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2024-07-01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精选11篇)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1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使用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工程实践环节的开展与深化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使教学过程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促进理实教学环节的开展,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工程训练安徽省示范工程中心和开放中心在安徽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健康、迅速发展,实训设备数量与价值急剧增加,原有粗放型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不再适应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系统,提高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设备动态跟踪管理(购置、入库、报废、调动等),开展实训教学项目研究,组建高素质维护维修队伍,强化设备安全意识,以促进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教学,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1 工程训练中心基本概况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安徽省最早建立的工程训练中心,始建于2008年,由最初的机电校内实习基地改扩建发展而来。工程训练中心现有6 000 m2独立综合实训楼1栋,大型冷、热加工车间3个。建设有数控加工实训分中心、金属切削分中心、汽车实训分中心、电子与电工实训分中心、电子创新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可满足在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技术教育、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7个本科专业的实践训练需要及承接机电类社会培训与服务实践工作。工程训练中心现有以数控加工中心为代表的系列高价值加工和测试设备,各类设备资产总值达1亿元。

2 创新管理模式,促进设备管理的科学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充分调动实习实训人员的积极性,是促进工程训练中心实训设备高效、可靠运行的前提。针对工程训练中心机电设备操作者流动性大的特点,开展创新管理模式改革尤为重要。

2.1 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开展精细化管理

工程训练中心设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不断购进,使原有粗放型设备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和需要。开展精细化设备管理,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系统,提高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对促进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功能完善的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完善的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是工程训练中心管理工作的需要。工程训练中心设备管理系统对实训设备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设备购置技术咨询、购置、入库、故障维修、报废、调配),使设备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节约与合理使用、共享设备资源,增强设备信息(技术性能、完好率、使用率)的透明度,为实训教学提供优质管理服务功能。

(2)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尽可能发挥设备管理效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和操作规定,严格控制偏差。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工程训练中心实训设备采购、实训材料采购、关键配件配置、维修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将全面提升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精细化,为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提供保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促进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良性循环。

2.2 实施全员管理,凸显设备管理的效益

全员管理是工程训练中心设备管理工作的核心,设备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或维修、维护人员的工作,而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与设备的接触时间最长,对于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故障有清晰的认识,更加具备发现问题的优势。实行全员管理的模式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早发现事故隐患,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实施全员管理,能够将设备的管理成本降至最低,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管理效能。

2.3 实施动态管理,强化设备完好意识

由于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特点,操作者流动性大、学生都处于技术训练层次。因此,实施训练设备动态管理尤为重要。所谓动态管理,即运用多种手段、方式,包括故障排查、专业管理与作业员的关注、设备检测与人员的经验判断、定时检修与抽查等方式,力求做到保障设备的完好状态。

在设备的动态管理过程中,对实训设备建立动态的完好卡尤为必要,设备管理者、实训指导教师、实训学生在日常巡检以及实际项目训练过程中及时将设备的信息与状态记录下来,可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维修、维护,防止设备故障扩大化,提高实训设备完好率。

3 建立高素质的兼职设备维护维修队伍,保障设备的正常状态

3.1 科学分析影响实训设备状态的因素是进行设备科学管理与效益发挥的前提

众所周知,在许多机电产品的突发性事故或故障中,70%以上的原因是人为误操作、使用过程拼设备、使用过程设备失控以及使用维护不当所造成。由于工程训练中心设备的操作者变动频率高,对设备性能和实际特点的掌握是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的渐进过程,直接影响到工程训练中心实训设备故障突发和故障率的升高。

为切实做好工程训练设备的保障工作,科学分析影响实训设备状态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工程训练中心机电设备从采购到投入使用,并取得完好、经济运行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图1给出了影响工程训练中心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因素,突出表现在“人”“机”“材料”“制度建设与实践”“使用环境”五项具体要素上。工程训练中心设备科学管理与维修的制度建设、人员培训、设备性能掌握、设备使用环境的设置以及维修材料的科学配置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工程训练中心设备长期稳定、良:好(运行的前提。

3.2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维护、维修队伍是保障设备完好状态的支撑

针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维护、维修队伍是十分必要的。设备维修与维护本身就是一门关系设备管理与运行的重要工作,因此专业维修队伍的建立,一方面是科学管理工程训练中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多种机电设备资源开展机电设备维修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可以根据真实的机电产品故障进行机电产品维修与管理案例教学,拓展机电实训设备的使用效能。

图2给出了我院工程训练中心专业维修队伍的组成和分工。

核心组主要由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产品管理与维修成员组成。核心小组成员的首要任务是利用TQS知识体系解决机电实训产品故障分析与处理,设备点检与定期保养,维护设备的正常状态;其次,核心小组成员在新设备使用前应首先熟悉实训设备的机械和电气性能,在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上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保障设备安全使用;第三,核心小组长期收集整理实训设备的故障资料,为编写《工程实训设备检修手册》提供技术支持。

4 管理者、教师、学生互动,强化安全责任意识,保障实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实训设备的安全、可靠、稳定、长期、高效运行,是工程训练中心设备管理与维修必须面对的课题。没有实训环节设备装置的安全,也就没有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工程训练中心的高效益办学也就无从谈起。安全、稳定、可靠、长期、高效是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4个因素。

实训教学的安全工作包括实训设备的安全与人身安全两个方面。学生、指导教师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工程训练中心实现各项校内外实训任务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4.1 依据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强化实践者安全责任意识

鉴于工程训练中心具有现代生产企业的结构特点,因此实际工作中引进HSE管理体系强化实践者安全责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HSE管理体系,即要求对实训环节组织风险分析,确定学生实践实训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强调安全预防和安全措施,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管理,将发挥积极的效能。因此,根据HSE体系,为切实保障安全应做好以下工作:

(1)依据实训项目的要求与设备使用特点、学生分组等情况,组织项目实训环节风险分析,监理实训项目风险项目卡,确定学生实践实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对实训全程进行安全风险可预测性控制。

(2)针对实训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构建针对具体实训项目实施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技术措施,加强项目安全技术制度建设,防上实训人员受伤害、实训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3)建立安全反馈机制,管理者定期听取实训环节参与人员的安全建议,补充和完善安全风险项目卡,改进安全措施。

4.2 落实全员安全责任长效机制,切实做到警钟长鸣

安全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放松。工程训练中心不可忽视安全管理工作,在所有参与工程训练环节人员中落实安全责任制。避免操作中设备对实训者的人身伤害(机械伤害与电气安全伤害),同时也要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设备的损坏(错误操作、拼设备、设备带病运行、处置不当、疏失等)。需要做到的是:

(1)作为管理与实训教学人员,要有安全意识,要加强防范,防患于未然,把安全作为一项全方位的工作。

(2)要加强对参与操作实训设备学生的安全教育,学生是使用设备的主体,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实训过程,在指导他们正确使用设备的基础上,将设备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明确在实训过程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3)实施岗位负责制,强化责任意识,必须要教会学生保护自己、保护设备。

(4)建立安全员制度,工程训练中心设置有专职的安全员,安全责任人负责日常安全工作、安全监督、安全教育以及落实各种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安全责任人有权拒绝不遵守安全规程的人员进入实训场地,同时加强安全巡检。

在落实全员安全责任机制的条件下,依靠所有参与者的责任心,工程训练设备的安全性和完好率会大大增加,从而提升工程训练设备效能。

5 结束语

切实做好省级示范、开放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与维修管理工作于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加强实验实训设备管理者的责任心,强化与创新科学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全员、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兼职维修维护队伍,这对工程训练中心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促进实践教学的效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工程实践训练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强化工科专业理实结合教学的重要支撑。面对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设备数量和价值的急增,如何搞好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维修与管理,对保障实训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实训设备的综合效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开发创新实训实验项目都具有重要作用。我校结合省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和省级开放中心的设备管理与运行中的经验,探讨了高校工程训练中心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方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设备管理,效能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2

