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教育(精选12篇)
研究生创新教育 篇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因而,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谁拥有知识资源越多, 谁就最具有竞争实力。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它是以培养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高层人才为目标的, 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 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近几年来, 全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资源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 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譬如, 从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培养模式发生变化, 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发展, 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面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等等。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 塑造现代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因此, 任何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创新管理, 健全管理创新体制
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是创新教育的支撑条件和硬件保障, 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 首先, 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有创新、要达到培养研究生的目的, 就必须先在管理上下工夫, 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有创新。研究生管理干部要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积极大胆地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创新, 扫除体制上的障碍, 积极积累知识, 使得研究生管理形成一个具有学习创新型的管理体系, 适应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
如何加强创新管理, 需要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管理者要从大局出发, 从当前基础型研究的国内外形势和动态出发, 深入了解和清晰认识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战略意义, 结合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学科等特点、研究生指导教师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发展潜力、地域条件、工作环境以及多年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 不断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和兄弟单位成功的做法,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适时调整战略思路, 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其次, 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在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过程中, 一要树立全面质量观, 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二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 依法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按照有关法规, 实行严格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 并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 把好质量关;三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等专家系统在执行监督、学科评议、质量监管以及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四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 加大检查评估力度。
二、加强学科建设, 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体制
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科研层次、规模大小、实验条件、学术水平等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布局、规模和水平, 构成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知识平台, 决定了创新教育的学科环境。不同的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 宽广的学科结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 为了加快学科发展, 促进学科的交叉, 培养单位应该大力鼓励研究生导师跨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中, 大多都从文化环境、管理环境、学科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因此, 良好的学科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实施基本条件, 高水平的硬件资源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因素。
其次, 要推进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 逐步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使他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 而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 改变教学方式和研究生指导形式。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更要注重交叉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 要突出前沿领域知识的教学。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 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研究生的指导形成要逐步实行建立“导师组”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在研究生的教育中, 要注重个性的发展, 在培养计划、教学、论文等环节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 使得研究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 积极锻炼创新能力。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开展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并开拓视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导师的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因此, 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需要导师具有宽厚的知识面、高超的学术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能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有所建树。导师始终要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 立足于知识创新。这样才能保证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树立全面质量观。导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 不但教导研究生任何做学问, 还要教会研究生任何做人, 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对研究生来说, 要培养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献身事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加强对研究生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教育, 培养研究生无私无畏、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 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崇尚诊治、推崇逻辑的理性精神和追求实证、把握规律的物质精神。因而, 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学风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导师队伍, 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学术交流, 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仅需要研究生的自身素质和努力, 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 而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是创新教育的源泉, 创造的思想来源于批评, 浓厚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也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保证。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以客观的、公正的、善意的和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
因此, 在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 要始终贯穿着批评的基本原则。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 为研究生的能力训练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指导。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论坛, 有效地开阔研究生在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查阅文献、撰写论文等方面视野, 有助于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强化训练。
五、增强竞争与激励机制, 建立研究生淘汰制度
合理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适当建立淘汰制度能有效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 我国研究生收费实行公费培养和自筹经费并存的双轨制度, 公费研究生的比例极低, 大多数研究生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研究生为了生活问题忙于奔波, 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研究生的精力和时间。许多承担纵向课题的导师及其研究生已获得的科研成果和给予他们的物质奖励远远不能成正比,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人才在具有难度的创造性科研事业上精力与时间的投入量, 极大地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为了使得有才能的研究生从忙于生活问题中解脱出来,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加大助管、助教力度, 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对研究生产出的创新成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另外, 随着研究生教育向大众化发展, 研究生的入学门坎大大减低了, 培养质量的控制尤为严重, 引入淘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都实行淘汰制, 他们入学率很高, 但淘汰率也很高。因此,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淘汰制度也是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我国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实行筛选制度, 但总体淘汰率较低, 没有真正达到淘汰机制的目的。
综上所述,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具有专门知识、有独立工作能力专门人才。“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 而是一种指导思想, 一种教育观念”, 其本质是人自身的创新, 即培养人在自身的主体创新活动中不断创新自我的素质和能力。因而, 与研究生的素质教育的目的相比, 光靠传统的培养模式, 是难以达到培养目的的。研究生教育不但在管理上有创新, 还要在实际教育制度上进行创新, 即要进行研究生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要加强创新教育, 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即“三创教育”) , 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要始终坚持了“质量第一, 宁缺毋滥”的原则。面对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 对研究生的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必然的趋势, 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以及管理人员都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脚踏实地, 从源头上抓质量, 使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创新文化的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宇.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 2007, (3) :122-123.
[2]李伟, 陈军, 李院莉.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7-8) :41-42.
[3]张喜梅, 薛焱华, 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4) :78-80.
[4]梁海霞, 吴哲敏.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9) :21-22.
[5]范钧, 王小飞, 汪益民.对研究生素质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4) :22-25.
