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研究

2024-09-28

创新教育研究(精选12篇)

创新教育研究 篇1

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之所以引人注目, 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更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 要进行创新教育, 就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一、创新型教师要有博大的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习, 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是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 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博大深厚的爱。教育的含义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 而应是信念、力量、美与创造的统一。

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有了这种爱, 我们的教育才有了它最真实的意义。有这样一则故事:爱神使者丘比特问爱神阿佛洛狄忒:LOVE (爱) 的意义在哪里?阿佛洛狄忒说:“‘L’代表Listen (倾听) , 爱就是要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要, 并且予以协助。‘O’代表Obligade (付出) , 爱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更多的爱, 无私地去灌溉爱之苗。‘V’代表Valued (尊重) , 爱需要展示你的尊重, 表示体贴、真诚的鼓励。‘E’代表Excuse (宽容) , 爱就是仁慈地对待, 宽容对方的缺点与错误。”

创新教师就应具有这样博大的师爱, 这样, 教师才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呼声, 才会营造民主、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我展示;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无天”、“无拘无束”的表现持宽容态度;才能对学生的新奇想法持宽容态度, 并时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学观念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树立民主的、科学的、适应现代教学观念是教师创新的前提。

创新教师应在课堂上从一名教者, 转变为一名引导者、一名组织者,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组织学习材料, 让学生自己发挥已有的本领来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新的本领。爱因斯坦说:“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而不是搬书本。”然而, 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其任务只是把知识从教科书搬到学生身上, 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知识量方面的积累, 根本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主要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说, 而且要教会学生怎么做, 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创新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培养, 如培养学生的胆量、意志、拼搏精神、进取意识等,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三、创新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教师用什么方式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它是教师创新的关键。教学方法的创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开放性原则, 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创新性原则, 把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学生掌握现成知识转到引导学生创新、探索上来;能力本位原则,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 加大实训的力度;挑战性原则, 提倡向教师挑战, 向课本挑战, 向权威挑战。在五项原则指导下, 酌情采取一系列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海滨仲夏夜》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们饱览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木争荣的大好《春》光, 感受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情, 今天, 我们将一起漫步‘海滨’, 来欣赏威海夏夜那迷人的景色。”三言两语就把学生们引入了教学情境。另外, 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诱导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

四、创新教师要讲究言语礼仪

创新教师应锤炼、优化自己的教育语言, 使自己成为完美语言艺术的追求者和艺术者, 成为学生的典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许多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他们需要知识补缺的同时, 还特别需要更多的精神鼓舞。因此, 教师要探究表扬的艺术, 讲究批评的技巧。教师必须带着高位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 努力从一次好的作业、一篇好的作文、一次正确的答题及一次较好的发言等点滴成绩中去肯定他们, 用欣喜的态度、热忱的话语高度评价他们, 向他们传递“你能行”、“不错”、“你会成功的”等信息。批评学生的错误时, 也不妨先对他的某些长处、优点表示赞扬, 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 他就会听进去了。从而, 使自己的礼仪语言, 像涓涓的溪水, 潺潺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育出红艳艳的桃李。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新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之中, 涌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创造性思维和方法,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并在教学中不断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师, 要进行创新教育, 就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师, 没有创新型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言语礼仪

参考文献

[1]杨素琴.创新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2]潘永庆、孙文彬.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李志东.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11月

[4]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创新教育研究 篇2

————参加钱志亮教授报告的心得体会

这次我作为高要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来到肇庆星岩礼堂,聆听了钱志亮教授的专题报告,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非常感谢钱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大餐”。我认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通过一天半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培训不仅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经验。更深深地体会到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一、要正确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听了钱教授的“回到原点看人”,了解到人的差异,使我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并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了正确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的准备,也为进一步的开展教育工作做好铺垫。钱教授在报告中说:“对于教育是存在着先天差异和发展差异的,人生来的天赋并非平等的,但都有发展的可能。后天的努力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发展,命运是可以努力争取的。”对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而对于我们老师,既然当了老师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既教书又育人,让他们力争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毕竟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本分。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二、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谈到“有效课堂从哪里来”时,钱教授指出:“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我感受颇深.每个学校和老师都应该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但目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我们的师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真真实实从追求课堂有效教学做起,让我们的老师从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或技术做起。

有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所谓有效的教学行为,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它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组织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发展基础。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与学生基础进行链接,为学生的学习设坡架桥指引方向。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 2

或感悟的方式。即教学语言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你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已不再为学生们接受,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的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神奇世界。

