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防护建设

2024-07-20

工程防护建设(共12篇)

工程防护建设 篇1

1 引言

自然与人类、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 生态工程将扮演重要角色。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 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屏障, 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农田防护林人工生态工程可理解为调整与改善多灾而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建立或恢复持续而稳定的高生产力水平、高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立, 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农田防护林作为平原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 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保障, 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财源, 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农田防护林的发展概况

我国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历史比较悠久。农田防护林首先是在风沙、干旱危害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环境, 广大人民通过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我国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以防止风沙为目的, 农民自发营造的自由林网阶段;以全面改善农田小气候为目的, 国家或集体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阶段;以改造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为目的, 建立农田防护林综合体系的新阶段。纵观我国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历史, 不难看出, 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没有较大规模、较为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 农田防护林才有计划的发展起来。

我国农田防护林发展的历史也实现了从单纯学习外国经验到创造适合我国特点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不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少占耕地面积发挥最大防护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以来, 先后又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

3 影响我国农田防护林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对农田林网建设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 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 忽视了农田防护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等生态、社会功能, 只注重单一的农业经济效益, 看不到生态效益带来的长远利益, 因而存在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怕树木见效慢等思想, 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 对建好的林网也不注重保护, 烧麦若、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 造成年年造林年年破坏的局面。同时, 有些部门与林业利益发生冲突时, 协调配合不够, 多以牺牲林业利益为主, 使林业单位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 未能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格局, 未能把生态环境建设, 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2 农田林风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农田林网的建设依靠的是各级林业组织, 可是县级林业站受人员编制少、经费严重不足的制约, 各乡镇的林技员也基本上处于不能专职, 疲于庄村乡镇各种杂务的位置, 因而对林业各项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 加之林网建设资金不足, 采取群众投劳弥补, 因而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不高, 造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造林后的管护也因缺乏必需的经费补助而流于形式, 管护跟不上, 林网、林带的林木屡遭破坏, 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劳民伤财的后果。

3.3 农田林网建设中缺乏科技含量

长期以来, 林业的经营比较粗放, 由于受经费短缺的制约及对林业认识的不到位的影响, 新科技的学习、培训、推广和应用成为一句空话, 抗旱造林新技术、ABT生根粉、高效保水剂、菌根剂等先进科技应用极少, 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低劣品种的改良举步为艰, 栽植的种苗品质差、各种效益不高, 难以形成高效林业。

4 我国农田防护林的主要营建技术

4.1 树种选择

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直接影响林带疏透度、生长速度及最终高度, 决定是否能发挥诸如提供用材、改善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等效益。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包括立地的适应性、高生长的速生性、稳定性、抗虫能力、长寿性、冠形、树冠密度、根系特性和自然更新力等方面。

许多研究表明, 杉木、泡桐、香樟和檫树可作为丘陵红壤区农田防护林优良树种。树种配置以泡桐与香樟、泡桐与杉木混交效益最佳。湖北对单一树种、单层次林带结构进行调整, 在水杉、池杉林带下补植了棕榈, 来改善林带结构, 提高防护效能。淮北砂姜黑土区农田林网主栽树种有意杨、悬铃木、水杉、刺槐等生长快且抗性强的树种, 其次是白榆、苦楝、枫杨等乡土树种, 伴生树种以侧柏、紫穗槐等为主, 以形成多层次疏透结构林带。辽北地区农田林网适宜营造树种有小钻杨类、旱柳、白榆、刺槐、樟子松、油松、紫穗槐、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沙棘等。在北疆平原农田防护林中, 樟子松是替代阔叶树的理想树种, 为改变现有农田防护林寿命短、材质差、季相变化悬殊、生长衰退等问题, 采用了冻土球移植法营造樟子松大苗林带, 可与大叶白蜡等生长较慢树种进行行间混交。江苏用湿地松营造农田防护林, 可作为第一代农田防护林更新的首选树种, 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引入经济树种是我国沿海农田防护林调整的新动向, 如银杏农田防护林采用窄林带、小网络、疏透结构, 主林带间距以300~400m, 副林带500m, 使单一结构变为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型体系。

4.2 配置模式

护田林主林带垂直于主要害风时防护效益最大与偏角不能大于30°的结论是基于较宽林带与大网格情况而提出的, 不适于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正方形林网的林带方向可以灵活掌握, 特别适宜有多种害风方向的地区。主害风方向单一的地区, 以长方形林网为好。江苏旱作农区提出了“三林四带”思想, 以“欧美杨为主, 泡桐镶边, 杨树和刺槐混交等多树种配置模式技术经济效果优于原存的杨树林带。“一穴双株”、开槽低植造林对杨树幼林生长和根系发育有利, 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效果优于挖坑栽植造林。

5 促进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对策

5.1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倡导社会办林业

在农田林网建设中, 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多种“一树多效”的兼用树种, 如核桃、刺槐等;常绿树种如女贞、松柏;速生树种如速生杨、泡桐等, 形成多树种组合, 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兼顾, 从提高经济收益的角度入手, 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收益目标。在林网建设中, 推行树随地走、收益归己、允许继承、允许转让等政策, 或是实行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 明确林权的归属,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全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有效地解决土地承包期与林业生长周期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5.2 以科技为先导

以提高造林质量为目的。没有一支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 造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 应对林业职工及乡镇林技员定期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业务培训, 学习和借鉴先进的造林经验。把“质量第一”的理念延伸到规划设计、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育管护等各个工序。各个环节, 不断提高林业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农田林网建设的过程中, 合理搭配树种、优化树种结构、选择抗病虫性强、防护效益高、又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

5.3 把管护责任夯实, 确保造林有林、成林

林网建设初期, 在推行个人集体承包的基础上, 双管齐下, 建立起健全的护林机制, 实行领导包抓、部门协抓、并成立专业管护队伍, 由护林员划片承包, 明确职责, 包干管护, 并落实其报酬, 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奖优罚劣, 制定切实有效的奖罚措施, 坚决制止夏秧时节烧秸秆毁树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监督, 加大对毁林案件的执法力度, 设立毁林举报电话, 充分发挥全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 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吴长江.论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可持续性发展[J].防护林科技, 2004 (5) :61~62.

[2]尚静原, 赵焕成, 王宝珠.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及其解决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4) :7~8.

[3]李秀江, 杨春花, 秦淑英, 等.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效益及评价方法[J].河北林果研究, 2000, 15 (1) :51~52.

[4]袁玉欣, 裴保华, 贾渝彬, 等.农林间作条件下的杨树生长研究[J].林业科学, 2000, 2 (15) :67~68.

[5]孔凡斌, 张万民.试论平原农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约因素[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 :171~172.

工程防护建设 篇2

京建施[2003]1号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北京市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法规, 结合本市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凡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市政等施工作业的施工现场,均应执行本标准。

第二章

基槽、坑、沟及大孔径桩、扩底桩的防护

第三条 开挖槽、坑、沟深度超过1.5米,应根据土质和深度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可靠支撑,并设置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

第四条 槽、坑、沟边1米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停置机具。槽、坑、沟边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开挖深度超过2米的,必须在边沿处设立两道护身栏杆,危险处夜间应设红色标志灯。

第五条 基础施工前应具备完整的设计文件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对现场和邻近区域内的地表排水系统、地下管网分布及邻近建筑物进行调查,应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周边环境确定支护方案。基坑深度超过5米必须编制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经技术负责人和部门审批后实施。

第六条 基坑周边应设置不低于15厘米高防水埝和排水沟。开挖深度超过2米,应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技术规范》(JGJ80-91),在基坑临边处用直径48毫米脚手管设立临边防护栏杆,密目网封闭。除设置安全标志警示牌外,夜间应设红色标志灯。

第七条 基坑内必须为作业人员设置上下专用坡道或爬梯(马道),爬梯(马道)两侧应用密目安全网封闭。

第八条 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必须严格执行 DBJ01-502-99《北京地区大直径灌注桩规程》,从事大孔径桩施工单位必须具备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二级以上资质。

第九条 挖大孔径桩应在开工前编制施工方案(包括季节性施工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并经企业法人代表、上级主管技术安全的负责人签字批准。挖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前,必须制定防坠人落物、防坍塌、防人员窒息等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施工前应做好场地平整工作,保证道路畅通、排水良好,施工时使用的临时设备

(灭火及照明器材、急救用品、专用爬梯、安全绳、安全帽、安全带、提土工具、孔口盖板等)必须在施工前准备就绪。

第十条 进场施工前,应由施工管理、生产技术、安全、电气等负责人成立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不得少于3人, 检查现场是否达到七通一平,发现涉及施工作业安全问题时,应及时与建设单位协商解决,不具备施工条件时,不得进场施工。

第十一条 挖大孔径桩必须采用混凝土护壁,其基础护壁应根据土质情况做成沿口护圈,强度达5兆帕,进行下层土方开挖,大孔径桩施工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或工长应负责孔壁稳定性和混凝土强度的鉴定工作,达到规定强度和养护时间后,方可通知班组拆模施工和进行下层土方开挖,孔下作业人员连续作业不得超过2小时;所 有电气设备应装设漏电保护装置;下孔作业前应打开孔口盖板,排除孔内有害气体,并向孔内输送新鲜空气和氧气。

第十二条 挖扩孔桩施工必须建立专业队伍,登记注册,经技术与安全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三条 降排水(井点)工程的井口必须设牢固定型的金属围栏和警示标志。

第十四条 深井或地下管道施工及防水作业区,应采取有效的通风等防范措施。

第十五条 模板工程施工的设计和材质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制定方案,技术部门要会同有关工程、安全部门会签审批。

第十六条 现浇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必须有设计计算书,结合施工工艺和季节施工的特点(冬季保温措施等)制定安全和防火措施。

第十七条 模板安装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程序进行,严禁任意变动。

第十八条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必须有临时固定设施,严防倾覆。

第十九条 模板上物料及设备应分散合理设置,不得造成荷载集中。

第二十条 模板停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各种模板应分门别类,存(堆)放整齐,并有可靠的防倾倒措施。大模板应存放在专门设计的插放架内。

第二十一条 模板拆除应按区域逐块进行,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悬空作业处,应有可靠的作业面,支拆 3米以上高度模板时,应搭设脚手架工作台;高度不足3米的,可采用移动式高凳等措施,不准站在拉杆、支撑杆等物件和在梁底模上行走操作。

第二十三条 高处、复杂的结构模板拆除,应有专人指挥和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

第二十四条 已拆除的模板、拉杆、支撑等物应及时运走或妥善堆放,避免操作人员因疏忽扶空、踏空而发生坠落事故。

第二十五条 混凝土墙体,平面上有预留洞时,应在模板拆除后,随时做孔洞防护。

第二十六条 拆模作业间隙,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防掉落、倒塌伤人。

第三章脚手架作业防护

第二十七条 脚手架支搭及所用构件必须符合J84-2001规范及《施工工程安全技术标准》要求,确保架体实用、稳固、美观。

第二十八条 钢管脚手架应用外径48--51毫米,壁厚 3--3.5毫米,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的钢管。木脚手架应用小头直径不小于8厘米,无腐朽、折裂、枯节的杉篱,脚手杆件不得钢木混搭。

第二十九条 组装式脚手架基础必须平整坚实,有排水措施,满足架体支搭要求,确保不沉陷,不积水。其架体必须支搭在底座(托)或通长脚手板(5厘米厚、20厘米宽)上。

第三十条 组装式脚手架施工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离墙面不得大于20厘米,操作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一道18厘米高的挡脚板。脚手板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脚手架施工层操作面下方每10米必须设置一道水平安全网,双排架里口与结构外墙间水平网无法防护时可铺设脚手板。组装式脚手架架体必须用密目安全网沿外架内侧进行封闭,安全网之间必须连接牢固,封闭严密,并与架体固定。

第三十一条 在建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的边线之间,应按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可靠的防护措施。护线架的支搭应采用非导电材质,使用杉篱搭设护线架,其基础立杆地埋深度为30--50厘米,整体护线架要有可靠支顶拉接措施。

第三十二条 脚手架必须按楼层与结构拉接牢固,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米,水平距离不得超过6米,拉接所用的材料强度不得低于双股8号铅丝的强度。高大架子不得使用柔性材料进行拉接,在拉接点处设可靠的支顶。

第三十三条 脚手架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离墙面不得大于20厘米,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脚手板下层兜设水平网。操作面外侧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和一道挡脚板或设一道护身栏立挂安全网,下口封严,防护高度应为1.2米严禁用竹芭做脚手板。

第三十四条 脚手架必须保证整体结构不变形,凡高度在20米以上的外脚手架,纵向必须设置十字盖,十字盖宽度不得超过7根立杆,与水平面夹角应为45--60度。高度在20米以下的必须设置正反斜支撑。

第三十五条 特殊脚手架和高度在20米以上的高大脚手架必须有设计方案。

第三十六条 结构用的里、外承重脚手架使用时荷载不得超过2646牛顿/平方米(270公斤/平方米)。装修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1960牛顿/平方米(200公斤/平方米)。

第四章

工具式脚手架作业防护

第三十七条 整体提升架必须符合《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整体提升架、挂架、吊兰架的施工作业面及底层必须用脚手板铺设坚实、严密,作业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一道18厘米高的挡脚板,吊兰架里侧应加设一道1.2米高护身栏杆,架体沿外排内侧用密目安全网进行封闭,安全网下口应兜过脚手板下方后封严。

第三十八条 电动吊兰外侧及两侧面应用密目安全网封挡严密。整体提升架、挂架、吊兰架、电动吊兰使用过程中,其下方必须按高处作业标准设置水平安全网,吊兰、电动吊兰应与建筑物进行拉牢。

第三十九条 特殊脚手架及搭设高度超过24米的脚手架、整体爬升架、挂架、吊兰(电动吊兰)等,必须单独编制脚手架组织设计及组装、支搭示意图、平面布置图, 经审批执行,脚手架组装、支搭完毕必须经审批、设计、支搭人和使用人员共同验收签认后方准投入使用。

