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中心

2024-07-03

工程训练中心(共12篇)

工程训练中心 篇1

由于高校扩招, 参加实习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加上受传统管理制度限制, 给实习管理与考核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确定实习教学工作产出

确定工作产出, 主要是界定某个个体或团队的工作结果是什么。工作产出是设定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工作产出可以是一种有形的产品, 也可以是某种作为结果的状态。

确定工作产出的原则: (1) 增值产出原则, 即工作必须与组织目标一致, 即在组织的价值链上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增值的工作产出; (2) 客户导向的原则, 凡是被评估者的工作产出输出的对象, 无论是组织外部还是内部的都构成客户, 定义工作产出需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 (3) 结果优先原则, 工作产出应尽量为某项活动的结果, 实在难以界定, 就采用过程中的关键行为。

根据以上原则, 首先对实习教学部的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分析, 确定实习教学部门的主要产出为: (1) 全员政治素质的提高; (2) 学生实习成绩优良率; (3) 职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4) 实习指导技能的改进; (5) 管理干部的管理能力的提高; (6) 优秀管理、科技人才的数量增加; (7) 各项实习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8) 实习教学费用的合理使用。

二、建立评估指标和标准

在确定了教学产出之后, 我们需要确定应分别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各项教学产出, 从那些方面评估各项教学产出。通常, 我们可以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四个方面对教学产出进行评估。在建立绩效指标时, 我们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在评估教学产出时, 我们关心什么?是数量、质量、成本还是时限; (2) 我们怎么来衡量这些教学产出的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 (3) 是否存在我们可以追踪的数量或百分比?如果存在, 就把它们列出来; (4) 如果没有数量化的指标来评估教学产出, 那么谁可以评估教学结果完成得好不好呢?

对于岗位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我们按照关键绩效指标的制定原则和目标责任的具体要求, 分别针对每个岗位的每个产出进行逐项分析, 然后合并同类项, 最后整理出岗位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各项考核指标与标准见下表。

“各实习教学项目的顺利开展”这一产出可以转化成1-5项产出的结果, 符合关键绩效指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对目标的要求, 我们将实习教学业绩指标分为四类:目标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限和成本节约。目标数量在这里即工程训练中心的举办学习班的期数、各类实习教学班的数量等指标;目标质量即管理者胜任力、学生实习技能的提高、成果、考试合格率等指标;目标时限即对实习教学计划书及时上交、各项目标按时完成等指标。

三、各项指标的证据来源

按照教学业绩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指标的证据来源分为三部分:人事记录、实习教学效果评估记录及其他记录。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

绩效考核结果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绩效改进与制定实习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作为薪资调整和绩效奖金分配的直接依据, 与薪酬制度接轨;作为职位等级晋升 (降) 和岗位调整的依据;记入实习指导教师发展档案, 为制定实习指导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一) 绩效改进计划

各级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应及时针对评估中未达到绩效标准的项目分析原因, 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估者有责任为被评估者实施绩效改进计划提供指导, 帮助以及必要的实习教学, 并予以跟踪检查。

(二) 奖金分配

依据绩效考核A结果, 按照对应的系数领取年终奖金。考核得分与绩效系数换算见下表。

(三) 任、免职

考核B结果作为任免职决策的依据。对于年度绩效评估结果得分在70以下的管理干部者, 则在下一绩效期开始前被免去当前职务, 级别降一级, 工资、福利等级也做相应调整。非管理人员的考核得分低于60分的, 除按制度规定降低其职位工资等级外, 还应酌情给予调离原教学岗位, 参加学校人事处的学习, 经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在下一次绩效考核中结果仍不足60分的实习指导教师, 予以解除工程训练中心劳动关系。

(四) 实习指导教师发展档案

各级管理者应将实习指导教师历次评估结果记入实习指导教师发展档案, 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培A发展的依据, 人力资源部有责任依据学校目前的实习指导教师状况, 从绩效考核中获取实习教学需求信息, 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教学计划, 编写或修改长、短期实习教学计划表。对于绩效不足者要编写专门的绩效实习教学表。

参考文献

[1]宁秋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训练中心[J].实验室科学, 2007, (2) .

工程训练中心 篇2

学生教学实习手册

0

目 录

一、学生教学实习守则…………………………… ………………………………..1

二、安全实习技术规程……………………………………………………………..3

三、学生教学实习考核评分标准……………………………………………..10

学生教学实习守则

一、考勤制度:

1.实习学生须按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上课:上午8:00-11:30下午12:45-16:00。迟到早退一小时内扣当天成绩的六分之一,实习18次的学生满四次者作旷课一天处理。实习9次的学生满两次者作旷课一天处理。

2.实习时中途不得离开岗位,未征得实习指导教师同意,擅自离开者,作旷课论。

3.实习学生在实习途中一般不会客,不请事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经过所在院系、工程训练中心教育培训部批准。

4.实习学生病假,必须持有医生证明。

5.迟到早退不登记或谎报姓名态度恶劣者,作半天旷课论。6.实习学生累计请假超过实习时间五分之一,应补做实习。7.实习学生无故缺席作旷课论,旷课一天以上(包括一天)总成绩为不及格。要求补做实习者只能在毕业前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院系及教务处批准到教育培训部办理手续、补做费用自理。

二、听从实习指导、遵守实习纪律:

1.虚心听从指导教师指导,注意听讲及示范。

2.尊敬指导老师,虚心请教,热情而有礼貌,如有意见向教育培训部反映。

3.在实习地点工作,不随便走动,高声喧嚷或打闹嬉戏。

三、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实习安全

1.一切机器设备,未经许可,不准擅自启动开关或拨动手柄等。2.操作机器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实习时,应注意保养和爱护机器、工具、防止损坏,实习完毕,按规定做好清洁和整理工作,如不符合要求者,指导老师可令其重做,否则本次实习作未完成处理,无实习成绩。

4.在各实习工种,实习人员还应遵守各工种制定的具体安全规则。

安全实习技术规程

一.车床工作安全技术:

1.卡盘上的扳手夹紧工件后不要忘记取下,以免开车时飞出伤人。

2.装刀时车刀刀尖应和工件轴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刀杆不要伸出刀架太长。

3.车削时的切削速度、切削深度、进给量等都应选择适当,不得任意加大。

4.切削中途欲停车时不要用开倒车来代替刹车也不能用手去压在卡盘上,车螺纹开倒顺车时须等完全停车转动后才能变换方向。

5.切削时勿将头部靠近工件及刀具。人站立位置应偏离切屑飞出伤人。切屑应用钩子清除。

6.装夹长棒料时,棒料后端伸出床头箱的长度直径不小于25毫米的不超出200毫米,大于25毫米不超出400毫米,车床转速不得超过530转/分。

7.实习人员应在指定的车床上操作,不要任意开动其他车床及触动手柄,以免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故。

8.三爪卡盘的三个爪不要松开太大,以免卡爪和平面螺纹脱开,而在开车时卡爪飞出伤人。

9.小拖板和转盘平面上下面应对齐,不要往前摇出太长往后摇太多。以免撞坏拖板。

二.铣床工作安全技术

1.铣床机构比较复杂,操作前必须要熟悉铣床性能及调整方法。

2.铣床运转时不得调整速度(扳动手柄),不得装拆工件,如需调整铣床速度,应停车再调整。

3.注意铣刀转向及工作台运动方向,一般只准使用逆铣法。

4.严格遵守操作过程不得随意变动切削用量。铣削时,人不要站在与铣刀平行的两侧(如用锯片铣刀切断零件)。

5.铣削齿轮用分度头分齿时必须等铣刀完全离开后方得转动分度

头。

6.铣削时,不得按快速按钮(或扳动快速手柄)。

三.刨床工作安全技术:

1.工件夹紧后,机床开动前,适当地调整滑枕的行程长度和初始位置,不得在机床开动时调整。

2.刨刀须牢固地夹在刀架上,刀杆不得伸得太长,吃刀不可太深,以防损坏刨刀。当遇到吃刀困难时应立即关车。

3.开动刨床后,不要站在滑枕的前方,操作时不得戴手套,不要随意拨动机件。调整切削用量须征得实习指导教师的同意后停车调节。

4.刨床工作时,不要手触摸刨刀和工件。

5.测量工件尺寸时必须停车,工件上的切屑须用刷子扫除。

6.量具用好后,必须放在操纵杆下的安全地方。

四.磨工工作安全技术:

1.开车前要检查磨床各运动部分保护装置,不允许在没有砂轮护罩的磨床上工作。

2.砂轮安装前必须检查有无裂缝,进行平衡,紧固要可靠。

3.拆装工件或搬动附件时,要注意勿使物件敲击台面或碰撞砂轮,防止手或手臂触摸砂轮。

4.砂轮引向工件时,应均匀和小心,避免冲撞。

5.在校正台面后拆装工件时,要退出砂轮(注意进退的方向)。

6.摇动工作台,或调节行程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砂轮撞上磨头或尾架。

五.钳工工作安全技术: 1.在钳工工作台上工作

⑴工作物必须牢固地装夹在虎钳上,装夹小工件时须防止钳口夹伤手指。

⑵松紧虎钳时,须防止工件跌落伤物、伤人。⑶不可使用没装手柄或手柄松动的锉刀与刮刀。

⑷不得用手去挖剔锉刀齿里切屑,也不得用嘴去吹,应该用专备的刷子剔除。

⑸使用手锤时应检查锤头装置是否牢固,是否裂缝或油污,挥动手锤时须选择挥动方向,以免锤头脱出伤及别人。

⑹锤击凿子时,视线应该集中凿切的地方。凿切工件最后部分时锤击要轻,并注意断片飞出的方向,以免伤人。

⑺使用手锯时,不可用力重压或扭转锯条,材料将断时,应轻轻锯割。

⑻铰孔或攻丝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折断铰刀或丝攻。

⑼禁止用一种工具代替其它工具使用,如用扳手代替手锤;用钢皮尺代替螺丝起子;用管子接长扳手的柄;用划针代替样冲打眼;用高度尺的刀尖代替划针线等。

⑽锉削时,工件的表面应高与钳口面,不能用钳口面作基准面来加工平面,以免锉刀的磨损和台虎钳的损坏。

⑾使用砂轮机磨砺工具时,须先征得实习指导教师的同意,并须注意下列事项:

①工作前应先检查砂轮机的罩壳和托架是否稳固,砂轮是否有裂缝,不准在没罩壳和托架的砂轮机上工作,砂轮和托架的间隙不得大于2公分。

②刀架在砂轮上不能压得太重,以防砂轮破裂飞出。

③不准在砂轮上用废锯条磨刀片。2.在钻床上工作:

⑴未经实习指导教师同意不得任意变更钻床速度,调整速度时,必须先停车然后再用手小心移动皮带或变速箱的手柄。正在调试的钻床不得开动。

⑵禁止用手握住工件进行钻孔,应该把工件紧固在虎钳中或用压板固定在工作台上。

⑶孔将穿透时应十分小心,不可用力过猛。

⑷钻孔时如发现中心不对,不能用强拉的方法来校正。

⑸钻孔时不得戴手套操作。

六.铸工安全技术规程:

1.紧砂时不得将手放在砂箱上。2.造型时不准用口吹分型砂。

3.手锤应横放在地上,不可直立放置。

4.每人所用的工具应放在工具盒内,不得随意乱放。5.起磨针及气孔针放在盒内时,尖头应向下。

6.在造型场内行走时,要注意脚下,以免踏坏砂型或被铸件碰伤。

七.焊接安全技术规程:(一)电弧焊

1.焊接操作时必须戴防护面罩及手套,穿好工作鞋,以免弧光灼烧皮肤及伤害眼睛。

2.正在进行焊接时,未经许可,禁止调节电焊机的电流或拉开闸刀,以免烧毁电焊机或闸门。

3.启动直流电焊机之前,启动手柄必须停在零件上;启动时,手柄先推向前面位置略停一下,等电机的转数升足后再搬到后面位置。

4.无论在工作或休息的时候,都不要把焊钳放在焊接工作台上,以免发生短路烧坏工具。

5.不要直接用手拿焊过的钢板及焊条残头,应用专用夹钳夹取。

6.用铁锤敲打或用钢丝刷熔渣时,利用面罩以防止熔渣飞进眼睛里。

7.不得用手套代替钢丝刷揩刷工件。8.不得用气焊眼镜来代替电焊面罩。

9.如发生故障或事故时,不要慌乱,要镇静地先将电门闸刀拉开,并报告实习指导教师。

(二)气焊

1.不要随便移动乙炔瓶、氧气或瓶上的减压器。

2.实习前应该首先检查回火防止器是否正常,然后才开焊枪。

3.实习时必须戴防护眼镜。

4.点火必须用打火器,不要用邻近同学的焊枪火焰点自己的焊枪。

5.不要用拿着焊枪或焊条的手移动铁板、眼镜。

6.不要让氧气或乙炔气的橡皮管碰到焊接火焰或炽热的钢板上。

7.不要让油脂与焊枪口、氧气瓶、减压器等接触,以免发生燃烧。

8.不要直接用手拿刚焊过的钢板,一定要用夹钳夹取。

9.注意不要踏着地上的橡皮管,不要使管子过度的弯曲。

10.点火时先点乙炔气,然后放少量氧气,熄灭时先关乙炔气,再关氧气。

11.如发现火焰回缩,并听到嘘声,就是回火的象征,应立即先关乙炔气阀门。

八.热处理安全操作过程:

1.电阻炉在使用前电源接头和电源线的绝缘良好,配电柜上的红绿灯工作正常。炉内保持清洁,工作完毕清除炉内及地上氧化皮。装炉时工件不能碰着电阻丝,以防加热时发生短路,烧断电阻丝或烧坏工件。

2.在盐熔炉上工作时,盐浴的电极上不得放置任何金属物品;以防变压器发生短路。工作前通风机的运转和排气管道畅通。炉内氧化皮沉积,必须定期清除。

盐熔炉加热时,防止水分进入炉内,以免引起熔盐飞溅或爆炸事故。操作工具、工件及添加新盐等都应进行烘干。

使用硝盐炉,应控制硝盐温度(约550℃)

3.淬油操作时,油槽的温度不得高与30℃,油槽应装槽盖以保持油的清洁和防止火灾。

4.不允许在盐浴中加热无通气孔的中空工件,管口不应朝向自己或其他人。

九.数控铣床安全操作规程:

1.操作前必须熟悉并掌握机床操作面板各键的功能及调整方法。

2.在机床起动前,摇动各手柄,检查相应移动部件,看其是否灵活。

3.刀具、工件必须夹紧。

12.乙炔瓶场内禁止吸烟及明火操作。

4.在切削加工前,应先在安全位置试运行程序一次。

加工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应及时按下CNC面板上的“急停”按钮。

5.当升降台处于锁紧状态时,不允许摇动升降台手柄使其上下移动,以免损坏部件。

6.机床主轴变速时,必须在主轴转动时摇动变速手轮才可变速,但当拨动高低速手柄变速时必须停止主轴的电机运转。

7.当主轴锁紧手柄处于锁紧状态时,切勿起动主轴电机。

8.机床每天应擦拭干净,工件应摆放整齐,工具收拾保管妥当,经常保持工作环境卫生。按照机床的润滑现象,定期加注润滑油。

9.为了避免工作台面的局部磨损,应经常交换工作台面上工件装夹位置,以使台面磨损均匀。

10.在拆、装和维修机床前必须先切断电源。

11.未经培训的人员,不经允许,不得擅自操作该机床。

十.数控车床安全操作规程:

1.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

2.熟悉机床及控制柜上按钮、开关的用途。3.未经保管人员同意不得私自开机。

4.电源接通后首先检查计算机电源电压,其值应为5V。

5.卡盘上扳手使用后应立刻取下,以免开车时飞出伤人。

6.加工中发生问题时,请按“回零点”,使刀具退回零点。

7.刀具对准工件中心时,应采用手动完成。

8.刀具从工件中心调动至零点时,在X方向上应按“+X”键,以免刀具与工件相撞。

9.无论零点位置数值多少,在Y方向应多退出工件外径的1/2。

10.按键不要重压,应轻触。

11.不能任意拆装单板机防护罩,勿要触摸机内文件。

12.经常保持机床及工作场地卫生及安全。

十一.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安全操作规程:

1.操作者必须熟悉线切割机床的操作技术,开机后应按设备润滑要求,对机床有关部位注油润滑,润滑油必须符合机床说明书的要求。

2.操作者必须熟悉线切割加工工艺,恰当地选取加工参数,按规定操作顺序操作,防止造成断丝等故障。

3.用摇手柄操作贮丝筒后,应及时将摇手柄拔出,防止贮丝筒转动时将摇柄甩出伤人。装卸电极丝时,注意防止电极丝扎手,换下来的废丝要放在规定的容器里,以防止混入电路和走丝系统中去,造成电气短路,触电和断丝等事故。注意防止丝筒惯性造成断丝及传动件碰撞,为此要在丝筒换向后按下停止按扭。

4.正式加工工件之前,应确认工件位置是否已安装正确,防止碰撞丝架和超程撞坏丝杆,螺母等传动部件。对于无超程限位的工作台要防止超程坠落事故。

5.尽量消除工件的残余应力,防止切割过程中工件爆炸伤人。加工前应安装好防护罩。

6.机床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物品,防止因工作液一时供应不足产生的放电火花引起事故。

7.在检修机床、机床电气、加工电源、控制系统时,应注意适当地切断电源,防止触电和损坏电路元件。

8.不可用手或手持导电工具同时解除加工电源的两端(床身与工件)防止触电。

9.禁止用湿手按开关式接触电器部分,防止工作液等导电物进入电器部分,一旦发生因电气短路造成的火灾时,应首先切断电源,立即用四氯化碳等合适的灭火器灭火,不准用水救火。

