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2024-07-09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精选8篇)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篇1

咸阳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方案

时间:2011/11/17 14:04:33点击次数:342

一、建设区域概况

(一)建设区范围

建设区为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泾阳县、三原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3个县市区。

(二)自然地理条件

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界于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面积10196平方公里。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型,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二是中部台塬区,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

气候——因地形特征,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气候区: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10℃,无霜期180天。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递增,降水50%集中在7、8、9月三个月。

河流——泾河从西北入境,向东南流出注入渭河,渭河自西向东沿南界流过,流域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三)社会经济条件

辖兴平1市,秦都、渭城2区,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0个县,共2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3843个行政村,163个居委会。人口503万。

(四)林业资源条件

全市现有林业用地429063公顷,有林地283775公顷(其中防护林187756公顷,用材林44140公顷,经济林51782公顷,特用林97公顷),疏林地10038公顷,灌木林地8971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8600公顷,苗圃地1866公顷,宜林地95805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81112公顷,其它宜林地18693公顷),辅助生产用地8公顷,四旁植树1397万株,森林覆盖率23.5%,林木绿化率41%。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概况

(一)第一阶段与四期工程概况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在我市实施以来,共完成工程任务283775公顷,累计人工造林259201公顷,飞播造林5467公顷,封山育林19107公顷。其中一期工程完成造林84287公顷,二期工程完成造林138400公顷,三期工程完成造林26648公顷,四期工程截至2008年底完成人工造林32600公顷,封山育林在封1840公顷。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咸阳防护林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一期工程,以大会战造林为主,乡镇以行政命令手段,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二期工程中,全市认真总结了一期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工程管理机制上推行“按工程管理、按项目投资”,在工程管理内容上提出新观点,即由一期工程单纯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转变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从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出发,逐步加大了经济林的比重,实行土、水、村综合治理,做到“农林牧”、“乔灌草”、“带片网”、“长中短”、“经防用”、“林工商”、“名特优”7个结合,从而增强了三北建设的活力和后劲,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自觉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随着社会发展,国家投入的增加,三北四期工程逐步向多功能、高效益、科学化方向发展,加大了技术力量投入,工程管理更加细致规范,推行了工程招标制、工程队造林、营造林承包制、股份制等多种新机制,工程建设步入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第一阶段与四期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经验

一是落实一个“全”,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为了切实加强对三北工程的领导,市、县两级林业部门均成立了三北工程领导小组,将三北工程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领导,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每年造林季节,市级主管领导、林业局领导多次到各工程县,督促检查,指导工作。

二是突出一个“早”字,为工作开展赢得主动。为克服造林受不利自然条件影响的困难,近年来,我们根据三北工作实际,在“早”字上下功夫,在“早”中求主动。一是工作早动员,早部署。每年春节和国庆长假后第一个工作周,及时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

工作,签订责任书;二是计划早下达,工作早准备。针对工程计划下达较晚的实际,我们在比照上年计划的基础上,预下达全年营造林任务,落实地块、苗木和工队;三是边施工、边设计、边报批。

三是坚持一个“严”字,强化质量管理。市县两级对三北工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程监督检查。一是实行技术承包制,对造林各环节由林业主管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把关,实行技术承包,做到权责利相结合。二是实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造林质量层层坚持检查、中期评估、竣工验收和县上自查、省市抽查的检查验收制度。三是进行质量跟踪,实行全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遵循“质为先”的原则,严把设计、整地、苗木、栽植、浇水、管护六个环节。在工程设计时,坚持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设计,要求设计文本规范,图表齐全。对造林地块权属不清的、与其他工程项目重复的,不予设计,没有落实造林责任、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理的,不予审批;在苗木选择上,本着就近调苗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苗木和乡土树种的优势,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运输时间;在施工中,全面推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执行大苗、大坑穴、深埋、踩实、浇水、扶正等技术标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一律返工,大力推广截杆栽植、容器苗造林、蘸浆、覆膜等行之有效的抗旱造林新技术,确保造林成效;在资金管理上,建立了定期不定期的审计、监督、稽查制度,确保三北工程资金不挪用、不截留、不挤占,足额用到工程项目上。

四是创建一个“新”字,创新造林机制。三北工程在30年的实践中,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相继出现了国家投资分户管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大户或联户承包等多种营造林模式,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招投标制。对工程项目公开招标、专家评议、民主决策,确保了造林质量,节约了造林成本。二是投资计划与任务挂钩,推行合同制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层层签订建设任务合同书,明确目标规模、内容、质量、建设期限及职责,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国家补助金,进行奖惩,做到任务、资金和责任三落实。三是加强计划的严肃性,推行检查通报制度。对计划执行、落实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纳入目标责任管理范畴,确保计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五是体现一个“活”字,把项目和其他工程结合,联动促进。在三北工程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三北工程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宗旨,把工程项目和“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林业产业等项目有机结合,突出咸阳特色,使林业项目间形成联动,共同促进。我市从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了以创建“绿色县城、绿色单位、绿色村庄、绿色庭院、绿色道路”为主题的绿色家园建设活动,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绿色家园行政村建设623个,5个县城达到了绿色县城标准,60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了绿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2、存在问题

一是投资不足,制约了工程建设质量。三北工程目前仍沿袭多年来实行的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投劳的投入机制,国家专项资金投入水平低,地方经济困难,配套能力薄弱,绝大多数县、区很难达到规划要求的配套标准;营造林引入市场经济范畴,由专业队替代群众投劳,增加了造林成本;工程从荒山荒坡转向村镇、道路,对苗木品质、品种、规格要求更严,苗木成本增大,使造林费用很难降低。

