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非师范(共11篇)
历史非师范 篇1
摘要: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厌学历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探求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是提高幼儿师范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造成学生厌学历史的主要原因是, 有些教师的亲和力不强, 教学艺术水平有待提高, 有些《历史》教科书的质量不高。
关键词:幼儿师范,历史,中职历史,厌学
一、引言
要破解幼儿师范学生厌学历史的难题,就要从影响幼师学生学习历史的因素入手。影响幼师学生学习历史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材、学生。我们可以用座谈、问卷、聊天、走访等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获取来自一线的原始数据,再用计算机上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得出能够直接使用的基本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归纳、概括,弄清幼儿师范学生厌学历史的真实原因。
二、调查
要分析问题,必须先掌握问题出现的现实情况,然后,才能够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下面我们先对学生厌学历史的因素进行调查。
1. 对教师的调研
教师能不能胜任幼儿师范的历史课教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他的学历。关于教师的学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明确的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第11条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一) 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 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 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 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五)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六) 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幼儿师范属于中等职业教育。按照文件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具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幼儿师范历史教师的学历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不是合格的幼儿师范历史教师,难以胜任幼儿师范历史课的教学。因此,研究幼儿师范的历史教学,不能不研究教师的学历。
笔者使用网络调研的方法,在全国随机抽取10所有幼儿师范班的中等职业学校,了解幼儿师范班历史课教师的学历情况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幼儿师范学校的历史课教师,大部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要求。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4%,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8.6%,专科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中专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7%,其他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8%。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1%。这就是说,从大的方面看,幼儿师范历史课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学历达标的教师。
学历只是说明教师的知识面已经覆盖了幼儿师范历史课的内容,具有了从事幼儿师范历史课教学的理论知识,并不是说这些教师一定能够胜任幼儿师范的历史课教学。因为,教学历史课,不仅仅需要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能力。虽然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研究幼儿师范历史课的教师,还要研究他们的教学能力。为了弄清楚幼儿师范历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选择一所幼儿师范学校,通过教室的监控设备听每个历史课教师的教学课,从语言的幽默程度、煽情的力度、教科书的灵活使用程度、师生的亲和力、学生的注意程度作出评价。每个项目均分1、2、3等。结果如表2:
按照1级兑换100分,2级兑换67分,3级兑换33分的方法换算,得到表3ㄢ
从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教师教学的幽默程度和灵活运用教科书的程度还可以,但是煽情力度和亲和力不够。
2. 对教科书的调研
教师教学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课程标准,一个是教科书。课程标准,不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出版社出版教科书的依据。好的教科书是和课程标准相对应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吃透了教科书的同时,也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科书的质量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极大,不能不予以重视。
幼儿师范的历史教材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200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幼儿师范都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师范历史教材;第二个历史时期为2000—2006年,中等师范退出历史舞台,幼儿师范应运而生,大量中等师范的改制催生了幼儿师范历史教科书。在这期间,全国大部分幼儿师范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历史教科书。这部教科书,是中等师范历史教科书的翻版,仅仅是在中等师范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上,删减了一些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2006年后,受中小学教材改革的影响,幼儿师范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改革浪潮。一些单位或部门,纷纷招兵买马,组织人力成立“幼儿师范学校历史教材编撰委员会”,联系出版社出版幼儿师范教科书。有些出版社也借教材改革这一东风,到各幼儿师范游说,争取出版幼儿师范的教科书。各种版本幼儿师范历史教科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其质量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人民教育出版社统治全国幼儿师范历史教科书的局面被打破,各出版幼儿师范历史教科书的出版社,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夺得到一席之地。幼儿师范统一使用历史教科书的现象就此结束。各个幼儿师范使用历史教科书的情况比较混乱,有的使用郑州大学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的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的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还有使用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的征订依据,并不是教科书的质量,而是来自出版社的人际攻势和出版社给学校的名誉和经济回扣。哪个出版社的攻势强劲,学校就征订谁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哪个出版社给学校的回扣大,学校就采用谁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哪个出版社给学校的名誉高,学校就使用谁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些学校的老师为了争得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条件,也组织本校的同事或者自己的同学好友,编写所谓的《历史》教科书。调查发现:学校领导或者教师被任命为某历史教科书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辑的幼儿师范,皆使用该教科书。学校教职工不参与某种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工作,这所学校一般不使用该历史教科书。因为学校选择《历史》教科书的依据,不是教科书的质量。因此,难以得到高质量的教科书。
我们到一些幼儿师范学校走访时,从学生手中借阅了一些《历史》教科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教科书的版面设计不如中等师范《历史》教科书,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佳,没有吸引力。内容和中等师范的《历史》大同小异,但语言没有普通师范《历史》简练。有些教科书,错字、白字、马蹩腿句子随处可见。尤其是典型案例的选择,有的教科书为了避免与以前的教科书和其他教科书一样,自己选择了一些历史事件,其典型性和可读性都不及普通师范的《历史》。
3. 对学生的调研
从理论上讲,幼儿师范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历史知识匮乏,学习历史的能力低下。2009—2011年,我们曾经对某所幼儿师范的新生组成做了调查,最高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如表4:
统计的结果表明,幼儿师范学生的主流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生,非主流的是小学毕业生、打工回流人员和其他人。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幼儿师范历史课基础的,应该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初中历史课是幼儿师范历史课的基础,那些没有读过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学习幼儿师范的历史课,当然会困难一些。
实际情况与理论推理之间,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并非一定保持一致。有时候,理论推理与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距。我们走访了一些学生,他们大都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我们也走访了一些教师,他们对学生的学习并不满意。有的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历史课没有意思,有的学生认为开设历史课没有意义,有的觉得学习历史课没有舞蹈课好玩。有的教师反映学生不可雕琢,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玩性大,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素质低等。
2011年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我们在学校随机抽出10位历史课不及格的学生,了解他们学习主课的情况,其结果如表5:
从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历史课不及格,其他学科不一定不及格,可能及格,可能不及格,大多数学科是及格的,而且有的学生有些科目的成绩还是相当好的。其中,文化基础课不及格的比例比较大,实践性课的及格的比例比较大。
三、分析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太好。但是大部分学生是初中和高中毕业,已经经历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幼儿师范历史课的学习基础。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她们的历史课程学习成绩不佳,但是并非所有学科成绩都不好。由此看出: (1) 历史课不及格的学生并不一定是笨蛋。如果真正的笨蛋,那么是不可能学好其他学科的。 (2) 他们有能力学好历史课。 (3) 她们具有学好历史课的品质。学生厌恶历史课的教学,其原因不全在于学生。
