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化学实验的新尝试

2024-08-19

拓展化学实验的新尝试(精选3篇)

拓展化学实验的新尝试 篇1

一、在新的形象中感悟

教师要低年级学生积累《木兰诗》的片段:A教师没有作任何交代在黑板上抄下了“昨夜见军贴,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让学生不断地诵读;B教师则在教学《木兰从军》这一课时, 结合文中“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朝廷下达紧急征兵的文书, 父亲年老多病, 无法出征。弟弟年幼, 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花木兰说服了全家人,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的句子, 让学生边看书上的插图边在读熟这段文字的基础上, 请学生说说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当学生弄懂原因后便趁热打铁说:“我们现在的课文是用这样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的, 而古代的《木兰诗》是用‘昨夜见军贴,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出示以上诗句) 这样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请你快速记忆, 看看你能否用古代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 (即试着背出这段话) ?”

理性反思:显然, A教师的拓展积累是叫学生不动脑筋地记诵, 已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 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学生记住的这些语言充其量也只是符号而异, 这些符号由于生吞活剥, 势必在学生的头脑中如过眼烟云, 怎能在心中留痕扎根呢?这样的积累意义又有多大呢?

而B教师的拓展积累则是借助课文这个载体, 找到了课文与拓展积累的洽接点 (都是写花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 , 进行了积极的重建 (以文化诗, 实现了诗文共融) , 使得拓展积累的对象 (《木兰诗》的片段) 成了有源之水, 此时, 机械的文字活化了。这种集语文阅读与拓展积累于一体, 把理解、感悟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现代文强化形象感悟的记诵, 势必使学生动力飞扬。

语文积累与动物反刍有类似之处, 对某一作品的理解、感悟、借鉴吸收很难一次完成, 往往要随着阅历的增长多次反复。因此,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文化诗强化形象的感悟, 不失为智慧之举。

二、以情造势, 点化心灵的感动

现象扫描: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 教师带领学生在品读桑兰面对不幸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动的同时, 尝试着和学生一起编《坚强是什么?》的小诗, 教师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出示了一首与学生一起编写的相对完整的诗让学生诵读:

坚强

坚强是什么?

是戴着固定套

也不肯掉落的眼泪

坚强是什么?

是忍着剧痛

仍轻轻哼唱的歌谣

坚强是什么?

是完成简单动作后

大汗淋漓的劳累

坚强

是承受一切的微笑

坚强

是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念

当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强烈地感受到坚强的内涵后, 教师动情地说:“桑兰之所以那么坚强, 那是因为她始终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同学们, 你们愿意来读读桑兰的心声吗?谁能把桑兰的心声背出来, 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理性反思:“文章不是无情物”, 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教师让学生品读桑兰面对不幸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及语言的语句时, 把桑兰坚强面对不幸的情感挖掘出来了。通过品读, 使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心中敬佩桑兰的情愫。敬佩桑兰其实就是敬佩她一种坚强的精神, 那么这种坚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二度创作”———编写《坚强是什么》的小诗, 在这“二度创作”中, 学生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再一次获得了情感上的感动。情感是人行为的动力, 此时让学生诵读自创的小诗, 定能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 乐学”的欲望, 当然积累的效率想不高都难了。

“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语) , 做任何事, 都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若能把握文中的感情激流, 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找准拓展积累与文本相洽接的情感因素这个支点, 那么, 我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拓展积累的内容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 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当然, 这种以情造势、用情引之的拓展积累也不再是向学生枯燥灌输的过程, 而是成了点化和润泽学生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灵动与飞扬的智慧舞台。

三、化入为出, 激活学生的倾吐

现象扫描:《世界真美呀》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叠词:黄乎乎、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教师在教学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词语 (出示: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黄澄澄、红通通、白花花、红艳艳、绿油油、金灿灿、白茫茫、紫微微、黑乎乎、鲜红鲜红、碧绿碧绿、金黄金黄、火红火红、瓦蓝瓦蓝等) , 请大家把这些词读准, 读出韵味来。等学生体会完课文后, 安排了这样一个习题:“小鸡要去环球旅行了, 现在, 它来到野外 (多媒体上显示各种色彩艳丽的景物) , 发出赞叹:世界多美呀!) 的,

的, ) 的…… (出示上面的句式) ”

理性反思:这里的拓展积累最终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的习题设计用感性的语言描绘引入学生的生活情境, 沟通学生已有体验, 为学生内心积累提供了开放灵活的运用环境。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激活词汇、运用词汇的同时, 将头脑中储存的词汇创造性地加以重新构建, 形成整体, 从而增强了词汇积累的“有效性”。

总之,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我们除了依托文本进行一些词汇的拓展积累外, 还应设计一些强化实践性的习题, 帮助学生将“已知道的”投入周转, 强化积累的输入与输出, 有效激活词汇“内存”, 让学生的词汇积累价值产生质的飞跃。只有这样, 拓展积累的内容才会魅力四射, 拓展积累的过程才会有一种羚羊挂角、大雪无痕的玄味。

(乐清市虹桥镇十二小)

