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层次

2024-08-31

学习层次(精选12篇)

学习层次 篇1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 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 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 随着综合科目的高考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学习的不同要求, 按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能力层次进行考查。因此, 无论是为了学习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是为了应付考试, 我们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时都应该重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能力层次的导向。

一、识记能力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 是把事物的特点、联系在头脑中记住的过程。对于历史学习而言, 就是能够正确写出或判断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史实, 如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文献的正确表述, 对重要的历史地图、图像的识别。对这类历史内容,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1.人物;2.事件 (事态) ;3.组织 (机构) ;4.制度 (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5.文化成果 (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 千头万绪, 对于中学生来说, 简直无从下手。因此, 我们要告诉学生要特别注意识记的技巧和方法,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 技巧方面

技巧方面实际上就是按记忆的规律去做。其一, 课堂上要专心听讲、思考吸收, 以取得较深刻的短时记忆。下课后当天复习;过几天当记忆开始模糊时再巩固一次并加以条理化。以后每隔一两个月复习一次。这样就可以把短时记忆变成中长时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其二, 复习要记忆的功课最好在早晨或夜里的安静环境中进行。试验证明, 晚上6—10点和早晨6—8点是记忆功能最佳时候。同时要专心, 不要被其他干扰或打断。切忌一边听MP3、MP4一边背书, 因为大脑工作时只允许一个中枢处于兴奋状态, 如果同时有几个兴奋点, 必定会心不在焉或三心二意, 结果大大降低记忆效果。其三, 记东西时要舒心不要紧张。紧张时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它是损害精神集中功能和记忆力的大敌。反之, 在宽松环境中, 垂体后叶分泌加压素, 它对增强记忆功能大有好处。其四, 可以编一些顺口溜将知识条理化、提纲化, 使知识形成记忆的系统和网络, 这样便可通过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其五, 尽量理解要记忆的内容。所谓理解, 从生理上说就是把你的知识纳入记忆网络中, 并且建立深一层的固定联系。死记硬背不理解的东西是浪费记忆力, 也记不牢。

2. 方法方面

“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 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历史记忆方法有很多, 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 等等。联想越奇特, 记忆越深刻, 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例如, 在记忆八国联军侵华中的八国时, 可编成“英 (英国) 法 (法国) 得 (德国) 意 (意大利) , 俄 (俄国) 日 (日本) 臭 (奥匈帝国) 美 (美国) ”的歌谣。歌谣形式简短整齐, 内容准确全面, 语言生动有趣。

二、理解能力

理解是历史学习的第二步,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材表述的理解, 掌握已经学习过的范围内知识的要领, 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理解, 能够把相关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 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如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提高历史理解能力尤其要掌握下列三种方法。

1. 分析—综合法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对象、形成历史概念的重要过程。所谓分析, 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 把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所谓综合, 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为一个整体, 或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属性联系起来。要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例如, 要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概念, 首先应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分析: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掠夺台湾人民;郑成功于1661年率兵25000至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 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通过对这样一些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分析, 然后综合概括为郑成功是明末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2. 联系—比较法

历史是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有它纵的发展规律;同时, 历史事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又有它横的普遍联系。因此, 学习历史就要掌握联系法, 不能“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 要有“万水千山总是情”的宏大思维。首先是纵向联系, 抓住某一历史特征, 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连点成线, 观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找出其内在联系或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把世界史上著名的工人运动, 如里昂工人起义、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加以联系, 从中得出无产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斗争不断深入、斗争水平逐步提高的结论。然后在纵向串联掌握知识完整性的同时, 有必要横向归纳历史知识的主体层次, 从而形成系统的历史体系。

历史的发展不仅具有联系性, 而且历史现象或事件之间还有相似性, 因此,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比较法。例如, 可以把各时期同类型的人物、事件、制度串成一线, 按专题分类别作比较;还可以对多种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比较, 表面现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比较, 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比较, 时代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比较等, 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3. 归纳—演绎法

面对大量的纵横交错的各类知识, 难免眼花缭乱。如果在学习中能够完成从具体到普遍, 再由普遍到具体的过程, 那么我们就能不仅对课本知识熟练掌握, 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做到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也就会达到学习的较高境界。所谓归纳法, 即从具体到普遍;而演绎法, 则是由普遍到具体。如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具体到重大事件中就能明显体现这一特征;“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 “辛亥革命”的功败垂成, 无不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三、运用能力

所谓学习知识, 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俗话说“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能力的第三步。

运用即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 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 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认识者主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这里, 我们头脑中积累的各学科知识为历史认识提供了角度、武器和工具。人们越是具有广博深刻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越能多角度、令人信服地解释各种历史现象, 越能科学地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 越能深刻地洞察隐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 越能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例如, 发生于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 历经几十年, 包括外交、外贸、军工、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各种内容之间存在着因果、时空、人事等复杂关系,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论述也可以进行分析性论述, 这就要求我们把所学知识及理解加以运用了。

学习历史, 要学会总结历史的规律, 活学活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历史学科不可能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有定理、公式可循, 但历史的发展也有普遍性规律, 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找出历史规律。如复习《中国古代史》,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 以发现其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的兴修, 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当然, 在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每个朝代的个性,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变通”。

综上所述, “识记—理解—运用”三个能力层次是联结为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的。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 每高一层次要求同时也包括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对高中生而言, “识记”不可或缺, 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就是属于这一步。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而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这一步。而“运用”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 其要求较高,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加强理论学习。“运用”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部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 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 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 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 此外, 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沈之菲主编.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2][英]哈里·麦多克斯.学习方略[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3]李冬梅.记忆历史知识的六种方法[J].师范教育, 2002 (9) .

[4]蒋玉平.历史知识的记数记忆法举例[N].中学生学习报 (高中文科) , 2001-05-08.

