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

2024-05-25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精选11篇)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 篇1

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之所以引人注目, 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更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 要进行创新教育, 就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

一、创新型教师要有博大的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习, 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是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 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博大深厚的爱。教育的含义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 而应是信念、力量、美与创造的统一。

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有了这种爱, 我们的教育才有了它最真实的意义。有这样一则故事:爱神使者丘比特问爱神阿佛洛狄忒:LOVE (爱) 的意义在哪里?阿佛洛狄忒说:“‘L’代表Listen (倾听) , 爱就是要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要, 并且予以协助。‘O’代表Obligade (付出) , 爱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更多的爱, 无私地去灌溉爱之苗。‘V’代表Valued (尊重) , 爱需要展示你的尊重, 表示体贴、真诚的鼓励。‘E’代表Excuse (宽容) , 爱就是仁慈地对待, 宽容对方的缺点与错误。”

创新教师就应具有这样博大的师爱, 这样, 教师才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呼声, 才会营造民主、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我展示;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无天”、“无拘无束”的表现持宽容态度;才能对学生的新奇想法持宽容态度, 并时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学观念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树立民主的、科学的、适应现代教学观念是教师创新的前提。

创新教师应在课堂上从一名教者, 转变为一名引导者、一名组织者,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组织学习材料, 让学生自己发挥已有的本领来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新的本领。爱因斯坦说:“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而不是搬书本。”然而, 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其任务只是把知识从教科书搬到学生身上, 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知识量方面的积累, 根本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主要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说, 而且要教会学生怎么做, 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创新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培养, 如培养学生的胆量、意志、拼搏精神、进取意识等,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三、创新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教师用什么方式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它是教师创新的关键。教学方法的创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开放性原则, 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创新性原则, 把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学生掌握现成知识转到引导学生创新、探索上来;能力本位原则,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 加大实训的力度;挑战性原则, 提倡向教师挑战, 向课本挑战, 向权威挑战。在五项原则指导下, 酌情采取一系列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海滨仲夏夜》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们饱览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木争荣的大好《春》光, 感受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情, 今天, 我们将一起漫步‘海滨’, 来欣赏威海夏夜那迷人的景色。”三言两语就把学生们引入了教学情境。另外, 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诱导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

四、创新教师要讲究言语礼仪

创新教师应锤炼、优化自己的教育语言, 使自己成为完美语言艺术的追求者和艺术者, 成为学生的典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许多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他们需要知识补缺的同时, 还特别需要更多的精神鼓舞。因此, 教师要探究表扬的艺术, 讲究批评的技巧。教师必须带着高位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 努力从一次好的作业、一篇好的作文、一次正确的答题及一次较好的发言等点滴成绩中去肯定他们, 用欣喜的态度、热忱的话语高度评价他们, 向他们传递“你能行”、“不错”、“你会成功的”等信息。批评学生的错误时, 也不妨先对他的某些长处、优点表示赞扬, 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 他就会听进去了。从而, 使自己的礼仪语言, 像涓涓的溪水, 潺潺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育出红艳艳的桃李。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新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之中, 涌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创造性思维和方法,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并在教学中不断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师, 要进行创新教育, 就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师, 没有创新型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言语礼仪

参考文献

[1]杨素琴.创新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2]潘永庆、孙文彬.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李志东.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11月

[4]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 篇2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全面铺开,新课程也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其在思想理念,教材处理,以及对学生的评议等问题上的角色扮演,直接影响着新课程能否被正确执行到位的问题。

只有教师成为新课程理念最透切的领悟者,才能成为教学实践最有力的指导者。要解放课程,首先就应该解放教师。

一、教师要由纯历史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第二是人本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段话也集中体现了民主和人本主义思想。所以,树立人本意识,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创新的首要任务。

二、教师要由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1、教师对新教材的开发和设计。

“以校为本”的思想为我们带来了必要的支持和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更新观念,主动出击,勇于承担起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任务,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开发设计出我们心中理想的历史教科书。让教科书给人的感觉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和风趣活泼的。其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在于:它是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史学,是全社会成员可以享用的巨大人文精神资源,而不仅仅是为了服务“鉴往知来”的政治工具。2、教师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