二是管理手段滞后,影响管理成效。目前,我市尚未建立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检查、验收还停留在人工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费时费力,又易造成人为误差,致使资源家底不清,不能及时客观反映工程建设成果,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计划调控、宏观指导、科学决策和有效地组织实施工程建设。

三是重造轻管现象仍有发生。造林后管护措施不到位,毁林现象时有发生,在平原地区,农网树木遭毁坏的现象较为突出,成为制约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五期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搞好三北工程是继续扩大、巩固三北建设成果的需要。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83775公顷,发挥了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全市还有95805公顷宜林地还未绿化,现有林分分布不均,部分林分经营管理不到位,影响森林整体功能发挥不充分,因而扩大营造林面积、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成为巩固三北成果当务之急。

2、搞好三北工程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带动工程区群众种植以苹果、柿子、花椒、核桃等为主的干鲜果18万公顷,年产值24亿元,带动了相关的运输、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三北五期工程,我市规划在中北部县区大力发展五大干杂果,建基地、上规模,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份额。

3、搞好三北工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区域人居环境的需要。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贯彻,解决好“身边增绿”的问题已形成人们的共识,各地依托国家防护林工程,大力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活动,短期内改善了人口聚集区缺林少绿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赞同。加强三北工程建设,尽早改善人居环境,已成为该区域群众干部的迫切要求。

四、五期工程建设基本思路

(一)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

——《陕西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技术方案》

(二)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建设完备的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造林进程,提高森林综合经营能力,建设高效防护林网,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建设“绿色咸阳、生态咸阳”作出贡献。

(三)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区域发展相协调,重点工程与身边增绿工程建设相衔接;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在重点治理地区优先取得突破,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坚持人工恢复和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成效; ──坚持中央、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在充分体现政府投资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坚持承前启后的原则,充分继承、借鉴、吸收和利用前四期工程建设的经验,加强技术、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加规划成果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坚持科学衔接的原则,充分与规划区域内国家、其它行业的有关规划、工程科学衔接,与林业其它重点工程建设统筹衔接,做到工程建设内容不重复,工程建设地点不重叠。

(四)建设目标

建设期限:五期工程规划从2011年─2020年,年限为10年,分前5年和后5年两个分期进行规划。五期工程建设期间,在保护和巩固好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育林和退化林分修复,力争在五期工程结束时实现以下目标:

1、三北五期工程规划营造林105335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6670公顷,封山育林63332公顷,飞播造林5333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3.5%提高到27.5%。

2、三北五期规划建设防护林91583公顷,将使工程区内水土流失区5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建设农田防护林5873公顷,将使工程区8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

3、在有条件的区域建成大规模、集中连片、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推广应用新思路、新成果、新技术,建设具有特色的不同类型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优化模式,为三北五期工程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和指导全市工程建设。

五、总体布局与建设结构

(一)体系构成与布局

根据咸阳的地形地貌,将三北工程划分为两大板块,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统筹山区、塬区和人口聚居区的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科学治理、板块推进。在中北部9县,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积极发展以干鲜果为主的水土保持经济兼用林,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南部平原4县,以农田林网、重点区域绿化和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带片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高效防护林体系。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工程造林:全市三北五期工程共规划造林105335公顷。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36670公顷、封山育林63332公顷、飞播造林5333公顷,全部为乔木林。

按林种分:防护林91583公顷(人工造林26918公顷、封山育林59332公顷、飞播造林5333公顷),用材林5873公顷(人工造林1873公顷,封山育林4000公顷),经济林7879公顷。(见表

14、表15)。

按分:2011年12958公顷(人工造林4703公顷、封山育林6888公顷、飞播造林1367公顷),2012年12600公顷(人工造林4933公顷、封山育林6400公顷、飞播造林1267公顷),2013年12484公顷(人工造林4583公顷、封山育林7234公顷、飞播造林667公顷),2014年13309公顷(人工造林4309公顷、封山育林8334公顷、飞播造林666公顷),2015年12337公

顷(人工造林3604公顷、封山育林8067公顷、飞播造林666公顷),2016-2020年41647公顷(人工造林14538公顷、封山育林26409公顷,飞播造林700公顷)见表16。

2、退化林分修复:退化林分修复总规划任务43336公顷、蓄积1728287m3。其中低效林改造40002公顷、蓄积1573880m3,林带更新3334公顷、蓄积154407m3。按分:2011年为5907公顷、蓄积249692m3(低效林改造5306公顷、蓄积223526m3林带更新601公顷、26166蓄积m3),2012年5630公顷、蓄积227972 m3,2013年 4940公顷、蓄积200061 m3,2014年4594公顷、179773m3,2015年4769公顷、182047m3,2016—2020年为17496公顷、蓄积688742m3(见表17)。

3、中幼林抚育:中幼林抚育总规划任务20001公顷,蓄积615284m3。其中:幼林抚育11355公顷、蓄积284914m3,中龄林抚育8646 公顷、346420m3。按分:2011年2599公顷、蓄积76431m3(幼林抚育1816公顷、蓄积44350m3,中龄林抚育783公顷、蓄积32081m3),2012年2629公顷、蓄积77826 m3,2013年2581公顷、74476蓄积m3,2014年2329公顷、蓄积69221m3,2015年2102公顷、蓄积65875m3,2016-2020年7761公顷、蓄积251455m3(见表18)。

