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技能

2024-09-19

师范技能(精选12篇)

师范技能 篇1

一、教学技能自助训练模式的提出

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主要依托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这是师范生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国内师范院校均将其列为师范生培养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掌握一个单项技能通常需要三至五次的训练和个别化指导,一个班级理论上需要500多个学时数才能完成课程计划。各高校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安排大概30至60个学时,且一般只有几位教师参与进行指导,这与理论上需要的学时数产生了高达十倍的差距。如此巨大的差距导致的教学问题很难通过细节上的调整得以解决,无论是将学生划分在不同时段进行分别指导还是教师加班加点进行指导都是权宜之计,目前教学技能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国内教学技能实训历经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周红和祝智庭等人提出了现代教学技能的三种模式:观摩—分析—试讲—实习模式、微格教学模式和多媒体交互式培训模式[1]。汪家宝在多年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个训练过程的模式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与观摩;第二模块是“说课”;第三模块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2]。从乔晖的《近十年教学技能研究综述》也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以微格教学为基本范式的[3],这些教学模式都由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按照预定步骤进行观摩学习、设计和训练,最后进行评价反馈。这些模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层次感,学生难以获得来自教师个别化的有针对性指导意见。

跳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审视微格教学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探讨完整的人,注重研究个体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等内在行为,关注个体的潜能在“自我实现”中的意义。其中罗杰斯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他提出意义学习是一种与每个人的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在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要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四项要素。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努力构建学生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支持性服务[4]。人本主义学习论者倾向于废除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教师需要做的是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营造学习的气氛以及提供咨询[5],这对于教学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而言也是一种可行的尝试。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国际教育界的。相关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乃至人际关系等媒体和资源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情境化的认知[6];社会建构论者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主张[7],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互动、协商过程中进行建构的意义,也预示了教师从传统角色中的解放,这对于当前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创新需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指导和支持下,按照个人需求和兴趣开展自主化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形成小组,按照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技能训练,在互动过程中以社会建构的形式进行学习。课程的考核以学习者的自我考查为主,小组互评作为参考,而指导教师为学生个人提供咨询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如此,即可在人本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统一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指导三种形式,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技能自助训练的模式与实施

(一)教学模式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研讨与设计—小组训练—评价与咨询”的模式。第一阶段,教师创设一个自主化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制定适当的规范和要求,引导学生在一种个别化的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和训练。在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组成团队,结合教师提供的测试项目,针对个人学习中的困惑和感悟进行研讨,必要时可以寻求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然后进行教学设计。第三阶段,学生团队借助微格教学课室的环境条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第四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提高教学实施能力并进行评价和咨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角色和地位实现了翻转,切实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训练过程中隐身了,但仍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表1为该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展示。

(二)教学秩序册的编制

为了实现自助式的学习和训练,该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支架的设计,将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任务、资源、规范以及评价方法和标准等内容具体化为教学秩序册,学生在教学秩序册的指引下开展自行学习和训练。接下来即通过教学秩序册对该教学模式进行阐述,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秩序册包含了教学实施的一些说明和指引,并非对应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

1. 总体指引

总体指引对整个学习和训练过程进行总体说明和规范,介绍训练所需的硬件条件并提供使用说明,明确教学训练的组织形式、训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学习动员以及说明信息反馈机制。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硬件设备是实现训练过程录制和回放的视频录播系统,该系统的操作一般较为简单,但是不经说明学生也难以有效操作,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操作说明完全可以消除使用过程中的疑惑。训练的主要内容在秩序册的其他部分有详细的要求,但是需要在总体指引中说明一般的训练时间和人次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总体指引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动员,说明该秩序册的可行性,还可以通过训练案例帮学生建立信心。最后需要给学生介绍反馈机制,使学生可以及时消除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困惑和障碍。

2. 单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在学习和训练的内容方面,各单项技能形成独立的小节,其中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设计以及技能训练,分别对应该教学模式三个阶段的学习组织形式。

(1)理论知识

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是形成教学技能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实践中技能的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技能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是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先决条件。针对这一部分学习内容的特点,主要安排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并辅以小组互动,要求学生自由安排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结合测验项目和小组互动进行自我考查。

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其概念、类型和特点、构成、应用的要求和原则等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本、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源。教师经过深入的研究,为学生提供规范的理论阐述和经典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够辨析该单项技能和其他概念的区别、理解其基本过程及其作用和特点、掌握了解其应用原则。教师还需要提供相应的考察项目和评价标准,学生可以据此进行自我评估。组织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自我评估的结果特别是没有达标的部分内容以及学生的感悟和收获进行交流讨论,以此促进学生对该技能的深入理解。

(2)单项技能

学生选择一个主题,针对该单项技能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即可进行小组研讨。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解并展示其教学设计,随后小组成员针对该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主要讨论内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该教学主题是否适合该项教学技能的训练?技能类型的选用是否恰当?教学过程设计是否规范?教学技能的结构性要素是否完整?体现了什么样的技能应用原则?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有更优秀的设计思路?

此后学生个人根据小组的研讨意见对其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有必要,展示与研讨可以多轮次进行,以帮助学生完成一个较为得当的教学过程设计。此时,教师将首次正面介入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学设计稿的基本情况及其反应出来的问题,了解学生教学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指导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补救性教学。

(3)实践训练和小组教学

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首先由一位学生扮演教师角色,以教学设计稿为蓝本开展教学,其他学生以学生的角色进行配合,力求满足所设计的角色要求,以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一位学生完成教学之后,小组就此开展研讨,可以结合教学录像分析其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指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良表现,也要对其不足之处提出调整建议,此后,该生可以结合小组研讨意见继续完善其教学设计稿。小组各成员轮流开展教学并进行小组研讨,也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和调整优化,直到基本满足学习秩序册给定的评价标准为止。

(4)综合教学实践

在学生完成所有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并基本掌握这些技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的教学训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选定一个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教学设计稿,并对教学技能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设计,随后大家进行汇总,通过研讨进行修订和完善。团队教学设计定稿之后,通过说课的形式向教师进行汇报,说明教学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程序,教师进行评定,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教学技能掌握水平,给出调整意见。此后,学生即可开展该主题的教学训练,训练实施中既可以由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各自完成一部分教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每人分别进行教学训练,而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听课参与其中,训练之后由教师主导进行考核和评定,不达标的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学习其他同学的教学行为并结合师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优化,进行多轮次的教学训练和调整,直到满足考核要求为止。

3. 后续指导

学生通过自助式的学习和训练,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形成了教学技能实施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教学实践。俗言“学无止境”,对于教师来说,学与教都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师范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还需要在参与工作之后结合教学实践和行业发展继续学习。教师通过学生的训练、作业作品以及综合性训练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个人进行评定,给出继续学习的建议并通过个别化的咨询进行建设性指导。另外,还可以通过学习秩序册阐述当今学习型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介绍学习科学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建立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观念,介绍继续学习的相关资源和技术性工具和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小组自助式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主要特征

首先,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论的色彩,并通过借鉴社会建构论者主张的支架式教学设计了该模式的主体部分。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更贴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或“咨询者”这个所谓的概念。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三个: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包括基本学习材料、典范技能案例以及训练组织和实施的示例视频等材料;做好一系列的计划和安排,制定有效的标准和规则,以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监控引导学生训练,保障训练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是训练的主体,他们以教师分发的学习材料为主要学习和训练内容,按照教学秩序册的指引自主安排训练和研讨,参照训练录像、小组研讨意见以及技能评价标准进行自主评价和反馈。

其次,多样化立体式的过程性评价为学习和训练提供反馈,并推动教学的进展。学生在其潜能和动机的牵引下,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各个环节以个人目标或评价标准为参照进行及时的评估,为学习过程的调控提供反馈信息。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的设计,既可以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即时调控教学和训练;也可以通过小组研讨对学生作业实现反馈,通过小组评价进行考核,调整训练计划;教师主导的评价为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指导与考核,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咨询意见。

