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理论体系

2024-10-26

训练理论体系(共9篇)

训练理论体系 篇1

自从1988年国际足联成立五人制足球委员会并制定《室内五人制竞赛规则》以来, 每隔4年就会举办一届世界锦标赛, 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并逐渐形成了关于五人制足球比赛的竞赛规则。虽然五人制足球竞赛规则缘于十一人制足球竞赛规则, 但是在不断的足球运动实践当中慢慢在一些规则方面突破了十一人制足球竞赛规则的束缚。尽管如此, 五人制足球运动技术理论研究往往落后于技术实践, 对于理论性的科学研究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基于此, 本文对于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体系进行了粗浅的构建。

1 五人制足球运动概述

五人制足球运动与十一人制足球运动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比赛特征, 一是五人制竞赛场地选择在室内且在人造地板上进行, 这就客观上造成了足球运行轨迹趋于平稳和运行速度更快的特点, 因此必然要求足球队员在动作选择和技巧运用方面必须相应更快和更准, 以便能够按照内心意愿控制足球。二是五人制足球队员人数由原来最多的十一人减为最多五人, 相应地足球场地范围缩小很多, 并不允许铲抢球 (见表1) 。

2 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就运动训练角度而言, 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原则和特点;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队员身体、心智和技战术训练;训练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等。就竞技项目训练实践角度而言, 主要对训练目的 (为什么练) 、训练内容 (练什么) 、训练方法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证训练成功) 、训练效果评价和竞赛 (怎样判定训练成果) 等实践问题提出训练理论内容。就专项训练角度而言, 主要对项目本质、训练规律和训练方法手段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其中训练方法手段属于训练理论表层, 根据项目开展程度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 换言之, 就是在不同的训练理念和时代背景之下采取的方法手段不同;项目本质属于核心层, 具有稳定不变的特性, 随着项目实践的认识并以理念形式存在;训练规律属于中间层, 对教练员的执教行为和球队风格具有指导意义。

3 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

根据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 整体结构决定着一个系统控制的优劣。具体而言, 对于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体系构建必须首先对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进行一个整体结构的构建, 这样才能不能迷失理论研究方向, 不会缺失主要问题的理论构建。因此, 对于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构建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横向结构而言, 包括五人制足球本质、五人制足球训练规律和五人制足球训练方法手段 (见图1) 。

由图1可知, 五人制足球本质主要包括足球特征、比赛规则和制胜规律等, 五人制足球训练规律主要包括训练目的和计划、训练组织和主体、训练原则和标准、训练负荷和承受力、训练控制和管理和训练效果评价等, 五人制足球训练方法手段主要包括心智训练、技战术训练和身体训练等。主要采取运动学训练和竞技项目训练实践的视角进行研究, 并着眼在五人制足球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而并不是面面俱到, 故有关五人制足球管理体制、教练员和队员素质考核标准等因素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 有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4 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体系构建

由上述已经提及的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可知, 本文立足五人制足球本质、五人制足球训练规律和五人制足球训练方法手段三个层次理论体系构建, 因此可作为一级指标概念。而对五人制足球本质分为足球特征、比赛规则和制胜规律二级指标, 足球特征又分为体能、技战和心智等三级指标, 比赛规则分为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等三级指标, 制胜规律分为制胜要素和要素关系等三级指标;五人制足球训练规律根据训练作用和影响分为训练目的和原则、训练控制和评价等二级指标, 相应地训练目的和原则又分为一般原则和个性原则等三级指标, 训练控制和评价又分为训练强度、训练量度、技术评价战术评价等三级指标;五人制足球训练方法手段根据训练技能不同分为心智训练、身体训练和技战术训练3个二级指标, 相应地心智训练、身体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又都分为训练特征、技术分类等三级指标。

5 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体系的特征

5.1 紧密联系五人制足球训练实践

由于五人制足球训练实践起始阶段源自十一人制足球训练实践和训练理论, 是在适应室内训练过程和吸取十一人制足球训练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并且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明显滞后于五人制足球训练实践, 这就决定了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必须紧密联系训练实践, 换言之, 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是在五人制和十一人制足球训练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总结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规律的经验。

5.2 注重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的应用性

由于五人制足球训练属于专项训练, 这就决定了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是以解决足球训练实践中所出现的具体疑难问题而建立起来的, 任何脱离于五人制足球训练实践的训练理论都犹如空中楼阁会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弃之不用的, 也就是说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必须紧紧围绕着训练实践中“为何练、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核心问题进行训练理论的构建, 只有训练理论具有了应用性才能使五人制足球训练更加科学和充满活力。

5.3 关注五人制足球训练的个体性

由于五人制足球训练是在室内进行, 而室内的训练场景和五人制足球参与者大不相同, 因之相对应的训练方法手段的应用也会迥然不同, 不仅有别于其它同类足球 (如沙滩足球和十一人制足球) , 而且也有别于其它球类项目, 甚至因参与者的年龄和体质不同也会有所差异, 总而言之, 五人制足球训练具有明显的个体性, 这就同时决定了五人制足球训练只能构建最基本的理论体系。

6 结语

五人制足球运动是集体同场竞技项目, 同时是一种高强度对抗和强调跑动速度更快的竞技项目, 有关训练理论就是旨在阐明。五人制足球训练规律和训练方法的理论体系, 通过针对性的个人战术训练、小组战术训练和全队战术训练来创建五人制足球战术方法, 强化足球队员的快攻、传球跑位和防止反击等六种比赛意识, 学会根据竞赛情况来安排1-3-1, 1-4-0为主要的比赛阵型, 并根据比赛进程让队员学会运用攻守战术和小组进攻配合的主要方法, 特别是对于定位球攻守组织的训练方法, 以便更好地适应比赛时间增多和体力消耗更多的五人制足球项目竞赛。当然, 局于所学有限, 对于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只是初步尝试, 不可避免存在理论不足与缺陷, 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和拓展。

摘要:三大球运动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民众的喜爱, 特别是足球运动更是备受青睐。为了适应不同的锻炼需求和达到易于开展竞赛的目的, 逐渐在十一人制足球运动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五人制足球运动竞赛项目。然而, 关于五人制足球训练在足球理论界还不成熟和完善, 给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普及带来难度。因此,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等方法进行阐述, 旨在促进我国室内五人制足球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五人制足球,训练理论体系,训练实践

参考文献

[1]任定猛.五人制足球训练比赛理论体系构建与技战术训练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1:31-40.

[2]马凌, 龚波.浅谈学校五人制足球战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J].内江科技, 2011 (3) :87, 126.

[3]湛嘉俊.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18) :60, 62.

训练理论体系 篇2

推铅球是典型的速度、力量性运动项目。力量素质是各项身体素质的基础,是铅球运动员最重要身体素质。

一、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1、发展最大力量负荷的方法和手段

最大力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和肌肉内协调能力的发展与改善。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是铅球运动员提高力量的有效途径。

进行增加肌肉生理横断面和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必需科学地确定负荷强度练习的重复次数与组数、练习的持续间和组间间歇时间。

① 负荷强度’采用本人最大负荷的60%一85k。100%的极限负荷强度应慎用和少用,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和防止受伤。② 重复次数与组数:每组4—8次,可做5—8组。③ 组间间歇时间。高水平运动员一分钟即可,般2-3分钟。适当延长

(2)最大力量训练中练习强度与训练量的设计与控制

①练习强度的设计与控制

在进行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的最大力量训练中,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力量训练效果几乎不取决于阻力的大小,而是要保证一定强度下的(40%一60%)练习量,然后,再采用太强度进行训练,但不宜过多采用95%以上强度的训练。

最大力量的练习强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逐渐变化,另一种是跳跃式的变化。逐渐式适合于一般水平的运动员,跳跃式适合于高水平运动员。此外,练习强度应在一定训练量的基础上逐渐加大,这样可以避免受伤,保证力量素质稳定增长。

②训练量的设计与控制

练习次数随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一般每增加5%的强度,练习次数减少2坎。练习组数以不降低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原则,要保证最后一组的练习能完成所规定的重复次数。增大肌肉横断面的练习持续时间需要30分钟左右涧歇时间可短些,约20一60秒。

(3)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

在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重复训练法、极限训练法、强度训练法(塔式)等,在此只介绍最常用的几种。

① 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动作和负荷要求不改变的情况下,有间歇地反复进行练习,而每组练习之间的间歇,要在机体基本恢复后再开始下一组的练习的方法。例如:某运动员下蹲最好成绩是200千克,在某次训练课上用80%(160千克)的重量最多做5次,共做5组。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增加肌肉的横断面及提高速度力量,适用于初学者和中等水平的运动员。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往往是作为太强度训练的辅助方法。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采用此种方法的训练效果比较理想。如卧推的重量控制在最大重量的75%一80%.—次训练课做5—7组,每组做5次:下蹲的重量控制在最大重量的70%一75%,一次训练课做5组,每组做5坎:高翻的重量控制在最大重量的75%一80%,一次训练课做5—7组,每组做5次。这样安排既有利于保证动作速度,又能促进最大力量的提高,并且有利于安排其它训练内容和下次课的练习。②极限训练法

用最高成绩的75%一80%的重量,每组重复做到举不起来为止,使参加工作的部分肌肉产生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必须调动另一部分肌纤维来参加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时,因中枢神经系统的负担较大,所以恢复的过程较长。

②强度训练法(塔式训练法)

这是一种综合训练的方法,即将一定强度和一定练习次数的力量练习组合在一起,并随着重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重复次数,这样既有利于负荷调节,又可预防受伤。以极限重量100千克为例.参看图8。

①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投掷力量训练专家认为,为了更好地解决有机体对力量刺激的适应性,建议投掷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采用综合练习的方法。

克制

——等长———退让组合训练法:实践证明,最佳效果的组合为:

50%(克制);

25%(等长):

25%(退让:’

快慢动作的组合训练法:侵动作的力量训练效果最好,但将慢动作与快动作结合起来训练,效果更好。

不同强度交普训练法:利用大、中、小强度的变换组合,改变刺激方式和刺激方法。例如,用本人最大力量的80%的重量与40%的重量交普进行训练。

(4)最大力量的训练手段

目前,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中采用的手段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① 卧推类:以仰卧推举杠铃为主。向上推举,快速向斜上方推。② 下蹲类:全蹲、半蹭。

②整体用力类:抓举:挺举、高翻、提铃以及抛重物等。

(5)最大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应采用克制性和退让性相结合的动力性练习。2不宜过多采用最大负荷。

3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控制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4要把大、小肌群,屈、伸肌群的练习手段结合起来安排。2.速度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速度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速度力量对铅球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速度力量是力量和速度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力量素质。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用力星越大,时间越短,则所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就越大。所以,只有伎肌肉的最大力量和收缩速度两方面都提高,才能获得最大的速度力量。

(1)速度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1)负重练习法:运动实践中有各式各样通过负重方式发展速度力量的方法。

A.负荷重量:在速度力量训练中,若负重过大,影响完成动作的速度:反之,负重过轻,又难以提高肌肉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一般多采用本人最大负重的40%一70%的强度,这可兼顾力量和速度两方面的发展。

b.练习的次数和组数:一般每组重复5一10次,完成3一6组。练习组数的确定,应以运动员不降低完成动作的速度为限,如动作速度下降.可停止练习。

c.组间间歇时间:组间间歇时间一般为2—3分钟。间歇时间过长,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影响下一组练习。

