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2024-09-30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精选4篇)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篇1

2011年2月-2013年2月, 我院选取120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且资料完整患者, 对其治疗前后的ST段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为心肌组织再灌注状态的早期判定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现将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心电图、临床症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等方面确诊, 其中男78例, 女42例, 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 (59±4.3) 岁;本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既往有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分别为56例、48例、76例;患者入院后便立即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患者发病≤12h接受PCI治疗, 术前服用阿司匹林300mg, 氯比格雷300mg, 术中动脉应用肝素8 000~10 000U, 术后静脉滴注肝素24~48h, 继而皮下注射肝素, 每次6 250 U, 2次/d, 连用7d;并口服氯比格雷75mg, 1次/d, 9~12个月, 阿司匹林300mg, 1次/d, 1个月后减为100mg, 1次/d, 长期口服。

1.2 测定方法

1.2.1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的测定。

患者入院后便立刻进行静脉采血, 采血量为2ml, 在患者发病的24h内每隔6h对患者进行1次2ml的静脉采血, 超过24h后便每隔12h对患者进行1次静脉采血, 直至其心肌标志物降至正常为止。将之前所采取的静脉血, 注入准备好的真空自凝分离胶管中, 以3 000r/min的速度离心5min后取出血清, 并采取免疫化学发光法对血清心肌肌钙蛋白进行测定。

1.2.2 ST段偏移峰值及下降率。

患者入院后便立刻对患者进行12~18h心电图的描记, 并且于之后的16~24h内持续每隔2~4h进行1次的描记 (对于病情出现变化的患者随机进行描记) 。

1.3 判定标准

有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表现即: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 (胸导联) 患者, 化验检查心肌肌钙蛋白升高者, 明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AMI) 。有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表现无ST段抬高患者, 或者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 心电图变化不典型者, 化验检查心肌肌钙蛋白升高, 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NSTAMI) 或微小心肌损伤。

偏移峰值及下降率:在患者进行治疗后的90min时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的复查, 其中ST段偏移峰值为ST段抬高最大值或下移最大值, 而治疗后患者心电图ST段下降的最大幅度和偏移的最大幅度相比的值表示ST段的下降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均数±标准表示计量数据, 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 结果显示:心肌无复流60例, 心肌低灌注15例, 心肌再灌注45例, 以上患者治疗前的ST段偏移峰值对比均无明显差异, 但治疗后心肌再灌注患者的ST段下降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 (心肌低灌注、心肌无复流) 患者,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l) 。详见表1。

3 讨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 在早期针对患者的症状采取AMI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疗法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 可对患者梗死的动脉起到开通的作用。目前判定治疗后心肌组织再灌注状态, 主要以心肌标志物水平为标准, 但是此方式具有抽血次数较多、患者痛苦较大及费用相对较高等缺点。据心肌微循环的相关研究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再灌注治疗的效果, 不但与患者梗死血管的开通情况有关, 还与患者心肌组织水平血流的恢复程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中将心肌标志物作为判断的标准,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分组, 分别为心肌无复流、心肌低灌注及心肌再灌注组, 研究结果显示三组中唯有心肌再灌注组患者ST段下降率相对较高, 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心肌再灌注者与其他两者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总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患者应用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进行判定, 可在早期准确地对心肌再灌注的情况进行反映,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判定及预后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应用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进行判定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20例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2个时间点对患者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cTnI) 进行测定, 对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进行判定;并对患者的心电图ST段的偏移峰值和下降率进行观察。结果:对患者进行cTnI测定结果显示为60例心肌无复流的患者, 15例心肌低灌注的患者, 45例心肌再灌注的患者, 以上患者治疗前的ST段偏移峰值对比均无明显差异, 但治疗后心肌再灌注患者的ST段下降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 (心肌低灌注、心肌无复流) 患者,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l)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患者应用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进行判定, 可在早期准确地对心肌再灌注的情况进行反映,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判定及预后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电图,ST段,诊断,心肌再灌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李瑞杰, 郭成军, 等.持续监测ST段对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动脉动态变化的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5) :277-279.

