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2024-08-28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精选12篇)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1

摘要:专业实习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和探讨2008年以来在行政管理专业非师范毕业生进行多岗循环实习的实践经验及开展这一实践教学探索的必要性及意义、内容安排、实施方式、特点和成效等方面, 证明多岗实习的可行性。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多岗循环实习,专业发展

随着师范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非师范专业在学生实习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压力及难题。本文通过详细介绍和探讨2008年以来在行政管理非师范本科毕业生进行多岗循环实习的实践经验, 对于如何有效触动师范专业中的非师范专业实习安排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一、多岗位循环实习的必要性和意义

就我校而言, 目前共有61个专业, 超过半数为非师范专业, 每年的毕业生超过3000人。从目前收集到的用人单位的反馈, 与省内同等院校相比, 我校非师范毕业生虽然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科研能力, 但普遍认为毕业生技能性操作欠缺, 往往仅局限在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领域, 不能很好地迎合多变的市场需要。甚至在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出现了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具就业竞争力的状况。因此, 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增加多岗位循环制势在必行。

二、多岗位循环制实行的内容安排

1、基层岗位实习, 时间为三周, 目的是了解常规工作的处理过程。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岗位实习中, 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基层岗位工作, 如律师事务所的文员、公司文员等。在这个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从学校到社会的身份转变, 同时, 能够从一些大众化的岗位做起, 熟悉工作流程、办事规则、待人处世的方式与方法等。此外, 也可以了解一些基层单位的管理运作, 特别是部门安排和人事分工, 为日后正式进入职场打下扎实的基础。

2、管理岗位实习, 时间为三周, 目的是了解各个部门的运转规则。

在第二阶段的管理岗位实习中, 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业法律专员等实习岗位, 通过三周的实习, 能够了解如何统筹工作及分配, 了解各个办事环节之间的沟通, 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管理工作的技巧。

3、实践岗位实习, 时间为两周, 目的是能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六周实习之后,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实习岗位有了较好的适应和了解, 在第三阶段中, 鼓励毕业生参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 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践中, 并且形成自己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和方式。

4、回顾与总结, 时间为一周, 目的是总结实习中的成果与不足。

在经过三个阶段为期八周的实习,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已经能够形成自己的办事风格和办事方法, 并且有拥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 在此时, 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总结, 将在实行中获得的经验形成文字, 总结实习中的优缺点, 对于毕业生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具有积极作用。

5、经验交流, 实践为一周, 目的是将经验与下届毕业生分享, 做好传帮带作用。

这一周并不在实习教学计划内, 可以安排在第二学期的中旬, 将自己的实习经验与师弟师妹们分享, 在再次回顾总结的同时也为下一届毕业生多岗位循环实习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岗位循环实习的实施方式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数量, 约每10名毕业生配备一位实习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地点的不同做出归类, 通过电话、网络或实习检查的方式确保毕业生能够按照学院要求进行多岗位循环实习。与此同时, 要求实习单位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能够填写一份实习鉴定, 使指导教师能够更好的跟踪毕业生实习效果。

四、多岗位循环实习的特点

1、组织管理方面, 构建专业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多岗位循环实习第一、第二、第三各个环节进行调查、分析, 研究影响实习质量的诸因素, 进而科学地、系统地建立多要素、多层面、多形式、范围广泛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设计调控方法, 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全面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2、指导教师方面, 建立“双师型”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制定指导教师的激励和培养制度, 将教师安排到企事业单位短期实习工作, 引入实习单位专业人士, 建设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专业实习的需要。同时, 明确规定指导实习的工作量, 提高实习补助, 对于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以奖励, 提高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具体实行方面, 鼓励“双结合”: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与学生的就业途径相结合

我校的大部分老师承担着不同的横向科研课题, 往往需要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非师范毕业生在轮岗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能为自身积累充足的工作经验, 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 从而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各不相同, 但从近三年的调查数据现实, 超过60%的毕业生将从事一线工作, 二三年之后, 有20%的毕业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工作的提升机会。因为, 利用多岗位循环实习的模式, 促使毕业生能够更好更快的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对于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4、创建硕士生——本科生的梯队培养模式

我院拥有近200名全日制研究生, 让研究生参与到指导本科生多岗位循环实习指导工作中, 不仅能有效的分担指教教师的压力, 也能更好地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帮助。

五、多岗位循环实习所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多岗位循环”式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通过多岗位循环的实习, 毕业生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处理事情分析事情的能力, 并且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2、能很快地适应专业技术工作, 2011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

生86名, 其中72名参加了多岗位循环实习, 截至8月31日, 86名毕业生中有32人考入公务员或村官, 4人考取研究生, 就业率达到了91.2%, 远远超过了往年的非师范毕业生就业率。

3、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特别是在研究生指导的实习中, 80%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独立从事各种科研数据调研工作。在回校后能够形成论文, 部分刊发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中。

参考文献

[1]、韩莉;深化实习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7期

[2]、叶亮军;龚艺华;非师范学生专业实习的目标与内容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20期

[3]、吴义太;姜丽;试论大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在本条例中特指非师范专业的毕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是学生获取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过程和教学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随着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比重逐渐增大,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专业实习工作的管理,使其更为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结合学校非师范专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一、总则

第一条 专业实习的目的

1、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于工作实践,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

2、通过实习,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使学校的教学科研能顺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使学校师生能及时获得前沿信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条 专业实习的内容与形式

1、专业实习内容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根据实际情况,专业实习采取以院(系)组织安排为主,学生自主实习为辅的形式。对于自主实习的学生,须首先向院(系)提出书面申请,同时将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书面意见、联系方式等材料交回院(系),经院(系)专业实习领导小组审核和批准后,方可前往实习。

第三条 专业实习的时间 按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执行。

二、组织管理

第四条 全校的专业实习在分管校领导统一领导下进行,教务处负责宏观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院(系)的专业实习由分管教学领导负责,由专业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学校相关部门协同做好有关工作。

1、学校管理

全校专业实习工作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其职责是:(1)制定和修改专业实习的有关规章制度;

(2)审批各院(系)专业实习计划,协调解决实习中的有关问题;(3)对专业实习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总结和交流;(4)指导院(系)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

2、院(系)管理

各院(系)由分管教学工作领导全面负责,成立由分管教学工作领导、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专业实习领导小组,指导专业实习工作,其职责是:

(1)组织编写各专业当年的专业实习计划;

(2)组织专业实习计划的实施,包括:实习动员、专项培训、安全教育、人员安排、实习内容和效果的检查监督、事故处理等;(3)组织专业实习工作总结与交流;

(4)建立和完善专业实习基地,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实习效果。

三、实习计划

第五条 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专业实习计划由各院(系)结合本专业特点制订,于实习前一个月报教务处审定备案,各专业应按审定后的实习计划执行。

第六条 在执行专业实习计划过程中,若需调整实习计划,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改实习时间变动实习地点,须由院(系)书面说明原因,经教务处同意后方可予以调整。

第七条 专业实习计划是组织和检查专业实习的主要文件和依据,院(系)须在实习前发给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实习计划的内容应包括:组织领导、目的与要求、形式和内容、时间安排、指导教师、实习考核、实习单位与实习生统计等。

四、实习指导教师

第八条 各院(系)要认真做好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工作。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必须由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人数可根据专业实习教学要求确定。

第九条 指导教师职责:

1、按照专业实习计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实习方案,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2、认真做好实习指导工作,为实习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确保每位实习生按时按质完成实习任务;

3、实习过程中负责对实习生的管理,帮助实习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处理实习中的各种问题;

4、实习结束时,与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实习的考核与总结工作;

5、实习结束返校后,及时撰写实习工作总结,并将之与工作记录及时上交院(系)。

五、实习学生

第十条 凡有我校正式学籍的学生都必须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参加专业实习,成绩合格者方能取得相应学分。未参加专业实习或专业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第十一条 实习期间要遵守实习生守则,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包括:

1、遵守国家政策法令、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2、注意工作安全和交通安全,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若因违反实习纪律和安全工作要求而造成自身伤害者,由学生本人负责;造成国家或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由学生本人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3、认真学习专业实习的有关文件和各项规定,服从院(系)和实习单位的安排,虚心接受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

4、专业实习过程中原则上不允许假,更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如遇特殊情况必须请假时,需持有关证明按下列要求办理:(1)请假三天内须经实习单位同意并报实习带队教师批准。(2)请假三天以上除经实习单位同意外,还须报院(系)实习领导小组批准。

5、实习期间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实习活动,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写好实习日记、调查报告和实习总结。

6、在实习单位,应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爱护公物,节约水电;实习结束时,必须及时归还实习期间借用的物品,如有丢失和损坏要照价赔偿。

第十二条 实习学生若违反有关规定,指导教师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经多方教育无效或情节特别严重者,指导教师须及时上报院(系)、学校,由院(系)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对其作相应处理。

六、成绩评定与总结

第十三条 专业实习成绩评定是一项重要而严肃的工作,专业实习成绩应首先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院(系)指导教师初评,写出评语和得分,填写专业实习鉴定表(附表1),最后由院(系)专业实习领导小组评定综合成绩和等级。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专业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

1、参加专业实习时间不足三分之二;

2、无故旷课三天以上;

3、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擅自改变实习时间或地点;

4、严重违反纪律,并受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专业实习成绩评定采用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第十六条 专业实习成绩评分标准由各院(系)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情况制定。

第十七条 专业实习结束后,各院(系)要及时全面总结专业实习和评选优秀实习生。专业实习总结包括:实习生个人总结、指导教师总结和院(系)总结。院(系)除归档保存专业实习总结和优秀实习生材料外,还须将院(系)专业实习工作书面总结、优秀实习生名单在实习结束两周内报教务处教学实践科。

七、实习基地建设

第十八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都应高度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能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

第十九条 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按照“就地就近、相对稳定、保证质量、互利互惠”的原则,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全面规划,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第二十条 教务处负责专业实习基地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院(系)负责专业实习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由院(系)与实习单位签署“专业实习基地协议书”,并报教务处教学实践科备案,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

第二十一条 学校或院(系)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加深友谊,共同研究和解决专业实习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二条 学校将加大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根据每年到基地实习的学生人数支付一定的基地建设费。

