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景区(精选5篇)
九寨沟景区 篇1
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世界各地前往九寨沟观光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每年中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在九寨沟景区发生疾病及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进行景区内疾病谱分析研究,对九寨沟景区急诊患者疾病急救工作有指导意义。有报道显示,很多急诊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患者的等待时间与处置时间较长,影响了救治效果[1]。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急诊患者疾病谱特点,以期为加强急诊资源的合理应用,提高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综合急救水平,及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急诊患者,均来自九寨沟景区。对患者进行登记,统计相同诊断病例数,按人数排序,其中,疾病排序前4位共计14 196例患者。
1.2方法
自行设计急诊患者门诊登记表,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常住地、就诊时间、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医生签名,并组织相关专家对登记表进行论证及修改。对急诊医生进行培训,统一登记流程和内容。对来自九寨沟景区的急诊患者按相同诊断分类登记,按照登记表项目要求记录,采用Epidata 3.1建立调查数据库,平行双录入核查,整理性别、年龄、病种等数据,进行疾病谱分析研究。
2结果
2.1急诊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按疾病系统分类诊断,急诊就诊疾病排序前4的患者共14 196例次,其中,男性占48.57%(6894/14 196),女性占51.43%(7302/14 196);发病年龄≤20岁占13.91%(1974/14 196),>20~40岁占25.61%(3636/14 196),>40~60岁占26.63% (3780/14 196),>60岁33.85% (4806/14 196),随着年龄的增长急诊患病比例逐渐增高,>60岁急诊患者比例最高,约占急诊患者的1/3。见表1。
2.2不同性别患者急诊病种构成情况
按疾病系统分类诊断,急诊就诊人数排序前4位的病种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高原反应、损伤、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比例最高,占60.44%(8580/14 196),高原反应为14.58%(2070/14 196),损伤为13.65%(1938/14 196),心脑血管疾病为11.33%(1608/14 196)。呼吸系统疾病、高原反应、损伤发生率女性患者高于男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女性患者明显低于男性。见表2。
2.3不同年龄患者急诊病种构成情况
在>60岁患者中高原反应、损伤、心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分别为36.81%,37.15%,68.66%,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患病比例超过同类患者的一半以上。见表3。
3讨论
世界各地前往九寨沟观光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每年超过300万人次,发生各种疾病与损伤的可能性大。如何提高九寨沟地区急诊救治水平,开展好医疗急救工作,对九寨沟县急诊医疗服务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急救医疗是患者救治的关键阶段,急救时间及急救能力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转归。准确、合理、快速地实施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伤残率、提高救治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3]。本研究通过对九寨沟景区急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急诊主要疾病谱和疾病特点,为急诊救治和医学干预提供依据。
在疾病谱调查中,九寨沟景区急诊人数排序前4位的疾病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原反应、损伤、心脑血管疾病。 可能与景区地理环境差、气候多变相对寒冷、温差变化大、海拔高、空气中含氧比例相对低等有关。通过对九寨沟景区疾病谱的调查分析发现,游客易患上述疾病及损伤,该疾病谱特征与平原地区疾病谱特征不一致[4],九寨沟景区疾病谱具有其特殊性。
九寨沟景区疾病谱排序中,呼吸系统疾病占第1位,共8580例次,占60.44%。呼吸系统疾病是九寨沟景区的常见疾病,因此,来九寨沟景区旅游应注意保暖,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遇到寒冷季节,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游客尤其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发病[5]。
疾病谱排 序第2位的是高 原反应性 疾病 , 共2070例次,占14.58%,是游客在高海拔高寒地区比较常见的疾病。高海拔地区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平原地区相对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游客对高原环境适应能力不足,氧气的有效吸入达不到人体需氧要求,使人体发生缺氧。从高原反应发生情况来看,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其患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这与旅途劳累及该人群多患有慢性心肺疾病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一定关系。加之,发病之前部分游客有过在高海拔地区停留的经历,已经存在相对缺氧的状况,在受凉、劳累、疲乏促进下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性疾病。部分游客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发生高原反应性疾病后,没有及时发现和准确识别,还有部分高原反应患者未及时就诊或就诊的医疗场所选择不恰当,错过了最佳的疾病治疗期。