研究生创新教育 篇2
吴松
一、我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意义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水平。
二、我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我校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我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建设目标
研究生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建立符合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体系、培养制度和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设一批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出一批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造就一批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优秀指导教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较好导向性和较强操作性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评估机制与监控体系。
三、我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项目
1、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项目的意义
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急切需要,是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的根本保证。我校争取在2007年成功申报艺术专业硕士,弥补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的不足,使更多具有艺术天赋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长期工作在艺术文化产业一线的人员能够进行专业深造,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文化艺术事业繁荣输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
2、建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项目的措施
我校的艺术专业硕士将同普通研究生一样采取学分制管理,紧扣艺术学科相关专业特点制定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与艺术创作、设计实践能力的专才培养相结合。实践环节注重学科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的宽口径与实务训练相结合,实行教学、实践“双导师制”,以学校、行业、实际工作单位相结合,依托我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视美动画公司动画创作基地(我校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建)、以及我校教学试验中心(已申报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完善的艺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的优越平台条件,组织校内外的专家队伍建立教学、实践“双导师制”,为艺术专业硕士的培养量身制定适合行业特殊性的培养计划和方案,确保艺术专业硕士培养的教学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输送高水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人才。
(二)建设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精品课程项目
1、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开展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是进一步更新研究生教育观念,深化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研究生教学模 2 式和教学手段,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信息技术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举措。我校从2003年实行研究生学分制培养方案以来,已开出了100多门研究生学位专业课程,其中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受到研究生欢迎的课程有《现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视点》、《通俗文化与通俗艺术》、《美术学研究方法论》、《绘画与观念》、《现代艺术研究》、《当代艺术思潮》、《传统油画语言研究》、《彩墨人体写生》、《现代设计史》、《设计艺术学概论》、《环境空间艺术设计概论》、《图像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摄影概论》、《影视美术概论》、《交互技术》、《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等。我校将根据市教委对优质硕士学位课程项目建设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开展研究生硕士学位课程的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形成一批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适应、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并通过开展校、省(市)两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的评选,推动我校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逐步建构起具有创新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2、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措施
从2007年至2010年,我校将每年评选出3-5门校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建精品课程达到20门左右,建成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10门以上,为申报重庆市(省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积极创造条件。在优质硕士学位课程评选条件上,将把握课程设计具有创新意识、课程教学规范、课程开设具有连续性、教学效果好、受到研究生欢迎、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原则,评选出基础条件好、课程教师梯队合理且稳定的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并带动我校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全面建设。我校将按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规定,每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投入启动资金1万元,经一年建设期检查评估后,根据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将继续投入建设资金1~3万元;评选为重庆市(省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的,我校将保证建设资金的1:1配套投入,确保优质课程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好在重庆市高校艺术学科硕 3 士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作用。
(三)抓好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项目
1、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目标
我校将根据关于建立校级、省(市)级、国家级三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的要求,切实抓好我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通过开展研究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发现人才,鼓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改变我校研究生培养重创作、轻科研、重实践、轻理论研究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艺术人才。我校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检查,大力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坚决遏制论文抄袭等学术腐败的行为,从人才培养的出口关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2、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措施
2006年,我校在全国八大美院中率先实行了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通讯评审,每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送往1名校外专家和2名校内专家进行盲审。2007年我校将增加校外专家比例,对研究生导师队伍比较薄弱的学科专业,将由2名校外专家和1名校内专家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同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答辩、论文中期检查等环节也要适当增加校外专家的比例。我校还将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研究生学位授予的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加强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将进一步修订《四川美术学院关于遴选培养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办法》、《四川美术学院培养学位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四川美术学院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等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有关规定,强化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的内容,并积极配合市学位办对当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查、评审 4 等工作的开展,切实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推动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1、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目标
我校将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资源,依托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发挥新建学科的交叉优势,构建开放的、跨学科的、有利于研究生交流与合作的创新实践平台,形成研究生创新基地。
2、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措施
我校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视美动画公司动画创作基地(我校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建)、以及我校教学试验中心(已申报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已形成了有利于研究生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的优越条件。如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立项的《岷江流域羌族聚落文化艺术形态研究》、《泸沽湖地域人居环境与文化艺术形态研究》课题已经吸纳多名研究生参与,高明潞教授的研究生均进入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下设的“高明潞当代艺术研究所”学习和参与学术研究;影视动画学科的研究生均在我校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建的视美动画基地进行艺术创作和项目研发;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501艺术基地及学校的研究生工作室为近200名研究生的艺术创新和创作实践提供了优良条件。我校将进一步整合这些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设置研究生创新基金,形成更为开放的、跨学科的研究生学习、交流、研究、实践、艺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地,使研究生能够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五)开展优秀导师队伍建设项目
1、优秀导师队伍建设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将起到主导作用。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为人师表、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科学的培养方式和严格管理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强化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为研究生导师 5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全完善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100人左右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研究生导师队伍,适应我校研究生规模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2、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措施
我校现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2人,相对“十一五”规划的研究生培养规模500人,具有较充足的研究生导师资源。为了保证研究生导师遴选质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进一步修订《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提高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强化研究生导师带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指导研究生,审核研究生导师开设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数量与质量等,加强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考评择优遴选,保证研究生导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指导能力;进一步修订《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明确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和程序,加强对研究生导师提供优良的服务和规范的管理,为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期间开展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研究和开设1~2门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创造条件,加强研究生导师拟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教案、研究论文指导等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的中期检查与考核,建立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励制度和考核较差的导师限期整改及复查制度,对整改不合格的将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等措施保障,“十一五”期间努力建构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六)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
