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24-06-08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精选12篇)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项目来筹建,比如载人宇航项目、地铁项目、航母项目等,而这些都是对工程教育领域最好的体现。大学生就业难、工厂用工荒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让学生从学校走入职场,具备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不单单是说说而已,也不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通识教育。

早期的工程教育比较偏向于理论知识,很多的教育学者对工程教育提出各式各样的改革,如何来适应社会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理论的提出需要有载体进行实施,那么工程教育改革应当如何进行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

一、工程教育的现状

工程教育的三个理念为全过程的工程教育、全包容的工程教育以及全民的工程教育。

教育部新近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这是适应工程领域未来高级人才需求的重大举措。过去的工程师培养, 主要致力于培养某一专业 (专业面很窄) 的技术人才。虽然这类人才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但是今天我们社会尤其缺少的是能把握大工程、复杂工程的人才, 缺少创建新的工程领域的人才, 缺少具有工程战略思维的人才。对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存在弊端。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不同类型学校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工程教育泛科学化,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工程人才大学后教育缺失等。

二、工程任务的作用

工程教育能将多学科视野及其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素养,此外还包含相应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完成某一特定的工程任务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系统人事: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工程任务。

工程任务中通常包含多学科的问题,优秀的工程人员应该具有从多学科的视角甚是某一工程的能力;科学与基础理论素养也是优秀工程师所必备的,这些素养不仅是认识某一大工程或复杂工程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构建形成新的工程领域;人文情怀涉及工程的目的、工程过程中对人的关怀。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了教师的横向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及课程之间的整合。

三、工程任务在工程教育中的教学研究

大部分学生虚心求教,容易自我否定,他们未曾想过可以凭投入参与互动而学习。为自己而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身份定位,让学生接受学习的责任。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发现工程任务,制定相应的工程链,包括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营、营销、管理等,并从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营,营销+管理三个方面,将工程交叉型、工程复合型和工程研究型三种人才的知识结构充分理解。将上述三个方面与三个层次教育(学士、硕士、博士)相结合,制定工程师培养的三种模式:现场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研究工程师。实践应分为两个层次,即练习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创新思想按工程方式实现)。大学教育和岗位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岗位培养不能压缩到大学教育中完成。

在工程教育中,实施工程任务需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1)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日趋活跃,中青年教师的参与度尚待提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与社会需求和公众期望相距不小。(2)研究主体多元,项目合作广泛。工程教育不仅仅指工科专业的人员为主,而是全员参加,研究主体既有教师、学生,还要包括政府管理人员,对教育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3)研究重点比较突出,不平衡现象需得到解决。工科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日益受到重视,对工科教学的教育改革容易解决,非工科教学工作难与工程任务相结合,得不到改善。(4)对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得到重视,针对性和本土化加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的道路上,选取适合自己的道路。

四、工程任务与工程教育的结合举例

网上对工程教育的反思,大抵集中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还是专门教育)、教学内容(重理论还是重实践)和实践环节(全职实习还是业余实习),这三点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毫无悬念的。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来说,该如何处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考量。从学生的专业工作方向,对每一门课程制定相应的工程任务,达到工程教育的标准。

在一些大学中,所授课程基本上有三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而在具体实施工程任务的过程中,每门课程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公共英语》等。这一类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表面上与工程任务关系不大,而实质上确实不可缺少的,我们在实施工程任务过程中,“孩子听话才是乖”培养出单线思维,只一招式的思维网络。不妨以具体任务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与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其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像《机械制图》、《工程力学》这一类专业基础课程,联系实际需要,先布置相应工程任务,设置实际场景,比如假设工厂厂长,拟定设备图纸,下发员工购买与加工,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加以重视,提高《机械制图》的重视度,为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以机械专业为例,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电气控制》一类专业课程,传统的方式是在本门课程教学之后,结合一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无实物、无针对性,知识点遗忘较严重,很难达到学习效果。如今工程教育新模式中倡导项目教学,比如《机械加工工艺》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不妨结合工厂任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进行具体实施操作,学生从感官上对知识点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再比如《电气控制》,从名称上有一定的距离感,而让学生了解他的重要性之后,再结合实际的控制内容,比如红绿灯,机床的正反转操作,都不失为很好的工程任务。

因此,在进行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抓住机遇与重点,以工程项目来完善他,以工程实践活动来认知,并且以具体的任务布置实施载体。在工程任务实施过程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经验,经验升华出新理论,新理论指导下一步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可将工程教育改革得以实现,培养出一批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2

一、医疗卫生领域

(一)医疗卫生信息化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疾病风险因素早期识别和干预,加强疾病问题动态连续管理和应对各种突发卫生事件,是现代医学发展重要方向。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与风险,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其发展趋势表现为系统标准化、应用多样化、信息数字化、服务个人化、交互移动化、操作虚拟化。

1.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

围绕医疗卫生信息化推进和医疗安全、隐私保护、医学伦理等问题,通过综合应用宽带、卫星、移动等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并与临床诊疗技术结合,梳理重大、常见疾病卫生服务标准、操作规程、路径以及关键绩效指标,研究医学信息表达术语标准及交换协议、远程医疗协同工作技术、明确医疗系统组成部件及其功能和接口规范,开发VAA、VHF、VSS、VMET等虚拟医疗软件,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架构模型与体系,形成基于循证医学指南服务标准、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安全等体系,建设虚拟医疗、区域医疗、远程医疗服务应用网络系统和应用基础设施,实现基于语音、图片、影像、文字等数据实时在线共享、交互式协同服务和决策功能。探索远程医疗应用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面向城市社区区域开展应用示范。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2.电子病历与智能专家系统 围绕常见、多发病和重大传染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以及原因不明突发性疾病,研究开发疾病电子病历数据挖掘、同步、结构化表达方法与存储技术,医学图像智能分析与注释、存储、三维重构以及基于Internet的远程存取、管理监控策略、统计分析技术和知识库与信息指向决策支持技术等,实现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书写、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标本库与影像数据管理、决策辅助支持以及HIS、PACS、LIS、手术麻醉、心电等系统集成应用六大功能。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共享为核心,基于网络建立疾病临床诊疗数据库和疾病与健康管理专家系统,面向医疗机构逐步推广EMR、PACS、RIS、LIS等临床信息系统,在疾病致病原因、发展机理和疗效评价等方面满足临床医学诊疗、科研与教学需求,最大限度保证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质量和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与风险。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3.移动数字医疗系统