四、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创新教育中,学生不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教育的主人,创新教育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创新教育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这一切,为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教育创新里的教师教育理念创新 篇3

教育创新作为教育领域一个新的理念,渐渐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全国就掀起了教育创新的热潮。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概括来讲,教育创新这一概念指的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系的发展、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改进、课程的改革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

在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个总目标落实到教育创新上就表现为: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实施教育创新的首要条件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说到,人可以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实施教育创新中,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更新是首要条件、前提要求。如果教师不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就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更为具体的教育创新活动。新时代的教师要拥有先进又开放的教育理念,既要立足于实际,在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总结经验,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又要积极吸纳外来的优秀教育理念,充实个人教育思想理论素质,并将理论与实際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创新活动。

三、教师应转变教育观点,增强自身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

1.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是“传教士”。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观导致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死板、僵化,学生个性受到束缚,思维能力差,过分地依赖教师,学生成为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人。因此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是极其重要的。

2.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培养新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直都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活动都围绕教师展开。一堂课里,教师往往表演着“独角戏”,很少在意学生的感受;或者是教师习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训斥学生。这样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使得教育任务、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影响学生的发展,也让教师本身得不到进步。

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知识,表达新观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新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与他们共同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3.树立正确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改正以往忽视学生基础和个体特点的缺点,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所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发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会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进行统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促进作用。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幻灯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资料或背景。此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奖抢答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总结: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其他教育创新行为进行指导,教师作为教育前线的工作者,其教育理念的创新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学会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将自身打造成新时代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新荣.摒弃教育旧观念,弘扬教育新理念[Z].江苏镇江市中山中学,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3]张升利.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的转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篇4

创新思维应具有思维的新颖性、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流畅性的特质, 它是思维品质的高级阶段。那么, 培养创新性思维在创新教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1.1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世纪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更高更快发展的时代, 是由产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时代,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了, 对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敢于求新的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更迫切了。因此, 肩负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 就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创新精神就是勇于探索、不断求异的精神, 探求本质、追求最佳的精神, 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献身事业、服务社会的精神。这些精神或者说能力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而要靠后天的培养。这种培养又必须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始。

1.2是英语教学最终目的的需要

大纲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可以说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教材也适应大纲的要求, 设计了大量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为交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并把训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但这种交际训练绝不是几个句式简单的重复、机械的操练, 而应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教师继呈现操练后, 应通过对话、表演、介绍等形式把所教的知识融会贯通, 选择开放性话题, 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机会, 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 提高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因此, 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应根植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中。

1.3是学生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

现在的中学生敢想敢干, 他们想象力十分丰富, 创造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的智力已接近成熟。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不落俗套, 追求新颖独特, 敢于动脑想象, 好奇心强, 善于观察和提出问题。同时, 经过一定的外语学习,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此时的外语课如果一味地机械重复, 照抄照搬, 了无新意, 就不能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束缚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想尽一切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传授知识和创造性的活动, 促进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人的思维发展过程有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内在约定性, 是客观的, 它总是遵循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再到创造思维这一过程。因而,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1形象教学, 启发创造性思维

对绝大多数初中生来说, 英语基础薄、思维能力弱, 因而应首先重点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用形象思维来引导他们学习, 把抽象化、概念化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图像或行为动作, 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其头脑的活动, 使其对所接受的新语言理解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方法:

2.1.1充分利用实物教学

把那些新颖别致或日常生活所熟悉的吃的、用的、玩的等实物引进课堂, 不仅给学生以新奇有趣的情景, 更使学生把有关英语词语和与其相应的具体事物直接联系、对应起来, 输入大脑, 让他们直接感知、理解词语的意义, 减少母语的中介作用, 进而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

2.1.2利用行为动作的演示作用

由于有些语言的意义适合于动作、表情、手势、姿态等演示, 因而可以运用英语教学的全身反应法, 帮助学生把具体的行为动作与相应的英语词语建立直接联系, 消除母语的中介作用, 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2.1.3利用图画、录像、幻灯等手段辅助教学

图画具有形象、生动、具体、对学生吸引力强的特点, 有利于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可以经常使用简笔画、彩色挂图、插图及各种卡片进行教学, 达到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2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

抽象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和关键,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抽象思维包括多种形式, 其训练也有多种方式, 因而在具体教学中可全面灵活地运用各种抽象思维训练方法, 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2.2.1概括、归纳等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归纳、推理、论证、总结等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 也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基本功。教学中可采用诸如组织学生作结构相似类型题的练习, 安排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等训练, 提高归纳、概括、整理等能力, 同时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2.2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

