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景区

2024-07-23

名胜景区(共8篇)

名胜景区 篇1

现代社会是一个品牌无处不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认识到,要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因为品牌意味着良好的质量和信誉,也意味着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作为一项能带给人们多方位享受的服务产品,旅游是一种异地消费活动,其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步性及一般较少重复消费的特征,这决定了它更需要通过品牌形象来向消费者传达积极的、实实在在的感受。因此,旅游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创造出消费者认可的旅游品牌,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1 旅游景区与品牌

1.1 旅游景区的概念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目的和因素,是一个国家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精华。关于旅游景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过不同的阐述,外延也不尽相同,但都没有严格的定义。本文认为, 是以满足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科考、探险等多层次精神需求的、自然的、人文的或人造主题性的旅游资源集合的特定区域。

1.2 品牌的含义

作为产品个性化、产品特性浓缩与消费认同感的完美结合,品牌是其持有者对产品购买者的承诺,它传递着品牌持有者的信誉、服务水平、实力及知名度。对于品牌,概括性的认识是“品牌是产品(或服务)的实际功能、外观形态、市场开拓、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等所有要素的综合体现”。

品牌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产品的标识及其体现的产品的内在差异;二是顾客对产品的知觉及认识关系。这就决定了品牌形象的塑造存在于两方面:产品本身的特性及顾客对产品特性的理解和认可程度。

1.3 旅游景区品牌

旅游景区品牌在某种层面上等于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关系到景区的赢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是为了赢得游客忠诚,造就竞争优势,从景区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运作中产生的自我认知到旅游者识别的形象系统,以支持旅游景区的持续性发展。景区品牌形象的建设是从单纯的形象建设走向景区品牌构建的中间环节,“它将景区产品和服务营销以及文化与环境的商品化结合起来”,因此是景区企业由内至外的综合建设[1]。

2 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意义

2.1 旅游景区层面

2.1.1 节省景区经营成本

品牌是旅游景区的一种展示工具,代表着景区的与众不同。强势景区品牌总能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的眼球、更多的注意力。首先,优秀的景区品牌知名度较高,在其营销过程中备受公众关注,形成旅游者认知积累,利于潜在旅游者的形成及老顾客的保持,这能为旅游景区节省相当可观的营销推广成本;其次,旅游景区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增加企业竞争实力,可吸引更多中间商和代理商的关注,易于形成卖方市场,增强景区的讨价还价能力。最后,强有力的景区品牌能成为政府、媒体、协会等单位的“宠儿”,能获得他们的资金、宣传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为旅游景区节约经营成本。

2.1.2 增强景区市场竞争力

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力,一个品牌不仅仅是景区的标志,也是景区产品的质量及其满足旅游者效用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反映景区的科学管理、市场信誉等诸多内涵。一个优良的品牌一旦在市场上树立起来、保持下去,就能在旅游者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形成很高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一方面景区品牌经营的成功将赢得旅游者和公众对该品牌的信任和好感,且这种信任与好感将扩展到同一品牌产品当中去,这有利于景区推出新产品进入市场、开拓新领域并获得新市场;另一方面景区品牌一旦实施成功,将具有其他景区所没有的独占性,从而对旅游者选择购买起着有力的向导作用,在争取旅游者、市场份额方面取得竞争优势。

2.2 旅游者层面

2.2.1 减少旅游者选购成本

旅游景区产品具有很强的不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对旅游者来说,景区产品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产品。人们在出游前或初次购买时,无法通过察看实体获得可靠的保证,无法衡量其喜爱的程度,无法对所提供的产品进行初步的认识。而品牌作为景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特殊信息意义的集合体,体现人们对其产品综合性评价,本身象征着产品质量及信誉。良好的品牌是旅游者区分各景区的基础, 它们通过品牌辨别来购买产品,并形成习惯,从而节省比较、挑选的时间。因此,景区品牌可以减少顾客购买时的顾虑,加快购买决策过程,减少旅游者购买的决策时间,为旅游者节约时间成本,同时其品牌所体现的高质量和高信誉,能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心理上的保证,从而为旅游者节约其心理成本。