②不负重练习法:不负重练习法主要是多种形式和要求的克服自身体重的跳跃练习。例如,各种方式的台阶跳、跨步跳、单足跳、纵跳、蛀跳和跳深等练习。上肢训练多采用与专项动作相结合的各种击打、挥摆、投掷和快速鞭打练习。采用较小重量或器械发展动作速度,提高动作力量水平的各种练习也可包括在该类练习内。例如,持轻器械或非标准加重器械的专项比赛动作的快速练习,该类练习除要求动作速度外,还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台阶跳、障碍跳或跳深的高度要合理,练习要注意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和爆发性用力的特征。这些练习可以用双脚,也可以用单脚跳。练习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防止肌肉拉伤和踩关节扭伤。

徒手的快速专项动作练习,把快速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也是发展快速力量素质的有效手段。

(2)速度力量训练中练习强度与训练量的设计与控制

①练习强度的设计与控制:速度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变化幅度很大,从30%一100%强度的负荷都可安排。克服较大阻力的局部肌肉或肌肉群的快速力量练习,负荷重量可达最大负荷的70%以上:动作结构和肌肉工作状态与专项比赛动作相似的专门的练习,所负重量是最大重量的30%一50%当采用专项比赛动作进行快速力量训练时,阻力大小可采用与比赛一样,或略大于和略小于比赛负荷。

②训练量的设计与控制:重复次数和练习组数不宜过多,以不降低练习速度为原则,并与练习采用重量有密切联系。负荷重量大,练习强度大,则重复次数就少,反之,则多。每组练习次数一般1—5次。速度力量训练的练习持续时间,一次不宜过长。因为该类练习对动作速度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要求较高。通常一次练习在15—20分钟,组间间歇一般在2—3分钟。

(3)速度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①训练中应注意把局部速度力量训练与整体速度力量训练相结合。局部速度力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全身速度力量的提高。所以,训练中应注意把单个动作的速度力量练习与多种动作的速度力量练习相结合,将大肌肉群练习与小肌肉群练习相结合。

②应重视提高最大力量。肌肉力量是肌肉收缩速度的基础,因此,提高快速力量素质要着重注意提高力量因素,尤其是提高最大力量的水平。②应注意完成力量练习中的技术因素和速度要求,目注意力量练习动作的正确性和迅速发挥强大力量的能力,产生最大的速度力量效果。练习动作要连贯自然。

④速度力量训练中,应注意速度与力量两种训练因另的最优组合。在处理动作速度和负荷重量的组合关系时,丰三种方案可选择使用

a,动作速度不变动作速度不变,增加练习重量称“力量性”速度力量训练

b.练习重量不变,提高动作速度称“速度性”速度力量训练。

c.练习重量和动作速度同时增加,称“全面性”速度大量训练。

推铅球运动和其它投掷类项目多偏重于“速度性”速度力量训练。3.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力量耐力是指运动时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无氧代谢的机能能力和工作肌有效地利用氧的能力,以及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同时也取决于运动员克服自身疲劳的意志品质。

力量耐力与最大力量有密切关系,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同一负重时的重复次数,主要取决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大,则重复次数多,力量耐力好。力量耐力包括一般力量耐力和专 项力量耐力。

(1)力量耐力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①专项训练法:该方法主要发展专项力量耐力。各种专项练习和比赛练习,都是发展专项力量耐力的有效手段。

在选择专项练习时,要重视那些在用力性质与动作结构上接近比赛的练习。肌肉工作的方式应以克制和退让相结合的动力性工作为主,以及等动用力方式。训练中,可使用电刺激方法,强化薄弱环节的肌肉力量,提高局部或整体工仍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采用接近比赛的各种专项练习时,其持续时间在很大耗度上取决于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的时间空间特征。这类练习,大多数持续时间波动在30秒至2分钟范围内。

②循环训练法:此法特点是按一定顺序训练各个肌群。通过变换力量练习的训练学参数,可以把循环训练设计成为展力量、速度、协调能力,以及爆发力、肌肉耐力等综合SE 力的各种训练。

运动实践证明,循环训练法是提高肌肉耐力的主要方法在制定循环训练计划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a.一组循环练习的时间可自由选择,采用的练习手段6—8个,持续时间在10—30分钟。通常循环练习2—3组(重复)。但具体的练习组数、重复次数以及间歇休息时间,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发展的运动素质来确定。

b.循环练习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高训练负荷。

c.由于循环训练中各“站”部是事先安排好的,固定的,所以可以组织多名运动员同时参加训练,提高练习的兴趣,活跃练习的气氛。

d.循环训练要注意锻炼身体各部分肌群。练习的最好顺序是:下肢一上肢一腹部一背部等等。

e.训练负荷重量可用准确的时间或重复次数表示,也可灵活安排,没有间歇休息或没有练习时间限制,但必须确定一组或三组循环练习的时间要求:提高训练要求的方法是重 鲤次数和负荷不变而减少完成每组循环练习的时间:增加负荷或增加重复次数:可以用计算心率的方法控制间歇休息时间,当心率下降到120次/分时,即可开始下一次循环练习。

(2)力量耐力训练中练习强度和训练量的设计与控制

①练习强度的设计与控制:力量耐力取决于最大力量一般来说,若是发展克服较大阻力的力量耐力,可以采用本人最大力量的50%一80%负荷进行重复练习,若是发展克服较小阻力的力量耐力,其最小强度不低于本人负荷强度的30%否则练习效果不佳。

力量耐力的训练应保持较快的速度

②训练量的设计与控制:

a.练习的重复次数与组数:一般要求达到最高次数,直到因疲劳不能正常完成为止。练习组数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应保证每组都能达到最高重复次数。练习组数一般为3—5 组。

b.持续时间:若是采用动力性练习,由练习的重复次数和组数确定;若是静力性练习,单个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13秒,这取决于负重的大小,负重大则持续时间短一些,负重小则持续时间长一些。

(3)力量耐力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进行专项肌群的力量耐力训练时的速率与比赛时相接近。应注意使练习时

②组间间歇时间不宜过长,应在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组的练习,以达到疲劳积累、发展力量耐力的目的。

②力量耐力应重点提高绝对力量耐力。因为比赛是比运动员的绝对耐力而不是相对力量耐力。

训练理论体系 篇3

在我国,运动训练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各相关学科知识对运动训练的不断渗透得以不断的发展。并且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训练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提出运动训练原则的依据是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与训练目标。训练原则要解决的问题是:练什么?也就是训练内容是什么?练多少?也就是训练负荷的多少?怎么练?也就是如何解决训练负荷、训练方法、训练安排?到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原则有以下三个理论体系:(1)教育学训练原则体系;(2)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体系;(3)辩证协同训练原则体系。对我国运动训练原则三个理论体系的发展路程各自的内涵及作用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对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对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2 运动训练原则的概念

运动训练原则就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更准确地说运动训练原则就是从事运动训练活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3 我国运动训练原则的三个理论体系

3.1 教育学训练原则体系

教育学训练原则体系,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学训练原则是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周期性原则、不间断性原则、逐渐加大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自觉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到世纪年代教育学训练原则调整为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周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合理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到20世纪90年代,教育学训练原则发展为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周期性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过程。

3.2“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体系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训练探索的经验概括和理论升华,是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反映并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对运动项目制胜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出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内涵的不同理解。从难从严围绕从实战需要出发展开,从实战需要出发的难,越难越有价值,从实战需要出发的严,越严效果越好;从实战需要出发就是认清项目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反映在专项训练与比赛的一致性上;大运动量训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可持续进行的,可持续大运动量训练要求优化调整负荷结构,统筹处理训练要素,结合实战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的规律运动员的个人特点运动训练的不同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使运动员机体受到的总刺激达到“大运动量”,大得科学有度。正确理解和深化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认识,才能避免“时间战”和“消耗战”,避免“过度训练”的出现。

一批学者重新解释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含义,从过去一段时间的完全否定到赋予它新的含义。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地实施好这一原则。根据比赛的要求,用科学的手段确定好运动负荷,在把握好项目制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现在的训练过程虽然没有强调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但在我们的现实训练中这个观点并没有消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遵循的还是这一原则,事实上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没有艰苦的奋斗,就不能成功,只是项目有别罢了。高标准训练和管理是训练的关键。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的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高标准的管理是运动队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而高标准管理主要体现在营造运动队组织文化的良好氛围上。科学的大负荷训练是训练的关键,科学的大负荷是保证。提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并了解运动专项的特点和规律,坚强运动队的组织文化建设,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三从一大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问题是要做好人的工作,提高个人素质,规范个人行为,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训练的负荷总量和负荷强度要因人而异,坚持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要关心运动员,尊重运动员。

3.3 辩证协同训练原则体系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竞技体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下,“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竞技体育的主旋律,成为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运动训练原则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运动训练原则,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在设计辩证协同训练原则体系时,专家们注意到了竞技体育活动中运动员健康安全的高风险性,注意到了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机体负荷的高挑战性。专家们还特别谨慎地准确把握好各种相互矛盾影响因素之间的”适宜度”。为此,他们试图以两两组合的方式设计出更为科学更为实用的运动训练原则。辩证协同训练原则基本思路是辩证地认识和解决训练实践中遇到的诸多矛盾;有效地组织和推进矛盾双方的协同效应。

3.3.1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原则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原则明确的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强调训练动机要与健康保障相结合。导向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导向激励原则解决了运动员的训练动机问题,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同时健康保障是运动员的重要人权。运动员是一名普通公民,理所当然应该具备最起码的健康保障。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把导向激励原则与健康保障原则相结合,注重运动员的健康保障,注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加强医务监督,进行目标控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节训练内容、方法、负荷与安排。运动员则要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国家培养了运动员,运动员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努力拼搏、多做贡献,在为国家出力的过程中获得应得的个人利益。

3.3.2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明确的是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安排要强调将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相结合。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在制定训练内容的时候要把竞技需要原则与区别对待原则相结合,要依实战需要决定训练内容、方法、负荷与安排,并不断地检查、验证、调整。依据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人特点,针对个人特点组织训练,并随水平提高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3.3.3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明确的是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安排要强调将系统训练原则与周期安排原则相结合。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的安排要以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与阶段性,以人体机能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动态变化为科学基础。健全多年训练体制和社会保障,精心组织各类训练周期,成功把握竞技状态与比赛时空的契合。

3.3.4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明确的是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安排要强调将适宜负荷原则与适时恢复原则相结合。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过程。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安排要以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以训练负荷对运动员机体的良性与劣性影响为科学基础。注意组织训练负荷与负荷后的恢复,积极而谨慎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探讨疲劳的准确诊断与有效消除。

4 结束语

我国运动训练原则的发展,从教育学训练原则体系到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体系,到如今的辩证协同训练原则体系,是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运动训练发展、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出新,各个学科知识将在运动训练及理论的研究中更为广泛的渗透和运用,运动训练原则还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摘要:在我国,运动训练原则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且随着训练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原则有以下三个理论体系:(1)教育学训练原则体系;(2)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体系;(3)辩证协同训练原则体系。从不同角度对运动训练三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过程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训练基础理论综合 篇4