针对疾病诊治医学信息采集与处理需求,研究常见、重大疾病特征参数与诊断模式,开发微型、智能、数字化人体穿戴式多参量医学传感终端,实现人体多生理参数的微创/无创、实时、准确获取,应用无线传感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将生理参数数据安全可靠快速地无线传输到医学服务中心,开展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交互式移动医学服务,面向农村偏远地区、家庭、野外现场以及移动现场(海、陆、空)逐步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以组织化医疗中心为龙头,建立区域一体化协同医疗服务体系、高品质与效率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激励疾病保障体系,实现生命无缝隙监护和健康管理。

(二)、疾病诊疗技术与器械

4、心脑血管病治疗技术与器械

以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为目标,通过新材料、精密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支架球囊临床治疗技术与器械、临床消融技术与器械、临床结构修复技术与器械以及脊髓刺激治疗心力衰竭等其它新型临床治疗技术与器械为技术方向,系统研究开发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高端介入治疗系列器械(包括可降解血管内支架、减少支架血栓形成或再狭窄表面涂层改性血管内支架、颅内动脉支架等支架球囊器械;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系统、颅内血管病导管治疗系统、高血压肾交感神经消融、经血管实体肿瘤疾病局部导管治疗系统等心脑血管内科介入器械;经皮心脏瓣膜病治疗器械、介入栓塞式封堵器械、人工心脏瓣膜或瓣膜成形环和搭桥术固定装置等心血管外科用器械装置),建立心脑血管治疗技术与器械检测与应用临床平台和相关技术标准。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

5、眼疾诊疗技术设备

针对我国眼科诊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以及我国老年性眼病高患病率的现状,围绕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和低视力矫正等眼科常见致盲眼病疾病的筛查、诊断与治疗需求,集成应用精密光学仪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精密制造等技术,以眼科实用性高清成像、眼组织结构和功能成像、眼科常用设备的小型化为主要方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化眼科光学设备、超声设备、微创手术设备以及眼前后节成像及数据传输系统等,实现临床应用;建设并形成眼科诊断和治疗设备的中试基地与临床适应性检测平台,建立相应技术标准体系。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

6、口腔治疗技术与材料

应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现代生物学技术、数字化技术(先进影像技术和CAD /CAM等)、材料科学相关技术和口腔临床医学等技术,围绕口腔疾病临床治疗方法,以牙组织工程及牙再生、干细胞在口腔临床应用、口腔颌面数字化修复技术、口腔生物材料等为研究开发方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端口腔诊疗技术与材料,包括牙及牙周组织再生修复技术、干细胞在口腔颌面部相关疾病中的临床治疗技术及标准、颅颌面组织缺损修复的数字化诊疗的软件开发及设备研制以及口腔新材料研发,建立口腔相关疾病诊疗新技术与新材料临床评估与应用平台和技术标准体系。

要求申报高校与具有相应科研基础的临床医院联合申报。

7、生物医学数字影像

为了改变我国医学影像设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针对现代生物医学数字影像成像、处理与分析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开发团队,研究医学数字影像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建立通用多模态医学影像分割、配准、融合、分析与可视化的统一计算框架与算法平台,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新型医学数字影像设备,为我国医学影像设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提供产业技术支撑。

二、工程技术领域

8、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 针对我国橡胶材料及其产品生产高能耗与排放、橡胶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围绕节能弹性体、弹性体资源化利用以及弹性体复合材料节能制造等方向,开展弹性体合成制备、加工改性、成型与使用全过程的节能、减排、降污关键技术与工艺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支撑我国橡胶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

9、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

以我国中东部危机矿山深部挖潜,西部区域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提高找矿效率、降低找矿成本为目标,在找矿方法、大-超大型矿床发现等已有技术基础上,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矿产勘查评价领域找矿‘弱信息’提取、矿床定位预测评价等关键方法与技术问题,深入开展不同地质景观条件下遥感蚀变(矿化)信息提取、化探数据处理、快速评价找矿目标等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建立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快速逼近找矿目标的矿产资源评价预测体系、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及靶区筛选指标体系,建设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产、学、研示范、推广基地,为国家找矿规划部署、区域资源潜力评价、找矿技术重大突破以及不同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标准制订与修订提供技术依据和工程验证平台。

10、石油生物技术与生物采油

针对我国石油能源短缺危机与石油资源采收不充分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和微生物在生物采油与油气勘探的良好应用前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为主要目标,通过系统研究微生物采油与油藏工程、菌种与营养体系、驱油过程与调控,开发油藏环境微生物采样与群落结构分子识别、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高效驱油菌系营养体系优化及其生产工艺、采油功能微生物调控、示踪评价、采油动态监测与注入结构调整等技术与工艺,形成微生物采油动态监测与调控技术体系和工业应用工艺整体解决方案,并适时将相关技术延伸拓展到油气勘探领域,为提高我国油藏开发水平,延长油田开发寿命,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做出贡献。

11、节能增效智能化技术与装备

针对我国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低附加值‛现状,以工业领域节能增效为目标,开展生产工艺模拟与优化设计、生产全流程运行优化、智能化检测与控制、工业企业能源系统管理与优化,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工业节能增效智能化装备设计与开发为主要研发方向,支撑我国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减排,为工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服务。

三、现代服务业领域

12、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 篇3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本文研究了当下卓越工程师的开展情况,并找到了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B-4;G642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s a major reform of China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was presented. The developing problems in this program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teaching reform;solution

1.引言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始于2010年6月,清华大学

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133所高校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1],2011年9月,昆明理工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该计划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改革促进并引导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2]。“卓越计划”的实施,可以密切结合高等教育与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2.卓越工程师开展情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河南理工大学的薛铜龙[4]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针对“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武汉理工大学的陆宁[2]从精简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内容,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改革考核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电工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河北科技大学的杨文玲[5]等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对“化工热力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讨,对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化工热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加强实践教育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济南大学的彭亚萍[3]等认为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卓越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作业试验设计等环节的教学,点滴渗透,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弄懂原理学会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同济大学的周雪梅[6]等还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在课程体系、创新性教学和教材、创新性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3.卓越工程师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卓越工程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培养定位不明确;理论多于实际;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程度不够;师资水平严重不足等[7]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不用以传统方法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平时的作业可以考虑3-5人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想法的融合完成。期末考试不要比重太大,平时的训练更重要。

教学和相关的科研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把相关老师的科研情况带入到其中,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以致用。

多与相关企业联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以,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推送自己的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或者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进行讲解。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最开始听知识来源是老师,老师队伍强大了,才能在水平高的学生。所以,多派相关的老师出去调研、学习。

4.结束语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开创者。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应用及创新型工程人才; 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同时,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这是卓越工程师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韩新才,闫福安,王存文,余响林,喻发全,王凯,陈启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

[2] 陆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

[3] 彭亚萍,谢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增刊.

