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建设

2024-07-20

景区建设(通用12篇)

景区建设 篇1

摘要: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周末旅游市场崛起。本文从周末游客信息需求与节假日时期的差异入手,结合周末信息服务现状,浅谈作为旅游信息提供者的旅游景区应当如何应对。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民休闲旅游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的支持下,休闲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起来。休假制度的完善、带薪休假的推行以及每周2.5天弹性作息政策的提出与试点,使得周末旅游市场成为休闲旅游市场中地位重要。再则,信息化时代,游客信息需求对于旅游者决策与购买具有很大影响(李莉,张捷,2013)。智慧旅游、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使得旅游信息服务日益多样化。而旅游景区作为提供旅游信息服务的主体之一,有必要认识到周末游客信息需要与节假日时期的差异,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二、周末旅游市场游客信息需求与节假日时期的差异

与节假日旅游供需不平衡、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旅游服务质量下降(覃江华,2003)不同,周末休息旅游市场具有适应消费者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等优势。总体而言,周末休闲旅游市场与节假日旅游市场存在较大差异(胡善风,2009),其游客旅游信息需求也应不同,为了验证这个观点,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

笔者从游客信息需求内容、信息认可程度、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设计了问卷,于2015年十一“黄金周”及2015年12月若干周末在南京夫子庙景区进行发放。正式调查前试发放问卷39份,量表经SPSS分析Cronbach'sα为0.835,为可接受的信度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对比研究,发现了以下结论:

(一)周末游客可搜集到的旅游信息少于节假日游客,对于现有旅游信息服务评价一般,低于节假日游客。通过李克特量表分析,节假日游客对于信息内容的丰富层度(4.43)、信息的可信度(4.31)高于周末游客(3.27,3.19)。究其原因,与节假日旅游局、旅游景区相关信息发布多,可搜集到的信息较多关联较大;也和“黄金周”节假日游客对于热门著名景点的关注度较高相关。而周末游客认为旅游信息上存在着相关信息少、内容陈旧更新慢、权威性差等多种问题,对其满意程度较低。

(二)周末游客对于近距离知名度一般的景点关注度高于节假日游客。调查发现,节假日游客出行选择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占(65.36%)、本城市休闲娱乐中心(22.71%)、近距离知名度相对较低的景点(11.93%)。而周末游客对于临近省市知名度较低的旅游景点选择占(37.69%)远高于节假日时期。

(三)周末游客对于购物、娱乐等较高层次的信息需求高于节假日游客,多样化程度高。节假日游客对于食住行等基础旅游信息关注度较高,需求更为迫切。而周末游客的信息需求则更加多样,对于优惠产品、特色活动、娱乐场所、社交学习等信息内容更为关注,还进一步深入,会结合自身爱好对于特殊信息有着一定需求。

(四)周末游客对于信息的及时性、特色性要求高于节假日游客。节假日时间相对固定,游客对于不同时段的旅游信息要求度不高(3.16),更强调的是常见普遍且较多人提及的信息。周末在时间选择上更为多样,对于不同季节、不同特殊节日的相关旅游活动可接触的可能性更高,信息需求程度也相应提高(4.09)。

(五)周末游客在旅游途中搜索旅游信息的频率高于节假日游客,通过移动设备搜集旅游信息的频率也更高。周末游客倾向于旅游途中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搜索信息;而节假日游客会在旅游前进行更为详尽的信息搜索工作,虽然旅游途中也会用到移动设备搜索,但在信息上准备更周全。

(六)周末游客对于旅游信息服务要求更高,旅游信息对其影响较大,即兴而游得几率更高。周末游客时间较为充裕,旅游节奏更慢,进而更希望旅游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接受信息的过程贯彻旅游活动始终。周末游客获取近距离景点相关信息即兴而游得几率高达73.28%,而节假日游客则因长期准备出游计划,看到相关信息即兴改变原计划的可能性相对角低。

三、周末市场旅游景区信息服务建设策略

旅游景区既是旅游信息的来源之一,又是旅游信息影响的对象。对于景区而言,旅游信息是其提供全方位服务,传播景区实况,做好相关宣传工作,打造旅游品牌不能忽视部分。因而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建设必不可少,周末旅游信息上的空缺更需要弥补。

(一)加强官方信息宣传,提供权威信息

旅游信息来源纷杂,旅游者辨别难度大,周末旅游市场尤是。景区可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通过官网、官方微信、微博、入驻相关的旅游平台等方式,将最真实可信、全面丰富的信息传播给旅游者。

(二)调查游客特征,针对性提供信息

不同景区定位不同,游客偏好不同,需要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查,了解目标客户的特征,结合客户真正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例如摄影爱好者,可提供相关的摄影技巧、最佳取景点等旅游信息。

(三)提高科技化程度,多样化旅游信息方式

旅游信息提供不仅是游客未到景区之时,更要贯彻旅游活动始终。旅游前,可以利用各种社交媒体进行宣传,也可通过虚拟景区、VR景区等特殊方式从多个角度展示旅游信息。旅游过程中,可调动游客多种感官,通过音乐、美食、花香等方式,让游客获取更为立体的景区信息。

景区建设 篇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决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我国旅游业新一轮腾飞确定了方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进入了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等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旅游业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和迎接新的挑战成为我国旅游景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智慧景区”的建设是我国旅游景区未来发展之路,是在新形势下我国旅游才的重大战略。

一、“智慧景区”的概念和内涵

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主要思想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智慧景区”是在“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这一重大背景的基础下,结合景区特性,运用人类最新文明成果,构建智慧网络,实现景区智能化发展;将最新管理理念同最新技术成果(尤其是物联网)高度集成,全面应用于景区管理,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换言之,“智慧景区”是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区管理系统。

“智慧景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物联网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和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

2、对游客、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

3、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改变景区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景区管理业务流程;

4、同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IT公司等建立战略联盟,运用众人的智慧集结众人的力量管理景区;

5、智慧景区建设的目的是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游客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景区管理手段、思维和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建设已成为21世纪景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也给旅游景区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旅游景区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有长足的发展。

2、打破“数字景区”建设瓶颈的需要。

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数字景区”建设以来,全国已有多家景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其所存在的瓶颈有:一是系统未能集成,无论是监测、运营还是景区内部管理,都是孤立系统;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不能有效进行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三是缺乏资金,“数字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巨大,景区财政难以支撑。

3、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包括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只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才能确保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最终实现景区社会的可持续。旅游资源和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长期受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制约,但只要能及时、全面、准确获取景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游客等方面的信息,旅游景区管理者就能做出准确的决策和调控,从而缓解该矛盾,实现人地和谐。因此,建立健全规范、高效、有序的信息化架构、优化业务流程、创建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团队、建立集众家之长的战略联盟对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智慧景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还需要将信息技术同科学的管理理论集成,更重要的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系统思考的思想和能力。智慧景区的建设是对景区硬实力和软实力全面提升,其建设举措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和危机管理。

(一)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景区”建设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它是指以系统工程、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为依托,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商务(EB)、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搭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使之成为旅游景区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景区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实现对景区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度的智能化,及时、准确、全面地为旅游景区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游客能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数据库。建立内容全面、丰富、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是景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物联网。物联网建设是景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景区管理自组织系统形成的关键。旅游景区应通过建设物联网实现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行迹和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实现景区可视化管理。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动态地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旅游地理信息的多媒体信息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旅游景区可以分析景区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预测其发展演变方向,从而实现对人和自然的最透彻感知。

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门禁系统。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融合,掌握游客行为规律,提高游客管理水平。

景区网页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景区网页建设时要注意以下方面:(1)丰富网页功能;(2)根据旅游景区自身客源市场增加或完善英文、韩文或日文等网页版本;(3)加大网站维护力度,及时更新网页信息;(4)建立景区与游客网上交流平台。此外,旅游景区应开发和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通过网上办公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或缩短办事流程;减少信息流转环节,提高信息发布速度;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

网上营销系统。一是景区网站;二是通过与权威网站合作,开辟旅游营销专栏;三是通过运用WebGIS技术实现网上营销。此外,旅游景区在进行网上营销时还应细分客源市场,做到有的放矢,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旅游景区可以通过预订分流、门禁分流和观光车分流实行三级分流。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能够均衡游客的分布,降低游客对资源的破坏,有效确保游客的满意度,对缓解景区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决策平台。旅游景区应在监控指挥中心建设综合决策平台,通过景区信息管理平台综合集成处理景区信息,使景区的保护管理、利用发展工作全面进入可视化的智慧阶段。

(二)学习型组织创建“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一支具有团队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团队,这支团队既有掌握最新技术的技术人才,又有懂管理的管理人才,还要有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这样的管理团队。旅游景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包括以下内容:以建立“智慧景区”为共同愿景,改变“靠山吃山、铁饭碗”等不思进取的心智模式;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深度会谈为学习模式,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其个人超越,培养其系统思考意识和系统思考能力。