出现高原反应后,原有疾患可能因此而加重,出现严重的肺水肿、脑水肿,部分患者可能危及生命。针对高原反应性疾病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游客自身的防范,如患有严重贫血、肺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切勿盲目进入高原。如果从未进过高原,进入高原前,应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在生活习惯上也应该注意,少吸烟,少饮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于劳累,充分休息[7]。如存在基础疾病,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8,9],同时准备好氧气和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了解高原反应知识,对疾病危害要有足够认识,加强防范,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就地休息吸氧;症状不能缓解时,及时规范就医。二是,医护人员应规范诊疗,接诊后,迅速进行综合处理,充分给氧、积极纠正缺氧,常规氧疗难以奏效时,应采取机械通气的呼吸支持手段[6]。同时,要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认真全面体检,对各种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正确采取干预措施。三是,涉旅部门对游客广泛进行高原性疾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宣传。
从调查结果可知,损伤发生率也较高,共1938例次,占13.65%。游客发生骨折等损伤后,由于现场人员缺乏规范的急救知识,就诊的大部分骨折患者,未采取骨折部位的固定或固定不规范,部分病例发生了副损伤[10]。提示对景区参与急救人员进行骨折固定方面的培训十分必要。
调查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在疾病谱中排第4位,患者以60岁以上游客为主,占68.66%。老年游客易患此类疾病可能与不能迅速适应气候条件改变、空气中含氧比例降低及时区改变有关。另外,在身体方面承受长途劳顿,促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11]。九寨沟景区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由于景区缺乏救治条件,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发生呼吸心跳停止,失去生命,还有部分患者来院就诊时,病情已经相当危急,影响愈后。提示在医疗保障方面,60岁以上游客来九寨沟景区,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加强基础疾病的监测,提醒游客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注意调整时差。对从事景区工作的人员,特别是驾导人员,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保健急救知识宣传,掌握处理突发心脑血管病的应急措施,侧重点应放在心脑血管病的识别上,使其能准确快速地识别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时积极施救,正确上转,能够识别呼吸心跳停止,学会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现场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清楚实施急救技术的时间窗口,牢记前8 min是抢救的黄金时间[12]。
临床实践证明,心跳停止4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并于8 min内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患者的生存率可高达43%[13,14]。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在4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通常4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的患者能抢救成功,4 min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的患者能抢救成功[15,16,17]。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对生命的关爱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应对心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导致的呼吸心跳停止的突发事件中,需要现场第一时间行心肺复苏以挽救生命,参与现场救护的第一人能否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技术,对抢救呼吸心跳停止患者的生命十分重要。我国目前接受心肺复苏普及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医务人员,城市居民对徒手心肺复苏了解率为3%,而美国约有25%的人受过专项培训[18,19,20],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笔者了解到在九寨沟景区只对九寨沟景区应急抢险人员进行过心肺复苏技术的非专业培训,其他人员没有这方面的培训,更缺乏其他方面的急救知识,这就导致了呼吸心跳停止患者在九寨沟景区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可能错过最佳的救治时机,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对心肺复苏技术培训还需县政府有关部门和景区工作人员长期共同努力,有质量保障的培训应逐级普及,因为心肺复苏的成功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希望通过该方面的提高改善九寨沟景区急救人员的整体素质。另外,旅游部门应对有心肺疾病的游客提供一些必须的急救知识,加强自身的预防与保健,同时提醒他们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及早就医,以免错过最佳的救治时机。
