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经营

2024-09-30

景区经营(精选10篇)

景区经营 篇1

旅游景区是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旅游景区开发的成败往往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好坏。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 成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 旅游业也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 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 旅游业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

同时, 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蓬勃红火的旅游业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当前市场的背景下, 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 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 纯属公益事业, 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 又有组织生产、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 但因政企不分, 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 如资金短缺, 经济效益低下, 机构臃肿等。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 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一、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所谓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 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 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 (一般定价很低) , 收入上缴国家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整合资源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效率低下, 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 (景点) 尤为突出, 因此如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 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严格控制旅游的过度开发,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真正把风景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 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的模式。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 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 以一家作为投资主体, 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 产权比较明晰,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效率得到了提高。近年来, 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 (景点) 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 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 使旅游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但也要认识到, 旅游业是以持续为目标, 需要将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 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 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 区外居”的旅游方式, 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赢利, 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 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 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 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 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 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要让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健康、有序地发展, 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保障。

(一)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体系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 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 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 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 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 而且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 并使其规范化运作, 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 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

(二)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 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 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代理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 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 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 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 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 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 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 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三)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 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 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 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 (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设施等) , 增强竞争活力, 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 而要以保护为重, 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 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 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三、“零门票”公益性经营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 有些人简单地认为, 把优美的自然资源圈起来, 坐收门票, 这就是在搞旅游。所谓的旅游产业, 也仅仅是收收门票而已。其实, 恰恰相反, 旅游产业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求“零门票”, 将门票经济转为产业经济。如果眼光还只是瞅着门票, 而不注重寻找新的替代性收入增长点, 一味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搞景点开发, 旅游产业最终只能走进一条“死胡同”。如今的旅游产业是全方位的, 连着娱乐、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 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 眼光绝不能盯在一张小小的门票上, 而是要在“吃、住、行、购、游、娱”这六大要素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因为留住了游客就留住了财源。人文精神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 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毫无疑问, 倘若缺乏历史厚重的沉淀和文化灿烂的光彩, 那么, 无论是八达岭的长城、西安的兵马俑, 还是耶路撒冷的“哭墙”、麦加的“圣石”, 它们皆毫无价值。退而言之, 即使是那些天公造就的自然奇观, 如中国的九寨沟、张家界、美国的黄石公园, 也正因其符合人类热爱自然的天性而成为旅游胜地。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明显不足滞后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 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 探索、建立一套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景区管理的我国景区管理体制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经营机制, 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必须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管理的新模式,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加大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 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创新景区管理模式, 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旅游服务, 为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管理制度保障。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旅游景区开发的成败往往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零门票”公益性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公益性

参考文献

[1]、刘德光, 《旅游市场营销学》,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蔡立力,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城市规划, 2004, (10)

[3]、原群, 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三大认识误区, 中国旅游报, 2008-02-/01

景区经营 篇2

签定地点:

签定时间:

天龙山景区(售货亭)经营承包合同

甲方:浙江景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身份证号:家庭地址:

一、承包时间:

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共年。(计划开业时间为:年

月日)

二、合作内容:

甲方经营管理的特色小吃街项目内共有7座小木屋售货亭,现将其中座租给乙方独立经营,亏盈自负。

三、合作管理

1、乙方在承包期间必须遵守甲方的监督与管理,聘用人员登记表等相关入职资料、促销计划、经营项目名称必须交由甲方备案。

2、乙方每周向甲方提交经营报表等销售报告。

3、乙方要严格按照甲方要求及本协议约定的经营范围,不得越权经营,不得哄抬价格,必须按照甲方规定操作。

4、乙方在合作期间,不得在正常工作时间关门歇业。

5、本协议生效后,乙方应积极开展售货亭的装饰、前期准备工作。

6、乙方须遵守甲方运营部的管理制度及参加甲方的各项培训和会议。

7、乙方承诺在合作期间每年至少做不少于次促销。

8、乙方必须取得工商、卫生等部门核发的证照;工作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

9、乙方承诺所经营项目与其他承包方不同。

10、乙方如需调整售卖商品时需经运营部经理同意。

11、为了维护景区整体形象,乙方必须与甲方统一着装。

12、乙方承诺不经营欺骗消费者的项目。

13、乙方如出现食物中毒等事故独立承担责任,与甲方无关。

14、乙方如需转让必须经过甲方,转让价格由甲方制定,转让后甲方收取5000元手续变更费。

15、甲方员工消费享受8折优惠。

四、乙方提供的条件:

1、具有一定的餐饮经验和人脉关系。

2、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五、甲方提供的条件:

1、甲方负责场地、木屋售货亭的提供

3、提供海报、工作服。

六、费用分摊

1、场地木屋管理费合计万元/年。

2、乙方负责人工费用、商品耗材、水电费等。

八、结算方式:

乙方按市场价对游客出售所需商品,水电费每月底由公司统一收取。

十、违约处理:

1、本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均不得违约,否则,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支付万元违约金;守约方并可视情况有权单方终止合同,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

2、乙方有下列违约行为之一者,甲方有权无条件解除合同,乙方所有投入和已缴交的承包款无偿归甲方所有。

(1)合同签订后,乙方私自将售货亭装让他人。

(2)乙方擅自利用甲方的景区资源从事非法行为。

(3)经核实,乙方连续三天无故未开门的。

3、本合同的订立、变更、撤消,均需以书面形式作出通知,并盖章有效。

十一、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应严格执行之,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则按合同法等国家法规提请甲方所在地法院裁决。

甲 方:浙江景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乙方:

代表人:代表人:

景区经营 篇3

[关键词] 文物景区经营权分离管理模式

一、我国文物景区“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性

1.管理混乱。众所周知我国文物景区行政管理是“借”用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块块分割”分别由建设、林业、海洋、地质、环保、文化、文物和旅游部门行使管理权;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又“条条分割”分别归各级相关行政部门管理。按传统的事业型模式管理,各单位有利时“向前”,有事时、出钱时“向后”。结果市场营销不足、旅游接待萎缩、环境与资源保护乏力。一些景区核心区内城市化、人工化现象严重,主要是各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建的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过多过滥,是行政部门无序干预的结果。有些表面上是企业的盲目开发,而其背后往往有某些实权机构与人物的批条、指示、招呼。

