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2024-08-21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共12篇)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1

一、引语

化学试剂是化学实验必要的物质条件, 试剂配制的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到化学实验的效果。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就必须做好预备实验, 而正确配制化学试剂则是保证化学实验效果的关键。我们结合预备实验, 发现有些实验的条件、装置对实验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而在配制化学试剂的过程中, 发现有些试剂若一成不变地按药典或教材上的方法配制, 效果并不一定好。我们通过反复实验及查阅相关文献, 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

二、实验条件的改进

2.1、仪器的处理方法

在“银氨配离子配位数的测定”实验中, 要求滴定用的锥形瓶必须干燥, 而且在滴定过程中还需补加适量的蒸馏水。我们通过多次的实验发现, 锥形瓶内水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因此, 我们将实验条件改为:锥形瓶不必干燥, 实验过程中不必补加蒸馏水。从而减轻了实验员的准备工作以及学生操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2.2、试剂浓度、用量的调整

无机元素性质实验虽然只是定性的, 但试剂的浓度、用量等均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碘的氧化性实验, 是在碘试液中加入淀粉试液后, 再滴加0.1mol·L-1Na2S2O3溶液, 实验现象应为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但按药典配制的碘试液的浓度过高, 使下述反应:I3- (遇淀粉变蓝色) +S2O32-=3I-+S4O62-难于进行, 即使加入大量0.1mol·L-1Na2S2O3溶液仍观察不到蓝色褪去, 因此, 我们将I的用量减少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KI用量减少到原来的五十分之一, 效果则很明显。

2.3、试剂中离子间浓度比的调整

在卤素混合离子的鉴定中, 若混合液中同时含有Br-离子和I-离子且浓度相同时, Br-离子很难鉴定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将「I-」与「Br-」的浓度比由原来的1:1调整为1:10, 效果很好。原因在于依次发生下述反应时:

(1) 2I-+Cl2=2Cl-+I2 (CCl4层呈紫红色) ,

(2) I2+5Cl2 (过量) +6H2O=10HCl+2HIO3 (CCl4层呈无色) ,

(3) 2Br-+Cl2=2Cl-+Br2 (CCl4层呈橙黄色) 。

若「I-」浓度过大, 要消耗大量的Cl2水才能完成 (1) 、 (2) 反应, 而大量Cl2水的加入又使「Br-」浓度降低, 故难于实现反应 (3) 。通过调整浓度比降低「I-」浓度, 使反应易于实现, 因而效果明显。

2.4、试剂加入次序的调整

在一些实验中, 有时试剂加入顺序的不同, 则会出现“反常”现象, 得到不同的实验效果。如用棕色环鉴定NO3-离子时, 若先加入FeSO4, 后加入浓H2SO4, 有时不会出现棕色环, 原因在于Fe2+离子被完全氧化。为保证Fe2+离子过量而生成「Fe (NO) 」2+ (棕色) , 先加入浓H2SO4, 后加入FeSO4较妥。

2.5、试剂配制方法的改变

在配制Fe (OH) 2时, 因为Fe2+离子很容易被氧化成Fe3+, 为了防止其被氧化, 需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配制, 除此之外, 为了确保实验成功, 对反应物溶液的配制也有特殊要求。如配制Fe (OH) 2的化学反应原理如下:

NaOH+FeSO4=Na2SO4+Fe (OH) 2 (白色絮状) 。

FeSO4溶液的配制是:用的蒸馏水要先煮沸;硫酸亚铁先用蒸馏水洗涤一次;在配制好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还原铁粉, 密封保存, 以防止其氧化变质。

NaOH溶液的配制方法, 可以用常规的方法配制, 但在试用前, 蒸馏水需要先煮沸, 以除去溶液在水中的氧气。

用经过这样处理过的反应物溶液再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制备Fe (OH) 2, 就可明显地观察到乳白色的Fe (OH) 2絮状沉淀。

2.6、实验装置的调整

在“碘酸铜Ksap的测定”实验中, 原电池的盐桥一般采用U形管, 管内塞满被饱和KCl溶液浸泡过的脱脂棉。棉花塞得过紧或过松对电路的连通都有影响, 而且管口的棉花易与原电池内溶液交叉污染, 不利于大批学生的连续使用。我们改用U形管内装饱和KCl溶液, 管口用软木塞塞紧 (前提条件是必须赶尽U形管中的气泡) , 效果很好。

三、化学试剂配制方法的简化

3.1、氯水的配制

以前我们配制Cl2水, 是将KMnO4与浓盐酸在启普发生器中反应生成的Cl2气通入水中来制得的。但在实验过程中Cl2水的用量大, 因此, 需多次往启普发生器内加反应物, 操作不便, 而且由于实验室通风排毒条件不好, 大量的Cl2气泄漏出来, 既污染了环境, 又对实验员和学生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改用在玻璃塞的棕色磨口试剂瓶中临时配制。通常是将大约10ɡH2O。这种方法不仅反应装置简单, 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Cl2气外漏对人体造成伤害, 更重要的是, 实验的效果更加明显。

3.2、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改进钼酸铵试剂的配制方法

钼酸铵「 (NH4) 2MoO4」是化学实验教学中鉴定PO43-、HPO42-、H2PO42-的必用试剂。用钼酸铵的氨水溶液法配制的试剂稳定性较好, 但由于MoO4-离子与玻璃中的SiO32-离子发生如下反应:SiO32-+12MoO4-+4NH3+22H+= (NH4) 4「Si (Mo3O10) 4」↑ (黄) +11H2O, 生成的硅钼酸铵黄色沉淀, 使试剂变黄, 从而影响PO43-、HPO42-、H2PO42-的鉴定效果。现在我们在实验准备中改用塑料制品来配制、储藏和分装试剂, 同时, 在氨水钼酸铵溶液中加入能增加NH4+浓度的固体NH4NO3。具体步骤如下:

