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能力训练

2024-06-12

工程能力训练(共12篇)

工程能力训练 篇1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为“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三个阶段,其中工程综合训练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熟悉和掌握项目研发程序,体验产品研发的过程。目前,我们的工程综合训练只有几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在支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比较单一,想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缺乏有力的支撑。所以,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拓宽培养途径是我们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新问题。

1 工程综合训练教学改革的思路

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教学改革的工作始终在不断推进,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对现有课程的现状、培养途径与教学团队优势进行了分析,发现现在的培养途径单一,许多教学模式、手段及硬件条件没有充分利用。根据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调整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条件及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形成了符合实际的教学改革思路,即以课程为基础,以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科技竞赛为发展方向,建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放的设计、加工、制作教学平台。通过教学改革,将改变以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单一途径,拓展以产品研发过程为主的培养途径,也就是以大学生科创活动、科技竞赛为载体拓展培养途径,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

2 工程综合训练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改革目标,我们重新规划了工程综合的教学体系,建立了培养学生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任务,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教学改革内容将紧紧围绕工程训练中心的培养目标,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在现有的选修课基础上,继续拓展综合类课程,成立教师工作室,每个教师工作室设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教师工作室下设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和学生专题竞赛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工作。创新加工组承担课程、学生创新活动及科技竞赛的加工任务,监护、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

3 工程综合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

工程综合课程内容设置以机电结合为主,课程依托项目研发(由大学生科技立项,自主命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竞赛等领域,开设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类课程。开放教师工作室,由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科技创新活动及科技竞赛活动,为全校大学生提供设计、加工、制作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达到以下教学目的:第一,了解、体验产品研发的过程,学会看到事物的全部,并能够把握整体概念。第二,学会用更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处理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第三,了解、掌握前沿先进制造技术及设备。第四,涉猎专业外延知识,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第五,以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科技竞赛为载体,实现标志性的成果,体验成就感。

4 工程综合训练教学体系中各环节的功能

第一,工程综合课程由若干门选修课程组成,每门选修课程的设置都有其特色,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教师工作室对学生开放,主要承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的指导工作,以及全校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加工、制作任务。第三,学生科创协会是学生的社团组织,是学生从事科创活动的交流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创活动与科技竞赛,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提高。第四,学生专题竞赛工作室是为学生参加某一专题竞赛而成立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承担专题竞赛的设计、制作、调试与训练职能。第五,创新加工组主要承担课程、学生协会、专题竞赛工作室以及被批准同意进入的全校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加工任务。

5 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瓶颈

5.1 创新加工组人员老龄化

创新加工组的指导人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体力、精力在逐渐下降,没有年轻的、经验丰富的人员补充上来,不能形成指导人员梯队建设,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5.2 设备台套数不足,电子仪器老化

机械加工设备的种类及数量不能满足课程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须要,缺乏小型加工设备,电子仪器大多数已经老化,须要补充与更新。

摘要:工程训练的教学范围与过去的金工实习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训练项目拓展到更多领域,训练内容也更加丰富。工程训练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工程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实现工程训练宗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让学生自主调研、设计、制作、调试自己创作的作品对培养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着重研究了培养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教学体系构成、改革措施及目标功能。

关键词:综合能力,教学体系,创新活动,工程训练

工程能力训练 篇2

校内选拔赛命题

根据《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命题原则》,命题与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相衔接,体现综合性工程能力。命题内容体现“创新设计能力、制造工艺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四个方面的要求。

本届校内选拔赛命题提出设计任务的要求和规定的加工制作,各队需要携带本队在学校加工制作的作品并提交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命题要求的机械设计、工艺方案设计、经济成本分析和工程管理方案设计。现场比赛的内容包括对指定零部件的现场加工制作、作品的装配调试、竞赛及答辩等。

命题中的工程管理能力项要求综合考虑材料、加工、制造成本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合理的工程规划。设计能力项要求参赛学生对参赛作品的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规范性。命题中的制造工艺能力项以考核综合运用加工制造工艺知识的能力为主。

本届比赛命题主题:无碳小车。

命题:以重力势能驱动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车

1、功能设计要求

给定一重力势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设计一种可将该重力势能转换为机械能并可用来驱动小车行走的装置。该自行小车在前行时能够自动避开赛道上设置的障碍物(每间隔1米,放置一个直径20mm、高200mm的弹性障碍圆棒)。以小车前行距离的远近、以及避开障碍的多少来综合评定成绩。

给定重力势能为5焦耳(取g=10m/s2),竞赛时统一用质量为1Kg的重块(¢50×65mm,普通碳钢)铅垂下降来获得,落差500±2mm,重块落下后,须被小车承载并同小车一起运动,不允许掉落。

要求小车前行过程中完成的所有动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能量转换获得,不可使用任何其他的能量形式。

小车要求采用三轮结构(1个转向轮,2个驱动轮),具体结构造型以及材料选用均由参赛者自主设计完成。要求满足:①小车上面要装载一件外形尺寸为¢60×20 mm的实心圆柱型钢制质量块作为载荷,其质量应不小于400克;在小车行走过程中,载荷不允许掉落。②转向轮最大外径应不小于¢30mm。