1、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实施目标
重实践,重创作,形成教学与创作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已将研究生自主实践内容纳入了学分管理,调动了研究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校研究生的自主实践出了不少好作品和设计创新方案。在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中,我校将进一步做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为研究生自主实践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加强研究生自主实践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实际工作能力和自立、自强意识 6 的培养,使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的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2、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的措施
在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中,我校将扩大研究生自主实践的项目范围,加大研究生自主实践成果的学分,为研究生自主实践提供试验、实践的场所及设备条件,提供研究生自主实践成果展示的机会和条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工作的开展,健全研究生“三助”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三助”与学分挂钩,明确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责任,建立“三助”的管理制度,保证“三助”工作实现环境宽松、条件优越和管理规范的新局面。通过实施研究生自主实践项目的开展,使我校研究生创作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工作适应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七)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项目
1、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作目标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意义也越显重要。我校在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将进一步树立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以人文关怀和科学管理为根本,建立健全和创新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我校将进一步完善以学分制与导师责任制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充分调动研究生教育中“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分制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研究生选课制度和推动研究生培养的弹性学制,增强研究生学习自主权和学习主动性,尊重研究生成才的自我设计,发掘研究生学习潜力和特长,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改进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2、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工作措施
我校研究生学分制管理条例经过三次修订,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 7 师为主导,以弹性学制、选修制、主辅修制、工作室制为基本特点的学分制教学制度与管理模式;为学分制开发了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软件,初步形成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但我校学分制管理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不够强,我们将通过进一步修订完善《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学分制管理,总结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设置、选课、教学、考核、课程质量评估等环节的管理,强化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和学分管理,实现研究生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同时要创新管理方法,强化研究生导师责任制管理,积极探索研究生工作室制;加强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以制度和条件为保障,以科研项目和跨学科研究平台为支撑,强化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完善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平台,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网,提供最新研究生教育信息与成果,及时统计、报送学科建设、学位工作及研究生教育信息;建立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对研究生学位课程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动态管理,质量不高的课程不再开设,不适合指导研究生的教师不再担任导师;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和研究生毕业设计行业专家评价制度,加强学位论文答辩和毕业创作、设计考核与规范管理等。我校将以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八)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项目
工作目标:通过开辟研究生学术论坛,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研究生探索艺术精神、了解艺术前沿的热情,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推动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创新实践基地创新教育研究与实施 篇3
【摘 要】为培养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学院建立了创新实践基地。在探索基地建设和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组建“一个团队”、依托“两个平台”、实施“四段式”培训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字】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实验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77-01
1 引言
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培养能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院校研究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我国较多高校中还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如何培养大批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1]。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各大高校在相关的教学建设和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2,3]。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实践创新基地[4,5],给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场所,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我院在2007年开始探索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以老带新的形式,逐渐行了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建立了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经过5年的创新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把我院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为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2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2.1 基地建设基本历程
我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制作研究室”;后期购置实验设备,扩大研究室的功能,增设了“机器人研究室”、“建模仿真研究室”和“网页开发研究室”。经过3年的建设和资源整合,2010年挂牌成立了“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过程中,不断丰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优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改进激励政策,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2012年被遴选为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2.2 基地活动场地设置
基地现有专用研究室面积1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学生人数70人,配有专、兼职指导教师13人。实践基地全年(含节假日)面向全院学生开放,每天开放16小时,如实验需要等特殊情况可申请24小时开放,可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研究室配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需的计算机、实验设备和相关工具,保证了大学生常态化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需求。
2.3 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基地采用院长负责制,实施导师聘任制和学生选拔制。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场地资源及人力资源基础上,逐步优化和完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同时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老带新的形式,建立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
2.4 基地鼓励政策
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学院制定了《创新实践基地导师管理、考核和奖励办法》,并对教师取得的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奖励。学生方面也出台了相关的选拔、考核和奖励办法,保证了学生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积极性。如在智能车和电子竞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学生,在本专业保送研究生推免中,对于符合推免条件的学生,可优先录用。
3 创新实践教育方案实施
创新实践基地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践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开展嵌入式微机、电子制作等科技实践活动,以各级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车竞赛等主要赛事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3.1 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我院已经形成了组建“一个团队”,依托“两个平台”,实施“四段式”培训的创新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团队”是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组建成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低年级学生为辅,保证了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两个平台”指实践平台和检验平台,学生通过完成创新实践基地设计和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和申报院、校、省各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方式来搭建实践平台;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把参与将国内外知名赛事作为检测自身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平台。“四段式”培训是指为了保证基地成员在大学四年中都能到对应的培训和锻炼,基地把学生划分为“入门阶段”、“实践阶段”、“检验阶段”、“提升阶段”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
3.2 针对性技能培训
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能力,基地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保证学生在基地的创新实践教育不断线。“入门阶段”针对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开展电子电路的基础培训,使学生具备参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实践阶段”选拔具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实践阶段”的学生正式进入学院实践中心,通过导师、学生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指导关系,开展相关的电路设计、调试和单片机程序设计等环节的知识培训,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后,以院、校、省三级的“三性”实验项目申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检验阶段”针对实践阶段选拔出的优秀学生,以省、国家级大学生电子竞赛的知名赛事来对学生能力进行检验。“提升阶段”主要为基地骨干成员提供一个科技活动总结能力的训练,如科技论文写作等形式,同时通过学生大讲堂的形式,为基地骨干学生提供一个向全院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从而进一步烘托和营造学生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3.3 固定的科技实践活动
基地除了为各阶段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外,还定期组织相关的科技实践活动。依照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署,争取“一院一赛”的目标,结合我院自动化和测控两个专业特色,每年承办校级智能车竞赛和电子设计与仿真大赛;协办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组织基地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国内外知名赛事,年终进行一次学院年度学生科技活动考核即表彰大会。
4 结论
我院创新实践基地自挂牌成立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2012年,基地被遴选为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近三年接纳和培训的学生人数达300多人次,形成了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学生团队申请的院、校、省级课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5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50余项,公开发表论30余篇。
参考文献
[1]安连锁,米增强,孙萍茹等.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2,(Z1):29-30.
[2]李泽,王巨丰,韦东梅等.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2010,(31):108-109.