对新课程组织实施,这是教师角色创新的关键。不管新课程的设计是如何先进与科学,归根结底是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并严格执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历史课堂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最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

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也是新课程的组织实施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课程的开发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组织和实施,反过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又能促进新课程进一步开发。

三、教师要由考试的裁判者而成为学生求知和发展的激励者。1、把握情感性原则。

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中,不能像法官和裁判那样超然于对象之外,而应与之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只有这种用心灵呵护出来的爱心教育,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引入正确的情感轨道。2、把握前瞻性原则。

教育的滞后性警醒我们:不可能通过周密详细的计划,分门别类地培养每一个专业,每一种职业甚至每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设想,只能是善良的愿望。就像计划经济永远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一样。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3、把握差异性原则。

在传统教育机制和评价体系中,不少老师习惯于把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视为是天生的“笨”而毫无发展的可能。他们试图严格按照某种模式把众多的学生培养成理想中的“人”。其实,学校不是工厂,教师也不能像工人生产标准零件一样来培养标准的国民。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其总体思路中明显反映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 篇3

从本质上看,校长创新是指校长主体顺应时事、切合实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主动变革地应对形势和环境变化而积极地探索,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不断图强图优图新的核心发展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在理论基础、信息视野、观念意识、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内在构成、体制机制、系列与统筹等许多方面的不断变革与优化,显示出其中的最新思路、对策、战略、方针、政策和动力。

从根本特征上看,校长创新就是由校长主体在实际领导范围内创造出生机和活力,推动进步和发展,引领潮流,务实地进行创新。事实上,这是一种带动、发起、催生和推进其他创新的动力性、核心性创新,体现出最实质的创造性、先进性和光明性。

从领导学原理上看,校长创新就是现代领导的本质属性,领导的本质要求校长必须不断地创新。校长创新与校长领导过程和校长工作业绩息息相关,更与校长领导客体的命运福祉乃至校长本身的成败得失息息相关。

首先,创新校长(校长作为客体)。一是通过职务培训使校长自身素质创新,包括校长的理念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创新、领导方式方法的创新等。二是校委创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使学校领导班子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班子成员工作态度方式方法及领导艺术等创新。三是工作环境的创新。大环境包括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创新、上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上的创新、学校周边地区的生产关系的创新、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创新等。小环境是指教职工对班子的认同感和支持程度、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高低、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师德师风等。

其次,校长创新(校长作为主体)。一是校长通过創新思想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期的工作目标。二是通过狠抓校委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促进学校管理层的创新。三是通过校长产生机制、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教工队伍建设等创新,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再次,校长创新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校长主体自身的创新及校长领导活动的创新)。第一,把握创新的思想前提——自觉带头促使教育理念的创新。第二,树立“非创新无以自强、非进取无所作为”的进取观念——坚定创新的信念。第三,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校长的主体素质。第四,依靠创新的不竭源泉——汲取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第五,抓住创新的关键环节——树立优良的校风、领导作风、教风及学风。第六,优化创新的外在环境——良好的制度和氛围。第七,带动并发挥出最大的创新力量——在教科研方面实现理论突破、应用突破而创造出自己的或原创的知识产权。第八,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全面育人原则——极大地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发展力。第九,党政方面则更加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先进性、创造性和综合力——真正能够站在政治潮流的前头。第十,校长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和实践——校长要以自己的强大活力、创造力、开放性、通达性、灵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适应性来面对校内外的一切。

最后,创新型校长。校长要以新的视野和角度,以新的勇气和胆略,更以新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破除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束缚,突破本本,打破常规,超越传统,超越固有的模式、路径和影响,因时切境,灵活应变,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和发现,确定新的目标和思路,探求新的答案和出路,发明并运用新的方法和手段,采取新的措施和对策,进行新的行动与运作,更有成效地应对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创造新业绩,满足新需要,实现新的进步与发展,达到新的教育目标、境界与水平,构建教育的新模式、新框架、新理念、新内容和新形式。