可以利用同类词练习训练学生的纵向联想思维, 利用同义词训练横向联想思维, 利用反义词训练逆向联想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以及自由联想, 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

2.2.3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发散思维可以在同一客体不变的事物中求变化, 并以此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广阔性, 使之能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表达问题, 克服思维定式。比如, 教师在句型教学中使用发散式习题, 引导学生从“发散点”出发进行各种表达练习。教师的提问应一改过去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问题, 而可以设计成多种答案的发散性问题, 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束缚, 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提问所激发的正是发散思维。因此, 这种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潜能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2.3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强化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较大, 而学生总习惯用母语思维, 按照母语的惯性学习英语, 影响学习效果, 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 英语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英语的语言环境, 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3.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上课是师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好机会,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力求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 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听、多讲英语。这样, 既能增加课堂的英语气氛, 又为学生创造了语言环境, 增加了听说机会, 有利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使用课堂用语必须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经过日积月累, 随着学生反应能力的增强, 自然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3.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一是举办英语角。在课余时间, 举办定期英语角, 以本教学班为主, 可以适当吸收外班甚至校外学员参加。在这里, 大家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课业甚至时事交流, 各尽自己所能, 不必顾及对错, 没有因说错而“不好意思”、给老师留下坏印象的担心, 此举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口语, 而且, 可以产生英语环境这样的小气候, 可以促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二是组织英语课余活动小组。在小组活动中, 大家一律用英语交流, 无论制定规划、组织活动、进行总结, 都用英语进行。三是举办英语晚会。让学生用英语表演对话、讲故事、猜谜语、唱歌, 还可以请家长参加, 在欢歌笑语中增强英语思维能力。

摘要:创新思维是思维品质的高级阶段,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创新思维要通过形象教学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让学生用英语思维等手段来培养创新思维。

浅议人才创新与教育创新 篇5

如何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一是学校,二是自学.两者都要通过实践进行创新.其中学校的培养又是关键的`主渠道,是捷径.这是由其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所决定的.因此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力度.

作 者:刘中平赵庆昕 陈维军 作者单位:刘中平,赵庆昕(吉林省审计厅,吉林,长春,130051)

陈维军(中国煤茨研究院抚顺煤炭研究所,辽宁,抚顺,113001)

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篇6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所以,国家、民族的进步归根到底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同时,创新教育又是时代的要求,惟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宗旨,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实用性强的自然学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学更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要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行思考:

一、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乐意思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创设适当的物理情景,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思维引向课堂。在引入新课中相关的趣闻、故事、幽默,开展竞赛、制造悬念、动手实验等。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积极思维、探索。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主体,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知识的转化,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到物理知识,提高能力。

三、要加强物理知识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都称得上是创造。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能力,即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改进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时时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表现,要打破正襟危坐的“听——记——练”模式,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做。要提倡质疑发问、理解记忆,鼓励奇思异想、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物理。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其好奇心,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看学生的优点,多找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四、要改进物理学习的方法

创造能力的培养,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桥梁。学生的学习过程类似人类对知识的创造、积累过程,所以,物理学方法既是物理学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根本方法,更是学生发展创造能力的桥梁。

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隐含的或外显的物理学方法教育因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物理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形成概念或建立规律,这是进行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理学方法教育的最好时机。要让学生重点掌握几种具体的物理学方法,如让学生掌握物理观察、实验的方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物理思维方法,即要掌握物理模型、等效思维、类比思维等具体思维方法和物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一般思维方法。

五、要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课程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探索出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认识并掌握一些新的物理知识。物理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求真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六、要注重学生物理能力的训练

为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与创造能力相关较大的几种物理能力的实际训练。例如应注重观察、实验与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创造技法的训练。让学生懂得创造的规律,了解创造发明的一般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一般方法。

七、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生的物理现象,积极思维。

创新教育研究 篇7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著作权声明:

投稿论文作者同意在投稿文章经本刊刊登后, 其著作产权 (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 即在世界范围内让与《创新人才教育》出版单位, 但作者仍保有其著作人身权, 并保有未来自行集结、教学等个人使用之权利。作者如不同意, 请在来稿时声明。

创新教育研究 篇8

【办刊宗旨】本刊系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学术期刊, 季刊, 旨在研究创新人才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总结实践经验, 探索客观规律, 寻找改革路径,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 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 为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梦作贡献。本刊的愿景是:涵养学术品牌, 催生创新人才。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创新教育研究 篇9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 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 个为宜, 不得超过4 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 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 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 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①……②……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①②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 序号] 作者 ( 作者不超过3 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 人时只写前3 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J].刊名, 年, 卷 ( 期) :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N].报纸名, 年- 月- 日 ( 版次) .

