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的归类

2024-08-19

化学实验的归类(通用10篇)

化学实验的归类 篇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高考中的热点,历来受到高考命题专家和学者的青昧,本文就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题的解题方法作一介绍.

一、平衡标志题

例1 (北京市)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v(正)与v(逆)相等是化学平衡的根本标志,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其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有关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在本题的可逆反应X(g)+2Y(g)⇌2Z(g)里,在单位时间内当有n mol的Z生成的同时,有n mol Y(或0.5n molX)生成,说明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所以①④说法不正确,此题选(C).

评注:化学平衡的标志是“一等、三不变”即:“一等”是v(正)=v(逆),“三不变”是指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分数不变;反应的转化率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改变的化学平衡,气体压强及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速率题

例2 (天津市高考题)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

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

(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解析:提高反应速率的做法主要有:①升高温度,②增大反应物浓度,③加入催化剂,④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而要提高NO的转化率,即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做法有:①降低温度,②增大压强,③增大CO的浓度等,又该反应中ΔH<0,故为放热反应,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B).

例3 (全国)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 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A) 0.5 mol·l-1·min-1

(B) 1 mol·l-1·min-1

(C) 2 mol·l-1·min-1

(D) 3 mol·l-1·min-1

解析:利用同一化学反应平衡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由于题给化学方程式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又v(A)=1 mol·l-1·min-1,故v(C)=2×1 mol·l-1·min-1=2 mol·l-1·min-1,选(C).

三、化学平衡移动题

例4 (全国Ⅱ卷)已知C(s)+CO2⇌2CO(g),Δ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是()

(A)升高温度和减少压强

(B)降低温度和减少压强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由题给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总体积扩大的,又ΔH>0,即为吸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和减少压强,均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选(A).

四、化学平衡配比题

例5 (江苏高考题)一定温度下,在恒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 (g)+B(g)⇌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 mol A和2 mol 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的是()

(A) 2 mol C

(B) 2 mol A 1 mol B和1 mol He (不参加反应)

(C) 1 mol B和1 mol C

(D) 2 mol A 3 mol B和3 mol C

解析:在等温等容的条件下,对题给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反应2A(g)+B(g)⇌3C(g),充入任意物质的量的C,都与充入2 mol A和1 mol B等效,且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大于a%;而充入He时对所给化学平衡没有影响,所以(B)项中A的体积分数亦大于a%,而(C)、(D)选项相当于在2 mol A和1 mol B达到平衡的基础上,增大B的浓度使化学平衡右移,A的体积分数减少,即小于a%,故此题选(A)(B).

五、化学平衡计算题

例6 (全国理综题)恒温下,将a mol N2与b mol.H2的混合物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N2(g)+3H2(g)⇌2NH3(g)

(1)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t时,nt(N2)=13 mol,nt(NH3)=6 mol,计算a的值;

(2)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 L(标准状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计算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n (始):n(平)=______.

(4)原混合气体中,a:b=______.

(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a(N2):a(H2)=______.

(6)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______.

解析:(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知,反应掉的N2和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设反应掉N2的物质的量为x,则x:6=1:2.即x=3mol.所以开始加入的N2的物质的量a=13+3=16 mol.

(2)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为

(3)可利用差量法计算.假设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少y.

所以,原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之比为40:32=5:4.

(4)前面已计算出原混合气体中a=16,所以H2的物质的量b=40-16=24 mol,所以a:b=16:24=2:3.

(5)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

可以算出,N2、H2的转化率之比为

(6)根据第(5)题中的数据,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12:12:8=3:3:2.

确定化学式方法归类 篇2

一、根据元素及化合价规则确定化学式

例1为了防治碘缺乏病,我国政府推广使用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的含碘元素的钾盐,这种钾盐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含氧酸盐,其中碘元素为+5价,则这种碘盐的化学式为 。

解析此盐为含碘元素的钾盐,又为含氧酸盐,即共含碘、钾、氧三种元素,根据化合价规则,它们的化合价分别为+5、+1、-2,则这种碘盐的化学式为KIO3。

二、根据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来确定化学式

例2某化合物由H、S、O三种元素组成,经分析知元素质量比为m(H)∶m(S)∶m(O)=1∶16∶24,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氢、硫、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N(H)∶N(S)∶N(O)=11∶1632∶2416=2∶1∶3

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2SO3。

例3有一种氮氧化物,氮和氧的质量比为7∶16,此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化学式为NxOy,则氮、氧原子个数比为:x∶y=714∶1616=1∶2

则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O2。

三、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来确定化学式

例4已知锰的一种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50.5%,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锰的氧化物化学式为MnxOy,则:量的LiF,工厂质量检测员取样品m g,检测得含有Li的物质的量为n mol,计算该样品中含有LiPF6为 mol(代数式可用m、n)。

2.分析与点评

例题所给的情景材料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新的,但是题目难度不大,试题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知识目标指向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借助于本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信息加工的方法。

(1)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F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HF具有弱酸性,在低温下是液态,同时思考第①步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从生成LiHF2饱和溶液可以发现其作用为作为反应物和溶剂;同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玻璃的主要成分为SiO2,而HF又具有特殊性,即可与SiO2发生反应而生成SiF4气体和水,根据这个特例,因此玻璃器材不能用来作为反应设备;HF还有什么性质呢?如果不小心将HF沾到皮肤上,能不能用水洗呢?HF溶于水会得到氢氟酸,那么怎么洗涤呢?从中和的角度出发,需要弱碱,如可选用碱性很弱2%的NaHCO3溶液。

(2)抓住题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是快速破题的关键,例如第二个问题中明确地要求“写PF5水解的化学方程式”,这就是重要的信息,引导学生将试题与“水解反应的原理”构成联系,再结合元素的性质,“F元素无正化合价”,由此推断氟没有含氧酸,那么水解的生成物就一定为HF和H3PO4,得到方程式:PF5+4H2OH3PO4+5HF;再例如,第三个问题第④步反应图示中“滤液”二字,这也是重要的信息,由此逆推操作方法为“过滤”,同样,根据HCl、HF的沸点存在差异,可以逆推分离气体的方法,要想将HCl、HF分离应该采用“降温冷凝”的方法将HF转化为液态。

(3)利用元素守恒法进行巧解巧算是得分的捷径。如第四个问题,由LiPF6、LiF的化学式,利用“Li守恒”结合题意可以推断:m g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n mol,设其中含有LiPF6、LiF分别为x mol、y mol,建立方程组:x+y=n;152x+26y=m,两式联立得x=m-26n126。

(收稿日期:2015-11-25)xAr(Mn)∶yAr(O)=49.5∶50.5

解之:xy=27, 则其化学式为Mn2O7。

四、根据元素的质量来确定化学式

例5将16 g铁的某种氧化物用足量H2还原,还原后得到11.2 g铁,求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析设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 因为:m(O)=16 g-11.2 g=4.8 g

铁、氧原子个数比为:xy=11.256∶4.816=23.

