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师范学生

2024-10-03

非师范学生(共12篇)

非师范学生 篇1

一、创业背景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屡创新高。随着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话题的热议,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素有“教师之摇篮”称号,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相对明确,而作为非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特色不鲜明,就业优势不突出。因此,为就业环境所迫,一部分学生选择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但遇到了不少问题。为此本文针对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前景进行研究。

二、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1. 创业意愿

笔者以所在高校为调查对象,对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创业的基本态度。

根据分析,我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对创业持赞同态度的占86.3%,而持反对和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2.4%和11.3%,这表明面对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不是选择逃避、妥协,而是愿意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

第二,对创业信息的熟知程度。

据调查,仅有0.9%的学生对学校和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是完全了解和熟悉的,大部分学生对相关鼓励和优惠政策不甚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只停留在“想”的阶段。此外,从调查问卷中得出我校非师范专业学生获取创业信息的来源广泛,涉及到学校宣传、熟人介绍、网络以及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70.7%、23.5%、52.3%和13.6%,这部分数据表明学校宣传是我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获取创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2. 创业现实情况

第一,创业人数。

据我校招生就业处的数据显示,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不变,已经创业成功的人数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成功创业的学生入驻到我校逸夫楼创业基地,如菜鸟驿站、粟米街、实践派大学生兼职俱乐部等,而创业人员基本都是来自于非师范类专业。据对我校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人数的比例为18.4%,没有参加过的为76.8%,不知道的为4.7%;正在考虑创业的人数比例为53.3%,正在创业的人数则占到近2%,而非师范类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

第二,创业动机。

根据国内有关机构和人员对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有:实现自我价值、经济的需求,积累经验等。据此,对我校的学生关于非师范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的创业动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展现自我能力,实现自身价值(65.1%);赚钱(28.8%);觉得新鲜,具有挑战性(4.3%)。由此可见,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中选择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倾向于以展现自我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创业目的并希望创业成功。

3. 存在问题

第一,大学生自身局限。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沟通技巧,社交范围较为单一,缺少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据调查,66.98%同学认为自己创业困难原因是社会经验不足,相关知识欠缺。50%学生表示对注册、贷款、办理各种工商手续等创业的基本常识不了解。

第二,对创业政策缺乏了解。

国家出台很多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学校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尤其是资金优惠政策。问卷中90.09%的同学认为资金困难是创业前三大阻力之一,在问卷中大部分同学知道有支持政策但不了解,只有少部分人熟悉政策。

第三,缺乏创业氛围。

创业风险大,加上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90%左右非师范学生也都表示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另外考研状况异常火爆,一些师范专业考研率高达90%,非师范专业的考研率也在20%左右。因此我校的考试氛围浓厚而创业氛围明显不足。观念上的制约因素加上缺少创业氛围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创业率低。

三、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与合理化建议

1. 创业前景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前景十分明朗,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政府方面。

2014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国家通过出台文件保障创业大环境的良性氛围。河南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实现2014年一2017年引领6万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率达到3%的预期目标。

第二,学校方面。

专门的创新实践基地——逸夫楼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场地支持,并且开展一年一度的创新创业大赛,教师的专业指导,在思想层面上引导学生。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第三,学生自身方面。

从上文的调查结果来看,我校的非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很高,虽然创业实践略少,但是这也表明大学生的创业空间还是很大的。另外,百度指数结果表明信阳大学生创业的搜索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2. 合理化建议

第一,建立创业信息网版块。

校方应该建立创业信息版块,具体来说,可以包含如下区域:①榜样区。着力宣传已成功创业的师兄师姐的事迹、经验,并设置答疑留言板。②项目区。选择其他高校的创业成功项目、社会上最前沿的项目、符合本校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历年创新创业大赛遗留的未完成项目,并有机结合,做出最佳的项目选择,在项目区陈列。③信息查询区。主要设置三方面内容,一是项目区项目的具体情况;二是链接创业相关的网站;三是相关政策的发布和解读。

第二,提高我校与企业之间的交互合作水平。

我校教师大多精通自身所研究的教学领域,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针对目前我校非师范专业教师会利用专业优势对相关企业进行授课的现象,可以借此机会开展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让企业中具有创业经历与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员对我校非师范类专业大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授课。若条件允许,还可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为将来创业提供更多准备。

第三,加大对创业知识、政策的宣传力度。

学校可定期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对创业政策进行解析,尤其是资金支持方面的政策。举办创业大讲堂传播创业信息、知识;加大对优秀创业人员的表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扩大对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范围,树立创业新形象;从上到下重视创业,重视创业宣传,重视对创业人才的培养,推进创业观念形成。

摘要:目前,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信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我校非师范类大学生创业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校完善教学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参照。

关键词:非师范类大学生,创业,建议

参考文献

[1]沙漠.大学生创业冷思考[J].现代商业,2012(28).

[2]屈芳,郭海方.创新机制让大学生敢创业——访省委经济体改革专项小组成员、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杨盛道[N].河南日报,2015-01-20.

[3]马荣陆.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办法[J].现代交际,2014(10).

