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

2024-07-15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共9篇)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 篇1

一、信息技术

作为21世纪最主要的特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财务会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对会计信息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促使会计理论发生了巨大变革, 使得大范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及实时信息的提供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使其嵌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创造了可能, 直接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还通过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间接地带动了会计信息系统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FASB在《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中描述到, “概念框架是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协调一致的系统。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望引向一贯的准则, 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及局限性作出规定。通过制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结构和方向, 促进公正的财务信息和有关信息的提供, 以有助于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中配置有限的资源”。

作为企业财务会计指导和评估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它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到之处组成的理论系统, 它可以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

葛家澍教授 (2006) 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总结为五个方面:为每一个具体准则指引方向并规定应达到的目标 (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和会计原则;确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同时也指出现行财务报表存在的局限性;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 不断予以改进;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条件下, 用来解决新的、复杂的会计问题的处理和报告。

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若要长期保持协调发展, 一方面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会计资源的整合, 最终调整报告模式;另一方面必须与宏观会计政策协调一致,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引领下与其保持同步发展,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会计业务流程将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而这一进程中必然涉及到如何整合, 依据什么原则进行整合的问题, 这也正是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变革的原因与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根源所在。

三、会计信息系统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内软件比较注重系统的集成性, 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实现自动转账功能, 尽量实现其他凭证的自动处理;将管理思想融入到数据的采集、应用和控制过程中, 注重对企业决策的支持, 提供强大的财务分析功能;尽可能实现信息高度共享, 不仅提供了会计规范所要求的凭证、账簿和报表, 而且还满足了企业管理过程所需的信息。尽管如此, 会计信息系统还是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 设计理念落后。

开发的软件大多以满足用户现有的管理方式为目的, 在使用软件前并未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BPR) , 仍沿袭原有的不合理的管理流程, 不是在引入最科学的管理流程之后再使用软件, 而是让软件继续去适应旧的管理方法, 从而使得许多企业所购买的财务软件只能满足暂时需求。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变动和新业务的出现, 现有的财务软件极有可能不再完全适应企业管理和决策的要求, 从而不断地面临着二次开发, 甚至还有被完全弃用的可能。

(二) 模块集成度低。

由于模块数量较多且所有的模块都能够单独运行, 从而使得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较差, 整体集成度有所欠缺, 业务流程显得比较松散。一些所谓的“集成软件”也仅仅是用若干接口程序定期将物流单据生成财务凭证, 除了共享一些基础资料外, 财务会计系统和业务系统并没有太多联系, 一体化难以实现, 无法对决策信息提供实时支持。

(三) 重核算、轻管理, 开放性差。

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一般都分成两大部分:核算部分和控制部分。核算部分的基础是总账系统, 后期发展起来的各类子系统也只是对总账系统的补充, 整个财务会计部分是建立在总账中的各类会计凭证基础之上的。这种过分注重会计核算而忽视业务管理的设计思路, 很难提供及时、全面的管理信息, 在强调决策有用性的今天, 自然就降低了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此同时, 财务软件数据接口的开放性也较差, 系统之间及不同的财务软件之间很难进行数据交换, 从而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共享性。

四、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基础

(一) 会计信息载体的变化。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载体全部表现为纸制单据, 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会计报告等。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载体将变为电子化的各种单据, 如各种电子票据、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等。当企业进行业务交易时, 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与其他业务系统衔接, 利用电子数据进行交换, 而且账务处理可以自动完成。另外, 通过网上银行、网上报税认证、网上纳税申报、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等途径交换各种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 大大简化了会计人员的工作, 降低了业务成本, 实现高效快捷的信息双向式交流, 同时保证了业务数据及与之相应的资金流动状况随时处于企业管理层的监控之下。

(二) 会计信息存储条件的变化。

会计信息存储形式由硬盘、磁盘、内存等磁介质与光盘等光电介质向电子化、集中化的数据流和网络页面数据存储方向转变。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 表现在对提供的信息是综合或是明细、定性或是定量、文字式或是数字式的描述和图表等直观信息的要求上, 在重构的会计信息系统中, 他们可以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 随时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查阅有关信息, 获取财务分析资料, 并可以“随机存储”信息。

(三) 会计信息输出的控制。

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是自动完成的, 因此必须建立输出控制机制, 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出控制机制执行监督管理的任务, 对业务交易流程严格核实, 如识别销售商品的条形码和客户的信用卡, 经核实之后, 方可输出交易结果。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概念框架产生了影响, 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重构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重构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会计的目标与用户的信息需求两方面进行的, 即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等方面, 所提供的信息应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一) 利用事项理论采集会计数据。

传统会计是使用会计科目表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六大要素变动的价值展现会计数据, 这一方面遗漏了一些对决策有用的非货币性信息, 另一方面夹杂了很多会计的职业判断因素 (分配、递延、预计、摊销、汇总) , 导致会计的信息类型、信息详细程度、可靠性受到影响。事项理论的核心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 即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就是事项本身。在日常核算中, 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 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特征, 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函数、个人的偏好函数、个人的决策模型以及决策者的心理类型等, 并且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信息要求。事项会计克服了传统会计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的缺陷, 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分为不同类型的事项, 如交易活动信息与环境变动信息。不同类型的事项具有不同的特征, 对不同信息用户的意义也不相同, 这就要扩大会计计量属性的范围, 对不同的事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因此, 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客户满意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 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二) 利用事件驱动原理处理会计数据。

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模式是按照“凭证-账簿-报表”顺序化处理程序进行会计数据加工的。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采集, 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差。事件驱动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工作时, 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应用到会计数据处理上, 就是对会计源数据不进行进一步的顺序性加工处理, 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 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处理即可随时满足其要求。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 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划分为若干种事件, 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 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 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 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三) 利用XBRL技术披露会计信息。

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 (XBRL) 是一种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的专门用于企业会计数据和会计报表信息发布的标识语言。信息发布者一旦输入了信息, 就无需再次输入, 通过XBRL就可以很方便地转换成书面文字、XLS文件、PDF文件、HTML页面, 或者其他相应的文件格式。XBRL技术主要由技术规格、分类标准、实例文档组成。各企业可以依据分类标准将本企业的会计数据XBRL化。XBRL能自动、清晰地转换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包括数字和文字的所有企业信息, 当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网页或把数据导入电子表格、运用程序进行计算和分析时, 应用软件能识别每一个数据。XBRL技术的优势表现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转换各国会计报告格式的速度;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获得性;通过互联网提供具有时效性的信息, 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解决了从互联网上获取HTML格式的会计信息不能转换的问题。因此, 专为数字化报告而设的XBRL对业绩资料的影响是任何其他科技手段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林柳燕, 田月昕.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9.

[2]冉渝.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完善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贸, 2009.13.

