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2024-09-22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共12篇)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1

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于2008年10月10~12日在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管理会计改革开放30年研讨会暨余绪缨教授诞辰86周年纪念会”, 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实务界的会计学者聚集厦门大学, 总结管理会计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探讨管理会计理论的新发展。同时缅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余绪缨教授对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应用的卓越贡献。与会学者共同研讨了新经济形势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如何更好地传承尊师的学术思想, 以及我国乃至国际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方向与理论前沿等议题;并分别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演进与发展、预算管理的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演进与发展

自上世纪70年代, 余绪缨教授就开始致力于现代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学科的引进和拓展, 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奠基人、开拓者。他坚持“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自成一家”的方针, 立足中国国情, 构建一整套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为我国30多年来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提出的管理会计人文观和广义管理会计理论为当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更为企业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其“解析过去, 控制现在, 筹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思想为管理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与理论基石。

余绪缨教授编著的教材《管理会计》 (1983年出版) 一书是我国管理会计领域公认的最具开拓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早期的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还没有自己的体系和重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管理会计研究逐渐与实务相结合, 并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摸索, 有了许多丰富的成果。陈国钢博士通过对中石化实践的总结, 认为管理会计在组织变化中类似大脑的神经传输系统, 能够快速吸收企业内外各类信息, 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作出迅速反应。

根据Shields (1997) 以及Scapens和Bromwich (2001) 的分类可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几个方面, 其中, 管理控制系统又包括激励机制、预算、业绩评价、转移定价与综合控制系统。潘飞等学者通过文献统计研究发现当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以企业组织为背景的研究主题非常广阔, 而非盈利组织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则比例较低, 近几年, 非盈利组织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上有所突破, 如可以在医院建立病患费用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管理控制系统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在国内占有相当的比重。从研究理论来看, 国内档案研究多数采用经济学理论, 问卷调查研究多数却没有理论基础, 而国外的问卷调查研究均有理论基础, 国内的实地/案例研究应用的基本上是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西方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 我国只有在战略管理理论上占有优势, 而在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方面尤为欠缺。并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走向世界需做好以下方面: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了解和掌握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 不断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实务相结合;通过创办中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期刊来推动该学科的进步与繁荣等。

从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看, 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成果开始的, 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性的规范研究, 而西方研究已经开始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我国经验研究还不占主流, 即使是经验研究, 大多也属于实地/案例研究, 问卷调查的比重相当少。且案例研究也与国外存在着较大差距, 实验研究对绝大多数研究者而言还相当陌生。于增彪等学者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中已经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实证研究方法, 所欠缺的只是在界定问题、获取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以及研究过程等方面没有严格遵循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的分析规则;并根据西方文献的相关论述, 分别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行为会计的角度构建了管理会计经验研究的一般性框架, 并着重论述了研究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二、预算管理的发展

我国企业预算在1953年即已产生, 但与杜邦或通用相近意义上的企业预算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贡华章等学者总结我国过去30年企业预算管理的发展状况, 认为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融和国外经验与思想, 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并将我国预算管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78年以前的生产技术财务综合计划;1978~1994年的责任成本管理制度;1994年以后的全面预算管理。其在一般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 并提出我国未来预算管理的方向:做精做细传统预算;引进战略思想;建立以预算为主导的管理控制系统。

然而, 预算管理不仅仅是制度设计的问题, 更多的要考虑预算执行中人的行为问题。这是因为预算管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工具, 而是一个置身于人文环境中的管理工具, 其合理运用并不能避开组织与组织,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预算管理的过程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协调、解决。而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冲突协调和解决的过程。组织冲突的形成动因主要有利益、沟通、文化和个体特征。为此企业必须通过文化建设, 改善沟通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

三、管理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创新

管理控制系统是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的重要领域, 也是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长期研究的核心内容。学者傅元略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 公司治理的不同管理层级需要不同的适时管理控制及相应的实时财务信息, 而且公司治理中的不同管理层的适时管理控制内容和重点不同, 从而导致不同的需求。而现代企业管控模式基本是两权 (股东和代理人控制权) 、四层级管理 (股东层级、董事会与监事会层级、高层经理层、中层经理与基层经理) 。这种传统基层 (班组) 管理控制模式简单地与公司治理结合, 不可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解决我国公司治理实务的薄弱环节, 关键是将适时基层管理控制系统与实时网络信息系统集成并融合到公司治理的不同层级的监控中。论文作者提出了适应网络化环境的两层级适时管理控制模式:高层适时监控和基层适时管理控制。该模式将企业治理所需的财务控制、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相融合, 以支持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人员的决策和监控, 将我国传统优势“班组核算”拓展为网络化的基层级适时集成管理控制系统。

四、业绩评价理论的扩展与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大量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业绩评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业绩评价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饱含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国有资产监管与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推广;中央企业改革与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有很大特殊性。中国企业业绩考核评价的产生并不是出于增强企业诚信和提高资源配置的需要, 而是国家为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与控制, 保障企业实现政府目的而采取的计划管理措施。王斌教授提出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演变的主要制度诱因:从产权模糊、到产权界定、再到产权管理。整个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基本状态, 业绩评价制度由单一性向财务性再到战略性的演变。从业绩评价体系建设来看, 西方国家先进的业绩评价方法正逐步被我国企业接受, 如平衡计分卡、业绩金字塔等, 在业绩评价中不再仅仅考虑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 企业的业绩评价逐渐融入到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 并将战略目标作为业绩评价的起点和管理的起点。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传统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要求。由于业绩评价机制具有事先预期性, 因而其又作为评价公司战略合理性、战略执行力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 业绩评价制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与被评价主体奖惩挂钩的制度安排, 而是构成组织管控体系的核心机制。

政府绩效评价是另一独特的研究领域, 随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推进,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成为政府现代化公共管理模式的重要制度。王开田等学者就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问题, 在充分分析“三E”理论 (经济、效率与效果) 、“三D”理论 (诊断、设计与发展) 和“CS”理论 (顾客满意度) 适用性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问责、绩效和能力”全方位评估的政府绩效APC评估理论, 并建立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

业绩评价体系管理模式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机制, 但理论界通过实证研究却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和阐述。吕长江等学者针对管理者激励的两种假说——“最优契约论”与“管理权力论”, 结合制度背景对我国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激励补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管理者权力并没有真正提高企业绩效, 却成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创造虚假业绩的重要来源, 管理者利用权力改变其薪酬组合, 萃取租金, 权力收益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论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中股东、董事会和管理者的关系与制衡力度的分析, 揭示了管理者权力的泛滥与侵占效应。张思磊等学者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效果两方面入手,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应用和效果, 认为我国企业在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应用上能较科学地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将因果联系及战略指标相结合。通过业绩评价得到较好的评价效果。当然,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如评价体系内部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企业管理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 其学习、创新性激励不足;在增进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避免关键员工流失、激励创新和避免短期行为方面, 业绩评价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业绩评价中, 不太注重客户和市场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等问题。