[2]张洪彬, 穆伟, 魏福云, 等.心电图ST段动态变化在心肌再灌注状态早期判定中的价值[J].山东医药, 2010, 50 (3) :93-94.

[3]修明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CRP、IL-6、PAPP-A的动态变化[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1 (4) :341-342.

化学平衡判定规律小结 篇2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可逆反应中, 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即在给定条件下, 反应达到了“限度”。

规律一: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对于可逆反应, 正反应是反应物向生成物转化的方向, 即反应物的质量 (或物质的量) 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或物质的量) 增加的方向, 所以, υ (正) 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反之, υ (逆) 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增加或生成物浓度的减少来表示。即同一物质既可以表示正反应速率又可以表示逆反应速率。

以a A (g) +b B (g) 葑c C (g) +d D (g) 反应为例:

1. 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υ (A消耗) =υ (A生成) , υ (C消耗) =υ (C生成) 。

2.两种物质表示的相反方向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当υ (A消耗) :υ (B生成) =a:b时, 因为同方向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υ (A消耗) :υ (B消耗) =a:b, 所以得出结论:υ (B消耗) =υ (B生成) , 达到平衡。

规律二:各组分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

若A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则A的质量保持不变, 即达到平衡状态。此刻, 其他物质的质量也不变, 则A的含量保持不变, 即各组分的含量均保持不变。反应中的任一物质, 其质量、物质的量、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气体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均可以作为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规律三:用“变量”判断平衡状态

“变量”即未达到平衡时不断变化, 达到平衡就保持不变的量。例如, A的质量或物质的量。“恒量”即未达到平衡时和平衡时相等的量, 即始终保持不变的量。例如, 以上反应中气体的总质量。首先要准确判断一个量属于“变量”还是“恒量”, 然后就可以确定当此量不变时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气体总物质的量 (或总分子数) 不变时:化学计量数与物质的量或分子数成正比, 若a+b=c+d, 即反应前和反应后气体总物质的量 (或总分子数) 相等, 在建立平衡的过程中该量是保持不变的, 是“非变量”, 此时不一定是平衡状态;若a+b≠c+d, 该量为“变量”, 此时一定是平衡状态。

2. 温度、体积一定, 体系的总压强不变时:

气体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以上反应中若a+b=c+d, 体系的总压强为“非变量”, 此时不一定平衡;a+b≠c+d, 体系的总压强为“变量”, 此时一定平衡。

3. 温度、压强一定, 体系的总体积不变时:

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以上反应中a+b=c+d时不一定平衡;a+b≠c+d时一定平衡。

4. 温度、压强一定, 气体的平均密度不变时:ρ=m/V。

以上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气体, 气体的总质量m是“非变量”, a+b=c+d时, 气体总体积V是“非变量”, 所以, 密度ρ是“非变量”, 气体的平均密度不变时不一定平衡。

若A为固体, 正向建立平衡时, 气体的总质量m是“变量”, 逐渐增大, 达到平衡时, 各气体质量均不变, 气体的总质量m才不变, 若b=c+d, 气体总体积V是“非变量”, 所以, 密度ρ是“变量”, ρ随m的增大而增大, 平衡时不再变化, 气体的平均密度不变时达到平衡。

5. 温度、压强一定, 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不变时:M=m/n。

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气体时, 气体的总质量m是“非变量”, a+b=c+d时, 气体总物质的量n是“非变量”, 所以, M是“非变量”, 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不变时不一定平衡。

若C为固体, 正向建立平衡时, 气体的总质量m是“变量”, 逐渐减小, 达到平衡时气体的总质量m才不变, 若a+b=d, 气体总物质的量n是“非变量”, 所以, M是“变量”, M随m减小而减小, 平衡时不再变化, 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时达到平衡。

6. 温度、体积一定时, 气体颜色不变时:

是平衡状态。有色气体颜色越深, 说明其浓度越大, 颜色随浓度变化, 浓度不变时, 颜色不变, 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7. 绝热条件下, 温度不变时是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正反应和逆反应能量变化相反, 若正反应放热, 则逆反应吸热, 当正向建立平衡时, 体系温度不断上升, 温度是“变量”, 当温度不变时达到平衡。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学生只要充分领会以上内容, 就能够准确地做出判断, 掌握好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是最重要的, 这样即使出现其他未知的情况, 也能迎刃而解。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于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和掌握存在困难, 但有些资料的内容理论性强, 学生不容易理解, 本文在此结合自身体会, 对判定规律及其理解方法加以小结。

关键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参考文献

谈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篇3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 课本上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简称化学平衡 (Chemical equilibrium) 。根据这个定义, 我们可以归纳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逆、等、动、定、变。

其中, 可逆反应是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前提, 如果是不可逆反应就不可能建立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零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实质, 只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才会使各组分的消耗量与生成量相等, 从表面上看反应似乎停止了, 而实际上反应还在进行, 各组分的含量才不会发生改变;所以组成保持不变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一定条件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关键, 如果条件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 则平衡就会被破坏, 平衡就会发生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

二、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

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将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常用方法归纳为3种:

方法1:v正=v逆 (实质) ;正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者是生成物的生成速率, 而逆反应速率则是指反应物的生成速率或者是生成物的消耗速率。

(1) 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 说明v正=v逆, 则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2) 不同物质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也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方法2: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 (标志) : (1) 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变; (2) 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 (3) 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4) 各气体组分的体积分数不变。

方法3:可变量变为不可变量。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第2种方法即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衍变而来的, 目的就是方便学生使用。化学反应如果正向或逆向进行的话, 某物理量会发生变化, 我将之称为可变量, 当该可变量保持不变了, 也就达到平衡了, 如果该物理量本身就为不可变量, 则不可作为平衡的判断依据。

物理量可以是温度、压强、分子数、颜色、气体分子量、密度等, 其中气体分子量、密度等这些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气体分子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 M=m/n, 摩尔质量是可变量还是不可变量, 需要看气体的总质量和物质的量的比值会不会改变, 所以要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以及气体的计量数之和会不会变化, 从而判断摩尔质量是否为可变量, 能否作为平衡的判断依据。又如, 气体密度=气体质量/气体体积, 这同样要注意物质的状态, 而气体的体积则要注意容器种类, 如果是恒容容器, 那么体积是不变的, 如果是恒压容器, 则要注意气体的计量数之和前后有没有发生改变, 从而确定密度到底是不是可变量。

三、审题的一般步骤

在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时一定要注意条件, 绝大多数考题考查的都是有气体参加、生成的可逆反应, 所以要明确体系是在恒温恒容的条件还是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 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状态以及气体的计量数变化。于是我归纳出审题的一般步骤:一看容器种类, 二看物质状态, 三看气体计量数。

四、典型例题赏析

例1.在一定温度下, 可逆反应A (气) +3B (气) 葑2C (气)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 同时生成3n mol 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解析:A符合平衡的本质, C符合平衡的标志, 故应选AC。

B的错误在于只知正反应速率, 不知逆反应速率, 不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该关系总是成立。

D的错误在于化学平衡状态中虽然各组分含量不会变化, 各分子数也不会变化, 但是分子数之比不一定和计量数之比相等。答案:AC

例2.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 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 表明反应A (s) +3B (g) 葑2C (g) +D (g)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解析:该容器为恒温恒容容器, A为固体, B、C、D均为气体, 所以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会变化, 故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可变量, 密度不变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了, B正确;气体计量数之和前后不变, 说明该反应是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 混合气体的压强也是不会变的, 所以A、D错误。答案:BC

例3.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 有可逆反应2NO2葑N2O4, ΔH<0,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的是 ()

(1) NO2缔合生成N2O4的速率与N2O4分解生成NO2的速率相等时 (2) [NO2]=[N2O4]时 (3) N2O4处于不再分解时 (4) NO2的分子数与N2O4分子数比为2∶1时 (5) 体系颜色深浅不再发生改变时 (6) 反应器中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时 (7)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保持不变时 (8) 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