通过九寨沟景区游客疾病谱调查,对急诊医疗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1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加强急诊学科建设,设计好急诊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急救人才,针对景区常见疾病,有专门的人才储备。2重视急诊医师的能力培养,有计划地进行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培训,提高应对能力。急诊医师能够做到快速询问病史,迅速查体,综合分析,正确判断,及时采取有效综合措施。同时,借助急诊急救演练,不断强化急诊医学知识,训练急诊医学思维,提高对急诊疾病敏锐的洞察力。3针对以上病种建立规范的诊治流程,设立急诊绿色通道。4急诊医护人员要熟悉高原反应、损伤、心脑血管疾病等伤病诊疗操作规范,掌握氧疗、固定、包扎、搬运、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5注重急诊专业的团队建设,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避免出现急诊医生年龄偏高、人员偏少、人员不固定、专科经验缺乏的局面。6为九寨沟卫生部门提供急诊体系建设的科学依据,引导九寨沟县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做好县域内急诊专科设置规划,合理配置急救网点、重点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急救人员,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急诊患者的诊治水平。计划好急救设施的储备,提高景区急救点、辖区内医院急救能力,加强与110、119的协作,使之形成完整的急救网络系统,真正做到正确、及时、合理、有效的救治伤员,提高综合救治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九寨沟景区急诊患者疾病谱流行病学特点,提高九寨沟景区急诊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013年1~12月四川省九寨沟县人民医院14 196例急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前急诊病种排序在前4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原反应、损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比例最高,达60.44%;呼吸系统疾病、高原反应、损伤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高原反应、损伤、心脑血管疾病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结论 在类似九寨沟这种高寒景区,老年旅游者需要特别重视对呼吸系统疾病、高原反应、损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关键词:疾病谱,流行病学,专业培训,健康宣传
九寨沟景区 篇2
大家知道九寨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我给大家说一下吧。因为九寨沟在四川北部的平武、南坪、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把它称作九寨沟。
我们现在从南坪西行40公里的路程就可以抵达九寨沟,在那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在“童话世界”的感觉。
看,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到山坡,遍布着一片片原始森林。大家知道为什么把这些湖泊叫做“五彩池”、“五花海”吗?因为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全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所以人们把它称作“五彩池”、“五花海”。因为河底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景色十分壮观。
大家继续向纵深前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慢慢减少。因为我们已经走到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看,就在不远处,有一只金丝猴正用尾巴挂在树枝上打秋千。今天,我们的运气非常好,瞧,那边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啃着鲜嫩的竹叶,那边还有一只小熊猫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大家说九寨沟美不美呀?
最后祝大家游玩得开心!
九寨沟旅游景区导游词2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刘姿含,你们可以叫我小刘。
今天,我们来游览九寨沟,现在我们来看看人间仙境九寨沟吧!
九寨沟位于四川北部的万山丛中,那里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因为周围满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就被名为九寨沟。
现在我们就进入九寨沟吧!走进九寨沟,我们现在眼前的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我们继续走吧,我们现在面前的大大小小的湖泊,真像宝石镶嵌在山谷中,再看着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石块色彩斑斓,好看极了,有红色、白色、紫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又进入了山坡,遍布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许多小动物,有猴子、小鹿、老虎……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影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我们向密林深处行进,有人逐渐稀少,当然,现在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也许在不远处,一只金丝猴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这机灵的小眼睛像你窥视。也许,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要是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秘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的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今天我们的旅程就结束啦!
九寨沟旅游景区导游词3嗨!大家好!欢迎来到九寨旅游团!我叫高敏峰,大家叫我高导就行了。我们现在乘车前往被列为世界十大遗产之一的九寨沟。九寨沟的面积为720平方公里。那里的水大部分都呈晶蓝色,因为水底长满了青苔。水是雪山上融化的千年冰雪形成的,所以你用手去碰一碰水面,立刻会有一丝凉意布满全身,包括炎热的夏天。
