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试题归类

2024-08-14

化学平衡试题归类(精选8篇)

化学平衡试题归类 篇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高考中的热点,历来受到高考命题专家和学者的青昧,本文就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题的解题方法作一介绍.

一、平衡标志题

例1 (北京市)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v(正)与v(逆)相等是化学平衡的根本标志,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其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有关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在本题的可逆反应X(g)+2Y(g)⇌2Z(g)里,在单位时间内当有n mol的Z生成的同时,有n mol Y(或0.5n molX)生成,说明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所以①④说法不正确,此题选(C).

评注:化学平衡的标志是“一等、三不变”即:“一等”是v(正)=v(逆),“三不变”是指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分数不变;反应的转化率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改变的化学平衡,气体压强及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速率题

例2 (天津市高考题)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

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

(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解析:提高反应速率的做法主要有:①升高温度,②增大反应物浓度,③加入催化剂,④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而要提高NO的转化率,即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做法有:①降低温度,②增大压强,③增大CO的浓度等,又该反应中ΔH<0,故为放热反应,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B).

例3 (全国)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 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 0.5 mol·l-1·min-1

(B) 1 mol·l-1·min-1

(C) 2 mol·l-1·min-1

(D) 3 mol·l-1·min-1

解析:利用同一化学反应平衡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由于题给化学方程式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又v(A)=1 mol·l-1·min-1,故v(C)=2×1 mol·l-1·min-1=2 mol·l-1·min-1,选(C).

三、化学平衡移动题

例4 (全国Ⅱ卷)已知C(s)+CO2⇌2CO(g),Δ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是()

(A)升高温度和减少压强

(B)降低温度和减少压强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由题给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总体积扩大的,又ΔH>0,即为吸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和减少压强,均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选(A).

四、化学平衡配比题

例5 (江苏高考题)一定温度下,在恒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 (g)+B(g)⇌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 mol A和2 mol 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A) 2 mol C

(B) 2 mol A 1 mol B和1 mol He (不参加反应)

(C) 1 mol B和1 mol C

(D) 2 mol A 3 mol B和3 mol C

解析:在等温等容的条件下,对题给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反应2A(g)+B(g)⇌3C(g),充入任意物质的量的C,都与充入2 mol A和1 mol B等效,且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大于a%;而充入He时对所给化学平衡没有影响,所以(B)项中A的体积分数亦大于a%,而(C)、(D)选项相当于在2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增大B的浓度使化学平衡右移,A的体积分数减少,即小于a%,故此题选(A)(B).

五、化学平衡计算题

例6 (全国理综题)恒温下,将a mol N2与b mol.H2的混合物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N2(g)+3H2(g)⇌2NH3(g)

(1)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t时,nt(N2)=13 mol,nt(NH3)=6 mol,计算a的值;

(2)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 L(标准状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n (始):n(平)=______.

(4)原混合气体中,a:b=______.

(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a(N2):a(H2)=______.

(6)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______.

解析:(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知,反应掉的N2和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设反应掉N2的物质的量为x,则x:6=1:2.即x=3mol.所以开始加入的N2的物质的量a=13+3=16 mol.

(2)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为

(3)可利用差量法计算.假设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少y.

所以,原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之比为40:32=5:4.

(4)前面已计算出原混合气体中a=16,所以H2的物质的量b=40-16=24 mol,所以a:b=16:24=2:3.

(5)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

可以算出,N2、H2的转化率之比为

(6)根据第(5)题中的数据,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12:12:8=3:3:2.

“概率”试题归类赏析 篇2

一、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例1 (1) 如果某种体育彩票中奖的概率为1500,那么买500张该彩票一定能中奖吗?请用概率的意义解释.

解析 不一定能中奖.因为买500张体育彩票相当于做500次试验,而每次试验的结果都是随机的,所以做500次试验的结果也是随机的.即每张彩票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因此500张彩票中可能没有一张中奖,也可能有一、两张乃至多张中奖.

(2) 在一场足球比赛前,裁判员利用抛硬币来决定由哪一队先发球,请用概率的知识解释其公平性.

解析 这个规则是公平的.因为随意地抛出的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概率均是0.5,所以任何一方猜中的概率都是0.5,也就是两队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都是0.5,而只有使双方取得先发球权的概率都是0.5的规则才是公平的.

二、 古典概型

题型一 枚举法求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把所有的基本事件一一列举出来再计数,这样的方法叫做枚举法.

例2 (2007年高考广东卷)在一个袋子中装有分别标注数字1,2,3,4,5的五个小球,这些小球除标注的数字外完全相同.现从中随机取出2个小球,则取出的小球标注的数字之和为3或6的概率是()

A. 310

B. 15

C. 110

D. 112

解析 “随机取出2个小球”的试验中所含的基本事件较少,可用枚举法.等可能的基本事件(取到1,2号球用(1,2)表示)有:(1,2),(1,3),(1,4),(1,5),(2,3),(2,4),(2,5),(3,4),(3,5),(4,5).其中“取出的小球标注的数字之和为3或6”这一事件包含3个基本事件:(1,2),(1,5),(2,4).故其概率P=310.