4、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经济林良种选优。引进筛选一批优良杂果苗木,建设10个无菌苗木基地,保障五期工程建设对经济林良种苗木的需求。二是育苗技术。建立快速繁育培养速生用材树种、容器苗、采穗圃,提高优良苗木出圃率。

三是工程造林技术。重点在北部县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灌草植被封育、抗旱节水造林、大钵容器苗木造林培育等项目。

四是森林经营。以中幼林抚育、林下综合经营、退化林分修复等技术为主,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

五是林业重点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系统。目前,还没有建立省、市、县三级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基层林业单位,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跟不上,人员技术水平难以提高,影响了重点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

六是核桃、柿子、花椒、沙棘、大枣等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推广;GGR绿色植物生长剂在林业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生物制剂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5、工程监测体系: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调查、防火、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技术。

(三)重点建设项目

1、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建立以优质核桃、柿子、花椒为主的杂果经济林基地30000公顷,涉及全市13个县市区。

2、新农村建设:坚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三化一片林”标准要求,搞好1308个村的绿化美化,建成367个生态防护型新村,429个生态经济型新村,512个生态景观型新村。

(四)能力与保障体系建设

1、种苗生产:根据工程规划,需各类苗木17700万株,其中针叶苗 9600万株,阔叶苗5300万株,经济林苗木2800万株;需种量109000公斤,其中针叶树种48000公斤,阔叶树种39000公斤,经济树种 22000 公斤(见附表20)。目前,主要全市苗圃、群众育苗基本可满足工程需求,不足部分可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外购,所用苗木必须坚持“一签两证”和“三联单”的要求,裸根苗掘苗修根后要及时蘸泥浆,做到“边掘苗、边运输、边栽植”,以防止苗木失水影响成活率。

2、现有林管护:全市工程建设区以乡镇和林场为单位,强化管护组织作用,制订各项预案和过硬的管护制度,培训并固定专职人员,按区划段,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打击破坏林木和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的专项斗争,巩固现有森林资源与工程造林成果。

3、工程管理:做好档案管理,对建设中的每个工序、环节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设专人保管,及时分类归档,做好管理;做好监督管理和绩效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抓紧每年的设计、实施和检查验收,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考核,其结果作为实施单位绩效考核依据,纳入领导任职政绩范畴,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六、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要对工程建设总负责,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做到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落实”,做到工程建设进度、建设质量、资金使用有人抓、有人管。要积极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发挥好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作用,处理好有关部门的关系,共同配合搞好工作。

2、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不断探索新时期防护林建设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发展路子,积极创新工程建设运行机制,推行农户造林申报制、组织施工指标制、目标责任考核制、资金拨付报账制、质量把关监理制、成效认定评估制等工程实施成功的运行模式,充分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调动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防护林建设的热情。

3、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宣传是工程实施的头道工序,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发动群众的重要方式。市县两级林业部门要按照工程要求,把目标任务、重点布局、建设内容、质量标准、技术规程,以及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目的意义等广泛向实施区的群众宣传,向基层干部宣传,向各级领导宣传,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氛围,争取各方面对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4、加强管理。搞好工程建设管理必须首先保障资金的管理,在工程实施期间,必须坚持“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统筹安排、不留缺口”的资金使用原则,及时编制财务报表,并接受金融机构监督检查。其次抓好组织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和标准,制定工程管理程序和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调动起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使工程建设真正实现高标准,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生态生存环境得以改善,达到大地绿起来,人们活起来、富起来。

(二)建议

1、尽快建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2、加强对三北工程各级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分级技术培训制度,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对项目区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增强广大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确保造林成果。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三北工程荒山造林、道路林木、河渠林木进行拍卖,明晰主体,确权发证,从根本上解决造林管护难的问题。

附表: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现状表、规划表1—23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篇2

策勒县地处新疆和田地区, 有七个乡和一个镇, 为半农半牧县。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 策勒县加快了植树造林的发展。防护林是农、林、牧生产发展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既能起到防风治沙改土排碱的作用, 又能提供了大量的木材, 防护林所起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使各族干部群众更加认识到建设完善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策勒县国土总面积3134258.09公顷, 其中:林地面积56731.17公顷, 占国土总面积的1.81%耕地面积23146.28公顷, 占国土总面积的0.74%牧草地面积852158.82公顷, 占国土总面积的27.19%其它用地2202221.82公顷, 占国土总面积的70.26%。

2 林地面积各地类分布状况

平原区林地总面积56731.17公顷, 其中:有林地10713.12公顷, 占林地总面积的18.88%疏林地3268.4公顷, 占5.76%灌木林地12303.44公顷, 占21.69%未成林地5956.96公顷, 占10.50%苗圃地70.75公顷, 占0.13%宜林地24418.50公顷, 占43.04%。

3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

1978年以来, 策勒县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林业发展建设的指导方针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政策, 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 通过工程建设的实施, 策勒县林业发展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造林面积和质量有了历史性突破,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现在的0.734%, 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截止到2008年底, 策勒县共营造人工林11558.92公顷, 封山育林1000公顷。其中第一阶段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一期、二期、三期) 完成人工造林2968.39公顷, 第四期完成人工造林8590.53公顷, 封山育林1000公顷。

3.1 按地类划分

策勒县三北防护林建设按地类划分, 完成人工造林11558.92公顷, 其中有林地6192.85, 疏林地206.42, 灌木林地1.59, 未成林地5158.06。第四期比第一阶段增加5622.14公顷。主要是未成林地面积增加较多。