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 篇4

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其意义要求破除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观念, 以及摒弃在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支配下的功利主义短视行为。确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行为, 要认识到教育既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又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进而树立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的教育质量观。

在教育现状中有些教育存在着无视或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行为。究其原因是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提问, 遇到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期的答案不一致时, 有的态度极不友善, 恶语伤人;有的明明教师提问本身有问题, 还责怪学生、甚至变相体罚学生。这些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实质上是教育观念不端正的表现。在这些教育行为的背后, 隐藏着不正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观, 它无视学生存在的价值, 无视学生发展的可能, 因此,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针对传统教学注重认知领域的发展, 而忽视学生情感培养的缺点,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提出教学目标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 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 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形成人的正确情感与态度以及独立个性, 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个性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

当前,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 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 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 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 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 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从横向角度看, 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角度看, 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性。其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是附属的, 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正如不同学科, 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 不同学科,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向也有所区别。但就其共性而言,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 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第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 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 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 人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 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从实践的角度讲, 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教师创新性的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首选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 联系社会实际, 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尊重学生的个性, 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因时而变的方法和手段

《吕氏春秋》中的《察今》虽寥寥二三百字, 但其“时变法亦变”的观念和主张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政治文化上千年。不只今人读了感慨不已, 若干年后可以预见后人读之仍会抚心而叹。创新教育实际上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要落实创新教育根本的问题是需要有效的因时而变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 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并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练习语言知识, 同时能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一个锐意进取的教师可以在任何事情上挖掘出可创新的因素, 把创新变成一种习惯,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新意和趣味。

比如英语学习中的单词教学, 可以尝试采用语音记忆法、同义词反义词法、构词法、游戏法、联想法、典故法等。方法多样性使得单词记忆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大大提高了记忆的效果。再如让老师和学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当老师,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新课的讲解内容和方法, 挑选主讲“小老师”上台讲课。由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同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教学的效果反而更好。

现代通讯、网络、视频等技术的高度发达, 对我们的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 调用多种感观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抱怨,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问题, 需要强调一次又一次、讲授一遍又一遍, 而学生却是错了一次又一次”。老师弄不懂, 学生也不明白。殊不知, 长期的教师口授以及黑板加粉笔, 早就引起学生们对这些单一刺激的疲劳, 纯粹的填鸭、灌输让学生左耳进右耳出, 课上完了, 上课内容也就忘到了一边。而学习是一个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长时间单一方面的刺激, 必将使学生对这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麻木, 也就会出现学生似乎在认真地听讲、做笔记, 大脑中却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象的现象了。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 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强化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新技术的应用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多媒体操作能力、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创造能力。否则不能正确运用多媒体设备会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 起到相反的效果。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另外, 我们的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相应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来。这些都是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创新教育的达成需要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实践

教师是人类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是学生的楷模。俗语说“要给别人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何况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教学方法日益进步, 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 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 接受继续教育,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增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水平。

教师更新知识首先要继承前人总结出来的合理东西, 其次要学会创新,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前人的东西。在知识激增和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 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论等, 都要求教师能及时地学习、了解和掌握, 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

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要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就能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能从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主动探索, 并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 培养出创新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 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要实施创新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统一,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 同时更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启发式教学。

作为21世纪的教师, 不能再搞一言堂。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多开展课堂讨论, 在讨论中, 注意发现学生的才能与不足,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协助其发展或帮助其弥补, 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要及时表扬, 以激励本人启发他人, 加深创新意识。

2.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开拓创新能力。

教育科研是架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一座桥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具有开拓创新能力, 这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 也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的尺度。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处有学问、处处待研究。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当学问去研究、当科研去探讨,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创新。教师只有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与时俱进创用教具。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它使教学的内容、方式等发生了质的变化, 使信息的获得和传递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如果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将很难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 更谈不上进行创新教育。而教育现代化, 就是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 将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跟世界同步发展的水平, 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因此, 教育现代化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在教学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具。虽然传统简单的教学器材, 如一支粉笔、一条教鞭、一块黑板等, 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面对现代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传统的简单教具的教育效果日益捉襟见肘, 如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少, 传播知识的媒体比较单一, 有的知识的展示缺乏生动形象性等。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要人才,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条件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并根据实际创设教具和课件, 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使学生更直接地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立力.谈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转变[J].黑龙江教育, 2001, (12) :18-19.