2.资金短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决定着我国不能采取发达国家对文物景区所采取的高度保护甚至绝对保护的方式,而当前想借鉴发达国家采取税式支出、发行特种彩票以及成立基金会等方式的成功经验也只是一个“前期设想”,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和发展。景区的维护运营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不太现实,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家需要保护各类文物范围非常广。因此,其能够承担文物资源保护的资金是有限的。这也是我国对国家重点文物景区的定位是事业单位,却又要其努力创收的原因。据调查:国家对我国177个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仅拨款1000万元。徐嵩龄在一组关于黄山模式的研究中,统计景区1996年的常住人口是5000人(包括管委会职工和家属,旅游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等),而1995年度黄山景区来自政府拨款为130万, 社会赠款为112万,总理基金为337万,总计来自外部收入只有579万,“人头费”都不足。景区要生存下去,必须自谋生路,扩大经营。

无独有偶,美国黄石公园由于完全靠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的模式难以为继,美国国会在1996年通过了政府迫于财政压力提交的景区收费示范方案,由联邦国土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考察提高景区收费标准以后是否能够弥补成本,维持景区开放。

二、我国文物景区“经营权分离”的可行性

1.我国文物景区应融入市场化进程。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在这样一个大的制度环境下,解决文物资源开发方式的问题就应当从市场经济中寻求出路,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将资源推入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因为文物资源的开发不可能游离于市场化的进程之外,也就是说,改革开放20年来,对国家所有制的改革不存在一块特殊区域,没有一个特殊领域,可以回避改革。因此,世界文物资源的市场化运作作为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从全国来看已经是挡不住的事情,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而是如何干的问题,与其背离市场经济规律对这一过程设置障碍,不如对这种行为进行规范。对于市场化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把握,要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背景,从有效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贫困落后状态入手找出正确的答案。

2.公有制有多种管理方式。从遗产资源的属性上来看,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国家是作为公众的代表占有这些资源的,但这并不是说由于是国家所有制就不能探讨产权组合的新的方式和公有制的新的实现方式。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和二十多年改革的经验证明,传统的国家所有制在资源配置方面效率低下,在遗产资源的开发方面也同样表现出了这个共性。

当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正处于关键的改革时期,一些新的经营模式正在各地探索、酝酿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世界文物资源的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上市公司经营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都是发展、改革和实践的需要。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模式将层出不穷。纵观已经实施市场化运作 “经营权分离” 的文物旅游地的发展,至少表现出了积极的因素。

三、实证分析

1.黄山:1996年12月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行B股成功,1997年7月又发行A股。截至2000年底,“黄山旅游”不仅一举还清了黄山风景区在旧体制下多年积下的1.9亿元债务,目前总资产达9.58亿元,是上市前1995年的5.38倍;旅游主业收入2.9亿元,是1995年的1.97倍;净资产达7.16亿元,是1995年的9.18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考察后,对黄山风景区的接待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给予极高的评价。同年11月底在日本京都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第二十二届会议认定,黄山是一个管理很好的世界遗产景区,是亚洲地区一个接待大量游客的复杂的景区的优秀管理的模范。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1999年5月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成立,由原先属于文物、旅游、外事等不同部门、行业的文博单位、旅行社、饭店、汽车公司、商店和唐乐宫等组成。两年来,乾陵营业收入增长200%,华山营业收入增加91%,华清池营业收入当年增长300万元,第二年又增长20.3%。集团公司从营业收入中向文物系统提供3000万元的文物保护经费,是过去省政府提供的文物保护费的2倍。华清池原来每年由政府提供的文物保护费仅10万元左右,集团公司则累计投入400万元。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该遗址一直以纯事业单位性质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管理和接待。近年来年旅游接待人数仅在3万~5万人左右,遗址博物馆陈设简陋、游客稀零,难以为继。世界遗产的桂冠没有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好处,周边农民抱怨说,“要是没有这个‘猴洞’,我们的日子可能比现在好”。

这些现象表明,对遗产的破坏不在于是否开发旅游,也不在于开发主体是行政机构还是企业单位,而在于如何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于保护与开发的法律、规划、制度是否到位,在于主持保护与开发的单位及其主持人的素质、观念与水平。只有科学开发、严格管理,旅游开发促进了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又保障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形成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注意事项

“经营权相分离”应在坚持资源国家所有、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和完善管理法律法规监督。在一个旅游景区内,经政府统一规划(或政府审批规划)后,把开发经营权剥离出来,通过政府与投资者签订保护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协议,授权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内(一般是30年至50年)的开发建设权、经营管理权及其收益权。其核心是“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严格监督”这种模式,实现了国有资源与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为充足的资本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打造旅游品牌创造了条件,从而找到了地方发展、企业创利、百姓致富的最佳结合点,使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完美统一。

但是由于各类文物资源的价值、历史沿革和隶属关系各不相同, 不是“经营权一分就灵”,文物景区经营管理的模式只能因地因时制宜,万不可一刀切、刮一阵风。有的继续作为风景、文化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和接待,但其内部应在人事劳动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对外应加强宣传促销,融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网络。有的事业单位可实行企业化经营,有的可探索实行“一区两制”或“一企两制”等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探索 篇4

一、旅游行业市场情况简介

(一)旅游景区开发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部分,呈现出蓬勃的活力,并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中旅游景区是旅游资源的载体,旅游景点的开发近年来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存在的旅游景区多达20000家,截止到200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254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60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到2011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41项,国家地质公园218个,5A级旅游景区119个,并且景区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所以景区的开发与经营模式对于旅游行业能否继续保持蓬勃的发展潜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旅游景区经典经营模式

在我国的旅游景区行业中,绝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模式都是公有制,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政策,但是对于旅游行业来说,还有着很大一段距离。这和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不匹配,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而国外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美国国家公园的经营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经营权和管理权彻底分开;德国国家公园的经营模式的特点就是对于景区的负责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这也就意味着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都归于地方;澳大利亚的景区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进行功能分区。

(三)研究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的意义

针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迅猛发展势头,为了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质量,合理的开发和合理的经营模式将极大的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可以避免由于景区的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有利于实现人、自然和经济的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的选择或者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无序开发,不注意生态保护

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时不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开发过程中,随意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样就会对于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有些开发商在施工时为了缩短工期偷工减料,将开发后的废料随意安置,这些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这些就会导致旅游景点的环境和预想的有很大的出入,对于现有的旅游资源不能很好的利用,甚至为了短期利益,对可接待的客流量进行过高的估计,超过了景区本身的接待能力,从而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根据数据显示,在我国开发过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

2、规划不科学,定位不准

由于我国旅游行业起步较晚,所以在开发景区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在开发景区时就会出现对于景区的开发规划不科学,肆意加入人工修饰,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有些景区在开发时还存在定位不准,不能对景区的定位进行很好的分析,这些都会造成客流量的不足,影响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景区营销,对景区宣传不够