第四十条 电梯井承重平台、物料周转平台必须有平面图,并进行专项设计、计算,满足承重要求。电梯井承重平台应采用通长脚手管或定型工具式支撑,物料周转平台应制作成定型化和工具化的结构,无论采用钢丝绳吊拉或型钢支撑其搁支点及上部拉结点都必须位于建筑物上, 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施上,脚手板应铺严绑牢,平台周围须设置不低于1.5米高防护围栏,围栏里侧用密目安全网封严,下口设置18厘米挡脚板,护栏上严禁搭设物品。平台应在明显处设置标志牌,规定使用要求和限定荷载。

第四十一条 施工人员上下脚手架必须在专门设置的马道行走,不准攀爬脚手架。人行马道宽度不小于1米, 坡度宜用1:3;运料马道宽度不小于1.5米,坡度1:60。拐弯处应设平台,按临边防护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及挡脚板, 防滑条间距不大于30厘米。

第五章 物料提升机(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使用防护 第四十二条 井字架(龙门架)的支搭必须符合JGJ88-92 《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并单独编制施工方案,履行审批、验收手续。

第四十三条 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首层进料口一侧应搭设长度不小于2米,宽于架体(梯笼)两侧各1 米,高不低于3米的防护棚,防护棚出入口侧必须用密目安全网或挡脚板进行封闭,每层卸料平台应设置工具式防护门,两侧应绑两道护身栏,并设挡脚板。

第四十四条 井字架(龙门架)卷扬机应设置专用防砸、防雨操作棚,操作棚要有良好的操作视线。

第四十五条 外用电梯的基础做法、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原厂规定。安装与拆除必须由专业队伍进行,认真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及安装工艺要求,如遇特殊情况(附墙距离需做调整等)应由机务技术部门制定方案,经总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第四十六条 外用电梯的制动装置、上下极限限位、门联锁装置必须齐全灵敏有效,限速器应能保证外用电梯安装全过程和拆卸作业中人员和设备的绝对安全,并应在安装完成后进行吊笼的坠落试验。

第四十七条 外用电梯司机属特种作业人员,应熟悉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规程等。严格执行额定载重。

第四十八条 每班首次运行前,必须坚持例保制度。设备接通电源后,司机不得离开操作岗位,不允许非司机操作。载人或运载物料时司机应监督保证做到均衡分布, 防止偏重。

第四十九条 严格按规定执行交接班制度,并做好记录。

第六章

“三宝”、“四口"和临边防护

第五十条 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帽必须符合GB2819-89《安全帽》标准,佩戴安全帽时,必须系紧下颏带。

第五十一条 凡从事2米及2米以上,无法采用可靠防护设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安全带应符合 GB6095-85《安全带》标准。安全带应高挂低用。

第五十二条 施工现场使用的安全网,必须符合 GB6909-1997国家标准,施工单位在采购安全网时,必须经安全部门抽样监测合格认定。

第五十三条 1.5米×1.5米以下的孔洞,应预埋长钢筋网或加固定盖板,1.5米×1.5米以上的孔洞,四周必须设两道护身栏杆(1.2米高),中间支挂水平安全网,结构施工中伸缩缝和后浇带处须加固定盖板防护,第五十四条 电梯井口必须设高度不低于1.5米高的工具式金属防护门,电梯井内首层和首层以上每隔四层(不大于10米)设一道水平安全网,安全网应封闭严密,竖立管道间和管道竖井必须设置不低于1.5米高的防护栏,并封闭密目安全网,结构施工中电梯井和管道竖井严禁做垂直运输通道和垃圾通道。

第五十五条 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处,必须设两道牢固防护栏杆或立挂安全网,回转式楼梯间应支设首层安全网,每隔四层设一道水平安全网。

第五十六条 阳台栏板应随层安装,不能随层安装的必须设两道防护栏杆。

第五十七条 建筑物楼层邻边四周,未砌筑安装维护结构时,必须绑两道护身栏或立挂安全网如一道护身栏。

第七章

高处作业防护

第五十八条 无论采用何种外脚手架,凡高度在4米以上的建筑物首层四周必须支固定3米宽的水平安全网(高层建筑支6米宽双层网),网底距接触面不得小于3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每隔四层还应固定一道3 米宽的水平安全网,网接口处必须连接严密,无法支搭水平安全网的,应随层设立网,下口封严,支搭的水平安全网直至无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

第五十九条 高处作业所用的物料必须堆放平稳,不得置放在临边和洞口附近,也不可妨碍通行和装卸。拆卸下的物料、废料等要随时清理并及时运走,不得任意放置。传递物料不得抛掷,施工作业现场内,凡有坠落可能的任何物料都必须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

第六十条 在施工程出入口应搭设宽于出入通道两侧 各1米的防护棚,棚顶应满铺不小于5厘米厚的脚手板, 非出入口和通道两侧用密目安全网封闭。多层结构防护棚长度不小于3米,高层不小于6米,防护棚高度不低于3 米。

第六十一条 在施工程与社会道路或民房相邻以及邻近施工区域内对人或物构成威胁的场所应支搭防护棚。

第八章料具存放安全要求

第六十二条 施工现场大模板存放场地必须平整夯实,并设1.2米高围栏进行防护。模板存放时必须将地脚螺栓提起,保证自稳角为70-80度;长期存放的大模板必须用拉杆连接绑牢;没有支撑的大模板要存放在专门的插放架内,插放架两侧必须做剪刀撑,还应具备操作时必需的走道、爬梯及护栏等设施。

第六十三条 清理模板和刷隔离剂时必须将模板支撑牢固,应保证两模板间不小于60厘米的走道。

第六十四条 砖、加气块、小钢模应保证码放稳固、规范,高度不得超过1.5米。

第六十五条 存放水泥等袋装材料严禁靠墙码垛,存放沙石料严禁靠墙堆放。

第六十六条 土方开挖与堆放制定的方案中,应在不影响边坡稳定的同时,保证工程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公众的安全。

第九章

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第六十七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执行JGJ46--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采用三相五线制。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5台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千瓦以上时, 应编制临电施工组织设计。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审核,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包括:外电防护、配电箱设置、照明措施、临电线路敷设、变配电要求和对临电档案的要求等。

第六十八条 施工现场内的电源线不得架设裸导线或塑料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也不得沿地面明敷设。

第六十九条 配电箱、电闸箱应坚固、完整、防雨、防水,箱门设锁,并喷涂红色“电”字或危险标志,盘面布置应符合规定,箱内电气元件不应破损和带电体明露,禁止在箱内放置杂物。

第七十条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皮,金属支架和高出建筑物的金属构件,必须采取可靠的接地或接零保护。

第七十一条 手持电动工具应由电工负责专人维修保管。所有的手持电动工具插头、电源接点应保证完好。使用时不得将电源线任意接长或拆换,必须加装经国家鉴定合格的漏电保护器, 第七十二条 施工现场室内临时照明灯、手把灯和标志灯电压不应超过36伏,特别潮湿的作业场所、金属管道和容器内的照明灯,电压不应超过12伏,手把灯的电源线不应使用塑料线。

第十章

施工机械安全防护

第七十三条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实行租赁、安装、使用全过程管理。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有检测方案。

第七十四条 施工现场负责人要为机械作业提供道路、水电、临时机棚或停机场地等必须的条件,消除对机械作业有妨碍或不安全因素。保证操作工人有足够的安全的操作和保养空间。

第七十五条 机械设备班组应该作到专机专人,持证上岗,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第七十六条 施工现场的起重吊装必须有专业队伍进行,应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指挥,起重机械经选型进入现场后,应进行试运转及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并有记录和签字。

第七十七条 起重吊装作业前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划定施工作业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和专职的监护人员,防止交叉作业有可能造成的落物伤人事故。

第七十八条 现场构件应有专人监督,合理存放,根据构件的外形、重心及有关要求注明吊点,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操作方法。重心较高的构件除在底部设垫木外, 还应采取两侧加支撑等方法,保证构件稳定性,以符合地面不沉陷抗倾覆的要求。

第七十九条 起重机械司机及信号人员应熟知和遵守设备性能及施工组织设计中操作方法的全部内容。多机抬吊时单机负载不得超过该机额定起重量的80%。

第八十条 对于需要塔式起重机顶升、附着、锚固的工程以及起重机易装难拆的现场,在使用前必须制定出符合有关安全规定的拆除方案。

第八十一条 设备安装前,应保证处于低位的塔式起重机臂架端部与相邻塔式起重机塔身之间至少有2米的距离。

第八十二条 现场两台以上塔式起重机作业或相邻两个施工现场存在塔式起重机相互干扰的情况,必须制定群塔作业方案。

第八十三条 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电动吊蓝等大型机械设备必须有市建委颁发的统一编号,必须签定租赁合同及安全协议;安装单位必须具有安装资质,作业人员应持有相应的特殊工种操作证;并严格按施工方案进行安装,同一台设备的安装和顶升、锚固必须由同一施工单位完成,安装完毕后填写验收表,验收数据必须量 化,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八十四条 施工现场各种机械设备安装必须符合有关的规程要求,安全防护装置必须保证灵敏、可靠、有效;各种小型机械设备必须设置防砸、防雨、防噪音的专用操作棚。

第八十五条 施工机械应设置独立的配电箱,并按规定做好保护接零(地)。

第八十六条 各种机械设备要有安装验收手续,并在明显部位悬挂有安全操作规程内容及设备负责人姓名的标牌;操作人员必须熟知和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第八十七条 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必须配备合格的操作人员、固定的信号指挥和相对固定的挂钩人员。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有设备档案、履历书、定期安全检查资料和保养记录。

第八十八条 进行日作业两班及两班以上的机械设备,必须执行交接班制度,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第八十九条 施工现场各种大、中、小型机械严禁超载和带病运行,设备运行中严禁维护保养;操作人员离开或作业中停电时,应切断电源。

第九十条 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开关应安装定向开关,操作手柄应加装绝缘材料,产禁在夯机运转时清除积土,夯机用后应切断电源遮盖防雨布,并将机座垫高停放,以防触电伤人。

第九十一条 卷扬机必须搭设防砸、防雨的专用操作棚。固定机身必须设立牢固地锚。传动部分必须安装防护罩,导向滑轮不得使用开口拉板式滑轮和轮缘破损的滑轮。操作人员离开卷扬机或作业中停电时,应切断电源,将吊笼降至地面。

第九十二条 搅拌机应设防砸、防雨、防噪音、防污染的操作棚,使用前应固定,不得用轮胎代替支撑。移动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启动装置、离合器、制动器、保险链、防护罩应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停止使用料斗升起时, 必须挂好上料斗的保险链。维修、保养、清理时必须切断电源,设立专人监护。

第九十三条 圆锯的锯盘及传动部位应安装防护罩并设置保险档、分料器,凡长度小于50厘米,厚度大于锯盘半径的木料严禁使用圆锯。破料锯与横截锯不得混用。

第九十四条 砂轮机应使用单向开关。砂轮必须装设不小于180度的防护罩和牢固可调整的工作托架,严禁使用不圆、有裂纹和磨损剩余部分不足25毫米的砂轮。

第九十五条平面刨(手压刨)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第九十六条 吊索具必须使用合格产品。

1、钢丝绳应根据用途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凡磨损、腐蚀、断丝超过标准的,打死弯、断股、油芯外露的不得使用。

2、吊钩除正确使用外,应有防止脱钩的保险装置。

3、卡环在使用时,应保证销轴和环底受力。吊运大模板、大灰斗、混凝土斗和预制墙板等大件时,必须使用卡环。

第十一章

操作人员个人防护

第九十七条 进入施工区域的所有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第九十八条 凡从事2米以上,无法采取可靠防护措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

第九十九条 从事电气焊、剔凿、磨削作业人员应使用面罩或护目镜。

第一百条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佩戴相应的劳保用品。

第十二章

资料管理

第一百零一条 安全防护资料

1、总包与分包的合同书、安全和现场管理的协议书及责任划分;

1、机械租赁合同(包括资质证明)及安全管理协议书;

2、机械安(拆)装合同书(包括资质证明);

3、机械设备平面布置图;

4、总包单位与机械出租单位共同对塔机组和吊装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起重吊装工程的方案、合同。有关司机、信号工及负责人名单、证件。

5、塔式起重机安装(包括路基轨道铺装)、顶升、锚 固等交底和验收记录(8张表);

6、外用电梯安装、验收记录(包括基础交底验收);

7、电动吊兰安装、验收记录(包括施工过程中变换机位后的验收);

8、机械操作人员及起重吊装人员持证上岗及复印件;

9、日检及月检记录。

第十三章

第一百零四条 本标准未包括的内容应执行其它相关法规、标准。第一百零五条 本标准下发之日起实行。同时废止。

公路路基边坡之工程防护技术 篇3

【关键词】路基;边坡;工程;防护技术

一、前言

在公路路基施工的过程中,边坡的防护技术对公路的路基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防护形式能保证公路在使用过程的安全。不同的防护形式,对路基边坡的防护重点也不相同,工程防护技术是路基边坡防护工程经常用到的防护技术。

二、路基边坡防护技术的重要性

公路边坡长期暴露在自然界,并受到日照、雨水冲刷、风力和气温变化等自然因素反复的侵蚀作用。在这样一个干湿、冲刷、冻融和吹蚀不断、强烈而反复的作用之下,边坡岩土经常发生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就难以避免,容易形成并且加剧边坡的水毁和病害。边坡的绿化防护,能够保护路基边坡的表面免于遭受雨水的冲刷和洗涤,从而大大减缓温度变化和温差对其造成的影响,从整体上来保护路基边坡的稳定性。所以,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相关措施,保障路基的强度从而增加其稳定性。保护路基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就是对于路基进行防护和加固,也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措施。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要实行彻底而有效的防护工程,来充分提高公路的工程质量,对于工程投资获取必要的收益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延长公路的使用年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工程防护

