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原则

2024-07-01

创新教育原则(共12篇)

创新教育原则 篇1

摘要:结合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 对创新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音乐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意义,原则,创新措施

前言:音乐, 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 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 它们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 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 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们不是人类身外之物, 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 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人类最初精神活动的产物。音乐教学是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 高校音乐教学逐渐得到了重视, 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而言, 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在音乐教学中, 存在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现象, 使用传统的教材和方法, 一味注重唱歌、跳舞等表面上的形式, 而没有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层面的提升, 使得音乐教学缺乏相应的火力, 枯燥无味, 徘徊不前, 无法满足学生在“美育”方面的需求。

二、发展创新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是指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对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和目的等进行更新,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 合理进行改革, 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创新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精神, 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 还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的关键。通过创新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高中音乐教学而言, 发展创新教育,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使得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教学, 以兴趣为主导, 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音乐事业可以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得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进行创新,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音乐创新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时,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及音乐能力为原则。高校的音乐教学, 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主要是以发展学生的“美育”为目标,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设立的。因此, 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原则,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话剧表演、乐器演奏等形式, 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 提高其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相应的创新措施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 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观念, 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全面创新, 提高创新教育的有效性。

1. 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创新是发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对于高校的音乐教师而言, 要改变传统以以自身为主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 自身作为教学的辅助者和引导者, 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课堂环境, 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敢于提出问题, 以及对于教学的实际要求, 敢于进行创新。例如, 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以多使用询问的语气, 通过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 使得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乐于参与相应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2. 创新教学内容

要结合新时期的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 迎合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 传统的音乐教学大都是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和鉴赏, 不仅枯燥无味, 而且艰涩难懂, 学生往往听得云里雾里,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而教师也由于长期固定不变的内容, 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 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乐器教学和流行歌曲的内容,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 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3.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主要方式, 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填鸭式教学, 不仅会导致教学缺乏趣味性, 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不愿听从教师的指导。因此, 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例如, 可以引入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的方式, 使得学生可以带着疑问去主动探索;也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讨论, 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 创新教学模式

要改变传统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对于教师而言, 要提高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 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备课效率和教学效率, 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例如, 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 对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处理, 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 并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 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创新考核手段

要重视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对考核手段进行创新。考核可以说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的有效手段, 提高对学生音乐素质考核的重视程度,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例如, 可以根据学生平日在音乐课上的表现, 制定出对应的平时成绩, 与最终考核成绩一起, 并入学生的综合成绩, 将其提升到与文化课同等的地位, 从而提升学生和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 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结语:总而言之,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 发展创新教育, 可以有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进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游.对高校音乐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陕西教育 (高教) , 2009, (10) :323, 325.

[2]蔡云凌.在音乐创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6) :168-169.

[3]刘景鑫, 李娜.探讨如何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J].艺术科技, 2013, (1) :210.

[4]谢萍.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 2010, 24 (3) :156-157.

创新教育原则 篇2

2.思路:任何东西不可能从没有突然变成有,所以可以将番茄炒蛋改为番茄闷虾。。创新的过程就是让东西从没有到有的过程。

3.菜单不仅仅写上菜名、配料了,而是直接写上所有原料,让顾客自己“配”

4.当然以新鲜、干净为佳,以时令菜品为多,也要配备反季菜品、适量高档食材。

5.按店面大小及地区人流量所定,根据当地消费水平制定不同豪华程度的包间,大厅及包间的分配要因地制宜!

6.培训主要是以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态度、加强人文素质这三点为中心

7.厨房所有人员除了本分外还因分配卫生工作、安检工作,必须每日按质完成。

8.培训不应该是封闭的“上课制”应该以实践为目的,让员工从实践中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这样就省力多了!

9.有责任心的员工不需要激励!挑选员工时要选用责任心强的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反复强调“责任心”

当某一天生意清淡时,那些责任心强的人就会替你着急!

10.“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卫生是食品业的“命脉”,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必死!

所以每日需严格把关!!

11.菜肴的创新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食物是否相克,食物是否有毒。在食品卫生安全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某些客观因素(酒精中毒、食物过敏、苍蝇吃坏肚子)。但为了以防万一,必须配备解毒剂等急救药品。

12.对厨具的使用要熟悉、并做到“使用与维护同步”“不使用破损厨具”“对燃气的控制”不应出现“漏气”、刀具随处摆放的情况

创新教育原则 篇3

一、推进集中办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基础。而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突出表现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学科教师短缺,课程设置不全,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学校布局,实行集中办学。

2007年,宝清县制订了《宝清县中小学校2007~2012年集中办学规划》,规划分三期五年完成。一期工程是将邻近县城的4个乡镇初中集中到县直初中,这4个乡镇村级小学实行集中办学(2007年,县政府投入资金近2 000万元,加大网点布局调整力度,强力推进集中办学,新建校舍12 900平方米,共撤并农村中小学校28所,完成了4个乡镇初中撤并工作,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实现了学生住宿公寓化,配餐营养化,使这4个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县城内学校基本持平);二期工程是将其余6个乡镇初中集中到县城,小学集中到镇和1~2个中心村办;三期工程是完善阶段,即建筑工程结束后,采取积极措施,广辟财源,完善教育教学附属设施,最终使全县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集中办学减少了办学点,投资便可相对集中,发展有规划,投入有重点,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合理配置,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学校规模扩大了,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扩大,各种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增加,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意志品格、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可以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孩子住校后,家长再也不必为孩子的衣、食、住、行的烦琐事操心,家长可以一心一意外出打工、经商或从事农业生产,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子女享受优质教育问题,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009年,宝清县教育局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继续推进乡镇集中办学进程,争取完成青原镇和龙头镇的集中办学。对已经完成集中办学的学校,我们将尽快完善服务体系,解决好学生特别是少年儿童的饮食起居,多给他们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确保孩子身心健康,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实施均衡策略,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是加快发展高中教育。面对新世纪迅猛发展的教育形势,我们意识到宝清县原有的一所高中(宝清县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79年)已经成为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快建设另一所高中。按照国家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我们于2000年,投资3 700万元,建立了宝清县第二高中,高中计划内招生由360人扩大到1 000人,再加上“三限生”每年约350人,职业高中每年约500人,接受其他相当于高中阶段教育每年约800人,高中招生总数由1999年的450人猛增到现在的约2 650人,毛入学率达到61.6%,比1995年提高了27.7个百分点。那些原本升高中无望与上大学无缘的学生终于走进了高中,重新燃起了他们求学的热望。