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开发商会认为只要将景区质量保证了,客流量自然会很理想。但是在目前景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营销方面的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目前有很多质量很好的景区不为人所知,这主要归咎于景区管理方的疏忽。这直接导致了景区的客流量不足,消费层次较低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不能维持景区继续经营的情况。此外新建的森林旅游景点本身就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所以对于景区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必然造成游客数量比较少,有些资源不能很好的得到利用。

2、资金运转困难

由于我国单一的景区运营模式,资金的主要来源来自政府的投入和门票的收入。但是门票的价格和客流量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再加上政府的投资较少的情况,这就造成很多景点出现了运营资金不足的问题。不能进一步对于景区进行完善和修复,而这又会进一步造成客流量的减少,所以景区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致命的。

三、解决对策

(一)提高环保意识,注意生态保护

相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对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也要充分重视对于原始环境的生态保护。可以寻求多种发展方式,引领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可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发展当地农副产品的市场,发展第三产业等。做到既不会浪费当地的自然资源潜力,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要做好当地的协调工作,动员起当地的人们,同心协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只有在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开发前进行实地考察,合理开发

相关部门在对景区进行开发前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根据景区的实际自然环境进行计划,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在充分了解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规划从而可以很好的指导景区的开发工作。切记进行过度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景区的实际承受能力,要做到既不要浪费资源,也不要超过景区的负载能力。

(三)加大对景区的宣传力度

对于新兴旅游景点来说,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宣传,尽快的树立自身的品牌,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电视广播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来自全国甚至国际上的游客,游客量上来了,景区才能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对于游客来说,景区要进行宣传教育,呼吁大家在享受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福利的同时,要注意爱惜。景区可以和旅行社开展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量的增加客流量,从而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发展。

(四)转变经营模式,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营模式

对于我国比较单一的经营模式来说,经营模式的转变可以为旅游景点注入新的活力,景区的发展要协调好开发建设、经营方式和生态保护三者的关系,当然首先要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要加大对景区的投资力度,对于情况不同的景区可以实行不同的补贴力度,从而保证景区有足够的经费来源,这样景区的管理者就不会担心资金的问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更好的去维护景区。有利于真正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实行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但是一定要注意监督资金的流动,现在国内有些景点虽然采取了市场化的经营形式,但是大部分仍以盈利为目的。对于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模式,取其精华,扬长补短。

景区经营 篇5

[摘要] 随着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应该意识到,旅游市场之争实质上是品牌之争。本文以桂林旅游景区为例,分析了桂林旅游景区旅游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寻求改进的措施,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化为品牌经营竞争战略,不断地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创新,实现从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飞跃。

[关键词] 旅游市场 品牌竞争 桂林景区 旅游名牌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市场之争实质是品牌之争,拥有市场比拥有企业更为重要,而占领市场的唯一途经便是拥有主导市场的品牌,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市场。

所谓品牌,就是产品的牌子,是卖者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构成,它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包含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等。品牌是一种体现内在价值的不成文合约,是诚实的标志,是可信的标志,是记忆的汇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知名品牌是组织形象的标志,是经济实力的标尺,是市场地位的象征。企业是否拥有知名品牌,反映了其持续发展力的大小;国家和地区是否拥有或拥有知名品牌的多少,标志着其经济扩张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强弱。

(一)桂林景区品牌发展的现状

桂林拥有1处国家级、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10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7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有8个,3A级景区有7个。经过30年的发展,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现代主题公园为主的六大特色品牌的旅游产品,以及以中心城区“两江四湖”开放型大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优势。

桂林以旅游立市,因此强烈的政府主导推进行为促发了各地方的景区开发热潮。各地方都希望能凭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将本地方的旅游资源投入开发,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但缺乏景区开发的全局观念,产品的同质性高,各地景区开发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这不仅增加了桂林旅游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同时也削弱了桂林旅游业的外部竞争力。结果是投入的景区越多,则对本地景区的破坏越大,其社会和经济效益越差,更是对“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坏了“桂林山水”的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有开发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资源在同一时刻都有开发的价值,更何况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也并不等于表明用于景区开发是资源价值的最佳体现。景区缺乏竞争力,主要体现在:(1)产品层次单一。目前的景区旅游产品多是向消费者提供满足特定旅游需要的基本服务、利益及其实体和产品外观,也就是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部分, 1

而对于富于竞争优势的附加产品和扩展产品如消费者之间及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却涉足甚少,从而使得景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2)资源与产品不匹配。很多资源是一流的,例如岩洞、山体,但形成的旅游产品却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潜在的吸引力转化不成现实,形不成竞争优势。(3)服务水平不高。相对饭店和旅行社服务而言,景区服务质量差的反差较突出,这是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

(二)桂林旅游景区旅游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桂林旅游景区的品牌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基础不牢固目前,桂林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打造出的部分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尚未形成对旅游者持久吸引的旅游名牌。

(2)品牌意识还较淡薄,对旅游品牌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多旅游产品都是从促销的层面认识“信息传播”和进行“形象打造”的,很少真正从“品牌经营”的高度认识品牌的战略意义。

(3)部分地区品牌定位不准确,品牌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形象。

(4)部分地区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忽略了旅游品牌的打造与宣传。

(5)忽视“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最终目标是形成“品牌资产”。只有能够形成资产的品牌,才能够具备价值,而品牌形成资产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备长期使用、运作的可能性。因此,要建立旅游品牌,就必须研究、了解旅游品牌,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旅游品牌管理方法。

(三)桂林旅游景区实现品牌战略的对策

桂林旅游景区的发展应站在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入寻求旅游名牌的发展之路,主要对策有:

(1)强化品牌意识,准确进行品牌定位

1.应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从价值、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品牌趋向发展。

2.依据本地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品牌定位,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树立自己的品牌个性,增强吸引力。

(2)保护品牌,实现品牌忠诚,提升品牌价值

1.为了防止侵权事件的发生,应对品牌进行专利权注册。

2.积极主动的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自己的旅游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3)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创建旅游品牌,必须考虑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旅游地的发育阶段,旅游产品是在旅游需求的拉动下,最早从景区景点资源的开发上进行的,这时的旅游产品处在发育期;其次,在旅游地的成长阶段,旅游地从景区景点的开发进入配套设施开发(食宿性、娱乐性、购物性、参与性等项目的增加),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长期;最后,旅游地进入成熟阶段,旅游地从旅游设施开发建设转入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经济体系的提升,这时的旅游产品属于成熟期。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建设、品牌经营管理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科学地进行品牌的规划与管理。

(4)全方位进行品牌创新

1.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应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设计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应进一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完美组合。

2.旅游品牌的创新,应在立足本地旅游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策划,体现出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旅游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从事旅游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线路

品牌+旅游饭店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的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品牌群。

(5)实施旅游名牌战略

旅游名牌是旅游品牌的延伸,比一般的旅游品牌更有价值,更有知名度、感召力和持久性。因此,桂林旅游景区旅游业已打造出的旅游品牌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以旅游名牌为导向,实现旅游品牌到旅游名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P·R·史密斯.市场营销传播方法与技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迭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晓钟.品牌经营之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王书卿.国际名牌策划与实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5]朱鸿.名牌战略策划[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04.