[3]易亚红, 胡军.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J].湖南教育, 2002, (12) :27.

[4]潘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J].教书育人, 2002, (10) :28.

音乐教育,呼唤广阔的创新天空 篇5

音乐教育,呼唤广阔的创新天空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二中学 李锐波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承载体,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输极可能多的知识,这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导致他们对音乐课没有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学习兴趣被提到新的日程。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音乐教育,呼唤广阔的创新天空。

“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也不单指“前所未有的世界首创”,就是相对于旧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物,是我们音乐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所持有的态度。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不拿教师权威控制学生的能力,不拿“标准答案”约束学生思维,多些引导,多些启迪,发掘他们本能的表现力,我们就能够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艺术课堂就会生机勃发。

一、要相信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师往往低估学生的判断力或者担心学生错误的判断偏离教学中心,耽误课堂时间而代替学生判断,学生就像小绵羊似的顺从地让老师领着走,不敢斜视,不敢回头,这使学生失去了灵感。其实,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如果我们放下老师的权威,大胆让学生参与,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意识便会萌发出来。在一堂课上,我让学生利用所给情景“火车来了”创写节奏,我先启发说:“火车开的那一刻,开始在你眼前,慢慢的远去了,如果用力度记号来表示……”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由强到弱。”平时很调皮的一个学生抢嘴说:“由弱到强”。话音刚落,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投来了反驳的目光,我也出乎意料,于是问这位学生:“怎么会由弱到强呢”?他居然低头不语,我又启发说:“这个题目不是唯一答案,你想的一定也有道理,大家很想听听。”其他学生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这位同学才开口说:“火车刚开的时候,乘客没有感觉,因为平稳而且声音很小,后来声音才大起来的。”是啊!同样的事物,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我鼓励了这位同学。由此,其他的学生也开动脑筋,创写出了各种各样的节奏,而且力度记号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想象啊!可见,学生有自己的判断,一旦得到肯定,便找到了自信,才有可能再进一步想象,这也许就可以看作是创新意识的萌发吧!

二、创设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

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民主的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宽容了解,才能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冒险;二是愉悦的课堂教学。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们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求知过程的探索中,在萌发创造思维的最佳情景中尝试、探索。

在音乐课上,我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用歌声和舞蹈与学生交流,音乐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民主的的环境。在学唱《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根据教参提示边做手势边让学生听录音。我问学生其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处理使你产生哪些联想?很多同学通过看我刚才的手势,说好象看到纤夫们由远而近,由近及远,这正是我要的答案。但我还试着问:“还有其他想法吗?”又听一遍录音后,很快就有同学说是纤夫们拉纤时克服困难时的描写:没用力――用力――渐趋结束;又有同学说:“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是社会底层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情感抒发:呻吟(压迫性)――呐喊(反抗性)――呻吟(无奈性)。”我着实为学生的这一看法震惊!试想在一个没有民主的环境里,一群唯师是从的学生怎么可能有这种标新立异的想法?取而代之的则很可能是学生小心翼翼地猜测老师心理或为了取悦于老师而违背自己的真实情感,那么上述学生的“高见”也许就不会诞生了吧!