参赛者需要提交关于作品的设计说明书和工程管理方案、加工工艺方案及成本分析方案报告。

要求参赛者在自制的载荷质量块上自主设计并加工出反映本届竞赛主题的徽标。参赛队参赛时同时提交徽标设计说明(篇幅限制为A4纸一张,文字部分的字数不超过300字,内容包括创意、材料、制作说明),作为评分点之一。

2、作品制作:

以参赛小组为单位,每组不多于3人。按照竞赛命题要求,自主设计并制作出全部零件。

3、竞赛内容:

第一竞赛环节:携带制作完成并调试好的作品,在集中比赛现场,使用符合命题要求的重力势能,加载预赛组委会提供的重块,在光滑的水磨石地面的指定赛道上进行比赛,赛道宽度为2米,小车应在此宽度内行进。每个参赛队只能出一辆小车参加比赛,自动行走比赛时,每队有两次机会,以小车前行距离和越过障碍作为评分依据评定成绩,取两次成绩中最高分作为此项最终得分。按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运动过程中,凡将障碍圆棒碰倒者,属违规,成绩不算,重

新回到起跑线进行比赛。三次违规取消比赛资格。)

第二竞赛环节:参赛队在集中比赛现场,需取下小车原有的转向轮,重新制作小车的转向轮。转向轮的制作采用根据原设计图纸和竞赛组委会的指定要求,使用车床加工及钳工方法完成,最终完成小车转向轮的组装和调试,总加工时间为2小时左右。以加工出的转向轮是否符合图纸要求、现场加工质量、调试后的小车能否运动作为该环节的评分依据,由专家评定成绩。

第三竞赛环节:答辩。选手就设计及工程管理方案等问题进行现场答辩,由评委进行现场答辩。

4、总成绩评定:

总成绩共120分。评定以方案文件(含工程管理方案、设计方案、加工工艺方案、成本分析方案、小车徽标设计5个文件)、小车外观及徽标、赛道比赛、加工装配、答辩等五个环节为准,各环节所占分数为:方案文件20分、小车外观及徽标20分、赛道比赛50分、加工装配20分、答辩10分。根据具体评分细则进行评分,计算最终得分。

图1: 无碳小车示意图

图2: 无碳小车在重力势能作用下自动行走示意图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校内选拔赛组委会

工程能力训练 篇3

【关键词】综合能力竞赛    工程训练     线切割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的主要培训和活动基地,成为大学生完成发明创造和竞赛作品的第一场所。

该中心下设的先进制造技术实训部线切割教学模块配备四台DK7725e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我校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在线切割机床上切割加工参赛作品零部件,并对自己的参赛作品完成组装和测试。几年来,我校数十名选手在这里加工、制作自己的竞赛作品,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一项综合性赛事。竞赛与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相衔接,综合体现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制造工艺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水平。竞赛激发了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竞赛要求参赛的大学生在参加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时,除了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好参赛作品外,还要亲自动手,利用学校提供的机器设备亲手制作出参赛作品的零部件,组装、调试好参赛作品,参加比赛。由于线切割适合加工高精度、高强度、高硬度、薄板类零件,深受参赛同学们的喜爱,我校选手们的很多参赛作品零部件都是在线切割机床上加工完成的。数控线切割机床是一种高精度、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操作复杂的先进制造设备,其知识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以及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如何使参赛选手们较好地学习、掌握线切割机床的实际操作技能,安全、快速、高精度地加工出自己设计的机械零部件,是摆在我们实训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的组织与特色

1. 在工程训练教学环节侧重实践教学

我们在工程训练教学环节上对大学生们采用理论授课和现场机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严格控制教师的理论授课时间,把大量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设计、加工机械零件,切实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首先向学生传授放电加工的基本原理、机床的基本结构和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工艺知识。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会尽量安排多一点时间,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对一些简单截面图形零部件进行手工编程和实际切割加工练习。对于机械类同学,我们还要另外安排一整天的时间对同学们进行二维创新线切割实际加工训练。教同学们学习使用CAXA线切割自动编程软件对自己设计的二维创新零件进行程序编制。这时,同学们要学会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制机械零件图,熟悉机床实际切割加工路径,自动生成线切割机床G代码程序。同学们还要学习、巩固线切割机床的实际加工操作和放电参数,利用生成的G代码程序,在DK7725e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上,亲自动手切割加工出二维创新零件。

当同学们的二维创新零件加工完成后,我们还要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同学们对自己设计、加工的零件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编程和切割加工的实际情况,对自己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切实理解工件的装夹、加工路径的方向、切入切出点的选择,探索提高零件切割加工精度的办法。在讨论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如下经验教训:

(1)在二维创新零件设计过程中,同学们都过度重视自己设计的图形的美观,而忽视了对零件实际功能的设计和对创新的理解。今后要加强对零部件的实际功能设计,重点考虑机械零部件实际功能的创新。

(2)要根据零件的实际情况,正确安排零件的切入、切出点位置,正确安排工件切割加工路径,以便提高零件实际切割加工精度,还要根据零件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放电加工工艺参数,使加工参数更加合理。

(3)要能够读懂CAXA线切割自动编程软件生成的G代码切割加工程序。在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上,通过修改G代码程序的相关语句,能方便地修改切割加工助走线路径长度。提高零件加工的位置精度。

(4)要认真分析研究快走丝线切割机床电极丝走丝机构的组成和原理。电极丝走丝机构是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最复杂、最精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零部件,它的状态直接影响线切割实际加工精度。