点评 用枚举法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题型二 有序性与无序性抽样的概率.

有序抽样与无序抽样的试验中的基本事件的总数是不一样的,特别要注意“一次抽取”与“依次抽取”的区别,前者无顺序要求,后者有顺序要求.

例3 袋子中有红、白、黄、黑四个颜色不同大小相同的小球.

(1) 从中任取两个球,求取出的是一个红球和一个白球的概率;

(2) 从中先后各取一个球,求取出的分别是红球、白球的概率.

思路分析 “从中任取两个球”和“从中先后各取一个球”是两种不同的试验,前者无顺序的要求,后者有顺序的要求,两种试验的基本事件是不一样的.

解析 (1) 设“取出的两个球是一个红球和一个白球”为事件A,在“从中任取两个球”这个试验中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6种:(红,白),(红,黄),(红,黑),(白,黄),(白,黑),(黄,黑).所以P(A)=16.

(2) 设“先后分别取出的球是红球、白球”为事件B,注意“先后各取一球”这个试验有顺序性,如(红,白),(白,红)表示两种不同的试验结果,所以在这一试验中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12种:(红,白),(白,红),(红,黄),(黄,红),(红,黑),(黑,红),(白,黄),(黄,白),(白,黑),(黑,白),(黄,黑),(黑,黄).

所以P(B)=112.

点评 从四个球中“任取两球”有4×3÷2种取法;“先后各取一球”有4×3种取法.注意这两个结果的区别与联系,可简化很多解题步骤.

题型三 有放回和无放回抽样的概率.

有放回抽样和无放回抽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抽样方法.有放回抽样,每次抽样时,总体容量不改变,每一次抽取都不影响其下一次抽取.无放回抽样,每次抽样时,总体容量会不断减少,所以每一次抽取对其下一次抽取都有影响.

例4 现有一批产品共有10件,其中8件为正品,2件为次品.

(1) 如果从中取出一件,然后放回,再取出一件,求连续3次取出的都是正品的概率;

(2) 如果从中一次取3件,求3件都是正品的概率.

思路分析 (1) 为有放回抽样,(2) 为无放回抽样.

解析 (1) 有放回地抽取3次,按抽取顺序记录结果(x,y,z),则x,y,z都有10种可能,所以该试验的基本事件有10×10×10=103(个).

设事件A为“连续3次取出的都是正品”,则其包含的基本事件共有8×8×8=83(个),故P(A)=83103=0.512.

(2) 解法一 可以看作不放回有顺序地抽样3次,按抽取顺序记录结果(x,y,z),则x有10种可能,y有9种可能,z有8种可能,所以该试验的所有基本结果有10×9×8=720(种).

设事件B为“3件都是正品”,则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总数为8×7×6=336,

所以P(B)=336720=715.

解法二 可以看作不放回无顺序地抽样3次,如何体现“无顺序”呢?可先按抽取顺序记录结果(x,y,z),则x有10种可能,y有9种可能,z有8种可能,再将(x,y,z),(x,z,y),(y,x,z),(y,z,x),(z,x,y),(z,y,x)看作是相同的结果,所以该试验的所有基本结果有10×9×8÷6=120(种).

同样的方法,事件B包含的基本事件的总数为8×7×6÷6=56,因此P(B)=56120=715.

点评 关于不放回抽样,计算基本事件的个数时,其抽样方式既可以看作是有顺序的,也可以看作是无顺序的,其结果是一样的.但不论选择哪一种方式,算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时,角度必须一致,否则会导致错误.

三、 几何概型

题型一 测度为长度的几何概型.

例5 (磁带问题)乔和摩进行了一次关于他们前一天夜里进行的活动的谈话,然而谈话却被监听录音机记录了下来,

共计30分钟.联邦调查局拿到磁带并发现其中有10秒钟长的一段内容包含有他俩犯罪的信息,然而后来发现,这段谈话的一部分被联邦调查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擦掉了.该工作人员声称她完全是无意中按错了键,将从即刻起往后的所有内容都擦掉了.试问:如果这10秒钟长的内容开始于磁带记录后的半分钟处,那么这含有犯罪信息的内容被部分或全部擦掉的概率是多大?

图1

解析 将30分钟的磁带表示为长度为30的线段D,设“10秒钟的谈话被擦掉部分或全部”的事件为A,则A发生等价于按错键(即“被擦掉”开始)的时间位于录音的开始到12+1060=23(分钟)处之内,则A对应的区域d的长度为23,如图1所示.

因此P(A)=d的测度D的测度=2/330=290=145.

题型二 测度为面积的几何概型.

例6 (2007年高考宁夏卷)设有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b2=0.