第三,以小组自助训练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该教学模式统一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自助式训练以及教师指导和咨询三种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分组、自行设计,自主实施,多样化立体式评价为引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自助是关键,互动是主要行为,掌握技能是目的。

四、教学技能自助训练模式应用效果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师范类必修课“教师技能训练”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自助训练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研究目的,检验教学技能自助训练模式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某高校各年级各专业的150名采用自助训练模式学习“教师口语技能”课的本科生。

(三)应用效果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

1. 调查问卷设计。

为检测教学效果,设计了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教学效果的调查包含“态度情感”“过程方法”“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其中应用能力又分为“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 调查问卷收集到143份有效问卷,对“应用能力模块”采用F检验检验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如表2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进行了自主模式教学以后,学生在表达、学习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主动性都有了提高,其检验的二级指标F1均大于0.5,可见在本科师范教学技能中开展自助模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学习和创新能力。

五、小结

通过上文的论述以及教学实践的考查,可以确定该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教学技能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初始能力较高的学生进步较快;自学能力较差或初始能力较差的学生得以开展有效学习;班级氛围或其他偶然因素对自主学习带来影响较小。该教学模式还可以继续提升,例如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调整,优化组织策略,对于初始能力较高的学生设置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分派更富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对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较多的指导,采取一定的措施或技术手段排除自主学习的干扰因素等诸如此类的调整举措或许是该教学模式发展方向。

从理论上来看,师范生培养的最理想方式是基于经验传授的导师制,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这一部分往往在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这部分的训练。教学技能自助式训练模式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设计,该模式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构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它也较好地利用了目前微格教学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特点,并借助学习秩序册使得教学技能学习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自主的组织模式。

摘要:教学技能训练是当前高校师范生的重要实训内容,在师范生培养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本文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技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基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点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了自助式的教学训练模式,并阐述了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微格教学,师范技能,自助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红,董志澄,祝智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1999,(5):68~73.

[2]汪家宝,刘丽.构建教学技能训练的新模式[J].广西高教研究,2002,(4)16~18.22.

[3]乔晖.近十年教学技能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1):112~117.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3~401.

[5]籍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师角色转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23(12):1~2,25.

[6]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5-17.

[7]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第二版)[EB/OL].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xlsk1/115/jyxlx/201012/t20101210_985263.htm,2010-12-10/2014-10-15.

师范技能 篇2

——“未雨绸缪 把握未来”师范生技能赛前培训

第六届师范生技能大赛赛前培训即将在五月如火如荼得进行,为了明确本次比赛举办质量与提高同学们师范生技能,院团委学生会学习部燕岭校区特邀请了我院教育科学研究室的高级讲师杨慧老师于2011年4月28日晚上在阶梯教室五为燕岭的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师范生教学法培训。另,五山校区则是邀请了参赛经验丰富、对师范生技能娴熟的中文系叶静君师姐于4月29日晚上信息楼201课室为五山的同学们做赛前培训。

分校区举行的教师技能赛前培训受到同学们的踊跃支持,90%的参赛选手到场聆听了老师与师姐的指导。杨慧老师专针对近几年来师范生技能困扰了许多同学的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和分析,如说课的形式及要求,怎样写好一份完美的教案等等一系列问题。叶静君师姐以教案课件、模拟课堂,说课比赛为重点,展示了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此三项比赛的区别与联系。现场展示了说课、上课的教学比赛窍门,为参赛选手提供了模仿对象。培训中的同学们纷纷拿出了笔做起了笔记,气氛十分融洽。培训会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围着杨慧老师、叶静君师姐询问有关问题,我们的两位培训讲师耐心地为同学一一解答。

本次第六届师范生技能大赛赛前培训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同学们的踊跃参与,离不开杨慧老师与叶静君师姐的大力支持,相信到场的参赛选手对自己所参与项目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让我们期待她们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

老师声情并茂地解析教案内容

同学们认真听讲 做笔记

叶静君师姐为参赛选手解析教案

参赛选手认真聆听做笔记

师范生教师技能应如何培养 篇3

摘 要: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高职院校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要保证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规划。

关键词:师范生 职业 技能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未来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应具备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专业技术的技巧和能力,它是每位劳动者从事劳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劳动素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是指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和各类教育工作者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项目,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加强这种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完全引起学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培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重学科专业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

这直接导致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系统、规范和完整,强化训练软弱无力,以致出现相当部分师范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

这直接导致了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出现了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无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有的师范毕业生在校时专业学习成绩很好,但走上教师岗位后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存在着忙于课前写教案、课上背教案、课后理教案,以及教态不自然、板书不规范、提问无目的、点评不到位、表达无条理、心理承受力低、多媒体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等教学技巧和能力问题。

3.重应试考试轻技能自主训练

专业学习和测试与技能强化训练对师范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受到"应试教育"定势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师范生还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导致平时只重视应付考试而不注重技能的自主训练,以致难以培养成良好的职业技能。

4.重个性发展轻技能的全面培养。有些学生过于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若有一技之长就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忽视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等。

总之,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存在,使得师范生得不到系统的规范完整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给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了困难,也给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阻碍。

二、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形成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中介。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实践活动为中介,要注重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

2.全面培养的原则

教师职业技能是一种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特殊技能,各构成要素紧密相关。培养与训练必须考虑技能的各个要素,全面培养。

3.因材施教与突出重点的原则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师范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地来进行培养与训练。

三、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具体规划

1.大一年级学生

具体目标:形成基本的教学操作技能及良好的专业思想。

主要内容:结合课程学习,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重点开展“三字一画”活动,提高书写技能,努力培养自己的口才与文字表达技能。

2.大二年级学生

具体目标:教学基本技能培养进一步深化,并形成初步的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培养自己多方面综合技能。

主要内容: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学习,进行班级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训练;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培养亲和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组织、管理、协调技能;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大三年级学生

具体目标: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技能、教学研究技能。

主要内容:积极参加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提高自身的表达技能;开展说课、评课、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编写教案、文献检索等训练;参加各中小学校的教育见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观摩,制定班队活动计划等;在校内进行微格试讲,做好教育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

4.大四年级学生

具体目标: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得以全面提高,树立起优良的专业品质,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教学与管理工作。

主要内容:参加教育实习工作,通过“教育实习”使自己在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与研究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进一步深化专业思想教育;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加强说课、评课、教案编写、课件制作与教学技能的培养,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四、总结

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只有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与训练,才能使师范生在教学认知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操作技能、教育技术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专业品质等方面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容世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9

2.冯秀琪.电化教育教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篇4

关键词:教学技能,训练,探索

一、关于教学技能定义的分析

什么是教学技能?“教学技能主要指师范生备课、 说课、上课和评课等四项教学技能。”1具体来说,国内外学者众多表述中理解为:基本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是由与行为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等。

上面两个框架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纲要。虽然有这样清楚明了的大纲,但美术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把握好教学技能方面的问题。

二、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备课方面,分不清楚重难点,对课程标准不清楚。 在上课方面,课堂语言讲解含糊,组织教学能力弱,文字、 图像、声音一体化应用技能不熟练,缺少示范引导性步骤。 忽视评课方面的重要性,一堂有效的课程需要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有效地把充满趣味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持续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

从上课的具体情况来看,“万事贵乎于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独特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 假若教师的导入冗长、没有针对性,或者根本没有导入,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减弱。这一点说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要避免导入无针对性或导入冗长。2. 在提问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无效性、提问缺乏引导和启发。3.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不能一直保持一种平淡或高昂的语调,应该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否则会“催眠”学生。4.教态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一:小动作较多,姿态动作较随意;问题二:缺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问题三:面部表情不自然。在美术实习生中常见的一些上课问题有: 语言教态问题、粉笔字的问题、范画与教具制作的问题、 课堂美术作业辅导及评价问题、教学时间分配上的问题、 缺乏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师范生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的。社会形势的发展对美术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基本的是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它是否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效果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三、对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上存在问题的思索

这里的“思索”即指探索问题,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不断在探讨自己的改革之路,“师范性” 回归作为困扰美术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师范生必须具备合格的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素养。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美术老师又不得不面临一些问题,如我国学生学业压力大,语数外为主的学习已经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家长的传统思想观念中,读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对于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 美术教育设施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等各种困难阻碍了美术学习的发展。所谓美术教育的“青少年危机” 至今仍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原因也在于此。除了外在原因影响美术老师的正常教学外,教师自身方面也有原因,由学生步入老师阶段,职前的系统训练很重要。 但往往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是学校安排的毕业阶段的一个环节,混过这段实习期也就完成了一项任务,没有真正体会实习的重要性,也没能好好利用实习阶段去学习如何培养教师的技能。

在美国,师范生需要掌握多种视觉艺术的基本技能,在中国却是培养专业人才。缺少知识全面性的学习系统,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也局限了美术师范生对多种专业学习的机会。“一专多能”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这个时代的选择。记得去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上,谈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于美术老师的要求更是如此,需要多方面地去学习、掌握知识。国外的美术实习时间是1—2年,而在中国却是短短的一学期时间,算下来也就4个月不到。因此,美术实习生应多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同时,要多去观摩、聆听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提炼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杜丽姣,易晓明.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9).

