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研究(共12篇)
教育创新研究 篇1
【办刊宗旨】本刊系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学术期刊, 季刊, 旨在研究创新人才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总结实践经验, 探索客观规律, 寻找改革路径,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 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 为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梦作贡献。本刊的愿景是:涵养学术品牌, 催生创新人才。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教育创新研究 篇2
一、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许多学生认为化学这门学科艰涩难懂,公式纷繁复杂,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著名化学家专治研究化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向化学家学习,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努力学习。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性化学实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燃气灶的点火装置,让实验产生的气体从中通过。让学生调节进入空气量,对由此产生的回火、蹿火等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得到最佳燃烧状态。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家庭用液化气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教会了学生化学知识,又让学生了解到学好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释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单向讲解,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解放,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设疑。疑问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合理设置提问的难度,既不能太过简单和直接,也不能难度太大,要以课堂难点疑点为切入点,最好是设置答案与学生想象有反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讲解金属的置换反应时,教师提问将钠Na置入硫酸铜CuSO4溶液中会出现什么反应。学生一般会按照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生成金属铜的结论。之后在课堂实验中得出生成蓝色沉淀物的结果。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由于钠Na是活泼金属,会首先与水发生反应,从而生成Cu(OH)2也就是蓝色沉淀物。
二、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育质量
化学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和学生领悟难免有难度。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实验的准备工作繁杂,无法在课堂时间内操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视频播放实验过程、动画演示反应式等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多数学校的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仍是采取传统的课本指导加教师辅导模式,学生在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师负责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但是一个班级一般都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学生,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取创新型的小组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应有所差别,方便先进带动后进,共同进步。这样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进行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机会。与相关的企业和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先进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走进一线,通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以及学生亲自上手练习,让学生接触更加贴近实际的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为以后参加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三、总结
创新实践基地创新教育研究与实施 篇3
【摘 要】为培养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学院建立了创新实践基地。在探索基地建设和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组建“一个团队”、依托“两个平台”、实施“四段式”培训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字】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实验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77-01
1 引言
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培养能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院校研究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我国较多高校中还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如何培养大批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1]。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各大高校在相关的教学建设和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2,3]。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实践创新基地[4,5],给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场所,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我院在2007年开始探索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以老带新的形式,逐渐行了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建立了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经过5年的创新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把我院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为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2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2.1 基地建设基本历程
我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制作研究室”;后期购置实验设备,扩大研究室的功能,增设了“机器人研究室”、“建模仿真研究室”和“网页开发研究室”。经过3年的建设和资源整合,2010年挂牌成立了“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过程中,不断丰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优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改进激励政策,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2012年被遴选为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2.2 基地活动场地设置
基地现有专用研究室面积1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学生人数70人,配有专、兼职指导教师13人。实践基地全年(含节假日)面向全院学生开放,每天开放16小时,如实验需要等特殊情况可申请24小时开放,可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研究室配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需的计算机、实验设备和相关工具,保证了大学生常态化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需求。
2.3 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基地采用院长负责制,实施导师聘任制和学生选拔制。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场地资源及人力资源基础上,逐步优化和完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同时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老带新的形式,建立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
2.4 基地鼓励政策
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学院制定了《创新实践基地导师管理、考核和奖励办法》,并对教师取得的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奖励。学生方面也出台了相关的选拔、考核和奖励办法,保证了学生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积极性。如在智能车和电子竞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学生,在本专业保送研究生推免中,对于符合推免条件的学生,可优先录用。
3 创新实践教育方案实施