(4) 其他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 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创新教育研究 篇10

近几年来, 全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资源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 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譬如, 从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培养模式发生变化, 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发展, 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面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等等。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 塑造现代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因此, 任何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创新管理, 健全管理创新体制

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是创新教育的支撑条件和硬件保障, 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 首先, 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有创新、要达到培养研究生的目的, 就必须先在管理上下工夫, 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有创新。研究生管理干部要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积极大胆地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创新, 扫除体制上的障碍, 积极积累知识, 使得研究生管理形成一个具有学习创新型的管理体系, 适应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

如何加强创新管理, 需要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管理者要从大局出发, 从当前基础型研究的国内外形势和动态出发, 深入了解和清晰认识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战略意义, 结合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学科等特点、研究生指导教师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发展潜力、地域条件、工作环境以及多年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 不断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和兄弟单位成功的做法,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适时调整战略思路, 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其次, 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在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过程中, 一要树立全面质量观, 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二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 依法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按照有关法规, 实行严格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 并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 把好质量关;三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等专家系统在执行监督、学科评议、质量监管以及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四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 加大检查评估力度。

二、加强学科建设, 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体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科研层次、规模大小、实验条件、学术水平等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布局、规模和水平, 构成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知识平台, 决定了创新教育的学科环境。不同的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宽广的学科结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 为了加快学科发展, 促进学科的交叉, 培养单位应该大力鼓励研究生导师跨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中, 大多都从文化环境、管理环境、学科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因此, 良好的学科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实施基本条件, 高水平的硬件资源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因素。

其次, 要推进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 逐步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使他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 而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 改变教学方式和研究生指导形式。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更要注重交叉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 要突出前沿领域知识的教学。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 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研究生的指导形成要逐步实行建立“导师组”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在研究生的教育中, 要注重个性的发展, 在培养计划、教学、论文等环节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 使得研究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 积极锻炼创新能力。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开展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并开拓视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导师的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因此, 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需要导师具有宽厚的知识面、高超的学术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能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有所建树。导师始终要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 立足于知识创新。这样才能保证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树立全面质量观。导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 不但教导研究生任何做学问, 还要教会研究生任何做人, 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对研究生来说, 要培养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献身事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加强对研究生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教育, 培养研究生无私无畏、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 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崇尚诊治、推崇逻辑的理性精神和追求实证、把握规律的物质精神。因而, 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学风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导师队伍, 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学术交流, 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仅需要研究生的自身素质和努力, 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 而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是创新教育的源泉, 创造的思想来源于批评, 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也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保证。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以客观的、公正的、善意的和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

因此, 在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 要始终贯穿着批评的基本原则。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 为研究生的能力训练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指导。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论坛, 有效地开阔研究生在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等方面视野, 有助于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强化训练。

五、增强竞争与激励机制, 建立研究生淘汰制度

合理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适当建立淘汰制度能有效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 我国研究生收费实行公费培养和自筹经费并存的双轨制度, 公费研究生的比例极低, 大多数研究生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研究生为了生活问题忙于奔波, 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许多承担纵向课题的导师及其研究生已获得的科研成果和给予他们的物质奖励远远不能成正比,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人才在具有难度的创造性科研事业上精力与时间的投入量, 极大地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为了使得有才能的研究生从忙于生活问题中解脱出来,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加大助管、助教力度, 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对研究生产出的创新成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另外, 随着研究生教育向大众化发展, 研究生的入学门坎大大减低了, 培养质量的控制尤为严重, 引入淘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都实行淘汰制, 他们入学率很高, 但淘汰率也很高。因此,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淘汰制度也是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我国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实行筛选制度, 但总体淘汰率较低, 没有真正达到淘汰机制的目的。

综上所述,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具有专门知识、有独立工作能力专门人才。“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 而是一种指导思想, 一种教育观念”, 其本质是人自身的创新, 即培养人在自身的主体创新活动中不断创新自我的素质和能力。因而, 与研究生的素质教育的目的相比, 光靠传统的培养模式, 是难以达到培养目的的。研究生教育不但在管理上有创新, 还要在实际教育制度上进行创新, 即要进行研究生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要加强创新教育,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即“三创教育”) , 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要始终坚持了“质量第一, 宁缺毋滥”的原则。面对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 对研究生的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必然的趋势, 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以及管理人员都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脚踏实地, 从源头上抓质量, 使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创新文化的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宇.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 2007, (3) :122-123.