[4] 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

[5] 杨文玲,于奕峰,戎欣玉,赵瑞红,李小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2(4).

[6]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研究,2011(5).

大学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4

电力工程教育涉及到电气工程中用于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电能的诸多领域。随着电力工业市场化的推进, 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人们对电力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的逐步提高, 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优秀电力工程师。

近20年来, 发达国家的电力工业发展趋于饱和, 对电力工业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多数大学的电力工程教育都呈现衰退的趋势。最新调查表明, 攻读计算机工程学位的本科生人数大于或等于攻读电气工程学位的本科生人数, 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总的学生注册人数, 这就意味着当前就读电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比过去减少了。

随着电力工业的改革, 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包括环境压力在内的新的运行机制的出现, 电力工业正经历着重大的技术和经济变革, 这需要有相应的高水平的工程师来适应这种变化。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层出不穷, 从而影响人们对电力工程的注意力。因此, 要保促进学生对电力工程的兴趣、吸引学生从事电力工业这一行业、使电力工程师学习和掌握现代电力工业高新技术等已经成为高校现代电力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适应这样的形势, 除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更新外, 就是必须将教学重点从原先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移, 在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实际技能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够及时的得以运用实践。

2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教育模式探索

本院从实践中探索出的“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学校、学生三者构成校企合作系统的三大主体, 这三者虽然利益互不相同, 但又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 即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如寻找到紧密合作的契机, 形成某种利益共同体, 就可建立起一种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为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点, 搭建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平台, 本院尝试了以企业产品开发和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为载体, 吸收合作企业积极参与, 在此过程中学院与企业紧密配合, 共同实施项目并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可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动力的难题, 实现校企之间达到合作共赢的深度。

具体实施方面, 本院学生在第一学期末自愿选定该模式, 针对选定该模式的学生采取单独的合作教育培养方案和执行计划, 安排4次有学分带薪实习。每次实习时间为3个月, 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给出实习成绩等级, 学校将根据企业给出的考核成绩, 计算学生获得的学分。薪酬方面要求企业在提供足以支付实习交通、生活的费用外, 还需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设定薪酬。

本院各年级实习时间安排如下:

3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教育模式运作实践

3.1 通过共同育人, 增进校企深层次合作

目前, 多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现象的根源所在。通过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学院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中心建设等方面听取企业专家意见, 还与行业企业的专家紧密合作, 从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出发, 分析毕业生应具有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 从而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2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 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 企业参与程度深, 就业导向明确, 能大大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 调动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开始熟悉企业的运营发展, 第三年进入企业进行针对性学习, 第四年结合企业需求完成毕业设计, 并结合岗位进行培训, 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3.3 以对外科技服务为手段,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随着内涵建设的要求, 应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来提升形象, 扩大知名度, 确立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为切实推进校企合作, 高校应主动面向生产一线, 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工艺问题中找课题;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和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等方式, 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投资经营等经济建设活动服务, 通过科研服务的有所作为来吸引企业主动合作的兴趣, 从而密切校企合作。

学院通过“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高校工程教育, 对学生成才、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企业的人才储备、科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 在促进院系教师的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摘要:当前, 全球经济一体化, 现代工程大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能力的高质量要求。从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 利用自身学科优势, 面向地方经济建设, 提出了以工程设计为导向,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 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 提出以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知名企业做平台, 以科学的课程安排为依托, 以强大的学科优势为后盾的促进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大学生工程教育的现状、培养模式、培养计划等诸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并阐述了自己的改革经验与思考。期望能为中国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的改革思路, 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工程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 (28) :15-18.

[2]顾力平.构建校企共同发展的利益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7) :56-57.

[3]韩鹏.高职“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23) :32-33.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出版地方:湖北 快捷分类:教育 邮发代号:38-106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A4 见刊时间:1-3个月 业务类型:杂志征订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是由教育部党组决定创办的学术刊物。投稿联系天天论文职编辑扣2014148452,20多年来,学报一贯坚持探讨教育规律、开展学术讨论、反映研究成果、交流教育信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国际交流的宗旨;以其工程应用性、学术前沿性的鲜明特色,深受我国高教界、工程界的好评——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11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协调工程院在工程教育方面(含工、农、医等领域)的咨询研究和学术活动,就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同年决定,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作为工程院教委会会刊。根据工程院教委会的安排,本刊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每个院士人手一册,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高教界和工业界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为了满足全国高校的强烈要求,从2006年起,本刊特增加页码、扩大版面,以敏锐的触角、创新的理念、优质的稿源,及时、全面、深入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受到了高教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扬。我们相信,在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教司和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在高教界、工程界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一定会与时俱进,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院士论坛、校长论坛、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投稿联系编辑扣 3070266983 目录

工科平台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分析 孟佳;付宇卓;吴静怡;田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方式研究——以智能手机和QQ群为例 俞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赵淑梅;内部治理结构创新:职教集团化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翁伟斌;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马楠;曾玲晖;刘叶;“创新驱动”过程中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实现路径——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

以原创性全面创新理论来认识创新驱动发展——浙江大学魏江教授访谈录

工程实践中的知识增长:基于多案例研究 项聪;案例教学困境及其超越的文化思考 李太平;戴迎峰;黄富琨;基于TOPCARES-CDIO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评估 董玮;王世勇;工程类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及评价——以工程热力学教学实践为例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6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数学教育模式越来越凸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缺动力,创新欠活力。本文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先进性,提出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数学基础课教育模式研究,验证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了对教师和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国外目前最受追捧的教育改革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教育模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急需要新的方式加以改进。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将“学数学”改为“用数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数学公共基础课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公共基础课是所有理工科类高等院校各专业最重要的公共课程,因为其基础性和适用性,一直是高等学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提供的知识、思想、方法都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等,对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

数学公共基础课程都是针对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包括了高数、线代、概率这三门重要基础课,因此对其改革研究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相关的院系都要求自己的学生应获得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深厚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是工程教育的基本目标。

CDIO创新工程教育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CDIO创新模式教育理念将打破“以教为主”“算数学”的传统数学教育桎梏,解放思想,以“用数学”为教学向导,培育学生学习兴趣,将压力学习转化为动力学习,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良性发展。

