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范读(精选9篇)
教师范读 篇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国文和英文一样, 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 必须在心和眼之外, 加上口和耳才好。”可见, 在语文的基本能力中,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朗读能培养语感, 而语感能力正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 当下的语文课堂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 其中, 我们教师的范读就是很好的一种指导方式。然而, 笔者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发现, 我们语文课堂中的范读存在着以下误区。
误区一:准备工作不充分
一些教师在对学生的朗读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的同时, 自己范读课文却时有错误发生, 如添字漏字现象, 或是有些拗口的词句停顿不当以至读得不流畅。
试问, 上述范读也能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吗?范读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朗读而进行的示范读书。毋庸置疑, 要想使自己的范读能够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就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即课前要熟读文本。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备课没有什么诀窍, 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 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 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 ……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 他就敢走进课堂了。”显然, 这为我们范读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方法。要知道, 上课需要备课, 范读同样也需要“备读”呀!只有准备工作到位了, 对文本烂熟于心, 我们自己读起来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行云流水, 才能在该激情澎湃时如激流飞瀑, 该柔情婉转时如九曲小溪……如此范读, 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才能让学生从中真正有所收获!
误区二:范读内容不选择
笔者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发现, 一些高年级的教师在范读的时候, 总喜欢全篇进行, 虽然朗读得声情并茂, 但是由于课文篇幅较长, 耗时太多, 以至于学生们听得有些不耐烦了。
笔者认为, 范读的内容应当有选择。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短短四十分钟, 不可能对学生的全篇朗读都能进行指导, 只能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朗读指导。而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 因此, 他们朗读没有问题的部分也无须我们去画蛇添足。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范读内容呢?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结合文本教学的重、难点, 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部分 (必要时, 哪怕是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或是一个字) 进行范读。因为, 文本的重、难点一般都是理解难度较大的部分, 教师范读有助于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中去, 咀嚼、体会其所蕴含的情感, 从而真正悟得朗读的技巧。此外, 范读内容一般都是作者全篇中最具文字功底的写作内容, 若教师的范读声情并茂, 绘声绘色, 极富感染力, 则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 从而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误区三:范读时机不恰当
笔者在日常的听课活动中发现, 有些教师在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范读, 这是范读的误区。此外, 泛读前对学生的预习状况如何、对文本的理解如何、朗读的状况如何、是否需要范读等问题也不加考虑。
范读应当有的放矢, 当用则用, 因此, 必须得选择恰当的时机。要知道, 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起到示范指导作用, 因此, 范读必须依据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状况而定。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多次练习, 已经能够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 甚而达到了有感情的程度, 那我们又何须再进行范读呢?要知道, 范读可不是教师的“表演秀”。因此, 我们在课堂中的范读, 要考虑学生的需要, “该出手时再出手”, 如学生在朗读时出现了字音错误、添字漏字、拗口词句难以读通顺, 或是朗读时对标点符号的理解不到位使得语气、语速、语调出现偏差, 或是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而使得朗读的情感表达有距离……如此恰当时机的范读, 才能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立足学生朗读的实际指导需要, 做好充分的“备读”工作, 精心选择范读内容和时机, 如此, 才能让我们的范读真正起到示范指导作用。
教师范读 篇2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歌曲范唱作为学生学习歌曲和表演歌曲的样板和模本,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歌唱素养和认真、精心的准备。只有给学生展现出了鲜明生动、完整准确的歌曲艺术形象,才能为自己的唱歌教学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一、音乐教师歌曲范唱的基本素质
唱歌教学是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音乐教学领域,歌唱技能是一个音乐教师重要的基本功,富于情感表达的演唱是音乐教师的基本条件,自然优美的歌喉是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歌唱专业素质的音乐教师能很好的承担和胜任唱歌教学工作,能有良好的教学示范作用,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因此,我们认为,一个音乐教师要做好唱歌教学工作,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素质能力修养。
(一)歌曲演唱的技术素质
一首歌曲的完美表达离不开演唱技术的支持和运用,良好的歌唱发声技术是准确传达歌曲的感情,塑造歌曲的艺术美的前提。在中小学的唱歌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的发声训练和新歌教唱,这两项教学任务都需要教师用优美的歌声去引领,用正确的演唱示范去指导。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歌唱发声的日常训练,不断修炼自己的艺术功底,提高自己演唱的技术水平。
(二)歌曲演唱的情感素质
在唱歌教学中,一个教师的范唱有无艺术表现力,演唱的歌曲是否有能打动和感染学生,除了他或她的演唱技术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无真挚和深厚的情感。一方面要较好地把握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真切而丰富的情感把歌曲的情感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去打动和感染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演唱激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丰富情感,从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为唱歌教学中更富有情感的范唱打下深厚的情感基础。
(三)歌曲作品的分析素质
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是准确传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保证。在唱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演唱,除了技术和情感之外,还要向学生正确地传递音乐的专业知识。因此,充分地理解作品和正确的分析作品能力是教师示范演唱的前提。教师要注意音乐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加强音乐的乐理、和声、作品结构分析等知识的素养,以便在唱歌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歌曲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在范唱中更好地驾驭作品。
(四)歌曲演唱的文化素质
除了歌曲演唱的表现技术和专业素质以外,综合的文化素质对于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他的深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好的歌曲演唱示范,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唱艺术表现,同时还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传达。要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不同民族的歌曲就应加深对该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把歌曲作品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准确地揭示出来,使唱歌教学和演唱示范达到更高的水平,在引领学生学习歌唱的同时,也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二、唱歌教学前的教师范唱准备
一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唱歌课的课前准备,同其它的学科、甚至是音乐专业中的其它教学领域都有所不同。