若a是从区间[0,3]上任取的一个数,b是从区间[0,2]上任取的一个数,求上述方程有实根的概率.

图2

思路分析 设事件A为“方程a2+2ax+b2=0有实根”.而取a,b的随机试验的全部结果所表示的区域为{(a,b)|0≤a≤3,0≤b≤2}.由Δ=4a2-4b2≥0,知事件A所对应的区域为{(a,b)|0≤a≤3,0≤b≤2,a≥b},如图2所示.

所以P(A)=3×2-(1/2)×223×2=23.

题型三 测度为体积的几何概型.

例7 在线段[0,1]上任意选三个点,问:由0到三点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与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两个事件中,哪一个事件的概率大.

解析 设0到三点的三条线段长分别为x,y,z,即相应线段的右端点的坐标为x,y,z,显然0≤x,y,z≤1.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x+y>z,x+z>y,y+z>x.

图3

随机试验“在线段[0,1]上任意选出的三点x,y,z”的所有基本结果与立方体“0≤x≤1,0≤y≤1,0≤z≤1”(记为T)中的点(x,y,z)一一对应.

可见“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等于在该立方体中随机地取点,而点落在满足“x+y>z,x+z>y,y+z>x”的区域中的概率,也就是落在图3中的由△ADC,△ADB,△BDC,△AOC,△AOB,△BOC所围成的区域G中的概率.

由于V(T)=1,V(G)=13-3×13×12×13=12,所以P=V(G)V(T)=12.

由此得,能与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两个事件的概率一样大.

四、 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互斥事件: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对立事件:两个互斥事件必有一个发生,则称这两个两个事件叫做对立事件;如果事件A与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和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即P(A+B)=P(A)+P(B),对立事件A与A必有一个发生,故A+A是必然事件,从而P(A+A)=P(A)+P(A)=1.

例8 将两颗骰子投掷一次,求:

(1) 向上的点数之和是8的概率;

(2) 向上的点数之和不小于8的概率.

思路分析 骰子共有六个面,各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投掷两颗骰子共有6×6=36(种)基本结果.分清“点数之和为8”以及“不小于8”各包含那些基本结果,然后利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及互斥事件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解析 将两颗骰子投掷一次,共有36种基本结果,向上的点数之和共有11种不同的值.

(1) 设事件A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8”,事件A1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分别为4和4”,事件A2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分别为3和5”,事件A3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分别为2和6”,则A1,A2,A3彼此互斥,且A=A1+A2+A3,故P(A)=P(A1+A2+A3)=136+236+236=536.

(2) 设事件S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不小于8”,事件A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8”,事件B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9”,事件C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10”,事件D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11”,事件E为“两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12”,则A,B,C,D,彼此互斥,且S=A+B+C+D+E,P(A)=536.

用与算P(A)类似的方法,可得P(B)=19,P(C)=112,P(D)=118,P(E)=136,故P(S)=P(A)+P(B)+P(C)+P(D)+P(E)=536+19+112+118+136=512.

点评 (1) 解题规律:两个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各种不同的值的概率分别为(P(n)表示两点数之和为n的概率):

中考数学跨学科试题归类解析 篇3

解决跨学科试题的解题策略是:首先要关注社会热点, 扩充知识面, 平时收集有关信息, 形成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要认真审题, 挖掘有用的信息, 为正确解题奠定基础;再次要讲究方法,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 要求同学们能将有关学科知识加以迁移、引申, 针对具体问题或现象灵活应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一、与语文牵手

例1、 (2011年, 岳阳) 下列四句话中的文字有三句具有对称规律.其中没有这种规律的一句是 ()

A.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B.有志者事竞成

C.清水池里池水清D.蜜蜂酿蜂蜜

解析:A、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可将“水”理解为对称轴, 对折后重合的字相同;

B、有志者事竞成, 五字均不相同, 所以不对称;C、清水池里池水清, 可将“里”理解为对称轴, 对折后重合的字相同;D、蜜蜂酿蜂蜜, 可将“酿”理解为对称轴, 对折后重合的字相同.故选B.

点评:此题以以语文中的“回文句” (顺着读、倒着读的语序都一模一样的句子) 为背景, 主要考查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题目新颖, 妙趣横生, 体验句子的对称美.理解句子的对称规律, 找到对称轴是解题的关键。

二、与英语对接

例2、 (2011年, 内江) “Welcome to Senior High School.” (欢迎进入高中) , 在这段句子的所有英文字母中, 字母o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

解析:由于这句话中共有25个字母, o出现了5次, 根据频率公式得到字母o出现的频率是

点评:本题以英语字母为背景, 主要考查如何计算事件的频率,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频率的意义, 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基础能力的试题。

三、与历史同步

例3、 (2011年, 聊城) 被誉为东昌三宝之首的铁塔, 始建于北宋时期, 是我市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 铁塔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组成 (如图 (1) ) 。为了测得铁塔的高度, 小莹利用自制的测角仪, 在C点测得塔顶E的仰角为45°, 在D点测得塔顶E的仰角为60°, 已知测角仪AC的高为1.6米, CD的长为6米, CD所在的水平线CG⊥EF于点G (如图 (2) ) , 求铁塔EF的高 (结果精确到0.1米) 。

解析:设EG=x米, 在Rt△CEG中,

所以铁塔高约为158米

点评:本题以古老的铁塔为背景, 考查了同学们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利用已知条件建立方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与地理同行

例4、 (2011, 安徽) 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 地震所释放出的相对能量E与震级n的关系为:E=10n, 那么9级地震所释放出的相对能量是7级地震所释放出的相对能量的倍数是________.

