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层次

2024-10-26

实验层次(精选12篇)

实验层次 篇1

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第三层次, 创新型实验。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设计题目与要求, 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获取资料, 通过自学后设计所有实验电路, 选择所需集成电路和相关元器件的参数。这一层次的实验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让学生自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以创新型实验“数字钟”为例, 教师只需提出数字钟的主要功能 (时间调整, 闹钟时间设置等) , 提示学生可以选用的核心芯片, 系统的原理框图, 把剩下的工作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学生在实际操作时, 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验, 教师不加干涉, 只做一定的疑难解答,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实际的项目,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加工能力。

1.2 实验内容的改革

完整的实验教学包括预习、操作和课后反思, 每一环节都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实验内容及相关素材的展现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侧重于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

首先, 课程的教材选取应当恰当。数字电路的理论课程选用优秀教材, 如康华光老师的《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部分) 》第六版, 理论授课时,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工程实际进行讲解,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保持自信, 学生甚至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搭建电路并验证。

其次, 为提高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契合度, 配套实验教材的选取应注意与理论教材在内容和深度上的配合, 以及与实验平台之间的配合。课程团队自制了数字电路实验箱、自编了《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与EDA》, 结合了实验中心的硬件特点, 实验内容上保持理论—实验—平台的高度一致。

此外, 由于传统的实验将硬件实验和仿真实验分开, 这样做分离了理论和实践的对比, 学生无法认识到二者的差别, 实验与工程实际未能紧密联系。改革后的数电实验教学中, 每个硬件都增加一个仿真部分, 内容布置在学生的实验预习中, 先开放机房, 让学生先行仿真, 能对他们的硬件实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生在硬件实验前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操作时不会有畏惧、茫然的心理;做硬件实验时, 学生可联系仿真结果, 思考理论仿真与工程实验的区别,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2 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 考虑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的要求, 实验教学不能采取一成不变、完全统一的做法, 在学生完成必做实验的前提下, 学生可以进入到开放式实验室开展深层次的学习。开放式实验室提供学生丰富的实验项目、充足的元器件库, 学生可以自由选题或设计自己的题目进行实验, 教师提供指导而非教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现个性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智能信息终端的普及, 教师和学生可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和联络。借助在线课程平台, 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师可以生动的描述课程内容和相关学习资料, 结合理论与实验现象, 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本、动画、音频等, 整个数电实验可以灵活、生动、形象、直观的在学生面前展示。课程团队将“三层次实验”教学理念融入在线课程平台的学习资料中, 让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观看资料, 并利用平台进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讨论、答疑, 实现交互式教学。

在数电实验中引入NI Multisim 10软件进行仿真, 学生可以灵活操作, 在实验项目的硬件实现前利用仿真工具进行原理电路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硬件实现后还可以再一次进行实验电路的优化仿真, 将实验电路做进一步改进, 以做进一步提高;同时, 对一些硬件电路较复杂, 对元件要求较高的实验, 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设计和验证,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整个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如图1所示。

3 实验过程的改革

课程团队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同时, 采取规范的实验教学管理, 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采取实验的“五环过程管理办法”[5], 如图2所示。该办法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验室顺利地完成“三层次实验”课程教学。

3.1 实验预习

课程团队提前一周给在课程在线平台中开放本次实验的内容、原理、要求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并声明本次预习的截止时间。学生在阅读了所有的资料后, 对硬件实验的电路进行设计和仿真;同时结合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 思考并解决电路设计和仿真实验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并将所有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记录。完成所有要求任务后, 提交预习报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了任何问题, 都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教师间的交流和讨论。

3.2 实验操作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须保持秩序, 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进行元器件选取、安装、搭建及测试, 并详细记录操作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这一过程中, 教师在保证学生独立操作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当答疑, 以数字电路的原理和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能够借助自身努力完成实验。

3.3 实验记录审签与器材检查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及问题时不允许更改,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这些数据是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的原始数据, 它可以反映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记录的审签不是判断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正确与否, 而应侧重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和实验。此外, 完成实验后, 教师验收合格, 学生方可拆卸电路, 整理实验台, 保持良好的实验习惯。

3.4 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反思过程, 学生可以对实验和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后针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借助网络中的讨论区等, 以多种方式实现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协商、合作, 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一反思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加工, 进一步思考问题和现象的本质, 锻炼学生的自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5 实验考核

在不进行考试的实验课程中, 考核标准为预习2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40%。实验成绩的考核应尽量全面、公正, 应标准化、定量化。正确的评价必须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 自学能力, 回忆和应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实验是否成功、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4 结束语

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修课, 需要适合实验中心的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料等融合“三层次实验”教学理念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三层次实验”理念的数电实验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学习、思考、操作、表达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对电子信息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夯实基础, 很大程度上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思考和主动进取的创新精神, 满足国家特色专业及卓越工程师计划地培养需求。

摘要:针对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团队在教学和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采用“三层次实验”教学方法, 针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实验过程进行改革,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个性化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三层次”实验,实验改革,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昌平.构建“五位一体”实践创新立体培养体系的探索[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8) :8-11, 29.

[2]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 (1) :119-124.

[3]宋凤琴.如何在电路实验中贯彻现代实验教学理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8) :104-106.

[4]刘艳.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北京: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2) :110-112.

[5]朱昌平.通过“三层次”实验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7) :5-8.

[6]权茂华, 孙建林, 熊小涛.电镜实验教学中“三层次”培训体系的建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1 (5) :171-174.

[7]高彦婷, 张芮, 马国军.水利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4) :128-129.

[8]秦海鸿, 黄文新, 曹志亮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建设[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34 (2) :148-150, 166.

[9]朱昌平.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的“五环”过程管理办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8) :7-10.