[7]杨铭铎,等.对旅游业品牌经营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2

旅游风景区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探索 篇6

现在,旅游已成了中国寻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各旅游风景区都是人满为患。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我国旅游风景区经营现状

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大多数仍然是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补贴,而且政企不分,工作效率低下,并衍生出诸多问题,例如资金缺乏等等。为此,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尽最程度解决以上问题。

二、旅游风景区经营管理的创新模式

各旅游风景区想要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的支持,只有政府用法律的武器以及行政的手段对旅游风景区提供保护,他们才能健康的持续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代模式

计划经济时代模式其实也可以称之为国家经营管理模式,国家既是旅游景区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景区的开发和管理费用由财政拨款,门票收入规国家所有。

这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在遗产保护、维护社会利益等方面。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模式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1、旅游风景区的经营管理者没有权力去作出重大决策,盈亏也与其无关,所以,积极性不强,经济效益同时非常低下。

2、各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进行有效的协调。

在一个景区内存在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有利益大家都想占,但出了问题就互相扯皮,导致旅游景区发展缓慢。

(二)市场经济时代经营管理模式

这模式有个最大优势,就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旅游风景区当成一项产业。

市场化运作有两种模式,一是招商引资,引进多名股东;第二种是垄断经营,大股东拥有决策权。旅游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需要经营管理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因素。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环境,社会等因素。

现在,很多旅游风景区拍卖经营权,这种经营理念是种大胆的突破,对于传统管理体制是一种挑战

但是,这是一种纯商业化的运作,存在有垄断性,势必会伤害部分游客的正当利益。所以,旅游风景区在引入市场化的时候要谨慎。同时,为了让这种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保障

我国目前暂行的旅游风景区法律法规有《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规缺乏细则,所以对于实际执行一些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难以做出有效判罚和认定。

国家可以成立这样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可以行驶旅游区资源的产权,还可对旅游景区进行监督管理。

三、如杭州西湖那样的免费模式

旅游景风区不单指景区内的风景旅游资源,还有以景观资源为主,跟它相关的支持资源为辅的综合体。在我们的脑海中以前都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定势,就是风景区的收入就是靠卖门票。很多旅游风景区并以此说景区经费紧张,进而提高门票价格。但杭州西湖的免费开放模式的成功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前的看法。

西湖免费开放的成功模式,可以为那些即将免费但又对经营管理模式很迷茫的景区提供借鉴。

(一)收费景点与免费景点相搭配

到目前为止,杭州西湖风景区管委会所管辖的103处景点中,免费开放的有84处,分布在西湖边上的开发区域中,另外收费的有19处,主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主。

这是一种创新的经营模式,“免费为主、收费为辅”,这种模式不仅为杭州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那些收费景点的门票还可以作为西湖景区日常管理的经费。

(二)“免费+周边服务性消费”的商业模式

西湖风景区就是一种景区免费,在周边消费的商业运作模式,这样,西湖风景区的免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游玩,而这些游客虽然门票不掏钱,但他们要吃、住、玩,所以,这些免费的举措不但可以提升西湖的吸引力,更重要的,促进了杭州在娱乐,交通,餐饮,酒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所以在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中,我们要区分开哪些是旅游景观资源,哪些是旅游经营资源,旅游景观资源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改革的重中之重,(包括吃、住、行、购、游、娱等),在旅游经营资源上下功夫,不仅增强旅游风景区的竞争优势,还可以提高旅游风景区的收入。所以,不应该把提高门票价格作为旅游风景区的创收主要来源,我们的眼光不应该只紧紧着眼于门票,还要看到旅游景区周边的行业,寻找更多的替代性收入作为增长途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想提高门票价格来搞旅游开发,那么,旅游风景区的发展最终只会迈进一条死胡同。

现在的旅游产业是立体的,360度的,包括交通、娱乐、住宿、餐饮等行业,是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看到一张门票,而是要往长远看,因为旅游行业本身就是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我们要围绕着景区,开发“吃、住、行、购、游、娱”等产业,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四、展望

免费开放景区餐饮业的经营之道 篇7

城市旅游景区免费开放, 在国外是一种惯常做法。近几年, 随着我国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 在景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下, 许多城市旅游景区也开始实行免费开放, 与此相适应, 大多数景区内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餐饮市场, 并且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但同时, 该类景区餐饮业的经营管理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认清并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 不仅有助于该类景区餐饮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而且对于促进景区与城市进一步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出路在于:了解免费开放景区内餐饮市场的特点, 分析困难和问题的根源所在, 寻求在困境中发展之道, 实现城市免费开放景区餐饮业的突破性发展。

市场特点

从2000年长沙市十大公园免费开放, 到2002年杭州西湖环湖两线的公园全部免费开放, 国内一大批城市旅游景区相继实施免费开放的措施。城市旅游景区的免费开放, 意味着舍弃了景区主要效益来源———门票收入。纵观已经实行免费开放的城市旅游景区, 不难发现, 免费之后的主要收益来源, 已变为转让景区及周边商业网点的经营权, 其中, 餐饮业在周边商业网点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比重, 从而成为景区免费开放后经济收益的重要来源。

城市免费开放景区的餐饮市场, 由于其景区的开放性, 游客与市民共享景区内的“吃住行游购娱”, 使该类景区的餐饮市场凸显与其他景区餐饮业不同的特点。

1.地方性

地方性是免费开放景区餐饮市场的主要特征。对外地游客而言, 餐饮不仅为游客提供基本饮食服务, 特色餐饮还起到弘扬地方饮食文化的作用。对本地居民而言, 在风景宜人的景区内品尝情有独钟的家乡菜肴, 也成为餐饮消费的一大选择。因此, 城市免费开放景区餐饮市场大多具备浓郁的地方性特色。