2. 领导重视,利用课余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技术培训

在中心的安排下,组织指导教师专门安排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技术培训。在培训中,我们力求贴近生产加工實际,给同学们创造真实的生产加工环境:

(1)讲解工件的装夹、找正、定位等有关加工的基础操作知识;

(2)讲解电极丝垂直度的调整方法;

(3)讲解DK7725快走丝线切割机床储丝筒绕丝的方法;

(4)讲解工作液循环系统组成,方便同学在加工过程中现场处理突发故障;

(5)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加工图纸尺寸编制加工程序的方法,培养一切以加工图纸为中心的职业素养。

3. 创造方便条件帮助同学们切割加工参赛作品零部件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比较好的条件,让他们加工出更加精良的参赛作品,我们专门配备一台安装CAXA线切割自动编程软件的计算机用于线切割加工的自动编程。在这台计算机上,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装各种工具软件用于图形的转换和数据处理 。

我们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编写打印了《DK7725e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操作》《DK7725e快走丝线切割机床故障报警处理办法》和《创新加工注意事项》等文档材料,并把它们挂在机床上,方便同学们查阅。在这些资料中,我们力求把每一个加工步骤都交代清楚,在每一个操作中把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处理办法都清楚地列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此外,对于在实际加工中需要注意的琐碎事项,我们也在黑板上醒目的位置逐条列出来,请同学们随时注意:

(1)在加工中要注意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2)机床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不能离开,防火防盗;

(3)注意工作液循环系统是否工作正常,工作液是否浇在放电点上,是否有工作液短缺现象;

(4)是否会有沉重的加工废料掉下,防止砸断正在工作的电极丝;

(5)是否会有切割掉的加工废料搭到电极丝上,防止切割废料造成短路影响正常加工。

4.针对零件加工容易出现的问题组织预案

通过我们精心安排的大学生工程训练实训教学,同学们一般就具备了比较强的线切割加工理论水平和机床实际操作能力。表现在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上,同学们在切割加工自己的参赛作品时,对线切割加工现场突发事件就具备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赛选手在制作自己的参赛作品时,一般都会选用具有一定厚度的铝板加工制作结构件,其中很多这样的厚铝板类零件是在快走丝线切割机床上切割加工完成的。但是对于铝这种硬度比较小的材料,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电极丝极易粘上大量的氧化铝粉末,导致电极丝和导电块滑動接触表面接触不良,使电极丝和导电块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出现“烧导电块”现象。出现这种异常情况后,被加工工件和电极丝之间的正常放电停止,放电点出现在电极钼丝和导电块之间。这时,工作台上的工件夹着电极丝继续按加工程序设计好的路径移动,最终导致电极丝被工件拉断,加工出现废品。

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实际切割加工过程中组织同学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同学们对快走丝线切割机床走丝系统和机床进给系统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对易出现的故障采取防范措施:

(1)针对电极丝粘铝粉的问题,我们在机床的走丝系统上安装刮丝板。刮丝板材料选用硬橡胶等较硬的绝缘材料,电极丝通过它们时,产生磨擦。利用摩擦力,刮掉电极丝上附着的铝粉,减少电极丝与导电块的放电概率;

(2)电极丝上易附着铝粉的主要原因是机床切割加工过程中工作台进给速度过快,电极丝在工件加工过程中会经常接触到被加工材料。明白了这个道理,同学们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会通过降低工作台进给速度,有效地减少电极丝表面粘铝粉现象,减小了厚铝板线切割过程中出现的“烧导电块”故障;

(3)适当调整放电参数,减小放电脉宽,增加放电间歇时间。增强乳化液对放电间隙的洗涤效果,增加清除放电产生的电蚀物的能力。

5.教师为提高零件加工质量进行的技术革新

针对机床工作液不能流淌到放点问题(如图1所示),我们分析这是由于机床工作液循环系统老化造成的,靠手动调节工作液流量调节阀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于是我们授课教师自己动手制作了工作液导流装置(如图2所示),把它安装到线切割机床上丝架工作液出口处。这样,偏移的工作液水柱就会顺着工作液导流嘴准确地流淌到工件放电点处,使工作液有效地起到了绝缘、冷却、排屑作用,减少了因工作液流淌问题造成的加工中断丝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图3所示)。

图1 工作液没有浇到放电加工点

图2 工作液导向装置

图3 线切割加工效果图

三、结束语

图4 无碳小车齿轮传动机构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校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利用我们这个开放的线切割加工平台熟练地、高质量地加工出自己的参赛作品零部件。加工制作的参赛作品在大赛中表现优异,为学校争得很多荣誉。图4为我校同学制作的无碳小车参赛作品,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上荣获了二等奖,其中的齿轮传动机构和小车结构零件就是利用我们的线切割机床加工完成的。

实践证明,开放的线切割教学模块有利于大学生工程训练竞赛的开展,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6-8.

[2]姜文凤,高欣.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5-7.

[3]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34-38.

[4]赵瑞芳,盛国军.李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和思考——以教学型院校大学生为例[J].职业圈,2007(7).

[5]张金龙.基于CAXA线切割软件的数控编程[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5):23-26.

[6]于家.数控线切割加工铝件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分析[J].工业技术,2013(17):105.

[7]刘晓红,耿葵花,陆乃麟.以科学竞赛为契机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7):44-45 .