(1) 、取134ɡ (NH4) 2MoO4·4 H2O于500ml塑料烧杯中, 加100ml H2O6mol·L-1氨水, 水浴加热并用塑料棒或竹棒搅拌使其加快溶解。

(2) 、取120g NH4NO3加入上述溶液, 待全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ml即得到0.56mol·L-1钼酸铵试剂。

由于试剂配制的整个过程不接触玻璃制品以及大量的NH4+的引人, 既避免了SiO32-的侵害, 又保证了钼酸铵试剂能长期保存所需要的碱性环境。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化学试剂配制方法的改进, 不但保证了实验效果, 而且减少了化学药品的用量;既节约了实验教学的经费, 又减少了很多溶液的交叉污染;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伤害, 又使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因此, 在实验准备和预试中能寻求一些更加合理、更加安全的实验装置和更好、更有效的试剂配制方法, 是我们每一位实验工作者和广大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还将继续探索, 总结经验, 使我们的实验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论述对实验条件的改进及化学试剂配制方法的简化, 探讨了如何改进试剂的配制方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试剂配制

参考文献

[1]、王义林:配制化学试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化学教学1983 (2) 。

[2]、张瑛:谈谈常用化学试剂的配制与保管[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 (1) 。

[3]、雷春华等:一些化学试剂的配制方法的改进[J], 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4) 。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2

1做好辅助工作

提升化学实验课教学效率,教师应注意做好辅助工作,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流程,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例如在解析“酸碱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性的化学实验,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从中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告诉学生:酸碱性在化学中用PH表示,同时,PH也是代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一种符号。物质溶解于水以后便分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物质不同,其水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也不同。但是,无论哪种溶液,总是含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当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时,溶液呈酸性,PH<7,反之,则呈碱性,PH>7。PH值越大,碱性就越大,反之,PH值越小,酸性越大。在讲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化学变化就是化学反应,这种变化会产生新物质,一般都伴随着发热、发光、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像磁铁生锈、燃烧火焰、食物变质等。物理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水结成冰或者冰融化成水就属于物理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净化水的化学实验,给这一杯浑浊的水中加入明矾,告诉学生明矾具有吸附不容性杂质的`功能,然后将水过滤,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与异色异味,接着加入消毒药品,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这时候,浑浊的水已经变成了可以引用的纯净水。最后再告诉学生明矾净化水可以使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该实验属于化学变化。这样可以初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

2运用微课教学视频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活用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教师理应注重突显基于微课平台下的化学教学目标,借助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化学实验,聆听每一句解说词,掌握做实验的流程,总结实验结论。例如在讲解《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观察分离氧化铜的粉末和铜粉的实验,用微课解说词告诉学生:先取出适量的氧化铜和铜粉的混合物置入试管中,接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将其过滤,洗涤滤渣,再进行干燥,就可以分离出铜粉。然后为滤液中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将其过滤,洗涤滤渣,再进行灼烧,此时就可以分离出氧化铜。初步讲完实验流程以后,就可以让小组合作完成该项实验。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应该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后,教师可以用微课件为学生展示分离氧化铜的粉末和铜粉的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2+H2O,CuCl2+2NaOH=Cu(OH)2↓+2NaClCu(OH)2叄叄叀鳎茫酰希H2O。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解析“酸和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观察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并促进微课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在欣赏完实验视频之后自行做实验,等学生做完实验以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已经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取出少量的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再加入稀盐酸,如果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就说明氢氧化钠已经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第二种是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加水溶解以后得到了无色透明溶液,再滴入适量的酚酞,如果无色透明溶液变成了红色,就说明氢氧化钠还没有变质,也没有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如果溶液不是红色,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3强化学生的概念知识掌握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化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知识和理论描述较为抽象难懂,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知识。在讲解“溶液”时,教师需要细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和“溶质的浓度”这三个课题,先引导学生认知“溶液的形成”,通过做实验来配置溶液,为学生列举重点化学概念知识,告诉学生:化学中的“溶液”是指两种以上的均匀混合物,相对的量可以连续变化,直至溶解度达到极限(饱和)。化学中的“溶解度”是指物质溶解于溶剂成溶液的程度。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的溶解度可以是完全溶解或者是部分溶解。化学中的“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叫做该溶液的浓度,溶质含量越多,浓度越大,一般用单位溶液所含溶质的重量的百分比表示。最后,教师需要将本单元的实验活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作为任务,让学生在做完实验之后将实验报告上传到微课件中,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微课内容,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结束语:综上所述,全面改善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知识与实验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教师应注意做好辅助工作,运用微课教学视频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概念知识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兰芳,刘淑丽.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教育,2013(12)

[2]匡婷.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5(05)

[3]黄兰.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5(05)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29-01

可以说,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收获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得到培养。但是从目前的化学区域教学来看,不少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能力、实验器材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加之教材中部分实验的高难度和复杂性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正常进行。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展开。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改进实验仪器,提高操作便利性

改进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够演示出课本中的实验,同时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促使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改进化学实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进化学实验首先可以从实验仪器的改进和使用入手,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学校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验器材有所缺失,只能使用简单的实验装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