学习层次 篇2

人生中什么最重要,唯有学习也。学习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扩展人生的不竭源泉,人生的每时每刻其实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想不学都很难。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需要学习的东西包罗万象,实在是太多了,关键是看怎么学。学习确实没有止境,可学习却有层次之分。

其一,“走马观花”式学习。翻阅书本、报刊等,心不能静,像蜻蜓点水,过眼云烟,浏览梗概;上课或开会,听声不听音,心不在焉,不明其要义;参观学习,窥其貌不领其神,走马观花,日久便随风飘之,等等。此种学习大多属于 “要我学”,形式上是在学习,实质上是没有用心学。虽然这种学习效果不大,但总比那些不知道学习的强得多。

其二,“撩云拨雾”式学习。无论学习什么,不仅要知其表,还要知其里,要把想学的东西刨根问底,弄通弄懂,领会其精神实质,正所谓“拨开云雾见日出”。真正学进去了,就会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也会感到越学越有滋味,越学越想学,把学习当作一种崇高的事业来对待。此种学习实为“我要学”。

其三,“融会贯通”式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融会贯通”就是能够联系实际去学,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吸收书中的知识或借鉴他人的经验,善于观察思考,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改善人生的质量。此乃会学。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层次 篇3

一、借助媒体手段,引发自主观察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观察是获得数学知识的必要环节,要给学生创设有利于观察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这样的场面:小猫、小狗、小猴骑自行车比赛。先静态出示三种不同的车轮,让学生先猜一猜,谁的车会跑得更快一些呢?为什么?再动态播放骑车的过程,在比赛中小猫的车上下颠簸得厉害,小狗的车不够稳,小猴的车稳稳当当的,第一个冲到终点。面对这样有趣的对比性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三辆车所吸引。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三辆赛车有什么异同?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原来这三辆车除了车轮外,其他都一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车轮产生兴趣,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最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猴的车最快到达目的地?原来小猫赛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狗赛车的车轮是圆形,但它的轴不是装在中心,而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且轴装在圆中心。

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地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产生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正中间为什么会跑的又快又稳?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对圆形车轮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帮助,也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二、编制趣味故事,引发自主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它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编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寓问题于故事中,可以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获取新知的情感,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和急于探究的动机。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编出这样的故事: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一天,师徒三人口渴了,孙悟空找来了个大西瓜,八戒连忙过来抢西瓜,悟空大喝一声:“呆子,你想吃这个西瓜的,还是吃

呢?”八戒连忙说:“猴哥,那还用说,我要吃这个西瓜的 。”悟空“咔嚓”几下就把西瓜切 给八戒吃,而且掩嘴偷偷地笑了。八戒接过西瓜,发现悟空他们吃的西瓜比自己的大,八戒挠头抓耳,嘴里直叫:“猴哥偏心,你们吃的

怎么还比我吃的多呢?”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悟空为什么要笑呢?到底和哪个比较多呢?怎么比较呢?

有趣的故事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的探索中。

三、参与游戏设计,引发自主表达

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游戏和学习互相渗透,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发展潜能的机会,能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更有意义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课前,我跟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前先猜想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体会“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课中,再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参与设计游戏,教师给学生提供红、白、绿颜色的球各10个。思考:1.在盒子中要放入什么球才能“一定”摸到红球?2.在盒子中放入哪些球就有可能摸到红球?3.在什么情况下“不可能”摸到红球?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共同讨论针对每个问题如何设计游戏?

通过设计游戏,然后摸球验证,营造了一个“动”中学、“乐”中学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四、开展竞赛活动,引发自主创新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自主思考的重要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请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②你们能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③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谁的方法更有特色?过一会儿,各组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方法。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再加起来;方法二: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方法三:不用剪,只要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往里面折,也可以折成一个平角;方法四: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在长方形内画一对角线就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也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正当大家为自己的方法得意洋洋,想鸣金收兵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大家用了量、剪、折、画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而我只要用一把直尺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直尺?”同学们惊讶地叫起来,同时,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质疑的目光。这个同学不慌不忙地拿着直尺在黑板上演示着:先在黑板上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一手拿着直尺沿着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顺序地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这样旋转一周,直尺回到原来的位置,只是直尺的方向相反了,这就说明这把直尺正好转过了180度,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等他做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为他这么有创意的想法赞叹不已。

适合中学生的三个学习层次 篇4

第一层次:知识的认知和记忆。顾名思义, 就是知识的基本认识和初步记忆。学习, 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而模仿的基础, 就是认知。要做到这个层次本身是很简单的, 说到底, 只要能看能背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很多学生甚至只要通过课前的预习就能认清书中的知识点和做到初步记忆于脑海;还有一些同学能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课后简单复习也能够达到这一步。这一步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武林高手怎么炼成的?你得先有浑厚的内力, 有了这个加上招式才会厉害;没有内功, 那就是花架子。这第一层次是一个基础, 是“内功”, 只是迈出学习的第一步。而我们学生和家长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把这一步当成了最后一步, 那么这是可怕的。低要求造成低成绩, 达到这一步, 若是硬要对应于成绩的话是≦60%的,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纠结在50分 (百分制) 左右的层次, 这种想象在农村学校要更严重些。因此, 虽然这一层次最容易达到, 但也最容易止步于此;这就需要广大学生充分认清学习目的、学习层次, 为自己制定更远大的目标。