工程能力训练 篇4

关键词:选修课,工程训练,教学模式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党中央、国务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 加强研究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在当前世界各国工科院校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中, 加强基础, 整合课程内容, 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教育, 重视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趋势。强调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工程实践意味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2]。

工程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 是工科院校进行综合性的工程实践和现代制造工艺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基本掌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和机器装配的基本方法。通过工程训练促使学生从书本迈向实践、从课堂迈向工厂。通过亲自动手加工产品, 培养劳动技能、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力。为此, 工科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开设工程训练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近年来, 各个学校在工程训练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 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3,4,5,6,7,8]。我们在开设传统工程训练的同时, 开设了工程综合能力训练选修课,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学选修课是大学生扩充自己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国普通高校基本上无一例外地都开设选修课, 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高等学校中开设的选修课种类繁多[9,10], 有些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有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外延和重要补充,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兴趣、爱好, 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造就开拓创新型人才。工程综合训练这门选修课的教学体系的设置在系统分析各学科之间、以及培养目标的关系的基础上, 形成科学合理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 并且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动手能力[11]。

二、教学内容设计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多是作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理论性课程偏多, 工程综合能力训练这门选修课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实训教学, 弥补了专业运用课程的缺失, 可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和学习积极性。

传统工程训练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开出的训练课程, 训练内容为车、钳、铣、磨、铸、锻、热、焊等传统工艺以及部分数控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 训练内容基本是以工种为单位进行, 各工种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教学方式为实习指导人员现场进行讲解操作规范并进行示范, 学生照着给定的图纸和工艺进行操作, 指导人员在旁边进行指导。

由于传统的工程训练方式工种单一、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注重综合能力的训练, 学生基本是按照指导人员提供的图纸、工艺进行技能训练, 属于“验证性”的训练, 学生没有进行设计和创意的空间。整个训练结束以后, 学生不知道产品从毛坯到成品要经过哪些工序。通过传统的工程训练, 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 但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开设综合工程能力训练选修课就是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键。由于选修课的学时较短, 所以训练内容要适当。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可行性。

训练内容要选择学生较熟悉、感兴趣的;同时要考虑具体实施的可能性, 必须与训练场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使学生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完成。

2. 难易程度要适中。

训练内容的难度过高, 学生难以完成,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训练内容的难度过低, 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 体现综合能力的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工程应用能力, 内容的设计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设计、工艺以及加工等的综合能力, 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根据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设计出一套艺术笔筒, 并加工出来。要求笔筒至少由底座、笔筒、艺术造型等几部组合而成。每个学生要完成作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装配等任务, 最后提交完成的作品和设计说明书。训练内容涉及了设计、工艺、加工制作等综合内容, 同时涉及了多种加工工艺。训练之后, 可使学生对整个制造过程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课程内容特殊, 所以对选课学生有一定的限制, 选择这门课的学生必须学习过相关专业课, 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公差配合等。这样就保证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选修课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偏重知识传授和积累,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发挥。大量研究表明, 掌握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进行教学指导的交互式讨论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师指定的资料, 根据掌握的知识,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浏览搜索相关材料,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锻炼了思维和创新能力[12]。本选修课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中主要以讨论交流形式进行,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自己查阅资料等多种方法解决, 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实践教学在选修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巩固学生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方式进行,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 使训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13]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由教师下达训练项目, 通过对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讲解, 使学生明确训练的任务和具体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每个学生根据训练项目的要求独立进行作品的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以及成本分析, 工艺设计应与训练场地具体的加工设备相适应。根据设计好的加工工艺, 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各个零件的加工, 然后将零件装配成产品。通过实际加工和装配,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所设计的工艺是否合理,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结论

工程能力训练 篇5

浅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训练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才能培养出从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和装饰工程管理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作 者:李淑 李顺华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0082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4关键词:工学结合 依靠行业 实践实训 建筑装饰 教学体系

重视插图 训练能力 篇6

一、利用插图,训练观察。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时,教师可凭借插图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如教第八册《颐和园》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从而明确观察事物的方式:

1、按照顺序,即边走边观察,走一处观察一处,使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把每个观察点的转换方位弄明白,原文写道:“离公园大门不远,有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向湖中的小岛走去。”落实到插图上,这样,给人留下一幅完照整的画面。

2、突出重点、特点,抓住了“桥洞多”、“小狮子多”的十七孔桥的特点具体来写。

3、注意感受,如“公园又大又美丽”等。

二、利用插图,理解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时,文章中的有些语言文字障碍,可利用插图直观性来帮助理解。如《在艰苦的岁月里》有这么两句话:“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其中“出神”一词和第二句话的意义较难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通过小红军的动作和神态领会”出神的意思,通过画面所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第二句的含义。再如《威尼斯的小艇》,学生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是陌生的,通过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就会认识这个水上城市,了解到小艇是该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还会认识船夫娴熟的驾驶技术和居民的生活习惯,至此,全文也理解了。

三、利用插图,展开想象。

插图虽富于直观性,但毕竟是静止的。因而对照课文,就往往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的余地。教学时,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教《列宁和卫兵》总结课文时,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三个人物的神态,想象他们分别说些什么?尤其注意那位来开会的同志,启发学生思考:文中写到他的只有一句话:“生气地嚷……”但是画面上的他确面带微笑,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在想什么?可能会怎么说?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使学生更深刻领会列宁模范遵守纪律的意义。再如第三册《温暖》、第七册《繁星》等课文的插图,都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他们对深化主题的认识具有同样的作用,教学时不容忽视。

