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体系(精选12篇)
工程训练体系 篇1
工程训练是以社会生产为背景、以实际操作为手段的实践教学科程, 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处于第一位的, 是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工程训练中心新的训练科目不断开出, 远远超出了“金工实习”的范畴;再加上高校的快速发展, 参加工程训练的专业数量、学生数量不断提升, 安全问题日趋复杂, 亟需建立一套安全保障体系, 确保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
1工程训练教学不安全因素分析
工程训练教学工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行为人的思想问题引起的, 所以主观方面主要是思想方面因素;客观方面则主要是硬件建设、政策等因素。
1.1工程训练教学中主观方面不安全因素分析。 (1) 参加工程训练学生层面不安全因素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以前基本上是应试教育, 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同时, 针对于工业环境的安全知识缺乏, 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 再加上这个年龄段心理成熟程度不够, 总体上还不稳定, 容易产生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见表1) 。在工程训练过程中, 指导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充分的重视, 并对其进行分类, 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引导, 使其摆正心态, 摆脱不正确心理因素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培养安全意识, 充分体现安全教育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2) 工程训练中心教职工层面不安全因素分析。指导教师在工程训练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 其意志品质、心理状态及外在表现与工程训练教学安全息息相关, 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掌握心理活动规律,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与教职工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将大大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 增强行为的安全性, 减少安全隐患。
1.2工程训练教学中客观方面不安全因素分析。客观方面不安全因素是指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而引起的, 比如自然因素、生产力水平、制度体制等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工程训练人均场地面积不足。足够的工程训练场地面积是保证工程训练教学工作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 根据《普通高校工程训练教学中心建设规范与验收标准》, 应“日最高负荷人均面积要不小于10平方米”, 但近几年, 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这一要求已很难满足, 而人均训练面积的减小, 确实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2) 设备略显陈旧, 维护工作不到位。我国工程训练中心大都继承了许多“实习工厂”时代的老设备, 但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的组建, 工作性质有了质的改变:没有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 基本上都是基础练习。再加上学生实训课程安排的较满, 所以设备的定期维护、检修时间很少, 设备维护计划的执行情况亦不够理想, 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3) 安全标识不够清晰。安全标志牌必须清晰、醒目, 但许多已经老化需要更换的标志牌仍然在用, 安全区域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 但还没有重新标定等, 都容易引起误判。 (4) 教职工数量与实训学生数量比例失调。因为学校教职工引进制度的限制, 工程训练中心每年分配的名额较少, 增幅小于参加工程训练学生的增幅, 造成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增加了危险性因素。
2工程训练中心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认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故预防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 有效防控安全隐患, 才能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针对实训学生和中心员工这两个不同的群体, 从加强安全教育、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建设立体化安全防控网络等方面入手, 进行工程训练中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做到管理工作有效、防范措施得力、事故隐患早发现, 确保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1加强安全教育, 以思想安全保证行为安全。内因决定外因, 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大力加强安全教育, 才能从思想层面上引起重视, 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和安全价值观, 充分调动实训学生和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我要安全”的思想境界, 依靠自觉性和自制力, 实现“安全思想决定安全行为”的“本质安全”状态。 (1) 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 让到工程训练中心实训的学生切实认识到安全的危害,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2) 定期对中心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指导老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品质, 才能有效保证工程训练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可以给教职工加开心理学、哲学方面的课程, 扩大知识面, 提升内涵,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对中心的安全工作大有裨益。 (3) 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工程训练的整个过程,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因为学生实训的时间较短, 所以专门用于安全教育的时间比较有限, 这对于工程实践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工程训练过程一定要和安全教育相结合, 以弥补安全教育时间过短的不足, 使学生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安全教育, 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硬件设施的安全是预防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基础条件。根据《普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基本要求》和近几年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人数增加幅度较大的实际情况, 对工程训练中心的训练场地、设备情况 (包括设备数量、种类、完好率及布局等) 、安全设施情况等硬件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大力加强工程训练中心训练场地建设, 达到“日最高负荷人均面积要不小于10平方米”的基本要求, 并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工种布局合理, 不相互串扰;教学环境明亮、整洁, 室内照明亮度达到150LX, 室内噪音符合小于55分贝 (机械设备≤70分贝) 的要求。 (2) 严格设备检修、保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消除安全隐患, 并做好详细的维修/保养记录, 以备后查。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设备责任到人的制度, 任何设备都由专人负责, 实践证明, 这一做法有效避免了职工之间“踢皮球”的工作作风, 既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 又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3) 采用防护措施, 加强实训设备安全。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 对实训设备的危险部位进行防护, 保障试训操作过程安全, 是实训设备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向, 比如我校工程训练中心采购了一批临沂生建机械厂的普通车床C6132D (于2007年5月份出厂) , 针对于工程训练的具体情况, 对卡盘部分采用了防护罩和微动开关的组合防护方式:当防护罩合上时, 一方面, 对卡盘进行了有效隔离;另一方面, 防护罩的限位部分触动微动开关的衔铁, 将电路接通, 机床可以启动;当防护罩打开时, 防护罩的限位部分与微动开关的衔铁分离, 电路断开, 防止了学生对机床的误动作, 保证了操作安全。 (4) 其他硬件设施建设:清晰标识各区域功能, 危险区域更要用标志牌明确标识相应的危险符号;消防设施要符合规定, 一定不能凑合, 比如干粉灭火器内的干粉一经过期, 必须立刻灌装新粉或按要求更新, 并定期维护;人员疏散导引图清晰明确, 消防通道、应急通道保持畅通;定期更新安全宣传栏的内容, 及时通报国内外重要安全事故案例, 对大家起警示作用;水、电、气等设施规范、设备布置合理等。
2.3加强立体化安全防控网络建设, 实现工程训练过程全监控。由中心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学生代表 (一般是班级干部) 四个层次的人员共同参与, 组成立体化安全防控网络, 确保各级安全信息渠道的畅通, 努力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 保证工程训练教学工作的安全稳定。在立体化安全防控网络中采用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制, 使各体系的各级组成部分都有明确的防控任务, 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加大监控力度, 提早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严格考核制度, 并对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上报,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使中心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在每个训练小组, 根据学生数量的多少, 选一名或几名同学做“学生安全员”, 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协助完成工程训练期间该小组人员的安全监督工作。实践证明, 在学生中实行安全员制度大大拓展了中心的安全监控网络, 使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2.4加强安全制度建设, 有效防控安全隐患。 (1) 严格实习纪律。工程训练期间, 所有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中心实训纪律, 安全无小事。 (2) 落实安全责任。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安全责任进行明确划分, 对实训设备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安全管理的群动效应。 (3) 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等, 使安全工作有章可循。 (4) 出台安全专项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 约束大家的不安全行为, 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塑造安全文化氛围。
3结论
安全是实践教学永恒的主题, 工程训练中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更要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惠记庄, 曹杰, 纪真.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4) :93-95.
[2]叶树铃, 毛锡锋.工程实践教学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12) :139-140.
[3]路佃坤, 王传领, 李光宝.关于对人的安全行为科学的探讨[J].煤矿现代化, 2009, 93 (6) :82-83.