唱歌教学的课前准备除了静态的文本以外,还有动态的“文本”,这就是歌曲演唱的准备。这些动态的歌曲演唱准备同静态的文本教案一样的重要,因为教师的范唱是唱歌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一堂音乐唱歌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歌教学前的教师范唱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对象的分析
要上好一节唱歌课,首先要对上课的对象有比较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使歌曲的演唱示范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心智特征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音域、情感、风格、甚至是演唱方式上都要有所不同,区别对待。学生的音乐学习程度和歌曲演唱水平也是课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师在曲目的选择和范唱的方式以及歌曲的定调上都要琢情考虑。
(二)范唱作品的分析
教师要准确地演唱好一首歌曲,在课前应对歌曲作充分的分析准备。首先要了解作品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便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歌曲作品的思想内涵。其次,要对歌曲作品作音乐专业方面的分析,如歌曲的曲式结构、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的分析等,以便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三,对歌曲作品整体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等都要加以考虑,以便在歌曲范唱中更好的把握,将这些风格韵味充分地传达出来。第四,在综合分析歌曲作品的基础上,要对歌曲作品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如在声音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以便在范唱中更好更完美地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
(三)歌曲唱法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艺术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歌曲范唱的准备中也要将歌曲的演唱方法作充分的考虑,针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歌曲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演唱方法。为展现我国传统歌曲和民间歌曲的原有风貌,教师就应该尽量选择用我国传统的演唱方式来演唱,甚至还要选用一些方言的、原生态的、戏曲的等特殊的演唱方式,以便把我国传统歌曲和民间歌曲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对外国民歌和欧洲艺术歌曲的演唱最好选用美声的演唱方法,甚至最好用歌曲产生国家的语言来演唱,以便更真实地再现歌曲的风格原貌。通俗唱法是现在的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一种演唱方式,为了迎合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也要在歌曲的演唱方式上尽量考虑和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使唱歌教学更贴近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
(四)伴奏的配备
教师的范唱就如同红花,还需要绿叶的陪衬。一个好的范唱还需要好的钢琴伴奏来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范唱以前,还要精心地设计钢琴的即兴伴奏并且能熟练地弹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唱歌教学。教师要针对不同风格的范唱歌曲,选配不同风格的钢琴伴奏和弹奏方式来协助范唱教学。
(五)演唱的准备
教师范唱 篇3
【关键词】范唱;重要性;问题;运用
中国分类号:G623.71
【正文】
一、范唱的重要性
步入信息技术的时代,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了音乐课堂的主导教学模式,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音乐教学服务。然而在我们大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忽略甚至丢掉了最原始、最直接的与学生沟通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范唱"。
范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所做的示范性的演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其中教师情绪饱满的范唱便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和欣赏音乐的经验,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表现音乐作品。我们所说的教师的范唱通常可以在歌唱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欣赏教学中进行。而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教师的范唱运用的相对较多,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在歌唱教学中范唱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范唱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二、范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范唱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我们部分音乐教师却并不把范唱当回事儿,没有认真细致的思考和实践去体会范唱给小学歌唱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殊不知教师的范唱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计量的。部分音乐教师对于范唱工作的忽视以及教学中不恰当的范唱很值得我们反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关注范唱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吧!
1、课前准备,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教师在课前应该能够正确充分的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内容、风格、调式、歌曲的结构、感情与速度等要素。以便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要表现好一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情绪、速度,甚至是何种演唱方法等,基于此,对歌曲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以便在范唱中完美的展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2、提升修养,巧妙创设范唱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多听多实践,欣赏多类艺术品种的表演,扩大艺术视野,丰富艺术感情,绘声绘色地完成范唱这一环节,达到启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的学习和磨练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专业能力,用自己富于表现力的范唱来传递歌曲的思想和情感,吸引学生对歌曲及其演唱的兴趣,创设一种与歌曲情绪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歌唱的学习和表演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歌唱的乐趣。
3、丰富表情,声情并茂传情达意
古人云:"唱歌兼唱情......"范唱时,教师应尽可能把歌曲所包含的美好思想、内在情趣用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力求唱得准确而富有感情,尽量能背唱歌曲,神态自然、生动,可附带一些表情动作。这是对学生进行唱歌前的艺术感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欲望和热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有了教师精致的范唱做前提,就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埋下良好的铺垫。
4、情动身动,渲染活跃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可见教师范唱时的"身动"是非常有指导性而且必不可少的。在范唱时不仅可以通过"情动"(毫无保留的流露真情实感)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作品的情绪,更好的理解作品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身动"(肢体动作)带动学生理解、表达音乐作品,活跃课堂。教师可以在范唱时设计一些简单的、贴近歌曲内容和情绪的身体动作辅助学生理解、感知。学生自然会在聆听和学习中感受到"情动身动"。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起注意的一个方面。
三、合理巧妙地运用范唱
范唱好一首歌曲,需要上述的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同时还需要音乐教师充分认识和深入了解范唱的类型和形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它们。歌唱教学中的范唱类型与形式有很多,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根据所教作品的特点,在音乐课上设计不同的范唱类型,针对教学的需要进行多形式的范唱非常有必要而且效果显著。
1、整体性范唱
整体性范唱,是指教师完整的示范歌曲,整体性范唱给学生带来完整音乐情绪体验的同时引领学生进入或者感悟作品的音乐情境,是范唱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在新课开始或者结束时,在教学中通常会采用伴奏演唱的形式进行。如在教二年级上《蒲公英》时,我将随乐进行表演唱,边动情的演唱边加入提前设计好的优美的动作进行指引,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情境中,感知作品的音乐情绪。
2、片段性范唱