(三)业务流程优化

旅游景区传统业务流程信息传递迟缓,运行时间长,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组织缺乏柔性,制约了“智慧景区”建设的步伐。旅游景区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游客的利益和资源的保护为出发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管理理论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旅游景区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包括观念再造、工作流程优化和再造、无边界组织建设,工作流程优化主要指对游客管理、办公自动化和智能监测等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四)战略联盟“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旅游景区同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IT公司等通过签订协议契约而结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节省成本、积聚资源、降低风险、增强旅游景区竞争力等优势,还可以弥补建设“智慧景区”所需资金、技术、人才之不足。旅游景区在建立战略联盟时需要认真选择战略伙伴,还应对战略联盟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有效防止因竞争和战略转换等因素影响战略联盟的稳定性。

(五)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机是“智慧景区”建设成败的试金石。“智慧景区”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景区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旅游景区应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智慧景区”建设的冲击,避免或减少对游客、社区居民、景区工作人员的人生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实现旅游景区健康有序发展。

顿岗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建设 篇3

该镇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进中汇农业产业园建设,壮大马蹄产业,努力打造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启动省道S244线七北后坑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加快生态、休闲、观光的绿色农庄扶持发展,着力打造户外运动的绿色生态纯天然氧吧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顿岗“一路一带”旅游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关于加快顿岗镇宝溪李花基地建设的意见》,推进顿岗宝溪赏花基地建设,着力推动李花休闲度假景区项目,带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加快周所竹林同庆围开发利用,完成竹林同庆围维修,发展围楼民宿旅游产业。

目前,全镇旅游景区建设日趋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态观赏、果林观光、农村度假、庄园式、基地型为主体的绿色农庄经济带建设,实现全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景区建设 篇4

一、研究背景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达到及时发布、及时了解、适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自IBM公司推出“智慧地球”理念及“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之后,“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创新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探索也应势而起。2014年,国家旅游局又将该年份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如何抓住这一契机,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智慧旅游”的智慧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整体发展能力,是我国及各地旅游业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镇江紧紧围绕市“智慧镇江”的发展目标,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旅游收入1000亿、信息化发展水平国内领先、初步建成旅游资源配置合理、功能配套齐全、产品开发有特色,旅游经济核心力增强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为此,自2010年3月起,镇江就在全国率先展开智慧旅游的研究。2011年5月,“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落户镇江,镇江完成了中国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总体构建工作。2012年5月,镇江亦成为国家首批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可见,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智慧旅游已成为镇江旅游业发展、大旅游格局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必要性分析

镇江“三山”景区,坐落于镇江市北部,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历史底蕴浓积深厚。完善“三山”景区智慧旅游的品牌构建,对于镇江市智慧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镇江“三山”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的最佳切入点。

2013年1月,镇江荣获住建部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建设智慧旅游可以更好的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扩大智慧城市的建设效益。

(二)智慧旅游建设是镇江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镇江不仅需要支撑全国的智慧旅游建设,而且在建设和运营智慧旅游项目方面需要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城市作出标杆。

(三)智慧旅游是旅游景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决条件。

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景区只有大规模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大力开展智慧旅游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扩大景区销售、改进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并以此确定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的服务,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四)智慧旅游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以智慧旅游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将改变传统旅游业的消费方式、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模式,从而促进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运营模式发展,因而智慧旅游即成为旅游经济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智慧旅游是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和《江苏省“十二五”智慧旅游发展规划》都明确规定了“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两大建设将成为旅游产业在新时期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因而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智慧旅游项目的建设运营必然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打造“三山”景区智慧旅游示范项目,镇江可以有效整合景区各类旅游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景区智慧旅游的支撑及服务体系,提高旅游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的“智慧化”水平,从而实现构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景区智慧旅游典范的目标。

三、建设总体框架

镇江“三山”景区智慧旅游的方案总体架构概括起来可表述为“一个体验馆,三大智慧旅游体系”,即智慧旅游体验馆、智慧营销体系,智慧服务体系,智慧管理体系(图1)。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一)智慧旅游体验馆

“三山”景区智慧旅游体验馆运用全息影像、互动投影、3D等科技手段,从景区自然资源、文化、历史、旅游产品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景区的旅游特色。“千年舍利,盛世重光”。该体验馆采用莲花造型设计方案,以球幕中央展厅为建筑中心,外围环绕金山厅、焦山厅、北固山厅、三山全景体验厅、3D全息体验厅5个展厅。

中央展厅:即为布置在展馆中央位置、气势恢宏的巨大球幕。播放内容以三山景区全景航拍影片为主。球幕从观众面前延至身后,并伴有环绕立体声,使观众具有如置其间、身临其境的效果。

金山厅:即为3D环幕影院。以演绎“梁红玉击鼓战金兵”、“水漫金山”等发生在金山的经典故事影片为主。

焦山厅:通过互动投影橱窗、虚拟翻书等方式实现与游客的旅游体感交互。游客可以用手指交互临摹书法作品,交互投影展示佛教禅宗等历史文化内容。

北固山厅:以展示融合虚拟数字场景和实景的方式来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如古甘露寺刘备招亲等历史故事等。

三山全景体验厅:该展厅为3D全景数字的旅游体验走廊。游客可以虚拟体验在游船上游览三山的全景式体验。不同景区着重渲染不同的主题,如爱情(杜十娘、白娘子、七仙女和梁祝),佛教文化和抗击外敌等等文化历史典故。

3D全息体验厅:全息空中成像和投影展示亦真亦幻的千年佛指舍利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三山”景区智慧旅游体验馆,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除金山、焦山、北固山之外的全新旅游景点,通过打造体验式旅游的体验平台,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另一方面助力于打造出景区品牌形象的同时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体验馆给景区带来的回报主要包括:提高媒体关注度、促进景区品牌推广;丰富经营项目内容,提升游客数量,促进收益增加;景区周边商家的有利带动(餐饮、酒店、娱乐、文化项目等);以及关联景区带动等。

(二)智慧营销体系

按照深度挖掘镇江三山风景区本地特点,精准定位;根据旅游特点,找到营销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确定旅游推广主题,找到最适合的营销活动以及手段;设计旅游产品与推广主题进行匹配;营销渠道应要尽量多样化的思路构建镇江“三山”景区智慧营销体系(图2)。

1、电子商务网站

“三山”景区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在于:目的地营销平台、景区信息发布、旅游产品介绍、旅游服务内容、旅游商品在线预订及购买、游客在线咨询、最近活动介绍、与现有门户网站进行融合。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一方面丰富景区旅游产品、增加游客数量、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促进景区资源整合、提高景区管理效率、提升游客体验;同时亦可延伸和扩展“三山”景区品牌影响力,提升景区品牌形象。

2、票务分销系统

“三山”景区票务分销系统的功能在于:旅游信息管理(如景区介绍、旅游产品介绍、旅游服务信息、旅游活动介绍);渠道商管理(如价格政策、账户管理、订单管理、统计结算、旅行社团队管理);电子商务管理(如营销活动管理、销售活动管理、购物信息管理);后台管理(如第三方接口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该系统一方面帮助景区高效管理分销商及其销售,并通过数据分析,提高景区营销推广活动的准确性、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原有物流配送的流程和降低相应物流成本,以低成本的方式获得广阔的销售渠道。旅游渠道商则可以通过该平台,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广泛的旅游产品资源,简化产品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3、票务验证系统

景区票务验证系统是电子票务交易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在电子票务交易中负责验票码的生成、编码、发码、验码、管理,以及签发数字证书、确认用户身份等网上电子交易安全服务,是连接景区与分销商的公正、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镇江“三山”景区票务验证系统具有保密性好、防止伪造、收费管理全面电子化、可靠性高、维护简便、适应性强等特点。同时,系统也具备实时发售各类电子门票、检验其真伪性与有效性;实时订单状态改变与财务分账、实时、准确查询和统计门票发行的数量、销售额、类别、时间及流量,并打印报表;通过计算机统计报表处理,得知游客流量分布情况,合理安排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以达到企业内部的科学化管理等功能。

4、三山一卡通

三山一卡通系统指在景区范围内凡是需要身份识别或消费付费的场所(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餐饮等),仅需随身携带的一张IC卡,便可以实现在旅游中的购物、游玩与消费等活动。一卡通的设计遵循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原则。该系统除了为持卡人提供预付购卡、充值、持卡消费外,其功能还涵盖了消费(交易网络、保障安全、认证消费、放心消费、实时余额、短信提醒)、服务(参与售卡、充值、查询卡片余额、历史交易、补卡、换卡、退卡)、管理(售卡报表、充值报表、消费报表)、运营(卡状态管理、销售、库存、消费金额管理)等多个方面。该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保障了游客的旅游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为商户带来更多的消费者,促成低成本品牌推广营销的实现。此外,该系统也为景区实现精准营销和定制需求提供有力依据。

(三)智慧服务体系

1、智慧导览系统

“三山”景区智慧导览系统利用专业导游软件、结合LBS位置技术,向使用者提供专业的导游导览导购、景区深度信息、精美旅行手绘地图、语音播报、签到分享、行程足迹记录等全方位旅游服务。相较于传统导览机,该系统的优势在于:(1)屏幕更大、体验更好;(2)功能更强大、内容更丰富;(3)内容、服务更新快,可扩展;(4)有人员定位功能。相比于智能手机,其优势体现于:(1)导览内容更加丰富,可以添加全景、视频内容;(2)提前预装,不需要繁琐的安装过程;(3)离线模式,对网络要求低;(4)有人员定位功能。

