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师范教师(精选11篇)
非师范教师 篇1
近几年,为了我校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师资紧缺的矛盾,我校共招聘了52名新教师,其中43人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约占新教师总数的83%。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非师范类专业的青年教师与师范类专业的青年教师相比,他们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实践的经历、成为教师的心理准备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加强校本研修,促进非师范类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度,尽快适应教师的岗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首要工作。
刚走出校门的非师范类专业青年教师,他们精力充沛,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不深,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度,在高校没有系统完整地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没有课堂教学见习经验,教育学生时处理问题缺乏经验,自主研修意识不足。有人曾经把教师素质要求比喻成“长方体”,即具有专业技能的“长”,相关知识的“宽”,职业道德素养的“高”。围绕这一要求,我校开展了针对非师范类专业青年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研究他们专业发展的特点、规律与培养方法,开辟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和研究。
一、对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新的知识传授者,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组织引领者,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而这些都需要提升教师的自信和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尤其是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的青年教师。
如今的青年教师大多自小就是独生子女,长期在长辈的呵护中长大,往往自我意识强、协作意识弱,任务观念强、奉献精神弱,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多时候决定了他们自我优先的处事特点。因此,如何让青年教师认同教师职业,尤其是真正理解、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进而表现为自觉的行为是很重要的。
我们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入手,通过政治学习,开设师德讲座,搜寻师德闪亮点,激发青年教师敬业爱岗、服务奉献,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精神风尚,使他们珍惜荣誉感,又有成就感。同时,我们又树立典型,及时挖掘青年教师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好思想、好作风,并进行大力表扬,甚至将他们评为先进。通过榜样引领,为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培养青年教师严谨的教风。只有当青年教师真正从心底里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他们才能在认同教师职业的前提下,悉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潜心于教育教学,致力于学科素养、能力的提高。
二、对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
我校非师范类专业的青年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基础方面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与自身专业不对口的学科教学,更何况学科知识基础和中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并不是一回事。青年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知识体系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像画家一样在落笔之前胸有成竹。要做到这一点,青年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要有倾心于学科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专业情怀。很多时候,牢固的学科专业思想能够激发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有的教师尽管毕业工作时专业并不完全对口,但凭着自己的热忱和钻研,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发展甚至超过那些专业对口的。
因此,我校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养成严谨的教风。青年教师虽然文化素质较好,但对教材生疏,缺少经验,又缺少钻研精神,不懂得要下苦功钻研教材,我们就从备课入手,培养严谨的教风。我们发现青年教师依赖教参和现成教案的现象较普遍,就组织他们听老教师的课,向老教师学习,同时,还引导青年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多方面积累教学资料,备好详细的教案,给带教的指导教师审阅。对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每周教学反思定期检查、阅读,及时加以个别指导。我们还发现部分青年教师,备课时就课任课,不懂得把握全册教材各章节间的衔接及各年级教材的前后衔接,我们就会同指导教师在教研组活动时与他们一起全面分析教材,对照课程标准,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教学组织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此外,我校还要求青年教师建立起自己的博客。这些博客成为我校教师培训学习和展示、交流、评价的平台。青年教师每周还要撰写一篇教学札记,所有文档资料必须在博客上公开发布。
青年教师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锤炼。对学校而言,一定要创造条件将青年教师推上一些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我们依据他们的特长、兴趣、爱好,将他们安排到最有利于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
三、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等同于合格的人民教师,两者之间的落差就在于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能力、教育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课堂设计和开发能力、班主任工作和思想教育能力等。很多新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岗位后,碰到了不少教育专业方面的问题。
为此,我们精心挑选,建立师徒带教制度,要求新老教师双方签订师徒带教协议,制订奋斗目标,这样青年教师能随时向老教师求教,老教师能时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双方互相促进。在带教方式上又呈现多种多样,有教材分析、教法探讨、课堂实践、教学评讲、专题研究等。同时,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听老教师上示范课。反之,青年教师上教研课、公开课、比武课,师徒会从教学的多方面加以深入研究,课后评课讨论,使青年教师每上一堂研究课、公开课,都有很大的收获。
非师范教师 篇2
非师范生是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专历;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教师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符合学历层次要求的普通高等学校三年级(含)以上学生(指普通高校全日制在读3年级及以上专科、本科属学生;在读专升本本科生、研究生。其中,初中入学的“3+4”本科生,“三二连读”和“五年一贯制”专科生的年级按转段高等教育后即注册高等教育学籍后起算),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其他年级在读生不得报名。
非师范教师 篇3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差异会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显现出来。在中小学教学中,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促使教学正常开展,学校应有意识地对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比较。
1.教学观念方面。
师范类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教学观念,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考虑教学观念的科学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师范类教师比较关注素质教育的要求,而非师范类教师则不太关注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差异导致了教师对教学观念的理解不同。
由此可见,相比非师范类教师,师范类教师更加重视教学观念,更愿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2.教学效率方面。
教学效率方面的差异是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教学能力差异的重要体现。师范类教师往往基础扎实,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师范类教师的教学效率会比较高。
3.时间把握方面。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师范类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把握更为精准。师范类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往往会事先进行细致的计划,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有效调控,严格执行,因而师范类教师组织的活动一般不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情况。虽然非师范类教师也学习过专业理论,但总体来说他们对理论的掌握并不扎实,执行能力也有待提高。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非师范类教师对时间的掌握不够精准,可能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情况。
4.训练方式方面。
师范类教师受到过专门的训练,因此他们对训练方式的选择会更加准确,对训练时机的选择会更加科学。
5.活动组织方式方面。
师范类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更为灵活和有效,而非师范类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则比较呆板。实际教学过程复杂多变,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思想、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6.教学实践方面。