片段性范唱能较为有效地解决歌曲的重难点,特别是歌曲中较难的节奏和一字多音等情况,采用此种形式的范唱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如在教二年级上册歌曲《我当老师》时,为了区别相似乐句中两种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我在此处采用清唱的形式进行范唱,对歌曲进行深入的处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理解,还很快地掌握了歌曲,效果明显。
3、总结性范唱
总结性范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参考,让学生当做镜子来查找自己演唱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优化歌唱。此环节,我较多采用自弹自唱或表演唱的形式进行,继而引导学生一起加入到音乐活动中来随乐一起完整地展现作品。
4、综合性范唱
一堂精彩灵动的音乐课,少不了教师精心准备的范唱,然而如果我们在整堂课上只是单纯的完整性范唱或者只能简单的和伴奏演唱,那么可想而知我们的音乐课将是多么的单调和枯燥呀!若在歌曲教学中尝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范唱,课堂效果会更加显著。如我在上一年級上册《小猴子》时,在开始环节我随音乐进行整体性范唱,给学生完整的音乐感受,吸引其进入情境;而在教授难点"间奏"的时候,我便自弹自唱进行片段性范唱让学生感受,这样小朋友非常清晰地了解什么是"间奏"。而在结束时我则随音乐进行表演唱,加入形象生动的动作辅助范唱的进行,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加入音乐活动中来完整地表现歌曲。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范唱永远是一个最真实、最直接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方式,是不能放弃也不能忽略的。所以我们要客观、正确的认识什么是范唱、范唱的重要性,以及范唱的形式和类型等,并在实际的操作中做好准备,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的环节采用合理的、恰当的范唱类型和形式进行教学,让范唱深入地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清晰完整地了解并感知音乐作品内涵,学会积极地、自信的演唱,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我想,这样的小学音乐课堂将会更加丰富、精彩!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师范唱的策略》,《当代驾驭教学理论研究》;2009.06
[2]《浅谈教师范唱在音乐中的意义》,石峰;《中华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3]《议音乐课堂教学的课前准备》[J],单良君;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第196期
[4]《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6]《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01期
教师范读 篇4
应该说, 重视“唱”是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的。长期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一直以唱歌课为主, 虽然近几年在一些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里音乐课程的结构有所改变, 在歌唱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器乐学习、作品鉴赏和乐理视唱等内容, 形成了较全面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 歌唱仍然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是音乐教学岗位, 面对的正是这些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中小学生。在歌唱方面, 他们从事的是最初的歌唱启蒙教学, 从最基础的练习开始教学。因而对于他们来说, 自身掌握良好的歌唱技术固然重要, 掌握如何教好歌唱尤其是教好中小学生歌唱并丰富学生们对歌唱的认识和了解, 则是更重要的目的。教学出发点应该以此为基点, 目标明确, 方向清楚, 方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 我们不能失去这个传统, 而且应该发扬这个窗同的优势,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 我们仍然必须强调,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定位不是歌唱家, 而是掌握基础音乐教学能够的普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他们懂得歌唱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术, 掌握一般歌唱教学的原则和基本的方法, 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
确实, 经过许多年来声乐教师们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专业声乐教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培养了许多优秀歌唱人才, 形成了比较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多年来, 师范院校声乐教育基本上也是沿袭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 从课程的安排到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确实大大提高了师范声乐的教学。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师范院校的歌唱教学有着其特殊性,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教授中小学生歌唱的教师。所以师范类声乐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围绕教会学生“演唱”,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教唱”这两方面。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唱不好往往很难教好, 老师自身掌握不了歌唱的技能和知识, 没有切身的体会经验, 便不能够满足教学研究的需要。无庸讳言, 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教”与“唱”的能力往往不是在同一个层面的。演唱一般的也许教得很好, 教学一般的老师也许唱的很好。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演唱”与“教唱”有着不同的路径和要求。演唱所需要掌握的是歌唱的技巧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舞台表现力, 而教唱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范围和要求除此之外则更宽泛一些:对知识结构的驾驭能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分析能力;熟悉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保持着谦虚地态度, 随时准备接受新生观念。也就是说, “教”要求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结构的驾驭能力。
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程序有着清晰的框架结构。这是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的必须前提, 也是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必须前提。众所周知, 歌唱的基础入门包括讲解发声器官的组成、歌唱时的姿势、呼吸、发声等几个部分。可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授了学生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具体方法的同时, 教学中还应该渗透三者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合理的呼吸位置的必要铺垫, 合理的呼吸又是正确的发声的必要条件, 从而使身体的歌唱共鸣腔能达到协调统一的打开状态,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必然过程。作为师范类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如何”更要知道“为何”,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中小学歌唱课上做到针对性的教学、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2. 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其中“因材施教”又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具体解决。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都不能脱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他必须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条件和素质加以分析研究, 全面掌握,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并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循序渐进是人们认识的事物的规律。任何人在学习中都不可能一步登天, 只能是逐渐进步。无论是发声技巧训练还是歌曲表达都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稳步施教。任何一个急于求成的安排都有可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设下障碍。启发是一种手段, 可以开启学生的大脑, 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常会面对很多技术性的问题, 比如音的高度, 音高对于很多初学的学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什么是音高?没有具体的形象可以感知, 这时便可以用楼梯的形象来类比音高的不同高度, 用这样一种感觉或一种说法来帮助学生体会抽象的概念, 这就是启发式的教学。启发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 对具体问题要用语言、事理、动作、形象等多种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感觉, 因此必须是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进行的。