四、利用插图,领悟主题。

课文插图一般与反映课文的中心思想关系密切,利用好插图,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如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记叙了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舍身炸暗堡的事迹,颂扬了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根据这一主题,课文设计了一幅展现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拉导火索的壮烈场面的特写式插图。通过观察这幅插图,学生必然会被董存瑞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深深感动,而这正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之所在。

五、利用插图,练习表达。

插图是教材内容的形象表现,它为发展学生语言,训练表达技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教学时可以多练习。

1、看图复述。如教第七册《三味书屋》,就可以引导学生先看书屋“正中”墙上挂的古画,接着看画的正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然后学生的书桌分列“四面”,最后看“东北角”的那张鲁迅用过的书桌。即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边看图边复述课文里描写书屋的样子的内容,既达到了凭借插图,复述起来又有条不紊,并且生动具体,也达到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口头语言能力的目的。

2、据图练写。如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邱少云潜伏的环境和火势以及被火包围所表现的神态,都在插图中描绘了出来。教学本课后,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以表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高尚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心。围绕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情景,练写一段短文。此外,学习配有插图的古诗时,也可以根据古诗的插图,启发学生想象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画面的景物,描述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以上练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工程能力训练 篇7

关键词:工程训练,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探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将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方略正在我国许多院校深入贯彻执行,如今已经由原来的初步探索进入规模发展、系统成熟的阶段。

1工程训练是高校教学体系的升级

大家知道,原来我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这其中实践教学所提供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金工实习,即传统技术多工种,多技能的实用工业技术专项培训,延续多年。而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不断更新、运用、发展以及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单靠过去传统的金工实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对现代工业技术的认知及掌握,如何把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一个大的飞跃与提升并与社会融合;这一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教育者的面前。因此,2007年我校在原来金工实习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即把原有的传统金工实习与现代正大力推行的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从此使我们的实践教学和学生技能有了一个质的跨越和提升。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选择的激烈竞争,原有学生毕业后到岗位进行再培训的观念明显滞后,“能力上岗”已是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的最基本要求,而这种考量在现实中又往往是多方面的。对此,我们学校为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职业条件需求,对如何做好“实践教学”这一课题研究付出了很大的精力、财力、人力,这包括理念更新、扩大规模、基础投入、师资配备等成为一系列工程。

2工程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与一般理论教学不同,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训练有着操作性强,实用性广等特点。学生们经过短期的多工种、多技能的实习培训,就能把书本上理性的知识升华为感性的东西。即看得见、摸得着,而这正适合当今学生好奇、求新、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等特点;正适合当前国家培养人才的指导性教育思路。

工程训练学的就是实用技术,积累的就是实践工作经验,这点尤为重要。它对同学们到工作岗位后发挥才能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体系课程可学到:初步制定产品成型的工艺方法;掌握加工程序的技术要领;学会操作过程的专业术语;进行劳动保护的安全知识。学习期间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能力、挖掘自身潜能的公共实践平台。

课程里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指导教师将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导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告诉他们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在机会面前要做到是有准备的人。让学生们清楚认识到工程训练可在短时间内就能初步掌握多门工业技术以及基本加工手段和技术工艺,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给他们提供完善的独立思考和操作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工程训练与个人素质的密切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物质文明的日新月异取决于工业技术的发明创造,是工业技术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进程,没有工业技术就没有现代文明。而工业技术又无处不在,工程训练正是了解工业技术的必须手段———材料是如何通过工艺技术成为产品的过程。

组织管理与技术运用是大学生以后到岗位的主要工作,初到现场基本的个人技术和起码的知识的确是最实用的,这一点正是工程训练的学习目的。一旦将来学以致用,功底扎实,自然受益一生,工程训练的宝贵之处也在于此。

人们常说:“21世纪缺的就是人才!”那么如何培育社会适用性人才一直是各大院校探求、思索、力抓的主题。如今工程训练作为专项科目在大学课程体系里必不可少,并体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势,这一点学校、老师、学生都是有目共睹的。学生能力强,学校口碑好。从最近几年各个院校学生参与工程训练的积极性和实训中心满负荷工作的效果与品质就能看到其在社会迫切需求的实用价值,它完全顺应我们国家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所大力倡导与推崇的方向。

结束语

我国“十三五”的教育发展纲要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具体实施方案。归根结底:专业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而工程训练以其自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着眼未来,其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张子园,赵晓运,郑宝增.机械工程训练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剖析[J].价值工程,2013,1.