2.开放性

城市免费开放景区的又一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 景区取消了门票限制, 游客和城市居民能够自由自在地并多次进入景区。不仅是城市居民的后花园, 也是游客和城市居民共享的公共休闲资源。因此, 景区内的餐饮业就不仅面向游客, 本地居民也成了景区餐饮的主要消费力量。

3.多次性

不同于传统景区的餐饮消费, 城市免费开放景区的餐饮具有多次消费的特点。由于该类景区的开放性, 取消了进入门槛, 游客和城市居民能够无偿地多次进入, 为景区内餐饮业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次性特征, 是免费开放景区餐饮业获得经济收益的一大优势。

4.稳定性

一般景区的餐饮业, 通常会表现出旅游旺季时的供不应求、和淡季时供过于求的季节性特征。但这一特征在城市免费开放景区的餐饮市场中并不存在。相反, 在经营上则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即便是在旅游淡季, 景区的餐饮业也会在城市居民这一群体的消费中得以持续稳定地经营。

实证分析

2002年,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在国内旅游景点纷纷调高价格时, 逆势推出了“无门票制”。这一举措为西湖景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使西湖成为国内城市免费开放景区的成功代表。

1.西湖景区餐饮业的发展

西湖景区免费开放之后, 游客数量不降反升。游客人数的增加, 使西湖景区商业价值大幅提升, 周边商业服务网点及设施也得到大力开发, 从而获得了可观的经营收益。这些经营所得, 不仅弥补了西湖景区养护管理支出和门票收入的损失, 而且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杭州的餐饮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免费开放之后的西湖景区内的餐饮业, 更是发展势头迅猛。西湖沿岸以及延伸至整个大西湖景区的餐饮业, 都因西湖景区的免费开放, 而获得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目前, 西湖景区内餐饮网点星罗棋布, 行业规模迅速扩容, 餐饮市场持续繁荣, 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2.西湖景区餐饮业经营管理的困境

(1) 持续攀升的综合成本。由于景区内高额的租金以及土地使用费, 使得景区餐饮的经营成本比一般餐饮企业要高。同时, 食材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升值等原因, 致使景区餐饮业平均利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例如, 杭州2011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4.6%, 其中与餐饮相关的食材涨幅最为明显, 粮食、豆类、油脂、肉禽、蛋、水产品、干鲜瓜果等上涨均超过10%。与此同时, 劳动力价格也不断上涨, 人口红利逐渐衰减。2011年, 杭州最低月工资标准上调为1310元, 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为10.7元。餐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利润下降在所难免。

(2) 高成本导致的高价位。城市免费开放景区内餐饮企业的用餐价位, 往往要高于城市其它区域的餐饮企业, 这是由其经营的高成本所致。杭州西湖景区的西湖沿岸、湖滨路、南山路、北山路等地段的房租普遍高于其它地段, 因此, 西湖核心景区的餐饮企业较多走中高端路线, 用餐费用较高, 令大众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3) 严格控制的环保标准。杭州西湖景区餐饮企业的经营, 由于受到西湖景区环境容量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范围、品种和经营规模等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由于西湖景区以水资源为主体, 景区对餐饮企业的废气、废水和废物的排放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 以保护水体资源和生态环境, 这些又必然增加了餐饮业经营管理的难度。

(4) 日益拥堵的景区交通。由于免费开放景区与城市之间的无缝链接, 以及私家车的迅猛发展, 大量车流涌入景区, 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 虽然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 车辆进出景区要受到单双号的限制, 但是景区范围内的交通仍然十分拥堵。再者, 由于受到景区规划等因素制约, 停车位较少, 停车困难。交通的拥堵以及车位紧缺, 对景区内餐饮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交通高峰期往往与用餐时间重合, 使得许多消费者选择在景区外、交通相对顺畅、车位较多的餐饮网点用餐。造成客源流失。

发展策略

1.更新思路, 拓展利润增长源

城市免费开放景区的餐饮企业, 面临着高额租金和土地使用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压力, 而且企业很难把这些成本压力全部转移给消费者, 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来保持盈利能力。在这方面, 利用信息化加强流程管理、大力节能减排, 是景区餐饮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 餐饮业人才短缺、人员流动频繁现象严重, 通过信息技术, 优化服务流程, 将有效提高人员利用效率, 增强盈利能力。同时, 景区餐饮企业应积极发展低碳经营,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 切实降低成本, 实现景区内餐饮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学规划, 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一般而言, 城市免费开放景区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游览区和服务区, 属于服务性质的餐饮业应设在服务区中, 并要对其规模、选址及管理等进行规划。政府在规划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避免盲目兴建大型餐饮设施而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餐饮业对旅游景区造成的最大污染是大气污染, 因此餐饮店必须采用无污染的煤气、液化气, 另外也要更新其他加工设施。对于供水、供热及其他提供能源的系统, 景区管理部门应采用集中供水、供热的方式。同时, 对于大量餐饮垃圾, 可采取定时定点集中回收的方法处理。

3.突出创新, 打造特色餐饮品牌

城市免费开放景区内的餐饮企业, 不仅要与景区内餐饮企业竞争, 还要与同城市其它区域餐饮企业争夺客源。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 打造特色餐饮品牌才能赢得市场。打造特色品牌, 餐饮经营者要推出更多特色鲜明的菜点, 也要增强饮食环境的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餐饮文化, 在环境设计上, 要与人文需要相协调, 使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4.强化监管, 建立长效扶持机制

景区经营 篇8

(一) 提高知名度, 推动环境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居民深度参与到旅游景区的发展中, 使得景区知名度大大提升, 游客数量会不断增加, 从中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改变社区居民对旅游业不认同的意识。社区居民一旦重视旅游景区的发展效益, 就会在注重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有意识并自觉地保护环境以维持其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使得社区居民“名利双收”。

(二) 无形中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参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家庭式旅馆、个体式餐厅、超市等, 从而无形中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就业, 使得外出不便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外出的劳动力都可以参与进来。不但大幅度解决了剩余劳动力, 而且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渠道, 改善了居民的经济收益, 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提高居民素质。

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各种小型服务行业的交流、服务技能的培训等, 可以不断加深对当地旅游文化、旅游知识的了解。与此同时, 本土居民通过与游客的接触, 也可以在文化、思想上得到广泛交流, 从而开拓居民的视野, 对本土和外界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更深层次的提高居民素质, 形成一个优服务、高素质的旅游景区。

二、旅顺白玉山景区社区居民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旅顺白玉山景区为国家4A风景名胜区, 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旅游开发价值。从开发的实践来看, 从旅游景区开发中获利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核心诉求。旅顺白玉山景区的发展使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 使其直接获得了旅游收益等。但是, 由于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社区居民参与面不广, 参与层次低, 参与效益有限, 大量的旅游收益从居民身边流走。