一、健全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制度

完善了工程训练中心管理制度,明确工程训练中心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实现管理制度化、议事民主化,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开展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作。

二、充分调研,积极探索并构建本科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

工程训练中心组织实训室主任和部分教师到同类院校调研实训教学情况,吸取先进经验,结合我院的特色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基本训练-综合训练-工程实践”的实训教学体系。

1、与有关系部主任讨论,完成了本科专业实习教学方案的制定,现已基本确定本科专业实习教学计划。

2、组织教师参观与学习了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本科实训教学方案。

三、积极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规范管理实训教学,积极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成立教学质量评估小组,检查教学秩序,确保教学质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1、圆满完成了实验实训教学任务

XX年年工程训练中心共完成了400个左右班级的实验实训教学教学任务和繁重的实验辅导任务。

2、修定了专科专业的实训教学计划。

3、改革了车工实训、钳工实训内容和教学方法。

4、改革电气实训内容,增加了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5、重新制定了实训项目的评分标准,使其更规范、更合理、更透明。

6、完成了第一届专升本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并实行了层次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四、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提高实训装备的技术水平

实训装备的技术水平决定实训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训室的建设必须适应社会的技术发展,XX年年工程训练中心完成了数控仿真实训室、机械工程实训室、plc实训室、电气排故实训室的建设,新建的实训室都投入了使用。

五、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

XX年年工程训练中心开展了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的活动,使每位教师文明操作各种设备。并检查所有的设备,消除了安全隐患。

1、组织教师学习《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

2、开展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的活动,并进行知识竞赛。

3、XX年4月份对工程训练中心所有设备的性能、管线的安装以及接地情况进行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六、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1、鼓励教师进修,不断提高学历。

XX年年工程训练中心有4人考取了工程硕士,9人本科在读,4人大专在读。

2、鼓励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和各种技能大赛。

XX年年中心有10位教师参加各类技术培训,8位教师参加“李斌杯”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位教师参加了XX年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有3位教师通过了中级技术职务的评审。

七、其他工作

1、做好电工电子实验室和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工作。

工程训练中心电子实验室每周一到周四晚上免费向全校学生开放。并配备实验指导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作为兼职辅导人员。

2、规范管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

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验实训设备进行了清理,现中心的固定资产达1400万元,并做到了帐、卡、物相符率100%。对故障仪器设备建立“病历卡”,并建立了“仪器故障”“设备故障”等警示标志。

3、培训和鉴定工作

XX年年中心举办了8期维修电工(中级)培训班,共有600位左右的学生参加了培训,举办了4期数控中级培训班,共有170位左右的学生参加了培训。

4、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工程训练中心积极贯彻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要求。做到每位教师讲普通话,规范使用文字。

5、开展了凝心聚力工作

工程训练中心建一如既往地开展“进教师家(家访)、知教师情(谈心)、解教师难(措施)、暖教师心(效果)”的活动,以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凝聚力,今年共家访了15位教师。

6、完成了“李斌杯”技能大赛的准备工作和XX年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工作。

7、认真做好了档案管理工作。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3

【关键词】机电工程训练中心;体系建设;教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20

21世纪高级的工程技术人才,应是复合型、创造性的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何培养懂技术、能动手、重效益、善管理的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的课题。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是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对促进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促进工程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1]。

一、机电工程训练的基本理念

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是在机电专业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其宗旨是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自主学习和课外的科技活动的公共教学实践支撑平台。它包含了现代制造业的基本要素,形成覆盖机械、电子、控制、检测、信息、管理等完整的、各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公共教学实践的体系,并努力地按工业的生产环境进行建设。如此,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才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且有效的工程背景,使得学生在一定的工程环境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转化为需具备的工程师基本素质,从而较好地完成工程教育目标。

二、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一)工程训练中心体系构建

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体系可分为三个训练系统: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训系统、电子技术实训系统和科技创新实训系统,每个系统又包含多个不同的训练内容模块,其包括各种技能训练和课程实验。各训练系统又按不同专业学生的训练目的而划分为三个训练的层次:工业认识训练、基础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在训练的水平上逐步升高。各训练系统的各训练层次均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出发点。整个工程训练的过程是系统性,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渗透的整体。

(二)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内容

为满足学生掌握、熟悉和了解工程技术知识和动手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需要,按照工程训练中心的体系,组织和安排了配套的教学内容。

1.工业认识实习:包括电子的认识实习和金工的认识实习,是针对学生对工程知识认识不足所进行的教学安排。电子的认知实习,通过对机电产品的装配调试,使学生对各种机电产品的电气的原理、控制的方法、功能及元器件有初步了解,增加其感性认识,激发其求知欲,并为其后续的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工程背景。金工的认识实习,通过参观、讲解、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等教学手段,使其了解典型的机械的构造、运动的原理,典型零件的结构、材料和机械的制造过程,并初步了解机械的先进制造的理念、模式和技术。

2.基本训练:是以机械和电子制造技术作为平台,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及机电和工业控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的基本训练,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产品设计、产品加工到产品生产管理,让学生系统地认知机械及电子工程领域的工程过程及其方法,了解各工艺的特点、应用的范围和常用的控制方法及原理,掌握控制元器件及基本的控制单元的功能和应用。

3.综合及创新训练: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课程和进行了基本训练以后,开设各种综合创新的设计的课程和开展各种学科的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培养工程素质的机会。

三、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保障

工程训练中心覆盖了机械、电子、控制、检测、信息、管理等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且有效的工程背景,使得学生在一定的工程环境中将所学的理论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转化为需具备的工程师基本素质。为保证其较好地完成工程教育目标需要加强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断推行教学改革实践。

(一)加强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

工程训练中心包含了现代制造业的基本要素,其教学所用的仪器及设备都采用的是工业型配置,稍领先于我国的工业总体的水平,虽然不过分地追求高精度和高档次,但是也要有一部分反映先进技术的仪器、设备,使得学生认识和了解现代制造业的先进装备和前沿技术,因此,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在设备配置的方面,要有一定数量的和规模的常规的设备,以便满足学生常规的技术及技能训练要求,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多样的、各种层次的先进制造加工的设备、教学演示和实验的设备,充分体现教学设备的先进性,以满足不同工程教学训练的要求。中心在新设备配置中,既包括传统工艺的设备,还包括数控车床等现代先进设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教学改革实践

拥有了较好的硬件配置,还应重视教学师资队伍的建没,师资队伍是一个教学系统的灵魂,师资水平决定了其教学的质量,它是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和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对现有的教学人员进行各类形式的培训,并积极地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不断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多着重于教授事实性的知识,而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过程性的知识更为重要。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准工业现场”[3],它为学生直接获取过程性知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推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条件等,实现教师讲课、学生实习的一体化,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尽量采用工厂化来管理学生的工程训练,以营造一种较为真实的工程现场的氛围,并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总结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陆续成立了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并努力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工程实践的平台,但各高校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教学关系的处理、训练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均在探索之中。要真正的将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系统化和具体化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上,充分地发挥设施、设备和人员的作用,提高中心的运作效能,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少海,刘琛.基于CDIO模式的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94—96.

[2]刘建伟,廖维奇,吕汝金.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1,30(4):88—90.