[2]李伟, 陈军, 李院莉.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7-8) :41-42.

[3]张喜梅, 薛焱华, 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4) :78-80.

[4]梁海霞, 吴哲敏.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9) :21-22.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加强创新实践 篇11

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得到了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受到了全省职业学校广大师生热情欢迎和积极参与,有效地推进了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锻炼了职业学校师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活动品牌。

数百万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大赛,围绕生产的、生活的、身边的技术踊跃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普遍增强了创新意识,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1107件,经过省市二级的评选,有368件作品参加(其中中职组242件,高职组126件)展评会。涉及机械、计算机、汽车、化学化工、电子、电气、陶瓷、太阳能、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作品内涵丰富,科技含量较高。

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是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举办创新大赛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通力协作,精心组织,积极做好大赛各项工作。各级科协组织主动与相关部门和学校联系,加强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指导,做好大赛的具体工作。各职业学校积极营造创新教育氛围,深化课程改革,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大赛。

创新教育唤醒家长创新意识 篇12

人们常常把家庭比做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是进入社会的桥梁。从孩子一出生到入园前的这些日子里,孩子都生活在家庭里,入园后,孩子除了在园的8小时外, 还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孩子的爱抚、关怀和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形成关系密切,特别是7岁前的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既然说到创新教育,说到家庭教育,那我们也有必要谈一谈家庭中的创新教育。很多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幼儿园、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如果真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创新”上同样应适应和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以配合和协调幼儿园的创新教育。所以,家长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所谓的“创新”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敢于对书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和实践。要做到这些是十分不容易的,笔者以为唤醒家长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往往寄予孩子很大的希望,付出很多的精力、金钱,努力让孩子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每个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样,教育的观念也不一样,也就有可能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在教育孩子上的冲突,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421”阵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共同对着一个“小皇帝”常发生这样的情况:父母要求严格,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于迁就,一方面主张学文,另一方面主张学理,相互矛盾,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由于父母与祖父母两代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育观念上也会有不同,在过去年代中的教育用到现实中,有的就是行不通的,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小时候生活那么艰苦,条件那么差,我如何如何,现在给你吃好的,穿好的,你却如何如何。

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家长用一些事例作比较,教育孩子是可以的,但要考虑孩子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孩子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可能比那些空洞而遥远的事例来得更加有效。另外,家庭成员在教育观念上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建立现代的教育思想,谁的意见科学、正确,符合孩子的实际,就听谁的。家庭成员有了统一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有了统一协调的行动,在教育孩子上就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是家长关心的问题,经常有家长问小班的老师“你们教识字吗?”“10以内加减法教了吗?”“老师,你们幼儿园也教得太少了吧?怎么每天都做游戏呀?”作为老师我也常听见有的家长在别人面前“炫耀”“我儿子26个英文字母都会背了”“我家孩子古诗能背几十首了呢,不信你让他背背看。”他们这是对幼儿园的工作不理解,更是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无知, 也有一些家长带孩子参加了各种辅导班:英语、舞蹈、绘画、钢琴等应有尽有,用他们的话讲就是“现在的孩子会的多就好,将来机会就更多,”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为入小学学习班打个好基础,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其实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通过幼儿园的半日活动,可以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一个了解,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对家长作一些科学育儿知识的宣传和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新观念,指导家庭教育。

三、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常常使用一些识字卡、图片、幼儿用书等。其实教育的手段是很丰富的,电视、电影、故事及一些实践的随机教育,如逛街、做客、来园、离园途中等日常生活,随时都可以对幼儿进行教育,许多家长反对幼儿看动画片,目的是怕孩子视力下降,孩子们喜欢玩一些大人眼中“没意思的东西”, 如:石块、树叶、破旧牙刷、小零件、纸片等等,在孩子们眼中都是宝贝,家长可以抓住这些机会进行随机创新教育,让孩子在玩玩、摸摸、看看中,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创造力,切不可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自尊心。另外,家长要调动幼儿积极性,引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动机,有时孩子会问些奇怪的问题,有时提问题总是没完没了,家长一定要十分慎重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站在孩子的立场和孩子一起考虑问题,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简单易懂地为幼儿解答。

上一篇:转炉烟气净化下一篇:区域环境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