第二层次:对知识进行基本运用。什么是基本运用呢?就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 丢开讲义, 能模仿性解决问题。继续用武林高手打比方吧。内功有了, 《天龙八部》大家都熟悉, 想想人物虚竹, 先有了70年的内力, 然后学了招式那就是半个宗师了!基本运用就是学习前人的、已有的方法, 这其实是模仿和简单运用。如何达到这一层次呢?我用两个字代替:题海。这里可能有很多人要笑了:你说什么呢, 题海?!这是我们深恶痛绝和反对的, 有什么用呢?把学生都做傻了嘛, 又不见得有效。但是大家不妨反过来想, 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固然要培养,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如何培养呢?这两类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纪律的自觉性上。它体现在学习上就是很大一部分人在学习上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就是俗语所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有同学终于是能改正的, 我们抛开能前进的不谈, 大部分还是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 那么他们的纪律性如何培养, 他们的学习如何进步?就靠题海。为什么呢?既然是有口无心, 那么对于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往往是一遍又一遍还是不会;那么一遍不会十遍呢, 百遍呢?对于基础运用 (套公式套方法) , 终究能练会并且加强记忆的。这样也培养了耐性和纪律性, 那么即使以后作为建设者、手艺人, 在学艺时也就能有学习的耐性和纪律性了。达到这一层次, 如果以分数来衡量的话, 应该能达到70%~80%了。但是, 止步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更多, 其实这一层次就是老师们所说的中游生。到此为止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有个人原因 (惰性、无远大目标、无动力、无压力等) 、家庭原因和其他原因等, 涉及到社会和心里问题的, 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层次: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创新。所谓灵活运用, 就是能在老师所讲解的基本知识点和方法上进行综合运用;能对解题方法举一反三, 能灵活地把生硬的知识点放入未见题型中;进而至于达到能用创新方法进行解题。继续用武林高手打比方:好了, 我有内力了, 师傅教的我也貌似都掌握了;那么, 你能灵活运用吗?你降龙十八掌一定要从第一式按顺序打到第十八式吗?能不能自由组合随机应变吗?能了, 你是大高手, 再进一步, 如果你还能创造出降龙第十九掌, 那你就是一代宗师了, 就好像张三丰创出了太极。该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还是两个字——“题海”。很多人要哈哈大笑了, 和第二层次不一样吗?这个真的不一样, 所以我加了引号。简单点说, 必要的训练量是熟悉和运用知识点的关键, 这个叫真题海。引号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用心去做。什么叫作用心?其实就是思考。请记住这句话:有所思, 必有所得!尤其要反对的是“假用功”。什么叫作假用功?首先要表扬喜欢提问的同学;但是什么时候问呢?所谓假用功, 就是现在大都数同学很浮躁, 题目还没看完, “感觉”自己不会, 就开始问了。殊不知这样去问问题几乎是没什么效果的, 这种“好问”是茫然的, 不带有对问题的初步解答, 更谈不上深度认知了。这种同学往往在请教别人时, 对教者所提出的针对题目的相关问题表现出茫然, 不知所措。那怎样才有好的学习效果呢?请思考吧!在反复研究问题之后, 没有发现解决的办法, 那么仔细思考, 把你能找到的条件以及由此思考出的结论写出来, 当你写完了一张又一张草稿纸, 蓦然回首, 嘿, 也许答案就在其中!就算还解决不出来, 那么由于处在一个思考的状态, 日思夜想, 甚至于做梦都在思索, 那么, 在豁然开朗的那一刹那, 将会获得多大的学习成就感和喜悦感呢?而且这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必然会成为学习的新动力。在这样一种状态下, 长此以往, 学习将越来越轻松, 达到学习的第三层次就水到渠成了。达到第三层次才是广大老师所说的:学习“入门”了。只有入了这道门, 才是一个合格的学习者, 因为这样的学生才处于真正的学习和思考状态中。立于思考, 则立于不败。如果也用一个成绩来衡量这个层次的话, 应当是高于85%的。为什么把百分比说的这么低?这还与个人习惯、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有关, 在学习测验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各种结果的出现, 这里也不再赘述。

三个学习层次紧密相连, 第二和第三层次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实际上, 如果要用数字关系来表达的话, 可以这样说:1到2到3;还有一种1到3;就这两种关系。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学生其实就两类, 有自觉性的和没有自觉性的。对于没有自觉性的, 我们应当争取能够从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 然后再努力向第三层次迈进;当然这需要教者为此付出不懈的艰辛努力。对于有自觉性的学生, 在达到第一层次之后, 就应该在学习中把自己时时置于思考状态之中;看书了, 我思考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听课了, 我思考老师所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提升之道;做作业了, 我思考在模仿之际能不能创新, 敢不敢有新思维!这样去做, 能达到从1到3的效果。

学习层次 篇5

(1)初始水平。属于刚刚学习的起步阶段。

(2)初显水平。属于学习了一些技能,自己不断摸索又不断学习的阶段。

(3)胜任水平。属于基本掌握了所学习的技能,能够独立运用。

学习层次 篇6

[摘 要]:分层次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包括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方法的分层以及辅导的分层。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班级授课制课程教学把智力、能力发展程度悬殊的学生编到一个班,进行统一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必然束缚了高材生的能力发展,同时也架空了低能生。而分层教学正是以因材施教原则为基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前提,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教学手段,使各类学生的学习能达到“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的效果,这将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力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具体地说,分层次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育所期望的学生变化,它使教学进程既具有方向性和科学性,又具有客观性和可测性。教学目标的确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和强烈的使命感,长期教学目标能促进培养各层次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对较差层次的学生设立低层目标,即能认真预习,认真听课,及时完成作业,养成能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他们能主动学习的持久力,这正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最基本能力。对位于中层的大多数学生,除了让他们达到低层目标外,还要提更高的要求,如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讨,完整表达见解,独立钻研,提高能力,使他们形成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剩下的一类当是高层次的学生了,对他们的要求就该更高更强。他们要在前两个的基础上做到自评自改、自结自测,着重培养自我控制、自我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些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最高能力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分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却不会感到负担过重。”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的差异,教师可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是识记、理解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能简单运用。这些教学内容符合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对所学内容能够消化吸收,使学困生学有所得。

对中等生,主要是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分析运用,并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对优等生,要求他们对所学内容综合运用,能深化教材内容,拓宽教学大纲内容。

比如,政治课上学“价值规律”一节时,可让后进生理解掌握关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并理出本节的知识结构;中等生则要学会正确运用价值规律去分析一些经济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学会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正确运用价值规律;而对于一些优等生,可让他们在以上基础上,撰写有关价值规律的小论文等。这样分配教学内容,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后进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自暴自弃,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会因老师死抠教材而厌恶学习,这就满足了多层次学生“吃饱、吃好”的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收获,有长进,从而产生成就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满怀信心、自觉主动地去攻克下一个堡垒。

三、教学方法的分层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孟子强调教学方法的变化。他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也就是说,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对基础差的学生应反复讲解,具体指导,“牵着过河”,以模仿性学习为主,在理解、掌握基础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多做例题,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习题的配置上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

对基础好的学生,采用启发、诱导、指明方向,“指导过河”的方法,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启发举一反三,发散思维,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习题的配置上,要求一题多解,对同一例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引导一题多变。

因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方法必须适应各层次学生。只有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发挥他的主体作用,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的教适应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更趋一致。教师一方面,重点指导后进生,为他们耐心讲解,解释疑难,不粗暴批评,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心情愉快,有利于中后进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中上等学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指明了方向,学生觉得自己在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因而有利于上等生的不断进取、开拓。

四、辅导的分层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分层辅导指的是在课堂内外作业的完成、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行为习惯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导方法与内容。对那些资质较好、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的机会,并通过“1+1”活动,让他们带动后进生,发挥其潜能优势和号召作用;还可以帮助成立学科兴趣小组,参加培养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活动,给他们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中等生可采取适当放开的政策,如让他们自己质疑解疑、班内讨论等,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多让其参加类似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有放有收,既灵活又有规范。对于后进生,可采取个别辅导法,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有益的能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表达等能力的活动。