工程训练中心 篇3

【关键词】机电工程训练中心;体系建设;教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20

21世纪高级的工程技术人才,应是复合型、创造性的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何培养懂技术、能动手、重效益、善管理的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的课题。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是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对促进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促进工程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1]。

一、机电工程训练的基本理念

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是在机电专业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其宗旨是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自主学习和课外的科技活动的公共教学实践支撑平台。它包含了现代制造业的基本要素,形成覆盖机械、电子、控制、检测、信息、管理等完整的、各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公共教学实践的体系,并努力地按工业的生产环境进行建设。如此,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才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且有效的工程背景,使得学生在一定的工程环境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转化为需具备的工程师基本素质,从而较好地完成工程教育目标。

二、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一)工程训练中心体系构建

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体系可分为三个训练系统: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训系统、电子技术实训系统和科技创新实训系统,每个系统又包含多个不同的训练内容模块,其包括各种技能训练和课程实验。各训练系统又按不同专业学生的训练目的而划分为三个训练的层次:工业认识训练、基础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在训练的水平上逐步升高。各训练系统的各训练层次均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出发点。整个工程训练的过程是系统性,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渗透的整体。

(二)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内容

为满足学生掌握、熟悉和了解工程技术知识和动手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需要,按照工程训练中心的体系,组织和安排了配套的教学内容。

1.工业认识实习:包括电子的认识实习和金工的认识实习,是针对学生对工程知识认识不足所进行的教学安排。电子的认知实习,通过对机电产品的装配调试,使学生对各种机电产品的电气的原理、控制的方法、功能及元器件有初步了解,增加其感性认识,激发其求知欲,并为其后续的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工程背景。金工的认识实习,通过参观、讲解、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等教学手段,使其了解典型的机械的构造、运动的原理,典型零件的结构、材料和机械的制造过程,并初步了解机械的先进制造的理念、模式和技术。

2.基本训练:是以机械和电子制造技术作为平台,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及机电和工业控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的基本训练,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产品设计、产品加工到产品生产管理,让学生系统地认知机械及电子工程领域的工程过程及其方法,了解各工艺的特点、应用的范围和常用的控制方法及原理,掌握控制元器件及基本的控制单元的功能和应用。

3.综合及创新训练: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课程和进行了基本训练以后,开设各种综合创新的设计的课程和开展各种学科的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培养工程素质的机会。

三、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保障

工程训练中心覆盖了机械、电子、控制、检测、信息、管理等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且有效的工程背景,使得学生在一定的工程环境中将所学的理论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转化为需具备的工程师基本素质。为保证其较好地完成工程教育目标需要加强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断推行教学改革实践。

(一)加强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

工程训练中心包含了现代制造业的基本要素,其教学所用的仪器及设备都采用的是工业型配置,稍领先于我国的工业总体的水平,虽然不过分地追求高精度和高档次,但是也要有一部分反映先进技术的仪器、设备,使得学生认识和了解现代制造业的先进装备和前沿技术,因此,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在设备配置的方面,要有一定数量的和规模的常规的设备,以便满足学生常规的技术及技能训练要求,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多样的、各种层次的先进制造加工的设备、教学演示和实验的设备,充分体现教学设备的先进性,以满足不同工程教学训练的要求。中心在新设备配置中,既包括传统工艺的设备,还包括数控车床等现代先进设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教学改革实践

拥有了较好的硬件配置,还应重视教学师资队伍的建没,师资队伍是一个教学系统的灵魂,师资水平决定了其教学的质量,它是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和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对现有的教学人员进行各类形式的培训,并积极地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不断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多着重于教授事实性的知识,而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过程性的知识更为重要。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准工业现场”[3],它为学生直接获取过程性知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推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条件等,实现教师讲课、学生实习的一体化,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尽量采用工厂化来管理学生的工程训练,以营造一种较为真实的工程现场的氛围,并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总结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陆续成立了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并努力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工程实践的平台,但各高校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教学关系的处理、训练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均在探索之中。要真正的将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系统化和具体化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上,充分地发挥设施、设备和人员的作用,提高中心的运作效能,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少海,刘琛.基于CDIO模式的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94—96.

[2]刘建伟,廖维奇,吕汝金.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1,30(4):88—90.

构建现代化工程训练中心 篇4

新世纪、新起点, 创新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和管理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放在工作首位。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程训练无疑成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级高等院校都在不断寻求新型的方法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廖维奇指出借助机械创新大赛平台进行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来激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和制作,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马海波提出了立体教学方式, 即通过网络, 建立多层次、模块化、螺旋形结构的创新性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使工程训练成为创新育人、知行合一教学教育机构。傅丽凌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工程训练模式, 把多种学科交叉综合应用, 以个性化和层次化相互结合的方式培养创新性人才。

总之, 各大高校结合本校资源, 展开各自的特色教学, 力求培养出现代所需的创新性人才。本文根据内蒙古工业大学现有资源配置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定位, 确定一个能够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训练基地。

1 工程训练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工程训练课程是以学生掌握和了解各种金属的性质及加工方法和工艺为主的课程, 实践性很强, 而工程训练正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实践性教学。

工程训练是理工类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是“金属工艺学”和“机械制造基础”等系列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基础技术训练之一。

工程训练使工科大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际生产活动, 通过工程训练让大学生完成零件毛坯和零件加工的全过程, 来获得对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方法的感性认识。初步学会某些工种的基本操作方法和使用有关设备及工具的能力, 为学习“机械制造基础”及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基础。也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学生在工程训练中要同时注意掌握操作技能和学习工程技术知识两个方面, 学会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能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2 工程训练的结构体系

工程训练是实践性教学环节, 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在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适当地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工程术语, 熟悉有关零件毛坯和零件设计、加工的基本工艺技术及图纸文件。

2.1 理论知识的讲授

关于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训练在学时上的分配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目前, 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多、课程安排紧, 所以用于工程实践训练的学时较少。工程训练的学时一般为2-5周, 其中机械类专业学时为5周。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学习理论知识又能更多的进行实践训练, 这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学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大部分时间将用于实践技能训练上。对于准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在对所实践的工种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训练, 会达到更佳的效果。

2.2 实践训练内容的配置

工程实践训练的内容既要与授课内容相配套又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以前金工实习是以传统的常规加工技术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常规加工技术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目前, 全国各综合、理工院校都及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工程训练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设备和实习条件大大改善, 为培养现代工程师和创新型技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1 常规加工技术

常规加工技术的实践训练仍以机械制造热加工和冷加工为主。机械制造热加工包括铸造、锻冲、焊接、热处理和零件表面处理等。实训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上述工种的操作, 将金属材料制成零件毛坯或直接加工成零件。机械制造冷加工包括车工、铣刨工、钳工、装配等。让学生通过对冷加工的切削等加工方法的运用将毛坯或材料加工成为高精度、的粗糙度的零件。最后按一定的关系或顺序将零件进行装配来完成机械制造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常规加工技术训练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业中常用的一些金属加工方法和工艺技术。

常规加工技术工业生产的基础, 应用十分广泛, 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业中更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我认为对工科大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常规加工技术上。

2.2.2 现代制造技术和特种加工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机床等设备中, 形成了具有现代水平的制造技术。近年来, 数控加工技术、电加工、激光技术、超声波加工、电化学加工等现代加工技术和特种技术飞速发展, 我校根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投入大量资金增设了大批现代制造机器设备。

学生对现代加工技术和特种加工技术的实践训练将包括: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磨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电火花机床、三坐标测量、激光快速成型、数控转塔冲床、消失磨铸造等。

2.2.3 创新教育

本中心在对学生合理安排各种工程训练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试验室。现在正拟购智能机器人等创新试验室设备, 对学生进行创新试验及创新制作,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为建立我国的创新体系培养合格人才做出努力。

总之, 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内容定死, 高校培养人才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 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灵活掌控, 不断更新, 应领先、而不能滞后社会科学的发展。

3 创新性工程训练的建设

建立创新性工程训练是工程训练中心工作的根本目标, 工程训练的质量搞不上去, 学生对实训工种走马观花, 这样既谈不上技能培训更谈不上为社会培养人才。如何在时间短内容多的现实情况下搞好工程训练工作, 提高工程训练质量, 需要根据实际条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

3.1 加强基地建设创建现代化工程训练中心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要同时优化两个教学体系:一是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二是优化试验与高等工程实践体系。为了优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一个高水平、多功能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工程训练中心, 把传统的金工实习体系向现代化工程训练体系转化已成为许多攻克高等院校的共识。由于国家教委和各理工院校领导的重视, 金工实习自上世纪50年代发展到现在, 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完成了完善地教学管理体制和较为先进的工程训练基地, 我校也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及时地将原“金工教学实习厂”更名为“工程训练中心”。并针对原金工实习厂落后的生产实习条件的情况, 多方面筹集资金近1800万元, 用于购买机械设备, 其中两部高性能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8台、数控式磨铣床4台、数控线切割4台、电火花机床2台、电火花慢走丝线切割1台、三坐标1台、数控转塔冲床1台、消失模铸造生产线1套等大量现代技术生产设备和常规技术冷、热加工机械设备若干台, 并建立创新试验室, 新建车间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 一改往日的设备六七十年代、生产水平七八十年代的落后状况, 一个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和工艺发展、一综合性、实践性为特点的现代化工程训来年教学基地——工程训练中心, 已初具规模。