2008年高考,宝清县高中教育实现了快速、超前发展的奋斗目标,连续9年位居双鸭山地区4县4区之首,在龙江东部地区知名度日渐提升。

高考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对高中教育工作的重视。他们认为宝清县如果没有高标准的教育,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全县的人口素质,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在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上,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实施均衡发展策略。为了保证两所高中生源实力均等,宝清县教育局对计划内招收的学生和“三限生”,均按中考成绩实行平均分配,做到生源分配均衡;第二高中成立后,连续8年面向教育系统和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聘专任教师,尤其从2007年开始,打破县域限制,面向全国招聘高中专任教师,学识水平高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充实到教学一线岗位上,为推动高中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在2003年,将两所高中的150名专任教师混合排队,由第一、第二高中校长交替挑选,平均分配教师,做到教师配备均衡;从2001年开始,县政府又先后3次投资2 229万元,为第一、第二高中扩建了综合实验楼、宿舍楼、食堂、艺体馆和教学楼,共计20 600平方米,从2006开始,为两所高中所有班级安装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到2007年9月全部安装完毕,先进的教学设备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两所高中在办学条件上达到均衡。

在提升高中教育的科研能力上,宝清县教育局注重“以人为本,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2000年以来先后5次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带队,组织中小学校长到哈尔滨、大庆、北京、上海、大连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创新理念。先后26次聘请全国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和外教共67人来宝清县讲学。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全县所有高中新一轮学科备课组长统一参加省里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两所高中校长也参加了国家级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培训更新了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我县教育科研品位,丰富了教育科研内涵,增强了教育科研活力。2004年秋,两所高中聘请了外教,使地理位置偏远的县城高中学生也能享有原滋原味的英语听力训练。经过几年实践,我县探索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研究任务,包括“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效能研究与实验”和“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第一高中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二高中的“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究”等,已在全县推广。几年来,两所高中共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8个,省级奖46个,市级奖187个。

认真抓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大力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在2007年暑期,宝清县教育局成立了高中教研部,从两所高中选聘优秀教师担任高中兼职教研员,立足课堂,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教学札记、教学反思等方式,引领教师更新教育理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局代表深入到高中课堂听课、评课,高中教研部要对所有高中专任教师进行综合考核,对教师的任课情况进行打分排名,不胜任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将被调离高中。这是首次在高中配备了教研员,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高中教学无教研检查的状况。

如今,宝清高中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成为“热点”、“焦点”,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更加踏踏实实

干工作,全心全意谋提高。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争创一流的业绩,是宝清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三、以县劳技中心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为切实加强中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培养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文明进步作贡献。2007年9月,宝清县教育局投资150万,在职教中心学校建立了中学生劳动技能教育中心。经过半年的筹备,2008年3月开始上课。劳技中心负责全县初中生劳技课教学和高中通用技术培训工作。根据现有的条件,本着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便于教学、体现综合以及涉及的材料既经济又安全的课程设置理念,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最后选择并确定了汽车模拟驾驶(包括汽车基本结构与功能、模拟驾驶、交通标识辨认及相关交通法律法规等)、摄影及图片处理、摄像及后期制作、小电工、烙画、手工编织、软陶制作、纸艺等项目,每个专业计划用12学时完成教学内容,每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紧密结合。每天可培训学生60~70人,每班学习时间为一天半,每生学一个专业;每周进行3个班级的培训工作,计划14周完成教学任务。

建立中学生劳动技能培训中心,集中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从根本上解决了各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存在的师资短缺、场地不足、仪器设备严重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实际困难,起到节约资源优势的效果,使我县普通学校的劳技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下一步,宝清县将进一步完善现有专业设备,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利用2~3年时间,使劳技中心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意识、学习职业技能的愿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基地建设完善后,劳技中心不仅面向全县初中学生,条件成熟后将利用业余时间向社会开放,发挥全民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特长生培养,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依据本县学生实际和学校具体情况,宝清县教育局出台了《宝清县中小学特长生培养实施方案》和《宝清县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规划(2007~2010年)》。通过特长生培养计划的实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通过调研将有特长发展潜力的学生登记造册,并建立特长生成长档案袋。然后组织有关专业教师拟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爱好组建体育、音乐和美术特长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种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措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英语、科技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其学会自主创新,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教师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鼓励、关注、培养在艺术等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够不断进步,从而培养出在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方面的“名学生”,每年也都有50多名学生考入上级艺术体育美术院校。

特长生培养工作的开展使学校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专长多才多艺的学生。学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拥有了自由的选择空间。他们自主选择喜爱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每一项工作的完成是结束,也是新的起点。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引领和支持,实现区域教育的科学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实践,我们将以超前的思维和超凡的胆识,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建设全省教育强县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创新教育原则 篇4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向,原则,途径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

作为高职学生而言,其多数存在自控制力较弱,兴趣保持不持久,以及价值观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前述特定,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以便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在这些基础上培养学生鉴赏美和甄别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引导其追求美好生活。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方针,也是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法,更应当使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以提升,审美旨趣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美育思想,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水平得到切实增进。此外,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注重密切同现代艺术发展趋势相匹配,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美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思想,从而为其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原则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进行积极的创新,以便实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创新应秉承下述方面原则:

1. 导向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对美术教育的创新,应当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编排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实习实训活动创新以及教师授课理念创新等方面着手,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契合市场实际人才诉求的专业美术人才。

2. 主体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托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尽肯能地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3. 开放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得闭门造车,而是应当对市场的实际人才诉求相结合。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美术教育的成功范例,为学生创设现代化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4. 多样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个体差异,从而做到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兴趣着眼点,科学设置课程以及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最为擅长或者最具兴趣的方面着手实施教学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艺术品位、审美旨趣和美术技法得以提升。