八、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3

关键词:化学 非师范专业 实验技能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237-01

非师范专业的设立是师范院校迈向综合性大学道路上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打破了师范院校培养单一师范生的僵化格局,使师范院校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对某些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局面,与此同时也扩大了师范院校的生源,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不可否认的是,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生具有其他综合性大学中同样专业的学生而言,确实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非师范生能够在重师德,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中得到人格的熏陶,此外师范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1]。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非师范生的就业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所以,如何提高非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了师范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实验是化学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应对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盐城师范学院的王亮[2],赣南师范学院的钟平等[3,4]均提出要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实验设施,提高非师范生实验、实践技能。

通过改革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提高非师范生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拓宽其思维,进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1 化学非师范专业实验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项目设置刻板化

目前,对于化学实验的项目,大多是配合理论课程而设置的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验证性实验均有较为固定的实验方案,就使得学生养成了做实验只需翻书照做,而不动脑的习惯,对于实验原理也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成为了机械的操作员,而这也会最终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单位考核时,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2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写在黑板上,或以PPT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通过对原理,步骤等的讲解,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也就无法灵活处理实验步骤中的细节问题,比如:实验步骤中需要加KI,但实验室没有KI,能不能用NaI代替,如果没能正确理解实验原理,学生就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而最终就会导致实验课失去了其训练的目的。

1.3 实验考核制度较为陈旧

目前,对于实验课的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技能考试两部分,而在实验技能考试中,大多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而这个实验项目多为简单的方案设计实验,缺乏应用性,虽然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评价体系或许还不够,由于非师范学生在就业中面对的多为企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对本科生的要求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评价学生实验技能是否合格,不能仅让学生也应该以应用型技能作为考核标准。

2 非师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构想

2.1 更新实验项目设置,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了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味效仿已知步骤而缺乏思考的现象,需要更新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训练目的。所以,在实验项目设置中,可以将实验项目分为改良性验证实验和开放式方案设计性实验两类。针对验证性实验而言,由于传统验证性实验均有特定的实验方法,学生只懂照搬方法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改革,可以筛选出具有一定训练点的验证性实验,对其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改良,例如:针对盐酸-氯化铵双组份测定实验中,采用的是甲基红为指示剂,但此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易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指示剂筛选,得到最佳的指示剂。另外,针对实验项目中的方案设计实验,可从目前学生科研项目中,挑选出合适的项目,打破传统的实验时间限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从方案设计到结果处理整个过程。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其今后综合性实验的完成奠定基础。

2.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多年实践证明,仅仅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实验课教学只会让学生机械性地操作而缺乏思考和理解,导致有些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对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通过改革,使得教师以讲解实验原理为主,淡化对实验具体步骤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对原理的理解,自行分析拟定实验具体步骤,包括称取,量取试剂的量,具体实验条件的控制等。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以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实验的考核是对学生实验素质的综合评价,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于学生实验素质的考核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进行衡量。

应用型人才首先应具备的是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所以在平时考核中,着重通过课堂巡视的方式,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对屡次纠正仍不能正确操作的学生予以扣分并留下单独培训。此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更高的要求是需有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在期末考核时,除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可用工厂中分析人员常做的工作为实验题目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评,比如给定一个样品,让学生用相关国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结语

面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实验环节,培养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就更加重要而必要。将非师范生实验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国峰.论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2(8):42-44.

[2]王亮.浅议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基恩能够培养的途径[J].科技信息,2007(30):325,381.

[3]钟平,刘红波.高师应用化学非师范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研究[J].江西化工,2008(2):137-138.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4

一、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 它以教育目的为导向, 以教育内容为依托, 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 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与全过程的总和。[2]据此,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教育机构的高师院校及其教育工作者, 以及用人单位所普遍遵循和认同的关于培养非师范专业人才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 是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及职业教育理论为造就合格人才而构建并经实践形成的某种标准化培养样式和具体运行机制。

目前, 高师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 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非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 高师院校受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 培养出的毕业生距离实现和企业、行业的“零对接”, 以及高薪就业的目标相去甚远, 而且就业出现让人颇为费解的怪相: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造成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人才相脱节, 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究其原因,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的由来始于高等师范教育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起步较晚, 且历来采用封闭定向为主的教育体制, 直至20世纪80年代, 特别是90年代以后, 我国的师范教育才真正开始走向开放型教育之路。[3]高等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师范转综合”以后的高师院校, 由于其前身的师范背景, 师范专业教育的优势比较明显, 而非师范专业相对来说办学较为仓促, 对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缺乏充分的论证, 师资往往就是培养师范生的原班人马,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沿用师范生的方法和培养模式, 这使得高师院校对于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 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处于相对僵化状态。

二、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精神, 在充分考虑高师院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实际, 非师范专业应该建构满足当代人才评价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要体现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校企合作、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要实现“三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同时, 还应体现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 优化整合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 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优势互补。

(一) 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四特征”。

1. 厚基础。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根据专业的不同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 这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础。在设置通识类、专业类课程时, 应该体现时代性和精炼性, 要提高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宽口径。

市场对人才需求愈来愈呈现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 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单一能力而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毕业生在具有厚实的基础知识之上, 还应具备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 确定专业方向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不应该因为强调专业方向而缩小专业口径。为实现宽口径, 可以开设“文、史、经、哲”等方面的选修课, 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而这恰恰是高师院校的优势所在。

3.有特色。应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结合学校已有优势, 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要避免“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过分重视人的使用价值, 忽视人自我发展, 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单一素质转变为培养综合素质上来。同时, 还应体现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 优化整合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 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优势互补。

4.重实践。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型人才, 这就要求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 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4]

(二) 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三对接”。

依托实训基地,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围绕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营造职场氛围, 融入企业文化, 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将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有效融合, 实现教学做一体, 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 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证———“四保障”。

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师院校和行业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导向, 它有“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应然”状态是努力的方向, “实然”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应然”主要取决于保证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行的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程度。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保障体系主要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评价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 这是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综合型高技能人才最主要的先决条件是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高素质教师团队的支撑, 一切美好的设计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 高师院校要始终把培养优质师资作为办学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 可以校内挖潜, 选拔优秀教师转岗, 接受非师范专业相关课程的培训。另一方面, 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 要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促进实践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进一步增强双师素质。

2.加强综合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师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WENJIAOZILIAO

的重点。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厂校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 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5]

3.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在人才评价方面, 必须坚持实践检验的标准, 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是高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也至关重要。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完善学生成长记录, 建立“思想道德素质+课程成绩 (笔试和实践) /毕业论文 (设计) +实习创新业绩+平时性创新业绩”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有利于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6]

4. 争取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还有赖于制度和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证。为了充分调动企业深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国家可以借鉴德国校企合作返税方式, 由政府公共财政予以实报实销的经验, 建立返税制度, 以减轻企业负担, 让企业既有积极性又有能力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政府还可通过立法等形式, 采取经济杠杆进行调控。如美国1976年立法设立合作教育基金;法国法律规定, 雇佣参加生产劳动的实习学生只需付实习生津贴而不必付保险金, 这样企业雇佣学生所花费用相较已经毕业的工程师可以节约1/4;英国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教育税。这些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http://news.runsky.com/2008-12/18/content_2784402.htm.

[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罗婧文, 徐安兴.我国高师院校中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J].中国集体经济 (培训教育) , 2010, (02) 下:174-175.

[4]铁殿君.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08) :163.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5

师范专业实习工作总结1

从20x年7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近一年,经过实习期以及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并写下了我的实习鉴定。在那里感觉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善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能够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定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构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用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政治活动,自学过不少社会哲学,这一些都对我很有帮忙,我本身也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向努力自己能做到。所有无论在什么状况下,我都没忘政治学习,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和老师和睦相处,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不忘帮忙别人,乐于助人不仅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忙自己。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每个老师都就应遵循的,是对老师行为的一个规范。这一年来,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即对社会开始有所接触,对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开始逐渐了解,这个时候的学生很容易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很多坏习惯也有很多好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是好是坏跟教师的言传身授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的学习对象,作为高中老师,做好自身行为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对自身的要求。

当了快一年的教师了,虽然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在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一年里,我担任高一年级七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高一六班的副班主任,同时负责学校电脑的维护工作,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工作,工作比较充实。我经常思考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计,以及这样设计是否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也明白自身的学识不代表教学的好坏,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有技巧的工作。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上教学研究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自身学习,同时我也一向花比较多的时间在教学研究上,没个月的教研活动成为我学习其它老师经验的良好时间,用心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次的活动我都感觉受益良多。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需要费必须的功夫。我觉得教学生如何学会自己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每次的教学,我都努力往这方面靠拢,努力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选取有好处的进行学习。同时,也不忘把知识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起来,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中学生。

而作为计算机老师,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一截,所以工作以来,我仍然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一有空闲时间,我便争取出来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方法,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相当广泛,技术由浅至深跨度也相当大,一个人的知识在这个大海洋里犹如一粒浮尘,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务必不断的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年里,我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也不断往深度钻研,自己觉得收获很多。当然,这一些仍然远远不够,学海无涯,在下一年里,还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如今只叹时间太少,时钟太快。

当然,这一年来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作为老师,我没有花多点时间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我觉得这是不够的,俗话也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想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就应深入了解学生。还有,对信息技术新教材仍缺乏学习。这一些将成为我下一年的改善的方向,争取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好。

师范专业实习工作总结2

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一条上升的精神线,依附并加强这条线的,便是我们追逐理想的信念。立志当老师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期望,教师职业是我的梦,这个梦是我完美憧憬的生活信念。2012年2月13日,我怀着十分好奇、激动的情绪,在zz县zz中学开始了实习教师的生涯。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匪浅。

我实习的资料主要是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既然是实习教师,语文教学自然是重点。

我实习的班级主要是初一(1、2)班,是两个很优秀的班级,他们的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指导老师,是语文教研组的组长,市高级骨干教师。他们使用的是我所不熟悉的新教材,初拿课本时让我压力倍增,因为我作为他们的实习老师,总要做好给他们上课的准备。然而,当教师是我的人生追求,是我的理想职业,我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我想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我想我的学生都是最棒的。所以,怎样才能上好课,怎样才能教好他们,正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还好,我是幸运而且是幸福的。我遇见了一位专心致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且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我的指导老师。我首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入手。既然指导老师教的这么成功,学习他的方法、吸收他的经验自然是一条捷径。实习开始的两周,我便专心听指导老师的课,揣摩他的教学风格。他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细化且全面。他为人谦逊随和,工作很负责,很热心地告诉我怎样听课,在课堂上如何观察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的状况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提高。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看见我的指导老师正这样做着。