3.2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工程训练指导员的素质

工程训练指导员是工程实践的主导, 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工程实践训练的质量。因此, 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工程训练质量的关键所在, 我中心正面临从传统加工技术向现代制造技术转型, 许多教学人员对将进行的数控机床等现代加工设备都没有接触过。所以, 教学人员必须加紧充实专业知识, 深入学习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经常参与生产与科研开发, 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等综合素质, 尽快掌握现代制造设备的使用、维修。

根据我中心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一是通过自身学习, 学习一些先进制造技术的知识提高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目前这方面我中心做得很好, 有十几名职工参加了在职进修, 其中7人已经取得了大专文凭, 有几人正在进修本科课程。二是加强教学指导员的现代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 建议采用由学校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对我中心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中心有计划、有选择地将教学人员派出去向已经具备现代制造技术的兄弟院校核企业去学习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学队伍的业务水平。三是注重教学队伍的职业道德的提高, 教学人员在工作中应有敬业、爱岗、负责的态度, 中心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职责”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及奖惩制度, 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予以奖励, 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相信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中心将建成一个文化素质高、技能水平高、责任心强、业务精干的教学队伍。

3.3 加强对学生进行现代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现状不容乐观, 工程技术人员短缺、结构失调。南方某企业的负责人说, 现在花5万、10万却聘不到一个好的数控加工操作人员, 由此可见, 加强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工程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自动控制技术代替了手工操作, 机电一体化代替了传统机械, 计算机技术渗透到每一个技术领域当中, 所以, 加强现代制造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工程训练中心改革重点和发展方向, 适当压缩常规技术内容增设现代技术特别是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内容, 为学生创建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工程背景, 学生通过运用现代加工技术独立或相互协作完成零件加工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增强现代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也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4 结论

本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程训练现状进行分析, 认为要构建一个创新性的工程训练中心, 需要:

(1) 建立一个合适的工程训练知识体系, 使理论与实践能充分结合;

(2) 配备校企互换性实践设备, 而不是模拟仿真设备;

(3) 配备通晓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水平教师。

参考文献

[1]廖维奇, 魏德强, 吕汝金.基于机械创新大赛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 2013, (01) .

[2]马海波, 梁延德.创新育人知行合一[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05) .

工程训练中心 篇5

河西学院地处甘肃西部,是河西走廊唯一的一所专升本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根据甘肃省河西走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年来,学校斥资几百万元,建成了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室,但学生需要进行的大量实践活动仍无法在校内进行,迫切需要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在全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把传统的校内实习基地向工程训练中心转化的时候,我校在进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时采用工程训练中心模式是必然的选择。工程训练中心的基本功能

①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综合工程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启蒙、训练和提高。②承担部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③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开展创新活动、科技竞赛的开放式基地,为优秀创新成果的孵化提供物质保障。④服务于学科建设,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为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硬件支持。⑤成为地区性培训中心,对兄弟院校的学生和地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成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选择

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是面向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需要建设的,它主要是作为理工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和各科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存在的。这里的“定位”是指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等确定的发展取向和建设类型。依据各学校的实际,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有多维、多层次的选择空间(见表1)。

2.1 类型选择。我校以本科教学为主,从教学和提高设备使用率以及为地方建设服务角度出发应选择教学、生产型: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承接企业委托的工程制造项目,从事生产性设施的社会服务活动,进行“真实工作”。这样使学生在培训时能够接受更高的挑战,工作得更为认真,且有趣味性,并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要求;

2.2 层次定位选择。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性社会服务功能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工程训练中心的每一种功能都存在层次定位选择。我校应选择教学层次,从事本科教学或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除承担本科生的工程训练外,工程训练中心还可以部分承担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

2.3 服务面向定位选择。我校属河西走廊区域性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工程训练中心应以校内为主,兼顾社会需要。在高质量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主动拓展服务对象,积极对外开展外校学生工程训练、在职人员工程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和相关工程技术咨询、顾问服务。这既是高校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工程训练中心赢得社会各界经费支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改善训练条件的必然选择。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与模式

3.1 管理体制的选择。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应该符合工程实践教学的规律,为实践教学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同时有利于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内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实行如表2所示的几种管理体制。由于我校拟建的工程训练中心具有鲜明的电气特色,所设置的训练项目侧重于

电力和自动化方向,专业性较强,在建设初期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的局面,没有相关学科的支持很难提升教学质量和顺利开展日常工作,所以中心应选择第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可以使中心充分利用机电工程系在理论、科研、师资方面的优势,并与自身实践性强的特点相结合,搭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平台。

3.2 管理模式的选择。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的建设规划和管理工作。现有实验室划归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中心下设实验室、实习教研室和综合办公室。实习教研室由教学管理人员、实践教师、实践指导人员组成,主要在系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和实施实习教学和科研工作;综合办公室主要协助主任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确保中心各部门保持良好的协作从而使中心高效地运转。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

4.1 管理制度。工程训练中心在贯彻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同时,针对工程实践教学的特殊情况,制订并不断完善关于岗位职责、教学管理、安全、设备、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汇编成册,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4.2 考评办法。采用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由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进行,聘期考核由学校人事处组织进行,做到责、权、利统一。考核包括定性考核、定量考核以及其它工作考核等三部分。定性考核包括思想政治、考勤情况和安全卫生等三项内容。定量考核包括实验教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常规仪器设备日常管理、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实训室管理等五项内容。建立健全教师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工作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加分、表彰、奖励、晋升等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工作,开展实验、实习教学研究。若在聘期内出现教学事故,按学校的教学事故处理条例,在考核、晋升等方面采取“一票否决”制,甚至暂停上讲台资格,通过采取进修、培训等方式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4.3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贯彻学校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行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领导督教制度。中心还应根据学校教学督导制度,创立分别以教授牵头的课程建设组、教学督导组和教学保证组,形成从课程规划建设、课程实施、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实习指导人员还可实行学生提名制度,即在实习结束前,让学生提出实习过程中2名自己认为表现最好的指导师傅。对于综合评价突出的,中心进行表彰和奖励。

4.4仪器设备的运行。工程训练中心设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员,协助中心主任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建立起各自的仪器设备总帐,每年按学校实验设备处的要求进行检查,做到帐物相符。各实验实训分室负责人具体管理各分室仪器设备。新进实验设备按照规定及时组织验收并建帐。仪器设备及相关附件做到定位存放,有关技术说明书等资料由各分室负责人保管。仪器设备外借、报废等均需通过仪器设备管理员和主管教学主任。仪器设备的借用、赔偿、报废等制定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4.5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可采取下列措施:

①正确使用设备,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尽可能减少设备的维修率。

②培养实验实训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设备维修能力,以减少维修费用。

③对于关键设备的某些关键技术,请有关单位派工程技术人员维修。维护维修经费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校下拨教学运行经费和自筹经费。

4.6 安全与环保。要有配套的安全设施,如专用消防水龙头、灭火器、安全通道、应急灯系统、应急药箱等,有的重点实验、实训室还要安装避雷系统,安装电子监控系统。重点部门安排专人值班。实验室的废液与废物按照学校要求统一处理,既达到环保要求,又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按照学校要求,定期检查安全工作。

4.7安全与保护。要重视学生安全工作,不仅要设立安全员岗位,有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而且要对参与实习、实验的学生实施中心、教学小组和实习指导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实践教学中要有劳动保护措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在铸造、焊接和机加工等工种,为学生配备所需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防护眼镜、围裙、手套、皮鞋等。

4.8网络化建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精品课程和电子工艺、机械工艺等资源站,建成校内外开放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的网上资源,也便于对外交流。工程训练中心的的主要特色

教学研究应成为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特色之一。

①教学研究能够促进观念的更新。通过教学研究提出一系列创见。不仅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而且推动课程改革与中心的建设。

②教学研究能够促进课程建设。成立课程规划与建设组,发动教师,创建必修、选修和培训等系列选修课程,使中心的潜力得到发挥,宝贵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③教学研究能够促进教材建设。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必然使实习、实验内涵发生巨大变化。这时就需要更新原有教材和编写适合自己的新教材,有力地配合教学内容改革。

④教学研究能够促进教学管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使中心建立的课程建设组、教学督导组和教学保证组发挥指导监督作用,使实践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有可靠保证。

⑤教学研究能够促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了使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中心可在校内外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领略最好的生产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⑥教学研究能够促进示范与辐射作用。通过教学研究加强与河西走廊高校的联系,起到立足张掖,示范河西,辐射甘肃及新疆的作用。结束语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课题,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需不断探索,如场地问题、设备投入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开放训练问题、创新训练问题、教学模式问题等,这些问题需在建设和发展中逐步研究解决,以保证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瑜,吴玉斌.创建工程训练中心模式的思考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年,第28卷,第6期:18~20