相对来说,师范类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为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师范类教师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计划地进行实践。这些实践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有巨大的帮助作用。非师范类教师虽然能够通过其他途径建立扎实的理论体系,但是却无法进行充分的实践,因而实践经验有待提高。
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获得认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从实践方面来看,师范类教师比非师范类教师更有优势。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师范类教师的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
非师范教师 篇4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准入制度之一, 它所确定的教师入职条件和相关法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和国民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打开了非师范生进入教师队伍的大门。目前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选修教育学和心理学, 其中有一大部分同学以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目的来选修这两门课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中的访谈法, 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这种方法强调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再现当事人的视角和当时事件的具体性、过程性和情境性, 对被访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研究者从认知情感层面进行探索个体行为、思想、态度之间的联系, 从非师范生的角度来探讨关于热衷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一些认知和感情的过程。笔者选择了7位非师范生的同学P、L、J、H、G、K、M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是严格按照目的抽样来选择访谈对象 (见表1) 。通过正式访谈、QQ交流、BLOG等获取了研究的主体资料, 主要围绕“选择考教师资格证的初衷、目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等问题进行访谈。
对资料的分析是借鉴扎根理论研究关于资料的编码和归类来实现的。在整理资料前进行了资料编号, 例如, 资料的类型 (访谈资料为“I”, 博客文章为“B”, 其他资料为“X”) ;资料提供者的信息 (姓氏首字母表示, 如7位同学分别为“P、L、J、H、G、K、M”) 、收集资料的时间 (用月日数字表示, 如1223, 即12月23日) 、收集资料的地点 (宿舍为“D”, 会议室为“M”, 其他为“X”) 等, 对文本资料的编码方式是根据其来源的途径进行的, 具体是“资料的提取者+资料获取时间+资料获取的地点+资料类型”。例如“H-1223-M-I”即表示笔者于12月23日与H同学在会议室访谈时所获取的资料。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表1中的7个个案的访谈结果和分析后发现, 非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主要动因是跟风的考证热、教师职业的丰厚待遇、两个带薪长假、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单纯的职业环境以及内心的情感等。
1.“多本证多条路”
近年, 就业问题是当代大学毕业生最热门的话题。多数同学认为就业难, 多拿下一本证就意味着多一个就业的机会, 学生目的很简单, 为了多一个机会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充满危机意识, 只好用考证这种方式来增加竞争的砝码, 增加就业选择的自信心。被就业压力催生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宠, 而且随着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 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已经初步确立, 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面对校内外种类繁多的各类培训和证书, 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盲目跟风。[2]
每个大学生选修课的学分一定得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 每个同学可以任意选择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试的选修课。在选修教育学的问题上, G同学认为“反正现在是大二, (选修课) 就选教育学, 以后还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我们学校的选修课通过率很高的, 多考个证多个就业的砝码, 多个证多条路” (G-1119-M-I) 。G同学处于大二的阶段, 刚进入大学一年, 认为多考个证就多条路, 甚至还想要考其他 (证券分析师、公务员等) , 他也觉得在学校期间多考点证是有点盲目, 但可以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
2.“很稳定的工作”
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13日的调查结果显示, 现在大学生择业时有31.6%看中“工作稳定”, 12.6%看中“发挥个人特长”。一般的企业或公司只是合同工, 合同期满之后如果企业或公司不续签就意味着要重新找工作。加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 一些外资公司并不是十分稳定, 随时都有不续签的潜在风险, 能找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了。G同学的妈妈是一所公立小学的教师, 他表哥和表嫂都是公立小学的教师。受家里人的影响, 他觉得教师是个“非常稳定的职业, 在经济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也是很小的”。其他6位同学的看法也基本上一致, 表2是7位同学对教师职业稳定性的看法。
3.“优厚的待遇”
2009年,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 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 地方政府也要增加投入。国家从今年起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 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政策上的原因从根本上催生了“考证热”。[3]非师范生投入报考教师资格证大军中去就是为了先取得首张入场券。7位同学都认为教师的待遇很不错, 在进入职场前, 了解待遇是很多同学看重的重要因素。P同学认为“教师的待遇很好呀, 相当吸引人, 在公司上班的待遇都不如教师啊” (P-1230-D-I) 。L同学认为“在深圳或广州教师的待遇很好, 教师的生活基本上不用愁, 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比较不错。要是在外企上班还得考虑本年度的生意情况和公司效益的好坏” (L-1109-D-I) 。J同学认为“教师待遇越来越好了, 跟公务员的待遇差不多, 选择当教师主要是考虑到生活” (J-1125-D-I) 。G同学认为“教师的待遇一直在不断地调整, 比一般的公司待遇还高, 而且还有相关的补助、奖金、过节费等” (G-1119-M-I) 。M同学认为“教师的待遇一直在提高, 还比较满意” (M-1113-M-I) 。
4.“工作和家庭兼顾”
教师有两个带薪的长假, 而且工作时间相对较稳定, 这是吸引一部分同学当教师的主要原因。P同学认为“进企业太辛苦太累了, 在理想憧憬与现实无奈的强烈冲突下, 思想、态度渐渐发生变化, 认为教师是非常适合自己的职业, 当教师有寒暑假, 可以相夫教子, 工作和家庭同时兼顾。教师不用频繁出差, 可以工作和家庭兼顾” (P-1231-X-B) 。J同学认为“教师职业有两个带薪长假, 可以多点时间陪家里的人, 也可以利用假期充充电, 我特别看重这点, 这是教师最吸引我的地方, 任何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两个长假” (J-1125-D-I) 。
5.“单纯的人际关系”
L同学一直不停地强调企业的黑暗, 她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太黑暗了, 接触了些自己想都没想过、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可能是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关系比较单纯和透彻, 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吃饭一起学习, 互相帮忙, 彼此间没有利益间的冲突, 根本不用考虑他们说话的弦外之音。进入公司工作, 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实在很难接受和适应。始终认为教师是很神圣的职业, 工作单位的同事和学生群体相对固定, 教师的对象是心灵纯净、相对活泼、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青少年” (L-1109-D-I) 。H同学特别喜欢和小孩子交往, 家里的小弟弟都是他自己带大的, 因为“和他们玩心情蛮好的, 能从小孩子的天真中感受到快乐。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关系太复杂了, 比如去搞个合唱团或是一场晚会, 很复杂的事情要等着去处理, 要接触很多复杂的人和事情。而在小学、中学或高中都是很单纯的师生关系, 都在想怎么样才会把自己的班级带好, 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成绩” (H-1223-M-I) 。
6. 内心情感
7位同学选择教师职业不仅仅有外部这些因素的缘由, 其实他们也从内心情感里比较认同这个职业, 能体会到做教师的魅力所在。
(1) “引导学生走向人生的正确方向”。人生最大的财富有两方面, 一是遇上好父母, 一是遇到个好老师。可见,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是很关键的。P同学认为“老师就是领路人、指示牌, 引领学生走向人生的正确方向, 这是一个老师的成功之处, 不一定按成绩来下结论。引导学生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性格, 好的心态, 好的人生目标, 好的思考方式, 应该说这是老师最完美的, 最成功的地方。成绩可以慢慢来补, 可以在课堂之后来学习, 但这方向, 道路的工作不能忽视, 它是人生一辈子的事情, 要是道路方向走错了的话, 很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P-1230-D-I) 。P同学认为教师要用其职业观、责任心维护工作激情和热情, 对学生负责到底。
(2) “为人师表”。L同学有兼职教学的经验, 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是世界上最平凡而又最神圣的职业。L同学认为“教师每年虽然面对的可能是重复的工作, 但是面对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而对象不一样, 所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 当教师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以其个人魅力让学生主动向教师学习” (L-1109-D-I) 。此外, 还要用教师的形象、教师的声音、教师的气质去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不是让学生去做, 强迫学生去做。