在听课的同时,我也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进行了调查。透过作文、作业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后时间与学生交流的了解,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作业上交状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自觉、准备充分,这为老师进一步牢固学生基础和讲授新课带来很大的动力和信心。当然,我相信这样良好的学习精神与老师长期的细心指导和习惯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新教材的指导思想肯定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指导老师在课余还教我如何去研究教材,如何去备课。他要求我先熟悉课本,明确教学资料,了解掌握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思想。教学案中的问题就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对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意图起关键作用的。教学思路不是大问题,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就大有学问了,不仅仅要对教材十分熟悉,有透彻的理解,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十分地费脑筋。

在备课方面,指导老师也给了我讲述了一些注意事项。备课时,不要巨细无遗,那样在上课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要讲的东西,最好只是提纲挈领的一些东西,再补充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具体的要用到的知识,自己就应十分熟悉,记在脑中。上课的时候思路要清晰,条理要明确,不能照本宣科,而是根据课堂的进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而且调整时要做到教学活跃、过渡自然。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课后,指导老师给予的意见和评价,他说:“因为你是初次上课,有些紧张,教态略显拘谨;没有教学经验,在细节处理上略显生涩;但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你这是一堂结构十分完整的课;作为老师,你的基本功很扎实,如:普通话标准,板书工整清晰,这些都是做老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这也是你自身的一些优势;此外,立志做老师的精神值得部分教育者学习,有了用心进取的职业精神才是工作的最强动力,能够看出你准备充分。我相信你成为老师不久,必须会是一位被大家认定的优秀的老师。”第二次我在初二年级上了一堂课,除了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我课后还向学生了解了他们听课后的感受及我的教学状况,学生们用心热情的回答我说:“老师的课上得很棒,但能多与我们进行课堂学习互动就更好了。”第三次,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告诉我:“老师的语速有些快。”听了老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和推荐,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的注意和改善。同时,我在指导老师用心的工作精神和学生热情的学习态度中了解并学习到了很多很多。如:怎样进行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怎样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机智化解课堂的突发事件;把预习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有

效的反思;给予学生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学会正确、有效、熟练、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在他的工作作风中,我看见了踏实过好每一天的灿烂笑容,他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把工作当做享受,是一位生活幸福的老师。我很感谢指导老师在学习上给与我的帮忙,在工作时给予我的肯定和鼓励,我崇敬他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给了我追求的启示,也算是人生感触。我也相信自己必须会越做越好。

此外,班主任工作也是我实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的设计者,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负责沟通协调好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谓任重道远。班主任的工作真的是十分烦琐的,事无巨细,都要过问。早上要很早到班级检查早读状况,还要做好考勤工作,在别的老师上课期间,还要不时到班级外面转上一圈,检查学生的上课状况,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有时候还要帮忙任课教师维持班级秩序,这些都是班主任每日必修的功课。透过这次的实习,为我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吸收了不少的经验和方法。

教育界的李镇西说过: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透过教师实习让我认识到: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文字表达潜力,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有较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潜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必须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必须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潜力,才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的、高效的传授给学生。教师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运输通道。古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要透过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来完成。以前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听老师教导在文理课程上有偏科的学生说,语文如果学不好,理解潜力差,会对数学等理科学习造成影响。此刻我才发现,对学生是这样,对教师,其实也是这样,表达潜力和方式有欠缺的话,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一个教学资料,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这种状况下教师口语表达潜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个教育质量的好坏。所以,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我从实习工作中明白了其重要性,同时也得到了必须的意识和潜力的提升。

此外,虽然当今多媒体教学已逐步广泛使用,但最常用、最方便的教学媒体仍然是黑板和粉笔,板书字迹工整甚至美观与否也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好的板书被学生抄作笔记后,能够帮忙学生快速忆起课堂资料;而字迹潦草、难认、不规范的板书让学生作笔记时无所适从,无法到达板书的效果。教师的板书是否严谨、规范,能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板书中不规范的汉字、标点及格式,常会被学生模仿进了作业本甚至是考卷中。所以,指导老师对我基本功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自信。

最后,教师的任务不仅仅仅是“教书”,还务必“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务必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就应在通晓必须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即使是语文教师除了语文专业知识和相关文科知识外,也就应具有必须的数理逻辑知识。理论的说服力需要有丰富生动的知识来体现,教师务必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提高我自身的知识水平,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是我一生的必修课,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懈努力!

有人说:做人要像竹子一样,每攀登一节,就要做一次小结。最后,我想用我指导老师的话结束我的实习总结。他说:“我是那河面上的船夫,我的学生就坐在我的船上,我将用我的力量和智慧把我的学生渡到河的对岸!”我是多么的渴望自己是那船夫中的一员呀!

师范专业实习工作总结3

匆匆的两个月在手指间简单地滑过,回头翻看这一个月的每一天,满满的全是充实忙碌的身影和沉甸甸的收获,感悟。很幸运选取了顶岗实习,不仅仅锻炼了自己,也使生活充满乐趣,惊喜,有滋有味!

记得第一次应对五六十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时,我慌了神,手足无措。之前学的一些方法根本没办法在他们面前实施,只想逃开。最期望其他老师让我去干别的工作只要别让我应对孩子。我实在没有什么好方法让那么多小孩子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我的身上。工作的前两天指导老师让我先干保育工作,一边让我熟悉工作流程,一边指导我工作。孩子离园了还跟我交流教我一些管理孩子的好方法,在她们身上我受益匪浅。

近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了,这短短的一个多月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体会到了一个作为老师的职责。同时,也使我的教学理论变成为教学实践,使虚拟的教学变成为真正的教学。近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了,这短短的一个多月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体会到了一个作为老师的职责。同时,也使我的教学理论变成为教学实践,使虚拟的教学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刚来到学校,首先是对实习学校有初步的了解,对学校的基本状况和基本作息有所了解。其次是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初步了解,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的学习状况(透过班主任或班委或直接到班上去了解)。其次是听课。此刻的听课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此刻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听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此刻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之后,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实习听课所学到的,再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程度备课,试讲。做好上讲台的准备。经过几天的准备,最后把我的第一节课备出来了,并且透过了指导老师的审阅,但是在试讲并不成功,因为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合理地教学,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并没有把知识点讲清楚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用心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多多向人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并在听了同类课程的公开课之后,修改自己的课件和教案,最后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准备走上课堂。经过一周的备课之后,开始走上讲台。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潜力不强,课堂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由于讲课太快,没有给学生留下作笔记的时间;由于讲课不熟练,上课时没有好好关注学生,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要求讲到重要资料时候要留下时间给学生作笔记,上课要多关注学生,对于不专心的学生要注意提醒,并且还指出了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的很多细节问题。每一节课指导老师都认真地听我讲课,并且提出了很多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宝贵意见。每节课结束,我都根据老师的推荐修改课件和教案,不断地完善。

班主任工作篇:做一名好的班主任的确很难。不但教学工作复杂而又繁琐,而且还要管理好整个群众,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又要顾及班中每一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多关心留意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帮忙,让他们感觉老师是在关心他,照顾他。如何构成亦师亦友,用心健康的学习氛围和团结的群众关系,对于实习的新班主任来说是具有很大的挑战的。

刚到学校时,原任班主任梁老师就给我大概的讲了一下班上学生的整体状况,我只是大概的了解了一下,之后在梁老师的安排下,我第一次与学生们正是认识了,学生们对我们很热情,对我的工作也很配合,经过将近一周的跟班与相处,我逐渐和班上的学生熟络起来,对班主任工作也逐渐得心应手。

日常工作方面:在这短短的几个星期里,我主要的是监督学生的学习、纪律以及卫生,具体安排为:

1、1,每一天坚持7:30之前到教室督促学生读书和做卫生,监督早读纪律及做好考勤工作。

2、在课间操和做眼保健操时,到班上监督学生做操。

3、每一天中午到教室与学生聊天解答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状况,并指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辅导,鼓励学生。

4、大扫除期间,安排,监督学生做好大扫除工作。

5、班会期间去看班主任组织班会,学习班主任如何组织班会,并组织一次主题班会

班级活动方面:在班主任费老师的支持下,我们策划了一个主题班会。透过组织一次融知识、趣味于一体的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收获快乐。

当实习班主任的期间,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仅要管理好日常秩序,带给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内情绪感世界,这些并不容易做到。对学生要贯注了班主任浓浓的爱心。“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唯一秘诀,只要用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在那里也要感谢费老师,他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教书育人,真的是要用自身去感化别人,不是单凭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功夫。

临近结束时,很舍不得和学生们分开,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天与他们谈话聊天,学生们给了我很多欢笑,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在那里,学生们给我留下了一段一段完美的回忆。最后一节班会课时,我很激动,说了很多自己在中学时的经历,期望他们能够好好读书,少走些弯路,将来考上好的大学,还说自己有空会回来看望他们。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经常帮他们克服在学习,与同学相处中遇到的困难,还和他们一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常和他们聊天,有时和他们一齐打羽毛球,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学生也也很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情绪。他们是我带的第一批学生,无论以后自己是不是做一名人民教师,我都会记得在自己大学的时候以前有过这样一批学生,给我带来那么大的触动,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天真烂漫,再一次经历心灵的冲刷。我真心地期望他们能够快乐成长,学业有成,将来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真心期望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期望他们能够走得顺利一些,我只能陪你们走一程,以后的路,就要靠你们自己把握。

六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实习中的点点滴滴,快乐欢笑,每时每刻在我的心头萦绕,回味!搭上回校的路程,我感觉我是那么的不舍!