幼儿师范学校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不是因为其质量高而被选用,而是出版社与学校某些人的关系存在,而被选用的。这就难以保证教科书的质量。一般说来,质量低次教科书的出版社,知道自己的货不硬,要赢得市场,必须努力公关。在强大的人情攻势下,低次历史课本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幼儿师范教育市场。质量不高的历史教科书,学生想起来就心烦,更不用说学习了。所以,可以说低次的历史教科书是造成学生厌学历史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与教师的关系密切。幼儿师范的学生,大多数在17岁左右,世界观没有形成,往往不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其兴趣和爱好,很大程度取决于引导她们学习的教师。人都有爱屋及乌的心理,老师的亲和力强,学生就会主动与老师接近。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喜欢老师所教学的内容。他们喜欢历史课教师,就会喜欢历史课。老师说话幽默,能够使人开心,当然,学生就喜欢听他说话,喜欢他讲历史。从前期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在这些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可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职业道德水平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历史课的重要因素。
历史非师范 篇2
201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含特岗教师)复试方案和名单
为做好2013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含特岗教师)复试工作,谨按学校有关文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特制订本方案。
一、复试时间
资格审查:2013年2月21日8:30—11:30
专业面试:2013年2月21日下午2:30
专业笔试:2013年2月21日晚上7:30
二、复试地点
资格审查:石牌校区研究生院楼303会议室;要求考生带招生简章中所列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同时现金缴纳复试费110元,并领取收据。
专业复试:请到石牌校区文科楼430室进行专业课面试和笔试;要求考生带缴费收据、身份证、准考证和个人科研业绩材料原件与复印件。
三、复试原则及复试名单
1.复试分数线: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80,英语45,联考总分140,所有考生均须同时达到单科和总分线方能参加复试。
2.所有上线考生均须参加复试且合格方能录取,复试总分100分,60分合格,不合格不予录取。
3.考生总成绩=联考总成绩÷3×60%+专业面试成绩×40%,将考生总成绩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并参考考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确定拟录取名单。特岗教师按复试总成绩(不含专业基础课)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并参考考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确定拟录取名单。
4.复试期间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考试违纪、替考、身体及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不符合录取要求的,一律不予录取。
5.复试名单:
教育硕士:占洁发、张亚龙、朱亚名、杨平、李晨华、梁雅怡、廖意文、林凤霞、星仲尧、陈日安、陈佳颖、张学兵、李莲玉、冯显中
特岗教师:杨海珍、吉训道
四、复试方案
1.专业课笔试
考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
参考书目: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专业课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该成绩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不合格不予录取。
2.专业面试
①政治理论素养:由复试组专家向考生提出有关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要求考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该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计,考核分数不纳入复试总分;不合格不予录取。
②专业面试,100分。其中:教学、科研业绩评定,20分,由复试组专家审查考生的各种教学科研成果或奖项等进行综合评定,查原件留复印件;说课10分钟,40分;专业知识和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40分。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非师范 篇3
关键词:历史小故事 提升 授课能力
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教师的教学威信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单单是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把自己所准备好的授课内容很好地表述出来,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个人学习进步、发展的能力。对于初上讲台的在校师范生来说,高超的授课能力、授课艺术是学生进取的重大方向之一。
一、这些年都在参与本系师范生的试讲指导,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历史课的试讲中存在着条理不够分明,讲述不够完整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一)讲述条理不够分明
初中的历史课本里的内容大多为一些历史知识要点,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框架,这对在校的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是要准备好一个教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历史第六课洋务运动,它只有两个框题:自强与求富、洋务运动的评价;再如第七课戊戌变法也是两个框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师范生在准备教案时得事先理清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事件与事件之间是该如何衔接的。准备阶段没理顺,讲述自然条理不分明,而且也不能把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呈现给自己所教的学生。由于理不顺课本上的内容,试讲起来心里没底,再加上紧张等等因素,讲述时条理不够分明,试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二)讲述不够完整
历史事件的讲述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讲述完整,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讲述清楚,以使学生有个全面的概念,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试讲阶段的部分师范生在讲述过程中只看到课本里的内容,没有经过精心梳理,在讲述里很难把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讲述完整。有些师范生在介绍背景时耗时太长,而到了事件的经过确是一句话带过;有些师范生没有介绍背景,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觉得很不顺利,连自己说什么都搞不清楚等等,这些讲述不完整的表现都影响到试讲的效果。
(三)自信心不足
师范生在试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讲过的内容而且不必要再进行讲述的时候,还在进行讲述,而且前后有不一致的现象,有些学生讲一个内容没讲完,就连说要重新来,有些站在讲台上停顿两分钟左右没出声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自信心的不足与其备课不够充分、基础知识不牢固、个人表述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与学生训练不够多也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让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在以后的实习及进入教育教学工作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小故事的特点
历史小故事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容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风俗等,它还贯穿古今,纵横世界,教师在授课过程恰当地运用它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高等也非常有益,
三、讲述历史小故事对于师范生知识的巩固、提高师范生试讲及实习的自信心、提升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授课技巧、提高其教材处理能力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知识的巩固
一个师范生最基本的技能首先是专业知识的扎实,通过讲述历史小故事,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一个人的学习要想得到巩固,就得如教育家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学生首先要选择题材,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适合于教学的题材,在选择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对过去学习的知识的一个再梳理、再认识的过程。同时,历史故事的讲述要求运用历史语言语音要准确、科学、有历史韵味、精练、通俗,这使学生在选材过程中,都在学生思考考证的范围,这对以后学生试讲、实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巩固知识是有益的。
(二)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自信心的提高
历史小故事,由于较短小,师范生在讲述的过程中,相对于一节课来说是较容易应付的,这对于师范生自信心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经过长期的指导实践,较多的师范生在实习前的试讲练习过程中,大多都了解历史小故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的重要,所以学生在试讲过程,都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范生在试讲前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的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试讲前对历史小故事的讲述得心应手,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上得好课的自信心,并提高其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自信心。
(三)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师范生讲述技巧的培养提高
历史小故事,具备叙事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对故事的讲述可以以常用的方式,如顺叙、倒述、插叙等进行,也可以选择平叙、补叙、追叙、分叙、合叙等等方式进行,方式方法的选择,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一次检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思考自己的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仪表仪态得当与否,这些都是要学生考虑的。另外,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推敲、评价等对学生讲述技巧的培养及提高都非常有益。
(四)讲述历史小故事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材处理能力,为其试讲阶段写教案有益。
师范生在进行历史小故事的讲述训练过程中,选择题材、选择讲述方式方法、故事的编写都使学生在开支脑筋思考:选择什么题材,哪些题材是自己较熟悉的,哪些是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哪些较适合自己讲述,哪些自己讲述得不是很好,哪些方法方式最适合自己,编写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史实,要把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哪些同学讲得较好,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自己的长处短处都有哪些,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应该用什么词句进行过度等等。师范生对以上内容的思考、实践,实际上是对其以后准备试讲阶段的编写教案程序进行了“预演”。有了相关的“预演”,对学生以后写教案,处理教材等等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师范生开展讲述历史小故事的活动,应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开展师范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的组织
(一)历史小故事选择的指导