(3) “教书育人的园丁”。教师最大的快乐是看到学生们从不会到学会过程的成就感, 从学生脸上看到的笑容应该是教师最大的欣慰。H同学说到:“我现在在外面教合唱团, 就觉得得到一些报酬会很开心, 我拿到报酬但是他们没学到东西我却更不开心。我教的他们都有收获了, 而且是我想象的要达到的那个程度。这个让他们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让我很开心, 很享受。比如说教他们唱一首歌的话, 要是他们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会, 我就不走, 一直教到他们会唱为止。万事开头难, 每个人的基础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是不同的, 智商和天赋都是不同的, 有些人得多花些功夫, 有些人一教就会了, 这些都要因材施教, 培养下一代人, 像园丁培养花朵一样, 要给他们浇水、施肥。” (H-1223-M-I) 。
三、结论与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认为把非师范生热衷报考教师资格证简单归因于某个因素是不可取的, 这一行为意向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每位被访者都从经济和两个长假方面认同教师这一职业, 对教师的待遇还是相对满意的;与企业相比, 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更高, 下岗的风险系数很低。另外, 不同年级对报考教师职业的想法不同, 有不同教学经历的同学对教师的理解也不同。
从图1非师范生热衷报考教师资格证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 一方面, 严峻的就业形势会促使同学们多考资格证, 可以增加就业选择的砝码以及就业时的自信心。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促使同学倾向于选择, 稳定的职业可以免去以后重新找工作的麻烦, 再加上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 更坚定了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另一方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受大多数人尊敬的良好的社会认知形象, 并且与可爱纯真、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处的单纯人际关系, 少了社会上的冷漠、无情、黑暗的人际关系。大多数同学基于多种复杂的因素, 每位同学偏于某一方面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教师职业的待遇提高和稳定性这些表面现象“诱惑”着大多数同学报考教师资格证, 而忙着考教师资格证的同学却不甚清楚合格教师的必备品质和基本素养, 那么这些非师范生以后进入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岗位和工作吗?这需要尽快改革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度, 提高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确保教师入口的素质, 首先要严把教师入口关。[4]
参考文献
[1]陈向明.社会科学质的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2.
[2]刘香, 郭红梅, 郭源婧.浅谈大学生考证热[J].科教纵横, 2009 (5) .
[3]张赛斌.大学校园“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3) .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2-0006-02
面对新时期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者必须全面提升师范教育理念,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文章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探讨了T大学教师教育者师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者师范教育理念的对策。
一 调查对象与问卷分析
本研究以T校承担“5+3X”(“5”是指“教育概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学科教育学”等5门必修课程,“3X”指的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现代西方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技能”“班主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6门课程中任意3门选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调查、分析。调查问卷由封闭性试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题型组成。其中,封闭性试题的题型由12道选择题组成;开放性问题由3道无结构问答题组成。调查问卷卷面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调查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是中小学工作情况,包括课程、教学、师生观等方面;第三部分是三道无结构问答题。此次调查共向T校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1150份,问卷回收率为95.8%。回收问卷后,笔者对漏选、多选和矛盾选择的问卷作废卷处理,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1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7%。
二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课程的认识
第一,对旧课程的认识。一是在课程结构方面,57.8%的教师认为旧课程类型过于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门类过多,学科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同时,有71.1%的教师认为旧课程结构缺少综合课程(见表1)。二是在课程内容方面,42.2%的教师认为旧课程有利于应试教育。同时,64.4%的教师认为旧课程繁、难、偏、旧,与现实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缺乏有效联系(见表2)。三是在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教师教育者忽视课程对人生命成长的培育和激励功能,注重课程、知识的甄别、选拔功能,具体表现为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关注成绩分数,忽视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看,有六成以上教师认为旧课程注重结果性评价、考试性评价、升学性评价。
第二,对新课程的认识。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75.6%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但仍有11.1%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是配合高考改革需要,同时还有13.3%的教师表示对课改核心目标内容不清楚(见表3)。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旧课程形态表现为单一性的学科课程,而新课程则更多地向复合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表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虽然绝大多数教师看到了新课改课程结构的新特点,但仍有少数教师认为新课改结构没有变化,或者对此不了解。
(二)对教学的认识
第一,对新课程教学过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强调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目标。但仍有少数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仍是实质或形式教学论,还有15.9%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第二,关于新课程的教学方法,77.8%的教师认为是强调引导—探究法,55.6%的教师认为是强调合作学习法,但仍有6.7%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系统讲授法。
(三)对师生观的认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由原来的课程知识被动传递者,转变为新课程知识的主动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问卷调查显示,有42.2%的教师认为教师是教学研究者,有48.9%的教师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三 结论与建议
第一,着力转变师范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者素质。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者师范教育理念是前提。为此,教育教育机构及教师教育者应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着力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以竞技为中心的、内容单一的旧体系向以健康为主的、内容多样化的现代学校新体系转变;实现以强制性教育为主的旧模式向可选择的自主学习的新模式转变;实现以直接灌输为主的方式向间接引导教育为主的方式转变;实现教学评价从绝对标准、结果性评价向相对标准、发展性评价转变。
第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新课改已确定的改革目标方向,坚持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师生观,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着力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教学为重心的新教学模式,采用协作式、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相互激励、互相提高、教学相长的过程;着力改变传统被动性、依赖性学习模式,提倡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新学习模式,使学习成为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着力改变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第三,构建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一是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改评价体系。新课改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要通过评价全方位了解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二是构建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等体系,并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要注重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反思能力,同时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级教学督导组、同行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制度,多渠道反馈、获取相关信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4]邵宝祥,王金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上)[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5]唐智松.论教师培训的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5).
