取强安全加密措施, 内部处理的档案业务数据在开展网络化共享与维护的过程中, 严格区分用户的访问权限, 制定防范数据被篡改的策略和方法。

3. 个人PC和客户端的安全操作规范。

客户端的安全操作规范主要是指客户端的上网制度、客户端的安全配置规范、客户端应用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方法、客户端及个人用户在使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时的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这将涉及组织中每一位员工, 任何人都不能轻视。制定该项制度的依据是整个档案业务管理机构全网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总体要求。

三、构建保障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层次化多维运行体系

首先, 要建立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运行的组织体系, 制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 规范操作过程, 坚持全员思想上的同步安全原则, 开展科学的档案管理工作, 杜绝由于人为因素而引发安全事件。其次, 要再根据档案数据、业务流程以及内部网络各设备的使用特点, 建设各个层次的技术保障措施, 设定和执行网路边界区域上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管理系统等的安全策略, 加强内、外网络之间访问权限的控制与管理, 对内部网络中计算机和服务器加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修补与更新, 强化应用程序的安全, 合理分配各用户的操作权限, 根据需要对存储系统与档案数据采取必要的加密措施等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其三, 要再在运行环节上加强管理和控制, 在内部网络所有层次上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实施保障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 对保密档案数据实行物理隔离措施, 对在线运行系统的档案数据采取异地备份、介质备份等措施, 对于开放的档案数据提高防篡改的能力, 对当前业务流程中正在处理的数据加强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控制。

层次化管理 篇5

管理学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秩序和效率。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通常以理论框架来设置企业的组织系统,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从而建立起企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及规划。但是,随着人本理论的兴起,现代企业管理已经逐步从以约束和制约为导向的硬性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软性管理模式转变,其中渗透了企业文化的理念。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它是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它界定了本企业与其他企业有别的角色,它是一种引导与塑造员工态度和行为的机制,它能促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大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同时又能传递给企业成员一种身份的感受,从而将一些看不见的东西融入企业成员的日常行为,成为企业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价值体系。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从管理的角度看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管理思想是把人当做机器管理,以追求效率为中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寻求企业管理数量化、精确化、硬性化,忽视人的因素,如过分强调企业的制度和纪律,对员工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使企业与员工间变成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脱离了企业的文化纽带。这样企业自然会僵化,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下降,损害企业的凝聚力。而企业文化管理已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的管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临“把人作

是做好要求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好该做的事情;最后,没有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文化,而是始终抱着教条主义的态度去理解,去执行,而不考虑不同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所倡导的东西应有一定的倾向性。任何抽象事物的贯彻和深入都离不开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从理念到行动的过程。企业文化“强调了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中特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成功的企业总是应该尊重人的,在这个企业里,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企业的领导者要能够接受新思想所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持活力,也才能不断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企业文化管理需要通过文化的渗透和导向来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文化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要求,就是要进行人本管理,即要求企业将管理的重点由制度层次转移到观念层次,由着重直接管理人的行为转变为着重管理人的观念,重视企业人文精神的塑造,着重解决员工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培养员工以企业为家的自主意识,形成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企业实行文化管理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情感、需求、潜能和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协调。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就要把精力投向人,理解人,关心人。要从员工的企业主体性地位出发,充分肯定每个职工的个人价值,认真考虑员工的需求,为他们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共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求得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惠普文化是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被放到企业的首要位置。摩托罗拉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是:尊重每一个员工作为个人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各自最大的潜能。而海尔因此构建出“创新文化”,让创新渗透到每位员工的行动中,的步伐。例如:联想在企业成长初期所倡导的是“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努力”,于是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同行,快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 IT 产品及服务供应商,并于2005年收购IBM全球PC业务。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冲突,IBM PC的很多高层离开了联想,于是联想立即调整了企业发展战略及文化理念,提出了“管理无国界、管理国际化”,弱化了原有理念,促进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企业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软件,它是指导企业员工约束日常行为的一种态度。首先,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时期一定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经共同探讨形成整套的范本。其次,还需要针对企业中的不同人员进行分批次分类别的企业文化培训,通过一定的硬性措施贯彻软性规范。再次,要理解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相关制度的制约,使文化的贯彻由制度的他律达成企业员工的理解和认同,逐步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而形成自律。但企业的高层能否成为文化的塑造者和维护者才是这一切的前提,就像一个企业老总询问一家企业咨询机构时说:“塑造企业文化到底什么最关键?”咨询师告诉他:“是先把你自己塑造成企业文化的楷模!”——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领导者的哲学态度。

现代企业管理学更注重的是如何用适当的方式促使员工从事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而这些都取决于企业是否能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

1、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接受任务后有多大的权利来自由支配完成工作的方式;

2、如果员工尝试性的工作方式引起一定的误差,企业能否将其认为是为了改进企业运营方式而进行的成本投入;