在植被不宜成活的岩石表面一般选用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工程防护的形式一般分为框格、抹面和捶面、喷浆、护面墙、护坡等。框格的设计工艺在选择材料方面一般选用混凝土等材料,其工程原理就是通过混凝土形成的骨架加大边坡的摩擦力,降低水流的流速。框格一方面起到了工程防护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路面美化有一定的效果。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可将框格设计成六角形混凝土块、浆砌片石拱形以及浆切片石等不同的形状。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框格施工前要清除各种表面杂质,施工在镶槽中进行,施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框格施工为起到美化效果只在某些旅游特殊景点实行。抹面、捶面防护是目前较为少用的防护措施,一般在路基较低、坡面易风化的情况下使用,抹面防护通过掺杂草籽,弥补边坡岩石的裂缝,阻止水流的侵蚀,从而防止边坡的坍塌。抹面、捶面防护可以起到很好地防护和美化作用,其缺点是使用寿命较短。喷浆防护可以防止水泥的硬化收缩,使用金属网或是土工格栅通过喷浆固定,从而起到防护的效果。护面墙防护可以保证软质岩层、破碎的挖方边坡、侵蚀严重的土质边坡不会继续受大气的侵蚀,目前在路基防护中使用较为普遍。护面墙具体可以分为实体护面墙、窗孔护面墙以及拱式护面墙三种。三种护面墙的使用条件有本质的区别,实体护面墙在土质以及岩石边坡的防护中使用较为普遍; 窗孔护面墙对1:075的边坡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在上部边坡需要防护的边坡中一般采用拱式护面墙。在我国的公路防护中实体护面墙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同时由于边坡高度、岩石风化程度的不同可采用全防护或者半防护的形式。半防护措施采用坡脚护面墙,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水流对坡脚的冲刷。护坡防护对路基边坡的防护比较普遍,通过浆铺或干铺各种石质材料可以减轻水流对坡面的冲刷。在软土地基的防护中一般采用干砌片护坡,干砌片护坡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路基的变形。

四、工程防护的类型和优势

相对比较传统的防护措施,工程防护在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中已经被应用了很多年。这是一种针对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土质挖填方的边坡以及节理发育和风化严重的岩石路基的边坡,另外还有碎石土的挖方边坡等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而采用就地取材等方式的一种防护措施。一般情况下,采用石灰、水泥和砂石等矿质材料,对于坡面来进行有效防护。

1、工程防护类型

工程防护的类型,一般以勾缝、喷涂、砂浆抹面、护面墙和石砌的护坡等为主,这几类防护措施的实施,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选择使用。选用抹面防护,一般适用于坡面整体比较完整、暂时还没有大面积坡面剥落的情况; 采用喷浆防护. 基材料容易风化,而边坡的坡面又是不平整岩石挖方的边坡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并且这个防护措施施工简单方便且效果又好,缺点是使用水泥量比较大,从而大大增加了工程的造价,此缺点使得这个防护方式应用在重点工程领域的情况比较多。上述两种方式在对坡面进行防护的时候一般加以修饰和着色,因此很大程度改善了道路的景观。采取灌浆和勾缝的防护方式,一般是用在坡面都是非常坚硬的岩石坡面的时候,可以用来防止有水渗透进缝隙从而给路基带来损害。上述几种防护方式都没有考虑经过大河流冲刷的路基防护的情况: 如果有大河流与路基交汇的情况出现,那么就应该用到护面墙的防护方式了。护面墙的防护方式虽然造价比较高昂,但是能较好的起到防止河水和地面水流冲刷边坡带来的作用,护面墙就是设置干砌片石护面。这种防护方式设计和施工都比较复杂,要根据边坡的地质条件有效而合理的选用。

2、工程防护的优劣势分析

工程防护技术在施工初期防护效果非常好,修建之后的作用非常显著且见效也快。通过多年施工实践经验的累积,已经形成了一套在不同条件下,非常成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技术的作业流程,同时工程的材料可以提前预制,所用的这些材料因素的取得就变得非常方便,在施工中具有工期短、进度快等巨大优势。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工程防护带来的破坏性非常大,生态环效益就非常差,因在路基施工过程中而造成损坏的自然植被很难快速得到恢复。在公路施工所修建的地方,周围的环境比较单调和乏味,通常只有黑、白两色,容易对行驶在公路上的人员造成厌倦的情绪和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公路的安全驾驶带来隐患。公路的防护工程施工结束以后,不管采取什么材料的施工防护措施,随着时间的加长,都会面临老化和破坏的风险,给后期的维护造成巨大的后续费用。

五、土钉墙防护技术

1、作用机理

土钉墙对边坡稳定的主要作用是注浆土钉通过置换和护渗,改变土体性质,土钉与土体间相互作用,土钉自身承受拉、压、弯、剪及面层土压力,有效地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整体刚度,土钉在土钉墙复合体内有如钢筋网架一样,具有骨架作用,并与土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同挡土墙共同承担土压力和外荷作用,制约边坡变形,从而使开挖边坡稳定。

2、适用条件

土钉墙适用于具有一定粘性的杂填土、粘性土、粉土、黄土与弱胶结的砂性土边坡,适用于地下水位低于土坡开挖段或经过降水使地下水位低于开挖层的情况。同时对标准贯入击数N < 10的砂性土坡,是不宜采用土钉法支护的;对于塑性指数I > 20 的土,必须仔细评价其蠕变特性后,才可用土钉作为永久的支护结构;对于不均匀系数小于2的级配不良的砂土, 土钉应用时应慎重;对于有腐蚀性的土,土钉不能用作永久性支护结构。

六、结束语

在公路路基边坡的防护过程中,工程防护技术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和类型,在工程防护选择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各种防护技术的优缺点和其基本机理进行掌握,使采用的防护技术能适应工程施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韩新峰 公路路基边坡损坏的防治与加固[J] 中国科技博览 2011

工程防护建设 篇4

1 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襄汾县实施25年来, 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战, 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62万hm2, 到2011年底累计保存面积1.18万hm2, 保存率达到73%, 工程建设合格率达到90%, 全县森林覆盖率比建设初期增加了11.46个百分点,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有效改善了由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现象, 提升了生产、生活环境,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5 400hm2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气候改良, 农业产值增加700余万元;4 700hm2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 每年可以减少径流114万t, 减少水土流失15.20万t;全县林业收入由1986年的36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21 075万元;林木蓄积由1986年的4 016m3提高到现在的222.32万m3。

2 体系建设特色明显

2.1 二期工程以平原绿化为主 (1986年-1995年)

二期工程建设期间, 襄汾县被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 在工程建设上重点以平原绿化为主导的建设思想。主要是政府组织、群众参与、集中实施, 建设内容分为荒山造林和平原绿化。在荒山造林中, 首次引进了油松造林, 开辟了全县荒山造林树种多样化的先例。平原绿化主要建设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 基本实现了田、路、渠网格化, 同时建设小面积的杨、桐速生丰产林。

2.2 三期工程以生态经济为主 (1995年-2000年)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 全民参与, 形成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荒山绿化造林树种更加多样化, 形成了油松、侧柏、刺槐、元宝枫等多树种造林, 实现了由单树种的纯林建设到多树种的块状混交和带状混交的转变。经济林建设按照工程建设技术规程要求的同时, 结合群众意愿, 充分发挥名牌优势, 栽植官滩枣、柿子、核桃等优良树种, 形成规模化建设、集约化管理、效益化生产。平原绿化在二期工程方田林网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以路、渠的杨树、桐树、槐树为骨架, 以红枣、苹果、柿子等经济树种为网格”的新型农田防护林网, 对全县农田防护林网树种和模式进行了更新改造。

2.3 四期工程以体系化为主发展 (2001年-2010年)

四期工程建设期间, 是襄汾林业飞速发展时期。“三北”防护林工程围绕国家和山西省“六大造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结合全县实际情况, 突出身边增绿和生态景观效应, 栽植树种更为丰富多样, 主要有油松、白皮松、雪松、侧柏、银杏、国槐、刺槐、香花槐、杨树、青桐、百日红、木槿、海棠、女贞、冬青、连翘、三叶草、核桃、红枣、柿子等140多个乡土树种和名贵植物, 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崭新景象, 森林资源的配置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 不仅发挥了水土保持、农田防护等生态作用, 使园林景观效应丰富多彩, 而且提高了林农收入,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 五期工程思路明确

3.1 指导思想

落实“生态兴省”战略, 紧密结合襄汾县的实际, 坚持以建设完备的“三北”地区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 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龙头, 以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止干热风危害为重要建设内容, 以林业改革、科技创新为动力, 继续加快造林绿化进程, 提高农田防护林网化水平, 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提升区域防护林体系综合功能, 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全县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3.2 建设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的原则, 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 区域发展相协调, 重点工程与身边增绿工程建设相衔接;

2)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其他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

3)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 在重点治理地区优先取得突破, 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4) 坚持中央、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 在充分体现政府投资主体责任的前提下,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 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 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3.3 建设模式

3.3.1 贯穿“四个结合”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属于补助性工程, 为保障工程建设任务, 解决建设质量与亩投资偏低的矛盾, 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同地方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相结合、同项目储备库中承包大户相结合、同企业造林相结合、同造林农户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建设模式。既有效解决了造林资金不足的难题, 也确保了工程建设任务的足额完成和高标准建设质量。

3.3.2 突出“精品工程”

襄汾县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 不断调整思路, 紧密结合不同时期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确定建设突出的精品工程, 产生了“大邓乡陕家坡油松造林工程”、“新城镇官滩村红枣基地工程”、“汾城镇贾岗万亩核桃基地工程”、“汾河滩杨树速生商品林基地”、“东岭森林公园绿化工程”、“双龙湖景区绿化工程”等一大批精品工程, 带动全县工程建设, 有力地推进了全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发展。

3.3.3 打造“园区绿色”

坚持工程建设向企业渗透, 在工业园区内实行乔灌草搭配、常绿树种与抗污染品种搭配栽植, 在工业园区外栽植宽度不低于100m的以国槐、香花槐、杨树为主的环园区绿化带, 这样不但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问题, 还解决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矛盾问题, 也促进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长足发展。

3.4 保障措施

3.4.1 创新机制、统筹资金、共同建设

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来。在加大并保证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到位的同时, 吸纳筹集社会造林资金, 鼓励企业家投资造林、农户投资造林、联户投资造林。实现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参与, 努力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3.4.2 强化科技、保障质量、提升效益

确保“三北”防护林工程稳步健康发展, 强化科技、保障质量、提升效益是前提。只有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 扩大新成果推广应用, 同时对林业技术人员、造林施工队、林农开展多形式培训, 才能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提升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3.4.3 扩大执法、落实管护、确保成果

工程防护建设 篇5

(征求意见稿)总则

1.1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北京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1.2 凡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拆除等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标准。

1.3 本标准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拆除工程及装修装饰工程。基槽、坑、沟,大孔径桩作业防护

2.1 基础施工及开挖槽、坑、沟土方前,建设单位必须以书面形式向施工企业提供详细的与施工现场相关的地下管线和地下工程资料。

2.2 基础施工前应具备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文件或专项施工方案。

2.3 土方开挖前,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保证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安全及地下管线、地下工程的措施并经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准施工。2.4 基坑周边必须要有排水系统和设施,确保雨水排水畅通。基坑周边应设置挡水围堰。

2.5 基坑边缘1米内禁止堆物堆料,1米以外必须满足设计或专项方案规定。

2.6 基坑周边5m以内不宜设置集水坑。使用潜水泵时,悬挂和牵引水泵必须使用绝缘绳索。

2.7 危险处和通道处及行人过路处开挖的槽、坑、沟,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人员坠落,夜间应设红色标志灯。

2.8 开挖槽、坑、沟深度超过1.5m,应根据土质和深度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可靠支撑,并设置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爬梯两侧应用密目网或金属网封闭。开挖深度超过2m的,必须在边沿处设立两道防护栏杆,用密目网或金属网封闭。基坑深度超过3m的,应分别在基坑两端设置人员上下爬梯或坡道。

2.9 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执行DBJ01-502《北京地区大直径灌注桩规程》。2.10 人工挖大孔径桩的施工企业必须具备总承包一级以上资质或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

2.11 施工企业应严格控制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施工现场确因场地狭窄无法实施机械成孔,或者由于设计及施工工艺的特殊要求必须使用人工挖孔的情况下,需编制专项方案,经审批后方可施工。2.12 编制人工挖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方案必须经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超过16m深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方案,还必须由施工企业组织专家论证审查合格后,方可施工。

2.13 挖大孔径桩及扩底桩必须制定防坠人、落物、坍塌、人员窒息等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挖大孔径桩必须采用混凝土护壁,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和养护时间后,方可进行下层土方开挖。下孔作业前应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下孔作业。孔下作业人员连续作业不得超过2小时,并设专人监护。施工作业时,必须强制性持续通风,确保通风良好。

2.14 基础施工时的降排水(井点)工程的井口,必须设牢固防护盖板或围栏和警示标志。完工后,必须将井回填实。大模板作业安全防护

3.1 大模板存放区应设不低于1.2m高围栏封闭管理。3.2 当钢模板宽度大于1.5m时,宜设置两个及以上的支腿。支腿的上支点高度应不低于模板高度的2/3。

3.3 大模板存放场地必须平整夯实。有支腿大模板必须对面码放整齐,两模板间距不小于600mm,并保证70-80度的自稳角。长期存放的大模板必须采取拉杆连接、绑牢等可靠的防倾倒措施。3.4 无支腿大模板和角模模板必须放入专门设计的模板插放架内,插放架应使用钢管搭设,应设有行走马道和防护栏杆,架体高度不得低于大模板高度的80%。

3.5 木质大模板吊环宜采用可重复周转使用的配件。严禁使用铁丝、钢丝绳、钢筋现场焊接制作的吊环。

3.6 大模板吊装入位后、拆卸之前,必须使用钢丝绳索扣(保险钩)固定,严禁使用铁丝或火烧丝固定大模板。

3.7 五级(含五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对未能对面码放的大模板采取临时加固措施。

3.8 大模板超过1.5米,吊装时应二人操作,防止碰倒其他模板。3.9 模板拆除应按区域逐块进行,并设警戒区,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脚手架作业防护

4.1 单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得超过20m。

4.2 悬挑式脚手架、新型及异型脚手架和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4.3 搭设高度50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施工单位应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4.4 脚手架支搭及所用构件必须符合JGJ164、JGJ130、JGJ166、JGJ128、JGJ231等规范。

4.5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应选用外径48.3±0.5mm,壁厚3.6±0.36mm,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的钢管。