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有一个探究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其中一个步骤需要将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点燃。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参考步骤为用火柴点白烟,以观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这一实验步骤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白烟容易被吹散而不易被点燃,教材中提示的实验器材仅为火柴,然而若火柴离蜡烛太远则蜡烛不易重新点燃,若火柴离蜡烛太近又可能直接点燃蜡烛,这样反而看不到真正的实验结果。且重复时间一长,点燃白烟的最好时机可能就会错失。对此,教师可以使用一根长度约为8厘米的尖嘴玻璃管,将其插入蜡烛内焰处,当蜡烛熄灭的瞬间,白烟就会被玻璃管引导出来,就可在玻璃管另一端点燃白烟并观察蜡烛是否重新点燃。改进后的实验增加了玻璃管这一简单仪器,不仅使得实验操作更加便利,且实验过程更为清楚、客观,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改进实验步骤,促使实验便捷合理

教材上提供的实验步骤无疑是科学的,但是在一些化学实验中,有的步骤比较繁琐,有的步骤又存在危险性,操作起来问题较多,学生在操作时易被错觉误导或是因操作控制不当而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某些实验步骤进行改造,使实验操作更简捷、合理。对于改造实验的步骤的材料,教师可从生活中寻找替代品。

如教材中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发生的热量变化这一实验,其中有要求学生用手触摸以感受热量的变化这一步骤。但是若按此操作,当氢氧化钠用量太少会使得实验现象不明显,且由于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如此操作也有一定的风险。教师就可以做出如此改进:在小试管中导入少量热水,冷却一段时间后加入少量氢氧化钠,若看到试管中的水沸腾了,便可得知水受热,从而得出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的结论。改进后的实验更加直观,也更为简捷,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且这些器材在任何条件下都可获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学校的负担。

三、改进实验物质,节约能源巩固成果

教材中有一些实验的现象并不太明显或者由于参与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性质缘故,而使得学生对化学实验结果产生错误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物质进行合理替换。同时考虑到农村条件下不少化学物质的缺乏,教师更应该寻找可以替代专业化学物质的生活物品,从而既弥补硬件条件限制的不足,又节约资源,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将生活与化学结合起来。

如教材中“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实验里,课本上所提示使用的是用粉末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并观察现象。这一实验的不足是实际操作中很难观察到本应出现的溶液变成黄色的实验现象,并且由于实验中粉末使用较多,反应后仍有剩余,导致溶液依旧呈现红色,就会让学生得到错误的结论,以为溶液也是红色的。要改进这一实验,可以将粉末替换成普通的生锈铁钉。具体步骤如下:在试管中放入一颗生锈铁钉,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当稀盐酸遇上生锈铁钉就会产生反应,学生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铁锈消失,铁钉变得光滑,同时溶液由原来的无色变成黄色,若放置一段时间还可看到铁钉表面的气泡。改进后的实验,其实只是改进了实验使用的化学物质,将专业物质替换成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同等性质的物质,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活泼金属以及酸的认识,又可以学习化学除锈的方法,也是对生活的实践。

虽然农村受种种条件限制,化学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障碍,但是教师如果具备创新精神,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就一定能带领学生在简单的条件下走进化学的魅力世界中。

改进药理学实验方法的体会 篇4

1 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的改进

(1) 实验用药品的改革。在某些实验中, 教科书中要求的实验药品有的难以买到, 有的价格昂贵, 有的给药后实验结果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 选用价格较低, 临床上常用的同类药品替代原实验用药品, 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 选出最佳剂量, 得出了较明显的实验结果。例如《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影响》实验, 原来用药品为戊四氮, 由于难以购买, 改用尼克刹米替代, 尼克刹米浓度分别为0.25%、2.5%、25%, 剂量0.2 ml/10 g, 实验结果明显, 容易观察, 给药后三只小鼠的反应为 (见表1) 。

(2) 实验用动物的调整。实验动物的选择对实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 因此每一实验都要求使用特定的敏感动物, 并且对动物的种类、性别、体重等有不同的要求。如在《肝脏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中, 将动物由家兔改用小白鼠。本实验用四氯化碳破坏肝脏, 家兔需在实验前24小时给药破坏, 而小白鼠只需在实验前2小时给药致肝脏损害。小白鼠灌胃给药操作简便, 学生易掌握, 实验结果也很明显;并且小白鼠与家兔相比, 价格便宜, 可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和操作实验的完整过程。

(3) 实验中操作方法的改进。实验证明, 教科书中部分实验操作方法已经老化, 需要不断更新,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简便易行、实验结果明显的操作方法。例如《药物对家兔的利尿和抗利尿作用》实验中, 教科书中采用导尿管自尿道直接插入法, 并且要求用三只雄性家兔, 这种方法做起来很困难且不易成功, 况且动物用量多, 结果不易进行比较。经过反复实践, 采用一只家兔手术切开膀胱播管的方法效果明显, 静脉给药顺序为速尿、脑垂体后叶素、50%葡萄糖, 每次给药后尿量变化非常明显。根据尿液变化, 可观察到利尿剂、抗利尿剂与脱水剂的作用。改进后的方法既节省了动物, 免去了选择动物的环节, 又使实验结果容易观察和比较, 更重要的是操作成功率高,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2 结果分析与成效

(1)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改进与调整, 使每个同学都有了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部分同学实验课“只观不动”的现象得以改观。以实验动物的调整为例, 用家兔作实验时每组6~8人使用一直家兔, 必然造成部分同学无动手机会, 经过调整改用小白鼠后, 可使每个同学一次实验有1~2只小鼠进行实验操作。

