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维修体系

2024-06-25

工程维修体系(精选8篇)

工程维修体系 篇1

一、关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环节的分析

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明确当先的水利工程维修现状, 一般来说, 我国维修养护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 有些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是比较缺乏的, 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更加不利于日常工程维护模式的开展。在有些职工队伍建设中, 其内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 很多是退役士兵、分流人员, 整体的文化程度低下, 确保必要的能力素质。与此同时, 水利工程内部的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性, 又影响了高技术人才的加入, 就导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不合理进行, 这需要我们就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制度展开剖析, 从而满足现实工作的应用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方式和习惯做法一时难以改变, 不能及时适应新的体制, 给维修养护制度的执行带来一定的阻力和消极影响。目前, 工程维修养护项目以行政命令的方式, 责成直属局所属维修养护公司承担, 缺乏竞争机制, 维护公司实力不足, 难以达到水管单位的要求, 管养双方矛盾不断发生, 有的甚至出现关系倒置, 从而导致工程完成质量和进展速度无法令人满意。

水利工程的维护保养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良好的工作规范的保证、良好的施工队伍的保证, 从而实现其养护积极性的优化。有些工程在养护过程中, 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经验的缺乏、实施模块方向性的模糊, 也导致了水利工程部分养护模式的问题, 从而不利于其养护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进行养护管理制度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维修保养设计方案的优化, 实现其整体编制效益的优化。但是目前来说, 其编制设计环节一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人工预算价格仍采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人工单价, 严重偏低, 远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导致工程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而人工预算价格政策性比较强, 又不能轻易改变专项方案编制无规划与标准依据, 随意性较大, 且专项费用所占比例不明确, 不利于逐步改善工程面貌, 日常维修养护方案基本套用《定额标准》编制, 导致与实际实施有偏差。

目前来说, 我国很大一部分建筑工程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技术模式, 其技术资料系统缺乏, 难以实现有序的养护管理模式的协调, 不利于整体施工材料的归档及其操作。受到现实各个因素的影响, 技术资料的管理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技术材料整理过程中的麻烦, 不具备良好的操作性, 出现不合理的月考核模式, 影响了现实工作的开展。质量控制不严格、记录不详细等维修养护前后对比照片、声像资料偏少维修养护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劳务、材料、机械等原始凭证或记录不全等。从而导致完工工程量、结算、验收等资料缺少支撑, 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维修养护工作全过程。

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的应用

为了满足现实水利养护工作的需要。进行管理人员自身管理理念的更新是非常必要得到, 通过对其各项管理制度的优化, 以满足当下维修养护工作的需要, 实现相关人员的自身思想理念的更新, 保证维修保养体制的改革, 进行改革成果的优化, 突破其固有的思维工作模式, 深化其工作内容, 坚持新型机制的应用, 进行养护过程中各个问题的解决, 确保维修养护制度体系的健全, 实现其标准化的管理, 确保管理的精细化开展, 实现其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为适应管养分离后的工程管理工作需要, 结合工程管理岗位对人员的要求,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引进人才。对主要业务部门要给予政策倾斜, 建议满编运行, 必要时适当调整增加编制, 以满足日益繁重的业务量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采取脱产进修或集中组织培训等方式, 有计划、有针对性, 分层次对水利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再教育, 使现有的管理人员尽快掌握维修养护项目管理新知识。

在水利维护工作开展过程中, 也要进行专项养护模式的应用, 确保工程维修整体应用环节的协调, 进行工程面貌的积极改善。这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养护专项规划的应用, 确保资金的应用效益的提升, 从而方便现实养护工作的开展, 确保资金的综合应用效益的优化。在专项规划过程中, 也要进行养护规划模式与水闸闸区规划模式的协调, 实现其专项设计模式的更新, 从而确保工程整体应用效益的提升。调整和完善日常维修养护方式, 针对日常维修养护要保证全面性和经常性, 以及工程巡堤查险的需求, 建议将日常维修养护划分为日常养护和日常维修两部分。日常养护是指以人工和使用简单工具为主的项目, 对工程小缺陷进行修补, 以工日计量, 日常养护主要通过雇佣护堤员来实现, 护堤员应相对固定。护堤员在负责工程日常养护的同时, 也要负责日常巡查,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在日常水利维修工作中, 要进行护堤员管理模式的应用, 这需要专门的养护公司进行负责, 进行养护工作体系的健全。在日常维修项目建设应用中, 要确保其材料为主的应用模式, 确保月工程的积极操作, 保证工程的整体维修进度的控制, 从而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提升水利工程的应用效益。进一步完善维修养护设计方案编制方法, 建议上级给予政策, 据实调整人工预算价格, 以满足实际需要在确保工程不老化、不退化及工程安全运行前提下, 尽可能多做专项来解决历史欠账问题, 以利于改变工程面貌改善日常方案编制方法, 建议上级允许以定额为基础。

结语

水利工程维护模式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展开相关应用体系的健全, 实现其内部各个应用环节的协调。

摘要:为了满足现实水利基础建设的应用, 我们需要针对日常水利工程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探究。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相关环节, 介绍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的应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应用现状,养护问题,管理,水管单位

参考文献

[1]王玉艳.临沭县小型水库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9 (01) .

[2]阿不拉江·沙依提, 图尔孙·巴吾东.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与探讨[J].民营科技, 2009 (08) .

[3]付静, 赵良峰, 高瑜.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4) .

工程维修体系 篇2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加强校园的建设至关重要,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从而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园。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加强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难点,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推动工作的顺利实施,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

后勤保障;维修;对策

现代教育中十分重视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强化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是营造和谐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大院校在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上的实践进行整改,努力建设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后勤保障体系。为学生创造更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推动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同时也满足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1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的特点

1.1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后勤保障体系是个系统性很强的部分,后勤维修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很广泛,影响到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事情冗杂、专业水平高、技术性强的特点,例如物资管理、装修、木工、焊工等维修工作都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后勤维修工作的特点和性质要求从事工作的人员具有更高的后勤维修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地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加各方面的维修知识,强化维修工作的责任和意识,确保维修工作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构建和谐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1.2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

在建筑的使用寿命上有一定的期限,我国对建筑的使用年限规定为不低于50年,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建筑主体经常会出现破损或故障,因此针对建筑设施出现问题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这也说明后勤维修工作需要细化,其复杂性决定了维修工程的难度,需要对维修工作的质量和进度进行有效合理的把握,控制资金使用量,尽可能的用有限的资金来提供优质的服务。

1.3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的经常性和突发性

在高校后勤的维修工作中,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因为不同的建筑设施的使用寿命和维修周期不同,而且高校的设施设备比较多,所以后勤维修工作具有经常性,不断地对建筑设施进行排查和维护,才能够确保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同时学生的教育学习时间不统一,维修工作需要放在学生休假期间进行,这也使得后勤维修工作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状况,因此后勤维修工作具有突击性。

1.4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具有福利性和教育性

在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中的维修工作具有很大的福利性,维修费用完全由学校支付,使得维修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无偿服务。福利性的维修服务的要求复杂多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务人员的压力,加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使得后勤维修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所下降。同时维修工作具有教育性,不会像其他企业一样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把服务和保障作为工作的重点。