三、为学生创造尝试的机会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习惯把事情交给学生做,怕“乱”,把学生花在探索上的`时间看作是“浪费”,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做,而恰恰是这种乱存在着求异性,萌发着初浅的创造意识,教师要经常安排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去尝试。我经常在课堂上故意做错误的讲解和示范,打破学生对老师的“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也经常安排学生向老师自由提问的时间,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语)还有为图画编配音乐,为歌曲配器等,能给学生创造尝试的机会很多,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给学生留出说话的时间

音乐确实是一种语言,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做出新异的猜想。欣赏乐曲的时候,尽力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构成画面,用耳朵听,用脑去听,用心去听,细细品味。我发现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时会不由地闭着眼睛随着乐曲打节拍,或摇头晃脑,面部表情极其丰富。我想,在他们的头脑中一定是一个个神奇的世界。一曲《空山鸟语》之后,学生们互相交流情感,有的说乐曲最激烈的地方,像百鸟歌咏比赛,有的却说像鸟在争食;模拟鸟的叫声那段,有的说像小鸟迷路了,有的说是春光明媚的早晨,两只鸟起床后,在互相问候;更有学生说像想要缈堑男∧裨谇没髀芽恰…课堂气氛极其活跃。那么再来欣赏《空山鸟语》的时候,细细体会学生所言,却有其中意味……

以上所述几点,是笔者教法中的点滴体验,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不奢望学生能出什么大的创造成果,只要我们能在音乐教学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习惯,那就是对学生负责了。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机。音乐教育的真谛所在应该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吧!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重任,其主流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平台,搭建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利益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持续推进。从国际来看,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特别是网络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转轨不断加快、利益调整难度加大、社会矛盾频发,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潜在挑战和困难更加凸显。当前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呼唤创新

面对新时期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突破的希望在于创新。创新,着手于创造,着眼于新生。创新是指立足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一方面对以往的经验进行科学地总结,从而实现辩证的扬弃;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制定出一整套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1.突出主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第一,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的思想武器;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在高校师生中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不懈地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高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来,不断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凝聚力和正能量。

第三,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是思想道德建设。要在高校师生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服务大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青年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他们大多是“80后”和“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涉世不深、观念开放,思想活跃,崇尚个性,政治鉴别能力不强,更容易为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生活方式所影响,因此,我们要结合青年特点,精心设计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3.深入实际,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当前,高校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党员干部都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加强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都要深入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一线,走进师生内心世界,了解师生诉求,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释疑解惑工作。

4.拓宽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性

一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开展“三进”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承担着向学生系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具有时程长、系统性、制度化等优势,把握好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情怀;要办好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让学生锻炼能力,拓宽视野,全面发展,具备完善的人格品质。

三要发挥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内舆论阵地的积极引导作用,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兴传媒工具,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5.形成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多方面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构建协同机制:必须从全局出发,做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决策、机制、管理和实施的协同,目标、任务、方法和渠道的协同,领导、队伍、制度的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建设、师德建设、学生管理协同;师生思想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协同。

6.服务师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学生是高校广大教职员工的服务主体,教师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主体。要把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助学解困工作,想方设法为师生解除生活之忧、学习之忧、心理之忧。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在面向学生教书育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通过其引领学生、凝聚学生,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侯捷.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呼唤创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数学教学呼唤创新教育 篇7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试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探索, 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去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 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问题, 才能有新的发现, 新的创造。如果青年华罗庚对苏家驹教授关于代数五次方程的解决, 若不加以怀疑, 怎么会‘敢向明星试微尘’, 而予以否定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善问, 大胆质疑, 努力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 从而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

作为教师, 首先要提高认识, 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扬创新精神, 改进教学方法。前不久, 县教研室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初一数学观摩课, 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 这堂课首先提出问题:小李有长方形 (长为a, 宽为b) , 正方形 (边长为x) , 正方体 (棱长为y) 各2个, 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个, 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 2ab+5ab或 (2+5) ab; (2) 2×4x+5×4x或 (2+5) 4x; (3) 2Y3+5Y3或 (2+5) Y3。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 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 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 学生听来枯燥无味, 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注重了过程反馈。

二、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因此解题教学中,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 于过程中形成创新技能。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 这是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 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 一个钢筋三角架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 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 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 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 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 (允许有余料) 作为两边, 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 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题中截法似乎较多, 实质上只有两种, 即12厘米, 30厘米, 36厘米和10厘米, 25厘米, 3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 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课堂的提问, 作业的编制应该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活动中, 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 去探索。它是发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是学习的动力, 成功的关键。大量科学事实表明, 强烈的探索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 巧妙地提问和适时地点拨, 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或完成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或对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的新的见解等, 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 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有一定的应用性。例如, 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县城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 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 老师点评, 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既需教师的主导, 也需学生的主体, 师生共同配合, 学生创新能力才有更大的提高。