目前,正值提高本科质量工程之际,如果能探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CDIO标准:

首先,进行改革模式创新建设前,确定好具体教学目标。可以考虑分别从掌握知识目标、锻炼素质目标、培养能力目标这三个方面进行规划,达到培养学生获取相关有用知识的能力、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力、达到团队协作共享知识解决项目的能力以及发现新的知识、与外界交流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明确数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认知规律以及教育规律出发,制定了大一、大二学生在数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水准,并培养、锻炼学生将学习到的这些能力目标具体落实到解决各项问题中去。

CDIO创新模式教育理念还将在具体实施中,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及时修正,适应任何时期、任何需求,真正做到成功运作,解决尽量多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CDIO标准:

尝试把数学授课过程中部分问题的学习做成学习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项目的实施按照CDIO模式进行。共分四个阶段实现:

构思:任务构思与分解阶段:学习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各班同学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组织学习活动。讨论项目完成的可能性以及最终成果形式。同时,教师提供方法指导,包括目标、内容、形式以及评估方法等。

设计:分组进行方案设计阶段:教师指导每个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实施方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相关知识,真正体现“做中学”。要了解各小组成员的特点,包括性格、语言技能、爱好特长等,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确保任务的完成。

实现:任务实现阶段:实现阶段非常关键,任务的完成需要各小组成员的通力协作。小组成员相互信任,共同努力,完成项目任务。

运作:成果展示阶段:做出来容易,成功展示还是必须的,我们得想法让别人对我们的成果认可。各小组认真总结,相互讨论,积极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应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所讲的知识点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引出,引导学生积极的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思路和方法,保证顺利将新的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及时理解新内容的工程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力评价的CDIO标准:

教师和学生是CDIO创新模式教育理念的主体,能力评价分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以及教学项目实施能力评价。教师、教育理念、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设计的多种教学模式,形成了“用数学”的多中选择,满足充满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学生群的各种学习要求。在此动力下,学生群与课程模式形成数学教育的正向反馈,使得整个数学教育良性循环,实现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培养目标。

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鼓励学生利用媒体、网络、第二课堂等多种社交途径,收集与项目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对自己的学生需要了解,对所授课专业以及专业发展前景都需要有所了解和把握。这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灵活掌控。

CDIO创新模式教育理念提倡开展数学活动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把数学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融于其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分析表述,进而逼近定义。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庆新等.CDIO模式下高等数学与理工专业其它后续课程的教学探讨【J】.《大学数学》2011,27(1):26-28.

[2]董洋溢等.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9-60.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7

一、中心简介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于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 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 集成先进的冶金、矿业、环境和能源技术, 进行冶金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示范的技术创新平台。该中心现拥有固定研究人员29人, 硕士博士研究生79人, 已出色完成了一批国家级科学研究课题和解决实际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的企业委托项目, 为低碳冶金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和新动力。

二、科研成果

经过多年发展, 该中心现已形成强化冶炼与短流程冶金新技术、冶金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低碳冶金新技术三个特色鲜明的工程技术研发方向,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全氧顶吹强化自热熔炼炼铜技术, 突破了高镁镍精矿冶炼和高镍二次铜精矿镍铜分离的技术瓶颈, 解决了富氧顶吹-闪速熔炼-全氧自热熔炼三炉系联动冶炼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强化冶炼与短流程冶金新技术, 实现了镍、钴、铜等资源的资源化利用。独创性地构建了处理复杂高氧化镁镍精矿的闪速炉-顶吹炉-自热炉三炉系联动的镍火法冶炼新工艺及冶金炉体系, 成功解决了低品位高氧化镁复杂镍资源高效利用和铜镍有效分离的技术难题, 该技术可左右同类资源的世界定价权。有色金属熔池熔炼过程强化与搅拌效果评价关键技术的发明, 降低了渣中金属含量, 提高了冶金炉窑的使用寿命及冶炼工序的金属回收率。冶金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的发明, 解决了冶金行业中低温余热资源高效回收利用的难题, 中心开发出的1k W和10k W低温ORC发电样机, 攻克了中低温余热高效利用核心技术。低碳冶金新技术, 实现了冶金行业的低碳化排放。该中心提出的冶金烟气碳资源 (CO2与CO) 共氢化制备甲醇和二甲醚高品质化学品新思路, 将碳捕捉与储存 (CCS) 技术发展为碳捕捉、利用与储存 (CCUS) 技术。发明了“精馏分水连续气相酯化降酸-甲醇循环式连续酯交换-甲醇蒸气蒸馏精制生物柴油”工艺技术, 开发了年产1000吨生物柴油成套化示范装置。他们还创新性的将生物柴油规模化应用与有色冶炼过程CO2减排有机结合, 提出了基于生物质燃油的低碳火法炼铜新技术并在相关企业推广应用。

该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56项, 以及一批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的企业委托项目, 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近三年来, 中心的部分成果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60亿元,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逾32万吨, 减少酸性废水和气体排放逾320万吨, 节约标煤50余万吨, 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他们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明一等奖1项, 解决了冶金行业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的部分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推动了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 提升了我国冶金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展望未来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8

依托优秀校园, 建立高素质团队

华侨大学是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创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是中国著名华侨高等学府。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 是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2006年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该学校是第一个接受教育部选派访问学者、高校骨干教师的单位。

2007年, 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经教育部批准立项, 几年时间, 已经拥有正高职称13人, 副高职称7人, 其他人员24人;拥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闽江学者、福建省“百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等敢于冲击国际前沿的优秀创新型人才和团队;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9人、客座教授7人、兼职教授5人;引进国家“外专千人”专家1人, 用2年时间培养“青年千人”1人。目前已拥有基因药物、药物制剂、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3个研发平台, 基因药物、药物制剂2个中试生产线建设。建设期间, 中心承担了国家863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研发任务, 并取得诸多成果, 2010年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高水平的成果通过教育部的验收。2013年, 成立华侨大学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

工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 一直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每年均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仪器设备, 目前已拥有核磁共振波谱仪、基因分析仪、液相色谱仪、四级杆型质谱联用仪、制备型超速离心机、流式细胞仪、自动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为各种生物药物试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主要研发方向包括:基因工程药物、海洋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合成与修饰、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妆品等五方面。