工程训练体系 篇2
江西省上饶市 郑初春
开放式口语交际训练新体系遵循的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倡导的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又注重探索学习活动时空的开放。其核心是切实注重转变观念,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使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变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体系,使封闭的口语交际训练成为开放的、创新的教学形式。
一、切实注重转变两个观念
1.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丁培忠同志说:“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影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阶段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是激发兴趣,进行规范语言的训练;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具体做法是:在口语交际课上打破封闭和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创设情境进行有效训练,使之具备良好的说话习惯和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在语文的其他课上,如识字、阅读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上加以巩固,最后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获益。紧紧围绕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内涵的因素展开教学,同时为扩大视野,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还可利用大阅读课,大阅读课由指导老师安排,一般以自由阅读为主,辅以推荐读物、方法指导、阅读汇报、欣赏交流等。这样,通过学语言、用语言,使课堂上规范的语言训练与生活中积累的言语糅合在一起,为准确流畅的表达打下基础,为习作打下基础。
2.凸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在口语交际训练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在训练目标上体现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也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口语素质,包括掌握相关的知识、发展相关的技能以及良好的口语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是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同时又体现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重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在教学途径上是开放的,以课堂为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贯通,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口语交际教学新体系。在教学氛围上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安全的,创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互动而又互助的交际情境。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双边,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通过学起作用。无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二、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开放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具体表现在教师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主动参与并体现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想说、会说、善说,并且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如下:
三、构建科学的日语交际能力测评体系
如何科学地测评口语交际教学效果,是关系到认真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按质按量完成其教学任务的大事。通过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科学测评,可以达到了解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目的,还可以探索出一套检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既科学又便于操作的基本方法。
口语交际能力测评应体现平时测评和期末测评相结合,全班统测和单一测评相结合,教师测评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单项测评和综合测评相结合。其结果分析应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级制和鼓励性评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工程训练体系 篇3
关键词:少年;田径;训练特点;阶段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无论在训练理论上还是在训练体系科学化程度以及在训练的内容上,选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都有新的内涵和发展。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除了应具备科学的训练理论做指导、教练员正确的训练观点和经验及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外,还应从少年抓起,形成完备的多年训练体系和良性循环,几乎是每一个田径强国的共同观点。经验表明:经过从9岁开始的多年有计划的训练。到16-18岁时可以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因此,在现代高级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中,儿童少年时期的训练有着重大意义。正因为如此,许多田径强国都把培养后备力量的训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只有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心理、生理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此,对少年儿童教学训练的探索,是一个前沿而深层的课题。
一、少年儿童田径基础训练的特点
田径基础训练应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6-9岁应为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活动游戏,以提高儿童对运动的兴趣:10-12岁为第二阶段,主要以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全面及时地发展学生的耐力、速度、柔韧、协调等各项身体素质,掌握田径的基本动作,为今后的长期训练做好准备;13-14岁为第三阶段,是在身体全面训练基础上,进行田径多项全能训练,建立起身体素质综合基础,掌握和储备大量运动技能,逐步进入运动定型。
由于少年儿童身体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不平衡。所以不同的运动项目开始专项训练的时间应与那些和专项特点相关的素质发展水平相适应。大量运动训练研究证明:动作速率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4-15岁:肌肉力量快速增长期是在15-18-岁;而耐力达到最高水平是在20 29岁之间,
(一)训练内容的多样性
田径运动各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少年儿童可进行多项训练,走全面训练的道路。经过数年的多项运动实践后,如在某单项中表现出特殊才能和良好的运动成绩,即可从事单项训练;如果在多项训练中表现出较均衡的运动成绩和全面发展的才能,亦可进行全能运动训练。这有利于发挥特长,挖掘潜力,确定运动训练专项;有利于丰富运动技能,打好扎实的全面发展基础;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成才率:有利于进入高龄组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又由于田径各项目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因而在少年儿童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训练过程中,建立广泛的运动技能,学习、掌握多种运动项目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二)训练手段的多样性
技能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使少年儿童学习掌握大量的运动技能,又可通过训练手段的转换,提高训练的兴趣,防止疲劳的过早出现,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数量和运动技术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某一技术动作的掌握。能在学习其他技术动作时出现正效应而有助于新技术动作的掌握。但有时也可能出现负的效应而干扰和影响另一技术动作的学习与掌握。为此,应根据多项运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科学选择训练手段,合理安排技术教学训练顺序。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效应。
对于青少年的训练,切忌采取狭窄的专项训练手段,少年时代表现出较好的运动成绩是好事,但必须看到在训练中采用什么手段来提高成绩。如果将全面训练比重减少,专项训练比重加大,而且采取少量训练手段和高强度训练法来提高成绩,那么这种训练手段方法是不可取的。训练中只采取少量的训练手段,初期能收到明显效果,但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之后,身体容易对这些手段产生适应。如果这时不增加其他训练手段,不改变原来的训练方法。这种适应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对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起阻碍作用。
(三)训练方法的针对性
少年儿童的训练要区别于大年龄组甚至成人的训练,在训练课的组织和内容形式和节奏安排上应有多种变化,切不可像成人训练那样单调、机械。各种练习尽量与游戏相结合,以提高他们的训练积极性,如进行速度训练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加速跑,因为各种段落加速跑容易造成速度障碍。另外。由于强调速度而经常进行全速跑,会造成肌肉用力紧张,技术动作变形,心理抵触等现象。所以训练中要保持儿童先天所具有的自然、放松、轻快的特点,就要科学地组织以游戏为主的速度练习,如各种变化的接力跑,小角度的下坡跑,追逐跑,对向跑,让距跑等等。这样可以使队员在不经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小强度”,“小负荷”的训练,既达到了提高速度的目的,又保持了其自然、轻松、合理用力的动作结构。特别是在全面发展少年的力量素质时,一定要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为主要形式、严禁大负荷、大密度的力量练习,应以各种跳跃练习,像跳绳、蛙跳、多级跳、抱膝跳、台阶跳、单足跳等,来代替大负荷的力量练习,以大角度的实心球正反抛掷等来代替机械的仰卧起坐等,用来加强身体各部位的力量,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把花样多。游戏性强的各类小、巧、灵的练习形式充实到每堂训练课中,少儿身体素质的基础训练就能保证质量。
二、主要基础训练构建
工程训练体系 篇4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教育,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此, 现在工程训练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工业培训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对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体系为创新体系, 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知识和工程训练技能创新能力, 从而在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型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 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工程训练要求的高水平的校内工程训练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引言
在高校工程训练实施中心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岗位所需的工程型人才。新的创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只有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工程训练教育既是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又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 培养适应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训练, 加强机械加工制造的知识, 提高工程实践体系, 培养工程训练意识, 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在工程过程中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能力和工程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取向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进行知识和教育的创新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研究
21世纪是工程资源的世界,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工程型的发展趋势, 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普及到每个学校, 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开放式教育中,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 工程训练中心为教学主题,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教育培养相结合, 培养其在工作岗位上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自己独立创业的创新能力。我认为, 在工程训练教学课件设计中, 教师角色应转换为开放式学习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 而不是简单地用于支持教, 更应该重视学习目标性和内容分析性。因此, 以建构工程型人才主义理论为基础, 结合高校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教学要求及培养为目标, 构建适应社会的工程型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使工程教学出现勃勃生机, 取得了初步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三、高校教育实施工程训练创新教育的途径
1.开展创新教育。
随着工程系统经过不断的发展, 目前已经基本成熟, 得到了广泛的工作岗位应用。在整个多工程行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建立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管理系统, 逐渐实现工程课堂, 工程课堂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强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我国开发的大量工程资源, 因缺乏导航系统、表现形式单一、学习情境等多种元素, 为未完成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工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的中, 教育技术中心对校园工程建设, 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加强课件开发的科学设计, 重视全方位的教学工程资源的建立其中心合体规划方案, 坚持多元化发展。运用全方位的教学工程资源的制作, 做好工程资源管理工作, 将工程资源建设与管理发展到每一个新的研究课程和工作岗位上, 争取从达到多种工程资源建设和管理, 从而发展到每个不同工作岗位,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做到相互协调、规划管理、科学熟练的运用工程资源建设管理系统。
2.营造宽松的教育创新氛围。
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理论的培养, 提高工程专业水平为基础, 根据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现代创新教育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要重新定位隐形资源,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使学生能自由地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自行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 以维持工程能力和保证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提高工程型人才素质, 明确工程工作指导思想, 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3.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试点开设专业和课程的剧增, 目前急需建设一批优秀课件。工程教学是高科技集合体, 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增多, 使教学资源媒体的优化和选择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工程学实践课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方能组建, 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实施通信系统所要进行的实验。我们在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建设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应有针对性地制作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以供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以教学资源媒体选择和多元化设计模式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媒体资源存储量达到一定的媒体资源建设已经逐渐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
四、结尾
随着企业发展日趋激烈, 当前媒体资源管理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主流技术。我认为, 应该注重加强工程资源管理应用和创新,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 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独立创造能力、多角度积累创造方法能力和回答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以创新的精神指导教学工作, 推进素质教育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孙安, 任华, 于德弘.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6) :90-97.