(2) 改进后的实验结果明显、生动, 容易观察, 并且提高了实验课的成功率, 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样, 可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通过对实验完整过程的操作与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 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而提高了学生根据客观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在对学生做好重视实验, 做好实验思想教育的同时, 充分利用实验课有利时机, 努力使每个实验操作易实施, 结果更明显, 实验做起来得心应手, 学生便越做越想做, 越爱做, 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 每一次试验的成功, 都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这样自然而然地转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

(4) 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改进试验, 目的之一是使实验更适合学生自己操作, 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实际操作领域。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 操作技能逐渐提高, 不但锻炼了科学思维方法, 同时也使操作技巧更加灵活。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风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验方法的改进, 给学生创造了更有利的实验环境, 同时也引导学生亲自设计, 改进实验方案,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分析思维能力, 并且通过每次实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6) 通过实验用药品的改革与动物的调整, 节约了实验经费, 这对克服实验经费紧张的困难具有客观的实际意义。

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如何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还需不断探索、总结和体会。

摘要:为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对教材中陈旧的、不实用的药理学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与改进,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药理学,实验方法,改进

参考文献

[1]于肯明.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改进药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体会 篇5

改进药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体会

药理学依托基础医学各学科,如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它不仅是理论性非常强,而且也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而药理学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药理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加强实验教学,即所谓“厚基础、重能力”.

作 者:李萍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刊 名:华夏医学英文刊名:ACTA MEDICINAE SINICA年,卷(期):22(5)分类号:G642.423 R96关键词:药理学 实验 教学方法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6

一、原实验的不足:

原实验来源于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很明显该实验设计不够严密,很牵强的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而且操作难度大,不易控制,为此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仅供大家参考。

二、方案一:

(一)实验操作:

1、未加热时,通入氧气:木炭不燃烧。说明可燃物即使有充足的氧气,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也不燃烧。

2、加热,使木炭温度达到着火点,但不通入氧气:木炭不燃烧。加热过程中,由于气体受热膨胀,基本上被挤出试管,此时没有充足的氧气,木炭也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充足的氧气时,也不燃烧。

3、温度达到着火点时,通入氧气:木炭燃烧。此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并有充足的氧气,可燃物就燃烧了。

4、待木炭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再通入氧气,木炭不燃烧。说明可燃物即使有充足的氧气,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也不燃烧。(同1)

(二)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1、实验没有污染;用木炭代替白磷。不仅能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而且从源头上消除了污染,是一个真正的绿色实验。

2、实验现象明显;

3、操作简单安全;用有两个出口的试管代替原装置。实验装置简单,更容易操作。用气球装氧气,实验过程中通入氧气更方便,更容易控制。

4、实验材料易得,成本较低。

方案二:(一)实验仪器及试剂

试管 烧杯 温度计 导管 橡皮塞 橡胶管 气球 气唧 铁架台(带铁夹)

白磷 红磷 氮气 二氧化碳 热水 酒精灯 试管夹

(二)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操作

1、如图1,取两支试管,1号试管中放入火柴头大小红磷,2号试管中放入火柴头大小白磷,观察并不燃烧;将两支试管放入热水中1号试管中红磷仍不燃烧,2号试管中白磷燃烧。将盛有红磷的试管取出擦干外壁水分,换上试管2上的橡胶塞(带气球)观察红磷燃烧。

探究结论: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且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2、如图2,取两支试管,3号试管中盛有氮气,4号试管盛有二氧化碳,分别放入火柴头大小的白磷(要用吸水纸将水吸干)。两支试管中的白磷都不燃烧。

探究结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3、如图3,将3号试管的塞子拔下,换上带导管的双孔塞(连接有气唧和气球)。捏动气唧,向试管中通入空气,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白烟。调节空气通入量,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火焰。用4号试管做上述同样的实验,现象相同。

探究结论:空气中只是氧气起助燃作用,氮气、二氧化碳都不能助燃。

三、实验装置改进的意义

与课本中原实验相比,我的实验改进有以下优点:

1、设计更科学、严谨,且增强了实验的探究性:充分证明了空气中能够助燃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可控性更强,现象更明显:向盛有N2、CO2的试管中,通入空气,白磷燃烧,停止通空气,则白磷不燃烧,再通空气则白磷又燃烧,可反复多次呈现实验现象。而且通入的空气越多,则白磷燃烧得就越剧烈。有力地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空气)这个条件。

3、环保安全:燃烧过程始终是在密闭的系统中进行,没有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且产生的白烟处理简单方便。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7

但在农村中学, 由于学校的经费紧张, 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欠缺, 实验仪器、实验药品非常缺乏, 要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 是非常困难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针对这种状况,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我发动学生, 自己动手创造条件进行相关实验,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 在学完《物质的分类》的内容后, 我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为实验器材的替代品来尝试完成“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这一实验。

我启发学生找一次性塑料杯作容器, 准备豆浆 (胶体) 、鸡蛋白溶液 (胶体) 、绿矾溶液 (花卉市场有售) 、食盐溶液、泥水等液体;再找一个纸盒, 在垂直方向打两个孔, 作为观察室;找一个手电筒或者激光笔作光源。准备工作结束之后开始动手做实验, 学生们将准备好的胶体、溶液、浊液、纸盒、光源等一一摆放好。当我问道哪位同学观察到了丁达尔效应时, 一些学生兴奋地说他们看到了, 但让他们重新操作进行观察时, 我发现他们实际上并未看到丁达尔效应———一条光亮的“通路”。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对“一束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一些学生误将聚光手电筒当作了激光笔 (对“激光”的特性不了解) ;许多学生将纸盒上入射光的孔打得太大, 手电筒直接在比较大的孔处散射, 以致于形不成一束光, 而是将溶液或者胶体整个照得透亮, 最终导致无法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二是一部分学生的鸡蛋白胶体中没有将蛋黄分离, 呈悬浊液状态, 有些学生的蛋白液中加入的水太少, 呈浑浊的凝胶状;这些不规范的操作, 导致学生实验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 我让学生们将纸盒上光线的入射孔改小, 使手电筒与小孔保持一定距离, 以便形成一束光, 重新配制蛋白液胶体, 再让他们仔细观察, 真正理解“一条光亮的通路”的含义。