实验层次 篇2

但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基础实验,是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的基础训练,应让有限的学时发挥最大的收益,在层次划分上应简而精,通过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阶梯式训练逐步养成创新思维及革新意识。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同小孩学走步,是阶段也即层次培养过程。这种层次化教学模式中,决不能淡化和忽视基础内容和强度。

因为物理实验作为一门基础实验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从三方面达到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习实验设计方法。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具体实验,从而实际地加以研究,这就是实验方法或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第二:学习测量技术。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是讲精确性的科学,物理实验虽然首先是观察现象,但核心是测量与观察现象有关的物理量。测量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常用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其二是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第三:学习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对于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必须通过数据处理、分析综合才能找出其带规律性的东西,这种分析和综合,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的应用。

(1)基础实验部分好比小孩学走步的初级阶段,需要成人全身心的帮助以了解行走的基本技术。基础实验应涵盖力、电、光及必要的热、声、近代物理等经典实验项目,这对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设计思路、常用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和操作规程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没有相当的学时数保证及广泛的了解认识,这些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我们在倡导物理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方向拓展的时候,过分强调和突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而对打基础、练功底的基础内容有轻视和淡化的倾向,殊不知万丈高楼是坚实的根基作支撑,没有扎实的基本技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就无从谈起。

(2)综合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知识互补、重复深入、扩大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与物理学内在联系,为学生深入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好比是学走路的中期,不能全脱手,但又要鼓励自我尝试与独立。这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应立足基础,学习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思想的综合运用的技巧和方法。设计性实验以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验方法的综合性、实验过程的设计性和独立操作性为目的,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个阶段的实验应该少而精,但应在实验思想、方法及技巧上有多样性,深度上可延伸,广度上可拓展,在提供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我们在推进物理实验向层次化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遵从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要保证足够学时的基础实验内容,而不能片面追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基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举,做到确保基础、层次清晰、全面重视,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发展及提高能力的培养环境。

2完善层次化教学课程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备配置及学时数上都与基础实验有较大差异,这部分实验宜相对独立于基础实验课程以外,由专门的课程负责人进行规划和组织。课程负责人可依据学生基础实验内容情况,按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学时数。

很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设计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一、必须要有复杂的、高级的设备;第二、必须要与众不同、与前人不同的发现与发明。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可以是最常见最简单的实验,只要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仪器的选用;实验误差的分析与控制有创新的成分或元素;实验实施过程中有新向题等待学生去解决、新结论等待学生去发现;这样的实验就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的设计性实验。当然,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拓展、延伸、转移、综合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统一在这样的认识与观念下,才能明确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方向。但目前很多高校包括我校,在大力倡导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时,却忽视了课程建设的严谨性,仅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占有的比例指标要求,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具体评价和要求,也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开发和研讨,更缺乏相应的软、硬件建设,这实际上丧失了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积极意义。

3合理设置学分杠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教师在实验中要审阅学生的实验方案、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和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渊博的知识,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学生要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前要花大量时间认真准备和研究,要对测量方法、仪器性能和误差分析下一番功夫。

实验过程中,要集中精力、观察敏锐、兼顾全局、突破难点,需要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维护方法,严格遵守仪器设备的操作规则。这对那些求知欲强、注重自身能力提高的学生来说,无疑会激发他们浓厚兴趣,但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学生来说可能就会知难而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较高层次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必修课在目前对各高校来说是不现实的,这将增大硬件投入,并且在生源庞大的情况下学时数也是无法满足的,但将其纳入一般性选修课又丧失了整体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并且极有可能造成硬件资源的浪费和教师积极性的挫伤。要兼顾好这其中的各个方面,可利用学分制这个杠杆,这就要求为这门课设置合理的学分,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奋发向上的主动性,使教与学保持和谐发展及稳步提高。

4结束语

科技史上,物理学常常作为其它学科和生产技术的基础,推动着人类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物理实验技术和工程技术更一直来是亲密相融相通、难舍难分的。物理实验中的基础实验内容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应当是一门必修的、独立的基础课程,它之所以是必修的基础课程,因为它不仅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物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也为后继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打下必备的基础。

实验层次 篇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河南某校学生120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各两个班(每班30人,男、女各15人)。经统计学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测试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符合统计学对比要求。研究采取等组实验,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组按照分层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实验进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上课时数、环境等条件控制相同。对所获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对所获实验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对实验前、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层次教学法在健美操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多层次教学方案设计

1.分层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客观现实告诉我们,每个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智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要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表现较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

2.教学目标设定

健美操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其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及科学锻炼的习惯,促进创新个性的形成,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在健美操教学中表现为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性发展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等,而不仅仅拘泥于掌握动作的数量和质量的优劣。

3.教学内容设计

健美操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除了要进行分组织层次教学外,还要考虑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分层教学。

(1)采用多层次负荷练习,提高身体技能和素质

实验组高级班:先进行不同层次小组的同一负荷练习,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然后进行大负荷练习,增加一定的运动量。要求掌握健美操各种步伐组合和变化规律,并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练习要保持中等以上强度的有氧训练,不断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实验组初级班:该层次的学生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或在动作技术上存在错误,或在强度上达不到要求,那么教师就要分析原因,有选择地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

(2)采用多层次节奏练习,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

实验组高级班:掌握健美操典型动作,学习健美操的各种复合动作和步伐的基本转换,熟练掌握健美操各种步伐组合,以提高机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这一层次应先以20次min进行,22次min和22次min交替练习。除了采用正常节奏进行教学外,可适当加快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应难度的动作。如步伐练习,可在基本的踏步动作的基础上增加移动踏步及转体踏步,再到V-step、左右并步练习,然后增加前后45°方向“之”字型的并步和转体并步,再到交叉步等,以提高此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完善健美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一层次教学中应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她们不断超越自己。

