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2024-05-31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精选11篇)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1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要使学生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如(1)实验器材不足;(2)“讲实验”“背实验”多,而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技能低;(3)演示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少;(4)化学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5)教师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教学须让实验和事实成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从而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但是,在学生做实验时,如果过分强调实验技能训练,如怎么取用化学药品、气密性检查等。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被冲淡,学生往往不理解技能要领,只能机械的模仿。这样,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乃至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对实验就觉得可有可无,再也没有初次实验的热情了。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何况大多数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会以化学为职业,即使准备从事化学工作,他们也还要经过多年的专职培训。所以新教材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减少了大部分实验技能要求,强调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许多老师认为,实验过程并不重要,与其花许多的时间“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背实验”这样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来的快,去的也快。学生往往过了一些时间就会忘记,最后头脑里稀里糊涂,那有什么能力培养。新教材的编写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与以往不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没有明确的界限。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并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而科学实验探究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尤其对实验探索过程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更应特别注意实验的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要提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检验知识、发展知识。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是以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化学学科的研究性课程、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改革为理论依据。

1、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它强调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并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化学学科的研究性课程是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课程,它不仅有着与学科课程相同的教学目标,也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活动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活动课程。

3、从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看,新课程将很多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同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现象、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和正确的操作,仔细观察并实事求是地记录,谁实验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质。②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得出微观本质。“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三、课题价值

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趋向。实践证明,探究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意义重大,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1、课程教材改革中强调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并且积极探索转变学习方式的新途径。

2、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是教师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对操作要领逐一讲解,学生实验时机械地模仿,实验过程不求甚解,实验报告千篇一律。开发实验的探究功能,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活动范围和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实验情感的体验,丰富实验教学的形式,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妥善地规划实验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端正实验态度。

4、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以及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查,实验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实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根据新教材和新标要求,化学课程改革应先改革实验教学,理论指导实际,实践检验真理。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化学涉及实验面之广博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以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的特点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再去做实验,往往提不起兴趣,应付了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学生略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先做实验,调动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变化的根源。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由实践来检验课本知识,不盲从于权威。

2、将化学课堂搬进实验室

化学课本中大部分章节中都有实验,纯粹的黑板讲解和演示实验都很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实验——讨论——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观察、探究,体现了化学知识、原理源于实验的学科特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是化学实验不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将实验室作为教学课堂。

3、教学中渗透开放性实验课题

实验教学中还可有教师选定实验课题或利用课后的实验习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设计、操作,让他们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全面地理解、运用实验原理,逐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4、将化学实验引进日常生活中

化学学科孕育着无限创新机会,它和社会生活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紧密联系,同时它又是最接近生活和社会的。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5、改进实验装置使之更合理化

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装置不够完善,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实验设计不够合理。本课题研究如何将这些实验改进,同时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6、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实验的错误分析和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评析,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2、实验观察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观察。

3、教学实验法: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检验、应用和发展教学理论,使教学实践科学化。