则所求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2O3。

五、根据元素质量比和相对原子质量比来确定化学式

例6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比为7∶8,由它们组成的某化合物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为7∶20,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所求的化学式为XaYb,则X、Y原子个数比为:ab=77∶208=25,则其化学式为X2Y5。

六、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来确定化学式

例7某硫酸铜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0,求该晶体的化学式。

解析设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xH2O,则64+32+16×4+18x=250。解之:x=5,则所求该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七、根据原子结构特征来确定化学式

例8A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A、B两元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解析A元素的原子核外共有16个电子,其最外层为6个电子,则易得到2个电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化合物中A显-2价,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易失去一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在化合物中B显+1价,因此,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2A。

八、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化学式

例9在反应Cu+4HNO3Cu(NO3)2+2M+2H2O中M的化学式为( )。

A.N2O B.NO C.NO2 D.N2O3

解析反应前4HNO3中含有4个氮原子、12个氧原子,反应后生成的Cu(NO3)2中含2个氮原子,余下4-2=2个氮原子存在于2M中,故每个M分子含1个氮原子,生成物Cu(NO3)2中含氧原子6个,2H2O中含氧原子2个,余下的12-6-2=4个氧原子应存在于2M中,每个M分子含2个氧原子,所以M的化学式为NO2。

九、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来确定化学式

例10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11∶9,则该有机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确定此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设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xHyOz,则有机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xy=(1112×1244)/(91×218)=14,所以,凡化学式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的均为答案。

十、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元素质量分数来确定化学式

例11医药上用的阿斯匹林的组成里含4.5%的氢,35.5%的氧,60%的碳,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则阿斯匹林的化学式为 。

解析设阿斯匹林的化学式为CxHyOz,则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x∶y∶z=180×60%12∶

180×4.5%1∶180×35.5%16=9∶8∶4,所求化学式为C9H8O4。

十一、根据两种元素组成两种化合物,已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其中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确定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例12X和Y两种元素化合生成A和B两种化合物。A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B中Y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已知A的化学式为XY4,则B的化学式为( )。

A.XY3B.X2Y3C.X3Y2D.XY2

有机化学基础易错点归类 篇3

纵观近三年高考模拟题和高考阅卷情况, 有机化学基础主要失分点有: (1) 概念模糊或相似概念易混淆; (2) 化学用语不规范是失分重灾区, 如结构式、分子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等混淆, 化学键连接错误, 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漏掉小分子或错写条件等; (3) 结构、性质、条件之间转化错位; (4) 混淆官能团之间差异性等。归纳起来, 这些常见易错点主要有以下五大类:

误区一、有机物组成与结构

易错点1缺乏统摄规律能力, 无法找到有机物排列规律, 导致化学式推算错误。

例1分析下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 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的应为 ()

【错解剖析】如果不会运用数列知识重新分组, 可能错选B项或D项。

【解析】分析表格中有机物排序:烯、烷、醇、酸, 烯、烷、醇、酸, 烯、烷……每组4种有机物, 碳原子数相等。重新分组, 将碳原子数相等的有机物归于一组:

第26项, 排至第7组, 组内排至第2位, 即第26项为烷烃, 碳原子数等于组序数+1, 故第26项是辛烷 (C8H18) 。

【答案】C

感悟:根据有机物分子式排列顺序, 结合数列知识确定有机物分子式时, 首先要分析有机物类别并排序;其次, 重新根据碳原子数分组;最后, 结合数列知识确定需要的分子式。

易错点2混淆六元环和苯环, 导致有机物性质判断错误。

例2第30届奥运会在伦敦召开, 杜绝使用兴奋剂是国际社会共同的目标。兴奋剂甲与足量氢气在镍、加热条件下生成乙, 降压药丙与足量氢气在镍、加热条件下生成丁。它们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下列关于上述四种有机物的推断合理的是 ()

A.上述四种有机物都能与浓溴水、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B.甲、乙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2, 丙、丁相对分子质量相差8

C.等物质的量的乙、丁分别与足量钠反应, 产生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比为1∶2

D.甲的分子式为C20H23O3, 丁的官能团分别为羟基、羧基和酯基

【错解剖析】本题易误认为乙和丁含有苯环, 错选A项。

【解析】由丙到丁知, 羧基中碳氧双键、酯基中碳氧双键都不能与氢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A项错误;1mol甲与7mol氢气加成生成1mol乙, 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 B项错误;乙、丁中羧基、羟基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1mol乙含3mol羟基, 1mol丁含5mol羟基和1mol羧基, OH~1/2H2, —COOH~1/2H2, C项正确;有机物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甲的分子式为C20H24O3, D项错误。

【答案】C

感悟:有机化学中, 六元环有苯环、环己烷、环醚、环酯等, 结构不同、性质不同。只有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有机物具有酚类性质, 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易错点3忽视有机物价键特点, 导致有机物立体结构判断错误。

例3萤火虫发光原理如下:

关于荧光素及氧化荧光素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互为同系物

B.均可发生硝化反应

C.均可与碳酸氢钠反应

D.均最多有7个碳原子共平面

【错解剖析】混淆有机分子中原子共面的“最小”与“最多”含义, 易错选D项。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荧光素与氧化荧光素含有的官能团不完全相同, 不属于同系物, A项错误;两种有机物分子中均含有苯环, 都可发生硝化反应, B项正确;可以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官能团只有羧基, 故氧化荧光素不能与碳酸氢钠反应, C项错误;苯环直接连接的原子一定共面, 故荧光素和氧化荧光素分子均最少有7个碳原子共面, D项错误。

【答案】B

感悟:判断有机分子中原子共面情况, 可以采用拆分法, 将复杂的有机分子拆分成几个“部件”, 联系甲烷、乙烯、乙炔、苯分子的空间结构, 结合立体几何知识, 转化成“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4没有抓住有机物中碳四价原则, 导致分子式、模型与结构式转化错误。

例4扎那米韦 (分子结构如下图) 是治流感的药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12H19N4O7

B.该物质能使溴水褪色

C.一定条件下, 该物质能发生消去反应

D.一定条件下, 该物质能发生缩聚反应

【错解剖析】忽视有机物中碳原子形成四个化学键, 误判断有机物分子式。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与分子式、性质等。一个扎那米韦分子含有12个碳、20个氢、4个氮、7个氧, 分子式为C12H20N4O7, A项错误;该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 能使溴水褪色, B项正确;该有机物含有醇羟基, 且与OH相连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有氢原子, 符合消去反应条件, 能发生消去反应, C项正确;该有机物含有醇羟基、羧基、氨基, 能发生缩聚反应生成聚酯或多肽, D项正确。

【答案】A

感悟:有机物分子中每个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数 (共价键数目) 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是:8 (或2)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1个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数 (共价键数) , 故该有机物的分子中, 碳、氮、氧、氢原子形成共价键数目依次为4、3、2、1 (这里, 将三键视为三个化学键, 双键视为两个化学键) 。

例5科学研究发现,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中枢神经传导物质, 也是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 能影响人对事物的欢愉感受。以硝基甲烷和香兰素等为原料合成多巴胺, 某同学设计的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多巴胺球棍模型 (如下图所示) 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短线”表示单键、双键或三键。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1) 多巴胺的分子式为。上述5种有机物都含有的官能团名称是。

(2) 上述流程中, 不包括下列反应类型的是。

A.消去反应B.加成反应

C.还原反应D.氧化反应

E.取代反应

(3) 下列关于多巴胺性质的推断正确的是。

(1) 既能与盐酸反应, 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2) 既能与溴水反应, 又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3) 既能与碳酸钠反应, 又能与碳酸氢钠反应

(4) 既能与氢气反应, 又能与氧气反应

(4) 写出A→M的化学方程式:。

(5) 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香兰素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1) 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2) 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3) 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错解剖析】本题如果不熟悉有机分子中下列各种原子形成共价键数目, 会导致球棍模型与结构式转化错误。