开展师范生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故事,最好是与学生实习期间所授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我系学生实习时间大多数是在国庆后,实习学校初中一年级历史课的授课内容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所选择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与春秋战国相关的一些故事,如一鼓作气、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三令五申、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要求故事的篇幅简短、真实,并对故事情节进行高度浓缩。如果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过于冗长,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挫,而且在试讲及实习授课过程中就会发生喧宾夺主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
(二)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的方式进行。
开展讲述历史小故事提高授课能力的活动可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每一小组成员以三至四名为宜,每组的成员设一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选择故事题材、撰写讲述稿、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等。各小组的活动开展可进行评比,或个人自行练习,当然最好是以系部组织比赛或以其它的评比形式开展,或者把它做为教学法课程的一个考核内容为最佳。
(三)讲述的要求
讲述历史小故事要有一定的要求,使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章”可循。首先是要求声音要洪亮;其次是语言是否流畅,语速掌握是否得当;第三是看情节处理是否得当;第四是仪态是否大方得体,表情、手势等语言是否把握得宜;第五是要求时间的掌握是否恰当。根据这些要求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比、总结,对学生授课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有益的。
(四)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的此项活动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总结有必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第一是要求学生每个人完成一份自我总结,这一层次要求是以个人的感悟为主进行,并以作业的形式上交;第二是在小组进行总结,这一层次要求以组员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缺点进行总结反思,并拟定整改措施;第三是进行班级总结,这一层次要求以各组的总结为基础进行一个全局的概括總结,以让全班的学生对所组织的活动有个较全面的了解,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系部、班级对表现优异、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那些表现不是很出色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帮扶促进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歌德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通过学生举一反三的练习,通过学生的反思总结学习,在校的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授课技巧终将会得到的提高,学生在“打造”自己的同时,也使得学校更有实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师范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朱小蔓主编.中国教师新百科[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历史非师范 篇4
1888年, 在康有为等维新核心的不断努力下, 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 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它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生存危机的情况下, 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奋发图强寻求变革的最初尝试。在短短103天的百日维新过程中, 光绪帝先后颁布了100多道谕旨, 几乎包含国民政治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文化方面最重要的改革措施是彻底废除科举制, 参照国外模式建立新式学堂取代传统的书院与私塾, 不但在北京建立京师大学堂, 还要在全国各省设立高等和初等学堂。当时, 湖北工艺学堂,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京师大学堂, 两广大学堂, 越秀书院等校顺应形势开设了“图画”课程, 此时开设的“图画”课程, 相较于洋务运动时期例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设立操炮学堂开设的绘图课相比更重了一层“艺”的因素, 表明“图画”在传统的思想价值领域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 西画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向学校教育的方向转移与靠拢。 (1) 因此可以说, 维新变法为后来图画手工专门科的创办提供了社会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二、两江师范学堂创立的前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1. 壬寅学制
1902年1月, 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 清廷让他制定各主要学制章程, 因为在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 史称“壬寅学制”。此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校教育制度, 他将整个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 其中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 (大学预科) 、大学堂 (大学本科) 、大学院 (研究生院) 三级。大学堂也称大学专门分科, “科”即相当于后来的学院的概念, “科”下有“目”或“门”, 相当于当代意义上说的“系”。壬寅学制规定大学分科共设7科35目, 其中对设立图画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安排。
2. 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中规定给予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之特殊待遇, 造成当时的新式学堂越办越多, 在1904年中国新式学堂总数猛增到至少4222所, 入学人数至少达到92169人。鉴于一下冒出如此多的所谓新式学堂, 很自然地会存在管理不规范、各地方势力各行其是、当地教学人员思想方式跟不上等现象, 学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因此清政府觉得有必要再制定一个更新更翔实的标准进行规范, 于1903年农历闰五月初三日废止“壬寅学制”并以当时日本的学制为蓝本于1904年1月颁布了“癸卯学制”。此学制把大学分科成经、文、医、农、工、商、格致和政法八科, 虽然没有把美术或艺术专门列为一科, 但图画因为是实用之技能而被采纳为主要的学习课程并且对图画课的教学内容、主旨、方法甚至教学时间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可以说, “癸卯学制”以法律的方式确立了美术教育尤其是西画传授在当时中国的地位。
三、两江师范学堂的兴办和图画手工科的创立
1. 两江师范的兴办
如前所述, 清政府将各地大小书院改为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的出现而造成各门类教师奇缺。因此, 首先兴办师范教育培养本土教育家又成了当务之急。
事实上1901年清政府下旨各省书院改为学堂的时候, 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已意识到要首先从兴办师范学堂入手。他先后邀请缪筱珊、罗振玉、李瑞清、张骞等名流参与讨论筹划并于1902年5月上奏《筹办学堂折》, 请求在两江总督督署南京开办师范学堂以解决日后各级各类学校师资问题。然而同年刘坤一病故。张之洞接任他的职务后更为积极地筹办师范学堂。在他奏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正月初八日的《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中说:“查各国中小学堂教员, 咸取材于师范学堂, 是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尤为重要。” (2) 是年底, 他主持“于江宁省城北极阁前, 勘定地址, 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一所, 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学校虽在1903年3月开办, 但一开始校舍并没有建好, 张之洞提议暂借公所地方, 先行开办练习教员之法。同年3月, 派缪荃孙、徐乃昌、柳治微等赴日本考察教育两月之久。缪荃孙回国后, 主持学堂事务。6月19日学堂开学, 由中日教师先相互交换知识一年, 次年, 即1904年11月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年多的筹备而创建, 开始正式招生开学。缪荃孙被委任为三江总稽查, 徐乃昌1905年任三江总办, 柳诒徵则在1903年6月被录用为三江的教习。学堂设在明国子监 (现在的南京成贤街东南大学校园内) , 建筑规划由湖北师范学堂长胡钧参考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蓝图而定。主要为中学以上培养教育师资, 开设博物、历史、舆地、图画、手工、音乐等课程, 手工、图画为必修课, 总教习为日本人菊池谦二郎, 图画教师为亘理宽之助, 手工教师为杉田稔。
值得一提的是, 姜丹书先生对此校的师范等级做过详细的解释:“我国最初的师范教育制度分两级, 一曰优级 (入民国改称高等师范) , 一曰初级。优级师范是培养中等以上学校师资的场所, 初级师范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场所。有些地方两级合办在一个学校, 例如江苏两级师范学堂 (在苏州) 及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在杭州) , ……而这个三江师范学堂, 是单纯的优级师范, 不附带初级, 故校名上不加标明。”并且还详细解释了为何一开始名字叫三江师范, 而后改成两江。“因为此校的学区, 是以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为范围的。其实, 两江二字, 已是包括了三省。原来在科举时代, 安徽与江苏两省合在南京一个贡院内举行乡试, 称为江南乡试, 所以江南这个名称, 是包括江苏、安徽两省而言的, 江南和江西乃是两江, 也就包括了这三个省。故两江总督直接管辖这三省, 安徽、江西两省的巡抚, 都受这一个总督节制, 换句话说, 这个学堂也就是两江总督职权下的一个教育事业, 则称两江师范是合乎逻辑的。” (3) 虽然姜先生描述了师范学堂的名称由来, 但同时我们可以从他的描述中感受到当时三江师范学堂的地位之高。此校是我国师范教育的鼻祖, 更是艺术师范的肇端。因为这一时期的“图画”普及教育开始蔓延而转向师范学堂。
2. 图画手工科的创立
1905年该校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 任命李瑞清为“师范传习所总办”, 并委任他做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校长) 。李瑞清上任后立即在全国率先按“癸卯学制”要求学堂设置“图画手工”的课程内容, 将“图画手工课”设置为各学科的必修科目之一, 这一举动因身为“优级”的学堂层次和高度而客观上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开端。
当时, 该校自然科学课程如生物、物理、化学等科目全由日本教习担任, 图画手工课也大多由日籍教师担任, 在李瑞清刚刚担任校监督时对所聘的有些日籍教师不满意, 后来他亲自赴日本做教育考察, 选聘教师, 访得几位日本著名的教育家, 所以后来聘请的日本教师都非常优异。预科的图画课教师先是日本人亘里宽之助, 后是盐见竟。西画课主要由盐见竟担任, 用器画课由盐见竟、亘理宽之助担任;手工课的教师为一户清方和杉田稔。而中国画教习, 则由李瑞清的好友曾熙推荐的著名书画家萧俊贤担任。此时, 虽然图画手工课程已为学校中各学科的必修课程, 但学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图画手工科。因为“癸卯学制”所规定的关于优级师范的分科中并无图画手工这一科, 学校是无权违章擅自改动的。但是本身作为晚清书画家的李瑞清爱好美术, 并一向重视艺术教育, 他曾亲自前往日本考察, 得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就有“图画手工”一科, 他也主张学习兴办。于是他“咨询校中诸外国教授, 汇集东西各国师范教育设科之成例, 竭言函应添设图画手工科的缘由, 拟定艺术专科之办法, 条陈学部, 奏准添设”。于光绪32年 (1906年) 在两江师范学堂里办起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的师范类的美术系科———“图画手工 (专修) 科”。姜丹书说到李瑞清此举为:连办甲、乙两班, 培养成我国艺术教育第一辈师资六十九人, 散播开来, 成为各地最早的艺术教育种子, 滋长蕃衍, 开花结果, 实有“树木树人”之功。若无他首先特别提倡, 开辟园地, 不知道要推迟到民国几年才可能有此科设施?