实验组初级班:学习和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以步伐为主,配合简单的上肢动作;保持中低强度的有氧练习,认识和掌握音乐的基本节奏。节奏由20次min过渡到22次/min。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慢节奏动作进行练习,教师应运用讲解、示范、改变动作某些要素,以分解教学的手段,快——慢节奏交替练习,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如踏步动作、踏步的前后移动,并配合简单的手臂动作。随着教学的延伸,可适当增加左右并步等动作,并保持和高级班动作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表扬评价,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肯定性的赞美和鼓励性的情感语言,以激发她们的激情,树立自信心,使她们从被动练习转为主动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实验研究的效果

通过对在教学实验前、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考核,结果如下(表1、表2和表3)。

注:为实验前后p<0.05;△为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后p>0.05;☆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p<0.05。健美操专项素质内容:力量素质测验~1min俯卧撑、柔韧素质测验~坐位体前屈、灵敏素质测验~1min跳绳、耐力素质测验~800米跑。

注:*为实验前后p<0.05;△为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p>0.05;☆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p<0.05。健美操专项素质内容:力量素质测验~1min俯卧撑、柔韧素质测验~坐位体前屈、灵敏素质测验~1min跳绳、耐力素质测验~800米跑。

在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的身体素质测验。经过十五周的教学实验分组实验,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再以这四项素质为指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分层次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前两组学生在身体素质四项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实验前学生素质是在同一水平上,通过分层次教学后学生在素质方面均得到提高。实验组在灵敏和柔韧素质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比较后不难发现实验组在实验后,灵敏和柔韧素质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在均值上也优于对照组。分析得出:分层次教学法运用于健美操教学中,实验后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通过对这两组健美操技术评定的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达到技评(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各等级人数,实验组为13人、17人、18人、11人、1人;对照组为7人、9人、11人、22人、11人,各等级所占其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1.67%、27.33%、30%、18.33%、1.67%和11.67%、15%、18.33%、36.67%、18.33%。两组在优秀、良好、合格、差等级中所占人数经统计方法处理和x2检验(x2=11.97,P<0.05),它们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实验组无论是在考核成绩上,还是在技术评定上,都明显好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运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法及其组织形式,不仅适合学生的各种特性及其体育教学观,还能较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合理安排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为每个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分层次教学,使一个班级学生的运动能力、技术水平更加相近,从而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起点上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勇,刘萍.职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2] 董长茂.分层教学中的几对矛盾及对策.北京:体育教学出版社,2004.

[3] 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学刊,2003(10).

[4] 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高中化学实施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 篇4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的生源是中考的三类毕业生(有极少量二类毕业生)、还招收择优后的“线下生”,学生进校时的人平均分一般比高一档次学校低100分左右,并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为了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我校化学组从2004年起高一年级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课题实验研究,探索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以达到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符合人的个别差异

一方面, 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95%的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分层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克服教学中的“一刀切”, 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教人, 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思想, 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差异, 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的要求, 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实验过程

1.学生分层。高一化学课开始, 我并没有立即启动新课, 而是利用两周时间复习初中化学内容。一方面为高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 利用这个机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发觉同学们能力上的差异, 基础上的不同, 再结合中考化学成绩, 将全班同学按基础、能力的差异, 分为A (好) 、B (中) 、C (差) 三个隐性层次, 各层次设小组长一名。当然本着不伤害同学们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的人格, 调动每一位同学积极性的原则, 我们实行隐性、动态分层。所谓隐性, 即分层结果只有教师知道, 不向班级公布;所谓动态, 即据某同学的努力程度, 将其所在的层次发生相应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A层: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 并能归纳总结, 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能力上进步明显。B层:使学生掌握化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能在目前所学内容、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善于思考, 成绩较好。C层:使学生基本掌握化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 课后及时复习, 遇到疑难, 及时询问, 让其学有所获。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一年半的实验, 实验班的同学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 学化学的兴趣与日俱增, 参与讨论实验的意识普遍增强,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普遍提高, 学习成绩也有明显好于对照班。

实验层次 篇5

一、背景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教育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和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保障,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包括不同层次(如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和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构建学生的实践理念。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的培养,构建自己的实践理念,掌握实践的方法,以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

基于此,近20年来,高校的实验教学有很大发展,尤其是2007年以来,高校的实验教学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状态,各高校都很重视实验教学,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同时也存在着特色趋同、实验内容单一、能力培养定位模糊等问题。

本研究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分别选取了语言专业及非语言类专业两个专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语言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理论为主,辅助于语音室,强调大量的背诵单词、语法和文章,课堂也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对话为主,没有突出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机能和语言、语境的运用。

而非语言专业的教学也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在实验课上主要是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和实验步骤,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没有学生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情况,必须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运用多种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校内的实验环境,校外的实践活动,构建适合各个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有效促进各学科的协同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原则与思路

1.实验教学研究的原则。实验教学改革的三点原则:一是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二是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三是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与现代实验技术结合,内容进行了更新,手段和方法先进。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以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2.实验教学研究的思路。今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这就需要高校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实验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实验资源的整合、共享、开放为基础,以教学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和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核心,以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及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两者统筹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建成语言类专业与非语言类专业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满足学科及相关专业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高校实验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成为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实验教学研究内容

实验教学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语言类高校特色,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重组传统实验体系,构建语言类学科与非语言类学科共享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教学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了不同专业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实现实验资源共享。

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求,更新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及时引入反映新技术、新成果的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2.改革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由一般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转变,由传统实验向社会实践转变,突出实验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性,项目的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竞赛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软件硬件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效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体系涵盖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科研、商业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安排适宜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讲义不断改革创新,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课程设计中,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实验体系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结合各学科教学的要求,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和自身实践,为体现实验系统性的原则,按照实验的最终目的将整个学科的实验类型按教学层次分为:①演示型实验: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这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模式,这种演示型实验类型比较适合低年级的教学,在课堂上,当教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后,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演示该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验证型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验证型实验按照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学生操作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这一阶段在演示性实验阶段之后,为演示性实验的延伸,在这阶段,学生仍是以学习为主,目的就是为学习某个知识点,理解并消化这个知识点。