二训练特征实践性、针对性、多元性、规范性、复杂性、周期性、开放性

三、军事训练的任务 从总体上说,军事训练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和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1、传授军事知识和技能,研究作战对象和战场环境情况

2、演练作战指挥和战法,检验和完善作战预案

3、研究和发展军事学术,实验作战理论和编制装备

4、锻炼强健的体魄、过硬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战斗意志

5、开展

四、军事训练内容 1.训练内容的特点: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 2.训练内容的主要作用:保证训练目的的实现、支持训练活动的开展、体现军有决定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不断深化军事训练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科学技术对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直接作用。

七、军事训练指导思1.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2.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3.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能打仗,打胜仗”服务

八、军事训练基本原则1训战一致: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训练,不断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以任务为牵引组织实施训练2.教养一致:把训练目的、内容、标准与作风养成结合起来3.科学练兵:不断提高训练的量:提高组训者的组训水平、增强受训者的素质,抓好各训练环节的质量,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实施科学地训练管理5.注重效益:加强决策内容、技术科目作业内容、战役战术科目内容 步骤:作业准备、理论提示、宣布情况、示范摆练或知道作业、组织练习、小结讲评)

4、军事演练(习)[特点:应用性、检验性、针对性、复杂性 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上导下演,导与演分开,按级组织,活导活演,注重演练效果全面提高战斗力 内容:连贯演练、综合演练。演习分为营级战术演习、指挥所演习、实兵演习、战役演习步骤:诱导部(分)队进入演练(习),诱导部(分)队演练(习)开始,组织部(分)队做好演练(习)善后工作,演练(习)讲评,军事演练(习)的评估(a.内容:指挥控制能力、机动能力、打击能力、防护能力、保障能力 b.组织与实施: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结束 要求:周密拟制评估计划,针对性地培训评估队伍,翔实统计参演部队市里,规范地采集部(分)实施训练保障的方法。具有保障能力强,保障效益高,能充分利用人力、物理、财力、实现资源共享的特点。要求详细区分联合保障与按专业、分系统保障的项目和内容,努力做到通用保障联训联保,专业保障按专业、分系统保障。联合制定保障计划,科学安排保障的内容、时间、空间和保障力量。加强联合保障的监督管理 十五训练保障要求1需求牵引、保证质量2全面保障、突出重点3科学管★

十六、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基本定位

1、时代背景:a.党的军事创新理论是转变的理论基础 b.练。首先,战争需求导致军事训练的产生和发展。军事训练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伴随着战争实践的出现而产生。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阶级、国家并建立了军队之后,由于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不断引发战争。战争需要专门的军队来进行,进行作战的军队又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赢得战争胜利。它们是紧密关联,环环相扣的。同样,战争从低级到高级,由训练的发展。战争是不断发展的,每一次新的战争实践,总会给军事训练带来新的影响、新的要求。解决战争

散沙,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其战法运用也必然呆板僵化,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官兵势必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作战的结局也必将是失败。如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由于伊朗和伊拉克军队都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双方能力相当,致使双方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历时42天,地面作战仅仅打了4天,伊拉克军队就丧失了主动权,遭到了惨重失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相差悬殊外,伊拉克军队训练水平低、部队整体素质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第四,军事训练效果能够遏制战争的发生。在相对和平时期,高质量的军事训练效果,能起到“敲山震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通过军事训练效果对敌方产生威慑作用,使敌方感到冒然发动战争,可能得不偿失,从而推迟或取消战争行动。军事训练服从并服务于战理、物尽其用4勤俭练兵、注重效益 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牵动了军事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转变的直接动因 带来的新影响和新要求,就促进了军c.综合实力增强是转变的客观条件 事训练的发展。例如,冷兵器时代的2、本质性征:a.转变的实质是逐步实现军事训练信息化 b.转变的目的是提高威慑和实战能力 c.转变的过程是信息化主导下的逐渐发展 d.转变的要求是面向信息时代的深刻战争,主要使用刀、剑、矛、矢等兵器,敌对双方组成密集阵形,依靠白刃格斗决定胜负,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训练,主要是熟练掌握手中兵器的性能和增强体能,演练各种阵形的排列全民国防教育和训练,增强战争潜力 系统性、规范性、先进性4.保证质事训练发展方向 3.训练内容体系(指由一系列训练内容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a.共同训练内容(所有军人进行的基本军事素质的训练)b.技术训练内容(为使官兵掌握装备操作使用、管理维修等专业技能而进行的训练)c.战术训练内容(战术兵团、部队、分队为掌握战斗原则和方法而进行的训练)d.战役训练内容(根据作战任务需要,战役指挥员及指挥机关和所属部队为掌握战役行动的原则和方法而进行的训练)e.战略训练内容(按照作战意图和统帅部的决策部署,战略指挥员和指挥机关为掌握战略作战的原则和方法而进行的训练)f.后勤训练内容(军队后勤为提高后勤保障和防卫能力,对所属单位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军事后勤理论教育和后勤保障技能教练的活动。g.装备训练内容(军队为遂行装备建设、发展、管理、保障任务而进行的理论教育、技能教练和总和演练活动)h.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内容(部队、分队为掌握非战争军事行动原则和方法而进行的训练活动)i.军事思想学习内容(关于对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理性认识的学习活动)j.作战实验(为检验与作战有关的某些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操作和活动,通常以训练的方式进 五训练方法1.特点:从属性、适用性、多样性2.地位作用:决定训练效果、影响训练资源运用、联结训练主客3训练方法体系:a.组织形式:按职级、专业、建制、作战编成、承训机构训练;b.教练方法:讲授、演示、观摩、练习、作业、演练、演习;c.手段运用:利用器材、实装(指列入部队编制和配发到院校的现有武器装备)、网络、模拟系统、教育技术训练

六、军事训练基本规律1.军事训练服从并服务于战争需求:战争需求决定着军事训练的产生,作战的发展促进者军事训练的计划,作战需求规定着军事训练的目的、内容、环境和标准,军事训练可以检验与发展作战理论,军事训练水平影响作战进程和结局,军事训练的效果,可以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组训者和受训者双向互动统一:组训者规范着军事训练发展的方向,对军事训练质量有重大影响,决定着军事训练发展周期;受训者是训练实践活动的主体,能促进军事训练的发展,是推动军事训练发展的内在动力。

3、军事训练质量水平受训练条件制约:武器装备是军事训练的基础。体制编制是军事训练的保障。信息资源是军事训练的前提。客观环境是军事训练的平台。4.军事训练是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循序渐进表现为训练内容的连贯有序。循序渐进体现在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循序渐进的军事训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与保持的重要保证。循序渐进体现在不间断循环式的军事训练。5.科学技术是军事训练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对军事训练的发展具筹划,注重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九、军事训练法规1.特点:科学性、广泛性、操作性、强制性2.作用:为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提供保证,为训练管理提供依据,为预防事故实现训练安全提供保证3.分类:从立法角度分为中央军委颁发的训练法规,总部颁发的训练法规和军兵种、军区颁发的训练法规;从军队训练体制角度分为部队训练、院校教育、预备役训练法规;从训练类别角度分为联合训练、军兵种训练、武警部队训练和后勤装备训练法规;从训练层次的角度分为战略训练、战役训练、战术训练、技术和共同训练法规;从规范内容角度分为综合类、专项类法规4.表现形式:训练条例、训练规定、训练与考核大纲、训练纲目、训练标准、条令、训练细则 条例作用:调整军事训练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调整军事训练内部各项工作的关系,规范各级各类人员的训练行为,为总部、军部、军兵种制定训练规章制度提供依据.十、军事训练准备 1.思想准备:a.训练动员教育(开训动员、阶段动员、临时动员)b.思想政治教育(训练意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信息化战争教育、以劣胜优教育、训练作风教育)c.思想疏导(摸准问题、研究方法、依靠和发动群众)

2、组织准备: a.明确领导分工 b.落实军官骨干队伍 c.进行训练编组

3、物质准备:a.建设、整修调配训练场地和设施 b.维修、订购、配发训练物资和器材 c.请领、订购、分发训练教材

4、教学准备:a.组织教学法集训 b.组织示范教学 c.编写教案(军事理论讲授教案、实际操作教案、战役战术作业教案的编写)d.组织试讲、试教

十一、军事训练实施 1.军事理论教学(特点: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强 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注重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联系实际,因材施教 基本内容:基本条令、基本军事知识、基本理论 方法:课堂讲授或播放课件为主,辅之以战例或案例研究、参观见学、演示、自学指导、讨论等 步骤:提示要点、指导预习、重点讲解或观看课件、组织讨论、小结讲评)

2、军事技能训练(特点:动作具体、直观形象、可视性强、反复操练 要求:正确传授动作要领,做到直观、准确、简练,讲解与示范结合,组织受训者反复练习内容:共同科目、专业技术科目、战术基础科目 方法:在专业训练场以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方法实施 步骤:理论提示、讲解示范、组织练习、纠正动作、小结讲评)

3、军事训练(特点: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情况设置复杂、作业难度较大、安全措施要求严格 要求:采取灵活的作业方法,诱导受训者理论指导实际、调动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以启发受训者思维、开发智力为基本点 内容:共同科目作业

队演练信息,适时提出评估报告)]。★

十二、军事训练管理的方法

1、法规规范法(即依据训练法规和制度对训练实施管理的方法,要求建立健全训练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训练法规和组织纪律教育,管理者带头执法,严格按训练考核标准)

2、行政管理法(即依靠行政或业务管理机构的权力,通过指令直接用于训练管理对象并对其实施管理的方法,要求注意不断提高管理者自身的训练管理素质和能力,克服“上下一般粗“、层次不分、职能不清的管理现象,要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

3、质量管理法(即对训练成果优劣程度实施管辖和处理的方法,是军事训练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于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要求科学确定训练质量标准,严格进行训练质量的控制和协调,认真进行训练质量检查和分析)

4、目标管理法(即通过确定训练目标和实现训练目标而对训练实施管理的方法。要求制定目标,实现目标,评价目标)

5、信息系统管理法(即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应的现代化设备,构成训练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开发和研制训练管理软件,并以此对训练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的方法。要求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加强信息系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6、激励管理法(即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对被管理者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的方法。要求遵循提高思想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

十三、军事训练管理的要求

1、坚持正确的训练方向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按级负责

3、实行正规化训练管理

4、坚持训管一致

5、注重统放结合

十四、军事训练保障的方法

1、计划保障法(即依据预先拟定的保障方案实施训练保障的方法。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环节:计划预测、计划制定、计划执行)

2、随机保障法:(即依据保障需要和保障能力临机组织实施训练保障的方法。具有情况突然,准备时间短,保障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通常在训练任务改变、计划保障中断、计划预测不周等情况下实施。应做好:加强保障任务预测,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快速拟制保障方案,迅速展开应急保障。加强督促检查,解决问题)。

3、现场保障法:(即在军事训练现直接提供保障的方法。通常运用跟踪保障、定点保障、定向保障等方式直供直管、一次到位、方便训练的特点。用于持续时间长、技术要求高、远离营区的训练活动的保障。)

4、区域保障法:(即在一定区域内的部队、院校和专设训练机构等互相提供训练保障资源的保障方法。具有训练保障资源统建共享的特点。关键是制定区域训练保障资源统建共享的法规和制度,建立区域保障协作机制。)