[2]王本丽.美术专业教育硕士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高翔.我国美术教育实习的历史、现状及未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09).

[4]陶旭泉.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师范生技能活动总结 篇5

化学学院2010级2班于2012年11月8日晚上19:00在弘德楼3103举行师范生技能活动之“粉笔和知识竞赛”。

粉笔字是课堂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学手段,其质量对学生审美能力和书写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时关注时事政治,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本班将两个目的结合起来举办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播放“教师实用三笔字之粉笔”的视频,然后进行粉笔字比赛;二是进行“百科知识竞赛”抢答环节;同学们参与度很高,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每个人的实力充分的展现出来。

通过本次活动主要是引起同学们对师范生技能(三笔一话)的高度重视,希望借此活动能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课余时间内多练练三笔,多讲讲普通话,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国家的最新动态比如十八大的相关信息和最新出台的新课标的相关知识以及时事等,多多积累一些素材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美术师范生的绘画技能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师范生;绘画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培养的必修课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也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对于绘画、手工、艺术设计等美术技法都能有所展示。从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上来看,这种全面性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实质上的贯彻。但这种全面并非一概而论,不同的美术门类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等同,尤其是绘画教学,在美术课堂上所占的位置远远超过其他美术种类。

从美术教学方法上来说,绘画是一门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技术活,它体现了教师个人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水平。它在美术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点,既方便随意又简单快捷,完全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美术器材。然而正是因为外在装备不多,所以对于内在技能的要求则更高,因而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领会并掌握各种技能。

一、专业绘画技能

专业的绘画学习是目前所有美术院校所制定并执行的正规课程,一般的专业绘画包括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课程。师范学校的美术专业所安排的课程,都是这些绘画类别的细化和延伸。素描与色彩主要是培养学生在造型与色彩方面基本技能;速写一般没有专门的课堂学习,但它会设置成线描等课程,或穿插在其它绘画课程中。速写由于讲求速度,恰好是学生们最应该加强练习的画种,它对于手绘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师范院校对美术教育专业的绘画课程的设定,基本集中在大学的第一到第五学期,所以师范生们大都有过两年以上的专业绘画学习的时间。这种长时间在专业绘画上的训练与提高,足以胜任中小学教师在专业技术上的要求。因此,在应对将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上,至少在专业的绘画这个方面,每个师范生基本可以熟练操作教材的相关内容。

二、简单手绘技能

简单绘画主要是相对于专业性绘画而言,它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最为普遍。它具有极大的实用性与简便性的特点,所以美术课堂能起到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简便手绘的内容很广泛,通常包括教师们普遍使用的简笔画,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漫画,以及图案画等具有装饰意味的手绘形式。

简笔画的特点是概括性强,因而显得简单易学,并易于傳达意思。它所使用的绘画手法很初级,只要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进行大致的表现即可。但它又从认识上对人的观察和概括事物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因而对于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绘画技法的师范生而言,简笔画更注重的是对思维定势的培养。这就要求他们逐渐养成目识心记的绘画习惯,它是获得简笔画经验积累的有效途径。

漫画属于一种流行绘画,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被广为接纳。它的划分很灵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同的类别。有具有批判性的讽刺漫画,有夸张变形的肖像漫画,还有主要讲述情节的故事漫画等等。由于漫画具有的通俗性与趣味性的特点,往往会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因而中小学生也十分熟悉并喜爱。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漫画也属于一种广义的简笔画,它对于绘画的技法要求不高,更注重的是思想内涵的表达。

此外,一些简单的图案绘制以及富有装饰意味的手绘,也能让美术师范生绘画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由于图案及装饰画的具有抽象与概括的特点,因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煅炼。更重要的是,这些图案或者装饰画的学习与练习,会让今后的美术教学内容更具实用价值。

三、电脑绘画技能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对计算机的熟悉运用是大学生所必备的一项技能。而就读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利用对于电脑软件的掌握,并结合自身在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能体现出现代化教学的创新特点。

适合电脑绘画的软件大致有两类,一种是描绘出接近于专业手绘的软件,如Adobe公司开发的Painter系列,它能模仿现实中各类画种的表现手法,效果逼真而生动。还有一类更倾向于制作方向,往往是已经设定好的矢量图形,更讲求设计思维的运作,比如CorelDRAW软件。这些绘图软件对于美术专业的师范生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技能。从另一方面来说,软件也只是相当于画笔之类的绘画工具,当熟悉了它的基本性能后,美术的特色便能得以展现。

电脑绘画还有一个让传统手绘无法与之难以匹敌的功能,它具有无以伦比的丰富性与表现性。它能制作出运动的图像,也可以与音乐电影等综合媒休相结合,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声光色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学生们只有运用已有的绘画经验与现代化设备相结合,才可能创造出新型的教学形式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范技能 篇7

根据小学作文教学的特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小学作文的知识,围绕以下这些方面来深入学习理论,领会方法,丰富学识,提升小学升的作文水平,提高师范生的作文教学水准。

一、深入进行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作文教学的要求和准则

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工作的脉搏和方向

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形成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学生的观察、分析、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认识能力等综合能力。

2、了解作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从说到写、从易到难、逐渐深入,经历从写话到训练学生写片断到训练学生写成篇作文的经过。低年级学生重视练习写片断,高年级学生重视练习写成篇的作文。对于高年级学生作文的重要要求就是有中心思想。教师要充分进行作文课的备课,让教师和学生经历教学的环节。学生经历:准备———表达———修改———总结,教师经历:准备———作前指导———批改———讲评等这样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清楚小学作文教学的类型,熟悉小学作文教学的训练策略:小学作文的主要类型主要有记实作文、想象作文、看图作文等。

小学生记实作文就是如实地记录人、事物、景物等,通常我们所说的记叙文、说明文基本上都是记实作文。教师要加强学生记实作文的练习,培养小学生写实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训练方法:观察写话、片段素描、根据命题作文,自拟作文题目,缩写、扩写等。教师要教育命题作文的时候要做到“新、近、活”,“新”就是作文命题要有新意;“近”就是命题和学生的生活接轨;“活”就是命题要鲜活生动,充满儿童乐趣。教师要让儿童有话可以说,有内容可以表达,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对待自拟作文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写熟悉的事物,提出作文的范畴和要求,让小学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确定题目写文章。

想象作文(看图作文)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图画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能反映事物的局部,只是一瞬间的情景而且是平面的静态的无声的情景。教师要教育学生将图画写活了,要借助想象,想象图画中没有画出来的事物,例如周围环境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特点等,让画面从平面的变为立体的,从静态的转变为动态的,从没有声音的转变为由声音的。一般看图写作文经历“看图、说图、写图”这样的环节。教师要经过教学,让学生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熟悉学生写作的类型,掌握训练的方法和过程。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目的明确,有针对性,这样就更能将作文课上好。

二、经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好作文教学的策略

学生在教学法的课上掌握了学习的要素和要求,了解了教学的过程和规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好的作文教学的范例,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再进行教学的实践,这些对于师范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要求。教师要给师范生一些优秀的实例,在教学法的课上讲解作文教学的各种要求和方法后,就要在班级播放小学作文教学实况的录相,同时,教师要印发教学实录的录像课的教案,在播放实例录像的时候,让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阅读教案,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讨论。

例如,教师可以以实录作文《我的老师》的教例摘录为例子,让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们,了解教师是怎样启发学生,指导小学生写作文的。

实录作文《我的老师》教例摘录

师:请同学们摆好准备好的老师的相片,请同学们看着相片说一说老师的年龄多大?长得什么特点?(同学们仔细观看照片,然后举手)

生:我的老师三十七岁,她长得特别漂亮,一双眼睛会说话。

师:如果只使用“漂亮”一词,别人还不知道你的老师到底怎样的外貌?最好能具体地谈一谈。

生:我的老师今年三十一岁,剪着齐耳的短发,圆圆的脸蛋,长着一口洁白的牙齿。

生:我的数学老师今年三十三岁,她长得很清瘦,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的老师对你怎么样?