③综合型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它是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可以是学科内一门或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按照要求(或自拟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综合型实验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知识点的关联、衔接,组合和实践应用能力,完成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对接。强调不同特长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综合型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适合中年级学生。

④设计研究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型实验可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可以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生独立完成从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步骤(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选择仪器设备(或自行设计、制作)并实际操作运行,以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主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学科内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型实验教学多采取人为设置障碍、改变实验情景,调整实验路径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对现成的实验质疑问难,对那些反常现象,深入思考本质,激发灵感,开展创新思维,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

⑤创新型实验:创新型实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拟选题并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的一些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创新型实验应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学科内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分析具体学科的教学要求,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选择不同实验类型,设计具体实验框架,实验环节,包括:实验知识准备、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技能设计、实验过程设计与监控、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最终构建出一套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的实验教学体系,加深学生知识点的关联、衔接,组合和实践应用能力,完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对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层次化教学在分组实验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层次化教学 分组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重点强调了实验教学在实现初中自然科学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作用,而自然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实验科学。如何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激发探求未知的规律,提高课堂分组实验教学的实效,难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现将本人的管中之见献出就教于同行,以期攻玉。

1 层次化教学的依据

教学实践让笔者深知: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技能技巧,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可分出不同的三个教学层次(即基础知识较弱,操作能力不强的为“达标组或个人";基础较好,有一定操作能力的为“潜力组或个人";基础知识好,操作能力强的为“提高组或个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个别辅导,分类引导,全体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既能体现出学生个体鲜活的特性,更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的积极实践。

2 层次化教学实施指导思想

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风格进行分层设计教学的预设,如教学目标上可分层制定;问题情景可分层创设;小组讨论可分层组织指导;探究性实验可分层布置。合理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要只看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更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才能完成短期或单元的实验教学目标。

其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达成的实验技能要求分学段实行实验探究。对于初中生,施行探究性学习以实验为载体,应当要有一个启蒙阶段。这个学段的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其好奇心往往只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例如,大小、颜色、气味、状态的差异,但 一 般不会深究产生差异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可做参比的经验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设计探究内容时,应当尽可能的提供新鲜经验为主。探究对象组必须有同一的可供比较的特性和因素,但是不要因此限制学生在探究时的观测空间和思维空间。依据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操作手段等差异,分层次安排实验内容和目的,就能够理顺知识,完善实验操作技能,对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拓宽想象空间将大有裨益。

3 层次化教学实施过程

怎样进行层次化教学?我国现行初中科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生物实验是关于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为分层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农村学生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对动植物等基本知识比较熟悉且感性知识丰富。要求他们观察和实验.记录动植物的生境,生活习性,生长形态特征,植物及养殖种植物的繁殖、管理,习性观察和实践饲养等等。

动手实验取材异步化,实验材料的制备,分配等要做到因人而异,因类有别。对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采集,培养,制备一部分实验材料;成绩较好,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同学,可在教师指导下采集,培养,制备材料;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要求自己采集,培养,制备材料等等。如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细胞结构,“达标组或个人”直接观察永久装片并绘图,画出基本结构,巩固显微镜使用基本操作;“潜力组或个人”要求临时制作一个装片,并与永久装片作对比,找出基本结构同时产生一些问题,如气泡、细胞结构、染色体等等;“提高组或个人”负责处理和登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老师指导的新问题。较牢固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大多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 “ 梨子的味道究竟怎样”,需要学生亲自体验。

依据现行教材内容,应配比大量的物理和化学实验,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女生实验操作技能较弱,缺乏胆量,畏于动手。因此,因人而异,男女混搭,因类组合,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组别的基础,实验能力的大小,实验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将实验内容操作力求多元化。例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我设计如下程序性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对电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①针对达标组按课本现有电路图完成电路连接,针对潜力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至少二种),以测定待测电阻,并根据设计完成实验;

②针对达标组依据基本原理反复测得多组数据,以巩固电压和电流表读法及欧嫫定律公式运用。针对潜力组要求比较不同电路测量同一电阻所得结果差别,分析其原因;

③针对提高组要求思考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较小,且想得到连续变化的电压,电路如何连接?

④课外拓展探究:给出两个阻值差别较大的用电器和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安培表和内阻较大的伏特表,如何测定各用电器的电阻?设计电路并写出实验测定的物理量?

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把实验原理、器材的使用、电路的连接,误差的分析,逐一解决消化,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的巩固、方法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有机地融合起来。这个教学过程顺序单元化,是在“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强调的是“在运用中掌握的实验”,强调的是“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

4 层次化教学反思

实施层次化实验教学之后,实验组织形式灵活了,实验过程层次复杂了,实验课堂看起来不再“安静”、“井然有序”,反而“哄哄烈烈”“热热闹闹”。那效果怎样呢?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前后左右相互观察,相互探索,相互评比。让学生獨自实验操作,也可以相互探讨相互帮助,还可让同学离开座位去看做得好的同学的实验并请他指导,或与教师一起做实验,“能者为师”,“官兵互学”。总之,层次化实验教学的开展在组织学生实验时,不讲求整齐划一,要视知识基础、实验技能技巧、操作能力等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化指导,层次化学习。

实验层次化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使课堂时间利用率最大化,学生往往沉浸在实验中欲罢不能,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实验教学的层次化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在教学中扬长补短,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实验素养。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它改变了过去对课程机械遵循、集中单一传授的倾向,活化了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2005年第9期.

[2]《新课程标准》.

[3] 郑清安.《 层次化教学在生物分组实验中的实施之我见》.

实验层次 篇7

在“互感和自感”的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图1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

即实验操作产生物理过程和现象,由观察者(学生)感知得到一定的物理表象——感性认识,这些表象经初步的思维加工而得到观察结论(由学生描述现象),经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得到实验结论(理性的规律).思维不仅是得到实验结论之必须,而且还可以提高观察的品质,可使实验操作更具目的性和条理性.在这个模式中,实验操作是基础;而教师的操作又必须通过学生的有效的观察而起作用.