创新实践基地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践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开展嵌入式微机、电子制作等科技实践活动,以各级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车竞赛等主要赛事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3.1 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我院已经形成了组建“一个团队”,依托“两个平台”,实施“四段式”培训的创新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团队”是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组建成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低年级学生为辅,保证了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两个平台”指实践平台和检验平台,学生通过完成创新实践基地设计和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和申报院、校、省各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方式来搭建实践平台;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把参与将国内外知名赛事作为检测自身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平台。“四段式”培训是指为了保证基地成员在大学四年中都能到对应的培训和锻炼,基地把学生划分为“入门阶段”、“实践阶段”、“检验阶段”、“提升阶段”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
3.2 针对性技能培训
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能力,基地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保证学生在基地的创新实践教育不断线。“入门阶段”针对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开展电子电路的基础培训,使学生具备参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实践阶段”选拔具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实践阶段”的学生正式进入学院实践中心,通过导师、学生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指导关系,开展相关的电路设计、调试和单片机程序设计等环节的知识培训,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后,以院、校、省三级的“三性”实验项目申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检验阶段”针对实践阶段选拔出的优秀学生,以省、国家级大学生电子竞赛的知名赛事来对学生能力进行检验。“提升阶段”主要为基地骨干成员提供一个科技活动总结能力的训练,如科技论文写作等形式,同时通过学生大讲堂的形式,为基地骨干学生提供一个向全院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从而进一步烘托和营造学生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3.3 固定的科技实践活动
基地除了为各阶段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外,还定期组织相关的科技实践活动。依照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署,争取“一院一赛”的目标,结合我院自动化和测控两个专业特色,每年承办校级智能车竞赛和电子设计与仿真大赛;协办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组织基地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国内外知名赛事,年终进行一次学院年度学生科技活动考核即表彰大会。
4 结论
我院创新实践基地自挂牌成立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2012年,基地被遴选为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近三年接纳和培训的学生人数达300多人次,形成了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学生团队申请的院、校、省级课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5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50余项,公开发表论30余篇。
参考文献
[1]安连锁,米增强,孙萍茹等.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2,(Z1):29-30.
[2]李泽,王巨丰,韦东梅等.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2010,(31):108-109.
[3]杨灿,杨效杰.实验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关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5-18.
[4]罗天洪,吴不得,李红.基于硬件在环的创新设计开放实验基地实现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9):116-121.
教育创新研究 篇4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著作权声明:
投稿论文作者同意在投稿文章经本刊刊登后, 其著作产权 (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 即在世界范围内让与《创新人才教育》出版单位, 但作者仍保有其著作人身权, 并保有未来自行集结、教学等个人使用之权利。作者如不同意, 请在来稿时声明。
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教育论文 篇5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地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尚未引起广大护理教师的共鸣,临床用人单位仍未做到量才使用,以致护理教育改革阻力重重。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都是为了缩小乃至最后消除“要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活动也一样,由于这些特殊矛盾的存在,使得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呈现出高层次性、职业性、综合性的本质特征。
1.1高层次性
高职护理教育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根据其岗位性质,具有一定的职业性,所以具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层次和结构。现代护理技术的发展(专业化、智能化、高科技化)已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其特殊的职业岗位使从业者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这种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建立在护理教育体系中较高的层次上,不仅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卫生事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有关。过去,专门训练由中职护理教育机构承担,如今,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在更高层次的教育基础上。
1.2职业性
护士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否属于专业性职业有6条判断标准:①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②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③拥有一个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和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④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鉴于高度关注和力求达成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⑤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鉴于高度关注的社会认可);⑥具有高度自治(主要指护士工作时间内所表现出的慎独修养)的特点。护士职业完全具备6条标准,所以护士职业具有专业性的特征。目前,护士已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中技能型紧缺人才而受到社会高度的关注。
1.3综合素质
护理实践活动是融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是综合性很强的领域。护士作为护理实践者,直接面对各种病人及健康人的保健照护,其护理活动体现了护理理念、护理技术的综合应用,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药学于一体。因此,护士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
二、护理人才培养的主要规律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护士接受的是一种专业化的培养,属于特殊的专门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护士的培养要遵循教育、高等教育、医学护理教育的基本规律。护理教育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适应护理学科发展,并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2.1医护密切结合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子系统,医学关注的不仅是人类生物意义上的生命,还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医学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和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统一体,医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救死扶伤、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恢复、保持和增进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其职责是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即救死扶伤,治疗疾病,帮助恢复、保持和増进健康,也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护理是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学,服务对象是人。护理的神圣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减轻痛苦。