七、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研究论文、多媒体课件、实验案例等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2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呢?我们化学教研组全体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得出的共同体会就是: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 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在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注重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课标下的实验教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做了规定, 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新课程新理念, 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 不管实验成功与否, 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 培养探究意识。而传统的教学实验, 基本上是作为一种技能来传授的, 学生是被动地参与, 没有独立实验的要求。如果化学实验中只让实验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 忽视实验中的探究功能, 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 在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 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这样学生虽然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 但是过后接触到其他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我们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让学生回忆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 并对这些反应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进行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常温下反应;然后分组实验来探究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并通过比较的方式提醒学生不能用浓盐酸或硫酸来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也不能用碳酸钠、碳酸钙粉末代替石灰石、大理石。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和获得新知识, 教师只起指导、组织和协助作用, 它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再如, 教材中Na OH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 学生需用手触摸才能感知到, 这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了很大的局限。笔者引导学生对它进行了改进, 演示时先将试管里的水煮沸, 然后移离火焰, 水立即停止沸腾, 迅速加入两小块Na OH固体, 水又沸腾了。一个小小的改进, 不仅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而且让他意识到了创新是多么的奇妙和必要, 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思维阶梯要合理, 学生经过努力、讨论能够回答出, 不要设计得太难, 跨度太大, 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解决新问题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喜好, 将喜好转化为持久的动力, 同时教学目标是高层次的。探索性实验的设置, 使学生通过设计、讨论、实验, 充分发挥想象力, 和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 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 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进实验装置, 优化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实验的实验装置, 是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正规化仪器, 按照有利于培养规范化基本操作的要求, 遵循科学性、平安性、直观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经过不断改进而形成的。但是教材中的某些实验装置, 有的过于复杂、有的演示时现象不太明显、有的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设计以改进原有实验装置或重新设计实验装置为探究点, 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材中单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现象不明显、费时间。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改进:先将铜丝置于酒精灯外焰灼烧, 铜丝表面氧化成黑色氧化铜, 再将氧化了的铜丝插入装有木炭粉的试管中加热, 一会儿后取出铜丝, 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恢复红色, 改进后现象明显, 节省时间。关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性质是全书的难点之一, 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可设计插入一个演示实验: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 盖上瓶盖, 并摇动矿泉水瓶, 这时就可以看到矿泉水瓶变瘪了, 同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现象很明显。而后用针筒吸取稀盐酸, 把针头刺进矿泉水瓶, 将盐酸注射进去, 在噼里啪啦中, 矿泉水瓶又恢复了原形。使很难理解的反应变简单了。

再如教材第124页“实验7—1”讨论燃烧的条件, 直接演示时造成的浓烟较多, 既危害健康, 又污染空气。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启发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 。

通过实验改进, 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对演示实验的创新, 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知识, 而且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从而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 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 激活创新意识,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增设家庭小实验,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 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 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 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 例如在学习完软水和硬水的知识后, 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把用久的旧毛巾变软, 学习完乳化和溶解之后, 可以在家里用清洁灵去体会它的乳化功能, 学完盐与酸的性质后, 还可以在家里体会用苏打和小苏打与醋反应, 去体会它们与酸的反应速率快慢, 等等。这类家庭实验习题, 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 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由于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 与课堂实验相比, 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并且家庭小实验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 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化学界, 在绿色化学思想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化学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 是以微型的仪器, 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 (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 , 以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而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 是化学实验方法的变革。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大力推行微型实验, 使全国中学生的化学教学皆有学生的单人实验作业, 以加强化学的素质教育作用。”

微型化学实验, 试剂少, 经济、环保, 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自觉养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精神。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微型实验及仪器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 因许多的实验仪器均来自生活中的废弃品, 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 在自制化学仪器中展示了各自的才华, 例如:用废弃胶囊板做点滴板;用果冻壳代替小烧杯;用青霉素瓶自制微型酒精灯;用矿泉水瓶制洗瓶等。用生活中废弃品来制备实验仪器给他们提供更多创新实验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化学的神奇,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当然, 微型化学实验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 较忽视基本操作的规范性, 较少考虑实验中有关的安全因素等。因此, 微型实验虽然具有许多优越性, 但也并不是所有实验都可用之代替的。在教学中, 应根据实验的内容、目的、现象和定量要求等进行选择, 使常规实验和微型实验相结合, 两者取长补短, 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陶行之先生说:“天天是创造之时,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无处不蕴藏着可点燃的火种, 只要我们勇做创新之人, 就能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 从而在创新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教育工作者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剑春.南京市初中化学教学建议[Z].南京市教研室, 2009