非师范学生 篇2

大学生学风建设与辅导员自身建设关系浅析-基于对安庆师范学院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调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聚扩大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问卷调查暴露出大学生与辅导员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注意.通过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力促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闻关系进一步沟通与协调,为学生学风建设保驾护航.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学习状态 学风建设 满意 沟通

非师范学生 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知识结构;师范技能;一专多能;综合素质

一、师范生应该构建合理的知织结构

师范技能训练作为教育机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合格师资并使其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般而言,只有那种既精通自己的专业,又恰当地吸收其他门类的知识,并把它们组合成为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有可能作出较大的贡献,取得较大的成绩。我校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结果也表明,凡是那些注重技能训栋,知识结构合理的同学,毕业后,便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成为所在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骨干。深受领导、同行和学生的好评。而那些只满足于专业课程及格,以能拿到毕业证为目的的同学,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教学工作且表现一般化。这些情况表明,知识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当前已经更明显、更迫切地摆到了一切立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人的面前。

当然,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是凭意愿来确立的,只能通过现实教育事业的需要来逐步实现,且越是符合教育事业的知识结构便越合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自己的专业特点来确立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只凭自己的兴趣,今天学点这个,明天学点那个,就必然会造成知识结构的杂乱无章,结果即贻误了自己的成长,又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我校培养学生师范技能的具体措施

1.开办了各种技能选修班

除由素质研究中心主要负责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外,还有个学院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主办的一系列专业技能培训班等。学生对学校开办的这些选修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远远超过了实际录取人数,那些因不能参加学习的同学表露出了自己的期望和遗憾。从1989年9月开办以来,共有三万多学生报名学习,实际培训了二万多人。对这些选修班的管理,我们参照了第一课堂的教学管理方式,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管理、有考核。并安排班主任,学期结束后,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给“结业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2.学院和团委还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文学社团和英语角、演讲团等

理科学生主要通过课外实验、技能竞赛、电器修理、义务服务组等活动进行。职业技术专业班的学生,则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训练上。如:涉外旅游班开展了饭店服务、礼仪、公关、外语等公共职业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课。电工电器班和文秘与计算机班、化工测试班的学生,侧重从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实验能力、修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训练中教师一方面从方法上、理论上给予指导。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互相切磋技艺,互相帮助,摸索成功的路子。

3.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普通话演讲赛,主要训练表达能力。全校每年举办一次,分文理科二场进行。学校设置了“语委”,学生会设置了“推普部”,各班设置了“推普委员”,专门负责学生普通话的教学、训练和考核。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与人交谈一律讲普通话并利用星期一下午的师范技能训练时间和每个晚自习前20分钟的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学校“演讲团”经常组织不定期的演讲赛、辩论赛等。有力地推动了普通话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普通话的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基本做到了人人能讲普通话,并正朝着人人会讲普通话、讲好普通话的方向努力。

(2)开展版报设计竞赛,主要训练书写能力。通过黑板报、墙报(三好报)、手抄报三种形式进行。每两个星期要求各班出一期黑板报,由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检查,重在版面设计,粉笔字训练和班情校情的宣传。墙报则以“时政报、三好报”的形式每周由各系轮流出刊,重在毛笔字、美术字的训练,主要宣传学校的重大活动和好人好事。手抄报每学期要求每个学生设计一份,重在钢笔字、编辑技巧、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图案的设计与编绘。学期末由学生处组织一次由班、系、校逐级进行的选拔赛。对获奖者分别给予奖励,并在个人综合评估的能力项目中给予加分。

(3)开展教具制作和手工品制作竞赛,主要训练动手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使用教具、制作教具、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能力,我们每年组织1—2次教具制作和手工品制作竞赛。竞赛中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实物操作。例如:数学专业的学生平时就组织好一些学生成立了建模竞赛训练小组,为参加一年一度的国家和省级竞赛作好准备。此外,还定期举行趣味数学游戏竞赛活动。物理系的学生制作电子线路示意图,电子抢答器、电动机、发动机等机械性模拟教具;计算机科学学院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维护、汉字录入技术表演等训练和竞赛;化学系的学生制作电子、原子、分子结构模型、生物标本、蒸馏水制作流程模型和试剂测试液等;文科的学生制作口语发音示意图、地图字标,开展文学创作及外文翻译等;体育和艺术专业的同学设计了篮、排、足等球类的对垒战术演示图;艺术学研院的学生制作了键盘姿势演示图,并进行乐曲创作等;涉外旅游班的学生制作的口布折花、礼仪形象和雅态表演等则不但具有实效性,而且颇具观赏价值。

(4)开展中学生活动最佳方案和最佳团日活动方案的设计竞赛。主要训练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设计要求结合中学生活动的实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要求有具体的活动项目、活动范围、活动时间、活动方式和步骤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活动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寓教于乐,能体现一定的校园文化生活。竞赛中许多同学展露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师范技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处理好个性发展与一专多能的关系

培养师范生一专多能是师范院校总体的要求,但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广种薄收,这里应注意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生都有各自独立的个性特长,因此,在要求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个性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和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显露出来的才能倾向,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培养,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2.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师范技能的自觉性

好奇心是激发人们从事某一事物的研究、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第一驱动力。因为好奇心能诱发人们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向往,执着的追求,是促使学生迷恋某一技能的学习,并进入高效学习状态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必须在技能课的教学和训练当中设置一定的悬念。从而引起学生探究这种悬念结果的愿望。

3.注意突出师范性原则

学校课外活动及各种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思想政治的、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文娱体育的、也有美育和劳动技能的;涉及到个人、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不能让学生毫无选择地什么都搞,必须突出师范特点,有选择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中小学教育实际决定其学习内容。

4.注意实践性原则

技能训练说到底就是动手能力和智能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也就是说训练必须讲求实践性,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

5.注意自主的创造性原则

非师范学生 篇4

一、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师院校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通过改善现有学科、增设非师范专业、拓宽学科门类和专业覆盖, 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许多高师院校中, 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以接近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 有些已经超过师范生。据统计, 目前许多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已经占到总专业设置的1/2, 有些甚至达到2/3, 在校生人数也急剧上升。

在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前提下, 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 (以下简称“非师范生”) 的就业情况就更严峻。西南师范大学的统计显示, 用人单位总计为该校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4 000余条需求信息。毕业生与用工信息的平均供需比为1∶1.2, 其中, 师范类为1∶3.16, 非师范类为1∶0.68。非师范生的求职之路普遍比师范生更为艰难。

二、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一) 社会对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办学历史较短, 其社会影响力较低, 与其他综合性或理工类的大学相比, 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明显处于劣势, 用人单位一般不会首先到师范院校招聘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另外, 由于教学、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对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的培养质量并未完全认同, 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根本不知道师范院校还有与教育有很大差别的专业。非师范毕业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 也使得用人单位往往比较青睐那些实力强的综合性或在某方面具有优势的大学接受训练的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上岗的毕业生, 而高师院校的非师范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往往比较被动。