3、企业的薪酬与绩效耦合度是否是紧密的,企业员工取得的创新

化中。企业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实现核心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创新来源于员工对企业当前状态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这要求企业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激励环境,强调竞争,强调团队,强调沟通与协调。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原有僵化机制的解冻,打破其固有的价值观,唤起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并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成果,通过深入的教育、培训和约束内化为员工的共有价值观,使员工产生共鸣。这种源自文化层面所产生出来的力量才更有牵引力、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文理念,它是企业领导者的哲学态度,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在企业领导者身上的折射,它决定了企业的用人政策,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化效果。通过适当的深化和贯彻,它更能成为一种信仰,就像毛泽东之所以打败蒋介石,除了具备卓越的才能外,更因为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突出“以人民为本”的理念,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政治文化宣传,赢得了人本主义的胜利。所以,企业文化管理才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哲学。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

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

实习日期:

规范管理的五个层次 篇6

一、 基本的规范阶段。基本的规范阶段是管理的初级阶段,甚至还谈不上是真正规范的管理。通常是两种情况:一是在起始阶段发生的。如一个班级刚刚组建的时候,或一个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等。二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管理上存在重大问题,整体管理处于一盘散沙的放羊状态,管理者在观念和行为上基本处于不作为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两种状况下的基本规范往往表现为学生或老师靠常识或良心来约束自己。如一个班级刚组建时,学生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是一种常识;当学校管理散乱无序时,教师仍然能完成份内的教学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职业道德感或责任感决定的。起始阶段的这种基本的规范状况,应该尽早转变;因管理者的不作为而导致管理处于低水平层次,上级主管部门则应深度介入,及时帮助整改。

二、 强制的规范阶段。对于一个处于基本的规范阶段的单位或部门,首先需要强制性的规范。众所周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者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管理制度,作出一些硬性规定,使全体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要求,通过强制推行,注重检查落实,从而把管理纳入到一个有序的轨道上来。这种强制性规范实行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自我规范行为即通常说的“强制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强制的规范阶段,虽然管理层次不是很高,但非常有效,也是走上更高层次管理的必经之路。它需要管理者干净利落、大刀阔斧的工作魄力和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的工作干劲。当然,强制性的规范过程,也是管理者注重正面引导,经常相互沟通的过程。强制的规范行为如果能够得到广泛认同,阻力就会小得多。

三、 健全的规范阶段。强制的规范管理往往针对起始阶段或带有整顿整改的痕迹,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往往是针对主要矛盾,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当有序运转的稳定局面出现后,管理者就要在规范管理的健全上做文章,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粗而细,使单位、部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逐渐规范起来。从学校管理来讲,大到教育、教学、党务、后勤,小到每一次集会要求、每一个通知的下发、每一个提案的撰写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从制度到条例,从考核到奖惩,都要讲究依法办事,依章行事。学校管理各方面的规范越健全,要求越明确,整体功能就会越优化。

四、 科学的规范阶段。这是规范管理的更高一个层次。学校或班级的方方面面都实行制度化的规范管理,其管理效益肯定会逐渐体现出来。但可能存在着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一个制度或要求的出台究竟是否符合教育方针,是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否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充分论证,需要实践检验,需要与时俱进。所以,管理者要大胆实践,小心求证,锐意改革,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往往带有导向性,非科学的、不合理的制度规范不仅会起到误导的负作用,还会极大地挫伤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后果难以预料,管理者不可不慎。

五、 人文的规范阶段。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自主管理”。如果说科学、健全的规范管理后面还有提升空间的话,那就是通过人文的规范管理来实现。人文的规范管理体现为任何一项科学的管理制度都要从团队成员中产生,为团队成员所认同,为团队成员所乐意接受并自觉执行;体现为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为同一个目标(愿景)努力工作和学习,工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体现为在这个规范的管理体系中,每一个成员的感觉是幸福的、舒心的,觉得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成就感突出。所以,人文的规范管理应该是全体成员的自我管理,是民主管理,是情感管理,是平行管理。这就需要管理者引导全体成员共同把自己的团队打造为精神特区。所以人文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管理。

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对本单位、本部门、本团队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诊断,明确现状处于规范管理的第几层次,然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按照规范管理完善的渐进原则,由低到高实施规范管理。

物联网层次管理模型研究 篇7

目前,“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近几年,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在我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涨,据有关报道称90%以上的省份都把物联网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尽管物联网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各地也纷纷出现了物联网在各个领域成功应用的实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目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技术层面上。这些技术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联网的感知功能,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物联网发展的整体实力还有待提升,“感知中国”、“感知世界”的目标必然要建立在标准的体系中才可以现实。

本文将针对物联网发展各自为政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层次设计模型HM-IOT(Hierarchical Model of IOT)。该模型的设计致力于构建统一的物联网体系,有利于提升物联网的整体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动物联网标准化的发展,对早日实现物联网互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层次模型