[3]杨灿,杨效杰.实验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关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5-18.
[4]罗天洪,吴不得,李红.基于硬件在环的创新设计开放实验基地实现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9):116-121.
研究生创新教育 篇4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数学教育创新研究性论文 篇5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2、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异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4、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完全的解放。
6、研究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得出结论,交流思想。(2)发展学生独立研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寻疑、质疑、解疑的心理倾向。(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
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
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
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
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2)既要注重学生的独立研究,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独立研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研究,去发现,去再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期间的过程往往是独立的。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网络层面。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研究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努力做到:
1、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重复教案的过程;
2、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
3、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离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学得快又学得好;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三、研究性学习的环节: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可构成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研究、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四、研究性学习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大纲提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条件确定、结构良好、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标准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必须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设计开放性练习,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1)解题策略的开放。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题策略的比较,逐步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2)题目条件的开放。让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对所要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根据不同条件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提高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所求问题的开放。让学生由已知条件出发,去思考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4)题目答案的开放。让学生面对条件、问题相同的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分析,获得不同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研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研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小学段研究型教学的目标定位:
1、总体上实现对学生进行“主人、主体、主角”的三主人格培养。
2、激发小学生对科学技术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追求。
3、初步培养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了解从事独立学习必须具备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知道什么是合作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价值观。
4、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知识和积极情感体验,初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初步学会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初步应用所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幼儿创新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幼儿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幼儿期是人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最佳时期,幼儿的创新精神就其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而言,仅仅处于启蒙阶段。
在创新教育中,多年来,有的教师存在一些误区。如,片面强调求异思维,教师提出任何一个问题,让幼儿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要求幼儿做到“和别人不一样”。只要幼儿进行了创造,“与别人不一样”就行,教师会表扬鼓励。如一样,教师一般反应平淡。因此,在幼儿出于引起他人注意和教师表扬的目的而作出某种“别出心裁”的举动时,教师虽然有时能意识到这些举动有点不妥,但往往会淡化处理,因为教师担心正面的教育处理可能会伤害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还有一种则是片面地追求创造结果。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某个教育活动环节让幼儿“发挥创造性”,让幼儿“随便做”要“与别人不一样”,但当幼儿冷不防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和想法时,教师往往毫无思想准备不予理睬,甚至无情地加以批评、否定、制止。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教师往往忽视甚至抹杀幼儿这种无处不在的创造性,片面地追求创造结果,不仅增加幼儿的负担,而且隔断了幼儿创造与鲜活的生活实践、生动的教育过程之间的联系,错失了它们为幼儿创造提供的契机。
幼儿创新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幼儿内隐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个性等。幼儿创新教育是一个挖掘潜能的过程,教师如何挖掘,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呢?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为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着力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良好的生活环境能使孩子的性格活泼、乐观、心情舒畅。孩子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首先我们要克服自己的权威思想,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地位平等的好朋友。走近孩子,蹲下来,多听孩子的建议,多问孩子的意愿,虚心向孩子学习,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孩子的奇思异想,要给予重视和引导,千万别按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孩子,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想去做大人们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二、为增强幼儿创新意识,精心呵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具有好奇心是幼儿期的年龄特点之一,它表现为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如,听到外面锣鼓响了,总想跑出去看看,看见教师手里的手偶,总想去摸摸,听到有声音的玩具,总想看看哪儿出声。而且还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我们应热情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绝不能不耐烦地说:“去去去,真麻烦。”或很神秘地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之类的话,这样会使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新鲜感慢慢减少,创造的热情也随之降低。另外,我们也可以经常向孩子提出种种他们能够接受的问题,让幼儿借助动作和思维去操作材料和环境,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索、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将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促使幼儿产生创造的兴趣。
三、为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积极提供各种操作的机会
对于有些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那种不依常规,寻求异变,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就称为发散性思维。具有这种思维能力的人,他的思维活力经常处于十分活跃、十分开阔的状态。能沿着各种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和提出新颖的见解,这是影响一个人创造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在一日生活和各领域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扩散性思维的机会。如,可以在美术活动训练“添画”、在科学领域中图形想象等。
四、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能力,有意创设富有挑战的游戏活动
对孩子来说,游戏不仅是娱乐,而且还是学习。孩子往往通过游戏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游戏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幼儿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语言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孩子制作的玩具尽管很简陋,却是他们的发明创造。同时我们要对孩子们的游戏进行间接、侧面的指导,充分调动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马上告诉他们现成的解决方法,而应该用提问、启发和建议等方法,或提供一些有助于克服困难的物质条件,引导和帮助幼儿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充满乐趣、充满挑战的游戏活动过程不仅是幼儿舒展动作,释放精力,获得并体验成功的自我满足过程,更是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孕育和引发的过程。
五、为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
对于某个个体来说,撇开简单模仿,能把两根鞋带第一次系在一起就是创新,能把某块积木想象成楼房、汽车就是创新。然而对他人或对某一个群体来说,或许这些游戏不再新鲜,而这些“创造”已经没有价值。但如果因此而忽视或抹杀个体的创意,那将是對个体创新精神萌芽的无情摧残。同样,如果我们对个体的独特创意不及时发现、鼓励或不加珍惜甚至鄙视的话,这对个体的创新精神培养也是无益的。
总之,教师要了解处于特殊年龄阶段幼儿的特殊性及其创造力的特点,确立一种幼儿创造观。善于发现,积极引导,注重探索,真诚呵护,幼儿的“创造性”这颗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陈立川.浅析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J].学周刊,2011(05).