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和护士的职责相同。因此,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生和护士是分工不分家,需要密切配合完成医疗、护理相关工作,从而促进病人痊愈,促进人类健康。在医学护理教育中,任何与生命相关的基础知识,不仅医学生必须掌握,护生同样也要掌握,只是相关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对服务对象实施医疗、护理的方法而规定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护理教育,因为护理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医疗方案、健康教育方案、家庭访视等工作都需要护士去实施。因此,医学实践教学也是培养护士的重要方法之一。
2.2产学合作教学
产学结合又称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商讨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实施适合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质量实行校企多元评价。通过校企合作,可实现人才数量、质量上的按需培养。这一方式,打破了学校固定不变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使人才培养从学校走向了社会,使学生能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教学过程中,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以护生应掌握的职业岗位技术操作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护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安排相关理论课教学,体现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高职护理教育的实践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实验课、专业操作的模拟课练习和临床岗位的技能训练和实践,使护生在实践教学中领会知识、学会操作、掌握护理技能。在现行条件下采用产学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有利于护生掌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2.3双重属性
高职护理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一般是针对职业岗位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普通高等教育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基础学科教育。护理职业教育是面向卫生服务的教育,是沟通教育与就业的桥梁。高职护理教育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护理职业教育高移化和终身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了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不断增长的需要。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护士管理办法》规定了护士作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中“应当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身心状况,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同时,“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现代护理岗位需要高职护理人才既有专业技术,又有相关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及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既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又能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主体;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但对音乐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也关系到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的转变和提升,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研究,能够改变以往音乐教学中刻板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更具创新能力和教学活力。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变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天赋差异,在音乐基础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如果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幅下降,同时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积极为学生创设更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节奏排列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五张表示不同节奏的卡片,以比赛形式引导学生跟随琴声进行节奏练习,接下来可以将学生分成五人小组并进行讨论:怎样才能使节奏卡片的排列更加流畅通顺?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学生用手打节拍,有的学生则重新安排节奏卡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探究热情,学习状态也很投入,而教师需要在一旁进行监督指导,并适时给学生以鼓励。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由于学生有切身实践经验,因此对于教师的点评接受程度也较以往提高,并能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对于节奏要领有了清晰把握,从而使音乐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二、确立学生音乐教学的主体地位
小学音乐教学的本质就是对音乐实践的探索,不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和把握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只有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为完善。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享受、创造音乐之美的过程,音乐教育的初衷不是培养音乐家和音乐专门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因此音乐教学的主体为广大学生。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主要以班级为授课单位,以教学大纲为主导,对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忽视,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探究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音乐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能够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师生的互动不断增加,同时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促使音乐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三、以课堂为基础拓展音乐创新思维
音乐艺术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将音乐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没有机会或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思维束缚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理念的创新无疑是一种桎梏。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音乐教学同样要以启发学生音乐创新思维为重点,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身观点,允许学生在观点表达中存在多样性见解。
例如,在《大海啊,故乡》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海的景色并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然后引导学生分辨其中的节奏和旋律,要求学生跟随歌曲旋律进行哼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体会副歌段落的节奏变化和衔接,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这些节奏变化,并重点体现出副歌段落的衔接性。由于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对歌曲进行演绎,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而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总结性点评,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改正、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勇气和魄力,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使小学音乐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教育创新研究 篇7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教育创新研究 篇8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 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 个为宜, 不得超过4 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 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 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 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①……②……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①②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 序号] 作者 ( 作者不超过3 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 人时只写前3 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J].刊名, 年, 卷 ( 期) :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N].报纸名, 年- 月- 日 ( 版次) .