生:我的老师很关心我。

师:这样说太简单了,请具体说说怎样关心你?

生:老师在我课堂上做小动作的时候,就严厉地看着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又鼓励我;在我取得进步的时候,她又赞美我,肯定我。

师:这样说就具体一些了。

生:我的老师很关心我,有一次,我发烧了,老师送我去医院去看病,没有耽误时间,老师还怕我饿着,给我买了吃的。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老师怎样关心你,你还能说说老师还从哪些方面关心你吗?

生:老师指导我看课外书,教我认识很多字。

生:老师检查我的作业,鼓励我多读课外书。

师:老师很爱你,很关心你,你对老师怎么样呢?

生:我也很爱我的老师。

师:具体说说你怎样爱你的老师的?

生:教师节到了,我将自己的零花钱买水果送给老师吃。

生:我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不给老师添麻烦,还帮助班里的问题同学,给老师减轻工作负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写一写你的老师,让别人了解你的老师是怎样的,怎么关心你的,你又是怎么爱你的老师的。

这则教案记录了教师启发学生说话的经过。学生通过看录像,再对照教学实录,就可以展开认真地讨论,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教学的特点,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无话可以说,无内容可以写的难题,懂得怎样通过简单的生活内容去开启学生怎样表达的热情,轻快地找到说话题材的办法。

这节作文课表现出来的优点是:

1、紧扣教学大纲,遵循低年级的作文教学的规律,从说道写,逐渐深入地启发学生产生思考,发表自己的个性化感悟。

2、文章的题目《我的老师》具有典型性,有着普遍性,并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代表性,能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产生表达个性化感悟的愿望。

3、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重视突出“具体”和“真实”的训练重点。

4、运用照片作为道具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联想,具有创造性。

在师范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次放映教学实况的录像,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学习到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特点的优秀教师的作文教学的方法,为今后学生走上教学第一线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为学生看图作文提供丰富的内容

看图作文是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在小学低、中、高年级都可以使用。教师可以运用看图作文训练,教会学生选择好的图画,选择内容健康,清晰,色泽鲜明,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图画。教师应该使用于说话的图画,更能切合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多角度多渠道选择图画,教会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来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指导看图作文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图画。教师通过学生讲解,学生亲自体验作文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就能够有规律有顺序可以说、写,就可以用联想和想象来扩充画面的内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想象,怎样进行联想,这样很多优秀的文章就会出现,这些都和好的训练分不开。例如看图作文《我们的校园》可以描写得生动、迷人。

教师示范训练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看图作文和课件,将自己怎样指导小学生看图、联想和写图的过程,用教案的格式,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进行分小组讨论,进行试讲,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能,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才能,提升学生的讲课的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服务

从上面我们谈到的,仅仅是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作文教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教学策略。如果师范生仅仅停留在作文的教学的层面上,使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教师应该从更为广阔的层面上,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作文教学的要求,懂得各种文体的写作的特点。教师要加强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和专门的能力的训练,重视学生训练中围绕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审题能力、布局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写作文和教作文的才能。教师让师范生具备这些才能,就能写出有个性、有新意的文章,提升写作的素养,这样,师范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在教学中科学准确高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作文训练的活动。

总之,作文知识的把握和作文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作文教学能力的提高也要逐渐积累,提高作文教学的综合质量。在师范生的教法课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写作的理论知识,强化写作能力的训练,还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体验,在教法上教活学生,上好作文课,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作文教学的教师。

摘要:《语文教学法》是师范学校的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初步训练,让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提升师范生的作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掌握语文教学的主动权,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能力,让作文教学更有效果。

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案例研究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技能,师范生,问题

课堂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我国自1998年起高校开设的新兴专业,为四年制大学本科。此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小学教师而开设的。为了了解高校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情况,本文对某本科院校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的100名本科生(这100名本科生都有见习和实习经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和相关访谈。

一对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水平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已经参加过见习和实习的100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关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现状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问卷调查的课堂教学技能包括普通话、教师口语、课件制作、三笔字、板书、教学设计、说课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口语交际技能以及教学机智13项一般课堂教学技能与语文学科特殊教学技能,对学生的各项课堂教学技能掌握情况分出“很熟练”“较熟练”“一般”“不熟练”四个等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每项技能选择不同的掌握程度。问卷调查发出调查表100份,回收88份,有效调查表80份,回收率达到88%,调查有效率达到90.91%。

普通话过二级甲等的占总人数的70%,过二级乙等的占总人数的30%。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以及此次的问卷调查表统计,可以将该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现状归纳如下。

1师范生整体技能水平偏低

从整体上看,师范生的各项课堂教学技能水平不是一致的。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课件制作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导入技能、教学设计和教师口语掌握较好的人数较多;而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三笔字、板书、说课、提问、口语交际、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技能水平一般甚至更差。学生对新型技能的掌握比传统的技能要好,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能的学生较多。学生对于灵活性技能的掌握还远不够,能熟练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不到一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技能本身结构复杂,如提问技能和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技能等,要求对技能内涵的理解,提问并不是想问就问,它需要在合适的教学环节和课堂主体的知识结构达到一定程度等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学生对这些技能的训练时间明显比其它技能的要少,而且也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另外,对于同一技能,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如说课技能,有22.5%的学生是熟练掌握的,而70%的学生只是一般掌握。掌握得最好的导入技能也有58%,这也说明了总体的课堂教学技能掌握并不理想。

2教学技能训练重理论轻实践

从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来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背景”。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与社会,更好地学习,学会学习与生活。这也自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而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教育教学主导者的小学教师,自然首先应当了解和熟悉所生活的环境,掌握孩子应该掌握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而从访谈的结果来看,有些学生却不适应社会的变化,不了解省情或一些基本常识,没有学习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在笔者访谈期间,当问及训练课堂教学技能的时间时,很多学生都表示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时间并不多,仅限于专业课教师的理论传授,虽然教育学、心理学有助于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但这些知识毕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另外,教育系关于课堂教学技能是有过训练的,教育系每学期都会举行微格教学技能大赛、诗文朗诵比赛、毛笔字课、粉笔字考核、多媒体技能大赛、到小学实地观摩等;对大三学生还有为期一周的见习,大四毕业生有三个月的教学实习。学期末还会组织试讲考核,以检测学生的教学技能是否达标。可是从访谈的结果上看,学生对于这些活动的作用并不满意,觉得效果并不显著,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太少,不能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无论是从时间还是力度上都显得不足。

3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被问到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时,接受访谈的本科生谈及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不满意。教育实践是训练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以本次研究的对象为例,教育见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的第十七周,仅仅一周的时间,虽然刚开始都是由系上老师带队统一时间集合,见习学生三人一组被分配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听课见习,但由于学生内部组织松散,加上此时小学各年级已是复习阶段,很多见习学生都是奔着听新课来的,以致于到后来很多学生积极性明显不高,听课笔记并没有认真做满一周,见习效果不甚理想。另外,由课程安排表来看,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学生不能做到及时发现自身教学技能缺陷并且很好地改正。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占了绝对重要的比例,以致于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的考核上,很少有心思关注教学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4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