3.2 按用途划分

策勒县三北防护林建设按用途划分, 完成人工造林11558.92公顷, 其中防护林3054.7公顷, 特用林4.58公顷, 用材林27.37公顷, 经济林8178.94公顷, 薪炭林293.33公顷。主要是防护林和经济林面积增加较多, 尤其经济林面积增加较快, 第四期经济林面积比第一阶段增加5548.84公顷。

3.3 按林种划分

策勒县三北防护林完成人工造林防护林面积3054.7公顷, 人工造林防护林按林种划分, 防风固沙林286.63公顷, 农田防护林2729.22公顷, 其他防护林38.85公顷。人工造林防护林主要是防风固沙林, 第四期防风固沙林面积比第一阶段增加202.81公顷。

4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

1) 策勒县自1978年开始进行“三北”工程建设, 及准噶尔西南缘防风治沙生态林工程的实施, 1991年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 1998年在全地区实现平原绿化达标, 1999年被国家林业总局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2) 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后, 全县林地面积达56731.17公顷,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7%, 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的稳步增长, 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3) 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 并鼓励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建设。

4) 通过“三北”工程、防风治沙工程的建设, 有效的阻止流沙前移, 减轻风沙的危害, 减少地表蒸发量, 增加大气降水, 明显的改善绿洲内生态环境。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科技支撑投入不足, 科技推广缺少经费支持。科技支撑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生产中急需的耐旱树种的选择、良种壮苗培育、集水保墒等先进成熟技术和抗旱保活技术不能及时推广, 制约了整个工程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管理费的不足导致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宣传培训等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 治理难度越来越大。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 自然条件较好, 造林难度较小的地块基本都已完成造林, 所剩余的大部分都属于难造林的造林地块, 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6 建议

1) 加大工程区科技支持力度

为了巩固策勒县三北工程建设成果、保证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目标, 应加大经济林的种植、积极争取科技支撑资金投入, 加强管护技术的培训力度。

2) 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 加强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农田外围的防护林体系建设, 通过多种乔灌木、防护树种与经济树种的选择, 达到丰富区域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林业产业多样性。为实现林果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保障林果产业健康发展, 保护生态安全, 促进农民增收, 建议加强项目区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摘要:分析新疆策勒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 总结取得的成就, 并就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浅议,策勒县,三北防护林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篇3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工程管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的约500多个个县,建设范围东起我省的宾县,西至新疆,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项目建设是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支柱是监测、实验和信息系统,而地面长期定位的生态、环境观测和试验系统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为了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环境效应,深入研究生态特点及生态变化过程,为工程退化提前发出预警,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必须对工程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

2.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生态工程,它的经济价值表现为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可以供人们生产生活直接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如木材、干鲜果品、薪柴、木本饲料等。间接经济效益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通过改善环境,改善人居和生产条件,表现在林业范畴之外,并与林业有着密切因果关系的效益。例如,保护农田,防灾减灾,使粮食增产的效益,保护牧场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的效益及水利、交通、工业设施的效益等。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综合技术研究成果,在防护林庇护范围内可增产干草20%,每年可增产干草22.5万t。每t干草按200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增加效益折合人民币0.45亿元;防风固沙林476.1万hm2。潜在经济效益,即可以预见到,但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的效益。例如林产品加工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的效益。"碳汇"在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分配权的作用等。

3.项目建设是对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评价、预警、调控的需要

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持水、土、大气等生态环境的屏障。森林植被在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通过与土壤、大气、水流在多界面、多层次、多尺度上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改变和影响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资源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因此,保护和建设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78年起,我国政府花费巨资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经过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区总面积超过705.6万平方公顷,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这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构成了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骨架,是面向21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此需要获得有效的、完整的成为国家环境和自然资源政策基础的信息。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通过野外长期定位定时的监测,建立森林、湿地、荒漠、山地生态及其效益的评价、预警、调控体系。

4.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问题

工程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与目的,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安全为主的,而不是以商业目的为主的,这也是一般工程所不具备的。因此客观上要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更要突出社会与公益事业的特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与一般工程管理比较,既有共性,更有突出的个性,因此要求管理手段要更加全面和先进,本文重点从工程建设的个性出发,探讨工程的管理问题。

4.1工程建设的性质

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通过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要手段,恢复与改善三北地区已经严重恶化了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工程,保障与改善三北地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4.2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追求的最根本目标。生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只有改善生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坚持体系建设的思想原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个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工程,外部环境要求具备社会保障体系,改单一的林业行为为社会公共行为;内在的需求要求工程建设具备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等。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要统筹和协调项目建设区域内的各方面利益,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工程自身建设更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多林种、多树种结合,造、封、飞结合,要先易后难,并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突出效益的治理原则。

5.加强组织管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构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林业综合性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践证明有效的组织保障,是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国家保障从国家层面要建立和强化必要的领导组织。

5.1加强市场与经济管理

市场与经济规律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中。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更容易被市场和经济利益所支配,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市场与经济始终是应该处于从属地位的,以赢利为目的的项目开发,必须经过环境评估,减少生态与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政府的介入与对各方面的行为规范是必要的。

5.2加强技术与标准管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篇4

把握生态建设相持阶段规律搞好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关于十一五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整个三北工程分3个阶段,8期工程,需73年完成,目前工程已实施了近30年.需要对三北工程地位进行再认识,并注意工程的协调发展、总结继承与开拓创新、工程建设的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作用的发挥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等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作 者:姚昌恬 Yao Changtian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 刊 名:绿色中国  PKU CSSCI英文刊名:GREEN CHINA 年,卷(期): “”(16) 分类号:X3 关键词:相持阶段   三北工程   问题   协调发展   机制创新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篇5