大学生学习层次性及其提升 篇7

一、大学生学习的层次性

根据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状况, 即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 笔者将其学习程度分为表层学习、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三个层次。从各层次学习者的表现来看, 表层学习者对学习敷衍了事, 基本属于“不愿学”的类型, 践行的是“被动+记忆”的学习模式;浅层学习者过于热衷分数, 而对真正的学习不够关心, 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才积极学习, 属于“要我学”的类型, 践行的是“主动+记忆”的学习模式;深层学习者关心自己真正的学习, 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属于“我要学”的类型, 践行的是“主动+记忆+思考”的学习模式。从学习性质来看, 深层学习者的学习性质是思考的, 是探究型学习者, 而表层、浅层学习者的学习性质主要是记忆的, 是求知型学习者。在所调查的学生中, 大部分属于浅表层学习者, 只有极少数属于深层学习者。古今中外教育实践证明, 人是可以培养的, 人的悟性是可以训练的, 因此, 下面重点探索深层学习的主要特点, 以及提升学习深度的策略, 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艰苦的磨练、升华, 达到学习程度上的飞越。

二、深层学习的主要特点

1.愉悦性

深层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学习。首先是情绪上的快乐。深层学习者认为学习是应该的、必须要做的事, 即使碰到困难或无趣的课程, 也会积极主动地对待, 而不是郁闷不乐。其次是心情上的快乐。深层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心而具有持久性, 他们把学习看成是长期的任务, 并形成热爱学习的习惯。他们会以成功者的姿态玩转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善于变枯燥的学习为愉悦活动。如阅读材料时, 猜猜作者下一步说什么, 从中取乐, 当然如果猜得不对, 就调整自己的思考方法;对学习材料提出层出不穷的问题, 猜测答案, 寻找答案, 如此反复。这样既娱乐又利于理解, 且能保持对材料的投入。通过这样的“游戏”, 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2.自控性

深层学习者认为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宰者, 所以他们学会“自己教自己”, 以免被动受控于“教师的教”。在学习活动中他们以主动的姿态接受“教”。他们有相对独立于“教”的目标、计划、进程, 更有独立于“教”的状态, 特别是有独立的思维状态。因此, 他们善于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力量, 通过学习的“准备工作”, 主控自己的思维。例如, 做学习新内容前的准备练习, 以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性, 不再完全依赖于课本、教师。他们通过自己的尝试,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技能等。例如, 懂得如何按一种能使自己全身投入的方式来阅读, 知道怎样做笔记以帮助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等。在深度学习者看来, 学习知识的多少及掌握的程度都取决于自身。

3.探究性

深层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背诵课本和重复教师告诉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自身学会探究思考, 并把学习作为发挥其探究天性的最佳途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想象、喜欢质疑, 质疑老师的观点, 质疑课本的观点。他们的问题意识很强, 喜欢把学习过程设想成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总结提升认识的过程。提出问题已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问题来促进学习, 通过一串串问题组成一个学习过程。在专业学习上, 他们善于找到专业问题, 通过问题理解学科知识, 并学会该学科的思维方法, 甚至试图用该学科概念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总之, 深层学习者乐于思考, 并能引领自己探究问题。

4.反思性

反思学习是深层学习的一种策略。深层学习者会通过反思认识自己的学习。反思主要是针对学习活动的反思, 评估自己的学习, 通过反思调整学习方案。反思的具体内容有很多方面, 如对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进行反思, 既跟自己的认识进行反思性对话, 也跟他人的认识进行反思性对话;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调整各种学习方法, 并组成适合自己独特需要和学习风格的具体方法;对考试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考试的得失, 总结是什么促使学习成功, 是什么导致学习失败, 今后怎么学等。深层学习者习惯于反思学习, 并对此充满兴趣与激情, 其反思的目的是总结、改进、提高。

三、提升学习深度的建议

所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同时也反映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 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2] ;研究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强调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3] 。 深层学习者顺应了上述理论倡导的理念, 因此, 能有效地进行深度学习。这说明上述理论能指导深度学习的实践。为便于实践, 本文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试图提出深度学习的基本行动模式及对于教学主体努力的建议。

1.深度学习的基本行动模式

大学本科期间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专业学习和课题研究。这两个方面深度学习的基本行动模式是:专业学习中的“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和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假设—推理—结论”, 学生可按这样的模式进行, 以利于在学习过程中突出思考的成份。

(1) “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模式:

“是什么”是知道事实、原理的环节。“为什么”是理解的环节, 就是思考得出结论的原因, 从中学习这门学科的逻辑推理。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自己可根据下列三个问题测试是否真正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定义所学的概念;给出自己想到的关于它的例子;解释它跟其他概念间的联系。“还有什么”是联想研究的环节, 就是想象这让自己想起了什么, 将所学新知识与掌握的旧知识建立联系;就是思考目前未解决的相关问题, 进行延伸研究。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追问过程, 是一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把问题作为发现知识、建立理解、延伸研究的手段。

(2) “问题—假设—推理—结论”模式:

“问题”是指围绕研究主题提出问题, 提出聪明的问题有时相当于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假设”是进行各种可能性的假设, 包括正面与反向的假设, 假设是对结果或答案的一种猜想。“推理”是寻找证据、分析证据, 举例论证。“结论”是通过“推理”, 一层一层地剥去表象, 去伪存真, 得出结论。

总之, 行动模式的主线是问题, 思考从问题开始, 思考又会诱导出进一步的问题, 问题会将注意力、思考引向深入。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课题研究, 实施行动模式的特点和任务是思考而非简单的记忆, 能否有效践行相应的模式, 不仅在于教师的促动, 更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

2.教学主体的努力

(1) 大学生的努力

首先, 承担教育自己的责任。俗话说:“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学生在学校学得怎样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因此, 学生自身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从对教师的过于依赖中解脱出来, 承担起自己对教育的责任, 树立起“自己教自己”的意识。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意识, 就会对自己的教育严加要求, 就能做到托马斯·卡莱尔忠告大学生的:“应以良心所能接受的诚实去从事你们的学业, 并持之以恒。具体一点, 就是准确地分辨什么是真正已知, 什么是未知。在尚未弄懂它之前, 还是先把它归入假设之类, 而非不懂装懂”[4] 。 明白了责任, 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努力, 就会愿意花时间去思考, 就会不厌其烦地持续不断地思考某个问题, 就会超出教师的要求去学习, 并使学习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

其次, 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反思学习是保证深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反思的目的是思考如何修正错误并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反思学习包括对整个学习过程、对具体学习项目的反思。如反思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科学、有无达到期望的学习目标、是否通过学习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等。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等, 譬如学习成绩不理想的, 就要反思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并研究调整和改进。反思的形式很多, 可以通过写学习日志的形式, 也可直接反思自己的听课笔记、读书笔记。反思笔记就是在反思的基础上整理笔记, 表现为:将过去的笔记更新、压缩, 进而简化笔记, 将课本笔记和读书笔记合二为一, 用自己的话去重新表达笔记中的内容, 等等。通过不断反思, 正确把握好自己的学习。