要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的思维,就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本节课的引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令学生“意想不到”的演示实验(如图2).

器材:学生用变压器(1台),导线(两根),普通5号干电池(1节).

操作1:用导线、变压器、干电池和四个学生构成串联闭合电路.四个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队首和队尾的两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空着的那只手接触干电池的正、负极,设为A点和B点).

师问:这是个闭合电路,大家有没有通电的感觉?

生答:没有(因为电流太小).

师漫不经心地说:好的.请A学生将导线与干电池断开吧.

操作2:队首(或者队尾)的一名学生迅速将自己手中的导线脱离干电池.

现象:四个学生同时惊跳了起来(有了明显的触电感觉).

师问:在A(或者B)触点断开瞬间,A、B之间高压从何而来?

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参与实验的学生惊诧不已.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由于学生缺乏买践经验和感性知识,学生的思维过程存在着诸多的障碍,较难自主建立正确的推理过程,容易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后产生分析和推理的错误.在利用教材第25页图4.6-2的演示实验(如图3)的电路探究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教学环节时,我做了适当的教学铺垫,教学设计如下:

师问: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自感现象?

生答:开关闭合或者断开瞬间.

师问:如果真产生自感现象了,即线圈中真的有自感电动势了,应该会有什么反应?生答:电流慢慢变大.

师问:这个现象能看到吗?

生答:看不到.

师问:怎么想办法可以看到?

生答:接入灯泡,可以看到灯泡慢慢变亮.

师问:这个自感电动势对时间的延迟效应比较短,由于视觉的延迟作用,可能不易观察,怎么办?

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现象:开关S接通的瞬间,灯A2立即亮,而灯A1慢慢变亮.

分析了通电自感现象之后,过渡到对断电自感现象的观察.

此处我故意没做引导就做了实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但当学生利用同样的电路来观察断电自感时,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结果的陈述.第一类学生说开关S由闭合变为断开时,灯A1和A2是慢慢熄灭,而第二类学生却说两盏灯都是立即熄灭.同一个演示实验,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结果.如此有趣的矛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热情,悬而未决的心理趋势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显然,第一类学生在已经得到的初步表象的基础上认为灯慢慢熄灭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而第二类学生却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们所看到的确实是两盏灯同时熄灭.到底有没有发生断电自感现象?是理论错了还是发生了有已得理论所预期的现象不明显以致于观察不到?若是这样,那么为什么现象不明显?如何改进实验电路使现象明显?一边是理论的光辉,一边是眼见为实的严谨的科学精神.接下来一连串的争辩,更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热烈的讨论洋溢在整个教室里.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围绕探究目的设计演示实验流程和思维节点,让学生在由通电自感现象所得到的初步结论出发预测未知的断电自感可能发生的现象,对理论预测和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矛盾展开质疑,并利用学生的质疑引发思维冲撞,肯定其创造性思维,允许学生怀疑、反驳,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次“探究真理的旅程”.

演示实验可以对学生的想象进行验证,也可以把学生的想象变成现实,通过实验更进一步揭示物理现象,拓展物理知识.同时,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还可以使课堂教学产生悬念,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使学生学习知识做到学前有悬念,学中有波澜,学后有余音.在“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得出断电前后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方向有所不同的结论.如果就此结束,那么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的挖掘就有浅尝辄止的缺漏.我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来显示这一现象?问题一提出,再次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有学生想到了电流计,有学生想到了二极管,师生一起在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实验层次 篇8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在测试、分析、设计等发面的实践动手能力,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属于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 如数字钟、交通信号灯、抢答器等基础实验内容, 另外还需加入创新性实验, 如汽车闪光尾灯、机器人寻路实验等, 要传统方法与先进性相结合。这就需要紧密结合教学方法, 多步骤、分层次夯实基础, 多元化实验方式, 建立新型考核体系以突出个性、提高创新能力。

一、当前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存在问题

目前, 学校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依然沿用传统实验台进行线线连接实验, 完成的大部分是基础实验, 稍微复杂的实验就要进行大量的连线, 非常容易出错, 且大量连线产生的信号衰减也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学生完成的实验主要针对课上讲授理论进行验证, 因设备限制等客观原因无法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 阻碍了学生实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另外, 实验台因设备老化、元器件性能损伤等原因造成参数漂移, 致使实验结果差异性错误增加, 实验误差分析凸显, 违背实验验证的本意;同时, 也因设备的陈旧, 不能紧跟新技术的发展,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成影响。

二、划分实验教学阶梯层次, 凸显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上述情况, 遵循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划分三个不同阶段, 分别为基础性实验、设计实验、系统级实验。根据不同实验层次, 设计相异的教学方法, 因“层”施教, 各种方法均以激励、增强学生积极性和兴趣为标准, 以阶梯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 强化实验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

基础性实验, 即为验证性实验, 主要验证基本理论,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手段、测量与运算、统计等实验方法。实验中, 教师全程参与实验过程, 并在指定的实验内容下, 较具体地引述实验的目的、所用仪器设备、原理、内容、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实验报告写作要求等, 及时提供必要的辅导与引导,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仪器使用、电子元器件的功能与应用方法、着重培养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通过基础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素养, 良好的实验意识, 为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性实验是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 学生依据教师提供已具备实验的设计要求、性能指标的设计题目, 有目的性地运用基础性实验过程中所学的实验知识, 在课余时间, 通过自身的方案设计、资料查询等设计过程, 完成方案选取、电路设计、实验步骤确定、结果分析等, 完成实验设计并提交详细实验报告。独特且与现实相结合的实验题目, 有效吸引和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独立思考、创新培养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脱出基础性实验中实验台固有的客观限制, 丰富学生视野, 拓展教学实验的维度。

系统性实验是复合型实验, 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相关手段及知识, 自主设计并进行开发的实验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 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以工程的形式体现系统实验设计的复合型实验。