浅析工程训练中心绩效考核 篇4

一、确定实习教学工作产出

确定工作产出, 主要是界定某个个体或团队的工作结果是什么。工作产出是设定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工作产出可以是一种有形的产品, 也可以是某种作为结果的状态。

确定工作产出的原则: (1) 增值产出原则, 即工作必须与组织目标一致, 即在组织的价值链上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增值的工作产出; (2) 客户导向的原则, 凡是被评估者的工作产出输出的对象, 无论是组织外部还是内部的都构成客户, 定义工作产出需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 (3) 结果优先原则, 工作产出应尽量为某项活动的结果, 实在难以界定, 就采用过程中的关键行为。

根据以上原则, 首先对实习教学部的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分析, 确定实习教学部门的主要产出为: (1) 全员政治素质的提高; (2) 学生实习成绩优良率; (3) 职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4) 实习指导技能的改进; (5) 管理干部的管理能力的提高; (6) 优秀管理、科技人才的数量增加; (7) 各项实习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8) 实习教学费用的合理使用。

二、建立评估指标和标准

在确定了教学产出之后, 我们需要确定应分别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各项教学产出, 从那些方面评估各项教学产出。通常, 我们可以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四个方面对教学产出进行评估。在建立绩效指标时, 我们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在评估教学产出时, 我们关心什么?是数量、质量、成本还是时限; (2) 我们怎么来衡量这些教学产出的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 (3) 是否存在我们可以追踪的数量或百分比?如果存在, 就把它们列出来; (4) 如果没有数量化的指标来评估教学产出, 那么谁可以评估教学结果完成得好不好呢?

对于岗位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我们按照关键绩效指标的制定原则和目标责任的具体要求, 分别针对每个岗位的每个产出进行逐项分析, 然后合并同类项, 最后整理出岗位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各项考核指标与标准见下表。

“各实习教学项目的顺利开展”这一产出可以转化成1-5项产出的结果, 符合关键绩效指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对目标的要求, 我们将实习教学业绩指标分为四类:目标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限和成本节约。目标数量在这里即工程训练中心的举办学习班的期数、各类实习教学班的数量等指标;目标质量即管理者胜任力、学生实习技能的提高、成果、考试合格率等指标;目标时限即对实习教学计划书及时上交、各项目标按时完成等指标。

三、各项指标的证据来源

按照教学业绩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指标的证据来源分为三部分:人事记录、实习教学效果评估记录及其他记录。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

绩效考核结果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绩效改进与制定实习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作为薪资调整和绩效奖金分配的直接依据, 与薪酬制度接轨;作为职位等级晋升 (降) 和岗位调整的依据;记入实习指导教师发展档案, 为制定实习指导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一) 绩效改进计划

各级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应及时针对评估中未达到绩效标准的项目分析原因, 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估者有责任为被评估者实施绩效改进计划提供指导, 帮助以及必要的实习教学, 并予以跟踪检查。

(二) 奖金分配

依据绩效考核A结果, 按照对应的系数领取年终奖金。考核得分与绩效系数换算见下表。

(三) 任、免职

考核B结果作为任免职决策的依据。对于年度绩效评估结果得分在70以下的管理干部者, 则在下一绩效期开始前被免去当前职务, 级别降一级, 工资、福利等级也做相应调整。非管理人员的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 除按制度规定降低其职位工资等级外, 还应酌情给予调离原教学岗位, 参加学校人事处的学习, 经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在下一次绩效考核中结果仍不足60分的实习指导教师, 予以解除工程训练中心劳动关系。

(四) 实习指导教师发展档案

各级管理者应将实习指导教师历次评估结果记入实习指导教师发展档案, 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培A发展的依据, 人力资源部有责任依据学校目前的实习指导教师状况, 从绩效考核中获取实习教学需求信息, 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教学计划, 编写或修改长、短期实习教学计划表。对于绩效不足者要编写专门的绩效实习教学表。

参考文献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5

建设方案

建设单位: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一、中心简介

湖南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经、管、文结合等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不断加强实验教学训练中心建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系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是我校规模最大、设备先进、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的跨学科专业和综合性实践教学训练中心。

中心建设历程。2000年以前,中心初期建设阶段,建设了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室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验室,主要开展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课程的验证性项目实验教学,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室在2000年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双基”合格评估。2001年—2008年,中心整合发展阶段,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湖南工学院,二校实验室资源进行了整合,我系扩建了电工电子实验室、新建了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电气与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开设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课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达到70%,电工电子实验室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基地2005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2008年电气与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被评为湖南省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并于2011年通过评估验收和授牌。2008年—2012年,中心拓展与提升阶段,中心扩建了信息处理与通信工程基础实验室和工程应用创新训练实训室,开展了研究性创新实验、工程应用训练和孵化性创业实验, 建设了拓展性跨学科专业综合训练支撑平台,2012年建立了湖南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

覆盖专业。目前,中心承担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暑期实践培训、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任务,中心实行时间、实验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全开放运行。

创新训练取得的成绩。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与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校系二级管理、资源共享和中心全开放运行管理机制。依托“学徒制”、“学生助教”、“导师制”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工程技术训练-创新意识培养 四层次人才阶梯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在大学生创新训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97年开始中心组织学生连续8届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湖南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并2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获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项;2008年以来引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先后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湖南赛区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引导学生参加衡阳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2项。选派本系学生与机械工程系学生一起参加首届湖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本系学生完成了作品的控制模块设计并获得一等奖。中心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把握竞赛的内核,使其校园化、常态化,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校内“圆融杯”电子设计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近三年来,中心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交流,中心先后与中国南方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郴州玉山水泥有限公司、大唐集团耒阳发电厂、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和上海嵌入式系统培训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企业科技报务,并为企业员工进行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学时达120学时;中心先后接待了省内外包括江西理工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在内的30余所同类高校的交流与考察,接收了包括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三所市内高校学生400余人·天实验实训任务。

中心现有资源。我系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现建有电工电子基础课省级示范实验室、电工电子省级优秀实训基地、省级电气与控制工程示范实践教学中心、信息处理与通信基础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训室,使用面积(20*106.92=2138.4、4*195.2=780.8、272(109房)、170(3320房)、200(管理房)、配电房440)4000平方米,设备总资产1692万元,仪器设备1922台(套)。中心现有创新训练指导与实验教学管理人员28人(含兼职人员),其中教授4人,硕士以上学位20人,具有工程背景的9人,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相对稳定的创新训练指导和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中心有较丰富的创新训练数字资源,具有便利的科研信息检索查询条件,学校建设了数字图书馆(http://lib.hnpu.edu.cn)资源(包括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ilson 外文期刊数据库、Gale Academic Onefile 学术期刊大全数据库和SpecialSciDBS 国道数据特色专题(外文)数据库),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hnpu.edu.cn),建设了电气与控制工程示范实践教学中心网站(http:///xbsz/dqx/),为学生的创新训练提供了工程应用、科学研究和服务咨询支撑平台。

二、中心现有条件

我系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现建有电工电子基础课省级示范实验室、电工电子省级优秀实训基地、省级电气与控制工程示范实践教学中心、信息处理与通信基础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训室,中心下设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先进控制技术、DSP技术、EDA技术、通信电子线路、基于ARM的嵌入系统、单片机技术、工业控制网络与自动化技术、变配电工程训练等26个操作室和1个元器件库。中心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目前按中心教学服务对口的学科专业在校学生计算(不计大一学生),生均场地面积为1.2平方米/人,按每个实验操作室设备1人/台(套)计算,生均场地面积为4.2平方米/人。中心设备总资产1692万元,仪器设备1922台(套),其中800元以上基础训练仪器、设备1845台(套),大型共享仪器、设备77台(套),5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91台(套)。中心实现了从校园网——中心网络化管理室——操作室局域网——学生工作站的层次化网络管理体系,并实行时间、地点和设备与元器件全开放运行机制。中心的现有条件构建了电气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实训、拓展性跨学科专业综合训练、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认证、工程技术应用创新训练和科学研究与服务咨询的多样化、立体化教学支撑平台。2011年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直接为我校教学任务服务的学生达到13860余人·天,通过自主性拓展实验、职业资格证培训、暑假培训、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培训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TITP),参加训练的学生达到19260余人·天。