[3]赵雪梅.新会计准则导向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18.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研究 篇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指构建于互联网及其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将企业各职能部门、总部与异地分支机构、合作伙伴、社会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所有社会组织或个体紧密联结,使会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检索、输出、呈报等活动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而且Internet时空的无限性和技术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会计超越了时空障碍,实现了会计工作场地虚拟化,资料记录无纸化,数据传递远程化,信息交换数字化,极大地拓展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作用,实现了企业财务与业务、供应链合作企业、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大幅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效能,有效降低全社会会计信息交流与获取的成本。

但是,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其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信息泄密,或遭受系统攻击。不法分子乘机窃取有价值的企业信息及公司客户的各类私人保密信息;恶意地袭击网络会计站点,进行各种可能的破坏,如制造和传播破坏性病毒或让服务器拒绝服务等,这些攻击会引起服务崩溃,信息暴露,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正确、可靠、连续地运行,是网络时代保护企业利益安全的重要方面。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以从人和技术两大因素来研究。人的理论、业务、管理水平属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范畴,技术因素是指通过各种管理、技术的控制措施,使系统硬件、软件及其中的数据资源受到保护,不会因其偶然或恶意的行为和事件而使会计信息系统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证其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一、导致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内联网结构的系统。所谓企业内联网(Intranet),是指企业应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标准,如TCP/IP通信协议、WWW技术规范等建立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交换平台。企业内联网通过互联网,为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企业与银行、税务、审计等各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公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使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控。然而,由于互联网/内联网系统的分布式、开放性等特点,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导致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软硬件技术存在的漏洞

现代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规模日趋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因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然存在设计漏洞,甚至故意留下后门(Backdoor),这为外部攻击提供了可趁之机。如有些“间谍软件”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进行安装,并悄悄把截获的一些机密信息发送给第三者,还有一些“广告软件”能够在硬盘上安营扎寨,发作时会不断弹出广告,将浏览器引导至某些特定网页,以此盗取用户的活动信息。据IT业界和美国国家安全部共同成立的“国家互联网安全联盟”的估计,目前互联网上流行的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大概有数万个之多。

自然或人为灾害如机房火灾能使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数据彻底摧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受到水浸,电缆和电器电子设备会因绝缘性能下降而烧毁。雷击产生的强电流,是烧毁电子设备或器件的常见原因等。 作为网络核心的TCP/IP协议设计时完全没有考虑商业公共网下必须的安全机制,通信线路和设备若屏蔽不善,将存在严重的电磁泄露,攻击者可通过辐射感应接收窃取企业的机密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以明文方式传递,其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道德风险

网络安全的最大风险仍然来自于组织内部人员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内部控制已从会计机构内部扩展到对整个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关联方也存在着道德风险。网络对会计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财务报告由纸质向网络形式的迅速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政府指定网站或者自己的门户站点,强制或自愿披露会计信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和社会部门的关联,又引入了新的安全风险。如企业的关税方既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软件供应商或开发商,也包括银行、保险、税务、审计等社会部门。企业与这些关联方存在着特殊的业务和数据交换关系,有部分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专用增值网(VAN)实现电子数据交换(EDI)任务,也有的关联方与企业建立统一的外联网(Extranet)。在外联网内,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松散型的数据查询、数据交换、服务技术等。因此,无论从业务联系还是从网络联系上看,外联网范围内的企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关系使相互间道德风险的发生成为可能。

由于互联网没有国界和时空的限制,来自社会上的道德风险几乎不可避免。社会不法分子对企业内联网的非法入侵和破坏,包括来自网上的信息截收、仿冒、窃听,黑客入侵,病毒破坏等是目前媒体报道最多的风险类型。据报道,反病毒专家截获了一种专门盗取某网上银行用户名和密码的木马病毒,这种病毒竟能绕过Microsoft安全控件和网上银行的CA证书,会在用户计算机中创建可执行文件、修改注册表,轻易地窃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二、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技术措施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包含系统实体安全和系统数据安全两部分。系统实体安全是保护软、硬件安全,保障系统各部件机能正常,系统正常运行。系统数据安全包括静态存储和动态传输的安全。静态存储指网络中存储在中央数据库和各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动态传输是在通信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因此,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包括:

·会计数据的防护技术,包括会计数据的处理和人员的素质的提高;

·网络会计系统的保护技术,包括数据备份、异地存储和远程控制数据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技术等。

(一)会计数据的防护技术

首先确立网络会计核算前提,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完善会计公认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将历史信息变为现行信息、定期固定信息变为随时可选信息。确立网络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审计、实施实时多方监督,大大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多方调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从人员素质来看:一方面通过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思想认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和安全防范手段应用水平,在对网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注意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

(二)网络会计系统的保护技术

国际安全巨头赛门铁克(symantec)公司中国区执行总裁郑裕庆曾说:“防止网络威胁惟一的方法是主动预防,即部署整体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反病毒解决方案。”

1.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应具有容灾、容错技术

容灾系统的关键在于数据同步复制技术。当网络系统在遭遇自然灾害、战争、电力中断、设备故障等不可抗拒的灾难和意外时,一方面能够实施充分的数据备份方案来使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使系统能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另外,可以采用额外的硬件、软件、电源部件或错误处理模块作为系统的后援,在系统硬件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份硬件。常用的技术手段有磁盘镜像、RAID、双机热备份、额外的通信设备和线路。

2.及时下载和安装系统补丁,堵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服务软件的漏洞

首先,恶意代码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程序,它通常附着在另一段正常程序之上,随同寄生程序一同被运行,通过盗窃、修改、删除被染计算机的数据而威胁系统的安全。防范恶意代码首先须修补系统漏洞,及时升级和打补丁。其次,安装性能优良的杀毒和防黑软件,定期升级病毒库,定期整机扫描杀毒。再次,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控制,如禁止访问有安全风险的站点,不下载安装未经认证的程序,不打开不明邮件附件等。

3.实施防火墙可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

防火墙是架构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通信控制设施,可以正确划分资源保护和开放的边界,据此定义访问控制表,对双向的访问数据流实施逐一检查,允许符合企业安全政策的访问,拦截可能危害企业网络安全的访问,从而对企业内部网上敏感数据资源或服务加以保护。

4.密钥技术是网络会计发展的关键环节,既可解决静态会计信息被非授权访问或篡改的问题,又能解决动态会计信息在传输中被截取的问题

在网络上发送财务信息之前,采用有效的安全密钥技术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切换为杂乱无章的密文,接收方须经解密后才能阅读到原始信息内容。加密和解密都在密钥的控制下方能正确完成。虽然网络黑客或其他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窃听截获数据报文,但由于没有解密所需的密钥,无法恢复明文而不能读懂乱码背后的真实信息。CA认证中心及数字证书为解决身份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机制。CA通过数字证书,统一分配公有信息,授予用户可以合法使用的公、私钥对,实施网络交易安全。

5.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和应急响应机制可以预防大多数的不安全事件,阻止安全威胁

访问控制分为三层,入网访问控制、权限访问控制和属性访问控制。入网访问控制对任一试图进入系统的用户进行基于账号+口令的身份验证,控制其是否有权接入。保持该项控制有效的关键在于合理设置、保护用户口令。权限访问控制为每一用户分配合理、适当的访问权限,明确界定用户对包括目录、文件和设备在内的系统资源拥有的权限,如读、写、建立、删除、更改等。属性访问控制是面向系统资源设置属性,进一步控制用户对文件或设备等资源的访问,使所有用户都不可超越属性所指定的权限范围来操作资源。

网络安全是个动态的改进过程,将防护、检测和响应综合成一循环体,才是更完整的安全策略。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安装适当的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对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状态变更的监视,可及时发现入侵事件和系统新的威胁、弱点,识别防火墙等防护设施不能识别的攻击,向系统管理员发出安全警告。一旦检测到入侵事件,立即启动紧急响应和恢复处理机制,响应机制明确规定应对入侵的程序和措施,如切断网络链接、记录事件、报警、恢复系统等。

通过采用安全的数据通信协议,采用安全性强的数据加密算法、实现数据保密等,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网络漏洞监测和攻击防范系统,建立计算机安全应急机制,使用安全的财务软件平台等先进技术,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三、结束语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在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为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 篇3

一、SAP R/3设计思想带来的影响

在会计系统的构建中,财务软件设计思想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也需要注重软件的正确选择,才能真正实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本文主要分析的是SAP R/3设计思想带来的给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带来的影响,其来源于德国的某个方案中,可以支持很多种语言和货币,因此,SAP R/3是一款综合性较强、性能较高的系统集成管理软件。目前,SAP R/3采用的主要是C/S三层结构模式,主要由界面、SAP技术、应用模块、基础系统等共同构成。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中,SAP R/3的功能模块可以实现资产、物料、工作流程和财务会计等多方面的管理,对于实现系统的自动更新功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针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SAP R/3可以完成应付账款、应收账款、总账等多个精细部分的工作,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得到系统性的管理,从而在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开放性设计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物流、信息、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可以最有效利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