我局2011年三北四期工程设计初战告捷

我县2011年三北四期工程总造林任务20000亩,其中下湿壕镇6000亩,银号镇2600亩,怀朔镇3900亩,兴顺西镇7500亩,树种主要分为乔木榆树和灌木沙棘,柠条。

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前期严把设计关。对造林地块进行空地踏查,做到边设计,边审批,边把关,边落实,适地适树,提升造林绿化工程的合理性。截止5月11日,三北四期项目中所有小班调查卡都已全部审核上报市林业局,为全力推进2011年三北四期工程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工程也将极大地促进了固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防护林消防安全专项方案 篇6

防护林冬季施工消防安全专项方案

DK229+567.32~DK245+154.36段,地处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境内,其中DK235+086~DK245+154.36段约6Km的线路上断断续续多处穿过海防林。

海防林的林木密度很大,面积很广,为国家最大的海防林区,同时海防林全部为松树林,松树叶和松木都极易着火,而且本地区经常性刮风,风力较大,特别是进入冬季施工后,施工过程中防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难以想象,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森林消防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特编制本方案。

一、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实施细则》、《山东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和《铁路消防管理办法规定》以及上级有关文件。

2.施工设计图纸及有关技术文件。3.投标文件以及施工承包合同。4.本分部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5.现场实际情况。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为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强化森林防火责任意识,坚持项目部为主导、架子队参与的原则,动员全体参建人员统一思想、认清形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面加强组织协调、队伍建设、装备建设和奖惩问责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逐级负责制,项目部经理黄立新为防护林防火第一责任人,项目副经理华磊具体负责各项森林防火工作。项目部还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分管安全的副经理和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及架子队负责人为组员的森林防火安全领导小组,森林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质部。

2.1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组 员:

为了保证森林防火安全管理有序展开,确保林区安全生产顺利进行,防止管理与生产脱钩,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项目部除了设置森林防火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外,还指定华磊为林区施工现场专职防火负责人,指定李忠明为专责防火安全员。同时成立专职防火巡查队,施工现场24小时不离专职防火安全员。

专职防火巡查队成员: 2.2 安全管理职责:

2.2.1 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领导和制定森林防火安全管理制度(2)负责组织和落实森林防火安全教育培训(3)负责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森林防火安全检查

(4)负责组织和落实森林防火安全物资、设备以及消防用品的配备(5)负责森林防火安全预案的编制并组织演练(6)负责组织森林防火安全生产会议(7)负责组织森林火灾事故抢救(8)参与森林火灾事故调查。2.2.2 专职防火巡查队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消防安全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专制防火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林区的防火巡查、起初火灾扑救、防火宣传等工作。

(2)参加消防业务培训,提高消防工作能力。

(3)林区防火巡查队员必须24小时对所管辖区域林区火情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采取措施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发现火情立即报告上级领导。

(4)在巡查过程中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防火灭火基本知识教育;制止现场施工人员一切违章行为。

(5)负责林区消防标志、警示标语、消防设施、器材的日常管理、检查工作,确保完整好用。

(6)林区发生火灾,及时组织疏散周围施工人员,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帮助扑救初起火灾。协助消防部门保护火灾现场,调查火灾原因,核查火灾损失。

(7)每日向专职防火负责人汇报本辖区的巡查情况。

三、施工现场森林防火管理措施

1、广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对现场负责人、管理人员、协作单位负责人和作业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教育,签订《森林防火安全责任书》,加强《消防法》、《森林防火条例》的学习。同时项目部制定一定数量的横幅标语,在林区路口、林区线路两侧的防火墙上张贴醒目的防火宣传标语,大力宣传森林防火基本法规、基本知识和安全避险常识,使森林防火意识宣传到班组、到个人。真正做到防火禁火深入人心,努力营造林区作业全体参建人员关注、参与、支持森林消防工作的良好氛围。

2、严格火源管理。项目部全面启动岗哨、巡逻制度,死看死守,严禁火源进入林区,项目部除了在所有进入林区的道口设置岗哨进行检查外,还要成立一个火源检查组,对所有已经进入林区作业的人员进行火源检查,一旦发现,立即收缴,必要时采取警告、罚款等处罚措施;每个作业队至少设一名火源管控巡逻员,负责对本队的野外火源进行巡逻管控,实行巡查覆盖,力求做到没有遗漏,使人为火源得到有效控制。

3、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项目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扑救处置森林火灾的应急预案,细化防扑火组织指挥、人力调配、机具装备、通信联络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要求,确保责任分工明确,工作措施更加具体、火灾预防更加有力、扑救处置更加科学,增强扑火作战的科学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做到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扑灭森林火灾。

4、速查严处火灾隐患。发生的每一起火灾隐患,项目部坚持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不追究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参建人员得不到教育不放过“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对森林火灾隐患的责任追查与整治力度。

5、加强督查问责。在林区作业期间,项目部森林防火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森林防火工作检查督查工作,对违规用火的作业队和人员要进行严厉处罚;对因麻痹大意、工作不落实造成森林火灾隐患频发的队要严格追究责任。项目部专职防火安全员要对林区进行全面检查和督查,对督查情况要做到有文字、有记录,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切实把森林防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施工现场防火技术保障措施