2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中的难点

2.1维修工作中对于维修项目的选择

对于维修项目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并不是随机性的进行维修,而是分清项目维修的轻重缓急,做到利用有限的资金来提供优质的维修服务,对于维修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对比、选择,因此维修工作前期的项目选择具有工作量大和难度大的特点。

2.2后勤维修需要对维修项目的维修时间、质量以及费用进行控制

高校的后勤维修工作受到教学办公时间的限制,同时室外维修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维修工期具有不确定性,给后勤维修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高校维修的个体工程量和金额小,没有对维修工作进行严格规范的监管,不能够有效地保证维修的质量。高校后勤维修工作的维修项目小,且维修的地点分散,不利于进行监管,导致施工懈怠或窝工,使得工作效率降低,而每次采购的维修材料少,增加了采购成本,没有做到对维修费用的合理控制。

2.3维修职工的观念陈旧,需要强化其保障和服务意识

高校后勤维修工作不断地完善,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要求,对于维修职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了更高的标准,积极地将职工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而不是片面的追求高收益,个人利益放要服从整体利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2.4维修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维修质量和水平下降

高校后勤维修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职工工作的自由性和分散性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职工会出现偷工省料和敷衍了事的状况,无法保证维修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因此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规范,使维修职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努力为完善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做贡献。

4 对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的难点进行处理

4.1要对员工的观念进行转变,不断地服务于学校的师生

对于维修工作的员工要进行定期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地转变员工的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对于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进行合理的规范,努力做到以服务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4.2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维修工作的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流程化以及制度化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条例能够确保维修工作顺利的进行,例如可以明确人员的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利用内部考核和监督的方式来保证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对于师生的意见进行收集,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地加以改进,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并对维修项目进行定期排查,及时发现维修中的问题。

4.3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建立具有高素质、高效率的维修服务队伍

维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维修工作的质量,还要不断地强化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发挥其管理职能,做好对维修人员工作的监督和规范,实现项目维修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有限的资金来提供更加优质的维修服务。建立一支具有高技能、高素养、高效率的维修队伍。

4.4加强维修工作的审计,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要对工程项目的费用进行有效地控制,就必须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科学的审计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省维修开支,提升维修项目的优选水准,集中采购材料,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对于供货商进行比较,选择最优供货商,严把质量关,确保维修工作的质量。

5 结语

当今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维修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要不断地完善后勤保障体系,深刻地认识到构建和谐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意识,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相华,范玛丽,李春启,赵文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高校后勤[J].北京高校后勤研究,2005,(2).

[2]杜建雄,江远民.对构造充满活力的后勤保障体系的认识[J].中国院校后勤信息,2007,(6).

工程维修体系 篇3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农机局与工商局联合成立了“宁国市农机经营市场监管整治领导组”, 下发了《关于印发〈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贯彻实施方案的通知》, 要求各乡镇农机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的规定和要求, 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 认真抓好落实。强调农机、工商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把这项工作做好, 做扎实, 并长期坚持抓下去, 从根本上提高农机维修质量、经营服务质量, 规范农机市场秩序, 使全市的农机市场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二、认真做好调查摸底登记

各基层农机干部对辖区内各农机维修和农机配件经营点的设备和从业人员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认真填写了相关报表, 及时上报到市局, 同时也做好相关政策咨询解答工作, 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梅林农机中心站通过与工商所联合向农机维修经营网点发放《致农机维修经营者的一封信》, 详细地向农机经营者宣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农机从业人员提高了认识, 积极配合农机、工商部门的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 与工商部门联合对所在辖区内的农机维修网点进行专项检查活动, 规范农机维修网点, 效果比较好。

三、认真做好申报服务工作

根据调查登记的情况, 帮助农机维修经营者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所规定的条件和标准, 补缺补差, 达到规定的标准。帮助农机维修经营者填写书面申请表, 备齐需申报的相关材料, 及时上报到市局管理科。

四、做好集中换发证件

市农机局严把准入关, 本着公开、便民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 公布《农机维修经营许可审批程序》, 根据《规定》和《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规定的具体条件及标准, 对农机维修经营许可申请材料初审后, 组织农机工作人员深入各农机维修点对申请人的开业条件进行实地审查和资格评定, 严把许可审批关, 认真做好《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换发工作, 并及时上报发放记录。对于已经取得《技术合格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的农机维修经营者, 达到规定的标准后, 换发新的相应类别和等级的《技术合格证》;对于未取得《技术合格证》的农机维修经营者, 限其在一个月内按《规定》的要求申领《技术合格证》, 凭《技术合格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对少数法制意识淡薄、不服从行业管理的农机维修经营者进行了打击, 净化了农机维修市场。全市共清理整顿维修网点28个, 农机供应网点20个, 核 (换) 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28本。

五、做好农机维修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

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 2007年初, 市农机局积极与“市阳光办”联系, 把农机维修相关工种纳入“阳光工程”培训范围。2007年4月份, 市农机推广站组织对维修网点33名从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 重点培训了农机维修常识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对15名新从事农机维修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核发农机维修业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极大地提高了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守法意识。

六、与工商部门密切配合

建设中国特色农机维修体系的思考 篇4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 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 农业机械化领域不断拓展, 进入了一个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过程, 同时也是农机维修业不断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的过程。随着农机具数量的增加、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对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 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农机维修是指使用工具、仪器、设备, 对农业机械进行维护和修理, 使其保持、恢复技术状态和工作能力的技术服务活动。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建设适宜的农机维修体系是最大限度发挥农机维修功效, 实现农业机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1.1 做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是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农机维修质量直接影响机具的技术状态和安全性能, 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 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农机数量的增加, 农机结构和技术复杂化, 农机安全隐患增多, 事故频发, 因农机维修质量引发的事故和纠纷也越来越多。只有做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 保证农机维修质量, 提高农机可靠性和安全性, 减少事故隐患, 才能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机使用者的利益, 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

1.2 做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是推进农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

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消耗柴油约占全国柴油消耗量的三分之一。随着农机数量的增加、作业水平的提升和服务领域的扩展, 农机消耗柴油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农机节能减排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据调查和比对测算, 因维护保养不到位和修理不及时, 能够导致农机平均马力小时耗油量增加5%~10%, 污染物排放增加10%~15%。因此, 农机维修是一项见效快、潜力大的节能减排措施。做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 有利于推进农机节能减排,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 做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是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

农机维修是维持农机技术状态完好的前提, 没有维修, 就不能维持机械的再生产, 就无法保证机械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更无法保证经营农机的效益。近年来, 农民购买的高性能、多功能农机具越来越多,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 机具性能日趋老化, 故障将越来越多, 作业效率会逐年降低, 维修成本将不断增加。据统计, 农机经营成本与费用中农机化作业能耗及维修费用超过60%。做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 可以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作业效率和经营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解决农民购买使用农机的后顾之忧, 保护和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1.4 做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是加快农机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技术、价格和服务的竞争, 产品售后服务对农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农机企业通过建立售后产品维修服务体系, 落实农机产品“三包”规定, 既可以履行好自身的义务, 满足农民需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又可以借助于维修服务信息反馈, 进一步改进完善产品质量和性能, 促进技术进步, 对保障农机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 我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2.1 引进起步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 我国主要从前苏联引进农业机械和农机维修工艺、技术, 学习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验, 由国家投资开始兴办国营拖拉机站和农机修理厂, 推行定期保养和计划预防修理制度。