工程训练中心 篇6

关键词: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厂中有校,校中有厂”

国务院提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创建教育与产业合作平台,加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谋求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转型发展成为关系地方本科院校生死存亡的大事。[1]下文以梧州学院工科类专业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为例,探讨如何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构建“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特色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近年来,在转型发展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背景下,梧州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取得先机,按照学校确定的“厂中有校”特色,以学院转型发展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为目标,主动出击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与在梧的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的几个园区——有色金属工业园和不锈钢工业园中几家企业挂牌建立联合培养学生的“协同育人合作基地”,建设“厂中有校”转型发展特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转型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最终达成学校企业合作互惠双赢的新局面。

1 梧州学院开展“厂中有校”协同育人的意义

1.1 满足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要求

对于任何地区而言,是否拥有与其优势产业匹配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是否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企业只能选择不断升级技术,更新设备,开发新品,使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在学校习得的许多知识常常落后于当前企业所需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更不用说学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了,根本比不上企业更新设备的速度。要破解这一难题,唯有学校与企业共同携手培养人才,开展工学结合。[2]

梧州重点支持的传统产业是人工宝石制造业,该市的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及再生资源工业更是广西区和梧州市重点打造的“14+10”千亿产业,这些产业都与机化学院机械专业关系密切,转型发展对口行业鲜明,发展目标明确。与这些行业企业建立“厂中有校”迫在眉睫。

1.2 提高梧州学院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是梧州学院提高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厂中校”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最终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厂中校”进行顶岗实习,既易于掌握相应岗位所需基本技能及专业技术,更利于他们熟悉相关行业最新的生产工艺、先进的设备及技术路线,巩固强化其实践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此外,该模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沟通技巧及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综合素质都是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积极倡导的。

1.3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

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试验田,“厂中校”是探索构建共育人才、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的前沿阵地,它集聚了生产、教学、科研、服务与培训等多种功能。检验校企合作机制是否成功的标志在于,“厂中校”是否正常管理运行,合作双方及学生预期的利益能否实现。

2 梧州学院“厂中有校”协同育人的发展策略

“厂中有校”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高等应用型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下诞生的新事物。作为知识对接技能、专业对接产业平台的“厂中校”,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的需求,从而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2.1 建立政校企联盟正常运行机制,发挥政校企联盟理事会功能

梧州学院应当组建可承担“规划、组织、执行”三层职能的政校企合作联盟,该联盟由梧州市政府、企业和学院“三方”派出的代表成员组成,形成具有“三层”运行机制、“四方”共建基本框架的政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要充分发挥该理事会的功能,促使三方各司其职:制订扶持“厂中有校”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建设校企合作机制由梧州市政府负责;提供就业岗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由企业承担,梧州学院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也可邀请企业参与进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调整部门设置和职能,使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社会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则由梧州学院负责实施。此外,学院还应承担起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开展社会培训、输送优秀人才的责任。

2.2 校企双方制定相关合作教学制度

校企合作教学制度由双方共同制定。具体思路为:“顶岗实习”这门课程的实习方案和顶岗实习教学任务书由梧州学院制定,而《梧州学院学生实习协议书 》、《梧州学院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

等文件则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签订。学

生的管理和考核由实习指导教师协助企业按照“厂中有校”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和企业相关制度来进行。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填写《梧州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手册》,完成实习任务和毕业设计。

2.3 注重教学组织与生产过程相统一

为了实现工、学、训、教得到科学安排运用的目标,达到教育中介入工作元素的要求,有效落实工作中介入教育的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办学中,梧州学院应当注重教学组织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统一。必须遵从“厂中有校”的工作思路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服从企业的生产计划。

2.4 教育、科研和服务相融合,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首先,梧州学院要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成立科研团队与研究机构,成为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解决正常生产及产品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革新等科研工作。其次,梧州学院要发挥教师的技能优势成立技能培训团队,主动为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短板问题。这既增进了校企双方人员的感情,又提升了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巩固了合作成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3 梧州学院建设“校中有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想

3.1 建设“校中厂”的重要性及优点

在抓好“厂中有校”的内涵建设同时,从方便管理角度考虑,梧州学院建设“校中有厂”也同样重要。“校中有厂”具有以下优点:

3.1.1 培养人才

校中厂可以替企业培养大批高质量的生产和管理人才,贮备大批应对未来市场激烈竞争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

3.1.2 产品品质控制稳定

工厂拥有熟练的、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双重身份的员工”,生产的产品成品质量过关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3.1.3 达到工学结合目的

一方面,利用学院的教学设备、场地资源,企业把一些生产任务拿到学校完成,将企业引入校园,工学渗透。实训基地既是学校的实训课堂又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加工材料既是实训材料,又是生产原料。通过引进“能工巧匠型”行业人才,充实实训教学的师资,为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1.4 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校中厂”真实的环境,教师能了解并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的具体内容;教师能依据了解掌握到的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进一步完善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借鉴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技能、新知识和新工艺,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梧州学院“校中有厂”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重点

3.2.1 建设“梧州学院精密压铸件后处理加工生产线”,实现机械专业群“校中有厂”构建目标

鸿图集团是国内压铸行业的龙头企业,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精密铝合金压铸件专业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铝合金压铸件,其后处理加工过程需要大量人力和一定专业技能,而这些都是鸿图公司所欠缺的资源。双方投资在梧州学院旦冲实训基地建设的“梧州学院精密压铸件后处理加工生产线”,可以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在做好“校中有厂”学院转型特色同时建设“厂中有校”,更好加强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2.2 组织梧州市高等院校和制造企业,成立梧州模具技术基础教学与工程研发中心

建设紧密围绕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梧州市有进口再生资源工业园和不锈钢工业园),在前期与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和梧州市浩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立在“协同育人基地”基础上,加深各方合作,联合鸿图公司、不锈钢工业园的恒生电子科技公司和宏基不锈钢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公司生产需要大量的模具设计和模具修复,但又缺乏足够技术和人力,故存在产品的应用市场。梧州学院可联合相关企业建立梧州模具技术基础教学与工程研发中心,可有效服务于本地、桂东和粤西地区相关企业,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开展模CAD/CAM/CAE、产品/模具快速设计开发与制造、计算机仿真技术、安全性评估及相关领域内应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工程支持、技术转移、系统集成等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2]张晓东,等.应用型机械类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装备制造技术,2010(2):198-200.

作者简介:

工程训练中心 篇7

1 教学理念

郑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紧紧围绕郑州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人文底蕴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烈、思维清晰前瞻”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精英为目标, 以“以人为本、不断完善、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 结合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 进行了实训结构的调整和整合。推进训练体系、训练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坚持打好基础、增强素质、加强能力、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方针, 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着眼点, 把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较强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立足点。科学地分析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构建合理的训练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的软硬件建设。逐步形成了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 建立“以基本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工程意识、综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工程训练中心坚持基础先行、保持传统、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提升素质的教学理念,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 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认知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 指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确定了营造真实、先进的工程环境, 充分利用多学科渗透和集成, 为学生构建创新思维和大工程意识的综合工程环境[1]。向学生提供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和系统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 改革思路

在工科教学中, 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6]。卓越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而这正是多年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薄弱环节, 也是目前大学生能力的不足之处[7]。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自身情况, 工程训练中心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坚持贯彻了基本工程能力、现代工程意识、综合创新素质渐进培养的教学理念;认真落实理论与实践结合, 课内与课外结合, 基础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确立了能力优先、意识优先、创新优先的培养目标。

(1) 工程训练中心坚持科学的教学理念, 清晰的改革思路, 不断改革教学过程。树立服务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营造个性化发展空间。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在工程训练课程中增设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塑造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注重综合素质熏陶。

(2) 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 开展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活动和技能竞赛。在实践与创新的宗旨下, 保护其个性发展, 尽量创造一个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通过课内外的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体验到创新过程的挑战、克服困难的喜悦、探索未知的乐趣, 以及取得成果的成就感, 进而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并逐渐具备把方案转化为作品的能力, 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

(3) 重视实践教学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实训教学网络平台。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已将实践教学的相关课件、电子教案及实验指导书等多媒体文件于网上公开, 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自学、预习或下载有关的训练内容。

(4) 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完善, 在学校大力推进实验室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建设与应用工作中, 日常行政与业务工作均实现了无纸化管理, 实验设备仪器注册、调剂、报废、实验项目填报、实验队伍基本信息统计等工作均可在网上直接完成。

3 教改与回顾

首先是完成了战略转型, 实现了由纯粹机械厂式认知教育向综合培养的转变, 由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的转变, 由单一教学实习向大工程环境训练基地、创新基地的转变。

其次在功能定位方面逐步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培训紧密结合, 以教学为主体, 以科研提升教学, 以生产促进教学, 以创新引领学科, 以培训服务社会。