2、虚拟旅游系统

该系统应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传感网、无线宽带、云计算技术和三维电子地图信息技术,开发建立跨平台“虚拟旅游”系统平台,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智能终端都可以获取或查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景区景点和资源,系统平台可以兼容不同屏幕的智能终端,从实景三维、电子地图、线路地名三个角度向游客提供景区的实时信息、展示虚拟旅游。

3、信息发布系统

该系统为旅游出行者提供景区信息发布、旅游路线指引、旅游产品介绍等功能。系统将在主要的交通道路、旅游景点等地建设互动玻璃橱窗、触摸查询一体机及LED显示屏。查询及显示内容包括温泉、周边酒店信息推荐、景区天气、景区空气质量、当前游客入园数、客流疏导信息、景区宣传视频等。

4、景区云呼叫热线

该系统通过提供全国统一的接入号码,形成景区统一的旅游服务热线。其功能主要包括:自助语音服务、旅游业务办理、商务代订服务、VIP用户咨询服务、旅游监督投诉等。该系统的优点一方面在于能够让景区摆脱自行建设呼叫中心的所带来的高投入、难维护的困境,另一方面只要有一定的网络环境(比如ADSL),一台电脑,有声卡和耳麦,就可以快速搭建呼叫中心,并且也可以在移动终端上架设(比如IPAD、智能手机),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5、智慧酒店系统

智慧酒店的理念在于将酒店打造成低碳、节能、环保、智能的现代化酒店的同时,为宾客提供周到、人性、贴心服务。“三山”景区智慧酒店系统利用先进物联网技术,对酒店的大堂、客房、会议室、餐厅、咖啡厅、酒吧、多功能厅等场所进行全面感知,实现灯光、空调、电视、音响、窗帘状态、门窗状态等远程控制及智能联动,让宾客时刻感受如影随形的贴身服务。该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智慧型旅游(如旅游信息推送、虚拟景点浏览、订票服务、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租车服务)和智能化服务(如客房智能控制、电视门禁、智能会议系统)两大方面。

(四)智慧管理体系

1、客流监控系统

该系统由视频采集传输单元、客流统计服务器、分析决策软件三部分构成,融合视频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于对景区特定通道或区域的客流量的统计,智能化获得景区在任意指定时段单向或双向客流量以及人群流动特点等数据,通过对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客流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比,为景区管理人员提供客流分析的详细图表信息。系统功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营管理:实时客流查询;客流滞留人数统计;历史数据查询;根据景区客流量变化,调整工作人员分布;区域管理(进出口、重要景点、重点区域等);统计管理(时、天、周、月、季、年)。(2)决策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掌握客源规律,制定经营及推广决策;通过客流人群对各景点的访问数,对各景点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建设;统计不同区域客流变化状况,合理调整景区结构。(3)绩效评估:通过对客流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景区经营效益。

2、舆情监控系统

该系统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旅游类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从发现舆情信息、分析舆情信息、通知舆情信息三个环节实现对景区游客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景区全面掌握游客动态提供分析依据。景区可以借助该系统及时了解游客对景区资源、管理、产品、服务等各方面的评价及建议,从而为实现精准营销及深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旅游广播系统

该系统在为游客休闲旅游提供优雅、闲适旅游环境的同时,亦可在紧急时刻作为紧急信息播报平台,为景区的安全管理提供有利保障。“三山”景区旅游广播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分区域控制:可以按区域控制播放内容。(2)模式控制:平时播放具有景区文化特色的背景音乐,有紧急需求时可以作为公共广播使用。(3)外形控制:针对不同地域的特点,可将广播系统终端的外形设计成树墩、熊猫、蘑菇等不同外形,提升景区美感。

4、综合指挥中心

“三山”景区致力于逐步构建统一的景区指挥监控平台,实现对景区旅游的远程监控、集中调度、统一指挥。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接警网络系统、综合显示系统、传输系统、景区三维GIS系统、景观管理系统以及视频监控系统。

5、环境质量监测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外出旅游已经逐渐由观光游向休闲养生游过渡,游客选取旅游目的地时,除了景区资源和服务之外,也越来越关注景区的卫生与环境。作为旅游景点来说,只有从自身的环境问题开始抓起,才能更好的促进景区的发展。目前,“三山”景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负氧离子浓度数据采集和空气质量信息发布。

五、结语

镇江市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通过上述科学的智慧旅游总体架构设计,顺利地推进了智慧旅游建设的进程。镇江市“三山”景区智慧旅游的一期工程,包括景区电子商务网站、票务分销系统、票务验证系统、景区一卡通系统、智慧旅游体验馆、信息发布系统、景区云呼叫热线以及综合指挥中心的建设等,已于2013年底全部完成,同期快速推行景区的营销、推广计划。二期工程,包括智慧导览、虚拟旅游、环境质量监测、客情分析(完善)、旅游舆情分析系统、旅游广播系统的建设等,已于2014年底全部实现。2015年将继续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与完善。

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 篇5

品牌是目的地的一张独特名片。进入21世纪之后,战争、疾病、灾难等无一不对敏感的旅游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创造知名度,推广环保、友好、安全的目的地形象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因此,旅游目的地品牌也成为目的地应对危机、恢复重振的基石。

野三坡风景区位于河北省涞水县西北部,太行山与燕山的交汇处,地处京、津、冀黄金三角的核心地带,80年代初,野三坡还是一个“山高坡陡石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贫困山区,1984年开发,1986年正式开放以来,历经30年历程,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使景区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景区。

一、品牌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还依靠政府的决策和主导作用。野三坡要在品牌管理上致力于创新,全面推行政府主导的品牌建设。

(一)创新体制

旅游景区目前被众多部门管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造成了旅游景区管理上的混乱和低效,使得某些旅游景区为了获得片面的经济效益,忽视联合协作,景区之间因为信息之间沟通的不畅,致使区域景点条块分割,建设重复雷同。野三坡景区历经多年的发展,2001年,涞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旅游局合并,管委会主任由副县级领导兼任,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旅游局局长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景区所在乡镇的党委书记兼任管委会副主任,县直各职能科局在管委会设立职能所站,接受管

委会统一领导。管委会的成立,使风景区由分散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由单一管理转向综合管理,由部门管理变为政府管理,形成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的新体制,(二)加强管理

完善监管体系。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结合野三坡实际,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规定》、《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禁止放牧的管理规定》等20余项相关管理办法与规定,内容涵盖规划、建设、环保、土地、林业、水利、烟花爆竹、环境卫生、交通运输等,并严格实施;引进并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使景区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步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规范服务管理。实行服务承诺制,推行规范化服务。与景区乘骑经营户、餐饮住宿单位、水面经营单位签订经营责任书,并由综合执法、行业管理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提高了诚信文明、规范服务的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不让一位游客受委屈”的服务理念,实行人性化服务,细微化服务。

积极推进景区相关服务标准的制定。2009年8月由野三坡管委会和涞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起草的《农家院服务质量规范》,经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通过,在河北省范围内推广,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加强农家院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地方标准与依据。

加强环境管理。建立了“保洁分区、工资倒扣”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对管理人员要求达到“三无”(无一个烟头、无一片

废纸、无一个垃圾袋)。倡导维护环境卫生“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义务”,每名员工都是“四大员”即:环卫员、安保员、导游员、宣传员,营造了洁净、舒适的景区环境,形成了长效卫生管理机制。2005年河北省在野三坡召开现场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了百里峡景区“保洁分区,倒扣工资”的管理经验。

加大环卫投入力度,2007年以来,景区新增仿生态分类垃圾桶600余个,足额配备清扫器具,垃圾日产日清,集中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重点部位定期消毒。投资1100余万元新建5星级厕所2座,微生物发泡式生态环保免冲厕所20处,水冲厕所10座,均达到星级标准。

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巡查日常化、制度化,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对安全设施、特种游乐设备进行专项安全检查,重点部位、重点管理、重点监控。投资300万元在百里峡景区建立了信息化电子监控系统,对景区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实时监控,并设立专人管护。景区派出所、保安处24小时定岗在位,治安防范工作完备。与120、110协同联动,构建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制定了《景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设立救援电话,建立应急救援分队,配备医疗救护车,在游客集中的区域设立医务室及医疗救护点,确保游客在景区受到意外伤害时得到及时的救助。

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完善了综合管理体系,提高了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品牌形象塑造创新

品牌形象塑造创新就是旅游景区将自身个性化的信息在市场中

推广,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景区应该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扩大景区的市场规模,使旅游者通过该形象认知旅游景区。可见,旅游景区品牌塑造有多种渠道的选择,因此把景区特点传递给旅游者就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目标之一。

野三坡景区起步晚,底子薄,开始不过是最初级的乡村旅游模式,但是随着新景区的不断增多,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成为野三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旅游形象塑造,景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形象定位

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的关键。好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成功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野三坡在品牌定位上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挖掘景区历史文化和地质科普内涵,并借助历史名人和珍贵的地质遗迹的影响力,通过策划一系列旅游活动项目,打响“太行山龙头 祖冲之故里”的品牌,奠定野三坡在中国旅游景区的地位。