2.2 全面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 按照毛泽东主席“每个县都要有农机修理制造厂”和国务院“尽快做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的要求, 全国普遍建成了县农机修造厂, 形成了农机修理、旧件修复、配件生产供应三条线, 并积极帮扶社、队建设农机修理网点、培训维修人员, 由国家和集体投资构建了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网络, 基本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据统计资料显示, 1977年, 全国县农机修造厂达到2440个, 拥有职工43.3万人。

2.3 适应调整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农村改革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 国营和集体经营农机的比例逐步下降, 户营农机迅速发展。农机修理个体户应运而生并快速增多, 遍布城乡的民营、个体农机维修点逐步取代国营、集体农机修造厂, 同时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的售后服务承担了部分修理量, 农机维修经营机制和网络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机维修方式由以计划预防为主, 变为以季节检修与故障换件修理相结合为主。

2.4 依法促进管理时期

进入21世纪, 特别是2004年以来, 以《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为标志, 中央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化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机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和《农机维修管理规定》相继颁布和修订, 对从事农业机械维修应当具备的设施设备和职业技能人员条件以及维修质量责任做出规定, 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农机维修管理的工作要求和法律地位。

3 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在加强农机维修管理, 促进农机维修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重要成效, 为保障农机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1 农机维修管理体系逐步加强

2004年以来, 随着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和农机维修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 各省 (市、区) 农机化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地方人大、政府支持, 在全国29个省 (市、区) 出台的农机管理条例或促进条例中, 都对农机维修及其管理作了相应规定。目前, 全国各省、市、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均明确了具体承担农机维修管理职能的机构和单位, 以及负责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人员, 农机维修管理体系得到逐步恢复和加强。

3.2 农机维修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农机维修网络得到优化, 网点布局渐趋合理, 维修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 全国农机维修厂及维修点21.7万个, 一级维修点1590个、二级维修点8181个、三级维修点11.2万个、专项维修点8.4万个。全国农机维修人员89.8万人, 其中在维修厂 (点) 从业人员47.9万人。年维修各种农机具5941.1万台次, 年维修收入达到163.7亿元。与2000年比较, 维修厂 (点) 总数和一级点数分别减少和增加近十分之一。与十年前相比, 维修业务量增加了五分之一, 维修经营收入翻了一番。一个遍布城乡、多种类型、不同等级的农机维修网络已逐步形成。

3.3 农机维修技术规范日趋完善

农业部相继组织制定了《农机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农业机械修理质量编写规则》以及《轮式拖拉机修理质量》、《玉米联合收获机修理质量》等标准, 编写出版了《农机维修节能减排十项技术》, 编制公布了农机维修合同范本、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间基本配置、农机维修设备选型结果。各地也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农机维修技术规范和标准, 为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规范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3.4 农机维修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在全国89.8万农机维修人员中,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修理工有17.4万人, 其中达到高级资格的有5%。近年来, 以每年2万持证农机修理工的速度增长, 成为农业系统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最大技能人才群体。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为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总体来看, 经过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日益增加的农机具保有量、不断提高的农机化水平和不断扩展的农机服务领域, 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还存在诸如:农机维修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维修设备陈旧简陋、维修质量难保证, 维修行业监管手段缺乏、工作不到位等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

(1) 农机维修体制机制不适应。原先由国家和集体投资兴办的县社队三级农机维修网络已几乎全部丧失功能, 以农机企业、服务组织和社会维修点为主体的新的农机维修市场尚未发育成型;原有的定期诊断、预防修理、维护保养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维修制度无法实施。

(2) 农机维修经营效益低下。面对我国农村和农民的弱势群体服务对象, 农机维修经营没有汽车、家电维修等行业的利润高, 缺乏吸引力和投资价值;维修设备老旧、技术落后, 维修人员学习技术积极性不高。

(3) 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和引导。多年来, 政府几乎没有针对农机维修的项目和资金投入, 缺少对农机维修设施设备建设和维修作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有些领导和主管部门, 对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缺乏统筹规划和有力地督促监管, 这些制约着农机维修业的健康发展。

4 建设中国特色农机维修体系的探索

农机维修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农村改革政策、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 研究我国农机维修体系建设问题, 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深化农村改革政策为依据,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机械化的实际出发, 创新思维, 创新机制、体制和模式。

4.1 方针政策和国情依据

党的十七大, 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要统筹城乡发展,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口多、资源匮乏、现代化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 农业基础薄弱, 农民比重大、收入低、积累少,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 农业经营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 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协会等新兴组织发展迅速;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农机装备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创新;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原因, 我国农机化发展还存在总体水平低、技术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农机社会化服务不发达、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农机维修体系作为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不发达、不完善。

4.2 国外主要国家农机维修体系特点

农机维修体系的结构形态和运转模式, 是农机维修内在运动规律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虽然它们在不同的国度里不可避免地带有本国社会、经济、历史的烙印, 但也都蕴含着农机维修的共同规律。

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农机维修体系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农机维修体系的源头, 其主要特点:政府设置管理部门, 对农机维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农机维修的组织单元均为国有或集体所有;维修网络由工业生产性专业化修理企业、区域性综合维修企业和农业生产单位自我服务维修点三种类型单元构成。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经济体制的变化, 这些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农机维修体系的转变和发展, 广泛吸引私人经营, 消除制造、维修服务的分离和垄断, 建立农工综合体技术服务系统;由制造厂家与农工综合体维修企业及农业经营单位共同创办多功能技术服务中心或制造厂家服务中心;同时在不同类型农业经营单位的机械场院和维修站的基础上, 建立起独立的由小经销点组成的广泛网络。

美国的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主要由制造公司系统负责, 也有零散的独立于制造公司系统之外的总成、零件再生厂和零修店。德国的农机维修与用户服务系统关系十分密切, 日常维护保养和一般性修理由销售店利用农户 (场) 的维修间完成, 重要的修理送由销售商协会或制造公司建立经营的专业修理工厂。日本的农机维修主要由农机商业组合和农协两大系统承担, 农协系统建立的农机维修厂约占维修厂总数的25%。美、德、日等国家农机维修体系虽有各自特点, 但也有共同之处:政府对农机维修制定法律法规并采取扶持政策, 规定农机制造企业对维修服务的义务, 但不具体组织和建立农机维修企业;由制造厂、经销店、协会组织或社会自发形成;维修网点的类型, 有专业化修理厂、经销维修一体店, 也有像农协、农场自我服务的维修点;制造公司与代理商之间均定有合同, 公司有义务向代理商提供备件、咨询指导和培训, 代理商则有义务销售公司产品、提供技术服务, 并向公司反馈保修信息。