[2]程玉珊.微型化学实验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8, 11:32~33

[3]周宁怀.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翻转课堂;钠与水反应;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6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TS11664),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UGS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5+2+1’卓越化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GDJG 201412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衷明华(1957—),男,江西南昌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小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试剂(常规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来进行化学实验,它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及新世纪化学教学改革趋势之一。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颠覆了传统教学顺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实现了知识的优化;在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多集中在中小学,高校相对较少[1]。钠与水反应实验是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训练素材之一[2],也是高一《化学·必修Ⅰ》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以钠与水反应实验教学为例,报道我们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将微型实验与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理念

1.我国区域差异大,化学课本部分实验在农村中学开设的条件不一定具备;教师应训练师范生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对化学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再表现,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

2.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教师应率先垂范并适当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师范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内容

1.实验目的

(1)通过自主实验,观察钠与水反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加深对钠活泼性的理解。

(2)通过合作讨论,进一步对钠与水反应产生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2.实验原理

2Na + 2H2O = 2NaOH + H2↑

微型实验装置见下图。

3.实验用品

操作台1个,套上乳胶头的具支试管1支,镊子1把,米粒大小的金属钠1块,酚酞(2g/L乙醇溶液),H2O等。

4.实验步骤和操作

在具支试管中,加入水至侧泡的中部,再加1滴酚酞试液,用胶头封住支管。用镊子把一小块米粒大的钠投入试管中,然后用肥皂液抹在其管口(抹肥皂液时,应在管口稍停留一会,有利于形成肥皂泡,并注意观察试管内的实验现象)。当试管口形成一个比较大的肥皂泡时,将点燃的火柴移近肥皂泡,能听到氢气清晰的爆鸣声。

5.注意事项

(1)钠粒取米粒大小。如果钠粒太大,生成的气体多,放出的热量多,容易产生爆炸。

(2)取钠粒时严禁用手直接接触,因为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对皮肤有腐蚀性。

(3)用剩的钠粒应放回原瓶,煤油密封保存。

6.思考与作业

(1)如何引导中学生观察认识钠的储存方式、物理性质及合理解释“钠浮在水面、溶化成小球、球四处游动、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等实验现象;

(2)结合中学化学课本,利用微型仪器因地制宜地对本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再表现。

三、教学实施及效果

1.教学组织

学生实验人数≤10人,实验2人一组、微型仪器2人一套。

2.教学流程(见下表)

3.教学效果观察

(1)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更强,更适合运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学;尤其是课前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核心知识点及完成学习任务单,有助于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

(2)微型化学实验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新实验方法,组装方便,趣味性强;只要学生一动手,实验现象就会诱发各种猜想或假设,随之进一步的取证和分析让学生体验“实验—失败—思考—再实验”直至成功的科研过程,实验室成了师生、生生探究知识的互动场所,从而有很好的知识内化效果。

(3)成果展示让学生上台讲解以及课后的小论文撰写,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学生知识得到升华,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将微型实验与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才两年就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肯定。仅“钠与水反应”这一个实验,学生就提出有价值的实验改进方案十余种,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教学参考》《广东化工》《江西化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实验改进论文12篇,如陈彩虹等人发表的《纳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马少玲等人发表的《纳与水反应的微型实验改进》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12-117.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现状分析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原则、策略、途径。2.通过研读教材和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搜集探究性实验素材。3.研究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与教学环节设计。

4.研究化学课堂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与其它教学方式的整合。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3.理论研究法: 4.总结研究法:

五、研究计划

1.实验前期调查与组建阶段: 2.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备课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中交流心得体会。(2)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实验探究的教学环节设计。

(3)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实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并在备课组活动中交流。(4)通过平时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5)在第一轮实验(约一学年)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6)课题组每半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3.实验总结与结题阶段

六、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2.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马健生等.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2003(5)4.魏书彬.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8-9)5.王新晓.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4)

6.占小红.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着的世界相联系》特色分析及启示[J].化学教学,2005,(3):(28-29)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5

调查显示,62%的教师认为学生分组实验效果好,不再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机械地验证实验,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都大有提高。