[2]李勇,黄炳辉,殷凯.完善工程训练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3]于兆勤,彭端,吴福根等.加强工程训练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

工程能力训练 篇8

重构课程体系:专业平台课“体系化”、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专业拓展课“岗位化”。通过行业企业调研, 分析学就业岗位能力目标, 整合课程内容, 构建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理论教学现场化, 教学场所由教室转向实验室、实训场和施工现场。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能动参与项目整个实施过程, 并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编写实践环节指导教材,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解决完成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考核由单一考试成绩转向过程考核, 综合评定学生专业能力。

二、构建“三层面、三阶段”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构建“三层面”能力培养体系。第一层面, 前三个三学期完成“体系化”专业平台课学习, 辅之以基本技能培训;第二层面, 中间两个学期完成“模块化”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化”专业拓展课程学习, 辅之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单项核心技能训练;第三层面, 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施工现场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构建“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初级阶段为单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中级阶段为专业技能训练;高级阶段为综合能力训练。实现所学既所需, 入职就能胜任。

三、强师资、重投入、推联合办学

通过自行培养和引进企业高工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学队伍。加大专业内涵建设投资, 新建扩建专业实践要求的实训室、实训区及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部分实训室,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加大设备利用率。积极联系专指委员、行指委,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深度, 推行校、行、企联合办学。形成“教师、行业精英、教育专家、企业骨干”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及课程标准, 合作培养人才。强师资、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软硬件条件。

四、开展系列讲座、组建项目小组提高学习兴趣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聘请行业高工对学生定期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讲座, 拓展学生知识面, 增强专业荣誉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聘请相关专业带头人或专业教师做指导老师成立学生工作项目组, 承担相关课题任务并开展小组学习竞赛, 定期交流学习经验, 增强团队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免费开放实训室

向学生全面开放实训室,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培养优秀的工程复合型人才。实训室动态公布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学时段, 供学生机动选择。综合性实训项目尽量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 鼓励学生创新。公共计算机房、专业机房面向全校学生全时段开放, 方便学生学习使用。

六、利用暑期实践锻炼

与企业确定工程项目内容、地点和需求学生数量, 订购往返车票, 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实践锻炼。学生深入施工一线, 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学习现场施工管理经验, 强化专业操作技能,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协作意识, 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增强责任意识和奋斗意识。

七、以赛促教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行业专业竞赛。通过竞赛能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 训练其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能够激活与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潜质, 让学生在思考和动手过程中, 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深化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同时, 竞赛的优秀者除受到表彰外还作为奖学金评定等评优推优的重要参考。通过竞赛授课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各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还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进而促使教师积极反思、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 实现教学相长。

八、推行“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 是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 也就取得了从事某项职业工作的上岗资格, 增加找工作的筹码, 扩大就业选择面。技能等级考试同样可以衡量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推行“双证书”制度, 等于增加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测试, 迫使学生不得不花更大的精力投入职业能力训练, 提高学习主动性。

九、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铁路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 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带来契机。作为施工一线主力军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毕知识综合运用。本文基于实践工作经验, 认为应用技术型院校应该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建立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和实践实训4大课程模块。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培养商科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加深学生对于社会现状及基本国情的认识, 注重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和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和人文素养;通过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着力于加强学生在经营管理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为学生进入商科领域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专业教育课程模块, 加强学生了解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或工具) 、基本技能,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通过实践实训课程模块着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该模块课程设置是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工具和反复运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读、实战。

总之, 新时代下社会对于商科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该改变人才培养定位, 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商科职业核心能力。

摘要:面对企业高学历人才需求旺、低学历毕业生就业下滑问题, 高职院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阐述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关键途径, 希望对各位同仁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杭国英, 平若媛, 龙阳.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 2008, (10) .

[2]李俊涛.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 2014年12月.

工程能力训练 篇9

1 设计思路

根据竞赛总体方案:泵的额定压力为0.3Mpa, 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量生产, 加工地点为本校制作与现场加工相结合, 确定了柱塞式水泵的设计思路: (1) 柱塞:在满足水泵基本给排水的功能的前提下, 设计外形, 使其更加轻便。 (2) 泵体:在满足材料的许用强度下, 合理的设计泵孔的个数, 直径, 提高效率。 (3) 精度要求:柱塞与泵孔精密配合, 确保柱塞与泵孔接触面的光度。 (4) 创新点:从柱塞的外形设计、连接细节等处着手, 更好的提高配合效果, 准确运行, 保护水泵的结构特性。泵体与柱塞3D模型见图1及图2。

2泵体的设计与加工

泵体孔的设计:通过对比赛要求的分析, 在泵体上加工三个互成120度, 直径45mm的泵体孔为标准进行铣削加工。分别用Ф22mm, Ф37mm, Ф44mm的刀具逐步钻孔, 最后用镗刀精确镗孔, 使误差更低更接近要求Ф45mm。

3 柱塞的设计与加工

柱塞式水泵的柱塞在在整个水泵的运作当中提供压强, 从而达到给排水的作用。柱塞的设计与加工, 应在保证满足柱塞的性能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柱塞的一体式设计, 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将柱塞分为配合部分、传动部分和连接部分。

3.1 配合部分

与传统的柱塞相比, 本设计减少了柱塞配合部分 (即有效接触部分) 的长度, 采用25mm的配合长度。这样既可以保持与泵孔配合的密闭空间, 使压力差稳定, 又可以减少柱塞本身的重量, 使其更加轻便, 提高效率, 并且降低了柱塞运作过程中, 因孔加工后的实效变形而导致卡死现象出现的几率, 从而将配合冲突发生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配合尺寸方面, 经过反复加工试验, 配合公差选定为0.03mm-0.04mm之间, 这样既可以保证柱塞与泵孔之间相对运动的顺畅进行, 又可以保证整体空间的密闭性, 尽量减少漏水。