3. 强调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 尤其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 这种学生主体位置更加突出。在这种集体授课的模式中, 教师很容易的就会忽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他们的个性化的想法感到陌生, 从而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因此, 常和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想法是中小学老师教学中的一个不可以忽略的部分。学生们有新的想法应该支持, 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创造性思维, 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切不可用自己的想法来加以限制。学生若是遇到的困难, 教师则应该细心的观察、教导, 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帮助他们解决, 形成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信念, 从而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生尊重自己的老师, 老师尊重自己的学生, 双方建立起平等、公平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师生间的教学形成快乐、积极的互动。
4. 保持谦虚的态度, 随时准备接受新生观念。
读《教育新理念》后感 篇5
暑假中,我拜读了袁振国教授编写的《教育新理念》一书,由于时间的关系,尚未完全读完,但是书里很多东西还是令我印象深刻,颇受启发。
首先,袁教授提出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使我感触很深。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这种以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如果教师都是以问题来引导教学、贯穿教学,那么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其次,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观念到课前准备、学中点拨的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意识,确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对自身认识和掌握客体的活动的自主支配权的观念,并且落实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起和主动推进的行动上。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并实践着参与学习的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塑造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条件。“自主学习”也是校领导一直以来积极提倡教师学习的一种先进教学思路,任校长多次在会议中阐述过它的优点,并且组织全体教师去洋思中学观摩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先进的教学思路,在我校通过教师的学习和理解,已经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
第三,教师必须进行终身学习。这是《教育新理念》中所强调的,也是校领导一直所强调的。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当今社会,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接而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那么教师如何创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是通过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二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所以终身学习是教师必须进行的。
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还指出,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在当今社会,良好而民主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包括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心理关系、公正的工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从传统的教育观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体现在控制与被控制上,并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的色彩。但是现在教师不再是高高的独裁者,而是去为学生服务的,给予学生帮助的。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学生的人格才能得到尊重。教师对学生教育控制的方式和手段,要有艺术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应摒弃说教、灌输的教育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还要善于自我克制。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行为,往往是由“恨铁不成钢”时引起的盛怒或者是急躁之下发生的。这样做不仅对德育学生不利,反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这时,教师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克制急躁情绪。
二是和谐的心理关系。建立和谐的心理关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一般就来,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联系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规律;接近阶段,由生疏到熟悉;亲近阶段,由被动接近;共鸣阶段,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信赖阶段,能主动与教师倾心交谈,在困难时期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是师生心理和谐的最高境界。教师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在与学生交往中,就会针对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理交往中,主动权在教师。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赖,关键是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认可的权威,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要有科学、公正的评价学生的手段和方法,并讲究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性。教师只有掌握了交往的主动权,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是公正的工作关系。师生交往中尽管各自的角色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使教育对象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为了目标的达成,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公正的工作关系。教师的工作作风要民主,要打破教师主宰课堂、主宰学生的观念。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严而适度,符合学生年龄、知识的承受能力。教师要能公正地评价学生,不以自己的好恶来支配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不管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听话的程度,都能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有助于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学生也会对你的判罚和处理心服口服,甚至可以令你更加有人格魅力,从而去感染学生。
教师范读 篇6
那么, 如何在音乐课中做到使歌曲范唱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受益于学生呢?我认为老师在范唱时要做到几个到位。
一、准备到位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对于一首歌曲而言也是如此。拿到一首准备教学的歌曲后, 不要忙着准备写备课。首先, 我们要多听音乐, 然后要花功夫去唱, 只有多听多唱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所唱歌曲的内容、了解节奏特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对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技巧、情绪表达等方面进行演唱处理。如在教学五音《放牦牛的小卓玛》备课过程中, 通过多唱我理解了这首歌曲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倚音, 因为这是在青藏高原上, 要唱出小卓玛骑在牦牛背上一路颠簸一路欢歌的感觉, 所以在设计中创设了骑牦牛这一情境, 让学生学一学挥鞭动作, 骑一骑牦牛的动作, 充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我们要赋予音乐文本的生命力, 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歌曲所描绘的形象。
二、情感到位
少年儿童的可塑造性很强, 且最易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中, 利用美的范唱, 让学生通过观察, 从听觉转化为视觉, 掌握清楚教师范唱时的姿势、呼吸、发音方法, 咬字吐字, 才能使学生在清晰圆润, 以情带声的歌唱中体会“唱云则意满天宇, 唱水则音韵绕山”的艺术境界, 学生就能在熏陶感染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范唱时, 老师应尽可能把歌曲所包含的美好思想、内在情趣用美的声音表现出来, 力求唱得准确而富有感情, 要面对学生背唱, 态度自然、生动, 可附带一些表情动作。这是对学生进行唱歌前的艺术感染,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欲望和热情。五音《乡间的小路》曲调轻松活泼, 描绘了一幅浪漫惬意的夕阳牧归图, 如诗如画, 令人沉醉。我在范唱时, 运用录音伴奏, 背唱歌曲, 并配上简单轻松地步子, 犹如轻松走在乡间小路的感觉, 让歌声思绪随着晚风飞扬。这样一种悠闲飞扬的气氛, 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引起美感, 和孩子们产生了共鸣。