4.6 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木脚手架作为结构、装修用脚手架。4.7 立杆垫板或底座底面标高宜高于自然地坪50mm~100mm,有排水措施。

4.8 落地式脚手架立杆底部应铺设通长脚手板;

4.9 对搭设在楼面等建筑结构上的脚手架,应对支撑架体的建筑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当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4.10 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钢管底端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4.11 脚手架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4.12 双排脚手架的立杆纵距应根据荷载选取,立杆间距不宜大于1.5m。

4.13 纵向水平杆应设置在立杆内侧,单根杆长度不应小于3跨;纵向水平杆间距不得大于1.8m。

4.14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4.15 脚手架立杆顶端外排立杆宜高出女儿墙上端1m,宜高出檐口上端1.5m。

4.16 连墙件的布置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双排钢管脚手架连墙件应与内外排杆件相连接,连墙件宜与立杆相连接。

4.17 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且不应大于4m,水平距离不得超过6m。

4.18 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4.19 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置横向斜撑。4.20 脚手架应在外侧全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

4.21 剪刀撑跨度为5-7根立杆,斜杆与水平面夹角应为45-60度,剪刀撑与立杆交叉处应用扣件连接。

4.22 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铺实,距墙面间距不得大于200mm,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操作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一道不小于180mm高的挡脚板。

4.23 脚手板应设置在三根横向水平杆上。当脚手板长度小于2m时,可采用两根横向水平杆支承,但应将脚手板两端与横向水平杆可靠固定,严防倾翻。

4.24 脚手架施工层操作面下方净空距离3m内,必须设置一道水平安全网,施工层以下每隔4层且不大于10m,用水平安全网或其他措施封闭。

4.25 架体必须用密目安全网沿外架内侧进行封闭,密目安全网之间必须连接牢固,封闭严密,并与架体用专用绑绳固定。4.26 人行马道宽度不小于1m,斜道的坡度不大于1:3;运料马道宽度不小于1.5m,斜道的坡度不大于1:6。拐弯处应设平台,按临边防护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及挡脚板,防滑条间距不大于300mm。人行斜道和运料斜道的脚手板上应每隔250 mm

~300mm设置一根防滑木条,木条厚度应为20 mm ~30mm。4.27 悬挑梁应采用型钢,宜采用双轴对称截面的型钢,钢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60mm。

4.28 每个型钢悬挑梁外端宜设置钢丝绳或钢拉杆与上一层建筑结构斜拉结。钢丝绳、钢拉杆不参与悬挑钢梁受力计算;

4.29 锚固型钢悬挑梁的U型钢筋拉环或锚固螺栓直径不宜小于16㎜,材质应符合相关规定。

4.30 脚手架杆件严禁钢木混搭。工具式脚手架作业安全防护

5.1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符合JGJ202标准。

5.2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必须具有可靠的防倾覆、防坠落和同步升降控制的安全装置。

5.3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升降过程中,架体上严禁站人,架体作业层应满铺脚手板,下方挂设水平安全网,架体外立面用密目网封闭严密。

5.4 严禁使用自制式吊篮架施工作业。

5.5 吊篮悬挂机构前支架严禁支撑在女儿墙上、女儿墙外或悬挑结构边缘。

5.6 吊篮架配重应稳定可靠地安放在配重架上,并有防止随意移动的措施,严禁使用破损的配重或其他替代物,配重的重量应符合说明书规定。

5.7 吊篮架悬挂机构前支架应与支撑面保持垂直。

5.8 吊篮必须使用独立的安全绳,绳径不小于12.5mm。吊篮内应2人同时作业,操作人员应佩带好安全带,安全带与安全绳通过锁绳器连接。

5.9 吊篮的安全锁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定期到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或生产厂家校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校验的有效期限不大于1年。

严禁将高处作业吊篮用作垂直运输设备,严禁作业人员从窗口上、下吊篮。

5.10 电梯井操作平台支撑应使用14#及以上型号工字钢,或采用落地式支撑体系,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5.11 物料周转平台主绳、保险绳吊点应分别设置,保险绳应张紧,严禁使用花篮螺栓调节钢丝绳。

5.12 物料周转平台临边应设置不低于1.5m的防护栏杆,栏杆内侧设置硬质材料的挡板。

5.13 物料周转平台承载面积不宜大于20m2,长宽比不应大于1.5:1。

5.14 移动式操作平台应编制安全技术方案,面积不应超过10㎡,高度不宜超过5m,应设防护栏杆和爬梯。

5.15 电梯井操作平台、物料周转平台、移动式操作平台等移动过程中禁止站人。安全防护用品

6.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应根据具体作业环境和特点,参照GB/T11651标准,合理配备,正确使用。

6.2 进入施工区的所有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系好下颌带。安全帽质量应符合GB2811标准。

6.3 凡在坠落高度距基准面2m及以上施工作业,无法采取可靠防护措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应符合GB6095标准。

6.4 施工现场使用的密目安全网应使用绿色或蓝色,要定期清理、保持整齐、清洁。

6.5 安全网应符合GB5725国家标准。阻燃型平(立)网续燃、阻燃时间不应大于4S,外观要求缝线无跳针,无断纱缺陷。洞口防护

7.1 1.5m×1.5m以下的孔洞,应用坚实盖板盖住,有防止挪动、位移的固定措施,盖板应加警示标识。

7.2 超过1.5m×1.5m以上的孔洞,四周必须搭设两道不低于1.2m的防护栏杆,下端设扫地杆固定,中间支挂水平安全网。7.3 洞口尺寸过大,无法全部支挂水平安全网的,应按照临边防护标准进行防护。

7.4 伸缩缝和后浇带处,应加固定盖板防护,并加警示标识。7.5 电梯井口必须设置高度不低于1.5m的固定式防护门。7.6 电梯井首层应设双层水平安全网。首层以上和有地下室的电梯井内,每隔四层且不大于10m设一道水平安全网,网边缘距电梯井墙壁不大于150mm。

7.7 电梯井和管道竖井不得做为垂直运输通道和垃圾通道。临边防护

8.1 临边应连续设置两道防护栏杆,高度不低于1.2m,并加挂密目网。

8.2 楼梯未安装正式防护栏杆前,必须搭设不低于1.2m高的防护栏杆。

8.3 旋转式楼梯安装防护栏杆同时,中空位置每隔四层且不大于10m设一道水平安全网,首层设双层水平安全网。

8.4 阳台栏板应随层安装,不能随层安装的,应在阳台临边处设两道不低于1.2m的防护栏杆。

8.5 楼层临边结构高度低于1.2m的,应搭设不低于1.2m的防护栏杆。

8.6 确因施工需要,临时拆除洞口或临边防护的,必须设专人监护。禁止交叉作业,同时拆除多层洞口或临边防护。高处作业防护

9.1 高处作业施工应遵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和《高处作业分级》GB3608要求。

9.2 五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高处作业。

9.3 雨雪等恶劣天气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等措施。

9.4 在建工程外侧使用落地式脚手架时,其外侧应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除使用落地式脚手架和高处作业吊篮外,应搭设水平安全网防护。多层建筑首层四周必须搭设3m宽的水平安全网,网底距接触面不得小于3m;高层建筑首层四周应搭设6m宽的双层水平安全网,网底距接触面不得小于5m,每隔四层且不大于10m,应设一道3m宽的水平安全网。

9.5 在2m以上高度从事支模、绑钢筋等施工作业时,必须有可靠防护的施工作业面,人员上下要设置安全稳固的爬梯。

9.6 高处作业所用的物料,必须堆放安全、平稳,不得放置在临边和洞口附近,也不得妨碍作业、通行。

9.7 高处作业时所使用的工具必须随手放入工具箱(袋)内,拆、装下的剩余物料应及时清运走,不得任意放置或向下丢弃。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9.8 高处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如确有需要,中间应设置硬质安全防护层。所有施工交叉作业,均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人员进行检查与旁站监护。9.9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必须搭设宽于出入通道两侧的护头棚,棚顶应满铺不小于50mm厚的脚手板。护头棚长度多层建筑不小于3m,高层建筑不小于6m。

9.10 高处作业施工时,对施工现场以外人或物可能造成危害的,坠落范围内,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料具存放安全防护

10.1 大面积玻璃应分别摆放在专用存放架上,玻璃呈70-80°角堆放,下脚采取防滑移措施。周围要设置明显的警告标志。10.2 大面积玻璃直接搬运到安装地点的,放置要牢靠、安全,防止倾倒和下脚滑移。

10.3 人力搬运大面积玻璃时,必须使用专门夹具和吸盘,施工人员在存放架两侧利用吸盘先将玻璃与其它玻璃移开50—100㎜左右后方可进行搬运。搬运过程中,必须设2人以上在存放架两侧负责看护剩余玻璃。搬运后,周转架上的剩余玻璃应按照要求进行捆绑固定。

10.4 砌块、小钢模应保证码放稳固、规范、整齐,高度不得超过1.5m,钢筋盘条不超过两层。

10.5 水泥等袋装材料、沙石料等散装材料严禁靠墙码垛、存放。10.6 易燃易爆物品应设置专库分类存放,配备消防器材,并设警示标志。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11.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

规范》JGJ46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DB11/383的要求,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建立健全安全技术档案。11.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应由电气技术人员负责管理。现场必须配备专职值班电工,设电工值班室。值班电工必须持证上岗,负责临时用电设备和线路的安装、巡检、维修或拆除等日常工作。11.3 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必须签订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方相关责任。分包单位应遵守总包项目现场临时用电管理规定,总包单位应按照规定对分包单位实施监督管理。

11.4 临时用电工程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220/380V低压电力系统必须采取三级配电、TN-S和逐级漏电保护。

11.5 同一配电系统不得将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

11.6 临时用电配电线路应采用绝缘导线或电缆。绝缘导线必须按规范采取架空、穿导管或线槽等敷设方式;电缆线路宜埋地敷设,当沿建筑物、构筑物敷设时应采取绝缘隔离措施,必须沿地面明敷设时,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

11.7 各类施工活动应与外电线路及变压器保持安全距离,达不到规定的安全距离时,必须采用木、竹或其它绝缘材料搭设可靠防护。11.8 配电箱、开关箱结构设计应合理;箱体应完好、牢固、无锈蚀、防雨、防尘;箱门外侧面应有安全用电警告标志、编号和责任人。

11.9 配电箱、开关箱应安装在干燥、通风场所,配电箱周围应有两人同时工作的空间,且应整洁、不得堆放任何物品。配电箱、开关箱安装应端正、稳固,进出线口应设在箱体下方,顺直固定。配电箱应有防护栏、防雨、防砸措施,并设有警告标志和灭火器。11.10 配电箱、开关箱内电器必须可靠、完好,电器规格、型号和布置固定符合规范和满足使用要求;箱内配线应整齐、连接良好,N、PE排齐全;控制开关应标明用途,并在箱体正面门内侧面设本箱单线系统图;箱内应整洁、无杂物,下班或长时间停止使用的配电箱应拉闸断电、上锁。

11.1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漏电保护器漏电动作电流、时间参数应合理匹配,形成分级保护,且不得使用可调式漏电保护器。11.12 电气设备、电动机具和照明灯具的不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以及配电箱的金属支架、金属围栏和配电线路的金属保护管、配

线钢索等必须按规范接零或接地。

11.13 电动吊篮应设专用分配电箱配电,其电源电缆线应规范敷设。电动吊篮自带控制箱的,可视作为专用开关箱。

11.14 施工现场起重机械、高大脚手架和在建工程高大金属构筑物,当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防雷装置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以外时,必须按规范安装防雷装置。

11.15 一般场所宜选用Ⅱ类或Ⅲ类手持式电动工具。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开关、电源线、插头必须完好无损,绝缘良好;电源线应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并不得有接头,需加长时应增设移动式配电箱。

11.16 现场照明应采用高光效、长寿命的节能照明光源。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220V照明器,特殊场所应使用安全特低电压照明器;对高大空间、大面积照明场所宜采用高压钠灯、汞灯、卤钨灯等光源。

11.17 施工现场生活区宿舍照明电源电压不应大于36V,空调、电暖器、电风扇等应敷设专用配电线路,并配备合格的断路开关、漏电开关等电器保护装置。充电装置单独设置专用房间,宜使用专用充电柜,生活区宿舍内严禁使用其它各类电加热器具。

11.18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应设专用分配电箱,每栋楼、每个食堂宜设专用控制箱。室内配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或电缆,并按规范架空或穿绝缘导管、线槽敷设,导线过墙处必须有保护措施。11.19 照明变压器必须使用双绕组型安全隔离变压器。变压器宜放置在专用控制箱内,且控制箱的正面为变压器的一次侧控制,背面为变压器的二次侧控制。

11.20 移动式碘钨灯的金属灯具和金属支架应作保护接零,金属支架手持部位应采取绝缘措施,电源线应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且不得有接头。

11.21 现场交流电焊机应设电焊机专用开关箱控制,箱内应配备弧焊变压器防触电装置,电焊机一次侧电源线应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长度不应大于5m;电焊机二次线应采用防水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双线到位,长度不应大于30m,软电缆应绝缘良好,无破损、裸露和接头,与焊机连接处防护罩应完好。

11.2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采用的电气设备、器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列入国家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的,必须有强制性认证标识,并有3C证书和相关检测报告。

11.23 检修和移动配电箱、开关箱、电气设备和电动机械时,必须切断电源,设专人监护。

11.24 配电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调试、试运行时,应按确定的操作规程和程序进行,统一指挥、专人监护。施工机械安全防护

12.1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实行进场、安装验收、使用、退场全过程管理。

12.2 机械设备操作应保证专机专人,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的“十字作业法”。

12.3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严禁超载作业或任意扩大使用范围,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及监测、指示装置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12.4施工现场的起重吊装必须由专业队伍进行,信号指挥司索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十不吊”的原则。起重吊装作业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划定施工作业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和专职的安全监护人员。

12.5多机抬吊时单机负载不得超过该机额定起重量的80%。

12.6 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的安装、顶升、锚固、拆卸作业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安装、拆卸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先进行自检,并出具自检合格证明,总承包单位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使用前,必须经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测合格。

12.7塔式起重机固定式预埋基础的安装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应有相关合格证明。