再次, 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可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怎样寻求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呢?笔者认为, 主要有三:一是要理解自己学习、所学科目的特点以及影响自己学习的复杂因素。二是要对学习方法有总的理解, 认识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记忆大量的事实, 而是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估。三是要研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 分析不同学科的特有学习方法, 并归纳出不同学科的学习套路。文理科目的学习套路就不一样, 如数学要花大量时间做不同类型的习题, 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技巧, 而历史则要花大量时间看笔记, 掌握和理解信息的有机成份。还要学习逻辑推理的方法, 如学会熟练地进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知道何时从特殊到一般或从一般到特殊得出某个论点。总之, 大学生应通过自己的尝试和犯错来发现、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 大学教师的努力

首先, 对学生施加压力。教师对学生, 特别是对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 要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以激发其动力。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明知无退路的状态下, 即认识到必须要做时, 智慧发挥最佳, 而在对目标或任务犹豫不定, 认为可做可不做时, 其智慧发挥就不理想。因此, 教师在学习上不能对学生过度宽容, 下达死命令是完全必要的, 以促使学生积极应对任务, 发挥出应有的思考力。教师可提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布置硬性任务等, 通过持续的加压, 使他们明白学习是长期的任务, 必须静下心来主动应对。教师施压, 可挽回很多有潜力的聪明学生。

其次, 激活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诱导思考深入的教学方法、步骤。如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出专业学科问题, 帮助学生分析这门课在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信息和推理技巧。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带动下一步步完成这些思考过程, 才会懂得并学会应该把握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逐步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教师还可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阅读前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建立一种“对话”, 并采取立场, 从阅读材料中寻找证据, 用以解决问题, 学会分析和推理。总之, 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教给学生学科的思维、方法及假设去思考问题, 并解释现实生活中涉及本学科的问题。

再次, 重视反馈教育。反馈信息包括反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的信息。教师可通过评估学生的学和自己的教来获得反馈信息。评估学生学习的方式有考试、作业、上课提问等, 还可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如可评估他们自己的推理能力, 哪些是强项, 哪些需要提高等。评估教师教的方式有课后调查、由学生给教师打分等。教师还可反思自己的教学, 如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无帮助, 有无改变学生在学习上的观念, 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等。通过评估, 学生可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思考。教师可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理解情况, 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提问和思考等情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 其最终目标同样是为使学生学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朱莉.A.罗宾尚 (尚九玉, 译) .现代大学形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6.73.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84.

[3]赵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2.11.

学习层次 篇8

这一理论可以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兴趣不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父母、教师的压力,学习成绩排名的刺激,而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人的发展之需,也就是说没有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逐层满足需求,最终形成自我实现需求,从而解决学习动机问题。

一、学生的生理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石

生理需求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同样拥有的最基本的需求,它体现着人类的动物性与自然性,主要包括在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具体到学生,我认为这种基本的生理需求至少应该包括饱暖、休息、身心健康的需求。

1. 学校要为学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一所学校必须有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坐下来听课、自习;要保证学生不为寒暑与午餐问题而烦恼。

2.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身心锻炼的机会。

学校必须按国家规定开足、开好体育课、音乐课。在学习之余,学校应该适当、适时地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如联欢会、运动会、集体旅行等,让学生有机会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舒展心怀,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3. 学校有义务保证学生得到充分休息。

学校必须规范办学行为,不得违规补课,随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与心力,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动力。

二、学生的安全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保障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很难想象一个完全没有安全感的人会有自我发展的追求。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这种安全需求应该包括校园安全、对学生权利的保护等。

1. 必须保障校园安全。

首先要保证校舍无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学校各种场馆、设施,杜绝突发事件发生;其次要加强校园管理,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防范社会闲散人员擅入学校,防止校园暴力的出现。

2. 规范教师教育行为。

学校必须规范办学行为与教师的教育行为,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与职业操守教育,对学生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学生做到态度和蔼、正面引导,不进行体罚与变相体罚,不攻击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校园内找到安全感。

3. 突击考试与突击提问不可取。

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喜欢搞突击考试,认为这样做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常态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搞随机提问,认为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从学生心理安全的角度上看,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这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就是整日提心吊胆预防老师突然考试,每天战战兢兢,不知何时问到自己,试想一下,这种胆战心惊的状态能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吗?

三、学生的社会与尊重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催化剂

社会与尊重的需要被马斯洛认为是人需要的小康阶段,是人产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的中间环节,所以我们将这两个层次的需求合一而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三是被人尊重的需要。学校和班级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来营造富有爱心与协作精神的团队,营造温馨的情感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与尊重的需要。

1. 要营造平等友爱的氛围。

一所成功的学校和班级必须拥有一种成功的文化。从精神层面讲,这种文化的内涵应该是人人向上、万众一心、精诚团结、互助友爱。学校的管理者或者是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校、班级朝着这个方向引导,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营造和睦、温馨的集体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渴望进入校园、进入教室、见到老师、见到同学的强烈情绪,从而萌生为个人理想、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刻苦学习的心理需要。

2.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正如林格伦所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又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所以,必须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善于给他们制造表现的机会与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里体验到成就感与成功的喜悦。二是要变革学生观,改变评价机制,利用多元评价理论全面评价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从而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怀热情。三是改变教学观,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的权利的错误教学行为。

学习层次 篇9

一、如何实行合理有效的分层

1. 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实行分层

将全部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学习成绩优秀,且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第二层为学习成绩一般,且能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的学生;第三层为学习成绩较差,且无主动学习意识的学生。每个层次的分层条件为动态性,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考核后进行相应的调整。

2. 根据层次制订适宜的教学目标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为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化学课程形成一定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区别主要表现在知识重难点的掌握上,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反应类型、理解化合价升降以及相关概念、意义等,而第一层次的学生要求全面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外,还需要在理解化合价升降价和电子转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和应用;而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则要求通过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简单的化合价升降价和电子转移,同时,还要了解其表示的概念和意义;而第三层次的学生,则要求理解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特性以及如何区分的方法。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压力,还能帮助学生完成更为明确的学习任务,从而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自我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二、如何开展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

1. 设计有趣的课堂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学好化学课程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和推动,基于此,教师应该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适当设计有趣的或者具有挑战性意味的教学活动,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后,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则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帮助第三层次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交流能力。