经过这堂实验课, 我发现:第一, 学生们对于做化学实验始终有浓厚的兴趣, 这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第二, 通过实验, 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第三, 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他们做实验的技能和技巧, 如将盛放胶体、溶液的杯子放入纸盒或者取出纸盒时, 有些纸盒比较小, 取、放杯子不方便, 于是我就让学生换个角度, 将纸盒去掉一个面, 从上而下扣在盛放液体的杯子上, 这样就方便多了。

总之,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弥补学校实验条件方面的不足, 可以想办法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自己动手,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化学实验。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也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化学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 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8

1 合成实验绿色化改进的方法

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 实验项目的选择及过程控制除了满足典型性、代表性、高复现性的传统要求外, 还应满足低环境毒害性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从实验试剂、实验规模、实验手段等方面入手, 开展了针对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进方法的研究。

1.1 实验试剂的绿色化

1.1.1 以弱腐蚀性试剂代替强腐蚀性试剂

合成实验中的许多试剂都是具有强腐蚀性的高危化学品, 如强酸、强碱等。为了降低化学实验中的腐蚀危害性, 我们对多个实验项目进行了绿色化改进。比如在制备酯类物质 (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等) 时, 传统实验项目中一般都将具有强腐蚀性的浓硫酸作为催化剂, 操作中的潜在危险性大, 并且在反应中, 若温度控制不当, 就可能在反应烧瓶中积存难于清洗的黑色物质, 而改用腐蚀性较弱的路易斯酸 (铝盐、铁盐) 作为催化剂后[4], 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1.1.2 用难挥发性试剂代替易挥发性试剂

在实验过程中, 易挥发性物质势必比难挥发性物质产生更大的污染。比如在对溴乙酰苯胺的合成中, 在传统实验中使用极易挥发的液溴作为溴化剂, 为了避免挥发的溴蒸汽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通过将液溴改挥发性很低的固体溴化钠, 就大大降低了实验操作的危险性。还比如在萃取操作中, 传统的萃取剂通常是用低沸点、易挥发的乙醚, 危险性较大。考虑到甲基叔丁基醚或乙酸乙酯沸点相对较高, 选用这两种试剂作为萃取剂就使实验的危险性得到降低。

1.1.3 将高毒害性试剂换成低毒害性试剂

当有些实验项目难以根据挥发性的差异来选择试剂时, 可以从试剂毒害性高低来进行取舍:在薄层色谱实验中, 选用乙醇和乙酸分别作溶剂和展开剂来分离甲基橙与荧光黄, 摒弃了以往用氯仿、四氯化碳充当溶剂和展开剂的实验内容, 大大降低了氯仿等有毒溶剂挥发对学生健康的危害;在水蒸汽蒸馏实验中, 用肉桂油的提取实验来代替有毒苯胺进行操作训练, 既满足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又避免了有毒物质对实验者的危害;在尼泊金酯的制备中, 我们用低毒的环己烷代替毒性较高的苯作为共沸剂;在己二酸的合成实验中, 用路易斯酸-双氧水体系催化氧化环己酮, 避免了使用重铬酸盐所带来的重金属污染[5,6]。

1.2 实验规模的绿色化

按照规模的大小, 有机化学合成实验可分为常量合成、小量合成、半微量和微量合成。一般认为, 常量合成产物量为25 g左右, 小量合成为5 g左右, 半微量合成为0.1~2 g, 微量合成为小于0.1 g[7]。将常量实验改成小量乃至微量实验, 不仅可以显著减少试剂的用量和废弃物的产生,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细操作能力和仔细观察能力。

在许多实验教材中, 实验过程的设计往往从现象是否明显的角度来考虑, 导致试剂用量较大, 产生的废弃物较多。比如在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酯 (所用主要试剂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27.8 g、正丁醇51.8 g、苯15.6 g) 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用主要试剂分别为十二醇74 g、氨基磺酸40 g) 的制备实验中[8], 试剂用量较大。为了减少用量, 我们按照这两个实验教材所给试剂用量的一成进行了试做, 结果表明, 这种调整并不影响实验的成功率, 较好地达到了对这两个实验进行绿色化改进的目的。

1.3 实验过程的绿色化

将一些新技术、新仪器运用到有机化学实验中, 也是一种开展化学实验绿色化改进的重要方法。许多研究表明, 采用微波、超声波、电化学等技术手段, 在合成与提取实验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如大大缩短反应时间, 显著提高产物的产率或提取效率, 减少废液、废渣的排放等等。在微波应用方面, 我们开设的实验有乙酰水杨酸的微波辅助合成;在超声波的应用方面, 开设的实验有槐米中黄酮和多糖的超声辅助提取;在电化学合成方面, 开设的实验有丁二酸、碘仿的电解合成。这些实验的开设, 既实现了实验项目的绿色化改进目标, 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 结论

有机化学实验项目的绿色化改进, 符合化学学科的绿色化发展趋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细操作能力和仔细观察能力;同时实实在在降低了实验室的废水废气的直接排放, 减轻了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师生健康的危害。今后, 可从实验项目的微量化、扩展新技术应用范围等方面来对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绿色化改进研究。

摘要:许多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存在毒性大、腐蚀性强、污染严重等问题, 因此, 开展相关实验项目的绿色化改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从实验试剂、实验规模、实验过程等方面着手, 对一些危害性较大的实验内容进行绿色化改进, 既减轻了实验过程对环境的伤害,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

参考文献

[1]任玉杰.绿色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2.