1、设置防火墙。即在林区范围征地红线两侧设置6m高的防火墙,将施工区和林区隔离开来。防火墙采用φ150mm钢管作为立柱,纵向每4m设置一根,立柱基础采用60x60x70(长X宽X高)的C30混凝土基础埋在地面以下;纵向连接采用φ48mm的钢管,竖向每3m一道,纵向钢管与立柱进行焊接牢固;然后用δ1.0mm厚的薄铁皮与纵向钢管焊接形成全封闭的施工作业区。

2、设置检查岗哨。由于线路穿越林区是不连续的,而且有的段落只是单侧穿越林区边缘,同时很多条村庄道路与线路相交,这使得设置的防火墙也不能连续。因此,必须在防火墙中断位置设置岗哨,以便对进入林区施工作业的所有人员进行检查,禁止任何人员带火种(打火机、火柴等)进入林区。

3、配足消防器材。在林区施工作业点配足消防器材,两侧每100米设置一处消防库房,主要有灭火器、油锯、消防桶、消防铲、高压消防管。每100米沿线两侧交叉打一口水井,配好水泵,以备及时之需。

4、设置安全警示语。在林区设置的防火墙上,到处布置“林区作业,注意防火”、“林区作业,严禁用火”等安全警示语。

5、加强电焊作业管理。所有焊接作业尽量不在林区进行,如果必须在林区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先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后方可操作,并且在焊接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看管,确保焊渣以及电焊火花掉落在安全范围内。

6、加强现场用电管理。现场用电设备、设施在临时用电时必须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不得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照明灯。检查手用电动工具、插座、电线电缆等有无存在缺陷,防止电器火灾。

7、在施工区域内用火必须做到“五不烧”:①防火路不合格不烧;②防火人员及扑火工具未到位不烧;③天气干燥三级风以上不烧;④上山火不烧;⑤四级(含四级)以上天气不烧。

8、进入林区施工必须做到“五不准”:①不准在林区内乱扔烟蒂、火柴梗;②不准在林区内燃放爆竹、烟火;③不准在林区内烧火驱兽;④不准在林区内烧火取暖;⑤不准在林区内玩火取乐。

五、其他保障措施

1、根据相关文件,划拨消防安全专项费用。保证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各项措施的落实。

2、物资、设备保障 物设部根据项目部森林防火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提前做好物资、设备采购、调配工作。同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保养工作,做到设备不疲劳作业,在森林防火救援中协助领导小组,做好救援物资、设备的调配工作,并做好物资、设备损毁的清理登记工作。

3、后勤保障

项目部综合部提前按照森林防火救援预案设立后勤保障组,在火灾发生后,协助领导小组进行现场的救援工作,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护、通讯联络。情况紧急严峻时要及时拨打“120”,向专门医疗机构救助,同时做好对现场伤员的基本处理,听从医务人员的调配。

六、应急与预防措施 6.1应急准备

(1)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包括指挥组、灭火组、救护组、通讯组、保障组。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项目部领导班子、各部室负责人、专职安全员以及消防义务队成员组成。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质部。

(2)设置专门的森林消防安全通道,并设置指路标识。

(3)备注森林消防安全应急屋子、机械设备等。

(4)应急领导小组加强跟地方公安消防部门、急救部门、村组消防队等沟通,掌握联系方式。6.2应急响应

(1)发生突发森林火灾事故时,首先立即组织人员将火情控制,并迅速将信息反馈到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情进一步扩大。

(2)接到信息后,应急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指挥组、灭火组、救护组、通讯组、保障组等赶到事发现场,指挥组负责统一指挥现场灭火工作,救护组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与安置,并及时将重伤人员送往当地医院进行救治。通讯组负责跟当地医疗机构、公安消防部门、村组消防队进行联系,以便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保障组负责灭火物资、器材、机具等的保障工作。6.3纠正和完善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篇7

为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支持下,2001年起江西省以上述珠江流域5县为主体,正式启动实施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以下简称珠防林二期工程),2011年起继续实施三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主要建设成效

以实施完成的珠防林二期工程为例。据各工程县统计,国家下达江西省珠防林二期工程建设总任务31 166.9 hm2,实际完成32 547.2 hm2,占计划任务的104.4%,建设内容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而据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成果资料,工程区2001年~2010年共新增森林面积14 831.0 hm2[1],森林覆盖率增加1.62%,林木蓄积量增加101.28万m3,林业“双增”明显;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由48.1万hm2减少到31.9万hm2,年固土量65.09万t、年保肥量2.47万t,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减少农作物受灾面积1.23万hm2,年增加农作物产量3.57万t,防灾减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144.90万个劳务用工,创造劳务机会收入1 159.20万元,而依托珠防林工程所发展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产值达10.58亿元,农民人均415元,对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林业地位也不断提高,部分县的林业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2 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2.1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

江西省、市、县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珠防工程建设,各级均成立了珠防林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系列政策、制度、办法,为珠防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与机制保障;部门之间形成共识,明确珠防工程的生态地位和民生影响,在信息共享、规划统筹、资金整合、责任分担等方面通力协作,为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全面落实经营主体

实行“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政策,将经营主体落实于山头地块,赋予明确的责、权、利。

2.3 切实保障经营者权益

政府规范土地流转,同步落实经营主体的林权,以法制手段保障经营者权益。

2.4 创新管理机制

引入“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质量终身制”等管理机制,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

2.5 注重林业科技推广

大力推行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造林模式,较好地改善了树种结构,使森林防护效益得以大幅提高;强化技能培训,积极推广应用实用林业科研技术成果,增加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造林成效。