三、中心建设方案

1、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并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贯彻执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文件要求,以高等教育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全面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战略方针,以及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我系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全面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中心建设思路

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中心的建设思路是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心软硬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学生的工程素质训练、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中心以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进行设计和制作实物作品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推进我系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

3、中心建设目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心合理定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以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与校际联合,依托行业背景、学校建立的董事会和地方区域企业,校企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不断丰富工程内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教育,提升对外科技服务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行业与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加强同类高校的横向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加大中心软硬建设力度,打造中心特色,加大中心硬件投入,加强中心师资队伍建设和软件建设,进一步营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实践的学习氛围,搭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实践教学育人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由于中心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必然要求中心在教学制度、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能适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经过三年的建设和改革,中心目标是将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建设成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较强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心全开放运行和资源共享,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与训练,全面提升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打造中心特色,使中心在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4、中心建设内容

(1)加强教学制度建设与管理

完善中心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制订与“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相关的学生课外培训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实习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学生自主项目管理制度、教师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管理制度和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完善中心全开放运行管理机制与规章,全面实行网络化辅助教学和网络化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中心资源共享;加强中心教学管理,开展学生座谈会和企业专家教授参与的座谈会,定期进行抽样调查,听取学生和企业专家意见,帮助中心指导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评估机制,将立项评审、中期检查、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中心负责人对中心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中心建设,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中心建设情况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中心建设检查。

(2)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心以培养学生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突出应用性、工程性和创新性为指导原则优化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新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学校成立的董事会,邀请校外的企业专家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开设工程技术应用与科学研究讲座,建立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的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进行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院所的科研课题研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改造,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科技服务水平和创新意识。

(3)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岗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构建面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实验技术研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教学项目,与企业共同编写主要课程教材(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继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在实践课程上,实验教学内容应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密切结合实习企业改革实习教学内容,构建必修项目与选修项目相结合、校内实践课程与企业实践课程相结合、自主实践项目与学科竞赛项目、校内实践项目与企业工程项目相结合、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放在教学中心工作的首位。紧密结合湖南教育强省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战略,根据电气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注重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工程性、前瞻性、创新性,逐步形成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创新意识。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和实验教材(指导书)的编写工作,在3~4年内,修改完善现有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公开出版2~3本实验教材;主持校级以上的教学研究项目10项,力争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1项;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使“三性”实验项目达到78%,保持每年的工程训练项目、研究性创新性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不低于总项目5%。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现有的省级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基础上,加大中心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教研科研活动,每年制定并落实中心教师轮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和经验,追踪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鼓励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公司企业学习,鼓励中心带头人和骨干指导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参与大型企业决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指导和产学研项目开发,扶持中心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承担企业科技服务项目和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定期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来校给骨干教师做技术讲座。在中心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中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心指导教师以博士硕士为主体,专任教师均到相关产业领域实践半年以上,加强教师的工程背景;聘请一批相关产业领域的人员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中心指导教师团队,在3-4年内中心培养或引进博士2-3名,硕士1-2名,培养教授1-2名。

(5)加强中心软硬件建设。中心在未来3-4年内争取年均120万元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和信息化的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争取在4年左右的时间内,通过多种渠道(包含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筹集500万元左右的经费,将中心建成一个学科门类齐全、设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管理完善的现代化的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创新训练基地。

(6)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将现代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常用的报告式、电教式、提问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相结合,拓展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新教学途径,采用“工程项目设计”、“项目驱动“式教学,实行教与学的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企业与学生互动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开展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校级“圆融杯”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挑战杯” 竞赛、衡阳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和实习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其中校级“圆融杯”电子设计竞赛实施全开放式竞赛,并以自选性、协作性项目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5、中心运行与管理机制

中心建制。中心属于校级创新训练教学中心,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在学校和系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主任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具有教授职称。学校和系负责中心的建设,并提供实验耗材、实验设备维修、实验室管理和仪器设备更新等经费。

中心管理与运行。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的实践教学、科研、教学研究、发展规划和管理工作,并承担教学、教研教改和科研任务。中心设副主任1人,协助主任工作,中心人员分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和兼职实验教师组成,中心设立实验安全员、考勤员、档案员、设备维护员、卫生员和实验教学秘书等岗位,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担任。

实施“学长制”助教管理,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理论扎实、实践能手能力强的学生,按“学长制”管理制度,学生协助实验技术人员参与中心的管理工作,包括器材准备、设备维护、安全、卫生和辅助教学等工作,通过“学长制”助教,实验室能持续实行开放。

中心实行全开放运行机制,学校建立了实践教学中心开放管理制度,实践教学中心制定了教学中心开放运行细则,在制度上保证了中心的开放运行;中心除有正常的教学任务安排外,全天向学生开放:实放时间、设备和耗材对学生全开放,学生的实验项目可以是教学任务规定的没有做完的内容,可以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选修项目,也可以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师拟定的或学生自行拟定的实验项目。学生进入中心时可以在网上预约,并填写实践中心开放申请表,也可以到中心与实验管理人员联系并填写实践中心开放登记表,经中心主任批准后即可进入中心进行实验。中心通过开放和网络化管理,实现校内各学科专业学生、校际之间实验资源共享。

6、中心特色

(1)构建与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相协调的专业基础应用训练——综合应用训练——工程应用训练——创新应用训练四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创新性学习。

(2)建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以实验室开放和网络化管理为依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工作进程安排 1、2012年6-9月

建立“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领导小组,派遣老师到企业和同类高校进行调研,跟踪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学习同类高校建设经验,收集与中心建设相关信息与资料。2、2012年9-12月

建立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确保中心全开放运行和资源共享,完善中心网络化建设,更新中心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性创新实践项目2项,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STITP)项目1项。3、2013年1-12月

完善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创新训练中心实验与实训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出版教材2部,开展教学研究,构建中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2个创新训练操作室和2个企业实训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和企业科技服务项目各2项,开发研究性创新实践项目2项,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STITP)项目1项。4、2014年1月-2014年12月

更新中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3个创新训练操作室和3个企业实训基地,出版教材2部,开展教学研究,探索企业实习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和企业科技服务项目各2项,开发研究性创新实践项目4项,实施创新创业孵化项目1项,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STITP)项目2项。5、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建设1个创新训练操作室和2个企业实训基地,并完善已建设的实习基地,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总结,探索学生参加国外知名企业实习方式。开展企业科技服务项目2项,开发研究性创新实践项目4项,实施创新创业孵化项目1项,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STITP)项目1项。6、2015年

完成项目总结,写出总结报告,提炼专业建设特色,完成中心建设验收评估。

五、中心建设主要保障措施 学校对中心建设经费重点投入,2009~2012三年来学校对中心共投资硬件设备更新和维护400多万,由学校专家对立项进行评审,实现建设经费及时到位,使用合理。每年学校单独核拨设备运行维护费、耗材费、中心开放经费和教学经费,所有经费按学校教学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运转。

我校十分重视和支持中心建设,学校在中心建设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加强中心建设管理,保证中心建设经费投入等,已制订了加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示范实验室”建设和“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有关政策。中心建设立项后学校将从师资、经费、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确保建设经费足额到位,保证中心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主要措施如下:

1、学校成立“创新训练中心”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创新训练中心”项目组,成员包括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处处长、相关教学系主任、中心主任,全面负责校内具有能力的教师引进工作,负责中心建设工作的组织和资金、政策的落实。