本项目小组在对旅顺白玉山景区周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过程中, 发现景区在进行利益分配时针对不同社区居民所给收益不均衡, 分配存在差异, 甚至有少部分社区居民并不清楚景区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是如何分配的。根据访谈得知, 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大部分收益流向开发商、政府机构以及管理机构等, 较多的旅游收益并未留在社区居民中, 社区居民只是收益很小的群体。

(二) 社区居民参与意识较低。

一般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动机为直接获取经济利益, 关心自身利益。一方面由于没有经营经验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对于旅游景区开发民主参与意识薄弱, 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资金、能力等因素的存在, 旅顺白玉山景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普遍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民主参与机制, 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发言权没有得到尊重, 主人翁的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相关部门没有为居民提供参与景区管理和规划的渠道, 居民和景区管理部门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在白玉山景区的旅游开发中, 景区和居民几乎是互不干扰, 并没有与居民互动以此做出对白玉山景区有利的一面, 白玉山景区大部分居民并不参与, 即使参与了, 参与程度也不高。 (表1)

(三)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能力不足。

白玉山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旅游开发参与过程中社区居民缺乏一定的资金, 社区居民一般从事投资小或者帮投资者工作等辅助性工作, 收益低。同时, 由于大部分社区居民文化水平低, 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 语言交流能力有障碍等原因, 当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时, 对当地居民造成社会和心理的冲击也就越大, 直接导致就业能力偏低, 业务能力不高, 旅游参与程度不高。

(四) 社区居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对景区文化认知不足。

其一, 一部分社区居民并不了解旅游开发能带来什么, 由于所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旅游开发的理解概念有限, 对自身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认识不足, 因此产生对旅游开发不感兴趣, 淡化了对旅游开发的有益一面;其二, 社区居民实际参与旅游开发的能力较低而给社区居民带来心理上的排斥, 由于所受教育有限, 社区居民文化素质较低, 导致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低下, 必然会引起参与收益的下降, 这样会使大部分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发展信心不足, 故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发展意识自然不强;其三, 从一般角度来说, 政府制定决策, 民众服从决策, 即使社区居民有人不同意决策也照样执行。社区居民的思想依赖性和地位不对称性使得居民们明哲保身, 而且相信所谓权威人士的决策, 且景区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相对闭塞, 思想观念不容易受外界影响, 民主意识较弱, 他们只会认为决策是政府的事与他们自己无关;其四, 旅游是一种文化差异活动, 这种差异活动吸引着旅游者,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是旅游开发可持续的重要条件, 由于社区居民自身认识不足, 很少意识到自己在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责任和意识。

(五) 社区居民服务机制不完善。

一般社区居民都比较关心自身的利益, 由于没有经营经验, 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能力等因素的存在, 一些服务性的设施不健全, 服务不到位。目前, 住宿方面, 只在白玉山附近有一些供游客住宿的旅馆, 规模较小, 条件比较差, 内部设施不健全, 风格也比较单一。餐饮方面, 只有旅顺街道以及商场供游人吃便饭的农家小餐馆, 缺乏高档酒店 (四星级以上) 等大型接待设施, 无法满足中、高档游客和大型会议的需要, 而且建筑风格单一。

三、推进旅顺白玉山景区社区居民深度参与相关对策

(一) 完善旅顺白玉山景区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

首先, 有关部门应健全经济补偿制度。提高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满意度以及支持旅游开发的持续进行, 就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 在经济收益分配中, 以公正和社区居民利益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直接与间接参与旅游开发但受其影响的社区居民的利益, 向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偿。

其次, 应健全法律保障机制。目前, 有关旅游方面的法律保障并没有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中实施, 为此应对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做出相应规定, 并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权利内化到旅游规划的各个环节, 从而使得居民参与的权利合理化、具体化, 以法律的形式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合理利益加以保障, 从而将社区居民的力量强大化。

最后, 应加强行政监督与收入分配机制。加强旅游利益相关者经营行为的监督, 是实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有效管理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同时制定对社区旅游开发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民主管理, 必要时成立旅游开发委员会或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协会等部门, 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协调并同行政部门、外来投资者、旅游开发规划单位以及社区居民达成一致目的, 互相监督、互相致富。

(二) 完善旅顺白玉山景区社区居民深度参与保障机制。

其一, 保证社区居民被优先雇佣, 合理分配旅游区项目中所涉及到的工作岗位, 使得社区居民在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 通过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取得相应收益;其二, 提供小额信贷, 鼓励村民置办相对健全的设施,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数量, 达到更高的利润。可从政府扶贫资金拿出一部分以无息贷款并和当地的商业银行合作形式资助, 或旅游区按比例成立专门的扶贫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健全服务设施的资金。通过各项考核, 针对潜力大, 有能力的居民, 给予大力支持;其三, 政府加大当地文化的保护力度, 通过资金的奖励机制, 鼓励居民对本地特色文化的保护。例如, 对于家庭式旅馆, 鼓励居民改建或者新建成具有当地文化的特色建筑形式;对于餐饮方面, 鼓励保持当地的特色饮食习惯和用餐器具, 体现社情民意。

(三) 建立旅顺白玉山景区社区居民深度参与教育培训机制。

据调查, 旅顺白玉山景区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目前仍处于低端, 因此建立教育培训是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开设各种技能培训课程, 使得社区居民重新认识旅游开发的概念, 对旅游产业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主动参与旅游开发, 切实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 更加深入参与景区发展, 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旅游开发对他们带来的益处。

为此, 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基础培训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基础培训是提高社区居民旅游开发意识和环境观念的教育, 通过教育培训, 使社区居民充分了解本土的自然资源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 对旅游业的发展有足够的认知度, 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 并主动担当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职业教育是通过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 提高社区居民旅游参与能力。倘若社区居民仅有参与旅游的热情而缺乏能力, 也无法实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目的。政府应委托旅游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专业知识培训, 例如旅馆饭店服务、经营方式、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 力求使社区居民都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 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去, 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熊文慧.旅游景区社区参与探析——以灵渠景区社区居民参与为例[J].四川林业科技, 2012.1.