2.1 层次结构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是对构成物联网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要实现的功能的定义和描述,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像今天互联网一样比较成熟的管理机制,进而实现不同物联网体系结构的互联,如图1所示。如果把物联网的硬件和软件称为实体,其复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要着手进行统一的标准设计及管理,分层无疑是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好办法。将物联网的实体划分为不同功能的若干层次,每一层都向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而将如何实现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来实现访问。通信双方的相同层次称为同层实体,在同层实体之间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完成通信,这个规则称为物联网协议。N层协议就是指整个物联网同层进程之间通信规则的整体。这种层次结构的优点是:便于抽象、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便于模块化和分工开发、与实现无关。

2.2 分层结构的数据传输

如图2所示,源节点第5层运行某应用程序产生了消息M,并交给第4层进行传输,第4层在消息前面加上了一个报头(H4)以识别该消息,并把结构递交给第3层。第3层决定使用哪一条线路,并把消息传递给第2层,第2层也在前面加上了自己的报头,将结果交给第1层进行实际传送。而在接收端恰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接收节点每向上传递一层,就会去掉该层的报头,不会将该层的报头传递给上一层。这个层次的概念与互联网的层次结构概念基本一致,报头传递的是同层的协议信息,是对本层如何处理信息的约定,对其他层次毫无意义,对N层而言,N+1层的报头与信息相似。

3. HM-IOT设计

3.1 分层设计原则

每一个物联子网向物联网管理机构申请和注册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当然不同功能的子网提供的功能和访问方式都是不同的,各子网内部的信息交换需要中间件来进行统一管理。同样,子网与子网间的信息交换也需要中间件服务来进行统一调度。本文是在分析各子网不同体系结构的前提下,对整个物联网实现互联而提出的层次划分的设想,该层次的划分主要基于以下原则:首先,要考虑到物联网的不同功能进行抽象分层,每一层应该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其次,在进行分层时还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层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如果分层太少,那每一层必然具有的功能就越多,实现起来会非常困难,如果分层太多,使问题变得杂化,又失去了分层的意义;第三,每一层功能的选择尽量基于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划分,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成果进行设计。

3.2 HM-IOT各层次功能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本文将物联网划分为5个层次,如图3所示:

(1)网络接入层。该层位于物联网层次结构的第一层也就是最底层,主要提供一些技术及其标准使得在物联网内的物体能够被自动识别,因此与通常意义上讲的互联网的物理层在机械特性和电气特性等方面也有本质的区别,与介质的物理构成及几何尺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称作网络接入层更加贴切。在物联网中该层支持的主要技术为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在网络接入层物体利用RFID的唯一标识性连入物联网,并通过与上一层的接口传输给上一层。

(2)无线传感层。该层位于HM-IOT层次结构的第二层,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二是要进行数据的融合和路由的选择,对从各个节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然后转发路由到网关节点。在该层中将会用到的技术为传感网技术,传感网技术是传感器、大规模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其智能处理技术的结合。由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能够实时地检测、感知和采集节点部署区中的对象和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以无线的方式发送出去,因此这种无线传感网技术可以用来满足物联网的互联要求。

(3)传输层。该层位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三层,主要是对无线传感层的补充。该层可以完成多路复用或者分流的功能,比如将发往同一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复用到同一个无线连接上,或者当某一传感器节点建立了多个无线连接时实现并行传送数据。

(4)表示层。该层位于HM-IOT层次模型的第四层,负责定义信息的表示方法,并向上一层即第三层提供一系列的数据转换,确保在用户层应用程序之间交换信息的一致性,另外还有数据加密和解密等功能。

(5)用户层。即HM-IOT层次模型的最高层,主要功能是用户通过无线数据终端提出请求进行发送并获得请求结果。

3.3 HM-IOT模型评价

该模型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HM-IOT模型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服务说明了该层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接口说明上一层如何调用下一层的服务,协议则涉及到如何实现该层的服务,这样的设计给各个物联子网的接入提供了很大的开放性。其次,因为各层之间的独立性很强,采用的协议也没有限制,只要保证能够向上一层提供相同的服务即可,因此并不影响各个子网的自我设计模式,具备了很大的可操作性。由此可见,HM-IOT模型的层次结构将实现物联网中复杂的实体结构转变成为单一的逻辑结构,大大简化了物联网互联的设计方法,只需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遵循一定的协议即可完成物联网的互联操作。

4.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目前物联网各自为政的发展现状,要实现互联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异构数据的集成。本文针对物联网内部复杂的实体构成,提出了分层结构的设计理念,设计了HM-IOT模型,并对模型中各层次的具体功能以及所依托的主要技术进行了介绍,证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一模型有利于提升物联网的整体技术集成能力,有利于推动物联网标准化的发展,模型中的各层协议及其技术标准将是下一步物联网发展的核心研究内容。

摘要: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为政的现状,提出了一个能够实现物联网互联的层次结构模型HM-IOT,用来解决异构物联网之间的互联问题。这一模型有利于提升物联网的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动物联网标准化的发展,对早日实现物联网互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异构,层次管理模型,HM-IOT,互联

参考文献

[1]季福坤,计算机网络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王若梦,刘云,张振江.基于事件驱动SOA的物联网管理平台研究[J].电信科学,2010,(11):80-84.