另外, 教学管理规范进一步提升,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加强过程管理, 目标管理, 构建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监督系统、质量考评系统、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由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化学习平台、现代化管理平台组成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再有, 设备仪器的资源整合, 配合省级示范中心的建设, 打破过去的设备仪器分散管理、独立使用模式。营造了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的局面, 解决了设备仪器短缺、实习场地不足的状况, 形成了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局面。

更有人员配置逐步向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迈进, 采取引进、培养、培训、提升、优化、聘用等措施, 建立一支以硕士、学士为核心, 以教师、工程师、实验师、技师为骨干, 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破除了以往教研室、学科条块分割的框框, 统一调配师资, 初步缓解实训师资短缺的现象。培养培训了在岗的年青教师, 提升了实训指导教师业务能力, 基本形成了实训指导教师技师化的格局。

立足现有资源, 挖潜拓展, 延伸实习实训外延, 注重将传统的教学设备转变成创新的载体, 在保证金工实习教学的基础上将机、电、液、气、光的前沿技术纳入到实训中。利用科研项目的研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运用生产环境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 借助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支持促进创新基地的建设。

凝聚集体的力量, 集合全员的智慧, 发挥个体的优势, 优化组合师资队伍。努力做到人尽其能、各尽其长, 使每位教职工的才智在工程训练中心发展建设中得以施展, 从而形成集体的合力, 紧跟改革的步伐。

4 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建设与心得

(1) 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师资队伍优化、设备仪器完备, 教学体系完善、运行机能高效、特色鲜明, 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2) 教学理念创新,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形成尽量扩大工程知识覆盖面, 倡导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工程文化教育, 工程案例贴近生产、生活, 工程训练与科研工作结合, 针对学科需求设置专属创新训练基地, 根据学生兴趣设置训练项目等教育理念。

(3) 构建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绩效化的质量保证体系, 注重内涵建设。

(4) 教学体系方面, 构建纵向层次化、横向模块化、整体综合化的新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以基础训练、学科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为工程训练平台, 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 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始终。

(5) 特色建设方面, 扬长补短, 全面发展。发挥现有强项优势, 结合地域工业特色突出重点;逐步拓展创新项目, 使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项目持续不间断, 以彰显自身优势、特色。

(6) 发展模式方面, 不断推动中心进入以卓越计划为引领, 突出教学质量为本, 重视科研创新, 完善生产环境, 增强培训效果, 搞好外联合作的可持续全面发展轨道。

5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

5.1 分层次制订教学计划

工程训练中心承接的卓越工程师班的实训有机械、化工、信息工程、材料科学、工程管理专业等多个层次, 针对机械类、近机类、非机类、机电类的不同, 分别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编写相适应的实训教材。在教学计划制订和教材编写中突出现代工程环境及前瞻的制造技术, 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注重创新思想的灌输, 注重各类动手能力的训练, 注重工程运算能力、技术文献撰写能力、操作技能相融合的教学培训环节, 注重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应用能力培训环节。

5.2 集中实训与分散训练结合

限于工程训练中心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力, 常规的实训均为集中实习;针对卓越工程师班实训周期长的情况, 将整个实训过程分为集中阶段和分散阶段, 即集中阶段为常规的实习, 分散阶段为专项训练。分散阶段为每周一到两次, 整个学期不断线, 实现递进学习, 逐步巩固提高。

5.3 实训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课程考试或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同时, 制定考核制度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8]。工程训练中心同时也是省级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在征求每位学生愿望的前提下制定出职业技能考核规划, 要求每位同学依据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的业务范围参加一到两个工种的中级工的技能考核[3]。结合常规训练加强对学生所选考核工种方面的训练, 要求在一个教学年度内完成技能考核, 并计入实训总成绩。

5.4 通识教育与科研、竞赛相结合

在实训周期内集中实习作为必修教学环节, 分散训练作为选修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 倡导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大赛及工程训练大赛等实践活动。在实训结束前, 根据所收到学生上报的各立项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竞赛成绩以及每位参与学生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考评, 同时将考评结果计入实训总成绩。

5.5 课内教育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网络)

限于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资源和师资, 课内计划学时是有限的, 而课外网络资源是充分的。将课内的通识知识移到课外, 让学生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网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使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开设网上虚拟实践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 在任何地点自主地进行学习, 即拓宽学生的眼界, 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给学生提供了自习实训知识的宽松环境, 同时培养学生对实训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坚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以新教材为载体,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大学生设计、竞赛, 积极进行讨论式、提问式、渗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总结报告、小论文、实际操作等考试、考查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 协助老师开发一些新的实验、实验装置和CAI课件,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素养、团队精神得到提高。

6 结语

通过多年不断改革, 现今战略重点将由硬件建设转移到内涵发展上。针对存在的不足, 采取更有效措施加以完善,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功效。逐步改革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能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 建设成具有区域示范、引领作用的具有特色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摘要: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步骤, 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宗旨, 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为教育理念, 通过捋顺教改思路, 树立创新的思维, 对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服务意识提高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完善、提升, 初步完成了综合实训教学的战略转型;在功能定位方面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创新、培训的紧密结合, 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 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了大工程训练环境和创新实践为内涵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华炳, 等.准工业化工程训练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8) 121~123.

[2]倪志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建构机械工程实训平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徐新成, 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5) 223~226.

[4]李晓春, 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1) 229~232.

[5]王立.探索建立在工程训练基础上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河南科技, 2013 (10) .233.

[6]陈学军, 罗庆丰, 陶永清, 等.提高工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建立[J].实验室科学, 2008 (1) :74-76.

[7]宋佩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 (6) :4-8.

工程训练中心 篇8

一、用统一零件贯穿实习各个工种

根据工程训练中心实际的设备情况, 统一工程实训各个工种的加工任务, 教师设计一套能体现各工种特点的标准零件, 将学生的加工任务标准化, 每个工种之间相互联系, 整个实训过程中, 每个学生完成两到三个成品。让学生根据老师和课程的安排, 成功的完成各个工序。学生走完从传统机械加工到现代加工的全过程, 就可以加工出几个指定的零件。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有利于统一和规范教学, 也使得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竞争,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设计每个工种的标准考核零件, 考核零件应具备该工种的主要工艺特点, 零件不宜过难, 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根据各考核零件特点, 设计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按照打分标准给学生评判实习成绩, 进而对学生的实训形成有效的考核机制。

二、工程技能的培养贯穿实习始末

威廉·詹姆斯反复强调:“实用主义的方法, 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 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 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因此, 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实习的全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为目的, 着重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工程实训的教师应该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学培训, 并且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实际工业生产情况。

三、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生实施不同实训方案

伯克利的“大工程”指出, 工学院各系的课程都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所有工程基础课程, 然后才是各专业课程。其重点包括: (1) 低年级的课程更侧重概论性; (2) 讲课重点放在问题解决方法上; (3) 高年级的课程更侧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根据这个理念, 在设计工程实训的教学大纲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年级情况分别对待。如针对大二的学生, 工程实训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实训中给学生留下诸多问题, 待今后的学习将其完善, 针对大三的学生实训则应更注重本专业在社会的需求。

四、针对不同专业实施不同实训方案

实训的具体方案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区分对待。由于全校的工科大学生都需要进行工程实训, 因此工程实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为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专业, 实训内容需要相应的改动。例如:食品专业的学生的实训课, 应适当增加包装机、印染设备、食品安全的实训内容;机械车辆专业的学生的实训课, 要增加汽车关键机构的制造过程 (譬如差速器的制造过程)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实训课, 则应增加艺术雕刻加工的工艺及设备的使用。冶金专业的学生的实习课, 要加入讲解采矿机械的特点积极采矿设备的研发瓶颈等相关本专业的内容。

五、工程实训应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工程实训应当紧跟全国乃至全球趋势, 适应提高工程训练技能的潮流。通过恰当的调整教学模式, 增加创新课程, 以全国大赛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增加创新实验室, 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场所。根据我校在2012年成功参加全国工程训练技能大赛并获国家二等奖的实战经验, 积极组织、宣传、安排今后的全国工程训练的比赛, 从各个专业选出优秀的学生, 进行工程技能的培训。完善比赛实验室, 给参赛队员提供更加完善的创新实验平台。通过比赛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些优秀学生的工程技能和创新技能, 也能提高学生的组织、包容能力甚至是今后的生存技能。同时, 竞赛也可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提高我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效果。

六、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师的授课水平,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卓越工程师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和多层次的。第一层次的内涵是知识, 既包括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课程知识, 也包括各种实践知识;第二层次的内涵是技能, 即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技术、工艺、素质和能力;第三层次的内涵是品质, 包括公德心、责任感、全球视野、合作精神、诚信、博爱等。过去的工程教育中, 我们更多地强调卓越工程师的第一和第二层次, 而对第三层次的内涵关注和投入不够。因此, 在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中, 我们将强化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领导力的培养。

教育学与工程科学的结合能为工程教育师资培养开辟新路径。工程教育师资大都来自理工类学科, 大都缺乏人文社会科学背景, 尤其缺乏教育学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 习惯于用工程科学的思维、视角和方法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从而可能为工程教育带来某些偏差。正是基于此, 美国普渡大学在工学院开设了跨学科性质的工程教育系, 通过教育学和工程科学的结合, 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教育师资。因此应当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来提高工程实训教师的授课水平。在授课内容中增加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提高学生实训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布鲁贝克[美].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6:12-23.