多巴胺属于胺类, 含有氨基 (-NH2) , “胺”和“氨”易错易混。

综上分析知, 上述流程从左至右, 反应类型依次为加成、消去、加成、还原、取代。

(3) 多巴胺含有酚羟基和氨基, 还有苯环。氨基是碱基, 能与氯化氢反应;酚羟基能与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反应, 但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弱, 它不能与碳酸氢钠反应。酚能被氧气、高锰酸钾等氧化剂氧化, 芳香族化合物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4) 由M与氢气反应生成B, 逆推:A到M发生消去反应, 另一产物为水。

(5) 香兰素的同分异构体含5种氢原子, 能与碳酸氢钠反应, 说明它含有羧基 (—COOH) ;能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说明它含有酚羟基;—COOH和OH上含有2种氢原子。侧链必含有—CH2—, 已有3种氢原子, 还有2种氢原子必在苯环上。所以, 该同分异构体含有羧基、酚羟基, 只有2个取代基, 且位于苯环对位, 使苯环上只有2种氢原子。

(6) 受上述流程图启示, 步骤 (1) :苯甲醇催化氧化 (氧气/铜, 加热) 成苯甲醛;步骤 (2) :苯甲醛与硝基甲烷反应;步骤 (3) :消去反应, 脱去水;步骤 (4) :催化加成;步骤 (5) :锌-汞/氯化氢共同作用下硝基被还原成氨基。

【答案】 (1) C8H11O2N羟基

感悟:推断有机物结构的两种重要方法: (1) 价键法。根据球棍模型、键线式结构、结构简式等推断有机物结构式, 要抓住碳、氮、氧、氢等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对于球棍模型, 从原子形成共价键数目可以判断原子种类, 如碳、氮、氧、氢形成共价键数目分别为4、3、2、1, 直接观察图示, 对号入座。值得注意的是, 碳碳之间可能存在双键、三键, 碳氧之间存在双键, 而往往只用一根“短棍”表示化学键,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对于键线式结构, 往往省略了氢原子, 用点表示碳原子, 一个拐点就表示一个碳原子。键线式结构转化成分子式时, 先补齐氢原子, 然后, 分别数清各原子数目;有机化合物中元素排列顺序有一定规律, 一般按碳、氢、氧、氮 (或氯) 等顺序排列。 (2) 对照法 (或比较法) :对照反应物和产物结构, 从化学键变化角度判断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或另一种产物结构;也可以对照产物和反应条件判断反应物结构;还可以对照最终产物和最初反应物, 分析中间产物变化。有机物转化大多数是官能团变化, 碳干往往没有变化。用比较法观察哪个部位发生了变化, 由什么官能团变成什么官能团, 暗示了什么反应等。

误区二、有机物命名

易错点1忽视系统命名法中最小规则, 导致有机物命名错误。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错解剖析】本题如果忽视系统命名法规则, 取代基位次之和不是最小会导致易错选A项。

【解析】系统命名法中取代基尽量取位次值之和最小, 化合物的名称应为2, 6-二甲基-3-乙基庚烷, A项错误;丙氨酸与丙氨酸、苯丙氨酸与苯丙氨酸各形成1种二肽, 而丙氨酸与苯丙氨酸形成2种二肽, 共形成4种二肽, B项错误;苯的同系物只含一个苯环, 分子式相差若干个“CH2”, 而该化合物含有多个苯环, 不是苯的同系物, C项错误;HOCH2CH (OH) CH2OH (甘油) 与硝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三硝酸甘油酯O2NOCH2CH (ONO2) CH2ONO2, D项正确。

【答案】D

感悟:在系统命名法中, 如果有两种选择主链方法, 应以取代基最简单的一种为准;如果有两种编号方式, 应以取代基位次之和最小的一种为准。在烷烃命名中, 主要取代基有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等。在有关概念判断中, 要区别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苯的同系物指烷烃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一个苯环取代, 通式符合CnH2n-6 (n≥6) ;含苯环的烃为芳香烃, 可以是一个苯环、二个苯环和多种苯环;而芳香族化合物指含苯环的有机物, 如苯甲醇、对苯二甲酸等。

易错点2混淆系统命名法和习惯命名法。

例2下列各组有机物中, 互为同系物的是 ()

A.乙烷与己烷

B.新戊烷与2, 2-二甲基丙烷

C.乙酸甲酯与甲酸乙酯

D.乙二醇和丙三醇

【错解剖析】本题易错选B项, 错因是仅根据“戊”和“丙”判断其化学式不同。

【解析】A项, 乙烷与己烷都是烷烃, 符合同系物概念, 正确;B项, 新戊烷与2, 2-二甲基丙烷是同一种物质, 错误;C项, 乙酸甲酯和甲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错误;D项, 乙二醇与丙三醇属于同一类物质, 它们官能团数目不同, 分子式相差不是若干个“CH2”, 错误。

【答案】A

误区三、有机物的官能团与性质

易错点1忽视有机物溶解性, 导致错误选择有机混合物分离方法。

例1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均含有酸性杂质, 除去这些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苯中含苯酚杂质:加入溴水, 过滤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 分液

C.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分液

D.乙酸丁酯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 分液

【错解剖析】忽视三溴苯酚溶于苯, 错选A项;忽视乙醇、乙醛易溶于水, 错选B或C项。

【解析】苯酚与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溶于苯中, 溴溶于苯中, 难分离;正确操作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得到苯, A项不正确。乙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乙酸钠, 乙酸钠与乙醇溶液不分层, 不能分液;正确操作是加入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得到乙醇, B项不正确。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乙酸钠溶于水, 而乙醛也易溶于水, 不分层, 无法用分液操作分离乙醛与乙酸;正确操作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得到乙醛, C项不正确。乙酸与碳酸钠反应, 而乙酸丁酯在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液体分层, 可以用分液操作分离乙酸丁酯与乙酸, D项正确。

【答案】D

感悟:对于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常根据物质溶解性、沸点等操作, 一般选择蒸馏、分液、萃取等;能用简单方法分离的不宜选择操作复杂的方法。例如, 乙酸乙酯与碳酸钠溶液的混合物, 用分液法提纯乙酸乙酯, 而不用蒸馏法。

易错点2混淆有机物官能团, 导致错误判断有机物性质。

例2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 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钠反应放出H2, 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错解剖析】混淆油与脂的官能团, 错选A项;忽视烷烃和烯烃结构差异, 错选B项;机械理解“官能团”决定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错选D项。

【解析】油脂中含有不饱和键,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故A项错;甲烷和氯气的反应是取代反应, 而乙烯与Br2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故B项错;乙醇中的官能团是羟基, 而乙酸中的官能团是羧基, 故D项错。

【答案】C

感悟:官能团相同, 有机物化学性质相似;但是, 化学性质相似, 不一定官能团相同。例如, 酚羟基、醇羟基、羧基、酯、卤代烃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醛类、甲酸盐或甲酸酯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A.NaHCO3溶液B.Na2CO3溶液

C.NaOH溶液D.NaCl溶液

【错解剖析】忽视酚羟基能与碳酸钠反应, 易错选B项。

【解析】水杨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和酚羟基, 而羧基的酸性比酚羟基的酸性强, 由产物知, 水杨酸分子中只有1个氢被中和, 只能是中和羧基, 酚羟基不反应。因为碳酸的酸性比酚的酸性强, 羧基与碳酸氢钠反应, 酚羟基不与碳酸氢钠反应, A项正确;酚电离H+能力比HCO3-电离H+能力强, 故羧基和酚羟基都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B项不正确;氢氧化钠能中和酚羟基和羧基, C项不正确;氯化钠溶液与水杨酸不反应, D项不正确。