(作者单位 清徐县级机关职工幼儿园)
研究生创新教育 篇7
【办刊宗旨】本刊系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学术期刊, 季刊, 旨在研究创新人才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总结实践经验, 探索客观规律, 寻找改革路径,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 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 为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梦作贡献。本刊的愿景是:涵养学术品牌, 催生创新人才。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研究生创新教育 篇8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篇9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1]。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人的思想, 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 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
首先,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3]。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青年, 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只有赢得青年, 才能赢得未来。”[4]
其次,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 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 研究生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 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受到了挑战, 因此, 有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引导其社会价值的导向, 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 学校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往往学校只重视学术研究、专业素质、科研成果等学术领域。“重学术研究、轻思想道德修养”的现象在众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普遍将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上, 认为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最重要成就, 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培养单位的重视程度、人员物资的配备、教育规划等方面看, 常常处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附属地位[5]。
(二) 导师方面
虽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以研究生自己学习为主, 老师辅导为辅, 但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的状况看, 部分研究生导师对自己肩负的责任认识不清或者说不够到位, 往往注重学生的业务学习, 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自己与研究生的关系只是一种学术上的传承关系, 在培养工作中更多地注重学术指导, 忽视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加之导师一般工作比较忙, 科研任务比较重, 本身压力很大, 与学生见面的时间少, 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放松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6]。
(三) 社会环境方面
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各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全社会范围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 其价值观、思想意识等都会受到多元化社会意识的影响, 使得高校研究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 一些学生考虑自己较多, 对社会责任、义务和贡献考虑较少[7]。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了信息的可控性, 研究生有了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 网络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也屡见不鲜, 研究生的思想意识, 往往受网络媒体的影响。
(四) 研究生自身特点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但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 年龄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学习任务逐步转化等。这些因素决定了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1.心理独立, 思想趋于成熟稳定, 但研究生注重研究查资料搞科研, 做实验攻项目, 独处时间多, 活动少, 缺乏思想交流, 集体组织性差;2.思维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造成了研究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心理浮躁, 功利性强。在当今经济条件下, 物质生活的丰富, 精神生活的多姿, 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在校大学生[8]。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析与思考
(一) 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 改变陈旧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的根本宗旨。引导研究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同步前进, 完善自己的人格, 回归人的本质, 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9]。以往高校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归为两课教育, 运用枯燥的说教法进行理论灌输, 而不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解决问题, 导致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首先,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指导, 明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观念;其次, 以人为本, 一要尊重研究生的人格、权利和个性特点, 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 平等待人;第三, 关心研究生的实际困难, 使他们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中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上发挥更大的热情[10]。
2. 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差, 创新成果水平不高。研究生教育既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又是一种创新性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上的作用和优势,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同时, 还应重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使研究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11]。其次, 研究生要勇敢的提问题。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 才能培养创新意识。
3. 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当前社会转型既给当代研究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困惑和压力, 导致一些研究生专业思想不稳, 职业理想偏差, 厌学, 甚至极少数学生有自卑、焦虑、厌世和反社会人格等不良心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是关系到他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通过谈心、咨询、讲座、心理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择业、婚恋、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 指导他们更好地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12]。
4. 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 争做综合型人才。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将“四学”即“学知 (Learning to know) ”、“学做 (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做人 (learning to be) ”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目前社会需求和研究所特点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侧面上反映出思想工作的效果。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养成, 应体现为“在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的同时, 学会做事、做人, 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 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三有一好’的综合性人才”。
(二) 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 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塑造研究生品格。
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通过有效的载体实现其育人的功能, 而校园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方面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潜移默化地在行为规范、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感, 从而实现对其成员的性格、心灵、精神的塑造及升华。
2. 鼓励社会实践, 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研究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生既可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更进一步地坚定自己的思想政治信念。要有针对性的建立实践基地, 丰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活动方式。这样, 不但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实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同时还会激发研究生为行业服务、艰苦创业的精神[12]。
3. 发挥导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
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就是研究生导师对其研究生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导师在研究生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导师们不仅在学识上具有较高的造诣, 且大部分都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 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13]。导师不仅要在教学、科研上发挥指导作用, 也应在思想教育上发挥引导作用。导师要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成为学生的楷模,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研究生也希望导师成为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引路人。可见, 导师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14]。