五、成本管理理论与环境管理会计的创新

傅元略教授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 在理论分析中突破交易成本理论的约束, 应用企业网络理论阐明了企业集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及其相应关系, 研究发现改善企业集群的成本协同管理效率, 可增加和分享企业集群协同效应价值。同时在理论上突破了区域经济学研究集群效应的局限性, 从企业微观和创造价值的视角研究了如何利用集群的协同管理来创造企业价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集群成员企业对协同管理的认同度越高, 集群成本协同管理的财务效应价值就越大;核心企业发挥的影响力越大, 财务协同效应的效果越好。

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来看, 成本管理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应特别关注成本与产品和经营决策的相关性。学者张明明认为成本信息相关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需求而改变了基于生产流程的成本核算模式, 使管理会计丧失了独立性。其根源在于成本信息的处理成本太高。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信息处理成本大幅下降。通过集成技术, 使得追踪记录每一条生产线上的资源消耗成为可能, 因而能直接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数据。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新技术生产制造执行系统 (MES) 可以实时收集生产过程数据, 实现了成本与产品的一一对应关系, 能够在底层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实现双向数据流通, 为实现基于生产流程的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撑。

环境管理实质是对环境行为的控制过程。在环境管理的计划和控制循环中, 会计信息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环境管理的许多重要手段, 如全面质量环境管理、寿命周期评价、环境评审 (审计) 、环境业绩评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环境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通过环境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控制手段, 可以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郭晓梅教授认为在制定环境目标的过程中, 企业要展开初始环境评审, 以辨别环境因素;而且要对企业的活动和过程进行寿命周期分析, 考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所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而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时, 要求通过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进行检查, 以发现偏离目标的行为并及时纠正。

六、结语

管理会计理论是管理理论与会计理论的融合, 随着管理理论不断推陈出新, 管理会计理论也出现了快速发展, 其研究范畴随之扩大。目前, 我国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上涨和需求萎缩等问题, 企业竞争使大量企业处于经营的艰难境地,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与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认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管理会计理论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 又回到实践中去”的研究思想, 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这样, 管理会计理论及应用将会更辉煌。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2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将经济建设工作当作发展工作的重点,因此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有所忽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更多的认识和重视,环境会计理论也因此应运而生。为了更好的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贯彻和落实,需要对环境会计理论及实务进行发展和创新,协调好经济建设工作和环保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多负面影响,促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环境会计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和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历史较短,相应的理论尚且不够成熟,其发展和创新工作也遇到一些阻碍。我国的会计学会已经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及创新工作中,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支持,促进了环境会计理論和实务的进步。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仍在对环境会计理论及实务进行发展和创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然而其发展和创新工作受到研究工作的限制:研究方向不明确、内容千篇 一律,研究人员之间未能进行更多的交流;此外,研究内容的深度较浅,得到的研究结论无法对实际工作进行更好的指导。例如,在记录、计量等方面的环境会计研究工作中,仍采用传统研究框架对理论的研究工作进行支撑,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实用价值不高,无法纳入会计准则体系及规范内。研究人员也未能对研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研究方向不明。由此可见,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与创新工作陷入了僵局。现阶段,企业、会计部门以及政府等方面统一协调力度不够,未能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与创新工作进行充分协调,导致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与创新工作遇到一定阻碍。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和创新方法

(一)对工作思路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对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创新

通过对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现状的分析,人们可以对发展及创新的方法有更多的了解。首先,人们需要对发展及创新思路方面进行明确:通过各个研究机构的合作、增进实务和理论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彼此之间增加沟通等方法均可实现以上目标。其次,人们需要对我国国情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对环境会计工作重点内容进行明确,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对环境会计工作理论及实务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社会、企业方面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宏观调控工作的效果,对经济发展及会计计量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人们在对思路方面进行调整时,应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及创新方面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采取一定措施确保相关工作得到落实。当然,环境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我国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情况进行考量,积极寻找发展及创新工作的突破点,进而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进行发展和创新。

(二)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和创新的具体方法

第一,我国的会计学会需要做好榜样,促进其他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信息资源进行分享,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发展和创新。研究人员需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着眼于全局对我国经济建设工作进行分析,做好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调整工作,最大限度的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促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就企业自身而言,需要对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进行明确,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工作进行认真对待,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为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支持。就会计工作而言,需要对环境费用结构及产生途径方面的情况进行掌握,通过计量工具的辅助,将企业工作和环境会计标准进行对比,做好环境费用方面的计量工作。在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需要使会计学会、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进行更多的协调与合作,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财务业绩、环境业绩等内容可以作为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与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在此之后,人们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其中的规律,促进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和创新。较一般会计工作相比,环境会计工作存在较大的不同,环境会计工作需要对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及企业自身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换言之,企业在进行生产及经营活动时,通过环境会计工作可以对环境破坏方面的情况进行掌握,进而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企业履行其自身社会责任,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政府需要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与创新进行督促。我国环保部门未能就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若想对污染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需要证券监管单位对企业环境方面进行审核,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规范化的披露:其一,对环境审核标准进行制定和完善。这样对外披露及审核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据可依,环保政策也可以对资金投向方面情况进行约束和管理,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多支持,避免对环境造成现实或潜在的`负面作用。其二,在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核查后,人们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人们需要对有无环境污染、有无因环境问题导致企业停业、倒闭的可能性进行了解,确保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客观性及有效性。政府需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核查,对环保工作及环保方案的真实性及落实情况进行了解,将更多环境保护信息向企业的股民说明。其三,通过总量比重方法、万元法等对企业进行划分,最终列出污染企业的名单,之后可以安排环保部门及证券监管单位对企业污染情况进行判断,证监会在对企业进行审核时,环保部门需要为其提供审核的名单。

第四,从社会的角度为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第一步,人们需要对社会氛围及大环境进行调整,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步,对环境概念产生更多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可以使我国人民对环境保护理论产生更多认识,此外,可以通过海报及口号等方式将环境保护的思想渗透到民众当中,使个人和组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避免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更多阻碍。第三步,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产生足够认识,对环境保护理念进行进一步的贯彻。例如,我国已经就温室效应方面的问题进行警示,将相关问题编写到教材中,使更多的人对气候变化情况产生关注,进而对环境问题产生足够认识。第四,对环境保护制度进行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可以为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及创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社会环境保护制度的健全,可以对企业整体及个人行为进行更多的约束,促进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也有所重视。环境会计理论的出现恰好可以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进行协调,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们需要对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更好适应如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傅丽丽.浅谈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演进与突破[J].商场现代化,2015(26):188-190.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区域的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经济发展需要教育[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