20多年来, 工程研究中心一直活跃在r AAV基因药物的研发领域, 在r AAV载体的携带基因长度、包装工艺、包装效率、纯化、中试研究、临床试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和技术, 保证本研发团队拥有国际一流的r AAV载体构建和制备技术与工艺。目前, 已经拥有GMP标准AAV载体中试基地, 以及国际一流的AAV病毒载体制备技术与工艺, 可为其科研团队以及国内外科研单位提供临床级别的AAV病毒载体。拥有一个广谱、高滴度r AAV中试车间, 生产的r AAV载体可达到1015vg, 满足Ⅰ期临床研究的需求。三质粒系统, 293细胞, 无Ad污染。

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在分子药物相关领域的研究实力, 以主攻项目带动学科发展, 面向国际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 并积极开发适合规模生产所需的工程化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以及具有市场竞争技术产品;目前中心正再接再厉, 努力拼搏, 争取早日升格为国家分子药物工程中心。

近年来,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良好, 两岸科技交流合作日趋活跃。2009年5月,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的签署和实施, 两岸互利合作前景更加光明, 也为厦门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申报了“基因工程药物与海洋功能食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 是厦门市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之一。

该项目负责人许瑞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锐意进取, 已经取得诸多可喜成绩:近三年研发出候选基因药物2个;候选海洋药物4个;主持制定AAV基因药物国家标准2个;申请发明专利46项, 授权11项;发表专著4部 (《分子基因药物学》、《腺相关病毒—从病毒到临床》等) , 发表在Hepatolog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SCI杂志上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1项、国际科技合作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项目”1项、“青年千人计划”1项、国家外专局2项、国家海洋公益项目4项;国家学术技术专著出版1项;中央财政专项3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项;福建省重点项目6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福建省发改委项目3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新药创制”1项;福建省“百人计划”1项;其他省部级、市级项目若干。

在产业化推进过程中, 也取得不菲成就。该项目组研发的小容量苦参碱注射液及三类新药洛索洛芬钠, 现市场销售额均已超过1亿;“硫酸沙丁胺醇口腔崩解片”, 投产当年销售收入达到1400万元, 现年销售额超过1个亿;与兰州大学合作开发的雄黄注射液, 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与福建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单环刺螠中药组合物正在进行中试, 同时获得2013年度国家海洋局650万元资助, 用于进行产业化;与安溪华福茶厂“枇杷花茶一系列”已经投放市场, 并获“中国名优产品”称号。

自主创新, 为经济发展助力

基因工程药物与海洋功能食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 正好契合了厦门市提出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培养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企业、力争在生物医药等核心技术领域的重点突破”的规划纲要。旨在通过利用自身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药物技术和海洋功能食品技术与生物医药企业一道, 解决基因药物自主研发进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以立足厦门、服务厦门为宗旨, 为厦门市生物医药企业、海洋功能食品企业提供基因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的研发、分析测试、筛选优化、小规模试验、中试生产等技术服务, 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开展基因药物和海洋功能食品产业化研发, 培养一支敢于在国际生物医药学术前沿拼搏的高水平团队, 为厦门市产业内共性需求或关键环节提供解决方案及综合服务, 缩短候选药物从实验室进入临床过程, 使厦门市成为海西专业化能力最强的医药研发重镇。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 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基因药物自主研发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完善功能食品研发、分析测试、功效评价体系;完善海洋小分子药物研发、靶点分析、药物设计和药效综合评价服务体系;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将与共建企业一起, 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明确规章制度、任务, 采用动态检查, 建立起严密的研发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生产体系, 牢固树立全过程的质量意识, 从根本上保证整个项目协调、健康有序推进。

该项目实施方案, 具体是在2014年项目实施启动, 团队组建, 平台场地建设, 分析测试仪器设备配套、招标, 为平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做好前期准备;2015年仪器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对外开放, 实验人员的培训, 完善一系列平台管理制度, 开设短期培训班, 为厦门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基因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的研发、分析测试等技术服务, 为企业培养人才;2016年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海洋功能食品申报资料, 获得受理号, 开设研究生班, 为厦门市生物医药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

预期在项目实施后能够实现以下七方面作用:

1.利用现有承担863计划的机会, 制定基因药物AAV-CYGB和AAV-KAL临床质量标准, 作为临床应用依据。

2.建成首条符合GMP标准的AAV生产线, 规模化生产AAV, 成为我国的临床级AAV载体供应基地。

3.提供小分子药物的结构设计、分析 (HPLC/GC) 和测试 (UV/IR/NMR/MS) 等服务, 解决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化学修饰等技术难题, 及对小分子药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4.提供海洋功能食品研发、测试、申报等服务, 加快海洋生物资源和药源步伐, 成为厦门海洋功能食品研发基地。

5.充分发挥成果转化等服务功能, 承担我市海洋功能食品企业产品研发任务, 共同开发新产品, 做好传、帮、带的示范作。

6.为厦门企业提供分析测试相关专业的技术咨询, 如实验室建设规划与设计、分析仪器设备采购选型、分析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分析标准的正确使用等。

7.提供人员培训, 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研修班、研讨会、研究生班等形式, 为企业培训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 成为海峡西岸培养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项目进展顺利, 经济价值极高

目前, 项目组已经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 资源共享, 为企业提供分析测试等技术服务。同时在与企业合作方面也有进展, 与厦门星鲨药业、中鹭药业、朝阳药业等厦门本地医药相关单位, 开展新药研发、生物医药开发、海洋药物开发、特色中药二次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为诸如新加坡产品—鳄鱼油化妆品等企业产品提供了升级服务。

与企业共同开发候选药物r AAV-KAL和r AAV-cygb以及海洋候选制品:海洋抗手足口病药物、海藻多糖导管、海洋抗血栓保健品以及海洋抗乙肝病毒保健品。

与企业共同开发共创双赢小分子药物:

发展了一种无金属催化的、高效、高区域选择性的一锅串联合成1, 5-二取代三氮唑的方法。该反应通过前所未有的迈克尔加成/脱酰/重氮转移/环化串联反应, 简单实用, 可用于手性三氮唑的合成。

从苄胺和炔酮出发, 发展了弱碱促进的“一锅煮”合成多取代吡咯的简便方法。该反应涉及了迈克尔加成和分子内缩合反应, 反应副产物是水, 具有绿色、高效、原子经济的特点。

巧妙地通过迈克尔加成/Claisen重排/O-芳基化串联反应, 已高达93%的收率合成系列3-烯丙基黄酮。这种合成的策略具有区域特异性、高效、环境友好、无金属等特点。

开发了铜催化1, 3-偶极环加成/乙烯亚胺形成/6π-电子环化/[1, 3]H迁移串联反应, 高效合成4-磺亚氨基喹啉衍生物。这种合成策略具有原子经济性、步骤简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