【答案】A

感悟:中学易混淆的官能团有: (1) 醇酯基与酚酯基, (2) 羧基、醇羟基和酚羟基, (3) 醛基与羰基等。

易错点3忽视官能团之间干扰, 导致有机物检验方法出现错误。

例4对于有机物HOCH2COOH, 下列检验该物质含有醇羟基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取样品, 加入钠, 若产生气泡, 则说明该物质含有醇羟基

B.取样品,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若溶液变红色, 则说明该物质含有醇羟基

C.取样品, 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若产生气泡, 则说明该物质含有醇羟基

D.取样品, 加入乙酸和浓硫酸, 加热若有果香味油状液体产生, 则该物质含有醇羟基

【错解剖析】本题易忽视醇与羧酸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气泡, 错选A项。

【解析】醇羟基和羧基都能与钠发生置换反应, 且羧基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泡, 醇羟基在浓硫酸作用下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通过果香味油状酯可证明该有机物含有醇羟基。

【答案】D

感悟:检验该有机物也不能用下列方法:取样品, 加入足量碳酸氢钠溶液,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钠。因为引入水, 水和醇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气泡, 不能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醇羟基。

误区四、有机反应类型与反应条件

易错点1忽视有机反应类型的断键规律, 导致错误判断有机反应类型。

例1下列各组反应中, 甲和乙反应类型相同的是 ()

【错解剖析】本题易忽视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断键规律及特点, 错选B项。

【答案】C

感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的产物都是一种, 原子利用率为100%;缩聚反应产物除高分子化合物外, 还有小分子, 原子利用率小于100%。加聚和缩聚的共同点是产物都有高聚物生成。

易错点2混淆醇消去和卤代烃消去反应产物, 错选有机反应条件。

例2塑化剂中最常见的为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己基) 酯, 简称DOP或DEHP, 可用乙醛与邻苯二甲酸酸酐分步合成制得, 合成路线如下图。

(3) 利用邻苯二甲酸酸酐与2-乙基-1-己醇合成DEHP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成过程涉及加成、消去、酯化、聚合等类型的有机反应

B.步骤 (1) 中反应 (2) 发生的条件是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 反应类型是消去反应

C.步骤 (1) (2) 连续操作时, (3) 、 (5) 消耗H2物质的量相等

D. (6) 反应方程式中产物H2O系数x=2, 及时除去 (6) 中反应釜内的水可提高DEHP产率

【错解剖析】混淆卤代烃和醇发生消去反应条件的选择依据, 易误认为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是强碱的醇溶液和加热, 错选B项。

【答案】C

感悟:醇消去生成水和烯烃, 是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 原理为浓硫酸吸水, 促进化学平衡向生成烯的方向进行;卤代烃消去生成烯烃和卤化氢, 是在NaOH醇溶液中, 原理为氢氧化钠中和卤化氢, 促进反应向生成烯烃的方向进行。即可以从平衡移动角度理解醇和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

易错点3漏掉加成反应方式, 导致同分异构体判断错误。

例3现有一月桂烯的结构如右图所示, 一分子该物质与两分子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 (只考虑位置异构) 理论上最多有 ()

A.2种B.3种

C.4种D.6种

【错解剖析】本题易漏掉二烯烃能发生1, 4-加成, 导致漏掉一种加成产物, 错选B项。

(1) ab+cd (1, 2加成) (2) ab+ef (1, 2加成) (3) ab (1, 2加成) +cf (1, 4加成) (4) ef+cd (1, 2加成)

【答案】C

易错点4忽视同一反应条件可能发生多种反应, 导致推断有机物结构错误。

例4芳香烃衍生物A的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A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A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E的组成为 (C9H8O2) n, H的分子式为C18H16O6, I中含有1个苯环和1个六元环。

(1) A的结构简式为, B、D、H含共同官能团的名称是。

(2) 上述转化中, 单键变双键的反应有 (填序号) , 有机物转化中, 反应条件“浓硫酸、加热”暗示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3) 反应 (5) 的条件是, 写出反应 (7) 的化学方程式:。

(4) A的同分异构体X, 符合下列条件:a.X的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 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5个信号;b.既能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又能发生水解反应, 但不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符合条件的X有种, 其中在等物质的量时消耗氢氧化钠量最多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错解剖析】本题涉及条件“浓硫酸、加热”, 易认为这是“酯化反应条件”, 忽视也是“醇消去反应条件”, 导致错误推断有机物组成。

【解析】根据A燃烧产物知, A不含碳、氢、氧之外的元素。A到G转化中, 碳原子数不变, 由H分子式知, A含有9个碳原子, A能发生催化氧化, 说明A含有伯醇羟基, 又因为I分子含有两个六元环, 结合反应条件“浓硫酸、加热”知, I含一个六元酯环。A的结构简式为, A催化氧化生成醛 (F) , 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羧酸 (G) ;A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分子内酯化生成环酯 (I) ;A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D;D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E (高分子化合物) , B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 C在强酸作用下生成D。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感悟:对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要辨析“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加聚反应指含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加成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产物只有高分子化合物, 原子利用率为100%;缩聚反应指含羧基、羟基或羧基、氨基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聚酯或多肽, 另一种产物是小分子水, 原子利用率小于100%。

误区五、信息加工与综合推断

易错点缺乏信息处理能力, 不能正确推算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例题X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以X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下 (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气体X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25g/L, 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A的摩尔质量为46g/mol, 能与钠反应产生气体;E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3∶1, 1molE与足量钠反应在标准状况下产生22.4L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流程中, 属于同类有机物的有 (用字母代号表示, 写一组) 。

(2) 足量的B和E反应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

(3) C有多种同分异构体, 其中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钠反应产生气体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写一种)

(4) 某同学设计X制E的途径如下图所示:

(1) 已知D分子只有一种氢原子, D的同分异构体名称为。

(2) 写出途径Ⅲ的化学方程式:。

(3) 上述流程中, 原子利用率为100% (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 的反应有 (填序号) 。

(5) 根据上述涉及的有机物X、A、B、C、D、E、F, 回答下列问题:

(1) 等物质的量的纯有机物完全燃烧, 消耗氧气量相等的有。

(2) 取Wg纯有机物在纯氧气中完全燃烧, 将生成的产物全部通入足量的过氧化钠粉末中, 完全吸收, 固体净增质量等于Wg的有 (填字母序号) 。

【错解剖析】本题数据多, 框图没有明显信息, 只有通过数据计算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本题主要易错点有: (1) 缺乏数据处理能力, 不能正确运用题目给出的数据, 就无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 (2) 中学教材没有重点介绍环氧烷烃, 不能根据题目信息推知D为环氧乙烷, 导致障碍点无法突破; (3) 在书写多酯化学方程式时, 易漏掉水或水的数目。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信息确定各物质组成:M (X) =22.4L/mol×1.25g/L=28g/mol, X燃烧产物中n (H2O) ∶n (CO2) =0.5mol∶0.5mol=1∶1, N (C) ∶N (H) =1∶2, X的最简式 (实验式) 为CH2, 设X分子式为 (CH2) x, 14x=28, x=2, X分子式为C2H4;A能与钠反应, 说明含有-OH, 46-17=29, 残基为-CH2CH3, 知A为乙醇;B能与A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 说明B为乙酸, 不是乙醛。根据1mol E与足量钠反应生成1molH2知, 1个E分子含2个-OH。根据E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知, 分子式为C2H6O2, 它是HOCH2CH2OH (乙二醇) 。依次推知, C为乙酸乙酯;D分子只有一种氢原子, 它是环氧乙烷, F为二乙酸乙二酯。同类有机物指官能团相同的有机物, 如醇类、酯类等。乙烯在银、O2催化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D, D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二醇。 (1) 同类有机物指官能团相同的有机物, 但官能团数目不一定相等, 同系物必须要求官能团数目相同, 分子式只相差若干个“CH2”, 注意“同类有机物”与“同系物”二者差异。 (2) 书写酯化反应时, 注意“量”的问题, 本题可以考虑乙酸为足量, 生成二元酯;水分子或水分子的化学计量数易错写。 (3) 羧酸与羟基醛、羟基酮互为同分异构体, 根据性质推断有机物结构式。 (4) 乙烯与氧气在银等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过氧化氢可以看成是HOOH, 断裂氧氧键, 羟基与碳碳双键发生加成反应。只有一种产物的反应是理想的绿色化学反应, 原子利用率为100%。