2、学校成立校企合作的 “创新训练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企业高管、中心主任、中心责任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共同组成,既为中心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又对中心建设工作进行严格有效的督导、检查和评估,确保中心建设的质量。

3、学校出台优惠政策为中心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高级人才,合理调整中心的教师的结构。优先选派该中心老师到国、内外访问和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学校董事会成员单位,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参与学校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参加中心人才培养全过程。

4、学校给予该中心建设以相关政策支持,给该中心建设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学校按照《创新训练中心管理办法》对中心进行重点投入,学校投入经费与“创新训练中心”经费比例为2:1,专项用于本中心建设,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及学术交流活动经费,聘请企业教授参与中心建设,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中心资源共享。

六、中心建设预期成果

●完善和建设中心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探索中心国外实习和工程训练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公开发表与中心建设相关教学研究论文6-8篇,公开出版实践教材2-3部; ●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1项;

●开展企业科技服务项目6-7项,开发研究性创新实践项目8-10项,实施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3项;

●完成大学生研究性创新实验(STITP)项目5-6项;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6

关键词: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厂中有校,校中有厂”

国务院提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创建教育与产业合作平台,加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谋求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转型发展成为关系地方本科院校生死存亡的大事。[1]下文以梧州学院工科类专业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为例,探讨如何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构建“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特色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近年来,在转型发展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背景下,梧州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取得先机,按照学校确定的“厂中有校”特色,以学院转型发展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为目标,主动出击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与在梧的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的几个园区——有色金属工业园和不锈钢工业园中几家企业挂牌建立联合培养学生的“协同育人合作基地”,建设“厂中有校”转型发展特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转型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最终达成学校企业合作互惠双赢的新局面。

1 梧州学院开展“厂中有校”协同育人的意义

1.1 满足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要求

对于任何地区而言,是否拥有与其优势产业匹配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是否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企业只能选择不断升级技术,更新设备,开发新品,使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在学校习得的许多知识常常落后于当前企业所需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更不用说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了,根本比不上企业更新设备的速度。要破解这一难题,唯有学校与企业共同携手培养人才,开展工学结合。[2]

梧州重点支持的传统产业是人工宝石制造业,该市的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及再生资源工业更是广西区和梧州市重点打造的“14+10”千亿产业,这些产业都与机化学院机械专业关系密切,转型发展对口行业鲜明,发展目标明确。与这些行业企业建立“厂中有校”迫在眉睫。

1.2 提高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是梧州学院提高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厂中校”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最终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厂中校”进行顶岗实习,既易于掌握相应岗位所需基本技能及专业技术,更利于他们熟悉相关行业最新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及技术路线,巩固强化其实践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此外,该模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沟通技巧及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综合素质都是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积极倡导的。

1.3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

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试验田,“厂中校”是探索构建共育人才、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的前沿阵地,它集聚了生产、教学、科研、服务与培训等多种功能。检验校企合作机制是否成功的标志在于,“厂中校”是否正常管理运行,合作双方及学生预期的利益能否实现。

2 梧州学院“厂中有校”协同育人的发展策略

“厂中有校”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高等应用型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下诞生的新事物。作为知识对接技能、专业对接产业平台的“厂中校”,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的需求,从而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2.1 建立政校企联盟正常运行机制,发挥政校企联盟理事会功能

梧州学院应当组建可承担“规划、组织、执行”三层职能的政校企合作联盟,该联盟由梧州市政府、企业和学院“三方”派出的代表成员组成,形成具有“三层”运行机制、“四方”共建基本框架的政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要充分发挥该理事会的功能,促使三方各司其职:制订扶持“厂中有校”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由梧州市政府负责;提供就业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由企业承担,梧州学院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也可邀请企业参与进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调整部门设置和职能,使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社会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则由梧州学院负责实施。此外,学院还应承担起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开展社会培训、输送优秀人才的责任。

2.2 校企双方制定相关合作教学制度

校企合作教学制度由双方共同制定。具体思路为:“顶岗实习”这门课程的实习方案和顶岗实习教学任务书由梧州学院制定,而《梧州学院学生实习协议书 》、《梧州学院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

等文件则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签订。学

生的管理和考核由实习指导教师协助企业按照“厂中有校”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和企业相关制度来进行。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填写《梧州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手册》,完成实习任务和毕业设计。

2.3 注重教学组织与生产过程相统一

为了实现工、学、训、教得到科学安排运用的目标,达到教育中介入工作元素的要求,有效落实工作中介入教育的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办学中,梧州学院应当注重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统一。必须遵从“厂中有校”的工作思路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服从企业的生产计划。

2.4 教育、科研和服务相融合,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首先,梧州学院要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成立科研团队与研究机构,成为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解决正常生产及产品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革新等科研工作。其次,梧州学院要发挥教师的技能优势成立技能培训团队,主动为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短板问题。这既增进了校企双方人员的感情,又提升了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巩固了合作成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3 梧州学院建设“校中有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想

3.1 建设“校中厂”的重要性及优点

在抓好“厂中有校”的内涵建设同时,从方便管理角度考虑,梧州学院建设“校中有厂”也同样重要。“校中有厂”具有以下优点:

3.1.1 培养人才

校中厂可以替企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生产和管理人才,贮备大批应对未来市场激烈竞争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

3.1.2 产品品质控制稳定

工厂拥有熟练的、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双重身份的员工”,生产的产品成品质量过关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3.1.3 达到工学结合目的

一方面,利用学院的教学设备、场地资源,企业把一些生产任务拿到学校完成,将企业引入校园,工学渗透。实训基地既是学校的实训课堂又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加工材料既是实训材料,又是生产原料。通过引进“能工巧匠型”行业人才,充实实训教学的师资,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1.4 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校中厂”真实的环境,教师能了解并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的具体内容;教师能依据了解掌握到的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进一步完善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借鉴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技能、新知识和新工艺,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梧州学院“校中有厂”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重点

3.2.1 建设“梧州学院精密压铸件后处理加工生产线”,实现机械专业群“校中有厂”构建目标

鸿图集团是国内压铸行业的龙头企业,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精密铝合金压铸件专业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铝合金压铸件,其后处理加工过程需要大量人力和一定专业技能,而这些都是鸿图公司所欠缺的资源。双方投资在梧州学院旦冲实训基地建设的“梧州学院精密压铸件后处理加工生产线”,可以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在做好“校中有厂”学院转型特色同时建设“厂中有校”,更好加强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2.2 组织梧州市高等院校和制造企业,成立梧州模具技术基础教学与工程研发中心

建设紧密围绕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梧州市有进口再生资源工业园和不锈钢工业园),在前期与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和梧州市浩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立在“协同育人基地”基础上,加深各方合作,联合鸿图公司、不锈钢工业园的恒生电子科技公司和宏基不锈钢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公司生产需要大量的模具设计和模具修复,但又缺乏足够技术和人力,故存在产品的应用市场。梧州学院可联合相关企业建立梧州模具技术基础教学与工程研发中心,可有效服务于本地、桂东和粤西地区相关企业,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开展模CAD/CAM/CAE、产品/模具快速设计开发与制造、计算机仿真技术、安全性评估及相关领域内应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工程支持、技术转移、系统集成等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2]张晓东,等.应用型机械类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装备制造技术,2010(2):198-200.