解析:根据E=10n, 当n=9时, E1=109;当n=7时, E2=107;

点评:本题以地震为背景, 主要考查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以及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考查的比较全面, 难度适中, 实用范围广泛。

五、与生物交融

例5、 (2011年, 温州) 2011年5月20日是第22个中国学生营养日, 某校社会实践小组在这天开展活动, 调查快餐营养情况.他们从食品安全监督部门获取了一份快餐的信息 (如图) 。根据信息, 解答下列问题。

(1) 求这份快餐中所含脂肪质量;

(2) 若碳水化合物占快餐总质量的40%, 求这份快餐所含蛋白质的质量;

(3) 若这份快餐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百分比的和不高于85%, 求其中所含碳水化合物质量的最大值。

解: (1) 400×5%=20。

答:这份快餐中所含脂肪质量为20克.

(2) 设所含矿物质的质量为x克, 由题意得:x+4x+20+400×40%=400, ∴x=44, ∴4x=176

答:所含蛋白质的质量为176克。

(3) 解法一:设所含矿物质的质量为y克, 则所含碳水化合物的质量为 (380-5y) 克,

∴4y+ (380-5y) ≤400×85%, ∴y≥40,

∴380-5y≤180,

∴所含碳水化合物质量的最大值为180克。

解法二:设所含矿物质的质量为n克,

则n≥ (1-85%-5%) ×400。

∴n≥40, ∴4n≥160,

∴400×85%-4n≤180,

∴所含碳水化合物质量的最大值为180克。

解析:本题以调查快餐营养成分为背景, 通过给出的信息建立方程和不等式模型, 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总”、“不高于”等关键词建立方程、不等式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六、与物理通电

例6、 (2011年, 泰州) “一根弹簧原长10cm, 在弹性限度内最多可挂质量为5kg的物体, 挂上物体后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则弹簧的总长度y (cm) 与所挂物体质量x (kg)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y=10+0.5x (0≤x≤5) .”

王刚同学在阅读上面材料时就发现部分内容被墨迹污染, 被污染部分是确定函数关系式的一个条件, 你认为该条件可以是:________ (只需写出一个) 。

解析:悬挂2kg物体弹簧总长度为11cm;悬挂2kg物体弹簧申长为1cm;等等。

点评:本题以弹簧长度与所挂物体的关系式为背景, 主要考查由已知自变量范围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值, 进而补充所需要的条件, 这是一个条件开放题, 答案不唯一。

七、与化学反应

例7、 (2011年, 连云港) 在日本核电站事故期间, 我国某监测点监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 其浓度为0.000 0963贝克/立方米.数据“0.000 0963”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解析:由科学记数法的定义a×10-n (1≤a≤10) 知, a=9.63, n=5, 所以数据“0.000 0963”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9.63×10-5为贝克/立方米

点评:本题以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的含量为背景, 主要考查了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明确科学记数法的形式a×10n、a的取值范围及n的确定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八、与政治挂钩

例8、 (2011年, 黄石) 为响应“红歌唱响中国”活动, 某乡镇举行了一场“红歌”歌咏比赛, 组委会规定:任何一名参赛选手的成绩x满足:60≤x<100, 赛后整理所有参赛选手的成绩如表 (一)

根据表 (一) 提供的信息得到n=________。

解析:方法一:根据各个分数段频率和为1可得:n=1-0.15-0.45-0.1=0.3

方法二:根据参赛选手人数不变可求。即n=0.3

点评:本题以“红歌”歌咏比赛为背景, 主要考查利用题目中的信息求事件的频率, 掌握频率的意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九、与体育竞技

例9、 (2011年, 山东烟台) 在全民健身环城越野赛中, 甲乙两选手的行程y (千米) 随时间 (时) 变化的图象 (全程) 如图所示.有下列说法: (1) 起跑后1小时内, 甲在乙的前面; (2) 第1小时两人都跑了10千米; (3) 甲比乙先到达终点; (4) 两人都跑了20千米。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利用图像可判断 (1) (2) (4) 正确, (3) 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赋常规题以新背景, 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性。试题考查函数图像的识别, 解题关键是能够将实际问题情境与函数图像相互转换, 能够从图像的横、纵两个方向分别获取信息, 判断相应的实际意义。