【答案】 (1) A和E (或C和F)

感悟:推断分子式的流程:

(1) 推断元素种类:一般可以根据反应产物推断。如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则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可能含氧元素;根据产物中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质量总和与消耗氧气质量相比, 判断有机物是否含有氧元素。也可以根据产物中碳、氢元素质量总和与有机物质量相比, 若有机物质量与碳、氢元素质量总和相等, 则有机物只含碳、氢;若有机物质量大于碳、氢元素质量总和, 则一定含有氧元素。若产物有二氧化氮、氯化氢等, 说明有机物含有氮、氯元素等。

(4) 计算分子式 (化学式) :计算分子式通常有4种方法: (1) 根据质量分数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可以直接计算1mol有机物中所含碳、氢、氧等原子的物质的量, 直接写出其化学式 (或分子式) , 元素排列顺序一般为碳、氢、氧、氮、氯等。 (2) 根据有机物质量、元素质量计算:可以求出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与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将有机物化成1, 得出原子个数比值, 即已知1个有机物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 直接写出化学式。 (3) 根据实验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先设通式, 如 (CH2O) n, 利用通式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关系 (12+2+16) n=Mr求出“n”值。 (4) 根据通式和限制条件推算, 有些题目给出模糊数据, 要求结合化学意义讨论、推断出有机物可能的分子式。例如, 某有机物的通式为CxH2x-1Oy, 110<Mr<200, 可以根据数学不等式以及化学式中各原子数为正整数、有机物中每个碳原子最多形成4个共价键, 每个氧最多形成2个共价键的价键理论进行讨论得出符合题意的化学式。如果得出某有机物为C4H24O, 超过了碳四价要求, 说明16个氢原子应折合成1个氧原子, 正确的化学式为C4H8O2, 因为有机物中氢原子数最大值为碳原子数的2倍+2。

初中化学隐含条件题型归类例析 篇4

一、反应物性质的隐含

例1将铁屑溶于过量的盐酸中,再滴加下列物质溶液时,一定会有沉淀生成的是

()。

A.AgNO3B.BaCl2

C.NaOHD.Na2CO3

简析学生时常只考虑铁屑与盐酸反应,生成的FeCl2与AgNO3和NaOH都能形成沉淀,却忽视了隐含的过量盐酸,所以此题的答案只有A。

答案:A。

二、化学反应的隐含

例2将8 g SO3溶于92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8 %B.9.8%

C.10%D.6.2%

简析本题常见错误选项为A,而题中隐含着化学反应SO3+H2OH2SO4,所得溶液的溶质是H2SO4而不是SO3。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三、关键特征量的隐含

例3有KClO3和MnO2的混合物若干克,其中MnO2的质量分数为20%,加热一段时间后,MnO2的质量分数上升为25%,则氯酸钾分解的百分率是()。

A.25%B.20%

C.51.1%D.63.8%

简析初看此题因为只给了两个质量分数感到无从下手。但细分析出MnO2这一类特征量的隐含条件,此题就迎刃而解了。MnO2是催化剂,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均不改变。若设MnO2的质量为a g,原混合物的质量为a÷20%=5a g,这a g也是个关键特征量,它是放出氧气的质量。再根据氧气的质量求出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设分解的氯酸钾为x g。

2KClO3MnO2△2KCl+3O2↑

24596

xa

x=245a96

氯酸钾分解的百分率

=245a96÷4a×100%=63.8%

四、计算数据的隐含

例4铜与木炭的混合物,在空气中高温煅烧,使其充分反应,冷却到原温,测知反应前后质量未变,则原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A.20%B.50%

C.80%D.64%

简析此题为无数据计算题,依题意本题发生两个化学反应:

C+O2CO2

2Cu+O22CuO

根据“煅烧前后固体质量相等”这一隐含条件,可知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和生成的氧化铜中氧的质量相同。所以求铜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只需计算出氧化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即可。

w=CuCuO×100%=6480×100%=80%

故选项为C。

五、实验事实的隐含

例5实验室用氢气还原m g CuO,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质量为n g,共用去氢气为w g,此时生成的水的质量是()。

A.89(m-n)gB.98(m-n)g

C.940w gD.9w g

简析初看此题,既有已知失氧的量,又有消耗H2的量,考生会认为有两个选项。这样考生就被表面现象迷惑了,H2还原CuO生成Cu和H2O,依H2用量,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生成水为9w g,但是反应过程中,H2不仅是还原剂,还是保护气,故在实验过程中用去H2的质量不是参加化学反应的H2质量。所以选项只有B。

答案:B。

六、守恒关系的隐含

例6有Fe、Al、Zn、Mg金属的混合物20 g,与5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把所得溶液蒸干,得固体为29.6 g,则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

A.10%B.20%

C.19.6%D.22.4%

简析此题若按常规法求解非常繁琐,但隐含Fe、Al、Zn、Mg四种元素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生成的固体物质增加的量,则是SO2-4的质量。再通过H2SO4~SO2-4的关系求出溶质H2SO4的质量,从而求出稀H2SO4的质量分数为19.6%,故选项为C。

答案:C。

化学实验的归类 篇5

一、判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例1. (2010陕西)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解析:此类试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主旋律。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揭示了在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如果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 则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要好。故选B。

二、判断纯净物元素的组成

例2. (2010江苏南通) 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 反应方程式为:, 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种类守恒, 生成物中有X、S、O三种元素, 则反应物R中一定含有X、S元素, 再据元素的质量守恒, 判断R中不含有氧元素。选C。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 反应后总质量=0.44g+1.28g=1.72g, 则R的质量=1.72g-0.96g=0.76g。该反应方程式中R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R/0.76=96/0.96, 得R的相对分子质量=76。

三、判断纯净物的化学式

例3. (2010娄底) 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 (NH4ClO4) 分解所提供的, 反应方程式为 , 则X的化学式为 ( )

A.NH3 B.H2 C.H2O D.HCl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子种类、个数守恒, 反应前后N原子和Cl原子数目均已守恒, 则生成物4X显然是由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 所以X化学式为H2O, 答案为C。

四、判断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例4. (2010宁夏) 右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1) 两种反应物的共同之处是:每个分子都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 写一个符合这一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

(2) 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 生成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 ()

解析:这是一道以图示的形式从微观角度考查质量守恒的试题,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质量守恒是指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守恒, 变化的是分子的种类。如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发生变化成为水分子;变化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变等。答案: (1) 由两个原子构成;化合反应

五、判断生成 (反应) 物的质量

例5. (2010四川乐山) 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为测定某炼铁厂生产的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得该生铁样品6.0g, 放入烧杯中, 向其中加入65.0g稀硫酸, 恰好完全反应 (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 。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请你完成有关计算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1) 反应放出的氢气是多少? (2) 生铁样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数据式的综合计算题。突出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能力, 解题的突破口是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质量守恒, 则 (1) 氢气质量=97g-96.8g=0.2g