[2]唐英, 孙荣禄, 雷贻文, 王浩程.关于高校工程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 (02) :102-109.
工程训练体系 篇5
近日有媒体报道,空军某部正在与国内飞行模拟器研发公司北京慧宇星河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联合打造飞行模拟器训练体系,形成基于多架飞行模拟器的训练能力。
慧宇星河公布的文件中称:慧宇星河第一阶段为空军提供4台专业级别飞行训练模拟器已经装备在飞行训练基地。这一批次飞行模拟器具备模拟飞机基本功能,提供三维立体近景精细训练场景,分辨精度1m以下,对环境、图像、音响进行逼真的动态显示,驾驶舱视域超过180度,训练模式包括多种气象飞行、夜间飞行等。
这种飞行模拟器是最复杂的全功能飞行模拟器,也是目前国内功能最齐全的飞行模拟器,拥有最先进的视景模拟系统和动感运动系统,可实现飞行视景系统三维实体模型,对战场环境、图像、音响进行逼真的动态显示。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各种条件下的飞行姿态,并可根据训练需要真实再现不同机场跑道情况及周边环境,还可设置不同飞行气象环境,并能够对模拟飞行训练进行全程记忆,对飞行训练过程中的各种情形实施实时冻结,可记录查询,从而实现训练指挥系统对飞行系统在时空一致性的驱动和控制。4架专业级别民航飞行训练模拟器可以连接在一起,允许多名飞行员相互配合,进行空中加油等更为复杂的训练科目,也可以让飞行员单独完成训练任务。它设有教员控制系统和考核系统,方便飞行教学,设置考核任务并将数据实时冻结,给予学员成绩显示。
这4台专业级别飞行训练模拟器,目前装备在空军飞行训练基地,主要用于飞行员及机组人员飞行训练。飞行模拟器训练体系的应用不仅能大幅度提高飞行人员及机组人员的技能、缩短飞行人员训练周期、降低训练成本,以及提高训练效率,而且今后在飞行模拟训练上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性、自控权,并可根据飞行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飞行训练,进一步提高各种训练强度。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三类素质 篇6
清华大学学生太极拳协会自成立起,就一直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工作。多年以来,协会的上级领导部门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和校团委,在协会干部素质拓展培训、活动经费、宣传和场地等各方面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使我们能够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培训和理论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整理和发掘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邀请太极拳界知名人士来清华大学举办讲座;聘请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开设培训班,以及组队参加各高校间的武术交流活动和武术界与太极拳相关的一些赛事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协会于2008年3月22日特邀请陈太平老师在五教多媒体教室进行题为《太极拳古今谈》的讲座。
陈太平老师是当代太极拳名家,数十年致力于传统太极拳的挖掘和整理,对太极拳训练体系有着深入和独到的见解。在此次讲座中,陈老师用大量生动详实的资料和极为精彩的演示,为大家展示出传统太极拳训练体系的一些特点。讲座现场听众的反响极为热烈,纷纷表示大开眼界,希望对传统太极拳养生健身和技击方面的作用以及训练方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应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同时也为了从学术角度对传统太极拳学的训练体系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发掘其中科学化、系统化的部分,以形成我们自己的训练指导教材,协会在讲座成功举办后与陈太平老师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和探讨,经过初步整理,专门撰写了本文,以飨读者。
武术界对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整理工作一直在进行。每年都有许多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如受到国家教委支持的体育类高等院校中有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课题,设立专门的研究项目。许多太极拳的专家也在不断地进行综合性质的整理研究工作。各种专著和期刊杂志上发表的相关著作也非常之多,其中不乏学术水平相当高的著作。本文无意于拾人牙慧,而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较为宽广的角度,对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框架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太极拳爱好者众多,人们追求的目的各不相同,如追求健身养生、表演、防身技击,以及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等等,而每一种目的又有不同的层次划分,因此太极拳的训练体系是开放的,参与者各取所需,不应教条地按照一家的标准去约束所有学拳的人。本文主要从养生和技击等角度来介绍一套立体的训练框架,作为太极拳爱好者学习过程中的参考,目的是帮助在此领域有所追求的练习者理顺思路,获得启发,澄清一些困惑。而并非是给出一些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教条。本文也无意与太极拳界其他理论去比较高下。相反,每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合理的学术理论,无论它来自任何门派或者个人,都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特此声明。
传统太极拳训练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具体的训练手段也非常之多。而每一种训练手段往往是同时达到多个目的,提高人们多个方面的素质。如果单纯用若干个阶段的层次划分来描述太极拳训练体系则显得过于繁琐。如太极拳推手训练、散手训练、体能训练、桩功训练、拳架等等,每一种训练手段都有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的训练方法和检验标准,单独拿出来讨论,每一个都可以独立成书,太极拳爱好者学习起来任务量过大。而这些不同的训练手段之间又不完全是相互独立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相通的,有些还可以相互替代。如有的门派没有桩功训练,照样成就许多高水平的太极拳大师,但对另一些派别来说,桩功训练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不同的人,在身体素质和天分等各个方面又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那种一刀切的将学拳者划分为初学者、中级、高级和大师级等不同层次或者阶段的方法又显得过于教条。如一名有着多年实战经验和过硬的身体素质的散打运动员,他转而学习太极拳,是否还要从头开始学起,就十分有待商榷。如果没接触过太极拳,那么在某些方面他肯定是初学者的水准,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如果还要按照初学者的方式来进行训练,是否属于浪费时间与精力呢?还是根据他的素质稍加针对性地训练就可以成为太极拳高手?这些问题很难用一种或几种训练手段的划分,或者某些简单的理论层次的划分就能解决。
因此需要根据一些合理的标准对太极拳的训练内容和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太极拳发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包括教程、示范图像和视频,还有不断涌现的各种学术著作。在浩如烟海的太极拳“样本”面前,人们往往不知所措,不是因为资料匮乏,而是因为资料太多太复杂。如果能在一个立体框架的基础上,将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砖头瓦片进行筛选组合,就能搭建出一个坚固的建筑。否则杂乱的堆砌,或者不合理的框架,只能造就豆腐渣工程。貌似威严的庞然大物,稍加外力干扰便会轰然倒塌。
具体就太极拳而言,关键在于训练体系的整体性,是否能造就适合于养生或者技击需要的全面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每一类型的素质都是独立存在,不可或缺的。这不同于简单的分层次分阶段的划分方法。分层次划分理论认为通过低层次训练的积累,可以经由量变产生质变到达高层次。我们认为在每一类型的素质当中,分阶段的训练方法是可以通过训练量的积累,从低层次到达高层次的。而不同类型的素质之间,则无法通过现有的训练量的积累来弥补。比如作为太极拳基本训练手段的套路训练,虽然对提高某些方面的素养行之有效,但并非涵盖所有类型的素质。传说陈发科前辈每日练拳三十遍,说明套路训练对于太极拳确实十分重要。但是否只需要每日练拳三十遍就能让你我也变成陈发科那样的大师呢?实践证明仅仅练套路是不够的,它不能提供成为太极拳大师所必须具备的所有素质。当前太极拳界所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每个门派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在某一些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但许多名师的弟子虽然在太极拳方面浸淫多年,也获得了各有特点的过人之处,却在实战时轻易落败。究其原因,往往不在于他们的水平高下,而在于一些平时没有训练到的素质方面的缺失。实战是双方训练体系的立体碰撞,因此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训练出来的选手,通常会在与某些素质缺失的选手对垒的过程中轻易找到对方的破绽,从而战胜对方。
传统的太极拳训练体系包含了所有三类素质的内容。而每类素质又可划分为多个层次或者阶段。传统太极拳的各种训练方式,包括盘架训练、桩功训练、丹田训练、推手训练、散手训练等等,每一种都涵盖了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素质。一个全面的训练体系如同一个立体的太极图,整合了所有必备的素质素养,在各方面均达到一个动态的阴阳平衡。下面对三个素质类型分别进行说明:
第一类素质:结构
这个类型的素质所包括的内涵,可以用“结构”两个字来表征。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人体自身结构的优化
太极拳训练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之一,就是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增强人体的自身素质。
由于传统太极拳学关于人体解剖学方面的理论来源于中医,所以传统太极拳训练在强化身体素质方面的指导思想也以中医的经络脏腑气血学说为主,因此与西方体育理论指导下的依靠跑步、深蹲、推杠铃等手段增强体魄的方式有所不同。如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传统太极拳训练方式,是以气血充盈为目标,通过周身气血的充盈鼓荡,来滋养脏腑,强壮筋骨,从而达到强化自身构造,增强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因此太极拳的训练主要依靠疏通经络,放松筋骨,调节脏腑等手段来进行。经络的畅通,以及从外到内、从表皮到筋骨脏腑各套体系的协调运行,保证了气血的流通、滋养和充盈鼓荡。而气血鼓荡反过来又调节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并对表皮筋骨脏腑各套体系予以滋养和维护,从而更加促进了各套体系的协调运作。因此太极拳的训练过程往往以松入手,以摧僵化柔来一步步推进。实践证明太极拳的这种训练方式同一般的体育锻炼相比,在祛病健身方面更加有效,因此深受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喜爱。