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首创对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起到的拓荒和奠基作用无疑有着重大意义。他所培养出的近代中国第一批本土美术教育家对中国日后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此往后, 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开始向西方的学院美术教育模式靠近。新式的师范学堂培养出第一批本土的美术教育者和留洋归来的学生共同成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变革的两支重要力量, 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我们可以从两江师范学堂的创立背景看出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不易;从李瑞清首开先河在两江师范创立图画手工科看出这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需要, 时间上的第一和层次上的“优级”让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位置显赫;从她培养出的这第一批美术教育家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希望, 他们自身既是伟大的画家, 又大多一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 兴办学校, 辛勤耕耘, 培养了大批的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家和杰出的画家, 影响直至现在。
本文搜集整理了一些可以查到资料的史实, 加以汇总、研究, 为我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的110周年华诞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
祝愿南京师范大学永葆青春的活力, 为社会、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①赵力, 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12, (第一版) :278.
②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
申报师范学校历史讲师述职报告 篇5
“>申报师范学校历史讲师述职报告2007-12-09 16:47:3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申报师范学校历史讲师述职报告申报师范学校历史讲师述职报告(2)我于1994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梅州师范学校担任历史教师,1995年11月被评定具备历史助理讲师职务任职资格并被学校聘任,至今已四年,各方面已符合申报历史讲师条件,现作述职报告如下,请组织审议。我一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政治思想觉悟高。我不断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时事,热爱集体。在工作中我也努力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学校,我努力做
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尽心尽力,服从领导,团结他人,有比较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与教研能力,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几年来,我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成绩显著,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赞扬,得到了各位同仁以及学校、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下面主要从班主任工作和教学教研工作两个方面阐述本人的任职情况。
一、班主任工作方面
我热爱班主任工作,至今已担任三年。96-97学担任94(1)班、97-98学以及98-99学担任96(11)班(进修班)的班主任工作。在任职期间,我能履行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职责,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教育,完成了学业。其中94(1)班被评为先进班,本人被评为表扬班主任;96(11)班也曾被
评为表扬班。
通过这三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做班主任也有一些心得体会,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一些经验与体会。
1、抓好德育工作
我一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纪律与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班风。除了班会课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外,课外还组织读报、收看中央电视台全国新闻联播,让学生们自觉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培养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班会课的教育也逐渐摆脱传统的说教、强制灌输的模式,而是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采取主题班会、讨论、讲座、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了教育,并且
他们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正所谓“一举多得”也。
除了重视班会课以外,我注意将德育工作纳入正常的制度建设中,根据中师《德育大纲》和《中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本班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班公约,将德育工作正规化、制度化、日常化。另外,组织学雷锋活动、法制讲座、郊外旅游、晚会、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纪律与安全、团结友爱等各方面的教育。
2、抓好班团干部队伍建设
班团干部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在班内的影响甚大。班团干部素质高,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班工作就能做好,良好的班风就能形成;反之,则影响恶劣,良好的班风就无法形成。因此对于班团干部队伍建设我一向非常重视。人选是一个关键,如何选出合适的干部来呢?我认为必须采取民主集中制 的原则。具体做法是班主任通过了解从学生中指定一定数量的候选人(比实际需要的干部人数稍多几个),实行差额选举,由学生进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记票。班团干部选出以后,班长人选的确定又是一个关键。班长必须是学习成绩中上,纪律性强,在班上威信较高,工作能力强且认真负责,能经常与班主任沟通的学生,不一定是票数最多的学生。其他干部也要认真地根据各人的特长来确定人选,不能按票数高低依次排列。这就是由学生实行民主选举,再由班主任进行集中安排职务,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对班团干部要特别严格要求,对他们的工作既要指导,又要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限制得太死。班团干部为班集体做的工作越多,他们的威信也就越高。对于犯错误的班团干部要严厉批评,甚至严肃处理。比如96(11)班,作为进修班,一开始作弊现象比较严重,班团干部也不例外,因作弊而撤销职务的班长
就有两人。正因为严肃处分了班团干部,绝不姑息纵容,后来,作弊现象明显减少。为了加强对班团干部的监督,我还加设了一个“纪检委员”的职务,纪检委员直接对班主任负责,专门检举揭发班团干部自身违反纪律、执政不公、弄虚作假等行为。比如94(1)班,我发现一个学生(非班团干部)对于班上的不良现象(特别是干部本身违纪现象)非常不满,并且勇于与之作斗争,于是我就让她当纪检委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在96(11)班,我却没有发现这种人才,因此我也就没有设置纪检委员了,而是让班长全权负责。因此,纪检委员一职非一般人能为,没有合适人选,干脆不设,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3、抓好班集体建设 一个班级的好坏,从班风
历史非师范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师范生 历史教改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3-01
学前教育专业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弘扬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培养民族精神,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和文化课的处境很难对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的充分实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历史教学长期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怎么改,如何改是当前摆在历史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历史课的思考和研究,希望能对今后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历史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必修课,它的具体特征呈现出来的是综合性的,所以教学方式也要呈现出综合性的特征。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从综合性入手,把历史课程真正的综合性体现出来。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历史课改研究。
一、教学上开展互动模式教学
师生互动的模式能很好地解决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的僵化学习,是将来文化课课改的一大趋势。互动模式教学具体操作可以分为小组讨论、主题辩论、个别演讲、师生互动等方式展开,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教育有诸多优势,分别是: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兴奋神经。如秦始皇的暴政、石崇的奢靡、万历的怠政等,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和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拉近学生和历史课的距离,尤其对大多数是女生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讲更是如此。
2.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
当前的个别不怀好意的媒体和海外敌对势力故意抹黑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如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等烈士都曾经被抹黑过。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未来的幼儿教师什么是真相,通过还原历史真相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展开历史细节讨论让学生走进历史,从内心接受英雄形象,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感情和灵魂深处的触动。
二、拓展教学资源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对于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一味求快,反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吸收,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讲授。教学改革应该充分利用地区文化优势,开展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拓展教学。如天津地区的发展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意式风情区”“周邓纪念馆”“五大道风情区”、塘沽大沽炮台等历史名胜的探访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水平,通过实地的看和听能收到远胜于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拓展,有利于对学生的知识面和阅历都是大有裨益的。课堂的延伸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仅要求只讲授课本上已有的知识,还要求对课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纯熟。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不仅学生受益而且对老师的长期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很有帮助。
三、教学内容的调整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历史教学不应该直接为应试教育服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应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要求和特点不断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就业方向是幼儿园,所以学生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必要学习历史。大家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高加之以前学习历史都是应试性质,实际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太过艰深晦涩的知识点要给学生讲透讲明白。对课堂的重难点分析到位,让学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
历史教学要摆脱以前纯理论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法,学前教育专业要摒弃“学前历史无用论”的观点。历史教学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新教改的方案推动下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课堂上讲授的历史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应用于幼儿园,对孩子们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历史不仅有用而且学习历史的意义还非常深远。
四、考试形式上的创新
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师范生历史考试通常都是以试卷的形式出现。学前教育专业很多学生临时抱佛脚,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临考试前两周突击背诵。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害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历史学习和知识掌握都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在考完试以后基本上把老师教的东西最后都还给老师了,没有起到巩固学习的效果。
所以考试形式是教改绕不开的一个问题,除了闭卷考试之外,可以尝试论文写作,探讨某历史人物以及公开辩论赛的形式展开,成绩评判应该以学生材料准备情况和过程以及在考试中的表现作为采分标准。
五、小结
学前教育专业的历史课程的教改旨在唤醒当代幼儿师范生对历史课程的重新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创新,摆脱以前狭隘沉闷的历史教学窠臼,研究历史课程新时期的特点以及开展历史课的方法和原则,为历史课的展开提供一定的操作模式、经验及理论,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交流与学习配合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金相成.历史教育学[M].浙江:浙江出版社,1994.
[2]刘军.历史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朱长珍.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学而生之友,2001(3).
[4]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J].当代教育科学, 2003(10).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历史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学前教育学院历史课程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