12.8群塔作业中,应保证处于低位的塔式起重机臂架端部与相

邻塔式起重机塔身之间至少有2米的距离,处于高位塔机的最低位置的部件(吊钩升至最高点或平衡重的最低部位)与低位塔机中处于最高位置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2米。

12.9塔式起重机吊装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技术交底中的要求,吊物严禁超出施工现场的范围。六级以上强风天气必须停止吊装作业,四级以上大风严禁顶升加节等作业。12.10吊运大模板、大灰斗、混凝土斗和预制墙板等大件时,必须使用卡环。卡环在使用时,应保证销轴和环底受力。

12.11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必须按有关规定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编号、安装(拆卸)告知、使用登记等手续。操作人员须持有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同一台设备的安装和顶升、锚固必须由同一单位完成。

12.12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的金属结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等均应设置独立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12.13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首层进料口一侧应搭设符合规范要求的防护棚,宽于梯笼(架体)两侧各1米,多层建筑防护棚长度不小于3米,高层建筑不小于6米,防护棚高度不低于3米。按规定设置层站和防护门。

12.14物料提升机的使用应符合《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要求,安装高度不应超过24米。物料提升机的附墙架的材质应与导轨架相一致,附墙架与导轨架及建筑结构采用刚性

连接,不得与脚手架连接。

12.15施工现场的履带式起重机、汽车式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等移动式起重机必须有检测合格证明并在有效期内,机械操作人员须持证上岗。

12.16施工现场严禁使用自制龙门架、井架物料提升机施工作业。

12.17施工现场的木工机械、钢筋加工机械、混凝土设备、卷扬机械、空气压缩机等必须搭设防雨的操作棚,如在塔式起重机回转半径内,操作棚还要满足防砸的要求。

12.18蛙式打夯机必须使用单向开关,操作扶手要采取绝缘措施。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

12.19 固定卷扬机机身必须设牢固地锚。传动部分必须安装防护罩,导向滑轮不得使用开口拉板式滑轮。

12.20搅拌机使用前必须支撑牢固,不得用轮胎代替支撑。搅拌机停止使用,将料斗升起,必须挂好上料斗的保险链。维修、保养、清理时必须切断电源,设专人监护。

12.21圆锯的锯盘及传动部位应安装防护罩,并设置保险挡板、分料器。凡长度小于50厘米,厚度大于锯盘半径的木料,严禁使用圆锯。破料锯与横截锯不得混用。

12.22砂轮机应使用单向开关。砂轮必须装设不小于180度的防护罩和牢固可调整的工作托架。

12.23平面刨、手压刨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齐全有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

13.1 在深基坑的肥槽、地下工程、隧道、管道、容器等有限空间作业时,均应采取强制通风换气措施。作业前应检测有毒有害物资浓度。

13.2 严禁使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13.3 存在可燃性气体的作业场所,不允许使用明火照明和非防爆设备,所有的电气设备设施及照明应符合GB3836.1中的有关规定。

13.4 锅炉、金属容器、管道、密闭舱室等狭窄的工作场所,手持行灯额定电压不应超过12V。

13.5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应设置警戒标志,防止无关人员进入。13.6 有限空间作业施工单位应制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13.7 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实行作业审批制度,填写《建设工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钢结构作业安全防护

14.1 钢结构施工应执行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标准。

14.2 作业人员需在钢构件上行走时,必须设置稳固的钢丝绳作为安全绳,安全带系挂在安全绳上方可行走。

14.3 作业人员在钢构件上行走时,不得搬运重物。

14.4 高处作业人员使用的工具及零部件,应有相应的防坠落措施。

14.5 遇有雨、雪、雾、大风等恶劣天气时,不得进行钢构件吊装、拼装、焊接作业。

14.6 钢构件吊装就位后,应立即安装固定,需临时稳固的钢构件,必须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

14.7 起重吊装作业,应严格按技术标准选用吊索具,定期检查吊索具。拆除工程安全防护

15.1 建筑拆除工程必须由具备爆破或拆除专业承包资质的单位

施工,严禁将工程非法转包。

15.2 在拆除作业前,施工单位应检查建筑内各类管线情况,确认全部切断后方可施工。

15.3 在拆除工程作业中,发现不明物体,应停止施工,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现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5.4 拆除工程拆除时应严格遵守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15.5 地上地下管线应按建设单位出具的《地上、地下管线及建(构)筑物资料移交单》对作业范围内的管线采取保护措施。15.6 拆除工程应划定施工作业区域,设置围挡和警示标志,专人监管。

15.7 拆除现场应有专人负责,现场作业人员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15.8 严禁人、机同时拆除作业。15.9 严禁立体交叉拆除作业。

15.10 人工拆除建筑墙体,严禁采用掏掘或推倒的方法。15.11 雨、雪、雾天气及风力大于四级时不得进行拆除作业。15.12 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清除附近区域的易燃物。

15.13 中途停止拆除时,拆除区域不得有可能倾倒坍塌的构筑物。应急救援

16.1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土方施工、地下施工、脚手架支设、模板支设、砖砌筑、高空作业、大型机械作业、拆除工程、施工人员食物中毒、传染病传播、地下管线受损等事件,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16.2 受天气、温度等自然因素导致事故的发生应立即起动应急救援预案。

16.3 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培训演练等。16.4 发生险情时应按程序及时逐级报告

16.5 在险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组织救援。一般要求

17.1 施工单位应当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编制专

项方案。

17.2 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

17.3 砌筑1.5米以上高度的基础挡土墙、现场围挡墙、沙石料围挡墙必须有专项措施,确保施工时围墙稳定。基础挡土墙一次性砌筑不得超过1.5米,并且要分步进行回填。

17.4 承担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建筑业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17.5岗作业。

18.1 入场作业人员必须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18 附则

高边坡防护工程施工与安全 篇6

一、建立健全的安全机制

进场伊始,就成立了由项目经理挂帅成立安全管理班子,专设安全项目副经理,专职安全巡查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安全教育制度及施工规程,并采取了奖罚措施。主要抓住各个具体的作业班组,以班组长为主,负责当班作业人员的安全,同时强调工人上岗前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予上岗。

二、多投入、保安全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项目部不惜成本对安全保障物质进行投入。如凡有到高空架子上的作业人员,都必须配戴质量合格的安全带,特制解凉茶,相应缩短高温时的作业时间,在钢管脚手架周转不及情况下,优先考虑保证承重的立杆及加强连接的剪刀撑钢管,而从不以牺牲安全保障代价来赶生产进度,正是项目部对安全的投入,从而从物质上杜绝工伤事故的发生。

三、完善安全技术措施

1、钢管脚手架搭设

由于边坡高陡,脚手架采取从路基面搭起,一直搭设到山顶,这样钢管数量多,自重大,而且架上还要承担人员,跳板及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等静、动荷载。这要求钢管脚手架一定要搭设牢固,这关系到整个边坡防护工程能否顺利进行施工的关键。为此,项目部专门召开包括搭钢管架子经验丰富的师傅参与的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这个难题,决定在传统的坡面双排脚手架基础上,在内外斜撑之间再立一根直立的立杆,立杆脚立于坚固岩石面或者是安置牢固木垫的坡面上,在依次与各层水平短插杆相交处均十字扣锁牢固,虽然此举要增加大量钢管及花费大量人工,但是,加立杆效果显著,使力有了良好的分载并传递到坡面的作用,使工程施工有安全可靠的支撑。作业人员在架上感觉更牢固,施工也更加放心、更安全。此外,项目部还另设一名专职架子安全管理员,随时跟紧刚搭设好的脚手架,检查钢管是否放平、稳、牢;扣件是否用正确,朝向是否正确;螺帽有没有锁紧,是否会滑牙;立杆是否会往外倾,脚是否立于坚固的垫板或岩石上,若发现有问题即时纠正。如果存在问题多则上报项目部并查时原因,追究相关人员安全责任。由于脚手架搭设安全方案正确,措施落实到位,管理抓得严,使这一高难度的脚手架搭设工作顺利地进行并完成,从而为顺利完成该高边坡防护工程施工任务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平台。

2、防高空飞石或其他物件坠落

该工程除了坡高陡外,坡面岩体破碎,布满大小碎块石,也是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当高处碎石快速地砸到人时,伤害力难以预测。项目部除了针对职工加强防高空飞石及其他物件坠落的意识,强调必须戴安全帽,不只是在上班,包括在坡脚下走动也要戴外,还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首先,在每个作业班组架子下设置一层白色结实的安全网,这张网起两个作用,一是防止作业人员坠落,二是当作业人员作业时碰落坡面碎石块,起阻止大的碎石块掉下去,以免砸到下方交叉作业的班组人员或机械。每五层脚手架就设置一层绿色密目防护网,收集从安全网漏下的小飞石。项目部还规定专职安全巡查员要经常检查网有没有与脚手架绑牢固,有没有紧贴坡面,有没有被飞石砸破,网里的石块会不会太多了,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使坡面上的安全网,防护网时刻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3、防人员坠落

工程防护建设 篇7

格尔木市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 深居内陆, 干旱少雨、年均温低、日差较大、森林资源少、荒漠化和沙化严重, 是“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市之一, 笔者通过认真总结格尔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 发现问题, 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 为进一步做好林业建设, 提供参考依据。

一、基本建设情况

格尔木市自建市以来, 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谁栽谁有”的林业政策, 全市林业工作由市建设科主管, 开始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和广大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截止2007年底, 全市造林面积达到24.4万公顷;在天然林的保护方面, 我们积极贯彻国家有关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 实行围栏封育的办法, 目前已封育8.6万公顷。防风固沙林方面, 从2000年开始实施, 到目前累计完成1500公顷, 所植树木长势良好, 部分郁闭成林, 随着荒山荒地的绿化, 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另外, 2000年~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6.17%。

二、“三北”防护林的工程特点

㈠采用国家、集体、合作及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形式造林项目建设单位既有民营个体, 又有集体、国社合作等形式, 林种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

㈡突出重点, 其中连片, 规模治理三北工程是格尔木市林业建设工程中最大的工程, 为确保工程质量, 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开展精品示范工程建设, 坚持规模治理。

㈢注重探索合作造林方式总结出开展合作造林的方式, 由林业部门与有关乡村合作共同完成工程造林。其做法是由一个或几个村提供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宜林地, 由林业部门负责苗木、技术、施工组织以及管护, 双方共同完成造林。体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

㈣广泛应用科学技术,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建立采用GGR、吸水保水剂和地膜覆盖等三种处理进行科学试验;造林中选用多树种混交方式, 探讨了不同树种的造林成本;对干旱地区造林应用GGR、吸水保水剂进行蘸根处理, 使用多元可降解地膜等技术, 大大提高了造林质量。

三、防护林的建设经验

㈠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政策法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从政策、制度建设、乡镇人员配置上给予大力支持, 相继制定出台了《格尔木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等。对三北工程, 实行了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造林期间, 林业部门成立了质量督查小组, 开展生产督察和指导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从而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㈡强化管理, 狠抓林木种苗建设格尔木市始终抓住种苗工作不放松, 多年来持续稳定地保障造林用种苗的供应。

第一, 成立种苗管理机构。先后成立了格尔木市林木种苗工作管理站和种苗质量检测中心, 购置了必要的种苗检测设备。

第二, 建立并落实各项制度, 严格种苗执法。将种苗管理工作纳入工程技术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实行行政领导、技术人员分级负责制和种苗质量管理一票否决制。

第三, 加强种苗质量检验。种苗调运中严格实行“两证一签”制度, 从起苗、分级、包装、假植到栽植各环节定岗定人定责, 履行交接、签字手续。严把造林技术环节, 确保造林质量。

第四, 造林时期严把技术关。一是把好种苗质量关。造林种苗严格实行“检疫证、质量合格证、标签”制度, 凡三证不全者不允许上山造林。二是把好造林技术关。在造林过程中, 从起苗、运输、假植、上山造林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 在苗木调运单上均由各环节负责人分别签字, 环环相扣, 责任到人。同时, 市主管局专门成立检查组分片督促检查, 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三是抓好造林提前整地, 根据分解下达的造林提前整地任务, 督促各乡镇组织群众开展高质量、严要求, 完成整地任务, 为来年造林打好基础。四是科学作业设计、规范工程档案管理。按照“三北”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认真开展三北工程规划, 根据规划和年度下达计划。造林作业设计坚持“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原则。造林结束后, 在秋季开展检查验收, 严格按验收结果兑现补助。并从设计批复到验收, 建立图、文、表、卡、册齐全的一整套档案, 全面进行整理归档。五是积极开展非公有制林业建设。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打破以往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 倡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林业建设, 推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积极鼓励和扶持个人承包治理荒山, 三北造林全部实行了专业队造林, 有效提高了三北工程造林质量。六是进一步规范了资金管理。从立项决策、资金预算、拨付使用、资金决算等各个环节, 严格执行国家基建财务有关规定, 实行林业工程资金全程监控管理, 专户专储、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单独建账, 单独核算, 实行报账制。并且在工程结束后, 由相关部门对工程决算进行评审和审计, 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

㈢依靠科技, 推动工程建设为提高“三北”工程科技水平, 结合实际, 加大了林业科技推广研究与应用力度。一是因地制宜地推广鱼鳞坑、水平台阶、汇集径流整地, 改善了造林立地条件;二是在造林中大量应用了ABT生根粉、保水剂、固体水、基质激活剂等国内外林业高科技产品, 三是加强了专业技术培训, 邀请北林大教授讲授干旱造林、种苗培育、天然林保护等国内先进林业发展技术, 市林业主管部门还利用科普冬训, 组织专家小组深入乡村, 向农村干部群众讲授造林、育苗新知识, 提高群众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㈣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力度, 巩固绿化成果一是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禁牧令》, 结合格尔木市实际, 制定《格尔木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 划定了禁牧区。二是森林防火工作, 实行市级领导联点责任制, 给市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小组各成员划分责任区, 并将森林防火工作纳入领导目标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防火安全。三是重点做好工程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工作, 并对林地鼠害实施重点防治。四是“三北”工程全部在乡镇实施, 造林结束后, 各地及时建立健全林木管护制度, 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制, 分片划分, 责任到人;将林木管护列入村规民约,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干部群众爱林护林意识, 自觉参与林木保护。