5、联合保障法:(即跨军兵种、跨部门、跨军地界限联合组织

变革

3、重大意义:a.必将实现军和变换,以提高将士的作战能力。而事训练又快又好的发展 b.必将加快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形态,作战形式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步伐 c.必将正由机械化战争的单个要素的较量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向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方向发展。

十七、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发展面对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军事训练趋势

1、创新发展基于体系能力生也必须向提高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成的训练运行方式:a.实行单个人员的方向发展。因此,战争的发展牵引分类分级训练 b.改革军兵种部队整着军事训练的变化。其次,战争需求体训练 c.完善联合训练体制机制 d.决定着军事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调整部队训练周期和阶段划分

2、和手段。军事训练的目的、内容、方创新发展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训练法和手段,不是由组训者或受训者的内容 :a.准确把握训练内容改革要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由战争的客求,与战争形态变化相吻合 b.及时观需要所确定的。如作战特点、类型、调整训练内容体系结构c.持续充实样式、规模等。舍此,训练必然成为信息化训练内容 d.改革训练内容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在下一场理机制,按照统放结合、分级管理的战争中遭致失败。如在冷兵器时期,原则,区分训练与考试大纲的修订权军队作战主要使用弓、矢、矛、戈、限,规范各级调控训练内容的具体要戟、斧等一类冷兵器遂行作战任务,求

3、创新发展基于信息系统的集军事训练也主要以教习使用这些冷成训练方法 即作战要素集成训练,兵器进行格斗和演习阵法;而在火器作战单元合成训练,作战体系融合训时代,火药的发明并应用于作战,促练

4、创新发展精准管控的训练管理进了战争的发展,随之军事训练内模式 a.精细化管理(完善分级管理容、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制度、发展信息化训练管理手段、推二是军事训练对战争具有能动的反行军事训练目标管理)b.完善训练考作用。军事训练对战争的依存,不是评机制(树立先进的训练考评理念,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健全训练考评制度,改革训练等级评的,既依赖于战争,又对战争起反作定方法)c.健全完善训练奖惩制度用。首先,军事训练可以研究和创新(推行军官、士官岗位军事素质认证作战理论,指导未来战争。作战理论制度,健全完善训练实绩与官兵切身是军事理论的核心,未来作战不仅是利益挂钩的政策制度,推行军事训练军事实力的对抗,科学技术的角逐,问责制)

5、创新发展集约高效的训更是军事理论特别是作战理论的较练保障方式:a.推进保障条件信息化量。在和平时期,遂行作战任务的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平会相对较少,作战理论的检验与发展台建设为重点,不断开发智能化训练更加依赖于训练实践。作战理论的创软件)b.推进保障模式集约化(统筹新离不开军事训练的实践,军事训练全军训练场地设施,统建共享训练信实践是检验作战理论的标准,发展作息资源,完善区域联合保障机制)c.战理论的途径。军事训练为探索和创推行保障管理规范化(不管完善训练新作战理论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其保障规章制度,加强各种保障活动的次,军事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规范化管理)

径。战斗力是由官兵素质和武器装

一、军事训练与战争的关系

备、体制编制、组织指挥、行政管理、军事训练服从并服务于战争需保障能力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在这些求规律,揭示的是军事训练与战争实战斗力因素中,武器装备和体制编制践之间内在的、普遍的联系,是训练只是潜在的战斗力,只有经过训练才与战争二者关系的本质反映。这一规能将潜在的战斗力变为现实的战斗律是军事训练的基本规律,它渗透并力。其他因素,如官兵素质、组织指贯穿于军事训练的全过程。军事训练挥、管理水平及保障勤务等,都是人是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战的因素在起作用。人的素质高,战斗争的发展而发展的。军事训练依存于力就强,反之则弱。而人的素质不是战争,战争对军事训练起拉动和导向与生俱来的,要经过长期的军事训练作用。军事训练服务于战争的目的实践来提高。在和平时期,这些因素性,及其对于战争的从属性,决定了形成战斗力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军事军事训练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战争需训练来达成。由此可见,军事训练的求。换句话说,就是一定的战争决定实践过程就是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着一定的军事训练,战争的发展促进过程,离开了军事训练实践,战斗力着军事训练的发展。一方面,战争的的生成和提高就是一句空话。第三,需要牵引军事训练最大限度地与之军事训练效果影响作战进程和结局。相适应。军事训练是为做好战争准备一方面,军事训练水平影响作战进和赢得战争胜利服务的,它始终依存程。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的部于作战,受制于作战,服务于作战,队与军事素质较差的部队交战,能够战争对训练起着拉动和导向的作用。大大加快作战进程,能在较短时间内另一方面,军事训练对战争具有能动取得作战的胜利。另一方面,军事训的反作用。训练是战争的“预实践”。练水平影响作战结局。军队经过严格训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训练,军事训练水平高,战时就能牢进程和结局。二者相互作用,推动训牢把握战场的主动权,取胜的概率就练与战争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几大,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相反,个方面。一是战争需求决定着军事训

未经严格训练的部队,必然形同一盘

争需求规律,揭示了军事训练与战争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告诫我们,要取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作为军事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依据军事斗争的方针、原则确定军事训练的方针、原则,依据军事斗争的形态、样式确定军事训练的内容,并结合训练的目的、内容,选择最能体现实战并适应受训者接受作战知识和技能规律的手段和途径,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军事训练与战争需求的差距。

二、军事训练体制与法规要和军队建设及训练实践相协调军事训练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体制与法规的调整改革应有利于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军队培训人才种类、数量、质量,都是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确定的。在各个历史时期,军队建设和军队任务不同,对军队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训练体制与法规要适应这种变化,根据客观需要建立各种、各类、各层次的训练体制与法规,加强对多种人才的培训。例如,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建设既需要各级各类指挥人才,又需要懂得高技术装备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训练体制与法规能够按照不同性质和等级的部队,以及专业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使之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作战技能,并打下牢固基础,为部队高层次训练创造条件。有些情况下,训练体制的调整与改革对训练本身是有益的,但从军队建设的全局看,还不成熟,甚至可能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就需要把握好训练体制与法规调整改革的时机和进程,使训练体制与法规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军事训练体制与法规要和训练实践相适应军事训练是具有很强动态性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军事训练体制与法规必须适应训练实践的特点。比如军事训练具有实践性、系统性、针对性、渐进性、反复性、复杂性等十分显著的特征。科学的训练体制与法规应能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法规制度上,适应训练活动的主要特点,确保其顺利进行,否则将影响训练实践效果。另一方面,军事训练体制与法规还必须适应训练实践的发展变化。军事训练实践活动受战争形态、兵役制度、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使训练呈现新的特点,对训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需要训练体制与法规必须跟上并适应这些变化,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结合实际谈军事训练要素的关系 军事训练要素主要包括组训者、受训者、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环境五大要素。由组训者根据训练目的,制定训练方针和原则,下达训练任务,明确施训计划,组织训练准备与实施;受训者根据组训者的要求和确定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环境而接受训练。在此,组训者与受训者共同构成训练的主体,两者之间不仅有教与学、教与练的关系,而且还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训练内容、方法和环境共同构成训练的客体。训练主体与训练客体之间是利用与被利用、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训练主体利用训练客体提供的条件开展训练,以达成训练目的。训练客体影响和制约着训练主体的训练活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环境制约着训练质量和效益。组训者利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环境,启动训练、保障训练,使受训者接受训练,最终达到训练目的,完成训练任务。

四、我校在军事训练管理方面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了解和掌握军事训练管理的特点,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军事训练管理的前提。军事训练管理具有行为的规范性、系统的整体性、结构的层次性、过程的周期性、活动的动态性、内容的兼容性等显著特点。行方法、手段的优势互补,求得最佳的整体管理效果。把握军事训练管理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就是要求训练管理者必须从训练系统的整体效益出发,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以全局的观念,管理本单位的训练工作;从全局出发,管好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局部,抓好训练中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善于协调各个训练局部之间的关系,照顾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利益,使各个局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效能。结构的层次性军事训练管理结构的层次性,是由军队编制体制和军事训练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反映了训练管理结构的存在状态及基本面貌。结构的层次性体现在:其一,军事训练作为一个大系统,有着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训练内容,形成了从基础到应用、从共同到专业、从专业到合成的训练内容体系,呈现出很强的层次性。这种内容上的层次性,反映出训训练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管理新理念的确立、管理环境条件的变化、管理任务的变更、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更新等,尤其是在新军事变革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动态性就显得更加明显。把握军事训练管理活动的动态性特征,就是要求训练管理工作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准确把握训练管理的动态性。要针对客观形势的发展与训练动态的变化,适时调整训练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坚持训练的改革与创新,使训练管理始终处于生机勃勃的发展状态。内容的兼容性军事训练管理内容的兼容性是指军事训练管理与行政、思想等管理有着相互兼容、交叉融合的特性。内容的兼容性体现在:一是训练管理者兼有多种身份。军事训练管理者既是组训者,又是行政管理者,在一定条件下还是政治工作者。这种身份的多重变换,对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军事评估。军事训练评估综合性原则是指对评估对象从训练活动的总体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求得客观的评估。组织军事训练评估时,应尽可能地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和反映,全面把握军事训练活动的状态。评估与指导相结合原则军事训练评估要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引导组训者、受训者明确今后改进的方向。同时,在进行军事训练评估时必须伴随有指导。这个指导要以评估结论为依据,根据诊断出来的问题和受评估对象的现有条件,提出具体的军事训练改进意见。坚持评估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是由军事训练评估的本身目的所决定的,以评估结论指导军事训练活动,达到推动军事训练发展的目的。

六、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卫勤保障能力生成途径的设想,如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内容

内容:现代战争正由火力主导向信息主导转变,由依靠数量规模制胜用新的技术手段,解决新装备训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训练基地为主要依托,以模拟仿真为基本手段,以信息网络为基础设施,大胆创新现代化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益。信息网络是军事训练信息化的核心要素,网络能够为广大官兵及时提供各种训练信息资源,大节约训练时间,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将使训练教学由原来的黑板、挂图、幻灯、手工等传统手段转变为以网络、可视化、模拟、电教、自动化为主的先进科技手段,为首长机关和部队推进网络办公、开展网络训练和实施网络考核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区域联网协作训练、远程教育训练、基地监控训练、模拟训练、虚拟现实训练等新型网络训练方式,将成为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质量的重要方法。以固定的大型训练场地和现代化设施为依托,运用先进果,不断深化联合训练的研究探索。加强兵种作战单元内部单一作战要素集成训练、兵种作战单元内部诸作战要素集成训练、军种作战单元内部单一作战要素集成训练、军种作战单元内部诸作战要素集成训练。要以联合训练大纲为依据,完善训练法规,对训练秩序、组织领导、任务,以及训练的方针、原则、指导思想、训练时间、训练课题、训练标准、训练保障和训练考核等做出明确规范