[2]杨蓉, 王煊军.对绿色化学实验室建设的几点设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2 (3) :135-136.

[3]洪丽雅.高校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3) :161-164.

[4]苏铁军, 习伟, 李克华.乙酸乙酯绿色合成试验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 2010, 7 (1) :156-157.

[5]宫红.己二酸合成实验的改进[J].大学化学.2003, 18 (2) :53-56.

[6]苏铁军, 习伟, 李克华.催化氧化在己二酸绿色合成实验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 (12) :1-2.

[7]高占先.有机化学实验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6.

浅谈C程序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篇9

C语言是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是理工科各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是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关键。目的是通过上机实验,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使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达到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操作和编程的能力。就目前来看, C语言实验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实验教学环节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但在很多高校还没得到足够的重视;2) 在实验设置上, 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几乎没有综合性实验。3)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注重对语句语法的剖析, 对算法进行剖析过于简单, 使学生在上机编程时没有软件工程的概念, 往往对编程无从下手。4) 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出专业特点, 学生学习后不能和专业连接起来, 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 教学改革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2.1 提高学生的兴趣

许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C程序设计"课。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编程, 学生面对抽象的常量、变量, 全由符号组成的繁杂的函数、表达式等等, 不能理解, 对于编写程序更是望而却步。为此可以增加c语言实验课的课时比重, 把一部分理论课内容移到实验课上, 这样边讲解边验证, 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 让学生感受到程序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本人对程序的录入、编译、连接、调试、运行, 不仅掌握集成编程环境的使用, 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并且加深了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2 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学生一拿到题目就动手在机器上编写, 哪怕是很简单的程序也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常常是尝试了很多次也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种让计算机代替人去思考问题的现象在任何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中都是经常出现的严重的错误, 要让学生明白, 计算机只是在验证或者实现人的想法, 计算机是不会思考问题的。因此, 从第一节课教师就要贯穿"数据结构+算法=程序"的思想, 引入软件工程的理念, 引导学生去拿到题目首先要从理论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养成软件工程设计规范的良好习惯。在每个实验项目之前, 要对该项目进行预习, 首先要分析该项目的解决思路, 即"可行性分析";然后分析这个程序需要什么样的输入, 即"需求分析";这些输入和输出都是什么类型的数据,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并分解为几个步骤来实现, 即"概要分析";对每个步骤是用一个函数来完成还是用几条语句来完成, 是使用循环结构还是选择结构, 并确定所需要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 必要时可以先写出伪代码, 这就是"详细设计";编程, 调试, 对给定输入得到正确输出, 这就是测试。这样, 不用讲很多抽象的概念, 就能培养学生从"数据结构+算法=程序"及软件工程的角度去系统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项目资助:淮海工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2007012

2.3 突出专业性

C语言课程普遍存在各专业使用同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 教师只是简单对课本知识进行重复, 这种情况对计算机专业教学上没有什么优势, 其他专业则认为学完亦无用, 致使学生兴趣不高,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讲授同一个内容, 对不同专业要精心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 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实验项目,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毕竟, 现在c语言已经作为各理工专业的应用语言出现, 只有让学生看到c语言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应用, 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出来。比如, 学硬件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一些和硬件关系比较紧密的实验项目。总之, 作为教师, "因材施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 虽然现有的情况是实施这个原则很难, 但还是要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精选实验项目让学生实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 建立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平台围绕

充分运用音像设备、多媒体工具软件, 利用校园网建立师生双向互动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把老师的实验教学过程和优秀学生的实验操过制作成音像多媒体课件, 放到网站上, 作为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的辅导资料。由于网络课件不受时间限制, 以及网络课件的针对性和可选择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 在网站上开设留言板, 使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 在互动讨论中达到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 还可以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就能到机房编写, 调试c程序,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 还可以利用电子信箱、博客等形式和学生交流。总之,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才能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 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2.5 课外实践活动是c程序实验的有效补充形式

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外实践是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补充、延伸和深化, 可以弥补由于实验课课内时间限制而无法进行开放性、综合性实验的不足。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如组织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组织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接触到前沿问题, 学习综合性的、大的实验项目的编程。这样就增加了课内实践的信息量, 提高了课内实践的教学效率, 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更快地提高。

3. 结束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c语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这些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利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提出的改进c语言实验教学的措施, 对其它的课程的实验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C语言实验是《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各种原因, C语言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首先归纳了现有C语言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洁.C语言实验教学初探[J], 科教文汇, 2007.8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10

数字电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很多专业都将其列为必修课,例如自动化、通信工程、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数字电路实验作为该课程的一部分,起着对理论的补充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更好地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可以建立常用芯片的直观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设计性实验掌握大规模电路的开发思路和设计方法,可以说数字电路实验在整个数字电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总是把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往往忽视实验教学。这种理念使许多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觉得什么也没学到,唯一的印象就是在实验箱上连了许多线。我们结合自身对数字电路实验的教学经验总结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 数字电路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一般是围绕理论课来开设的,即根据各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点设置实验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而且大多只用一个芯片,很少出现芯片之间的组合。这样的实验虽然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体会到某个理论,但是由于缺少各个实验之间的相互连接与综合,因此学生很难真正在脑海中建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做这些实验时,常常反映当时会觉得豁然开朗,好像一下子就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但是走出实验室不久,又会有一种实验毫无作用的感觉。这是因为学生在做这些验证性实验时,知识结论已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头脑,当实验数据与理论相符合时,学生就会觉得这个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根据实验过程去体会结论。而实验数据与理论不相符时,学生往往不去追求原因,而会简单地认为是实验线路、工具甚至芯片的原因,不会去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违背实验结果,仅仅简单地以理论为本,去修正实验数据。