景区经营 篇9

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广义上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学习等。其中, 感觉是最低级的一种心理过程, 也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一般未经加工, 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原始的、客观的反映, 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旅游者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来感受旅游活动的, 是对目的地形成印象的第一步。

二、感官刺激的分类及应用

1、视觉

在人类的所有感觉中, 视觉无疑是最重要的, 至少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旅游活动也是从视觉活动开始, 景区景点的开发与设计首先必须从视觉角度出发。景区从视觉上要给游客以赏心悦目、新奇、震撼等体验, 在总体布局和局部精耕都要注重视觉冲击感。这需要景区精心设计景观的组合搭配、陈列设计、艺术效果以及色彩的巧妙运用。色觉对于视觉极为重要。饭店大堂、客房设计环节早已充分重视色彩的搭配, 国外许多城市利用城市色为城市进行推广, 如巴黎的米黄色、伦敦的土黄色, 为此对城市的建筑进行色彩限定。景区也应充分利用色彩对游客的调动作用, 如迪斯尼会根据各游览区的主题和色彩配以相应颜色的鲜花, 游客一进入公园就为色彩缤纷的鲜花所吸引;少数民族多彩的服饰、故宫的金黄和红色主题、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紫色海洋都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留意的是, 色彩会涉及到文化、个体价值观差异的因素, 如日本人忌讳绿色而中东大多数国家则喜欢绿色。

2、听觉

在人类各种感觉中, 一般认为, 听觉的重要性仅次于视觉。人们常形容说“有声有色”, 声音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街市和自然的声音。风声、雨声、蝉鸣、鸟叫、蛙声等能让人有种回到自然怀抱的感觉, 而山歌、方言、音乐等则会让游客领略到人文之美。对于来自城市的游客而言, 很少接触到自然的听觉美, 就这点来说, 景区听觉美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视觉美。西方景区往往将声音视为塑造氛围的重要手段, 如英格兰的比米什的露天博物馆在经营中, 将鸡鸭叫声、格格作响的有轨电车、劈啪作响的火堆、嘎吱作响的车辆、铜管乐队视为勾起人们怀旧情绪的手段;伦敦博物馆包房金属管风琴声以营造维多利亚时代的气氛;约克郡的约维克博物馆则利用声响效果再现北欧海盗的时代;布利斯顿 (Burleston) 在美国的调查发现, 音乐会影响到商业交易, 舒缓的背景音乐能增加消费金额, 而且会延长顾客的滞留时间。在我国的景区中, 寒山寺的钟声则是成功的典范, 将文学、宗教、传说与自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另外, “声音品牌化”已成为品牌推广的新手段, 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声品牌”和“味品牌”, 我国旅游景区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3、嗅觉、味觉

1) 嗅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但对新环境的感知中, 嗅觉是非常敏感的。好的气味能使人精神愉悦, 轻松兴奋;难闻的气味则会让人沮丧, 而且会联想到景区的卫生质量有问题。20世纪50年代的东京因没有抽水式厕所而气味难闻, 后来要举办奥运会而进行了厕所卫生革命, 旅游者才大量涌入。脏、气味难闻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新世纪开始我国推进旅游厕所的建设和质量等级的评定。“气味营销”在景区中的应用有普及之势, 如香水喷泉、香雾景观、香水瀑布、芳香走廊、芳香花园等。

2) 味觉可以满足我们品尝美食的需要, 旅游景区应充分利用我国烹饪大国的优势, 将景区的餐饮条件变成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味觉还被认为是触发回忆, 唤起怀旧情怀的有效方式。英国的比米什露天博物馆利用一些往昔的气味营造工业和乡村文化遗产式的气息, 比如农场中的动物气味、20世纪20年代牙医诊所中的丁香油。

4、其它感觉

1) 触觉。通过手、足、身体皮肤触摸, 旅游者能将“虚幻”的感觉真实化, 古典文学中常提及的抚栏、倚栏、拍栏杆等动作, 就是种触摸体验。旅游景区中, 一些雕像如石狮、铜牛等常满足了客人触摸的欲望, 天安门大门上的铜乳钉个个被摸得发亮。

2) 温度觉。旅游者对气候、温差的因素也很重视, “四季如春”是人们普遍的理想选择。一般来说, 气温为18℃-23℃, 相对湿度为65%-85%的气候是宜人的, 我国由于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 宜人气候分布的地区与季节均受到限制。对与景区来说, 室内温度可以控制, 室外温度则很难控制。

3) 痛觉。在一般情况下, 痛觉引起的体验是负面的。但在一些特殊的旅游形式中, “以苦为乐”反而成为人们寻求挑战、追求刺激、拒绝生命萎顿的一种动力。极限、探险旅游就属于此列, 比如欧美旅游者中有大量的trill-seekers (寻求刺激者) 。对于景区来说, 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游客安全的同时, 不妨巧妙运用痛觉在一些挑战性项目上。

4) 动觉、平衡觉。动觉在旅游者的娱乐消遣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打球、滑雪、蹦极、冲浪、坐过山车、乘坐交通工具等环节都会产生动觉。动觉能提高游客的旅游热情, 增强旅游体验。所以景区在设计旅游产品时, 要注意让游客“动起来”, 切忌只是静态观赏。平衡觉能提高人们的兴奋度, 但在设计项目时要尽量避免运动晕眩感 (晕车、晕船等) 。

三、感官刺激在景区中应用须注意的问题

1、感觉的适应性。人的感觉只是在它刚发生时才是强烈的, 以后就越来越弱。适应作用于刺激强度也有关, 刺激越强烈, 适应作用发生越快。这对景区而言, 愉悦游客感官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只有不断地提高或改变, 感官刺激才能持续存在。

2、感觉阈限。每种感觉器官都有特定的感觉阈限, 刺激太强或太弱都不能引起人的感觉。在景区产品设计时, 既要考虑绝对阈限, 也要考虑差别阈限。如照明光源的设计需超过30HZ, 音响设备要保持在20—20000HZ。而在改变产品外观时, 要注意差别阈限的计算。

3、知觉心理特征。感觉是认知的最底层, 对感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由此引发知觉。而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相对性、组织性等特征, 所以感官刺激在不同游客中引发的感知不尽相同, 这和个人背景密切相关, 如教育、智力、兴趣、期望、个性、需求、文化、社会阶层等。

四、结束语

笔者注意到, 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已经兴建了“感官公园” (s e n s o r y park) , 通过特殊设计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 这种公园可以帮助病人恢复, 可以满足残障人士以及儿童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公园是对应付人口日益老龄化的一种探索, 因为它可以帮助感官功能退化的老年人恢复或保持神经灵敏。09年落成的新加坡“感官公园”就考虑到上述目的, 采用无障碍设计, 为公众尤其是老年人提供一个色香味俱全的感官之旅。对我国景区来说, 不妨也将借鉴此举来迎接未来“银发市场”的挑战。