人体自身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某些物理构造的优化。如骨密度的增加,脏腑抗击打能力的提高,皮肤组织的强化,肌肉的增强,筋腱的放长松弹等等,通过太极拳的针对性训练均可获得极大的改善效果。这方面的训练有盘架(功力架)、桩功、内功等多种手段。这些训练手段所产生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强化作用,还可以使得关节筋腱更加灵活,以及柔韧性的提高等。
2运动间架结构的优化
合理、科学的运动间架结构在技击当中意义重大。好的问架结构在运动过程中能保持上虚下实,支撑八面,周身平衡,在攻防转换变化时能够维持良好的结构强度和应变能力,做到攻防合一,无懈可击。而不合理的间架结构在复杂多变的对抗过程当中往往会导致空门大开,破绽百出,使自身疲于应付,被动挨打。
太极拳运动间架结构的训练,同样基于自然放松的原则,依靠放松状态下人体结构本身的自然生理规律来进行调节和优化。传统太极拳的拳架结构要求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八面支撑,周身平衡,整体浑圆,这些规矩是非常细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由于时代的变迁,今人练拳的目的,生活的方式以及追求的目标与前人有所区别。有一些太极拳爱好者致力于传播与表演,把太极拳的拳架朝着美观、舒展、大方等方面进行改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果目的是为了取得技击功效,则应该尽量避免与前人创拳原则相违背的改动。
运动间架结构的素养,要求练习者能在各种速度下保持随遇平衡。今人往往容易在静止或者缓慢运动当中保持合理的间架结构,但在快速或者变速运动当中就会失去间架结构的平衡。所以需要在高速、变速的运动当中,甚至在激烈的对抗当中,加强对动态间架结构的训练,提高维持平衡和间架结构稳定性的能力。传统太极拳训练当中,单式的操练、器械以及推手当中结合身法步法的操练等手段,对优化动态过程中的间架结构都十分有效。
第二类素质:知觉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训练体系的第二种素质类型,要求通过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体认来达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承接走化的效果。知觉的方式有两种:对自身状态的知觉,和对外界环境以及对手的感知。
1自身的知觉
在太极拳练习和技击应用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状态的变化,包括身体所处的位置,骨骼关节的顺背,攻防转换的顺逆等等。对自身的体认训练,把这些感知和体会训练成为身体的本能,并且产生浑圆一气,周身一家的效果。
盘架和桩功里面包含关于自身体认的重要训练方法。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运动中求感知。传统的太极拳追求“动中求静”,要求在各种速度的相对运动当中保持间架的平衡和感觉的敏锐。盘架不同于速度均一的套路练习,而是要在身形和速度的转换过程中把握身体运动规律,把握拳学的轨迹,把握周身上下整体的协调性。太极拳的桩功则是静中求动。太极桩功的理论认为,如果是一潭死水那种完全静止的静态,则会导致僵和滞,这是拳术的大忌。太极拳所追求的静,是那种雄鹰张开双翼看似浮在空中实际正准备扑向猎物瞬间的那种静,是狸猫扑鼠即将扑出去之前的那种静,是猛虎静卧草丛蓄势待发的那种静。桩功训练时要凝神贯注,以意念带动周身做微动,在微动中体验气血鼓荡,丹田内转,虚实转换,阴阳变化的感觉。
古人云:“行气如九曲连珠,节节贯通。”自身的知觉训练,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出节节贯通周身一家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转化为身体的本能。这样在技击当中便会有一动无有不动的灵变。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有“四两拨千斤”的高级战术实施的可能性。
除了身体上的训练之外,还要有精神意志方面的内在修炼。太极拳学对精气神非常强调。除了一般要求行拳时凝神贯注专心致志外,还有不同层次的更高要求。如稍低的层次,要求精神饱满,目光炯炯,较高的层次则体现为精神内敛,处之泰然。有“神”有“势”,太极拳才有了灵魂。而具有搏杀的气势,和压倒一切的威严,也有助于实战对决的获胜。
2对外的感知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当中,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描述太极拳训练对外感知能力方面所能达到的高级境界:“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种境界对于在激烈的对抗中把握机会战胜对方非常重要。
前文所提到过的一些相对静止的桩功和意念训练,可以提高人体自身的反应能力,以及皮肤、汗毛对外界刺激感知的灵敏度。但是这些训练对于实战需要来说则远远不够。太极拳对外的感知训练,主要通过双人互动配合来完成。这方面最主要的训练手段是推手中的听劲训练。该训练要求达到甫一接触就能感知对方劲力来路力度变化等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带动自身的变化来应对。结合实战的听劲训练不仅要适应低速缓慢节奏下的状态,还要能跟得上别人速度的变化和力度的增强。在高速对抗、猛然发力和突然进攻时也要有所反应。
太极拳听劲训练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水平较高的老师给水平较低的学生“喂手”或者“喂劲”的训练。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推手时,按照某一特定的模式,用相应的手法给学生“喂手”或者“喂劲”,直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反应模式。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使用文字语言或者口语语言,还要使用身体语言和思维语言来教学。缺少了教师亲自示范或者陪练,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去感知劲路的环节,则学生的水平不会达到很高的层次。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如果这里的太极拳“名师”不能亲手带着学生训练听劲推手,则即使是名师也教不出来“高徒”,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学生在择师时,未必选择名气越大的老师越好。因为有些非常有名的老师可能由于自
己年事已高或者公务繁忙等原因,无法亲自授艺,这样则会影响学生这一环节的训练效果。所以“名师出高徒”不尽然,应该是“明师出高徒”。
第三类素质:控制
俗话说:“学以致用。”但对于太极拳来说,许多训练手段的目的是获得相应的素质,这些训练手段并非能够一成不变直接用于技击。缺少了有效的打击、控制对手的手段,则前文所讲的素质皆具备,也只能力求自保,在实战中无法给对手造成真正的威胁。该类素质的缺失,也是造成目前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多年,下了很大功夫却不能用于实战、技击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类素质所包含的内容:
1发力模式的训练
发力训练即是训练各种劲力的合理发挥运用,一次发力中往往暗含多种劲道的变化(太极拳可包含棚、捋、挤、按、探、捌、肘、靠、沾、粘、随、化、开、合、松、沉、截、惊、引、拧、裹、钻、翻、伸、缩、领、虚、托、推、揉、勾、挂、弹、抖、摧等数十种劲力)。发力训练需经过空练发力、接触性发力及运动中发力三个阶段。空练发力主要体会发力时对自身整体平衡的控制及力的起落点变化。接触性发力是由空练过渡到击打实物,体会发力时的相应变化。待到运动发力阶段,则训练如何在对方不断运动变化中仍能高速度、高密度地进行适应性发力。
陈氏太极拳的发力训练有其自身独到之处,称为太极缠丝劲或者螺旋缠丝。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浑身具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肤。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可见陈氏太极拳对缠丝劲的重视程度。通过陈氏太极拳缠丝功的训练,可以产生八面螺旋的整体效果,在缠丝中带出上述所有数十种劲力。这种训练手段效率很高,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
2接触点控制的训练
在太极拳技击理论当中,对接触点的控制是其核心内容。虽然在某些太极拳“大师”那里有一种“凌空劲”的说法,但在实战当中从未遇到过这种“隔空击人”的应用。所以我们仍然认为技击首先要有接触点。
太极拳的战术思想是打化合一、攻防一体,“何处粘点何处击”。主张通过第一点的接触来达到人背我顺,力争在与对方的第一接触点上去控制对方,这种控制对于高水平的技击来说,往往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太极拳的实战训练环节当中,这一部分的训练是重点。只有在接触点控制方面占了上风,才能真正做到太极拳的“学以致用”。同时对接触点的控制,也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后发先至”等高级战术思想的实现基础。因为两人对决,无论双方绝对速度如何,要制服对方首先就要有一个接触点。通过第一接触点能够控制对方,当然也就可以做到以静制动,以慢打快了。否则上述概念无从谈起。当然别的拳法对于实战的战术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只述及太极拳关于技击的战术指导思想。我们承认通过别的途径也可以达到同样的训练效果,在这里就不详细加以论述了。
3互动训练
在太极拳的实战当中,有一些素养对于战胜对方尤为重要。这些素养包括条件反射、速度、空间距离感、角度的变换、时间差等等。由于实战时的情况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演变模式,另外实战当中的速度距离等因素是无法量化的,也来不及做精确的分析。因此需要在平常的训练当中积累大量与这些素养相关的经验,在实战当中才能把握分寸和火候,从而有所作为。
这些实战的素养亦无法通过单独的盘架桩功获得,必须通过与陪练者一起进行互动的训练才能获得。太极拳当中有一系列分阶段的训练方式,从最基本的大拥大捋开始,到沾手、分手、合手、接手,最后是乱踩花,以及接近实战的散手训练。这些训练方式,要求陪练者也具有相当的实战经验和技战术水准。这通常是由教师亲自带着学生一起来练习的。
4综合训练:阴阳转换、引进落空、沾连粘随的战术训练
有了前面各环节的基础后,便可进入综合体现拳学素养的实战虚用阶段。体会实战中各种速度的变化、肢体运物的轨迹、攻击角度及“时间差”等等,逐步做到传统武学在实战中讲求的“得机得势”,“人背我顺”。太极拳的实战思想,反对硬碰硬的打法,强调随曲就伸,随势打势,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这些战术思想非常巧妙,是太极拳前辈在多年实战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极高明的技术,其难度非常之高,因而也需要通过大量的综合实战演练方能逐渐掌握。
由于实战时情况瞬息万变,因此太极拳的实战不能拘泥于固定招式。平时套路盘架乃至推手训练遵循的都是一定的模式,而在实战当中有意地采用固定的招式手法都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从而容易落败。只有遵循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原理,从有意而为过渡到无形无意,随势打势,才能发挥所学。
太极拳实战的高手,他们可以把太极拳的素养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当中。往往行、走、坐、卧皆能顺势成招,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此所谓“无处不太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如吸烟、敲击键盘、抬脚走路等等,皆可信手拈来变成极其厉害的杀招。太极拳素养达到如此水平者,可以称之为“大师”了。
工程训练体系 篇7