教师的专业认同主要是指教师个人或群体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身为教师的理解和看法。小学教育本科生只有了解所学专业,肯定其专业价值,才能够以主动接受的积极心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因此,小教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是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的重要保证。在接受访谈的本科生中,有55%是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当被问及是否会在毕业后应聘或考取小学教师时,只有65%回答“是”。可见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并不高,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也并不是十分热爱,从而也影响了学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策略

1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力度

学校应时时更新教育内容,调整教学目标,让课程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要通过指导和示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他们形成教学技能奠定必要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精神,加大对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和支持。让学生能在一个较好的硬件设施实验室里提升技能。在教育见习方面,可适当地增加见习的次数。见习不应仅仅停留在听一两节公开课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地增加小规模试讲、与小学生沟通、班级管理等项目。

2完善高校师资队伍

教学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必需的技能。学校应让全体教师都注意到这一点,并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地强化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尽量做到将理论融入到实践当中去。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其他实践技能培养。培养从两手抓起,一手是向高学历、高职称方向努力,鼓励教师考研、考博、晋升职称,支持他们申报科研课题,走学术提升之路;一手是安排教师深入小学,将自己的教学与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着力探讨小学教育的特点,并贯穿于人才培养之中。教师培养要和专业建设相结合,利用专业建设的平台,促进教师发展。在招聘或引进教育专业课教师时,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也应适当考虑所引进教师的中小学教育经验;对于现有教育专业课教师,也要鼓励他们走进小学、了解小学、体验小学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积累小学教学经验与资料,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以指导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应稍作调整,多一些技能层面的考核,能引起学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视,从而更有利于本科生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

3增加师范生技能训练的实践性课程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应加强基础理论与小学课堂教学的联系。如在教育学课程里,可创设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等教学重难点。学校在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上也应有所创新和突破,例如可针对学生特点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如要点精讲法、范例演示法、观察体验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录像训练法、实地操作法、实验室训练法、达标考核法等,特别要重视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有研究指出,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最有效途径是模拟教学、反复训练,而要矫正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是反馈。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教师考察团到一些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为重点学科的师范院校考察和学习,让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形式能多样化,更加有效。

4加强师范生专业认同感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选拔可以适当重新调整。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拔建议招生时除了总分上应有最低控制分数线外,在分科成绩、特长、潜质等方面也应有所要求,严格把关。例如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规定一个高考语文最低分数线。另外应该进行普通话、写字、文学等方面的“特长”面试。“入口”关把得好,就为师范生未来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应多方位多角度为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提供机会。比如,可适当多增加本科生见习时间、多组织学生观摩小学优秀教师上课、将微格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训练课堂教学技能等。

参考文献

[1]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师范技能 篇9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师资源配置方式逐步市场化, 表现在“教师资格证书”的推行, 教师岗位的封闭性被打破, 师范院校的特权也被剥夺, 广大中小学校可以自主在市场上选择需要的师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2012年师范普通本科毕业生数为32.86万, 师范普通专科毕业生数为18.38万。教师招聘的形势也让我们充分看到了:这是一个职业危机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师范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挑战。

大学生就业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竞争优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 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知识经济社会逐步推进, 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与此同时, 人们对于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到底具备什么素养有利于今后师范生的就业和教师生涯的持续发展?“教学技能竞赛”是一项师范生非常熟悉的赛事。那么, 参与教学技能竞赛是否对提升师范生就业力有所帮助?招聘单位所看重的教师素质又是哪些?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招聘单位眼前一亮?教师技能竞赛对师范生就业力的影响值得人们去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以招聘单位为主要调查对象, 课题组自编问卷, 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问卷129份, 有效问卷118份, 问卷有效率为91.5%。

如上表所示, 招聘单位以普通中小学居多, 占35.6%, 此外依次还有示范中小学、教育集团、教育培训机构、高职院校。表1.1招聘单位类型

在对招聘人员关于“教师招聘熟悉程度”的调查显示, 招聘人员对招聘非常熟悉的占50.8%, 比较熟悉的占47.5%, 不熟悉的有1.7%。

(二) 调查内容

在就业调查中, 除了问卷调查, 我们还通过面对面、远程访谈等方式, 对招聘单位、参加教师技能竞赛学生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从招聘单位对教师技能竞赛认可程度的角度了解此赛事对学生就业及发展的影响, 并统计到招聘单位所注重的“师范生需要具备的教师素质”, 为师范院校提升师范生就业力提供数据参考, 师范生们也可以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 自我提高, 为将来走向教师的岗位加码。

二、教师技能竞赛对师范生就业及发展的影响

(一) 获奖学生就业早于一般同学

如表2.1数据显示, 获奖学生在就业过程, 找到工作的时间要早于一般同学, 有14.8%的获奖学生觉得自己远远早于一般同学, 有63.0%的获奖学生表示早于一般同学。

(二) 教师技能竞赛获奖经历对学生在招聘中有帮助

表2.2数据显示, 招聘过程当中88.1%招聘单位表示会关心应聘者是否有“教学技能竞赛”经历, 仅仅1.7%表示不会关心, 除此以外还有10.2%的招聘单位没有此类经验。

表2.3数据显示, 在同等条件应聘者当中, 93.2%的招聘单位会优先考虑有教学技能竞赛获奖经历的学生, 仅有3.4%的招聘单位表示不会优先考虑, 3.4%则表示无此类经验。

(三) 教师技能竞赛对师范生发展也有所助益

表2.4数据显示, 在“具有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经历的毕业生是否比其他毕业生更能胜任教师角色的调查中, 52.5%的回答是肯定的, 仅为5.1%是否定的, 还有42.4%的人表示不清楚。

三、招聘单位重视的教师素质

通过阅读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素质、能力的文献, 选择了叶澜教授对教师专业素养划分的维度, 结合对具有丰富教师招聘经验的专家的访谈, 最终确定为15道题目, 包括三个维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普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方法论;专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学情分析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课堂应变的能力;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 共15项素质。调查问卷中, 将师范毕业生需要具备的教师素质的重要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分别为非常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不确定、比较重要、非常重要。根据数据统计, 得分在4 (比较重要) 以上的如表所示:

招聘单位在招聘时注重的“师范生具备的教师素质”重要程度如表3.1所示, 平均得分在4以上 (比较重要) 的有10项: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敬业精神、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的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课堂应变的能力、学情分析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教学方法相关知识。

四、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 竞赛提升师范生就业力的原因分析

1. 内因分析:参加竞赛让师范生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在对获奖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 师范生参加教师技能竞赛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在准备参赛的过程中, 有效地调动了自己学习教学技能的积极性, 把课堂所学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使自身教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为例, 竞赛分为四个环节, 分别为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即席演讲、模拟上课·板书构成。竞赛中关于教学设计的环节能体现招聘单位所重视的学科专业知识、学情分析的能力、教学方法相关知识;即席演讲的环节则能体现招聘单位所重视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模拟上课·板书的环节则能体现招聘单位所重视的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的能力、课堂应变的能力。另外参赛可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质和才能, 学生参加竞赛挑战自己、成就自己, 给自己很多信心和成就感, 获奖后, 在应聘时更有自信, 求职面也更广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招聘单位所看重的, 也是他们愿意优先考虑录用获奖学生的原因。

2. 外因分析:通过竞赛获奖, 学生就业及发展的机会增多

第一, 高校相关奖励机制, 不少高校拟定了相关文件来奖励获奖学生, 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奖励, 还可以为考试成绩或综合评估加分。综合成绩提高了, 毕业生在评优评奖、保送研究生、就业机会都大大增加。第二, 教学技能是招聘单位最看重的因素之一, 教学技能竞赛所考核的要素符合招聘单位的需求。

(二) 对提升师范生就业力的建议

师范生培养模式要想适应当前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师范教育体系如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于师范生的需求, 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在竞争中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1. 师范院校应注重开设实践性师范课程