柱塞的加工采用传统普通卧式车床进行车削加工, 首先选用外圆车刀车削至指定尺寸即接近ф45mm, 转数在500―700r/min之间, 进给量适中。然后左端制作倒角, 便于整体零件的装配。因为配合部分要求零件表面粗糙度较低, 所以最后使用光刀加工至配合公差允许范围之内。

3.2 传动部分

由于传统部分本身在整个柱塞的运动过程中起到承受与传递工作载荷的作用, 所以本身需要一定的强度。根据制作材料硬铝的抗拉强度, 在规定的工作压力下, 根据竞赛组委会要求采用了ф16mm直径、80mm长的铝合金棒料为毛坯料, 这样既满足了强度特性与功能需要, 也大大减少了本身重量。

采用外圆车刀车削加工, 转数在500―700转之间, 进给量可以根据条件的限制自行确定, 但为了更好地控制尺寸及考虑到工件成型后的美观, 最后一次车削可采用较小的进给量, 使表面更加光滑。

3.3 连接部分

连接部分的作用在于与连接板连接并且稳定的运作, 这里我们采用了阶梯轴的结构形式, 两段的外圆直径非别为ф11mm与ф7.8mm。一级用来支撑连接板, 另一极用来固定螺母。并且在连接板与柱塞柱塞之间增加了巧妙的设计——连接板的孔大于螺纹直径, 使得在运作时, 三个柱塞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 不会造成配合冲突, 损坏泵体。

最初设计采用的方案为在柱塞的传动末端先使用中心钻进行钻孔, 然后使用板牙套手动套螺纹, 最后采用类似螺钉链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后来考虑到的铝合金本身较软, 疲劳强度有限, 易变形, 改用外圆车刀车削加工两级阶梯轴 (ф11mm、ф7.8mm) , 然后在末端用机动板牙套自动套螺纹, 最后用螺母连接方案。后者在拥有与前者相同螺纹连接长度的情况下, 直径减少从而降低自身的总重量, 且螺母的应用使连接处强度增加, 提高的安全运作的几率。

4 结论

本设计作品最终获得竞赛一等奖, 柱塞式水泵泵体采用数控铣床铣削加工、柱塞采用车削一次加工完成,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不断改进设计方案, 最终成品重量更加轻便, 运行更加流畅, 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同时兼顾了外形的美观。

通过参加竞赛, 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通过参赛队员之间的相互磨合, 也使其了解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杜俊伟.车工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工程能力训练 篇10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实践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担负着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它的开设,可以为我国培养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体育人才。本文为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简称“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办成特色专业,进一步深化其教学改革,培养出具有“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的运动训练专业复合型的“通才”提供有益思路;

1 运动训练专业教育模式的现状

高校人才培养是根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政府需要制定的。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处于封闭状态,这一状况的延续,使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成为一种单一的、常年不变的传统定势。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供求关系在逐渐转变,社会从被动接受转为向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和人才质量提出各种需求。

目前,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实际锻炼,使得他们毕业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显得缺少准备。近些年来,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加剧,除了由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院校布局的不合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现行就业制度与人事制度的不合理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的期望值太高,而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由于用人单位希望大学毕业生到岗后能尽快进入“角色”,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也成为首选条件,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历,是因为工作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减少用人单位在人员培训方面的开支。经过对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对这一现象不可视而不见,学校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 合作教育模式构建的特征及意义

“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较好地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中小学、地方体育社团组织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训练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很好地弥补了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教育功能之不足。它既体现了高等教育整体目的变化与调整的内在逻辑,又体现了合作教育自身目的的明显个性。这一个性具体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适应性上。

2.1 合作教育模式特征

开放性特征。合作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上。这一教育方法使它冲破了传统高等教育封闭的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运动训练专业教育也是这样,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而独立存在。因此,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步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开放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不再局限于课堂内教师传授固定的专业知识,而是提倡发现和创造式的学习,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以及广阔的生活天地结合起来,通过接触实践来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在实践中遇到困难,经过奋斗解决困难,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得到培养。

现代性特征。合作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步成型和完善起来的。合作教育的现代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它以社会进步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需要既有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赋予新的涵义。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教育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书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必将进一步缩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将越来越显示其生命力。

2.2 合作教育模式构建的意义

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切实举措。运动训练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知识面的拓宽。经过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快进入工作角色”这四个方面素质要求较高,而在现有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中却恰恰是最不足的。仔细分析一下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是非技术素质,这些素质不是单单通过课堂教育可以培养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合作教育是一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为合适的教育模式。

2009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阜新市以超常规、跨越式速度共同申请了运动训练(篮球方向)专业,以辽工大和阜新篮校为依托成立了阜新篮球学院。由于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起步较晚,与之相应的理论研究刚刚开始。而“合作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常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对市校合作创办的运动训练专业采用的教育模式展开研究,对于解决我校运动训练专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合作教育的运作将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不但减少了学校教育的盲目性,而且提高了学校的应变创新能力,合作教育将有效地缓解传统单一教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合作教育模式的推广将给学生带来巨大利益,合作教育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合作教育过程中跳出自己的小天地,通过社会角色转换,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另外,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和地方体育组织接受职业教育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3 结语

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学条件还不十分成熟,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许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发展。为确保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厚基础,宽领域,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多元化”格局建立起校内外立体实践基地是支持合作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最彻底和最持久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郭善玲, 廖燕.谈合作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上的运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 24 (5) :132-135.