三、形式到位
我在课堂教学中的范唱多种多样, 有完整示范、片段示范、重难点示范、教后示范等形式。
1.完整示范。这种示范往往用于新课之前。他通过教师本身的范唱、范奏来揭示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形象, 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表现手法、速度、力度等。所以, 完整示范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耳闻目睹, 让学生对新的歌曲、乐曲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印象和概括的了解。如在教学一年级《拍手唱歌笑呵呵》时, 面对学生演唱, “你的眼睛里”“我的眼睛里”做出相应的动作, “拍手唱歌笑呵呵”时和着音乐做出拍手的动作, 这样不仅可以带领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还可以帮助孩子们记忆歌词。
2.片段示范。这种范唱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歌曲教学, 教师可以范唱前半句, 学生接唱后半句。这种教师引唱的方法大大降低学生学唱歌曲的难度。如在教学一音《快乐的小木匠》时, 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师唱“嚓嚓嚓嚓刨花飞”, 生接“刨花飞”师唱“沙沙沙沙大锯响”, 生接“大锯响”……教师在无意中为学生提供了正确有效的示范, 这样几次接唱下来学生前面的旋律也熟悉了, 很快学会了歌曲。
同时出现了四度、六度音程的跳进。这里通过老师的对比范唱, 让学生品味“泼水节里喜泼水”这一句附点改变后的韵味, 引导学生记住原来是要强调节日的快乐, 所以“节”要加附点。
4.教后示范。指学生在基本掌握的歌曲基础上,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演唱, 再一次进行示范, 提出新的要求, 以加强和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表现力、和想象力。如在学生学会五音《浏阳河》后, 我再次范唱, 加入了湖南方言, 让孩子们领略到当年浏阳河畔人民的歌唱, 产生一种新奇、亲切感, 并让学生学一学, 使学生明白了民歌演唱时要吐字清楚,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眼。
教师范读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S师范大学英语师范生为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765份,实际回收问卷760份,其中有效问卷753,问卷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96%。有效调查的753份问卷受试中,2015级学生223人,占28.3%,2014级学生243人,占35.6%,2013级学生232人,占36%。
2)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使用问卷“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知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5个问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2道题,调查师范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第二部分共20道题,调查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特征、需具备的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三方面的认知状况。第三部分共2道题。其中1题为单选,调查学生当前的从教意愿;另外3道题为多选题,主要调查师范生现有职业认知的来源和所期望以何种渠道增进对教师职业的了解。
问卷项目的编制基于对英语师范生的访谈了解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基本认识所包含的方面。例如,“你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知道多少?主要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问卷编制也参考了已有的对师范生职业认知的相关研究和相关调查问卷。对设计好的初始问卷,在分别咨询了具有教师教育和教育统计学相关知识的专家后,确定这23个项目作为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项目。问卷回收后,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分析,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能够可靠、稳定地反映英语师范生实际的职业认知水平。
2职业认知调查结论与分析
2.1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现状
教师职业认知是指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声望等外部环境的认识。合理的教师职业认知关系到英语师范生能否树立从教意愿和坚定从教信念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英语师范生努力学习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知识的重要因素。本维度以5个题目分别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社会声望、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考查了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可程度,并让学生自己评判对教师职业的认知程度。
题目“教师这份职业非常稳定”,学生回答的均值为3.41,55.1%的师范生都认可教师职业的稳定性,认为教师职业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这一特征的认可度最高,均值为3.54。57.3%的英语师范生都同意或完全同意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对于“当老师人际关系单纯,相对公平”和“教师的工作环境舒适”两个题项,问卷的平均分也都达到了3.43和3.44分。总体来说,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稳定性、社会声望、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都持有较为正面和积极的看法。
但是,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特征的这种认识,并不是清晰的。题项“我对教师职业非常了解”的均值仅为2.75。仅仅12.3%的学生完全认同或认同这种说法,34.5%的英语师范生都明确反对这种观点,还有55.2%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非常了解教师职业。这说明,虽然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的题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总体来说,他们这种看法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认识,是一种大体的感知。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了解程度总体偏低。因此,高师院校有必要对英语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的引导,将这种模糊性、盲从性的认识改变为确定性、清晰性的认知。这种引导教育也是师范生所期待接受的。多达80.3%的学生都完全表示“我希望更多地了解教师这份职业”,显示出强烈的认知需求。英语师范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一定完整清晰,他们愿意更为全面地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师范生现有的职业认知状态不仅是需要加以积极引导和教育,而且是可以得到积极的改变和引导的,学校有责任回应师范生的这种认知意愿。
2.2英语师范生当教师所需具备的能力的认知现状
对从事教师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的认知,是指师范生对于从事教师职业所需具备的思想素质、知识能力、交际能力等要求的认识。对于从教能力的合理认识,有助于英语师范生在大学期间以这些能力的发展为学习目标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努力做好入职预备。
本维度以7个题目分别调查师范生对从事教师职业需具备的从教能力的认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应该非常高”题项,均值4.13。“当教师无需具备沟通和合作能力”均值4.45。“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才能。”均值4.05。“只要学好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能胜任教书”题项均值4.27。“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均值3.47。从中可看出,绝大多数英语师范生都认可当老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很强的组织管理才能,同时也能意识到合格的英语教师不应当只了解英语学科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题项“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回答,其均值仅有3.35分。虽然从绝对值来说,这一数字显示出师范生大体认可具备丰富的知识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但相对本维度其他题项的均值来说,明显偏低。这意味着,在对于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的总体要求持较高的要求的同时,英语师范生对教师需具备渊博知识的要求不够了解,未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广博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这种认知状态,实际上也源于师范生对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了解得不够明确。他们始终是以学生的身份看待教师,从教师课堂展示的知识表象来推测短暂的课堂教学背后备好一堂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鉴于此,高师院校需引导英语师范生真实地了解教师的工作,鼓励他们以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课堂、看待教育职业,从而真正理解教育工作需具备的要求和能力。
2.3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现状