作者简介: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 篇7

1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探索工程训练体系的新模式

1.1 探索新形势下工程训练体系的新模式

工程训练中心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条件下工程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由传统的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 从单机技能培训向部分实现网络条件下的集成技术培训方向转化, 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化, 并在工程训练中尽可能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力图解决工程实践与理论基础、教学实验之间的关系, 常规机电技术与先进机电技术之间的关系, 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教材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经过不断探索, 初步确定了我院工程训练教学的五个层次, 每个层次又分若干个工程训练模块。为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工程训练的要求不同, 我们在通用训练模块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针对性训练模块, 并在建筑环境及设备等专业进行了试点,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 改革实习教学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大工程知识背景, 随着数控设备和特种加工等新技术设备的增加, 我们改革了课程教学内容, 新技术实习教学时间增加到了30%以上;我们探索了数控线切割和激光雕刻机的创新性的实习教学方式;指导老师在示范教学后, 由学生根据爱好自行设计加工出富有创造性的工艺作品,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金工实习设计综合训练模块 (目前只对机械类学生)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加工组装成独立运行机械装置, 使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1.3 重视科学研究, 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中心成立一年多来, 中心立项院级科研课题一项, 省级教改课题一项, 国家高科技发展研究计划一项。中心教职工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5篇, 其中SCI 、EI等收录10篇。近年来中心教职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得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二等奖一项, 湖南省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中心作为全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创作基地, 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科技创新作品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 12项次。2007年7月工程训练中心出色地完成了由我院承办的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创新与制造大赛暨湖南省第十一届金工学术年会的会务组织工作, 我院学生表现出色共获五个一等奖、五个二等奖, 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指导的两个作品均获得一等奖。

由我院工程训练中心主持的《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水平工程训练体系的探索》课题已列入2007年湖南省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

2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机械基础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实习基本要求和我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 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教学文件。制定了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教学大纲》、 《实习报告》、 《训练卡》和《实习教学质量标准》等各种实习教学文件、授课计划和教案、讲稿。

工程训练教学的特点是学生每天与高速运转的机器打交道, 危险性比较大。我们除了进行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外, 还给每位学生发放了《工程训练守则》, 每个工种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还配备了安全文明实习管理员, 负责每天的安全生产检查和每周设备保养检查, 保证了中心在建设改造与正常实习教学同步交叉情况下的安全文明实习。

为加强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我们采用了学教互评的考核督促办法, 一是制定了完善的金工实习成绩考核办法, 将十二个实习工种按教学大纲的时间分配及重要性给定一个权重系数, 每个工种的实习成绩又由安全文明、实习操作件质量、实习报告等三个部分成绩组成, 每个部分也制定了相应的成绩评定办法。最后将十二个工种的成绩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折算成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 从而使实习成绩的评定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我们制定了学生日常评教制度, 每批学生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 听取学生对实习过程的反映和意见, 由学生填写实习情况调查表, 教研室进行总结和讲评, 从而掌握了教师教学效果的一手资料, 为提高教学质量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打下了制度基础。

中心积极开展了教师互评互学活动, 开展了精彩一课等教研活动, 开展了各工种授课计划与教案的集体研讨、示范课培训和指导老师培训等活动, 使得教学方法不断优化, 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 开展内培外引, 逐步提高指导教师素质

近年来, 随着大批新技术设备投入教学, 原有教学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教学要求都存在差距。工程训练中心采用内培外引等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年来选送外出学习的老师达12人次之多, 引进“211工程”大学硕士一名, 引进获湖南省数控比赛第二名的技师一名, 一人进入湖南省“121人才工程”。

4 发挥优势, 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我院的办学宗旨之一, 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已成为湘潭市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培训基地、湘潭市劳动局就业培训合作单位, 中心为湘潭广播电视大学等院校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教学服务。中心正在申办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将为我院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等服务工作。中心作为全国唯一仍在运转的“教育部金工实习教学指导人员考试与培训中心”正在筹办第十一期全国普通高校金工实习指导教师培训班。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教育部对我院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 工程训练中心获得优秀等级的评价,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出了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明.创新理念下的工学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4) .

[2]惠记庄.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型的工程训练中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7, (9) .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8

1 教学理念

郑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紧紧围绕郑州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人文底蕴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烈、思维清晰前瞻”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精英为目标, 以“以人为本、不断完善、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 结合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 进行了实训结构的调整和整合。推进训练体系、训练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坚持打好基础、增强素质、加强能力、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方针, 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着眼点, 把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较强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立足点。科学地分析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构建合理的训练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形成了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 建立“以基本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工程意识、综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工程训练中心坚持基础先行、保持传统、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提升素质的教学理念,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 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认知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 指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确定了营造真实、先进的工程环境, 充分利用多学科渗透和集成, 为学生构建创新思维和大工程意识的综合工程环境[1]。向学生提供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和系统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 改革思路

在工科教学中, 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6]。卓越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而这正是多年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薄弱环节, 也是目前大学生能力的不足之处[7]。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自身情况, 工程训练中心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坚持贯彻了基本工程能力、现代工程意识、综合创新素质渐进培养的教学理念;认真落实理论与实践结合, 课内与课外结合, 基础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确立了能力优先、意识优先、创新优先的培养目标。

(1) 工程训练中心坚持科学的教学理念, 清晰的改革思路, 不断改革教学过程。树立服务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营造个性化发展空间。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增设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塑造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注重综合素质熏陶。

(2) 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 开展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活动和技能竞赛。在实践与创新的宗旨下, 保护其个性发展, 尽量创造一个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通过课内外的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体验到创新过程的挑战、克服困难的喜悦、探索未知的乐趣, 以及取得成果的成就感, 进而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并逐渐具备把方案转化为作品的能力, 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

(3) 重视实践教学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实训教学网络平台。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已将实践教学的相关课件、电子教案及实验指导书等多媒体文件于网上公开, 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自学、预习或下载有关的训练内容。

(4) 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完善, 在学校大力推进实验室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建设与应用工作中, 日常行政与业务工作均实现了无纸化管理, 实验设备仪器注册、调剂、报废、实验项目填报、实验队伍基本信息统计等工作均可在网上直接完成。

3 教改与回顾

首先是完成了战略转型, 实现了由纯粹机械厂式认知教育向综合培养的转变, 由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变, 由单一教学实习向大工程环境训练基地、创新基地的转变。

其次在功能定位方面逐步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培训紧密结合, 以教学为主体, 以科研提升教学, 以生产促进教学, 以创新引领学科, 以培训服务社会。

另外, 教学管理规范进一步提升,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加强过程管理, 目标管理, 构建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监督系统、质量考评系统、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由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化学习平台、现代化管理平台组成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再有, 设备仪器的资源整合, 配合省级示范中心的建设, 打破过去的设备仪器分散管理、独立使用模式。营造了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的局面, 解决了设备仪器短缺、实习场地不足的状况, 形成了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局面。

更有人员配置逐步向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迈进, 采取引进、培养、培训、提升、优化、聘用等措施, 建立一支以硕士、学士为核心, 以教师、工程师、实验师、技师为骨干, 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破除了以往教研室、学科条块分割的框框, 统一调配师资, 初步缓解实训师资短缺的现象。培养培训了在岗的年青教师, 提升了实训指导教师业务能力, 基本形成了实训指导教师技师化的格局。

立足现有资源, 挖潜拓展, 延伸实习实训外延, 注重将传统的教学设备转变成创新的载体, 在保证金工实习教学的基础上将机、电、液、气、光的前沿技术纳入到实训中。利用科研项目的研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运用生产环境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 借助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支持促进创新基地的建设。

凝聚集体的力量, 集合全员的智慧, 发挥个体的优势, 优化组合师资队伍。努力做到人尽其能、各尽其长, 使每位教职工的才智在工程训练中心发展建设中得以施展, 从而形成集体的合力, 紧跟改革的步伐。