摘要:对旅游认知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旅游机构的重点领域, 充分认识和把握旅游者认知模式, 并在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 是旅游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我国对旅游认知的研究和应用, 倾向于认知模式中的高级部分, 如思维、记忆、想象、理解等, 而对旅游者认知模式中最低级的心理过程——感觉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试图以旅游心理学知识为基础, 结合国内外景区的一些实例, 对感官刺激在景区中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旅游认知,感觉,感官刺激,景区经营

参考文献

[1]、A.V.Seaton, M.M.Bennett张俐俐等译《旅游产品营销—概念、问题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吕勤郝春东编著《旅游心理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3]、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景区经营 篇10

关键词:旅游景区,社区居民,参与机制

社区居民是旅游地重要利益群体,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是增加居民收益、消除旅游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居民发挥自身能力来管理和影响旅游开发的民主化过程,己成为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是否具备完善的参与机制,则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参与机制而无法投身于旅游决策过程中,会使社区居民难以从旅游中获益。在旅游发展的途径中,只有健全的参与机制才能使社区居民的参与从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才能保障这种参与的延续。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引导激励机制、咨询决策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引导激励机制

目前,在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经营过程中缺乏社区共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当地居民参与的作用,社区居民还没有真正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去。当前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的开发经营的主要形式停留在零售旅游纪念品的阶段,这种的参与方式影响了旅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由此可见,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旅游发展的较低阶段,作为旅游社区主体的居民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参与旅游发展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因此,健全引导激励机制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重要前提。

(一)保障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常依赖于社区居民积极的主动性以及项目规划者政府管理人员等所愿意给社区居民参与的支持和鼓励的程度。如果人们发现参与旅游发展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影响,他们则不可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项目的计划活动。因此,要想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首先要刺激社区居民的动机———利益。要想引导居民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最主要的就是要保障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能够让社区居民在参与中利益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激励社区居民积极的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中去。

(二)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的形式

政府应当积极主动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能把大部分的利益让少数当地居民、景区管理人员和开发商拥有,要保证更多的与景区发展相关的利益者主体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来分享由旅游带来的收益。对于没有参与到旅游活动的社区居民,政府还可用景区发展所得收益,来扶植这些居民的生产生活,使旅游收益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所有参与到景区发展建设中的人们。

为此,应合理确定发展合作方式,大力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的形式。对于资金富足的居民,可采用居民入股或者承包该景点的经营形式;对于个体户,可采用政府与其合作的经营形式,合作建立特色旅游景点;对于有技术性的居民,可采用居民技术入股的经营形式。除了这些,还可让有条件的居民建立住宿、交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的旅游购物以及能够充分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激励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的开发经营

在制定景区的规划和管理制度时,要积极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共同认同。政府做重大的决策之前,要努力号召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充分的显示社区居民在景区的发展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在景区的日常管理中,要注重让居民参与管理,让居民感受到参与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好景区的旅游环境,才能够更好地的发展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社区居民的重要地位。

二、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决策咨询机制

建立旅游发展决策咨询机制是实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重要途径,包括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途径等战略问题决策咨询机制的建立。还有因旅游发展而引发的社区影响问题的咨询,包括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将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体现在旅游规划过程之中。体现社区居民意志或意愿的旅游规划更易于在实施过程中推行,也会使居民更有效地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咨询的途径

首先,政府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虽然居民受自身经济、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参与决策能力有限,但在宏观概念上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取得他们的支持。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发展目标、可行性的确定与参与方案以及监督机制都要充分去参与、去决策。

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当地教育体制,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决策的人进行系统的文化培养,使居民能够提出更加合理更能够促进旅游发展的建议。还要加强参与决策的宣传引导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尽可能快的提升旅游景区的建设,减少因旅游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认识,使居民更乐观的对待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

(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咨询的评价

决策咨询机制是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是为了解决疑问、提供协助的一些方式方法。在决策咨询过程中,社区居民应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主人公,他们有权力也有必要知道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对本地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政府需要听取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心声,且不得以私利给社区居民提供错误的信息来错误的引导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政府也要平衡好各部分之间的矛盾,把社区居民放在景区开发经营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获得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经营的支持。

三、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利益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的开发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益,这个利益包括近期的和长期的。景区的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会想尽办法把其中的利益最大化;社区居民由于受知识文化程度和当地文化条件的影响,在景区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多注重近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导致景区难以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要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利益保障机制,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社区居民参与景区的发展。

(一)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在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发展的过程中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容易产生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问题,不便于景区的开发和发展,也不便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协调,从而引发社区居民对政府部门的不满意。旅游景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符合当地景区的政策法规,用来保证社区居民在景区开发经营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政府部门要接受居民的投诉,处罚违法违规部门或者个人;规范景区经营的服务质量,为政府增加税收。还要为社区居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小额贷款和低息贷款,在根本上支持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开发经营。

(二)完善利益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参与景区开发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经济利益,这也是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景区内的财产进行公布,让居民感受到政府对居民利益保障的诚意,使居民能够充分理解政府发展景区的重视。对于景区内的房屋等财产的利益分配应有一个分配方案,同时制定合理而又灵活的补偿制度;对景区内的收益也要对居民进行补偿,以确保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失。

(三)发展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营方式

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是根据经营项目实现的,由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和经营能力较差以及经营经验较少的情况,社区的居民的经济利益无法保障。所以,借鉴其他景区周边居民参与开发经营的经验,旅游景区应该采用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经营方式。可以采用国家的分配制度和发展公司的股份所有制度,可以把居民的劳动和权力相结合起来,实现和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股份制公司、经营企业和公积金等形式发展景区经营方式,以推动社区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四、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监控机制

为了保证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权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居民的权利能够更好的促进景区的发展,为了促进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健全监控机制。

(一)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负责全面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居民和旅游经营方的关系。落实责任,建立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违法违规活动自查自纠、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机制。要将检查的结果向社会、社区公布,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作用,做到让社区居民放心。

(二)建立旅游发展村民协会

在旅游景区相关社区居民内部,可由社区居民自己成立旅游发展村民协会,对旅游发展方向、旅游经营行为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行为等进行监督,以确保社区居民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确保部门的行为符合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

(三)建立旅游发展监测小组

旅游发展监测小组由专家、政府代表、经营者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共同组成,对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发展进行评估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及时对发展过程中错误的方面进行改正,确保旅游景区的顺利发展,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大勇,文雪.少数民族旅游景区居民满意度测评及驱动机制研究[J].西部论坛,2015,(1):102-108.

上一篇:有趣的生物课堂刍议下一篇: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