根据上述相关信息可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有着紧密联系,而SAP R/3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从而实现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决策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情况来看,业务流程的重组可以使会计业务流程得到简化,并不断更新会计业务流程,以在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的情况下,推动企业更长远的发展,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情况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必须注重凭证模板、事件接受器、实时凭证动态会计平台、生成器等共同运行,才能真正保障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根据相关研究和资料可知,在结合SAP R/3软件设计思想、业务流程重组理念等的基础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采用的三层结构模式主要包括系统选择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户自定义信息界面的合理构建。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时,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注重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等,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时,需要加入各种过滤条件、先进技术等,才能避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被随时储存,最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在用户自定义界面的合理构建中,需要对准则库的建立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采用的XBRL是在充分利用规则库、模型库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有效实现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转换,最终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因此,采用XBRL来进行用户自定义界面的构建,可以确保各种报告内容更加详细、精确,是实现用户需求个性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二是,事件驱动程序的有效构建。目前,事件驱动程序主要包括事件、对象、事件处理程序三个部门,其中,对象是指任务主体、事件是指任务主体所执行的任务、事件处理程序是指任务处理需要使用的程序。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时,需要对上述三个部分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提高事件和事件处理程序模块设计的准确性、实用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最终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质量。因此,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必须注重先进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不断提升设计水平,才能真正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摘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准确性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我国财务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对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促进企业会计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着极大影响。本文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完善。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信息系统,重构

参考文献

[1]王华.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J].会计之友,2014,32:28-30

[2]刘琴安,杨婉君.中国是否需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思考[J].智富时代,2015,03:131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 篇4

本文着眼于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的用友软件适用案例进行分析,以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为出发点,分析用友U8系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着重讨论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加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本文对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成本核算风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的首要原则便是适用性原则,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是国内专业生产电子线束用传输导体的重点骨干企业,其行业特点突出,产品结构复杂,工艺路线灵活,制造资源协调困难,料件信息传递速度要求高、成本核算精细度高,而且还是小批量生产,按生产订单组织生产。

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的行业特点要求集团公司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设计上必须结合本集团公司的具体特点,制定实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存货清单的正确性,同时同地地管理多种产品生产时的切换,在有规则的管理行为中简化管理,提高产量,控制多余生产,降低物料损耗,控制原料投入量,提高按时发货能力和应对需求变化的能力,提高计划、预策和决策能力。

鉴于以上行业特点的存在,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应用的用友U8系统在诸多环节和领域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加强了其内部控制核算和风险管理,建立起了财务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财务电算化,而且实现了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完善的销售管理系统降低了商务业务处理中的差错率,采购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购业务的系统管理,成功解决了采购订单的跟踪、查询和催货等手工状态下难以解决的业务问题。通过用友U8系统,整个作业流程得到了优化,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库存材料的核算更及时、准确,销售及往来信息传递更加便利,生产计划的安排更加合理。

下文将以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五大问题为出发点,分析用友U8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出一些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议。

二、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档案管理不统一、信息共享差

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一样,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由于人力、物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刚起步时不可能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选择一些既急待提高效率又渴望以较少投入而获得成功的项目作为突破口。但随着公司的业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那些项目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而且会计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从而造成数据在内外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信息不能通畅,既影响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公用资料的管理和设定是整个生产制造所有模块应用的基础,公用资料设定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各个模块的使用。针对企业管理信息基础薄弱,档案管理不统一、信息共享差的问题,用友U8系统加强了对公用资料的管理。

(二)库存账目不清,没有做到明细对应

库存管理涉及到的单据繁多,包括材料入库单、领发料凭证、生产通知单以及诸多的工资汇总表和人工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制造费用分配表和成本计算单据。以上诸多的信息流程,还会涉及很多的会计账户,包括原料材总分类账户以及相应的明细分类账,在产品、人工费用、制造费用总分类账目,根据各产成品类别所设置的总分类账及相应的明细分类账,以及差异账户。

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在库存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有时必须获知各种零部件当前的库存量,仓库管理员根据各种送货单、发料单、领料单和退料单进行物料的入库、出库搬运后,要随时修改库存信息和借、欠料信息,以便反映库存状况。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零部件种类多、数量大,使得库存记录和实际库存时常不是严格一致的。同时,在工令单下达后,由于零部件与生产线的关系复杂,根据送料员的个人经验给各配料点送料时,因为缺少发料、用料记录和相关信息,所以经常出现生产线缺料才知道需要送料的情况,导致生产和用料发生混乱,无法了解发料和生产用料的实际情况。

(三)成本核算困难

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在成本费用核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由于企业生产链条的特点是原材料单一、产成品种类繁多使得产品结构复杂 ,这就加大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第二,面向订单的电线电缆行业的特点是多品种和小批量,因此,电线电缆行业生产设备的布置一般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例如,按工艺流程来安排机台的位置,每个产品的工艺过程都可能不一样,而且,可以进行同一种加工工艺的机台有多台。因此,需要对所加工的物料进行调度,并且中间品需要进行搬运,这就造成了产品成本分配不合理。第三,由于生产周期短,产品的配套性要求高,所以要求产品数据更快地传递到生产、库存、财务部、商务部等部门。这就对成本核算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是企业竞争的有利因素,因此震雄对于成本费用核算的精细度要求越来越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要求成本核算到车间、机台、工序、员工。而目前电算化里成本的核算只是单纯以产品作为成本的分配对象,分配形式单一,不便于从多角度进行成本分析。第五,今后的成本费用核算更趋向于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以达到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具体包括:事前进行成本费用预算、划分责任中心、制定成本控制,事中进行生产成本发生、产品成本核算、期间费用发生控制以及事后进行成本费用分析、成本费用考核与评价等环节。而目前企业的成本核算仍停留在事中控制阶段。

(四)没有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控,难以保证及时交货

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在业务流程控制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市场响应速度慢,物流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管理层不能有效进行生产监控,生产应变能力差,效率低下;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缺乏、信息堵塞,造成大量盲目行为的产生;销售部门无法实时掌握产品生产情况和库存情况,当扩大销售时,盲目签订单,造成最终无法及时交货,以致因为违约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生产部门不能及时了解销售情况,不能适时组织生产,难以保证及时交货;研发部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来制定研发策略,对于生产能力的预测计算不准确,无法了解生产进度状况,最终造成产品不能及时交货。

(五)生产计划组织难度比较大

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以生产电线电缆为主,原材料单一,但是产成品种类繁多,包括镀锡铜线、软圆铜线、绞线、并线、裸绞镀、镀绞镀等,且多是面向订单的电线电缆行业的多是组织多品种和小批量的生产,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不局限于标准产品,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标准型产品上进行改进,产品不定型,结构变化复杂,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短,产品的配套性要求高,所以要求在产品数据更快地传递到生产、库存、财务部门、商务部门等。行业特点决定着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的生产计划的组织难度相比较而言更大,因而建立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将生产控制和成本核算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组织良好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一)建立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多基本资料是各子系统所共用的。如:部门资料、厂库资料、地区资料、料品资料、客户资料、供应商资料、委外商资料等。将各项共用资料集中,可简化各子系统的作业,便于维护。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中,会计子系统应该从其它业务子系统获取诸如成本、折旧、销售、工资等原始数据,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和管理能力,各业务子系统也应从会计子系统取得支持。