三、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

1. 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高职美术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分支,其必须同高职教育的整体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也就是说,高职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培养为辅的人才教育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市场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结合其他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实际对接情况,制定契合本校实情的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求职就业道路上更具市场竞争力。

2. 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从最近一个时期国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理论知识教学同实践技能习得之间未能做到有效衔接。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创设各种形式的实践技能习得契机,如组织美术社团、定期举办学生画展、设置实训基地等,同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积极寻求同企业合作,以便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契机,通过前述方式,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其日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转变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主导地位,在此种教学状态下,多以教师的直接知识讲解、学生听讲接受为主。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因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难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注重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要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美术课堂上以提问或是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以学生所擅长的方面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被赋予创作自由的情况下,产生较高的创作热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 注重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向受教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当使受教育对象学会如何做人。因此,作为高职美术教育同样应当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原因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阶段的学习是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时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层次地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依据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的特点,少说教,多体验,做到有机、有时、有序,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心智得以健全、道德情操得以提升。此外,考虑到学生日后进入职场必然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亦应当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美术教师可以在一些大型美术作品的创作中,结合学生的美术专长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过程,将使学生形成协作意识,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维.提升高职院校书法教学的对策[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门芸.对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

[3]梁立军.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创新运用[J].神州,2012(35).

[4]李雯.浅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几种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6).

[5]马艳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数字化用户,2013(10).

[6]彭艳云.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02).

[7]赵明.高职院校校园特色雕塑探讨——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案例[J].美术大观,2011(12).

创新原则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篇5

创新原则就是开展创新活动所依据的法则和判断创新构思所凭借的标准。

1.遵守科学原理原则

创新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原理,不得有违科学发展规律。因为任何违背科学技术原理的创新都是不能获得成功的。比如,近百年来,许多才思卓越的人耗费心思,力图发明一种既不消耗任何能量、又可源源不断对外做功的“永动机”。但无论他们的构思如何巧妙,结果都逃不出失败的命运。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创新违背了“能量守恒”的科学原理。为了使创新活动取得成功,在进行创新构思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发明创造设想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

创新的设想在转化为成果之前,应该先进行科学原理相容性检查。如果关于某一创新问题的初步设想,与人们已经发现并获实践检查证明的科学原理不相容,则不会获得最后的创新成果。因此与科学原理是否相容,是检查创新设想有无生命力的根本条件。

(2)对发明创新设想进行技术方法可行性检查

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现有的条件的制约。在设想变为成果时,还必须进行技术方法可行性检查。如果设想所需要的条件超过现有技术方法可行性范围,则在目前该设想还只能是一种空想。

(3)对创新设想进行功能方案合理性检查

任何创新的新设想,在功能上都有所创新或有所增强。但一项设想的功能体系是否合理,关系到该设想是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因此,必须对其合理性进行检查。

2.市场评价原则

为什么有的新产品登上商店柜台却渐渐销声匿迹了呢?

创新设想要获得最后的成果,必须经受走向市场的严峻考验.爱迪生曾说:“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因为不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成功的顶点。能销售出去就证明了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就是成功。”

创新设想经受市场考验,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要按市场评价的原则来分析。其评价通常是从市场寿命观,市场定位观,市场特色观,市场容量观,市场价格观和市场风险观七个方面入手,考察创新对象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前景,而最基本的要点则是考察该创新的使用价值是否大于它的销售价格,也就是要看它的性能、价格是否优良。但在现实中,要估计一种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不难,而要估计一种新发明的使用价值和潜在意义则很难。这需要在市场评价时把握住评价事物使用性能最基本的几个方面,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结论。

(1)解决问题的迫切程度;

(2)功能结构的优化程度;

(3)使用操作的可靠程度;

(4)维修保养的方便程度;

(5)美化生活的美学程度。

3.相对较优原则

创新不可盲目追求最优、最佳、最美、最先进。

创新产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创造原理和方法,获得许多创新设想,它们各有千秋,这时,就需要人们按相对较优的原则,对设想进行判断选择。

(1)从创新技术先进性上进行比较

可从创新设想或成果的技术先进性上进行各自之间的分析比较,尤其是应将创新设想同解决同样问题的已有技术手段进行比较,看谁领先和超前。

(2)从创新经济合理性上进行比较选择

经济的合理性也是评价判断一项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各种设想的可能经济情况要进行比较,看谁合理和节省。

(3)从创新整体效果性上进行比较选择

技术和经济应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它们的协调统一构成事物的整体效果性。任何创新的设想和成果,其使用价值和创新水平主要是通过它的整体效果体现出来。因此,对它们的整体效果要进行比较,看谁全面和优秀。

创新只要效果好,机理越简单越好。

4.机理简单原则

在现有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如不限制实现创新方式和手段的复杂性,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远超出合理程度,使得创新的设想或结果豪无使用价值。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结构复杂。功能冗余。使用繁琐已成为技术不成熟的标志。因此,在新创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机理简单原则。为使创新的设想或结果更符合机理简单的原则,可进行如下检查:

(1)新事物所依据的原理是否重叠,超出应有范围

(2)新事物所拥有的结构是否复杂,超出应有程度

(3)新事物所具备的功能是否冗余,超出应有数量

5.构思独特原则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在其名著《孙子兵法·势篇》中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谓“出奇”,就是“思维超常”和“构思独特”创新贵在独特,创新也需要独特。在创新活动中,关于创新对象的构构是否独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创新构思的新颖性

(2)创新构思的开创性

(3)创新构思的特色性

6.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

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是指在分析评判各种产品创新方案时应注意避免轻易否定的倾向。在飞机发明之前,科学界曾从“理论”上进行了否定的论证:过去也曾有权威人士断言,无线电波不可能沿着地球曲面传播,天法成为通信手段。显然,这些结论都是错误的,这些不恰当的否定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人们运用了错误的“理论”,而更多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否定,则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武断,给某项发明规定了若干用常规思维分析证明无法达到的技术细节的结果。

在避免轻易否定倾向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随意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简单比较。不同的创新,包括非常相近的创新,原则上不能以简单的方式比较其优势。