一、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工程观背景下的工程训练中心要求在构建科学基础、文化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及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 成为各个环节交汇融合的平台。但是受传统金工实习教学模式的影响, 全国大多数工程训练中心在建设方向、思维理念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战略性规划, 实践教学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实践为理论让路是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从战略高度上对工程实践进行系统规划, 形成由基础到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个高校工程教育改革需要认真思考和突破的任务之一。
2.工程训练内容“碎片化”现象严重, 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技能型”与“学科型”创新模式主导的时代, 迫切需要建立与“设计驱动型”创新模式协同的新范式[2];许多院校在创新和设计方面做了广泛的宣传, 但是很大程度还是写在纸上, 并没有真正形成集团、规模化效应, 学生受益面窄、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和持续发展的势头, 许多措施还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
3.没有形成将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的工程训练体系, 工程教育没有有效地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 而且受经费不足的限制, 新技术更新换代慢, 导致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对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够, 造成了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4.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找到最佳的融合点与高效的可持续机制。企业有先进的设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真实的实践环境。高校学生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与系统的理论知识, 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还需要学校和企业一起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进行规划。如何进行校企合作互动, 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的工程能力, 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沟通的重点。
我国各个高校之前采用的简单的工厂加工技能训练型的工程技术培训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如何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需要的可持续的工程培养体系、实现工程训练由学校向社会的有效延伸, 是各个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重庆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现状与改革
重庆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2007年被授予“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 在“大工程、生产型”工程训练的教育背景下, 规划建设了多条教学型工程训练生产线, 由原先以机械制造实习为主内容逐步向多技术、多门类、全方面的工程训练发展。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 重庆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积极探索, 锐意进取, 在重新整合不断分化学科的基础上, 直接从技术模式跨越到工程模式, 形成由机械制造实习部、电子技术实习部、创新实践研究中心和工程综合训练部组成的工程培训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制造技术、机电控制技术, 主要面向机械、汽车、材料、电子等专业的学生, 让学生在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各方面得到持续的锻炼和提高。中心现已初步建成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训练基地。
中心十分注重工程训练内容的拓展和学生兴趣的延伸。教师在学生完成课内常规工程训练项目的基础上, 积极向课外科技活动拓展, 成立了科技竞赛活动组委会和教练班子, 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 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智能机器人竞赛”活动、两年一届的“工程技能创新竞赛”活动, 从创意构想、方案设计、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制作, 均由学生组成的参赛小组独立完成,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011年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重庆赛区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 并代表重庆赛区参加6月2~4日进行的全国总决赛。重庆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如何体现教学实验环境体现生产的实践环境和实现工程训练的持续性上做了积极探索, 结合企业主流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水平, 使学生可以把所学直接与科技发展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中心不脱节、开展大工程观-生产型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形成了以工程训练为载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并结合教育认知规律, 建立适合不同阶段和基础的学生、体现不同专业应用的知识模块、促进各专业间相互开放和融合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 形成可持续的训练教学过程。训练内容融入四个层面, 如下图所示。
三、后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工程训练中心是我国各个高校为数不多的将学生教学、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对外能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加工业务往来, 比较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中, 可以比较系统地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 使教学活动向社会延伸, 是建设大工程观下生产型工程训练中心的关键内容之一。今后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研究及与企业深度融合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发达国家相比, 尚处于起步阶段,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一般由学院从经费中拨款, 自主建设, 自主管理。建设完成后, 因资金投入等原因,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根据市场情况和技术发展进行全面整改。这种模式的实训基地一旦建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设备技术参数会落后于市场现状, 缺乏“造血”功能, 不能随市场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以及受资金投入的约束不能够持续发展。由于种种原因, 工科院校的工程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表现在: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优化与应具有的独立性;工程实践内容陈旧, 缺乏更新;工程训练强度不够, 与生产现场脱节严重;教学环境缺乏应有的投入, 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资源、各类基地保障、仪器设备和教师的工程素质等方面, 不能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 学生到企业后进入角色的时间变长。因此, 必须建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首先体现在培养方案上, 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造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构建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结合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其次,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教学过程之中;第三,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科学设计实践环节。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可分成实验、实习与设计三大类。这些实践环节犹如桁架结构中的一个个节点, 通过这些节点可以把原来相对孤立的理论知识连接在一起, 对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起着支撑作用。
2.具体分析我国各个高校工程训练实践情况, 加强统一区域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 加强不同区域校际间合作。多年来, 工科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 合作层次一直停留在开会、参观访问等浅层次的交流, 尚未形成系统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后续可以项目合作形式为主积极探索校际合作的新突破。
摘要:大工程观背景下工程训练中心在教学内容上应体现出实践学习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体现出由基础到系统, 从课堂环境逐步过渡到生产实际环境的层次感,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工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本文通过对工程训练在大工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的介绍, 对在重庆理工大学在构建大工程观背景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工程观,工程训练中心,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利平, 马晓建:全面发展工程素养的“大工程”教育观[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12) .