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能力、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等教育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面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企业需求,将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等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3]。高等会计教育应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相互融合。

二、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专业建设的需要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设置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加强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础又根本的环节,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会计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并重点突出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体验、重墨守成规轻创新变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严重限制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并不尽如人意。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4]。当前的会计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而造成这一教育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不创新。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学者许萍和曲晓辉2004年从会计人才能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出发,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公司理财、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外语、价值管理、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第二部分为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性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从上面会计职业能力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素养的形成。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适用于职业院校,更适用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会计人才的培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1.校企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学校理论传授,企业实践体验的作用。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学校办学思想定位的联动,实现双赢。企业财务人员到学校,为学校会计专业的建设提供宝贵意见,学校教师走进企业,为企业财务管理开展相关理论咨询,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种专业竞赛,如会计记帐大赛、点钞大赛等,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共建。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高等会计教育应以培养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为依据,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岗位需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目标,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校外课堂的联动,实现与会计实际岗位的零距离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会计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会计实践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会计理论指导下的会计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而是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实现学习内容与会计实际运用的同步,学习与就业的同步。

3.教学过程一体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做”不是分阶段相互独立分割开来进行,而是“教、学、做”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淡化教室和实训室的界限,缩小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现场在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从教学的主宰变为指导和教练,学生从被动的听者变为积极的操作者。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要求教学评价从单一变为多元,实现理论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课内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应立足社会需求,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设计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评价的主体要全面,不仅有学校和老师,还应有企业、学生和政府部门的参与。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最为关键。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定岗实践和技能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产学研攻关、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和申请第二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对“双师”型教师在职务晋升和校内分配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二)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

1.学工交替式。“学工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操作的交替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的交替进行使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和检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共同提高。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应分别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按学校和企业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分别进行考核。

2.校企融合式。“校企融合式”是指通过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会计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会计教师应经常到企业兼职锻炼,并为企业的财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培训,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到高校兼职授课,并由学校和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资源的真正共享。

参考文献:

[1]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5-67.

[2] 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1998.

[3] 孟陆丽,李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7):141-142.

[4] 邓传洲,赵春光,郑德渊.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9):72-81.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4

一、管理会计在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该阶段在会计管理方面主要将成本问题作为核心,如经济活动研究、班组核算等。而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出责任会计体系等管理机制,并将相关的经济效益评价与成本性态研究融入管理会计内容中。如“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理念在企业中的提出,标志我国管理会计趋于完善。然而可发现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极多,但大多理论都无法作为管理会计的创新与指导,加上大部分企业在发展中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使管理会计无法进一步发展。同时,大多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在素质上也难以满足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制约管理会计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国内管理会计的发展极为缓慢,相关的业绩评价、经营决策以及企业效益评估等并不完善,难以使企业管理水平得以提高,更无从谈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创新的意义

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第一,管理会计创新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要求。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存在极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即使发达国家也在寻求经济复苏的有效方式。在这种环境下,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各企业需在管理水平上不断提高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这种管理的创新便需依托于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第二,管理会计的创新与管理科学发展步伐相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管理活动带来极大的冲击,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活动中,此时为将这些理念用于经营管理指导,便需引入管理会计工具,确保企业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第三,管理会计创新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企业为应对市场环境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需在经营管理目标上进行转变,还需保证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满足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而能够为企业管理活动提供信息支撑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也需不断创新。

三、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完善

管理会计创新中首先需从相关理论方面着手,现行关于管理会计理论的建设仍处于落后阶段,难以为企业或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因此,在理论创新中在实际创新中应注重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两方面理论着手。但需注意无论哪种理论创新,都需在实践中不断验证,避免单纯局限在单纯的“苦思冥想”方面。例如对管理会计理论赋予品牌化形式,使每个理论都具有相应的品牌名称,能够使理论传播的速度加快。另外,对于理论也需对其工具化,保证在实践中所有理论内容得到创新,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二)高素质团队的打造

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现行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已突破1600万之多,但这些会计人才中,能够达到高端会计水平的却少之又少,对于企业决策信息优化、经营管理指导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因此,在会计相关人才培养中应保证人才达到知识性、复合性、整合性以及前瞻性等要求。其中的知识性侧重于会计人员的基本专业知识、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水平等;复合性则要求人员不仅掌握基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知识内容,且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素质;整合性强调管理会计通过整合业务、管理会计工具,确保所有业务信息能够通过管理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前瞻性指为管理会计能够着眼于未来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性策略。

(三)信息化技术的引入

现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管理活动带来较多机遇,在管理会计创新过程中应考虑将“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引入其中。传统管理会计中涉及的原始凭证、账本以及其他电子信息都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加上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大多企业都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在此背景下便可考虑进行云计算平台的构建,将所有信息在云端中进行存储,管理人员仅需对云端进行访问,便可获取所有共享信息。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是现代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要求。实际创新中应正确认识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会计理论的创新、高素质团队的打造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引入等,使管理会计得以进一步推动,保证其能够更好的为企业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曹李朵.新形势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4,24:192-193

[2]丁建中.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5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介绍了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及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关键词:管理会计;调整与拓展;发展与改进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即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1.市场观念。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2.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

3.动态管理观念。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4.企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1.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2.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

3.人文管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们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的思考,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秦俊绒:新会计准则西安理工大学,2008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6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创新 发展

至近代社会,当公司生产经营制度取代家庭生产经营制度,并占据统治地位之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便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以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作为公司的管理标准,是资本主义企业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在此阶段,会计在企业里的管理功能作用日益突出起来,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更应关注企业内部

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多为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在这些组织中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从而产生近代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有关成本管理的及时、真实的信息,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沟通系统,在企业内部的规划、控制、交流、激励、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几乎所有与管理会计有关的技术方法都出现以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却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采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获得成功,使得小型企业以其为范例,不再追求创新和改进。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丧失。

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在初期的情形是,管理会计信息完全依附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者而言,这些信息既缺乏时效,又过于笼统,对规划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当此种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来之后,立即在欧美的管理会计界引发了极大震动,无论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开始对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反思,并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革新,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2.21世纪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关键