师范专业实习工作总结4

我被分在二年级进行实习生活,第一天去先是认识了一下指导教师,老师是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人比较随和,教龄已有20多年了。那天我来到班级比较早,同学们都用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之后班主任向同学介绍了一下我是新来的实习老师。老师大概给我介绍了一下班级学生的状况,带着好奇的情绪很期盼明天和同学们的相识。从此实习生活就从这天开始了。

做了这么久的学生,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踏进校园,每个实习生都露出一脸的紧张和兴奋。在和同学短时期的接触中,我发现班上大部分都比较活泼好动,但是有少数学生性格内向。指导教师对我很照顾,十分有耐心的每个细节都指导的很仔细。指导我怎样才能把资料讲清楚,怎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教会运用巧妙的方法来提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和下一个问题能够衔接上,在实习期间,我们坐在班级后面听老师讲课,其实这种听课和我们以往的听课是不一样的,这种听课并不是为了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而是学习老师怎样样讲课,如何传授知识,如何驾驶课堂,如何控制授课时间等。

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真的很多很多级的学生较少,在不到几天的时间里我就能够叫出全班级学生的名字,并了解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优缺点。由于经验不足,刚开始的几天与学生们建立了朋友之间的关系,但尚未能把握一个度,以至于在第二个星期上课时同学们不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纪律。在课下,我和同学们在一齐玩耍,主要想和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平日里我也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当他们表情难过时我就与他们沟通,了解状况,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与他们打成一片,不断叮咛要好好学习、不贪玩惹事。每一天我都很早的来到班级,和同学们融洽的相处,帮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监督他们的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让他们认真作好值日生的工作,课下判学生的作业,当看到作业字迹不工整和错题时,我就让学生留下来仔细的在完成一遍,我会在旁边指导

摸索我们初等教育这个专业面向的就是小学教学工作,没有固定专修的一门科目。所以在实习期间听到了不同专业、不同风格特色的优质课。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收获颇多。有了许多教师帮忙辅导下,我的实习工作才取得比较圆满的成功。

实习的基本资料包括:课堂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详细资料如下:在实习期间上的第一堂课,当时情绪很激动又很不安,真正的教这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同学看我是第一次讲课也是很配合的。透过这一次没有准备的讲课,刻后我也和学生再一齐聊天问到对于这节课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我从此也就明白到,今后我要上好每一节课,必须要做到以学生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以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来授课。有了这一次小小的经历和学生的配合,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决定必须要精心准备一堂优质课,并且备课必须要认真。

在上课时我还发现了如下几个问题:

1、学生上课纪律不太好,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

2、必须要使用表扬赞赏学生的语言。

3、授课时教师语言呆扳,儿童化的语言少,这也是导致学生上课用心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4、如果在备课时没有思考到学生的理解潜力,所以有些问题对于学生难度很大,导致课堂上一些问题没有学生回答。

5、上课时偶尔会忘记下一步要讲什么资料,忘记写板书或者板书写的不完整,这些都是授课过程中存在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合理的解决了,才能让自己一步步提高。

操作在实习期间,我们每个人都要准备一堂汇报课,让带队老师来验收实习期间的成效和自己的收获。为了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展现出来,我精心的准备最完美的一节课,为此我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反复有关资料,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一次又一次的向指导老师请教。最后教案最后能够出课了。我的内心并没有简单下来,而是在想学生的配合和课堂上的是否能不紧张,全部发挥出来。晚上回到寝室开始备教案,自己亲手做教具,当我真正透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站在讲堂上,虽然上课前不断的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循序渐进教学。同学们走进教室时不断给我自信、加油的力量,当时真的个性的感动。但是在上课铃声响起的瞬间,望着台下几十双好奇的眼睛,紧张还是不请自来,调整一下呼吸准备上课。一开始头脑的思绪还是清晰的,但是当我叫同学上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却让同学给我弄的乱了套,明明在他的视线能够看见两个面,但是偏偏要说一个面,当时心想不要乱,慢慢讲。当时真正体会到当一名老师不容易,慢慢的把资料又带到了设计好的进程时,于是剩下的资料变越讲越顺了。同学们又配合相当的好,因此紧张的情绪消除了,自然的完成了汇报课,时间也刚刚好的就下课了。当铃声再次响起的时候,我笑了,心里的石头最后落地了。下课后

虚心请教带队老师的指点和不足,听后让我变得更有信心,如果将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能够做的更好。在后期实习工作中,我就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了。必然,自己的教学尚未能与指导教师相比,但是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做到问心无愧。在这期间我从指导教师的身上不仅仅学到了教学方法与技巧,以及分享她做班主任十的工作经验,还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师德,我想这些足能够让我受益终生。

总结与收获

我们用这次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自己,这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前奏,不知将来是否能够当老师,但我已经有了一次当老师的经验,体会到一名老师的辛苦,了解老师的付出和汗水。

经历了这次实习生活,让我初尝了身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也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职责。在这次实习里,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能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的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班主任及教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能够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且和其他实习生一齐团结协作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给我们的任务,很好的塑造了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形象,给实习学校留下好的印象。在实习中,我不能很好的做到“爱”跟“严”结合,可能我对他们的爱有点过度,以至于有时迁就他们,我想对学生的爱必须有个度,而且务必和严结合,该严的时候就严,学生就会理解你的爱。

师范专业实习工作总结5

两个多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经过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我对于教师这份工作有了基本上的了解,不论从班主任工作到上课,还是从管理班级到讲授知识,我都从实习中学到了不少,还从指导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得益非浅,从两个月前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位实习教师,说实话还有点不习惯,经过老师的指导我的学习渐渐地开始了解老师的工作了,从听课到学习,从备课到讲授,我也在慢慢适应这份工作,最后要上课了,压力是有的但要把它化为动力,由于是教初中生上课所以也没有必要把教案写得很详细,随兴致发挥,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一口气说下来,一节课的资料半节课就讲完了,其实我很佩服有些老师的,能把一个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上很长时间,看样貌这是做老师的必备条件,我还是要多学习学习啊,随着实习的深入,我们也和指导老师到临近的学校听公开课,学习一下其他计算机老师的教学方法,从中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益处,学生的管理真的是很难的,和他们亲近一点,他们就无法无天,关系和纪律比较难平衡,实习生活在这样的日子中井井有条地过完了,实习的结束对于我来说是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对于我以后的求职也是一个不错的经历,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很多第一次,有些第一次可能一瞬而过,可有些第一次却会铭记于心,不同人对于它的看法也不同,有时候想想觉得真的是很奇怪,我一向还感觉着昨日我还是学生,坐在教师里面,讲台下边听老师讲课,怎样一夜之间,我居然成了老师了,换成我站在讲台上面了,世事难料啊,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上课前的紧张一挥而去,使我全身心地投入教师的主角,站在讲台上的第一个好处,也是唯一的好处就是视野开阔,记得以前当学生的时候,以为老师在上面看不到,自己就能够在下面作一些看上去很隐秘的小动作,说实话,在我站上讲台前对学生之前,我也一向以为自己以前的那些小动作很隐秘,老师根本就不可能发现,结果等我自己真正成为老师之后,我站上讲台一看,一清二楚,中学时代的回忆又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有时候想想还是不要长大得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多开心啊,但是人总是要应对现实的,就拿此刻来说就业的压力就摆在我们的面前,避无可避,教师这个职业我是还在思考之内的,但是我还是想出去找一下我所向往的工作,我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不会后悔,不要做事前怕这怕那,那你永远也不会有出息,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而且是通向成功的经验,我们就应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成功的经验和失

败的经验比起来,失败的经验更值得探讨,这一次的实习只但是是正式就业前的一次经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也会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完美的回忆!

个人小结

两个月的实习后,此刻想想与当初的对于教师这一行业的一无所知,到此刻的对于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和渴望,我实在是经历了许多。在这段时间里,就应说各方面的工作做得还算能够,也得到了各方老师的好评。但我也就应看到不足,做一下小结。

刚开始到那里的时候,我们对于学校的各方面的运做还不是十分的清楚。我们的指导老师在这个时候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忙,也给了我们很多上课机会。能够说这一切的锻炼都对我们今后无论是从事教师也好或是其他的方面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说到实习的主要资料:担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我们也丛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在我们担当班主任期间,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和帮忙。当然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比如说对于学生在平时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影响,要张弛有度。这是我们小组在任班主任期间的经验总结。因为太过放松不利管理纪律,太过严厉又不利于交流。可能这也与现[你正在阅读的文章来自:文库网在青少年的心理有着必须的关系吧。此外,有一点是我们做的不够的。因为做为班主任是十分辛苦的,要在学生来之前就到校,还要比学生(最晚的那种)要晚走。可这点我做得还能够,虽然指导老师对此并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如果要做到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当以高标准来严格的要求自己。这也是为了以后做准备,但是透过这段时间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接触,我们也对做班主任的辛苦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我想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师工作还是很有好处的。作为一名教师,最关键的可说是教授知识了。这也是我们实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们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上课的经历,但我们都充满了热情与信心。刚开始我们小组的队员们还挺紧张的,我这个组长也不例外。看到下面这么多的同学,有时候会紧张的连准备好的话也记不起来了。但这时候,指导老师总会

出来帮忙我们。能够说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指导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忙。让我们从一开始的紧张到之后的游刃有余。当然,上课光不紧张或者说是有台风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上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传授知识不光你自己懂,如何透过语言的组织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也是至观重要。在这方面,指导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忙。让我们真正了解了课堂的结构和如何上好课的标准。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其他一些被我们忽略的要点,比如,我校的指导老师陈老师在听过我们的课之后指出,在我们这种边教边做的教学形式中,如何更好的更耐心的帮忙同学,使他们完全的理解自己的意图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在这种实时的教学中,同学们可能不能很快的跟上你的节奏,这时候就要求你要更耐心的去辅导学生。等等等等。让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原先上课是这么有学问的一件事。在得到了专业知识方面的锻炼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老师在做人方应对我们的指导。毕竟我们只是刚刚踏入社会的第一站。我们还有很多做人方面的东西值得学习。比如如何处理与其他老师的关系,与其他校园工的关系。这些东西在某些方面,我个人认为是比专业知识还要来得重要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其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协调好这层关系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帮忙的。

说了这么多的总结的话,我在最后还想发表一下对于我所实习的这段日子和我们未来的一种看法,在离开这所学校的同时,我们带走了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经验,也带着对相处了两个月的老师和学生的眷恋,更带着对于未来的完美的憧憬。虽然我们以后可能不会踏上教师的岗位,但这次的经历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我们必须会透过自己的努力,在不久的以后,必须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山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 篇6