[2]涂纪亮.美国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104-119.

[3]http:∥www.eecs.berkeley.edu/2010/04/22.

工程训练中心 篇9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教育,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此, 现在工程训练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工业培训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对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体系为创新体系, 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知识和工程训练技能创新能力, 从而在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型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 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工程训练要求的高水平的校内工程训练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引言

在高校工程训练实施中心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岗位所需的工程型人才。新的创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只有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工程训练教育既是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又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 培养适应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训练, 加强机械加工制造的知识, 提高工程实践体系, 培养工程训练意识, 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在工程过程中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能力和工程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取向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进行知识和教育的创新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研究

21世纪是工程资源的世界,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工程型的发展趋势, 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普及到每个学校, 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开放式教育中,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 工程训练中心为教学主题,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教育培养相结合, 培养其在工作岗位上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自己独立创业的创新能力。我认为, 在工程训练教学课件设计中, 教师角色应转换为开放式学习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 而不是简单地用于支持教, 更应该重视学习目标性和内容分析性。因此, 以建构工程型人才主义理论为基础, 结合高校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教学要求及培养为目标, 构建适应社会的工程型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使工程教学出现勃勃生机, 取得了初步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三、高校教育实施工程训练创新教育的途径

1.开展创新教育。

随着工程系统经过不断的发展, 目前已经基本成熟, 得到了广泛的工作岗位应用。在整个多工程行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建立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管理系统, 逐渐实现工程课堂, 工程课堂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强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我国开发的大量工程资源, 因缺乏导航系统、表现形式单一、学习情境等多种元素, 为未完成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工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的中, 教育技术中心对校园工程建设, 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加强课件开发的科学设计, 重视全方位的教学工程资源的建立其中心合体规划方案, 坚持多元化发展。运用全方位的教学工程资源的制作, 做好工程资源管理工作, 将工程资源建设与管理发展到每一个新的研究课程和工作岗位上, 争取从达到多种工程资源建设和管理, 从而发展到每个不同工作岗位,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做到相互协调、规划管理、科学熟练的运用工程资源建设管理系统。

2.营造宽松的教育创新氛围。

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理论的培养, 提高工程专业水平为基础, 根据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现代创新教育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要重新定位隐形资源,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使学生能自由地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自行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 以维持工程能力和保证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提高工程型人才素质, 明确工程工作指导思想, 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3.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试点开设专业和课程的剧增, 目前急需建设一批优秀课件。工程教学是高科技集合体, 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增多, 使教学资源媒体的优化和选择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工程学实践课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方能组建, 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实施通信系统所要进行的实验。我们在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建设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应有针对性地制作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以供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以教学资源媒体选择和多元化设计模式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媒体资源存储量达到一定的媒体资源建设已经逐渐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

四、结尾

随着企业发展日趋激烈, 当前媒体资源管理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主流技术。我认为, 应该注重加强工程资源管理应用和创新,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 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独立创造能力、多角度积累创造方法能力和回答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以创新的精神指导教学工作, 推进素质教育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孙安, 任华, 于德弘.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6) :90-97.

[2]唐英, 孙荣禄, 雷贻文, 王浩程.关于高校工程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 (02) :102-109.

工程训练中心 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实验,教学

1 中心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1,2]

土木工程综合训练中心的建立不但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验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有利于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还为各种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研究基地。

1) 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建设本中心可为学生提供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结构等课程的实践综合训练, 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改善专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显著提升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并与省内综合高校形成错位优势和互补效应, 进一步彰显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土建类专业办学特色。

2)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推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 围绕学生面向生产一线的岗位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大力推进土木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 以校内实践基地为载体, 与地方建筑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引导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生产实践技能, 逐渐形成了校企结合, 在校内专业训练和企业顶岗工作灵活轮换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 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与水平, 并服务地方建筑业发展。土木工程学院在新型环保建材的开发研究、防震减灾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科研要求, 限制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发展。因此建立省级综合训练中心, 打造融工程化实践教学与产业化工程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专业实践教育平台, 构建“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中心+基地”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 为地方建筑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十分必要。

2 中心实验教学现状

2.1 实验教学政策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更好地为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总目标服务, 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实验教学的文件和政策, 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拟定了发展规划, 理清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及传统教学模式, 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指导思想。

2.2 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

以培养具有“适理论、强实践、多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以建设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以深化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 以开放式和网络虚拟实验室为特色。坚持“重点建设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配置合理、管理规范、保障得力、运行高效的综合训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总体目标是:“以精选的实验内容为载体, 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教学手段, 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1) 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生素质、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目的, 改革和完善已逐步形成的多元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与学科发展和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突出个性能力发挥, 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思维、创新能力贯穿于实验教学的整个环节,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 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式学习的分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2) 实现实验、科研和工程的紧密结合。依托中心的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构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地震灾害防控工程技术中心等产学研开发实体, 为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过程提供了条件, 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完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地。加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力度, 鼓励自主研发实验设备和科技成果转化, 使更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与工程实践, 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启动基金、资助基金,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研课题, 以中心为依托, 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3 中心的实验教学的建设目标[3,4,5]

中心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 将中心建设成:实验教学体系合理、机制灵活、开放共享、特色突出, 达到苏北领先水平, 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综合训练中心。

3.1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 “多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新体系。结合中心运营体制的改革, 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更要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渗透和交叉;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课程的完整性, 更要注重适应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 设计多种模块, 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 强化基础实验教学功能。

2)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在各实践教学模块中, 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推进讨论式、启发式和案例教学, 进行实施项目教学及考核形式多样化改革;倡导合作式、课题式、项目式、问题式和批判式等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以实践动手能力测试为主导, 探索多样化考试方法改革, 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增强以及实践能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验室试行“理论与实践直接融合, 边教边练”的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扩充性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平台。

3) 加强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建设。建设实验教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制作主要仪器设备的视频教学光盘;增加专用的多媒体教学和视频教学实验室。

3.2 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大力邀请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以兼职教师的方式加入实验中心, 充实中心教学、科研能力, 为中心注入新鲜血液。

2) 在实验中心内部, 经常邀请中心各学科实验教师, 以及其他学院的专家共同讨论实验教学、科研、仪器使用等方面的经验。

3) 从合作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良好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或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加大力度引进企业兼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可从事部分章节的理论课讲授、工程实践、毕业设计、专业能力培训等的指导等。

4) 加大校企双方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学院将通过派遣教师去企业参加工程实践、产学研合作、技术研发等, 了解行业新技术的发展, 提高其工程应用能力;校企双方的专家定期在对方开设学术讲座, 进行学术交流, 讨论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新技术发展等领域的相关问题, 提高校企双方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惠琴.努力创建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J].实验室科学, 2007 (6) :27.

[2]王金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 2008 (8) :96-98.

[3]胡大超, 程奕鸣.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模式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6) :91.

[4]许义泉, 刘晶.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运行模式的探讨[J].宁夏工程技术, 2012 (32) :254-256.

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 篇11

星城位于莫斯科北郊40余千米处,这里有大片茂密的树林,中心有湖泊,环境优美。坐落在小城中心的加加林雕像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享誉世界的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

加加林中心的建立和苏联火箭和飞船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是分不开的。在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的几年里,航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苏联政府认为已经具备了发展载人航天的科技前提和保障。于是在科罗廖夫的倡议下,于1960年1月11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决议。

当时航天员训练中心的任务是为首次载人飞行培训航天员。1968年加加林遇难后,为纪念这位航天英雄,中心正式更名为“加加林航天员科研试验训练中心”。为更好地发挥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及航天员培训方面的科技潜力,1995年在原中心和谢列金飞行训练团的基础上组建了“俄罗斯加加林国家航天员科研试验训练中心”,隶属于俄罗斯国防部和俄罗斯航天局。经过40余年的发展建设,现在的加加林中心已经成为一个以培训俄罗斯和各国航天员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现代化科研训练基地和国际航天领域的合作中心。

辉煌的成就

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加加林开创了太空时代以后,俄罗斯航天领域不断诞生令世人激动的创举:

·1963年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作为世界首位女航天员遨游太空;

·1965年3月18日列昂诺夫首次完成太空行走;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批礼炮号空间站;

·1986年和平号空间站开始运行。季托夫和马纳罗夫两人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飞行。他们的飞行记录不久又被波里亚科夫以438昼夜的飞行时间打破。康达科娃作为女随船工程师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了169昼夜;