(二)形象宣传

依托主流媒体。坚持“上大台、登大报”的原则,强势宣传景区原生态的风景资源,突出媒体、实体、载体“三体”联动,立体促销,重点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滚动播出野三坡形象广告、专题片;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北京晚报等主流报刊每年发表专稿800余篇;与新浪、搜狐、网易等知名网站合作,全年分时段、分主题进行网络营销。

加大宣传投入。广范围、多渠道筹集宣传资金。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拿出20%用于宣传促销,连续五年投入超过1500万元。

搭建合作平台。一是在京、津、冀、蒙、晋、鲁、辽、宁等主要客源城市组织召开了野三坡旅游产品说明会,推出了异彩纷呈的旅游产品和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并与1600多家旅行商建立合作关系。二是参加了北京、昆明、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西安、沈阳国内旅游交易会及天津北方十省市旅游交易会,精心编辑、制作统一的野三坡风光片和画册,累计发放7万多份。三是每年旅游旺季开通北京天桥直达野三坡的公交旅游直通车,开通北京西客站直达野三坡的“野三坡号”旅游公交式专列,为首都市民出游野三坡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举办节庆活动。与大台大报合作举办了“激情广场、魅力野三坡”、“五一七天乐”、“野三坡开山节”、“相约野三坡公益植树节”、“绿色音乐汇”等大型活动;与知名网站合作举办了“摄影大赛”“寻找代言人”等主题活动;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举办了“大学生越野三项邀请赛”、“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与国土资源部门合作举办了“地球日”“科普活动周”等大型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有市场影响力的主题节庆活动。

三、完善设施功能提升

2001年以来,景区累计投资6.8亿元,实施了白草畔、龙门天关景区开发、百里峡晋档升级、保野路升级改造、拒马河景区综合开发等项目,提高了景区承载力,完善了景区基础设施。2007年以来,在景区交通、安全、卫生、游览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提升,重点完成了金百路8公里升级改造、新建旅游标识、标牌380块、新建生态停车场3万平方米、星级厕所5座、改扩建游客中心、地质博物馆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设施水平,引资兴建4级星宾馆2家,三星宾馆2家,逐步形成了以星级饭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个体旅馆、农家院为补充的全方位旅游接待服务格局,提升了景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景区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实现景区通讯全覆盖,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为加速景区转型升级,景区谋划了总投资20多亿元的野三坡自驾车营地、旅游集散中心、百里峡深度开发、龙门天景区升级改造、拒马河综合开发等旅游项目,景区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品牌建设和管理上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野三坡景区作为自然风景区,应该意识到品牌对于景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旅游景区的形象塑造,将品牌管理与具体的品牌建设相结合,同时对品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把握,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加大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从而最大程度的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野三坡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巩海波

景区建设 篇6

关键词:青海湖;旅游解说系统;现状;建议

2003年建设部发布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风景游赏规划应提出景区的景观特征和游赏主题,并提出游赏景点以及游赏路线、游程、解说等内容的组织安排。这标志着旅游解说在我国已得到了专业认可。

青海湖是我国最美的湖泊,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青海旅游网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外游客最想去青海的哪个地方?”的调查,结果显示青海湖景区位居榜首。如此之桂冠和中外人士向往,使青海湖成为青海的招牌景点。然而,青海湖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却并不与之匹配。尤其是青藏铁路开通后,作为进藏旅游前必到之地的首选景区,现有的旅游解说系统远远不能满足旅游需求,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旅游解说系统是青海湖景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解说概述

(一)旅游解说的含义

旅游解说是为了实现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等和各种媒介之间的有效沟通而进行的信息传播行为。

(二)旅游解说的内容构成

从解说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

导式解说系统两类。如图1

图1 旅游解说内容构成图

向导式解说系统亦称导游解说系统,以具有能动性的专门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双向沟通,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由于导游一般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向导式解说系统的信息量一般非常丰富,但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确定,这要由导游员的素质决定。

自导式解说系统形式多样,包括牌示、解说手册、导游图、语音解说、录像带、幻灯片等,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但由于受篇幅、容量限制,自导式解说系统提供的信息量有一定限度。旅游者获取自导式解说系统提供的信息,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体力自由决定获取信息的时间长短和进入深度。自导式解说系统容易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

二、青海湖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现状

笔者经过多次带团和考察,发现景区设有导游部,其导游人员都是省内外各高校的毕业生或者实习生,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在景区检票口和十字路口设有明显的牌示。游客购买的门票上面有关于青海湖景区的简单介绍,景区内有少量的关于本景区的书籍出售。在景区出口处有一游客中心,里边有国家领导人或者名人参观时的照片,以及当地的民俗展区。

(二)问题

1.解说人员素质较低,数量不能满足旺季游客需求

青海湖景区设有定点导游人员,其数量基本满足游客需求,但在旅游旺季解说人员偏少。这些人员中只有少部分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其中英语定点导游1人,在旅游旺季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针对高学历和研究型游客,不能提供深入而科学的讲解。办公地点在景区十字路口简单搭设一下,而没有正规便捷的导游部,也没有明码标价。

2.自导式解说方面

(1)旅游解说标识牌不够完善,内容覆盖不全面,缺乏环境教育方面的解说标识

同其他景区一样,青海湖景区也有简单的旅游解说标识牌,但非常不完善。

①只有在景区入口处有一处卫星地图并配有简单的景区简介。整个景区内部再无一处导游示意图,很难帮助游客在景区内定位。

②景区内指路牌也较少,而且有些指示牌陈旧破损严重,有的字迹模糊不清,有的设置位置不明显,难以对游客进行引导和指示。

③解说牌示内容覆盖不全面,缺乏环境教育方面的解说标识。青海湖地处高原,其生态环境及其脆弱,游览线路相对平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绝佳场所。但青海湖151景区目前的解说标识中,除对青海湖总体上的介绍外,(下转第52页)(上接第14页)其他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介绍极度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关于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的习性、生长环境、生长条件以及其在科研方面对人类的贡献等等,在景区里根本看不到。游客只能从导游传达的信息中略知一二,而大部分信息不是这种鱼的习性、科研价值、生物链价值的介绍,而是它的口感、美味和价格的昂贵。

(2)自导式解说内容单一

笔者在多次实地调研访谈后发现解说媒介十分单一。游客中心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与游客的访谈中发现,游客中心是最容易接受的解说方式。然而在青海湖景区游客中心也几乎不能找到更多的相关影视DVD,文字图片出版物等有助于游客了解景区的辅助手段。在这里的陈设主要为图片和物件展示。现在大部分游客游览完青海湖景区后都说门票和景区内容不符,如果早知这样不进景区也能看到青海湖。

除此之外,景区内和西宁市主要游客集散地缺乏可供游客携带阅读的旅游解说材料,如导游图、录像带等。在汽车站、火车站、公交车站等游客集散处很难见到供游客携带或阅读的相关青海湖景区的解说材料,而在这些游客集散中心发的旅游广告价目单大部分却是青海湖景区的内容;在青海湖景区的游客中心或售票服务处,供游客购买的解说材料如视听节目、出版物也很少;景区内的主要宾馆(青海湖帐房宾馆)、饭店处更是难以见到青海湖景区的介绍。

三、青海湖景区解说系统建设对策

(一)增加向导式解说员

1.招募旅游专业学生做兼职解说员

专职导游员作为景区的在编人员,景区为其所花费用巨大。但是如果能够招募旅游专业学生做兼职解说员,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聘请导游员的需求,优化旅游解说的结构,增加向导式解说的比例,又可以减少景区的运行成本。同时,作为青海省王牌景区,也可以为本省市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为培养青海省优秀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2.定期学习培训

培训员工做景点解说员,既提高员工素质,又能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如能够安排员工为游客进行滚动讲解并且回答游客们提出的疑惑,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旅游解说的深度,避免自身文化底蕴欠缺的游客来到一个景点只是走马观花,而不知道要看什么。尤其是如青海湖祭海、青海湖科学成因以及对科研的重要作用、青海湖生态系统、青海周边的社区居民等。

(二)规范和完善自导式解说

1.规范和完善旅游牌示系统

通过调查、评估景区资源,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兴趣,确定解说内容和主题。同时在设计和选址方面要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对解说牌的设计要突出解说主题,合理编排解说文字、图片等内容,达到吸引旅游者兴趣,使旅游者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为了使解说牌的功能更加完善,同时也利于旅游者观看解说牌,有必要在解说牌周围建立一些附属设施。如在牌示附近设置长椅、饮水器、观景台等,都有利于吸引旅游者观看解说牌。另外,重视解说牌的无障碍设计,在解说牌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小孩、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旅游体验。如解说牌的安置高度不应过高,解说区域应该有供轮椅者停放轮椅的空位等等。

同时,还应注意牌示种类、语种、数量、科普教育、当地民族特色以及和当地环境的融合等方面。

2.增加音像品和印刷品的宣传

首先,在前往青海湖的途中景点如日月山,或者青海湖景区购票处,可安置免费手册发放处,这样可以使游客在购买门票时就对景区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具体安排自己的游览线路和游览时间。