[3]王尧,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J].软件导刊,2010,(10):147-148.

[4]刘志峰,张宏海,王建华.基于RFID技术的EPC全球网络的构建[J].计算机应用,2005,(12):14-19.

价格理论分层次管理评述 篇8

一、古代价格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一)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观念

在春秋战国时期, 有关商品交换、商业逐渐增多, 有关货币和价格的观念不断引起诸子百家的重视, 并不断提出了一系列价格概念与理解。春秋初年的管仲提出“轻重理论”;春秋后期的范蠡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贵贱;其次是战国后期的墨家, 对商品分出了两种用途, 一种供自己使用, 另一种是用来交换,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价格理论;最后, 战国时期还有一些思想家在价格方面也有不少可贵的见解。如荀子主张“以一易一”的等价交换思想;孟子认为商品的价格不仅要考虑数量, 而且要重视商品的大小和质量;商鞅主张提高粮食价格以鼓励农业生产等等 (余鑫炎等, 2005) 。

(二) 古希腊时代的价格理论

古希腊关于商品交换和价格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以物物交换为主, 其“价格标准”是家畜, 如全套青铜甲胄值牛4头, 而全套黄金甲胄值牛100头, 女奴隶视其技能和美丑的差异很大, 一个普通女奴值牛4头, 而一个出色的女奴值牛20头 (余鑫炎等, 2005) 。此后古希腊关于商品交换和价格理论以苏格拉底为集中代表, 其观点是通过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流传下来。

劳动生产产品, 既可自己使用, 也可用于交易。用于交易, 需要一种等价物做中介, 价格便渐渐在人们生产的产品交易中形成。早期人类的主要产品以农牧产品为主, 价格以人类生存需要的物品为基础, 价格概念也基于此基础, 这也是整个价格理论的基础所在, 后来研究价格理论者必须记住这个基础。

二、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欧洲自古希腊时代以后, 又经历了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重商主义时代。期间, 价格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公平价格理论认为价格应反映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同时必须保证卖主维持其“相当于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 以及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的价格竞争理论坚持对外贸易的差额是货币汇率的基础等, 但是以上价格理论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直至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西方价格理论随着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 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大约从1750--1875年是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 法国的魁奈, 德国的马克思等。一般说来, 政治经济学派相信经济规律决定于价格和要素报酬, 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威廉.配第的重大贡献是论证了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发现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亚当·斯密 (1776年) 在其科学巨著《国富论》中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仅提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 还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大卫.李嘉图批判性地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他 (1817年)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 并不是个别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实际所耗费的劳动, 而是必要劳动。马克思 (1867年) 在其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紧密结合当时英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 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吸取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批判了其中不彻底的地方, 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二) 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19世纪70年代起, 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经济学。该学派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其代表人物有萨伊、马尔萨斯、庞巴维克和马歇尔等。

首先, 萨伊 (1803) 从交换价值即价格的角度来分析, 把价值规定为效用, 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其次, 马尔萨斯 (1820) 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供求关系来说明商品价值 (价格) 具有普遍适用性, 他把供给定义为:具有出售愿望的待售商品的数量, 把需求定位为:人们对于该商品的具有一般购买能力的购买愿望, 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并进一步研究了有效需求并提出了需求价格的概念。

最后, 在价格理论上, 庞巴维克 (1889) 提出了买卖双方竞争时, 价格由边际对偶决定。庞巴维克的边际对偶已经接近于马歇尔后来提出的均衡价格理论。而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 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说明了需求价格和需求规律, 即“需求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 随着价格上涨而减少”, 又运用边际生产费用理论说明了供给价格和供给规律, 即“供给与需求相反, 价格高则供给多, 价格低供给少”, 最后, 他把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均衡价格规律, 即“当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 需求量和供给量也相一致, 就会形成均衡价格”。

综上所述, 随着交易行为的普遍化与不断成熟, 价格促进交易, 促进发展的背景下, 价格的本质是什么引发了学者更加深入的思考, 学者们已从本质的层次来理解价格, 探索其运行的机制, 内容包括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的需要效用、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价格、物化要素转移成为价格、供求博弈等。

三、现代价格理的思考

(一) 现代价格理论学派

现代价格理论, 分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 垄断价格理论和垄断竞争价格理论。其中, 完全竞争价格理论是价格理论的重点, 也是区分不同价格学派的主要理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是完全竞争市场下, 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 长期内 (长期竞争均衡时) 商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垄断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为, 垄断情形下, 商品价格由生产者制定, 但垄断者制定价格时, 需要考虑生产成本曲线和消费者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价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是垄断竞争的情形下, 厂商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定价权, 长期内, 商品价格将等于平均成本。然而实际的市场既不是竞争的, 也不是垄断的, 而是这两种因素的混合。在张伯伦 (1933) 看来, 许多市场价格都既具有竞争因素, 又具有垄断因素, 因此, 资本主义市场的整个价格制度, 是由纯粹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以及由垄断和竞争力量相混合的各种市场上的价格关系组成的。