(2) 设生铁中铁的质量为x, 生成硫酸亚铁质量为y, 则

化学实验的归类 篇6

教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引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者要精心研究教材、考纲、考题, 并认真设计每一堂复习课, 有计划地完成复习目标。学者是复习过程中的主体, 从知识构建到方法和规律的获得, 教师都不要替代学生完成, 要将复习课的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辛勤的教师们往往认为时间紧, 任务重, 让学生想、说、练是耽误时间, 所以自己在课堂上全部代劳, 但结果是什么呢?老师教得再好, 学生未必学得好。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尝试, 结合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杂、规律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 总结出一种高效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即“相似问题, 归类研究”模式。例如在元素化合物复习时, 可以按照特殊的转化关系为核心进行研究;复习化学平衡常数问题时, 可以连同将水溶液中的四大常数 (ka、kw、kh、ksp) 一并归类研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时, 可以将元素化合物中常见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化学理论一并研究, 这样复习的优点是:复习重点、难点突出, 复习有针对性;能为学生快速提取知识形成能力做好充足储备;节省复习时间, 提高复习效率。

“相似问题, 归类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中具体分为四个环节:

一、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当教师选取一个问题研究后, 由师生共同对相似问题的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梳理, 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我选取了一个与量有关的转化关系为研究对象:。

经过师生的共同整理, 建立了中学阶段常见的知识体系:连续氧化

连续还原

滴加顺序不同, 现象不同

生成正盐和酸式盐

络合反应

经过知识的重新构建后, 题目中凡是涉及与量有关的转化应用, 学生都可以从上述转化中快速提取。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基础训练

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后, 要让学生能将知识灵活地应用在各种试题情境下, 因此教师要有意创设或引导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如可以提出问题“与量有关的转化关系作为解题的基本支撑点, 可以创设哪些题型呢?”学生总结得出: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考查试剂鉴别;考查计算;考查物质推断等。然后由教师提供具体的试题情境, 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

题型———试剂鉴别

下列各组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开来的是 () (改编于2010年天津理综)

题型———离子方程式书写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HCO3-+OH-=CO32-+H2O (2011年辽宁理综) B.Fe Br2溶液与Cl2进行1:1反应2Fe2++2Br-+2Cl2=

2Fe3++Br2+4Cl- (2010年辽宁理综)

C.向Ca (ClO) 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Ca2++2ClO-+CO2+H2O=CaCO3↓+2HClO (2009年辽宁理综)

D.向Ca (ClO) 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SO2Ca2++2ClO-+SO2+H2O=CaSO3↓+2HClO (2009年辽宁理综)

E.碳酸氢钙溶液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a2++2HCO3-+2OH-=CaCO3↓+2H2O+CO32- (2007年全国理综)

F.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反应3Fe+8H++2NO3-=3Fe3++2NO↑+4H2O (2007年全国理综)

题型———物质推断

下列各组物质中, 不能按a→b, b→c, c→a的 (“→”表示一步完成) 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

三、真题强化训练

上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已有基础知识体系下, 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高考题则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要求根据试题情境分析需要解题的基础知识, 并能迅速提取, 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化学思维和品质, 根据解题情况, 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掌握情况及发现问题, 予以指导。同时对于学生来说, 如果能轻松的拿下高考题, 也可以增强自信心。

例1. (2009年四川高考题) 已知A~O分别代表一种物质,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反应条件略去) 。A、B、H分别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B与冷水缓慢反应, 与沸水迅速反应, 放出氢气。D是一种

离子化合物, 其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2∶3, 且能与水反……就应得到两种碱。C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 O能与G的……水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此题重点训练学生从框图中根据连续氧化的特殊转化作为突破口快速推断某些物质, 并且帮助学生总结无机框图题解题的步骤与一般方法。

例2. (2011年天津高考题) 若向含4 mol HNO3的稀溶液中, 逐渐加入Fe粉末至过量。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 请在坐标系中画出n (Fe2+) 随n (Fe) 变化的示意图, 并标出n (Fe2+) 的最大值。

此题应用向硝酸中加入铁粉的连续还原的原理, 训练学生将化学反应过程与化学图像相结合的解题思想。

例3. (2011年上海高考题) 120 ml含有0.20 mol Na2CO3溶液和200mL盐酸, 不管将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都有气体产生, 但最终产生的气体量不同, 求盐酸合理浓度为 ()

此题应用滴加顺序不同, 现象不同的反应原理, 侧重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反思与提高

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学生能在试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 反思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炼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另外做真题决不能就题论题, 要提高能力必须深入地将真题进行变式训练,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例如:解决例2后, 可以让学生分别绘制n (Fe3+) 、n (NO3-) 、n (NO) 随n (Fe) 变化的示意图。解决例3后, 可以让学生计算:若都有气体产生, 且产生的量相同, 则求盐酸的合理浓度;若盐酸的浓度为1.5 mol/L, 前者滴入后者和后者滴入前者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经过与量有关的转化关系问题的深入后, 学生们还可以自己总结出如置换反应、与水反应等常见转化关系知识体系, 并按课堂模式进行应用训练。

经过这种课堂模式的复习, 能够将复习目标真正的落到实处, 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不用整日陷入题海中, 苦不堪言;老师也不用在课堂上口若悬河, 做无用功。只要老师将精力用于课前课堂设计与课堂指导上, 学生将精力用于课上参与和课下反思上, 那么学生一定会在高考中轻松获得高分。

摘要:高三化学复习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夯实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常用的方法与规律, 提高独自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完成复习目标,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复习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相似问题, 归类研究”的复习模式, 并以具体课堂教学为例, 阐述教学实施环节。

关键词:相似问题,归类研究,构建知识体系,创设问题情境,真题训练,反思提高

参考文献

力学中“板块模型”的归类 篇7

例1如图1所示,质量M=8 kg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8 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m/s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 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取g=10 m/s2).求:(1)小物块放后,小物块及小车的加速度大小各为多大?(2)经多长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3)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1.5 s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解析:(1)物块的加速度a1=μg=2 m/s2.

(2)设经过时间t',两物体的速度相同,v0+a2t'=a1t',解得t'=1.0 s.

总结:物块与长木板速度相等时,注意判断是否发生相对运动;已发生相对运动,注意长木板与物块间可能存在的时间关系、位移关系、速度关系.

二、水平地面粗糙,木板与物块接触面光滑

例2质量为M=4.0 kg、长度为L=3.0 m的木板B,在大小为8 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下,以v0=2.0 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将质量为m=1.0 kg的小铁块A(可视为质点)轻轻地放在木板上的最右端,如图2所示.若铁块与木板之间没有摩擦,求:二者经过多长时间脱离.(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解析:由木版匀速运动时有,Mgμ=F;得μ=0.2,加一个力物块后,木版做匀减速运动:(M+m)gμ-F=Ma.求出:a=0.5 m/s2,物块放在木版上相对地面静止,木版匀减速运动的距离L后物块掉下来.

三、水平地面粗糙,木板与物块接触面粗糙

例3如图3所示,质量M=1 kg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 kg、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取g=10 m/s2,试求:

(1)若木板长L=1 m,在铁块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8N,经过多长时间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右端?

(2)若在铁块上施加一个大小从零开始连续增加的水平向右的力F,通过分析和计算后,请在图4中画出铁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f2随拉力F大小变化的图象.(设木板足够长)

(2)(1)当F≤μ1(M+m)g=2 N时,A、B相对静止且对地静止,f2=F.