用友U8系统集中管理各模块所需的共用基础资料、参数设定及编码资料,当系统运行时,它将易于进行资料的编码及搜集工作,并确保资料输入的便利性、一致性及可分析性。各共用资料应于相关模块启用前建立,其后则在出现新资料时,即时输入,以供各交易的带出或检核。领导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IS)与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会将企业内部所有的进销存、生产、财务等数据收集起来,分类汇总,加以分析,从多种角度以多种图形、报表的方式提供完整的数据分析资料,使企业管理决策部门能及时查询、掌握企业内部各部门运作状况,从而做出各种及时有效的决策。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与企业的内联网之间建立起连接,可以在内部系统中创造更多的访问点,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的传递。企业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协议,建立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通信的应用网络。各个企业之间遵循同样的协议和标准,建立非常密切的交换信息和数据的联系,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协同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二)利用自动转账和辅助功能,加强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举足轻重的。企业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库存,以防止供应中断、交货误期,保证生产连续和稳定,同时它也有利于提高供应弹性,减少产销矛盾。另一方面,库存也会占用资金和支出库存费用,过量的库存常常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适应变动需求能力差,所以又要想尽办法降低库存。

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必须改变库存管理现状。现就对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库存管理提出以下两种改进方法:

(1)充分利用自动转账功能

目前,会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财务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但为节省资金,很多小规模企业一般只购买财务软件中的总账和报表系统,而其他一些系统,如供应链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款和应付款系统不在考虑之列,所以当小规模企业处理这些系统中的转账业务时(如成本费用的结转、利息的计提、工资计提、折旧计提等),往往通过手工进行,这种方式效率很低且容易导致混乱。但是如果能在总账系统中使用自动转账功能处理这些业务,则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账系统中自动转账类型包括自定义结转、对应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汇兑损益结转和期间损益结转。在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这类生产企业中,销售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尤其当企业销售多种产品,而且必须分别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成本时,若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编制销售成本转账凭证,汇总时经常会产生重复或遗漏。为解决企业销售成本的计算和结转,用友财务软件提供了销售成本的自动转账功能,通过该功能,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销售成本的自动结转。

(2)合理利用辅助功能

高效使用自动转账功能的前提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体系。会计科目体系一般包括一级科目(总账科目) 和明细科目,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应尽可能少用明细科目,因为过多的明细科目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录入工作量并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明细科目的简化可以通过使用“辅助核算”来解决。比如某企业有很多客户,如果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科目还按客户设置明细科目,则科目体系就比较庞大,业务处理自然繁杂,若在设置上述科目时选择了“客户”辅助核算,系统只需输入一次客户资料,那么所有带有“客户”辅助核算的科目在录入凭证时都可以直接调用客户信息,其功能类似明细科目,但弥补了明细会计科目过多的缺陷,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设置会计科目体系,既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又要尽可能发挥财务软件的优势,提高财务软件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

为了正确地核算产品成本,对在产品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建立、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将生产控制和成本核算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如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都要汇集到财务部门,由其对它们进行审查和核对,了解和控制生产过程中实物流转;另一方面,财会部门要设置相应的会计账户,会同有关部门对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应该提供有关原材料转为在产品、在产品转为产成品,以及按成本中心或分批生产任务通知单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材料、人工和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详细资料。

成本会计系统收集相关系统,如生产订单、车间管理、委外管理及库存管理等系统的各期交易资料,籍以求算各期各成品、半成品的实际成本。可依分批或分步的成本会计制度进行结账作业,将成本要素分为原料、人工、制造费用、委外成本、其他费用五项,分别核算。自制或委外的原料成本、委外成本,生产订单或委外单直接归属;制造费用及其它费用,则采取分摊方式将期间总的制造费用其他费用依选用的分摊基础分摊至各生产订单,而人工成本可采用订单直接归属或分摊方式,同时又可与车间管理系统集成,自动收集生产订单于各工作中心的完工工时及人工成本,掌握各期间各成品、半成品及在制品的实际成本。提供各项管理性报表、各期间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对照表、在制原料成本明细表、在制品成本表、销货成本表、直接材料明细表、生产订单成本明细表、库存月报表、进销存明细账等。

(四)利用产销排程,进行了业务流程监控

生产制造过程中涉及到各种有关令单的规划、核发、备料、结案等作业的管理,生产组织过程繁杂,有效的业务流程控制对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和及时的交货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可以协助企业有效掌握各项制造现场活动的讯息,如:提供各种物料的跟催单信息,有效掌握生产进度,提供缺料模拟分析,作为调整生产进度的参考;提供依制令设定特殊用料功能,代替代料、及特殊用料使用;提供用料分析,以有效掌握各用料及成本差异信息;针对需求规划生成的建议制造量,提供分批规划的功能,使生产管理规划作业时更具弹性。

理想的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化平台,将所有的部门、人员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有效的运行。用友U8购销存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增加预测的准确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同时,用友ERP(Environment Resource Planning)购销存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连接,帮助企业全面掌握财务、业务信息,为企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生管部门首先要对生产计划进行维护和宏观调控,对各车间任务进行时限规定。各车间人员可参照由系统生成、并由调度部门审核的生产计划,同时结合管理模块确定车间作业计划。生产车间接到生管部下达的生产订单以后,经过审批,如果是简单工序或已经生产过且工序固定的,就直接按生产订单领料开始生产,如果是按客户要求或新产品生产,则要进行工序规划,先需要将工作中心、资源资料、工序资料、料品工序资料、工序顺序等资料输入系统,系统将自动换算出订单的工序,然后进行产能计算,检查产能是否均衡,如果不合理将进行工序重排;如果产能均衡了,由车间排产,然后领料开始生产。同时,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将通过各种报表采集到系统中,产品生产完成后入库。系统将以最合理的方式指导车间的生产规划,使产能和产量达到最大化,满足需求。

(五)完善需求规划,加强生产计划组织

一种产品有很多的物料组成,一种物料可能会被多种产品共用,不同的产品对同一种物料的使用量又不相同,另外,不同的物料的加工周期、需求时间也不相同,要使每个物料能在需要的日期配套备齐,满足装配或交货期的要求而不过量的占用库存,还要考虑合理的生产批量,因此靠手工管理是不可能进行如此大量的数据运算,这也是手工管理难以解决物料短缺和库存量过大的症结所在。

用友U8所提供的物料需求系统根据产销排程的结果,物料清单、物料可用量(包括现存量、在单量)计算出全部自制件、委外件和采购件的需求量。按照各个产品的交货时间顺序,计算出全部自制件、委外件和采购件的需求时间,自动生成建议性的规划令单,审核令单的内容,若有时间、数量上的不适合,则另建议提前、延后,或建议适合的令单数量,以确保供应活动的数量恰当,时间及时。

图1主生产计划调整流程图

Fig.1 Flow Chart of the main production schedule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于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实施。昆山震雄铜业(集团)公司在实施了用友U8应用系统之后,内部控制的诸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上述用友U8系统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解决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信息系统改善了内部控制程序、增加了内部控制手段,将信息技术有效地集成到业务和信息处理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善内部措施,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防范与控制经营风险,这样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生产组织带来新的工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风险和挑战。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杜美杰.信息系统与会计内部控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于吉永,朱国华,汪前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与运行.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3]熊细银,熊晴海.网络会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内部会计控制概论》编写组.内部会计控制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5]赵保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姜灵敏.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2.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 篇5

为深化标准改革,优化和完善标准管理,探索研究标准化管理信息流抽取、模型建立、重构,从而实现对标准化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可对标准化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对其他电子政务。