思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关键在于争夺制信息权,而制信息权基础在于制电磁权。可以说,未来战争中谁夺取了制电磁权谁就能夺取战争的胜利。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敌方多维战场空间电磁攻击与干扰、己方装备的自扰互扰、民用设备的占频辐射和自然环境的干扰影响,使得战场电磁空间异常复杂,并贯穿于整个战争的始终。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交战双方在电磁空间中的争夺愈为的规范性军事训练管理行为的规范性,是我军实施正规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它的实质是按照统一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有关训练法规进行训练管理,严格遵循训练规律,建立起正规有序、充满活力的训练管理机制,使参与训练的各级组织、各类人员都在法规的范围内活动,训练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都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行为的规范性体现在:一是要以军委、总部确定的训练方针、原则和上级的训练指示,来统一对训练的认识,规范训练行为,严格训练纪律,并把它贯穿于整个训练管理过程的始终,以保证部队训练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二是以条令、条例、规章、制度为依据,严格训练管理的运行,使之条令化、制度化、标准化。我军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反映训练客观规律的法规制度,只有依照这些法规制度去管理训练,才能保证部队训练活动符合客观实际,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陆军装备的不断更新,部队训练的组织实施更加复杂,规范程度越来越高,要求部队训练管理行为更要依法行事,正规有序,即便是训练改革,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对于取得的训练改革成果,要力求通过建章立制转化为训练者的行为规范,以维护训练工作的严肃性。三是部队训练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职责、标准和健全的法规制度,只有按规范的程序、步骤、方法实施训练管理,才能确保部队训练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把握军事训练管理行为的规范性特征,就是要求训练管理者必须遵循训练规律,建立起正规有序、充满活力的训练管理机制,使训练的各级组织、各类人员、各个环节和各个步骤都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系统的整体性军事训练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管理效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单个要素能量的发挥,而且还取决于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以及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在:一是管理者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这一根本目的而开展。训练目标与管理目标,在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既是开展训练活动的根本要求,也是开展训练管理活动的价值所在。二是训练管理既强调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单个要素的合理使用,又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地安排、组织和协调,使其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益。三是将训练管理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从任务确定、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到总结考评,对每个管理环节进行周密部署和细致安排,使整个管理过程形成一个闭合的锁链,杜绝管理环节上的“短板”现象,有效发挥整体管理效益。四是将多种管理方法、手段同时作用于管理对象,通过各种练对象的不同需求,要求其管理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使军事训练各系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保证军事训练逐渐推进和有序发展。其二,军队编制体制的层次结构,决定了各级训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任务、职责和权利的不同,从而构成了训练管理的类别与层次。把握军事训练管理结构的层次性特征,就是要求训练管理者必须实行“分级管理、按级负责”,使管理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保证训练系统协调一致的高效运转。要按照各自职责和权力,行使管理的职能,防止包办代替、不分层次职责“一杆子插到底”的倾向。那种包揽一切的训练管理,不但对训练落实无益,妨碍管理的效果,反而会压抑下层管理者的积极性,还会给本系统的训练管理造成忙乱现象,妨碍训练效果。过程的周期性军事训练管理过程的周期性,是由军事训练逐级递进周期循环的特点决定的。军事训练管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周而复始,循环发展的过程。过程的周期性体现在:一是训练时间的周期性。通常师以下部队,以一个为一个大的训练周期。训练又划分为入伍训练、分业训练、实兵演习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每一课题又是按照准备、实施和总结等步骤循环进行的。二是训练对象的周期性。由于士兵有规定的服役期,军官有规定的任职期,这就决定了士兵、军官和部(分)队的训练,必须按照规定期限循环往复的进行。三是训练内容的周期性。通常情况下,从基础训练开始,经过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战役训练到联合作战训练结束,完成一个训练周期,循环往复,渐进发展。军事训练的周期性,必然导致军事训练管理过程的周期性。每个周期都包括部署训练任务、制定训练计划、组织训练活动、进行训练考评等管理活动。一个训练管理周期的结束,并不是管理活动的终止,而是随着训练任务和内容的转换,又进入下一个管理周期。把握军事训练管理过程的周期性特征,就是要求各个层次的训练管理工作,必须以各自的周期管理目标为依据,既要管理好各、各阶段的训练,又要注重各、各阶段训练的相互衔接,按照训练规律,实行有重点调节和控制,有预见性地开展训练管理活动。活动的动态性军事训练管理活动的动态性是指军事训练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活动的动态性体现在:一是训练管理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如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流逝、场地的转换、财物的损耗、信息的更新等,必然会影响到训练管理的稳定性,训练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而变化。二是训练管理手段的先进性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部队训练中的应用,加速了训练手段的更新,训练管理的手段也应随之而变化。三是部队

训练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合一。如军、师、旅、团等训练管理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都是合一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训练管理时,正确处理好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一致。三是管理内容多重交叉和兼容。比如,训练管理有对人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主体也是人,两者在管理内容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四是训练管理与其它管理目标是一致的。训练管理是为了增强部队战斗力,行政管理是为了培养部队优良作风,思想管理是为了提高部队官兵思想政治觉悟,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把握军事训练管理内容的兼容性特征,就是要求训练管理者在训练管理中,要把训练与管理、训练管理与行政管理、训练管理与思想管理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训管一致,教养一致,管理与育人相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军校医学生的军事训练评估应遵循什么原则和方法注重目的性原则军事训练评估目的性原则,是指每次开展军事训练评估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含糊笼统。军事训练评估的总的目的就是判定训练效果,改进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训练质量。军事训练评估的目的性要求在实施军事训练评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主观臆断,不掺杂个人感情,完全按评估标准办事,保证军事训练评估结果公正、准确。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是指在军事训练评估中,侧重对军事训练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质的分析,尤其在对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评估时较为有效。定量分析是指在军事训练评估时,侧重对军事训练及其效果的量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军事训练的质量情况。在组织军事训练评估时,能组织定量分析的,应尽量组织定量分析;不能完全组织定量分析的,也应搞好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通常对单个人员和单课目训练的军事活动,应尽量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单位军事活动的评估,在侧重定量分析的同时,要加强定性分析,把握军事训练活动的可能变化。静态与动态评估相结合原则静态评估是指重点考评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状态,是对评估对象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所达到的训练水平的现实反映。动态评估的重点是考察评估对象在训练过程中的发展状态,其特点是偏重于历史情况的比较。在组织军事训练评估时,要坚持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把现状搞准,原因搞清,更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通过横向对照和纵向比较,把握军事训练活动的成功之处、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多渠道性与综合性原则军事训练评估多渠道性是指在评估过程中,要注重收集与训练活动相关的多方面的意见和信息,尽可能实行不同部门(司、政、后、装)、不同职级(军官、士兵)、不同身份(组训者、受训者)人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向基于精确作战制胜转变,由按建制协同作战为主向成体系成建制一体化联合作战为主转变。信息已经融入物质和能量,成为提高战斗力的主导因素。目前,我军处在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历史阶段,训练内容改革必须适应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要求,在指导上更要依赖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由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按照训战一致的原则,遵循信息主导、系统谋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从优化军队的作战能力结构和官兵的知识能力结构入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整体推进,把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变到依靠信息技术进步为主上来,不断改革创新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内容,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军事训练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根据不同作战任务需要、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要求、未来战场环境特点创新设置信息化训练内容,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先进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按照军事训练大纲要求,充实信息化基础训练内容,加大信息化知识比重,突出高技术装备操作技能训练,加强军兵种作战单元内部集成训练和信息化作战要素集成训练。着眼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和指挥能力,突出信息化知识学习、信息化技能训练和新装备训练,全面加强智能、体能、心理和作风训练,增强官兵的综合素质。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拓展多样化的训练内容,充实反恐维稳、处置突发事件等训练内容,完善抢险救灾、核生化救援、海上搜救等应急救援训练,丰富发展与外军联合军演、跨区基地联合训练等内容,全面提高我军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设置作战诸要素体系集成训练内容,使平台与平台、系统与系统之间高度融合、整体联动,提高部队的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快速机动、电子对抗、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实现作战能力的综合集成,使训练水平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相适应。以联合训练内容改革带动各军兵种训练内容创新,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内容创新带动兵种专业训练内容改革。通过联合训练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结合起来,把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联动起来,把战略、战役、战术训练衔接起来。

方法和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军事训练提供了先进的训练手段。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主要是以军事训练信息网为依托,强调把网络、模拟、虚拟、自动化等现代智能手段普遍应用于训练实践,训练方法手段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部队装备的大批信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型武器装备,配发的大量先进训练装备器材,对提高部队训练质量和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应当充分利用部队综合集成建设和训练成果,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组训方式,的导调手段,模拟逼真的战场环境,来愈激烈,无论是情报侦察、信息传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演练情况作输,还是战场指挥控制、精确打击,出科学裁决。要按照一体化联合训练都将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进行。复杂电需求,依托现有三军训练基地和设磁环境条件下军事训练是信息化条施,科学规划训练基地布局,加快综件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信合性训练基地建设改造步伐,创设逼息化训练的基本特征。同时,开展复真的信息化战场环境,重点建好导调杂电磁环境下军事训练又是一种全监控、战场仿真、辅助评估、综合保新的训练模式,具有十分鲜明的特障和基地管理“五大系统”,满足各征。要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军兵种专业训练和联合演习需要。要客观需求,把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依托训练基地,打造实战练兵环境,指挥协同能力作为长期目标,搞好顶培养形神兼备的模拟对抗部队,摸索层设计。要立足现有体制编制和武器实兵实装对抗的训练方法,积极开展装备及其发展,分阶段确立目标,一专业技术对抗、首长机关对抗、实兵步一步向前推进。要把弄清楚“如何战术对抗,逐步推开联合对联合的体建”和“训什么”的问题作为推动信系对抗,在激烈的对抗环境中练谋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难点问题,解略、练指挥、练战法、练协同、练保决如何构建真实的未来作战的电磁障。要建设科学、逼真的模拟战场环环境问题,并对部队进行规范。要深境,实现联合战役训练、合同战术训入开展重点难点问题理论攻关活动,练、新装备操作训练、复杂专业技术着力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理论训练的模拟化。要改进模拟训练手与训练理论,不仅要弄清是什么,更段,发展实战化模拟训练系统,构建要弄清怎么办,用理论的突破带动训作战指挥、武器装备操作和实兵对抗练的创新发展。要把复杂电磁环境下相结合的模拟训练环境。要充分运用军事训练放在机械化训练向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训练转变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总体筹术、军事专家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划,注重训练层次与要素的融合,战和模拟仿真技术,提高训练质量,并术训练与技术的统一,训练内容与训在模拟系统的引导下与虚拟的复杂练方法的协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一体电磁环境交互,随机应变。化联合作战能力,重点抓好“网电”重心: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场对抗部(分)队、装甲兵部(分)队、向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拓展,作战样防空兵部(分)队、陆军航空兵等主要式向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发展,技术兵种部队的训练,结合作战任部队的战斗力集中体现为一体化联务,以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主战装备合作战能力。在2006年召开的一次的训练为重点,突出对首长机关训练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胡主席指出,的指导,搞好针对性、应急性训练,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是体系与体尽快形成决战决胜能力。要以科学有系的对抗,基本作战形式是一体化联序的宏观筹划与组织战区部队关键合作战。联战必须联训。要着眼提高性训练科目为主实施重点指导,分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大力析、掌握各部队对复杂电磁环境下训加强联合训练。要抓好战略战役战术练需求,制定训练方案和实施计各个层次的联合训练,并积极探索军划,下达训练任务,跟踪检查指导,政军民联合训练的有效机制和方法。组织检验评估和考核训练效果,协调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主要是以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要加强电磁攻防统集成训练为主,强调作战要素、作基本技能和战法训练,熟悉军用电子战单元、作战体系的高度融合。适应设备、信息化武器装备、指挥控制系一体化联合作战发展要求,必须大力统的技术性能和电子战力量的使用加强联合训练,并引领各层次训练,原则,掌握电磁遮断、电磁佯动和抗聚合各类作战单元、各种作战要素,干扰、防自扰、抗毁伤等电磁攻防基实现训练主体的互联互动,引领各军本战法。要完善相关训练保障手段,兵种、各层次训练。要建立诸军兵种把战场电磁态势和电磁对抗行动真参加的具有高度权威、相对固定的联实地模拟出来,提高电磁环境的复杂合训练领导机构,具体筹划设计并研程度,为训练提供逼真的电磁环境。究解决训练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联要结合作战任务,积极开展复杂电磁合作战训练理论研究,健全联合训练环境下的适应性、对抗性、检验性演体制机制,建立联合训练法规体系,练,使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认知信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积极开展联息化战场的基本特征,摸索复杂电磁合训练新实践。要强化军兵种知识、环境下作战的制胜之道。