(4) 其他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 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篇9
一、营造创新性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我再讲五年级上册《圆》这一节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概念以及面积的求法公式,我会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课件运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创新性教学中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譬如我在讲《认识分数》这一节时,先用多媒体教学,用flash动画把分数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知识,这说明形象直观的动画和自己动手的成果比课本上的枯燥概念要好理解很多。
三、创新性的解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这两道题的理解进行解答,有的同学质疑这题根本就是条件不足,题本身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多年的学习生活已经造成了他们思维的固化,就像第一题,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周长为24cm,那么只要长宽之和为12cm(一般长>宽)即可,所以长宽可以是任意数,这都可以构成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经过我的提示,同学们恍然大悟,面对第二道题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样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2]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付德明.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4]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2013(18)
创新廉政教育方式研究 篇10
一、廉政教育的现状
1989年前后,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深刻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 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 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 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种教育都很少, 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1) 廉政教育是预防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项目, 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廉政教育方式主要是以会议、讲座、培训班等方式进行, 其中尤以培训班为主要的渠道。培训班的方式在廉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这种面授培训模式下, 培训者可以把培训教材里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准确的授予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也可以与培训者之间直接的进行交流和互动, 进而最终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廉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廉政教育在预防腐败工作中所起着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的廉政教育工作,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有效地促进了廉政建设。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的廉政教育工作已经出现了与新形势、新环境不适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 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 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 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 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2) 可以看出, 目前廉政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 单一的面授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廉政教育的现实需要。廉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育内容模糊, 缺乏针对性
一是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当前廉政教育的内容既不能成为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又无法为反腐工作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答, 存在理念模糊化、口号形式化现象。二是预防腐败心理教育缺失。当前的廉政教育内容对腐化堕落干部的心理问题研究较少, 没有从心理教育角度研究廉政教育的新出路。
(二) 教育方法单一, 缺乏有效性
一是沿用旧的教育方式, 缺乏创新。在教育方式上, 往往停留在会议、文件、读报纸、看视频、记笔记、写心得等单一的灌输这些传统层面上。二是教育流于形式, 落实不力。对于廉政教育活动,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奉命行事, 重形式轻效果。
(三) 教育普及不够, 渗透力不足
一是教育对象局限。廉政教育对象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 忽视了对普通民众廉洁意识的灌输和廉洁行为的培养。二是宣传教育不健全。一些日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 经常是随意性的开展教育活动。这些宣传教育工作常常因为单位和部门领导的注意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三是教育内容覆盖面小。以往的廉政教育更倾向于对全体党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 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往往忽视对群众的廉洁意识培养。
(四) 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缺乏系统性
在当前廉政教育制度建设中, 许多单位和部门缺乏科学的规划, 没有年度学习计划, 没有长远教育规划, 只是单纯地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而开展廉政教育活动。这些廉政教育活动, 往往场面大、效果一般。
(五) 教育制度滞后, 缺乏评价机制
一是廉政教育监督落实制度不健全。虽然各级党委和政府已经设立了廉政教育机构, 制定了相关制度, 明确了部门的工作职责,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落实制度, 不能对职能部门的廉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督促。二是廉政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目前廉政教育效果评价抽象化, 对廉政教育效果的没有制度强有力的具体量化标准, 未能把廉政教育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单位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 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
三、创新廉政教育方式
加强廉政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廉政教育也应当是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廉政教育可以增强社会文化的整体性, 形成内在的反腐败心理;加强廉政教育, 建立牢固的预防腐败道德防线, 有助于从源头上消除腐败。
(一) 创新教育理论
我国廉政教育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威, 充分体现和反映党的廉政教育思想和理论。各级党组织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任务。创新廉政教育理论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廉政教育,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廉政教育的理论建设。
(二) 创新教育内容
廉政教育必须根据反腐倡廉形势的发展, 不断创新廉政教育内容, 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 廉政教育的内容应有利于教育对象形成廉政的道德认识基础, 有助于提高他们预防腐败的意识。另一方面, 要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内容调整, 使廉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此外, 在廉政教育中还可以增设“职业风险管理课”。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运用于反腐防腐工程, 通过领导干部自主识别风险点、构筑心理防线, 加强制度对风险点、风险行为和风险后果的重点约束, 构筑起领导干部职业生涯中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腐线, 提高领导干部自主风险控制能力, 减少腐败事件的发生。
(三) 创新教育形式
一是突出示范教育。通过举办座谈会、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举办反腐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举行反腐艺术表演和廉政电影欣赏示范教育,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模范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反面典型案例, 将其编入教材, 或拍摄成纪录片的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提高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腐败风险的认识, 增强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二要实现“三个结合”, 即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相结合, 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 通识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可以举办以廉洁为主题的个人演讲比赛, 举办廉政知识竞赛, 举行反腐倡廉座谈会等形式, 增强党员干部通过教育参与式学习模式来进行廉政学习的紧迫感, 从而激发党员干部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有效地提高廉政教育的效果。