(二) 价格理论新思维

20世纪中期以后, 许多学者都对价格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研究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等在此领域均做出新的贡献。Stigler (1946) 在其《价格理论》中对不完全信息价格决定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在不完全信息下, 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受到价格分布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的影响, 在不完全信息下, 同样的商品的实际售价可能不同, 而在完全信息下, 同样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偏差将接近于0;Peter (1960) 则认为定价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由消费者行为, 公司技术与成本、市场行为等为定价前提, 指出了定价的政策与运用;Friedman (1962) 在其《价格理论》一书中引入货币理论, 将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微观经济分析;Hirshleifer (1976) 则在《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认为价格理论的正确意义是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之所以被称为价格理论, 因为局限是价。价的变动导致的行为变动要有理论的约束, 这理论的重心就是需求定律。

(三) 中国学者对价格理论的思考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的一些研究者谷书堂、苏星、晏智杰、汪林海、何全胜、张五常等对价格决定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谷书堂 (1985) 先生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够高和商品经济还未达到充分发展的程度提出不完全的生产价格理论;苏星 (1992) 则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生产价格;影响供求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货币投放与发行;晏智杰 (1995) 在《价格决定与劳动价值论——对一种传统观念的质疑》一文中指出:影响和决定价格的因素不是只有劳动, 而是多元的;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它应反映时代的特点。汪林海 (2008) 在他的《价格理论》一书中对现有价格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 完善了消费者选择理论, 建立了二元价格理论, 并详细介绍了房价理论。何全胜 (2010) 的《新价格理论》从传统价格理论的谬误之中, 重新去寻找价格的形成机制, 并根据价格形成的不同方式, 将价格分为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 从而建立了“新价格理论”。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 尤其是张五常先生倡导的经济学, 是把价格理论作为更普遍的合约经济学的一个特例。在张五常先生看来, 价格只是合约的诸多项内容之一, 虽然在有些时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内容。

纵观中外学者对现代价格理论的观点, 我们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 价格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 其决定因素由劳动一元论到二元, 甚至多元, 此外它还受到外部环境, 如生产社会化程度、商品经济发达程度、货币投放与发行情况、以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分布和搜寻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价格决定及价格理论的发展历程。

四、结论

根据傅国华教授提出的“分层次管理的本质在于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 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 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 实现优化管理, 提高管理的效率, 减少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发展层次的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的这一观点, 结合文章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分析, 我们得出价格理论是时间和社会进步的函数的结论, 并进一步提出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应用建议。

(一) 价格理论是时间与社会进步的函数

1. 早期价格体现的是一般等价物功能, 为了促进生产和交易, 价格协调交易的功能被重视。

2.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 价格是包含劳动在内的各种要素的函数, 商品价格 (价值) 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 (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 。

3. 在新古典经济那里, 价格由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均衡点决定, 主要体现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4. 现代的价格理论则更多的体现了人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审美观念不断改变, 现代的价格理论则不仅体现为劳动等要素的函数, 还必须考虑到人——消费者的因素, 如个人偏好、个人的价值取向、情感等等。

(二) 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应用建议

基于对价格理论的分层次分析,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借鉴西方成熟的价格理论体系, 根据我国的实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其服务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下根据分层次管理理论的观点就价格理论的应用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 在交易层次上, 价格理论必须服务于生产, 促进交易, 体现一般等价物的基础性功能。

2. 在要素价格理论上, 必须建设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在供求价格体制、机制上做好文章, 促进效率提升。

3. 在以人为本的信息时代, 价格与人的时间稀缺出现了矛盾, 人类在价格谈判中的成本越来越贵, 体现在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除去非劳动时间以外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更是有限的, 因此作为人的劳动的价格成本呈大幅提升的趋势, 我们在制定价格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4. 分层次制订价格是当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一层次是生活保障产品, 需要低价政策, 政府要给予支持;第二层次是高档产品, 应实施竞争性高价政策, 让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主导;第三层次, 对稳定性与国家安危相关的商品, 建议继续实施国家指导性价格政策。

参考文献

[1]陈明衡 (2010) :《从张五常读价格理论》[Z], 2010/2/26。

[2]陈志 (2008) :《论公平价格理论与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完善》[J],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5期。

[3]将自强等 (2003) :《经济思想通史》[M],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4]马尔萨斯 (1962) :《政治经济学原理》[M], 商务印书馆。

[5]马歇尔 (1981) :《经济学原理 (下卷》[M]) , 商务印书馆。

[6]萨伊 (1982) :《政治经济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

[7]托马斯·孟 (1981)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 商务印书馆。

[8]亚当·斯密 (198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分析 (上卷) 》[M], 商务印书馆。

[9]余鑫炎、黄汉民等 (2005) :《价格学》[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二版, 第11-17页。