不同创新不能简单比较的原则,带来了相关技术在市场上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共存共荣的局面。创新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都源于创新具有的相融性。如市场上常见的钢笔、铅笔就互不排斥,即使都是铅笔,也有普通木质的铅笔和金属或塑料桿的自动铅笔之分,它们之间也不存在排斥的问题。

总之,我们应在尽量避免盲目地、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设想的同时,也要注意珍惜别人的创意和构想。简单的否定与批评是容易的,难得的却是闪烁着希望的创新构想。

以上是在创新活动中要注意并切实遵循的创新原理和创新原则,这都是根据千百年来人类创新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炼出来的,是创新智慧和方法的结晶。它体现了创新的规律和性质,按创新原理和原则去创新并非束缚你的思维,而是把创新活动纳入安全可靠、快速运行的大道上来。

在创新活动中遵循创新原理和创新原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攀登创新云梯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把握了开启创新大门的“金钥匙”。

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广雅》:“创,始也”;新,与旧相对。创新一词出现很早,如《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和创新含义近同的词汇有维新、鼎新等,如“咸與惟新”、“革故鼎新”、“除旧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创是始的意思,所以创造不是后造,而是始造。创造和仿造相对。通常说创造,含有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意味。说创新,大致有两种意味。一种意味是创造了新的东西,这和创造实际是同一个意思。另一种意味是本来存在一个事物,将它更新或者造出一个新事物来代替它。在这种意味下,创新中包含了创造。但创造不可能凭空而起,新的创造一般是建立在原有的事物或其转化的基础上,包含了对原有事物的创新,因而创造中又包含了创新。人类的创造创新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思考,想出新主意,一是行动,根据新主意做出新事物,一般是先有创造创新的主意,然后有创造创新的行动。创造和创新还有一种特定的含义,即创造创新学术界主流的术语定义,创造是指想新的,创新是指做新的。在西方,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就行替换;第二,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

创新是企业家首次向经济中引入的新事物,这种事物以前没有从商业的意义上被引入经济之中。

19,约瑟夫•A•熊彼得(1883 – 1950)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创新者将资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价值。这种“新组合”往往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现行组织可能产生创新,然而,大部分创新产生在现行组织之外。因此,他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熊彼得界定了创新的五种形式: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发掘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双非原则”开启创新之门 篇6

“双非原则”是从严格的逻辑思维内部导出的一个悖论,它表明逻辑与现实有相当的差别,“重要性”并不等于“充分必要性”,甚至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于现实世界许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们难以用纯逻辑学意义上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加以刻画;事实上许多似乎显而易见的充分必要关系,只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细看起来两者均无法成立,于是有“既非也非”的概括。

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由于它们原则上是可以被证伪的。历史上的科学从现在或者未来的眼光看通常只是暂时的甚至是错误的,换句话说它们都只是相对真理。如托勒密的天文学、牛顿力学等,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它们又确实是标准的科学,现在仍然被广泛运用。科学上许多模型的前提条件,根本是错误的,如理想气体模型、卢瑟福原子核式模型。但是这些模型非常管用,能够用于计算预测,是最优秀的科学实例。这表明,“正确”对于“科学”不是必要的、合理的。“正确”对于“科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现实社会中,许多联系(如纸与书、扇叶与电风扇等)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它们依然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双非原则”有相当的普适性,当然它不具有必然性。

那么,“双非原则”的质疑意义究竟何在?

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严格意义上说,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之所以要进行间接的反映是因为:第一,由于人类感觉器官的结构与机能的限制;第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三,由于事物本身带有蕴含或内隐的特點。所以思维必须采取一些形式或方法,比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在思维活动中,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桥梁。没有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双非原则”就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通过“既非也非”的分析和概括,帮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扩大人们的认知视野,使人们走出常有的“认识误区”。

例如,“上北大、清华”与“成才”。很多人认为:“上北大、清华”就可以“成才”。根据“双非”原则,“上北大、清华”对于“成才”,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我们可以深入去思考一下,并反问:上了北大、清华就一定能成才吗?要成才就非要上北大、清华吗?

例如,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休假的农民工专家赵正义,就是从泥瓦匠成长为发明家的。初中毕业的赵正义,勤学善思,刻苦钻研,研制出“赵氏塔基”,解决了建筑领域世界性难题,一举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中国2.6亿农民工中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项第一人。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些事例说明,成才不一定都要去上北大、清华。

另据报道,每年在北大、清华都有一些本科生、研究生不能毕业;顺利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当中,仍然有一些人工作平平、一辈子没有什么建树。这说明,上了北大、清华,也不能保证你就能成才。不可否认,上了北大、清华,为成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很多人都能成为国家急需之人才。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刻苦努力,不去奋力拼博,尽管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仍然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上北大、清华”与“成才”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一旦有问题就沿着固有的思维路径对它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又叫做思维惰性。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是容易熟练;其消极的一面,是往往表现出思维的呆板,妨碍思维的灵活性,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发展。对思维定势来说,“双非”原则就是一种突破的利器:扫除思维障碍,拓展思维空间。

例如,“车”与“轮子”。很多人都有一个固有的观念,讲到“车”,必须有“轮子”。不管是独轮车、板车,还是自行车、汽车、火车等。没有“轮子”怎么能称其为“车”呢?或者没有“轮子”,“车”就不能前进。人们的思维定势是“轮子”对于“车”来说,充分而且必要。如果用“双非”原则去分析一下,“轮子”对于“车”来说,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把眼光转向大自然,看看形形色色物体的运动,我们就会问:运动难道非要用“轮子”吗?虽然“轮子”的发明是一项人类非常了不起的发明,用“滚动”代替了其他“滑动”。但是,物体的运动其实并非只有“滚动”和“滑动”。例如人的双脚行走,袋鼠的蹦跳,虎狼的奔跑,蛇的滑行,墨鱼的逃遁等等。如果突破了“轮子”对于“车”来说是充分必要的思维定势,人们的思路一下子就被打开,新型“车”就会脱颖而出,如气垫车、步行车、南极雪地车、磁悬浮列车等。