(三) 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 搭建信息网络平台,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单靠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手机的普及,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渠道。要加强校报广播台、电视、校园网、宣传栏等高校新闻宣传媒体的建设和利用, 充分发挥高校新闻宣传媒体作用,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的作用, 注重利用校园网络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鼓励学术创新。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制度环境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一方面, 各种学术活动有待进一步开放,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探讨, 以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层次, 激起研究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 对研究生的行为规范尤其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还应完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其道德情操、学术忠诚和学术进步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和引导教育, 减少和遏制学术浮躁、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 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 为其日后的学术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1]。
3. 探索有效途径, 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基地”。
积极探索“助教、助研、助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通过建立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内容的实践基地, 创造条件, 提供平台, 支持研究生参加导师研发项目, 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意识, 积累“准”社会经验和“准”工作经验, 发挥研究生群体在科研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为毕业顺利过渡做好准备。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各方面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试图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途径、载体三个方面出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做一些探索和思考。
我国会展教育创新研究 篇10
“十二五”期间我国会展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会展人才, 所以快速发展的会展业对会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是实现会展人才规模化。会展业的快速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会展人才来支撑, 所以必须实现会展人才供应规模化。第二是会展人才专业化。会展人才必须能够把握会展行业的前沿理论, 精通会展专业技能和知识、运作模式和操作流程。第三是实现会展人才综合化。会展业涉及多个业态, 会展人才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等综合能力, 以适应不同主题会展的要求。第四是实现会展人才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会展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 熟悉国际商务知识和国际惯例, 能够进行国际沟通。第五要实现会展人才社会化。会展人才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并且勇于探索。
二、我国会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会展教育承担着会展人才培养的重任, 但是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大大影响了会展人才的输出数量和质量。
1. 会展教育起步晚, 学位体系不健全。
我国会展学历学位教育始于2002年, 起步晚, 发展慢, 至今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学位体系。由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定位不明确, 学科体系不健全, 专业设置不合理, 培养方案和目标不具体, 因此培养出的会展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2.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人才供应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市场调研, 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 又缺乏对会展理论及运作方式的专门研究, 因此教学内容不明确, 很多高校选用的教材陈旧落后, 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一方面会展人才无法胜任实际工作, 另一方面人才供应结构不合理, 尤其是应用型的会展人才奇缺。
3. 专业教师匮乏,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
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在会展教育领域投资少、立项少, 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投身于会展教学与研究, 导致会展教师是从经济、外语、旅游、历史、社会学、广告、管理等专业转过来的, 属于半路出家, 所学专业并不对口, 再加上他们缺少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 讲课时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出的学生根本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三、我国会展教育创新途径
为了保证我国会展业在“十二五”期间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我们必须尽快进行会展教育创新, 构建科学合理的会展教育体系, 以便为会展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1. 教学理念创新。
高校必须树立以下的教育理念: (1)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根据会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确定会展教育培养目标, 我们要培养的是专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社会化、创新型、复合型和开放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必须通过市场和行业调研, 了解会展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市场需求, 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 (2) 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教育是为现实的社会经济产业需要服务的, 只有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价值的教育才能得到社会认可, 所以会展教育是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服务的, 要根据会展行业的特殊性, 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会展人才。 (3) 教学标准双重性理念。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人才, 这个素质有两层含义, 一是必须遵守通用标准, 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进行通识型教育;二是必须遵守行业或企业标准, 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应用型教育。 (4) 多维培养的理念。把人才培养的短周期性和教育的长远性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 还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需要。 (5) 开放的理念。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教育也随之国际化了, 所以从事会展教育的高校要具有开放的理念, 要开展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的合作, 学习和借鉴它们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
2. 教学内容创新。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重视市场调研。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专业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市场调研, 对会展市场的前景、客户心理、企业参展的动机、影响因素和企业需求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确定会展人才的知识结构, 从而确定会展教学的内容。 (2) 按照本校的教学理念和定位, 结合会展人才市场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一是创新专业教学内容, 包括专业基础课, 即会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前沿理论、行业动态、运作模式和操作流程等;以及专业方向课, 即根据将来从事的工作 (如: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展架设计 (搭建) 等) 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二是创新辅助教学内容, 包括提高文学、文化修养的课程、语言课程、计算机和网络技能课程以及艺术类课程等。还要根据时代的特征, 比如说为了顺应低碳经济和绿色会展的潮流, 开设相关课程。三是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要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设置实践课程, 制订教学计划和指导书, 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评价体系。
3. 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理论教学创新。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 通过案例增强学习的真实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会展专家进课堂”, 定期举办专业或学术讲座, 通过这些社会知名企业的工作人员或资深从业者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了解会展的行业动态和专业要求,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提出讨论议题和要点、设置障碍、启发思路、引导争论等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提高他们在运用理论知识方面的能力。 (2) 实践教学创新。会展业属于服务业, 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所以培养出的会展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要逐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 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 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互补。 (3) 国际合作办学。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能够具有国际会展的先进理念, 鼓励高校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会展教育成熟的会展大国的相关高校合作, 采用3+1或2+2的培养模式, 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到国外学习, 学习国外先进的会展组织和管理理念, 学成回国后引领国内会展行业的发展, 做到真正与国际接轨。也可以聘请国外著名会展专家来校内给学生做讲座或指导, 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国际会展。
4. 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创新。
为了改变专业教师匮乏, 整体素质低的现状, 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1) 提升现有专业教师的素质。鼓励现有专业教师走出校门, 继续学习和深造, 如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 出国培训或考察, 带领和指导学生团队参与会展专业技能大赛, 利用假期到企业锻炼或者去大型会展机构工作, 等等, 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 (2) 引进新教师, 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教学名师、专家和教授来本校任教, 带动本校的学科建设;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会展专家、资深从业人员来校任教, 或者担任兼职教师。
总之, 只有不断地进行会展教育改革和创新, 才能紧跟会展企业和市场对会展人才的需求, 我们培养出来的会展人才才会被会展行业所认可。
参考文献
[1]苏彦朝, 石宏伟.我国会展教育不能满足会展企业需求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7, (4) :184-185.
[2]刘学莉, 徐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80-84.
[3]黄玲.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及创新模式思考[J].统战理论与实践, 2007, 37, (3) :51-53.
[4]周国忠, 章笕.高职院校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103-104.