历史非师范 篇7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生为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让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竞争环境的强者。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生一入学就已经为自身的发展又作了一次投资,投资需要收益,投资需要盈利。要获得收益与盈利,只投资不经营是不成功的,因此,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生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与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让投资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使自己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及自学、科研、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为了自身的发展,在走上岗位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对于如何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为将来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或其它工作做好准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此问题。
一、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其他社会学科及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等。俄国思想家赫尔芩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时也不能有什么鉴别力。”作为一个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要培养自己教学教育的能力,就要广泛地阅读。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每天读上五小时的书,人很快就会变得渊博起来。”因此,坚持广泛阅读,个人的知识的储备会更丰富,更有利于教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1. 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首先把通史、专史、史学理论等历史专业知识学好。
历史教育师范生必须脚踏实地地学好历史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历史要籍,掌握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材料,通过摄取历史期刊、报纸新闻和历史专业网站所刊登的史学新成果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就是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历史教师的备课、授课都离不开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一篇好的历史教案,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都是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素养的输出。教师具有良好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授课对学生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在教学中才不至于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才不至于把印度“土兵”说成是印度“士兵”,把美国总统山上的罗斯福说成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历史教育师范生有了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在授课中可以把握好历史知识的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历史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史料的鉴别、诠释及对史事的编纂和评析的处理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历史、认识历史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要站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展开。
正如毛泽东所言:“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所谓“史”,是指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等基本史实;所谓“论”,是指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正确的解析,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如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有一课是大变革的时代,教师在备课时,如果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就不难理解教材中“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授课时,就不会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故在历史教学中,要做到史论结合,教师必须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历史、讲授历史。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位历史教育专业生都像政治教师一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政府和党的时事方针政策,而是结合我们的教育专业的工作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必须不断学习的。学习经典作家的原著是最基本的要求。对经典著作的学习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历史教学和研究。因此,作为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历史教育师范生要不断地学习时事政治,在教学中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日后从事历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3.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在校的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生除了要有专深的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其他社会学科及自然科学的知识。
相关的学科知识的范围极广,因为历史科学知识本身就涉及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军事、建筑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还涉及自然环境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太狭窄,是很难达到历史教学的要求的。如在七年级上册中“中华文化的勃兴”这一课,其内容包含“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屈原和钟鼓之乐”,在备课与授课中,如果教师对我国文字的渊源、书法、天文历法、医学、文学、音乐等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在编写教案、上课时就不会让学生“吃不好”、“吃不饱”,而授课者也不会有捉襟见肘的窘迫。因此,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广泛阅读与其他学科有关的书刊、杂志,充分应用现代的网络媒体,了解各学科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积累各学科的知识,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工作任务。
4. 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必须了解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历史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因此,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就要努力学好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历史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都在教育理论知识的范围。教师的备课是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若能较好地掌握了解教育理论知识,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相应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让自己的劳动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教育家赞科夫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言:“如果我们对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学这点认识不足,那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财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因势利导、灵活机动地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教育个性化,以解决当前教育中的划一性和封闭性的问题。
二、撰写论文或读后感
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适当地撰写一些论文、读后感,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徐特立先生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对大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阅读广泛,使个人接触到多家之言,久而久之,对很多史事自然会有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而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及时地以撰写论文或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是最好的办法。这实质也是在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做积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撰写论文的方式可让个人查找的资料更多,阅读量增大,让个人接触到的知识、信息增多,对提高自己的文字、材料处理能力及提高专业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生活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而历史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一个人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生活,对历史的认识会更理性。对于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生活是必需的,也是应该的。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我们会对世俗生活中的人们接触历史的渠道、历史观有近距离的了解,并对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方式解读历史、了解历史有些初浅的认识。如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是通过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等方式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而在影视媒体上,要做到真正地还原历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做到进行最为忠实于历史的创作,再现肖似历史的作品。至于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也只能是使观众窥到一丝历史斑迹的中介。如曾在国内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作品,人们对康熙、刘墉、纪晓岚等历史人物并不能认清其全貌。因此,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此基础上,在讲述历史时,在利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于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以使学生对史实及艺术加工过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使自己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专业知识素养更扎实、更牢固,使自己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编写教案
一篇好的教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理解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是教师授课的指南。在备课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总会找办法解决。如查找有关资料、利用网络、参考同行的教案、向同学朋友同事请教或其它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等都会得到运用。通过实践,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教师本人已掌握的知识将得到检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巩固极为有利,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术也极为有利。
五、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需要反思型的教师。反思型教师是指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和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教育现象,及时调整自己,创造教育新经验,提出教育新思想的教师。作为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要成长,就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会自觉地采取种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术,使自己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教育教学工作是常做常新的工作,社会在发展,学生的心理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每个人获得的知识会老化,特别是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一些原有的历史观点、历史史实都会发生改变,这都需要历史教育专业师范生不断关注、学习才会有所了解。因此,作为一个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教育者,常常教导学生要认真学习,教师自己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对学生来说就已受到了教师“身教”的教诲,这对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是有益的。
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就要通过广泛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论文或读后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编写教案、养成反思的好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方法、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为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做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2.