2.1管理会计创新

信息系统改进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无论是ABC、ABM、ABB还是综合平衡记分卡,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重视挖掘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管理内涵,从符合管理会计的应用角度处理信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质量。如果仅仅依靠财务会计的那套对外财务报表/报告,以对外披露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绩的。只有对管理会计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重新设计,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立体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对外报告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纵深方向以对内部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在这个立体信息系统中,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企业控制的中心,其中财务会计重综合,管理会计重分析,两者互相促动,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如何使企业增进创立管理会计系统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意识。正如管理会计的创新只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手段,真正推动发展的还应当是来自企业管理的内在力量。

2.2国内管理会计停滞的根源在于內外环境需求的脱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点一直都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独立面对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混乱,代理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独自追求特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就会一直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又迫切要求企业凭借经济效益立足于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的长期生命力。很明显,后者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行为,而长期决策行为的正确与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进管理会计系统正是发挥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效益是今天许多企业的共识,而发展管理会计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企业管理者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了。所以说,必须突破企业内外环境之间的界限,统一两者的需求,企业才会有动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

2.3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育和实践方面的联系

目前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追踪欧美学者的足迹,总结好的做法,形成系统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解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另一类则推崇深入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经验,从理论上挖掘共性,总结可推广的东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基地,又是实务会计人员的培养中心。笔者认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既包括专业会计教育,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在职教育。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当形成系统的课程体制,其中必须包括专门的实践介绍性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引进国外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做起。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除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会计意识,普及管理会计基本知识外,还应加强其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后续教育将是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追随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手段。

2.4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的线索

2.4.1建立管理会计决策系统的不同主线索:企业经营战术管理会计--企业经营战略会计线索;企业总厂/分厂管理会计--公司/集团公司管理会计线索;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综合成本管理会计线索。

2.4.2企业经营管理前线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成本计划线索;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成本管理--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本管理线索;ABC/ABM管理--活动标准管理线索;综合质量管理会计--质量成本计算线索。

2.4.3流通领域企业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面向产品、市场、顾客的流通企业管理会计线索;批发交易业管理会计--小型零售业管理会计线索。

2.4.4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实施管理会计的不同线索: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线索;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管理会计--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共享和交换的系统线索。

2.4.5加快研究现代高信息技术化条件下的管理会计课题,譬如信息技术发展与管理会计,信息技术投资评价,运用信息技术的成本作业管理,管理会计实务所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担保融资,等等。

在新的世纪,在大科学、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在学科之间交叉影响、相互渗透现象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态势进一步推动之下,可以预见,管理会计的发展既前程远大,风光无限,又任重道远,开拓创新将更加艰巨。

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篇7

1 税务会计的含义与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发展

1.1 税务会计的含义

税务会计的本质是处理两类问题:一是某项目是否应确定为收入或费甩:二是该项目何时被确认为收入或费用。我们认为, 广义的税务会计应该包括上述两类问题。因为税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核算出应纳税所得额, 对收入和费用不做出确定显然是不行的。但是从狭义上讲, 由于在何时确认收入或费用涉及许多复杂的会计方法问题, 暂时将税务会计局限在研究分析第二类问题亦是合理的。

1.2 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1.

2.1英美税务会计模式。以股东投资人为导向, 税法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及收益的确定发生直接的影响, 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等都遵循财务会计准则, 期末将会计利润 (亏损) 依照税法的规定调整为纳税利润 (亏损) 。1.2.2法德税务会计模式。以税收为导向, 税法对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确定发生直接的影响, 会计准则与税法 (还有商法、公司法等) 一致, 对会计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

1.2.3 日荷税务会计模式。

以企业为导向, 但各具其特色, 日本会计深受《商法9、《证券交易法》和《公司所得税法》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亦称混合模式。而荷兰, 税法对财务会计没有影响。因此, 荷兰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截然分开的。

由此可见, 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 在英、美、荷等国家, 税务会计早就独立于财务会计, 而在法、德、日等国家, 税务会计则融于财务会计, 实际上是财务屈从于税法。在我国, 由于七、八十年代尚未形成现代税制的框架, 不具备税务会计成长的沃土。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 随着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已为税务会计独立成科创建了客观条件并提出了内在要求。

1.3 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发展

1.3.1 改革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长期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非国有企业比重很小, 生产资料基本上都是国家所有, 国家既是企业的所有者, 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企业利益就是国家利益, 因此税收目标及会计目标都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的, 执行的是由国家制定的和统一管理的会计制度。虽然会计核算必须受国家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的制约, 但由于税收法规与会计法规基本一致, 因而这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统一的模式就适应了当时我国经济各项管理的需要, 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3.2 20世纪90年代

1994年1月1日我国执行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 是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对分离的一个标志性文件, 但于企业所得税有关规定尚不完整, 当时采用了纳税调整模式, 即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有规定的按税法的规定执行, 税法没有规定的, 按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 税法规定与财务会计规定不一致的, 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按税法规定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整。1994年的税制改革, 则体现了税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严肃性, 使之不再依附于财务会计制度。此后几年里, 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 如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税收规定不一致的, 税务机关有权进行调整。这样, 企业按照有关财务会计规定计算的利润, 要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后, 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克服了以往税法过多地依赖于财务会计制度的弊病, 初步实现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

1.3.3 21世纪

2000年1月1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开始执行, 意味着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趋势已经确立企业所得税由纳税调整体系过渡到独立纳税体系。2001年, 《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会计制度应与税收法规尽量保持一致, 不能一致的就适当分离, 可采取纳税调整的方法进行处理。由于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差异越来越多所得税前调整的项目日趋复杂, 现有的某些项目存在过度分离, 为了加强所得税的征管, 确保国家财税收入, 同时减轻纳税人的核算成本和双方的遵从成本, 财政部就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协调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3年4月, 税务总局下发的45号文件《关于执行 (企业会计制度) 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明确了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所涉及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问题时能统一的尽可能统一, 以协调两者的关系。同时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税法的目的主要是取得财政收入,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 保护纳税人的权益。

2 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创新

2.1 加快进行税收规范的改革, 建立合理的税务会计体系

依法纳税是企业的职责, 也是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必须要收取的管理成本。虽然在以前的税制改革基础上, 我国税收规范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 “公平税负”等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特别是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更是寸步难行, 决断不下。除此以外, 随着新会计规范的逐步实施, 应充分借助我国会计规范和税收规范均出财政的优势, 在各自阐释目标差异的同时, 系统地建立类似于会计规范的税收规范体系。从税收体制上来说, 我国属于复合税制。在我国的税收收入中, 流转税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税制改革, 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同时, 随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 所得税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与此相适应, 我国应该建立以流转税会计和所得税会计并重的税务会计体系。

2.2 制定增值税会计准则

我国引进增值税已有二十多年, 增值税法规日益完善, 会计处理也日趋规范, 增值税会计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独立的一套体系。正确认识增值税会计并制定一套规范的增值税会计行为理论、方法已经成为必要。由于我国在建立增值税时就把企业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使得我国的增值税及其会计处理具有独特性, 在制定增值税会计准则时, 这一情况必须加以考虑。