2.2.2 提高旅游者价值体验

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旅游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游览参观活动,而是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以及自我存在价值的感受。这往往表现为旅游者的认知品牌、关注品牌、比较品牌、追求品牌、选择品牌等消费过程行为,讲究品牌成为一种日益发展的旅游者消费趋势。景区品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表现了与之相适应的顾客群体的品位、偏好、身份和地位,是旅游者需求价值的间接反映。旅游者在选择和购买旅游产品时,往往被品牌代表的形象、信誉及其象征意义所激发甚至被这些因素所支配。因此,一个良好的品牌代表景区附加值,具备了提升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如高地位、受尊重、有品位甚至权力等。

由此可见,品牌建设无论对于旅游者、旅游景区甚至是整个景区所在地区的形象的建设、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应当为景区及景区所在地区的旅游从业者所重视。下面就以泰宁大金湖风景名胜区为例,谈谈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相关问题[2]。

3 泰宁大金湖风景名胜区品牌建设情况

3.1 泰宁大金湖风景名胜区概述

大金湖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属三明市泰宁县,距鹰厦铁路线邵武站76km,距福州330km,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速公路于公园北侧通过,公园总面积461km2,分为上清溪、金湖、龙王岩——八仙崖,金饶山风景区及泰宁古镇史迹游览区。目前已开发开放金湖、上清溪、泰宁古镇三处为风景游览区。

3.2 大金湖景区品牌建设概况

1994年第一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品牌落户泰宁,从此,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1999年,泰宁县提出了“兴旅游创品牌支柱立构筑大金湖旅游大格局”的品牌建设战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构筑辐射全市的大金湖旅游格局。这为三明旅游业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3]。

十几年来,大金湖景区在品牌建设上初见成效,自2005年起,泰宁县先后获得了“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三项殊荣。握有这三张旅游名片的泰宁,将以建设一流世界地质公园为目标,把“千古丹霞、灵秀泰宁”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同时,带动地质研究、地质科普、地质保护、地质利用的深入与提升。

3.3 世界地质公园品牌

世界地质公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有地球演变过程中留下来的,能够反映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历史进程的地质遗迹,并且在这些遗迹周围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有一定观赏价值和人文遗产的一个区域。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一样,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评选,具有同等品牌价值和法律地位。法国巴黎时间2005年2月11日16时48分,泰宁地质公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为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荣膺此品牌的地质公园[4]。泰宁地质公园荣膺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拓展了福建省传统地质科研工作的发展领域,大大提高了泰宁、三明和福建旅游产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优化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带动客源总量持续增加,推动泰宁和三明旅游跨越式发展,加快了福建旅游强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

可以说,在短短的十多年中,泰宁大金湖风景区的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相对于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塑造和推广,大金湖景区尚有不足之处。

4 泰宁大金湖风景名胜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在塑造旅游景区品牌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也加大力度扶持,创立“大金湖”品牌,构筑大金湖旅游格局,使大金湖旅游业真正成为三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但从品牌建设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1 品牌认识模糊定位水平不高

近年来大金湖景区品牌建设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模糊之处。如许多旅游经营者和企业把旅游品牌视为旅游产品或者仅仅将品牌与名称、与知名度联系在一起,认为有一个好名字,大力进行宣传就是品牌了,忽视品牌的创立,对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明确,对品牌的角色关系理不清,对品牌认同的设计不重视。另外,品牌定位水平不高。品牌定位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核心,旅游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形象,展现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求得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泰宁的风光是世界级的,但泰宁的知名度曾经却不能与其旖旎的风光相匹配。

4.2 品牌营销手段单一,策划创意性不强

泰宁尽管已拥有了8块国家级和1块世界级的旅游品牌,但与发展期望相比,泰宁旅游却依然面临着“有资源,缺客源;高美誉度,低知名度”的尴尬。如何进一步拓展泰宁旅游,是泰宁决策者一个新的课题。在旅游品牌营销中,虽然国家近几年在管理上进行了一定的规范,营销手段有了一定的拓展,但是总的来说,降价、广告、推介会等单一的营销手段仍然是竞争的手段。价格战在一些地区和企业间仍然继续,这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旅游质量大打折扣。其次,品牌策划创意性不强。从目前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行社经营的产品、旅游饭店、星级宾馆来看,克隆现象普遍存在,雷同化有余,差异性不足,从而导致旅游品牌毫无特色,缺乏竞争力,产生不了品牌效益。