[2]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3]张保华主编.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专升本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 (2) .
历史非师范 篇8
目前, 有关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研究, 学界从教师教育宏观的角度探讨较多, 而对于具体的历史学科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研究则相对薄弱。主要论著有以下:何成刚主编的《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2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选取案例, 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该书既适用于历史专业师范生, 又适用于中学历史教师、应聘中学历史教师职位者、申请中学历史教师资格者, 并不是专门针对历史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于友西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3、孙恭恂编著的《历史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历史教育论稿》4、闫桂琴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论》5论著, 也涉及了历史课堂教学技能的某些问题, 但是这些书籍都不是专门针对历史教学技能培养而写的, 里面还探讨了很多课堂教学技能以外的问题。
相对论著, 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较多。通过对这些论文的整理、分析和汇总, 笔者把目前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四类: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基本理论和要素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具体环节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及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经验探索。
一、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基本理论和要素研究
杨卫东《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探索》6主要从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训练的内容及训练的途径与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申成玉《高师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探索》7从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训练的原则、训练的组织形式、具体的训练步骤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瞿州莲《论历史学专业技能培训的类别与内容》8认为要搞好历史学专业的技能培训, 必须将历史专业的技能培训进行分类, 并立足于历史学学科的特点和技能培训的特征, 规划历史学技能培训的内容与要求。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具体环节研究
目前大多是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的某一环节开展研究。例如, 孙黎丽的《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9就是针对历史教学设计方面进行探索, 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情感吸引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体现“三维一体”的教学原则;房伟的《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10在历史教学语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他指出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严谨、力求精练简洁、务必生动形象、充满情感色彩。另外, 还有周立的《浅谈历史课堂的提问技巧》11则是在历史课堂提问方面做出探索, 他认为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学新联旧、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等, 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发掘课堂提问的功能;司艾华的《多媒体环境下历史课堂板书的作用浅析》12在历史课堂板书方面做了探索, 他认为多媒体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板书可以架起师生互动的桥梁, 从板书中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书写能力, 显现教师的执教素养。姜涛《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3通过对历史题材影视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展开研究, 阐述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功能与意义、基本原则、具体策略等, 强调影视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不仅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更是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的一种尝试与创新。杜芳, 张雪14基于对华中师范大学云平台的概述与特点分析, 总结了历史专业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现存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平台环境下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优化策略, 旨在推进本科教学的高效性。
三、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魏志罡《高师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分析》15对当前高师历史师范生技能方面存在的历史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改革现状和个人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王德民《高校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及培养策略探析》16认为当前高校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缺失主要体现为:基本史实把握不准, 缺乏证据意识, 历史视野狭窄与思维僵化, 教学流程设计“程式化”等。针对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表现, 作者提出采取提升通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效强化史学理论与方法层面的专业训练等培养策略。吴亚敏17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上现存的问题, 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据此对历史专业师范生和高师院校提出了一些提高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李文《历史教学对五年制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18提出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在高师职业技能培养中历史教学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 从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活动、科研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李荇《课改背景下高师历史学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探析》1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应要求, 针对高师院校在历史学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教育教学观念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对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等应对举措。袁亚丽20在分析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提升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四、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经验探索
当然, 也有不少论文从高师院校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经验探索。陈碧, 林梦羽21在分析2011年历史新课标对中学教学技能要求的基础上, 对玉林师范学院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分析当前训练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并从学校、指导教师和师范生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
综上所述, 各学者对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 有的从某些技能训练提升的角度进行探索, 有的对某一地区的高师院校进行考察。诸多学者都认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实践缺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但是, 从研究方法来看, 国内已有研究大都停留在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辨的方法进行, 应用实证调查和现场观察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仍然较少;且对问题的提出较为零碎不系统, 这反映其考查的视角不全面。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加强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证调查和现场观察, 并结合各校情况整合已有的技能培训资源, 高屋建瓴, 对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系统化进行全盘考虑。
摘要: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基本理论和要素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具体环节研究、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及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经验探索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并提出一些思考。
历史非师范 篇9
关键词:档案,课程内容,改革,公文写作
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曾明确指出, “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也提出要“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本文从公文写作的角度, 对历史学非师专业 (档案) 的课程内容改革进行探讨, 俾能有益于档案人才的培养。
一、课改的必要性
1. 从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
档案人才涉及众多领域, 从最初的文书档案专业、历史专业发展到物理、化学、农学、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等专业。在当代, 尤其强调科技档案人才和信息通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但若是梳理近三十年来, 档案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不难发现, 公文写作必为档案专业必备的知识之一。20世纪80年代, 档案学专业刚恢复不久, 多挂靠于历史专业下, 人才奇缺。档案管理系统专业人才最多的前五个专业分别是:图书资料管理专业 (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档案保护技术、图书馆学) 、教育学与师范、历史、中国语言文学和农学[1]。可见, 汉语言文学专业得以进入档案系统是其具备档案部门急需文书撰制的优势, 虽非排名第一, 但也凸现了此类专业人才的不可或缺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信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人才的基本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知识结构要合理, 应能对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深层次加工、提炼和开发的方式进行利用的人才是档案重点选择人才。若具体细分, 档案信息化所需人才类型分别为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其中, 技能型人才“胜任文档存储、编辑、检索、利用等工作”, “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力量”[2]。可见, 即使信息化人才成为档案专业人才需求的主旋律, 但文档的撰制 (含编辑) 必为不可少之技能。