创造、创新是无中生有,或者破旧立新。创造、创新是有规律可循、有步骤可依、有技巧可用、有方法可行的(如智力激励法、组合创造法、师法自然法等)。为什么说“双非原则”也是一种有利于创造、创新的方法呢?创造、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创造、创新的第一步都是想别人所没想,“双非原则”就让人突破思维定势,在很多人认为“对”的地方生疑。会质疑便是创造、创新行动的第一步。

例如“胶片”与“照相”,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相机以来,要照相就离不开“胶片”。尽管最初的“胶片”是玻璃板的,后来发明了塑胶片,那都是“胶片”。胶片装在相机中,表面涂有特殊药剂,药剂在遇到光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照相时,在胶片形成的像里,光强的地方反应强,光弱的地方反应弱,没有光的地方没反应,再经过特殊药剂的冲冼反应就把图像保留了下来。时间一长,人们自然而然就认为“胶片”是“照相”的充分必要条件。要“照相”非要“胶片”不可。真的是这样吗?人们会不会去设想:不用胶片也可以照相呢?“胶片”的作用是感光,要感光只要能找到其他方法感光不就可以了吗?如果行,那“胶片”对“照相”就不是必要而且充分的。沿着这一思路,人们就可以开发出新型的照相机。由于生疑,于是就可以大胆地迈开创新的步子。

数码相机的问世,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创新,它开创了照相机的一个新时代。数码相机不使用“胶片”,直接通过感光元件记录影像,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相机用一个计算机存储芯片记录下数据,然后可将其传输给一个较大的计算机。它的软件可调整色彩的对比图像,有些甚至能循环播放图像并增加特殊效果,如扭曲和着色。如今,数码相机以一种神奇的速度,普及到世界各个角落、各个层次的人。数码相机完全代替了老式相机,开创了如今的数码新时代。

光场相机为美国Lyfro公司首创,采用特殊的传感器,捕捉一个光场景中各个方向的所有光线,记录每一束光线的颜色、强度和方向。这些信息被存储在每一个图片文件中,用户可以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编辑和处理照片——包括在拍摄之后将照片重新聚焦,以及修改拍摄角度等。此外,该款相机即使在弱光条件下无需闪光灯也可正常拍摄。光场相机的编辑功能,远比目前市场上任何相机和图片编辑都更出色、更加酷。毫无疑问,美国Lyfro公司的技术创新很可能在相机行业引发突破性的变革。这是继数码相机之后又一了不起的伟大技术创新。

创新教育原则 篇7

一、中职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原则

1. 理实一体化原则。

中职学校的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的思维决定着行动, 学生在获取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 理论联系实践需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体验并陶冶无尚的道德情愫。波尔茨曼说:“理论是思考的根本, 是实践的精髓。”教师要因材施教, 积极组织中职学生开展以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前提并且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增长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责任感随之提高。

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辅相成的原则。

教师在种植思想政治教学中要起到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对于探究的知识正确指导。首先要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然后在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发现问题所在, 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争辩解决问题, 并有所创新。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交流研讨, 并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控, 在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中职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3. 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素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美誉, 从古至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经过言传身教、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反省自己、克制约束自己、坦荡自律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历经几千年文明史, 发展到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辩证统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为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要求, 为创新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摒弃旧的观念与方法、推陈出新,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二、中职政治创新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紧扣时代脉搏,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1. 历史背景教育创设教学情境。

从目前情况看来, 中等职业学校中除师范学校与导游专业外, 其余所有专业均不开设历史课。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来看, 历史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念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历史教育本身具有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一致性的特点, 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历史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关键, 通过历史教育, 能使青少年真正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 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了解中国人民反抗腐朽统治, 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披荆斩棘、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 激发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建设祖国捍卫祖国的情怀。

2. 多媒体网络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21世纪是信息网络化的时代, 互联网正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提供的数据, 截至2009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 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学生。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网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教育的模式。学校可以把思想教育的信息资源通过学校网站、网页等形式链接到互联网上, 供学生上网浏览、阅读;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思想状况调查与心理咨询服务。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提供的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来承载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还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网帖, 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网络条件下学校育人环境的新特点,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让网络成为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3. 校园文化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意识。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它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学生为主体, 表现在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之上的一种群体文化, 对于学生的理想追求、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综合教育功能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 具有思想修养功能即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 具有能力培养功能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和功能。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传统。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其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和谐, 因此,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离不开和谐的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建设。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过程中, 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德育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变化。本文阐述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为顺应时代发展, 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下, 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的政治教育, 对更新和完善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的创新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创新教育原则 篇8

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各高校在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了很多优良的传统, 在教育内容和机制方面都在不断的创新当中,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是, 由于很多的方面, 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 没有很好地实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更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

1. 教育基础性和层次感不强

长期以来, 我国很多的高效由于受到传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过多强调方向性, 同样也缺乏一定的基础性和层次性, 在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上, 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中国国情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各个方面, 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只是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虽然说注重对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 但是对于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没有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 对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方面的要求不高, 尤其是没有注重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从小事做起, 这就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趋于理想化, 逐渐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缺乏基础性,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变成空洞的说教, 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效果也不是很好, 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地促使学生养成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其他方面, 一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对于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教师也没有进行很好地教育, 并且在制定相关的教育目标上, 也没有进行很好地确定相关的目标和对象, 常常冷落了具体的微观性目标, 在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方面, 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方面的学生所能够达到的教育目标研究不对, 也同样也是采用相同的思想教育标准, 没有很好地针对不同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忽视了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无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递进性, 无法给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很好地环境。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缺乏有效针对性

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教育内容上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这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病之一。教师对于当前热点问题和敏锐问题都是充满好奇, 但是教师却无视这种变化趋势, 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种变化。对于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问题没有进行做好相关引导。在另外一方面,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对于大学生当前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解决, 在一些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往往也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教师只是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 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和知识结构不同, 统一化的管理标准对于开展教育工作而言, 这是根本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3. 教育方法的实践性不强