研究梳理标准化管理的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抽取、信息规范化等方法从业务流程中抽象出信息流,利用信息流重构技术建立优化的信息流模型和优化的业务流程,更好的实现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依据“业务流程的划分 → 子流程的划分 → 具体环节 →节点 → 表证单书 → 信息流”的过程从业务流程中抽取出信息流。首先,分别根据业务的划分情况,研究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业务流程,并对其中各子流程进行细化。其次,针对业务流程中每个具体环节,识别出其中重要的业务节点,确定每一个业务节点中涉及到的表证单书。最后,在不涉及具体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只是根据表证单书的信息与输入输出变量的变化来推导和处理信息流及其关系,进而形成信息流模型。

在信息流重构研究中,其重点和难点是业务划分、信息流提取、信息流重构环节。业务划分与子业务细化是本项研究的一个难点,既要保证横向划分全面,又要保证纵向细分合理;选择标准化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业务流程并解析其中的信息流,是建立标准化管理信息流模型的重要环节,在进行信息流重构之前需要进行核心信息流程识别,即严格按照最终目的来筛选并抽取信息流,进而根据核心信息流的运行来选择和确定辅助信息流来支持、补充和配合核心信息流,对核心信息流和辅助信息流以外的信息流应精简或剔除。

本文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信息流重构研究为例,研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业务流程的梳理,功能节点的划分,信息流的抽取以及信息流程图的构建,并通过对功能节点的优化和信息流的约减实现信息流的重构,最后根据信息流重构映射出新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

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业务过程规范业务

该业务工作依据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根据《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国家技术监督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待完善。

2 功能节点划分,功能节点关系图建立

根据业务流程(需求分析)情况,按业务的执行对象与功能,划分出五个顶级功能节点D,并建立各功能节点的关系图(功能节点的划分要以产生新的信息为依据)。

功能节点的划分方法:首先将业务流程中的执行单元(组织或部门)作为最大粒度的功能节点,然后根据功能节点在业务流程中负责的具体功能情况(如相同组织或部门可能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具备多类不同功能),将功能节点细化为多个小粒度功能节点。

然后,依据业务流程,用箭头表示出功能节点间的信息交互。此过程是对业务流程的简化表示,节点间的多次交互可用一次交互来表示,同时,业务流程图中判断后终止或回溯的流程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针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建立的功能节点关系图如下:

3 信息流抽取

根据五个顶级功能节点的具体功能以及处理信息情况,从五个顶点级功能节点D中抽象出5 类顶级信息:

3.1 功能节点1:申报单位。申请单位填写申报材料,完成网上标准申报功能,产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申报的基本信息,即此节点的顶级信息。

3.2功能节点2:市局标准化科(处)。对申报单位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产生的审核信息,即此节点的顶级信息。

3.3功能节点3:省局标准化处农业示范业务主管。完成立项审查、报国家标准委审批;对通过后的单位年度考核、考核备案、组织验收,报国家发证等功能。在此,将产生审查信息、考核信息、验收信息,并将其顶级信息抽象为审核信息。

3.4 功能节点4:省局标准化处处长。完成立项审查通过和组织验收通过的审核功能,生成项目的审核信息,即其顶级节点被抽象为审核信息

3.5 功能节点5:省局分管局长。完成正式发文批准功能,生成发文批准的审批信息即为此节点的顶级信息。

由此可见,功能节点与顶级信息的对应关系:D={ 申报单位,市局标准化科(处),省局标准化处农业示范业务主管,省局标准化处处长,省局分管局长}→{I1,I2,I3,I4,I5}={申报信息,审核信息,审核信息(考核信息、验收信息),审核信息,发文审批信息}。用表示信息流集合,其中,i表示功能节点,j表示信息的流向的目标功能节点,iij代表有功能节点i流向功能节点j的信息,即节点i的顶级信息,Ii为节点i的所有出度信息的总和。

为了统一信息的表示,便于应用,将功能节点信息流的代数结构表示为R =<D, ID>,其中,R为业务领域(业务功能),D为功能节点集合,ID为信息流集合。即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申报=<(申报单位,市局标准化科(处),省局标准化处农业示范业务主管,省局标准化处处长,省局分管局长),(申报基本信息,审核信息,审核信息,审核信息,审批信息)>。

4 信息流程图构建

信息流程图构建的过程,应不考虑业务流程的走向,而仅从信息的角度来描述信息在各节点上的流转。构建的信息流程图为有向图,其中,有向图的节点为产生新信息的功能节点,有向图的边代表信息的流向,其起点为信息的源头。

根据上一步抽取出的信息流,构建出信息结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申报=<D,ID>,建立信息流程图如下:

由信息流程图可见,i12,i13,i14,i15为功能节点1(申报单位)产生的申报基本信息,由节点1 产生,节点2- 节点5 均需使用,即存在申报基本信息的流向;i23,i24为节点2(市局标准化科(处))对项目的审核信息;i31、i32、i34为节点3(省局标准化处农业示范业务主管)生成立项审查(年度考核、组织验收)信息; i43、i45为功能节点4(省局标准化处长)对立项审查和组织验收信息的通过审核确认信息;i53、i54为节点5(省局分管局长)对正式发文批准的审批信息。

5 重构

5.1功能节点优化

5.1.1功能节点约减

根据信息流程图构建方法,除被作为信息媒介的功能节点(如网站节点),以及业务流程结束的功能节点外,不产生新信息的功能节点,将在信息流程图构建过程中被直接约减,从而完成第一次信息流重构。被约减的信息流程图功能节点,在映射回业务流程时,相对应的功能也从业务流程中被约减,实现对业务流程的优化。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阶段,功能节点省局标准化处处长具备审核功能,其中对审核通过的信息分发给省局标准化处农业示范业务主管,此功能节点又将信息发送给国家标准委审批或报国家局发证,在进行信息流重构后,此功能节点被约减,因此,优化的业务流程中,可将信息直接分发给省局标准化处农业示范业务主管和报国家标准委审批或报国家局发证。

5.1.2 功能节点增加

在构建信息流程图的基础上,如果在某一业务阶段,存在多个功能节点的流入信息过多,且流入信息具有同类型与连续性,则可增加一个汇总节点,对这些同类流入信息进行汇总,产生的汇总信息将代替这些流入信息流向后续节点。

如,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业务管理阶段中,存在部分信息贯穿整个阶段各功能节点的信息流向,例如对申报材料的审核信息,功能节点1、2、3、4、5 均存在对报批稿进行审核,并产生各节点的审核信息,并分别流向该节点之后的各个节点,因此在节点5 后,创建一个新的功能节点D1-1,汇总以上5 个功能节点的报批稿审核信息,形成审核汇总信息。

5.2 信息流约减

在分析中形成的信息流结构,很多信息流虽然存在,但在实际中的作用不大,或使用的频率很小,对这种信息流的约减能够降低信息结构不必要的复杂性。通过遍历每个节点,计算节点与邻居节点的“信息权值”,根据图论等方法对信息流程图进行约减、增加等重构操作,使其达到优化目的。

计算信息权值的两类指标,分别是重要性和工作量。重要性是指信息流之于节点的重要性,定义为m,取值范围为0.1-1;当m取值为1 时,代表重要性极大,不可忽略;当m为0.1 时,表示重要性极小,可忽略。工作量是指节点处理的信息量,定义为s,取值范围为0.1-1。当s取值为1 时,代表工作量极大,不可忽略;当m为0.1 时,表示工作量极小,基本没有工作量,可忽略。

现分别将重要性与工作量的取值范围[0.1,1],划分为4 个取值区间,分别是[0.1,0.3]、[0.3,0.5]、[0.5,0.8]、[0.8,1]。

当m为[0.1,0.3]时,代表不重要;

当m为[0.3,0.5]时,代表一般;

当m为[0.5,0.8]时,代表重要;

当m为[0.8,1]时,代表极其重要。

当s为[0.1,0.3]时,代表工作量极小;

当s为[0.3,0.5]时,代表工作量一般;