[5]魏雅莉.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2) :66-68.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46-02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1978年以后全面进入对外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转变,这一环境变化也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创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
从国际上看,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依赖程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联系都不断加强,逐渐成为共同的地球村。另一方面,全球格局不断变化,新兴国家不断挑战旧的世界格局,思想上各国也不断碰撞。比如中国在海外建立了众多的孔子学院,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影响世界。同时中国也深受国外思想和思潮的影响,韩流、好莱坞、宝莱坞和美国篮球大联盟等各种文化思想不断影响国人,特别是研究生这一高知识人群,受到的影响也不断加剧。从国内上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开放型经济文化体系,使我国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但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众多领域,经济粗放型发展,教育领域改革脚步缓慢,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也十分繁重。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众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缺乏主体间性,课程内容枯燥等,都是一系列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和历史潮流,结合中国国情和马克主义,不断进行改革,把握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文化开放政策。
从微观层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创新的必要性。对于教育者来说,研究生教育主体有国内的和国外的,也涉及中央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内部以及各地区职能部门及企业,也关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相关领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言行乃至思想对受教育者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教育者必须先自身接受教育,只有很好地领会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不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举措上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才会有助于研究生个人成长,也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等人才。对于被教育者,这一人群有着自身特点,事业成熟、思想比本科生更加健全稳重、自治能力强,他们接受过多年社会和教育的洗礼,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但同时他们也在思想、就业、学术、收入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压力。在学术上,各个高校毕业要求高,需要进行科研和发表文章,学生学术压力大。在经济方面,很多人没有固定收入,有的人面对家庭的巨大开销束手无策,面临着不小压力。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本科生更加困难、更加复杂,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需要培养研究生这一群体自身接受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来说,教学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唯一标准,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磨合,任何一门学科和学说的形成,也是经过大家多年的艰辛探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只有不断适应国情和时代步伐,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才能发展。
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思考
研究生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三高人才,与大学本科生思想相比,研究生有着更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创新作为工作的中心,推动创新不断发展。
1制度创新
建立有效的联动负责机制和“思政教育导师制”。对于联动负责机制,各个高校在教育部的牵头下,以高校研究生院为单位,建立学院级别的思想政治负责小组,每小组负责各个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专人和固定时间以集体形式进行教育,形成国家教育部——高校研究生院——各级学院——政治小组的四级负责制。教育部督促,高校总研究生院监督,各级学院小组具体负责执行和贯彻思想,引领好各个小组内研究生成员的共同思想成长。
建立合理的“思政教育导师制”。导师制是研究生院的特色教学模式和机制,应该加以完善和创新。选择优秀的思政教育导师,把那些具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优秀导师都调动起来,只有好的教育者才有利于好的教育结果。同时成立高校研究生导师培养监督委员会,监督导师行为,按成果评选优秀导师,也对导师进行严格的考核检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评选考核体系,并且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出现教学事故或不负责任的老师,可以考虑淘汰出导师队伍,从制度建设上确保导师切实履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2信息技术创新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设置改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建立一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该系统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系统设计教育时间、地点、方式方法,使之更加有针对性地符合研究生生活和思想发展要求,更好地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网络终端和学生微信相互链接,学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学校及时按时发布最新的党情资讯,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了解国家政策。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国情来说,理论课程是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对此进行创新。多组织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一,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应当多一些互动,多一些交流,甚至学生翻转作为老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多媒体教学。第三,加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列出话题或者书目,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阅读,同学写好阅读笔记和发言稿,在课堂上表达意见。
改革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我国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偏向知识传授但没有解决研究生的现实生活问题,重视专业轻视思想道德的建设,重视专业课程的传授轻视交叉学科的应用。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比如增加实践和生活应用能力,增加学科交叉应用能力。这对于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应该把书本知识和学生应用相结合。知识的获得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和操作教学,建立研究生实习和创业基地,从而加强学生的知识和学科的交叉应用能力。其次,建立互联网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互联网知识平台,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通过建立思政专业网站、微信群、QQ 、学习微博等即时通讯平台,让思政课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3对辅导员队伍的创新
研究生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辅导员和同学之间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首先研究生辅导员数量上就不足,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待遇十分低,往往处于高校底层,相应的待遇不高,这就造成辅导员流动性大,数量存在着大量的缺额。其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能力不足。一些高校为了弥补数量的不足,大量招收一些低层次人员,造成我国辅导员构成成分有待提高的情况。同时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的服务对象是高层次人群,无论思想还是学业上都处于高水平状态,这就对一些能力不足的辅导员造成了严重困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支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高校需求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第一,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和我国高校情况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发展路径。把研究生辅导员纳入教师队伍,给予相应的职称和物质奖励,吸引高等学历人才加入这支队伍,提高学生和辅导员的配置比例。第二,根据研究生的差异,确定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工作。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更有着阅历和知识,有些人是工作后几年才来就读,有些已经结婚,因此研究生辅导员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实施路径应与本科生辅导员有较大的差异性。必须尊重差异,引导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节奏合理化。研究生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生特点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实施路径等特色工作方法,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研究生辅导员专业的工作内容。第三,建立研究生辅导员专门的工作机制。研究生辅导员在一些高校是专职,属于正式编制,但在一些高校只是兼职辅导员,协助学生和学校做一些工作。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一视同仁,无论在奖金发放、工资待遇还是福利方面,都应该一律平等。并且在工作时间上,应该尊重双方的选择,灵活处理。一些兼职辅导员有着自身的主要工作,就不能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处理,应该充分考虑其作息规律,灵活应用。