三在教育途径方面, 应充分利用网络、音像资料、广播电视媒体、报纸刊物等手段, 开展多种方式开展廉政教育工作。教育方式应摆脱单一的灌输和说教, 而应以典型案例、情景模拟、各种体验开展廉政教育。通过让被教育者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增强自律意识。在教育的时间和地点上, 应当采用让被教育者在一个不经意的或不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 创新教育对象
廉政教育应当全面, 而不能集中于少数人。第一, 做好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工作。第二, 做好政府工作人员家属廉政教育。第三, 将廉政教育延伸到校园里面。将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各种大型群体活动相结合, 营造反腐倡廉的和谐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形成反腐崇廉的社会风尚。第四, 将廉政教育深入社区, 在基层实现廉政学习的氛围。
(五) 创新教育效果评估
建立廉政教育考核和跟踪机制, 一方面可以考察廉政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廉政教育的缺陷, 以便及时做出修正, 让廉政教育不断完善、更具活力。廉政教育的考核应以大众评价考核为主要形式。只有在廉政教育有明确的内容、正确的形式、严格的要求和完善的考核制度, 才可能真正使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有所成效。
总之, 廉政教育是一项必须与时俱进的工作, 我们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和要求,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及时、正确地引导和纠正错误的认识和价值观。同时, 创新廉政教育模式应具有前瞻性, 以超前的意识找出廉政教育的趋势, 提醒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廉洁自律、防腐拒腐, 保障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段龙飞, 任建明.关于香港廉政公署的反腐败教育战略[J].理论探索, 2008 (4) .
[2]周昌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思考[J].学术论坛, 2006 (3) .
[3]赵鹏飞.构建‘互联网+工会干部培训’机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 (4) .
[4]汪永恩.努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三大平台’[J].领导科学, 2007 (17) .
[5]任泽民.构建开放式干部培训工作格局[J].党建研究, 2008 (8) .
[6]廖霆.非学历培训的策略初探[J].教育评论, 2004 (1) .
[7]应为.构筑反腐倡廉的心理防线[J].求实, 2003 (12) .
[8]白如雪.创新惩防腐败的思想教育机制[J].社会科学家, 2006 (4) .
[9]张增田.基于前景理论的腐败行为分析与反腐对策[J].行政论坛, 2008 (4) .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要为学生创新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现在,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因此,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改善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环境的宽松、民主、平等、向上,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参与意识,才能主动地投入探索,他们的才能和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师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培养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學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实施讲与学互动,倡导主体意识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等优势,能够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做教与学的引路人,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督导工作,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教师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先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提高数学教学培养孩子们从小磨炼意志、树立攻克难题的决心,培养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勇于攻克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必须以良好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培养小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实施情境化教学,争取做到以教促学,共同参与探讨,有利于研究探索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育创新研究 篇12
近几年来, 全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资源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 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譬如, 从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培养模式发生变化, 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发展, 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面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等等。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 塑造现代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因此, 任何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创新管理, 健全管理创新体制
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是创新教育的支撑条件和硬件保障, 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 首先, 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有创新、要达到培养研究生的目的, 就必须先在管理上下工夫, 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有创新。研究生管理干部要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积极大胆地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创新, 扫除体制上的障碍, 积极积累知识, 使得研究生管理形成一个具有学习创新型的管理体系, 适应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
如何加强创新管理, 需要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管理者要从大局出发, 从当前基础型研究的国内外形势和动态出发, 深入了解和清晰认识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战略意义, 结合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学科等特点、研究生指导教师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发展潜力、地域条件、工作环境以及多年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 不断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和兄弟单位成功的做法,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适时调整战略思路, 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其次, 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在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过程中, 一要树立全面质量观, 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二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 依法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按照有关法规, 实行严格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 并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 把好质量关;三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等专家系统在执行监督、学科评议、质量监管以及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四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 加大检查评估力度。