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面临的现状不断发生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进行较大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使得很多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显得不够成熟。另外, 大学校园管理方面, 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还是存在着方法单一和封闭的特性, 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需求, 这主要是由于高校领导者对于实践特征不够重视, 一直对以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仅仅是将大学生的最为教育对象来看, 这就存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缺乏必要的关怀,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生活情境, 更为致命的是大学领导者都认为是等同于智力发育的认知过程, 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智育化。对于这种缺少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很难实现学生做到情感上的统一, 另外, 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习惯于运用外输方式的教育, 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通过强调用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学生的各项行为, 对于学生主体方面的接受程度考虑很少, 教育方法还是局限在大学教师授课为主, 没有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 也没有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 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原则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措施分析

1. 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重视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育人”的方针提出后, 就体现出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 同时, 对于“育人”方面的认识要能够加强,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和以及途径方面都必须要能够以“四有”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而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养分, 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不断调整和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 这样才能够不断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并能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营造各种思想政治方法, 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资源合力。

2. 加强和大学生的情感交流

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是受到外界刺激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积极作用, 主体上对于外界上的各种刺激影响, 能够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 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主体一方面能够将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内逐渐转化为品德意识, 不断刺激学生的意志行为, 才能更好地完成良好的习惯。因此, 教师就必须要能够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在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关注他们对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让他们自主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要能够不断面临着人才竞争、职业竞争以及岗位竞争等各个方面的竞争,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 就必须要能够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真正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就必须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 不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三、结语

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对此, 教师不仅要能够加强对学生个体间的重视程度, 切实尊重学生的客体因素, 并不断加强和大学生的情感交流,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提高学生各种职业技能, 从而能够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意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高校的各项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当中, 在新时期下, 我国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有利的条件,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 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高校要能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推进我国的创新教育, 能够不断发挥高校政治教育在创新中的人才的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朋, 黄蓉生.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理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4) :21-25.

作文评语创新的四原则 篇9

一.鼓励性原则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 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学生的作文无论优劣, 总是费心血写出来的, 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想法, 懂得欣赏他们。即使文章很差, 只要态度认真, 也应沙里淘金, 点滴肯定, 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要有任何一点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当学生看到自己文中的佳处被老师发现并加以赞赏时, 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极易升华为认真作文的动力。相反, 学生苦思冥想的得意之笔被老师刷刷两道红杠子划掉了, 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也会严重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较差的作文, 我常下这样的批语:“我打心眼里为你的进步高兴……”, “你有一定的写作基础, 你会成功的!”。

当然, 鼓励并不是要一味赞扬而对学生作文中明显的或暗藏的毛病视而不见, 闭着眼睛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褒言或空洞的套话, 对于文中的败笔, 教师无疑当指出并明示其改正方法。

二.商讨性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逐渐增强, 他们期望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如果教师居高临下, 以教训式的口吻尽说些“打棍子”的话, 容易造成一种逆反心理, 只能打击他们作文的热情。如果教师以探讨者的身份平等地跟学生“交谈”, 让学生自己解悟, 解悟自己, 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请看下面几条评语: (1) “想一想, 还可以有比这更好的结尾吗?” (2) “若开头再简洁点会好些, 愿意再动脑筋吗?” (3) “请你想一想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4) “换上这个词, 你看是否好些?读读看!” (5) “能否在以后作文中避免下列几个错别字, 还汉字本来的面目?” (6) “这段文字与中心似无关系, 可不可以去掉?”

一条评语若仅仅指出学生作文的得失, 还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评语中得到启发, 从而产生思索中的冲动和再创造的欲望。以上几条评语多用商讨式语气又不失其指导性, 避免了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 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对话交流的位置上, 从而创设了一种民主的气氛, 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渠道, 学生易于接受, 也乐于接受, 同时, 也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之下,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从而悟出修改之道。这对于提高他们作文的兴趣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采性原则

语文教师既然承载着启发指导学生写好文质兼美文章的任务, 那么顺理成章教师也应该“言传身教”且能以文采斐然的评语去感染学生, 激起他们积极投身于作文的兴趣。

具体来说, 可以用一些诗文名句或自写一些精辟凝练优美的语句来下评语。如针对主题不鲜明的作文, 就可用“难识庐山真面目”;针对内容平直的作文, 可用“文似看山不喜平”;针对写景和抒情结合较好的, 可用“一枝一叶总关情”或“凡景语皆情语也”;针对语言质朴自然的, 就可用“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等等。

这样, 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评阅作文, 既给学生以新鲜感, 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体会, 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运用诗文名句的兴趣和爱好, 对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幽默性原则

一则文明得体、幽默诙谐的评语, 往往能使学生在忍俊不禁的心理状态下警醒、顿悟, 从而获得效益。有位学生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往往一逗到底, 我们可这样评:“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 引号的眉毛挑起来了, 感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小主人, 你怎么忽视了我们在文中应有的位置?”或者“你太偏爱‘, ’了, 就不怕‘?:!。’生气吗?一碗水可要端平啊!”当面对错别字太多的作文时, 可评“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挺不错的, 可惜的是错别字太嚣张, 害得那些‘非错别字’们一个个哀声叫苦。为了伸张正义, 来不及跟你商量, 我已把错别字统统揪了出来示众。请你各打它们50大板, 然后统统关押起来, 什么时候改造好了, 再放它们出来”等等。

这样的评语, 幽默中见真情, 幽默中见力量, 语气委婉, 内容风趣, 收到了比直截了当对学生进行批评更佳的批评效果。正如德国学者海因·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原则 篇10

一.积累熟练原则

积累熟练原则是指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写作素材和创新运用的基本技能, 形成良好的个性写作品质, 进而使他们对写作素材创新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学生不缺乏素材, 但实际作文时, 就只能写出甚至是“憋”出一篇面目可憎的作文。可见, 问题不在于“素材积累”, 而在于“怎样”积累, 只有创造性地挖掘积累, 才能创新性地用好素材。

(一) 闲情偶记, 个性积累

这是学生个性化创新阅读的过程。这个创新体现在不给学生订下阅读什么书籍的具体要求, 给学生读书的自由, 让他们翱翔于书的海洋, 自由探索, 享受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他们喜爱的如英雄、宠物、创造发明、科学发明、运动、音乐团体等书籍, 在阅读中做到:

一是自备摘抄本;二是摘抄“美”的词语、文句、段落、甚至全文;三是每周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习小组轮流推荐一个好句或5个好词;四是老师每两周检查学生的摘抄, 及时作出指导, 勉励学生多读、多记, 为作文增加源头活水。