当s为[0.5,0.8]时,代表作量大;

当s为[0.8,1] 时,代表工作量极大。

信息权值(定义为P)的计算方法为各指标值的乘积,即P= m×s。同时,各指标的定义及取值可根据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阶段为例,通过测算节点到邻居节点的信息权值大小进行优化。

(1)功能节点2 :

(2)功能节点3:

(3)功能节点3ˊ:

(4)功能节点3”:

(5)功能节点4:

(6)功能节点5:

从计算信息权值结果看,权值范围为[0.01,0.1) 被认为是非重要信息,可进行约减,信息流约减后效果图见图3。可见很多信息流被约减,减少业务流转过程中不必要信息流的流转。

6 优化后的业务流程

根据信息流抽取和重构,发现信息流的约减,可适当减少某些中转数据信息流,减少不必要数据的传递,如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料可经过审批之后就存档即可,不需要跟着审批结果流转,有调用权限即可,这样不仅提高了流转效率,还减少了数据流转量,使审批结果简单明了,便于查阅和追溯,对通过信息化减政放权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7 结束语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 篇6

(一)管理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管理方法是事后管理,即发现问题再事后补救,这种管理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今天会计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可以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业务发展,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采取预防性措施,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这就是所谓的实时业务处理。随着会计信息化广泛深入的开展和电子商务的出现,企业利用网络进行内部控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比如说,可以使用指纹识别、密码校验等与网络紧密相关的高科技手段,加强对企业各岗位职权批准制度的监督,控制重大的筹资、投资决策及大额资金的收付或转移等业务,使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在管理方式上,可以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实现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管理,通过电子商务跨越企业的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管理结构扁平化,使得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随着企业的扩张,其管理层次和机构也在发展,结果是组织结构越来越臃肿、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造成大量的冗员和官僚的作风。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对变化做出敏捷、迅速满足顾客的要求的反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成为可能,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快速沟通,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地减少,但责任更加明确、效率更加提高。

(三)管理控制的变化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其内容比手工方式下更为丰富。

(四)内部审计的变化

经济信息处理、办公的自动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标志,特别对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基本都已经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化。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审计手段。内部审计技术从传统的手工测试转向以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自动测试,审计人员必须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制定更周密的审计计划,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系统,将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而我国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主要仍是使用传统的手段测试。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构

(一)程序化内部控制

程序化内部控制是由程序来实现的,程序化内部控制主要是对计算机行为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1.算机硬件层次上的所有控制。硬件控制通常是由计算机硬件制造商设计并固化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上的,设置这种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机有更高的可靠性,在环境出现一些细微干扰的时候不至于影响计算机的运行。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微型计算机来说,这些控制已基本实现了工业标准化,不需要在会计软件的开发中进一步加强;2.系统支持软件中的控制。系统支持软件主要是指单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这些软件中的控制通常也是由Microsoft、Oracle等专业性软件公司设计的,如访问控制、隔离控制、加密变换和口令控制等;3.会计应用软件中的控制。这一类控制一般是由软件开发单位在会计软件开发时设计在程序中的。与上两种控制相比,这种控制不具有普遍性,它们是针对会计信息的处理特点来设置的,受会计电算化管理规章的约束。当然,内部控制中的一般控制有的也可通过程序来实现,如体现职责分工的权限控制及口令控制、凭证的输入、修改和审核授权控制等。现有的程序化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主要有《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它们是对会计核算软件内部控制的最低要求。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这些制度已显得有些滞后。

(二)制度化内部控制

制度化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它是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研究的重点。在这里我们按控制内容把制度化内部控制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阶段控制主要是制定系统开发控制规范。系统开发控制主要适用于那些自行开发电算软件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化管理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对开发计划、开发过程的人员以及文档资料的管理等,必须构建相应的系统开发规程、人员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初始化阶段控制主要是建立组织控制制度。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即单独设立一个电算化部门,来专门负责电算化方面的有关事宜,各用户部门则负责各种业务交易的具体执行。其次是在电算化部门内部进行适当的职责分工。一般来说,一个电算化部门内应划分出系统设计与编程、系统主管、数据输入、数据审核、系统维护以及档案资料保管等责任岗位,建立有效的岗位责任内控制度。正常应用阶段控制制度主要包括:1.安全控制。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系统的日常运行安全,主要包括接触限制和环境安全控制。接触限制就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程序、数据文件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等,以保证电算化各项资源的正确使用。而环境安全控制则是为了尽量减少因外界因素所致的计算机故障,保障机器正常运行,包括机房环境保护、保护性设备配备以及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2.操作控制。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机房内工作所做的一般性规定。要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还需以具体的操作规程为指导。通常,操作规程要求提供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3.内部审计控制。从系统开发到日常运行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现有的一些内部控制是否能满足保证系统提供准确可靠信息的需要,以及这些控制能否有效地运作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制度控制与程序控制的制度选择

当然,一种控制也可以同时有程序化和制度化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控制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构建策略,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这样一些方面。

(一)控制本身的特点

电算化系统有多个层次,其中有些控制只能以程序化的方式来构建,而另一些则只能以制度化的方式来构建。例如,为保证计算机硬件可靠性而设计的双电路和N模表决等控制就只能通过程序化方式来实现。而系统的操作控制和系统安全环境控制等,则多依赖制度化来解决。通常,在电算系统越靠近硬件的层次上,以程序化方式构建的控制也越多。

(二)控制的建立成本与执行成本

程序化控制往往有着较高的建立成本,这要视其所采用的技术的难易程度而定。一项控制在技术上能否实现,与开发人员的专业水平、各种专业人员是否齐备、开发所使用的工具是否先进以及开发时间是否充裕等因素有关。但是,程序化控制的执行成本却较低。控制程序的运行可能要挤占一些计算机资源,却不存在懈怠、差错、不执行一类的问题,也不需要经常性的监督。然而,制度化控制则与此相反,它的建立成本低,执行成本却较高。制定一项制度,大部分工作是放在风险的察觉和控制的设计上。与程序化相比,这项成本比较低。但是,制度的执行却存在是否被遵守及由此而引发的经济损失这项成本,此外,其监督成本也很高。

(三)风险形式的转变

任何一项控制都有着特定的风险对象,但同时其自身又会带来新的风险,我们称这种情况为风险形式的转变。以最简单的信息反馈控制为例,在这一系统中,原始风险即表现为某项信息偏离其预定值。设立反馈控制后,这种风险减少了,但反馈控制是否有效却成为这一控制下的新的风险。当控制由原来的制度化转为程序化或由原来的应用程序实现转为系统软件或硬件实现时,将导致多种风险形式的转变。

(四)技术进步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往往会使原来在技术上难以实现的控制现在变为可能,而原来滴水不漏的控制现在却变得弱不禁风。因此,电算会计控制系统应不断调整、改善,才能真正做到保护企业资产、增进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 篇7

一、会计信息化时代高校绩效财务会计目标的界定

一直以来, 关于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没有定论。在现有财务管理的目标研究中,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逐步趋向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将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用化即资本提供人所获得投入资本回报的最大化作为可衡量的目标。而高校由于“所有者缺位”这一本质区别于企业的特性使得对于高校财务目标的确立长期处于模糊缺位的状态, 仅将“不以盈利为目标, 精确预算, 收支相抵”作为高校财务工作的基本准则。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 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高校办学模式逐步呈现出灵活性、多样化的特征,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高校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同时, 经济效益也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指标, 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由“预算—支出”向“预算—支出—业绩考核”的组织价值最大化转化为大势所趋。