二、加强学科建设, 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体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科研层次、规模大小、实验条件、学术水平等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布局、规模和水平, 构成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知识平台, 决定了创新教育的学科环境。不同的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宽广的学科结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 为了加快学科发展, 促进学科的交叉, 培养单位应该大力鼓励研究生导师跨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中, 大多都从文化环境、管理环境、学科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因此, 良好的学科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实施基本条件, 高水平的硬件资源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因素。
其次, 要推进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 逐步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使他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 而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 改变教学方式和研究生指导形式。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更要注重交叉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 要突出前沿领域知识的教学。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 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研究生的指导形成要逐步实行建立“导师组”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在研究生的教育中, 要注重个性的发展, 在培养计划、教学、论文等环节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 使得研究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 积极锻炼创新能力。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开展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并开拓视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导师的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因此, 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需要导师具有宽厚的知识面、高超的学术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能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有所建树。导师始终要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 立足于知识创新。这样才能保证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树立全面质量观。导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 不但教导研究生任何做学问, 还要教会研究生任何做人, 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对研究生来说, 要培养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献身事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加强对研究生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教育, 培养研究生无私无畏、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 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崇尚诊治、推崇逻辑的理性精神和追求实证、把握规律的物质精神。因而, 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学风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导师队伍, 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学术交流, 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仅需要研究生的自身素质和努力, 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 而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是创新教育的源泉, 创造的思想来源于批评, 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也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保证。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以客观的、公正的、善意的和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
因此, 在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 要始终贯穿着批评的基本原则。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 为研究生的能力训练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指导。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论坛, 有效地开阔研究生在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等方面视野, 有助于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强化训练。
五、增强竞争与激励机制, 建立研究生淘汰制度
合理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适当建立淘汰制度能有效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 我国研究生收费实行公费培养和自筹经费并存的双轨制度, 公费研究生的比例极低, 大多数研究生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研究生为了生活问题忙于奔波, 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许多承担纵向课题的导师及其研究生已获得的科研成果和给予他们的物质奖励远远不能成正比,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人才在具有难度的创造性科研事业上精力与时间的投入量, 极大地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为了使得有才能的研究生从忙于生活问题中解脱出来,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加大助管、助教力度, 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对研究生产出的创新成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另外, 随着研究生教育向大众化发展, 研究生的入学门坎大大减低了, 培养质量的控制尤为严重, 引入淘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都实行淘汰制, 他们入学率很高, 但淘汰率也很高。因此,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淘汰制度也是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我国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实行筛选制度, 但总体淘汰率较低, 没有真正达到淘汰机制的目的。
综上所述,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具有专门知识、有独立工作能力专门人才。“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 而是一种指导思想, 一种教育观念”, 其本质是人自身的创新, 即培养人在自身的主体创新活动中不断创新自我的素质和能力。因而, 与研究生的素质教育的目的相比, 光靠传统的培养模式, 是难以达到培养目的的。研究生教育不但在管理上有创新, 还要在实际教育制度上进行创新, 即要进行研究生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要加强创新教育,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即“三创教育”) , 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要始终坚持了“质量第一, 宁缺毋滥”的原则。面对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 对研究生的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必然的趋势, 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以及管理人员都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脚踏实地, 从源头上抓质量, 使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创新文化的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宇.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 2007, (3) :122-123.
[2]李伟, 陈军, 李院莉.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7-8) :41-42.
[3]张喜梅, 薛焱华, 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4) :78-80.
[4]梁海霞, 吴哲敏.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9) :21-22.
【教育创新研究】推荐阅读:
会计教育创新研究07-07
创新教育研究09-28
研究生创新教育08-21
传统创新教育研究08-28
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研究10-10
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研究07-19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研究07-19
公民教育创新性研究06-28
美术教育创新方法研究07-24
小学教育管理创新研究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