[10]张伯伦 (1993) :《垄断竞争理论》[M], 华夏出版社。

层次化管理 篇9

关键词:临床护理管理,分层次管理,应用效果

随着人们对健康服务的要求的提高, 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好医院有限的护理资源, 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课题[1,2,3]。分层次管理是根据人的特点和水平进行管理, 使每个人都得到与其能力和水平相应的职位和工作, 进一步减少资源浪费[4,5,6]。为了提高我院护理服务水平, 尝试于2013年12月开始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引入分层次管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工作的6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22~28岁, 平均 (30.5±5.6) 岁;学历:中专24名, 大专30名, 本科及以上1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有32名护理人员。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对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常规管理的方法。对观察组护理人员采用分层次管理的方法。根据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个体特点, 护理水平等分成四个层次, 初级护理人员, 中级护理人员, 高级护理人员, 护士长。每个层次的护理人员只负责向上个层次的护理人员报告。上个层次的护理人员对下个层次的护理人员积极指导, 护士长统筹全局, 并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7,8,9]。

1.3 评定指标:

观察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前后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水平的情况。工作积极性性分为非常积极, 一般, 较差三个水平, 分别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护理水平分为理论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 采用百分制, 分数越高, 表明越优秀[10,1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管理后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比较:

护理管理实施前, 两组护理人员的自我工作积极性评价和他人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实施护理管理后,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自我工作积极性评价和他人评价与对照组相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5

2.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前后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评分比较:

护理管理前, 两组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管理后, 观察组护理操作及理论评分高于对照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医疗救治向整体医疗服务转变[7]。护理是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是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的过程[8,9,10]。世界卫生组织对护理管理是这样定义的: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11,12]。分层次管理主要由海南大学傅国华教授提出的。分层次管理能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 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 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 实现优化管理, 提高管理的效率, 减少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发展层次的不对称, 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13,14]。

医院的护理工作繁重, 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综合素质有各有差异, 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心理和生理状态压力大, 职业成就感低,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护士长在处理繁重的护理工作的同时, 又要负责培养护士。分层次管理在根据护理人员特点进行管理, 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 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本研究显示, 经过分层次护理管理后,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自我工作积极性评价和他人评价与对照组相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护理操作及理论评分高于对照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相符[15,16,17,18]。

层次化管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女性在职护理人员90名,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各45名。观察组护理人员年龄21~46岁, 平均年龄 (30.5±4.2) 岁, 工龄1~22年, 平均工龄 (11.3±4.7) 年, 其中包括9名主管护师, 18名护师及18名护士, 21名本科学历, 17名大专学历, 7名中专学历。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23~45岁, 平均年龄 (31.7±3.7) 岁, 工龄7个月~25年, 平均工龄 (13.3±3.9) 年, 其中包括11名主管护师, 19名护师及15名护士, 19名本科学历, 21名大专学历, 5名中专学历。两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 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及自身特点, 由护士长进行护理任务分配。观察组给予分层次护理管理, 具体内容为:由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管理小组, 对入选的护理人员进行知识水平、护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的评估, 依据评分结果进行等级分配, 并为各级护理人员制定护理计划如护理范围、权责等, 然后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选拔及培训, 并随时观察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分层管理模式由上到下, 护士长向高级责任护士分配任务, 再由她们向下级护理人员布置任务并做护理指导, 基础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患者, 实施全程护理[2]。

1.3 临床观察指标:

(1) 护理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 (2) 工作积极性: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包括积极、一般及较差; (3) 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由护理管理小组进行综合评定, 满分为100分, 85分以上为优秀, 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分值越高代表效果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 (n,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x-±s) 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护理满意度的确定, 其中观察组有32例患者满意, 12例患者基本满意, 1例患者不满意, 护理总满意度为97.8%;对照组有23例患者满意, 15例患者基本满意, 7例患者不满意, 护理总满意度为84.1%,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护理工作积极性的确定, 其中观察组有28名护理人员表现积极, 13名表现一般, 4名表现较差;对照组有21名护理人员表现积极, 9名表现一般, 15名表现较差,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两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评分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前理论知识评分分别为 (63.4±14.5) 分、 (62.8±13.9) 分, 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 (64.6±10.4) 分、 (63.7±11.2) 分,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经过护理管理后均有所提升, 但观察组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 , 其中观察组及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后理论知识评分分别为 (92.5±8.9) 分、 (78.8±14.9) 分, 操作技能评分分别为 (92.2±11.6) 分、 (78.4±12.2) 分。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所采取的护理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如今,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对医护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 这就促使各级医疗单位更加注重管理措施的完善。护理工作是实施医疗救治的主要环节, 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4]。分层次护理管理是顺应时代所产生的护理管理模式, 通过对具体护理工作发展层次的掌握, 设计出符合层次要求的护理管理手段, 从而优化护理管理措施,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能将各级护理人员合理安排, 使其自身能力得以发挥, 同时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潜力, 使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而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5]。

本研究显示, 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 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升, 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97.8%, 且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及护理操作技能均显著提升。此外, 分层次护理管理还能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增加其工作的热情, 促进护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 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仅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及操作技能, 同时也能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 提升整体的护理质量。分层次护理管理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使护理责任划分的更加明确, 是一种较科学的护理手段, 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对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在职护理人员90名,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分层次护理管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 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 两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前, 其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经过不同的护理管理措施后, 量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均有提升, 但观察组的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管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不仅能增强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及操作技能, 同时也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分层护理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临床护理,分层次管理,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晓华.临床护理管理中分层次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6) :150-151.