职业价值认知主要关注英语师范生是否认可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能否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个体对职业目标和方向的选择,也将决定个体的职业发展状况”[1]。这是关系到师范生从教选择和从教信念的重要因素。问卷7个题目针对这个维度进行调查。
在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社会价值认知方面,题项“老师对学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当老师能为国家培养许多有用之才”,均值分别为4.34和3.87,显示出师范生完全理解和肯定教师对于学生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意识到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然而,对于教师职业对自己的个人价值方面的5个题项,均值都相对较低。题项“教师有令人满意的经济收入”均值2.69。仅有16.9%的学生同意或完全同意教师收入令人满意的说法,高达43.4%的英语师范生不认同教师现有的经济收入状态。题项“当老师能够充分发挥我的个人才能”和“当老师能比从事其他职业更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的均值仅仅为2.79和2.85,显示出师范生对于从事教育职业对于自己个人理想、个人价值的实现持相对否定的态度。题项“当老师能够使我的生活充满激情与活力”,均值也仅仅3.35。题项“对我来说,当老师没有多大的职业发展潜力”均值仅为3.47。
可以发现,英语师范生对于教师工作的个人价值认同感较低。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学生在“坚定从教”题项的分数很低。显示出学生未能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未能真正意识到教育职业对自己可能带来的收获和进步。影响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对未来职业收入的预期影响师范生就业选择。由于对教师职业的经济收入不满意,师范生对于未来从教的选择也呈现模糊性和否定性。在本次调查中,仅有20.8%的学生认为自己即使有其他选择也会坚定从事教师职业,23%的学生不同意这种观点,还有58.7%的学生不确定自己将来是否会“坚定从教信念”。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联系起来,将自己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职业成长与教师职业相结合,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3提升职业认知感的对策
当前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知,总体情况良好。英语师范生对于教师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外在特征都持有较为肯定的态度;英语师范生意识到从事教育工作需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组织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英语师范生认同教师职业对于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但另一方面,当前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知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师范生职业认知模糊,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流于感性层面,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社会价值认知和教师职业个体价值认知之间存在鸿沟,对于当老师是否能够真正为自己带来事业和生活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存在疑虑,由此导致英语师范生从教意志不坚定。有鉴于此,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3.1加强实习支教工作,提供丰富的教育体验
要改变英语师范生职业认知模糊化和肤浅化、职业情感朴素化和理想化、职业情感不确定等状态,就要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体验,让师范生有机会亲自承担教师角色。本次调查中,对于更希望从何种渠道来了解教师职业,84.7%的英语师范生都认为需要“到中小学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还有部分师范生表示希望学校“多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自己亲身体验教师角色”,“亲身体验当老师”,“支教”,“社会实践、志愿支教,学校安排到中小学体验”,“学校提供机会,实习前就有机会去中小学体验”。由此可见,英语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认知具有强烈的体验需求,渴望通过观察一线教师的真实工作和教学实景,或通过参与支教等活动承担教师角色和体验教师工作,来获得最直接最真切的职业认知。因此,高师院校要加强英语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工作。除了在最后一学年组织集中的教学实习之外,在实习之前每学期组织至少一周的见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进行师范专业学习的同时,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基本特点。同时,也为学生增加支教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高校校园、走入中小学,以教师身份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体会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体会成为一名老师的职业荣誉感,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从教态度。与此同时,师范生在实习和支教中,可以切身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在教学中深入理解中小学英语教育,训练教学能力。
3.2邀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做讲座,传递真实的教育感悟
从事教育工作,到底能为个人的成长与未来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这是关系到英语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认知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外延性发展的追求难免迫切一些,而对内涵式发展往往有所忽略。[2]而对于教育工作为个体带来的收获,最有发言权的就是一线中小学教师。他们在从教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就是最真切和真实的。英语师范生在高校就读期间,能够有机会与一线的优秀中小学老师交流,聆听他们对于自己的教师生涯的回顾与感悟,了解他们总结的教育工作为自己带来的收获和对自己的人生、观念的影响,都能使英语师范生认识到从事教师工作对个体的实际价值。英语师范生也渴望通过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来增加对教师职业的了解。本次调查中,65.4%的英语师范生都表示出这一愿望。因此,高师院校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中小学教师通过做讲座等形式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和感想,是促进英语师范生职业认知和引导师范生认同教师职业个体价值的重要途径。
邀请一线中小学教师现身说法。既可以是英语教师,也可以是从事中小学管理工作的人员。英语教师可以从学科视野出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传达给英语师范生;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从宏观的角度为英语师范生讲解中小学教育的整体价值与自己在工作中的体悟,从而帮助师范生对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需具备的全面才能有所了解。
3.3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规划,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
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有利于坚定职业信念。当下英语师范生的课程中忽略了英语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行,教师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多向的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死板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并辅以指导性。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人文素养成为培养英语教师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规划上为英语师范生开设核心素养课是必要的,有利于他们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职业感的认知。
摘要:众所周知,深入了解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现状,阐释其展示出来的特点和问题,有助于提升职前英语教师教育质量。通过对S师范大学英语师范生的调查,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特征和从教能力都有一定的认知,也认同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然而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师范生对职业特征认知模糊、对教师职业个人价值认知度不高等问题。高师院校要通过加强实习支教工作来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体验,邀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做讲座来传递真实的教育感悟,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规划来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师范生提升职业认知,坚定职业信念。
关键词:职前认知,英语师范生
参考文献
[1]蒋颖.顶岗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以云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为例[J].昭通学院学报,2014(6).