工程训练体系 篇8
U G N X是高度集成的C A D/C A M/CAE高端软件, 在制造业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 比如: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等。对应于企业中的运用, 职业院校中的U G N X的教学情景也就按模块化分为了UG NX产品设计、UG NX模具设计、UG N X数控编程等。
在教学过程中, 《UG NX产品设计》课程可分为两部分进行。前一部分为软件的基本应用部分, 即结合比较简单、命令针对性较强的产品模型来介绍UG NX软件基本操作及运用;后一部分为软件的综合运用部分, 也可称为产品设计综合训练部分, 即结合比较复杂、来源于工程实践或由企业设计任务抽象加工得到的产品模型来讲解UG NX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 同时灌输工程上产品设计的方法、思路及理念。
《U G N X产品设计综合训练》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课, 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如何划分实训案例的类型, 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
职业教育不能脱离生产实践, 企业一线的生产实践恰恰是职业教育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来源和依据。因此, 《UG NX产品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就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实践, 从而使该课程具备更加实在的, 进而通过该课程培养出更多的更适合企业的高技能人才。
在企业生产实践中, 从事产品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常常会碰到不同的类型的设计任务, 而这些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U G N X产品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就应该针对这些不同的设计任务来逐一分类、综合, 每一类任务对应于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模块, 各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这门课程的整体体系。经过考察、综合与分析, 常见的设计任务分为五大类, 因此, 《U G N X产品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体系就对应的分为五大模块, 下面将结合教学案例的选取思路来逐一阐述这五大模块。
模块一:产品实物测绘反求设计
在现今的设计任务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客户提供的产品实物进行设计反求和设计变更, 这类任务要求工程技术人员除了要掌握设计软件的综合应用外, 还需掌握工量具的使用方法、产品测量的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设计的变更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计几个由简单到复杂的产品作为教学案例, 先从无不规则曲面的产品入手, 进而慢慢过渡到带不规则曲面的产品, 从而比较介绍不同类型产品的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夹子教学案例 (图1) 进阶到鼠标教学案例 (图2) 就是体现了由简而难的案例选取思路。
模块二:抄数反求设计
在产品实物反求设计中, 往住碰到有些产品用普通的测量工具不足于准确的画出产品三维模型, 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借助于先进的测量工具——抄数机来测量产品, 无论采用哪种抄数机, 得到的都是产品的点云数据, 因此, 此类设计任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软件去处理产品的点云数据, 并将之准确地转化成产品的三维模型, 进而做必要的设计变更。
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计几个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作为教学案例, 例如:牛排锯肉机上壳抄数反求设计 (图3) 和手机上壳抄数反求设计 (图4) 。教学的关键在于讲授如何运用UG NX软件去处理产品的点云数据及转化为三维模型的方法。
模块三:破面修复设计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有时会碰到客户提供设计数据已经是三维数据, 但这类数据可能是来自其它的三维软件设计的数据, 又或者是不带参数的IGS等数据, 将这些数据导入到UG NX软件后往往会出现一些破面, 这就需要综合运用软件去处理修复这些破面, 将数据转化成完整的三维实体模型, 进而做必要的设计变更。
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计几个典型的产品作为教学案例来体现破面修复的过程, 例如:图5从工具箱下壳的IGS数据到修复好的PRT模型就体现了这一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讲授破面处理的方法思路, 修复破面的方法和理念。
模块四:工程图反求设计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也经常会碰到客户已经提供了产品的工程图纸, 这就要求产品工程技术人员能够读懂产品的工程图, 并运用软件将产品的三维模型求出, 进而做必要的设计变更。
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精选一些比较典型的产品 (图6) , 事先准备好其工程图, 或者直接选取企业的设计图纸作为教学任务。教学的关键在于讲授如何结合机械制图的知识去分析读懂产品工程图, 并将工程图表达的产品的三维模型求出来, 同时考虑如何优化建模思路和方法。
模块五:概念设计
有些设计, 它的来源仅仅是一个概念或是一张图片, 这类设计会比较抽象, 它要求产品工程技术人员除了有比较综合的软件运用能力之外, 还需要有对概念的分析处理能力。
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选取一些比较前卫的产品图片作为设计来源, 加入一些概念性的设计变更说明, 如图7海豚按摩器的概念设计的教学案例所示。教学的关键在于讲授概念运用及处理的方法, 将图片转化成三维模型的思路方法。
以上各大模块既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 又是有机的、系统的整体;既能培养各个模块的不同的处理设计任务的能力, 又能结合实际案例来提高综合运用UG NX的技能。
结语
本文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和职业教育的特点, 探讨了《U G N X产品设计综合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的思路, 并阐述了教学案例选取的方法和思路, 为同行同类课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摘要:阐述了根据工程实践来划分《UGNX产品设计综合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块, 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UG NX,工程实践,职业教育,产品设计,课程体系,模块化
参考文献
[1] 李开林 , 丁炜 .UG NX4三维造型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黄毓荣. UG日常用品设计应用实例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宝顺. 产品结构设计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工程训练体系 篇9
1 日前我国足球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竞赛体系混乱、足球市场黑暗交易严重,训练体系条件缺失
事物发展有着两面性,它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合理性,但是存在也必会存在相应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在相关调查的基础上,主要从我国足球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目前我国足球运动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竞赛体系上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足球竞赛体系的体制不合理,体制的不合理设置便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以中超为例,现行中超联赛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主体政社不分、管办不分;职业联赛监管体系缺失;中超联赛委员会管理权力有限等。[1]如此,便导致我国足球业想大展拳脚,但没有施展拳脚的场地;想冲出亚洲的梦想,也只能在梦里面完成。此外,竞赛体系混乱,竞争机制不明朗,引起的“赌球”现象也是我国足球竞赛体系中的一大问题。日前,足球市场上的内幕交易、黑哨、买球、卖球等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公众不再为之感到惊奇。通常公众把足球运动当作一项“贵族运动”,其软硬件设施要求高仅仅只能算这种观点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则可能和足球市场的相关问题有关。虽然,竞争能引发进步,但我国足球运动内部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问题。其次,从训练体系上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足球训练的相关软硬件设施不齐全。对于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而言,可能不存在训练场地缺失、运动器材无能力购买、训练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这些地方的学生即使上课期间未接受足球训练,但周末及假期依旧有条件去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只要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需求。但中国目前的城市等级依旧以长沙、贵州、昆明这样的中小城市为主,其中边远山区及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在这些地区由于经济、交通、文化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相关部门无法引进人才,也无法支付足球训练的巨额资金。即使当地学生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也只能拿皮球当足球来饮鸩止渴。另外,我国足球对于青训体系的培育相对较少,从而使我国足球大部门存在根基不稳的现象。因为足球运动跟跳水、体操一样,都是吃青春饭的运动,一旦老队员退役有能力的新队员上不来,便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同时,对于足球职业联赛的设置较少,职业联赛是检验一名运动员水平的良好方式,就像考试是检验一个人学习成绩的方式一样。如果学习成绩不佳,后期则需加强复习和预习;如果赛事成绩不佳,就需加强训练,提高其水平。
2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加强足球内部改革,为青少训练体系创造条件
建立完整且相对稳定的竞赛和训练体系,是我国足球发展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世界足球强国竞赛和训练体系布局的成功经验,[2]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足球业内部改革,为青少训练体系创造条件。其针对上述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从竞赛体系上讲。摆在核心位置的是要实行足球体系内部的改革,把政社、管办分开,实现行政、社团的两套班子运行模式,行政做好行政方面的工作,社团做好社团方面的工作。如此,才能使内部机制明朗,去除模糊混沌的边缘界线,从而使足球运动员、教练等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培养相关研究人员,对世界足球强国的竞赛体系的成功经验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在结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足球运动员、足球联赛等的规章制度,把以往的恶性竞争转化为良性竞争,真正让足球运动发展成为具有内涵的一项运动,实现良性循环。此外,我国也应积极加强与国际足协、世界足球强国的联系,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用他们的经验来“会诊”我国的病症。对于,黑哨、赌球、黑暗交易这些足球市场的陋习,政府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强相关打击,积极查处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遏制这些问题,让已有的消除,有苗头的打消。而政府的法律部门也应制定相关的行业规则和法律,从根本上来抑制这些问题的产生。
其次,从训练体系上讲。最重要的是,加强足球运动投资、引进足球训练专业人才。不光光是为国足引进世界一流的教练,还应为一些中小城市、边远山区的学校引进人才,让这些地区的足球爱好者接触足球、接受足球训练。从而在这些爱好者中跳出精英,为日后我国足球业的发展出一份力。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制定多项计划来扶持中小城市及边远山区学校、公共场所足球场地及相关设施的建设,比如定期给边远山区一定的资金支持来维护足球场地的建设、开展大城市与边远山区的“足球训练手拉手活动”等。此外,为目前已有能力开展青训体系的地区和部门,制定好青少年训练的计划,使青少年训练体系明朗、合理、竞争公平,并实行优胜劣汰的淘汰制度,让有能力的队员进入国家队,从而告别现今足球队伍老队员退役后青黄不接的问题。
最后,我国足球竞赛体系和我国的足球训练体系应加强联系。把竞赛体系套在训练体系上,把训练体系附贴在竞赛体系上,而把两者紧密联系的最好方式是多开展职业联赛。职业联赛看的是足球队员的真实水平,在比赛中发现的不足在日后的训练中则需加强。反之,训练时不仅要训练踢足的基本功,还应积极研究赛式中取得佳绩的技巧和方法。从世界足球强国来看,他们每个季度都会举行不同的足球联赛,来检验足球运动员的水平。在竞赛、竞争体制中检验自我的水平目前依旧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值得去探讨和开发。
3 结语
重视作文教学完善训练体系 篇10
关键词:作文,教学,训练
一、初中作文教学常见弊病
近年来, 在语文考试中, 作文分数已占语文总分数的一半。但从语文教学的实际看, 我深感对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致使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病。
1. 作文随意性大
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测手段等, 往往是该写一篇作文了教师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 既使是重视作文及练笔, 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 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 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有什么效果, 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 作文效率低下
学生积极性差, 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 就文写文、就文改文, 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 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 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 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 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无一不及, 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 什么问题都涉及到, 什么都没解决。
3. 作文效果不佳
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 训练手段陈旧单调, 训练周期长, 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 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二、弊病分析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 但我觉得以下两个方面不容忽视:
1. 作文教学不受重视
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 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 一些利于提高作文能力的课外活动, 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 甚至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 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