[6]张传燧.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非师范教师 篇6
一、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由于有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的正确领导,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工作, 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总体情况比较好。表现在:
⒈教师资格认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项工作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参与这份工作的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近几年来, 面向非师范类毕业的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一年比一年火爆,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的人数分别约为8000人、9000人、17000人、22000、30000人。短短五年时间, 参加资格认定的人数就增长了3.75倍。人数的激增固然与教师这个行业越来越受到尊敬和羡慕、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增强有密切关系, 也与我省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序、有力分不开。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我们这项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强, 报名参与资格认定的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
⒉资格考试教材建设取得初步成绩
2006年, 由省厅组织编写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教材, 填补了湖南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这套教材以考试大纲为基准, 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原则, 把基本理论知识教育与复习应考有机结合起来, 是各级培训机构培训和考生自学的好教材。这套教材已经使用四年, 受到了考生的广泛好评。2009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重新编写了《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中小学教师通用) 三本教材, 教材的形式与内容都紧跟时代变化, 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 面貌焕然一新, 是一套学习与应试的好教材。
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命题、制卷、评卷、测评体系
从2005年开始, 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 一直采用全省统一命题制卷、市州负责组考、评卷的形式进行。命题由我中心负责, 每年命题期间, 我们都组织强大的命题专家阵容, 命制了多达8套以上的试题, 再从中遴选优秀试题作为考题, 保证了命题质量;我们实施了最严格的保密制度, 确保命题不发生泄密事故, 这几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一例试题泄密事件。评卷和测评由各地市组织, 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市州在组考方面还是认真严肃的, 操作是公平公正的, 效果是比较好的。2009年开始, 首次实行全省统一评卷, 严格纪律, 统一标准, 公正客观地评分, 社会和考生都一致认可。
⒋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省厅湘教通[2001]106号文件规定: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高等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的教师资格, 均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补修教材为国家对申请的教师资格规定的合格学历所对应的全日制师范类层次的教材。根据教育厅的这一精神, 各市、州教委都开展了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的专业培训工作。调查结果表明, 在培训管理上, 大部分地区指定了培训单位, 指定的培训基地有地属高校和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 各市州基本将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作为课程设置框架, 重点保证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课程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在教学安排上, 一般采取分段培训的方式, 前段为理论学习时间, 后段为技能训练时间。总体来说, 培训逐步走上正轨。
二、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如不及时解决, 还会影响我们整个认定工作的权威和效果。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⒈在阅卷评分、测试 (面试、试讲) 评分方面
命题由我中心组织, 由于组织严密, 命题的质量和保密工作均有较高的保障。2009年以前, 评卷、测评由各地市负责, 而由于各地市工作态度和水平不一, 存在的问题较多, 也较为严重。
评卷方面的问题有:
一是各市州组织评卷, 评卷人员人数相对较多且过于分散, 致使标准不一致, 造成评分差异较大, 考生有意见, 认为不公平。
二是由于地区跨度较大, 考生学识水平差异也较大, 有的市州为了追求通过率, 有意降低评分标准, 造成人为的标准不一致。
三是各市州对评卷教师的管理和要求不一样, 有的严格, 有的懒散;有的流水作业, 有的一卷到底;有的认真仔细, 有的马虎了事。
四是有的市州依傍培训院校组考评卷, 而大多数考生都参加了该校的考前培训, 评卷人员大都是任课老师, 当然也就“高抬贵手”, 造成评分不公平。
五是考生人数分布差异很大。每年报考的人数有的市州只有二三百人, 有的市州却有近万人, 不利于保证和平衡阅卷质量, 也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009年实行全省统一评卷后, 由于组织严密, 以上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这说明全省统一评卷非常必要。
测试 (面试、试讲) 评分方面的问题有:按照《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标准及办法 (试行) 》的规定, 能力测试以面试和试讲两种方式进行, 有些市州因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仅仅测试了一个项目, 没有按省里规定的内容、标准、分值给出客观的评分, 三五分钟就草草了事;另外, 各市州测评专家的要求相差较大, 以致评判标准不统一, 造成很多人为的不公平。尤其是由于各市州人数相差悬殊, 有的市州考生多, 组织难度大, 甚至有些混乱, 很难保证测试质量。还有, 湖南省颁布的测试评分表已经有七年时间, 表中的有些项目和内容已经与课程改革、现代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修改。
⒉在教材建设方面
由省厅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 使用已有四年, 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 加之当时编印时间紧, 专家力量有限, 其质量有待提高。2009年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重新编写后, 教材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完全更新, 很适合广大考生使用。但小学教师申请教师资格没有专门的培训考试教材。因此, 及时编写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培训教材应成为教材建设的当务之急。
⒊在培训实施和管理方面
这方面的问题有:
一是培训的课程被简化, 教育实习几乎停留在口头的要求上, 并未真正落实;虽然名义上各培训机构均有教育实习或教育技能训练, 但一般仅仅由指导教师认可签名或让学员自己任找单位“实习”盖章, 但结果基本上限于见习, 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习。
二是在学籍管理上, 几乎都没有进行正规的学籍登记, 特别是作为学习档案的学籍登记。
三是在培训管理上, 大多数地区对申请者是否参加培训并未作硬性规定, 而是采取自愿原则, 所以到培率并不高。
四是在师资力量上, 有的市州只有几个人, 对要求开设的课程而言, 师资远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三、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有关工作的经验与借鉴
2009年10月中旬, 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谢先国等同志对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的有关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结果综合如下:
⑴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的系列工作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直属二级机构上海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全权负责, 由8位专职人员参与具体工作, 分培训考试科和资格认定科两个科室。
⑵每年度组织两次考试, 上半年3月份进行, 下半年10月份进行。每次参考人数为1万人次左右, 一年共约2万人次。个人申请周期 (从考试报名到资格证领取) 为一年时间。
⑶每次过关人数为:理论考试通过率为60%, 不以60分为标准, 而以当年考试成绩统一划线为合格或不合格。理论考试合格的人员参加教学技能培训与测试, 通过率约60%, 即每年度获资格证人数为7000人左右。
⑷考试与认定工作全市完全统一, 即报名、命题、组考、评卷、技能测试、颁证等完全一个尺度, 统一进行。教育技能测试分层组织:高中教师由市里统一组织, 初中以下教师由区里统一组织, 但全市统一要求, 统一内容。
⑸全市一律实行网上统一报名, 网上缴费, 对参加理论考试报名者, 不进行任何资格审查, 完全开放。
成绩合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合格证有效期为三年, 三年内全科合格者才能申请教师资格, 申请资格认定时须按教育部要求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⑹报名参考人员的理论培训和技能测试培训由全市统一安排, 上大课 (约1000人左右为一课堂) , 每学科约设十个讲座。
⑺缴费标准为:理论考试每学科收50元 (其中考试费40元, 报名费10元) , 理论考试培训收费250元/人, 教学技能培训收费270元/人。
⑻考生的所有信息实行全程电子化管理, 包括报名、准考证打印、资格审查、成绩查询、资格认定等。
四、解决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存在问题的建议与思考
通过省内外的调查, 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 大家对此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们对这些建议进行了整合归纳, 表述如下:
⒈加强培训工作
省厅湘教通[2001]106号文件规定:"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高等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的教师资格, 均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 补修教材为国家对申请的教师资格规定的合格学历所对应的全日制师范类层次的教材。根据教育厅的这一精神, 在培训方面, 我们建议: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有关机构要对培训机构的生源状况、教学计划、教材使用、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学生作业、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 同时组织各种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广泛交流经验, 促进培训机构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真正能培养合格的师资。总体来说, 要加强培训, 提高效果。
⒉全省统一组考
我们认为, 我省非师范教育类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中存在的合格率和平均分市州差距很大的问题, 皆由于考点分散、监考标准不一、不能统一管理所致。特别是这几年由于考试规模的扩大, 有的市州指导思想和要求不一致, 导致我们应有的监控基本流于形式。要加强对组考工作的监控, 最有效的办法是全省统一组考, 将考点适当集中, 以保证组考和监考的严肃性和一致性。因此, 我们建议, 将组考权利收回省级, 由我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以保证监考的公平和质量。⒊全省统一组织教学能力测评
在测评 (面试、试讲) 方面,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 我们建议, 借鉴上海经验, 将全省所有申请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人员按层次分级别分别由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 其中高中教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 初中小学教师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认证。省级教学能力测试由我中心具体实施。我中心将严肃认真组织, 并组建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专家组, 统一确定评分标准、测试内容与方法, 最大限度确保知识考试和能力测试的公平、有序、有效性。我们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要求, 对原有的测试评分表进行了修改, 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⒋尽快新编完善考试培训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 应在新编《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中小学教师通用) 的基础上, 组织人员新编一套申请供小学教师资格认定使用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培训考试教材, 要求全省所有申报教师资格的人员, 必须以新编教材作为培训考试用书, 并加强对培训的管理和指导。