2.6 重视生态产业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鼓励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相结合。如:安远县重视突托腊梅等乡土特色珍贵阔叶树种质资源培育利用,全南县培育多品种桂花,引入红花凹叶厚朴等特色树种发展芳香产业,均取得较好效果。

3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国家计划任务与规划任务差距较大

2001~2012年间,国家下达江西省二期、三期珠防林工程建设任务仅占规划任务的57.5%,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珠防治理区的规模效应。此外,国家未下达过低效防护林改造任务,忽视了现有低效防护林亟需改造的实际问题,与总体规划存在脱节现象。

3.2 投入标准偏低,影响工程建设成效

珠防林工程国家投资标准偏低,而工程区又属贫困山区县,地方配套资金筹措不易、来源不畅,使营造林特别是人工造林的单位面积投资标准降低,既影响了建设进度,也致高标准实施的愿望受到制约,延迟了工程建设成效的早日发挥。特别是抚育及后续的维护管理,因缺乏资金保障,要完全实施实属不易,存在“见绿不见效”进而沦为低效林的隐患。

3.3 缺乏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经费,科技支撑覆盖面难于拓宽

由于科技支撑经费来源缺乏,自筹资金有限,使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服务单位开展的科研攻关活动举步维艰,新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覆盖面不宽,技术培训也尚未建立常态化机制。加上个别工程县技术人员少、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影响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的提升。

3.4 招标、监理缺乏专项经费,已呈逐渐淡出之势

按规定,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施,一是工程建设中的人工造林国家投入为4 500元/hm2,占造林总投入的30%左右,仍属补助性质,大部分投入属经营主体的自有资金,自主经营;二是招投标和工程监理的工作经费没有专项资金列支,因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致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呈现逐渐淡出之势。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珠防林建设长效机制

制定、完善珠防林长效机制,增加后续人工中幼林和封育中幼林抚育、间伐,以及维护管理方面的资金补助;完善防护林采伐管理制度,明确成熟林主伐更新管理办法;在林地流转、加工利用、税收减免等方面,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精神制定或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建立更有利于珠防工程建设的利益分配制度,维护各方正当权益,确保工程建设成果持久发挥效益。

4.2 以低效林改造为重点,提高森林防护效能

工程区亟需改造的低质低效马尾松中幼纯林达7.46万hm2,该林地源自上世纪80~90年代“灭荒造林”,因长期无力改造,大部分已成长势差的“小老头林”或成林不成材的“甘蔗林”,“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现象较为普遍。因其林分仍然是工程县森林的主体,树种单一、优良生态树种(乡土阔叶树种)群落少、生物多样性差、火险等级高、病虫害多等诸多缺陷,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低下,林分改造压力日渐增大,已成为制约当地生态安全的瓶颈。因此,建议在安排工程建设任务时,充分考虑工程区森林资源结构现状特点,将低质低效林改造作为主攻方向纳入项目建设计划,并实行国家全额投资,全程维护,长期监管,以逐步建成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共筑南方地区(赣州)重要生态屏障。

4.3 设立科技专项,提高技术水平

一是开展低质低效林区、立地条件困难区(如紫色页岩裸露区、废弃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树种选择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以及优良乡土阔叶树繁育与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攻关;二是建立科技示范区,以示范效应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三是添置、更新硬件设备和技术软件,提高工程管理手段与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常态化的林业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和经营者的科技素质与业务技能。

4.4 提高补助资金比例,扩大项目支出范围

纵观十多年来珠防林工程建设历程,可见珠防工程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较低,自2011年起,国家虽对珠防林工程补助标准提高至人工造林4 500元/hm2、封山育林1 050元/hm2,但与当前实际建设投资相比仍有较大缺口,此缺口只能依靠经营主体自筹解决,但生态林工程相较于其它商品林工程因其经济效益较弱,社会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较难调动,势必要求其建设投资要以政府为主,建议国家对珠防林工程实行全额预算、全程监管,根据不同的区位、林种、造林树种、营造林方式和维护管理期限另行确定更合理的投资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中央投资补助比例,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给予特殊的补助政策,国家投入比例总体达到80%以上,对营造生态林、改造低效林等纯生态公益性项目实行国家全额补助;明确国家投资可以用于规划设计、检查验收、招投标、施工监理、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及日常管理等必要性支出;在国家投资预算中增加工程后续建设、维护和管理等经费列支,做到“造管并举、前后相续”,以稳定维持项目自身建设的可持续性,保障工程更好地取得和发挥预期效益。

4.5 巩固建设成果,对现行项目增资增量

另行增加国家财政投资,对2001~2010年的新造林分进行1~2次补充性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巩固建设成效;根据规划任务安排新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建设项目和建设任务,增资增量,以确保“双增”目标如期实现。

4.6 开展效益监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尽快建立珠防林工程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工程绩效监测与评估,及时分析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为工程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提供依据,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监测服务;尽快制定珠防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按照保护者得利、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对珠防林建设主体、经营者等林权业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维护珠防林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

4.7 放宽造林树种限制,适度增加用材林、经济林比重

工程县普遍反映在岩石裸露地、废弃矿区、紫色页岩区,以及乔木造林困难地段,由于立地条件较差,种植乔木树种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但有些灌木树种如夹竹桃、紫穗槐、胡枝子,以及葛藤、络石、金银花等藤本植物却可以正常生长。鉴于目前国家在珠防工程造林树种选择上只认定乔木树种,不认可灌藤植物的背景下,建议放宽造林树种限制,顺应适地适树规律、尊重经营者意愿,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藤则藤,尽力恢复植被,提高生态功能;建议在珠防林工程体系建设中,适度增加用材林、经济林的比重,兼顾森林三大效益,激励社会公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摘要:以实施完成的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为例分析江西省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总结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经验特点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后期工程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珠防林,建设,经验,对策