(二) 化繁为简, 变“素”为“熟”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百曲而后知音。”为了让同学们写作可以灵活运用素材, 可以依据“声母发音”, 按照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 变“素材”为“熟材”。比如:字母“L”系列“熟材”积累内容:李时珍、陆游、鲁迅、刘伟……

这样, 同学们无论在考场上多么紧张, 都可以按英文字母来回忆, 总能联系到自己认为最满意、最贴切的材料。这样一来, 作文时总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

二.学以致用原则

学以致用原则就是指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活动要在学生对素材积累熟练的基础上, 将创新积累的素材应用于写作训练之中, 切实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提升作文水准。

很多同学一到写作文就想不起来什么可以用, 平日里积累的东西, 似乎在大脑里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可见, “素材积累”重要, 但是有意识地“运用素材”, 这更重要。这就是学以致用。

对于学以致用, 在创新运用中可以这样开展:

(一) 阶梯式训练:就是“素材—观点—题纲—语段”的全程训练。通过这样的运用, 让学生这做到熟习素材, 创新性地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来运用素材, 一举两得。

例:魏敏芝的童话 (通讯) 蒋书

事例概括:谋女郎魏敏芝, 面对失败与压力, 坚持执著地追求梦想, 成功拍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考上西安外国语大学, 赴美夏威夷杨百翰大学深造。

问题设计:

1. 针对你提出的观点写一则提纲。

2. 请运用上面的素材, 根据你写提纲写一个完整的论述语段。

(二) 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就是不变的材料可以应对万变的话题作文。材料跟着主题走, 表述围着中心转。就是创造性地把事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达到用熟用巧的效果。作文中的话题是万变的, 但是, 一些典型的素材是可以应付万变的话题的, 我也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根据不同的话题先从积累的熟材“搜索”, 以不变应万变。例:同样是魏敏之的素材, 至少可以用在很多的话题中;梦想、信念、坚持、坚守……

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累,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涵养, 也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感受生活, 写出佳作, 真正的阅读不是消极接受, 被动认同, 而应该是积极感受, 主动发现并创造。

三.优化激励原则

优化激励原则就是对学生在写作素材创新运用上的不足与失败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用肯定取代否定, 以激励取代批评, 尤其千方百计地为在写作素材创新运用上的失败者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不停留于对个体的肯定评价, 逐步实现全班学生的群体评价, 充分发挥群体评价的激励效应;不满足于对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结论的肯定评价, 逐步实现对创新运用过程的肯定评价, 激励学生在写作素材创新运用上向创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展。优化激励表现在:

(一) 优化措施激励

1.外在激励:外在激励是通过多方法, 多渠道, 让学生运用成功的创新素材表现出来, 从而让学生在赞赏中获得写作的动力, 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具体有:

(1) 成果展示:开辟习作园地, 充分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 学生想写就写, 想评就评, 作品想贴就贴;同时, 把每位同学用例优秀的作文打印成册, 在班上传阅, 让每位同学拥有自己发表作文或交流创新思维的园地。又或者, 让同学积累好素材的半成品, 放到班级空间或者博客, 实现资源共享;最后, 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 与各类作文竞赛;通过多种实践, 摘取成功的果实, 获得成功体验。

(2) 互改互评:方式有:自己评改、交叉评改、集体评改、老师评改。常用的评改方法可以先分小组评改, 要求学生根据要求, 自觉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作文在拟题、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主题升华特别是在用例上的失误或缺陷, 然后推荐出优秀范文, 并写上评语;最后学生自评, 上交老师把关。评改的过程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 可以争议, 可以辩论, 然后再修改, 这实际上就给了他们二次创作的机会。而在互改互评过程中, 同学们主要是针对用例上有价值的观点或看法, 老师都及时作出肯定, 并鼓励再次挖掘、创新。

2.内在激励:内在激励是使学生从写作素材创新运用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 从而增强创新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 这是写作素材创新运用教学的动力因素。

(1) 朋友式:在作文教学中要求老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朋友,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品质:一要真诚, 二要尊重, 三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2) 和风式:在作文教学中建立和风式的心理环境, 学生不受传统束缚, 敢想、敢说、不屈从于权威, 他们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触发, 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 他们的不同看法均能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

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 让学生得到自我肯定, 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交流、积极探索, 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 优化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就是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寻找学生在写作素材创新运用上的成功和进步;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系, 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 对学生在写作素材创新运用上的不足予以宽容。

1.解放思想:美国一位作家曾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 就象阳光一样, 没有它, 我就无法成长开花”。中学生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尊心, 因此, 在作文教学用例中, 教师的评改指导要和学生的评改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用例不要吹毛求疵, 要多评少改, 多激励少批评。

2.激励标准:对学生作文用例的评价“标准”作一番反思, 不要因不学生不围绕“标准”进行写作, 就胡乱“枪毙”学生的劳动成果, 只要在立意上、手法上、结构上、行文上有一点、一处的创新, 就要给予鼓励。同时鼓励学生推陈出新, 厚今薄古、厚精薄滥。

赞美、表扬、精神上支持、鼓舞是激发学生的催化剂, 教师应随机应变, 变着“花样”鼓励学生, 让激励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我相信, 只要认真执行三原则, 就能让学生拥有如冰心所说的, “能表现自己个性的, 是未经给人道的, 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 心灵的笑语和泪珠”。

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作文习惯奉命和应付, 作文程式化, 教师代言化, 提笔往往是一些用得泛滥成灾的素材, 内容陈旧, 空洞俗套, 毫无新意。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原则, 能让学生的文章在用例上有新意, 不人云亦云, 达到写出高质量文章的要求。

创新教育原则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64-01

英语教学是集语言互动、语法讲授、逻辑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对英语教学方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文本重构”作为优化教学内容、适应教学创新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当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备受关注。但传统的“文本重构”往往注重对教学内容衔接的设计和编排,忽视了学生认知规律、教材内容逻辑、教学侧重关系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学为例,对“文本重构”创新提出以下思考。