……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加加林中心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据不完全统计,自成立至今,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已经培训了来自30个国家的440余名航天员,他们中有一半以上参加过太空飞行。先后为“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联盟T号”、“联盟TM号”系列运输飞船,以及“礼炮号”系列和和平号空间站共培养了约320个航天员乘组,近90个乘组实现了太空飞行。这里还包括来自除俄罗斯以外的18个国家的70余名航天员,其中有32人搭乘过俄飞船或在空间站执行过任务。中心培养的航天员在轨工作约308人次,在轨工作时间合计约48年。

完善的航天员培训体系

航天员培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培训的重点在于训练和发展能确保航天员完成各种在轨任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中心的航天员培训工作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① 综合航天知识培训(宇航学入门知识、了解俄罗斯及国际航天技术);

② 按专业方向分组培训(例如按照不同的航天计划进行分组:“联盟号”、“礼炮号”等);

③ 分乘组训练,即从以上组里挑选能胜任具体航天发射任务的乘组。

根据以上任务航天员大队分为3个中队,分别负责这3个阶段的培训工作。培训的最后一站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进行。在那里,航天员将和联盟号飞船、航天服以及其他在飞行中将要使用的设备打交道,及继续进行和空间站对接技能的训练。整个培训过程一般需要4~6年。目前,加加林中心的航天员大队有21名成员,2006年10月又有5名预备航天员加入了这支队伍。

为确保培训质量,中心建有完善的训练基地,技术设施齐全:航天飞行环境模拟器、载人航天器模拟训练器、载人航天器和装船系统训练舱、飞行训练飞机、着陆后活动准备设施、出舱训练设施、生物医学准备设施……

40余年间在加加林中心已建成现代化的科学研究、试验、训练和飞行基地,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加加林中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航天员培训方面,可以说,中心的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成熟的、得到世界公认的、科学的结构体系。该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保障,完善的组织管理,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练员队伍,清晰的计划系统和高质量的训练。

中心的博物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地方

来到中心,除了要参观那些五花八门的训练设施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是每一个到访者都不能错过的,那就是中心博物馆。

建立博物馆的想法最初是加加林本人提出来的,他说:“这对我们工作将是一个独特的总结。建立这个博物馆不仅是为我们自己,更是为了历史和青年一代。”

博物馆共有四个展室,第一展室介绍的是苏联及俄罗斯载人航天的历史——火箭、卫星和载人航天器的设计师们,及他们在征服太空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幸福和痛苦。在这里可以看到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实物、第一个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穿过的航天服等有趣的展品。第二展室是专门纪念加加林的展览,这里的展品有加加林的工作照和生活照、衣物、学习证书、勋章和信件,甚至还有加加林的一小部分骨灰——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加加林短暂而又辉煌的人生轨迹。每年在加加林的诞辰和忌日,都有许多人来这里瞻仰这位英雄。第三展室是国际航天飞行展,介绍了国际航天计划及根据这些计划进行的国际航天飞行。第四展室是加加林生前的办公室,这里的一切还保留着加加林去参加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时的原貌。现在,每次发射前乘组的成员都要来到加加林的办公室,将手放在桌子上,希望得到前辈的祝福。这已成了俄罗斯航天界的一大传统。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出于政治目的和军事需要,冷战时期的苏联一直奉行与美国争夺航天霸主地位的发展战略。如今,航天领域的主题已由竞争转为合作。中心也不断地在合作中寻求发展。截止2001年底,来中心接受培训的外国航天员中,仅美国航天员就超过了100人,其中还包括两名中国航天员:吴杰和李庆龙。围绕着国际空间站计划,中心和美国航宇局的合作仍在继续,培训国际乘组的工作也仍在积极地展开。

此外,太空游也是加加林中心参与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舞台。中心还和旅游公司合作,针对普通游客开展收费的参观游览活动和航天员培训的体验之旅。一般游客可以参观和平号空间站的回收舱、航天员模拟训练舱、水下训练基地和太空离心机,还可以品尝太空食品、穿航天服并拍照留念。这些举措不但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众多游客,也为中心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工程训练中心 篇12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产学研,卓越工程人才

自中国工程院教育咨询项目组发布《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咨询报告》以来,“加强学校的工程训练,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一直是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仍需要增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在国外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衍生出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以科研项目为中介的“产学研培养”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生产实习为中介的“教学工厂”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介的“现场工程师”模式等[2,3,4,5]。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2010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本着“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旨在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我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利用校办科技产业构建了校内产学研联合体,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6]。2010年我校获批为“卓越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学校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开拓产学研合作的新领域。本文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卓越计划实施过程,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为卓越工程人才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探索。

1 卓越计划实施中工程能力培养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7,8]。但在实施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因为校企双方的利益兴趣点不同,企业具有利润导向,注重合作带来的经济价值;而大学是人才质量导向,考虑合作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尽管在文件中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将有财税方面的支持和倾斜,但现实政策的执行不到位,难以成为企业追逐的动力源;再加上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私有企业,很难把为学校提供办学支持当作是义务,因此导致难以与企业达成联合培养的协议。

1.2 企业的接收能力有限

我校先进制造专业方向从2010级开始,每年有近80名学生的规模参与“卓越计划”培养。2013年的秋学期两个班分别成建制进入南通国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和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实践环节学习。一段时间的运行表明,40名学生的集中实习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两家企业都表示几十名学生的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1.3 学生难以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企业缺乏学生培养的经验和氛围,难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工程实践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基本是将学生分散在各个岗位上跟着师傅观摩,由于生产的计划性、时间性,师傅很少让学生直接进行工程实践的锻炼;另外由于企业生产的重复性,使得学生工程实践的内容过于狭窄,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不够全面。

“卓越计划”中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组织管理等过程,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和提高工程能力。本着这一目的,我们依托数控装备制造行业特色,在整合学科和工程训练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在校内建立工业化的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工程项目的实际训练尝试对2011级卓越计划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工程能力的培养。

2 产学研合作共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

2.1 工业化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

通过与多家合作企业的探讨,我们将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定位于:紧跟最新工业技术发展,营造一个高度仿真的工业环境,使学生在其中经历“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从而承担起到企业实习训练的任务。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可以发挥学校在教育方面的特长,使训练内容和训练效果都比直接到企业更有优势;培养的学生不仅是只懂得生产的传统型工程师,而且是能够负责更高层面工作的技术管理人才(包括产品设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9,10,11]。

2.2 工业化工程训练中心硬件建设

与课堂理论教学不同,工程训练环节的教学更依赖于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12,13],因此需要结合行业特点来构建硬件平台。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项目的支持下,优先在校内建立了“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中心”。但学校给予的资金支持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完善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资源,我们深入开展校企联合。与西门子公司产学研合作共建PLM(UG)软件培训中心,从而为产品开发设计提供软件平台;与海德汉公司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和全功能车削中心,从而为生产制造提供高档数控机床。图1所示为先进制造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硬件平台总体结构。

2.3 工业化工程训练中心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重在工程训练项目的开发[14],要求项目的选择更加注重实用性,注重体现数控装备行业特色,彰显我校机械学科的优势。训练项目的开发要体现图2所示的包含多个工程环节的大工程理念[15]。训练项目的内容力求反映硬件平台所承载的多项先进技术,包括CAD/CAM技术、多轴联动加工技术(五轴联动加工、车铣复合加工)、特种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精密测量技术(激光干涉仪、三坐标测量机、粗糙度仪)等。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多次研讨,我们首期开发了“数控伺服进给系统”工程训练项目,下面从该项目的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以及学生学习评估等方面进行介绍。

3 工程训练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3.1 工程训练项目的设计

该训练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完成“数控伺服进给系统”从开发设计、加工制造、机电联调到精度检测的全部工程环节。因为是首次实施,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先制作了一套样品作为参考。项目的具体任务分配见表1,从而实现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工程软件在工程项目上的全面应用。通过这一项目的训练,可以实现学生以下工程能力的锻炼:机械设计、三维建模、数控加工、电气控制、精密检测、成本和质量意识。

3.2 工程训练项目的实施

由于该训练项目综合性强、工程量大,因此安排在学生全部理论课程完成后的第7学期进行,共20周集中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完成。2011级卓越计划实验班共39人,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项目,每组4~5人,每组安排项目组长1名,每两组安排1名指导教师。项目任务布置如下:工作台有效行程300 mm;工作台定位精度±0.005 mm/300 mm,重复定位精度±0.003 mm;工作台最大速度0.6 m/s;工作台最大负载15 kg。为保证最后成果的质量,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成果都必须由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任务。

3.3 工程训练项目的评估

作为教学性质的长周期工程训练项目,显然根据最终成果进行单一评价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采用“平时打分,阶段汇报,最终评价”相结合的过程评估方法[16]。在平时打分时,要细化到对学生各项工程能力的评价上,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在阶段汇报和最终评价时,邀请企业人员参加,采用评委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评估的全面性。

4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大多数企业无法接纳大量学生到企业进行深度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需要拓展多种渠道,在以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加大校内工业化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使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工程师后备人才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承担起了部分企业化的工程教育基地的任务,从而为解决当前大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有效实习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上一篇:生物教育教学下一篇:理性与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