参考文献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篇8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经过30年建设,三北工程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区域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11月19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表彰大会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绿化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出席大会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大会并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奖。回良玉副总理高度评价说: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河,是惠及当代、荫及子孙、造福人类的历史丰碑,也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

1978:揭开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22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少,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黄土高原的“民以板为室”也变成了“民以窑而居”。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至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三北地区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大患。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指示:“林业要以营林为基础。造林要把重点放在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有阵地、有重点、有步骤地前进。”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时任林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惠中权等人很快深入沙区、山区进行调研,在“文革”前夕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部万里干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带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然而,就在务林人即将实施这一旷世构想的时刻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构想搁置。“文革”后,在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梁昌武的主持下,又组织黄枢、余志宏、陈虹等一大批干部深入实际继续开展调查、总结经验、研究制定规划方案。陈虹等11位同志深入陕西榆林沙区蹲点一年,总结了榆林实行“带、网、片结合”和“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经验,为制定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规划掌握了第一手资料。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实施。

1978年5月,国家林业总局在西安召开了有关省(区)林业厅(局)长会议,研究了三北防护林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

1978年8月20日,国家林业总局向国务院报送“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决定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当年安排投资1710万元。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这一英明决策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改造自然的壮举!同时,国务院还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从此,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明确重点保证质量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潘迎珍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在坚持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林三大重点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突出工程建设主攻方向’,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与任务,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

三北工程建设之初,确定了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使三北地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生态面貌和经济面貌,改善和拓展人民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立一个符合三北地区自然和经济规律,高生产力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庞大生物群体”防护林体系建设目标。同时,确定了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其要点是: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群众生产和生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由近及远、先易后难、有重点有阵地地推进;实行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四旁植树相结合,网片带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造封管相结合,植苗造林、直播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和多种造林方式相结合。

在这一基本思路指导下,工程建设出现了“三个突破、一个改变”。一是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相结合,突破了过去在“三北”地区片面强调营造用材林的不切实际的做法。二是实行网带片相结合,突破了过去单搞林带的旧模式。三是实行乔灌草结合,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以灌木为主,突破了过去栽树就栽乔木的老框框。四是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并重,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人工造林的思想和做法。

进入二期工程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即以生态效益为主,实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使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把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联系起来,改变了单一生态型防护林建设模式,重在做到农林牧、土水林、带片网、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林工商七个结合,使防护林体系达到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增强了工程建设

的后劲和持续发展能力。

进入三期工程后,为了尽快发挥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效益,推进防护林建设由点向面的发展,从三北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突出重点的方针,在三北农牧业生产迫切需要,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选定一批党政领导重视、基础工作扎实的县旗,进行重点扶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提出到2000年,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京津和河北北部、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新疆绿洲等地建成一批规模不等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省级标准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县级标准,经检查,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五省市和西部八省73县基本建成县级防护林体系雏形。

进入四期工程后,在坚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从传统质量概念向新的质量概念的转变,从过去注重成活成林、面积数量,转向注重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发挥,实现生态效益最佳j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优。二是初步实现了工程管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在工程建设中,找准位置,科学定位,转变职能,把着力点放在研究政策、制定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搞好服务上,把侧重点放在调整管理模式、推行先进的管理方法上,实现了行政推动与政策调动相结合,政府决策与建设者自主决策相结合,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三是实现了工程质量管理从注重结果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转变,在工程建设中切实把适地适树、造林任务、造林方式、树种配置、管护措施等落实到了山头地块。

近几年,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一个亮点、统筹三大区域”的工程建设思路,开展了新农村试点、农防林更新改造和重点农区、重点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的高标准防护林建设。

辉煌成就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以下简称三北局)局长陈凤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第30个年头,也是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的第20个年头,在三北工程上马以前,发展林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木材的持续供给,至于森林的生态作用,只是满足木材生产前提下的协同需求。1978年三北工程的启动,标志对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的理性认识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理论依据,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林业建设走向商品林业与生态林业并举的时代。后来,中央进一步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治水之本在治山、治山之道在兴林”的基本规律,林业的生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三北工程启动以来,一直把农田防护林作为建设重点,使1923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58.6%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在林网的保护下,农业科技成果和水利设施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稳产高产。据统计,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125公斤/亩,提高到2005年的309公斤/亩,总产由0.6亿吨提高到1.6亿吨。2005年全国产粮“十强县”全部在三北地区。根据科学测算,仅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应一项,就使三北地区年增产粮食约200亿公斤,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三北工程上马以前,由于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已经使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但是,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各地不得不继续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在1985至1994年的十年间,仅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新开发的土地中,累计撂荒就有近1500万亩。与此同时,牲畜饲养量快速增加,上述四省区的牲畜存栏量(不含养猪)从1977年的7096万头(只)增加到2000年的13515万头(只),增加了90%,对饲料的需求成倍增长。

陈凤学表示,目前,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改善生态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三北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冰介绍,三北工程在北方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巨大,截止2006年底,累计完成造林育林2552万公顷。今年春季,已经完成造林育林41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0.51%,工程区森林蓄积量增加了4亿多立方米,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建设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我国北方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以来,先后有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新疆和田、策勒、宁夏中卫等10多个先进典型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荣誉称号。2003年三北工程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吉尼斯证书。

上一篇: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总结1500字下一篇:我的童年作文素材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