确定化学式方法归类 篇4

一、根据元素及化合价规则确定化学式

例1为了防治碘缺乏病,我国政府推广使用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的含碘元素的钾盐,这种钾盐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含氧酸盐,其中碘元素为+5价,则这种碘盐的化学式为 。

解析此盐为含碘元素的钾盐,又为含氧酸盐,即共含碘、钾、氧三种元素,根据化合价规则,它们的化合价分别为+5、+1、-2,则这种碘盐的化学式为KIO3。

二、根据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来确定化学式

例2某化合物由H、S、O三种元素组成,经分析知元素质量比为m(H)∶m(S)∶m(O)=1∶16∶24,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氢、硫、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N(H)∶N(S)∶N(O)=11∶1632∶2416=2∶1∶3

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2SO3。

例3有一种氮氧化物,氮和氧的质量比为7∶16,此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化学式为NxOy,则氮、氧原子个数比为:x∶y=714∶1616=1∶2

则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O2。

三、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来确定化学式

例4已知锰的一种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50.5%,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锰的氧化物化学式为MnxOy,则:量的LiF,工厂质量检测员取样品m g,检测得含有Li的物质的量为n mol,计算该样品中含有LiPF6为 mol(代数式可用m、n)。

2.分析与点评

例题所给的情景材料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新的,但是题目难度不大,试题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知识目标指向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借助于本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信息加工的方法。

(1)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F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HF具有弱酸性,在低温下是液态,同时思考第①步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从生成LiHF2饱和溶液可以发现其作用为作为反应物和溶剂;同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玻璃的主要成分为SiO2,而HF又具有特殊性,即可与SiO2发生反应而生成SiF4气体和水,根据这个特例,因此玻璃器材不能用来作为反应设备;HF还有什么性质呢?如果不小心将HF沾到皮肤上,能不能用水洗呢?HF溶于水会得到氢氟酸,那么怎么洗涤呢?从中和的角度出发,需要弱碱,如可选用碱性很弱2%的NaHCO3溶液。

(2)抓住题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是快速破题的关键,例如第二个问题中明确地要求“写PF5水解的化学方程式”,这就是重要的信息,引导学生将试题与“水解反应的原理”构成联系,再结合元素的性质,“F元素无正化合价”,由此推断氟没有含氧酸,那么水解的生成物就一定为HF和H3PO4,得到方程式:PF5+4H2OH3PO4+5HF;再例如,第三个问题第④步反应图示中“滤液”二字,这也是重要的信息,由此逆推操作方法为“过滤”,同样,根据HCl、HF的沸点存在差异,可以逆推分离气体的方法,要想将HCl、HF分离应该采用“降温冷凝”的方法将HF转化为液态。

(3)利用元素守恒法进行巧解巧算是得分的捷径。如第四个问题,由LiPF6、LiF的化学式,利用“Li守恒”结合题意可以推断:m g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n mol,设其中含有LiPF6、LiF分别为x mol、y mol,建立方程组:x+y=n;152x+26y=m,两式联立得x=m-26n126。

(收稿日期:2015-11-25)xAr(Mn)∶yAr(O)=49.5∶50.5

解之:xy=27, 则其化学式为Mn2O7。

四、根据元素的质量来确定化学式

例5将16 g铁的某种氧化物用足量H2还原,还原后得到11.2 g铁,求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析设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 因为:m(O)=16 g-11.2 g=4.8 g

铁、氧原子个数比为:xy=11.256∶4.816=23.

则所求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2O3。

五、根据元素质量比和相对原子质量比来确定化学式

例6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7∶8,由它们组成的某化合物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为7∶20,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所求的化学式为XaYb,则X、Y原子个数比为:ab=77∶208=25,则其化学式为X2Y5。

六、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来确定化学式

例7某硫酸铜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0,求该晶体的化学式。

解析设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xH2O,则64+32+16×4+18x=250。解之:x=5,则所求该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七、根据原子结构特征来确定化学式

例8A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A、B两元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A元素的原子核外共有16个电子,其最外层为6个电子,则易得到2个电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化合物中A显-2价,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易失去一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在化合物中B显+1价,因此,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2A。

八、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化学式

例9在反应Cu+4HNO3Cu(NO3)2+2M+2H2O中M的化学式为( )。

A.N2O B.NO C.NO2 D.N2O3

解析反应前4HNO3中含有4个氮原子、12个氧原子,反应后生成的Cu(NO3)2中含2个氮原子,余下4-2=2个氮原子存在于2M中,故每个M分子含1个氮原子,生成物Cu(NO3)2中含氧原子6个,2H2O中含氧原子2个,余下的12-6-2=4个氧原子应存在于2M中,每个M分子含2个氧原子,所以M的化学式为NO2。

九、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来确定化学式

例10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11∶9,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此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设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xHyOz,则有机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xy=(1112×1244)/(91×218)=14,所以,凡化学式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的均为答案。