其次,景区应在入口处、游客中心、购物中心等处增加宣传,材料要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准确,制作精美。

3.发挥游客中心的作用,增加现代化解说手段

游客中心应加强建设,通过模型、讲座、音像制品和幻灯片的放映,使游客更深入的了解景区关于地质地貌、水文特征及其形成等具体的知识,满足游客对景区知识的需求,以此提高游客中心的解说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立明,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钟永德,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

沈阳市运河景区建设与管理 篇7

1 沈阳运河的现状

沈阳运河包括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明渠, 是沈阳市一条环城水系, 全长100多km。截止2013年, 沈阳百里运河水系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改造。通过实施河道清淤、护坡改造、精品游园、健身步道建设、节点景观提升等30多项改造工程, 将百里运河打造成一条水清树绿的生态景观河。通过营建生态护岸, 完善服务休闲设施;重点实施精品游园建设, 调整绿化配置, 栽植新优树种, 增加地被植物, 丰富林下景观等, 形成设施完好、景点突出、风格各异的运河生态廊道。

2 运河景区建设措施

2.1 科学配置植物, 丰富园林文化景观

一是通过新颖的艺术设计, 科学的栽植方法, 对桥头路口、重要节点进行植物配置, 利用蓿根花卉、野花组合和莳令花卉及大型立体花坛, 栽摆色泽艳丽的花卉组合, 呈现出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景观文化。二是根据北方园林的特点, 通过更新补植乡土树种、彩叶树种及具有观赏性的落叶乔木和常绿树种, 配合具有艺术造型的模纹组合, 展现出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新颖、整体美观的运河景区园林文化景观。三是根据运河沿线各条街路的植物配置特点, 科学合理地对运河景区及沿线街路的树木进行移植补植, 保证树木生长空间充足、生长茂盛, 进一步提升运河景区整体景观效果。例如东滨河路以馒头柳为主, 小河沿路以银中杨为主, 西滨河路以白蜡为主, 将逐步进行移植补植, 达到一街一树的效果, 进一步提升运河园林景观效果。四是在园路与绿地接汇处栽植绿篱、蓿根花卉、彩叶树种, 进一步提升整体绿地景观效果。

2.2 科学修剪园林植物, 突显园林文化景观

利用疏枝、短截、回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对运河沿线园林植物进行科学修剪。一是对灌木主要以去枯死枝、病虫枝、压缩高度整形修剪为主, 保证其生长茂盛;二是对独枝树木主要以缓修剪, 待萌芽生长后再进行科学修剪, 使其形态自然美观;三是对乔木主要以去蘖、去萌生枝、整形修剪、防倒伏为主;四是对名贵树种采取减缓修剪、少量修剪方法, 保证树木长势旺盛, 形态自然美观, 突显运河景区园林文化景观效果;五是科学合理地对运河景区及沿线街路的树木进行移植补植, 保证树木生长空间充足、生长茂盛, 进一步提升运河景区园林绿化整体景观效果。

2.3 科学规划布局, 突显特色景观游园

结合游园自身特点与现有基础条件,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园林景观文化, 建设风格迥异的特色游园。如利用南运河怡静园树木品种丰富的优势, 将其打造为植物科普示范园。在卫工河玫瑰园内栽植黄刺玫、红刺玫等蔷薇科植物, 将其打造成主题树木园。逐步在运河景区内打造石景园、叠水园等特色游园, 使每个游园有独特主题基调, 达到“一点一景、异园异境”的景观效果。

2.4 完善游园设施, 提升文化品位

一是根据游园设计风格和园林植物布局, 增加具有特色的园林小品。二是在园区入口设置游园浏览分区图和建园介绍, 在园内设置导游标牌, 功能场所设置提示标牌, 树木挂置树牌, 方便游人游览园区。同时, 园区设置的导向牌、导游牌、警示牌、垃圾箱等尽量使用木质环保材料, 形状与公园风格、绿色生态相一致, 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突出园区的绿色美。

2.5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积淀运河景区文化内涵

积极开展游园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运河景区娱乐活动, 进一步满足不同年龄结构市民和百姓的文化需求, 不断加强运河景区文化的吸引力, 积淀运河景区文化内涵。

3 运河景区管理建议

3.1 强化卫生管理, 保证游园秩序

一是对沿线游园卫生实行全天候巡视保洁, 以班组为单位划分责任段, 做到明确责任、明确范围、明确标准, 领导跟班, 加强巡视监管, 确保运河沿线卫生环境无死角。二是强化游园秩序管理, 进一步强化巡视管理工作, 实行全员上岗、动态管理, 确保运河沿线无倾倒垃圾、残雪、建筑垃圾和游园绿地停放车辆现象发生, 保证运河景区游园秩序井然。

3.2 强化水系水质水位监测, 进一步提升水面景观效果

一是加强水面巡视管理, 加大机械化打捞作业, 保证运河水面无垃圾漂浮物, 确保运河水面景观效果。二是积极与沈阳大学等科研院校及相关科研单位、科研部门探讨水质净化, 水草生物防治工作。三是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 避免或减少污水入河。四是与水利部门协调, 加大运河水系流量, 抬高运河水系水位。五是做好水位监测工作, 在重点桥头设置水位标线, 便于及时掌握、了解、调控水位, 同时提醒警示游人。

3.3 推广科学作业方式, 应用生态环保技术

为缓解管护面积大, 管理人员不足的困难, 在现有快速保洁车、船型喷灌泵、水草打捞船、树枝粉碎机和树叶粉碎机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机械设备投入, 进一步推广机械化作业方式, 降低一线职工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加速由费时、费力、低效的人工作业方式转向高效、节能、环保的机械化作业方式。

进一步推广生态环保应用技术, 采用树枝粉碎机和树叶粉碎机对修剪后树木进行统一收集, 集中粉碎, 形成基质, 对运河景区土壤进行改良, 促进园林植物生长, 或在密林和光照少的区域覆盖裸露地面, 以高效、环保、生态的方式稳步提升运河景区整体景观效果。

3.4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措施

一是根据发展规律属性, 本着指导性、实用性、规范性、时效性的原则,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河管理养护等各项管理机制, 真正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从而使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达到科学管理规范化, 严格管理正规化, 社会管理法制化, 制度管理长效化。二是强化运河养护管理科学考评机制, 本着管理、服务、指导、检查、监督、考核的工作职能, 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考核范围、考核标准, 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基层各单位进行监督考核, 对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及时进行推广和交流, 从而进一步提升运河生态文化景观环境和科学管理水平。

3.5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我国旅游景区品牌建设问题与建议 篇8

一、旅游景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定位脱离实际

景区和旅游企业在品牌定位时, 往往忽视市场调研, 定位不准、脱离实际, 这样的品牌即使一时受欢迎, 也必然经不起长久的考验。

2、品牌制造缺乏个性和创意, 模仿之风盛行

我国不同的景区景点乃至酒店、纪念品等方面都有很多类似甚至是雷同的地方。这样简单克隆出来的旅游品牌没有特色, 缺乏个性和创意, 因此很难形成竞争力, 也就产生不了品牌效益。例如, 深圳世界之窗广受好评, 而长沙的世界之窗由于只是简单的复制, 建筑粗糙、位置偏僻, 开业几个月后就开始门庭冷落, 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3、品牌策划缺少文化内涵

缺少了文化内涵, 品牌的建立、成长、发展就缺少长久的动力和生命力。而很多旅游地区、景区在品牌建设和推广时没能充分发掘自身的内涵, 而是跟风而动, 采取了一些错误的做法。例如, 太湖曾经举办的“穿越太湖”就是盲目跟风“穿越天门山”, 此举既没有突出自己的“水”的特色, 也没有挖掘自身的其他文化底蕴, 从而更谈不上品牌了。

二、对于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建议

1、景区品牌建设需要正确的定位

品牌塑造要结合市场需求, 强化自身的差异、独特性和核心吸引力,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深化,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另外, 品牌建设还需要在市场对象方面有清晰的定位, 例如用于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的景点, 其品牌的基点就立足于青少年市场;再如某些景区可面向情侣、夫妻打造中国“情人谷”、“爱情域”等。

2、景区品牌建设要注意延伸和深化自身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是要打造景区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的长期建设必须依靠文化, 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除了品牌名称、标志等表层因素外, 内层的文化存在要素更加重要, 如品牌的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

另外要关注品牌的延伸价值。景区可以适时适地的推出联合品牌, 通过区域联合和对整体资源的系列策划、包装、推广建设区域化的大的旅游品牌, 以提升整体形象, 并带动系列产业产品的建设, 吸引更多客源, 获得更大知名度。例如, 云贵川共同拥有喀斯特地貌的大品牌, 它同时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3、景区品牌管理要系统性、持续性和全面性

品牌建设除了品牌塑造, 还有品牌维护以及品牌提升的环节。塑造了一个品牌后, 要持续对旅游景区品牌实时进行维护, 维持知晓度和美誉度, 延长品牌寿命;而且, 要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例如从市级提升到国家级等, 进一步增强吸引力。