4.3 品牌形象不鲜明,核心价值缺乏

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怎样看待你的品牌,反映的是当前品牌给人的感觉,是消费者消费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坚持清晰易辨、鲜明有力的品牌形象,是国际知名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虽然近几年大金湖景区已比较重视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但总体来看,仍显得苍白无力,主要表现在品牌核心价值不突出、形象定位不准确、形象口号不鲜明。特别是品牌的核心价值研究重视不够,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一个品牌独一无二且最具价值的部分通常表现在其核心价值上。而反观我国的许多旅游品牌,特别是旅游企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明确定位,宣传主题混乱多变[5]。

5 塑造景区强势品牌的对策

5.1 开发大金湖,建立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分步推进,切实抓好金湖旅游资源开发,在打造品牌时,加强对外交流,联手共推品牌。武夷山、邵武、将乐加强协作,加快形成“大武夷”无障碍旅游区;加强与厦门的合作,联手开展“海上花园——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联姻活动;与台湾日月潭签订旅游合作意向,联手打造“大金湖—日月潭,一衣带水一线牵,两湖携手两岸情”的旅游品牌[6]。

5.2 开拓大市场,建立比较稳定的旅游客源市场体系

在宣传方式上,要借助各类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等载体,精心策划一些既有特色又有轰动效应的大中型宣传促销活动,并积极争取承办一些全国、全省性的专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公众媒体大力宣传大金湖;加强横向联系,搞好区域合作,强化联手促销,特别要加强与上海、福州、厦门、武夷山等省内外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企业的协作,积极推进网上促销,并大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商业化手段炒作金湖,提高促销的广度和效率。在宣传主体上,要坚持走“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利益驱动、企业联动”的路子,积极发挥旅游企业促销主力军作用,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到上海、福州、厦门等城市设立旅游服务窗口,积极发展旅游代理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大力培植、发展旅游企业。

5.3 营造大环境,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

在公路、铁路、餐饮、住宿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等各方面争取有一个大的发展,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5.4 创造大品牌,建立多元化旅游营销体系

从旅游兴起之初的“福建金湖”,走向现在的“世界泰宁”,从“大金湖”品牌提升为“泰宁”品牌,这一转变标志着泰宁旅游从单一经营景区向营销城市转变;标志着泰宁旅游走向多元化,走向成熟。

5.5 发展大旅游,建立比较完备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

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让政府行为通过实体进行营运,保证国有资产安全运作,实现保值和增值;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引资渠道,大胆尝试所有权、经营权、股权出让、招股上市发行债券等引资形式,鼓励发动集体、个体、外资等各类资金投入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大金湖特色,大力开发土特产品、风味小吃、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系列商品,对主要商品统一注册“大金湖”商标[7]。

参考文献

[1]赵淑云,王志蔚.强化旅游品牌建设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26.

[2]吴从越,赵晔龄.论旅游景区品牌的建立和保护[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7—48.

[3]黄远林.我国旅游景区品牌经营策略研究[EB/OL].ht-tp://www.lwlm.com.

[4]李艳,牛志文.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塑造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18—19.

[5]千古丹霞展新姿———泰宁县打造旅游品牌纪实[EB/OL].http://hi.baidu.com.

[6]徐铮.兴旅游创品牌支柱立构筑大金湖旅游大格局[EB/OL].www.66163.com.

[7]徐冬婵.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品牌定位研究[J].金融经济,2008(16):55.

名胜景区 篇2

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这次活动在地质学上被称之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长达2500万年的时间里﹐长白山经历了四次大的火山喷发﹐当时玄武岩岩浆沿着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巨大裂缝不断向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冲出地表﹐携有巨大能量的岩浆及岩浆先其形成的岩地、火山灰、水蒸气等喷向空中﹐借着风力和重力的作用不断的飘落到火山口及一侧。因为玄武岩岩浆粘度较小﹐所以流淌的速度很快﹐这样流淌的面积就很大﹐慢慢地就形成了广阔的玄武岩台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白山的基地。地基打好了﹐下一个步骤该盖房子了。在距今约60万年到1500万年间﹐长白山这只老虎再次发威了﹐这次活动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白头山期”。