一、“文本重构”要遵循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文本重构”要求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设计,使得教材内容更契合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文本重构”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把握,而忽视了教学主体——学生的教学感受。这无疑与当下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求相违背。所以“文本重构”创新首先是要遵循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例如,在重构“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课时,首先,在本章开始的导入阶段,教师应结合本课语言目标“Talk about dates”,运用情景问答等方式,对学生的预习基础和语言能力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利用学生诵读词汇的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如设计成由词汇出发,到句型介绍,再结合情景模拟开展对话练习的教学内容;最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表现,考虑是否将“self check”内容进行针对性插入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来进行“文本重构”,更符合教学实践的具体需要,有利于发挥教材设计灵活的特点,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这样的“文本重构”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课堂氛围,从而使得教学策略更有针对性。

二、“文本重构”要体现教材内容的科学设计

笔者对人教版英语教材进行分析后发现,每一章的教材内容包含Section A和Section B两个部分,其中Section A注重对话、词汇和语法,Section B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传统的“文本重构”一般采用“内容讲解+运用扩展”相结合的方式,将A、B两部分有机结合,体现了“活学活用”的教学策略。但这样的重构过程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忙于解答应用部分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新“文本重构”时注重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例如,对于“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课,可以将教材内容重构设计为:首先通过Section A的看图对话导入,结合听力材料对口语和听力进行拓展,使学生对主题和句型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grammar focus,对语法知识进行渗透,并通过Section A中 2d的结对子活动开展自主练习;最后,通过Section B中2b听力内容的训练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通过如此的教材重构,体现出教材内容从学习到巩固的全面性,发挥了教材内容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实施“文本重构”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结合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并结合科学方法体现出重构内容的科学与全面,才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收到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文本重构”要突出教学侧重的应对要求

每一章的教材设计,在其丰富的内容下都蕴含着本章侧重考查的重点。这个重点往往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文本重构”多注重教材内容衔接和逻辑设计的过程,往往忽略对教学侧重的突出和深化。这样做无疑忽略了“文本重构”在应对教学难题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教师只有注重“文本重构”的创新,在重构中突出教学侧重的要求,并提供应对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体现“重构”的作用。

例如,“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大纲归纳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即对谈论时间“When is...”句型的学习和月份与序数的表达;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将导入对话、结对活动Section A(2d)(3a)组合设计来加强“When is...”句型的口语练习和语法分析,并结合学生对生日日期的作答,开展英语月份和序数的归纳;最后,结合Section B(3a)的内容对月份和序数的表达方式进行复习。这样的“文本重构”能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教材内容的侧重点进行重新整合,有利于教师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内容,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特点、教材内容、考查侧重对“文本重构”进行创新,更加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做出积极的贡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篇1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教育理念的改变, 拔尖人才培养的观念逐渐普及, 并受到大众的认同, 现阶段, 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初见成效, 要想继续提高我国各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层次进行相应原则的遵守, 才能构建良好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土化原则

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 这导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渐进式的摸索阶段。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 国内高校十分重视相互学习、借鉴。各个兄弟院校也会定期进行交流、互动, 尤其在民办高校中, 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得到自身学校的重视, 其培养模式也在创新过程中, 不可避免, 存在相互模仿、相互借鉴的情况。从其发展现状来看, 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理念、创新思路以及创新模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甚至有部分高校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西方的国家体制、教育体制区别于我国现有的国情教育, 着手现有的教育资源, 整合梳理出符合我国发展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资源。所以高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学校资源、生源的不同, 在进行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 无法做到条件、背景以及办学环境的相同, 因此, 在构建过程中, 要遵守本土化的原则,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构建。

二、制度系统化原则

从其本质上看, 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 因此, 在进行制度设置的过程中, 要重视其系统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人才培养理念、目标、课程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设计要更加系统化。例如, 在办学体制上, 不仅仅要实现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同时还要注重这几者生源培养模式的相互衔接, 以便于实现人才培养制度的一体化。但是, 从现阶段的时间现状来看, 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 主要以教务部门作为领头羊, 但是, 这一部门往往只能够解决本科生的相关教学、教育、学籍的相关问题, 并不是对每个专业的学生及就业市场导向都了如指掌, 且受到资源、管理权限因素的限制, 并不能够解决培养模式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导致高校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 在制度设计时, 明显缺乏系统性。因此, 在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制度的系统化, 通过系统化的制度, 才能够保障学生在进行学术训练以及交流过程中, 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发展。

三、遵循整体协同的原则

现阶段, 我国高校主要实行实验区制度在进行人才改革试验区发展的过程中, 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在实验区中, 继续教育特区的设置, 将学校同一专业中将成绩好的学生排在一个班里, 其师资力量也是较为雄厚的配置。无论学生、教师都会享有一定的特殊照顾, 在教学、培养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倾斜。部分学校因为这一问题而引发多种矛盾, 如在“高手林立”的班级里心理压力过大, 教育资源的一边倒倾向, 及可能的因为矛盾而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能顺利发展。同时, 在动态分流中, 由于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冲突, 这让分流的学生无法及时适应这种情况。此外, 在学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上一系列问题的冲突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展道路缓慢, 因此, 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学校整体制度的适应性、协同性。

四、要遵循回归本源的原则

之所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何培养和构建出拔尖创新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过程中, 要遵循回归教育本身的原则问题。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是人, 即学生这一主体, 所以在培养模式探讨过程中回归到人的问题上来。必须要尊重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的规律, 一味的拔苗助长、冒进的教育方式, 就会使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偏离正常轨道, 所以一定要根据各个阶段、各个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时期进行发展目标、任务以及成长特点来制定阶段性的回归本源的原则。在进行模式探讨的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才进行人才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发展。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过程中, 要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本土化原则、制度系统化原则、整体协同的原则、回归本源的原则等原则, 同时, 还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 进行实行大类招生制度、进行通识教育、优先保障师资配备、重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策略的实施, 希望能够不断促进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摘要:现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本质演变为了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 同时, 这也是综合国力提高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拔尖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民族复兴、推动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 现阶段, 我国高校在进行拔尖人才培养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直接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在此, 结合国内知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仲伟合.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 01 (13) :98-101.

上一篇:二级教学督导下一篇:社交网站传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