(二) 在认识和处理非师范生与师范生教育的关系上模糊不清

第一, 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模糊认识。由于受师范教育的影响, 师范院校在对待非师范生的教育时, 往往以教育师范生的思路在开展工作, 对非师范专业研究较少, 规律把握不够, 没有形成清晰的管理理念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第二, 在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教育对象差异性研究不够。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教育方式方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都有着很大差异和不同, 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 导致教育雷同化。

第三, 非师范专业的“开放性”与师范教育的“封闭性”的关系没有理顺。非师范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联系紧密, 具有开放性, 而师范教育的服务领域主要在教育, 与非师范专业相比则显得较为封闭, 因此,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三) 非师范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 许多高师院校在设置非师范专业时, 往往注重自身师范专业特点、师资力量和设置非师范专业的成本投入, 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研究分析不到位, 较少考虑市场需求, 特别是对人才市场调查研究不够, 论证不足, 专业设置盲目化现象严重。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 学科专业供求错位, 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 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 闭门造车, 脱离实际。另外, 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盲目办学而无法实现选才、育才、用才的有机结合。

(四) 开设非师范专业的软硬件建设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第一, 缺少办学传统积累, 管理经验不足。课程体系、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类师范化,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第二, 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教师非科班出身, 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 同时从事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教育的双重身份, 也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所涉及的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三, 非师范生的教育经费缺乏。高师院校由于自身学科专业的特点, 国家拨款普遍比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少得多, 因此, 不可能拿出足够的经费投入到非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和基础建设。

第四,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受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限制, 非师范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五) 服务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就业市场开拓不够

第一, 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许多学校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管理部门, 在非师范生的就业方面基本上是“三部曲”:毕业前的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就业就业洽谈会和多方联系就业单位;缺乏对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和学生就业定位, 往往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就业工作“一锅烩”, 被动等待用人单位。

第二, 指导学生就业队伍薄弱。据调查,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是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对非师范生的就业研究和重视不够。

第三, 就业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高师院校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中学教育方面, 精力也主要集中在对各地市教育部门和各中学, 没有花费足够的精力和人力开拓就业市场、收集就业信息, 导致就业市场的信息和渠道不畅通。

三、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通力配合、共同解决。大学生自身能力是基础, 学校教育培养是关键, 人才市场是保障, 因此, 做好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建立健全非师范生与市场需求接轨机制, 重视人才市场的导向作用

第一, 全面评估现有非师范专业, 重视市场调控机制。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 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 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非师范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专业设置数量和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其中发现的问题也不少, 为此, 教育部门应该对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改变非师范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 课程设置类师范化、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 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调控机制, 对于学生就业无市场的专业坚决停招。同时严格新增非师范专业的审批程序和标准,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功能。

第二, 研究非师范专业的办学规律, 建立市场调研机制。高师院校要成立专门队伍, 认真研究非师范专业的办学规律, 以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出发, 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加大调研力度, 适时对本学校非师范专业做出合理调整, 建立人才市场的调研机制。每一年学校相关部门都要组织人才市场调研, 分析本年度就业形势, 预测未来学生就业发展前景, 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不能为了招生而招生, 力争保证学生招得来, 教育的好、就业率高。

第三, 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 建立市场用人机制。要为非师范生向教育领域就业提供更为方便的政策, 使得想从事教育的非师范生在毕业时通过努力拿到教师资格证;要倡导多层次、多领域就业, 鼓励非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要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要鼓励自主创业, 同时提供优惠政策, 特别是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创新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 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二)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非师范生培养机制,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第一, 成立非师范生培养机构, 加强制度建设。为了提高非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应该按照为什么培养、培养什么、怎样培养的逻辑思维顺序, 制定科学的培养理念、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保障措施。目前, 许多高师院校在非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和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没有很大的区别, 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没有专门研究人才, 甚至在教育培养制度方面还是空白。因此, 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 抽调专门人员, 负责非师范生的培养工作,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加大对非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 调整课程结构,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从历史渊源来看, 我国的高等教育源于前苏联专才教育的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各个理论分支的系统性而轻各类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人文学科的熏陶等问题。因此, 在课程改革上要重新审定、合理调整总体的课程设置, 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加综合素质培养课程, 充实新兴的科技发展成果, 以“扩大知识面, 增强学生适应性, 着重进行能力培养”为原则, 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确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 应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讲授过多的情形, 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加大案例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前, 高师院校进行非师范生教育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自身对相关行业的“道听途说”和一知半解, 因此, 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发展有最大价值的人, 就必须主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深入调查研究, 关注其专业领域的进展情况。戴维·C·麦克莱兰 (David·C·Mecelland) 的研究表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而不是劳动者的专门知识。与此同时, 学校管理人员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需要意识提高教师素质 (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加强从事非师范教育教师的沟通与协调, 给予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加强对从事非师范教育教师的激励, 设置专门的非师范教育课程教学奖, 调动教师参与到非师范教育中的积极性。

(三) 建立健全非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提高学生就业率

第一, 成立非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部, 加强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高师院校要高度重视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尽快成立非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部。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要涵盖到各个学院、有关部门, 各个学院都应该有专业的就业指导组织及人员, 而且可以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强有力的就业工作班子。配备一定的专职人员, 划拨固定经费, 同时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有敬业精神的就业指导队伍。学校还应该加大就业指导资金投入, 从硬件设施配备和软件文化氛围的营造都要给予支持。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定期不定期的送出去培训、参观考察, 使其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元化的知识都有所提高, 业务水平不断增强。

第二, 制定科学的就业指导制度, 构建立体就业信息发布机制。逐步完善就业指导制度, 探索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第一, 要切实有效地把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就业过程中,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毕业生进行择业心理健康辅导;第二, 建设高规格优良硬件环境, 重视网络信息, 为学生和社会起好桥梁纽带的作用, 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第三,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引导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 教务、学团等职能部门围绕学生管理工作互相协调、相互支持, 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逐步形成一个指导并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网络, 为毕业生就业创设一个优良的环境;第五,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 通过各学院设立的家长委员会, 逐步健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好毕业生。

第三, 加强职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非师范生的就业领域与师范生相比更加广泛, 就业灵活性也更强。因此, 学校除了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 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 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 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 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学生在入校初, 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明确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 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摘要:在分析高师院校非师范生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做好非师范生的就业提出了建议: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应高度重视, 共同参与,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制定科学的就业体制机制、加大对非师范专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培养高素质的指导队伍。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唐华生, 叶怀凡.对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2.