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由于这一章节内容中如化学键和离子化合物等部分的学习,知识比较抽象,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组内角色扮演和组间竞赛的学习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在理解离子键定义的基础上,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离子化合物,利用电子式来表示,同时,让组内的学生扮演其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再与其他小组的学生比赛速度。通过这样竞争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竞争力的目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提出有效的合作探究问题,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引起足够重视。而对于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课堂中,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应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或自主学习。

学习层次 篇10

March (1991) 提出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概念以后, 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就被认为是组织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但是, 二者在组织学习中的关系仍然不够明确 (Gupta等, 2006;朱朝辉和陈劲, 2008) 。现有研究大多数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假设学习发生在企业内部, 受到企业边界影响, 因此, 二者是对立的, 需要协调和平衡。然而, 随着组织间学习的发展, 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平衡应该在更广的组织层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 (Gupta等, 2006) 。与此同时, 供应链联盟已成为组织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 但是, 供应链组织之间的学习却几乎没有得到深层次研究 (迪尔克斯, 2001) 。因此, 本文基于供应链联盟组合跨层次分析视角研究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平衡, 希望能为企业组建供应链联盟、合理搭配联盟组合、解决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平衡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跨层次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模型

(一) 供应链联盟组合内的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

核心企业在组建供应链联盟时, 往往根据战略目标在不同时间段、与不同企业组建不同联盟, 进而形成供应链联盟组合。Koza和Lewin (1998) 认为, 某些联盟是为了开发新知识 (即研发联盟) , 某些联盟为了挖掘已有知识 (即产销联盟) 。本文采取这种分类, 供应链联盟组合中的联盟分为研发联盟和产销联盟。组建研发联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产品研发, 提高研发速度, 降低研发风险, 其学习可以用“探索、变化、承担风险、试验、尝试、应变、发现、创新”等词汇形容。因此, 研发联盟的学习是以探索性学习为主。核心企业组建产销联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运作效率, 其学习可以用“提炼、筛选、生产、效率、选择、实施、执行”等词汇形容。因此, 产销联盟的学习是以挖掘性学习为主。应该指出的是, 挖掘性学习主要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 凡是发展已经存在的技术、采用已有的技能和能力的活动就是挖掘性学习;反之, 探索性学习则是指离开已经拥有的知识和技术, 凡是获得新技术、新能力的活动都属于探索性学习。在越发强调合作创新、合作生产、合作销售的今天, 核心企业既要组建产销联盟, 也需要组建研发联盟, 因此, 供应链联盟组合中存在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

(二) 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中跨层次的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平衡模型

Gupta (2006) 等人提出, 研究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平衡问题可以采用跨层次视角, 即企业只完成探索性学习或者挖掘性学习, 而将二者之间的平衡放在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层次中完成。本文认为, 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联盟组合中可以实现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平衡, 这种平衡是一种跨层次的平衡 (即核心企业在不同时间追求不同的战略目标, 如果核心企业内部学习的重点是探索性学习时, 挖掘性学习则在产销联盟中完成;反之, 如果核心企业内部学习重点是挖掘性学习时, 探索性学习则在研发联盟中完成) , 这种平衡称为空间平衡。与企业内部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争夺资源、导致成功陷阱或者失败陷阱不同, 这种跨层次平衡不存在资源争夺问题, 并能起到企业内部学习与联盟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 从核心企业出发的供应链联盟组合的跨层次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平衡也是一种时间平衡, 核心企业根据自身战略目标, 在不同时间组建不同联盟, 并进行不同类型为主的学习, 以实现企业内部和联盟的效率与创新的平衡。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构建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跨层次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平衡模型 (如图1所示) 。

三、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跨层次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平衡

(一) 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跨层次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空间平衡

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平衡可以通过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之间的空间平衡实现, 表现为核心企业与产销联盟之间、核心企业与研发联盟之间两种平衡形式。

1. 核心企业挖掘性学习与研发联盟的探索性学习平衡

核心企业组建研发联盟时, 是以企业内部挖掘性学习、研发联盟探索性学习为主的跨层次平衡。此时, 核心企业一般会与供应链上游企业结成合作关系, 企业内部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和挖掘已有知识, 研发联盟强调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来开发新知识, 通过所获得的隐性知识 (强调隐性知识并不是否认显性知识, 研发联盟中以隐性知识转移为主) 进行新产品研发, 强调通过合作伙伴间的合作来探索、尝试和试验创造新的产品。

核心企业组建研发联盟进行探索性学习时, 应该注意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异质性。因为探索性学习要突破原有知识进行新知识创造, 需要通过成员间的异质性知识进行创新, 这需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知识互补。比如, 核心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时, 会选择与其知识有异质性的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 通过彼此之间的知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创意、新产品。因此, 选择合作伙伴时应尽量扩大选择范围, 通过大范围筛选获得合适的合作伙伴, 保证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异质性。

从核心企业内部学习看, 核心企业应该依靠所拥有的核心能力, 吸收来自研发联盟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性学习, 并强调学习中的正式控制 (与供应链联盟中的非正式控制相比较而言) 。为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制定正式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等对影响战略目标、学习目标实现的行为进行管理。应该指出的是, 正式控制是相对于联盟中的非正式控制而言, 企业内部主要依靠正式控制来协调挖掘性学习, 以提高学习效果。

2. 核心企业的探索性学习和产销联盟的挖掘性学习

核心企业组建产销联盟是以内部探索性学习、外部挖掘性学习为主的跨层次学习平衡。此时, 核心企业一般与供应链下游企业结成伙伴关系, 企业内部学习强调探索新的知识, 产销联盟中则主要强调挖掘下游供应链成员企业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已有的显性知识 (相对于研发联盟, 产销联盟知识转移以显性知识为主) 组织供应链生产、运输、销售等活动, 从而提升供应链联盟运作效率。

组建产销联盟进行挖掘性学习时, 应该注意伙伴的同质性 (所谓同质性, 是指合作伙伴应该在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流程上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之所以强调同质性, 是因为产销联盟挖掘性学习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提炼、执行和实施, 强调效率和稳定性, 同质性有利于提高供应链联盟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和执行。合作伙伴选择以已有合作经验的企业为主要对象, 已有合作经验的企业之间比较熟悉, 彼此之间对生产、营销、销售等流程比较熟悉, 能够提高合作效率。