4.3 建设中国特色农机维修体系的构想

由于经济社会条件、现代化水平、农业经营形式、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以及农机维修业基础等不同, 决定了我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 既不能走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路, 也不能照搬美德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机械化的实际出发,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遵循农机维修发展规律, 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农机维修体系, 这就是“三位一体、政府扶持, 市场引导、结构发展, 提高效益、提升能力”。建设中国特色农机维修体系, 体现了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和农业机械化实际的特色。

4.3.1 “三位一体、政府扶持”, 即以农机提供方 (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 、农机使用方 (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协会等农机服务组织和农业经营组织) 和第三方 (社会维修网点) 为主体,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发展农机维修业。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应尽义务和责任, 农机服务和农业经营组织有自身需求, 社会维修网点有一定基础和发展空间。同时面对农村、农业、农民弱势群体和国家重点扶持对象, 各级政府应从资金投入和信贷、税收等政策方面予以扶持, 政府主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 依法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

4.3.2 “市场引导、结构发展”, 即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 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服务和农业经营组织、社会维修网点根据市场需求、市场原则自主经营和发展。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应辅以政策引导, 鼓励三者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统筹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和使用各方利益, 促进以农机企业“三包”服务为骨干、社会网点维修为依托、农机服务和农业经营组织自我维修为支撑的农机维修服务格局发展, 在形成基层维修服务网络的同时, 强化区域性专业化维修服务中心建设。

4.3.3 “提高效益、提升能力”, 即通过创新机制、政府扶持和改善经营管理, 维修与销售结合“前店后厂”, 开展多种项目、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 提高经营效益, 逐步改善农机维修比较效益低下的状况, 吸引社会资本对农机维修的投入。鼓励各相关方加强维修基础建设, 购置设备仪器, 培育维修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不断提高维修水平, 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5 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措施和建议

农机维修体系建设是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做好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是国家赋予农机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要以贯彻实施农机维修管理法规为主线,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 充分调动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服务和农业经营组织、社会农机维修网点积极性, 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保障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5.1 认真贯彻实施农机维修管理法规

《农机化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机维修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是开展农机维修及其体系建设工作的依据, 贯彻实施法律法规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职责。应严格按照许可程序和《农机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标准, 审定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 把好维修市场准入关;应建立健全农机维修市场监督检查制度, 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机配件和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配件维修农机等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 提高农机维修质量;应督促落实农机生产销售企业, 履行维修服务义务, 做好农机维修质量投诉受理和调解工作, 维护农机用户合法权益。

5.2 积极争取农机维修业发展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扶持政策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农机维修体系, 促进农机维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及其责任者应以贯彻《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契机,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将农机维修设备购置和农机维修作业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努力争取国家和地方投入, 鼓励农机企业、服务组织和社会维修网点联合与合作, 建立区域性专业化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大力争取优惠信贷、税收等政策, 减轻农机维修服务组织的负担。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间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机维修装备条件, 优化农机维修网络布局, 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 提升农机维修服务质量, 促进农机维修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5.3 大力推进农机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农机维修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是提升维修能力、保证维修质量的重要前提。结合“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等项目, 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广泛开展包括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企业“三包”服务等在内的农机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开发工作, 提高其素质和技能水平。结合农机维修经营许可和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 敦促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从业资格。利用农机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资源和条件, 采取“政企联动”、“校企结合”等多种形式, 培养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 优化农机维修技能人才结构, 提升高技能人才比例。

5.4 积极推动农机维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

农机维修业务专业性强, 涉及的知识面广, 技术含量高, 特别是随着高性能新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 对农机维修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农机总成和整机修理质量标准、农机具及零部件报废标准等的研究制定, 完善农机维修标准体系。加强农机维修和诊断技术、设备的科研开发, 促进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加快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强农机维修学术、技术交流, 搭建交流平台, 及时收集发布农机维修技术信息,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5.5 支持引导农机维修体制机制创新

JR东日本新车辆维修体系 篇5

东日本旅客铁道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JR东日本)从2002年4月1日起,对最近研制的209系等电动车,根据新车辆维修体系(以下简称为新维修体系)实施车辆维修,本文介绍其概况。

2 新维修体系概况

2.1 基本考虑方法

按部令制定的检查体系是以车辆为基本单位,按照与装置等性能无关而规定的检查周期,进行车辆全部检查的统一的检查体系。因此,即使采用提高了耐磨性及耐久性的装置,也应该按规定的周期实施检查,有时对可省略的也要进行检查。

新维修体系则是按装置、机器的不同性能(技术水平)实施灵活检查,原则上以各装置、机器的不同耐磨性及耐久性为基础,适当确定检查周期。因此,它是确保安全且对应配件性能提高了的柔性检查体系。

2.2 各装置、机器检查周期的研究

研究新维修体系的具体周期及检查项目时,在各装置、机器的精密检查中,调查了机器设备现状,以及寿命预测,故障原因与对策的实施状况,定期检查时的修理状况,掌握了适当的检查周期。图1表示其实例。图1中箭头长度表示耐磨性及耐久性。

其次,可将检查周期相近的装置、机器列为一组,以组为单位实施检查。

关于具体的检查周期,作为消耗品的车轮的更换,由于伴随作业量多的转向架的拆卸,成了研究的重点。

车轴及牵引电动机轴承,其润滑脂寿命为180万km以上,不过,东京交通圈的车辆的车轮平均寿命为120万km左右,所以按120万km实施车轮更换及转向架、牵引电动机的相关检查。其他接近于120万km检查周期的装置也集中归类为一组,实施检查。

这种每120万km的检查周期是按部令规定的检查体系的重要部位检查周期60万km的2倍,则以60万km的整数倍作为检查周期,就可容易地过渡到新的维修体系。耐久性等不能达到120万km的装置、机器组的寿命,由于大致为60万km,故以60万km为1个单位,构成图2所示的检查体系。

这类检查是先扣(摘)车,再进行检查,是相当于按部令规定的检查体系的“主要部件检查”及“全面检查”。下面将阐述其概况。

“指定维修”是按每60万km进行的检查,是对指定的、必要的部分装置、机器进行检查,不分解转向架。检查的主要装置是受电弓(铰链部的销、衬套的耐磨性是关键),以及空调装置(送风电动机轴承的耐久性是关键)等。对于优等车辆,要同时实施污物处理装置的分解检查及外墙板的涂装。

“装置维修”时转向架进行拆卸检查,同时进行换轮及牵引电动机轴承的检查及润滑脂的更换,电动空气压缩机及空气制动阀类的检查。

每240万km的“车体维修”,从车辆新造经过10年~18年左右的时期,如考虑车辆寿命为20年~30年,则使用期已达到寿命的一半左右。因此,这是为恢复车辆全部的功能(车辆翻新)而实施的检查,要进行车体内装修的大规模修理,更换车轴及牵引电动机轴承,更换VVVF控制装置等的电子板等。