[2]文彬.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时代经贸[J], 2007.5.

[3]金庆良.胡伟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6.

[4]李林松.通识教育呼唤高校教学及课程体系改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40.

[5]Hutchins RM.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ew Ha-ven[M].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126.

[6]王振洪.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的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3.

非师范学生 篇5

自2003年启动面向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后,像刘同学一样,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热衷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据刘同学说,她所在的班级50名同学中,目前已有一半人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心理学》、 《教育学》考试,希望以此来拓宽就业途径。

“我们看好教师岗位,主要是因为教师职业工作稳定,待遇相对较好,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也令人向往。”刘同学说。

当然,除考虑到待遇外,个人兴趣爱好也很重要。宁大女生吉吉说的话就很有代表性: “我从小就很喜欢小孩子,喜欢看他们天真可爱的样子,社会上的工作环境太复杂了,我还是喜欢学校里面的单纯。”想成为教师难度大

相对于正规的师范院校毕业生,非师范院校的学生要想当教师,困难要大得多。例如必须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由于学校没开设这样的课程,不少学生只得选择自学,或者花钱去校外参加培训。此外,除了要通过笔试,他们还得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这与训练有素的师范生相比,他们明显要弱一些。

另据了解,我省教育系统师资需求已趋于基本饱和状态,今年全省师范类毕业生约有15万名,而省教育系统所能提供的岗位只有1万余个,师范生就业已是僧多粥少,竞争相当激烈。

非师范学生 篇6

【关键词】师资力量;语文;教育水平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不仅代表着交际工具,更代表着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语文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科目,语文存在的意义无可替代。语文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中所涉猎的整个环节,对于师范教育语文改革,不仅要注重对师范生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师范生毕业后很有可能会成为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对于我国整体的语文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大多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太注重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这种老旧的教学模式不但束缚了教师的思维,而且也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求知欲低,也就造成了该类师范生将来可能不会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顶尖力量,新课改后,部分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将教学的新理念引入到教学之中,但却也仅仅只在于形式,没有从新教育的核心宗旨出发。相对而言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理念尚有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空间。

(二)对作文教学的依赖程度高

作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师范语文教学的要求,师范教师的思维太过于狭隘,完全依照考试提纲,然后对学生命题考试,严格控制作文的中心思想和字数,这样的约束往往磨灭了一些学生对作文的热情,让学生不得不屈服于作文考试的限制之中,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已经造成了学生的厌倦心理,甚至师范学校的一些学生对作文都产生了恐惧心理。例如有的学生害怕语文考试,面对作文时感觉无从下手,或者直接就不写作文。也有的老师专门为学生固定了作文的写作模式,说明文应该按照怎么的模式套路去写,议论文又要服从那些条条框框的规定。太过于依赖作文教学,导致很多学生都丧失了对语文作文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和内容有待更新

受到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教学模式的冲击,我国目前师范类学校的教学方式普遍落后,师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对语文兴趣的感知,忽略了学生自身对语文的认识认知,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教材与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一些师范学校语文课堂中,出现了一些本不该出现的状况,例如学生上课玩手机、看小说、网络游戏等现象。

二、针对目前我国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现状的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

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上课的效率,在多样化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对学生不再是传统的灌注式教学,而要让他们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因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将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而学习。

(二)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但汉字寓意深远,语言也同样精辟,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体现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师范学校对于学生的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他们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在学校所学习的一些语文知识,不但要求他们能够熟练的驾驭,而且还能够准确无误的传授给下一代。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语文的课外活动,辩论赛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不但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对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也可以让学生参选演讲,这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

(三)将语文教学引导到实际中来

课堂上面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师范生的学习要求,更希望他们能够将语文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学生身体力行地了解到语文的魅力,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不要仅仅满足于语文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内容,那对即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讲,还远远不够。例如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喜帖春联,春联上面的内容则是属于语文的范畴,我国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但表现了语文的魅力,更为佳节增添一抹喜色。

三、结语

师范生语文改革,对于我国当前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有着重大意义,师范生语文的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的学习能力,将影响到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师范学校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传统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作文教学的依赖程度较高,没有新意让人索然乏味、教学手段和内容都普遍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师范生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经过研究与分析,相对目前我国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现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首先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将语文教学引导到实际中来,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加快师范语文改革进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我国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廷元.深化师范语文改革培养学生语文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

[2] 陈建清.基于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改革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非师范学生 篇7

一、电子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 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就业率的调查方法是通过电话、传真、拍照等方式和当年毕业生跟踪联系调查后, 获得的就业情况, 一般以毕业当年11月底统计的为准, 又称年底就业率。就业率为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某院连续四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不稳定, 从下表可以看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 连续四年的就业率不稳定, 每年相差较大, 但是连续四年就业率整体情况良好, 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 居于中游以上。就业去向以协议就业和国家项目就业 (包括特岗教师、“三支一扶”、村官) 为主。连续四年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相对较好。往年四届毕业生总体考研率每年不稳定, 但总体考研率较低。