联合作战理论学习和作战对象、战场

1、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训练内环境研究,突出军兵种情报信息共容必须进一步向信息化聚焦 享、目标识别引导、指挥信息互联互

2、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训练重通等内容的演练,加强联合作战指心必须进一步向联合训练转移 挥、战法、保障等内容训练,通过联

3、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更加注合基础训练、联合专项训练、联合指重拓展信息化训练方法和手段 挥训练、联合实兵演习,将联合训练

4、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必须创思想贯穿于战略、战役、战术、技术设复杂电磁环境下军事训练条件 训练之中要深化军兵种集成训练,逐

5、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必须实步推广运用信息系统的指挥训练、作现精细化的训练管理。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探究 篇5

关键词:功能训练,动作模式,动作筛查

为了备战伦敦奥运会,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与美国体能训练公司AP (Athletes Performance) 合作, 成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 标志着身体功能训练被引入中国。身体功能训练团队服务于20多支国家队, 包括乒乓球、体操、跳水、游泳、击剑等项目。身体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我国大部分运动员伤病多、动作模式不正确、动作代偿等问题。伦敦奥运会我国取得了境外奖牌数量第一的优异成绩, 该团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功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在我国开始传播, 但是目前很多人对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 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也有失偏颇, 如认为核心训练等同于功能训练, 因此, 有必要对身体功能训练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功能训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Gary cook[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设计功能性的动作来发展身体的一种训练方法, 并提出运用功能训练方法来锻炼上下肢的观点, 并且具体示范了相关功能训练动作。

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指出功能性训练是包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1]等认为与一般体能训练相比, 功能性训练具有更多的训练形式, 训练目标基于动作, 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 提高动态稳定性和加强全身协调性, 功能性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 也会结合脊柱恢复、瑜伽、普拉提、体操以及其他任何可以发挥作用的训练方式, 最终使练习者提高核心稳定性、理解并提高运动技巧、增强专项运动能力、提高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等。

Thomas kurz[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整体的训练方式, 而不限针对局部肌肉的训练, 是通过训练运动模式是人体运动达到稳定和高效。他认为功能性训练还可以理解为利用功能解剖学的相关性的知识来选择训练手段, 以防止受伤并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张英波[2]认为, 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身体运动能力, 通过加强核心柱功能和动力连效能, 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 它包括了多方向动作衔接的加速度、稳定性及减速等练在内的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的整体性训练内容。

闫琪认为功能训练是从功能的视角审视和思考体能训练, 因此他将功能训练称之为功能性体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备战团队在美国培训期间, 袁守龙、刘爱杰、张英波、尹军等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 将功能训练界定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由是, 康复领域的功能训练是为了使病人恢复到能够独立生活。而体育领域的功能训练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运动能力, 为了突出运动的特点, 因此将其界定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首都体育学院被批准的博士项目是“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工作站”。因此,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目前国内官方比较认可的一个定义。

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2.1 动力链理论

为了深入了解功能训练的内涵,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于动作新范式的理解。这个新范式是1990年由Gary提出来的, Gary认为肌肉的功能不是基于所谓的肌肉的屈、伸、内收、外展, 而是应该基于整个动力链的协调运动。Mike Boyle[3]指出功能性训练归根结底是功能解剖学在训练中的应用。功能解剖学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人体的实际运动来分析肌肉的工作情况。也就是说功能解剖学是基于活体的肌肉分析。而基础解剖学是基于尸体的、单个关节的肌肉分析。因此, 它并不能解释在真实的运动情景中肌肉是如何工作的。相反, 动力链将人体看做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链条。运动链是在中枢和运动神经支配下的按某专项特定动作顺序的多关节、多肌肉参与的联合运动过程中的动力传递。

2.2 动作发展理论

人类动作的发展与年龄有关, 但并非由年龄决定。这种发展是一种质变, 具有序列性 (即一些动作形式必然先于其他动作出现) ;是不断积累的,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同时还是个性化的。为了更好地阐述人类动作发展的过程, 美国学者提出了“动作发展山峰”的模型, 并按照动作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分期。

Clark (1994) 将动作发展划分六个时期:反射时期 (Reflexive Period) ——出生后到出生后两周;预先适应时期 (Preadapted Period) 出生后2周到1岁;基本动作技能时期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Period) :1岁到7岁, 主要基本动作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行为对今后动作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基础性。这一时期儿童应充分掌握多种基本动作, 如果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不佳, 将会导致形成熟练动作过程中的障碍。专项动作技能时期 (Context-Specific Motor Skills Period) : (情景特定化期) :约7岁至11岁。能表现和完成组合动作, 动作的发展取决于与情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受到家庭、同伴、文化传统等情境因素的影响, 并表现出个性化。技能熟练时期 (Skillful Period) :11岁以后。开始能够主动表现出较为熟练的动作技能, 并不断提高, 通过发展可具备多种熟练的动作技能。这一阶段仍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代偿时期 (Compensation Period) :由于受伤或衰老等原因, 使得动作技能水平下降。

动作发展理论一方面阐述了动作技能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阐述了反射性动作和基础性动作对专项动作技能的基础性作用。身体功能训练重视“基本动作模式”, 正是因为基本动作技能在整个人类动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本动作模式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Cook认为造成基本动作模式功能不良的原因主要包括:发育性、创伤性、习得性。锻炼人群和职业运动员主要因为意外损伤、不良动作习惯、早期专项化训练产生动作模式问题。功能测试筛查 (FMS) 和功能矫正手段都是基于人类动作发展的进阶序列而设计的。

3 动作模式的概念与评估手段

3.1 动作模式的概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要关注的是“基本动作模式”, 因此有必要对动作模式的概念进行相关分析。

张英波认为动作模式是由遗传、神经生理特性和功能解剖结构等先天因素所决定的, 为满足生存需要和完成动作任务而采用的最符合人体自然条件、省力和安全的最优化的动作实现方式。

程翀认为动作模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 肌肉、筋膜及关节等系统同对预先储存在大脑中相应动作程序执行的过程, 这种执行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的。神经肌肉系统和动力链、核心柱是形成正确动作模式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动作模式可使训练效益最大化地迁移至专项技术, 有效预防损伤, 提高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动作模式不仅仅关注关节、肌肉、骨骼等动作的执行系统, 而且关注动作控制的软件系统———动作程序。二者通过神经系统的指令、本体感觉的反馈系统得到沟通。我们传统的训练重点关注于动作的执行系统, 对动作的控制系统和动作反馈系统重视不够。动作模式的确认是重要的, 因为人的大脑使用这些模式, 而不是孤立的肌肉和关节活动, 来产生对于动作的实际感觉和行为。

3.2 动作模式的评估手段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评估手段是功能动作筛查 (FMS) , 功能动作筛查主要针对健康人群, 出现疼痛的则用选择性功能动作筛查 (SFMS) 。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功能动作筛查 (FMS) 。功能动作筛查主要包括:深蹲、过栏架、前后分腿蹲、肩部灵活性测试、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转动稳定性测试。国内已有的研究对FMS筛查的内容、步骤、得分情况研究表多, 基本停留在介绍的水平。对FMS筛查内容之间的关系, 筛查目标体系, 受伤风险预测标准研究不够。

功能动作筛查的前三项测试, 下蹲、过栏架和前后分腿蹲是首要的, 因为这些测试体现出人体每天经历的, 在三种基本姿势下的身体核心部位稳定性。然而, 功能动作观察中的其他四项测试, 将能够系统地提炼信息, 筛查的七项测试是相互作用的, 用来帮助我们确认最薄弱的环节。

筛查的目标的层次结构:疼痛、受限的动作模式、不对称的动作模式、重复关节部位筛查。筛查的第一道过滤器是疼痛。筛查中疼痛出现, 筛查积分就不具备任何意义, 因为此时我们不能明确疼痛和动作二者之间是如何影响的。筛查的第二道过滤器是观察受限的动作模式, 在使用积分标准对七个个动作模式进行排序, 排序的目标是确定最为受限的动作模式。筛查的第三道过滤器是动作的不对称性, 在七项测试中有五项测试需要单独进行左侧和右侧的动作评价。第四道过滤器是重复关节部位筛查, 在七项测试中, 涉及伸髋的5项、屈髋的4项、伸肩的3项、屈肩的4项、伸膝的3项、屈膝的4项、伸肘3项、屈肘3项、踝背屈3项、伸腕2项。通过重复关节部位的筛查, 观察受限和不对称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 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指向性。

Kieseletal通过对职业足球运动员的FMS得分与受伤风险进行研究, 确认FMS≤14分受伤风险大增, 这项研究成为FMS受伤风险预测临界值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该项研究的样本较小, 受试者主要是职业足球运动员, Schneiders et al因此建议增加样本的含量和样本的多样性, 以期客观确定FMS的风险预测临界值。随后的一些研究, 针对不同人群的分别得出不同FMS临界值15.7, 16.5, 15.5等。国内还未见到对于该标准的研究, 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样本的多样性以确定统一标准, 另一方面可尝试以年龄或不同群体为标准, 已确立不同年龄或不同群体的风险预测标准。

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4.1 从各学科的发展历程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各个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总会出现不同的理论流派。比如社会学先后出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女权主义等。心理学出现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流派。教育学出现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等流派。一种流派在某一时期盛行,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刻, 这一流派的一些问题开始暴漏, 于是矫枉过正的出现另一流派。但是, 这种非此即彼的钟摆现象并不能科学合理的解释所有问题。因为影响一个学科的因素是多方面, 仅仅顾及一个方面是片面的, 因此出现了各种理论相互融合的想象。影响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同样是方面的,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动作模式训练, 传统体能训练强调运动素质训练, 两者各有侧重, 偏重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辩证统一地看待有关两者的关系问题, 才能避免使我们走向极端。

4.2 从“冰山模型”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Deydre Teyhen[4]描述了运动能力发展的“冰山模型” (见图1) , 描述了冰山下的功能性动作包括: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动作的质量和动作效率。冰山上的运动表现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动作表现。阐明了功能动作是运动表现的基础。缺乏灵活性与稳定性的体能训练, 将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建立在动作限制、动作代偿的体能训练将增加运动损伤, 运动寿命缩短。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功能训练是基础, 传统体能训练是提高。没有基础的提高是运动表现短暂的, 我们很多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过短就是因为基础的动作模式有问题。只有基础没有提高是出不了运动成绩的。有研究表明运动表现与FMS的高得分不相关, 运动表现与1RM高相关, 这充分说明了传统体能的作用。因此, 将两者割裂或偏重一方都是不科学的。

5 结论

功能训练被引入后, 业内人士对此出现了很多争论, 根本原因在于对功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本研究认为, 身体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 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它是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传统体能训练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 是取得运动成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Cook G, Burton L, Hoogenboom B.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2[J].N Amer J Sports Phys Ther.2006, 1 (3) :132-139.