教师范读 篇8
首先, 我们来分析下“说课怎么说”。“说课”一词, 由“说”“课”结合而来, “说”是一种行为, 包含了准备、思考、设计、计划等所有的与课程教学相关的陈述。“课”是教学的内容, “说课”而没有命名为“讲课”就说明了课是说出来的, 故而要求教师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展开, 陈述时要涉及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 那么要用第三人称“他们”“学生们”代表所教授的对象。
其次, 分析下大家都疑惑的“说课说什么”。说课到底说什么, 其实是很多考生充满困惑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学习完后, 告诉我其实他们刚开始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说课, 以为和试讲是差不多的内容, 以为说课就是说说要教什么课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学生在经历了面试失败后, 也不清楚自己到底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认为自己的说课基本没有问题,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通过。其实, 大家认为的说课是广义的含义, 认为说课就是将课程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没有细细地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意义。
说课到底说什么?第一是和课本内容相关的, 即是说课程的本质。课程的本质是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 那么考生可以从课程内容的背景出发, 去探究课程内容的实质, 来进行第一步的说课。第二步, 是说授课对象的本质, 也就是指学生的特点, 学生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是需要教师去进一步深挖和研究的, 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具有与其他年级学生不同的特质, 针对这些特质教师要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安排, 那么就引出了第三步———教师要说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并且在你所设计的教学方法中哪些方法是主要的, 是课堂必须实施的, 哪些方法是辅助的, 依据课堂情况实施的, 这都是要有所说明。第四步, 针对一节课的教学方法, 教师还需要设计出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究竟以听教师讲授为主, 还是以学生自主研究为首, 这是需要教师弄清楚的问题。第五步, 当你把一堂课的前序步骤都理清楚后, 就要开始一节课的教学陈述了。一堂课要如何上, 课堂上需要出现什么样的气氛, 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哪些作为知识素质拓展的, 这些在教学过程设计中, 教师要一一地设计完整。在最后, 还要对自己的课程框架的设计有一番简要的叙述。这样的说课才是完整的、齐备的。
根据以上的“说课是什么”“说课怎么说”“说课说什么”三个问题的分析解答, 我们对说课已经有了清晰的了解。那么在最后, 给各位考生一些备考建议。第一, 考生在面试前一定要熟悉我们所要备考的材料, 也就是课本。考生要仔细阅读考试大纲和公告, 看清楚说课的范围, 到底是小学三、四年级的课本, 还是五、六年级的课本等。每个地区说课的课本选材不相同, 那么对于自己所要参加考试的课本选材, 必须熟悉、熟悉、再熟悉。熟悉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一看题目, 就知道是第几册的内容, 讲述的是什么, 要求学生理解懂得什么等。第二, 学生准备考试前, 要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并认真地记录说课时间, 以符合考试要求的时间范围。在练习时, 不一定每次都通篇地练习, 建议考生在刚开始的准备中, 可以一步一步地练习, 待每部分都熟练后, 再整体地把握时间, 通篇地说课。第三, 在日常的说课练习中, 考生要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说课方法, 以备在考场备考时, 能够在有限的短暂的时间内最快、最好地完成说课简案准备, 而后在考试现场正常发挥, 以此取得满意的成绩。
总之, 每位考生在考试复习的时候都会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在复习说课时, 大家一定要善于总结其中的规律, 并且尽量找到一些方便备考的技巧, 另外考生通过日常的练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即兴发挥的能力, 所以考生在平时要多练习, 多总结, 多熟悉课本。
摘要:“说课”一词, 由“说”“课”结合而来, 在课上说话亦是一种技巧, 如何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领悟得更好。本文阐述了小教师范生在说课面试注意的问题。
教师范读 篇9
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合作的现状
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现状并不理想,师范院校近年来在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的影响下,已经将重心偏离了培养未来教师的轨道,很多师范院校认为自己的学校应该向学术型大学发展,在师范生的培养上,过于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而真正的学术不能脱离实践,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术更是离不开在中小学的实践。而在中小学由于升学率的影响,他们的重心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中小学并没有意识到与师范院校合作会有什么好处。师范院校认为中小学缺乏理论,而中小学又感觉高校在盲人摸象,也就产生了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互相不信任的现状,没有意识到如果合作会取长补短,都缺乏合作的愿望。
大学和中小学各有所需,师范院校的学生需要在中小学的真实情境中得到锻炼,而中小学的教师虽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缺乏教育的理念作指导,如果能合作,就能彼此满足需要,互惠互利,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缺乏锻炼,实习的时间太短,而且师范院校也很少把有经验的教师请到大学课堂上进行真传,师范院校的老师亲自到中小学进行指导的也是寥寥无几。实际上,师范院校的学生渴望多了解中小学的实际,师范院校的教师也需要真实的中小学教学情境作为研究的支撑,而中小学的教师也迫切需要师范院校专家的指导,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果能够合作,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2001年,首都师大率先在北京推行并建设中国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03年天津师大的康万栋教授也推行了教师教育改革,在天津师大和天津中小学之间互派教师,互帮互助,受到了各大中小学热烈欢迎,这可以说是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良好的开端,探索和建立中国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新动向。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新型的合作才刚刚开始,需要在全国大范围开展,任重而道远。
国外大学和中小学之间教育合作的经验
1. 美国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DS”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简称,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与大学合作,通过由师范大学与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融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为一体,以达到教师教育改革与学校革新同步的目的。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该模式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经过探讨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义务及管理机制。专业发展学校通常以合作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一个理想的合作小组通常包括4名至5名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2名至3名大学教授、5名至10名研究生、若干名本科师范生及其他人员。
大学负责实习生的选配,保证实习生遵守各学校的管理制度,派遣大学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和联络,向合作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偿,向合作学校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培训,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等。而中小学则负责向实习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设施,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并帮助其开展工作,负责安排时间和场地以举行各种会议,为大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支持。
师范生必须在专业发展学校做一学年的实习教师,大学的督导教师和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内涵。实习教师平时作为助手辅助并观察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每周有一天独自负责班级的全部工作。