A. (1) (3) (5) (8) B. (2) (4) (6) (8)

C. (3) (5) (7) D. (5) (6) (7)

解析:该容器是恒温恒容容器, 反应物、生成物都是气体, 气体体积、质量均不变, 密度就是不可变量, (8) 不能判断是否达平衡, 气体计量数变小, 是一个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 故压强是可变量, 分子量是可变量, 颜色不变说明NO2浓度不变了, 所以 (5) (6) (7) 正确。 (2) (3) (4) 错误, (1) 表示NO2的消耗速率与N2O4的分解速率相等, 故错误。答案:D

以上是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一般方法, 也是常用方法, 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浓度熵和平衡常数的大小进行比较, 如果浓度熵等于平衡常数的值, 那么也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审题步骤和解题方法我们可以熟记,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灵活运用, 不可死记硬背。

摘要:化学平衡状态判断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 介绍了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常用方法和审题的一般步骤。

关键词: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判断方法,步骤

参考文献

例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 篇4

1.本质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是:对同一物质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但不等于零, 即v (正) =v (逆) 。对同一物质来说, 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2.等价标志

所谓“等价标志”是指可以间接衡量某一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 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2) 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3) 对同一物质而言, 单位时间该物质所代表的正反应的转化浓度和所代表的逆反应的转化浓度相等的状态。

(4) 对同一物质而言, 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

(5) 对不同物质而言, 一种物质所代表的正反应速率和另一种物质所代表的逆反应速率的比值等于它们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系数) 之比。

3.特殊标志

所谓“特殊标志”是指在特定环境、特定反应中, 能间接衡量某一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 对于全部是气体参与的反应, 且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 若反应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且反应中气体反应物和气体生成物的计量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 (体系中可存在固、液态物质) , 当恒温、恒容时, 若反应体系中的总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恒温、恒压时, 若反应体系中的体积不变,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 由于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总体系温度一定时,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4) 对于有有色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 若体系颜色不变,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例1.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

(1)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的H2, 同时生成n mol的HI;

(2)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3) HI的体积分数与I2的体积分数相等;

(5)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 某一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

(6)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7)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 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8) 温度和压强一定时, 容器的体积不再变化;

(9)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10) 温度和压强一定时,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11)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12) 温度和压强一定时,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解析:对 (1)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即消耗2n mol HI, 依选项 (1) , 此时只生成n mol HI, 说明HI的浓度还在变化, 不能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对 (2)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这意味着单位时间内消耗1 mol H2的同时消耗2mol HI, 而消耗2mol HI说明同时生成1mol H2与1mol I2, 即H2的浓度保持不变, 可以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对 (3) 、 (4) :W (HI) =W (I2) 及c (HI) ∶c (H2) ∶c (I2) =2∶1∶1, 这两个等式可能是在平衡建立过程中出现的, 不能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因此不能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对 (5) 、 (6) :某一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即I2蒸汽的浓度不变, 都可以直接证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对 (7) — (12) :此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即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n总) 一定,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气体的总质量 (m总) 一定。当温度和体积一定时, P与n总成正比关系, 因而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 V与n总成正比关系, 因而容器的体积始终不变。无论是恒温恒压, 还是恒温恒容, 根据M=m总/n总, ρ=m总/V容器可知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是个定值。

答案: (2) (5) (6) 。

例2.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 可逆反应mA (g) +nB (g) =pC (g) +qD (g) , 当m、n、p、q为任意正整数时, 达到平衡的标准是 () 。

(1) 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2) 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3) 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4) 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5) 反应速率v (A) :v (B) :v (C) :v (D) =m:n:p:q。

A. (1) (3) (5) B. (2) (3) (4) C. (1) (4) (5) D. (1) (2) (3) (4) (5)

解析:如果m+n=p+q, 则任意时体系内的压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都相等, 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 否则成立。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吸热或放热, 温度改变一定是非平衡状态。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变, 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即平衡状态。

上一篇:景区经营下一篇:金融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