当时玄武岩岩浆沿着桶装通道的交汇处不断地向上涌﹐慢慢地就形成了火山锥体景观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也是经历了四次﹐而且每次活动都使长白山以200米的速度在增长。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长白山进入了休眠期。大约在15000年间﹐长白山再次苏醒﹐这次火山喷发的强度更甚从前﹐从地表喷出淡黄色、灰白色的浮石局部厚度可以达到60多米高。这么强的喷发是火山锥体顶部崩裂塌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山口。随着火山喷发强度的降低﹐熔岩流淌的速度减缓﹐慢慢的冷却后堵塞了火山通道。又经过大气降水、地下水的不断补给这样就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长白山风景―天池。在近代史上关于长白山火山喷发的记载有三次。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发生在1702年﹐史料记载当时喷出的火山灰飘过了日本海到达日本北部﹐火山灰的厚度可以达到10厘米﹐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火山的喷发力度也是非同凡响的。

★ 精选澳门名胜景区妈祖阁导游词

★ 名胜导游词

★ 景区导游词

★ 日照概况导游词

★ 天涯海角景区导游词

★ 台州景区导游词参考

★ 嘉峪关景区导游词

★ 青海景区导游词精选

★ 飞来峰景区导游词

名胜景区 篇3

1. 风景名胜建设规划的特点

风景名胜区不仅拥有自然风景资源, 还包含社会、经济、文化及其他相关要素。同时, 风景名胜资源还具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属性, 但不能因此将规划的重点放在追求经济效益, 也不能把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并列起来, 而应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前置。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规划应以保护风景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 因此,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要建立在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工作积累的基础之上, 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应该运用地理、生态、植物、动物、水文、地质等自然学科, 以及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人文学科对风景名胜区资源进行研究, 并以GIS、BIM、遥感等新技术方法进行辅助支撑。通过科学的规划, 提高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权威性和保护的有效性。

2. 白洋淀景区简介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境内, 是太行山东麓的河流冲击而成。上承大清河南支的潴龙、孝义、唐、府、漕等大小河流的洪水, 汇流一处, 形成中国北方最典型的淡水湖和草本沼泽型湿地。白洋淀不像大海的波涛汹涌, 也不似长江的激流直下, 这里波平浪静, 沟壕纵横, 苇碧荷红, 鱼鸟成群, 有“日出斗金、北国江南”之说。2007年5月, 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白洋淀总面积366平方公里, 距石家庄、北京、天津都只有百余公里。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 年水面蒸发量约2亿立方米, 对调节京津冀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及保护生物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誉为“华北之肾”。

3. 白洋淀景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系统面临考验

近年来, 白洋淀快速开发的同时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湿地生态系统在经历着不可挽回的损害。首先, 白洋淀水面上建立起许多大小水上岛屿, 将钢筋水泥注入原有湿地土壤中, 导致水域面积大幅减少、水下生物多样性屡被破坏;其次, 来往不绝的油艇将油污排入水域中, 对水中动植物以及水质的破坏极大;再次, 周边的生活污水、垃圾甚至工业污染物也部分注入湿地中, 大范围地污染水质, 导致湿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水质每况愈下。

3.2 交通体系有待提高

每年白洋淀的游客量达百万人次, 陆路水上交通拥堵不堪。每到周末, 停车场车满为患, 游客只好把车辆停放在通往码头的道路两边, 遥遥几公里, 蔚为壮观。致使游客体验度下降, 也对整个景区甚至周边县市产生了一定交通负面影响。

3.3 人文景点打造欠缺整体性与典型性

目前白洋淀已建10多个人工岛屿, 岛内建筑形制景观设计多亭台楼榭, 效仿江南园林, 而缺乏自身水乡典型特色, 且分布散落缺乏统一规划。

4. 景区规划建设调整措施及建议

4.1 将湿地保护提到首要地位

湿地不是环境的净化器, 而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污染物进入湿地, 一部分被鱼、虾等吃掉, 一部分会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通过湿地中的昆虫、鱼、虾、水生植物等生物链作用, 大量的污染物又回到人类口中, 因此白洋淀景区建设中生态保护要作为重中之重。首先, 确立控制性保护点, 建立生态廊道, 运用生态学、环境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 打造点——线——面的生态格局。其次,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发展太阳能、电能等水上交通清洁能源。第三, 通过筹资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等措施, 尽快消除污染源。