5.2 学生学习动机的改变。

主要是由于“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晓自己为什么而学,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3]。

5.3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调查中可知: 51%的学生预习,67%的学生会主动进行总结复习。学生从“听、记、背、练”的学习方式中发生了转变,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

5.4 学习成绩的变化。

通过高一、二两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的比较和分析,实验组通过微型实验与课堂教学整合,该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可以由此说明,利用微型实验的整合教学,确实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然,这一试验时间周期短,各种因素会对学生化学学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还需尝试多角度多层面长时间的研究对比得出更科学的论证。

6.结语

关于微型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并没有唯一性,在长期实践中将会不断修改完善,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及不同授课类型。

参考文献

[1] 龙运海.“主体参与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化学教学,. 4.21

[2] 郑其恭.李冠乾.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沪东教育出版社,1993.9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6

摘要 介绍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集十年“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确定了分析化学“设计性实验”的具体运行模式,利用自编讨论式实验教学电子课件、“设计性实验”教师参考资料库等开展实验教学。

关键词 设计性实验 分析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大学化学、化工、应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在将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化学工作者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启起后的作用。分析化学实验课应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识与能力之间为学生搭建一个桥梁,使之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科学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载体。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正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国内多所高校在分析化学实验中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设计性实验”,近年出版的分析化学实验教材中几乎都可以看到设计实验的内容。2000年始,我们分析化学教研组开始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2004年,我们将这一教学形式写进教学大纲,在全校所有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专业推广,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十几年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使其逐步完善。现将我们的工作介绍给大家并愿意与同行们商榷。

逐步完善“设计性实验”课程运行模式

按照最初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完成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技术训练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入“设计性实验”阶段。我们精选了115个实验题目并按其难度分为三级,设计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3步走”的实施模式。以化学专业为例:第1步,学生在一级实验题目(共10个)中选择一个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提出所需试剂和备品,由实验室负责备齐,于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一级实验题目难度不大,一般为单一组分的实际样品分析。目的是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有机会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有系统的了解。由于可能多人共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借鉴,在讨论、模仿和借鉴之中,完成自己的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讨论得失,总结经验。第2步:学生可在二级实验题目(共12个)中选择一个实验,限定每题不超过4人,要求同题者应使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完成实验,但可以共同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二级实验题目皆为混合物分析内容,学生需要从查阅资料人手,弄清实验理论和干扰情况后设计出实验方案。由于共题人数减少了,需要独立思考的内容多了,实验难度增加了。当学生全部完成实验后,教师会通告试样的相对真值,要求学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作出客观评价,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此实验完成之后,学生对分析实验的认识有了提高,基本掌握了解决一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3步是独立设计实验,具有考核性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内容则以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为基础,涉及定性分析、定量化学分析中的任何一种方法。三级题共93个,分为A、B、C、D 4个档次,依A―D的顺序难度增加。其中A:20题、B:25题、C:36题、D:12题,学生可在三级实验题目中任选其一。选题后,学生通过2~3周准备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与指导教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获得批准后进人实验室。此阶段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预约实验时间、可以申请使用实验室所有的设备与试剂,指导教师与实验教辅人员随时会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大的收获,我们还建立了讨论制度,在每个工作日,都会利用1h左右的时间,教师带领全体同学对1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此时,学生可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提出请求帮助,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与同学们分享,同学和指导教师可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参考。实验结束后1周内,学生应上交实验报告,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出其设计实验得分,并单独计入学生实验课总成绩。我们也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分析问题自命题,但要由教师考证难易程度后确定难度等级。