山东省政府2009年在《关于加强全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整体优化我省高校工科专业结构,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的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体系”的工作目标,指出围绕发展我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别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制造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微电子制造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信息物理工程、工程物理等一批工科专业。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是省政府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的8个企校共建工科专业之一,我校与本专业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光电信息工程专业融合了光学、电子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手段,培养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转换工程、光电检测及光通信等光电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山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基本情况

山东师范大学光电工程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批准的新增本科专业,是山东省首个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是在山东师范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光电信息方向)的基础上组建和演变而来的。光电工程专业将从2011年开始招生,替代本校应用物理专业光电信息方向。

本专业以优势突出的光学学科为专业依托和专业建设引领。“光学与光子器件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设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光学博士点是山东省首个光学专业的博士点;相关硕士点7个。

有一支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47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5人, 36人具有博士学位。本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973项目子课题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和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100余万元;获山东省自然科学科技奖励4项,其中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J. Am. Chem. Soc.》、《Appl. Phys. Lett.》、《Opt. Lett.》、《Phys. Rev. B》等国内外著名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60余篇。

已建成先进的光电信息工程本科教学专业实验室,具有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山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实验实验中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010年建设专项经费为350万元;“光电工程实验室”是中央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010年专项建设经费200万元。这2项专项建设均已实施完成。光电信息实验室的水平和规模均已达到国内光电类本科实验室的一流水平,在山东省具有领先水平。

基础实验室实力雄厚。承担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实验是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中央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室。这两个实验中心均为山东师范大学的优势实验中心,建设历史长,仪器设备先进,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基础雄厚,为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物理和电子基础实验达80多个。

有优势明显的相关本科专业作支撑。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山东师范大学品牌专业;还有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工科专业。这些相关本科专业的成功经验将会给“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实力强,起点高,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少走弯路,提高质量和效率,迅速步入高水平的工科专业行列。

山东师范大学电信息工程专业的共建企业是力诺光伏集团和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其中力诺光伏集团力诺光伏集团是专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国际化高科技、成长型集团公司。集团专注于电池片、组件、太阳能发电工程和太阳能应用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中下游产业链。集团从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并整合世界一流制造工艺和管理体系,成为由世界级管理专家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专家组成的国际化管理和技术研发团队,并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力诺光伏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在光伏电池片生产领域,集团目前建成的300MW光伏电池片项目是山东省和济南市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8亿元,成为山东省和济南市新的产业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山东省光电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国内唯一的半导体激光器(LD)和全色域发光二极管(LED)研发、生产的企业。目前企业LED产品产销量国内第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LD产品国内产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60%以上,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信息工程专业企校共建的强强联合,可以培养良好的建设平台,在积极推动企校合作办学,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三、山东师范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1、建立了以光为主,光电结合,多学科前沿交叉,与光电高新产业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基础和光电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该专业的教改项目“光电信息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规范的研究” 2009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光电信息类专业方向实验教学体系与示范性实验室建设”被列为山东师范大学实验教改一类项目。开展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建设与改革。探索了突出重点光电知识讲授和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光电现象和光电的认识,在教学中精炼出如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光的偏振、光的全反射等90多个课堂演示实验项目;并建设了演示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供学生课后自主实验。

2、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本专业的建设人员在教学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工作方面不断克服困难,取得了重要成绩。近五年来,本团队获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省级实验中心和省级实验建设项目共7项,获得建设项目1350万元。本团队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实验室建设与实验课程改革。光电信息工程实验中心主体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综合实验楼,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超净光学实验室200平方米,设有信息光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器件、光电检测、光电材料与器件和基础光学6个下属实验室,已开设出50多个本科实验,其中包括灯泵YAG电光调Q激光器实验、声光调制锁模激光器实验、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综合实验、联合傅里叶变换光学模式识别实验、光电器件特性分析实验、光折变晶体角度复用的光学信息存储、光学图像相减实验、计算全息实验、光波分复用分插复用实验、条纹投影三维面形测量、电子散斑干涉、晶体电光调制和声光调制实验、光纤传输和光纤传感原理实验、线阵CCD驱动原理及A/D和数据采集实验、四象限探测器光电定向实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验、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实验、双光束干涉显微镜、激光晶轴定向实验、椭圆偏振测厚仪实验等30多个设备先进高水平光电信息本科专业实验。已建立起光学加工、激光应用2个实训实验室,开设光学镜片抛光、加工和激光加工、打标等4个实训实验。已建设超快激光微加工、全固态激光器件、光波传输与变换、微光子器件4个创新性实验室,开设飞秒激光刻蚀、超快激光探测、中红外激光器制作、碳纳米管激光锁模、激光微操纵、激光分子束外延光电薄膜生长、光子晶体设计、光散射表面测量等8个创新设计性实验。

3、本专业的建设在省内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作用。通过本专业的建设和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及校企共建,本专业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较大的提高,使更多的学生坚定了将来从事光电信息等高技术领域工作的志向,近两年考研率均在40%左右。很多学生在修完基础实验课程之后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科研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同时本专业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带头和示范作用。2008年5月和2011年6月,我们两次发起并主办了山东省光电类专业教学研讨会,在省内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我们提出的光电信息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本专业的建设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和推广。本专业的建设工作为山东省培养高水平的光电人才、为山东省光电高新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7

一、电子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 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就业率的调查方法是通过电话、传真、拍照等方式和当年毕业生跟踪联系调查后, 获得的就业情况, 一般以毕业当年11月底统计的为准, 又称年底就业率。就业率为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某院连续四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不稳定, 从下表可以看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 连续四年的就业率不稳定, 每年相差较大, 但是连续四年就业率整体情况良好, 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 居于中游以上。就业去向以协议就业和国家项目就业 (包括特岗教师、“三支一扶”、村官) 为主。连续四年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相对较好。往年四届毕业生总体考研率每年不稳定, 但总体考研率较低。

二、提高就业率措施

通过上述整体分析, 在师范类院校中, 作为非师范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连续四年的整体就业率较高, 但仍有个别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作为学校, 应进一步采取促进就业措施, 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 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1.深入学生, 因人而异开展就业指导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 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利用晚上或课余时间不定期深入学生寝室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他们做好就业规划, 并就就业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就业途径、就业技巧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毕业后就到国企工作;有的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 结合自身的优势, 毕业后就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2.参加各类专业竞赛, 以赛代培

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展示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 训练有素的操作技艺, 解决问题的能力;勇拼搏、能吃苦、善合作的精神面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 参加各类比赛和竞赛。如, 电子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大赛等比赛。

3.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做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 将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及时准确的传达给毕业生。鼓励学生考取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等。

三、提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几点思考

1.热心帮助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 实行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就业援助和帮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查找亮点, 提升能力, 树立自信, 并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 为他们推荐、介绍合适的岗位, 尽快帮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

2.讨论如何进行全员、全面、全程的职业指导是下一步的工作。比如, 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目前的专任教师承担考研辅导还比较成熟, 但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能力稍差。

3.在配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好就业指导课开展的同时, 邀请专家辅导, 就学生重点关心的问题举办讲座, 联系往届已就业校友现身说法, 与在校学生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形势仍然严峻, 任务仍然艰巨, 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改进工作做法, 创新工作思路, 树立就业服务意识, 提高就业工作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 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的要求,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力争毕业生就业工作更上新台阶,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栋梁。

摘要:近年来, 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文针对新疆某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展开调查与分析, 提出提高就业率的措施, 并从当前实际出发, 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分析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 (My COS Institute)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2]黄国勋, 席鸿建, 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3]赵颂平, 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4 (21) .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8

一、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时缩减产生的矛盾。

不可否认,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但是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的一线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改革的快速推进与准备上的缺乏, 形成了一种矛盾, 造成老师在课时减少后, 在原有授课方式和考试方式不可能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 完成课程任务吃紧的不适应症状。老师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得不被动地倾向于讲授理论知识, 实践性的辅助训练也会形同虚设, 真正的实践还是要等到毕业实习才见行动。

2. 实践形式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数量巨量增长和实习单位联系困难的矛盾、课时缩减与考试要求提高的矛盾、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模式陈旧的矛盾, 大大挤压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学生也普遍认为, 实践教学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 重要的是考试成绩、奖学金、考研、就业, 见习和实习就是走一个过场。面临各方面的压力, 实践教学的内容、质量都受到了影响, 实践形式也很难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而是以单一方式在发展, 缺少变革、进步和优化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3. 家长观念陈旧与实习单位社会责任缺乏造成实践效果打折。

部分学生家长观念陈旧, 对学生成材的期望很高, 但对成才过程的关心却远远不够, 有的家长只关心考研与就业, 其他事情的重要性都要退居其后, 对毕业实习只是应付, 部分家长找熟人为学生提供虚假实习证明也成家常便饭。另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竞争压力,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是每个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逐利的思想使得企业重视的是经济利益, 忽视社会责任。实习单位比较多的是无奈地被动接受实习任务, 但是在操作上阳奉阴违, 抽调指导人员不足或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随意性太强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4. 中国高校职称体制对教师发展进行误导。

目前, 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教师职称评定的两个重要因素即科研成果与教学工作水平对教师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科研成果是硬指标, 发表论文、项目申报、出版专著的数量与水平可以量化, 在评定职称时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教学水平与效果则很难量化, 只能用定性的语言来表述, 无法有标准化的方式来衡量, 因此, 教学工作不能成为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决定因素。职称评定对教师行为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教师轻教学而重科研的现象环境与政策因素要占有很大比重。表现在实践教学上, 教师缺乏主动性, 更多是应付, 即“有问有答、有问不答、不问不答”, 而学生限于经验和学识, 能够迅速发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得到的辅导和指导就有限, 这直接影响了实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5. 实践方案陈旧, 新瓶装老酒。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日新月异。但是很多老师, 为方便教学, 节约时间, 或者应付学校各种检查, 多年如一日, 使用旧的实践教学方案, 让学生就业后还得重新学习才能适应和跟上新的市场变化。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 长远性原则。改革实践教学应着眼于高师院校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改革实践教学, 应该有长远的眼光, 把握长期方向与目标。并据此制定并定期更新实践教学计划,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开拓实践教学渠道, 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与创新相结合, 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第二, 整体性原则。要改变实践教学各环节互相分割的状况, 整体全面地设计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期间实践教学的体系,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随着知识掌握程度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各实践环节相互联系, 立体的、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 使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相互匹配。