4.2 优化交通体系, 合理限定游客量

在城市总体规划交通道路规划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景区外部、内部交通体系, 完善配套设施。并根据周末、节假日客流量较大的实际, 制定高峰期客流调控方案, 合理限定游客量。

4.3 完善功能分区

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如白洋淀湿地景区可以划分为主题旅游体验区、市民休闲娱乐区、综合接待服务区、环境教育功能区、湿地生态观光区。主题旅游体验区主要面向外地游客, 市民休闲娱乐区主要面向本地居民, 湿地生态观光区、环境教育功能区、综合接待服务区兼顾两者的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 从而兼顾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 化矛盾为共容。

4.4 整体规划和特色景观打造相结合

在对景区进行整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 突出打造特色旅游线。白洋淀是水区, 有鲜明的水乡生活习俗、渔业文化等, 可深入挖掘内涵价值, 打造特色水乡风情。同时, 白洋淀是抗战老区, 出现过有名的雁翎队、小兵张嘎等, 还有孙犁笔下的《荷花淀》, 可作为红色资源进行建设规划, 这些都能以景观小品、情景雕塑等形式加以再现。另外, 为了让游客全面了解白洋淀湿地景观、发展历史及其环境保护情况, 可运用现代展示技术建设湿地博物馆。

总之, 旅游功能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功能, 但不是风景名胜区的唯一功能。风景名胜区的功能是多重性的, 一般具有保护培育、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6大功能[5]。风景名胜区规划在于对多种功能的综合协调与体现, 反映出风景名胜区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需求。因此, 要协调综合考虑, 科学性的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不能仅仅强调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功能, 否则, 会给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带来片面性影响或者是致命危害。

参考文献

[1]刘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建设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 2008.

名胜景区 篇4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

一、景区介绍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他位于古城长沙湘江西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动植物以及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已开放的景区有麓山景区、橘子洲头景区。其中麓山景区系核心景区,景区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新民主学会景点等。

二、外部交通

1、公交:

有106路、117路、118路、152路、202路等多条公交线及旅游1线、立珊专线等旅游专线抵达。长沙市地铁二号线设有橘子洲站、溁湾镇站、西湖文化园站均可直达景区,游客乘坐202、902、913、152、旅游一线等公交车均可抵达岳麓山东大门。

2、自驾:

1.自长沙火车站向东方向行驶140米

2.在第1个路口向左转,朝杜鹃路行进240米

3.稍向右转,前往杜鹃路79米

4.在杜鹃路向左转500米

5.在1路口向右转,朝金星北路行进500米

6.在含光路向左转850米 到达湖南省长沙市岳麓风景区

三、具体重要景点介绍

1、岳麓书院

岳麓山东麓有座岳麓书院,早在宋代就是全国有名的四大学府之一。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与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邻,文化气息浓郁,并作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2、爱晚亭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1792年,名字来源于杜牧的《山行》。与醉翁亭、兰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革命活动胜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

3、黄兴墓

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麓山寺后,有石级直达。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1186.24平方米,苍松翠柏,掩映其间。墓的右下方,有黄兴墓庐,已加修葺,大厅陈列黄兴生平事迹,供游人瞻仰。

4、蔡锷墓

蔡锷墓位于岳麓山黄兴墓正下方、麓山寺后上方的山坡上,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归葬于此。占地1620平方米.墓由冢、碑、石祭器等组成。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级导人墓坪。

四、内部游线设计

1、岳麓山南大门(2分钟)-岳麓书院(20分钟)-爱晚亭(10分钟)-舍利塔(5分钟)-刘道一墓(5分钟)-覃理鸣墓(5分钟)-半山亭(休息15分钟)-蒋翊武墓(5分钟)-麓山寺(10分钟)-白鹤泉(5分钟).笑啼岩(5分钟)-印心石屋(5分钟)-云麓宫(10分钟)-飞来石、归来钟(5分钟),共计107分钟。

2、岳麓山南大门(2分钟)-五轮塔(10分钟)-半山亭(5分钟)-麓山寺(10分钟)-白鹤泉(5分钟)-笑啼岩(5分钟)-蔡锷墓(10分钟)-黄兴墓(10分钟)-长廊(15分钟)-南泥湾山庄(5分钟)-索道(5分钟)-东大门(5分钟),共计87分钟。