通过钯催化的吲哚和腙的氧化偶联反应, 高效、高区域选择性地合成了N-烯基吲哚衍生物。

在0.5mol%Cu I和5mol%的苄胺催化下, 室温下实现了各种端炔的偶联反应。

项目组开设了普通班、研究生班等, 为该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据厦门市卫生局发布2013年度居民健康报告显示, 恶性肿瘤仍是厦门人健康第一杀手, 肿瘤发病前三位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开展新药研发、生物医药开发、海洋药物开发等迫在眉睫。可见, 该项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也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专家简介:

该项目负责人许瑞安, 1983年录取教育部出国公派留学, 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 曾在国外多家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回国后任国家863肺癌基因疗法组首席科学家、现任国际癌细胞与基因疗法学会常务理事、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荣誉教授、福建省医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药学学报》编委等职。与耶鲁大学During教授首开人类口服基因治疗先河, 成果发表Nature Medicine封面;近15年在Science, PNAS等发表SCI 100余篇, 总影响因子>400, 专著3部;专利发明共26项;主持中外重大专项项目15项。科学中国人 (2010) 年度人物、侨界贡献奖 (创新人才)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9

关键词:工程能力,培养,独立学院,工程教育,改革

工程能力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如何培养既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又具备现代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科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企业及社会的要求符合度较差,因此独立学院培养的工科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工程是开发与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工程科学理论及各种专门技能,可将设计物化为工艺流程、物质产品、实施方案,并能在工程一线进行生产、维护等实际操作。因此,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独立学院转变办学思想,加强和完善工程实践环节,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突出办学特色,赢得社会认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

1 学生工程能力的内涵

根据经济社会和企业岗位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终生学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学生不但要完成学校的学业,进入社会后还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岗位的需要。

(2)工程思维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工科学生的根本能力。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具备工程简化能力,熟练掌握文献情报检索技术,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3)工程实践和创造、创新能力。工程技术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实践性,这也是工程与科学之间最显著的区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工程的灵魂。工程要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物质平台,其核心是创造性。工程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这种转化就是一种创新。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工科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并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

(4)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有责任意识,并综合工程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理性判断与合理取舍。要使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

(5)基本的社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协调、组织、管理、应变能力等,这是保证工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2]。

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优秀工程师最重要的阶段,很多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都是在这一阶段奠定的。这一时期学生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可塑性强,对工程意识的形成、工程能力的培养,对人生能否取得较大的工程创新成果有着关键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从学生工程能力的内涵出发,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探索应用型工科大学生的培养途径,加大培养力度势在必行。

2 制约独立学院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提升的因素

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目前独立学院的教育机制和模式还有许多制约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2.1 工程教育体系不清,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模糊

我国工程教育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目标含糊等方面。长期以来,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委身于科学教育甚至被等同于科学教育,造成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教育培养体系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企业技术创新的脱节,增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3]。

2.2 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实践训练

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弊端是轻视工程实践训练,部分学校实习基地萎缩,流于形式,学生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较多,深入生产过程、动手参与较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使学生难以领会和消化理论知识,只能纸上谈兵,见到带有工程性质的问题就心里发虚[4]。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疏于实践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质量反映最多和最普遍的问题。

此外多年的应试教育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风与思维,压抑了他们的自主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3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比较落后

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一直受传统专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符,专业教育知识面狭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负担沉重,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的训练环节偏少、学时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5]。

2.4 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近年来很多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迅速上升。由于他们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锻炼,因此,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同时学校与教师个人重学历、轻实践,重专业、轻综合,导致教师培养集中在学历学位提升上,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形成知识传递从书本到书本、工科学校不“工”的尴尬局面。

3 独立学院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针对独立学院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3.1 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工程教育观

要树立大工程观意识,使工程训练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适应,强化设计、制造、运行、开发、管理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训练,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协作意识。

要注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将工程教育由培养工程科学家向培养工程师转变;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注重科学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综合性转变,从而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3.2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之尽早面向工程实际,强化工程实践。

工程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跟踪调查毕业生,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开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实习实训的改革,使教学过程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聘请研究设计院所、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针对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增设实践类课程和实验,让学生动手拆装设备,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工程能力培养渠道

通过实践教学工程化改革,让学生尽早地、更多地接触工程实际问题,以建立起牢固的工程概念或工程意识。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产学研结合为桥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在企业技能专家指导下实习实训,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产班组,跟班实习。参照企业职工技术培训资料,与企业人员共同确定实习实训项目、内容和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带领学生到企业技术培训机构,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生产、管理实际,得到技术、技能、管理、文化、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逐渐成为工程技术的创新主体,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先进的工艺装备和现代化加工工艺,是学生理想的工程实践场所,这是校内实践基地所无法替代的。

(2)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荣获各种技能大赛奖励的技能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和学生讲授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的应用,指导学生实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类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

(3)多渠道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为节约资金,可将企业闲置或报废的典型设备搬迁至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软硬仿真操作实训、典型设备拆装实训等。针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确保实践仿真模拟的准确性、广度、深度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统筹校内实验资源,加强不同学科之间实践资源的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既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也避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

(4)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通过参加教师或合作单位技术项目开发,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3.4 多渠道培养工程型教师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由于多数青年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自觉、有效地引入工程思想、原理和方法体系,难以对学生进行严格、有效、切实可行的工程训练,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达不到社会与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学校可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做导师,并安排他们为企业兼职教师助课,从中学习先进技术、企业文化、最新标准和多年的技术工作体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改革薪酬计算办法,吸引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培训班。

3.5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要具备现代工程能力,就要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模拟和案例研究等推动学生学习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构建技能,学习与人交流合作技巧,在工程实践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要增强课外实践活动效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开阔视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4 结语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10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教育,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此, 现在工程训练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工业培训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对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体系为创新体系, 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知识和工程训练技能创新能力, 从而在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型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 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工程训练要求的高水平的校内工程训练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引言

在高校工程训练实施中心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岗位所需的工程型人才。新的创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只有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工程训练教育既是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又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 培养适应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训练, 加强机械加工制造的知识, 提高工程实践体系, 培养工程训练意识, 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在工程过程中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能力和工程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取向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挖掘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进行知识和教育的创新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研究