4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建设与心得

(1) 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师资队伍优化、设备仪器完备, 教学体系完善、运行机能高效、特色鲜明, 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2) 教学理念创新,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形成尽量扩大工程知识覆盖面, 倡导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工程文化教育, 工程案例贴近生产、生活, 工程训练与科研工作结合, 针对学科需求设置专属创新训练基地, 根据学生兴趣设置训练项目等教育理念。

(3) 构建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绩效化的质量保证体系, 注重内涵建设。

(4) 教学体系方面, 构建纵向层次化、横向模块化、整体综合化的新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以基础训练、学科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为工程训练平台, 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 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始终。

(5) 特色建设方面, 扬长补短, 全面发展。发挥现有强项优势, 结合地域工业特色突出重点;逐步拓展创新项目, 使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项目持续不间断, 以彰显自身优势、特色。

(6) 发展模式方面, 不断推动中心进入以卓越计划为引领, 突出教学质量为本, 重视科研创新, 完善生产环境, 增强培训效果, 搞好外联合作的可持续全面发展轨道。

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

5.1 分层次制订教学计划

工程训练中心承接的卓越工程师班的实训有机械、化工、信息工程、材料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等多个层次, 针对机械类、近机类、非机类、机电类的不同, 分别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编写相适应的实训教材。在教学计划制订和教材编写中突出现代工程环境及前瞻的制造技术, 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注重创新思想的灌输, 注重各类动手能力的训练, 注重工程运算能力、技术文献撰写能力、操作技能相融合的教学培训环节, 注重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应用能力培训环节。

5.2 集中实训与分散训练结合

限于工程训练中心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力, 常规的实训均为集中实习;针对卓越工程师班实训周期长的情况, 将整个实训过程分为集中阶段和分散阶段, 即集中阶段为常规的实习, 分散阶段为专项训练。分散阶段为每周一到两次, 整个学期不断线, 实现递进学习, 逐步巩固提高。

5.3 实训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课程考试或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同时, 制定考核制度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8]。工程训练中心同时也是省级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在征求每位学生愿望的前提下制定出职业技能考核规划, 要求每位同学依据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的业务范围参加一到两个工种的中级工的技能考核[3]。结合常规训练加强对学生所选考核工种方面的训练, 要求在一个教学年度内完成技能考核, 并计入实训总成绩。

5.4 通识教育与科研、竞赛相结合

在实训周期内集中实习作为必修教学环节, 分散训练作为选修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 倡导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大赛及工程训练大赛等实践活动。在实训结束前, 根据所收到学生上报的各立项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竞赛成绩以及每位参与学生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考评, 同时将考评结果计入实训总成绩。

5.5 课内教育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网络)

限于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资源和师资, 课内计划学时是有限的, 而课外网络资源是充分的。将课内的通识知识移到课外, 让学生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网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开设网上虚拟实践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 在任何地点自主地进行学习, 即拓宽学生的眼界, 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给学生提供了自习实训知识的宽松环境, 同时培养学生对实训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坚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以新教材为载体,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大学生设计、竞赛, 积极进行讨论式、提问式、渗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总结报告、小论文、实际操作等考试、考查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 协助老师开发一些新的实验、实验装置和CAI课件,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素养、团队精神得到提高。

6 结语

通过多年不断改革, 现今战略重点将由硬件建设转移到内涵发展上。针对存在的不足, 采取更有效措施加以完善,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功效。逐步改革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能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 建设成具有区域示范、引领作用的具有特色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摘要: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步骤, 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宗旨, 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为教育理念, 通过捋顺教改思路, 树立创新的思维, 对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服务意识提高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完善、提升, 初步完成了综合实训教学的战略转型;在功能定位方面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培训的紧密结合, 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 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了大工程训练环境和创新实践为内涵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华炳, 等.准工业化工程训练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8) 121~123.

[2]倪志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建构机械工程实训平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徐新成, 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5) 223~226.

[4]李晓春, 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 229~232.

[5]王立.探索建立在工程训练基础上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河南科技, 2013 (10) .233.

[6]陈学军, 罗庆丰, 陶永清, 等.提高工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建立[J].实验室科学, 2008 (1) :74-76.

[7]宋佩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 (6) :4-8.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9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高素质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今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课程不仅是基础实践教学课, 还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及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课。因此,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工程训练中心的热点问题。

教学理念改革

目前, 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尚处于由传统实习向现代化培养的过渡阶段, 很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在原有金工实习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形式单一。为适应现代意义上的工程训练中心模式, 首先应该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

1. 建立校企共建模式

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 实现校企共建。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服务的, 也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 因此校方应积极与大型现代化企业合作, 双方共同承担学生培养方案中的不同任务, 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2. 建立开放式管理模式

从理工型向综合型转变, 实现开放式管理模式。工程训练中心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基地, 不仅服务于理工科学生, 也要逐步为人文管理类学科学生服务;同时, 由接纳本校学生逐步扩展到兄弟院校学生, 由本科生逐步扩展到研究生, 由培养大学生逐步发展到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

3.创设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们应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工程训练中心要通过建立创新机制,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教学体系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 摒弃传统“金工实习”理念, 建立以综合性、实践性为特点的机械、电子及管理一体化的工程训练教学基地。

(2) 精简传统的“车, 铣, 刨, 磨”等训练项目, 增加前沿的创新性和综合性项目。

(3) 取消传统的专业划分界限, 按基本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通用工程技术建立统一完整的工程训练体系。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传授型向研究型改变。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并将原有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为中心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条件, 实现讲课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室、实训室、车间交替完成教学任务。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1) 尽量营造一种工程氛围, 将设施环境工厂化。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 将教学与实际生产、真实产品的开发研究等融合在一起, 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学习, 使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2)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4. 师资建设的改革

现代的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质量与指导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践经验以及创造能力密切相关, 所以现代工程实践训练中心的师资队伍应该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 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合理的年龄结构, 要做到教师、工程师、实验师“三师”结合, 将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社会学习有机地结为一体。

5. 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

工程训练中心除了承担本科一二年级的金工实习外, 还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1) 使之变为大学生创新制作和科技竞赛的活动基地, 开设创新设计实验和创新制作项目。

(2) 使之变为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基地, 承担高年级学生的技术基础课、专业平台课、毕业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3) 使之变为地区培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可以为其他学校和地区的学生及地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短期的工程技术培训。

建立相对灵活的运营机制

1.充分运用工程训练中心在科研方面的优势, 生产一定的产品, 使之形成一定的生产流程, 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产学结合是大势所趋, 要搞好产学结合, 以科研项目为指导, 逐步扩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比例;同时与企业进行合作, 若条件成熟, 还可以筹建“产———学———研”意义上的研发中心和新产品孵化基地。

结论

工程训练作为建设国家培养创新复合人才的有效途径, 其教改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探索过程, 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工业发展进程, 同时要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两个主旋律, 在体制和运营机制上不断完善,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师而努力。

摘要: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尚处于由传统实习向现代工程培养的过渡阶段, 为适应新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 工程训练中心应实现校企管理和开放式管理模式, 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在教学体系上, 工程训练中心应进行包括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 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改革,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凤莲, 刘梅清, 巫世晶.研究性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7) :115-117.[1]宋凤莲, 刘梅清, 巫世晶.研究性工程训练中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7) :115-117.

[2]王建伟, 徐学东, 王丰晓.六个转变: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3) :82-84.[2]王建伟, 徐学东, 王丰晓.六个转变: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3) :82-84.