从理论探究的角度, 高校的财务管理范畴内的组织价值最大化将主要体现在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 各项资金的预算、下拨、执行和监督过程中, 目标的量化由“决策有用”逐步取代单一的“财务信息汇报”功能, 更多地体现出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资金的有效配置带动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 进一步实现高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同时, 由于高校是“非赢利单位”, 高校财务“绩效”主要体现在经费预算是否准确合理, 能否体现出高校战略发展的方向, 是否依据做出有效决策等。基于以上分析, 高校绩效预算的会计目标应当是准确预算、适当控制, 将考核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 真正实现“预算支出, 计划支出、计划考核”绩效财务管理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下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业务模型

根据会计信息化下高校绩效财务管理的目标, 高校财务应当以预算管理为核心。我国高校目前的预算体制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分集管理。无论是集中管理还是分级管理, 大都未将各级管理的非财务业绩考核指标纳入到财务管理指标中去, 还单纯停留在利用财务数字考核财务数字的业务模式中。如上级财务主管部门仅将高校财务的预决算指标的一致性, 控制各种经费 (如专项经费、公用经费) 的预算内外资金的支出比例作为高校财务工作的考核指标, 预决算指标数字越趋同, 各项经费的使用总额在要求范围之内, 则完成了工作要求。高校财务工作的目标更多的停留在数字上, 没有实际的非财务指标做支撑, 这必然使得考核虚设, 导致找票报账套取现金, 有预算之名却无预算之实的不良现象屡屡出现。

为了契合会计信息化下新的财务目标, 真正实现高校财务的决策有用化和组织效用最大化。由于涉及非财务的考核指标, 这就需要在校内各个部门间形成即时信息互动, 将原有的预算管理体系进行绩效性扩展, 全面采用会计信息化工具。

由图1所示, 高校财务的绩效管理模型将绩效考核模块纳入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中, 突出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考核的作用, 将资金使用的绩效性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各二级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全局观念, 可以提升二级单位的工作能效性, 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控制。在下个年度开始前, 高校内的各二级单位将未来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开展各项活动需要的资金使用预算和执行计划交财务处汇总, 人员经费由人事部门核定后统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进行总盘决策后编制学校总体的预算方案, 按照经费的使用性质依次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生经费和专项经费, 并按照各经费的使用方案分次分别划拨入主管经费使用的各二级单位项目, 预算年度开始后, 各二级单位按照批复计划进行使用, 使用情况将进行月度或季度汇总分析, 分析数据进入绩效考核模块, 按照不同单位的绩效实施情况, 进行预算调整, 年终总结后作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的参考, 提交学校最高决策部门, 还可作为年终考核的财务依据。这一绩效流程模型的存在依据为信息化的系统架构, 实现不同项目间、不同资金性质间的适时控制, 如图2所示。

学校最高决策部门确定总的预算划拨方案后, 按照高校的经费管理办法和部门设置的管理权限分配至不同部门的不同项目中, 由学校所有单位根据开展活动的性质和要求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支出, 支出资金的性质比例与预算的实施计划相契合, 支出结果进入考核体系至年末与各二级单位的非财务指标结合后作为综合考核指标, 综合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分配的基础, 实现财务绩效化的目标。上述各个模块间通过系统勾稽关系结合在一起, 并通过信息化的工具实现适时的监控, 各模块数据随绩效的考核变化适时变化。

三、会计信息化下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实施流程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流程应按照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下达、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与反馈及预算考核”为实施流程。具体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 在年度预算开始之前, 二级单位根据下年度的各项工作的安排向财务部门提交各项预算, 由财务部门汇总后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根据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进行的调整和决策后交财务部门按照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校经费和专项经费类别编制校级预算并依次划拨。划拨的方法可采取一次性划拨也可财务分次划拨的方法, 划拨后进入核算模块, 各经费使用单位根据预算计划进行经费的使用, 财务部门根据各单位的预算计划进行预算控制, 必要时进行预算调整, 年终时将各单位资金执行情况的报告结合各单位的非财务指标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 进行综合绩效考核作为下年度预算各部门预算审议的基础资料, 依次循环。其信息化的实现模块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 高校财务绩效管理平台仍将遵循“收支相抵”的预算管理办法和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平台包括收入管理模块、计划管理模块、部门预算模块、校内预算模块、校内核算模块, 部门决算与校内考核模块七个部分。各个模块都集成了录入、审核、报表输出等基本功能。具体来说,

收入管理模块由收入中心进行录入、审核并提交报表;计划管理模块由各二级单位输入下一年度的执行计划, 由人事部门导入在职和离退休人员信息, 由国资处输入资产信息。计划管理模块由财务部门预算管理中心进行汇总审核, 并赋予修改权限, 待将汇总表格交由校级决策部门决策后进行调整和修改。

收入管理模块和计划管理模块的报表输出功能为预算中心编制省级部门预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结合往年不同经费类别使用的具体情况, 进入部门预算模块进行部门预算数据的编制和录入, 并可进行报表输出。由于省级部门预算编制系统由省级部门选择, 此模块为高校备份模块, 为省级预算年中调整做信息化辅助工作。

部门预算确定以后, 根据部门预算的收支情况, 由财务部门的预算中心进行校内预算的编制和录入工作。校内预算模块涵盖了计划管理模块, 可以直接通过计划管理模块生成数据, 不同实施计划不同类别经费的总额直接进入账务系统项目下的子科目中, 预算中心可根据输出报表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即预算划拨。

预算划拨工作结束以后, 随着高校各项事务的开展, 校内二级单位可在计划指引下通过报账核算模块进行资金的开支, 若出现未预计资金使用情况, 可向预算中心提出申请, 经校决策部门决策后由预算中心在校内预算模块内进行调整后支出。每月或每季度轧账后预算中心可通过模块进行报表的输出, 即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进入考核模块控制, 控制的方式主要有分期划拨、调增调减经费等。

年终, 经费核算模块可直接生成报表, 根据报表内容预算中心编制决算报表上报, 各单位各项目的使用情况将作为财务考核指标进入综合绩效考核体系, 由校决策部门对二级单位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的经费控制的依据。

四、结论

综上所述, 要满足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对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的要求, 就要从高校绩效财务管理目标重塑入手, 重建高校财务业务模块, 通过立足于数据交换、数据挖掘和子系统重叠的会计信息化工具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重塑高校财务管理的流程和机制, 进一步将学校内的各个部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做到数出有因, 数出一门, 大幅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为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 篇8

在此过程中, 企业原有的会计文化已无法适应公司快速发展需要, 因此企业必需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依托, 实现企业会计文化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彻底“脱胎换骨”式变革, 建设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中心的公司会计文化。经过几年的探索, 我们认为信息化平台下企业会计文化重新构建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更新观念、强化新理念宣传培训

企业应全面开展“会计文化如何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大讨论, 以“我们该怎么做”为题, 组织员工从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和深刻反思, 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 组织员工在“每周一课”学习, 深刻认识企业会计文化存在的不足。同时, 召开财务主管以上管理及领导人员参加的“更新观念, 强化新理念”论坛, 进一步统一思想。在全面分析、剖析自己, 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前景前提下, 建设新会计文化的信心得到进一步提升。然后乘势而上, 实现由传统会计文化到适应信息化管理平台下新会计文化的跨越。为实现这一目标, 建议企业在吸收其他企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把建设新会计文化分为四个阶段:人员培训阶段、理念学习阶段、理念提升和固化阶段、新会计文化形成沉淀到位。

二、建立高效的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组织保证体系

一般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从总部到事业部、利润中心及成本中心, 均以财务核算为中心, 沟通、协调及服务意识差, 为适应公司快速发展需要, 必须调速、建立高效的财务组织管理平台。所以, 企业应按照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调整公司总部、事业部、利润中心及成本中心财务组织架构, 坚持权、责对等原则, 按照公司、事业部、利润中心及成本中心新的模式设置不同岗位, 授予各模式内基层领导更大的管理权限, 调动起了各模式负责人的积极性, 使财务组织架构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 全力推进会计领导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在重新构建企业会计文化的过程中, 领导者要以身作则, 在工作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实践自己所设计和倡导的会计文化, 将自己积极践行先进会计文化的理念传达给下属, 以领导权威影响会计人员有效、快速的接受信息化的先进的会计文化。