拓展化学实验的新尝试 篇2

一、以实验整合和改进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能力

1.整合简单实验 ,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

在实验复习的起始阶段, 采用横向串联和纵向延伸的方法,把简单实验设计成综合实验、系列实验,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达到前所未有的完整境界。在复习乙烯时,将乙烯的制备、净化,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作用, 乙烯的收集、点燃等组合成一系列实验,从而使学生对乙烯有一个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

2.拓 展课本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

认真阅读分析高中三年的教材后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实验因为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发展,许多实验还“留有余地”。在化学实验总复习时,我对其进行改进、完善、拓展,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使之更贴近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洗气装置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洗气装置的洗气效果。在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判。学生在评价中发现改装后的装置与原有装置在原理和目的上是一样的,即要使被洗气的气体和除杂溶液的接触面积、停留时间尽可能地增大、增多。这就是考试说明中提到的能否“找出解答的关键”,也就是在化学实验复习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复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所以在复习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实验习题,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必要。在复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的时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测定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混合物中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简述实验步骤及操作。学生提出五种方案:方案一: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 再称量, 根据质量差求得氧化钠的质量,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方案二: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据此求过氧化钠质量,再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方案三: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然后将所得溶液蒸干,称得氢氧化钠的质量,再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方案四: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再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方案五:特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 再进一步求得氧化钠质量分数。测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据此求过氧化钠质量,测得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据此求过氧化钠质量。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五种方案,经过讨论和实验,比较优劣,得出结论方案五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

三、规范实验表述,强化语言训练

这几年的实验基本上是主、客观题并存, 多以主观题为主,答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大,常常需要学生使用较多的文字和图表回答问题,如何把答案表述得言简意赅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某些学生虽然知道答案但不知道怎样表达,往往词不达意,出现“会做但不得分”的现象,因此表达能力是实验中不可忽略的一种能力。

1.加强对基础操作 、基础实验的语言描述能力的训练 。

再大型的装置、再繁琐的实验都是由各个基本实验组合而成的,只有熟练掌握各项实验基本操作才能谈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样需要经过这一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学生熟悉各基础操作的语言描述,抓住要点,并动手训练。如:归纳实验安全常识、仪器的分类及使用、试纸的类别及使用、药品的变质及保存、物质的鉴别、物质的分提纯、仪器的组装等,归纳描述的注意要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可总结为:“一算、二称、三配、四洗、五定、六装。”在取用药品时,对于块状固体:“固块用镊夹,不能用手抓;平放试管口,倾斜往下滑。”对于固体粉末:“取粉用药勺,用纸叠成槽;轻平往下送,药品管底着。”对于液体倾倒:“取液手不抖,标签对虎门,管斜顺壁流,眼把量来瞅。”等等,把学生的基础打好,学生在描述实验及其操作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常识性、原理性错误。又如物质的鉴别,是高考的常见题,为了解决好这类实验题,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注意答题要领,即先写操作、再叙现象、而后下结论,避免出现“先结论后现象”、“无操作、有现象、无结论”等错误。要求学生把实验的方案步骤、现象和结论等正确记录下来,动手写,写方案、写步骤、写现象、写结论,而后教师加强批改,学生之间相互评议。

2.加强实验原理分析 ,培养严谨思维 。

在解答实验表述题的时候, 学生往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1)用原因代替实验现象;(2)把性质表述成实验现象;(3)把反应条例表述成实验现象;(4)表述不完整。这些错误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本质分析不清楚,导致描述的时候不清不楚,漏东漏西。只有明白了实验本质,才会清楚地如道该在实验表述中体现出什么。因此,加强对实验本质的分析与讨论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如气密性的检验,在中学化学实验及有关实验设计习题中,经常涉及装置的气密性检验问题,学生总是掌握不好。我为学生提供了几种常见装置: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总结出这几种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方法,并描述出回答要点。在课堂上把学生各种典型描述都投影出来,让学生评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最后是最重要的环节———总结。让学生分析,虽然这几种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方法不同,但原理是一致的,都是利用气体产生的压强回答问题, 所以一定要有一段被封闭的气体,对气体施压,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在对待气密性的问题上就不怕了,抓住本质,不管装置怎么变都有应对的方法。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新尝试 篇3

物理新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 新课改将物理实验摆到比较突出的位置上, 赋予实验教学以新的要求。即课程标准要求在不弱化技能培养的同时, 强化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的体验 (方法与过程) :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要敢于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大胆的改进, 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创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

一、配合新课教学适时增加互动型实验, 创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 缩短师生心灵间的空间距离

教师总想自己说了算、总想树立自己的权威的观念, 已与新课程的理念极不相容, 教师应走下神坛, 走近学生边, 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缩短师生心灵间的空间距离。单一的理论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配合一些学生能亲身参与的互动型小实验,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这正是学生喜欢实验的原因。教材只是承载知识的载体, 在传递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和体验。学生应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也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参与机会, 自然能建立起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我在“牛顿第三定律”一节的教学中, 让几个学生在教室外演示“水火箭”, 两个学生用气筒打气, 另一同学操作实验, 很快教室内的学生就看到“水火箭”飞向十几米的高空, 顿时掌声雷动, 齐声赞美反作用力的神奇魔力, 可以想象这一节课学生会多么激动, 效果自然不必多说!