四、存在的问题

现有国有宜林地面积在近几年的工程实施中, 集中连片的地块已经基本治理, 在今后工程实施中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地块难以落实。立地条件差、土层薄, 造林成本高, 造林成活率低, 影响工程质量。造林投入低, 工程缺乏配套资金, 造林管护方面护林点、网围栏、防护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困难, 护林人员的工资无法保障, 严重影响林木管护和工程成果的巩固。科技信息不灵、工程科技含量偏低,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工程建设往往是任务到位、技术指导不到位, 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发挥, 缺少先进的生产配套技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林牧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年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牧业, 林业经济收入不明显, 仅能发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且林业工程实施就要长期封山禁牧, 需要增加管护设施投资和护林员工资, 管护资金严重不足。

五、发展思路

㈠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主体, 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各种造林为基础,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三北”防护林工程依然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的主战场。要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就必须通过采取各种手段,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 实现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同时积极探索造林管理新机制, 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生态治理, 引导非公有资本投入林业, 促进非公有林业的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 以生产经营和资产经营为手段, 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实体投资林业发展, 参与林业建设, 加快非公有制林业, 努力促进林业多元化投资体系的形成, 加快格尔木市生态建设步伐。

㈡以林业科技为后盾, 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要实现林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加强林业推广体系建设, 稳定基层林业科技队伍, 加强专业技术干部业务培训, 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分层次抓好科教兴林的综合示范, 建立多个市级科技示范点、乡级示范村、村级示范户, 健全服务网络, 通过示范来扩大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开展科技宣传、科技下乡、科技示范推广等工作, 普及林业科技知识, 推广林业实用技术, 实现科技绿山、科技富民。

㈢加强质量管理, 强化工程项目监管力度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以完善工程建设, 规范工程管理, 提高生态效益为重点, 严格按作业设计施工, 健全工程档案。要不断强化“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林业工程管理原则, 实现林业建设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 把质量管理延伸到规划设计、种苗培育、抚育管理、森林经营等各个工序、各个环节, 实行全过程的管理, 同时加大良种壮苗的推广力度, 加强种苗生产、流通、调运、销售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 规范市场经营, 确保种苗质量。

㈣依法治林, 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切实贯彻省政府《禁牧令》, 按照《格尔木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 划定明确的封山禁牧区, 确保重点治理区全面封禁, 使现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健全森林防火体系, 确保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工程防护建设 篇8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尤其是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时期, 各项工程的监理大都通过信息化的系统来实现对各个信息的处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交通建设项目多, 项目工程大, 所以对于交通项目的监理工作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 为了能够使这些数据信息妥善保存, 人们采用电子档案的方式将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数据进行分类, 使其能够长期安全地保存和应用。随着网络的普及化, 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不利的因素, 这都给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电子档案的安全防护提出了挑战。所以, 对于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电子档案的安全与防护问题的研究, 对改善电子档案保存环境, 提升电子档案保存安全度, 从而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促进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电子档案内容构成

对于交通工程建设来说, 工程监理工作非常重要, 它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为工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交通工程监理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 这些则构成了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电子档案的主要内容。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数据信息来自于交通建设工程从投标、施工到竣工验收的整个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交通建设工程的合同文件, 包括工程招标文件, 施工、监工和供货等合同文件;②交通建设工程的变更文件, 包括会审的图纸、工程变更的申请和批复文件等;③交通建设工程监理资料, 包括监理的大纲、详细规范、细则, 总监理工程师的签发文件, 监理安全文件以及监理其他报告文件等;④交通建设工程进度控制文件, 包括生产计划表、开工报审表、开工令以及工程总体进度计划和月、季、年计划等;⑤交通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文件, 包括工程款支付审批表, 单价调整、暂定金额适用等申请和审批文件, 工程量清单审查文件, 交通建设工程造价分析以及支付方面的文件等;⑥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文件, 包括工程材料文件、构配件文件、工程监理和施工技术交底、监理日志和旁站记录、巡视记录、验收记录、复检报告等;⑦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总结文件, 一般包括工程监理人员的监理汇总、个人工作总结、声像资料、移交建立的签证手续等文件;⑧其他文件, 包括交通建设工程中建立组织机构的业务往来文件和主管往来文件、会议文件等。这些交通建设工程监理中产生的各个文件, 将通过工程监理系统进行处理, 最终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分类存储, 从而为整个建设工程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3 电子档案的安全防护原则

电子档案是将电子信息存放在物理存储介质上的总称, 对于交通建设工程来说, 很多文件都是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存储起来。对于交通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安全防护, 要遵循一定的防护原则, 要从存储介质物理安全、数据信息的逻辑性和原始性等方面入手, 来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

3.1 保障存储介质的物理安全性

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电子档案中的数据信息一般存储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上, 对于硬件存储介质的保存环境, 要温度、湿度、阳光等满足一定的标准, 一般在温度湿度适宜、无尘少尘、避磁场和有害气体的环境中进行存放。同时, 对于硬件存储介质, 要定期进行检测和保养, 同时需要按照要求定期考评, 从而确保交通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可靠性。对于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电子档案的硬件存储介质的安全防护工作, 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规定,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3.2 保障电子档案的内容逻辑安全

交通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内容逻辑安全是电子档案安全防护的重点所在。电子档案数据一般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系统能够将其转化成人们能够识别认知的符号。所以, 对于电子档案来说, 如果被非法恶意分子通过相关的计算机手段窃取泄露, 将对交通建设工程造成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威胁, 所以在对电子档案逻辑内容的安全防护方面, 要通过各种技术来确保内容信息不被窃取, 保障其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和保密性。目前, 比较流行的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包括数据加密技术、用户身份验证技术、数据防写入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 这些技术都保障了电子档案数据自身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 从而有效地保障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数据文件信息的安全防护。除了保障电子档案不被外部恶意攻击者窃取或篡改之外, 还需要保障交通建设工程电子档案数据信息的原始性, 在工程监理信息系统中, 数据会被进行特殊的编码格式进行处理保存, 整个过程要求是可逆的, 可以在系统读取电子档案的数据信息后, 能够将原始信息还原出来, 从而服务于工程监理工作。

4 电子档案的逻辑保护策略

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对于电子档案的存储与读取、保管主要采取的防护措施有数据加密技术、用户身份验证技术、数据防写入技术、数字签名技术、防火墙技术等等, 以确保交通工程监理电子档案的安全与防护。

4.1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广泛应用在信息安全范围中的一种保障数据信息保密性的一种技术, 针对电子档案数据加密的方式有很多, 一般是以特定的算法来呈现。电子档案数据信息的加密过程, 一般都需要密钥作为加密过程的参数, 对原文进行处理。目前, 数据加密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 对于密钥的管理则显得非常重要了。一般的, 加密密钥大致可分为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密钥。以非对称密钥为例, 针对电子档案的数据加密, 对明文数据加密时一般选用一个密钥, 该密码为公开的, 对密文进行解密时, 则选用另外一个密钥, 该密钥是严格保密的。通过非对称密钥的数据加密算法, 即使数据信息被窃取, 不知道解密密钥也无法获取电子档案中的数据明文, 那么对于电子档案的内容保密性来说, 是非常有效的。

4.2 用户身份验证技术

用户身份验证技术是对电子档案访问用户的身份验证技术, 已确保电子档案数据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当用户通过自己的系统凭证访问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时, 系统会分配给当前用户连接任务一个身份验证号码, 一般的身份验证是随机生成的一组由字母、数组和特殊字符组成的字符串。当用户对电子档案进行访问或操作时, 系统会验证其身份验证号码, 如果该号码匹配, 则说明该用户身份合法, 请求合理, 则可以对其相关业务进行处理。相反, 如果不匹配, 则会拒绝相应服务, 从而保障电子档案不会被非法访问和操作。

4.3 数据防写入技术

数据防写技术是保障电子档案数据信息正确性和完整性的技术。一般的, 通过对硬件存储介质等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进行只读设定, 那么对于该存储设备只能读取, 而不能进行擦写或追加的操作, 例如一次性写入光盘, 只允许用户写入一次之后再不能进行多次写入或擦洗原有信息。数据防写入技术有效地阻止了电子档案被外部人员写入的可能性, 从而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

4.4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主要用于验证数据正确性的一项技术, 主要是确保数据未被恶意篡改。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对电子档案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通过严格保密密钥对电子档案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同时生成公开密钥, 该密钥是一个包含数字和字母的字符串, 通电子档案共同存储。当电子档案再次被读取时, 系统会根据公开密钥来对签名后的电子档案进行处理生成校验码, 从而来检验文件内容是否被恶意篡改过。通过数字签名技术有效地保障了电子档案数据内容的正确性验证, 对于电子档案的安全防护来说相当于加了一道数据应用屏障, 有效保障了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正确开展。

4.5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实质上是网络访问控制技术, 是在关键边界上添加防火墙来对网络中的请求进行有效筛选和控制的技术。在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电子档案安全防护中, 可以在电子档案存储服务器与网络之间搭建防火墙, 从而构建电子档案服务器与外部网络的安全屏障。在防火墙中设置相应的安全访问策略, 对于来自合理节点的请求允许访问电子档案服务器, 对于未知的或非法的网络请求, 则拒绝请求报文的发送, 从而有效保障电子档案的访问安全。

5 总结

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系统的电子档案安全防护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只有从制度上约束人的操作行为, 从技术上限制人的访问行为, 才能有效地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防护, 才能够促进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孙亮.浅谈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城建档案, 2013 (05) .

[2]王丽梅.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 2013 (06) .

[3]王金环.如何做好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工作[J].黑龙江档案, 2013 (03) .

[4]崔贵芳.浅谈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措施[J].山西档案, 2013 (S1) .

工程防护建设 篇9

为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支持下,2001年起江西省以上述珠江流域5县为主体,正式启动实施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以下简称珠防林二期工程),2011年起继续实施三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主要建设成效

以实施完成的珠防林二期工程为例。据各工程县统计,国家下达江西省珠防林二期工程建设总任务31 166.9 hm2,实际完成32 547.2 hm2,占计划任务的104.4%,建设内容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而据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成果资料,工程区2001年~2010年共新增森林面积14 831.0 hm2[1],森林覆盖率增加1.62%,林木蓄积量增加101.28万m3,林业“双增”明显;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由48.1万hm2减少到31.9万hm2,年固土量65.09万t、年保肥量2.47万t,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减少农作物受灾面积1.23万hm2,年增加农作物产量3.57万t,防灾减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144.90万个劳务用工,创造劳务机会收入1 159.20万元,而依托珠防林工程所发展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产值达10.58亿元,农民人均415元,对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林业地位也不断提高,部分县的林业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2 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2.1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

江西省、市、县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珠防工程建设,各级均成立了珠防林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系列政策、制度、办法,为珠防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与机制保障;部门之间形成共识,明确珠防工程的生态地位和民生影响,在信息共享、规划统筹、资金整合、责任分担等方面通力协作,为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全面落实经营主体

实行“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政策,将经营主体落实于山头地块,赋予明确的责、权、利。

2.3 切实保障经营者权益

政府规范土地流转,同步落实经营主体的林权,以法制手段保障经营者权益。

2.4 创新管理机制

引入“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质量终身制”等管理机制,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

2.5 注重林业科技推广

大力推行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造林模式,较好地改善了树种结构,使森林防护效益得以大幅提高;强化技能培训,积极推广应用实用林业科研技术成果,增加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造林成效。

2.6 重视生态产业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鼓励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相结合。如:安远县重视突托腊梅等乡土特色珍贵阔叶树种质资源培育利用,全南县培育多品种桂花,引入红花凹叶厚朴等特色树种发展芳香产业,均取得较好效果。

3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国家计划任务与规划任务差距较大

2001~2012年间,国家下达江西省二期、三期珠防林工程建设任务仅占规划任务的57.5%,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珠防治理区的规模效应。此外,国家未下达过低效防护林改造任务,忽视了现有低效防护林亟需改造的实际问题,与总体规划存在脱节现象。

3.2 投入标准偏低,影响工程建设成效

珠防林工程国家投资标准偏低,而工程区又属贫困山区县,地方配套资金筹措不易、来源不畅,使营造林特别是人工造林的单位面积投资标准降低,既影响了建设进度,也致高标准实施的愿望受到制约,延迟了工程建设成效的早日发挥。特别是抚育及后续的维护管理,因缺乏资金保障,要完全实施实属不易,存在“见绿不见效”进而沦为低效林的隐患。

3.3 缺乏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经费,科技支撑覆盖面难于拓宽

由于科技支撑经费来源缺乏,自筹资金有限,使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服务单位开展的科研攻关活动举步维艰,新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覆盖面不宽,技术培训也尚未建立常态化机制。加上个别工程县技术人员少、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影响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的提升。

3.4 招标、监理缺乏专项经费,已呈逐渐淡出之势

按规定,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施,一是工程建设中的人工造林国家投入为4 500元/hm2,占造林总投入的30%左右,仍属补助性质,大部分投入属经营主体的自有资金,自主经营;二是招投标和工程监理的工作经费没有专项资金列支,因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致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呈现逐渐淡出之势。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珠防林建设长效机制

制定、完善珠防林长效机制,增加后续人工中幼林和封育中幼林抚育、间伐,以及维护管理方面的资金补助;完善防护林采伐管理制度,明确成熟林主伐更新管理办法;在林地流转、加工利用、税收减免等方面,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精神制定或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建立更有利于珠防工程建设的利益分配制度,维护各方正当权益,确保工程建设成果持久发挥效益。

4.2 以低效林改造为重点,提高森林防护效能

工程区亟需改造的低质低效马尾松中幼纯林达7.46万hm2,该林地源自上世纪80~90年代“灭荒造林”,因长期无力改造,大部分已成长势差的“小老头林”或成林不成材的“甘蔗林”,“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现象较为普遍。因其林分仍然是工程县森林的主体,树种单一、优良生态树种(乡土阔叶树种)群落少、生物多样性差、火险等级高、病虫害多等诸多缺陷,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低下,林分改造压力日渐增大,已成为制约当地生态安全的瓶颈。因此,建议在安排工程建设任务时,充分考虑工程区森林资源结构现状特点,将低质低效林改造作为主攻方向纳入项目建设计划,并实行国家全额投资,全程维护,长期监管,以逐步建成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共筑南方地区(赣州)重要生态屏障。