3、岳麓山东大门(5分钟)-索道(5分钟)-南泥湾山庄(5分钟)-禹王碑(5分钟)-长廊(15分钟)-响鼓岭(5分钟)、鸟语林(5分钟)-印心石屋(5分钟)-麓山寺(10分钟)-白鹤泉(5分钟)-笑啼岩(5分钟)-蒋翊武墓(5分钟)-刘道一墓(5分钟)-覃理鸣墓(5分钟)-爱晚亭(10分钟)-南大门,共计97分钟。

4、橘子洲大桥(10分钟)-潇湘中路(10分钟)-牌楼路(10分钟)-东方红广场(10分钟)-岳麓山(30分钟)-四医院(5分钟)-通程广场(环线)(10分钟)。

5、东方红广场(15分钟)-岳麓书院(20分钟)-爱晚亭(10分钟)-隋舍利塔(5分钟)-半山亭(休息10分钟)-麓山寺(10分钟)-云麓宫(5分钟)-步虚楼(5分钟)-黄兴墓(10分钟)-观光长廊(10分钟)。共计100分钟。

6、岳麓书院(20分钟)-爱晚亭(10分钟)-右侧小路(5分钟)-蔡锷墓(10分钟)-黄兴墓(10分钟)-观光长廊(10分钟),共计65分钟。

注:岳麓书院需要交门票费(成人票50元、学生票25元)。

四、游线设计依据及优缺点

1、游线设计依据

游线设计依据《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导游图》,一共设计了9条游玩路线。

2、游线设计优缺点 线路1、5 优点:用较短的路程游玩的较多的景区。适合安排时间较紧凑的游客。缺点:景区覆盖不全面,且回来的路线未能设计。线路2、3、:

优点:是常见的三种游玩岳麓山的主要路线,东面由于景点较少,都采用索道的方式游览。选择登山的游客可以放弃索道,改为步行。缺点,无法涵盖所有景区。线路4:

名胜景区 篇5

在21世纪新阶段,国家重视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1]当前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旅游地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游客类型的差异及其行为特征,对旅游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人民在满足自身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外出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这就使得旅游消费成为持续性的需求,其中,我国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而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的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体现。[1]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2],因此,游客是区域旅游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游客消费是旅游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游客特征及行为潜在地改变着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不同的游客类型与表现,会对所在旅游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旅游活动中的各项要素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因而充分分析游客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深入了解游客的旅游动机及其特征,对旅游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种有效的旅游营销策略。

本文借助对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进行的专项调研,探讨影响游客消费行为、决策行为的因素以及其自身的旅游行为对当地发展的影响,从市场需求和营销角度来为区域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经营提供现实依据,并提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策略。

2 调查区域和调查方法

2.1 调查区域

本次组织开展的调查对象是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的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11月公布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同时是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星湖风景名胜区主要由“七星岩”和“鼎湖山”两大景区组成,为石灰岩峰林型山水风景,总面积20.61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旅游地,享有较高的评价,被认为兼有杭州西湖和广西桂林的胜景。

2.2 调查方法

本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分为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卷调查进行时间为2015年9月到2016年2月,历时6个月,选取不同的时间段,主要针对进入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和已游览过该名胜区的游客开展调查。本次实地问卷调查前后共进行了10次调查;共有806名游客参与调查;有214名游客参与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1020名游客参与了调查,最终获得885份有效问卷。

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把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游客的旅行习惯、消费偏好以及游客在旅游决策上的更多偏好;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游客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调查。

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3.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1.1 游客来源与职业

本次调查按照游客的现居地来对游客来源进行分类,首先主要分类为肇庆市本地,广东省所属的肇庆市以外的行政区,以及中国的其他省份。调查结果中本地人数最多,占总样本数的60.1%;其次是省内非本地,占总样本的36.9%;省外人数则只占总样本的2.9%。

到星湖风景名胜区游览的省内游客数量超过了总数的95%,可以看出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览群体具有高度本地化的特征,现居地这一因素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

对于游客职业的调查,对游客群体职业分为12个类别,各群体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游客群体以学生、公司职员和教师为主,约占总体比例的70%。

3.1.2 游客年龄分布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15~24岁和25~44岁的区间范围内,而此年龄区间的群体多数为学生和在职人员。14岁以下,45~64岁及65岁以上的游客群体数量明显少于15~44岁的群体,但数量分布较为均匀,从中可以看出游览星湖风景区的群体的主要出游形式是结伴出游、家庭或小群体形式出游,而结伴出游的形式更多存在于15~24岁这一年轻群体当中。