在品牌管理方面, 要建立标准化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 例如引进ISO9000国际标准。要完善景区制度、法规, 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给自身带来保护。媒介方面要多利用网络, 强化品牌传播和推广。另外, 品牌管理要注意与时俱进, 在品牌载体, 如口号、宣传片等方面进行时时更新, 在变换的世事中汲取新鲜养分, 丰富品牌内涵和内容。

旅游景区还应在服务、质量、危机等方面强化品牌意识。成功打造一个品牌是内外兼修的成果, 外在建立起一个品牌后, 更加需要在服务, 景区游览、环境质量等方面下功夫。另外要有忧患意识, 对景区生命周期有清醒的认识, 对内外环境保持敏感, 争取将潜在的危机化解为发展的机遇。

三、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具体策略和实例

成功的建立一个品牌就是要让人记住, 为人称道。这需要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内容。软件的文化延伸、质量服务是一个需要深入、长久做下去的工作, 且要结合自身特色。而硬件也涉及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人员配置、宣传策划等等。本文在此只对品牌塑造的策略给予归纳和建议。

1、利用文字记载、民间故事进行景区品牌塑造和推广

第一是借用传说故事、历史名人故事等, 如秦皇岛的秦皇求仙入海景点、西湖的断桥、什刹海的恭王府。第二是利用文字记载, 例如传记、游记书中提到的或诗词中提到的, 如西湖。

2、利用自身旅游资源的优越性进行品牌打造和有效宣传

首先是可以利用自身垄断性资源, 如黄山和九寨沟。第二是利用资源的奇缺或新奇性, 着重突出自身独特价值, 如深圳锦绣中华的创意性, 再如拥有少数民族资源优势的西双版纳。另外是利用资源的专项性, 如可用以探险的沙漠、峡谷。

3、利用景区资源的特殊地位建设品牌

景区可以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 如都江堰, 武夷山。个别景区可以利用其宗教地位, 如武当山、嵩山。

4、确定品牌定位和主题, 利用个性口号强化市场对品牌的认知度

景区要有好的主题定位, 如井冈山是红色旅游和革命根据地。另外, 景区还应打造适应本地特色的口号、名字, 如阳朔山水甲桂林, 黄山归来不看岳;鼓浪屿“琴岛”, 香格里拉“人间最后的天堂”。

5、凭借事件建立和推广品牌

景区可以利用举办节事活动树立品牌, 如汨罗江地区。或通过策划大型活动进行借势推广, 如天门山的飞机特技“穿越天门”, 及凤凰古城“棋行天下”的活动。另外, 借助影视剧拍摄或歌曲传播来树立品牌也是一个好策略, 如丽江、可可西里、乌镇。

6、借助于政府或企业而形成的景区品牌

景区如能获得政府的全力支持, 由政府牵头投入极大量操作资金, 则可产生颇具规模的品牌效应, 如焦作云台山的“赊账营销”。当然, 景区也可由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打造品牌, 如杭州宋城。

摘要:当前旅游景区的品牌质量已成为景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国的旅游景区纷纷在品牌上做起了文章, 力求在品牌建设上获得先机, 提高景区吸引力。纵观景区品牌建设现状, 突出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景区品牌建设的几点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对品牌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游景区,品牌,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研究 篇9

“低碳旅游”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9年11月1日深圳举行的 “2009·两岸三地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 响应国家 “节能减排”政策,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继论坛会后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全文转发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 “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在食、住、行、游、 娱、购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借低碳绿色生态旅游理念, 使旅游者树立低碳意识,创建并实现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

2低碳旅游景区发展形势

2. 1发展低碳旅游景区的趋势

加大力度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 2低碳旅游景区的概念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在传统的旅游景区基础上,在建设、改造与经营中加入低碳经济理论与低碳化的发展理念,利用各种新能源、新技术与新管理体制转变景区的发展模式,使景区从传统景区向低碳景区转变,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 3低碳旅游景区的特征

低碳型旅游景区所应具备的特征主要有三方面: 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是低碳型旅游景区具备的核心特征; 制度、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发展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必备条件; 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长远目标。

3发展低碳旅游景区的意义

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低碳景区的构建和管理是开展低碳旅游的关键,发展低碳型旅游景区,不仅能丰富低碳旅游系统研究的内容,而且对加强环境的保护、局部气候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区域低碳产业整合开发、对低碳城市的低碳生活风尚都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 1低碳旅游景区是低碳旅游系统综合版

低碳旅游景区建设成功,能很好地将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吸引物及旅游企业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为政府、 社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和实施低碳旅游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平台。

3. 2创建低碳旅游景区能改善旅游环境问题

旅游业一度被喻为 “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3. 2. 1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

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2005年,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和284Mt, 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且以2. 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Mt和728Mt。

3. 2. 2能源消耗量大

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分为两类: 一是交通。例如: 以千克为单位,汽车碳排放: 油耗( L × 0. 785) ; 短途飞机旅行( 200 km以内) 碳排放: 里程数 ×0. 275。二是在旅游目的地所发生的除交通之外的其他能源的消耗,旅游休闲业能源消耗是相当惊人的。

3. 2. 3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由于人口的激增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旅游使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用水量大增,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按单位床铺计算,旅游者在住宿地每人每夜的水消耗量介于100 ~ 2000升。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100 ~ 300升,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每天500 ~2000升,超豪华宾馆则更高。据估算,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要用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相当于全北京市一天用水总量的1/10,是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3. 3低碳旅游景区是低碳城市浓缩版

低碳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全世界尚无成功的案例。而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已有成功的先例,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可操作性强,如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县坪林景区。通过创建低碳旅游景区,让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传达低碳理念,为打造低碳城市铺垫。

4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构建

4. 1低碳旅游景区的政策支持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国家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而加快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政府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政策支持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形成旅游产业间的循环低碳经济模式; 制定低碳旅游景区建设标准,用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管理与考核。

4. 2低碳旅游景区的规划理念

打造低碳旅游景区的首要方向是创建循环型景区,即严格遵循循环经济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 “3R原则”, 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把旅游景区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

景区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推行低碳旅游的主要场域。旅游景区在规划、旅游吸引物的营造、产品策划、设施配置等方面都要贯彻低碳旅游的理念,打造低碳旅游景区。

4. 3推行低碳旅游企业建设

低碳旅游景区的旅游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济行为领域,不断提高低碳旅游商品和旅游产品的比例。

4. 3. 1建设低碳旅游饭店

尽量选用本地餐饮食材,选择绿色食品,以绿色理念全面创建低碳型旅游饭店。饭店宾馆的修建要采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旅游饭店采用新型环保马桶,以企业的行为引导旅游者践行低碳生活; 开发利用洁净能源; 低碳旅游景区饭店要使用和推广低能耗的电器产品和节能灯具。

4. 3. 2建设低碳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历来是能耗和排污的大户,也是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因素。低碳旅游景区使用洁净可再生能源,研发新型环保交通工具; 建设生态停车场,为游人提供环保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来实现低碳旅游交通; 实行交通管制, 鼓励以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方式旅游,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4. 4建设低碳旅游行为

4. 4. 1进行低碳教育

在低碳旅游景区内设立有低碳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 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对游客进行低碳教育,使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景区条例规范,提高其低碳旅游意识。

4. 4. 2发展低碳资讯

提供低碳旅游咨询、查询自行车租借点、提供低碳饮食资讯; 营业低碳商店,提倡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当地食材; 培训专业低碳导游,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低碳旅游知识。

4. 4. 3力崇低碳行为

旅游者骑自行车旅游和徒步旅游; 自带垃圾袋,将旅游过程中的垃圾带回; 自带环保餐具; 旅游者选择住绿色旅馆,自带牙刷、牙膏、拖鞋等一次性物品等。

4. 4. 4进行低碳活动

结合旅游景区的商业街、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观光旅游资源,给旅游者提供自由品茶、读好书、骑自行车、 欣赏表演等方式低碳生活的空间,多方面多形式地进行低碳景区低碳活动。

5结论

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研究 篇10

关键词:旅游景区,信息化,现状,维护,发展,九寨沟

信息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包括旅游行业也深受冲击。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实现景区合理高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量, 在旅游景区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1. 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

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是指以云计算、基于位置的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旅游景区内构建起自动办公系统、监控系统、信息门户网站、电子检门票系统、电子导游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 将信息技术与景区的管理、保护、发展、服务等工作紧密联系, 既给游客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便捷服务, 又促进了景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2. 旅游景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景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通常有六个部分:

(1) 电子门票, 不同于传统的纸质门票, 电子门票采用条形码、IC卡等新介质, 采用计算机、验票机等智能设备取代人工检票, 既能节省人力, 又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漏票、逃票, 同时实现对客流量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2) 电子导游服务系统, 即通过电子导游设备为旅客介绍景点情况, 通常具有多国语言以供选择, 因此一部电子导游讲解器可以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 相较于人工导游, 效率和方便性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3) 多媒体信息终端系统, 也就是常见的触摸屏查询系统, 只需要游客点击相应的选项, 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得所需信息;

(4)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 它承担了网络支付、网络宣传、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通过这个平台, 能够实现景区门票信息、餐饮、酒店、旅游线路等一条龙的查询和预定;