2.3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分, 这与我国过去的所有制状况和宏观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下, 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主要为国家服务, 便于国家对资源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而税务部门代表国家, 二者无根本差别, 即使企业虚增盈利, 多交了所得税, 导致财政虚列等问题, 但毕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还是一家人, 国家可以追加投资的形式将其返还给企业,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不是国家的附属物, 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通过税务关系来体现, 应当通过公司法、税法等调节。由于税法不允许考虑物价上涨对收益计量的影响等, 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分的情况下, 会计信息很可能不真实不客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准则控制"的会计运行机制是必须的。会计准则的制定, 应从会计工作本身的规律入手, 从服务企业的立场出发, 兼顾各方面利益, 而不能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只从满足国家利益的需要出发。财政部在制定准则时首先要吸收会计职业界的意见, 体现会计职业界的要求, 其次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今后的修订必须充分接近国际惯例, 充分体现会计准则的“客观、公允和真实”的要求, 这不意味着会计制度的制定完全抛开了税法, 而是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前提下, 尽量协调两者关系。总之, 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效用, 就必须解决坏帐准备提取, 加速折旧的范围, 销售实现时间的确认等问题, 考虑通货膨胀对企业资本保全和会计信息真实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走税务会计独立的道路。

进入21世纪后, 税务会计尤其是所得税会计逐步完善。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税务会计都是独立的会计学科。税务会计受到普遍重视, 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会计分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 其投资额也越来越大, 而我国在国外投资业务也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之后。一切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 为了符合税收国际惯例, 改善投资环境, 防止国际避税, 扩大国际经济交往, 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 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也是非常必要的。

2.4 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合作和配合

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制订和日常监管分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 由于二者的目标不同, 所以主管部门应加强协作,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协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博弈。此外, 现实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日益突出, 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和计算应纳税额所得额所需得确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需要做出税收规定加以协调。同时, 在国家财力许可的情况下, 税法应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 尽可能尊重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做出的合理制度选择, 避免超额赋税, 以保护投资,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 通过20多年的发展, 经过会计和税制改革后, 我国的税务会计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只有让加快进行税收规范的改革, 建立合理的税务会计体系, 制定增值税会计准则, 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 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合作和配合, 才能完善我国会计学科体系, 推动我国会计理论与国际接轨,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税务会计不是从来就有的, 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税务会计产生于纳税事项在会计处理基础上协调是会计准则和税法的需要, 它的目标应该是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纳税状况。本文试图对我国的税务会计发展的过程作一简要述评, 同时着重分析创新我国税务会计模式发展的四点要求。

关键词:税务会计,会计准则,税法,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赵顺娣.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究[J].财政与税务.2005 (1) .[1]赵顺娣.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究[J].财政与税务.2005 (1) .

[2]邓力平.税制改革:基于税收与会计关系的理解[J].财政与税务.2005 (2) .[2]邓力平.税制改革:基于税收与会计关系的理解[J].财政与税务.2005 (2) .

[3]蒋兰芝.设立企业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管理科学文摘.2005 (4) .[3]蒋兰芝.设立企业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管理科学文摘.2005 (4) .

[4]邓力平:税制改革:基于税收与会计关系的理解[J].涉外税务, 2004 (12) , 5-6.[4]邓力平:税制改革:基于税收与会计关系的理解[J].涉外税务, 2004 (12) , 5-6.

[5]戴德明张妍何玉润:我国会计制度-税收法规的协作研究-基于税会关系模式与二者差异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05 (1) , 50-54.[5]戴德明张妍何玉润:我国会计制度-税收法规的协作研究-基于税会关系模式与二者差异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05 (1) , 50-54.

浅议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发展 篇8

管理会计主要是指企业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为目的, 将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作为研究对象, 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经济管理活动。就管理会计在我国各个企业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 还存在许多问题岑待解决, 我们必须运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 全面审视管理会计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深入探究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如下:

1. 缺乏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统一规范的运行标准。

由于我国较晚引进管理会计这一概念, 而管理会计自身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 即使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 依然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无法对其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科学明确的指导。另外, 我国许多企业不够重视内部管理, 因此也没有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运行标准。

2.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 可操作性较差。

由于管理会计理论以理性状态下的经济环境作为基础而建立的, 因此在现实经济状态下, 将管理会计理论运用于实际中时, 该理论所建立的模型和假设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甚至一些财务会计方法纯属理论探索, 复杂的数学模型残缺的资料使其根本就无法运用到实际经济活动中。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离导致财务会计方法可操作性差, 很难在我国得到推广。

3. 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管理会计可操作性差, 无法在我国得到普及和推广, 因此, 管理会计也很难在我国企业中得到认同, 所以, 我国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液不够重视, 导致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同时, 由于管理会计涉及到非线性回归、线性规划、投入产出模型等各种高难度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也相当复杂, 所以真正愿意从事且有能力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并不多。

二、关于我国管理会计创新和发展的具体措施探究

1. 树立动态管理观念。

由于管理会计工作不仅是本部门的工作, 也需要企业其它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并且会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 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动态管理理念, 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以求在动态管理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2. 树立战略导向观念。

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差异化、集中化和成本领先。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战略高度, 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传统的管理会计没有做到从战略上考虑成本的缺陷, 导致其视野过于狭隘, 无法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因此, 现代管理会计要将本行业的所有竞争对手作为参考对象, 来寻找自身的优势, 从而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

3. 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 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在现代经济环境中, 企业产品的价值不再只是取

决于制作成本, 开始更多的取决于其中包含的知识和信息含量, 因此, 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要将工作中心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研制开发成本上, 由原先的成本控制转向成本计划, 因此, 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要由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作业”为中心, 通过计量和确认作业成本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 企业管理会计要通过科学的研究开发计划、合理的劳动力投入、适度的投资规模、有效的市场调研等多种方式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4. 创新管理会计的决策分析与评价。

传统的管理会计会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作为决策分析的重点, 但是这样便会导致模型运用的前期分析工作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被忽视, 从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收到严重影响, 因此, 现代管理会计要创新决策分析工作。此外, 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是我国目前传统管理会计决策评价的主要标准,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种评价标准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 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决策标准应该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对企业总体经济走势和收益的综合表现, 所以, 企业进行管理会计决策要综合考虑成本、利润、现金等各个因素。

5. 加强管理会计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 我们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工作中要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资源管理, 将会计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6. 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何谓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将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相结合。首先是要调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而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市场和竞争者信息;其次, 合理运用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然后结合内外信息, 制定合理科学且可行的企业战略计划。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有几大方面——制定战略目标、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战略成本和风险管理。

三、小结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管理会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 我们可以预计管理会计工作必然前程远大、任重道远。所以, 我们要将管理会计发展成一门完善系统的学科, 运用其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与时俱进, 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会计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本文将从我国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来具体分析和探讨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管理会计,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飞霞, 周玮.当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认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6) :38-40.[1]吴飞霞, 周玮.当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认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6) :38-40.