2. 从大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
档案是从属于文秘的实用技能范畴, 甚至二者可以等同。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意味着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同等需求。2007年[3]、2009年[4]曾有调查经济发达地区对秘书人才需求的报告出笼, 办文能力即公文撰制、保管等能力要求皆入围前三甲。2012年, 对上海市的调查亦显示, “报告、发言稿、总结等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档案管理、会务安排和接待等能力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要求”[5]。以上的调查统计表明, 公文写作能力是文秘包括档案专业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二、课改的侧重性
今天各档案部门所保管的档案资料多来自行政机关和公共事业单位, 前身就是公文。提供科学管理档案和科学利用档案的前提就是熟悉档案, 包括档案的文面款式、载体规格、篇章结构等。换言之, 熟悉档案的前提是理解公文的结构, 包括标题、正文、落款等。无论是传统纸质文书工作, 还是电子公文操作无一离不开对公文文本的加工分析, 历史档案尤其如此。可见, 了解公文写作的基本概况, 有助于读懂、理解和运用历史档案和当代公文, 从而有助于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1. 增加公文文种知识的学习。
历代公文卷帙浩繁, 为数众多, 全部通晓概不可能。但了解、熟悉公文文种知识则是掌握公文基本特征的终南捷径, 它对于阅读公务文件尤其是历史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古流传下来的公文文种较多, 据不完全统计, 达数百种之多[6], 而且相同用途的文种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名称。如汉代的“状”、清代民国的“呈”、当代的“报告”;同一公文名称在几个朝代、时期, 实际上分别指称不同的文种。例如:“揭帖”之在明、清两朝;“指令”之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同一时期, 因撰文人对文种内涵认识模糊, 用此文种写成的公文, 却错标为彼名称。数量虽相对较多, 但历代因袭性使其通过主流文种的学习仍可找出基本规律。增加公文文种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正确地阅读、理解过去的官方文件, 使之可与现代公文相比较, 做到连贯、变通, 而且可以促进历史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
2. 增加公文写作史知识的学习。
阅读和理解古今公文, 光靠文种知识的学习必然有限, 还需掌握公文的写作方法。并且, 历代的写作各有特色, 更需纵向、全面把握。秦代公文写作的主要特征是“不文”, 即公文创作上的形式单一和行文的呆化僵板, 不过, 也正是因为“不文”, 不尚雕饰, 也客观上造成了公文创作的简朴风格。两汉时期, 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汉初因实用而形成的简朴文风大为改观, 大赋迅速崛起并繁荣, 在公文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形成了“文”的局面。东汉时期, 公文写作则完全醉心于对行文方式及语言的雕琢, 以骈四言为主要标志的语体已成为当时官方公文语体的写作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战争频仍, 作用于政治活动的公文也因此显得内容繁杂, 文风多变:有语言朴实、以情理感人者, 有辞藻华丽, 以文采擅胜者;有行文庄重、严谨谦恭者;有不守陈规、自由奔放者……隋唐的公文撰写采用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的规模宏大, 汪洋恣肆;有的短小精悍, 灵巧活泼;有的广征博引, 逻辑严密;有的轻松诙谐, 言语俏皮;有的义正词严, 刚正不阿;有的细密周至, 委婉恳切;有的形式奇诡, 方法独特……宋元时期, 公文的“明道”、“致用”等呼吁要求文风相素、平易畅达, 从而使散体公文逐步取代了骈偶形式的主宰地位。明代公文繁冗现象屡兴屡禁, 而又屡禁屡兴, 成为明代公文发展中的痼疾。但以退为进、欲抑先扬、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等写作技巧则更显炉火纯青。清代“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使得清代的公文撰写变得尚实与务需。民国时期, 虽仍保留晚清公文写作的某些特点, 但与“新政”相对应的公文写作格式与技巧已出现重大变化, 推动了公文写作的现代化。
3. 增加公文阅读的学习。
提高公文写作水平, 除动手实践外, 多读公文名篇, 亦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公文名篇,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像李斯《谏逐客书》、刘邦《入关告谕》、刘彻《求茂才异等诏》、贾谊《论积贮疏》、诸葛亮《出师表》、韩愈《论佛骨表》、欧阳修《朋党论》、薛福成《出使公牍》等, 不但语言优美, 而且给后代留下了可以应用的思想。从灿若群星的历代公文中去挖掘、去发现、去学习、去研究、去揣摩、去借鉴, 对于理解和写作公文是大有裨益的。
三、改革的预期性
中国古代自官吏分野以来, 特别是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 从事文档工作的吏员形象一落千丈, 不仅受耻于同僚, 升迁做官入仕更是无望, 最终落得“老吏抱案死”的结局。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档案和档案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成为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不掺水的史料”。但档案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与档案工作受重视的局面并不成正比, 人数少、技术含量低、待遇差、地位不高等已经成为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除了客观因素外, 档案工作从事对象的特殊性, 收集、整理、归档, 周年复始、重复劳动, 加之投入远过于产出, 甚至没有产出。如此改变这一局面, 途径众多, 但档案工作人员的文书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提高档案工作者在大文秘群体中的地位, 改善“负面”形象, 久而久之, 对于文档类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地位重塑造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文生.档案管理系统专门人才需求预测[J].档案学通讯, 1985 (5)
[2]张照余.江苏省档案信息化人才需求分析[J].档案与建设, 2006 (12)
[3]郭荣梅.发达地区高职文秘书类人才需求与培养分析[J].职业时空, 2007 (22)
[4]王玉霞.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就业状况探析[J].秘书, 2009 (10)
[5]姚惠兰.从市场招聘看外资企业对秘书人才的要求[J].秘书, 2012 (7)
历史非师范 篇10
长江师范学院是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由原来的涪陵师范学院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这所学校虽有80年的办校历史, 但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并不充足, 学院正在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和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标是建成一所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应用性大学。目前历史学已逐渐被人们视为“冷门”或“边缘学科”, 这一尴尬状况主要是与当前历史专业的就业和招生有密切关系, 随着近年来国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对我们这些新升本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考研将是一次争取更好就业的良机, 本文拟以新升本院校———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对历史专业学生考研作了一点思考。
一、历史专业考研学生如何准备
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 历史学硕士阶段有8个一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根据这几个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方向我们需要提醒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 例如有些同学认为自己报了中国古代史方向, 接下来就只复习中国古代史这一门就可以了,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硕士研究生历史考试是考历史学的基础, 即历史学所有内容, 如果你仅仅复习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相对来说, 知识点太狭窄, 考试的时候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一) 抓历史学基础, 覆盖全部知识点
历史学要考的知识点比较多, 所以很多准备考研的学生复习起来感觉困难比较大, 所以同学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考研的复习方法, 有的同学在复习的时候, 书都看了好多遍感觉什么都会, 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却什么都答不出来。这也说明了复习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最近几年历史学考研真题, 我们可以看出, 历史学考研试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所以同学们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分析, 比如历史上的一次改革运动, 我们要对这次运动发生的时间、运动背景、发生过程、改革性质、以及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 只有这样面对每一个知识点, 我们才会做到心中有数, 在考试的时候, 我们才会做到胸有成竹。
(二) 整理、总结知识点
历史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无论是跨专业的考生, 还是本专业的考生, 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 并且不能局限于一本史学教材, 要参考一定数量的辅导书和工具书。自己先对书中知识点总结整理, 然后做好笔记, 并时常进行翻阅复习, 这就是考研复习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只有自己对知识点整理了, 总结了, 在考试的时候才会对自己熟悉的题型做到对答如流, 才能取得好成绩。
(三) 要学会对知识点融会贯通
同学们在考研备考的过程中, 一定要多看参考资料, 对基础知识点做全面的了解, 要学会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首先, 要做到贯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对历史事件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事件发生过程前因后果的联系性, 弄清各个知识点的发展关系, 有助于同学们进行联想记忆。其次, 在做好纵向联系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关联。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
做事情要提早准备, 这样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考研也一样, 有的同学在大学二年级就有考研的打算, 并且提早开始准备,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确立自己以后要报考的的专业和学校, 做好一个通盘的备考计划, 分析发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要求, 选择一所比较适合自己强项的学校。在考研备考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那个学校指定的参考书目, 一定要扩大自己的视野, 为了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 老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们一些网站, 在网上进行资料查阅, 也可以推荐给他们一些能反映最新科学研究和史学动态的重要期刊, 让学生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对一问题进行评价和研究。
二、学校和系部要做到统筹兼顾, 为学生提供考研指导和服务
(一) 系部要加强考研宣传与指导, 提高考研率