设计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初步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问题也突显出来了,主要为:①独立设计实验阶段,虽然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实验技术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设立了A、B、C、D 4个档次的预选题目,但由于大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任务较繁重的阶段,学生时间投入有限,加之有的学生对成绩的期待值不符合自身能力(各档次题目得分不同),有部分同学需要超时完成,个别学生甚至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实验结果与相对真值差距较大。②指导教师在大约1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要在实验室巡视和指导不同的实验,工作强度大。实验室与教辅人员要一直和学生同步运转,工作时间和强度都远超负荷。③1人1题的设计实验太过强调了学生完成实验的独立性,部分学生在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里会过多的依靠教师,学生体会不到探索带来的乐趣,甚至盼望着快点完成实验胜利大逃亡。这在本质上并没有解决如何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而“疲劳工作”甚至使个别学生“害怕”实验,与我们建立这一教学模式的初衷相距甚远。④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各专业用于设计性实验仅有12~16学时,无法完成“3步走”的模式。这些问题不解决,教学模式再好,也只能是纸上的“研究成果”,无法推广应用。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7

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室具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曾被评为校先进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在实验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进行了一些教学研究和探讨,发表了多篇有关实验教学研究的文章[2,3,4,5,6]。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以往我系生物化学实验课是一名教师要带30几名学生做实验,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而有的学生敷衍了事,当实验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因此教学效果不佳。现在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本次实验内容,课堂上要求教师讲授尽量缩短时间,只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步骤,但在实验中要不停地巡视,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各种实验现象。这样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接触,又使学生逐渐对生物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学生普遍反映在实验过程中,既学会了生物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又改变了过去在实验中只知是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思维方式,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等。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中去,预测正确的实验结果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自觉改正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操作。更愿意向实验指导教师提出问题,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各种体会,并且能够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开设综合性实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综合性试验不同于单一性试验。它的实验内容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联系性,使用的仪器设备比较多,实验技能要求很高而且全面;实验的探索性、创造性更强;完成实验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但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实验得到更全面的操作技能训练。例如,可以根据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设计一套适合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基础训练的酶促动力学综合实验——某种酶的制备及动力学研究。这种实验涉及到酶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酶的分离纯化、酶活力、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等内容。学生在此实验中可以学会使用低速/高速离心机、蛋白质核酸检测系统、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常用的实验仪器。教师在讲解实验相关的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同时,将实验的设计思想教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勤动手、多动脑。由于实验内容带有科研性质,不能按照实验流程简单重复,学生要具体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决定下一阶段的实验条件,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一套酶学综合性实验,在理论上对酶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实验操作上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初步课题设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大有益处。

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考核体系

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对实验课考核方式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往生物化学实验课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结束后的一次笔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往往不重视实验过程,而只重视实验报告和书本,容易形成临时抱佛脚,照抄照搬书本或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甚至编造实验数据等不良习惯,而不去独立分析和思考自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实验考核应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第二阶段训练学生独立操作和研究能力;第三阶段放手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综合和探索训练。实验成绩的评定贯穿于实验的始终。各阶段成绩的比例:第一阶段占总成绩的10%;第二阶段占总成绩40%;第三阶段占总成绩40%;实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10%。

第一阶段要把好关:重视第一阶段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并进行笔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不过关者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要做好平时成绩记录:给每位学生建立平时成绩档案,记录每次实验成绩为计算实验课评分提供依据。平时成绩分三部分:课前准备(包括预习报告、课堂提问、上课纪律等)、实验操作(包括操作、观察、记录、结果等)、实验报告(包括书写格式、书写情况、结论、分析讨论等)。

第三阶段要对实验成绩进行独立核算:为了引起学生对综合实验的足够重视,对综合实验单独核算成绩并加大创新分析实验总分的比例。设计新颖,有独创性和一定应用价值、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即使前面第一、二阶段及考试成绩不良者,实验总分可以破格评定为优秀。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不是看他有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实践证明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胡晓倩, 陈来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8) :960-965.

[2]赵晓钒, 弭晓菊.强化考试作用提高教学质量[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4 (2) :48-50.

[3]郭桂云, 弭晓菊.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5 (4) :32-33.

[4]弭晓菊, 郭桂云.实验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7 (1) :91-92.