大家看,我们前面是一个非常雄伟壮观的大瀑布——诺日朗大瀑布。那里的水虽然不是那么的蓝,却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壮观。它是由一条小溪的清水引出来的,非常干净。而小溪的源头,就是冰川,所以水刺骨般的冷。瀑布,就像一粒粒珍珠从高处坠入白玉盘中,美丽无比。你们听,哗哗的流水声就像一首欢快的歌曲,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大家请继续跟我来。看,前面又是一个著名的景点,它的名字叫珍珠滩。之所以叫它珍珠滩,是因为它的水在阳光的反射下,就像一颗颗珍珠在闪烁。珍珠滩不是瀑布,只是一个小湖,它那碧蓝色的水,就像一大块翡翠。
九寨沟景区 篇3
九寨沟景区具有非常明显的旅游季节性, 并表现为自然季节主导型和社会季节主导型。
1.1 自然季节主导型
九寨沟的旅游高峰主要出现在秋季, 旅游低谷在冬季, 并且秋季和冬季的游客总量相差非常悬殊。
1.2 社会季节主导型
指旅游高峰出现在主要节假日集中的月份。九寨沟景区的游客最高峰出现在国庆长假期间, 远高于其他假期。另外, 各主要节假日游客数量也会相对较高。
2 九寨沟景区旅游季节性平衡策略
2.1 宏观角度
国家应该积极改善我国的带薪休假制度, 保障居民在非节假日也能够有较长的休假时间来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这样居民就可以错开旅游高峰期, 旺季客流也就大大减少, 旅游季节性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2.2 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来说, 阿坝州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该认清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准确把握旅游发展规律, 加快转变旅游发展理念;改变旅游营销方式, 整合全州优势资源, 深度挖掘特色产品;全面对接客源, 撬动旅游市场, 全力打造“阿坝全域旅游景区”新品牌, 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进程。
2.3 微观角度
2.3.1 科学地进行旅游宣传引导
九寨沟景区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向旅游者发布旅游信息, 适当引导游客错峰旅游。在旺季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旅游信息共享, 要把自己的旅游客流量信息及时上报给旅游信息管理部门, 从而正确引导客流的流向。在旅游淡季, 九寨沟景区更要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手段进行宣传促销, 改变以前的被动局面, 主动出击, 把客人请进来。
2.3.2 深入挖掘冬季旅游产品
通过一系列方法让旅游者不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出行, 主要包括控制旺季客流;预防出现客流“井喷”现象;强淡季市场开发, 力争做到“淡季不淡”。九寨沟景区应该大力发展冬季旅游, 推出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以达到把游客分流到淡季的目的。
景区目前淡季推出的童话冰瀑游, 包括地质专家讲解冰川遗迹;专业摄影师陪同拍摄九寨沟冰瀑群。其冬季旅游形象定位为“漫步树正群海身临雪景, 体验洁白高雅水墨世界”。但是, 九寨沟景区目前推出的冬季旅游产品相对于川内的海螺沟景区、达古冰山景区和西岭雪山景区没有较大的优势, 不能吸引大批冬季游客。九寨沟景区可以结合藏族文化, 大力开发体验旅游产品, 以其人文旅游资源增强吸引力。
2.3.3 避免季节性定位
对于一个景区来说, 仅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不够的, 正确地对旅游地进行形象定位也十分重要。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 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影响, 形象定位不准确, 会给旅游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季节性是九寨沟旅游不可更改的客观规律, 在定位品牌形象时, 应当将“无季节性”意识融入到品牌建设之中。九寨沟景区应该挖掘景区各个季节的美景, 加强淡季旅游宣传, 以避免游客将九寨沟进行季节性定位。九寨沟春天嫩芽点绿、瀑布轻快;夏天绿荫围湖、莺飞燕舞;秋天红叶遍山、彩林满目;冬天银装素裹、冰瀑如玉。春之花草、夏之流瀑、秋之红叶、冬之白雪展现了九寨沟四时之美。
3 力推旅游新名片扎如沟
九寨沟景区可以通过大力推介新景点以达到分散旺季客流的目的, 缓解旺季游客过多所带来的压力。扎如沟是九寨沟内的第四条游览路线, 它是一条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特色的游览线。我们不但可以观赏到藏家的田园风光, 还可领略到苯波教的独特魅力, 是九寨沟景区内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最少, 藏族传统文化生活保存最完好的一条沟。九寨沟扎如生态游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以保护生态为前提, 开发生态旅游以及参与性极强的旅游项目。它不同于以往的观光性旅游, 主要是针对以徒步、露营、探险、科考为目的的特殊人群。目前已开辟了藏民转山朝圣路线、科考探秘路线、休闲漫游路线。
4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 提高旅游便利性
一个旅游景区的旅游服务和配套设施对其长远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旅游服务方面, 九寨沟景区要简化进入景区的手续, 尽量避免大批游客在游客中心滞留;及时地通知游客景区旅游信息, 避免游客拥挤在同一景点;重视对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 确保员工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在配套设施方面, 九寨沟景区要突出旅游配套设施人性化, 食宿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购物娱乐设施区别于其他景点,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 努力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还应该改善自身的交通运输能力, 在旅游旺季能够及时运送游客。
摘要:九寨沟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之一, 频频出现旺季游客过多, 游客滞留的情况。季节性明显, 对景区的持续经营带来了负面影响。从国家层面、阿坝州层面和九寨沟景区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旅游季节性,九寨沟,季节性平衡
参考文献
[1]冯学钢, 孙晓东, 于秋阳.反季旅游与旅游季节性平衡:研究述评与启示[J].旅游学刊, 2014, 29 (1) :92-100.