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在数学教学中, 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 持之以恒, 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总之数学教师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 顺应时代改革的潮流, 在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等方面不断创新, 为祖国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创新教育呼唤开放式的化学教学 篇8

一、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

充满生机、有序、发展的事物, 无不是开放的。宇宙在向无限的空间膨胀着、开放着。自然界如此, 人类社会也如此, 教育也是如此。教育的分支———化学教育同样如此, 化学教师应当树立开放的现代教育思想, 把化学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把学生带向生活, 把生活引进学校, 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 采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手段, 指导学生形成开放的学习方法去认知、去设计、去操作、去探究、去实践, 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 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 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场所。

二、开放式化学教学的展开

1. 化学教师思想的开放

提倡化学教师思想开放, 很重要的一点是化学教师应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 心甘情愿地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会学生独立地学习、思考, 去创造、创新。

2. 化学教育资源的开放

化学教育资源的开放是对传统的教材、黑板、粉笔的升级与挑战, 是尽可能利用一切有利于实施化学教育的信息、媒体、载体, 实现教育资源最佳配置和发挥其最大功用的必然选择。进入信息化社会, 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封闭校园教育的桎梏, 将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一方面进一步发挥教材、参考书、实物、模型、图表、图书馆、实验室等传统教育媒体的功用,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化工厂、科技馆、博物馆等社区化学教育资源的教育作用, 重视化学声像材料应用、多媒体化学课件开发、虚拟化学实验资源建设, 尤其是网上化学教育资源共享, 可以大大降低学习成本, 提高学习质量。

3. 化学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化学的昨天、今天、明天———典型元素的发现, 物质结构的探索, 化学原理、概念、定律的创立, 新发现、新发明、新合成、新进展等。还要针对教材内容偏重学术性, 缺乏社会性、时代性、生活性、应用性的不足, 努力联系实际, 渲染化学的时代气息与发展视野。如:讲同位素知识, 可介绍衰变法在考古中的应用;讲铝热剂介绍利用铝热反应原理定向爆破拆除旧楼;讲氢元素时, 展望未来理想的能源材料;讲二氧化硅时, 介绍光导纤维在现代通讯中的风采;讲有机化学时, 可讲述高分子智能材料形成;讲化学工业时, 可介绍发展中尚存的不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诸如能源问题、环保问题等等。

4. 化学教学方法的开放

(1) 开放的问题法 (问题教学法)

开放性化学问题应当强调答案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对问题发表自己见解, 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侧面、层次、范围得出各种结论。如, “有两瓶无色溶液 (NaCl, K2CO3) , 请设计实验予以区分。”该问题有很大的开放度, 每一个学生都能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2) 开放的实验法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 主张学生自行设计, 独立实验, 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如, 请设计实验: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硫酸镁杂质制备纯净的氯化钠。”让学生探索根据什么原理、性质, 如何去操作?如何设计操作程序, 先除去Mg2+还是SO42-……通过这样开放性的探索设计将极大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开放的练习法

练习是在有关化学知识基础上进行口头的、书面的或实验操作的实践作业活动。开放的练习侧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开放性化学练习强调命题技巧, 巧设“多变”因素、“多解”因素, 富于思考性、研究性、探索性。开放性化学练习尤其重视化学课外练习, 不去搞“题海”“应试”, 而是调动学生兴趣、热情去制作 (化学产品) , 去测试 (定性、定量) , 去写作 (科技小论文) , 去参观访问、听讲座, 去讨论实验, 去训练提高, 去改进应用, 去发明创造。