[5]赵晓钒, 弭晓菊.高校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测评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4) :84-86.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篇8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教学 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82-02

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物理化学实验教材陈旧,仪器落后

当前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都是以沿用以前传统的教材为主,内容上较为陈旧,另外,大多高校的实验设备也非常落后,由于设备的不更新,导致教师的实验教学不得不沿用以往的实验技术,这就使得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实验技能的学习上,然而学习到的内容无法结合新技术和新材料,不利于学生学习现代的物理化学实验技术。

1.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单一,方法落后

在当前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较为单一,通常都是先讲实验的内容,再讲仪器的使用,因此轮到学生做实验时,就已经知道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实验,学生很难得到收获。实验报告的填写同样非常单调,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教师指定的仪器,并在规定的格式内填写实验报告即可。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1.3物理化学实验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师大多存在着知识结构陈旧,实验水平有限的问题,因此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更复杂更高层次的实验时存在困难,而常规的简单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学生在这门学科上获得更深入的发展,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2.1加强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建设,更新仪器

高校要加强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课时数,其中着重提高实验课的节数。在这一前提下,高校有必要加强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的建设,增加教材的内容,提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能够进行更有效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教材中应当增加一些适合学生且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实验。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从设备入手,加大在实验仪器上的投入,更换掉陈旧的、与时代不符的设备,购进新的实验仪器,为学生的实验和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2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改革后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作为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查看教学步骤,自己去进行实验和观察实验过程,并做记录。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寻找实验结果,最后教师公布实验结果的答案,学生检查自己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实验的乐趣,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2.3不断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验技术

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高校必须不断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这一学科获得更长远的进步。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课程评价系统,通过学生评、教师评、领导评三个方面来激励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为教师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通过将教师派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或培训,还可以在校內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教学讨论,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3.总结

要改变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高高校的实验教学水平,实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分析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教材建设、增加实验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占主导地位以及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验技能这三方面的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方面帮助高校在物理化学实验这门学科上有更大的进步,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媛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J].广东化工.2014(2)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9

课题实验学期阶段性总结

《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验和研究》课题实验是由我校物理组承担的一项区级课题实验。根据该课题实验实施方案,2009年3月-12月底为实验准备阶段、研究阶段。现将2009年3月——2009年9月的阶段研究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申请课题立项,确定实施方案

为了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和物理热情,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改变物理课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经物理组反复研究,决定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确定《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验和研究》实验课题。并申请课题立项,确定实施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二、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人员

根据实验方案内容要求,该课题以蒋卫山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物理组全员参加课题研究。

三、课题开题报告,熟悉课题,明确任务,课题负责人做开题报告,与实验教师共同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了解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有关导语设计的资料,通过图书、报刊查阅有关实验设计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步入实验第二阶段做好了准备。

四、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

要求教师要把实验教学作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上课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感受学生的反应、情绪变化及课堂气氛。课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使之更为完美。并且把实验的设计作为听评课的重要内容

五、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交流切磋。

集中进行有关理论学习,交流课题研究的情况,展示优秀案例。对课题实施中存在问题、实施效果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切磋,以完善课题实施。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篇10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并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如果我们只是循规蹈矩地做做这些实验,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扼杀他们创新的热情。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共同探讨,变“验证”为“探究”,经常进行实验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平时教学中,我常对一些实验进行探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与探讨

例如,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的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弊端:1.该实验在敞口的烧杯内进行,不利于向学生说明反应过程中及反应后没有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不利于解释“质量守恒”。2.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溶液颜色变化不是非常明显,且反应时间较长。在课堂演示实验时,不利于后排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实验改进:仪器装置图如下图。药品为酚酞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稀硫酸、蒸馏水。

操作:在锥形瓶中加少量蒸馏水,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在2支滴管内分别吸入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插进双孔塞后把塞子塞上锥形瓶,整个装置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把氢氧化钡溶液滴入瓶中,明显看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接着将整个装置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仍然平衡。取下锥形瓶再把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看到红色消失的同时又出现白色浑浊现象。然后将整个装置再重新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仍然平衡。