⒌研制考试报名系统和成绩发布系统
根据报名考试社会化的需要, 组织技术人员修改研制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全套信息管理系统。从报名、到考室编排、到成绩录入、到成绩公布、到证书打印等, 都要有属于全省教师资格考试专门使用的电子软件系统。
⒍制定统一的考务手册
非师范教师 篇7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师范性严重缺失
(一) 师范性缺失的结果及表现
师范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教育、优势教育。这种特色客观地体现在毕业生的素质上。面向基础教育, 培养合格师资, 应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 也是其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当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在于地方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含金量”不足, 师范性严重缺失,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职业技能匮乏, 综合素质低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教书育人, 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要能够从教育的视野认识和评价教育现象, 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要具备过硬的师范生基本功“三字一话”, 要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当前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生相比, 除了拥有几门教育心理学理论课的成绩, 并没有显示出师范生应有的优势。会写毛笔字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钢笔字和粉笔字水平也只是一般,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有碍观瞻。
2. 知识结构不合理, 适应能力弱
传统的师范教育一直是书本加粉笔, 专业加教育, 而当前的师范教育, 既没有继承优良传统, 更没有与时俱进, 对当前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了解得少, 学习得少, 研究得更少, 对学生的培养仅仅是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流于形式的教育实习的简单相加, 导致师范生知识结构单一, 只剩下陈旧的专业知识和些许教育理论的点缀, 稍跨专业就举步维艰, 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3. 实践经验缺乏, 动手能力差
大多地方师范院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习, 有的还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时间短, 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要完成跟班见习、听指导教师课、观摩其他教师示范课、试讲演练、上课实习、班主任实习等学校工作诸方面的模拟实践, 最终实习工作只能流于形式, 走过场, 很难真正体验到教师工作的本质, 更谈不上对教育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实践研究[1], 因此, 培养的师范生缺乏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弱, 难以适应教学工作。
(二) 师范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特色不明、师范性严重缺失, 除了与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有关, 其根本原因, 还在于缺乏科学的办学定位。在高等教育的复杂结构系统中, 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每一所学校要努力从不同层面去选择确定自己的坐标, 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 即选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地方师范院校要对办学进行准确定位, 需要做到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状况特别是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潜力、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情况, 只有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 才能够科学地决策学校未来的走向;所谓知彼, 指的是要对学校的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服务区域应该是立足本城市、面向周边地市或周边省市, 因此, 在办学上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尤其是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发展需要, 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
近年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有水涨船高的趋势, 工作重心不是放在核心的教师教育上, 而是盲目追求非师范专业和学校向综合类转型的学科建设, 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 仓促建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 这些专业的先天性基础弱势, 必然会给进入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质量和将来的就业走向带来不利影响;同时, 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均被边缘化, 对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预备队伍缺乏明显的举措, 导致两手抓, 两手都不够硬;再者,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把精力用在鼓励和组织学生“考研”上, 追求“考研率”, 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很显然这也是中小学应试教育在高校的一种“翻版”[3], 绝大部分充当绿叶的学生缺乏充分的就业技能准备。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出师范特色, 培养优秀师资的策略
(一)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教师教育的文化氛围
教师教育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教师意识、培养教师素质的重要资源。大学生职业意识和道德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隐性课程 (校园文化活动) 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 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三笔字书法作品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营造浓郁的师范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熏陶中自觉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师意识和职业技能。同时, 学为人师, 行为师范, 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 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榜样形象, 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 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激发学生的从教热情,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二) 注重教师专业化, 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要致力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突出师范特色、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课程建设是关键。不同的服务对师资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 城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比较好, 往往对师范生的学历层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区域核心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乡镇的学校, 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相对较差, 往往较注重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敬业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在两者兼顾的同时, 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有所侧重:调整课程结构, 以教师专业化为主线, 以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突出师范性为原则, 注重文理渗透, 建立具有现代教师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 应该具有针对性, 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教学基本功为主, 开设书法、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基础教育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文字书写水平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 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优势;二年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大学低年级, 开展通识教育, 注重文理渗透, 扩展学生知识视野,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三年级开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科教学法等课程, 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动态, 熟悉中小学学科内容, 进行校内模拟实习,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四年级进行扎扎实实的教育实习[4]。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注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方面的培训, 既让学生拥有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心理适应性, 又能承担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同时, 采取必修和选修、专题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 增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教育需要理论指导, 还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应把实践教学渗透于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 可采取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见习加校内模拟实习、四年级实习的方式, 同时增加教育实习时间, 加大对实习的指导力度, 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让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 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再带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让大学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 让学生在完成大学阶段学业的同时, 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 知晓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总之,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地方师范院校要谋求生存和发展, 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师范特色, 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
参考文献
[1]李思源.突出师范特色加强教师技能训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75-76.