[2]杨丹宇.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咨询, 2007, (5) :240-241.19[2]杨丹宇.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咨询, 2007, (5) :240-241.19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9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权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体是知识经济, 具体来说,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更加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充分地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济相结合, 形成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态。

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的独特特征能够淋漓尽致地将知识经济充分的表达。因此, 知识经济的具体特征有:其一, 以知识资本为主导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势, 将农业社会中的土地和工业社会中的金融资本转化成为以知识作为支撑的资本[1]。以知识理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中, 实现以知识资本为主导资本的经济形式, 促使社会中的企业竞争和发展潜力取决于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其二, 投入资产的无形化。知识经济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 主要通过人力资源表现, 是应用于企业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比拼的一种形式, 也可以说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 因为知识经济打破了传统的经济模式, 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等方面体现经济改革, 从而实现智力资源成为第一经济要素。社会各个企业的经济实力的体现已经不仅仅是资金运用的多少, 还包括无形资产的价值。所以说, 知识经济是通过无形资产体现经济形式。其三, 知识产品的特点, 从经济环境的角度出发, 经济体系随着社会中各种因素如技术水平、企业经济实力、市场产品效益等相关方面的影响而发生变革, 相应的经济类型也发生变化。通过运用知识而创造出的产品, 通常是一项技术、一种方法, 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等, 由于知识产品类型不同而促使产品的寿命也有一定的差距。以往因为当时的经济而产出的产品, 寿命一般为30年, 而随着经济形式不同的发展和创新, 相应的知识产品的寿命逐渐缩短。尤其是对于当下知识经济产出的计算机技术或网络技术等, 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产品寿命变短了, 企业经济和经营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说, 知识经济形态中, 收益与风险呈正比。

2 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会计

2.1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会计思想和观念发生变革

知识经济时代注重的是创新, 在对经济环境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 以一种新形式、新面貌将传统的经济模式打破。知识经济时代的形成促使很多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如经济动力、产业内容、劳动结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管理重心、分配方式等。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也发生很多大变革, 已经不仅仅是对企业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具体的记录, 而是对企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了解, 从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 参与各个环节的资金运用规划。具体来说,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 促使会计体制发生变化, 将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企业运行等方面进行有效、灵活的控制和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的记录,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2 无形资产成为会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体现就是无形资产, 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将经济发展落实到人力资源上, 充分地利用人才创造更加具体的经济效益。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 应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大力发展企业的精英团队, 增加企业人才数量, 实现企业应用头脑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无形资产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会计工作也要将无形资产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规划。会计工作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记录, 就需要加强知识投入, 有效地掌握无形资产的特点, 应用有效的方式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统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无形资产更加能够突出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 能够估测出企业的发展前景, 所以, 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会计工作需要重点管理的一部分。

2.3 知识经济时代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会计创新起到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产物, 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以信息技术为中心, 将信息技术与知识作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 在经济信息中的会计信息将更加全面、有效[2]。因为通过信息技能够将当前最新、最真实、最准确的会计信息在网络中显示出来。传统的会计工作存在报表、账户、科目的内容不完善、不够具体的问题;会计工作中的记录方式、报表统计等环节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管理和记录存在不够清晰、准确的问题。而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知识经济时代, 能够有效地改善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及时地使会计工作者了解最新的会计信息, 对于会计信息的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实用。

2.4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背景下, 会计工作已经从传统的形式转变成新型的会计形式, 会计思想、会计体制、会计信息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促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的完善, 具体体现在优化会计体制方面, 通过提高会计知识理论的应用使会计体制以理论作支撑, 合理地规划会计工作;在细化工作内容方面,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个部分进行具体的了解, 并详细地规划各个方面的内容, 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详细的会计报告;会计形式的创新方面, 运用知识经济管理方法, 促使会计工作形成一个全面掌控的会计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不断的优化, 进而实现企业管理与核算中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

3 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及发展

3.1 以知识为基础, 进行会计的创新和发展

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体, 通过应用知识进而不断优化整个经济环境。在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定位中, 提高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相应的会计工作需要将重心落到无形资产上, 进而有效的评估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中, 以知识为基础进行会计的创新和发展, 从无形资产管理和无形资产会计创新两个方面实现。在管理无形资产方面, 由于无形资产是由知识创造的, 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有很大的贡献[3]。因此, 会计工作在管理无形资产上, 需要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为主, 创新会计模式、会计方式、会计理论等, 创新的会计工作在管理无形资产中的经济形式、盈利能力方面, 能够更加准确地做出评估, 对于会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中的企业都拥有无形资产, 如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研发成果等。企业中无形资产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无形资产在当下的价值, 还有无形资产能够创造的价值。因此, 会计工作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提升会计工作要准确分析资产价值的能力, 同时通过会计信息做出决策和投资风险, 进而实现会计创新与发展。

3.2 优化知识, 提高会计管理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需要不断优化知识, 即进行知识更新、扩散、应用。不断的优化知识, 进而创造更具价值的产品应用于经济环境中。当然, 知识优化对于会计管理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影响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如知识优化体现在网络技术方面, 当前, 通过网络技术促进经济效益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在网络环境中开设网上公司、网络企业等, 在网络进行商品交易, 面对全新的网络环境进行会计管理, 就需要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 制定适合网络管理的新模式。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的更新、分配、使用, 促使会计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金运作状态、资金风险评估等方面充分的掌握, 进而制定有效的措施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和预测, 促使企业稳定发展, 并影响会计管理在管理思想、质量成本控制、报告分析等方面上的创新[4]。

3.3 知识经济时代中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意识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在促使会计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过程中, 不能够忽视的一项工作是加强会计人员工作意识上的提升。由于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导者, 保证会计工作人员不断创新的意识, 对实现会计工作的不断创新和以良好的状态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发展意识:首先, 需要会计人员深入地了解知识经济时代下进行新模式的会计能够起到的作用;其次, 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知识理论的教育, 促使会计工作人员有效地掌握新型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最后, 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 促使工作人员秉持认真的工作态度、掌握专业的会计知识, 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有一定的了解, 促使会计工作更好的完成。

4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不断创新的一个新时代, 打破传统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形式。会计工作受知识的影响, 在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上不断地优化和创新, 促使会计融入一个新形势中, 会计工作突出以往的工作内容, 从全局出发, 使会计工作更加深入化、具体化、合理化、完整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 会计工作发生改革, 会计思想、会计体制、会计模式等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控制, 做出详细的会计报告及合理的决策, 便于企业管理者能够做出最佳、最正确的决定, 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知识经济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通过以知识产品作为支撑提高整个经济环境的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背景下, 企业会计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 实现质的飞跃, 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详细、可靠、合理地制定会计报表及相应的决策工作, 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会计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状态。本文将重点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会计是如何实现创新及发展的。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会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萍, 黎学斌, 陈颖波.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的探讨[J].金融科技时代, 2011 (3) .