2. 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学和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的一种师资培训方式,也有人称这种模式为教师伙伴学校。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政府提出旨在提高师资培训质量的教师改革举措,将师资培训的重点由理论移向实践,强调根据中小学的实际需要来培养教师,以中小学为基地,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时间增加一倍,增强中小学在培训师资中的作用。
当前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都强调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所有培训课程包括学校工作和教学实践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也注重与中小学教学相联系。伙伴学校参与制定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学科指导教师与大学指导教师合作负责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保证实习质量。英国教师伙伴学校的特点有:突出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明确统一的目标定位;关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实行重负荷的教学训练;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管。
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合作的途径
1.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应真正树立合作的理念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指出:“大学若想接着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指示,大学要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高质量,就必须在学校与技术教师培训校之间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成平等的伙伴。”因此,大学要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中小学需要优秀的教师,双方就要树立合作的理念。彼此应该懂得教师教育不仅是大学的责任,也是中小学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中小学的事情,也是大学的事情。大学和中小学应该树立为对方服务的理念。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曾经提过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主张:“实事授业,当使该师范学生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并明确规定附属小学的“小学教员掌教授附属小学堂之学生,并指导初级师范生实事练习”。百年之后的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更应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现在的教育不允许大学教师脱离实际的教学存在下去,同时也不允许中小学教师单凭经验的教学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存在下去。同时离开一线实践的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和高校教师到中小学进行社会调查、教育教学实践观摩、教育实习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是对大学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师素质要提高,只有在教学的特殊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教育需要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小学就为师范生和大学的教师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中小学教师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大学教师恰恰能满足中小学教师这一需求。彼此取长补短,获得双赢。
2. 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方式,提高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才能达到合作目的。
首先,师范院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在整个教师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努力从各方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单纯的实习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质量的实习也不是取决于实习时间的绝对长度,而是高质量的指导、科学的管理、严格的评价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不仅时间短,而且在管理、指导、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实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其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并积极参与实习基地的改革与建设,调动中小学的积极性,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师范院校派去的实习指导教师不仅指导实习师范生,同时还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上指导中小学的教学,同时,中小学的教师也可以深入到师范院校为老师和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为师范教育的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把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都会获益匪浅。同时,在指导师范生实习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再次,师范院校的老师可以和中小学教师合作教学研究。大学教师有理论的优势,中小学教师有实践和经验的长处,强强联合,只有更强,在实践中大学教师也学到了知识,返回大学课堂,可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培养出来的优秀师范生充实到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学校和学生、家长也会很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在合作中,本身就有丰富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有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如虎添翼,因而会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增加教育实习时间,调整时间安排。可考虑采用循环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中实习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循环又不断提高的过程,高师院校学生学科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时间更是如此。如美国的教师发展学校师范学生必须在那里实习一年,英国的教师伙伴学校每学年也有26周左右的实习时间,因此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生四年只实习6周,实在是时间太短。
同时还要改革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体制的开放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实习学校共同参与实习领导联合体,共同负责教育实习计划、组织、督导、评估,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和综合化,促进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教育部在2008年的工作要点也强调要“健全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参与进来,监督好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提高合作的有效性,保证我们培养出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 2001-01-01.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教师范读】推荐阅读:
浅议范读教学11-13
非师范教师08-19
合肥师范附小优秀教师07-22
师范教师个人简历10-23
师范院校教师论文06-14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11-16
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学09-02
非师范生教师面试自我介绍07-07
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策划书08-07
师范生教师个人实习报告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