(2)设F=F1时,A、B恰保持相对静止,此时系统的加速度a=a2=2 m/s2,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1-μ1(M+m)g=(M+m)a,解得:F1=6 N.所以,当2 N≤F≤6 N时,M、m相对静止,系统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3)当f>6 N,A、B发生相对运动,f2=μ2mg=4 N,画出f2随拉力F大小变化的图象如图5.

参考文献

复杂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归类解析 篇8

一、反应物“足量”与“少量”时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反应物的量不同, 反应的现象和反应的产物就会不同, 离子方程式的写法也就不同.解这类题时, 学生往往不作深入分析, 考虑问题不全面, 从而导致书写错误.

例1写出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极少量二氧化硫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解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H2SO3) , 由于亚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H2CO3) , 所以碳酸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 而少量的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后只能生成少量的亚硫酸, 只能提供少量的氢离子, 因此只能将碳酸根离子 (CO2-3) 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 (HCO-3) , 又由于CO2-3结合氢离子的能为强于亚硫酸根离子 (SO2-3) , 在这种情况下, 亚硫酸则电离出两个氢离子, 变为亚硫酸根离子 (SO-3) ,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2-3+SO2+H2O=2HCO-3+SO2-3.本离子方程式在2003年江苏省高考试题中出现.若本题中二氧化硫改为足量, 则CO2-3将完全转化为CO2, 而SO2则以HSO-3形式存在, 离子方程式为:CO2-3+2SO2+H2O=CO2+2HSO-3.本例中的离子方程式书写突出了“量”的问题, 和离子结合H+的能力强弱问题, 综合性较强, 难度较大.

例2将少量SO2气体通入Na Cl O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解析: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Cl O-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O2被氧化成SO2-4, Cl O-被还原成Cl-, 离子方程式为:SO2+Cl O-+H2O=SO2-4+Cl-+2H+.但由于SO2是少量的, 此时溶液中还有大量的Cl O-, 会与上述反应中生成的H+结合成弱酸HCl O, 即H++Cl O-=HCl O, 将上述两个离子方程式合并即得该反应的总离子方程式为:SO2+3ClO-+H2O=SO2-4+Cl-+2HClO.如果SO2是足量的, 则反应后就没有Cl O-剩余, 不生成HCl O.本例中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 “量”的问题, 以及生成弱电解质的问题, 书写时应考虑全面.

再比如, 描述下列反应的现象并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1) 将少量的Na2S溶液滴入Fe Cl3溶液中, 现象为______, 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 将少量的Fe Cl3溶液滴入Na2S溶液中, 现象为______, 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 (1) 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 S2-+2Fe3+=S↓+2Fe2+; (2) 溶液中产生淡黄色和黑色沉淀, 3S2-+2Fe3+=S↓+2FeS↓.

例3 (1) 将少量Ca (HCO3) 2溶液滴入Na OH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 将少量Na OH溶液滴入Ca (HCO3) 2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解析:本例中发生两个离子反应: (1) HCO-3+OH-=CO2-3+H2O (2) CO2-3+Ca2+=Ca CO3↓, 对于这样的多离子参加的离子反应, 遵循“少定多变”的原则, 即指少量的那个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离子的数目比是固定的, 与该物质化学式中的离子数目比一致, 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少量的物质中参加反应的离子“全力以赴”参与反应, 而过量的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离子数目比则由反应的需要而定, 不一定与该物质的化学式一致.由此得出本例题的正确答案是:

(1) Ca2++2HCO-3+2OH-=Ca CO3↓+CO2-3+2H2O

(2) Ca2++HCO-3+OH-=Ca CO3↓+2H2O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现再举例如下: (1) 向Ca (H2PO4) 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 OH溶液:3Ca2++6H2PO-4+12OH-=Ca3 (PO4) 2↓+4PO3-3+2H2O

(2) 将少量的Na H2PO4溶液滴入Ba (OH) 2溶液中:

2H2PO-4+3Ba2++4OH-=Ba3 (PO4) 2↓+4H2O

(3) 向明矾[KAl (SO4) 2]溶液中加入少量的Ba (OH) 2溶液:

2Al3++3SO2-4+3Ba2++6OH-=2Al (OH) 3↓+3BaSO4↓

(4) 将少量的明矾溶液滴入Ba (OH) 2溶液中:Al3++2SO2-4+2Ba2++4OH-=Al O-2+2BaSO4↓+2H2O

(5) Ba (OH) 2溶液与少量的Na HSO4溶液反应:

Ba2++OH-+H++SO2-4=Ba SO4↓+H2O

(6) Ba (OH) 2溶液与足量的Na HSO4溶液反应:

Ba2++2OH-+2H++SO2-4=Ba SO4↓+2H2O

而以下反应则有其特殊之处, 根据反应中应先生成更难溶物质的原则, 由于Mg (OH) 2溶解度更小, 因此在镁盐与碱的反应中, Mg2+应生成Mg (OH) 2沉淀.如Mg (HCO3) 2溶液与足量的Na 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HCO-3+4OH-=Mg (OH) 2↓+2CO2-3+2H2O, 同理Mg (HCO3) 2溶液与足量的Ca (OH) 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HCO-3+2Ca2++4OH-=Mg (OH) 2↓+2CaCO3↓+2H2O.

二、给定反应物比例时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例4将1 mol·L-1的Na Al O2溶液和1.5 mol·L-1的HCl溶液等体积互相均匀混合,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解析:两溶液等体积均匀混合, 两者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就是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当Na Al O2与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 离子方程式为:Al O-2+H++H2O=Al (OH) 3↓;当Na Al O2与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时, 离子方程式为:Al O-2+4H+=Al3++2H2O.而本例中Na Al O2与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 (即2∶3) , 所以, 产物中Al (OH) 3和Al3+共存,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 在确保方程式两边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的同时, 还应使Al O-2和H+的系数比为2∶3, 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6AlO-2+9H++3H2O=Al3++5Al (OH) 3↓, 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更改比例进行练习, 还可将反应物更换为Al Cl3和Na OH (3∶10) 进行练习.

例5将1 mol·L-1300 m L的Na HSO4溶液与1 mol·L-1200mL的Ba (OH) 2溶液互相均匀混合,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解析:本例中Na HSO4为0.3 mol, Ba (OH) 2为0.2 mol, Na HSO4为二元强酸的酸式盐, 可完全电离出0.3 mol H+和0.3 mol SO2-4, Ba (OH) 2电离出0.2 mol Ba2+和0.4 mol OH-, 相互反应时, Na HSO4电离出的SO2-4剩余0.1 mol, 而Ba (OH) 2电离出OH-剩余0.1 mol, 根据离子方程式中只保留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的原则, 该离子方程式应写为:3H++2SO2-4+2Ba2++3OH-=3H2O+2BaSO4↓.本题也可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然后再按拆、删、改的顺序写出正确的离子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aHSO4+2Ba (OH) 2=Na2SO4+Na OH+3H2O+2BaSO4↓, 这一反应中的两个反应物中的离子均部分剩余, 学生较难把握, 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要慎重考虑.

三、具体“情境”下离子方程式书写

这里所说的“情境”, 就是指题目所给的具体条件, 这些条件可通过不同的途径给出, 如溶液的酸碱性, 沉淀的情况, 或者通过图表、图象等给出.