3.2 旅游动机与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本文把影响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在此两类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便得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对星湖区域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3.2.1 旅游动机(内因)

调查问卷中对于旅游动机的选项较多,而结果反映出游客出游首要的原因是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其次是追求精神和身体健康、丰富旅行经历和拓展视野,而在追求新奇刺激和情感交流两个选项上的选择较少,但仍有一定的群体需求。

3.2.2 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外因)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把影响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因素归纳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信息来源。

(1)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这一项的调查中,首先旅游地的旅游景点特色和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环境氛围、地方饮食和城市形象,而交通便利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旅游信息来源

对旅游信息来源的调查中,游客获得信息的途径较多,主流的信息获取途径是亲戚或朋友介绍、旅游网站推荐以及网络平台宣传,这三种信息获取途径多存在于自驾车和自助游群体,而旅行社推介这一信息获取途径则多存在于参加旅游团出游的群体。

旅游信息的获取途径间接地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由于当前的星湖风景区游客群体有较高本地化的特点,当前本地及省内其他行政区的游客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重视风景区宣传信息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吸引更多省外的游客,提高省外游客的游览量。

3.3 游客旅游习惯

受到游客职业类型的影响,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首先大部分的游客选择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出游,其次是选择在寒暑假出游。在出游伴侣的选择中,朋友、家人和同学的选择率最高,而单独出游的选择率远低于结伴出游的选择率,由此可以得知游览星湖风景区的大部分游客倾向于结伴出游,且偏爱选择朋友、家人或同学作为旅游伴侣。在旅游路线的安排上,首先游客倾向自主选择路线,其次是亲戚或朋友推荐和参考旅游网站的旅游攻略。

3.4 游客消费结构

在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中,游客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购物和交通等四个方面,而受游客现居地的影响,游客的消费结构总体呈现的规律是游客现居地距离风景区越远,游客在住宿和购物上的消费比重越大,而餐饮和交通的消费比重则越小。

在景区的餐饮类消费中,特色小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首先大部分游客都选择在特色小吃类目中消费,其次是正餐的消费。在购物类消费者,占总体消费比重最大的是景区纪念品、当地特产及特色物件。而在交通消费中,首先是出租车的消费比重最大,其次是自驾车所需费用。

3.5 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游客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调查,包括游客再游景区的意愿,向他人推荐景区的意愿以及对星湖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的满意度调查。

3.5.1 愿意再游景区和推荐景区意向调查

愿意再游景区的意向调查结果显示,89%的游客愿意再游星湖风景区,11%的游客表示不愿意再游该景区。在愿意再游景区的群体中,4.1%的游客不愿意向他人推荐该景区,主要原因是对门票的定价不满意。而不愿意再游景区的游客群体中,66.7%的游客表示愿意向他人推荐该景区,剩余的游客不愿意向他人推荐的主要原因是对景区游览价值以及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不满意。

3.5.2 景区建设及管理的满意度调查

游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景区内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满意度最高,从不满意度的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门票价格,景区外交通秩序和景区服务,其中门票价格的不满意度高达18.2%,而景区外交通秩序和景区服务不满意度分别为3.6%和2.4%。

游客对门票价格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游览景区一次所需费用高于景区的游览价值,相当一部分游客认为星湖风景区的门票价格偏高,进入景区内有其他需要自费游玩的项目,游览景区一次所需费用较高且与景区的游览价值不符。第二,肇庆市本地的旅游年卡优惠政策影响不同来源的游客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肇庆市本地居民以及在本地工作或上学并具有单位证明的居民享有办理旅游年卡的优惠,即办理一张旅游卡在一年的有效期内不限次数地免费进入本地多个旅游景区,因而持有旅游年卡的游客对门票价格敏感度较低,普遍对旅游年卡优惠政策感到满意。而外地居民不能享有此优惠,每次进入景区都需要购买门票,因而对门票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满意度也较为分散。

游客对景区外交通秩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景区外的交通堵塞,道路指示不明确和售票处的服务窗口太少。景区不同的出入口外停车场区域设置和道路指示缺乏规范管理,交通管理人员不足,致使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有所下降。