21世纪是工程资源的世界,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工程型的发展趋势, 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普及到每个学校, 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开放式教育中,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 工程训练中心为教学主题,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教育培养相结合, 培养其在工作岗位上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自己独立创业的创新能力。我认为, 在工程训练教学课件设计中, 教师角色应转换为开放式学习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 而不是简单地用于支持教, 更应该重视学习目标性和内容分析性。因此, 以建构工程型人才主义理论为基础, 结合高校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教学要求及培养为目标, 构建适应社会的工程型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使工程教学出现勃勃生机, 取得了初步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三、高校教育实施工程训练创新教育的途径

1.开展创新教育。

随着工程系统经过不断的发展, 目前已经基本成熟, 得到了广泛的工作岗位应用。在整个多工程行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 建立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管理系统, 逐渐实现工程课堂, 工程课堂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强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我国开发的大量工程资源, 因缺乏导航系统、表现形式单一、学习情境等多种元素, 为未完成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工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的中, 教育技术中心对校园工程建设, 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加强课件开发的科学设计, 重视全方位的教学工程资源的建立其中心合体规划方案, 坚持多元化发展。运用全方位的教学工程资源的制作, 做好工程资源管理工作, 将工程资源建设与管理发展到每一个新的研究课程和工作岗位上, 争取从达到多种工程资源建设和管理, 从而发展到每个不同工作岗位,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做到相互协调、规划管理、科学熟练的运用工程资源建设管理系统。

2.营造宽松的教育创新氛围。

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理论的培养, 提高工程专业水平为基础, 根据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现代创新教育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要重新定位隐形资源,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使学生能自由地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自行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 以维持工程能力和保证企业生产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提高工程型人才素质, 明确工程工作指导思想, 实行目标管理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3.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试点开设专业和课程的剧增, 目前急需建设一批优秀课件。工程教学是高科技集合体, 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增多, 使教学资源媒体的优化和选择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工程学实践课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方能组建, 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实施通信系统所要进行的实验。我们在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建设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应有针对性地制作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以供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以教学资源媒体选择和多元化设计模式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媒体资源存储量达到一定的媒体资源建设已经逐渐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

四、结尾

随着企业发展日趋激烈, 当前媒体资源管理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主流技术。我认为, 应该注重加强工程资源管理应用和创新,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 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独立创造能力、多角度积累创造方法能力和回答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以创新的精神指导教学工作, 推进素质教育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孙安, 任华, 于德弘.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6) :90-97.

[2]唐英, 孙荣禄, 雷贻文, 王浩程.关于高校工程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 (02) :102-109.

工程教育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工程教育;参入式教学方法;工程师能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08-02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为世界产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全世界出现了高素质工程人才短缺的现象,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需求。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了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阶段,这就要求大量的复合型、创新性和实际动手能力工程人才 [1]。在中国的教育中,往往是贯彻的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没有了“学”的愿望和动力,从而导致“教”和“学”的效果都很差。工程教育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工科学生需要掌握较为广泛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2]。因此,工科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获得。因此,中国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深刻改革。诺贝尔奖获得者默里· 格尔曼讲“我们需要从讲台上的圣贤向学生旁边的指导者转变”。因此,学生需要从学习被动者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做到“做中学”,通过实践获得经验,而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精髓。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参与式教学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Pnina Linder[3]教授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环境。2010年5月,中国正式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参与式等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4]。何克抗、郑永柏[8]等认为参入式教学过程设计是一个不同观点、价值体系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过程。张海涛、邓小云等[9]认为这种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备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和学新在《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中提出主动参与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美国约翰·杜威先生提出“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可很好地做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Tachara[5]认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发挥指导、反馈和顾问的作用。Roz Ivanic认为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决策,可使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Elaine Martyn认为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其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可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Ada Haynes研究成果认为,学生参与教学决策,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Diana L.Johnson认为,参与式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Marx,Baker研究发现,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了[6,7]。

三、改革思路

要将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必须明确工程人才能力要素和培养方式。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工程师,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类别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特征,以“求职”为导向探索工程师的能力要素构成。工程师能力由其工程精神所决定,它包括了工程思维、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启发和工程技能的训练等,根据工程师对工程精神各要素依赖程度,构建出工程师能力素质模型,其中关键要素是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要从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入手,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根据上述因素分析,认为可采用“环境育人”的思想,构建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工程项目,通过让学习者参与到真正的工程氛围中积累经验,在“做中学”,在“从经验中学”。

其次,探索工程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做中学”,与传统的“学以致考”的教学模式存在非常的区别。参与式教学具有“参与学”、“学以致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与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素质要求高度一致。在专业工程教育中,将基于工程精神的工程人才能力模型,首先需要对工程师进行多元与多维度培养,需要引入企业(产学研合作企业、校企合作教育企业、社会职业认证企业等)、研究院所、合作高校等,重构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秉承“参与学”为精髓,对教学知识体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组织、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多维度重构,构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企业等多元角色参与”的、以培养符合工程能力标准技术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实施方案与实施效果

最后是根据工程师能力要素模型,引入前面提到的“参入式”教学方法,以市场人才需求和国家政策为驱动,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和企业项目研发平台,让学生组建课程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参与教学设计、体验真实工程环境,引入企业工程师,组建新型教学团队,促进教学效果与效率的提高,参与式教学实施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参入式教学实施总体框架

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将围绕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组织和评价几个方面展开,先前面提出的实施框架基础上制定行动方案,自上而下、由点到线到面的方式,逐步地、分阶段开展实践研究工作,每个阶段紧密衔接,每个阶段都有反馈,使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地,不断迭代完善项目研究成果,确保实施目标的达成。实施路线分五个阶段,多次循环迭代组成。第一阶段主要是研究工程教育背景,并结合理工学院实际情况,选择个别专业(如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培养对象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是根据工程教育现状和存在突出的问题,应用本项目提出的能力素质模型进行实践,结合确定的实验对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能力素质标准。第三阶段是根据参与教学法原则、策略制定实施框架;第四阶段,在实施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对象特征,指定具体的行动方案;第五阶段是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次迭代,这次迭代的情况作为进入下一轮迭代的依据。下一轮开始是在原先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在湖南理工学院范围内选择其它工程专业(如信息学院的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等)进行研究和实践,经过多次理论和实践的迭代完善,研究成果将可以精确逼近预先的理论目标。endprint

图2 工程教育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技术路线图

基于以上基本框架,我们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准备、自主行动、献计献策、合作设计、执行监控、开展评价、反思反馈七个阶段,本项目将深入研究各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求、实施方法与策略,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图3 参入式教学实施过程