二、灭火原理实验的探讨

在讨论灭火原理时,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通过人教版教材实验7―2很容易理解,但对使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同样可以灭火,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我增加了一个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实验。

实验过程:向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然后再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NO3,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此时溶液的温度急剧降低;接着将少量汽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并点燃;再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中冰冷的水面上,此时学生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熄灭。为了使观察的现象更全面,我又把小铁盒取出来,重新点燃,残留在铁盒中的汽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这样前后两次对比,学生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深信不疑,同时也加深了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三、分子运动――氨分子扩散的探讨

在人教版教材第50页活动与探究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盛有酚酞溶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太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太多。对于这个实验我作了如下改进: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现象明显,又节省了药品,而且还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其中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四、开发家庭小实验的探讨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创兴精神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c)-0123-01

1 进行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必要性

1.1 教学要以发展为中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进行了一项长达20年的实验——“教学与发展相互关系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他创立了独特的“发展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好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学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知识每天都是曾几何式增长,现代教育已经不能再像传统教育那样以教导知识为中心了,因为现在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新知识所代替。为此,我们现代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才会使他在不久的将来不会被日益发展的社会所淘汰。赞科夫认为“发展”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包括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操作能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最直接方式,如果教师还能够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那么就完全符合赞科夫所倡导的发展教学理念了。

1.2 实际教学情况与新课标要求不符

新课标中要求“化学教学必须让实验和实施成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从而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以化学实验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新课标的要求中我们就可以明确的看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仍旧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例如,由于学校实验器材不足,导致化学实验根本无法进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重讲授,轻实验”的偏向,教师演示实验属于“完成任务”,学生分组实验只是“走过场”,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学生高分低能——笔试分数高,观察能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探究创新能力更差。

2 开展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策略

2.1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是指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演示实验模式,先通过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分析,并鼓励他们大胆假设猜想,然后再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学生们的猜想,最后来分析各种假设对错的原因。通过这种“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评价”的启发式教学过程,学生们对实验所验证的问题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与传统的演示实验相比,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例子:在讲授盐类水解的时候,教师先设计好问题:正盐的水溶液一定呈中性吗?很多学生一开始都想当然的认为正盐水解就是中性,但是有很多学生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万事都没有绝对,可是这些持怀疑态度的学生们都无法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最后,教师就让这些学生们通过实验来检测他们的怀疑是否恰当。学生们因此惊醒了一系列的实验:用pH试纸测试了诸如NaCl、Na2CO3等正盐溶液的pH值,同过实验测试,最终确实证实了并不是所有正盐都是呈中性。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今后对于科学上的事情一定要多持怀疑态度,不要相信绝对的事情,要勇于质疑,质疑才是创新的第一步。

2.2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探究式教学

科学探究式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典型范例。具体说来,就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是非常有难度的,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同时,对于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做好探究式教学,是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那么,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在进行实验时,教师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尝试,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要发挥大家共同的力量,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进行思想碰撞,

再次,教师要多进行方法的教导。足够的空间并不意味这让学生们胡乱尝试,科学的实验方法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因此,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

最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要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教师得首先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指导学生们去多观察、多思考,然后当学生们提出了好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们去收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看是否能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被动,也不能过于积极,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3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学生“照葫芦画瓢”,通过书本上的化学实验,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各种物质的性质有一种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多大作用。学生照着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来做实验,然后得出应有的实验现象,这对于学生来说,失去了实验本身的魅力,从而没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反过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愿力,如果成功了额,学生因此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化学家,即使失败了,也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加想弄明白其中的奥妙,这样一定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失雪琴.突出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

[2] 高先桂.浅述做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个有效环节[J].现代交际,2013(6).

[3] 朱春兰.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上一篇:不疯魔不成活美文欣赏下一篇:砖基础围挡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