二、提高就业率措施

通过上述整体分析, 在师范类院校中, 作为非师范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连续四年的整体就业率较高, 但仍有个别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作为学校, 应进一步采取促进就业措施, 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 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1.深入学生, 因人而异开展就业指导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 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利用晚上或课余时间不定期深入学生寝室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他们做好就业规划, 并就就业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就业途径、就业技巧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毕业后就到国企工作;有的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 结合自身的优势, 毕业后就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2.参加各类专业竞赛, 以赛代培

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展示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 训练有素的操作技艺, 解决问题的能力;勇拼搏、能吃苦、善合作的精神面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 参加各类比赛和竞赛。如, 电子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大赛等比赛。

3.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做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 将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及时准确的传达给毕业生。鼓励学生考取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等。

三、提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几点思考

1.热心帮助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 实行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就业援助和帮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查找亮点, 提升能力, 树立自信, 并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 为他们推荐、介绍合适的岗位, 尽快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

2.讨论如何进行全员、全面、全程的职业指导是下一步的工作。比如, 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目前的专任教师承担考研辅导还比较成熟, 但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能力稍差。

3.在配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好就业指导课开展的同时, 邀请专家辅导, 就学生重点关心的问题举办讲座, 联系往届已就业校友现身说法, 与在校学生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形势仍然严峻, 任务仍然艰巨, 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改进工作做法, 创新工作思路, 树立就业服务意识, 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 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的要求,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力争毕业生就业工作更上新台阶,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栋梁。

摘要:近年来, 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文针对新疆某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展开调查与分析, 提出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并从当前实际出发, 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分析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 (My COS Institute)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2]黄国勋, 席鸿建, 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3]赵颂平, 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4 (21) .

非师范学生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一、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和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达到的高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建设的规模和层次上折射出来。体育涌动的本质在于增强人们的体魄与展示人体的力与美。体育锻炼能带来健美的身体, 端庄的仪表, 矫健敏捷的身体, 充满活力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而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和追求。要想具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超凡的体能、潇洒的风度, 就要奋发学习, 刻苦锻炼, 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大学生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素质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身体健康。2.减缓心理压力。3.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现状以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1) 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有利于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实现。 (2) 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 有利于师范类学院和谐校园育人氛围的形成。

2.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

经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主体动机是积极健康的, 但是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频度、强度较低, 兴趣单一。发现主体运动项目以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为主。体育锻炼的目的以缓解压力为主。

3.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建设中的不和谐表现和原因。

(1)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建设发展和重要性缺少正确的认识, 对体育锻炼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认识。 (2) 体育锻炼活动经费的不足;场地受限制;专业指导教师缺乏。 (3) 体育锻炼活动缺乏创新, 活动形式单一。

三、解决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1. 加大经费投入和场地设施。

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经常出现“经费缺”“场地少”等局面, 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健康发展。所以, 要实现培养师范类学院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就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设备和设施经费的投入。一方面给予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硬件方面一定的支持, 为能正常的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归入学院的发展规划中, 尽量为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场地, 解决体育锻炼活动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在体育锻炼经费上加大投入, 设立专项的体育锻炼活动经费单独列支。同时积极开展体育方面的比赛活动, 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 配全配强指导教师, 营造和谐的体育心理氛围,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兴趣。

要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就要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活动过程。因此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以前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 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可以采用在音乐伴奏下来完成动作, 比如第二套中学生广播操《时代在召唤》、《青春的旋律》, 健美操或武术, 以及运用组织法的游戏, 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 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及规律,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说高等体育教育必须突出实用性, 即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为出发点,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讲明体育科学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成长的作用和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 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 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 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 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 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 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 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能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 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 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 获得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后的成功感, 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非师范学生 篇9

关键词: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就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 国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更为频繁深入, 外语成为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在国内外市场对外语类人才需求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 对其人才质量要求也逐年提高。因此, 对于大多数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 仅仅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学习, 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对外语类人才需求趋势。当前, 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普遍增强, 加上扎实的本专业知识, 更有机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导致多数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需求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外语专业”, 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竞争力相对减弱。面对这样的现实挑战, 在大学教育阶段如何培育和提升外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促进外语专业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已成为外语类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 也是当前社会、学校、学生, 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三年,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持续稳定, 就业质量提升较慢, 就业去向多以去企业从事外贸为主。以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例, 三年中英语毕业生在企业从事外贸工作人数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81.72%、83.21%、82.16%, 其中去珠三角企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73.95%、75.07%、77.36%。由此可见, 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职的比率逐年增加。几年前英语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通过直接面试进入中学、事业单位和国企就职, 但经过前几年高校的扩招后, 事业单位越来越少。目前我校外语专业本科生主要流向是到珠三角企业从事外贸工作或者到培训机构教书, 其中从事外贸工作的比重较高且较为稳定。这意味着近几年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为稳定。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在未来就业过程中越发重要, 综合能力强和兼修第二专业已成为大型企业录用英语类毕业生人才的硬标准。可见, 英语专业本科生面临着尽快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更为严峻。另外, 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呈现多元化态势, 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经贸、传媒、教育等领域就业。那些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同时具备金融、法律、外贸、外交、新闻、中文等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 契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深受社会欢迎, 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外语专业学生的劣势分析

(1) 知识文化结构相对单一。外语类毕业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专业似有而无”的困境。外语学习较为枯燥且机械重复。因此, 在求学阶段, 多数学生为了“学好”外语, 而忽略了其他知识的涉猎, 多数求学环境缺乏真实的语言文化背景, 一旦进入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就职, 就会略显劣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 市场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 外语类毕业生较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

(2) 市场人才需求定位失准。过去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需求量激增, 涉外的单位薪酬较高、工作环境较体面, 引发市场对外语人才认可和肯定达到空前高度, 外语学习热前所未有。但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 也给人才市场的需求带来强烈变革, 但多数外语毕业生和其家长对市场人才需求缺乏客观科学的认知和判断。因此, 当外语类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与现实存在矛盾时, 就造成了就业迟缓或放弃专业、委屈就业, 甚至暂缓就业或考虑出国继续深造。