第三, 开放性原则。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改革趋势下, 高师院校不能再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要主动与社会、企业沟通, 通过协商与谈判, 开拓学生专业实践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利益已经成常态, 很少有企业会主动提出与高校的实习合作;二来近年的高校扩招引发了学校对实习单位的竞争, 使得有限的具备条件的企业有很大的谈判余地;三来高师院校在与普通非师范院校相比, 已经在培养非师范专业学生上居于劣势, 再不主动会被企业抛弃。因此, 高师院校必须主动走出去, 主动去沟通, 以开放的态度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第四, 制度性原则。许多实践教学中, 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 面对学生的专业实践, 一般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给予指导, 缺乏科学性和制度性。随机性的专业实践很难保证实践效果的稳定性,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或见习指导教师要主动总结专业实践的内容、项目、方式、特点、规律等, 形成一整套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制度, 指导整个专业实践。

第五, 规范性原则。要求在总结专业实践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撰写出专业实践的指导性书籍或专业实践指南, 使整个见习或实习具有稳定性、传递性和可操作性。建议所有高师院校组织专业教学人员, 有条件的可以与企业有关专家合作, 编写“专业岗位实习、见习指导教程”, 内容至少包括相关实习的: (1) 分类类别; (2) 项目要点; (3) 目的; (4) 场地、设备、工具、材料; (5) 指导教师职责; (6) 要求、操作规程、注意事项; (7) 相关知识等。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加强和改善实践教学还应注意以下五个环节配合。

第一, 课堂教学环节。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复杂多变、范围宽广、博大精深, 因此,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效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应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接触到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案例的精华部分, 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效果。这就需要充分的信息收集与有效传递, 就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与应用软件, 将收集到的图片、音像资料等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看到实际经济活动中专业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实践。

第二, 实验室建设与应用环节。实验室建设属于实践教学的硬环境建设。在当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情况下, 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结构的改变与优化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的必然途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学生数量的规模、高校对社会实习资源的竞争以及实习单位的困难决定毕业实习在实践教学的比重应有所降低, 相反, 课堂见习、多媒体学习、仿真软件训练等实验室应用部分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应有所上升。

第三, 课程见习环节。课程见习是专业教学的基础环节, 课程见习环节应该注意六点: (1) 直观性。见习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 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初期培养; (2) 计划性。课程见习要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 不能根据人为因素来决定; (3) 联系性。课程见习应与所授课程相匹配, 不能盲目, 不然, 学生即便产生了兴趣, 但与理论知识的刺激没有关联, 就不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有促进作用; (4) 针对性。每次课程见习要事先设计, 对课程中存有的疑惑或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 (5) 丰富性。只要条件许可, 就要努力开拓课程见习的范围与内涵, 丰富课程见习的题材; (6) 总结性。组织学生参加课程见习, 应当在见习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撰写相关论文, 以加深对课程见习知识的理解, 切忌走马观花式的见习。

第四, 模拟训练环节。创新型人才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锻炼各方面的素质, 其中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模拟情景来训练。例如, 广告策划, 学生可以分别针对学校所在城市大家比较熟悉的企业, 来“受托”设计广告, 从创意选择到成果筛选, 可行性研究都一丝不苟地进行, 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最后点评。又如, 商务谈判课程介绍了商务公关与谈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商业交易的谈判过程, 通过“卖方”和“买方”的谈判, 来模拟讨价还价的技巧和商业沟通的能力。在模拟的情景下, 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领会商务活动的技巧, 锻炼口才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 是对实践能力的良好锻炼。

第五, 实习基地建设环节。开发与建设实习基地应以双赢为基础, 以稳定为条件, 以质量为标准。开发与建设实习基地, 首先要主动出击, 走出校园与企业沟通, 选择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管理制度完善的企业进行协商, 通过授予实习基地的称号给予其社会名誉, 动员企业签订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书。其次, 实习基地建设要用心经营, 不能仅在需要实习时才与实习单位联系, 还应在平时多沟通, 力所能及地帮助实习单位解决困难。

参考文献

[1]陈素琴.加强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 2003, (3) .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9

一、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师院校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通过改善现有学科、增设非师范专业、拓宽学科门类和专业覆盖, 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许多高师院校中, 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以接近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 有些已经超过师范生。据统计, 目前许多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已经占到总专业设置的1/2, 有些甚至达到2/3, 在校生人数也急剧上升。

在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前提下, 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 (以下简称“非师范生”) 的就业情况就更严峻。西南师范大学的统计显示, 用人单位总计为该校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4 000余条需求信息。毕业生与用工信息的平均供需比为1∶1.2, 其中, 师范类为1∶3.16, 非师范类为1∶0.68。非师范生的求职之路普遍比师范生更为艰难。

二、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一) 社会对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办学历史较短, 其社会影响力较低, 与其他综合性或理工类的大学相比, 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明显处于劣势, 用人单位一般不会首先到师范院校招聘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另外, 由于教学、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对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的培养质量并未完全认同, 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根本不知道师范院校还有与教育有很大差别的专业。非师范毕业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 也使得用人单位往往比较青睐那些实力强的综合性或在某方面具有优势的大学接受训练的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上岗的毕业生, 而高师院校的非师范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往往比较被动。

(二) 在认识和处理非师范生与师范生教育的关系上模糊不清

第一, 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模糊认识。由于受师范教育的影响, 师范院校在对待非师范生的教育时, 往往以教育师范生的思路在开展工作, 对非师范专业研究较少, 规律把握不够, 没有形成清晰的管理理念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第二, 在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教育对象差异性研究不够。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教育方式方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都有着很大差异和不同, 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 导致教育雷同化。

第三, 非师范专业的“开放性”与师范教育的“封闭性”的关系没有理顺。非师范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联系紧密, 具有开放性, 而师范教育的服务领域主要在教育, 与非师范专业相比则显得较为封闭, 因此,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三) 非师范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 许多高师院校在设置非师范专业时, 往往注重自身师范专业特点、师资力量和设置非师范专业的成本投入, 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研究分析不到位, 较少考虑市场需求, 特别是对人才市场调查研究不够, 论证不足, 专业设置盲目化现象严重。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 学科专业供求错位, 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 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 闭门造车, 脱离实际。另外, 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盲目办学而无法实现选才、育才、用才的有机结合。

(四) 开设非师范专业的软硬件建设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第一, 缺少办学传统积累, 管理经验不足。课程体系、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类师范化,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第二, 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教师非科班出身, 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 同时从事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教育的双重身份, 也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所涉及的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三, 非师范生的教育经费缺乏。高师院校由于自身学科专业的特点, 国家拨款普遍比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少得多, 因此, 不可能拿出足够的经费投入到非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和基础建设。

第四,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受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限制, 非师范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五) 服务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就业市场开拓不够

第一, 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许多学校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管理部门, 在非师范生的就业方面基本上是“三部曲”:毕业前的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就业就业洽谈会和多方联系就业单位;缺乏对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和学生就业定位, 往往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就业工作“一锅烩”, 被动等待用人单位。

第二, 指导学生就业队伍薄弱。据调查,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是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队伍, 对非师范生的就业研究和重视不够。

第三, 就业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高师院校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中学教育方面, 精力也主要集中在对各地市教育部门和各中学, 没有花费足够的精力和人力开拓就业市场、收集就业信息, 导致就业市场的信息和渠道不畅通。

三、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通力配合、共同解决。大学生自身能力是基础, 学校教育培养是关键, 人才市场是保障, 因此, 做好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建立健全非师范生与市场需求接轨机制, 重视人才市场的导向作用

第一, 全面评估现有非师范专业, 重视市场调控机制。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 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 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非师范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专业设置数量和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其中发现的问题也不少, 为此, 教育部门应该对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改变非师范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 课程设置类师范化、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 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调控机制, 对于学生就业无市场的专业坚决停招。同时严格新增非师范专业的审批程序和标准,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功能。

第二, 研究非师范专业的办学规律, 建立市场调研机制。高师院校要成立专门队伍, 认真研究非师范专业的办学规律, 以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出发, 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加大调研力度, 适时对本学校非师范专业做出合理调整, 建立人才市场的调研机制。每一年学校相关部门都要组织人才市场调研, 分析本年度就业形势, 预测未来学生就业发展前景, 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不能为了招生而招生, 力争保证学生招得来, 教育的好、就业率高。

第三, 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 建立市场用人机制。要为非师范生向教育领域就业提供更为方便的政策, 使得想从事教育的非师范生在毕业时通过努力拿到教师资格证;要倡导多层次、多领域就业, 鼓励非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要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要鼓励自主创业, 同时提供优惠政策, 特别是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创新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 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二)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非师范生培养机制,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第一, 成立非师范生培养机构, 加强制度建设。为了提高非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应该按照为什么培养、培养什么、怎样培养的逻辑思维顺序, 制定科学的培养理念、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保障措施。目前, 许多高师院校在非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和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没有很大的区别, 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没有专门研究人才, 甚至在教育培养制度方面还是空白。因此, 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 抽调专门人员, 负责非师范生的培养工作,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加大对非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 调整课程结构,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从历史渊源来看, 我国的高等教育源于前苏联专才教育的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各个理论分支的系统性而轻各类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人文学科的熏陶等问题。因此, 在课程改革上要重新审定、合理调整总体的课程设置, 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加综合素质培养课程, 充实新兴的科技发展成果, 以“扩大知识面, 增强学生适应性, 着重进行能力培养”为原则, 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确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 应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讲授过多的情形, 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加大案例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前, 高师院校进行非师范生教育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自身对相关行业的“道听途说”和一知半解, 因此, 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发展有最大价值的人, 就必须主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深入调查研究, 关注其专业领域的进展情况。戴维·C·麦克莱兰 (David·C·Mecelland) 的研究表明: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而不是劳动者的专门知识。与此同时, 学校管理人员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需要意识提高教师素质 (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加强从事非师范教育教师的沟通与协调, 给予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加强对从事非师范教育教师的激励, 设置专门的非师范教育课程教学奖, 调动教师参与到非师范教育中的积极性。