[2]徐勇.国内旅游季节性研究评述[J].旅游研究, 2013, 5 (2) :8-13.
[3]钟林生, 肖笃宁.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 2000, 20 (5) :841-848.
九寨沟景区 篇4
□景点增加
新增北京八达岭十三陵景点
《通知》指出,1998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到中央明令禁止的风景名胜区开会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违规仍未完全杜绝,到其他热点风景名胜区开会及景区外开会区内旅游的情况时有发生,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广大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据了解,旧版禁令中规定,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准到庐山、黄山、西双版纳和三亚热带海滨12个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
而新版《通知》则在上述12个景区外,新增了9个景区,其中包括北京及周边的八达岭—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等景点。
同时,新《通知》对景区的表述,已不仅仅是“景点”,涵盖范围更广。如旧版禁令中的峨眉山、九寨沟、张家界景区,在新《通知》中变成了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武陵源(张家界)。
□细化操作
确需跨区开会须报同级党委
与1998年版规定相比,本次出台的有关通知更加细化、可操作性强。如1998年规定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会议一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召开,不得到其他地区召开。新《通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具体说明。确因工作需要跨区域开会的,必须报同级党委、政府批准。
如果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与地方政府主要行政区域高度重合的,当地党政机关应当在机关内部会议场所或定点饭店召开会议。
此外,党政机关召开涉及旅游、宗教、林业、地震、气象、生态环保、国土资源以及景区规划等工作的专业性会议,确需到禁止名单中的风景名胜区召开的,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从严控制、严格审批。
□监督更严
严禁景区为单位开会“免单”
《通知》中明确,会议主办单位要合理安排会议日程,严格遵守报到、离会时限,严禁超出规定时限为参会人员提供食宿,严禁组织与会议无关的参观、考察等活动。
严禁在会议费、培训费、接待费中列支风景名胜区等各类旅游景点门票费、导游费、景区内设施使用费、往返景区交通费等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严禁向下级单位以及旅游景区管
微信号:tzoffcn 理部门、接待服务场所、旅游中介公司等单位转嫁上述费用。严禁违反规定要求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有关企业等单位免除上述费用。
此外,《通知》还要求,必要时对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接待服务场所、会议培训中介机构等单位开展延伸监督检查和审计,防止转嫁费用。
■专家点评
景点禁区增加符合现实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淑真指出,与1998年的规定相比较,本次的规定结合了实际情况,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获得很大发展。与16年前相比,很多景点已然跻身热门风景名胜景区。新增9处景区为“禁区”体现了相关规定是基于现实调查的,符合现实情况。
九寨沟景区 篇5
1 九寨沟景区简介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 (图1左) 。九寨沟景区处于川西高原, 风景幽美, 物种丰富, 但人员稀少。目前, 已统计的原生植物就有2576种, 景区内的濒危植物、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也有很多。风景区内“跌瀑、翠海、彩林、雪峰、蔵林”等特色 (图1右) 闻名中外。
2 九寨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确保土著文化的完整性
九寨沟吸引旅游者的原因很多, 其中传承了千百年的别具一格的藏族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但是, 九寨沟旅游业迅猛发展, 五湖四海的来客给九寨沟到来的各种文化, 冲击着这片藏族人民世代生活的神秘土地。当地居民的思想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发生了转变, 古朴的传统文化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 应制定出积极的措施来充分保护九寨沟特色的民族风情: (1) 寻找并倡导景区内古老而又有意义的当地文化, 引领沟内居民积极参与风俗活动, 并恢复取消的特有节日, 大力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 (2) 对已经修建起来的营业性质的建筑 (比如餐馆、旅馆等) 进行逐步拆除, 统一修建具有当地特色的, 尽力恢复九寨沟原来的风貌。
2.2 强化对景区资源的保护