(3) 创新创业意识缺乏。求学时期的语言学习从单词到语法, 多数都是以死记硬背为主, 忽略了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僵化不变, 教师与时俱进意识缺乏, 导致对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引领不够深入, 实习实践仅停留在较浅层面上。这就导致外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与动力。

三、外语专业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

从学习和创业就业角度分析, 创业就业是基本目标, 是学生求学的基本原动力, 科学学习是创业就业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 要破除传统认识, 教育教学目标要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匹配。

把紧紧围绕理论学习、适应实际创业就业需求作为基本切入点, 摒弃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 加强调研, 优化课程设置, 积极探索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普遍规律, 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自己的知识, 比如模拟面试, 模拟工作环境, 让同学们意识到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让同学们找出自己专业学习的不足, 找到学习中的侧重点, 从而引导同学加强专业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注重引导培养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是面临就业时一个人胜任本职工作最核心的优势, 即使在传统学习条件下, 其他同学学到的你也学到的以外的知识技能, 是其他人短时间学不到的东西。可通过设置第二专业等措施, 保证专业知识前提下, 能学精学透并熟练实践第二专业, 这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以我院学生为例, 学英语的学生, 选择经济类专业作为第二专业,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 也是外资引进第一大省, 英语专业学习和经济类专业学习相得益彰, 在以后找工作必然会脱颖而出, 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例子。再比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考研, 考经济类的研究生, 也是学生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再比如, 外语听说读写等四大技能, 比别人学得更深入一些, 更透彻一些, 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些途径。

第三, 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 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努力把创业就业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 学教结合, 上下统一, 师生一致, 才能形成指导学习就业的强大合力, 才能更好地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打造一流创新创业就业师资队伍, 引导和创造条件鼓励参加学生创业就业大赛, 搭建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条件,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转化为实际项目。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使外语专业学生尽早体验职场、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同时, 也能认清就业形势, 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缺口和岗位要求, 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 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也可以根据现状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拓宽择业范围。特别是在实习过程中还可以学会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获得更好的个人事业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董婉, 于灵子.论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J].学科探索, 2014 (11) .

非师范学生 篇10

一、提高了师范大学生的教师素质, 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支教, 真正让师范大学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半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受援学校的教师和我院的带队教师都会对他们进行听课、评课, 给他们提出中肯的教学意见, 教他们把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这为师范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提高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 语言表达上, 支教过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能比较自如地把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讲授给受援学校的孩子们, 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其次, 教学方法上, 支教过的学生能够把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全新教育理念。比如, 在语文课教学中, 让孩子们表演当时的情境, 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数学课教学中, 讲授“角”的概念时, 让孩子们以肢体演示各种角, 在教室中找各种角,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 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 利用丰富的教学案例, 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 加深学生的印象, 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次, 教姿、教态上, 支教过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自然大方地站在讲台上, 自信地表现自己。最后, 在教学管理上, 经过扶贫支教的实践, 这些大学生能够处理好与孩子们的关系, 在严肃与亲善之间把握尺度。大部分学生在支教开始的时候与孩子们关系亲密, 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不利于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在, 他们明白教育虽然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 但作为学生的领导者, 要做到亲密但不能无间。

总之, 他们在实践中慢慢成长, 完成了由一个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程, 提高了自身的教师素质, 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了师范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

“扶贫”即到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落后、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基层支援教学工作。“支教”是在校大学生到贫困农村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帮助当地缓解师资紧张的压力, 激活农村基础教育, 增强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 逐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大部分支教点分布在条件相对艰苦的村办中、小学, 物质比较匮乏, 资金相对不足。而我院大多学生来自城市或条件较好的农村, 且独生子女居多, 平时很少做家务, 自理能力较差。因此, 初到那里对环境和生活方式很不适应。吃、住、行以及和当地人交流都存在一定困难。另外有些偏僻山区手机没有信号, 无法与外界联系。但是, 这一切困难并没有减退支教学生的工作热情, 而且他们一致认为, 支教生活充实、有意义, 他们的表现大都受到受援学校教师、学生和村民的好评。根据我校教师调查结果, 支教前, 40%的学生不会生炉子, 35%的学生不会做饭, 在半年的支教生活之后, 会生炉子的学生比例可达98%, 会做饭的学生比例达到90%。可见, 扶贫顶岗支教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且提高了在艰苦环境下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三、增强了师范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提高了他们处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到了支教地点, 由学生变成了老师。这一角色的转变, 使支教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山区农村教师的责任。在贫困而偏远山区的支教点, 孩子们学习基础很差, 但是他们真正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支教学生了解到这种情况, 除了正常上课和学生管理外, 还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补课。此外, 支教学生们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因为他们的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 代表着当代大学生, 还代表着忻州师范学院。

在扶贫顶岗支教过程中, 他们还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从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事、指导老师、支教成员交流、交往。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问题, 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了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意识。总之, 他们从支教点获得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丰富了自己的社会阅历, 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四、加深了师范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认识

一方面, 师范大学生经历扶贫支教后, 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不只是教书、讲课, 教师的任务非常繁琐, 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教师的工作以学生为主线,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师工作的灵魂。看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和神圣。“天地君亲师”, 教师担负着改变一个民族命运的重任。

另一方面, 亲临社会实际,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村, 了解了当地的生活状况, 目睹了农民和农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实, 还有贫困地区孩子们在求知道路上的艰难, 这使他们对山区农村教育有了切身体会, 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乡情、村情、民情, 在实践中接受到学校里所受不到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对提高师德水平, 以后更多关注贫困地区教育, 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五、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在扶贫支教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 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和透彻。教学技能有待改进;基本生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有待提高。扶贫顶岗支教为师范大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 扶贫支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问题, 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更为师范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搭建了平台,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笔用之不尽的财富。

摘要:扶贫支教是忻州师范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这项工作对师范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从提高了师范大学生的教师素质, 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培养了师范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增强了师范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提高了他们处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加深了师范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认识、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扶贫支教,师范大学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郝瑞经.扶贫顶岗支教与大学生的成长[J].科技信息, 2007, (33) :34-36.