[2]刘晓玲.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及会计创新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2) .

[3]陈丽娟.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国贸, 2011 (5) .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10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 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它是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 对会计系统运行起着导向作用。会计工作实践离不开会计目标, 只有明确会计目标, 即明确向谁提供信息, 提供什么信息, 如何提供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才可能存在并有效运行。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会计目标系统将发生如下变化。

1.1 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性

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 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可按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将其最直观地划分为两大部分, 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和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者群体。这两个群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各有其特点, 并且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其侧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我国目前条件下会计信息需求者多元化、多层次的会计信息需求。

1.2 会计报告内容的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报告的内容不再只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为了满足用户了解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应尽可能广泛地披露表外信息, 包括企业背景信息、未来信息、知识资本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公允价值信息、分部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等, 这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准确地做出经营决策。另外,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所以还要提供公司员工受教育状况、技术素质、业务能力、熟练程度、敬业精神等人力资源价值及公司管理者的受教育状况、组织协调与交流能力、企业文化等组织管理方面的信息。

1.3 改革财务会计报告的编排形式与内容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突出了有形资产这个重点, 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传统报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设想, 编排报表的顺序由按流动性排列改为按重要性排列, 即按资产内含价值的高低排列。对于内含价值较高的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在内的知识型资产, 不仅要优先报告, 而且内容要尽可能翔实。

1.4 会计信息处理与发布更为及时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企业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Internet与Internet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 会计处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 即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借助于网络与计算机能以实时方式完成, 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 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也可以随机产生, 做到能及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调整、选择和决策的各种信息。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能够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 定期报告仍将存在, 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 实时报告也将涌现, 作为决策的依据。

2 会计计量的创新

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数字化”的重要工具。在我国, 会计计量长期以来都是以历史成本为主, 它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中形成, 资产形态单一, 资产大多在初始计量后不改变价值, 使得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计量模式无法真实、及时的体现资产的真正价值, 无法满足决策需求。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针对会计计量观念的不足和适应新经济现象计量的需要, 会计计量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计量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生产进入到信息化制造阶段, 这时衡量生产率的标准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生产率标准转化到以知识生产率为标准的方面, 管理的重点也相应由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生产能力与增加产品产量, 转向依靠研究开发、销售及其对智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这种变化, 迫切需要财务信息作出反应, 即在企业的财务中充分地揭示无形资产的价值, 以使财务信息使用者能了解企业真正的价值所在, 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然而, 现行的传统计量模式还是建立在以有形资产为核心的基础之上, 并且几乎所有的会计系统规则, 例如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原则, 以配比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公式的复式记账原则等, 无一不是以有形资产的计量为核心。

2.2 研究和引入新的会计计量模式

过去, 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于通货膨胀的挑战。如今, 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即使物价不变, 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模式也无法体现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资源的价值, 如果再联系上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以及衍生资产的特性, 知识经济时代则应该推出较为理想的资产计量模式。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都已经开始较为普遍地使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 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当然, 计量模式的重大转换也会带来许多理论上和操作上的难题, 还有待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

3 未来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趋势

由于财务会计运行环境的急剧变化, 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 会计收益观将有向经济学收益概念靠拢的趋势。

(2)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计量模式是传统财务会计最基本的计量模式, 但是,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模式将为多种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结合方式并存。

(3) 未来财务会计信息将更强调真实和公允性, 更重视用户的信息需要, 因此, 在未来财务报告中将呈现多重计量报告形式趋势, 即采取利用综合模型来改进企业报告中运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财务状况鼓励, 披露前瞻性信息。在披露财务数据同时有义务揭示非财务数据等措施。

4 结 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现实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 出现了许多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无法解决的问题。财务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与发展, 已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与财务会计研究的共识。因此, 对于财务会计在知识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样的创新与变化, 很值得人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明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2]游相华.知识经济下的若干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谢锦军.略论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会计研究[J].专题研究, 2010 (7) .

[4]李宪忠, 张红岩.会计研究与知识经济的关系[J].理论探讨, 2010 (11) .

[5]王子.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J].中国市场, 2013 (17) .

[6]高杰, 侯巍, 祝海强.浅析财务会计创新和加强的途径[J].中国市场, 2010 (52) .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11

石油企业;管理会计;创新;发展

1.当前经济时代管理会计需要转变传统观念

1.1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概念

目前的会计系统(尤其是财务会计)只注重企业的实物支持系统,较少关注企业独特的知识与技能、管理体制和员工价值观念对企业竞争能力乃至核心能力培植和提升的影响。核心能力对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企业员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

1.2以核心能力培植为主题的管理会计基本框架

1.2.1财务维度

①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利润依然是企业财务目标。因此,在管理会计基本框架中,财务会计必不可少。②鉴于利润作为财务目标的缺陷以及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必须辅之以现金流动会计,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支付能力及其相互关系。③未来的管理会计对效益的评估应该从财务效益向包括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在内的全方位效益观念转变。

1.2.2企业内部业务流程

从价值链通用模式出发,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包括研究开发过程、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21世纪管理会计必须关注:①研究与开发能力评估。②作业成本管理会计。③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1.2.3顾客维度

质量是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感知的优良程度,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需要关心质量——顾客需要什么,何时需要以及如何需要。顾客是质量概念的核心。因此,21世纪管理会计需要关注:①市场战略对利润影响的研究。②质量成本会计。③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④环境管理会计。

2.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2.1市场观念

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2.2企业整体观念

管理会计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

2.3动态管理观念

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2.4战略管理观念

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为适应剧烈变动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一个会计新分支,在我国实际上已有应用,只是应用的水平不高。与其说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

3.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3.1人本管理方面

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应做到:①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②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以便有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③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以使企业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3.2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①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②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③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④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3.3成本管理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①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②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③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降低企业总体成本。④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4.管理会计研究思维的拓展

4.1管理会计的研究视野将进一步拓宽

管理会计将立足企业,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站在管理学的角度,全方位地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和提升提供相关信息。管理会计研究将采用多重主题、多重背景、多重理论,开展跨学科研究。