三、引入FPGA技术, 强化教学手段应用

根据数字电子技术特性, 将FPGA技术引入到实验体系中, 运用基于FPGA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开发, 利用FPGA技术软硬结合的特点, 适合于复杂数字电路设计与开发, 在数字信号处理、CPU、嵌入式系统等前沿领域应用广泛, 对学生向更高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层次拓展提供优良的技术平台保障。

首先, 可以运用FPGA技术进行简单逻辑器件测试实验, 可对包括门电路、组合逻辑器件、触发器与时序逻辑器件在内的所有基本数字电子器件, 进行功能测试与电特性测试, “模块化”、“形象化”、“自主化”的帮助学生系统完成基本元器件的认知实验过程。

其次, 针对数电基本模块实验, 包括表决器、全加器、LED点阵显示、LED数码管、门电路键控调制、计数器、定时器、分频器、存储器、BCD码加法器、并行乘法器、彩灯控制器、脉冲发生器、A/D和D/A转换器等, 已经超出实验台所能提供的实验范围, 可完全应用FPGA技术替代, 更进一步地熟悉FPGA设计环境, 可使用ISE软件的图形化编辑方式, 直观易懂, 激发学生兴趣与动力。

第三, 设计性实验, 主要是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后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在此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设计和调试一些实用的数字电子产品, 将学过的知识和前面做过的基本模块实验串联起来, 通过实践掌握一些实用的电子技术产品设计方法。包括智力竞赛抢答器、自动售货机控制器、乐曲硬件演奏器、巡回检测报警器、电梯控制器、交通信号控制器、数字式频率计、数字式信号发生器、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 (DDS) 、LED显示屏、交通信号时间显示器、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器、UART、VGA控制器、简单CPU模块等, 运用FPGA自顶向下的模块设计方法, 将已有的基本模块连接成一个整体。

第四, 系统性实验, 运用FPGA技术进行此类实验过程中, 可紧密结合不同等级的竞赛单元题目, 如电子设计竞赛, 依据大赛组委会的设计题目及要求确定实验与设计内容, 主要包括设计题目的原理分析与设计, 技术与方案的先进性, 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法, 作品技术性能参数优劣等。

四、结束语

FPGA技术是最近几年来被广泛应用的一门技术, 将新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不仅依靠了FPGA本身软硬结合的特性, 同时也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创新的一种方式, 强化教学手段, 促进教学素质能力培养, 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效率与质量, 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体现出学校实验教学的创新点及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S].2007, 7.

[2]王革思, 刘勉, 羿宗琪.FPGA创新开发教学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0.

[3]任骏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N].渤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7.

[4]王罡, 基于自主学习思想的FPGA实验学习板的设计与实现[J], 天津师范大学, 2006, 4.

实验层次 篇9

一、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分层, 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

在探究物理问题中, 不但需要学生的基础知识, 还需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观察与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等。此外, 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会影响着他们对物理问题的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科学地将学生进行分层。可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学生, 如谈话、课堂观察、测试等。同时基于学生意愿, 依据上述差异将其分层:A层, 有较强的探究能力的优秀生;B层, 有一般的探究能力的中等生;C层, 探究能力较弱的学困生。在各层中再划分为3个级别A-、A、A+, 将3层次的学生以组间平衡与组内搭配的原则分为若干小组, 通常每组4人, A层1人, B层2人, C层1人。同时, 将A层学生任命为组长。分层前,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所属层次。每隔一定时间以学生成绩与实际能力来重新调整学生所属层次与级别, 激励学生努力完成或超越老师所设的学习目标, 让他们体验到晋级的喜悦。

二、注重教学目标分层, 明确各层次学生学习动力

在教学目标的分层上, 即以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同个实验中以学生的不同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第一, 根据课标制订实验要求, 即不同学生应实现的统一目标。第二, 分层次制订课时教学目标。以B层的目标作为基层目标, 即可通过物理情境提问, 完成探究, 概括与总结出实验初步结论, 然后以结论对简单现象进行解释;A层, 比基层目标高, 即可提出较专业问题, 通过创新思路与方法来作科学探究, 总结与表述实验结论, 可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探究, 能科学进行误差分析, 解决问题;C层, 低于基层, 即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 能以一般方法来探究, 简单地归纳实验数据以及结论复述, 该层侧重引导其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增强学习信心。

例如, 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的探究教学, 共同目标为:在问题探究中懂得以控制变量法对各变化关系进行探究;能根据设计好的电路来测量;在归纳与总结中发现变量间的定性关系;利用定律来简单计算。各层次教学目标:1.C层:协助实现电路连接, 完成基本实验操作, 如实验数据的记录, 懂得变量间相互关系, 可复述其关系;2.B层:以电路图来连接线路、准确操作, 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图象, 分析出变量间的变化关系, 初步获得结论;3.A层:设计测量电路, 实验操作规范, 由实验数据归纳出各变化关系, 得出较为准确的欧姆定律内容, 可评估实验过程, 分析误差。这样, 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三、注重课堂探究实验教学分层, 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分层即教师以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习要求, 进行适应他们差异性的教学, 是分层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关键。

(一) 学生自学定向

有效学习即学生能明确且达到所设的学习目标。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目的, 提前将教学要求以实验学案或提纲形式发给学生, 如不同层次学生应实现的目标、实验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这样, 有利于学生课前自学预习, 把握实验技巧及基础知识。

(二) 教师演示与点拨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 教师对于重点与难点点拨是不可忽视的。课前, 对学案或提纲中的重点与难点、实验技能, 教师应联系事物来展开演示与点拨。例如:电流与电压关系的探究实验, 在实验开展之前, 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动手连接滑动变阻器与电表, 同时进行读数练习。其次,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借助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 或引导他们把自己生活中观察与探究实验主题有关的趣味现象或情景向其他学生进行讲述, 引发思维碰撞, 让学生以情景提出问题, 并以问题切入来实验探究。