[2]忻州师范学院教务处编印.忻州师范学院首届扶贫顶岗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非师范学生 篇11

关键词:英语 师范专业 “考证热” 理性分析

如今,“考证热”现象在我国高校蔓延并持续升温。单英语证书这一类,就有上海外语口译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证书、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证书等。

迫于就业形势,大学生络绎不绝地奔向各式英语考场,以此作为求职的敲门砖。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些证书缺乏科学地认识,只是盲目跟风,求得心理安慰。另外,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考证大军”。但是,英语证书并不等同于就业保证书,只是能给求职简历增色而已。本文通过调查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考证情况,着眼于学生的考证认知和企业眼中英语证书与求职者能力的关系,旨在分析英语师范专业学生考证的乱象,更好地指导他们科学地认识考证,并理性地对待考证。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为真实、全面地了解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考证情况,本项目团队成员设计了《英语师范专业学生考证及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先后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校园内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90份,回收89份,问卷有效率为98.9%。其中,男女比例为10∶79,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38人、35人和16人。除了问卷之外,小组成员还与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南昌十九中的教师、外贸公司负责人、翻译公司及字幕组进行了一系列交流,以获得更加详细的资料,以弥补问卷信息的不足。

2.调查结果及分析

(1)考证情况

如图1所示,回收的89张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1名学生正打算考证,66名学生已经考过证,还有2名学生既没考过证,也不打算考证。

调查问卷又列举了9个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证书,考证情况统计如图2所示: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英语证书(CET4/6)、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证书(TEM4/8)证书和普通话证书是最热门的三个证书,部分学生还想考教师资格证、驾照和翻译证。通过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考该证书的重要程度,如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普通话考试的通过率相对较高,达到了85%以上。

为了进行更全面地调查,本次问卷还列举了一些非英语或者非师范专业的证书,结果发现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对小语种证书、计算机证书、导游证和驾照这类证书较为关注,非常重视证书的实用性。

(2)考证动机

本次问卷列出了6种考证动机,包括为求职增加砝码、出于自身兴趣、周围同学都考、为加学分、教师和家长鼓励考证、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票数依次为72、45、23、4、32和46,对比如图3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就业是考证的第一动力,其次是为证明自己和出于兴趣。由此可见,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有着明确的考证目标,喜欢挑战自我,且对各类技能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25.8%的学生选择了从众,体现出动机的不明确性和盲从性。

(3)考证态度

考证态度体现在对证书作用的认识、备考时间和考后想法上,问卷结果如图4所示:

关于考证的作用,有超过2/3的学生认为可以巩固技能或者充实自己,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是浪费金钱、耽误学习,还有5名学生表示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证有着积极作用。

学生的备考时间不会太长,集中在1~6个月,这个时间长度还是合理的。另外,如果第一次考试没过,有超过九成的学生会选择继续奋战,这显示出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对拿证的执着程度。

考证与专业、就业密切相关,所以问卷也涉及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并非所有师范专业学生都想成为一名教师,有意从事外贸、翻译、对外汉语、自主创业的学生居多,这主要与学生对专业满意的程度有关。

二、应对策略及建议

1.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理性对待考证

许多大学生对于考证缺乏科学、清晰地认识,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秉着“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的想法,只是通过考取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面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迷茫的大学生只能用考证来“充实”大学生活,甚至有的学生为此放弃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盲目考证的行为就本末倒置了。

大学生应根据个人需要,克服从众心理,理性考证。证书不等于能力,专业学习与证书考试孰轻孰重,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如果一味地追求证书,而忽视了提高自身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那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会禁不住考验。因此,学生应理性选择,明确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考证。考证前,仔细了解该证书的作用;备考时,合理安排时间,不耽误专业知识的学习,全力以赴,在备考过程中提升自己。

2.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帮助英师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

各类证书的导向性对高校课程的设置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高校应注重培养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如获得教师资格证的途径之一,是要求学生试讲,那么在培养计划中,教师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并重,通过增加培训和锻炼机会,帮助学生习得合格教师的各种能力,减轻他们的考证压力。

英语师范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而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还应该深谙两种或多种文化。当前,高校对英语专业方向的设置趋向多元化,主要有商务方向、翻译方向和教育方向。面对琳琅满目的证书,求知欲强的学生很可能盲目地准备各种证书考试而荒废专业课的学习。为此,高校英语学院不仅要开设各种实用的选修课程,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3.用人单位应摒弃错误用人观,进入学校开展宣讲会

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的职业了解不深,导致他们抱着“有证在手,毕业不愁”的错误观念,盲目地准备各类证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财力。因此,用人单位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摒弃“证书即能力”的观念,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人才;其次,用人单位应积极走进校园,在招聘会或宣讲会上讲明招聘条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为就业指明方向。另外,学校还应开设职业生涯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对求职的有效认知,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三、结论

总而言之,“考证热”的普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证书是学生自身能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大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还能扩展知识、提高能力。但是,我们也应在考证乱象中拨清思路,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科学地对待考证,从而理性考证。首先,大学生应避免盲目跟风考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专业,有选择性、有目的地考取证书;其次,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证观;最后,用人单位要摒弃“证书即能力”的用人观,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高校应注重英语师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星星,陈超,石秀丽,刘艳,金雪雪.英语考证现象的调研与反思[J].海外英语,2011,(5).

[2]李德意.现行各类英语证书对大学生求职公司及岗位的影响[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3,(11).

[3]邵俊,王碧磊.大学生考证对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

[4]黄训奇.高校考证热:山雨欲来风满楼[J].大学时代,2004,(8).

[5]于爱萍,大学生“考证热”的冷思考[J].青年时讯,2003,(11).