[2]单联琴.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5395-5396.

[3]汪元凤, 陈秀云.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952.

[4]陈国纯.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 2012, 18 (32) :119-120.

层次化管理 篇11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临床护理管理;应用效果Hierarchical management in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05-02

近年来,紧跟社会进步形势,医疗体制不断改革,进而带动了医护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工作已不仅是针对病症和疾病本身实施护理,而是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包括环境、社会、心理、精神、生理等多方面的整体健康干预。护理体系只能逐步完善,才可使护理的有效机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1]。采用合适的方案实施临床护理管理,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使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服务、维护医院及社会效益的保障[2]。本次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共80名,均为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职的护理人员,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名划分,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次管理模式,回顾相关资料,并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80名,年龄18-46岁,平均(31.4±3.7)岁。学历:中专35名,大专40名,本科5名;工龄1-22年,平均(11.5±4.3)年;初级护士22名,初级护师28名,主管护师30名。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名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对40名护理人员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日常护理工作依据护士各自积极的经验、特点、综合能力等由护士长进行分配。按综合情况对各级护士的具体职责进行制定,并严格要求按职责完成,实验弹性排班,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需求进行考虑,实行弹性排班。即护理工作的各项安排按着每位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及整体的护理实力进行。

1.2.2观察组:本组对40名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次管理,将护理人员按4个层次来划分,即基础护理人员层、初级责任护理人员层、高级责任护理人员层及护士长层,单个层次负责的对象是其上或下级人员。每级职责均为特定,在对职责严格遵守的同时,对下一级的工作积极参与指导,并对上级工作的开展加以辅助。

1.3效果评定:在开展不同的护理管理1个月后,对两组护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前后的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工作积极性、护理人员自身成就感、医生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①工作积极性:采用自制问题卷的模式,自评、他评包括较差、一般、非常积极3个层面。②医生及患者护理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分为不满意、较满意、非常满意3个层次(非常满意+较满意为满意度)。③护理人员成就感:采用问卷调查,分为较低、一般、较强3个层次(较强+一般=成就满意度);④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评分:由护理部综合评定,满分均为百分值,>85为优秀,>60为及格。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工作积极性比较:实施护理管理前,两组工作性自评及他评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施护理管理后,观察组自评及他评非常积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护理管理前后工作积极性比较 [n(%)]

组别自评他评非常积极 一般 较差非常积极 一般 较差观察组(n=40)管理前13(32.5) 18(45) 9(22.5)12(30) 17(42.5) 11(27.5)管理后36(90)* 4(10) 0(0.0)33(82.5)* 7(17.5) 0(0.0)对照组(n=40)管理前14(35) 18(45) 8(20)13(32.5) 16(40) 11(27.5)管理后25(62.5) 9(22.5) 6(15)21(52.5) 13(32.5) 6(15)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工作成就感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管理前患者满意度为77.5%,医生满意度为67.5%;对照组分别为75%、70%。实施护理管理后观察组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5%, 82.5%。实施护理管理前观察组工作成就满意度为67.5%,对照组为70%,实施护理管理后,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85%。各项护理管理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操作及理论评分:两组护理管理前各项指标无差异,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操作及理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组别操作评分理论知识评分观察组(n=40)管理前64.2±10.666.3±11.8管理后92.7±5.8*90.8±6.7*对照组(n=40)管理前64.4±10.665.7±12.4 管理后75.2±11.277.8±12.5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是对人类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救护的有效手段,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医生医疗过程中开展有效合作及配合,使预后获得良好改善[3]。随着医学发展及进步,护理管理也应有所调整,建立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又与医生要求符合的管理模式渐引起临床重视[4]。加之护理工作精神压力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成就感,降低了工作积极性,需在护理管理有明确认识并制定解决方案。分层次护理管理与现代医学模式观点符合,可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从护理人员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其潜力及才智的发挥,并注重提高工作积极性[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应用分层次管理法,具有明显优势,结果显示,显著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生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且操作评分、理论知识评分均明显改善,使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感得到较大满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开展分层次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护理关系,推动医院工作有序进展。

参考文献

[1]刘红,分层次管理模式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管理研究,2011,25(06)1562-1564.

[2] Ruggier JS.Health work variables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nurse.J Nurs Adm,2005,35(5):254-263.

[3] 区淑仪,袁凤英.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36.

[4] 谢凤兰,成守珍,张振路,等.护士与自理患者对生活照料需求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26-27.