“指定维修”、“装置维修”及“车体维修”,都是后述的“功能维修”的上一级检查,因而也同时实施“功能维修(年检)”的各检查内容。

关于检查周期受时间制约的橡胶零部件,各零件寿命为8年以上,随着其部位及使用条件不同,它们各自的寿命有差异,所以,单独规定使用时间。

此外,在山区等小半径曲线多的区间运行的车辆,车轮轮缘部的垂直磨耗剧烈,有些车辆的车轮寿命不能达到120万km,这样的情形下,按其车轮寿命的时间实施装置维修。

另外,关于有各种车型的几个编组列车,将最初的装置维修列为精密检查,以车体及电子设备为首,掌握各装置、机器的状态,将其检查结果反映到零部件更换时期的确定及车体维修的具体内容中。

2.3 功能维修

“功能维修”是对车辆技术状态、功能实施的检查,与部令中规定的检查体系一样,按每90天以内进行检查(月检)。如图3所示,分为90天以内进行的功能维修(月检)与每年实施1次的功能维修(年检)。

功能维修(月检),利用车辆的监控装置确认车辆功能,作为功能检查主体。功能维修(年检)则与解释基准中指明的状态、功能检查内容相同。

关于转向架、侧拉门等重要装置,在功能维修(月检)中也实施与年检相同的检查内容。

另外,对于消耗品的更换,与功能维修分开,根据车辆的使用状况实施单独管理。

2.4 效果

在“功能维修”中,由于有效应用监控装置,另外,若比较“指定维修”与“重要部件检查”,由于不分解转向架,作业量减少了;而另一方面,比较“车体维修”与“全面检查”,由于车体有关的修理及寿命零部件的更换,致使维修工作量有所增加。

对此,比较从车辆新造到运行240万km的“车体维修”的总维修作业量与到达240万km的“全面检查”总作业量,则新维修体系减少了20%左右的维修工作量。

3 新维修体系实施状况

3.1 新维修体系适用对象

新维修体系使用对象基本上为209系以后新造的车型,即采用了轻量无摇枕转向架、三相感应电动机、VVVF控制方式、静止辅助电源(SIV)装置的电动车辆。

2004年4月1日—2005年4月,该公司从优等车辆到慢车,约有4 000辆车(占JR东日本电动车保有量的40%)是根据新维修体系实施维修的,而2004年还有E231系车辆600辆投入运营,估计2005年,采用新维修体系的车辆将达到50%(图4)。

3.2 实施地点

“指定维修”、“功能维修”及“车体维修”正在各综合车辆中心实施。关于“功能维修”,在有上述配属车辆的全部车辆中心实施。

东京交通圈适用新维修体系的通勤、近郊型车辆的原基地即东京综合车辆中心,正在实施包括“功能维修”在内的新维修体系的全部检查(图5)。其中,关于“指定维修”及“装置维修”,在设置了受电弓及空调设备更换装置、车钩装卸装置、转向架更换装置等的专用线上实施。

该检修专用线上,在10辆编组的列车中摘取其中5辆车,每隔一定时间,一边移动5辆车中的1辆车,一边用检查线上所设置的检修装置,按照更换车辆机器(设备)等方式实施检查,由于有效使用备品,大幅度缩短了检查天数。

例如,分解车辆,使用起重机分解车体与转向架的传统的检查方式,其“重要部位检查”及“全面检查”共需要12天;而在专用检查线上的“指定维修”仅需5日;“装置维修”仅需7日,检修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左右。

这样一来,在东京综合车辆中心,由于缩短检修工期,检修能力得到了提高。JR东日本有可能将E231系电动车集中投入东京交通圈运营,几年之后,将出现检修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公司整备了第2条专用检查线,并于2004年12月建成(图6)。

该检查线不分割10辆编组列车,而能实现同样的检查方式,还可以进一步缩短检修工期,目前正在进行研究。

4 结束语

对于车辆维修工作者而言,确保车辆的安全及稳定性是特别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降低成本也是一大课题,要同时解决这种看来互相矛盾的两大课题,瞄准更高水平的目标,是车辆维修工作者永恒的使命。

新维修体系可视为同时解决这两项课题的一种方法。为了铁路的持续发展,今后应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各方面提高铁道车辆性能,同时,应该继续研究更安全、低成本的车辆检修方法及检修体系。

摘要:JR东日本旅客铁道运输有限公司从2002年4月1日起,对最近研制的209系等电动车辆实施车辆维修新体系。本文介绍了新维修体系的概况、实施状况,并指出了基于新维修体系的实施所取得的良好成效。

工程维修体系 篇6

2010年, 吴江市通过财政扶持、市场引导、机制体制调控、技术培训等手段, 建立了五个镇区级的农机维修点, 通过半年的实践, 初步发挥了服务一方的积极作用。

1 基层农机维修体系构建的三要点

1.1 体系的主体结构

体系构建中要有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四方主体, 包括承担农机维修业务的服务者, 享受农机维修服务的农机具, 农机维修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农机维修的技术支持方等。承担农机维修业务的服务者是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或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组织, 机关事业单位一律不再从事具体的社会化维修服务;享受维修服务的农机具是经过有关部门认定和推荐的产品, 有明显的标志, 如获得农业部或省级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产品;市农业委员会是农机具维修行业行政管理部门, 负责全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管理全市农机维修网点, 监督维修服务质量, 监管农机维修收费标准;市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从事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 负责农机维修人员技术培训与指导等, 农机企业和经销商负责所销售机具的维修和技术支持。

1.2 体系的市场效益

基层农机维修点的生存与发展壮大取决于市场效益。作为服务对象的农业机械, 其数量和分布决定了维修市场的规模与效益。维修效益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农机配件供应的差价, 二是来源于维修机具的合理收费, 三是来源于农机生产厂家或农机具经销商给予的服务资金。在本地区销售机具数量较大的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商, 必须与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直接挂钩, 在基层农机维修点上设立“三包”服务点, 企业承担维修点的人员培训、配件供应和部分服务资金, 基层农机维修点负责部分“三包”售后服务与零配件供应;在本地区销售数量不大或处在推广起步阶段的农机生产企业, 须把“三包”点建在机具相对集中的一个维修点上, 负责全市该类机具的维修和三包服务。企业销售与市场服务有机结合, 既有利于宣传推广企业的农机产品, 提供连贯的后续服务, 减少企业直接维修的成本, 又有利于提高维修点人员的技术水平, 增加维修点的收益;同时, 把农机维修服务工作前移到基层农机维修点, 方便了购机农民, 开创了三赢的局面。

1.3 体系的建设标准

在构建基层农机维修体系的过程中, 按照农业部《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江苏省农业机械维修点等级审定条件要求, 建设的区域性农机维修点必须功能齐全, 设备先进, 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维修能力, 其设备、设施和维修人员配备应符合三级以上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的要求, 特别是维修人员, 要熟练掌握以插秧机、联合收割机、高效植保机等为主的现代农业机械保养、维修技术, 农忙期间能够到田间地头进行维修服务。