鉴于参与式教学不是一个固定的运行机制,因此模型需要迭代的思想,每次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是下轮实施的基础,因此本项目将深入研究循环运行的机制,提出具体措施促进和巩固下轮实施成果,具体包括如:将参与式教学过程与环境氛围、文化氛围结合起来,注重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同步提高,引导学习参与者思想的转变,注重参与式教学与管理体系改革的结合。

本研究课题按照上述实施框架和路线,引入高新技术公司和公司的项目,让公司工程师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设计,在与企业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形成实施架构,并制定行动方案。采用结构化和迭代的思想,选择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第一轮实践,考证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成效;借鉴上学期的经验,在原先学生的基础上,在扩大范围,选择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进入下轮迭代实践,并要求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应科目,考证教学成效。经过2年的实验,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有50多名学生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合格,成为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有一组学生参加湖南省应用系统开发竞赛获得二等奖。学生的工程素质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五、结论

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育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参加软件水平考试通过率大幅增加,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非常大提高,促进了学生参加各类程序竞赛和软件设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 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研究报告:中国产学合作关系的现状和未来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铲雪合作教席研究报告.

[3] Michael P.Breen,Andrew Littlejohn.Classroom Decision-Mak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95.

[4] 中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5] Diana L.Johnson.Designing to Learn:Using Agile Software Engineering Methods for Participatory Instructional Design[D].Minneapolis:Capella University,2006:40.

[6] Diana L..Johnson.Designing to Learn:Using Agile Software Engineering Methods for Participatory Instructional Design[D].Minneapolis:Capella University,2006.

[7] Diane M.Gayeski.Out—of.the—box instructional design[J].Training&Development,1998:52(4):36-40.

[8] 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篇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培养的工程人才也数以万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镇化发展迅速, 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以前的专才向现在的通才转变, 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提高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建立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的重点[1]。这样既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与国际工程教育体系接轨, 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也能获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可。因此, 建立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制度, 已经成为教育界、工程界的广泛共识[2]。而《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签署时间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3]。

为了实现《华盛顿协议》的目标, 各缔约方都在“实质等效性、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人员执业资格互认”的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认证标准。为此, 我们有必要有对国际认证组织、认证内容和认证标准进行充分的研究, 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与国际认证制度具有实质等效性、工程教育学历互认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参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不仅需要高校将教育教学质量量化管理, 还需要教育机构发现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并进行持续改进。这也是《华盛顿协议》缔约方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最重要的特征, 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4]。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 应当面向当前的工程教育战略目标、着眼于未来重大水利工程的发展、响应卓越工程培养目标, 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才, 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能获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可。

二、参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与重要性

所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是根据《华盛顿协议》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形成具有实质等效性的国际性认证标准程序和方法, 这要求必须依照国际性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标准运行[5],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坚持全体学生共同达标、以持续改进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原则进行教学,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评估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成长, 评价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因此,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可以明确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 制定具有国际化和创新型的教学方案和结构, 建立相关行业参与的工程教育质量外部监控评价体系;建立教育界与工程界的相互联系机制, 构建符合国际人才培养的标准教学体系。全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 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我们可以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革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重教育产出和学生的实际成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契机,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建立“以目标为产出”的培养目标,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联盟, 建立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 为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持续改进的机制, 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 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包含的内容非常繁多, 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等重要的本科教学工作。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 要集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具有持续改进的措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6], 这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等工程专业需要改革的方面, 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

从我国参与工程专业认证的实践来看, 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对我国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集中体现在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在学生学习、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与国际标准进行了紧密对接, 这是改变与革新的方面。但也应当承认, 面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学生对培养模式的认识与理解、课程体系建设与革新、教育教学体系与方法等方面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参与过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都有这样的深刻认识:可以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当成一次契机, 一次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契机, 推进工程专业的体系建设与改革, 从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支撑条件等方面, 进行系统的、长期有效的改革。以下从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专业认证理念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建设的推进作用。

(一) 适应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

构建以“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的专业教育体系,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 是构建专业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 并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要具有可度量的具体指标。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应用能力很强的专业, 所涉及的学科种类繁多:有数学、人文社会学、工程力学、材料学、经济学、测量学、结构设计、系统工程、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等。评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就是利用所学知识, 分析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 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方案。因此, 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才时, 除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外, 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所培养的人才能获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的认可。

为了建设适应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 适应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中, 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到系统训练, 提高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 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 首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包括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设计、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专业的前沿学术报告,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专业平台建设, 包括理论课程学习研究平台、工程结构认识、实训平台和以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设计平台,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后是持续改进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建设, 主要包括:学生研究学习考核平台、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学生学习反馈平台,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考核, 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定量的反馈和评价, 并对教学培养模式进行持续的改进。如图1所示。

育体系

(二) 以目标为导向是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

目标导向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和改革, 反推所需要的达到培养目标的培养过程、培养方案, 培养环节、培养模式, 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持续改进的机制。

1.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层次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通过工程教育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 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要满足学生的必要要求。

2.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 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突出利用所学技能、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 坚持持续改进是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柱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越教授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教育效果的发挥是在未来的时空中, 而“未来”是无法详细准确预测和提前采取行动措施的[7]”。因此, 只有不断反馈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才能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并对教育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这也体现出用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记录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过程, 评价学习效果, 并用定量的计算方法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用达成度进行度量。在学生的全过程学习中,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需要达到具体指标。

2.建立考核和反馈机制,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中应当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 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对已经毕业的学生, 进行跟踪调查, 以便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和反馈, 根据跟踪调查结果, 对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4.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 以“学生为中心”, 以“目标为导向”, 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对教师教学方法、水平的要求, 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满足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需要。

持续改进是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课程达成度评价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持续改进;需要通过校内反馈机制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对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持续改进;需要通过校外反馈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这三种持续改进机制, 每一种持续改进机制侧重点不一样, 需要相互协调。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 是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单位, 应建立以“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的专业培养体系, 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和机制。为适应全球性的竞争环境, 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 特别是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 高等工程教育界、工业企业界应该充分关注和审慎思考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环境和支撑条件。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对于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参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中, 有必要对国际认证组织、认证内容和认证标准进行充分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工程教育认证的情况, 介绍了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立了适应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以“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 并从培养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措施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践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和机制, 为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玲, 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 (5) :88-92.

[2]周凌波, 王芮.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4) :6-14.

[3]樊一阳, 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8) :45-49.

[4]袁本涛, 王孙禺.日本高等工程教育认证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03) :58-65.

[5]于春妍.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策略研究---上海理工大学的实践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17) :26-27.

[6]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 :42-47.

上一篇:体育赛事体系下一篇: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