从核心企业内部学习看, 吸收来自下游伙伴的显性知识之后, 核心企业可以针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开发, 为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进行探索性学习。当然, 企业内部探索性学习不能与产销联盟的挖掘性学习分离, 核心企业进行内部探索性学习时, 需要来自产销联盟的知识, 而内部探索性学习的知识也将进一步用于产销联盟, 从而实现企业内部探索性学习和外部挖掘性学习的平衡, 达到企业内部创新和产销联盟外部效率提升的有机结合。

(二) 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时间平衡

核心企业在不同时间组建不同联盟进行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 也存在时间平衡。首先, 核心企业需要考虑实际情况进行两种学习的平衡, 比如, 在规模较弱时, 更倾向于内部挖掘性学习和研发联盟探索性学习;在规模比较大时, 更倾向于内部探索性学习和产销联盟挖掘性学习。其次, 核心企业需要考虑发展战略, 采取多元化战略、不断开发新产品时, 学习重心会从挖掘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化;反之, 采取低成本领先战略、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时, 学习重心会从探索性学习向挖掘性学习转化。再次, 核心企业需要考虑自身能力, 对于核心能力强、吸收能力强的核心企业来讲, 可以多组建研发联盟进行探索性学习, 而对于核心能力还比较弱、吸收能力比较弱的核心企业来讲, 可以组建产销联盟进行挖掘性学习, 并不断的提升企业能力, 最终转化到组建研发联盟进行探索性学习。最后, 外部市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核心企业的学习方式, 外部环境变化快、市场竞争以创新为主要竞争方式时, 需要不断开发新的产品, 应组建研发联盟进行产品开发, 反之, 顾客需求比较稳定、市场竞争以成本为主要竞争方式时, 则应当建产销联盟。

四、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跨层次学习平衡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实现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平衡, 从核心企业视角看, 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 供应链联盟学习强调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

虽然, 成员企业间有共同的联盟目标, 也承诺进行知识共享, 但是, 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学习仍然存在着知识和技术泄露的可能性, 特别是成员企业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因此, 供应链联盟组合的学习需要协调和管理。供应链联盟学习应该强调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 信任是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间学习、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基础, 也是防止合作伙伴之间的自利行为的管理模式。与正式合同相比, 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能够更好的协调成员企业间的学习行为, 协调、监管成本更低。

(二) 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要实现知识螺旋上升

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平衡中,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对企业内部学习有重要作用。首先, 核心企业应该将来自供应链联盟的隐性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整合, 并实现知识创造、知识螺旋上升。按照Nonaka (1991) 提出的SECI模型, 隐性知识转移到企业内部后, 首先进行显性化, 然后, 显性化后的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整合并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分享, 整合后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隐性知识, 从而使企业的知识螺旋上升进入到新的层次。其次, 核心企业应将所获得的显性知识加到知识库中, 与内部知识库格式进行统一, 并将所获得显性知识与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以增加企业的知识。因此, 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 核心企业都应该将其与内部知识整合, 并通过整合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

(三) 核心企业要防止陷入过度外部学习误区

核心企业在利用供应链联盟组合进行外部学习时, 必须坚持内部学习, 要防止陷入过度外部学习误区。核心企业需要不断地吸收外部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将其转化为内部的知识, 才能建构独有的专业知识 (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 形成独特的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知识。从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的关系来说, 内部学习是核心企业外部学习的基础, 尽管供应链联盟学习比企业内部学习更有效率和效果, 但是, 核心企业不能将所有的学习都放到供应链联盟中完成。企业应该将需要创造、获得的知识分类, 涉及到企业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知识, 应该尽量通过内部学习实现, 必须注意对这部分知识的保护, 否则, 将会导致知识过度扩散, 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平衡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构建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跨层次的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平衡的模型, 基于核心企业视角讨论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联盟组合跨层次学习平衡应该注意的问题, 希望能为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平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March, J.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71-87.

[2]Gupta, A.K., Smith K.G., Shalley C.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ic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693-706.

[3]朱朝辉、陈劲, 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对立或协同?[J], 科学学研究, 2008年10月, 1052-1060.

[4]迈诺尔夫.迪尔克斯, 阿里安娜.贝图尔.安托尔, 约翰.蔡尔德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5]Koza, M.P., Lewin, A.Y.The co-evolution ofstrategic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255–264.

学习层次 篇11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分层次 自主合作 应用策略

在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环境、性格、智力等各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个体差异比较大,若是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统一化教学很难有效满足各层次学习需求而影响教学的质量[1]。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是以因材施教、相互协作为基本原则的策略教学模式,首先分层次教学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

1.合理分层,科学分组

每个班级都会同时存在学习能力、理解与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2]。教师应该在综合评估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分层,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为进步层、中等层和拔高层,然后根据分层情况为学生制定具有层次性的学习目标、练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个小组成员按1∶2∶1或者2∶2∶2的比例分有进步层、中等层和拔高层的学生,人数4~6人左右。在分层和分组的时候还需注意:①避免单纯以成绩水平作分层指标,应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分层目标;②避免两极化分层而导致学生差异加重,通常可分为3~4层;③避免过分注重优生,而未充分考虑后进生,应以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为教学目标;④分层前与分层后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避免学生因分层而产生自卑等消极心理。⑤避免分组人数过多而影响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因为人数过多可能导致组内又划分为不同的小团体,同时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2.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主要以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教学形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会使课堂氛围更加沉闷,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3]。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应用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法时应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这一内容时,对于物质的分类、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类型这几个教学难点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配合小组竞赛模式展开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在一定时间内,小组讨论内容最为全面的小组为胜出小组,教师可以给予奖励、表扬。在学生自主合作的同时利用竞争心理激发学生参与合作互动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因为物质分类的依据、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教师利用信息多媒体代替传统黑板板书则能够节省很多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多媒体设备集图、文、因等多功能为一体,能够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分类的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又如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在分层次自主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实验的主要流程和注意要点,然后由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制订实验计划,再经过具体的分工合作完成整个实验并填写书面报告,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试验计划、实验过程等进行综合点评。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可以重复多次观看教师板书的内容,避免学生来不及笔记而导致学习上的缺漏,在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的能力。

3.设置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在实施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小组内基础层的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不爱思考、不主动发表意见、不正确表现机会等,进而导致拔高层学生日愈进步,而基础层的学生则原步不动甚至不断落后的现象[4]。对此,教师在实施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法时,还应针对学生分层情况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促进整体学生进步。如学习“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这一内容时,可以分别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由各小组结合组员的实际能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①基础层:在课文中找到原电池相关原理的内容,并简单介绍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②中等层:若是使用酸性水果如橘子、番茄等替代稀硫酸,电流计的指针是否还会发生偏转?③拔高层: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原电池原理和应用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相关原理和应用吗?”通过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提供各层次学生积极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可以给基础层的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和自信心,同时可帮助拔高层的学生扩展知识面,达到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客观差异,合理地实施分层次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合理分层、科学分组、丰富教学形式、设置层次性问题等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进步,促进整体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国庆.高中化学教学中介层次教学法的实施[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23):67.