(三) 小组实验探究

这个阶段步骤为:各组将同学或老师提出的物理现象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并提出具体问题, 再让C层学生表述, 各组间可互相补充, 而后从师生所提问题中选出1~2个和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探究。

首先, 假设与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问题的答案, 发散学生思维。各组讨论之后, 让C层学生阐述猜想内容, 各组可互相补充。

其次, 计划制订与实验设计。基于独立思考, 让B层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 包括实验步骤、数据表格及所需器材等, 再组内讨论加以改进或补充, 以确定最佳方案, 然后让C层学生进行表述。最后教师评价各组方案, 优选几个变量易控制且可操作性强的基本实验方案。

第三, 实验与证据收集。由B层2个学生作为主实验操作者, A层学生于课前老师的实验培训后, 常常以指导者身份来督察实验过程, 指出B层的错误之处, 例如:电表读数、电路连接等, 避免出现失误, 而C层学生则对操作过程进行观摩学习, 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层次 篇10

关键词:会计,会计实验,会计实验教材

一、给出“经济业务提示”是目前的会计实验教材的普遍现象

“经济业务提示”就是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前或后, 用文字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如:

业务———%2007年11月6日向桂林市副食品公司销售花生夹心饼3000箱, 单位售价48元, 奶油蛋卷2000箱, 单位售价56元。产品对方已提运, 增值税发票已开出, 款项尚未收到。记账凭证附件:增值税专用发票、产品出库单、产品订货单 (省略) 。

通观目前已经出版使用的会计实验教材, 给出“经济业务提示”是普遍现象, 只是给出的形式有所区别。有的是在给出每一笔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前给出, 如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李里、潘云标主编的《会计学基础单项实验教程》 (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 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潘洁玲、黄宜清主编的《会计学基础综合实验教程》 (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 陕西财政专科学校张富堂主编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 (1995年2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沈燕主编的《新编财务会计实训》 (2002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等都是采用这种形式;有的是先集中给出按业务顺序编号的经济业务提示, 然后再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 但在原始凭证前标注经济业务提示编号, 如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张臻主编的《工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 (2008年10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 天津财经大学边建明主编的《会计与审计实验教材》 (2003年12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 天津财经大学田昆儒主编的《新编会计模拟实验教程》 (2007年11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等都是采用这种形式。当然也有将经济业务提示放在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之后的, 但是比较少见。总之, 目前已经出版使用的会计实验教材, 大多数都是给出了“经济业务提示”。

二、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引导会计初学者入门, 顺利完成实验项目功不可没

可以想象, 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事务的大学生, 在进行会计实验时, 面对的如果仅仅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 那绝对是如坠云里雾中, 不知道这些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业务, 要进行会计处理就更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于是, 我们那些设计会计实验项目, 编写会计实验教材的老师们在编写会计实验教材时, 便不辞辛苦, 精心整理了会计实验教材中所用的经济业务, 在给出了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后, 还提炼出了“经济业务提示”, 以便初学会计的大学生们在进行会计实验时, 见到这些原始凭证, 知道是什么经济业务, 从而知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很显然, “经济业务提示”对会计初学者进行会计实验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帮助作用的。这样的安排, 完全符合知识学习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可以说, 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引导会计初学者顺利入门, 顺利完成实验项目是功不可没的。

三、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不利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凡是做过会计的人都知道, 在会计实务工作中, 会计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 面对的都只是一系列外来或自制的原始凭证, 最多再附加上一些证明经济业务合理合法的申请报告、领导批示, 从来没有人告诉会计说, 这是什么经济业务。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完全要靠会计自己去判断。判断所要处理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是会计的基本功, 是会计业务能力素质的体现。很显然, 会计实验教材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时给出经济业务提示不符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学生进行这样的会计实验虽然是省事了许多, 也顺利了许多。但是, 另一方面, 也使学生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 训练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如果学生在校几年所进行的会计实验都是这样, 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不肯思考的懒汉, 不会分析判断的庸才。因此我又说, 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不利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应该按照会计实验层次的深浅选择使用

会计实验教材中的“经济业务提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既有功, 也有过。弃之不可, 滥用也不行。应该按照会计实验层次的深浅选择使用。我们知道, 知识是不断积累的, 人的能力也是逐渐培养形成的, 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 会计理论的学习是由浅入深, 会计的实验也应该由易到难, 会计技能的训练也应该由简到繁。因此, 会计实验层次上就有深浅之分, 一套成熟的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案至少应该依次由“会计基础单项实验”“会计基础综合实验”“财务会计分岗位 (单项) 实验”“财务会计综合实验”等构成。前两项实验应该属于浅层次的会计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会计循环, 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 而且学生是初学, 对经济业务还非常陌生, 缺乏分析判断能力, 为降低实验难度, 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引导初学者顺利入门, 顺利完成实验, 实验教材在给出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所必须的原始凭证时应该而且必须给出经济业务提示。而后两项实验, 特别是最后一项实验, 应该属于深层次的会计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会计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 而且学生已经经过了前面几项实验, 对经济业务已经非常熟悉, 具备了一定的会计职业分析思考、辨别判断能力。所以, 实验教材应该在精心选择、整理实验所用经济业务时只需按业务编号顺序给出必须的外来或者自制原始凭证, 不必再给出经济业务提示。在实验时, 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所给的原始凭证是什么经济业务, 应该如何作出会计处理。如以宏远机械设备公司为会计主体的会计实验教材对于第58笔经济业务可以只给出以下实验资料:

据此, 学生在实验时, 完全可以自己分析判断, 这是一笔从威海松宇机电有限公司购入G N A柴油机850台已到, 并已验收入库, 但货税款及运费尚未支付的经济业务, 从而作正确的出会计处理。

当然, 会计实验教材这样设计的前提是交代清楚作为实验的会计主体的背景材料, 包括经营行业业务性质, 所设置的职能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岗位设置、人员分工、会计政策、经济业务处理流程等等。其实, 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都是会计人员所必须熟悉了解的。

不但在“财务会计综合实验”教材中不应该给出“经济业务提示”, 在其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实验, 其教材更不应该给出“经济业务提示”。这样, 才能使实验更加接近实际, 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的思考、辨别、判断的学习锻炼, 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于玉林.会计实验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50-65.