[2]寇冬泉.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88-91.
[3]姜德照, 常勤德.地方师范类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选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4) :72-73.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工作心得 篇8
关键词:教师,启发,爱心,榜样
韩愈在《师说》中曾经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而教师不但要“通其业”, 还要“成就其道德”, 也就是说, 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特别是师范学校的教师。教师热诚的期待和真诚的爱, 是学生上进的力量, 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也是许多优秀教师成功的教育经验。一个孩子从出生时起, 就在父母关怀照顾下成长。入学后, 学生常常会把与父母交往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迁移到教师身上, 想要教师的爱, 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理解。为了获得教师的赞扬和尊重而努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 即使是后进生也很想成为老师心目中所喜爱的孩子。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是合理的、正常的,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1 背景介绍
学校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 包括不乱丢垃圾、不乱踩草坪、不浪费粮食、文明用语等, 创建和谐校园,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 可以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展开这方面的教育。而且学校在各教学楼安排了执勤人员检查并进行班级评比。
2 事件回顾
作为年轻老师, 好胜心强, 为了在评比中拿到好的成绩, 决定开一次主题班会。班会的时间定在一个晚自习, 全班同学都坐得很直, 等着听我要说什么, 除了一个人, 刘××, 她趴在桌上, 眼睛盯着桌上的一摞书发呆。当我讲到“……作为一名准老师, 行为要文明, 穿着要得体, 不要化妆……”就听到一声很不屑的声音, 循声而去, 正是刘××发出的。这让我难以忍受。班会后, 我把电话打到了她的家里, 把她在学校迟到、上课睡觉、偷同学的东西等事情一一告诉了她妈妈。她妈妈要她向我道歉, 她拒绝了, 而且开始旷早操和旷课了。我把她狠狠地训了一顿, 并告诉她要让她请家长。她激动了起来, 我们俩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后来, 她最好的朋友告诉我, 她从小爸妈离异, 妈妈一个人艰辛地抚养她, 而她妈妈去年也发生车祸, 经过治疗, 腰部以下还是没有知觉, 到现在还坐在轮椅上, 她不想让她妈妈操心和失望。听了她家的情况, 我愤怒的心顿时酸楚起来, 她也有懂事的一面, 突然发现她并不是如我想象的那样的学生。而且我是多么的不称职, 我对她的了解那么少。于是, 当她再一次来到我面前, 我心平气和地和她谈了起来, 而她也坦诚地向我承认了错误, 并且说出了她的观点“作为老师, 应该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淡妆可以让自己看上去更有精神和气质, 自己也更有自信, 学生会更喜欢美丽和自信的老师……”我很吃惊, 她有动脑筋且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我让她在后面的班会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得到其他同学的热烈掌声。之后, 她和我亲近了起来, 在课堂上也变得听话、认真多了, 成绩也逐渐地提升上来。参加活动拿到好几项奖项, 今年拿到了励志奖学金。每次她见到我, 都能亲切地叫我一声“老师”。
3 问题分析
现代教育理念推崇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教师更多的贴近学生, 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环境下实现教育目标。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师, 更应该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那么, 怎样达到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呢?
(1)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案例中刘××的行为无疑是非常不可取的, 很多教师都会大发其火, 无条件将她训斥一通或者把她家长叫来批评、责骂一顿, 也让其他学生都陪坐在那里挨训, 教师愤怒的情绪传染给全班学生, 以致于不能完成工作任务, 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恢复就难了。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课前我有什么烦恼和不快, 一到上课, 就得像川剧演员变脸一样, 换作笑脸面对学生。”在这件事情中我未很好能稳定自己的情绪, 虽有控制, 但效果不好, 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也让学生从老师身上也学到了不沉稳的气质, 对他们今后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2) 教师要把握时机及时与学生沟通。很多教育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 如果教师把握不住, 过后就要花更多时间来弥补。在这件事的处理中, 刚开始我用我的“烈火”把学生烧焦, 好在后来及时更正了态度, 有时候沉住气“不急不燥”地慢慢来也不失为上策。关键是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并真心愿意改正, 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又做到了趁热打铁, 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 师生之间更加理解和信任。
(3) 教师要有“爱”。热爱学生, 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这种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是任何一种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那些乐于奉献于教育事业并取得卓越成就, 被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 都热爱学生并与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 教师只有爱护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 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德才兼备, 堪为人师表。
4 反思感悟
在对待学生错误的问题上, 如果不是非立即处理不可的事, 就不要急于求成地去处理, 而是先放一放, 缓一缓, 让师生双方消消气, 待心平气和后在作处理。在“气头上”和在“心平气和”状态下处理问题, 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气头上处理问题, 免不了会使用过激的言辞, 甚至会采用粗暴的行为, 结果是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相反还会激化矛盾;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处理问题, 讲究处理技巧, 耐心听取当事人的辩解, 客观公正地进行处理, 才会在行为上不失教师身份, 使当事人容易接受和认同。对学生来说, 放一放, 冷一冷, 能避免因一时感情冲动而做出无视师长的行为, 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重新认识和自我反省的机会。学生通过重新认识, 自我反省, 获得了正确认识, 就会主动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 有利于解决问题、解开疙瘩。
教育是一项细致敏感的工作, 我们应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决策力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但是,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 爱工作、爱学生。有爱才有教育, 因为有爱教育才崇高, 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如此, 做出好的示范榜样。
参考文献
[1]古银华.如何做好中职幼师专业班主任[J].考试周刊, 2011 (39) .