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层次的策略 篇12

城市规划说的是一座城市在预定的时间内, 在外界因素作用下, 能够通过本市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和安排, 它既包括达到社会效果也内含实施过程步骤。通过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才能获得理想的城市繁荣及清洁文明景象, 同时丰厚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提高, 并且节约了资源。和环境友好相处, 为子孙后代造福。从根本上回报了城市管理规划的初衷, 因而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 城市规划进程不平坦, 在建国初期, 国民对城市规划还没有基本的认识, 更没树立起强烈的意识, 政府在这方面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从而没有完善的安排及规划。仅有少部分城市做了初步的计划。以后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 特别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更是停止、阻碍了这项工作。给我国城市发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后果, 致使国家城市发展规划道路行进的极度缓慢[2]。尽管以后政府一段时间相继下发了多条文件, 给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以足够重视, 并要求具体安排实施, 但毕竟前期道路曲折太多, 已经形成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十分落后被动局面, 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现实状况不容回避和忧郁, 必须尽快彻底解决, 否则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经济前进步伐。

三、科学发展观的问世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尽管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定需要确认、分析、拟定工作的诸多步骤, 涵盖内容也比较多, 但仍没有重视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给城市运转、生活环境带来的加重负担, 它已经不适合于眼前的城市经济发展。中国的情况是如此, 无独有偶, 外国的城市管理经验也反复证明这一点。基于现实情况, 世界有识之士及时向各国人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它是人们探索、实践的结晶, 是人心所向的历史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观的问世, 正好回应了时代的要求, 顺应了历史潮流, 它是唯一具有可操作性的理念。其核心含义是:在满足我们这一代的生活条件的同时, 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生活条件。根据这一人性的起码要求, 我们就必须履行我们的职责, 做负责人的前人。那就必须做到不浪费资源, 不损害环境, 创造发达的经济留给后人较优越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 为此, 我们就应义无反顾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履行使命, 切实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层次, 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规划须充加内容[3]

1. 根据人口发展, 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寻找工作的难度增大给社会发展带来负担同时, 要实行计划生育, 适当抑制人口增长, 控制合适数量规模, 以解决城市中局部、特别是中心地带人口过于稠密给有限生存空间带来的包袱。同时, 人又是经济建设的主要要素, 不可缺少。所以必须尽快提高人口素质, 以满足高技术时代;高效率生产对工人素质的要求。

2. 经济提速越进, 不可能不触及到自然环境, 特别是到一定程度时, 可能破坏自然条件。应阻止对自然起破坏作用的经济行为。并按区域一体化集中形成规模, 以提高生产工时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特别提倡发展高技术含量的清洁文明生产, 放弃全部高能耗企业。

3. 我们国家由于人口众多, 相对人均占有资源是很匮乏的, 然而由于不正常的经济行为, 导致对资源的快速过度开采, 使资源更趋极度紧缺状态。以后必须节制适度开采, 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增加高附加值产品, 加大废旧物资的回收分类利用、变废为宝, 也同时扩展风、电、水、阳光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以达到节省资源、打造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损环境为代价。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及时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就应该在会议精神指引下, 越发的保护我们周边的空气、阳光、土壤和水源。为此, 我们的经济发展, 必须加大治理三废排放, 连同控制塑料白色污染, 建设有效的污水处理中心, 实现水的循环再利用。严格控制并加大督查力度, 维护法律法规尊严, 使排放标准真正得到执行, 同时建设适当比例的市区绿化带、林荫道、街心公园, 用以敞开通风换气。最终还自然以碧水蓝天, 不使后代生存氛围恶化, 不留饥荒。

5. 要把城市道路拥挤、交通堵塞问题解决提前重点安排到城市规划方案中。其中, 要大力发展公用交通, 建设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来服务市民出行。另外, 为利于减少尾气排放, 部分城市采取单双号交替限行, 提倡参与世界无车日活动, 这些都是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措施, 另外还有外国先进经验可借取, 总之, 通过设施硬件及政策软件的城市规划来完善城市运转功能。

6. 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城市规划就要坚定地走在城市发展的前列, 用鲜明的智慧领航城市建设发展做社会航船的掌舵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查找现行城市管理规划中, 对比推行可持续发展观尚存留的先天性欠缺, 欲快速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层次, 还有大量繁重工作要去做, 我们要坚定信心、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去一项一项完成, 确保用发展、与时俱进的眼光去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我们的城市规划, 履职尽责, 为全面、彻底地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资源不可再生, 持续的资源消耗, 酿成二十一世纪进入了资源紧缺的时代。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 我国各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街道长龙似的堵车;环境脏、乱、差和整体布局混乱;高能源消耗;社会工作效率低;以及一部分人的低俗不文明行为等一系列有形、无形的不如意的现象。这些无疑从侧面暴露出城市功能、城市文化内在存有问题。特别较大城市情况表现严重, 这是急需我们迅速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层次、按照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城市规划所能解决的问题[1]。本文谨从现实城市规划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及努力方向、途径进行探讨和交流, 以求共同提高认识、促进解决的效果。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层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崇兰, 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叶南客, 李芸.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的诞生与演进[J].南京社会科学, 2000, (3) :50-55.

上一篇: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下一篇:保险金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