[2]张英波, 梁林, 赵洪波.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

[3]Michael Boyle,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M]Human Kinetics.

训练理论体系 篇6

1 日前我国足球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竞赛体系混乱、足球市场黑暗交易严重,训练体系条件缺失

事物发展有着两面性,它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合理性,但是存在也必会存在相应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在相关调查的基础上,主要从我国足球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目前我国足球运动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竞赛体系上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足球竞赛体系的体制不合理,体制的不合理设置便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以中超为例,现行中超联赛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主体政社不分、管办不分;职业联赛监管体系缺失;中超联赛委员会管理权力有限等。[1]如此,便导致我国足球业想大展拳脚,但没有施展拳脚的场地;想冲出亚洲的梦想,也只能在梦里面完成。此外,竞赛体系混乱,竞争机制不明朗,引起的“赌球”现象也是我国足球竞赛体系中的一大问题。日前,足球市场上的内幕交易、黑哨、买球、卖球等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公众不再为之感到惊奇。通常公众把足球运动当作一项“贵族运动”,其软硬件设施要求高仅仅只能算这种观点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则可能和足球市场的相关问题有关。虽然,竞争能引发进步,但我国足球运动内部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问题。其次,从训练体系上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足球训练的相关软硬件设施不齐全。对于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可能不存在训练场地缺失、运动器材无能力购买、训练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这些地方的学生即使上课期间未接受足球训练,但周末及假期依旧有条件去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只要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需求。但中国目前的城市等级依旧以长沙、贵州、昆明这样的中小城市为主,其中边远山区及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在这些地区由于经济、交通、文化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相关部门无法引进人才,也无法支付足球训练的巨额资金。即使当地学生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也只能拿皮球当足球来饮鸩止渴。另外,我国足球对于青训体系的培育相对较少,从而使我国足球大部门存在根基不稳的现象。因为足球运动跟跳水、体操一样,都是吃青春饭的运动,一旦老队员退役有能力的新队员上不来,便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同时,对于足球职业联赛的设置较少,职业联赛是检验一名运动员水平的良好方式,就像考试是检验一个人学习成绩的方式一样。如果学习成绩不佳,后期则需加强复习和预习;如果赛事成绩不佳,就需加强训练,提高其水平。

2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加强足球内部改革,为青少训练体系创造条件

建立完整且相对稳定的竞赛和训练体系,是我国足球发展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世界足球强国竞赛和训练体系布局的成功经验,[2]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足球业内部改革,为青少训练体系创造条件。其针对上述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从竞赛体系上讲。摆在核心位置的是要实行足球体系内部的改革,把政社、管办分开,实现行政、社团的两套班子运行模式,行政做好行政方面的工作,社团做好社团方面的工作。如此,才能使内部机制明朗,去除模糊混沌的边缘界线,从而使足球运动员、教练等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培养相关研究人员,对世界足球强国的竞赛体系的成功经验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在结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足球运动员、足球联赛等的规章制度,把以往的恶性竞争转化为良性竞争,真正让足球运动发展成为具有内涵的一项运动,实现良性循环。此外,我国也应积极加强与国际足协、世界足球强国的联系,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用他们的经验来“会诊”我国的病症。对于,黑哨、赌球、黑暗交易这些足球市场的陋习,政府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强相关打击,积极查处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遏制这些问题,让已有的消除,有苗头的打消。而政府的法律部门也应制定相关的行业规则和法律,从根本上来抑制这些问题的产生。

其次,从训练体系上讲。最重要的是,加强足球运动投资、引进足球训练专业人才。不光光是为国足引进世界一流的教练,还应为一些中小城市、边远山区的学校引进人才,让这些地区的足球爱好者接触足球、接受足球训练。从而在这些爱好者中跳出精英,为日后我国足球业的发展出一份力。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制定多项计划来扶持中小城市及边远山区学校、公共场所足球场地及相关设施的建设,比如定期给边远山区一定的资金支持来维护足球场地的建设、开展大城市与边远山区的“足球训练手拉手活动”等。此外,为目前已有能力开展青训体系的地区和部门,制定好青少年训练的计划,使青少年训练体系明朗、合理、竞争公平,并实行优胜劣汰的淘汰制度,让有能力的队员进入国家队,从而告别现今足球队伍老队员退役后青黄不接的问题。

最后,我国足球竞赛体系和我国的足球训练体系应加强联系。把竞赛体系套在训练体系上,把训练体系附贴在竞赛体系上,而把两者紧密联系的最好方式是多开展职业联赛。职业联赛看的是足球队员的真实水平,在比赛中发现的不足在日后的训练中则需加强。反之,训练时不仅要训练踢足的基本功,还应积极研究赛式中取得佳绩的技巧和方法。从世界足球强国来看,他们每个季度都会举行不同的足球联赛,来检验足球运动员的水平。在竞赛、竞争体制中检验自我的水平目前依旧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值得去探讨和开发。

3 结语

训练理论体系 篇7

1、体能训练对警察职业的重要性

警察体能的高低是决定其在抓捕罪犯和行政执法过程中自身表现和能力的直接体现, 警察良好的体能能够更好的适应其工作环境的实际需求, 其中包含了力量、自身耐力、敏捷度、跑、跳、攀爬以及心理素质等。而一线警务人员身体素质是衡量警察战斗力的指标, 也只体现了抓捕罪犯、长时间执行任务, 处理突发事件、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能力。

从根本意义上来讲, 公安部门的工作效果直接决定了其队伍战斗力的水平, 也关系到其自身职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因此, 只有把体育训练理论同警察平时的训练进行有效融合, 才能提升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警察体能进行系统性的训练, 能够满足警察在日常工作中身体功能的实际需要, 使得警察职业更加专业化, 使其能够更好的履行自身职能。而从事警察这一工作的人员一定要根据自身职业所具备的特点, 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坚强的意志以及较高的作战能力, 来满足警察这一工作的特殊要求, 而这种能力和技能的构建, 都是在警察体能训练的前提下多建立的, 因此不难看出体能训练对警察是非常重要的。

2、体育训练理论以及方法结合警察训练所要遵循的原则

2.1、注重训练原则

日常训练是提升警察身体素质的的基础和前提, 而实战则是对训练成效的综合评价, 其不仅仅是一个衡量训练结果的一个过程, 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由于相关人员缺少系统性、科学化的体能训练, 不定期、不规律的标准测试, 不能满足警察日常工作中的需求。因此, 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能够提升警察队伍的战斗力, 同时也为运动科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针对性原则

警察队伍中男女老少各占一部分比例, 因此对于警察体能的实际要求就要有所不同, 所以只有训练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才能满足不同身体情况的警察的实际需求, 例如, 年纪较大和身体素质水平不高的警察可以进行适当的长跑以及具有一定间歇性运功的。而年龄较轻、身体条件较好的警察可以加大运动量, 采用越野跑或者是障碍跑等方式。来维持和改善自身身体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 根据警察的不同情况以及身体条件来接受有针对性的训练。

2.3、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由于警察长时间处在工作繁重的状态下, 生活中也缺少规律性。因此在这种实际情况下, 对于其日常训练也尽可能的科学、合理, 有效控制其运动负荷量, 是保证警察日常训练效果的前提。因为一旦负荷量过大, 就会导致身体机能持续下降, 进而对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并且还有可能会对自身造成伤害, 而运动负荷量过小, 就不能给警察的身体一定的刺激, 使得其训练目的达不到实际要求。因此, 警察在体能训练方面生一定要保证体能和身体条件共同进步, 保证二者均衡发展, 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

2.4、长期性原则

想要提升警察体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执行的项目, 因此想要更好的提升警察体能, 就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其方法、内容、各项机制, 在这一基础上制定长期、有效的训练计划, 充分调动经常队伍的积极性, 进而是他们能够主动接受训练, 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2.5、按部就班原则

在警察体能训练过程中, 只有使用正确的训练方式, 合理的训练符合, 才能更加有效地对其体能开发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旦训练强度和负荷量超出极限, 不但不会对体能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还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从而影响警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 体能训练就要结合实际按部就班的进行, 使其在最合理的状态下, 达到最大的体能提升。

3、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警察体能训练结果

3.1、耐力训练方法

首先, 在和犯罪分子的对抗中, 需要较大的体能消耗, 因此不管是对耐力还是体力, 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较强的耐力就不能满足现阶段逮捕工作的实际要求。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警察都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耐力训练, 进而使得其心血管以及心脏相对较为薄弱, 在加之其长时间奋斗在基层一线上, 对导致其人员的疲劳, 因此想要更好的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就要对其耐力进行相应的训练。

其次, 耐力是警察身体机能中最为基本的一项, 不仅可以提升警察呼吸功能, 还能提高其自身抗疲劳能力, 进而保证持久、良好的运功能力, 使其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状态。通过有效地耐力训练方式, 能够加强呼吸以及身体机能的各项功能, 使其体内的氧气含量提升, 改变相应的生理机能, 推动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以此来消除身体上的疲劳。而在现代体育训练中, 逐渐转变了过去传统方式和方法, 有效提升了警察的毅力, 帮助其克服心理素质上的不足和欠缺, 进而使得自身技能良好的发挥。

再次, 想要提升警察的耐力水平就要选用合适的训练方法, 例如、越野跑、快速越野跑、变速度跑等方式。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够提升个体的有氧耐力, 进而提升警察整体的综合实力。同时,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 还要对训练场地内的设备进行检查, 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还要保证呼吸的速度和频率, 使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疲劳的肌肉受到放松进而保证训练成效。

最后, 外部环境对耐力训练的干扰, 因为这些因素也会对训练质量和时间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 训练鞋、训练内容、训练环境、训练方式、训练场所等。同时还要保证警察人员适当的运动量。

3.2、力量训练方法

怎样提升警察实战的能力, 提高公安部门的工作水平, 是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 警察个体力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警察实战水平高低, 同时也是警察警务技能良好发挥的关键。所以在对其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时候, 一定要科学的制定相应的计划, 由易到难逐步递进, 并且还要保证训练程度在其承受范围内,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注意的是, 力量训练的方式也要不断做出改变, 进而有效调动警察训练的兴趣。在打击犯罪过程中, 力量训练的加强能够提升和完善警察作战的技能和水平。

然而实际上, 大多数警务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的体育培训, 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 提升身体素质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 使得警察缺少健康训练的意识, 而对其体能的训练主要就是对力量进行训练, 因此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训练, 例如, 训练肌肉的爆发力, 其中包括散打、格斗、擒拿等方式。此外还要注意的就是, 力量训练通常在饭前半小时、饭后一小时、睡前一个半小时左右进行效果最佳, 同时还要注意训练过后的恢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力量训练的有效性。

3.3、速度训练方法

近些年, 由于警务工作的繁琐和基层人员的欠缺, 使得警察经常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 在加上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水平较差, 直接造成了警察体能的快速下降, 使得其死亡年龄逐渐下降, 部分警员过早的牺牲。因此, 不具备良好的体质, 就不能高素质的完成相应的工作, 所以增强体能训练, 提升抗符合能力, 改进心理素质, 是保证公安队伍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而对警察的速度进行训练, 就会使警察的职业素养更加的突出, 在进行犯罪分子抓捕和调查等技能的实施时更加有效, 同时也会提升公安部门工作的物理能力。

然而, 影响警察速度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个人神经反应的好坏来决定的, 行动速度则是由其肌肉收缩程度所决定的, 警务人员在从警以前也没有经受过系统、专业的速度训练, 使得其自身不能达到运动员的水平, 即使反应、速度较好, 也只是比普通人高一点。因此, 想要提升速度训练的能效, 就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 例如, 游戏方法、实战演练法、多次重复训练法、专项训练法以及装备结合训练法等。

4、结论

总而言之, 警察良好的体能素质是保证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 也是提升警察自身能力的实际需求,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体能素质, 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警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注意的是, 对警察素质的有效训练不光是要对身体进行训练, 还要注重其使用性和特殊性, 因此, 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而提升警察身体素质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体育训练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其中, 进而保证警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建国, 陈伟华.浅谈警察体能及训练方法[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5, 13.