[2]徐孟阳.浅谈教师个人素质[J].学周刊, 2011 (6) .
师范大学生到中学教师角色转变 篇9
一、专业素养的形成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师范生在成为一线中学教师前, 要了解将来从事职业的特点,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形成先进教育理论提高理论专业素养, 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形成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 必要的教育理论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1]。教育学课程也已经成为师范院校的核心课程。学好教育学这门课程, 是师范生成为教师的必要知识储备。中学的教师的工作面对的群体是青少年, 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
(二) 专业的学科素养
不同的专业的师范生, 应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 不光要学习所有师范生都要学习的公共课程, 还要树立基本的学科课程理念。要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语文教师还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无论学生如何解读文本, 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解读。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深刻理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来带动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语文教育师范生就需要夯实中文专业基础知识, 即语文学科的本体知识。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 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渠道.
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 学会理解学生, 学会人际交往, 学会自我职业规划, 获得对学校情境的真实体验。在真实的教学现场将模拟实习获得的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真实体验, 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3]。
从学校方面讲, 师范生在校期间多提供实践的机会, 如开展微格试讲。多加
强与中学学校的合作, 为师范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学校也可以利用国家对教师的“国培计划”这个项目, 让师范生去暂时顶替国培教师师的岗位, 这样既缓解了参加国培老师学校的职位空缺的问题, 也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实习的岗位。
从师范生自身方面讲, 要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 了解学校的运作, 学习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式,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特点。通过教育实习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 了解中学实际, 缩短将来职业适应期, 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
教育实习过程, 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师范生在实践活动中, 不断内化知识与能力, 产生新经验、新认识, 并由此发展其适应教育教学的能力[4]。实习期间, 认真学习教学大纲, 仔细钻研教材并结合实际写好教案, 实习期间应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 不断的进步。
三、角色情感的转变
而作为师范生, 要从之前坐在下面听教师讲授的学生, 要转变为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授知识的教师, 化被动为主动, 从一个聆听者变成一个讲述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风貌、行为习惯、个性特征都会影响着学生。这就需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自己, 用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行为情感态度去影响学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丛, 教师作为社会的人, 当然也扮演着众多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者”这一角色, 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最重要的角色。扮演好这个角色, 不光要有丰富的知识, 也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学教师所面对的对象是生理心理未成熟的青少年, 这就需要教师在校期间充当好学生的“家长代理人”, 中学教师需要对待自己的孩子态度对待学生。而对于年轻的师范生, 要做到“家长代理人”角色, 更多的是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弟弟妹妹。
“亦师亦友”是教师与学生比较理想的关系。师范生与初中学生年龄的差距相对而言较小, 更易于与学生形成朋友关系, 一起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自身优势的挖掘
大学师范生作为潜在的教师队伍, 又有着一线教师没有的一些特点, 应充分挖掘这些特点, 变劣势为优势。师范生年轻既是缺点也是优点, 应该好好利用年轻的优势特点。
在学生关系的塑造, 师范生能以学生视角, 以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能最大化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做出贡献。年轻人充满活力充满热情, 用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
利用年轻人喜欢新事物这个特点, 传播新的观念, 介绍新的事物。年轻的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方式, 为自己的教学添加新鲜的色彩。对于教学活动, 应该用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随着现代网络资源的高度发展, 教育网络资源也孕育而生。我们应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 为我们的课堂增加光彩。
总之, 师范生应该不断学习努力, 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利用实习的机会培养实践能力, 体验真实的学校情景体验, 积累教学经验。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认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合理处理好教师的角色。好好利用年轻的特点, 充分挖掘自身年轻的优势, 为教学课堂增加活力增添色彩。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趋势, 大学师范生作为潜在的教师队伍, 教育师范生向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化, 关系到将来教师队伍的质量。师范生应该注重专业素养的形成, 实践能力的培养, 角色情感的转变以及自身优势的挖掘。
关键词:师范生,中学教师,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局出版社,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武江红.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数学教育实习改革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0, (1) :90.
非师范教师 篇10
一、创新教育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要求
(一)何为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为创新。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
在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教师创新性水平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师德),这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其次,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第三,教师要有多元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对创新性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最后,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这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
二、创新教育能力与创造型教师
(一)创新教育能力的结构
能力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创新教育能力是符合创新教育活动要求影响创新教育效率的个性特征的综合。创新教育能力包括两个层次:即一般性创新能力和特殊性创新能力。
(二)创造型教师的特征
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总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并且富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在个性品质上表现为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教育艺术和机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善于经常变换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互交流并讨论各自观点。在班级管理方面,创造型教师在对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努力创设并维护一种易于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班集体风尚。
三、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意义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我们首先应增强教师的创新教学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有了创新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最终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那么创新教育的任务由谁来承担,只有靠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影响、感染学生。教师的创新思维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这样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四、培养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激励和培养涉及很多方面,大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小到学校管理、培训教育,物质条件和实践机会都是其中基本的因素,都对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一)优化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多种学校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校的校长、学校管理、教学的评估体系等。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1.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要素——创造型校长
任何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一校之长是关键所在,唯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校长,才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创造型校长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热忱主动,不受常规所限制,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想方设法给予圆满解决。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和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2.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对教师的管理,其具体内容就是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允许是指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对创造性表现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积极强化;帮助是指学校管理应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创造的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经常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专家指导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3.完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创新教育能力考查
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评估体系所选择的标准又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强的诱导和强化作用。所以,注重评价体系中教师创造性工作成效的权重、导向、奖励,使之形成人人争创新的氛围。
(二)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身条件
1.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教师要树立创造教育思想。在遵循教材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结合一些喜闻乐见的社会信息和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多重理解教材理论知识,教师在其中充当“导演的角色”;把过去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变成传授知识、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修正品行为主要教学目标,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2.创新方法掌握到位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堂讲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化,变单纯知识传授为“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创新方法的灵活应用需要教师尽快接受新知识,适应教育需要,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形势,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教学思维上的创新必定引起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3.组织丰富的创造思维活动