(5) 保安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 借助计算机与监控软件、以摄像头为介质、在大屏幕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显示, 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 能及时发现、指挥以及疏散人群, 最大程度保障了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6) 计算机网络系统, 它是信息化平台的中枢传输系统, 以光缆为介质, 相关的操作系统进行支持, 建立起一个稳定、高效的网络平台。

3. 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必要性

第一,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们都身处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各行各业都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自身的业务进行拓展、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提高, 旅游业只有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 只有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 才能在这个行业中保持竞争力, 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提高景区的口碑, 树立良好形象。

第二, 符合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当前伴随网络的普及化, 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信息和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处理各种生活活动, 旅游也是其中的一项。在旅游前, 相当一部分人会在网上找到相关推荐信息, 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旅游景点, 然后继续通过搜索网络查询, 制定旅游路线、预定所需的门票和酒店、了解天气等各类信息, 在景区内游玩时, 游客需要获得帮助信息, 如景区的游览路线。只有在景区内构建信息化平台, 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第三, 提高景区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在过去, 景区内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是相互孤立的, 无法实现实时共享, 统筹管理难度大, 通过构建信息化的平台, 可以做到及时共享游客的实时信息, 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助和联动, 根据现场信息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维持景区秩序。

二、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现状

1. 取得的成绩

当前, 我国的大部分旅游景区都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吸引游客, 尤其是级别较高的景区, 信息化程度较高, 通过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进行宣传、树立形象, 同时积极与携程、去哪儿等专业的旅游营销网站进行合作, 开展网络营销方式;景区内都配置了电脑、网络等基础设备, 财务、计调、信息查询等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逐步实现办公管理的自动化;针对游客, 大部分景区内都配备了触摸屏信息查询设备、智能监控系统、车辆调度系统以及信息发布系统等, 为游客提供实时、快速、方便和自动化的服务, 提升游客的体验。

2. 存在的问题

第一, 对旅游景区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眼下, 许多旅游景区对景区信息化的概念认识仍然很片面、肤浅, 他们往往认为信息化就是建立一个网站或者与专门的旅游网站进行合作, 完全没有意识到景区信息化对吸引游客、优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导致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如:很多景区存在网页信息不符合游客需求、景区信息陈旧不更新、没有在线服务等。

第二, 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配备的基础设施差。景区信息化管理的设施不配套, 一些景区只是购买电脑等硬件设备, 但缺少必要的网络建设的支持, 电脑无法实现联网只是摆设, 一些景区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 无法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建设的专项资金, 在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中, 是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进行支持的, 这往往需要几十上百万的花费, 如果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景区根本无法承受。

第三, 缺少系统建设和维护的专业人员。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调试、运行以及维护都需要具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一是需要专业的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前期的建设和日常的维护, 二是急需复合型的人才, 既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又具有相关旅游景区管理知识的背景, 这个目前来说都是稀缺资源。

第四, 旅游景区信息化无法共享。这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以景区旅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旅行社、酒店等行业所掌握的游客信息没有实现共享, 游客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 二是在景区内, 各个部门之间所掌握的游客信息没有共享, 这通常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或者规划不合理造成的。

第五, 无法实现信息化及时维护。维护与建设都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如果没有信息维护能力, 那么会造成实时信息没有更新, 游客无法查询到景区的最新动态, 游客与景区没有互动。据调查, 许多景区都将门户网站委托给相关的网络公司进行维护, 一旦出现工作人员调换岗位、缺少资金等情况, 和代理网络公司会失去联系, 网站信息往往没有及时更新, 内容陈旧, 大多数都沦为“僵尸”网站。景区网站与为了与游客进行互动, 促进景区建设而设立的游客留言板也存在问题, 如对于游客的提问建议, 回复时间至少要两天或者以上, 无法即问即答或者迅速回复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信息化维护与发展

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导更多的旅游景区加入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必定需要政府采取各种行政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 各个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旅游信息化的整体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吸引各个旅游景区加入到信息化的队伍当中, 同时尽量为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给予资金、技术等支持。

2. 旅游景区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首先, 旅游景区自身必须对景区信息化建设有正确和深刻的认识, 意识到景区信息化的建设对景区吸引游客、实现自动化办公、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景区形象等的重要意义。其次, 旅游景区应采用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景区宣传, 比如加强与专业旅游网站合作进行宣传、录制精美的视频或者采用三维虚拟全景等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建立景区论坛、开通微信微博等公共账号与游客进行互动。最后, 在景区内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例如使用电子门禁系统以实现自动售票、取票、验票查询等, 来优化景区内的工作流程。

3. 与相关的培训机构和高校合作

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维护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和技术软硬件的支持, 而每年培训机构和高校都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 因此景区一方面应当与各类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将景区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需求与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结合起来, 使得这些培训机构的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到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既能促进学生就业, 又可以为景区的发展输送许多既有丰富旅游管理知识又懂得景区信息化系统运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 景区应当与科研高校展开合作, 高校是研发的主力军, 借助高校研究平台能够更好地开发符合景区发展和管理需求的专业性的、系统化的、个性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同时高校的系统开发费用一般较低, 通过此举可以减缓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压力。

四、以九寨沟为例

九寨沟被誉为童话的世界、人间的瑶池, 属于世界级的自然遗产, 其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2001年九寨沟开始实行“数字九寨”的工程项目, 到2005年6月份建立起以门禁票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景区智能化监控系统、监管信息 (遥感监测) 、LED信息发布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九寨沟景区的信息化管理, 在实际运行中, 景区的管理、服务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自2002年7月1日信息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以来, 全部的旅行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预定九寨沟景区的门票以及观光车票, 据统计到2011年7月份, 从电子门禁安全通过的游客累计到达1549万人次, 线上交易额高达35亿元, 而且资金交易实现零误差, 同时由于采用电子门禁, 不法分子销售假票的现象彻底消失。

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方面, 管理局、景区、旅行社以及游客都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实时的门票情况, 一旦购票总量达到上限则停止卖票, 可以有效地控制游客的数量, 对景区的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 景区可以根据游客人数提前安排好景区内的配套服务, 如景区内班车、餐饮等, 进行有针对性的统筹管理, 节约了成本, 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景区内基于OA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当前的基础建设、计算机软硬件等进行资源整合, 合理调度、安排资源使用, 降低未来系统的维护成本和扩展成本。

五、总结

身处21世纪,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网络和信息科技。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和根本方法。从九寨沟的例子中可以看到, 旅游景区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提高景区的管理效率和营销效益。在未来, 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建设将成为旅游管理建设中的核心, 谁做得好, 谁在旅游行业中就可以占据绝对的优势。当然, 当前的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景区自身等各部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谈旅游景区信息化管理与应用[J].数字化用户, 2013 (10) :62, 67.

[2]王雪.旅游景区信息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23) :42-43.

[3]刘锋, 束航, 马军等.中国景区信息化的回顾、现状与展望[R].2009, 9:7.

[4]互动百科.数字九寨沟综合示范工程[EB/OL].http://www.baike.com/wiki/数字九寨沟综合示范工程.

景区建设 篇11

【关键词】观光生态沟;山地景区;效益分析

引言;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迅猛发展,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很多山地类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为观光生态沟建设提供动力。本文对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的现状、建设方案、建设效益进行分析,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其应用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现状

(一)观光生态沟概念

观光生态沟又称旅游经济型小流域,是旅游生态工程在沟谷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是为发展旅游业而进行小流域治理和旅游生态工程建设的沟谷景观地区。

(二)山地类景区建设观光生态沟背景

近年来,世界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年均增长率高达20%—30%,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从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传统的观光旅游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主流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出现给传统旅游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游客可以参加各类采摘活动获得农事活动体验,品尝自己采集制作的食品,这对都市人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三)可设计的旅游模式

可考虑设计以下4种旅游模式:1)山地自然生态旅游模式。主要是以体会和感受山区原生自然景观,原生型地域生态旅游。2)山区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了解山区文化与历史知识及山区文化景观。3)山区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山区农村景观和山民生产生活习俗为旅游吸引物。4)“三高”农业生态旅游模式。把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在。

二、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方案

(一)工程措施

其工程措施包括:1.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2.统筹安排水土保持农耕措施,控制农耕地的侵蚀;3.山上封造,通过“封禁”为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和恢复提供充足的时空条件,积极实施有效退耕还林项目,营造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水土保持林、风景观赏林;4.沟谷拦蓄,沟谷进行小流域治理,构建旅游经济型小流域;5.能源配套,建设沼气池、太阳能、以电代柴等;6.道路网络化、防蚀化,拦截道路径流,使之防蚀化,分散拦蓄,就地消化,减小集流面,防止洪流汇集。

(二)景观建设

包括:1.道路绿化,山地类景区道路行道树的选用和栽植,乡村道路栽种银杏、水杉、毛白杨、鹅掌楸等落叶乔木;2.水体建设,包括鱼塘、游泳区、垂钓区、乘船区,及水上餐厅、酒吧等建设与服务设施;3.农家宾馆建设,建设具有传统农村居家生活特色民居以及农村民俗文化的农家宾馆;4.田园风光,顺应大自然,营造的具有一定规则和审美价值的种植景观;5.森林景观,例如典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包括森林浴、滑雪、漂流和野营;6.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服务提供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7)休闲设施,健身运动器材、图书室、活动场、阅览室、篮球场,及篝火晚会的娱乐活动场地。