4.3 设立科技专项,提高技术水平

一是开展低质低效林区、立地条件困难区(如紫色页岩裸露区、废弃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树种选择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以及优良乡土阔叶树繁育与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攻关;二是建立科技示范区,以示范效应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三是添置、更新硬件设备和技术软件,提高工程管理手段与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常态化的林业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和经营者的科技素质与业务技能。

4.4 提高补助资金比例,扩大项目支出范围

纵观十多年来珠防林工程建设历程,可见珠防工程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较低,自2011年起,国家虽对珠防林工程补助标准提高至人工造林4 500元/hm2、封山育林1 050元/hm2,但与当前实际建设投资相比仍有较大缺口,此缺口只能依靠经营主体自筹解决,但生态林工程相较于其它商品林工程因其经济效益较弱,社会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较难调动,势必要求其建设投资要以政府为主,建议国家对珠防林工程实行全额预算、全程监管,根据不同的区位、林种、造林树种、营造林方式和维护管理期限另行确定更合理的投资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中央投资补助比例,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给予特殊的补助政策,国家投入比例总体达到80%以上,对营造生态林、改造低效林等纯生态公益性项目实行国家全额补助;明确国家投资可以用于规划设计、检查验收、招投标、施工监理、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及日常管理等必要性支出;在国家投资预算中增加工程后续建设、维护和管理等经费列支,做到“造管并举、前后相续”,以稳定维持项目自身建设的可持续性,保障工程更好地取得和发挥预期效益。

4.5 巩固建设成果,对现行项目增资增量

另行增加国家财政投资,对2001~2010年的新造林分进行1~2次补充性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巩固建设成效;根据规划任务安排新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建设项目和建设任务,增资增量,以确保“双增”目标如期实现。

4.6 开展效益监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尽快建立珠防林工程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工程绩效监测与评估,及时分析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为工程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提供依据,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监测服务;尽快制定珠防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按照保护者得利、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对珠防林建设主体、经营者等林权业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维护珠防林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

4.7 放宽造林树种限制,适度增加用材林、经济林比重

工程县普遍反映在岩石裸露地、废弃矿区、紫色页岩区,以及乔木造林困难地段,由于立地条件较差,种植乔木树种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但有些灌木树种如夹竹桃、紫穗槐、胡枝子,以及葛藤、络石、金银花等藤本植物却可以正常生长。鉴于目前国家在珠防工程造林树种选择上只认定乔木树种,不认可灌藤植物的背景下,建议放宽造林树种限制,顺应适地适树规律、尊重经营者意愿,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藤则藤,尽力恢复植被,提高生态功能;建议在珠防林工程体系建设中,适度增加用材林、经济林的比重,兼顾森林三大效益,激励社会公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摘要:以实施完成的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为例分析江西省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总结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经验特点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后期工程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珠防林,建设,经验,对策

参考文献

工程防护建设 篇10

三维植被网护坡是指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等工程材料, 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 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根据边坡地形地貌、土质和区域气候的特点, 在边坡表面覆盖一层土工合成材料并按一定的组合与间距种植多种植物, 通过植物的生长活动达到根系加筋、茎叶防冲蚀的目的。经过生态护坡技术处理, 可在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覆盖, 在表土层形成盘根错节的根系, 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 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 减小孔隙水压力和土体自重力, 从而大幅度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2]。三维植被网护坡既满足了路基边坡坡面的保护和加固的要求, 又保证了路基不致于因雨水冲刷和气候变化而破坏, 同时还兼顾了道路景观和环境协调。因此, 采用三维植被网喷播植草技术对泉州迎宾馆一号路碎石质土边坡进行防护。

1 营养土配制及植物选择

1.1 营养土配制

福建土壤偏酸性, 大部分土壤pH值在4.5-5.5之间, 而适宜植物生长的pH值介于4.5-8.5之间, 因此营养土应适当偏酸, 具有对碱性的中和能力, 改善根系生长的环境。同时还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吸保水能力、保证植物生长的肥力, 以及环保、经济的特点。

取天然土壤, 根据土壤的性质, 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复合肥、木屑粉、泥炭、改性醋酸乙烯乳液等。粉煤灰可为植物提供可溶性硅、钙、镁等养分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复合肥可增加土壤肥力, 提高土壤的N、P、K含量;木屑粉会形成腐殖土, 使土壤既肥沃又保水;泥炭可增加吸收水份及养分的能力, 储存营养成分, 并缓慢地供给植物, 提高肥料缓释能力;改性醋酸乙烯乳液可提高土壤抗冲刷能力。

1.2 植物选择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日均温度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在5000-7700℃之间, 日照时数较长, 全年1700-2400小时, 霜期较短, 霜日少, 全年无霜期在260-340天之间。泉州雨量充足, 年平均降水量1100-2000毫米, 一年中雨季和干季分明, 雨季3-6月份, 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 10月份至翌年2月份干而少雨, 7-9月份雨量主要视台风影响大小而异。泉州气候的主要特征大体上夏长而热, 冬短而凉, 热量资源丰富, 霜冻威胁较轻, 生长期一般达到全年。水份条件充足, 植物生长的水热条件和许多喜暖植物的越冬条件都好。充沛的降水和温暖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植物生长快、种群非常丰富。

同时工程中植物种籽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①对土质要求不高, 适应气候能力强, 耐酸、耐碱, 耐寒冷、耐高温、耐干旱等, 生长能力强;②出芽迅速, 生长快, 根系长而发达, 绿期长, 能迅速覆盖地表;③生根性强, 成活率高, 并能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 有效固土;④价格适宜, 易于管理, 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 能与附近植被和景观相协调。

综上所述的泉州地质环境、气候特点等条件以及选择的原则, 本工程选用草本植物, 因其早期生长快, 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起点, 有利于初期表土层的形成, 且种植方法简单, 费用低廉。本工程中选用的草籽及其质量配比为:狗牙根70%, 百喜草20%, 高羊茅10%。

2 施工过程

2.1 设计方案

2.1.1 坡面处理:

坡面应顺直、圆滑、平整且稳定, 将坡面不稳定的石块或杂物清除, 不得有松石、危石, 边坡开挖凸出或凹进不应大于10cm, 否则应进行坡面处理。

2.1.2 回填改良土:

选用路基清表后适宜草、灌木种植、生长的耕植土或粘性土回填坡面, 整平, 填土平均厚度5.0cm, 整平后坡面应无悬空和空包现象。

2.1.3 挂网固定:

三维植被网在坡顶延伸0.8~1.0cm固定后, 埋入截水沟或土中至少0.5cm, 然后自上而下平铺至坡底, 相邻网与网间搭接宽度至少20cm, 网紧贴坡面, 无褶皱和悬空现象, 如图1所示。然后用钢筋做成“U”型钉进行固定, 坡面固定间距100cm, 坡顶间距50cm, 固定时, 钉与网紧贴坡面。

2.1.4 喷播草籽:

在填好土的三维植被网表面上喷播符合要求的草籽。

2.2 三维植被网的施工工艺流程

三维植被网的施工工艺流程:坡表修整→挂网固定→覆土→喷播草籽→覆盖无纺布→养护管理。

2.3 工程中施工要点

2.3.1

须保证土壤水份充足, 因为草种生长发芽需要适合的湿度, 而且过于干燥的土壤不利于草种的撒播, 容易发生滚滑, 因此应对土壤进行少量多次的浇灌。

2.3.2

将草种按配比称量好浸泡在清水中12-24h后进行撒播, 本工程中采用人工撒播的方式进行, 应少量而多次重复播撒。

2.3.3

施工过程正逢3-6月份, 泉州刚好处于雨季, 降雨多, 不利于草种的撒播生长, 因此撒播完应立即覆盖无纺布, 以保持水份, 减少降雨对种子的冲刷, 本工程中, 无纺布覆盖时间大约30天左右。

2.4 效果及分析

2.4.1

在撒播后10d, 草种生长情况良好, 发芽率达80%以上;40d后草种平均高度达10cm以上, 绿化效果显著, 此时植被具备较好的抗雨水冲刷能力, 从而达到绿化与固土护坡的效果。其效果如图2、图3所示。

2.4.2

浆砌片石护面墙和浆砌片石护坡造价约250元/m3, 挂网喷砼造价约140元/m3, 而三维网植草造价仅70元/m3, 因此与传统的浆砌片石护面墙、浆砌片石护坡、挂网喷砼等相比较, 三维网植草不仅可以达到固坡护坡以及绿化环境的效果, 而且还可以大大减少工程投资[3]。

3 小结

3.1 泉州地区水份充沛, 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 适用于三维网植被护坡的植物种群丰富;草本植物早期生长快, 有利于初期抗土土壤侵蚀, 有利于初期表层的形成, 且种植方法简单, 费用低廉。本工程实例证明, 草本植物护坡和绿化效果显著。

3.2 与传统的防护法相比, 本工程中三维植被网护坡不仅能够满足路基边坡坡面的保护和加固的要求, 兼顾了道路景观和环境协调, 而且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3.3 三维植被网中回填营养土有利于土质差, 特别是碎石质土边坡士壤的改良, 促进植物快速生长, 发挥防护功效。

3.4 泉州迎宾馆红线外配套道路市政工程一号路已于农运会前投入使用, 满足第六届全国农运会期间迎宾馆的接待要求, 并已通过竣工验收。

参考文献

[1]顾晶.三维植被网喷播植草技术在高速公路边坡上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2 (2) :155-156.

[2]张宝森, 荆学礼, 何丽.三维植被网技术的护坡机理及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1 (3) .

工程防护建设 篇11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98-02

引言

随着电力企业不断发展,信息化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化在为企业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安全风险。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化依赖性越来越强,尤其是生产监控信息系统及电力二次系统直接关系到电力安全生产;另一方面黑客技术发展迅速,今天行之有效的防火墙或隔离装置也许明天就可能出现漏洞。因此,建设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1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核心思想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分级、分区、分域”(如图1所示)。分级是将各系统分别确定安全保护级别实现等级化防护;分区是将信息系统划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两个相对独立区进行安全防护;分域是依据系统级别及业务系统类型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实现不同安全域的独立化、差异化防护。

2 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方针

2.1整体规划: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信息安全的风险和差距,制订安全目标、安全策略,形成安全整体架构。

2.2分步实施:制定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计划,分阶段组织项目实施。

2.3分级分区分域: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确定该系统的安全等级,省级公司的信息系统分为二级和三级系统;根据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划分为控制区(安全I区)、非控制区(安全II区)、管理信息大区(III区);依据业务系统类型进行安全域划分,二级系统统一成域,三级系统独立成域。

2.4等级防护:按照国家和电力行业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进行安全防护措施设计,合理分配资源,做好重点保护和适度保护。

2.5多层防御:在分域防护的基础上,将各安全域的信息系统划分为边界、网络、主机、应用、数据层面进行安全防护设计,以实现纵深防御。

2.6持续改进: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系统可能的脆弱性并进行修正;检查防护系统的运行及安全审计日志,通过策略调整及时防患于未然;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修补安全漏洞、改进安全防护体系。

3 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探索

一个有效的信息安全体系是在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运行的整体保障下,构建起来并发挥作用的。

3.1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是整个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基石,它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五个方面,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的建立尤为重要。

3.1.1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小组

建立具有管理权的信息安全小组,负责整体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审批信息安全方针,分配安全管理职责,支持和推动组织内部信息安全工作的实施,对信息安全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处置信息安全事件,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

3.1.2分配管理者权限

按照管理者的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对信息管理人员作级别上的限制;根据管理者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对工作调动和离职人员及时调整授权,根据管理职责确定使用对象,明确某一设备配置、使用、授权信息的划分,制订相应管理制度。

3.1.3职责明确,层层把关

制订操作规程要根据职责分离和多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自己的管辖范围。系统维护时要经信息管理部门审批,有信息安全管理员在场,对故障原因、维护内容和维护前后情况做详细记录。

(1)多人负责制度 每一项与安全有关的活动必须有2人以上在场,签署工作情况记录,以证明安全工作已得到保障。

(2)重要岗位定期轮换制度 应建立重要岗位应定期轮换制度,在工作交接期间必须更换口令,重要技术文件或数据必须移交清楚,明确泄密责任。

(3)在信息管理中实行问责制,各信息系统专人专管。

3.1.5系统应急处理

制定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管理办法,按照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及危害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全事件的等级,采取措施,防止破坏的蔓延与扩展,使危害降到最低,通过对事件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查找事件根源,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3.2 建立信息安全技术策略

3.2.1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防止非法进入机房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抑制和防止电磁泄露等采取的安全措施。

3.2.2 网络安全策略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防火墙技术。通过防火墙配置,控制内部和外部网络的访问策略,结合上网行为管理,监控网络流量分配,对于重要数据实行加密传输或加密处理,使只有拥有密钥的授权人才能解密获取信息,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2)防病毒技术。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对电力信息网络和二次系统的威胁除了黑客以外,很大程度上是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当今计算机病毒技术发展迅速,对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害。采用有效的防病毒软件、恶意代码防护软件,保障升级和更新的时效性,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安全检测系统。通过专用工具,定期查找各种漏洞,监控网络的运行状况。在电力二次系统之间安装IDS入侵检测软件等,确保对网络非法访问、入侵行为做到及时报警,防止非法入侵。

3.2.3安全策略管理

对建的电力二次系统必须在建设过程中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安全策略;对已投运且已建立安全体系的系统定期进行漏洞扫描,以便及时发现系统的安全漏洞;定期分析本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当前黑客非法入侵的特点,及时调整安全策略。

3.2.4 数据库的安全策略

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包括安全管理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和信息控制策略。但数据库的安全问题最主要的仍是访问控制策略。就访问控制策略分类而言,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策略。

(1) 最小特权策略: 是让用户可以合法的存取或修改数据库的前提下,分配最小的特权,使得这些权限恰好可以让用户完成自己的工作,其余的权利一律不给。

(2) 数据库加密策略: 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在存储和传递过程中不被窃取或修改的有效手段。