九寨沟的水是一大景点, 应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主要措施有: (1) 清理沟内垃圾等废弃物, 并及时地运出去; (2)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和污水处理站, 监测水体的质量变化, 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 (3) 有效控制景区内损害地面、污染水体的一些活动, 比如骑马等; (4) 对于观光车等机动设备, 最好使用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和噪声小的液化气等燃料, 并按照国际标准对其实施监控, 通过减小大气污染间接地降低对水体的污染。
景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应做好保护措施: (1) 在安装自动防火监测设备的同时, 还应成立消防队、建立望塔、安排巡山人员, 全方位地防止森林火灾; (2) 完善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体系, 时刻预防, 并能进行预报; (3) 用电力替代木柴, 开发建立电力农网; (4) 根据国家政策彻底落实退耕还林工作; (5) 将九寨沟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三部分功能区, 并对不同区域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进行管理, 建立具有指示性的牌子或木桩, 防止当地居民或外来旅客侮辱核心区或缓冲区, 还应禁止秘密打猎或采伐活动。
2.3 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
九寨沟的当地居民与风景区的保护工作密切联系, 所以对保护区的社区管理一定要到位。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1) 景区管理局应依据当地1007名居民的不同文化程度和具有的技术水平, 将其安排到合理的工作岗位, 做到当地居民优先就业, 以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2) 景区物价管理部门应当统一藏式服装的出租价格, 并将每日所获利润共同收集后, 再分配给沟内居民; (3) 大力支持当地居民加入景区项目的经营, 并最大限度的将获得的利益分配给居民[2]。
3 适度的开发计划
3.1 限量旅游制度
因九寨沟景区的气候特点, 使游客人数形成了夏秋多、冬春少的现象, 比较突出的是五一、国庆期间游客爆满甚至超载, 对景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经过科学研究后, 制定出了相应的措施, 自2001年起实施限量游客人数的制度, 每日游客不得超过12000人。这种措施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也已在其它景区内进行了推行。
3.2 合理建设基础设施
九寨沟风景区地理位置较偏, 与大城市的距离很远, 交通部不发达,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为促进当地的发展, 解决交通问题是必要的。所以, 当地的政府部门应大力寻找各种资金来源以及国家的支持, 制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尽力减少成都到景区的时间。此外, 景区管理人员应大力提高景区内基础设施的构建, 比如合理规划景区内道路的修建, 对于存在不合理的应果断取消, 避免道路破坏景区内的自然环境。
3.3 根据特色打造九大区
九寨游景区的藏族风情、蓝天碧水、雪山彩林等特色风景闻名世界。因此,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也应该重点保护和宣传这些特色景点。尽最大的努力打造九寨沟自己的品牌, 形成了民俗、生态、人才、卫生、信息、诚信、国际、文明、品牌区九大区域, 这一划分让景区的秩序井然有序, 环境清幽淡雅,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景区综合实力大大上升, 自然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让来旅游的人更好的享受九寨沟的美好。
3.4 通过网络大力宣传景区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九寨沟也应跟随时代的部分, 通过网络来经营自己的旅游业, 比如建立自己的网站、成立网络旅游公司。通过网上售票窗口, 给游客和景区带来极大便利条件。而网络公司的成立可以九寨沟推向国际、扩大消费市场、将旅游形式从观光转变为休闲旅游等, 还能将“九寨沟形象”推广至全国甚至世界, 提高九寨沟在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 具有积极的影响。
4 结语
九寨沟景区虽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的条件, 但是不能无限制的对其开发利用。应该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对其进行适度的开发, 保护景区文化和环境资源的同时, 还应保障景区当地居民的生活,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九寨沟海拔高, 生态环境脆弱, 环境容纳量有限。因此, 在九寨沟开展旅游活动, 就要求其发展目标是可持续性的。本文以九寨沟为例, 提出生态旅游景区应协调社区、文化、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保护性开发”的策略, 完善景区的管理制度, 最终使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九寨沟,适度开发
参考文献
[1]刘韫.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2:1103~1108.
【九寨沟景区】推荐阅读:
赞美九寨沟的随笔:九寨雪峰礼赞06-28
关于九寨沟旅游的散文:九寨之旅07-01
九寨沟之旅05-24
九寨沟范文01-08
四上《九寨沟》01-23
美丽的九寨沟11-14
公开课九寨沟08-11
九寨沟的资料09-05
九寨沟的作文01-14
九寨沟400字作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