目前统编教材虽有专门的作文训练内容, 但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三、应对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 我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 进行了作文专题训练。我觉得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 能较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且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1. 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2. 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画出详细的训练点, 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为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 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 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 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 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 或者当场作文, 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 学生作文有章可循, 教师做好示范, 学生训练有“法”可依, 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 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 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 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 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避免全班“齐步走”, 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 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 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 学生不领情, 常是一塞了之, 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 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 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 间接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当然, 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 教师应做好示范, 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规定修改符号, 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 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 可固定批改对象, 也可经常变换。
(4) 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 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 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 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 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 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 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 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 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3. 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 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 (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 、训练课 (即第二步——分层训练) 、讲评课 (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 、反刍课 (即再写再练) 。
4. 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 按专题要求写周记, 一周一篇, 可以成文, 也可以只写片段, 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 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 要求学生在报刊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 注重趣味性、实用性, , 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 开展每日一写 (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 、每周一抄 (每周抄1 000字的精彩文段, 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 的课外活动。
(4) 开展每课一讲 (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 开展每两周一练 (每两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每月一改 (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 的课外活动。
这样练得多了, 积累得多了, 手熟了, 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 他们在临场作文时就会笔下生风, 轻松地写出好文章。
四、结论
工程训练体系 篇11
一、校内技能竞赛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政府加大投入,通过组织省市乃至全国的技能大赛以期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各中职学校对于每年都要举办的技能大赛也是高度重视,在上级文件正式下达之前已经根据往年的经验提前组队,提前制订训练计划,提前开始备赛。通过组织参加技能大赛,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参赛选手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增强。但在组织技能大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校内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各学校虽然十分重视技能大赛工作,但组织协调、部门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优化。每年的技能大赛往往都是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忙前忙后,还缺少各部门、各专业、各学科联动,没有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竞赛功利化倾向明显
为了获得荣誉和高额奖金,一些学校会为竞赛而竞赛,仅对优选学生进行特别训练,集中培养,重点培养,以应付省市及全国竞赛。个别学校不惜花重金把选手送到校外请行业专家培训。这种做法违背了组织竞赛的初衷,它能使优秀学生更优秀,却不能使大部分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模式不能促进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无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对专业建设也起不到推动作用。
3.专业教学实践未能突出与技能大赛要求的融合
在常规教学组织中,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安排均是依据教学大纲来确定,未能与技能大赛相衔接,实操课的要求不够严格、规范,与技能大赛的标准更是存在差距。学校组织的周训、月赛和期末技能考试一般也未与技能大赛标准相融合。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在这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强化。为全面发挥技能竞赛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的促进作用,中职学校应构建完整科学的技能竞赛训练体系。
二、中职学校技能竞赛训练体系构建举措
1.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化的竞赛管理机制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同等重视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与普通高考,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对大赛进行组织、协调。学校一把手挂帅,主管校长具体负责,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供师生之所需,做好大赛的指导、评价、组织、信息搜集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专业组是技能大赛的业务部门,是技能大赛工作的中心环节。专业组长要团结、带领好全体组员积极备赛,发挥专业组的集体智慧。
第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学校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在学校的财政支出中要为技能大赛设立专门预算,确保技能大赛工作顺利开展。另外,还要积极争取有关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努力形成校企合作组织技能大赛的长效机制。
第三,加大考核督导力度,做好过程管理。将各专业组参加技能大赛项目的数量和成绩进行量化,作为优秀专业组评选的重要内容。对于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奖励。
2.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三年统筹,高一抓起”的总体战略框架,实现技能竞赛训练系统化。各阶段目标明确,梯度合理,将常规专业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全员的技能培训与优秀学生的个别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行业专家请进来与把优秀选手送出去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技能大赛要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当中,要充分体现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体现职业岗位对教学的要求,将技能大赛内容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技能大赛推进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
第三,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制订各专业各课程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和量化考核方案”,深入开展“专业技能月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训练常态化,使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关系更加密切,使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作用更加突出。
第四,技能大赛要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组织教师直接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构建和谐的校企合作机制,服务学生技能提升
第一,技能大赛要与校企合作紧密结合。技能大赛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第二,训练体系要对企业开放,要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还要选送优秀选手到企业参加提高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争取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并以此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契机与突破口。
4.构建有效的竞赛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第一,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学校要科学制订技能竞赛奖励制度,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奖惩制度体系。对于在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的专业组和个人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成绩优异的教师要在业务提升、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在助学金申领、对外交流、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倾斜。
第二,情感激励机制。“管理是服务,管理是引领,管理是激励”。作为学校管理层要摆正位置,要主动为教学服务,为大赛服务。中层以上领导要主动关注大赛、参与大赛,为师生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部门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工作业绩要作为领导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三,为教师的培训交流牵线搭桥。教师培训、对外交流对于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影响力的提升都有重要促进作用。作为教师,也迫切需要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学校要通过建立制度有计划地为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校际交流、考察学习等机会,为教师成长加油助力。
总之,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为广大中职学校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成长和展示的机会。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方面,在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职业院校都要在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下,构建科学合理的技能大赛训练体系,理性思考、科学组织技能大赛,真正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应有的积极作用。
工程训练体系 篇12
1 改变传统观念,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卫生职业教育能力训练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产生和应用, 对医药卫生一线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社会的发展也对卫生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诚然,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会有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观念的转变也是艰难的。但墨守成规走老路, 只会贻误事业的发展。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卫生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在依托行业办学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在省内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处于特殊位置 (位居省城、行业领先) 。积极探索适应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体系 (专业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实习) ,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我们的责任, 据此, 我校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方向;参照卫生部大纲“宽基础、活模块、多面向”的原则, 以职业能力梳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专业知识、技能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护理、临床学科) ;研究探索适应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任务引领型、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目标教学) ;引领行业能力训练教材的开发 (卫生部规划教材、省内护理能力训练教材、校本教材)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省教师培训基地、多渠道培养新老教师) ;构建社会平台 (技能大赛、双线教学、实训实习) , 在编制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以现场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专业发展相适应 (见图1) 。