十、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质量分数来确定化学式

例11医药上用的阿斯匹林的组成里含4.5%的氢,35.5%的氧,60%的碳,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则阿斯匹林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阿斯匹林的化学式为CxHyOz,则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x∶y∶z=180×60%12∶

180×4.5%1∶180×35.5%16=9∶8∶4,所求化学式为C9H8O4。

十一、根据两种元素组成两种化合物,已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其中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确定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例12X和Y两种元素化合生成A和B两种化合物。A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B中Y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已知A的化学式为XY4,则B的化学式为( )。

A.XY3B.X2Y3C.X3Y2D.XY2

中考化学选择题易考知识归类 篇5

例1 (哈尔滨考题) 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3种存在本质的区别, 这种变化是 () 。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C.久置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久置的铁钉生锈质量增加。

解析:物质的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久置的氢氧化钠、生石灰、铁钉质量增加是因为它们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生成了其他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并未生成新物质, 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二、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例2 (合肥考题) 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小明仔细阅读后,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下面小明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

A.修正液是一种溶液, 均一、透明;

B.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毒;

C.修正液的成分对纸张不具有腐蚀性;

D.修正液的溶剂易挥发、易燃烧。

解析: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 根据标签中的信息“使用前摇匀修正液”, 可以推知修正液不是溶液, 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使用时不需要摇匀。

答案:A.

三、考查化合价

例3 (广州考题) 下列各组含氯物质中, 氯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 。

A.Cl2、HCl;B.NaCl、HClO;

解析: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观察给出的选项不难发现选项D中的两种物质均含有ClO 3-, 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答案:D。

四、考查质量守恒定律

例4 (苏州考题) 某有机物R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根据质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 可以推知R的化学式为C4H10.

答案:A.

五、考查化学方程式

例5 (黑龙江考题)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解析: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所写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 反应物或产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 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4) 是否注明了反应条件; (5) 是否标明了产物的状态 (“←”或“↑”符号) ; (6) 对于复分解反应来说, 反应物或产物是否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对于本题来说, 选项A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应为SO2;选项B中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选项C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答案:D.

六、考查化学反应类型

例6 (南京考题) 气相合成金刚石薄膜被誉为20世纪的炼金术。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金刚石薄膜的原理为:,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解析本题的反应物有一种产物有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

答案:B.

七、考查溶解度曲线

例7北京考题) 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 a点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 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 由t2℃降到t1℃时析出的晶体一样多。

解析:图中信息告诉我们, a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 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a克。

答案:B.

八、考查溶质质量分数

例8 (广州考题) 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000g这种生理盐水, 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 () 。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因此, 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1000g×0.9%=9g.

答案:C.

九、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

例9 (兰州考题) 向含有AgNO3、Cu (NO3) 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充分反应后过滤, 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 有气体生成, 则滤出的固体一定为 () 。

A.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B.Cu、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A g、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D.A g、Cu、Fe三种单质的混合物。

解析:同一金属与不同的盐溶液反应时, 该金属先与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所组成的盐反应。将铁粉加入AgNO3、Cu (NO3) 2的混合溶液中, 铁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得到金属银, 然后再与Cu (NO3) 2溶液反应, 得到金属铜, 金属银和铜均不与稀硫酸反应, 因此有气体生成说明金属铁有剩余, 最后应得到Ag、Cu、Fe三种单质的混合物。

答案:D.

十、考查溶液的pH

例10 (福州考题) 家庭常用洗涤剂的pH如下图所示, 其中最接近中性的是 () 。

解析:比较图中各洗涤剂的pH值, 中性溶液PH=7, 可以知道洗发露的pH值为最接近中性溶液。

化学平衡试题归类 篇6

一、判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例1. (2010陕西)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解析:此类试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主旋律。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揭示了在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如果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 则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要好。故选B。

二、判断纯净物元素的组成

例2. (2010江苏南通) 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 反应方程式为:, 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种类守恒, 生成物中有X、S、O三种元素, 则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X、S元素, 再据元素的质量守恒, 判断R中不含有氧元素。选C。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 反应后总质量=0.44g+1.28g=1.72g, 则R的质量=1.72g-0.96g=0.76g。该反应方程式中R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R/0.76=96/0.96, 得R的相对分子质量=76。

三、判断纯净物的化学式

例3. (2010娄底) 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 (NH4ClO4) 分解所提供的, 反应方程式为 , 则X的化学式为 ( )

A.NH3 B.H2 C.H2O D.HCl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子种类、个数守恒, 反应前后N原子和Cl原子数目均已守恒, 则生成物4X显然是由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所以X化学式为H2O, 答案为C。

四、判断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例4. (2010宁夏) 右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1) 两种反应物的共同之处是:每个分子都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 写一个符合这一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

(2) 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 生成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 ()

解析:这是一道以图示的形式从微观角度考查质量守恒的试题,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质量守恒是指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守恒, 变化的是分子的种类。如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发生变化成为水分子;变化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变等。答案: (1) 由两个原子构成;化合反应