加强小学语文能力训练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64-01

一、加强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的意义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

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1、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2、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3、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

这段话说明:第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二,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培养小学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培养小学语文能力能够使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在语文中进行的听、说、读、写有了保障。

二、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进行严格训练

小学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行”就是实践,就是练习。叶老还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来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形成。

这段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和语言习惯的形成,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指点还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练习,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训练;2、语文能力训练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3、学生语文能力的掌握,必须按照规格认真练习,来不得丝毫马虎。所以,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有人说,强调语文课的语言训练,有人会把语文课上成支离破碎的练习课。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是对语言训练的误解。除了将“训练”和“练习”混同外,主要对语言训练的内涵不清楚。语言训练应包括:语言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等方面。

1、要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载体,语言包括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二者是统一的。要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过去重在内容理解,轻语言形式的掌握;要教会学生理解、欣赏语言表达的个性体现,即作者在具体情境中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所透示出的个性特征和语言韵味,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

2、要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有人认为积累语言就是记忆、背诵。虽然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读、背内容,教给读、背方法,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重点背诵某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语言精华在什么地方?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背下来又有何用?不要忘记要学生积累的是语言的精华,只有语言精华积累多了,学生才能在说、写中灵活运用。

3、要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说、写训练。语言积累为语言运用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进行说、写的单独训练。说就是交流沟通的能力,平时就要求学生多注重语言交流的训练,也就是平时多说一说;写的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平时可以坚持写日记,将自己每天看到、听到、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一写。也可以写写读书笔记等,通过这样灵活的形式锻炼学生写的能力,效果是很好的。

扎实训练提升能力 篇12

一、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 提升“听、说、读、写”能力。而提高人文修养只是一种渗透, 一种融合, 是其他人文学科共有的特性, 诸如情感、态度、手段、媒体、方法、策略都属于过程而已。

学习话语, 包括学习形式 (怎么说) 和内容 (说什么) 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 即“怎么说”, 而非“说什么”。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 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 即“说什么”自然生成于“怎么说”中。语文教学要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怎样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语文教学内容如果守住了话语形式这一门槛, 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论文, 也不会上成政治课;跨越了这一门槛, 即使教的是诗歌、小说、散文, 也会上成政治课或别的什么课。语文课改只有循着话语形式这条路, 才能真正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只有把“语言文字训练”这条根培植在我们的课堂中, 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 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语言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 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 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 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请看刘亚雄老师执教《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看“披挂象鞍”这部分课文。请同学们浏览5~9自然段, 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的句子, 画下来, 读一读, 体会它的想法。

师:画好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先读句子, 再说体会。

生: (读) 没想到, 嘎羧见了, 一下子安静下来, 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 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 眼睛里泪光闪闪, 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 请把它圈下来。 (学生先后抓住“泪光闪闪”、“久别重逢”、“摩挲”等词语来谈体会。)

师:这位同学关注了嘎羧的动作 (师板书:动作) , 还有人关注它的神态吗? (师板书:神态)

生:我是从“呼呼”这个词感受到嘎羧对象鞍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生:我从“呼呼”这个词感受到对象鞍的留恋。

生:我觉得应该有四个词: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因为象鞍上面有弹洞和斑斑血迹, 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

师:你能联系着后面的课文来理解, 非常好。那嘎羧看着象鞍上的弹洞和斑斑血迹, 闻着上面的血液和硝烟的气味, 它会想起什么? (学生描述想起的各种情景和画面。)

师:是的, 这头战象有它辉煌的过去, 有它出生入死的经历, 所以, 它看到象鞍, 会如此的激动。同学们, 你们看, 我们联系上下文 (板书:联系上下文) , 边读边想象 (板书:展开联想) , 就读懂了嘎羧的心, 体会到了它美丽的情感, 你们能读出嘎羧这激动的心情吗?请你们自己先练习练习。

该片段的教学简约高效。紧紧抓住“战象”的动作、神态, 引导学生“读懂了什么”的同时, 更关注学生“怎么读懂”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句, 边读边想象等来感悟语言, 体会情感;在书上作批注等等。让语言学习在扎扎实实的实践中落实并深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必然要植根于“品味语言、触摸文字”这一语言发展根基, 一些所谓的“课堂生机与活力”只能让语文和语文课堂虚化、窄化, 甚至异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必定要在听说读写方面下苦功, 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三、语言能力在与精神同构共生中提升

语言的功能, 就是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交流思想感情, 相互交际, 达到相互了解。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具有人文性,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 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所以说, 语言是工具的, 也是人文的, 语文课的天职就是要发展学生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 这也是本色语文的精髓所在。

一位老师阐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饱经风霜”时, 先让学生回忆“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 再让学生想象“车夫饱经风霜的脸可能是什么样的”, 然后引导学生激动而投入地朗读“救助车夫”的这段话, 最后以“他真是饱经风霜啊!你看……”为总领句,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积累写一个小片段。

这样的教学, 让“饱经风霜”这个词不仅在学生心中有了形, 还有了神。从已有表象的激活, 到本质内涵的领悟, 再到动手练笔, “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有了持久的生命, 真正实现了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了。

“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均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因此, 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能力的发展。培养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是什么 (J) .小学语文教师.2008 (.4) .6

[2]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 (.1) .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2

上一篇:油田稳定工作下一篇:效益与不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