语文课堂呼唤创新思维 篇9

一、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使学生主动的去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并把克服困难当成是一种享受。但如果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则很难让学生不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 那么后续的教学操作即使再精彩都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那如何让学生把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呢?一个好的导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扣人心弦,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山市》时, 可以先展示了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在学生惊叹之余, 马上设疑“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那你们了解‘鬼市’吗?”“‘鬼市’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它和海市蜃楼有什么联系?”这一系列有悬念的问题, 会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 接下来学生会主动去探究, 去寻找。在这种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跃跃欲试的状态下, 创新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中教师是注射器, 学生是接收容器, 教师说的头头是道, 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学方法法必须改进。

1. 创设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以往我们的教育都是老师讲, 学生听, 而新课程提倡的创新教育是一种合作性教育, 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思维驰聘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创新能力的自信, 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索、思考, 善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 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状态之下。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个引导者, 要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 鼓励学生创新, 在宽松的课堂中让学生敢于创新。

2. 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开发, 鼓励学生独立地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 求得多种答案,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龟兔赛跑的故事, 大家都很熟悉, 传统的观点都是兔子因骄傲而失败, 乌龟不气馁坚持到底取得胜利。但我们何不引导学生从新观点、新角度大胆质疑:“兔子睡觉的原因仅是骄傲吗?”“兔子值得跟乌龟赛跑吗?”“乌龟尽管如何不气馁坚持到底, 但跟兔子再比一次的话还会取得胜利吗?”……这样的质疑不仅开阔了思路,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

3.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只有疑, 才会思, 才能从墨守陈规中走出, 才能创新。质疑问难的长期运用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它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我认为关键要鼓励学生“放胆”, 大胆地提问。一开始学生所提的问题, 即使是杂乱无章, 甚至提得不恰当, 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筋的一面。这样学生才敢问, 要不然连问都不敢, 何谈有质量的问题呢?而一旦学生敢问, 将问变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提的问题质量便会逐步提高。这样长此以往, 学生便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发明, 从而创新的能力也能逐步提高。

三、改善评价方法, 加强创新测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与求学的欲望, 而教师激励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条件和机会,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题思路, 特别是对那些非常离奇的、出乎老师预料的想法或见解, 要给以激励性评价, 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闪现的“火花”。

另外教师一定要重视开放性问题, 当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提出以后, 学生会给出各种答案与设想, 这时教师应仔细倾听, 参与讨论, 引导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不要过早地评论好坏对错。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点, 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 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的追逐中。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出:生活是五光十色的,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思维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总之, 如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势在必得,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从而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成.任强:《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市场需求呼唤技术创新 篇10

但光鲜的数字背后, 还隐藏着一些问题, 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的快速增长, 并不完全代表市场的真正向好。据了解, 很多企业为了避免出现2009年时的产能不足、供不上货的情况, 纷纷投巨资扩大产能, 2009年底即开始加紧生产、备货;行业外的企业、跨国公司也以各种方式介入农机生产领域。2010年企业和产品的大量增加, 并未催生想象中的“火暴”场面, 市场反而表现得很“平淡”, 很多生产企业、经销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品压库现象;进入2月以来, 一些产品甚至还出现了销售下滑的情况。正如本刊年初所预计的那样, 市场“虎威”开始显现。