二、演示实验尽量由学生完成或配合完成, 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与暴露错误的机会

教材中许多演示实验不一定都由教师完成, 只要操作较简单、无安全性问题、学生能操作且不影响视觉效果的, 尽量由学生完成或配合完成。这样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暴露缺点错误的机会;操作中暴露的错误一般具有共性, 因而又是一次难得的评讲实验机会。

我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教学时, 分别让几个学生演示输出电压随负载电阻增大而增大时, 结果就分别出现了电压表极性接反、量程选错、滑动变阻器触头初始位置不在最大值处、接触点虚等错误。通过操作者的演示和全体师生的纠正, 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次绝好的提高机会。

三、实验要尽量体现前后知识的跨度和空间

一般前后知识具有连贯性及相似性, 因此做实验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对实验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就会使实验具有一定的跨度“空间”, 使之不但能说明现在的问题, 也能为将来所用。以便将来再次重复进行相同或相似的实验, 甚至模拟一些实验室中无法实现的实验。

我在演示汽车过凸桥 (用蓝球面作凸面) 时的失重现象实验时, 当玩具车的速度由小不断增大到飞离桥面, 使落地点越来越远, 学生们得出临界条件v=姨Rg后提问到:“假设把篮球看作地球, 那么车速满足什么条件时腾空而起, 永远不会落回地面上来而绕地球不停地旋转下去?”学生经过思考后自然地得出v=姨Rg7.9km/s (告诉地球的半径R) 。再进一步说明到, 这个速度太大啦, 是车速所远不能达到的, 这一速度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第一宇宙速度, 获得巨大的初速度才是卫星能上天的必要条件。若汽车果真达到这一速度时, 它就变成火箭啦。以前讲“第一宇宙速度”时多采用多媒体技术, 表面上看技术手段较先进, 学生除感受发射的场面宏大外, 对其运动的原理仍不理解。远不如在此实验中适当地延伸和拓展, 为以后讲解时扫清障碍。

四、验证性实验不能一验了之, 应适度放开,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以往做验证性实验时, 教师基本上包揽了实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器材的选择, 规定了严格的实验步骤, 对实验细节作出详细的说明, 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说的和教科书上写的依样画葫芦去操作。学生对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感到枯燥无味, 因条条框框太多只想听实验, 不愿做实验的局面。即使做也会因原理明确、步骤固定、结论确定等因素一验了之, 学生的能动作用根本不能发挥出来。因此, 教师应在完成教学的任务后, 引导学生思考, 改变思路以另辟它径, 改变实验情境以完善方法, 从而使该实验操作更方便、原理更完善、结果更精确。

例如, 学生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 由于教材中是通过挑选打第一、二两点距离最接近两毫米的纸带, 下落高度从第一个点记起的, 从而验证mv2/2=mgh。学生很快做完后, 我就让他们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 结果发现很多问题, 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有的学生发现控制打第一个点的速度为零难度较大, 只要不从第一个点开始任意两点间计算高度, 就可以不必关心第一个点时速度是否为零。有的学生为了减少重物下落时的阻力, 采用增加重物的质量来减轻阻力的影响程度。还有的学生建议应用频闪照相技术来研究等。

五、探究性实验给学生留出允许出错的空间

探究是科学的核心, 发现、创新是人的天性, 探究活动是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师生双方和谐互动。其环节是: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设计实验———实施方案———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因探究始于猜想, 因而猜想本来不必言其对错, 只有验证以后才知道, 因此探究因猜想错误而出错当然在情理之中, 所以不应过度追求结果的完美性。或者因设计实验的精密性不够, 使结果出现偏差, 还有因计算与数据分析能力较差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等都是可以理解的。总之, 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探究过程是复杂曲折的, 想象成一探就准、一试就灵是伪科学的。此过程中应注重过程、方法、结论并重, 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不可怕, 关键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再探究的机会, 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 鼓励他们改进实验方法, 完成探究, 消除失败产生的负面影响, 共性的问题应采取补救, 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辩证地看:错误或问题的出现, 又提供了改进与创新的机会。

例如, 在讲“伏安法测电阻”一节关于电表接法问题时, 我只提供实验器材, 只对仪器作必要的说明,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后, 分组设计实验电路, 学生自然会利用伏特表与安培表采用两种不同组合形式测量同一电阻。学生认为哪种接法测量都一样, 然而两次的结果却大跌眼镜, 测量同一只阻值10千欧电阻, 两次测出的数据分别为10.6K和9.5K。再去测同一只阻值较小的100欧电阻时, 发现两次的差距仍很大。结果打破了学生的原有认识, 促进学生的再认识, 学生的思维被迅速地调动起来, 立即投入到电流表的两种不同接法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研究和探究中去。同时衍生出测量小阻值时, 标称值与测量值之间大的偏差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电流表的连接方法:大内小外。甚至引起了学生对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行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这种探究活动, 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使用仪器的方法, 实验的动机也得到了加强, 探究能力也有所提高。

上一篇:中国税改新空间下一篇:创新型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