4对现实环境、场地的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场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依旧在我国占有主要地位,用考试作为学生接受程度的评判标准,但这过于单一。可以建立井冈山革命历史教育基地、校园思政角等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场地和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参加历史博物馆研习,定期组织观影,播放历史战争的影片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5对知识内容的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形势,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党的建设、十八大和十三五规划等方面精神,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服务社会、热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同时,知识内容创新应由单一的理论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内容既要符合我国生活的现实性,也要有着高度的前瞻性。参考文献
[1]沈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军队研究生军事基础教育创新研究 篇12
当前, 在世界范围内, 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 但是局部战争的阴影依然时时存在, 因此, 各国把提高国防能力放在治国方略的重要位置上。与此同时, 国家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及军人体质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军队院校教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召唤下, 必将责无旁贷地投入到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的洪流当中。军队研究生教育是科技创新和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为此, 我军调整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重心, 逐步实现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努力形成学术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合理布局, 这成为我军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1 军队院校研究军事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军事体育是贯彻德、智、军、体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学员的健康成长, 影响着培养的人才适应未来战争环境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军校体育是学员较系统地了解体育理论知识, 掌握军事实用技能, 学会科学自我锻炼的主课堂, 是培养学员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精神强化纪律观念、团队意识提高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军校体育同时也是为部队培养具有“四会”能力体育骨干的主渠道。
研究生学员在大学本科教育合训阶段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 在研究生阶段需要进行军事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指挥军官的训练, 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实现由合格军人向既懂技术又适合从事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转变, 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对军队院校的军事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军队院校研究生军事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环节
军队院校军事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军事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两大类。军事体育课又包括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人文学、基层部队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运动训练学等理论课程, 而其实践课程包括军事实用技能, 这里面具有海军特色的是武装泅渡, 渡海登岛作战等。
军校的研究生军事体育与本科体育和部队体育间存在着共性, 但更多的是特殊性。如:军校的大学本科体育课程担负着为基层部队培养体育骨干的任务, 即满足毕业后面向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 而军校研究生体育教育对此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研究生大多肩负着一定的科研任务, 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体育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主渠道。研究生是高学历高素质的社会群体, 他们具有较高的智能优势, 并且在生理上已经成熟, 心理上自我意识强且具有一定自主性。所以, 军校体育理论教学要根据学员的知识层次和生理、心理特点, 启发学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重训练方法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科学训练的方法, 从而对学员的体育实践进行全程指导。
做好场地及训练时间的保证。做到教学有训练场, 业余训练有分区。在训练场地暂时不足的情况下,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场地的有效使用率。在教研室的指导下, 各队做到有计划地实施自训, 减少随意性, 把训练保障条件落到实处。通过以上保障体系, 以期达到训练有场地, 时间有保证, 主管负责制计划有落实, 检查评比奖惩分明, 学员身体素质逐年提高。
树立科学施训的意识, 体能训练中渗透心理训练。现代军事体育科学研究证明, 体能训练在培养和发展军人心理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体能素质而进行的体能训练, 可诱发和加强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焦虑、抑郁和苦恼等消极情绪状态具有消除作用;现在研究生的论文压力都比较大,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放松压力, 缓解紧张情绪大有裨益。在体能训练活动中, 可增进同学之间, 官兵之间相互交流, 这种人际交往是令人愉悦的, 具有增强心理健康的效果, 同时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员的意志品质, 对官兵主动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意义。
军校研究生的体育课程体系中应设置选修课程, 这样可从学员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促进学员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选修课程的设置既有针对性、对抗性较强的实用技能, 如散打搏击、擒拿格斗、攀岩持, 又有普及性、健身性较好的大众体育项目, 如球类、太极拳等, 通过选修课程的教学, 全面促进学员体质的提高和丰富院校体育文化生活。开展第二课堂着眼于学员综合能力的提高, 旨在培养学员组织部队基层体育训练、竞赛活动的能力, 让学员参与或主持体育赛事的编排, 从而为到队担任第一任职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此外, 可以进行体育人文、体育美学等教育, 拓展学员的知识面。
3 军队院校研究生军事基础教育创新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克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略思维能力培养的弊端, 采取分级教学、骨干模拟锻炼、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侧重思考与应用, 教会学员适合自身的学习、训练方法, 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学校有关主管部门应要求各学员队要切实做到每天第八节课保证用于体育训练, 同时在学员队主官负责下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身体素质训练。主管部门定期进行阶段考核、检查、评比, 建立学员主要身体素质全期指标量化体系, 该体系是在训练部、学员队的齐抓共管下,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训体系, 为获取军事高技术知识和今后接受继续教育及到部队任职打下较坚实的军事基础素质。
加大考核力度, 改革考核手段。制定学员全程目标考核规划, 确定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和考核制度, 以打牢军人体质及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宗旨, 将学期考核和定期的学员体能测试评估结合起来。在第一学年, 提高器械体操考核标准。重点加强上肢、腰腹力量基础训练, 实行新的考核标准, 成绩和其它考试课程同等待遇, 纳入学籍管理规定, 由教务部门具体运行淘汰, 强化力量基础训练比重。教员教会训练方法, 学员利用第八节课等业余时间, 自觉训练, 提高力量素质, 为以后的大强度训练科目奠定基础。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一并列入毕业考核, 使军体考核的内容涵盖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掌握。对于在不同层次中不达标的学员, 在毕业综合考核中如果还没达标, 建议在毕业的暑假进行强化训练, 以保证人才质量。在毕业前, 对学员身体素质实施全程监控, 培养参加军体训练和身体锻炼的主观意识, 为毕业后任职需要提供必备的军事体育技能。
摘要: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 军事人才的培养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我军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次对军队院校教育进行改革, 近年又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全新部署,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逐步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着重对研究生军事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生军事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几个环节以及对研究生军事基础教育的创新方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研究生,军事基础,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耿克文.任职教育中的军事体育训练改革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研究生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教育创新研究07-27
会计教育创新研究07-07
创新教育研究09-28
传统创新教育研究08-28
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研究10-10
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研究07-19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研究07-19
公民教育创新性研究06-28
美术教育创新方法研究07-24
小学教育管理创新研究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