(三) 建立健全非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提高学生就业率

第一, 成立非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部, 加强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高师院校要高度重视非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尽快成立非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部。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要涵盖到各个学院、有关部门, 各个学院都应该有专业的就业指导组织及人员, 而且可以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强有力的就业工作班子。配备一定的专职人员, 划拨固定经费, 同时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有敬业精神的就业指导队伍。学校还应该加大就业指导资金投入, 从硬件设施配备和软件文化氛围的营造都要给予支持。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定期不定期的送出去培训、参观考察, 使其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元化的知识都有所提高, 业务水平不断增强。

第二, 制定科学的就业指导制度, 构建立体就业信息发布机制。逐步完善就业指导制度, 探索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第一, 要切实有效地把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就业过程中,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毕业生进行择业心理健康辅导;第二, 建设高规格优良硬件环境, 重视网络信息, 为学生和社会起好桥梁纽带的作用, 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第三,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引导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 教务、学团等职能部门围绕学生管理工作互相协调、相互支持, 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逐步形成一个指导并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网络, 为毕业生就业创设一个优良的环境;第五,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 通过各学院设立的家长委员会, 逐步健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共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好毕业生。

第三, 加强职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非师范生的就业领域与师范生相比更加广泛, 就业灵活性也更强。因此, 学校除了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 还应该加强职业教育, 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 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 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学生在入校初, 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明确奋斗目标,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 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摘要:在分析高师院校非师范生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做好非师范生的就业提出了建议: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应高度重视, 共同参与,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制定科学的就业体制机制、加大对非师范专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培养高素质的指导队伍。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唐华生, 叶怀凡.对转型时期地方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2.

[2]文彬.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时代经贸[J], 2007.5.

[3]金庆良.胡伟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6.

[4]李林松.通识教育呼唤高校教学及课程体系改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40.

[5]Hutchins RM.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ew Ha-ven[M].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126.

[6]王振洪.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的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5.3.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10

关于师范性, 最普遍的理解是指培养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特殊性课程和要求, 它具体指教师道德、教育学相关课程、基本技能技巧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等.国际上的高师教育基本上都附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之中.高师教育体系在形式上的独立性普遍下降, 以教师教育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价值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师范性”.随着师范学院的逐步消亡, 未来教师的“师范性”已经简化为几门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也就应运而生, 如何正确科学的评价师范生的师范性的程度呢?任何单一的评价都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师范专业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主要采用的是多门课程总分排名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师范生的成绩评价过于笼统, 看不出学生在师范性上的优势与劣势.为了解决传统评价方法中的缺陷, 本文认为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学生成绩进行师范性的具体的优势、劣势的度量.通过设定公共因子可以解决传统方法中单一评价的弊端, 其能清晰地揭示师范生在师范性方面的优劣度, 对促进师范生的师范素质能力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师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的学生, 4年学习的部分课程可以分为6类, 分别体现学生的不同素质品质.主要有体现计算机能力的课程:程序设计语言 (VFP) 、计算机基础、数学软件;体能课程:体育、军训;语言类课程:大学英语;品德修养课程:中国近代史、德育;数学专业基础课程: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师范素质课程: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这6类课程分别体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素养.

2.1 数据采集

以苏州科技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2007级1班学生的15门考试课成绩.班上共有30 名同学, 将这30名同学作为总体, 把15科考试课:程序设计语言 (VFP) 、计算机基础、数学软件、体育、军训、大学英语、中国近代史、德育、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作为变量, 见表1, 分别用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5来表示, 用xij表示第i个同学在第j门课上的分数, 其中大学英语是4个学期的平均分, 数学分析是3个学期的平均分, 高等代数是两个学期的平均分, 则x= (xij) 30×15这样就得到了一个30×15的原始数据矩阵, 见表2.

3 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构建

主成分分析模型是通过样本相关矩阵内部依赖关系的研究, 将多个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综合指标以简化分析系统, 并最终对各评价样本点实行定量化评价.

设由各专业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分构成的数据矩阵为

X=[x11x12x1px21x22x2pxn1xn2xnp]n×p

对其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R, 用雅可比方法求特征方程的p个非负特征值λ1≥λ2≥…≥λp≥0, 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相应的特征向量为:

C (i) = (C1 (i) , C2 (i) , …, Cp (i) ) , i=1, 2, …, p.

于是得到p个新因子为

z1=C1 (1) x˜1+C2 (1) x˜2++Cp (1) x˜p, z2=C1 (2) x˜1+C2 (2) x˜2++Cp (2) x˜p, zp=C1 (p) x˜1+C2 (p) x˜2++Cp (p) x˜p,

式中, x˜ixi的中心化或标准化变换, 新因子z1, z2, …, zp之间相互正交, 并且它们的方差是递减的, 每个新因子中各变量的系数反映了各变量对新因子作用的大小.第i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

αi=λi/i=1pλi,

其大小反映了第i个因子保留原信息的多少, 衡量第i个因子的重要性.选择前m个 (m<p) 新因子, 使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某一标准, 如使α=i=1mαi0.80, 这样前m个新因子基本上保留了原来信息.

最后计算总得分值, 每一个学生得分总值可由下式计算:

Fi=j=1mdjfij.

式中fij为第i个学生的第j个因子得分, dj为第j个因子贡献率, 作为权重.由总得分排序进行评价.

4 主成分分析模型评价结果

笔者对表2资料利用Matlab 6.5实现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这样, 前6个主成分为:

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06%, 如果按80%以上的信息量选取新因子, 则可以选取前6个新因子.第一新因子Z1包含的信息量最大为46.19%, 它的主要代表变量为X1 (程序设计语言 (VFP) ) , X10 (数学分析) , X11 (高等代数) , X12 (常微分方程)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421, 0.3485, 0.3373, 0.3344, 反映了这4个变量与学生排名密切相关;第二新因子Z2包含的信息量次之为11.07%, 它的主要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6 (大学英语) , X13 (数学教学论) , X14 (教学原理与设计) , X15 (学习心理学)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078, 0.3040, 0.3171, 0.4025, 0.5540;第三新因子Z3包含的信息量为7.49%, 代表变量为X1 (程序设计语言 (VFP) ) , X3 (数学软件) , X5 (军训) , X7 (中国近代史)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1357, 0.4022, 0.3489, 0.6315, 第四新因子Z4包含的信息量为7.13%, 代表变量为X5 (军训) , X7 (中国近代史) , X9 (解析几何)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5263, 0.4090, 0.3898;第五新因子Z5包含的信息量为6.13%, 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4 (体育) , X7 (中国近代史) , X15 (学习心理学) ,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889, 0.3972, 0.4400, 0.4929;第六新因子Z6包含的信息量为6.05%, 代表变量为X2 (计算机基础) , X8 (德育) , X13 (数学教学论) , X14 (教学原理与设计) 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5400, 0.3623, 0.5249, 0.3607.这些代表变量反映了各自对该新因子作用的大小, 它们是学生各项素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根据6个新因子的不同得分, 可以得到各自的排序, 结果见表4.

根据前6个主成分得分, 用其贡献率加权, 即

F=46.19%f1+11.07%f2+7.49%f3+7.13%f4+6.13f5+6.05f6,

得30个学生各自的总得分, 根据总得分排序, 结果见表5.

5 结论

1) 影响学生综合得分的主要影响因子有6个方面:第一新因子f1包含的信息量最大为46.19%, 它的主要包含的课程程序设计语言 (VFP)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常微分方程, 表示这4门课程与学生排名密切相关;第二新因子f2包含的信息量次之为11.07%, 它的主要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数学教学论、教学原理与设计、学习心理学;第三新因子f3包含的信息量为7.49%, 代表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 (VFP) 、数学软件、军训、中国近代史;第四新因子f4包含的信息量为7.13%, 代表课程为军训、中国近代史、解析几何;第五新因子f5包含的信息量为6.13%, 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体育、中国近代史、学习心理学;第六新因子f6包含的信息量为6.05%, 代表课程为计算机基础、德育、数学教学论, 教学原理与设计.

2) 从表4中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在师范专业素质方面的学习情况, 主要依据是第二个新因子, 次要依据是第五、六新因子, 它们主要反映的都是师范性相关的课程, 这是考察师范专业学生的关键.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师范性知识掌握的情况.如10 号同学, 综合排名是第29名, 但是他在f2因子的排序是第一, 第五、六新因子的排序分别是3和18, 说明他在师范素质方面很突出.最有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数学老师.又如30号同学, 综合排名均是第9名, 但是, 他f2排序却在第30, 说明这个学生师范专业素质方面比较差, 作为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数学老师, 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师范专业素质的学习.

3) 从表5中可以看出, 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后, 得到的综合得分排名与按平均分排名基本相符, 但也有一定的差距.例如5号同学, 他的总分排名是第20, 而他的综合排名是第22, 原因是他在第五新因子f5 上的得分较高, 说明他在非数学专业课程方面比较强, 他在第一主因子f1 上的得分较低, 说明他在数学专业课程方面比较弱, 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而24号同学, 他的总分排名是第21, 而他的综合排名是第17, 原因是他在第二主因子F2 以及F5 、F6上的得分均较低, 说明他在师范专业课程方面得学习比较差.由此可以看到, 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排名不但给出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 而且指出了好, 好在哪些方面, 差又差在哪些方面.

摘要:本文运用Matlab软件, 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师范性评价模型.抽取了某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师范) 2007级30名学生部分期末成绩原始数据, 根据综合得分给出了科学的排名, 对学生在学科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说明, 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师范专业方面的素质特征.

关键词:师范性,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名,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张明志.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价值体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2]杨宇音, 等.因子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排名中的应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4 (1) :9-13.

[3]程毛林.Matlab软件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8, 27 (2) :279-284.