4.2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深化

管理会计将配合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与提升,从一般性地研究企业预测、决策和计划及其执行问题转移到深入研究管理会计的企业化和行为化问题。

4.3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将成为管理会计的主流研究方法

需要通过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才能对特定企业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管理会计才能真正为培植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提供相关信息。

4.4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将更加多元化

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意味着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突破传统“财务信息”的界限,进入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局面。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信息与精神层面信息都将成为管理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冯巧根.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02

会计研究创新发展 篇1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因此, 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工作, 就需要从基础抓起。首先, 我们要牢抓农村经济, 保证财务的公开化、透明化。其次, 我们要逐步增加村级政务公开的措施, 保证农村会计事务的规范化、会计人员的专业化, 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最后, 对于财务去处记录不清晰、农民利益受到侵犯的一些现象, 我们要予以制止, 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只有正确的处理好农村管理的问题, 才会进一步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实现群众和干部的平等相处。所以, 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会计事务的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会计事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 虽然我国在新农村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在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农村会计事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现有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下的各种资源匹配不到位或失效

由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规范的要求, 使得各种资源匹配不到位或失效。农村会计需要详细记录农村经济的支出与收入, 并保证资金去向的透明化, 资金使用的公平化, 通过落实到账面上, 保证资金的支出属实。通过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率, 给村里的管理层提供发展的方向。但就目前而言, 部分农村只建立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 没有认真执行, 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同时缺乏专业的人才管理, 也没有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 进一步导致资源匹配不合理。或者业余人员无法进行专业的分析, 也不知道如何分配资源, 从而使得资源匹配失效等。

(二) 农村会计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不明确

村委会会计人员一般是通过选举得来的, 因此大部分村报账员取决于其在村里的人脉, 选举过程中专业知识只占很小的比例。所以导致农村机构中很少全部是由专业的会计人员组成。因此就会出现服务目标不明确等现象, 如财务主要用于公款吃喝、财务服务不到位等。部分地方农村会计为了“讨好”村干部, 对于一些村干部公款吃喝的现象采取无视的态度, 甚至还会开单给其报销, 使得服务对象由农民变成了村干部。其次, 也会出现非法侵占集体资产, 挪用集体资金, 导致原本就有限的村集体资源严重流失。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农村会计机构对于服务目标定位不明确。

(三) 农村集体经济的会计管理不规范

第一, 资产管理不规范。对于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有形资产和不动资产, 部分人员会通过其特殊的身份廉价承包公共房屋、田地和园林等, 甚至会出现无偿占用的现象, 进而导致村集体和多数村民不能受益的现象出现。第二, 借款程序不规范。部分村干部私自出借或借用公共的资金, 从而导致应收账款增多, 当急于用钱时, 短期内无法收回借款, 严重影响生产性开支。第三, 存款的方式不规范。大部分农村会进行公款私存, 公共的财款多个人开户, 自收自支现象十分严重。最重要的是, 账款不符进而导致存款短缺。第四, 人员管理不规范, 责任明确人不规范。人员不是专业的会计人员, 对于会计事务不明确。另外, 人员的流动性大, 记账不详细, 缺账现象严重。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 每个人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能越界管理,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不管现金的村书记、主任、甚至是一些小组长也会利用职权提供方便, 经常性的管理着现金, 使用现金时不提前审批, 多人管钱无人记账, 出现了许多糊涂账, 从而使得农村会计管理工作混乱,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四) 农村会计事务发展模式单一

部分农村会计事务发展单一, 销售渠道少, 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有的村庄以种植业为主就不发展其他业务, 以畜牧业为主就只养牲畜等等, 农村会计事务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管理, 结合现有的信息化管理, 全面发展其业务。除此之外, 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记账管理模式。许多村庄只有一本现金账, 没有台账, 没有财产帐, 也没有往来账。单一的记账模式导致记账不准确, 不全面。

三、促进农村会计事务有序发展的创新模式

第一, 规范集体资产管理, 力求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首先, 我们要设置一本集体资产的台账, 对各家各户的实际资产有一个大体把握。明确本村农民的产权, 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界定, 对其产权进行登记。在登记过程中, 要做到账本与实际相符, 同时要记录好资产的使用情况和收入情况, 保证集体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其次, 我们要根据资产的不同特点, 进行分配, 合理经营。对于营业性的资产, 我们要大力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其利润;对于非营业性的资产, 我们则需要保护其完整性、实用性, 增加其价值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集体资产的充分利用, 达到盘活资产, 保值增值的效果。最后, 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鼓励农村发展集体事业、公益事业。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对征地行为要收取部分费用, 严格控制乱占耕地、圈占土地的现象, 从而有效的保障失地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 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首先, 我们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对于民主理财的人员选取, 要通过不记名投票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 保证理财组织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其次, 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对于财务的管理状况, 我们要进行全面的记录, 并定期公开财务记录内容, 对于农民的困惑之处, 做出耐心的解答。或者是村民想知道哪部分钱用在了什么地方, 想要让财务公开什么内容, 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 强化农村会计事务的审计监督管理。随着改革的不断进步, 农村会计事务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规范农村的审计行为, 并成立专门的审计小组, 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管理。在审计过程中, 为了确保审计质量, 我们要配合、支持农村审计的业务指导。在审计过程中, 要严格监督会计人员的记账过程, 检查账本是否记录全面, 支出是否合理, 是否出现浪费现象等。对于私自外借公共费用, 私下出租公共土地等现象, 一旦发现, 严惩不贷。

第四, 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农村会计素质。首先, 我们要定期对农村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增加其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与掌握。例如对于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如何管理集体财务等问题需要进行专门培训, 保证农村会计人员对农村情况的整体把握。从而在对村民进行资金拨款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资金的分配。其次, 我们还需要注意农村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 树立其责任意识, 完善其正确的服务态度, 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 则要严格检查是否有会计证, 对于无证人员, 一律不用。最后, 我们要提高固定的会计人员的福利性, 上调其工资, 进一步稳定农村会计队伍。

综上所述, 我们需要努力搞好农村的会计事务管理, 解决农村现有的会计管理混乱的问题, 不断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 并设立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保证账本的实际性和全面性。对于会计管理模式单一, 则需要我们多鼓励农民发展其他产业, 并进行适当的产业培训, 促进其对现有资源的认识, 把服务重点落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管理, 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中.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实施情况与完善对策——来自浙江乡村的情况调查[J].会计之友, 2011 (11) .

[2]张笑涓, 丁佳俊, 万嫱.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28) .

上一篇:就业特殊性下一篇:东部地区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