五、判断生成 (反应) 物的质量

例5. (2010四川乐山) 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为测定某炼铁厂生产的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得该生铁样品6.0g, 放入烧杯中, 向其中加入65.0g稀硫酸, 恰好完全反应 (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 。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请你完成有关计算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1) 反应放出的氢气是多少? (2) 生铁样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数据式的综合计算题。突出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能力, 解题的突破口是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质量守恒, 则 (1) 氢气质量=97g-96.8g=0.2g

(2) 设生铁中铁的质量为x, 生成硫酸亚铁质量为y, 则

化学平衡试题归类 篇7

教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者要精心研究教材、考纲、考题, 并认真设计每一堂复习课, 有计划地完成复习目标。学者是复习过程中的主体, 从知识构建到方法和规律的获得, 教师都不要替代学生完成, 要将复习课的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辛勤的教师们往往认为时间紧, 任务重, 让学生想、说、练是耽误时间, 所以自己在课堂上全部代劳, 但结果是什么呢?老师教得再好, 学生未必学得好。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尝试, 结合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杂、规律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 总结出一种高效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即“相似问题, 归类研究”模式。例如在元素化合物复习时, 可以按照特殊的转化关系为核心进行研究;复习化学平衡常数问题时, 可以连同将水溶液中的四大常数 (ka、kw、kh、ksp) 一并归类研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时, 可以将元素化合物中常见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化学理论一并研究, 这样复习的优点是:复习重点、难点突出, 复习有针对性;能为学生快速提取知识形成能力做好充足储备;节省复习时间, 提高复习效率。

“相似问题, 归类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中具体分为四个环节:

一、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当教师选取一个问题研究后, 由师生共同对相似问题的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梳理, 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我选取了一个与量有关的转化关系为研究对象:。

经过师生的共同整理, 建立了中学阶段常见的知识体系:连续氧化

连续还原

滴加顺序不同, 现象不同

生成正盐和酸式盐

络合反应

经过知识的重新构建后, 题目中凡是涉及与量有关的转化应用, 学生都可以从上述转化中快速提取。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基础训练

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后, 要让学生能将知识灵活地应用在各种试题情境下, 因此教师要有意创设或引导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如可以提出问题“与量有关的转化关系作为解题的基本支撑点, 可以创设哪些题型呢?”学生总结得出: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考查试剂鉴别;考查计算;考查物质推断等。然后由教师提供具体的试题情境, 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

题型———试剂鉴别

下列各组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开来的是 () (改编于2010年天津理综)

题型———离子方程式书写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HCO3-+OH-=CO32-+H2O (2011年辽宁理综) B.Fe Br2溶液与Cl2进行1:1反应2Fe2++2Br-+2Cl2=

2Fe3++Br2+4Cl- (2010年辽宁理综)

C.向Ca (ClO) 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Ca2++2ClO-+CO2+H2O=CaCO3↓+2HClO (2009年辽宁理综)

D.向Ca (ClO) 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SO2Ca2++2ClO-+SO2+H2O=CaSO3↓+2HClO (2009年辽宁理综)

E.碳酸氢钙溶液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a2++2HCO3-+2OH-=CaCO3↓+2H2O+CO32- (2007年全国理综)

F.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反应3Fe+8H++2NO3-=3Fe3++2NO↑+4H2O (2007年全国理综)

题型———物质推断

下列各组物质中, 不能按a→b, b→c, c→a的 (“→”表示一步完成) 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

三、真题强化训练

上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已有基础知识体系下, 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高考题则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要求根据试题情境分析需要解题的基础知识, 并能迅速提取, 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化学思维和品质, 根据解题情况, 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掌握情况及发现问题, 予以指导。同时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能轻松的拿下高考题, 也可以增强自信心。

例1. (2009年四川高考题) 已知A~O分别代表一种物质,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反应条件略去) 。A、B、H分别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B与冷水缓慢反应, 与沸水迅速反应, 放出氢气。D是一种

离子化合物, 其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2∶3, 且能与水反……就应得到两种碱。C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 O能与G的……水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此题重点训练学生从框图中根据连续氧化的特殊转化作为突破口快速推断某些物质, 并且帮助学生总结无机框图题解题的步骤与一般方法。

例2. (2011年天津高考题) 若向含4 mol HNO3的稀溶液中, 逐渐加入Fe粉末至过量。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 请在坐标系中画出n (Fe2+) 随n (Fe) 变化的示意图, 并标出n (Fe2+) 的最大值。

此题应用向硝酸中加入铁粉的连续还原的原理, 训练学生将化学反应过程与化学图像相结合的解题思想。

例3. (2011年上海高考题) 120 ml含有0.20 mol Na2CO3溶液和200mL盐酸, 不管将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都有气体产生, 但最终产生的气体量不同, 求盐酸合理浓度为 ()