(3)数据库备份策略:就是保证在数据库系统出故障时,能够将数据库系统还原到正常状态。

(4)审计追踪策略:是指系统设置相应的日志记录,特别是对数据更新、删除、修改的记录,以便日后查证。

4、结束语

防护工程新技术 篇12

关键词:基坑工程挡墙,边坡工程新技术

1 引言

近年, 福建的经济发展迅速, GDP以年10%的速度向上递增, 2008年的GDP将突破1万亿;同时, 城市建筑业蓬勃发展, 交通、电力、铁路、市政、冶金等行业的大量投资, 给土木行业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的软土区域和丘陵地区, 地质结构较为复杂, 岩土与地基工程的新问题层出不穷, 也因此给广大的岩土与地基工程界的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和机遇, 同时也推动了我省的岩土与地基工程的快速发展。

基坑工程、挡墙工程、边坡工程等防护工程是岩土与地基工程中古老的内容和话题, 然而随着工程规模的增大、周边环境的复杂、开挖深度的加大、边坡防护高度的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防护工程亦是岩土与地基工程中最热点的问题所在。防护工程中计算分析原理不断完善、分析方法及软件不断更新, 同时防护工程新技术及新工艺等方面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2 基坑工程中的新技术

2.1 支护结构

众所周知, 基坑工程中传统的类型有放坡、土钉墙、排桩 (地连墙) +内支撑 (外拉锚) 、重力式水泥土墙。近几年, 随着工程规模和挖深的不断加大、周边环境的限制, 支护结构的类型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

(1) 复合土钉墙:在土钉墙中加设了超前支护---花管、木桩、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竖向构件, 既作为稳定计算中的抗拉、抗剪构件, 又增加了土钉墙护面的强度, 同时在需降水的工程中还可与止水帷幕合二为一, 统一考虑;在变形控制严格的工程中, 可适当设置预应力锚索、锚杆等, 以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在红线控制严格的场地, 可采用可拆卸锚杆解决红线问题。

(2) 新的桩型:在传统的人挖桩、冲 (钻) 孔桩、沉管桩的基础上, 尝试采用预应力管桩、大直径薄壁灌注桩、颈芯大直径水泥搅拌桩 (H型钢、钢筋砼桩) 等作为围护桩,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排桩技术的认识更深、应用更广。

(3) 新型水泥搅拌桩与锚杆组合支护结构:在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的基础上发展出与锚杆、锚索、花管等的组合支护结构, 成功地解决了一些特定条件下的基坑支护与止水问题,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支护结构在福建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应用较为成熟,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于2003年完成了该领域的科研课题工作, 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 钢板桩:基坑工程中, 以往拉森钢板桩、SMW工法 (H型钢, 内插于850mm的水泥搅拌桩内) 、拟SMW工法 (H型钢型号较小, 与水泥搅拌桩分开布置) 较为常见;近年从国外引进了Z型桩、U型桩, 其材料强度高、截面刚度大、止水效果好 (可不设置水泥搅拌桩等其他止水桩) 、安装灵活方便、施工效率高, 近年上海市及周边地区有不少的工程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5) 两墙合一技术:地下连续墙的优越性早已为世界公认, 在大深度基坑和复杂的工程环境下非它莫属, 唯其造价较高, 需综合考虑。迄今为止, 上海已在高层建筑和地铁车站等数十项工程中应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 广州、北京、深圳、天津、福州、杭州等地都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上海市在多个项目 (上海金茂大厦, 地上88层, 地下3层) 中采用两墙合一的技术, 即地下连续墙兼作地下室外墙, 甚至作为主体结构的承重墙, 同时承受竖向与水平向荷载。同时结合地下结构的逆作施工工艺, 将结构梁板作为内支撑, 节约了工程造价和施工工期, 减少了支护结构变形和周边场地的沉降。

(6) 组合 (上下) 支护类型:上放坡 (土钉墙) +下 (双) 排桩结构, 支撑布置为上内支撑、下外拉锚等在挖深较大的基坑工程实践中经常采用。

(7) 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地下室主体结构 (设计与施工) 之间三者的关系更趋紧密:土方开挖可采用岛式、盆式、分段、分层等的开挖方案, 并将其对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和受力变形的影响反应到设计图纸中;地下室主体结构的施工可采用逆作法 (或部分逆作法) , 并将楼层梁板作为基坑支护的水平内支撑, 将基坑支护与主体结构的设计统筹考虑;近年在若干超大 (深) 基坑实践中, 充分利用三者的关系, 实现了非支撑开挖技术。

2.2 支撑系统

锚杆技术:锚杆技术以其能为基坑开挖提供较广阔的空间优势, 在我国各地的基坑工程中广为应用, 目前, 在粘性土、粉细中砂、甚至饱和软粘土地层均有成功的应用。各地对其施工工艺、材料选用, 乃至拔除方法等分别作了深入研究。大的分类上有花管、普通锚杆、预应力锚索 (索) 、可拆卸锚杆等;成孔工艺上有锤击成孔、钻机成孔 (湿式、干式、套管跟进等) ;注浆上有一次、二次、多次 (分段) 注浆等工艺;现在锚固段扩孔工艺的应用也较为成熟。总之, 锚杆工程实践、施工工艺领先于其设计理论;但因施工不当, 也曾发生了若干起严重事故, 应予重视。

内支撑:可采用钢筋砼、钢结构支撑。钢结构支撑主要用于SMW工法、钢板桩、无楼盖换撑等支护工程中, 布置形式主要为对撑、斜撑;钢筋砼内支撑是较常用的支撑形式, 布置形式主要为对撑、斜撑、桁架、环 (圆) 形撑等形式, 在我省的应用中环 (圆) 形撑的最大直径已达100m以上, 最大轴力近20000kN。

3 挡墙、边坡工程的新技术

传统的挡墙结构类型有:重力式、加筋土、悬臂式、扶壁式、桩板式、锚杆式等;边坡结构类型有抗滑桩、刷方放坡、系统锚杆、框架地梁锚索等。近年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各工程特性, 发展出多种新的防护技术, 如墙背减压板技术的应用、钢筋砼箱体重力式的应用、新型加筋材料的应用、锚固技术、柔性主被动防护技术的应用、坡面生态防护新技术的应用等。

3.1 墙背减压板技术的应用

挡土墙结构中, 为了减少作用在墙背上的主动土压力, 可采用在墙背中部加设卸荷平台的办法, 我院在多个防护工程中使用了该技术并取得成功。基坑工程中水泥搅拌桩与墙后注浆平台组合支护结构形式是在传统的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中部, 从基坑开挖面根据土方开挖从上而下分层钻孔、灌入封闭泥浆、插入注浆管、泥浆凝固后分段注浆, 得以在墙背中部形成一个“配筋”水泥砂浆刚体平台, 并通过注浆管 (同时兼作受拉筋) 和注浆浆液, 使得水泥砂浆刚体与水泥搅拌桩挡墙形成一个整体, 起到卸荷减压平台的作用, 同时由于整体挡墙增加了卸荷平台上方的土体自重而大大加强了挡墙的稳定性。顺昌变电站的高挡墙工程, 采用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板墙结构, 该现浇钢筋砼板墙高近20m, 为了减少板墙后的土压力, 在一定高度处设置了减压平台板, 以减少板墙厚度、减少局部稳定计算中所需的锚索承载力,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2 新型重力式挡墙

钢筋砼箱体重力式:采用现浇钢筋砼形成一定宽度的箱体, 该箱体由前板、后板、底板、连接前后板的连系梁组成, 而后在箱体内分层填入土层, 由箱体和其内的填土形成一个重力式挡墙, 抵抗边坡的滑移、倾覆。这种挡墙的施工较为传统、成熟, 仅涉及钢筋砼和填方工程;质量容易控制, 填方质量要求可适当降低;同时挡墙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优良。

“柔性”重力式挡墙:格宾石笼挡墙、生态土石笼挡墙, 其原理类似于李冰治水中采用的竹笼内填石头, 该结构在较大 (允许范围) 的沉降和水平变形范围内不影响其使用功能。格宾石笼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被覆涂层以锌为主的软钢〉制成, 为达到加固结构的功效, 全部边缘部分皆采用直径更粗的金属丝镶边。生态土石笼由不锈钢组件和热浸镀锌钢棒组合而成的笼型产品, 其刚度略大于格宾石笼。石笼筋材的高强度和抗腐蚀性能保证了工程的长期稳定;整体性、柔韧性 (抗变形能力) 和良好的压载能力能够达到防护的根本目的;透水性从长期上实现工程和自然的统一, 工程更加稳固;其填充材料可就地取材, 同时粗糙的表面利于植物的生长, 利于生态环境。

3.3 新型加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

在填方的挡墙和边坡工程中, 加筋土挡墙由于其施工简便、抗拉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生态环保、造价合理等特点, 其一直是工程师优先重点考虑的一个方案, 并广泛应用于建筑、水利、交通、市政等系统, 也因此进一步促进加筋材料的技术和材料的发展。

土工格栅:国内单向聚丙烯 (PP) 土工格栅的抗拉强度已达到200kN/m, 单向高密度聚乙烯 (HDPE) 土工格栅的抗拉强度已达到160kN/m;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的抗老化、抗紫外线的耐久性完全可满足工程需要, 设计使用年限可达50年以上。国内已有多个加筋土挡墙高度超过50m的成功实例, 如四川锦屏水电站等;省内在建或已建的加筋土挡墙最大高度均已超过30m。

钢筋网片、钢丝网片加筋材料:随着钢材在土壤中防腐蚀等耐久性问题的解决, 防腐钢筋及钢丝作为加筋土挡墙中筋材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 同时对其的作用机理、工作性能、破坏模式、施工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用钢筋网片作筋材的加筋土挡墙由预制大面积砼面板 (1~3m2) 、钢筋网片、连接件、填料、排水虑材等组成;钢筋网片一般为由热镀锌的钢筋焊接而成 (工厂制作) 的“梯形”网 (纵向主筋+横向固定筋) ;填料一般由能提供较大摩擦力的砂、细石等粗颗粒料为主;目前国内最高的工程实践已达30m以上。用锌铝合金涂层钢丝网片加筋的挡土墙一般是加筋材与护面合二为一, 省去了土工格栅加筋挡墙中的护面土 (砂) 袋, 省去了钢筋网片加筋挡墙中的护面板, 同时护面可方便进行下一步的生态防护。

3.4 柔性主、被动防护技术

SNS (Safety Netting System) 系统是瑞士布鲁克集团所独家拥有的、以高强度柔性网 (菱形钢丝绳网、ROCCO环形网、TECCO高强度钢丝格栅) 作为主要构成部分, 并以覆盖 (主动防护) 和拦截 (被动防护) 两大基本类型来防治各类斜坡坡面地质灾害和雪崩、岸坡冲刷、爆破飞石、坠物等危害发生时间、位置难以准确预测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柔性材料的易铺展性和高防冲击能力, 实现了系统产品的标准化和最优化;实现施工安装和维护的简单快速化;充分利用系统的开放性, 将工程治理与环境保护和改造融化为一体;采用热镀锌的钢丝绳和钢丝或锌铝合金涂层钢丝来确保系统较长的防腐寿命。

意大利MACCAFERRI (马克菲尔) 被动落石防护系统, 包括网面覆盖防护系统、防护栅栏、加筋土防护堤三种技术, 该系统不影响落石的滑落和崩解, 而是通过将落石集中储存起来的方法来消除落石对基础设施的破坏, 以及对生命的威胁。与SNS系统类似, 该防护技术的设计影响因素有三个:落石的大小、落石的能级、落石防护栅栏和落石防护堤的摆放位置。

加筋麦克垫是一种加筋的三维土工垫, 它是将立体聚酯材料挤压于机编六边形双绞合钢丝网面上形成的, 钢丝采用镀高尔凡 (5%铝-锌合金+稀土元素, 亦可覆塑) 进行防腐。支挡结构中, 但可与锚杆等结构结合使用, 形成有效的柔性防护系统;同时。由于三维网的存在, 在其上进行喷播植草, 成活率高。

3.5 锚固技术

近年来, 随着岩土锚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和工程实践的发展, 我国先后颁发了国家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 (GB50086–2001) 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岩土锚杆 (索) 技术规程》 (CECS 22:2005) 。在上述规范中, 集中反映了我国岩土锚固领域的新成果与新水平, 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接轨, 并在锚杆类型与锚杆设计等方面还有所创新。

(1) 锚杆承载力:

国外, 如德国、澳大利亚的高承载力预应力锚索的极限承载力已达16000kN以上;国内在三峡船闸边坡、潘家口大坝等水利工程中预应力锚索 (杆) 的承载力设计值已达6000~8000kN, 在交通系统的高边坡治理中1000~3000kN以上承载力的锚索 (杆) 已很常见。

(2) 锚杆结构类型:

在传统的全长粘结型、拉力型、摩擦型、机械预应力锚杆的基础上, 压力型、荷载分散型、中空注浆等锚杆的研究亦相当深入并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的防护工程中。

(3) 锚杆杆体材料:

杆体材料有普通II、III级钢筋、高强度精轧螺纹钢、高强钢绞线, 近年在土钉墙中还尝试应用了可抗腐蚀的Parawreb聚脂织带等新型材料。

随着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 岩土锚固中的以下若干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技术创新:岩土锚杆的结构形式与传力机制;各类地层中预应力锚杆固定长度粘结应力分布特性与固定长度有效因子;扩体型锚杆及其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锚杆的腐蚀与防护;锚杆的长期工作性能与锚固工程的安全评价;地震、冲击荷载等条件下锚杆的性能;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锚杆 (索) 锚固效应与力学作用的模拟方法。

4 结束语

如上所述, 近年, 基坑、挡墙、边坡等防护工程的新技术及新工艺也不断涌现;防护工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 并具有很强的区域个性, 在工程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应充分了解技术现状与发展水平, 在方案上应强调概念设计、经验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4]苏自约, 阎莫明, 徐祯祥, 岩土锚固技术与工程应用,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景区建设下一篇:宫颈环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