三、借鉴信息化系统, 优化并固化理念

信息化管理平台下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已从传统的分段、分块管理转为面向流程的管理, 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各项业务进行固化、规范执行, 使管理工作规则明确, 流程规范。

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精神文化, 其核心内容是会计共同价值观、会计精神和会计职业道德。员工个体是群体的组成要素, 每个员工都有个体的价值观, 只有会计人员个体价值观、业务人员个体价值观趋向一致时才会形成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利用先进信息化系统, 把优化的理念固定, 与企业会计文化体系接轨, 建立新会计文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先进标准的流程优势优化传统财务管理流程。在流程优化、设计过程中, 让所有的会计人员、相关业务人员参与到过程中来, 让参与充分学习、理解新流程的理念, 实现员个体行为同企业财务业务的真实性和规律性之间达到统一和谐。将“全员参与、全员认可”的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中, 参与者虽然仅在终端机前进行简单枯燥的操作, 但每一个动作都是其熟悉、深入理解的, 每一个动作都意味着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实现着企业的价值。将信息化建设与会计文化重建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实现了会计人员、业务人员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企业价值一致, 进而在行为上得到提升和进步, 为实现企业价值做出贡献。

四、强化会计职业培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职业培训活动, 促使会计人员、业务人员正确履行职能, 规范思想观念, 并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提高职业道德自律能力, 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财务、业务人才队伍, 企业应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招聘培训体系, 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训、选拔作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和合理流动机制, 构建起一套实用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 树立员工素质决定一切的培训理念。

企业应从高起点出发, 高标准要求, 提炼如“成就员工梦想、铸就企业未来”等培训指导思想。

2. 接力培训、以点带面。

企业应建立优秀员工当教员的接力培训制度, 通过接力培训, 有力地推进了新会计文化体系的建立。同时在培训上分不同里程碑节点进行总结反思, 反复“勤回头, 回头看”, 提高培训效果。

3. 严格评估、注重培训效果。

在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上, 企业应以培训书面材料为基础, 参照评审、答辩的模式, 制定培训效果评估方式及流程。通过学员的培训总结、培训日志等书面材料对员工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解, 通过公开答辩把握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水平。

数控机床电器系统优化重构研究 篇9

关键词:数控机床;电气系统;优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TG5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16-0000-01

The Perf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Research of Digital Machine Tool Electric Appliances System

Zhou Yongzhi

(Shenyang Machine Tool Set Equipment Co.ltd,Shenyang110142,China)

Abstract:Combining the digital machine tool electric appliancs systhem, the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n analysis. Through his own practic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perfection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al idea of the digital machine tool electric appliance, hoping to lay a basi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digital machine tools so that it can both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short tern developing of the users and bring the best profits for the users.

Keywords:Digital machine tools;Electric system;Perfection reconstruction

创新设计是环境意识设计与创新设计互相交合后产生的一种具有绿色特点的创新设计。目前产品开发中,环保设计与创新设计不应互为排斥,而要互相交合,形成环保设计中有创新设计,创新设计中有环保设计,构成环保创新设计。

一、环境意识设计主要研究内容

(一)产品资源及设计信息资源重用研究。绿色创新性设计包括设计本身的创新性和产品的创新性;前者是指一种基本设计可以通过部分修改应用于相似产品,目的是重用相同设计产生不同产品;后者指一个产品通过适当变化可以具有不同性能、适应不同用途。针对产品资源及设计信息资源特点,结合产品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同时对用户需求信息、环境信息、创新性信息进行抽象、映射、转换,建立基于产品资源及设计信息资源重用的绿色创新性产品设计方法,是绿色创新性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时以环境性、创新性和定制性为目标,进行设计过程优化,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

(二)绿色创新性变型与升级的研究。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更高性能产品的出现和客户需求个性化加强,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报废导致资源浪费和财力上的极大浪费,并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通过对产品需求信息、功能信息、结构信息的研究构建产品及设计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方法和并行工程为指导,研究产品及设计的绿色创新性变型一升级一功能拓展,最大化利用原有产品资源和设计信息资源。

二、数控机床电器系统的优化重构

本文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数控机床产品的设计研究中,重点对数控机床电器系统进行了尝试性的环境意识设计方法分析。

(一)专用数控系统。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主要由输入/输出装置、数控装置(CNC)、伺服驱动系统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四部分组成。数控装置是数控系统的核心,它控制着全部数控功能的实现,它与数控系统的其他部分通过接口相连,向伺服驱动系统输出的是连续控制量,向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输出的是离散的开关控制量,该部分对于数控车床来说,经典多功能经济简约化的比较合适。

输入/输出装置包括输入/输出接口和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接口是计算机和机床之间联系的桥梁和通道,目前USB接口是结构简单方便使用的方式。输入/输出设备用来进行信息的方便输入和输出,目前简单易连接的设备为液晶显示触摸屏。伺服驱动系统是数控系统的主要控制对象,它包括位置进给和主轴调速两种驱动系统,数控卧式车床需要控制横向(X向)和纵向(Z向)两轴进给伺服和一个模拟主轴驱动系统即可。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接受数控装置发出的数控辅助功能控制指令,进行机床操作面板及各种机床机电控制/监测机构的逻辑处理和监控,并为数控装置提供机床状态和有关装置应答信号。结构较简单的方式为内装式。

(二)电动机直接驱动主传动系统。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统主要有电动机直接驱动、变频调速传动和分档变速传动三种方式。电动机直接驱动相比变频调速传动和分档变速传动有如下优点:

1.主轴电动机与主轴通过联轴器直接联接或采用内装式主轴电动机直接驱动,这种方式可以较大地简化主轴箱结构并能有效地提高主轴刚度;

2.该种方式零部件最少。变频调速传动采用变频调速电动机,通过同步齿形带传动。分档变速传动采用电动机与主轴之间的变速传动(主要是齿轮传动)来实现。

(三)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进给传动系统。目前,数控机床的进给传动系统主要有“旋转伺服电动机+滚珠丝杠副”和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两种方式。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进给传动系统的原因是:

1.“旋转伺服电动机+滚珠丝杠副”方式,虽然其工艺成熟、应用广泛和成本较低,但是在高速下其转动惯量大、扭转刚度低、磨损和发热严重,存在传动误差,丝杠的弹性变形易引起工作台爬行和反向死区易引起非线性误差等,因此使机床的动态性能不能很好地满足高速加工的要求。另外该种方式零部件较多;

2.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方式。这种方式取消了電动机到工作台之间的一切中间环节,因此有如下优良特性:a.快速响应性强,因为电气元件的动态响应时间要比机械传动件小几个数量级;b.结构简单,零部件较少,以一个运动部悠畅实现直线运动,在驱动中,力是无接触传递的;c.传动刚度高和推力平稳,直接驱动使弹性环节减少、系统刚性提高和传动效率高;d.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高,该系统一般以光栅尺为定位测量元件;e.速度高和加速度大,直线电动机启动力大、结构简单和重量轻;f.行程不受限制。

三、结束语

绿色创新性设计通过模块化、产品通用平台和接口中间件技术实现产品的功能拓展、创新性变型和寿命延长,关注对产品的整体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创新性设计理论和方法对环境意识设计技术的进一步系统和完善,通过对绿色创新性设计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使环境意识设计技术更加适合于实际工程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光复.环境意识设计[J].技术与创新,2009

上一篇:阅读推广现状下一篇:工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