[3]周燕飞, 黄岚.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中的“变”与“不变”[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147-149.[3]周燕飞, 黄岚.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中的“变”与“不变”[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147-149.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10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教育,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此, 现在工程训练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工业培训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对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体系为创新体系, 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知识和工程训练技能创新能力, 从而在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型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 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工程训练要求的高水平的校内工程训练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引言

在高校工程训练实施中心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岗位所需的工程型人才。新的创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只有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工程训练教育既是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又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 培养适应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训练, 加强机械加工制造的知识, 提高工程实践体系, 培养工程训练意识, 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在工程过程中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能力和工程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取向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进行知识和教育的创新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研究

21世纪是工程资源的世界,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工程型的发展趋势, 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普及到每个学校, 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开放式教育中,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 工程训练中心为教学主题,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教育培养相结合, 培养其在工作岗位上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自己独立创业的创新能力。我认为, 在工程训练教学课件设计中, 教师角色应转换为开放式学习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 而不是简单地用于支持教, 更应该重视学习目标性和内容分析性。因此, 以建构工程型人才主义理论为基础, 结合高校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教学要求及培养为目标, 构建适应社会的工程型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使工程教学出现勃勃生机, 取得了初步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三、高校教育实施工程训练创新教育的途径

1.开展创新教育。

随着工程系统经过不断的发展, 目前已经基本成熟, 得到了广泛的工作岗位应用。在整个多工程行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建立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管理系统, 逐渐实现工程课堂, 工程课堂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强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我国开发的大量工程资源, 因缺乏导航系统、表现形式单一、学习情境等多种元素, 为未完成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工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的中, 教育技术中心对校园工程建设, 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加强课件开发的科学设计, 重视全方位的教学工程资源的建立其中心合体规划方案, 坚持多元化发展。运用全方位的教学工程资源的制作, 做好工程资源管理工作, 将工程资源建设与管理发展到每一个新的研究课程和工作岗位上, 争取从达到多种工程资源建设和管理, 从而发展到每个不同工作岗位,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做到相互协调、规划管理、科学熟练的运用工程资源建设管理系统。

2.营造宽松的教育创新氛围。

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理论的培养, 提高工程专业水平为基础, 根据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现代创新教育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要重新定位隐形资源,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使学生能自由地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自行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 以维持工程能力和保证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提高工程型人才素质, 明确工程工作指导思想, 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3.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试点开设专业和课程的剧增, 目前急需建设一批优秀课件。工程教学是高科技集合体, 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增多, 使教学资源媒体的优化和选择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工程学实践课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方能组建, 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实施通信系统所要进行的实验。我们在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建设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应有针对性地制作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以供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以教学资源媒体选择和多元化设计模式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媒体资源存储量达到一定的媒体资源建设已经逐渐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

四、结尾

随着企业发展日趋激烈, 当前媒体资源管理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主流技术。我认为, 应该注重加强工程资源管理应用和创新,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 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独立创造能力、多角度积累创造方法能力和回答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以创新的精神指导教学工作, 推进素质教育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孙安, 任华, 于德弘.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6) :90-97.

[2]唐英, 孙荣禄, 雷贻文, 王浩程.关于高校工程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 (02) :102-109.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 篇11

1 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完善教学环节

哈尔滨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 培养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 培养综合工艺设计与制造能力, 培养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中心作为本科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基地, 以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为基本对象, 以大工程意识, 创新意识和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宗旨, 基本涵盖现代工业体系内容。中心的最根本任务是, 完成大一、二学生金工实习所需的实习、实验、实训的全部实践教学内容。每年有5000多名学生参加工程训练。中心开设了创新设计实验室和创新制作项目, 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相关专业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机械专业“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和时间, 编写教材, 改革教学内容, 使数控技术和网络化制造教学成为中心教学特色之一。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中心的教师不仅应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还应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生产和管理经验。任职条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本、专科方面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心理学方面理论知识, 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培养新的学术带头人, 通过传、帮、带, 建立承前启后、后继有人的年龄梯队, 达到优势互补, 发挥群体效能。对于目前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年轻职工, 采取或分流、或单科进修一、两门与工程训练有关的课程, 使其在专业理论上达到本科学历水平, 或者去国家承认的大学深造。中心的教师最好是来自工厂, 做过工程训练,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作为教师必须爱岗敬业, 有事业心、责任感, 为人师表, 有职业道德, 把握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的理论、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与现代工程实践相适应, 保证教学质量。

3 营造模拟的工业工程环境, 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工程训练是以实际操作为特点的实践性课程。哈理工工程训练中心共有实习场地6000平方米。投入了1100多万元, 购置了先进的五轴加工中心、车削加工中心、激光快速成型机、三坐标测量机和慢走丝线切割机, 以及数控车床、铣床、线切割机床60多台。拥有100套企业版UG软件, 价值3000多万元。为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心还建立了机器人实习模块, 开设了摩托车发动机拆装等一些加强学生综合技术的训练。中心于2007年下半年自筹资金增设部分电工实习项目, 以满足相关专业实习要求, 其中购置40套Y2系列电动机零部件, 供学生实际操作, 自制电机拆装实习操作台12个, 专用工装及工具160余套, 购置24套各种电机及电力变压器仿真模型, 自制电机仿真模型展台17延长米, 自行设计并制造双水冷炉用密封电动机2台, 电机运行试验台一个。筹建的“电机认知实验室”和“电机拆装实验室”, 投入使用后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4 创建高效课堂, 加强教学监管

4.1 教师认真备课, 做好课前准备。

依据教学大纲, 设计教学环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明确重点和难点。作业布置科学, 有大局意识,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4.2 要学、练结合。

在师指导下多让学生操作机床,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通过练习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3 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语言应充满活力和感染力, 要风趣幽默, 抑扬顿挫。教师应富于激情, 进入角色, 眼睛有神, 动作有力, 使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情景中学习。

4.4 坚持启发式教学, 师生互动, 合理讲练, 把握课堂节奏。

4.5 设立质量监察小组。

定期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管。听教师讲课和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 掌握教学情况, 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建立质量跟踪档案,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 创建特色工程训练中心, 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中心充分发挥设备和技术优势, 数控技术和网络化制造教学已经成为中心教学特色之一。开展创新实验, 举办数控试点班, 组织学生进行软件培训、数控培训, 积极开展对外加工, 兴办选修课程,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2010年11月28日, 在“首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暨全国竞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上, 中心组建哈理工大学一队和二队, 均在比赛中发挥出色, 获得省一等奖。2011年3月26日, 在东北地区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上, 哈理工代表队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二等奖。2011年9月18日, 学校专家组对申报的201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了评审。本年度共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84项, 开放性实验计划84项, 最后经过专家评审, 有82项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82项开放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评审。

目前, 哈理工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 在2010-2011年度进入高校就业50强。

6 结论

人才市场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而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适应人才市场需要, 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傅水根, 严绍华, 李双寿等.创建国内领先的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4) :1-3.[1]傅水根, 严绍华, 李双寿等.创建国内领先的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4) :1-3.

[2]马春排, 李天钢, 李自毅等.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4) :103-105, 122.[2]马春排, 李天钢, 李自毅等.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4) :103-105, 122.

[3]贺利乐, 原思聪, 张小龙等.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2) , 40-44.[3]贺利乐, 原思聪, 张小龙等.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2) , 40-44.

[4]娄保东.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构想[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8) :96-98.[4]娄保东.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构想[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8) :96-98.

[5]马建民, 李晓东, 赵仕俊等.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提高大学生工程技能素质[J].2007, 24 (8) :99-101.[5]马建民, 李晓东, 赵仕俊等.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提高大学生工程技能素质[J].2007, 24 (8) :99-101.

[6]于兆勤, 郭钟宁, 吴福根等.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10) :101-103.[6]于兆勤, 郭钟宁, 吴福根等.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10) :101-103.

上一篇:中国式离婚下一篇:纸媒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