大量丰富的各种活动,能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为他们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厚的原料。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扎实而广泛知识结构、敏捷的思维方式、有效调控活动过程的能力,否则就很容易把一些活动搞得散而无主题,乱而无目标,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已进入信息文明时代,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加剧。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素质和一个国家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推行创新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但就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如何培养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作者单位:王冰: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非师范教师 篇11
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胜任力概述
关于“胜任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时间管理之父”泰勒的“时间-动作”研究,正式研究起源于1973年,McCle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胜任力”的概念被首次提出,Mc Clelland指出学校成绩、智力、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或生活成就,主张用胜任特征测试取而代之。研究表示,构成胜任力的特征有三个重要特性:(1)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预测员工的未来工作绩效;(2)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一般者;并认为胜任力的这三个特征缺一不可[3]。我国对胜任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胜任力的热点研究的领域有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且最早在教育领域的“胜任力”研究主要关注教育管理者胜任力[4]。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教师胜任力的内涵、模型与测评;(2)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3)教师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方法有:(1)通过调查或测量等实证手段分析优秀教师素质;(2)通过经验总结形式或历史方法对教师素质进行归纳,总结现有教师所具备的心理素质;(3)对不同人群认为理想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进行访谈,从而得到教育行业优秀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或基本的心理品质的结构模型等。对国内教师胜任力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当属2004年徐建平博士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他提出教师胜任力包括9个维度,分别是: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人际沟通、建立关系、职业偏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3],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教师胜任力测验》也被大量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此,本研究选取该测验作为研究工具,对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进行考察。
二、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概述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已经实施了近九年,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免费师范生培养进行了研究探索,认为免费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各师范大学采取可行措施培养师范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学校为师范生提供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1]。
顾明远指出教师教育课程是指培养一个教师所需要的品德教育、知识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实践内容的总和[6]。笔者认为,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定义,即学校为培养一个免费师范生成为一个教师所需要的教学素质、育人素质、创新与进取、关注学生成长、个性特征开设的课程,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整合。本研究探讨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显性课程。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一般由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三个层面的课程构成[7]。本研究所考察的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导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学科教学导论等;教育技能课程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思维技能训练等;教育实践课程则包括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其中的教育理论课程主要设置在大一、大二,教育技能课程安排在大三,教育实践课中微格教学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教育实习为期三个月,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三、研究设计
(一)被试
本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的本科免费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14年10月和2015年7月对2012级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包括文科、理科和术科)分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即对免费师范生刚开始接触教师教育课程时和修读完规定必修的教师教育课程后的情况进行调查。前测和后测均发放问卷182份,其中,前测回收问卷158份:文科50份,理科70份,术科38份;后测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文科48份,理科71份,术科36份。
(二)研究工具
1. 教师教育课程情况问卷
该部分调查的是师范生修读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情况和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2. 教师胜任力测验量表
采用徐建平编制的《教师胜任力测验》,该测验共有52个题目,9个维度,5点计分,。本研究中,该测验各分维度和总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以上,信度较高。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胜任力发展情况
两次测评中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得分如表1和表2所示,总体上来看,与前测相比,各专业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得分在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人际沟通、建立关系、信息搜集、职业偏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9个维度上得分的均值均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提升缺乏显著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测量结果,免费师范生所修教师教育课程对其教师胜任力的提升缺乏有效的促进作用,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
(三)教师教育课程的现行情况
1. 课程修读情况
研究者通过对各专业课程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学、教育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等教育理论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绝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技能课程安排多在大三,而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其上课频率基本为每周连续两小节。
2. 课程出勤情况
图1数据表示,这些课程上师范生的出勤情况基本为满勤和偶尔缺勤,高的出勤率可能与师范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系,代表着师范生对提高自身教师专业能力的需求。但与刚上大三的时候相比,师范生在后测中显示的满勤人数在下降,缺勤频率在上升。说明教师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的。
3. 课堂表现行为
数据显示,师范生的课堂表现如图2所示。课堂表现多为认真听讲,思考提问,看与课堂无关的书或者些其他作业,也有不听课,自己看相关的书,还有不少学生在玩手机。这可能与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氛围或者教学方式不满意有一定关系。
4. 课程影响排名
在“根据教师教育课程对您促进作用大小排名”这一项调查中,师范生认为对自己促进作用的课程排名中,“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排第一,“学科教学导论”排第二,“教育心理学”排第三,而“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对自己促进作用较小的。
5.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在“您参加过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哪些”的调查反馈结果中,共有109个词条,经过整理和统计,师范生参加的教学活动主要有家教、讲课比赛、支教、在教育辅导机构带班讲课。其具体频率如图4所示:
6. 开展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议
针对开展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议反馈共155条。经过对其进行整理统计,发现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实践”(和“实际”),其中90条建议表示强烈建议教师教育课程1.应注重实践,2注重与教学实际的联系;还有不少对于任课教师的建议,认为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他们首先应该肩负着培养未来教育家的重大责任而非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其次应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通过点名保证所授课程的出勤率。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是从免费师范生角度对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的,研究发现免费师范生自身对教师教育课程有着很高期待,但现行教师教育课程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说明了陕西师范大学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偏理论化和授课教师重视程度不高等因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关注。
本研究的进行存在着几点不足:在问卷设计上采用的教师胜任力量表没有经过改编,这可能对数据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或许在大四进行教育实习后会得以显化,但未对实习后的师范生进行调研。
(二)建议提出
根究调查研究结果,研究者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开展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应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授课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教育家的责任,自身对课程的态度亟待更新,应该重视课程,丰富课程。2.加强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加大实践的力度现行课程普遍过于理论化,教师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应用具体案例和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知识有一定理解后,加强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如此教师教育才可知行统一。3.多倾听学生的需求授课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如此可做好教学反思,优化课堂;课程开发者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十分重要,有助于开发出与时俱进的,师范生真正需要的课程。
摘要:随着“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热潮推动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推行,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对其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文献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课程修读情况及其教师胜任力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发展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免费师范生对教师教育课程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相当高的重视度。根据调查结果,研究者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胜任力
参考文献
[1]靳瑞彬.六所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周寰.初为人师的困惑与解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2):67-73
[3]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4]何其宗.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0):38-45
[5]张华.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胜任特征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65-168.
[6]顾明远.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
【非师范教师】推荐阅读:
非师范生教师面试自我介绍07-07
非师范类专业教师资格证证明12-16
合肥师范附小优秀教师07-22
师范教师个人简历10-23
师范院校教师论文06-14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11-16
师范毕业教师的实习鉴定01-17
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学09-02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证明(已安排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非师范生)07-03
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