[2]刘纪予.从司法警察职责浅谈法警队员的训练[J].法制与社会, 2015, 21.

[3]黎涌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训练人群的应用效果[J].体育科学, 2015, 08.

[4]王涛, 赵犇.公安实践工作视角下警察体能训练原则新探[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5, 04.

[5]刘涛, 石振国.学科理论视角中警察体能与实战技能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 2014, 04.

[6]崔性赫, 郭可雷, 吴阳.论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的不足与完善[J].四川体育科学, 2015, 04.

[7]姜宏斌.功能性训练概念辨析与理论架构的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 2015, 04.

[8]刘洋.积极心理学应用于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实用价值分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03.

听力策略的理论与训练模式 篇8

筅河北医科大学外语教学部史晓燕于红

英语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 首先是通过听和说来完成的, 而听又是说的基础。新的四级考试中听力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35%, 足见其重要性。作为教师,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力训练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听力训练主要以听力策略理论为指导。听力策略的理论始于西方的20世纪80年代, 他们研究的重点是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国内研究则始于90年代, 研究内容涉及熟练者与非熟练者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别, 背景知识对听力模式和听力策略的影响等。

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对策略的运用状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而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策略训练则尚未提及, 而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关键。

一、听力策略的定义及划分

听力策略是学习者在听英语材料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关于听力策略的划分, 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O'Malley&Chamot (1990) 的理论, 即听力策略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督策略和自我评估策略;认知策略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 (如捕捉关键词) , 理解储存策略 (包括总结、再现复述、笔录三个策略内容) , 意义策略 (包括推理、联想、预测) 和形式策略 (包括生词策略、语法策略和语音策略) ;社会情感策略主要包括交流策略和情绪控制策略。

从上述划分可以看出, 元认知策略是间接作用于听力活动的策略, 该策略具有长效性, 即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检验其成效。认知策略是直接作用于听力活动本身的, 因此这些策略构成了学生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情感策略应该是发生在听力活动后的, 因此也应在听力训练中加以强化。

二、听力活动的实质

听力策略训练应该建立在对听力活动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

束定芳和庄智象 (1996) 认为, 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听力材料的特征、说话者特征、任务特征、学习者特征和过程特征。Kenneth (1976) 认为听力理解由五个部分构成, 并且在顺序上, 后一个成分总是依赖于前一个成分, 即辨音、信息感知、听觉记忆、信息解码、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储存信息。

根据听力活动的五个环节, 不难看出, 听力活动顺利与否涉及到很多因素, 它们依次为:听者的语音水平、根据背景知识捕捉关键词的能力、短时记忆能力、总结能力、笔录组织语言的能力。这里并未穷尽听力活动所涉及的所有因素, 但却说明听力活动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活动, 其中有很多因素都是涉及听力策略的, 所以对听力策略进行训练是促进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但绝不是决定学生听力水平的唯一途径。

三、听力策略训练模式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要想使听力策略训练真正产生预期效果, 就不能把各项策略完全割裂, 因为每一次听力活动不可能单独涉及某个策略, 而是各种策略综合运用的结果。故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训练时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 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相结合

大家普遍认为对认知策略 (即一些直接作用于听力活动的策略) 进行训练才是正确的做法, 其实这一认识具有片面性。当然, 认知策略所包含的内容如怎样捕捉关键词, 怎样对所听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如何再现或复述材料, 如何根据所列选项进行合理的推测以及如何听出语音所传达的信息等是对听力活动成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也是课堂听力教学的重点。可以说认知策略的训练过程是对听力策略的了解、认识的过程。但是, 如果没有对听力活动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监督和及时的自我评估, 则无法保障听力策略的最终习得, 因为元认知策略是听力习惯的养成策略。两者需互相结合,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任何一种策略从开始训练到逐渐熟悉再到自觉应用都需要听者的自我计划和监督, 并且在每次听力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 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和失误, 这样才能及时捕捉自己听力中的弱点, 以便进行

觹该文为2008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有的放矢的训练, 不断完善自己的听力策略。例如听者发现真正造成自己听力困难的原因是生词太多, 那就因该平时多背单词进行弥补。因此, 在听力训练之初, 教师就要灌输元认知策略的各项理念, 并努力把这些策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形成教师课上指导, 学生课下自主听力、自主监督, 自我总结的良好听力习惯, 这将有助于学生听力水平实质性的提高。

2. 策略训练与听力练习相结合

单独理解某项策略的定义是抽象的, 策略训练应该从具体的实例出发, 把抽象的感念具体化, 并辅以练习加以巩固, 练习是学生掌握程度的试金石。

在训练时, 教师最好先选用典型材料让学生了解某个单独的策略, 加深学生对某个策略的理解;然后, 用相同的方式让学生对其他的策略产生印象, 一堂课最多介绍两个到三个策略;接着, 播放一段综合听力练习, 练习结束后把学生分组, 让学生在组内讨论自己在理解本段材料使用的主要策略 (其实同学间的讨论就是社会情感策略的重要内容) ;最后, 选择代表进行发言并由教师对该练习听力理解时使用的各项策略进行举例分析和总结 (师生间的交流也是社会情感策略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播放多段听力材料, 通过这种模式加深学生对于策略使用的体验。同时, 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听力任务, 内容要与课上重点讲授的策略密切相关, 让学生在课下加深对策略的使用意识并逐渐习得。

3. 听力策略训练与知识积累相结合

众所周知, 听力策略训练的结果除了与听力策略的习得有关以外, 还与以下因素有关:语音知识、单词量、背景知识, 这三个因素都需要日常的积累。

从教师来讲,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传授一些涉及到听力理解的语音知识:如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升降调等。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听力材料, 让学生进行跟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录音, 与原语音材料进行对比以纠正自己的发音。很多学生由于自己的发音问题导致听力效果不佳, 而跟读对比练习则有利于这种问题的解决。

单词量是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的, 词汇量太少不光对阅读造成障碍, 也不利于听力理解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传授一些有益的单词记忆方法, 如按照发音记忆单词, 根据词根的知识记忆单词, 根据某一主题记忆相关单词等。尤其是按发音记忆单词在听力中应用较多, 只要听准发音就可拼出相应的音节, 这种方法非常利于做听力中的听写练习。在听力练习时, 老师也要根据材料的特点介绍相应的关键词汇, 词汇的积累要做到随时随地进行。

与此同时, 教师在听力课中不仅要训练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 同时在分析时要注意背景知识的讲解。一方面, 背景知识的了解将有利于学生的听力理解;另一方面, 背景知识往往也是学生乐于了解的内容, 它是对较为单调的听力活动的一个有力的调剂。

以上三方面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听力策略训练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同时, 作为学生, 在配合教师课堂教学的同时, 课下应制定自己的听力计划, 制定在一段时期内的目标并且自觉执行。其实, 这也就是自觉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过程。在每次听力练习结束后, 都要充分反思本次练习中的得失, 同时注意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扫除本次听力中的疑惑。这也就是应用社会情感策略中的交流策略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 从对听力理解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听力策略的训练绝不是针对某个单项策略, 因此教师应该做到前文所述的几个结合。同时, 对于听力策略中涉及到的情绪策略, 笔者认为它是可以自然习得的。也就是说, 如果听者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方面都做得很好, 同时又掌握了一定的语音知识, 平时又注重词汇和背景知识积累, 那他也就不会临场紧张了。

以上是笔者对于听力策略训练的一点建议, 希望能对各位同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Kenneth, C.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Hough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6.

[2]Murphy J M.Investigation into the listening strategies of ESL college students.Paper, TESOL, New York, 1985.

[3]O'Malley J M et al.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 1989, 10 (4) :418-437.

[4]O'Malley, J M.&A.U.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示理论案例报告.现代外语, 1996 (2) .

[6]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重视作文教学完善训练体系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训练

一、初中作文教学常见弊病

近年来, 在语文考试中, 作文分数已占语文总分数的一半。但从语文教学的实际看, 我深感对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致使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病。

1. 作文随意性大

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测手段等, 往往是该写一篇作文了教师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 既使是重视作文及练笔, 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 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 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有什么效果, 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 作文效率低下

学生积极性差, 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 就文写文、就文改文, 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 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 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 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 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无一不及, 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 什么问题都涉及到, 什么都没解决。

3. 作文效果不佳

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 训练手段陈旧单调, 训练周期长, 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 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二、弊病分析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 但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不容忽视:

1. 作文教学不受重视

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 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 一些利于提高作文能力的课外活动, 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 甚至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 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

目前统编教材虽有专门的作文训练内容, 但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三、应对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 我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 进行了作文专题训练。我觉得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 能较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且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1. 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2. 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画出详细的训练点, 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为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 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 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 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 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 或者当场作文, 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 学生作文有章可循, 教师做好示范, 学生训练有“法”可依, 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 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 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 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 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避免全班“齐步走”, 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 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 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 学生不领情, 常是一塞了之, 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 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 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 间接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当然, 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 教师应做好示范, 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规定修改符号, 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 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 可固定批改对象, 也可经常变换。

(4) 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 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 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 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 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 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 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 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 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3. 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 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 (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 、训练课 (即第二步——分层训练) 、讲评课 (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 、反刍课 (即再写再练) 。

4. 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 按专题要求写周记, 一周一篇, 可以成文, 也可以只写片段, 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 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 要求学生在报刊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 注重趣味性、实用性, , 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 开展每日一写 (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 、每周一抄 (每周抄1 000字的精彩文段, 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 的课外活动。

(4) 开展每课一讲 (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 开展每两周一练 (每两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每月一改 (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 的课外活动。

这样练得多了, 积累得多了, 手熟了, 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 他们在临场作文时就会笔下生风, 轻松地写出好文章。

四、结论

上一篇:海洋捕捞下一篇:实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