2 以能力为本位, 打造特色专业
观念转变阶段:2004~2005年, 护理专业被确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 “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职业教育理念, 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此时我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制定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标准细则》和《关于制定黑龙江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标准的指导意见》。
实施完善阶段:2006~2008年, 将《护理专业设置标准》的内容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应用于教学进行检验, 现已在全省卫生职业教育机构中广泛实施。
3 围绕专业能力, 构建核心课程
(1) 依照专业能力构建核心课程, 首先在护理专业、检验专业开展课程设置研究, 研究核心课程实施途径, 实现职业能力与考核标准的衔接。
(2) 各专业突出能力教学, 注重专业方向拓展 (如开设美容护理、口腔护理专业等) 。
(3) 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开发。适当增加选修课, 使必修课、限选课以及任选课的比例接近7:2:1。
(4) 强化专科护理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专科护理教学工作, 以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为试点, 整体推进专科护理的教学水平。
(5) 围绕能力训练, 建设精品课程 (如临床护理技术、基础检验技术课程等) 。
4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如任务引领型:应用于临床学科、护理学科;任务驱动型:应用于计算机中心;案例教学:应用于临床护理课程;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老年护理课程;目标教学:应用于全校各课程。
5 以能力训练为中心, 实施专业教材建设与开发
(1) 积极争取规划教材的编写。在卫生部行业指导委员会 (以下简称行指委) 的指导下, 近5年来, 我校主编、参编及协编国家统编、规划教材200余部。仅在2007年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任务中, 我校就有27人被选聘承担14部教材的主编和13部教材的副主编, 另有47人参加了44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名列全国卫生职业院校之首, 获得了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行指委以及全国兄弟院校的广泛好评。
(2) 组织《护理专业能力训练》系列教材的编写, 引领省内行业教材建设与改革。2006年以我校为主体, 由全省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参与编写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护理专业能力训练》系列辅助教材和配套试题, 广泛应用于省内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领域, 从而统一了黑龙江省中等卫生学校理论和技能教学评价标准。
(3) 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我校在参与规划教材编写的同时, 加强了校本教材建设。学科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实践特点, 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适时编写校本教材和辅助教材。
6 为适应专业能力教学, 多渠道、多层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职称, 又具有其他专业职称的专业课教师。只有建立一支有特色的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卫生职业教育。多年来, 我校努力改善教职工在提高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适应状况, 大力倡导学习之风, 组织教师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
(1) 多渠道筹措基金, 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改革分配制度, 对一线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每年拨出专项资金, 用于教师外出学习。争取国家教育培训基金, 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 建立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营造最佳的成才环境。
(2) 积极开展卫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 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培训。目前我校有双师型教师86人。
(3) 聘请医院和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方案的制订, 定期聘请护理一线专家来校任教, 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 既培养了师资, 又优化了师资配置。
(4) 凸显我校作为黑龙江省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近2年我校承担了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护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2008年暑期, 受省教育厅委托, 我校承担了全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受到了所有参加培训教师的一致赞誉。
(5) 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我校规定, 招聘的新教师一律要到学校实验中心接受一年的培训, 经学校考核合格后, 方可从事教学工作。
7 充分利用社会职业能力培训、评估、鉴定平台,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 顺应职业准入制度, 实施“双证” (毕业证、职业资格证) 考核制度。自2006年起, 我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顺应职业准入制度, 积极探索实施双证考核制度的有效途径, 先后向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省劳动厅申请, 建立了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黑龙江省培训鉴定工作站、黑龙江省卫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截至2008年年底, 我校共有3 410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和鉴定考试, 通过率为96.6%, 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了由卫生部、劳动部共同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 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200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卫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先进单位。
(2) 利用护理技能大赛平台, 接受社会对我校学生专业能力训练效果的检验。在2004、2005年2届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 我校学生连续囊括了护理、美容专业的冠亚军。由于卫生职业学校和临床医院的广泛参与, 技能大赛促进了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同时又为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了展示才能的窗口。我们将不断构建和完善教育教学社会评价平台,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服务社会, 在社会发展中凸显我校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
8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现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1) 我校在护理专业开展“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 加大专科护理技能操作训练力度, 增设包括重症监护在内的6个专科护理实训室, 设备居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2) 强化课间见习、双线教学。
(3) 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 建立仿真实验室。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 我校投资300多万元,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特别是加大了护理、美容2个专业建设资金的投入, 采购了先进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2006年, 我校获得15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护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 并自筹配套资金150万元, 至2007年8月, 所购置的92种269台 (套) 国内最先进的护理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已经全部到位并安装调试完毕, 投入教学使用。
(4) 主动服务社会, 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和办学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龙头和灵魂是专业建设, 要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用专业建设打造学生特色。我校经历了6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护理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专业, 为黑龙江省护理实训基地, 被列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实施单位, 在黑龙江省护理专业教育中, 切实起到了龙头作用。学校在狠抓护理职业教育特色建设的过程中, 努力做到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以就业需求指导校内教学。近年来, 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 与省外多个专业机构建立了订单式培养机制, 使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社会较高的认可, 每年的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9 讨论与思考
9.1 以专业能力体系建设为中心, 统筹规划, 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能力体系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与建设永恒的课题, 一是要加强市场调研, 根据需求培养社会紧缺人才, 找准专业定位, 二是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增强老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 应不断进行专业调整、改造, 赋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通过对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 使专业发展动态适应市场, 保持职业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既要防止一哄而上, 又不能墨守成规, 要科学发展, 统筹规划, 坚持长短结合, 集中优势资源, 建设特色专业, 力求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9.2 依靠教育教学实践, 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的专业教学课程建设才刚刚起步, 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是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设置的, 根据专业、行业的不同, 其能力体系的综合表述也不尽相同, 如护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工业:专业能力、普通能力等,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以职业技能聚焦知识, 以岗位能力梳理技能。因此,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不同能力体系的同层次性、相对独立性, 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相互交叉。我们相信, 伴随专业能力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化, 专项技能、专业课程、专业设置会不断完善。我们着眼于卫生职业教育“双证”课程开发, 将集中力量, 根据“双证”课程的特征, 在技能性、标准性、综合性上下工夫, 做到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从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 形成“双证”教学特色, 实现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人才特色的有机结合。
9.3 职业能力训练教材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统编规划教材内容上主要体现学科的完整性, 在形式上统一规范, 缺少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校本教材和辅导教材的编写中, 应借鉴国内外不同行业职业教育教材的特点, 按照我国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工具性、可读性、艺术性) 的要求进行编写。注意结合卫生行业特点, 克服“惯性”, 在时代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上要有所突破。应通俗易懂, 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效果。
9.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增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速度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时间和资金, 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内在驱动力。应积极探索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 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继续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 建立带教实习考核和激励政策。建立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 多渠道筹措资金,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工程建设, 逐步增加对教师培养的投入。继续完善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和考核制度, 建立学校教师实践操作能力考核标准。强化能力训练, 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 激发教师能力训练的内在驱动力。
9.5 建立情景模拟实验室, 增强学生对医院环境的认知能力
鉴于目前学校缺少教学医院的实际, 学生课间见习是能力训练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应从实际出发, 积极开发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 梳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训练项目, 分清主次, 建立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 增强实践教学效果。逐步建立健全专业情景模拟实验室, 增强学生对医院环境的认知能力。
【工程训练体系】推荐阅读:
工程能力训练06-12
综合工程训练06-28
工程训练中心07-03
工程训练竞赛07-17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07-01
工程训练四周心得总结09-06
工程机械模拟训练技术09-09
工程训练的心得体会08-23
电类工程素质训练课程总结07-02
电子工程训练心得体会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