[6]胡志宇,代璐.浅谈大学生“考证热”[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师范体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研究 篇12

师范学校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毕业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和失业的问题,出现了“转行业”、“城市漂一族”等现象,并且程度在日益加深。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决定着就业率的高低,决定着学生个人的发展,决定着学校的生源。而就业率又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师范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师范类体育专业的学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直接面对的就业方向是从教。加之每年毕业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体育教师岗位的缺乏,学生的生源及生源质量时好时坏,求职形势又日趋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进行研究,找出影响从教能力的因素,提出提高的措施,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山西几所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阅读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专著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运用观察法实地观察学生课堂技能演练,实地查看、走访了解情况;采用通讯、网络等方式和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交谈;通过经验总结法加以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3 师范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前的基本从教能力

3.1 课堂教学技能

3.1.1 运用口令指挥和组织调队的能力

从学生运用口令的能力方面看,在教学实践操作及走访中得知,口令掌握较好的学生几乎不到三分之一,这是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抓得少。其他口令较差的学生缺少理论知识或实践,导致他们在喊口令时,声音不洪亮,动预令分不清,运用口令不熟练,出现想调动队伍的方向和口令相反。

合理迅速地进行队伍调动是体育教师应具有的组织才能,有效的调队能减少浪费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课的综合密度。本专业学生在体育课中组织调队能力差的人数占到一半以上。他们在调队中存在的问题有:不必要、不合理的调队太多,示范教学、练习队形不知如何调队现象存在。

3.1.2 讲解示范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讲解的能力,多数学生在讲解时声音偏小,主要意思表达不出来,抓不住动作技术的关键和重难点,至于运用启发性、技巧性和艺术性的讲解就更谈不上了。少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还出现不能完整的讲一句话的现象,甚至是错误的用语,这和缺乏文化基本知识有关,也可能是不理解动作的要领。比如:短跑的起跑技术中有一环节“预备”,动作之一是“臀部抬起时稍高于肩,重心前移”,学生说是“重心高于肩”。

示范能力也存在问题:1、不会选择适当的示范位置和方向,有的学生做示范时,始终背对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正面镜面、侧面和背面示范;有的不是离学生太远,就是太近,有的让学生面对阳光或迎风站立。2、示范动作不完整,学生只能做出单一的某些技术动作示范,示范动作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这反映了学生没有全面掌握运动技术。

3.2 编写教案的能力

编写教案的能力其实是课前教学设计技能,教案编写得质量如何,是衡量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和从教能力的重要标志。教案编写的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若能预先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案,并以此使教学有计划地实现预定目标,并为评价教学提供依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学生最起码应该掌握的能力。

对部分院校学生实习时的教案进行了查看,发现他们在编写教案的能力上,存在两大主要的问题:1、教案书写不规范,写得混乱。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分不清楚,课的内容不完善,甚至教案各栏中填写什么内容不清楚,大部分教案千篇一律的把书本知识原封不动抄到教案中,显然是不懂组织教法及要求。2、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步骤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较差,更不用说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了。学生编写教案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说明: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不认真,导致简单的专业知识、技能缺乏。

4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高从教能力的因素

4.1 社会和个人

社会的不正之风给大学生在校学习造成了不利因素,调查“学生毕业应聘时需要做什么准备”,大部分学生表示“托人找关系”。分析其原因,在“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就业体制下,就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公平竞争制度监督,表现为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为没有社会关系而被拒之门外,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却凭借父母的权利或金钱关系而找到了好工作。社会上这些不良气息或多或少渗透到了教育机构,使学生的心理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关系代表一切,二是对前途已经失去信心,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存在应付心理,对所学课程仅仅停留在如何“混”及格上,因而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很差,更不用说学习以具备做教师应该具备的从教能力。

4.2 个人和实习学校

从以上分析看:学生实习前的从教能力不太好,需要在实践中提高从教能力,而实践的机会主要是实习。据调查,某些学校学生实习时间是半年,从时间上来讲是个很好的锻炼从教能力的机会,这一举措非常好。可学生中,一类学生是不想做教师或利益的诱惑而不去学校实习;一类去了各学校实习,各学校又缺少实习指导教师。原因:某些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即使有专职体育教师,由于各学校的体育教师不负责任,把课交给实习学生后不理不睬,对实习生不给予指导,学生只能是自己在教学中揣摩。如果一线教师能认真辅导指导实习学生,或学校有专门负责带队的指导老师,就业实习的应有效果会更好。

4.3 专业课教师

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专业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负责任有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但是作为教师在培养中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技能的培养,导致师范体育学生不能尽早适应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加强师范生从教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师生从教能力,已成为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

5 提高学生从教能力的措施

5.1 教学方面

第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功训练。在体育理论课中,应加强课堂讨论和实践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早操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轮流进行队列、口令、领操练习,术科教学应让学生讲解示范以提高能力。特别是在体操教学中,把口令指挥、队列队形作为重点。第二、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所有的专业课实践教学都以技术和理论考试的,为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应增加能力考核内容。比如:各科把动作的讲解、示范及教法运用等作为考试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如此一来,体育专业学生就会早进入到教师角色中,对从教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将能很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5.2 个人方面

在校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虽然说现今社会有一些不良之风存在,但是在教育机构里毕竟是少之又少,整体来说还是“优质生存,劣质淘汰”,社会和教育机构还是需要有能力优秀的学生,学生应该考虑的始终是自己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做到一专多能、露一手真本领。在实习阶段,着重发展学生的从教能力,师范各校或学生所在实习学校应该配备学生实习指导老师,适时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并给予指导,确保学生受益。

5.3 教师方面

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专业与实际岗位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实践,使课程内容与实际操作和客观环境结合,例如现场操作、案例讨论,按照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真正提高学生就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摘要:大学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师范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为此,本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学生从教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育,从教能力,影响因素,措施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何敏学,廖玉光等.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魏种,马维平.从教育实习看我院体育系学生的教学能力[J].河西学院学报,2004.(2).

上一篇:企业文化思想政治下一篇:直接工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