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很少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综合电路设计的能力,而综合电路设计能力是电子、通信类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也是他们在工作中最用得上的能力。传统的数字电路实验不但内容老化,手段单一,而且已经违背了开设这个实验的初衷,根本无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知识。基于这个观点,我们应该对数字电路实验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讨,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发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能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不正确的症结所在。

3. 数字电路实验新教学模式的改进

针对传统数字电路实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遇见的问题,我们对数字电路实验的教学方法改进提出以下几点观点。

(1)实验教学条件的改进。

现今大多数高校的数字电路实验都是基于数字电路实验箱开设的,这就制约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虽然现在的数字电路实验箱子功能比较强大,但是毕竟空间、体积有限,所以芯片插座、输入开关量、结果显示发光二极管等都是屈指可数的,只要实验规模稍大点,实验箱就无法满足。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实验平台,实验室应该根据实验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扩展,将一些常用的芯片插座、可调电阻、信号开关等制作在同一面版上,必要的时候配合实验箱使用。

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编制实验教学实验书,因为借用别个学校的实验指导书往往会出现与自己实际情况不适合的情况。

(2)实验项目的改变。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个数。我校数字电路实验课程必做的项目达9个之多,而且均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做到后面几个项目就出现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实验毫无用处,仅仅是插线、拔线,有甚者直接填写答案等待下课。我们结合自身上课过程,认为该实验必作项目不宜过多,取3—4个典型项目,每个项目以2个课时为佳。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建立自信,而且可以节约课时留给设计性实验。

(3)实验习惯的改进。

这里的实验习惯包括学生的实验习惯和指导老师的实验习惯。首先,指导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最好能在上课前提供预习报告。有些学生在上实验时一头雾水,由于没有课前预习,加上理论不牢,在实验课上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引导学生养成实验预习的习惯对实验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次,指导老师的良好实验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实验指导老师和理论课老师不是同一人,那么两人之间就应该进行沟通,保证实验迟于理论。另外,实验指导老师应该在上课前将实验内容、难点板书在黑板上或提前做好PPT,绝不能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临时版书的情况,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导老师还应亲自反复做开设了的实验项目,总结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错误,并总结出原因,以应对学生的提问。

(4)增加趣味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在开设综合性、设置性实验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切不可盲目设置。首先教师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项目,例如生活中已经开发出的小东西,或者能够实现小功能的项目。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题目就有种不做出来不罢休的冲动。其次要注意难度,如果学生有兴趣,弄了半天却找不到突破口,那将会适得其反。项目难度以9—12个课时完成最好。

(5)开放实验室。

由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往往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构思、设计,这就需要实验室进行开放性管理,让学生在有一定的结果时就能够立即进行连线验证,找出不足,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方案修正,如此反复。当然,我们在开放实验室时要做到管理严格,学生使用实验设备必须提前预约,在与实验室其他实验课程不相抵触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设备,并要求登记备案。

4. 结语

我们进行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增强学生的自主综合电路设计能力,这种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显示出来。这种教学改革也是一种连续过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改进,才能使实验的效果越来越好。

摘要:数字电路是许多工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实验作为该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很难真正使学生有所收获。本文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数字电路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探讨了实验教学的新方法, 预测了新方法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字电路实验,弊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莹隽.基于开放教学模式的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报, 2006, 28.

[2]薛延侠.“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 (1) :116-118.

[3]高吉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4]刘银萍, 陈惠珊.“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8) .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 问题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03-01

高中化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兴趣,在操作技能中学习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本文主要是讨论新形势下目前高中化学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分析高中化学应该怎样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目前高中化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实验教学形成足够的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受到全国高考大环境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教学实验不够重视,这是与新课改标标准相冲突的,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的提高,由于高考这一限制因素,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验课教学。但是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部分,没有实验课的化学是不完整的学科。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和努力,得到的结论才会更印象更加深刻,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动力

高中化学是所有学科中比较基础的一门学科,所以化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同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必须是在学生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是目前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高考的压力,所以学习过程中,负担比较重,抽象思维相应比较弱势,所以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更不可能5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不会的越来越多,新课越来越听不懂,渐渐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二、有效改进高中化学的教学措施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引用恰当的教学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化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学习化学时,往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解起来很困难,容易忘记。如果教师能够学会运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向学生很直观的展现反应过程,这种适时适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开阔眼界,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意义远胜于通过板书教学来的直接和深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情境或者引入有趣的故事情节,将知识更加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是叫教学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碳酸与钙结合可以形成沉淀,但是在酸性或者碱性环境中又会溶解”,教师可以设定有趣的教学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探索其中的原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渐渐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尽可能多的进行生活化教学,采用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关的。比如,在学习“变色反应”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花朵都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花朵放在碱性的溶液中,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然后把蓝色的花朵再放在酸性的溶液中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进而给学生解释其中的原理、化学式等。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化学学习过程中,了解化学元素在不同方程中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化学性质非常重要的,比如,碳元素(C),在不同的化学式有不同的价态,不同价态也对应这不同的化学式。这些不同的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才能让学生最直观地学习化学的物理反应,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必须要掌握的化学知识。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化学,必须重新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3.有效利用实验室的现有设施