[2]陆茜.让互助合作学习走进化学课堂[J].理科考试研究,2015(11):83-84.

[3]后苗苗.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华少年,2016(16):130-131.

学习层次 篇12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简介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于1943年提出的, 是著名的行为科学理论之一。在马斯洛看来,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 缺失性需求 (或叫生存需求)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 称为成长需求。

他将人的需要细分为五个层次, 这五个层次为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 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 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 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 是社交的需要, 如满足归属感, 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 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 要求实现个人抱负, 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 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 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中底部的三层属于第一类需求——缺失需求, 可引起匾乏性动机, 为人与动物所共有, 一旦得到满足, 紧张消除, 兴奋降低, 便失去动机。顶部的两层属于第二类需求——生长需求, 可产生成长性动机, 为人类所特有, 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 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求。满足了这种需求, 个体才能进人心理的自由状态, 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而在所有的需求之中,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归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 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模样, 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欲望”。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由此可见, 人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们从外界学习奋斗不断前进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 而互联网的日新月异, 飞速发展也是人们不断的从需要到满足再要新的需要的一个个转化的过程, 从Web1.0到Web2.0的飞跃也正是契合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精华。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 有着鲜明的特性。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和需要, 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地点, 自我控制学习进度。网络丰富了交互的方式和交互的范围,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即时信息工具、在线交流等方式与全球的学习者进行讨论交流。

网络学习环境是由学习资源、学习模式, 认知工具, 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的, 这些元素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设计, 构建出网络学习环境, 对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的虚拟学习场所。

借助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设计网络学习环境,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考虑 (见图1) 。

1. 网络学习环境中充足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满足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人们似乎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 因为互联网满足了人们最基本信息需求, 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不充足不透明的问题。

正如一所好的大学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让人们联想到资源丰富的图书馆, 经验丰富的教师一样。网络学习者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要获得所需要的优质学习资源。从Web1.0到Web2.0的网络时代, 学习资源库的不断完善和扩充, 资料库, 习题库, 资源包, 知识库、知识模块都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 也即满足了学习者的生理需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的学习资源不仅要充足而且是优质的, 符合资源标准便于搜索和查找的, 没有精心经过设计, 针对性不强的学习资料大量涌现, 会导致学习者的认知负担, 因此学习资源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 思维方式和学习情况, 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

2. 网络学习环境的稳定性满足学习者安全需要

黑客、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个人的隐私被侵犯, 账号被盗用, 学习系统使用起来频频报错, 这些都会使网络学习者陷入恐慌焦虑之中, 最终导致对网络学习环境不信任, 降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怀疑网络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网络学习环境的安全应避免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网络资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 防御和制止网络“黑客”的攻击;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个人成绩等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受到保护, 不受非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和破坏, 以免给学习者的利益和隐私造成伤害。因此, 网络学习环境的安全稳定, 是学习者最基本的需要。

3. 网络学习环境的交互性满足学习者的社交需要

由于网络学习是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缺失传统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 肢体, 眼神之间的交流, 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孤独感, 增加焦虑的水平, 学习出现倦怠。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学习环境的交互性才能满足学习者的社交需求。

交互是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不仅能够展现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活跃程度, 也是让学习者能够深度思考和交流的一个平台。寻找学习伙伴, 建立学习小组, 咨询学习问题, 提交作业, 和老师进行互动答疑, 一系列的交互活动, 使得虚拟的学习环境变得生动起来, 网络学习环境不是单纯的人机交互, 而是与电脑后面的人结成一系列的关系, 这种交互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社交的需求。学习过程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求学, 而是一个团体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协作沟通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 学到更多知识, 而且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网络技术的成熟使网络学习环境具备了多种交互手段和交互工具, 允许学习者之间实时或非实时地以文本, 图像图形, 音频或视频等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活动, 并可以将这些工具在不同的网络学习环境下使用, 满足了学习者双向或多向的交流需要。BBS, 网络聊天工具, E-mail, 新闻组都成为了社交工具。

4. 网络学习环境的学习模式促进了学习者的尊重需求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 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 而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 学生不再是被灌输者, 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 安排学习进度, 选择各种学习形式, 学生主导学习的地位被不断的提升, 网络学习环境中可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形式, 尊重了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出了宽松, 和谐的学习环境。

网络技术的成熟为网络学习模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无限可能, 协作性学习模式就比较好的发挥了网络优势。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中, 学习者在每个协作学习小组中都有总的学习目标和各自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相关性和依赖性使得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个人知识能力的提升, 团队意识的培养。一些社会性软件比如Blog, 书签, Wiki这些工具都可以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协作性学习环境, 一些学习者通过写B l o g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历程, 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这些勤奋并乐于分享的学生通常受到很多学习者的鼓励和赞扬, 从而实现了尊重的需求。

如百度知道, 雅虎知识堂等新型的网络信息交流服务平台, 通过回答学习者的各类问题获得知识积分, 积分越多头衔越高, 就越受人尊重。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 拥有知识乐于分享帮助的人, 得到了别人的肯定, 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和快乐, 自己也从中不断地提升自我。

5. 网络学习环境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 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的目标是让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学习, 能够深刻地思考, 丰厚的收获, 当一个目标达到后, 他可能会朝着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而不断地自我追求, 自我奋斗, 自我提高, 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来满足学业的需求, 在职的充电, 从而达到学习者的自我实现。

网络学习环境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能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评价的功能是通过评价进行学习问题的诊断, 学习目标的调整, 学习效果的评判。网络学习强调评价的多元性, 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生自评, 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认识自身的不足, 自身潜在的需求。

据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J a m e s) 的研究发现, 不被激励的人其工作能力只能发挥其潜能的20%一30%, 而被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就会发挥到80%-90%。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能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驱使和维持学生学习的最稳定、最有效的动机, 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有巨大作用。

三、结束语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从上述的五个需要层次的角度来考量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好坏, 在设计网络学习环境的要素时要考虑到学习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构建出开放性, 交互性, 自主性和个性化, 充满活力的网络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谢舒潇, 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8)

[2]谢小虎.浅谈网络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8

上一篇:机房教学下一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