根据本研究调查显示招聘单位认为教师素质中第一维度中“教育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普通知识、教育学知识”并不太重要, 而第二维度中“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实践性的专业技能更加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我国当前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现状:一方面, 重学术而轻师范, 许多师范院校盲目拔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学术研究水平却忽视自身的师范特色, 倾向于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几门基础教育课程;另一方面, 重理论而轻实践, 部分师范院校的课程脱离中小学实际情况, 偏重于开设晦涩的理论课而忽视具有实际价值的专业技能的传授。

充满竞争性的教师市场要求师范教育面向市场, 接受市场的选择及调控, 师范教育与市场需求要走到了一起。如何利用市场这一工具来优化师范生培养模式是今后师范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针对这种状况, 广大师范院校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动向和要求, 积极了解招聘单位的需求, 使自身的学科课程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始终与市场保持着适度同步, 根据市场化的需求来制定培养方针, 以适应将来教师岗位需求。

2. 教学技能竞赛可作为教育实践的模式加以推广

开展教育实践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 它有助于师范生内化教育理论并同真实的教学相结合。目前, 师范院校缺乏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的平台, 实践教学途径形式比较单一, 基本上是以中小学教育实习为主。但由于师范生的实践基地难以充分保证, 并且教育实践持续的时间短, 师范生得到真正训练的机会少。另一方面随着现在师范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而愿意接受师范生实习的中小学却越来越少 (由于自身升学压力过大、教师对实习的实效性评价较低等原因) , 师范生能真正站在讲台, 真正体验教师工作的机会少之又少。

本调查显示教学技能竞赛是提升师范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并且此类竞赛在校园当中便可组织, 营造出教学实践的场所。师范院校不妨将此作为教育实践的模式加以推广, 将教学技能大赛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来抓, 让教学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更加趋向于成熟与专业。一方面要扩大参与面, 让每一个学生大学四年都能有机会参与教学技能竞赛;另一方面还是要确保竞赛的考核真正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以提高竞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一方面, 有获奖学生建议相关奖励制度也应该改变, 现在很多社团、比赛五花八门, 应该使这种有意义的比赛显得更加重要。

3. 竞赛中应增设关于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的考核

教师专业情意主要包括教师的事业心、职业责任感和积极性等内容, 也就是所谓的“师德”。在招聘单位所注重的教师素质中, 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敬业精神被排在第一、第二位, 这正是说明了招聘单位对于责任和敬业精神的重视。

那么如何将师范生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融入到教学技能竞赛中是组织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竞赛中考核的教育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将外界资源 (教科书、教学工具等硬件设施) 为己所用, 更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如何增强师范生的事业心, 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责任感, 无疑是当前师范院校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让未来的教师们树立其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 才能保证整个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这也是增强师范生就业力的重要方面。

结束语

从本研究看, 有教学技能竞赛经历学生较一般同学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教师技能竞赛提供了一个激发潜能、展示自我的平台, 最终提升了师范生就业力。正如获奖学生所说: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力是很有必要的。师范院校应积极搭建并推广教学技能竞赛平台, 使其趋于成熟和专业, 那么参加此类教学践性型竞赛不失为师范生提高自身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师资源配置方式逐步市场化, 如何提升师范生就业力成为师范院校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 各地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组织规模逐年扩大。本文研究教学技能竞赛对师范生在就业及教师生涯发展中的影响, 并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借此提出, 师范院校应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于师范生的需求, 通过搭建教学技能竞赛平台可成为当前提升师范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技能,竞赛,师范生,教师素质,就业力

参考文献

[1]叶澜, 白益民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

[3]喻春英.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师范生职业定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单中惠主编.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5]周南照等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彭小虎.高等师范课程比较研究与我国师范课程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研究, 2000, (4) .

[7]刘新玲.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演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1) .

[8]周宏弟.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 (10) .

[9]谢培松.论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3) .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调查 篇10

信息化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 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的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过程虽然与一般的教学没有本质区别, 都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方共同活动, 但是其最显著的特色是:重视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和学中的作用, 强调了从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认识、研究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特点:

1. 它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开展教与学的过程;

2. 它是教学双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信息传递、交流和探索的过程;

3. 它是凭借丰富教育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4. 它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的活动过程。[1]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信息化教学技能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的技能。

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以及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化教学技能是高校师范生具备教师资格、胜任未来教师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备素质之一。近几年来, 国内许多学者对信息化教学做了大量, 然而对高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养、掌握情况缺少量的调查研究。因此, 我们尝试对目前在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现状进行一次调查分析, 期望能为我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教师教育研究与改革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对象

从河南师大等7所师范院校的大三、大四年级师范专业本科学生 (计算机专业除外) 中随机抽取600名。发放问卷600分, 回收552份, 回收率为92.0%, 剔除无效卷19份, 统计的有效率问卷为533份, 有效率为96.6%。其中, 大三学生为257名 (占48.2%) , 大四学生为276名 (占51.8%) , 文科308名 (占57.8%) , 理科187名 (占35.1%) , 艺术类38名 (占7.1%) 。

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 集中发放问卷, 集中答卷、邮寄试卷定期回收和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在线答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调查。问卷回收后, 先人工剔除无效问卷 (漏题、答案自相矛盾的问卷) , 然后录入计算机,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3. 问卷设计

(1) 对教师的要求

(美国)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 (ISTE) 制定的《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对教师在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①应对技术的概念和操作具有深刻的理解;

②应能够规划、设计技术支持下的有效学习环境和经验;

③应掌握运用技术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有效实施课程计划;

④应能够运用技术优化测验和评价策略;

⑤教师应能够运用技术改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

⑥应能够理解技术应用于中小学的相关社会、伦理、法律和人文方面的问题, 并能按照理解正确行事。[2]我国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也在 (教育中应用技术的) 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要求[3]。

(2) 问卷的内容

通过对中美教育技术标准的深入学习、研究, 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 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的特点, 我们设计的问卷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基本情况 (包括年级、专业、电子信箱等) ; (2) 教师职业理想状况; (3) 对教育信息技术的了解、掌握情况; (4) 在未来教学中应用技术的意识; (5) 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6) 对自己掌握的教师必备素质满意状况; (7)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技术的法律伦理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教师职业理想状况:

从总体调查结果看, 把教师作为自己理想职业的占38.65% (大四年级学生为45.65%, 高出大三年级14.15%) ;迫于就业压力愿意当老师的占41.84%;不愿意当老师的占19.51% (大三年级学生为26.46%, 高出大四年级13.42%) 。

2. 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认为教育技术是“计算机、互联网、电视、录像、投影仪等物化技术”的占14.82%;认为“凡是能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技术”的占22.14%;认为“能够改善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是教育技术的占56.29%;不了解教育技术的占6.75% (大三为9.34%, 高出大四4.99%) 。

3. 对互联网的认识:

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知识库, 可以查到几乎所有需要的知识、信息, 应大力发展互联网”的占8.82% (大四高出大三2%) ;认为互联网“既是一个包含海量知识、有价值信息的宝库, 人们获取知识、加强沟通的一个平台, 又隐藏着许多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应加强管理, 合理发展”的占89.49%;认为互联网“弊大于利, 应严格限制其发展”的占1.69% (大四高出大三2.51%) 。

4. 电子邮件的使用情况:

几乎天天使用的占6.00% (大四的为7.97%, 高出大三6.67%) ;每周使用一次以上的占14.82% (大四的为20.29%, 高出大三11.34%) ;每月使用一次以上的占17.45% (大四的为21.01%, 高出大三7.39%) ;很少使用的占61.73% (大三的为73.54%, 高出大四22.82%) 。

5. 搜索引擎的使用情况:

“遇到问题总是先用搜索引擎搜一下看看”的占17.45%;较多使用的占38.84% (大四的为44.57%, 高出大三11.67%) ;偶而使用的占32.83%;没有使用过的占6.75% (大三的为9.34%, 高出大四4.99%) 。

6. 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情况:

操作熟练且经常使用的占8.26% (大四的为13.04%, 高出大三9.93个%) ;会使用但不常用的占37.90% (大四的为50.00%, 高出大三25.10%) ;没有使用过的占53.85% (大三的为71.98%, 高出大四35.02%) 。

7. 对常见网络技术形式教学应用的认识:

认为可以应用于教学中的网络技术形式的顺序为:搜索引擎 (26.62%) , 电子邮件 (24.73%) , 个人网站 (19.66%) , 博客 (15.48%) , Ftp (11.14%) 。

8. 在将来教学工作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媒体与方法的态度:

如果条件允许, 一定会使用的占60.04%, 可能会使用的占31.71%, 现在还不好说7.69%, 不会使用的占0.56%。

9. 在课堂教学中, 确定使用何种教学媒体应考虑的因素:

我们从不同年级、学科类别等多个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如表1所示。

从总体看来, 确定教学媒体类型所要考虑的因素排序是: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 (35.86%) , 教学内容的特点 (34.28%) , 取决于使用该媒体所付出的代价与效果比 (19.13%) , 教师的习惯 (7.82%) , 技术含量和先进程度 (2.91%) 。然而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确定教学媒体的所考虑的因素排序有所不同, 即大四理科和大三理科的因素排序一致, 大四文科和大三文科的因素排序一致。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理科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教学内容的特点, 而文科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

10. 常用软件的掌握情况:

从总体看来, 会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6.68%, 会使用Powerpoint的占77.49%, 会使用Excel的占70.54%, 会使用Flash的占19.70%, 会使用Authorware的占16.70%, 会使用Dreamweaver的占5.25%。从年级层面看, 大三年级学生掌握Word (89.88%) , Excel (78.21%) , Flash (41.25%) 这三种软件的比例分别高于大四年级6.18%, 14.8%, 23.5%;而大四年级学生掌握Authorware (27.90%) 软件的比例高于大三年级23.23%;大四理科学生掌握Authorware (41.77%) 软件的比例高于大四文科学生19.44%。

11. 常见媒体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从总体来看, 会使用计算机、照相机和VCD或DVD的比例较高, 分别达到了77.49%, 77.11%和75.98%;比例较低的有:幻灯机 (31.52%) , 摄像机 (22.14%) , 录像机 (20.83%) , 投影机 (19.51%) 、实物展示台 (11.63%) 。从年级来看, 大三学生在使用照相机 (85.60%) , VCD或DVD (82.88%) , 计算机 (81.32%) 三个方面比大四学生分别高出16.4%, 13.31%, 7.41%;而大四学生在使用投影机 (23.19%) , 幻灯机 (37.32%) , 实物展示台 (15.94%) 三个方面比大三学生分别高出7.62, 12.03, 8.94个百分点。

12. 对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手段在教学中作用的认识:

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教学内容”的占88.93%, “帮助学生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的占77.67%, “帮助教师计算、统计学生成绩”的占74.86%, “帮助教师备课”的占73.92%, “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占67.92%, “帮助师生、生生交流沟通”的占64.92%, “学生学习的伙伴”的占54.22%, 认为“没什么作用”的占1.50%。

13. 现代教师是否需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

认为非常需要的占54.60%, 需要的占41.84%, 无所谓的占3.19%, 不需要的占0.38%。

14. 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对自己的学习是否有用:

认为非常有用的占42.78%, 有用的占50.84%, 无所谓的占4.50%, 没什么作用的占1.88%。

15.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情况:

8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 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88.18%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的前提下, 能够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16.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占51.52%, 认为师生是平等、协商关系的占34.78%, 认为严师出高徒, 学生应服从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的占8.91%, 认为二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教师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占4.78%。

17.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87.05%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进行系统规划的一个套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认为教学设计是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技术的占65.10%;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的占62.66%;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的占23.64%;没听说过, 不知道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占3.38%。

18.对新型教学模式的了解情况:

从总体看来, 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有所了解的占53.66%;对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所了解的占31.14%;对抛锚式教学模式有所了解的占11.44%;;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都不了解的占34.71%。从年级层面来看, 大四年级的学生对这三种教学模式了解的比例分别是66.30%, 40.22%, 16.67%, 比大三年级的相应项目分别高出26.23%, 18.82%, 10.83%。对这三种教学模式都不了解的大四学生占17.75%。

19.要成为未来合格的教师, 还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85.18%的学生认为还需要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方法 (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 ;80.30%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与他人沟通的能力;76.74%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实用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72.98%的学生认为还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20.对运用技术的伦理、法律方面的认识:

82.55%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自觉向学生示范传授与技术运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79.17%的学生认为运用网络资源应注意尊重原作者的劳动, 尽可能注明出处;77.6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认识到技术是个双刃剑, 尽量防止对教学、对学生不利的一面;75.80%的学生认为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传播不正确、不健康的内容;23.45%的学生认为网络的优势在于共享, 因此任何人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 无须注明出处。

四、讨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不难看出目前高等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不容乐观, 与合格的现代教师还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职业理想欠佳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对于青年走向社会具有导向作用, 是青年建功立业的动力[4]。然而, 此次调查发现仅有38.65%的学生把教师作为自己理想职业。这势必会对将来的教师工作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高师院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以引导, 并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特别是在校园中创设一种尊师重教、教师无限光荣的氛围, 对师范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2.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可以让教师知道教育教学中的基本规律, 明白如何工作可以取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及能够解释造成教学效果优劣的原因, 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然而调查结果表明:76.74%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足;34.71%的学生不了解目前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 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问卷结果看, 师范生对于各种信息技术掌握和使用不够理想, 如电子邮件、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等软件应用比例不高, 对常见的教学媒体如幻灯机、摄像机、录像机、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尚不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

4.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掌握不足

据了解, 除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及个别教育学专业开设教学设计课程外, 其余专业均未开设。绝大多数师范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学设计课程。对教学设计的价值、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从调查的整体结果看来, 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理想。从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对比情况看, 大四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于大三提高不太明显, 甚至在掌握Word, Excel, Flash等软件方面, 大三学生还高于大四学生 (这个结果可能与最近几年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有关) 。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反映出大学师范教育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养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 师范院校应尽快积极努力地探索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 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等各项未来教师的必备技能, 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做出贡献。

摘要: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必备技能之一。本文根据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内容, 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现状编制了一套“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调查问卷”, 对7所高师院校的三、四年级师范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普遍不高, 由此指出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技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EB/OL].http://cnets.iste.org/teachers/t_stands.html.2006-3-20

[3]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7837.htm.2006-4-4

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研究 篇11

关键词:教学技能;双导师制;专业优势;教师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有其特定年龄阶段与特定学科的特殊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既包括作为教师的一般教学技能,又包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特殊教学技能。

教学实施是教师将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相关技能主要包括课堂组织技能、课堂管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教学手段选择与使用技能等。课堂组织技能主要指,知道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能按照教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课堂管理技能主要指,知道课堂管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够有意识地选择。语言表达技能主要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使用技能、体态语言使用技能和板书设计技能。教学手段选择与使用技能指,教师知道常见的教学手段,并能够了解这些教学手段的功能,在需要时能够尝试制作。教学评价技能主要指,教师能够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特点,尝试用新课标提倡的评价理念为指导进行尝试,会选择合适的作业和编制试卷等。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技能的综合体现。教学研究技能主要指教师了解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方法和特点,并能够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工作总结、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

二、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師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效果的构想

1.构建新型双导师制的教师教育模式

由于高师在承担教师教育中遇到了准教师培养脱离基础教育实践、在岗教师培训难以与需求相吻合等问题,各高师一直在摸索中寻求改革。其中,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曾给我国学者带来很多思考。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基本思路是:实行由地方政府牵头、社会基金会参与、将大学和中小学结合起来的教师教育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提出了教师教育的“双导师制”,即大学指导教师为学术导师,中小学指导教师为临床指导导师,二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教师教育的现实问题。但是,专业发展学校模式的关键是双导师的自主参与,这在美国多方能够大体配合的情况下尚且存在很多问题,何况我国现在很多的地方政府并不积极协调,中小学也没有自主参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为此,一些高师尝试将教师派到中小学去实践锻炼,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实,通过自身素养的提高来寻求教师教育问题的解决。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弥补高师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了解较少的不足,但不足以使高师教师发展成可以将教育理论和中小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多专业型教师。