例6 (1) 向Na HSO4溶液中, 逐滴加入Ba (OH) 2溶液至中性, 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 在以上中性溶液中, 继续滴加Ba (OH) 2溶液, 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解析:该题类型为给条件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Na HSO4=Na++H++SO2-4, Ba (OH) 2=Ba2++2OH-, 欲使Na HSO4溶液呈中性, 只需将其中的H+恰好中和即可.本题可用赋值假设法, 假设Na HSO4溶液中含2 mol Na HSO4, 则恰好至中性时需1 mol Ba (OH) 2, 此时溶液中SO2-42过量1 mol,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2-4+Ba2++2OH-=2H2O+Ba SO4↓;当继续滴入Ba (OH) 2溶液时, 只有SO2-4和Ba2+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SO2-4+Ba2+=Ba SO4↓.做此类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题设条件, 分析出符合条件的两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也可先写出化学方程式再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1) 小题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SO4+Ba (OH) 2=Na2SO4+2H2O+Ba SO4↓, (2) 小题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 (OH) 2=Ba SO4↓+2NaOH.本题若将 (1) 小题中的题设条件“至中性”改为“至恰好不再产生沉淀”, 则离子方程式又怎么写呢?我们不难分析出Na HSO4和Ba (OH)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 SO2-4和Ba2+恰好完全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H++SO2-4+Ba2++OH-=H2O+Ba SO4↓, 此时溶液中OH-有剩余, 若向此溶液中滴入酚酞, 则应显红色.

例7向100 m L 3 mol·L-1硫酸铝铵[NH4Al (SO4) 2]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1Ba (OH) 2溶液.

(1) 写出当刚好出现沉淀的总物质的量为最大值时的离子方程式 (用一个式子表示) :______.

(2) 随着Ba (OH) 2溶液体积V的变化, 沉淀总物质的量n的变化如图所示.写出B点和C点所对应的Ba (OH) 2溶液的体积:B______, C______.

(3) 写出C点对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用一个式子表示) :______.

初中物理重实验 习题讲评善归类 篇9

一、物理教学注重实验操作

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静谧的月夜情境,然后播放几种不同的声音。考考大家的听力:你听到了几种声音?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面对熟悉的声音,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并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听到的各种声音,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接下来,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白纸、钢尺、皮筋、鼓、音叉、小泡沫块等有代表性的材料。通过三组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一,用不同的方法,让一张白纸发出声音;实验二,观察比较钢尺、橡皮筋发声过程中的现象;实验三,观察体验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这样三组结构材料的提供,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实验材料,还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乐趣,物理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教给有效的探究方法,提高物理探究的效率

初中生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所限,考虑问题和制定研究方案时,常常缺乏周密性和科学性,影响了物理探究发现的效率。

如,在教学《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由于之前学生没有使用过弹簧测力计,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测力计的结构,并正确演示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然后把一些操作要领用课件投影打出来。请学生再次演示,让全体学生对照操作要求指出它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在后续测量中就比较顺利,不仅巩固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認识,知道提起一个苹果、一个钩码、一个鸡蛋等常见物体需要多大的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三、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培养有效探究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每一次成功都会产生自我激励,增加其后续探究的动力。对于物理探究未能获得成功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而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探究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其进行再次思考和不折不挠的学习精神。

四、习题讲评善于归类

习题评讲课是一种常见课型,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纠正错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学生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帮助教师找出平时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反思,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完整的物理习题评讲课应包含以下四步。

1.注意观察,确定目标

目标是习题评讲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评讲时,根据学生在习题过程中暴露的知识、能力等方面问题,有的放失地予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需做充分准备,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提前发考卷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讲评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多了解错题成因(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原理和规律应用不熟练、思考方法上存在着缺陷、解题习惯差等),尽可能掌握与评讲相关的第一手

资料。

教师要根据第一手资料来确定评讲课的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从而增强评讲课的学习效果。评讲应着重讲解正确的解题方祛,全面、具体、透彻地分析错误原因,降低二次错误率。

2.抓住重点,内化吸收

(1)重点突出

习题的讲解需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指学生在习题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教师要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开放、发散、引导讲解。

(2)恰当启发

在习题讲解的时候,教师的侧重点主要放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点拨、再现正确的模型、形成正确的推理等方面。那么针对代表性问题,就要进行精心设疑和点拨,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启发。

(3)注意归纳

教师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对同类问题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归类,按知识点归类、按解题方法归类、按错误类型归类。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容易混淆六种物态变化。不能准确区别吸热放热等情况,下面有这样一道题,主要区分液化和凝华。如,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是汽化、吸热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是蒸发、放热

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是液化、放热

D.干冰灭火器用来灭火,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放热

学生容易分析错误。要正确理解汽化、熔化、升华吸热;液化、凝固、凝华放热,尤其要区分液化是气态转化为液态,凝华是气态转化为固态。归类一些自然现象所伴随的物态变化,比如,露的形成是液化,霜的形成是凝华,雪的形成是凝华,雾的形成是液化。

3.查缺补漏,拓展提高

学生的学习活动越多,体验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归类识字教学的几种方法 篇10

一、形声字归类识字

“形声字归类识字”是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字的一种形式。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字带字识字。由学过的笔画简单、构字率强的基本字做部件,加上偏旁组成形声字。如,“半—伴(伙伴)”、“代—袋(口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每组前边的字是熟字,后边的字是生字,每组生字后面编排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而前面的熟字做口头组词即可。另一种是形声字比较识字。由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特点较明显的字组成。如,“铜—桐”、“钩—沟”、“清—晴—请”。这一环节的教学也少不了组词,并且每组的熟字、生字都要组词,这样可以帮学生在组词中比较记忆。如,“清(清水)—晴(晴天)—请(请客)”,这样一来不但很快解决了新知,连旧知也巧妙复习了。教学形声字归类识字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般是先复习熟字再教生字,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的音,再引导学生说说生字与熟字在音、形、义上的异同,找出表音、表义的偏旁与生字的音、义之间的联系。

二、反义词对比识字

“反义词对比识字”是把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几组词归类集中放在一起的一种识字形式。在教学中,普遍选取学生口语中经常用到的,词义比较容易理解,易记易辨的词语。如,“长—短”、“寒冷—温暖”、“粗—细”等。值得注意的是,反义词往往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矛盾,事物不同,反义词也就不同,如,“高”的反义词可以是“低”,也可以是“矮”。因为反义词的字形和字音联系较少,所以在反义词对比识字教学中,字形是教学的重点。在反义词对比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利用熟字或偏旁分析、记忆字形,还可以让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记忆字形、字义。如,“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哥哥长得(高),弟弟长得(矮)”“(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三、量词归类识字

“量词归类识字”是以词语形式出现,借助图画和语言习惯去识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汉字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如,“轮”、“部”、“杯”等,这些字一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不是量词了。因此,教学时要把这类生字放到词语中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义,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哪些量词适合与哪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搭配。另外,教学时除了教材中的用法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说说量词的其他用法。如,“部”,可以说“一部字典”,还可以说“一部电话”、“一部电影”等。此外,还要告诉学生哪种事物用哪个量词,要符合语言习惯,不能随便乱用。如,“一轮明月”不能说成“一只明月”,“一匹马”不能说成“一只马”。

四、部首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识字”是先出现部首字,在字的下面是说明字的图画,图画的下边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图画的内容和图下的词语都是帮助学生理解部首字的意思的。如,月(月)皮肤、肌肉、肥胖;身(身)躯体、躺下、鞠躬。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弄懂图意,并且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对字的音、形、义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重点放在字形教学上。学生学会部首,能为今后学习合体字打下基础,也能为学习按部首查字典创造条件。

上一篇:非师范教师下一篇: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