此题应用滴加顺序不同, 现象不同的反应原理, 侧重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反思与提高

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学生能在试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 反思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炼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另外做真题决不能就题论题, 要提高能力必须深入地将真题进行变式训练,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例如:解决例2后, 可以让学生分别绘制n (Fe3+) 、n (NO3-) 、n (NO) 随n (Fe) 变化的示意图。解决例3后, 可以让学生计算:若都有气体产生, 且产生的量相同, 则求盐酸的合理浓度;若盐酸的浓度为1.5 mol/L, 前者滴入后者和后者滴入前者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经过与量有关的转化关系问题的深入后, 学生们还可以自己总结出如置换反应、与水反应等常见转化关系知识体系, 并按课堂模式进行应用训练。

经过这种课堂模式的复习, 能够将复习目标真正的落到实处, 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不用整日陷入题海中, 苦不堪言;老师也不用在课堂上口若悬河, 做无用功。只要老师将精力用于课前课堂设计与课堂指导上, 学生将精力用于课上参与和课下反思上, 那么学生一定会在高考中轻松获得高分。

摘要:高三化学复习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夯实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常用的方法与规律, 提高独自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完成复习目标,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复习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相似问题, 归类研究”的复习模式, 并以具体课堂教学为例, 阐述教学实施环节。

关键词:相似问题,归类研究,构建知识体系,创设问题情境,真题训练,反思提高

参考文献

中考化学“燃烧”考点归类例析 篇8

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物质不能发生燃烧现象。

灭火的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确定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究竟利用哪种方法灭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例1: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两个对比实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 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 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 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 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填序号,下同)______;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事实是__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设计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燃烧实验的探究和化学实验现象、空气污染等知识。(1)热水给暴露在空气中的白磷提供了温度,使铜片上的白磷燃烧。(2)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要同时具备;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与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同样③④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3)由题给信息可知,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且易溶于水,所以要对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进行处理,而在老师设计的实验中白磷燃烧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答案:(1)燃烧了,产生大量的白烟;(2)②④,③④;(3)防止污染空气。

点拔:本题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与提高,既有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又有对实验装置设计的评价,且具有开放性,同时还渗透环保理念。这样的试验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重视。

二、燃烧与氧化反应

可燃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充分燃烧,生成CO2,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不充分燃烧,生成CO。

缓慢氧化是发生得比较慢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对人类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动植物的呼吸等,有弊的如食物放久了会腐烂、易燃物堆积会发生自燃、金属易锈蚀等。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会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③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在生产上可以利用;④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放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铁生锈都是不易察觉的,是进行得非常缓慢的氧化反应,所以都是缓慢氧化。物质在发生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自燃,但并不是所有的缓慢氧化都会引起自燃。缓慢氧化产生的热,有时可以利用,如农业生产上的高温堆肥等。

答案:B。

点拔:此题要求辨别生活中的缓慢氧化、爆炸、自燃现象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将自救措施与化学知识融合起来进行考查,既考查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三、燃烧与物质鉴别

根据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是否具有助燃性,可对物质进行鉴别或推断。

例3: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 可能只有氢气

C. 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D. 可能只有甲烷

解析:根据点燃该气体后烧杯壁出现水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可知该气体燃烧既产生水,又产生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该气体组成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B选项中的推断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点拔:物质推断题中有一类是气体推断题。这类题常给出某些气体的可能组成,要求同学们抓住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与燃烧有关的现象进行推断。解题时应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化学反应进行逐个确定或排除,得出正确结果。

四、燃烧与环保

化石燃料在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1.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而气温的升高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后果。

2. 煤燃烧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破坏土壤、植被、森林,腐蚀金属、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3. 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后产生的一些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铅的化合物及烟尘等。

4. 防治措施:加大空气质量监测,化石燃料除硫后再使用,使用清洁能源,工业废气经高效回收处理后再排放,车辆安装尾气催化净化装置,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等。

化石燃料在自然界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开发和使用新的能源。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可燃冰等。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解决化石燃料即将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4: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猪—沼—果”模式可综合利用猪粪便发酵的产物,如沼气、沼渣。

(1)猪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燃烧沼气用于煮饭、照明是将化学能分别转化为_____能和_____能。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清洗沼气池时,要注意避免明火,否则容易发生_____事故。

(4)写出“猪—沼—果”发展模式的一点积极意义:_______________。

解析:动物粪便发酵其实就是缓慢氧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放出的热量可用来煮饭或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或电能;沼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可能发生爆炸;利用猪粪发酵产生沼气不但能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沼渣是很好的农家肥料,能增加作物产量,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答案:(1)化学;(2)热,光(或电),CH4+2O2

CO2+2H2O;(3)爆炸;(4)保护农村环境(节约资源等)。

点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天然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发散思考。回答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要从能源(资源)、经济、环保等方面考虑。

上一篇:优秀英语学习者下一篇:密闭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