根据目前社会上历史学专业的就业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考研的重要性, 但是也对考研仍然缺乏充分的认识, 依然感觉研究生考试很神秘、考试很难, 以至很多学生都不敢报考, 对考研不自信从而影响研究生考试的报考率。因此系部必须加强考研的宣传与指导工作, 消除学生考研的心理困惑, 才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准备报考研究生。系部在进行考研宣传的时候, 要有针对性, 可以选择一些考研率比较高的与本校同生态院校的考研情况做参考, 也可以让一些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回校向大家传授一些备考、考试的宝贵经验, 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考研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只要大家刻苦努力都会有希望考进理想的学校。
(二) 系部组织考研辅导队, 辅导学生研究生考试
辅导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 主要是辅导大学教学内容, 使同学们对考试内容有个系统性的总结与提高。所以就要求系部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熟悉, 并且要了解所考科目的考试大纲, 这对辅导老师要求是比较高的, 既要熟悉内容又要有学习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同学们。因此这个考研辅导必须是有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组成。辅导队的教师要对考试大纲和最近几年的考研真题进行比较严格的研究分析, 探索解题和招生院校的出题规律, 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备考辅导。在辅导学生考研的同时也要注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时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关怀, 鼓励他们, 支持他们。辅导教师还要及时了解考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帮助他们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和研究方向, 使学生最终考上自己感到理想的学校,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陈利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考研的现状和策略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王兴权.从大一就确定你的选择[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历史非师范 篇11
1 Seminar在中外本科教学中的现状
“Seminar”一词来源于德语,中译为“习明纳尔”,意为“学术讨论课”或“研讨班”。这种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就某一专题定期集中在一起展开研讨的教学模式,它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当前我国本科历史教学中凸显的问题有三:第一,将教学视为知识传授,忽略了对未来历史研究者科研素质的培养。第二,以教师为主体,不考虑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浅层次认知活动上。第三,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期末成绩占据学生总成绩的主要部分。
2 Seminar在三所院校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所取样的三所院校都是部级高校,侧重文科。其中,A大学为“985”院校,历史学科研究实力在国内处于前沿地位,以培养历史研究人才为己任。B大学为“211”综合性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以培养研究性人才和中小学教师为己任。C大学为国家民委直属大学,历史学科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以通识教育为本科教学主要目标,同时也培养研究性人才。三所院校都开设了历史本科专业。本研究在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后,将世界历史课程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后,本研究的对象是本科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原因有二:第一,大一新生大多停留在高中阶段被动接受的习惯中。而本科二年级学生已经度过了适应期,对历史研究方法和路径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较为适合采取新方法。第二,经过Seminar学习,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得到很大提高,可为高年级阶段更深层次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基础。
3 基于Seminar的多元信息化教学设计
3.1 基本理念
从研究性学习的维度上,本教学模式主要以杜威的“思维五步骤”为基础。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体验情境;(2)产生问题;(3)提出假设;(4)作出推论;(5)试验并验证。(1)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思维的顺序并不是单向性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牛津大学的爱德华教授将其描绘为一个螺旋前进的形态。(2)但是,以上思维的五步骤不包含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涵盖小组成员的相互探讨。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教师应将这两部分也融入到Seminar中去(如图1所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首先提出的,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技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3)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指依据这一理论,高校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获得全面的开发。
从研究性学习的架构上,本研究更加注重学生能否提出新思路,而不强调其正误。教师在引导和评判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正如杜威所指出:“我们注意的是态度上的独创性,而不是以产品计量的独创性。态度上的独创性等于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而不受外界强迫的反应。”(4)
3.2 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基本思路,流程分为三个模块:
(1)学期初:互动、设题、查找资料。首先,教师对课程做总纲性的概括讲授,帮助学生建立起课程内容的框架。其次,教师为学生介绍课程所需的原始资料、二手资料以及其他参考文献,同时建立网络平台共享电子资源。再次,根据不同历史时段或者专题设定与之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设定教学的课题。使学生围绕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
在找到兴趣点之后,进入自主学习期,教师仅做“场外指导”。学生们自由结合组成研究小组,广泛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并相互讨论,最后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理论,选择一种或几种历史科研方法,形成报告初稿。
(2)学期中:报告、讨论、再修正。在资料收集、初步报告撰写完毕后,正式进入课堂的核心部分——讨论期。在这一时期,针对学期初提出的议题,要求每个小组呈现自己的研究报告,在陈述完毕后,其他同学就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提问,报告组予以解答。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教师应控制报告的时长和契题性,使讨论围绕课程的主体开展。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目的有二。其一,使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其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治史之道,进而构建自己的历史系统。
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找出报告中的弊病和不完善之处,同时,参与讨论的其他同学也能从中发现原来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讨论的最后,教师要对每份报告进行评论,包括写作规范、参考书目的价值、立论的问题意识、阐述的清晰程度、结论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根据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再进一步进行思考、查阅新资料、完善理论。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这也是史学研究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3)学期末:成绩评定。在现有的考评体制下,还难以完全脱离各种各样的考试,这也是导致学生形成“历史就是背诵”这一偏见的原因,正如包尔生的描述:“考试让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让死记硬背变得非常重要,远远超出了它们实际具有的价值。”(5)但是,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改进。第一,对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作调整。增加讨论成绩的比例,减少卷面分数的比例,避免“一张试卷定乾坤”。对于踊跃发言、具有思维亮点的同学,应在成绩上予以肯定,以激发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第二,在出题上,教师可以结合Seminar的议题,将课堂上未尽之讨论融入试卷,使他们下课之后继续对问题进行思索,可起到敦促学生对学术究根问底的作用。
3.3 信息手段
与传统课堂不同,在教育信息化阔步向前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功能若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必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搭建更便利的沟通平台,也是实体课堂的有效延伸。
学生缺乏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原因之一就是觉得这门课程缺乏生机,似乎总是要与落满灰尘的故纸堆打交道,缺乏现代气息。因此,本研究大胆尝试了新媒体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本研究中,B大学率先进行了教学信息化改革,建设了学习空间和课程网络,实体课堂Seminar可以与这些新媒介结合起来。网络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讨论区:师生讨论。可以将不同的议题分为不同讨论组,供大家交流。它更重要的功能体现在,可以将课堂的时空无限延长,即使课程结束后,也能使师生就未尽之疑问继续讨论。(2)资源区:教师上传课程的相关资料、参考书的电子版、范文等,向学生介绍在线档案资源,并适时发布教学安排和相关信息。(3)报告区:将课堂报告上传分享,便于参考资料的交流和发现细节问题。A大学和C大学以传统课堂为主,但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如QQ、微博、微信等,也实现了课上课下的实时互动。
4 总结
综上所述,多元信息化模式下的历史Seminar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还思考权给学生”,教师则主要负责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该模式从框架设计上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其在教学当中的灵活应用问题以及产生的效果有待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和总结经验得失。
注释
11 4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9,321.
22 Edwards,A.&Brunton,D.(1993).Support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s’Learning,in Calderhaed[A],J.&Gates P.(1993).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C].the Falmer Press:154-167.
33 霍德华·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l999.16.
【历史非师范】推荐阅读: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10-24
2018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经验谈11-04
非师范教师08-19
非师范学生10-03
高师院校非师范生10-18
非师范专业人才论文08-28
非师范专业实习报告10-17
非师范生教师面试自我介绍07-07
关于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10-09
非师范类2011教育学考试最新总结概要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