2 建设基层农机维修体系的实践探索

基层农机维修体系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是农业机械高效运行的必要保障。如何把握农机维修的特点规律, 通过行政引导、政策扶持、培训服务、监督管理等手段建立健全基层农机维修体系, 推动农机维修市场合理、健康有序地发展, 是农机管理部门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2.1 建立健全网络体系

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要与农机维修特点及市场需求相适应, 既要考虑区域内农机总量、纯农业机械的数量, 又要考虑农忙时的抢收抢种问题。2010年, 吴江市在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建设以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 镇 (区) 农机维修点为主体, 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农机大户为基础、企业“三包”服务为补充 (解决疑难杂症) 的网络体系, 达到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镇 (农机维修点服务区域) , 大修不出县的目标要求。按照该市目前现状, 2010年重点建设“一站五点”, 在市农机推广站建设了一个农机维修服务技术中心站, 在8镇1区建设5个镇 (区) 农机维修点, 基本能够满足全市农业机械的维修需要。根据“一站五点”的运行情况, 进一步调优服务网点和区域, 计划用2~3年的时间, 建成一个结构合理、服务优质、效益明显的覆盖全市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市级维修“龙头”达到一级维修点标准, 区域农机维修点和农机“三包”服务点达到二级标准, 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三级标准。

2.2 出台扶持政策

农机维修行业面向农村, 服务农业, 行业本身的效益不高, 仅能维持正常运作。而基层农机维修点需要服务夏秋两季的抢收抢种, 需要到村、到户、到田进行一线维修, 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公益任务。考虑到基层农机维修及时性、准确性、方便性的要求, 应提高农机维修人员水平, 增加纯农业机械配件的贮存和交通费用等, 因此, 在基层农机维修点发展的起步阶段, 需要政府投入和财政扶持。2010年吴江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机维修奖励扶持, 每个点安排4万元和一套专用工具, 并要求镇 (区) 财政予以配套扶持, 主要用于农忙前机具调试, 农忙中抢修, 农忙后维护保养 (不另外收人工费) 。

2.3 强化维修培训

在建设基层农机维修体系过程中, 发挥县级农机管理的作用, 搭建起农机生产企业、县级农机培训机构、现场指导等培训平台, 加强对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维修服务队伍, 使农机维修服务工作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2.4 规范制度建设

在基层农机维修体系建设中, 主管部门把好三个关:一是市场准入关。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农机维修网点行政审批程序, 对具备条件的维修点进行审批, 并进行跟踪管理。二是维修质量关。主管部门监督基层农机维修点严格按照农业部《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执行农机维修操作规程以及农机维修质量标准, 落实农机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等。三是日常管理关。主管部门抓好农机维修点的日常执法检查, 打击假冒伪劣和维修欺诈等行为, 规范经营秩序, 提高维修质量, 确保有序竞争, 特别是在农忙期间, 对维修点的日常运行情况、维修服务档案、维修服务质量、农机户满意率进行考核, 保障农机对农业有效地服务。

3 建设基层农机维修体系的几点思考

在基层农机维修体系建设中, 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维修服务途径:一是鼓励生产企业或经销商在县域内组建“四位一体”的农机4S店, 负责县域内整机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由于4S店只针对一个厂家的系列农机产品, 有厂家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 各种专业检测和维修设备齐全, 对农机具的维修非常专业, 能真正做到“专而精”, 有助于维修品质的提高。二是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性质的农机维修点, 建设由农机维修点和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同参加的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 稳定农机维修点的业务范围, 使之对合作社内的各类农机具提供日常保养、农忙维护和配件预定等服务, 保障维修点的正常运营。三是建设农机维修服务信息网络, 采集、整理和分析农机维修信息, 加强维修信息的交流, 同时还可以进行远程诊断和维修。四是探索制定农机配件补贴政策, 刺激农机户保养维修机具的积极性, 以延长机具的使用寿命, 减少农机具财政补贴资金投入。

(作者单位:吴江市农业委员会)

摘要:从实践探索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基层农机维修体系构建的三要点, 详细介绍了吴江市农机维修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四个探索,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系后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数控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7

一、液压系统故障检修操作实例

(一) 供油回路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供油回路不输出压力油。

故障分析及检修:以一种常见的供油装置回路为例, 如图1所示。油泵为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换向阀为三位四通M型电磁换向阀。启动液压系统, 调节溢流阀, 压力表指针不动作, 说明无压力;启动电磁阀, 使其置于右位或左位, 液压缸均不动作。电磁换向阀置于中位时, 系统没有液压油回油箱。检测溢流阀和液压缸, 其工作性能参数均正常。而液压系统没有压力油输出, 显然油泵没有吸进液压油, 其原因可能是:油泵的转向不对;吸油滤油器严重堵塞或容量过小;油液的黏度过高或温度过低;吸油管路严重漏气;滤油器没有全部浸入油液的液面以下或油箱液面过低;叶片在转子槽中卡死;油泵至油箱液面高度大于500 mm等。经检查, 泵的转向正确, 滤油器工作正常, 油液的黏度、温度合适, 泵运转时无异常噪声, 说明没有过量空气进入系统, 泵的安装位置也符合要求。将油泵解体, 检查泵内各运动副, 叶片在转子槽中滑动灵活, 但可移动的定子环卡死于零位附近。变量叶片泵的输出流量与定子相对转子的偏心距成正比。定子卡死于零位, 即偏心距为零, 因此泵的输出流量为零。具体说, 叶片泵与其他油泵一样都是容积泵, 吸油过程是依靠吸油腔的容积逐渐增大, 形成部分真空, 液压油箱中液压油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 沿着管路进入泵的吸入腔而实现的。若吸入腔不能形成足够的真空 (管路漏气, 泵内密封破坏) , 或大气压力和吸入腔压力差值低于吸油管路压力损失 (过滤器堵塞, 管路内径小, 油液黏度高) , 或泵内部吸油腔与排油腔互通 (叶片卡死于转子槽内, 转子体与配油盘脱开) 等因素存在, 油泵都不能完成正常的吸油过程。油泵压油过程是依靠密封工作腔的容积逐渐减小, 油液被挤压在密封的容积中, 压力升高, 由排油口输送到液压系统中。由此可见, 量叶片泵密封的工作腔逐渐增大 (吸油过程) , 密封的工作腔逐渐减小 (压油过程) , 完全是由于定子和转子存在偏心距而形成的。当其偏心距为零时, 密封的工作腔容积不变化, 所以不能完成吸油、压油过程。因此, 上述回路中无液压油输入, 系统也就不能工作。

故障原因查明, 可采取相应的排除方法。将叶片泵解体, 清洗并正确装配, 重新调整泵的上支承盖和下支承盖螺钉, 使定子、转子和泵体的水平中心线互相重合, 使定子在泵体内调整灵活, 且无较大的上下窜动, 从而避免定子卡死而不能调整的故障。