实验层次 篇11

创新能力针对小学生来说就是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探究新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科学实验导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和课堂转型中展现的一大亮点,也是摆在我们科学导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低、中、高段的实验导学中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尤为重要。

一、创新思想的种子在低段萌发

低段(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实验”的学习,对“什么是实验?”“怎么做实验?”“如何操作?”都十分陌生,但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好动”习惯是做好科学实验的动力。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实验操作应以“模仿”为主,因此教师在“帮”着走的同时,努力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潜能。首先,应以“琴纳和牛痘的故事”“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等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难历程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来感染、熏陶学生。其次,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实验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细节,无论是材料的选择应用上,还是实验、活动的操作过程中,只要发现有一丁点创新,都要随时给予鼓励,让其敢于创新的勇气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新思维的激活在中段训练

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由“引导性探究”上升为“指导性探究”,因此教师在“扶”着走的同时,分阶段分层次地适度放开,逐渐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力求在每个实验探究的活动中巧设创新思维的综合训练,为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打好坚实的基础。如在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的实验中,由于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刚接触对比实验,应以“扶”为主;但现在学生对对比实验的探究模式、方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这个实验可采取由“扶”逐渐到“放”的方式进行。

三、创新能力的形成在高段促进

1.注重已学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根本

拓展与应用就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已经学到的科学知识尽可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释更多的现象,探究更多的问题,灵活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如,小学生都喜欢在课间打乒乓,经常被路过的同学踩瘪乒乓球,那么,“你能使踩瘪了的乒乓球变圆吗?”每个实验小组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分别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各小组用实验来验证。在动手、动脑实验中让全班同学体验到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取得创新成就的快乐感。

2.开放性的实验导学模式,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开放性的实验导学模式表现在实验内容的重组、活动的组织与导学方法、探究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应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机会,使得课堂的实验导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需要。如,“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实验,一是教师应先让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多媒体播放图片最好),各实验小组思考、分析“环形山可能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讨论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二是让各实验小组把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用具拿出来进行环形山形成的模拟实验研究,教师巡视点拨。三是当各实验小组汇报完实验结果后,教师应即兴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再一次将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推向高潮。这样开放性的实验导学模式,不仅磨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尽情地发挥,还能让各有差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動,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

巧设生动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除按教材上的要求开展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采取评比、比赛和竞赛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注重在应用上下功夫。如,学校科技活动组可在每年的下期开展(3-6年级学生)科创作品制作大赛,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科创作品名称、使用方法、功能效果及用途等向前来参观的同学介绍。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增长了科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爱好,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快速形成。

实验层次 篇12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基本技能。②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③体会过滤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和试剂:粗盐水、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等。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火柴、纸片。

三、实验原理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粗盐是指NaCl中含杂质,可溶性杂质多为氯化镁、氯化钙和可溶性硫酸盐等,不溶性的有泥沙等。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过滤,目的是使不溶性固体杂质与NaCl分离;二是结晶,目的是使NaCl与溶解度为陡峭形的可溶性杂质分离。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溶解。①用托盘天平称取4.0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2毫升水倒入烧杯里,再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粗盐溶解,但溶解速率较慢。②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的搅拌可加快粗盐的溶解),并观察发生的现象:粗盐溶解速率加快。③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现象:溶液逐渐变浑浊。

(2)过滤———除去泥沙。①组装过滤器:选取漏斗和滤纸,将选好的滤纸对这两次,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②过滤:将盛有待过滤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边缘处,漏斗的末端紧靠烧杯的内壁。注意:过滤操作的“一贴二低三靠”:1)“一贴”是指用水润湿的滤纸要紧贴在漏斗壁上。2)“二低”一是指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漏斗中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3)“三靠”一是指倾倒液体的烧杯要紧靠玻璃棒的一端,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的末端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3)除去可溶性的杂质。①加入过量BaCl2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BaCl2+Na2SO4==BaSO4↓+2NaCl。②加入过量NaOH溶液(除去镁离子)M gCl2+2NaOH==M g(OH)2↓+2NaCl。③加入过量Na2CO3溶液(除去钙离子及BaCl2中的钡离子)Na2CO3+CaCl2==CaCO3↓+2NaCl,Na2CO3+BaCl2==BaCO3↓+2NaCl。

④过滤:除去BaSO4,M g(OH)2、CaCO3、BaCO3。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HCl(除去过量NaOH,Na2CO3,可选择用pH试纸控制加入的量,或是直接蒸发)

(4)蒸发。将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中,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滤液,待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误差分析:明显偏低:A.溶解时将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B.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偏高:提纯后的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就称其质量。)

五、实验结论

溶解:粗盐固体为灰色,加入水中所得液体呈浑浊状。过滤:滤液是无色透明液体,滤纸上的残留物呈黑色。

蒸发:随着加热,蒸发皿中液体的量减少;当蒸发到一定程度时,蒸发皿底部有固体析出,蒸发得到的固体为白色。

典型案例1:用足量的含不溶性固体杂质的粗盐,经提纯后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操作有:①称量,②过滤,③蒸发结晶,④计算,⑤溶解,⑥干燥。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⑤、②、③、⑥、④、①、⑤。

典型案例2:为了除去粗盐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碳酸钠溶液,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②、④、①、③。

综上所述,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材中几乎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中都配有演示实验。有些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较模糊,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太突出,尤其对于贫困地区班额较大的班级,演示时离学生距离较远,实验效果就更为不好。演示实验的结果就是学生只看不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操作能力都无法提高。

上一篇:训练理论体系下一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