由于新课改也在不断要求教师重视化学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知识,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学校为学生购置了大量的化学物品和教学器材,但是现在存在很多现象是虽然有了这些物质资源,但是真正起到作用的却很少。因此,学校的管理层首先必须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在为学生准备充裕的物质资源的基础上,必须给与一定的重视。另外,需要放弃以往错误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实验的重视,以及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现有设施、物品、器械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而且,教师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现有的实验设施,加以利用和改造就能满足教学的使用,这也是对教学的一种支持和节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持续优化教学技巧,采取一定的有效策略,改变目前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在知识的引导下更好的实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开拓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习动力,减轻学习压力,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君霞.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J].高中数理化,2012(2)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 篇12

“药物对离体心脏的影响”实验是医学机能学实验室开设的经典实验项目。该实验采用蟾蜍离体心脏灌流模型, 研究作用于心脏的相关药物, 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离体蟾蜍心脏灌流标本, 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以往该实验所用的药品为洋地黄毒苷 (强心苷类, 是临床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经典药品) 、异丙肾上腺素 (β受体激动剂) 、普萘洛尔 (β受体阻断剂) 。通过设计不同的加药顺序[3], 以普萘洛尔为工具药, 分析洋地黄毒苷和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脏的兴奋作用及作用机制的不同。因此通过该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目前洋地黄毒苷临床已很少应用, 所以市面上很难买到。为保留该实验项目, 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维拉帕米 (钙通道阻滞剂,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4]作为取代药, 以异丙肾上腺素为工具药来区分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蟾蜍。

1.2 药品

0.001%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 ;0.002%普萘洛尔片剂 (研碎, 生理盐水溶解后过滤;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 ;0.003%维拉帕米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 ;林格溶液 (自制) 。

1.3 主要仪器

八木离体蛙心灌流套管 (自制) , BL-420F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

注:与给药前比:#P<0.01;与普萘洛尔组比:*P>0.05, **P<0.01

注:与给药前比:#P<0.01;与普萘洛尔组比:*P>0.05, **P<0.01

注:与给药前比:#P<0.01;与普萘洛尔组比:*P>0.05, **P<0.01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八木离体心脏标本的制备

按文献方法制备[5]2只离体蟾蜍心脏灌流标本。

2.2 正式实验

将八木离体蟾蜍心脏灌流标本与张力换能器连接, 启动BL-420F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 选择张力实验。描记正常收缩曲线, 观察并记录心脏收缩振幅、心率、每分钟搏出量。然后按下列步骤给药:

一号心脏: (1) 用1 ml注射器, 向灌流器的漏斗端滴入异丙肾上腺素液2滴, 观察, 待作用明显时开始记录上述各项指标。 (2) 用林格溶液冲洗3次, 使心脏活动基本恢复至给药前状态。 (3) 加入维拉帕米溶液2~3滴, 待作用明显后, 记录上述各项指标。 (4) 不冲洗, 加入异丙肾上腺素液2滴, 观察并记录上述各项指标。

实验结果见表1~3。结果表明, 维拉帕米可明显抑制离体蟾蜍心脏的各项功能 (P<0.01) 。在此基础上给予异丙肾上腺素, 可明显兴奋心脏。

二号心脏: (1) 用1 ml注射器, 向灌流器的漏斗端滴入异丙肾上腺素液2滴, 观察, 待作用明显时开始记录上述各项指标。 (2) 用林格溶液冲洗3次, 使心脏活动基本恢复至给药前状态。 (3) 加入普萘洛尔溶液1~2滴, 待作用明显后, 记录上述各项指标。 (4) 不冲洗, 加入异丙肾上腺素液2滴, 观察并记录上述各项指标。

实验结果见表1~3。结果表明, 普萘洛尔可明显抑制离体蟾蜍心脏的各项功能 (P<0.01) 。在此基础上给予异丙肾上腺素, 后者的兴奋心脏作用被明显阻断。

3 讨论

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机制是激动心肌细胞β1受体, 临床用于心脏骤停等。普萘洛尔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心肌细胞β1受体, 临床主要用于窦性心动过速等。维拉帕米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设计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以异丙肾上腺素为工具药, 区分出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对心脏抑制的不同机制。同时使学生学习利用离体心脏灌流标本分析药物作用机制的基本方法。

结果显示, 本实验中所加入的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浓度要适中, 即两药对心脏的抑制程度要相似 (抑制率P>0.05) , 这样才有可比性。当在心脏被抑制的情况下再次加入异丙肾上腺素后, 普萘洛尔组再次兴奋的程度远低于维拉帕米组 (增加率P<0.01) 。说明异丙肾上腺素与普萘洛尔两药间相互作用更有特异性。因为前者为β受体激动剂, 后者为β受体阻断剂。而异丙肾上腺素和维拉帕米因作用机制的不同, 相互作用缺乏特异性。由此说明普萘洛尔和维拉帕米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本实验保留了运用工具药分析两种作用于心脏药物的实验方法, 通过选用适宜的药物浓度使维拉帕米和普萘洛尔对离体心脏的抑制作用程度相近。在此基础上分别观察两药对异丙肾上腺素作用的影响, 并得出两药机制不同的结论。该实验成功率高, 可重复性强, 适合在学生实验中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迎伟, 朱学江, 郭军, 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10) :54-55.

[2]丁伯平, 黄帧桧, 汪五三.PBL和Seminar教学法在机能综合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22) :39-41.

[3]郝刚, 李效义.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4]林志彬, 金有豫.医用药理学基础[M].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上一篇:怎样活跃学生的思维下一篇:造价成本影响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