[4]陈桂明, 等.Matlab数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大学师范专业语文教学模式探讨 篇11

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文师范专业下的中文类课程和师范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存在着彼此独立的现象。即是说,像教授各种文学史类课程的教师只是专注于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讲解,而教授“现代语文教学论”等师范性课程的教师又仅仅是给学生讲述一些教育理论和师范教学技能,这样的脱节将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综合师范素养的构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讲授“现代语文教学论”时凸显人文素养的观照。比如在讲解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时,应该结合具体的文本(某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者戏剧)给予学生一个示范性的详细讲解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观摩学习如何带领中学生去进入一个文本,进而一步步地领悟文本背后的意义;而且,在这种师范技能训练的学习中,又通过教师充满人文关怀的讲解而获得文化素养的强化和提升。因此,教育教学理论与技巧的讲授和人文素养的观照的紧密结合,是“现代语文教学论”等师范类课程切实凸显其“师范性”,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性师范素养的关键所在。

2、语文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须体现“师范性”。比如在讲授文学史、语言学、文字学之类的中文专业基础课时,教学内容应包含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和语言文字类的汉语基础知识。如此一来,师范生在日常学习中得以不断熟悉和强化对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另外,教授语文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仅注重理论上的讲授,而应适当增加实践性的内容,使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例如“基础写作”这门课应适度削减对于“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写作课的性质与目的”之类的缺乏针对性的理论讲解,而是着重就如何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进行相应的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

3、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学中文师范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专注于仅传授给学生一些中文专业基础知识,而在相当程度上偏离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个目标定位。因此,要想卓有成效地构建大学语文师范生的综合师范素养,势必需要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相结合。

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而诞生的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的课程理念渗透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除了给学生传授一些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带领学生认真研读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了并领悟其中蕴含的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把握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以及对于从事该理念之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素养的要求。

4、教学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结合。要实现教学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结合,这势必需要从中文师范生的年龄构成、心理状况、感知经验、文化背景等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一个合适的综合师范技能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分阶段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之中提升其师范素养。例如在教学内容上:

第一阶段培养中文师范生的包括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在内的教姿教态等师范素质中的“硬件”;口头表达是中文师范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素养,满腹诗书也需要通过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良好的教态和体态势必涉及着装打扮的问题,大方得体且具亲和力的发型和穿戴将更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阶段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师范素质中的“软件”。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如何深入分析课文,使学生从字里行间领略文章的魅力,这势必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学鉴赏能力。只有软硬件相结合,才能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

因此,新课标下的大学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实现“现代语文教学论”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课程相结合、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相结合、教学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相结合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中文师范生。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 篇12

西部大开发为甘肃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甘肃能否在有利的大环境下、政策宽松的状况下抓住机遇, 实现自身的经济腾飞, 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留住现有人才和引进外地人才, 其中本省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尤其重要。目前, 甘肃省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差距仍然很大, 而且地域、行业分布不合理, 流失严重。本文中人才指的是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 人才的有效供给是指本年度内已经就业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本省毕业生人数。今后的一段时期是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 科学预测人才资源的需求、供给和结构对于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开发人才资源, 促进经济的发展, 实现甘肃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人才供给预测的方法有很多, 有很多方法需要具有较多的已知数据支持, 并且要求数据变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而甘肃省非师范类人才供给量的变化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用诸如线性方法等计算的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较大, 而用灰色预测模型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并且不需要过多的样本数据, 这样在统计数据较少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地对人才供给总量进行预测。本文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模型对甘肃省非师范类人才的有效供给做出预测。

2 灰色预测建模原理

灰色理论模型主要是对系统中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发展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控制。数据处理不去寻找其统计规律和概率分布, 而是对原始数据做一定处理后, 使其成为有规律的时间序列数据, 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其实质是将无规律的原始数据进行累加生成, 得到规律性较强的生成数列再建立模型。由此模型得到的数据通过累加生成的逆运算———累减生成得到还原模型。将还原模型作为预测模型。灰色预测具有要求样本数据少, 原理简单, 运算方便, 预测精度高, 可检验等优点。灰色理论用于预测分析数据序列较短且具有明显上升趋势时预测精度较高, 因此灰色预测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可用灰色模型建立人才系统的预测模型。目前最常用的为GM (1, 1) 模型。

构建模型如下:

(1) 设研究对象的一组原始数据:

对以上数据进行一次累加, 得到1-AGO序列:

(2) 对原始数据处理后, 建模前需要对数列x (0) 进行准光滑比检验, 对数列x (1) 进行准指数规律检验。根据

如果对于r (k) <0.5 (k>3) , 那么数列x (0) 满足准光滑条件。根据

如果对k有σ (1) (k) ∈[1, b], d=b-1≤0.5 (k>3) , 那么数列x (1) 满足准指数规律, 可以用x (1) 建立GM (1, 1) 模型, 否则需要继续累加。

(3) 对序列x (1) , 可以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的白化型微分方程:

根据最小二乘法求解a、u, 可以得到灰色预测模型:

还原, 可得到

方程 (1) 和 (2) 即为GM (1, 1) 模型进行灰色预测的基本公式。

(4) 对灰色模型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

残差检验:通过计算残差和相对误差, 检验判断误差变动是否稳定, 判断模型的拟合度。残差:

其中, 是根据GM (1, 1) 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数据。相对误差:

如果D (k) <5%, 则该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

后验差检验:使用C, P检验, 根据计算所得的C和P值可确定模型的精度 (见表1) 。

若所有其中S1是原始数据x (0) 的标准差, 即P=1, 则模型是可靠的, 精度为1级, 可直接用于人才预测。

一般情况, 如果残差和后验差都能检验通过, 则可以用所建模型进行预测。否则, 需要进行残差修正, 以提高模型的精度。

3 甘肃省非师范类人才需求预测

3.1 构建模型

本文收集了2006-2009年甘肃省非师范类人才有效供给的数据, 见表2。

数据来源:2009年甘肃统计年鉴

应用灰色理论, 建立GM (1, 1) 模型:

计算累加生成数列:

对原始序列x (0) 进行准光滑检验:r (3) ≈0.634 8, r (4) ≈0.495 3, 当k>3时, r (k) <0.5, 所以准光滑条件成立。检验累加生成序列x (1) 是否有准指数规律:s (3) ≈1.634 8, s (4) ≈1.495 3, 当k>3时s (k) ∈[1, 1.5], d=s (k) -1≤0.5, 满足指数规律。通过准光滑检验和准指数规律检验, 可以建立GM (1, 1) 模型。

计算得到:a=-0.200 130 7, u=28 087.425 62, 将a、u代入微分方程可得预测模型:

根据灰色预测方法, a为发展系数, 反映预测的发展态势, u为灰色作用量, 反映数据变化的关系。当-a<0.3时, GM (1, 1) 模型可用于中长期预测;当0.3<-a<0.5时, GM (1, 1) 模型可用于短期预测, 中长期预测慎用;当0.5<-a<1时, 应采用GM (1, 1) 改进模型, 包括GM (1, 1) 残差修正模型;当-a>1时, 不宜采用GM (1, 1) 模型, 可以考虑其他预测模型。本模型中, -a=0.200 130 7<0.3, 故其预测是稳定的, 利用模型对2006-2009年数据进行预测, 并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 所得结果见表3。

3.2 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

3.2.1 残差检验

残差:其中是根据GM (1, 1) 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数据。相对误差:该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

3.2.2 后验差检验

通过数据, 可得到:

原始序列x (0) 方差:S12=89 134 435

残差序列ε (k) 方差:S22=857 346.

后验差比值:

小误差频率:0.674 5S1=60 121 176.41;有即精度为1级, 故可直接用于人才预测。经过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 可见该模型具有非常优异的精度, 利用此模型可以对甘肃省非师范人才类人才未来4年的有效供给总量进行预测 (见表4) 。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灰色预测方法是经济预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它不直接采用原始数据建模, 而是将原始的、无规律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变得有规律, 然后利用生成后的数据列来分析建模。这正是灰色理论方法的特点之一, 结果证明, 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模型引入非师范类人才有效供给的预测, 所需要的原始数据不多, 尤其对历史数据个数较少的情况, 容易采集, 且具有预测精度较高、模型可检验、参数的计算方法较简单等特点, 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人才预测方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未来几年是甘肃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非师范类人才来支援甘肃的建设。为了实现甘肃省的繁荣发展, 甘肃省应该重视本省人才的供给, 尤其是非师范类人才的培养。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计划地培养各类专业新人。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对非师范类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本省人才的供给。要在近几年逐步改善甘肃人才需求的紧张局面, 本省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固然重要, 用好现有人才、留住现有人才、从外省引进人才也是极其有效的途径。

如何用好现有人才、留住现有人才、从外省引进人才, 建议政策如下:

首先, 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 这是关键所在。善于用事业来吸引和凝聚人才, 为各种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 激励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 切实把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纳入党委和政府的最高决策, 抓紧人才培养及引进并重视关心现有人才, 做到合理配备使用,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 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 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能量。甘肃人才总量不足, 但比总量不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从盘活现有人才开始, 通过多种方式, 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一是制定好政策, 营造一个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二是建设甘肃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三是实行甘肃人才的二次开发, 对一些急缺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采取返聘或延长退休年龄进行再开发,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余热。

第三, 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实施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培养引进急需人才。目前甘肃最急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15类: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新材料与新能源人才、医疗保健人才、旅游人才、咨询与策划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教育人才。对于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是甘肃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的重点。促进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 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引导人才向企业和乡镇基层转移, 对下到企业和乡镇基层的人员实施较高的基层补贴, 对有突出贡献者在评聘职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以及家属子女就业读书等方面予以适当的照顾, 以弥补企业、乡镇基层人才的严重不足;二是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 推行事业单位全员合同聘用管理制度, 改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结构, 合理布局人才的行业分布结构;三要制定符合省情的引才引智优惠政策, 解决人才引进中涉及的工资、住房等生活、工作环境问题, 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

第四, 变被动为主动, 在实施人才战略中处理好七大关系:一是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的关系;二是科学研究人才与市场化人才的关系;三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四是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五是所有与所用的关系;六是使用与培养的关系;七是待遇与制度的关系。

最后, 在制定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时, 应体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突出吸引政策的实效性, 以多元化吸引人才的策略, 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到甘肃来, 促进甘肃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峰, 党耀国, 方志耕, 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第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闵惜琳.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的人才需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5 (6) :72-74.

[3]江瑜, 周志英.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金融业人才需求预测[J].企业经济, 2009 (1) :56-58.

[4]徐荣, 曹安照.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科技人才需求预测[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 :71-74.

上一篇:推进原理下一篇:新疆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