中小学教育也处在不断改革中,仅靠专业教师的教学难以解决高师教师教育的发展难题。因此,双导师制仍是我国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高师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结合,二是高师教师与高师教师的结合。所谓高师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结合,就是沿袭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改革思路,结合我国的现实进行。具体做法是:由中央政府通过一定形式呼吁地方政府参与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协调工作,地方政府通过行政评价和财政资助方式促成中小学自愿参与,以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将高师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联系起来,促成教师教育模式的最终变革。在我国高师目前的发展困境下,各高师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双导师制。

2.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进一步深化

师范技能 篇12

一优化课程结构, 促进相互融合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 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而我们现有的课程设置没有迎合人才市场需要, 与时俱进, 毕业生在参与市场竞争时社会认可度不高, 就业率普遍偏低。以学科教育为主的中文专业在师范教育中地位很特殊, 也很重要。因此, 加强中文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尤为重要, 也为职业基本能力形成奠定基础。

1. 专业课、选修课互补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既要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方向课的主体地位, 又要重视实践选修课、学科平台课的开设。专业课程是指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总称, 它是形成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速记学、文秘学、运用写作等科目。

实践选修课、学科平台课程主要包括:应用文体写作、中国文化概论、口语交际、演讲与口才、播音与主持学术论文写作、自然科学概论、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书写、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报纸编辑、网络编辑与制作、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英语听力与会话等。通过这些实践选修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理论, 消化知识、理论, 应用知识、理论, 实现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以及发展定位, 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 专业课、通识课并重

既要着重抓好专业课程的学习, 为职业基本能力形成奠定基础, 还要有选择地学习通识课程, 拓宽知识面, 让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的初步知识。

通识课程是指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的课程。学习通识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目前, 不少高师学校未把通识课程的学习提到议事日程上, 应该扭转这种现象, 在一年级应加强通识课程学习。就中文专业而言, 政治、法律、历史、外语、文化艺术、高等数学等科目均属通识课程。

二系统科学设计, 分段分步实施

要推动高师中文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必须构建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教学技能、专业情意技能。具体为:备课的技能 (包括教学设计的技能) 、上课的技能 (即课堂教学技能) 、听课说课和评课的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技能、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技能、开发校本课程的技能、语文教学评价的技能、语文课程和教学研究的技能。

专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 从认知、理解到熟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因此, 学生技能的培养过程应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可将全程分为专业取向与乐教、技能模仿与懂教、技能内化与会教、技能创新与善教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既有具体不同的任务目标, 又能前后承接, 融通一致。

第一阶段, 重在专业取向与“乐教”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是由专业取向、理智取向、实践和反思取向等要素构成的, 对学生而言首先是专业取向, 专业取向第一步是“乐教”。学生进校后, 应将教师专业情感与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情操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以此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情感。专业取向第二步是“定位”, 让学生理解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加深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 了解说、写等基本技能在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长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二阶段, 重在技能模仿与“懂教”培养。技能模仿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典型案例为样板, 以实践经验为基础, 按照技能要素和操作程序进行有目的的练教, 让学生在模仿他人的基础上, 理解并初步掌握“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理论与方法。辅助方式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法比赛、教案设计比赛等活动, 创设学生技能实践和技能展示的平台, 固化学生已初步获得的专业技能。第三阶段, 重在技能内化与“会教”培养。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学情景演示和示范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 促进学生各项技能的系统化, 并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一部分。重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整合、内化自身的专业技能, 正确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开展初步的教学研究活动。训练方式是开展评课、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教案撰写、文献检索和教学反思等研习活动, 促进学生在实践场景中对技能的正确运用并逐步熟练。第四阶段, 重在技能创新与“善教”培养。本阶段的培养过程可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小阶段。在教育见习阶段, 以技能综合训练为主, 突出各技能要素的综合运用。重点开展教学设计、说课、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以及班级管理等活动, 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工具, 实现演示与练习一体、观摩与点评结合, 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场景模拟与学生的角色化, 使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得到巩固, 教学方法得到检验, 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在教育实习阶段, 通过制订详细合理的教育实习方案, 做实实习环节, 细化实习目标, 落实实习岗位, 强化实习考核, 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反思, 在反思中创新。将实习总结环节纳入技能培养体系之中, 以实习总结与交流的方式, “填补空缺”, 相互启发, 促进学生对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认识与运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强化训练考核, 提高实践能力

师范生隐性的专业知识技能需要通过显性的专业教学技能得以体现, 因此要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契合。

1.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 一是阅读古今中外名著, 使学生通过阅读经典, 濡养心灵。二是背诵古诗文百首 (篇) , 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三是学习普通话, 正确掌握和使用汉民族共同语, 确保学生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水平, 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四是强化汉字书写 (三字) , 提倡写规范字, 练习写正楷字, 改变书写的“畸形状态”。五是训练应用文写作, 学习掌握常见的应用文格式, 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避免出现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不会写应用文的不正常现象。六是成立文学社团, 如黑白文学社、蓝靛紫戏剧社、朗诵协会、书法兴趣小组等, 培养学生兴趣, 发挥学生特长, 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增强专业特色。

第一, 口语表达技能训练。学生口语表达技能训练力求形成较强的朗读、演讲和讲话能力。口语表达做到清晰、正确、得体, 掌握教育、教学、交谈的口语特点, 力求做到科学、简明、生动, 具有启发性。开展课前口语表达训练。

第二, “三笔字”书写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了解不同字体的书写特点, 形成良好的书写技能, 做到书写正确、美观、整洁、流畅。粉笔字书写训练, 坚持每日书写一小黑板;钢笔字与毛笔字书写训练, 坚持每日书写一页, 班级每周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 书面表达技能训练。学生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 所写文章内容符合文体要求, 语言得体, 语句通顺, 标点符号正确无误。每生每周写一篇习作 (题材、体裁不限) , 指导教师每次按学号顺序抽查部分评改讲评, 其他作文由班级学委和写作训练负责人组织学生互评。学期结束时, 检查上交 (每生不少于15篇) 。

第四, 必读必背篇目。每学年印制下发学生必背篇目, 定期考查学生的必背篇目背诵情况, 抽签背诵必背篇目。每生必读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 , 定期交流读书笔记, 检查阅读情况。由指导教师、学生会、团组织举办交流读书心得等相关活动, 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并且通过举办“语韵心荷”中华诗词诵读大赛、“文韵生花”诗歌散文创作大赛、“雅韵流芳”国学经典知识大赛、“墨韵幽香”软硬笔书法大赛。提高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训练的热情,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 完善检测评价体系

建立中文专业技能培养的检测评价体系, 规范专业技能培养的检测评价行为, 以测促训。建立专业技能培养的水平认定制度, 对中文专业技能水平做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定性等级评价, 并对良好以上者颁发证书。成立专业技能培养指导小组, 根据所指导项目科学拟订检测评价标准, 定期开展能力检测评价, 建立检测评价档案, 并向主管系领导提交检测评价结果。专业技能的检测评价, 应确保客观公正, 对达标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 对未达标学生应加强指导与训练, 并向主管系领导和班主任提交未达标学生名单。加强日常督促和教育, 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情况及其结果应纳入学生综合量化考核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 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成为高师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因此, 对师范生技能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实践探索基础上, 本文提出高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坚持四个原则:即知识和技能相结合,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能力和素养相结合, 训练和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这样不仅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促进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为师范生入职打下坚实的教师专业技能基础, 更是其将来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陈文娇.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8 (2)

[2]郭建、王湘云.师范生技能训练活动的系统设计[J].广西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

[3]吴昕春、潮道祥、唐洁.高师院校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建构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上一篇:爆震诊断下一篇:土木工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