市场反应平淡的原因:一是各地等待购机补贴指标下达;二是经济形势好转, 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三是用户购机更加理性。除了这些表象的原因之外, 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传统产品市场的部分饱和与高、精、尖产品绝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记者采访中发现, 对于市场急需的一些大型、高性能、高效率的农业机械, 要么是国外产品, 价格昂贵, 农民无法承受;要么是技术、可靠性、生产工艺等都有待提高的为数不多的国内产品, 农民等待观望, 不敢轻易购买。这种矛盾的存在, 说明过度依赖于传统产品,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是不能维持行业长久发展的。行业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据统计, 目前我国农机工业的新产品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 绝大部分还是技术简单、规格类同和水平落后的低端产品, 整体与先进国家相差近30年。如拖拉机, 国外早已是无级变速、负载换挡, 而国内产品还是啮合套换挡;联合收割机还停留在2型机的水平;半喂入收割机依然在走仿制的路线。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国外引进, 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 难以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缺乏,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缺失, 高端技术和市场主动权操控在外企手里。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介绍, 如果请国外公司帮助国内企业开发设计负载换挡拖拉机, 报价超过1 000万欧元, 要价之所以这么高,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目前没有掌握负载动力换挡的关键技术, 也没有掌握拖拉机配套的电控技术。中国的农机正由传统装备向现代农业需要的装备转变, 更需要关键技术的支撑。由此可见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和需求的紧迫性。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对于中国农机工业来说, 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过。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激励下, 部分企业已经走在了创新的前列, 尤其是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来, 在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 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水平, 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方面, 做出了很多成绩,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谈写作教学呼唤创新 篇11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相信你对你怀着希望,你就是他们的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你就是他们的老师,你说的一切就是权威、就是生活中智慧的化身,是朋友。”怎样赢得学生信任,怎样成为学生永久的生活老师、朋友? 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火热的生活,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丰富活动的内容,培养广泛的兴趣,如举行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故事比赛、美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直接参与中,体会真情实感。活动的内容多了,兴趣广泛了,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同时,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感受、体验和理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如写日记,养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默契的尊重、理解与心灵碰撞,不但培养了学生乐于写作的兴趣,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学习过程,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长跑的良好训练。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佳作不断涌现。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中的好处变成自己的”( 张志公《怎样过语文关》) 。学生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就开始写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等,还引导学生背诵大量的古代诗词百余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同学们都能熟练背诵多首。杨万里、朱鼎、文天祥、辛弃疾、岳飞、苏轼的名篇,学生也能背诵多首。我还引导学生背诵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等二十余篇。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朗朗上口地背诵古代诗词,积淀了雄厚的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册教材《积累·运用三》申的习作; 要求读一本好书,或看一个好的影视节目,用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学生纷纷交上他们的作品: 读《死魂灵》有感,读《心中的冰点》有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读《哈利·波特》有感……望着学生笔端流淌的激情,倾听学生成长的心曲,虽然他们的认识还很幼稚,虽然他们的创造还不够完美,但是,他们用行动召示着"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的兴趣己经养成。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写作愿望,其间蕴含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哲理。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细心观察、用心倾听和亲身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我们就是要教会孩子能看到美和感受到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投人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读书学习是生活,参加各种活动同样是生活,如果远离了生活,不能直接面对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很难写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审视的态度、思辨的眼光对待生活,绝不能教育学生成为精神上的盲目乐观主义者。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自由自在表达和有创新意识地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约束。关注现实,面对环境恶化、沙尘暴严重的现象,学生写出《别样的春天》“天地间迷茫茫的一片,漫天飞舞着黄沙,刺得人们不敢睁开眼睛……我不禁掩面长叹,春天,你是怎么了? 难道你想以此惩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吗?”面对学习压力过重,家长的过分期待,学生发出了悲愤的呼唤一一《我想退休》,面对大街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老疯子的痛苦生活,学生写出了《他,走在冷冷的秋风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体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写出了关注现实、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作品。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即教育”。的确,走进社会就是走进语文教育的大课堂,走进生活就是走进你最亲近的语文老师。

四、“文章不是无情物”

有的学生面对写作感到尴尬,因为生活中没有太多的新鲜事,没有太多的惊天动地的人,所以,他们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好的作文不在于选材多么独特,而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是否有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从写作教学看,应重视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上下功夫,在写作指导上,教师要减少对学生想法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我经常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当我引导学生理解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 “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学生激动了,他们突然明自,原来自己的父母曾经给予自己的是多么博大深沉的爱啊! 学生充满激情地在作文中写道: “爸爸,您就像浩渺的大海,包容了狂风巨浪,却永远有属于我的幸福的港湾! ”“妈妈,您逝去的青春年华里,我看见您的眼睛充满了希望———因为是您纤弱的双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孩子的成长!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养成了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好习惯,作文也就充满了真情实感。只有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才有震人心魄的魁力。

上一篇:现代中医治疗下一篇:外汇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