(二) 压力控制回路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压力控制回路中溢流不正常。

故障分新及检修:如图2所示的压力控制回路中, 油泵为定量泵, 采用三位四通换向阀, 中位机能为Y型。所以, 液压缸停止工作运行时, 系统不卸荷, 油泵输出的压力油全部由溢流阀溢回油箱。系统中的溢流阀通常为先导式溢流阀, 这种溢流阀的结构为三级同心式, 三处同轴度要求较高, 但这种溢流阀用在高压大流量系统中, 调压溢流性能较好。将系统中换向阀置于中位, 调整溢流阀的压力时发现, 当压力值调在10MPa以下时, 溢流阀工作正常;而当压力调整到高于10MPa的任一压力值时, 系统会发出像吹笛一样的尖叫声, 此时可看到压力表指针剧烈振动, 并发现噪声来自溢流阀。其原因是在三级同轴高压溢流阀中, 主阀心与阀体、阀盖有两处滑动配合, 如果阀体和阀盖装配后的内孔同轴度超出规定要求, 主阀心就不能灵活地动作, 而是贴在内孔的某一侧作不正常运动。当压力调整到一定值时, 就必然激起主阀心振动。这种振动不是主阀心在工作运动中出现的常规振动, 而是主阀心卡在某一位置 (此时因主阀心同时承受着液压卡紧力) 而激起的高频振动。这种高频振动必将引起弹簧 (特别是调压弹簧) 的强烈振动, 并出现共振噪声。

经过分析之后, 排除故障就有方向了。首先可以调整阀盖, 因为阀盖与阀体配合处有调整余地;装配时, 调整同轴度, 使主阀心能灵活运动, 无卡紧现象, 然后按装配工艺要求, 照一定的顺序用定转矩扳手拧紧, 使拧紧力矩基本相同。选用合适黏度的油液和控制系统温升过高也有利于减振降噪。

(三) 速度控制回路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速度控制回路中速度不稳定。

故障分析及检修:节流阀前后压差小致使速度不稳定, 在图3所示系统中, 油泵为定量泵, 属于进口节流调速系统, 采用三位四通电动换向阀, 中位机能为0形。系统回油路上设置单向阀以起背压阀作用。系统的故障是液压缸推动负载运动时, 运动速度达不到调定值。经检查, 系统中各元件工作正常, 油液温度属正常范围。但发现溢流阀的调节压力只比液压缸工作压力高0.3 MPa, 压力差值偏小, 即溢流阀的调节压力较低, 再加上回路中, 油液通过换向阀的压力损失为0.2MPa, 这样造成流阀前后压差值低于0.2~0.3 MPa, 致使通过节流阀的流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数值, 于是液压缸的运动速度就不可能达到调定值。提高溢流阀的调节压力, 使节流阀的前后压差达到合理压力值后, 故障消除。

(四) 方向控制回路的故障检修

故障现象:方向控制回路中滑阀没有完全回位。

故障分析及检修:在方向控制回路中, 换向阀的滑阀因回位阻力增大而没有完全回位是常见的故障, 将造成液压缸回程速度变慢。排除故障首先应更换合格的弹簧。如果是由于滑精度差, 而使径向卡紧, 应对滑阀进行修磨或重新配制。一般阀心的圆度和锥度允差为0.003~0.005 mm, 最好使阀心有微量的锥度, 并使它的大端在低压腔一边, 这样可以自动减小偏心量, 从而减小摩擦力, 减小或避免径向卡紧力。引起卡紧的原因还可能有:脏物进入滑阀缝隙中而使阀心移动困难;间隙配合过小, 以致当油温升高时阀心膨胀而卡死;电磁铁推杆的密封圈处阻力过大, 以及安装紧固电动阀时使阀孔变形等。找到卡紧的原因, 就可以顺利排除故障。

(五) 阀换向滞后引起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在图4所示系统中, 油泵为定量泵, 三位四通换向阀中位机能为Y型。系统为进口节流调速。液压缸快进、快退时, 二位二通阀接通。系统故障是液压缸在开始完成快退动作时, 首先出现向工件方向前冲, 然后再完成快退动作。此种现象影响加工精度, 重时还可能损坏工件和刀具。

故障分新及检修:从系统中可以看出, 在执行快退动作时, 三位四通电动换向阀和二位二通换向阀必须同时换向。由于三位四通换向阀换向时间的滞后, 即在二位二通换向阀接通的一瞬间, 有部分压力油进入液压缸工作腔, 使液压缸出现前冲。当三位四通换向阀换向终了时, 压力油才全部进入液压缸的有杆腔, 无杆腔的油液才经二位二通阀回油箱。

(六) 卡盘失压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德州机床厂CKD6140数控车床液压卡盘夹紧力不足, 卡盘失压, 监视不报警。

故障分析及检修:该机床为德州机床厂生产的CKD6140SAG210/2NC数控车床, 配套的电动刀架为LD4一I型。卡盘夹紧力不足, 可能是系统压力不足、执行件内泄、控制回路动作不稳定及卡盘移动受阻造成。调整系统压力至要求, 检修液压缸的内泄及控制回路动作情况, 检查卡盘各摩擦副的滑动情况, 卡盘仍然夹紧力不足。

调整液压缸与卡盘问联接拉杆的调整螺母, 故障排除。

(七) 尾座套筒报警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南京机床厂FANUC OT系统数控车床尾座套筒报警。

故障分新及检修:该机床为南京机床厂生产的数控车床, 其控制系统采用FANUC OT系统。

查阅机床电气线路图知, 尾座套筒的伸缩由FANUC OT系统中的PLC控制, 其尾座套筒PLC控制原理如图5所示。

检查尾座套筒的工作状态, 当脚踏尾座开关顶紧时, 系统产生报警。在系统诊断状态下, 调出PLC输入参数, 在X04.2上看到, 当脚踏向前开关时, PLC状态为1;Xl7.3尾座套筒转换开关信号为“l”;尾座工向保护区信号为“l”, 输入信号正常。在PLC输出参数Y49.0上, 当脚踏向前开关时, Y49.0为“l”, 同时, 电磁换向阀L4-Y1也导通, 这说明系统PLC输入/输出状态均正常。

分析尾座套筒液压系统 (如图5所示) 。当电磁换向阀L4-Y1导通后, 液压油经溢流阀、流量控制阀、单向阀进入尾座套筒油缸, 使其向前顶紧工件。松开脚踏开关后, 此时电磁换向阀IJ4-Y1处于中间位置, 油路停止供油。由于单向阀的作用, 尾座套筒向前时的油压得到保持, 该油压使压力继电器动合触点接通, 在系统PLC输入信号中X00.2为“l”。然而, 检查系统PLC输入信号X00.2为“0”。说明压力继电器触点信号不正常。检查压力继电器, 发现其触点开关损坏, 从而造成PLC输入信号为“0”, 系统认为尾座套筒未顶紧而产生报警。更换新的压力继电器, 故障排除。

(八) 加工中心力链不执行校准回零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T40卧式加工中心开机, 待自检通过后, 启动液压, 执行轴校准, 其后在执行机械校准时出现以下两个报警:

因此机床不能正常工作。

故障分析及检修:T40卧式加工中心的计算机部分采用该公司的A950系统。T40刀链校准的过程是:NC接到校准指令后, 使电磁阀3SOL得电并控制液压马达驱动刀链顺时针转动, 同时NC等待接收刀链回归校准点 (HOME POSITION) 的接近开关3 PROX (动合) 信号, 收到该信号后电磁阀3 SOL失电, 并使电磁阀l SOL得电, 刀链制动销插入, 同时NC再接收到制动销插入限位开关1 LS (动合) 信号, 刀链校准才能完成。

据此分析故障范围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刀链因放未能转到校准位置 (HOME POSI-TION) 就停止。

2. 刀链转到了校准位置, 但由于接近开关3PROX故障, NC没有接收到到位信号, 刀链一直转动, 直到NC在设定接收该信号的时间范围到时产生以上报警, 刀链才停止校准。

3. 刀链在转到校准位置时, NC虽接到了到位信号, 但由于l SOL故障, 导致制动销不能插入, 限位开关1 LS没有信号, 而且3 SOL因惯性使刀链错开回归点, 接近开关信号也未发出。

根据以上分析, 首先检查接近开关3 PROX, 为正常, 再通过该机在线诊断功能发现在机械校准操作时1 LS信号l0033 (LSAPIN-ADV) 和3 PROX信号l0034[PR-CHNA-HOM (E) ]状态, 发现一直都为OFF, 且刀链在校准过程中没有到位就停止转动, 而且每次校准时转过的刀套数目也没有规律, 因而怀疑电磁阀3 SOL或液压马达有问题。进一步查得液压马达有漏油现象, 拆下更换密封圈, 漏油排除, 但仍不能校准, 最后更换电磁阀3 SOL后故障排除。

检修总结:由于用万用表测量电磁阀电压及阻值基本正常, 而且每次校准时刀链也确实转动, 因此在排除了其他原因后, 最后才更换性能不良的电磁阀。

(九) 弹性夹具无法张开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某配套GSK980M系统的数控磨床, 在装卸工件时, 发现夹具无法张开。

故障分析及检修:本机床采用的是液压弹性夹具 (液压系统原理见图6, 靠液压缸压力顶开夹具进行工件装夹。经检查后发现夹具顶开的行程远远不够, 因此调整夹具行程, 调整后发现效果不佳, 工件仍很难装夹。因此, 进一步检查电气控制回路, 发现DC24 V电磁阀线圈两端电压为22 V (属正常) , 检查液压管路, 发现管路正常, 手动控制液压阀, 使其处于左位机能, 工件装夹正常;拆开电磁阀, 发现阀心处一固定螺钉松脱, 导致电磁阀在得电过程中, 阀心不能准确到位, 引起部分用于顶开液压缸的液压油处于卸荷状态。拧紧该螺钉, 重新调试夹具行程后, 故障排除。

(十) 油泵噪声大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某配套FANUC PM0系统的数控专用磨床, 在机床大修后发现机床启动后油泵噪声特别大。

故障分析及检修:在机床大修前, 油泵启动声音较小, 而在检修后油泵反而噪声变大了。根据用户反映和现场分析可知产生该原因可能是由于液压某处管路堵塞、油泵损坏等原因造成的。因此, 拆开液压油管和油泵, 发现泵和油管均正常, 在拆的过程中, 偶尔发现液压油黏度特别高, 核对机床使用说明书, 发现液压油牌号不正确, 故障时正值冬天, 从而使油泵噪声变大。更换液压油后, 机床故障排除。

二、结语

数控设备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创新数控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 不仅仅是紧盯数控设备, 更要适应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针, 从而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1———回油箱;2———过滤器;3———油泵;4———电动机;5———压力表;6———基板;7———液流阀;8———换向阀;9———液压缸;l0———信号开关

参考文献

[1]戴慧思, 卢汉龙.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J].社会学研究, 2001, (5) .

加强农机合作社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篇8

一、农机合作社维修服务落后的根源

1.开始政府未能较早地把农机合作社的维修服务功能列为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连续九年的购机补贴政策、连续多年的农机合作社发展奖励政策等, 虽然在购机入社方面, 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但在农机维修服务功能建设方面, 因没有相应的投入和政策拉动, 无形当中被忽视, 因而导致了维修功能的滞后。

2.有些入社社员的初衷, 未把农机合作社维修服务项目摆上应有位置。多数加入农机合作社的社员是带机入社, 且其入社目的主要是为了克服跨区作业所遇到的诸多困难。这类作业组织相对来说比较松散, 加之建社时他们往往更注重场地库房建设, 因而维修服务功能被轻视了。

3.有关部门争取的力度不够, 未能引起上级机关对农机合作社维修服务功能的重视。作为以提供机具作业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服务组织, 其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效益至关重要, 而且更多地反映到机具技术状况的发挥。假设没有平时对机具的维护、维修作保障, 如果机具出了故障不能及时地排除和修复, 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这是农机合作社内部相互依赖关系决定的。一方面, 对维修服务功能认识上有差异;另一方面, 由于有关部门争取上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 致使农机合作社及社会性的农机维修服务功能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协调发展。

4.过分依赖产销商对售后服务的宣传, 使农机合作社自身忽视了维修服务功能的建设。购机前至购机后的“三包”服务期内, 由于听到更多的是三包服务的宣传和承诺, 对于维修是否方便, 并没有具体的概念。而事实上靠三包维修往往远水不解近渴, 出了三包服务期的维修更麻烦。而依靠社会上的维修网点, 又往往难以满足维修服务需要。

二、具体措施

为了在农机合作社原有基础上, 逐步建立和加强农机维修服务功能, 根据实际情况, 本着少投入、见效快的原则, 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农机维修服务功能与提升技能素质结合起来。

作为拥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农机合作社, 一方面, 应设法建立和加强自身的维修服务功能, 确保自身农机维修的及时性和整体效益;另一方面, 也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做好社内的规范管理, 大力提高机手的责任心和使用维修技能, 及时对作业机具进行正确的维护保养, 消除隐患, 减少故障率。

2.建立严格的维修保养制度。

一方面, 机具有了故障要及时修复;另一方面, 平时也要按规定的维修保养制度, 按计划、按厂方提供的说明书对机具进行保养。

3.开展自身维修服务与开展对外承修业务相结合。

在重视维修服务功能、满足社内自身维修服务的同时, 可以借助自己维修能力、配件供应等有利条件, 延伸自己的服务链条, 使之成为社会上农机维修的医院和配件供应点。这样, 农机合作社的服务就不再受作业季节所制约。

4.壮大维修服务功能与壮大合作社的整体服务水平相结合。

作为农机维修服务为主的农机合作社, 可以吸纳社会上的有机户或作业合作社, 建立更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合作组织;农机维修服务功能暂时还不够强的农机合作社, 也可以吸纳有维修能力的维修网点, 建立服务功能更齐全的合作组织。而且, 他们都可以通过政府出面, 搭建“政企社联动”的服务平台, 特别要调动农机生产企业在农机维修功能建设方面, 发挥配件、维修技术及培训乃至专用维修设备方面的积极性, 使之既整合社会维修资源, 又通过市场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生产企业也可以把信得过的合作社作为自己产品的定点维修单位。

三、 结束语

上一篇:实时洪水预报下一篇: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