三、山地类景区观光生态沟建设效益分析

(一)环境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二)经济效益,建设观光生态沟,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利于山地地区农业的发展,且通过旅游活动使农产品生产与游客构成的消费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渠道;

(三)社会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愿望。

四、对策与建议

(一)多方位筹措资金

积极加大对观光生态沟建设的宣传力度,吸引城市资金投入。要建立、健全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完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资、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多渠道地增加投入;鼓励、促进开展区域联合,广泛吸引域内外资金和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融资。此外,可通过村民来集资,以自发捐款、入股年终分红等多种形式。

(二)搞好项目论证,进行科学规划

观光生态沟建设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论证要进行山地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市场定位,做好区位选择,遵循区域优势性、科学性、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突出观光农业的区域特色、游客的特定性、景区的合理性和科学意义。规划要与村镇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设计多样的观光农业形式。

(三)充分挖掘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中国的农耕文化、生物资源、农业景观、劳动技艺、民俗和民间文化等,这些都是促进观光农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观光生态沟建设在山地类景区旅游开发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我国这些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观光农业项目。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扩大客源市场

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客源市场,除了在突出主题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质量、加强卫生等方面作出努力外,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和实施有效的市场促销手段是不可或缺的。

(五)坚持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严禁观光生态沟建设在山地类景区旅游开发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充分利用山区的好山、好水、林地和古迹遗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旅游业的各要素融人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各个环节。

五、总结

观光生态沟建设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方式,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植被种群、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方风情,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山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只要在观光生态沟建设的策略指导下进行理性、有序、科学的开发,山区旅游必定大有可为。

參考文献:

[1] 李向北,陈明浩.山地景观建造方法浅析[J].山西建筑,2009(08):20-21.

加强景区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篇12

加强景区文化建设, 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 要注重探索旅游景区名胜的源流。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大多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洗礼, 蕴藏于山水之间极为丰富的古老文明记载着许多历史的真实片段。对景区名胜古迹的来历及其与地方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应该是景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武灵丛台为例, 该台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距今已有2300多年, 历史上多次遭到战火毁坏, 历经数次修缮。丛台的来历与战国时期的赵国有关。邯郸是赵国的都城, 而最初的赵都是在山西晋阳 (今太原) , 以后由于战争的需要迁至中牟 (今河南汤阴) , 直到公元前238年才迁至河北邯郸。当时的赵国位居“七雄”之中, 国力雄厚, 赵武灵王采取胡服骑射等方法不断壮大经济和军事实力, 并为观看军事操练及歌舞表演, 在国力极盛时建起丛台。丛台名称的由来据《汉书》记载:“连聚非三, 故名丛台”, 说明当时各国之间联合很难。邯郸是名副其实的古城, 是赵文化的发祥地, 除丛台外, 还有学步桥、回车巷等赵文化的典范。邯郸还是名副其实的成语故乡, 黄粱一梦、胡服骑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均与赵国有关。据考证, 直接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就多达200余条。在景区建设中如能充分考虑这些与丛台有关的历史渊源、成语典故, 将其与游客目之所及的高大台楼结合起来, 扩大有效宣传渠道, 以文字或口头表述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起到传播文化寓教于游的目的, 才能使游客深刻理解赵文化的渊源。其效果要远远胜过让游客单纯的去欣赏一座孤立静止甚至有些破败的建筑。在现阶段的旅游活动中, 单纯地欣赏景物已不足以满足客人的求知欲, 必须加进文化这味灵药才能为景观锦上添花。当然, 对旅游景区的介绍不仅要“说古”, 还要“讲今”, 将古今结合, 进行今昔对比, 则又将对景观的认识提升了一个档次。比如在武灵丛台南门石阶上, 有一块郭沫若先生题写的诗碑, 四句短诗对邯郸建国后的经济发展作了高度概括。郭先生那苍劲、潇洒、龙飞凤舞的墨宝, 使中外书法家都叹为观止。如能对郭沫若的邯郸之行以及对诗碑书写过程作一介绍, 就更能引人入胜, 使人感到今非昔比, 增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激情。

其次, 要把名胜和名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利用名人效应增强景区吸引力, 从而提升景区竞争力。世界上任何名胜古迹, 任何名山秀水,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漫长的岁月中, 它之所以有了名, 都是和人, 尤其是和名人密切相关的。要加强旅游景区的文化建设, 就必须把名胜和名人结合起来,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使人在目睹现实景观的同时了解与此相关的名人轶事。从而浮想联翩, 感怀往事, 发思古之悠情, 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使旅游的意义倍增。以位于武汉市东南长江岸边的赤壁为例, 它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所在地, 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地。当时魏、蜀、吴鏖兵赤壁, 孙刘联盟, 以少胜多, 击败曹操83万大军, 传说火烧战船把江岸都烧红了, 故后人称“赤壁”。这个古战场千古流传,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讴歌之咏叹之。自北宋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问世后, 该地被称为“东坡赤壁”。要让游人充分了解这一名胜, 必须延伸介绍一些三国故事和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如果不和三国古战事相联系, 单纯看长江边那一段发红的岩壁, 只会让游客兴味索然。再如成都杜甫草堂与“诗圣”杜甫的关系, 以及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与蜀汉历史及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关系等。此类景区本身既以名人命名, 就更有必要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做足名人文章, 扩大社会影响, 广泛传播文化知识, 通过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武侯祠博物馆十分善于联系古今名人, 景区内专辟展厅, 集中摆设古今名人参观的大幅照片及手笔资料等, 从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开国元勋, 到各国国家元首、各界专家学者以及连战的大陆之行等, 图片清晰, 资料详实, 更新及时, 充分印证了名人效应对加强景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许多名胜古迹是先人所建, 就更有必要揭示景观与名人及历史之间的关系。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是我国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自清康熙42年动工兴建, 至乾隆55年竣工, 前后历时87年, 是“康乾盛世”的象征。康熙、乾隆建山庄的目的, 是“秋猎习武, 绥服远藩”, 同时为帝王修建一座供避暑享乐之用的离宫别苑。作为山庄缔造者的康熙和乾隆, 都曾六下江南, 遍历天下景物之美, 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 建成了融我国园林南秀北雅风格于一体的承德避暑山庄。因此有人说参观避暑山庄就像阅读半部清史。清朝不少关系国家命运、江山社稷的大事都在此运筹帷幄, 此类景区在建设时就不能单纯的针对保护建筑, 还要善于展示和联系清朝历史。将建筑与其人其事紧密结合才能充分体现景区的特色和本质。凡此种种, 历史上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人物和事件, 已如江河之水, 去而不返。但他们创造的业绩却永留青史。他们留下的建筑、遗迹等如镶嵌在大地上的颗颗明珠, 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作为当代旅游从业者和研究者, 要善于将旅游活动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 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颗颗明珠串成华美的珍珠项链。

最后, 加强旅游景区文化建设还要防止走入误区。避免打着建设的招牌进行破坏文化的行为。近年来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这方面的问题和教训屡见不鲜。一些景区由于过度开发, 使天然景观遭到破坏。特别是一些名山, 本来有着鬼斧神工的天然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而总有人感到不足, 给天然景观添油加醋, 结果却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如泰山的索道建设给名山破了相、张家界百丈崖观光电梯叫停、曲阜的水洗孔庙、武当山遇真宫失火等事件。有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动, 为吸引游客, 把蹦极、攀岩、跳伞等项目搬进景区, 和其原本的文化色彩很不协调。比如某城市建了一座大型仿古园林, 力图重现该城市作为古代都城的繁荣风貌, 本来很受欢迎, 但建好不久就在园内增建跑马场, 显得不伦不类, 破坏了整体效果。

近年还有些地方在旅游景区开展造神运动, 大兴土木修寺建庙。甚至为了猎奇, 建造令人恐怖的冥府鬼城, 既没有美感, 又破坏了原有的文化氛围。比如作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庙宇林立, 却还要在峰上建庙。并宣称要在峰顶建中国最高最大的铜佛, 计划投资数亿元。还有些地方搞旅游景区一味“向钱看”, 兴建大批购物、餐饮、住宿场所, 使景区城市化问题严重, 景点雷同, 缺乏新意, 而且占地多、人口集中, 失去原有的自然风貌, 消减了文化氛围。比如庐山, 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自清朝光绪年间进行开发, 解放前也搞了不少建筑, 近年又有很大发展, 已经形成山顶城市。据说庐山上有一百多家宾馆, 三万多常住人口, 污水顺山坡流到鄱阳湖,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匡卢甲天下”的景观。

综上所述, 加强旅游景区的文化建设, 要着力探索景区名胜的源流, 并将名胜和历史名人有机结合, 着重对当地文化沉积的揭封。同时要防止走入误区, 尊重客观实际, 不能随意虚构, 尤其不能生搬硬套外地景观, 做到尽可能保护自然风貌, 不能人为地破坏自然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罗开玉:三国圣地明良千古-武侯祠1780年回首.四川文物, 2002 (6)

上一篇:夹杂物变性下一篇:工程防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