4 促进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趋势,而星湖风景区作为观光型旅游景区,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游客的旅游体验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印象与满意度。星湖风景区当前应重视门票价格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以及区内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加大对景区的规划和改造力度,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资源整合等环节的工作。

规划需要立足于景区自然地理特点,重点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与档次,以增强星湖风景区的吸引力。景区旅游的定价应尽量符合市场需求,以此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此外,应坚持旅游优惠政策的实施,让景区的发展成功惠及本地居民,保留本地游客的市场份额。

4.2 加大旅游产品创新的力度

旅游消费将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并促使其发展方式发生转变,旅游景区应尽可能加大旅游产品组合的创新力度,扩展组合的宽度,实行旅游项目创新。根据游客的消费结构及大众的需求,开发和经营旅游市场内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产品类目,丰富产品类型并扩大经营范围,同时增加组合的附加值,刺激旅游消费。产品组合与经营项目多样化有利于发挥旅游景区的资源潜力与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星湖风景区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方式逐渐向以休闲、体验为主导的方式转变,建设成为一个深层次的休闲风景名胜区。

4.3 重视景区旅游文化的培育与品牌建设

由七星岩和鼎湖山组成的星湖风景区是肇庆市旅游区域的核心景区,具有独特的岭南特色,对其保护对于整个肇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将星湖风景区打造成城市发展的品牌,需要提高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探讨可持续发展模式,核心竞争力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旅游区域竞争力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资源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3]资源竞争力是指本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的有利条件。[4]星湖风景区的资源竞争力在于其区域具有独特岭南特色的地貌与景观,若能充分利用肇庆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于景区文化的营造与传播,培育景区旅游文化,将有利于增强旅游区域的吸引力,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业中形成景区独有的竞争力。

4.4 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提升景区营销的效率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若能利用好现代的营销手段,将有利于提升景区的营销效率。现代营销手段中,定位传播这一方法适用于当前景区的宣传。所谓定位传播,就是将产品品牌定位方向或思路,转化成精确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视觉形象,借以合适的传播方式(媒介传播或人际传播)和公关营销策划,传递给目标潜在受众,让目标受众对这一产品特色与个性有所认识,最终转化成市场销售力。在当今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没有目标方向的广而告之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只有锁定目标人群进行传播,才能把旅游产品信息或服务有效地传达到目标受众。总的来说,定位传播就是细分人群有针对性地推广传播。

根据星湖风景区主要游览群体和消费群体的特性,以旅游网站和网络平台为主要的传播媒介,面向不同群体制定传播策略,尽可能地让目标受众对旅游信息及产品产生兴趣,进而转化为市场购买力,最后通过分享旅游体验向他人传播旅游信息,实现人际传播,更好地提高宣传和传播的效率,提高旅游信息搜索的转化率。

4.5 加强管理,促进景区服务提升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变,传统的旅游生活性服务需要结合时代的趋势进行转变。服务质量是决定旅游业营销效果、经济利益和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游客服务感知的关键因素,因而景区发展应注重完善配套服务,建立服务型旅游区域。

从顾客满意论出发,服务营销的出发点是顾客的需求,终点是顾客满意。[3]在完善基础建设及管理的基础上,服务型旅游区域的建设可以从服务、管理、交通、饮食、住宿、等消费热点方面着手,经营相关产业链。可以考虑不同年龄、来源和职业的群体的需求,配备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拓展星湖风景区的区域品牌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满足游客的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使优质服务成为星湖风景区的特色之一。

5 结论

从当前状况来看,来自本地区域的游客,以及年龄范围在15~44岁的学生和在职人员是星湖风景区最重要的目标游客群体。本地区域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60%,是本地旅游市场平稳发展的保证。在职人员有较高的消费力和游览倾向,学生群体数量较大且具有潜在的消费力和较大的游览倾向,所以是促进旅游消费的主要群体。

从旅游营销的角度考虑,需要注重景区旅游文化的培育,在科学规划景区建设的前提下注重服务营销,从品牌、文化传播、服务等多方面提高星湖风景名胜区的吸引力,形成独有的竞争力。未来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辅以优质服务,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旅游区域品牌,在保证已有旅游市场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以吸引外地市场为目标,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旅游消费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摘要:当前我国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旅游消费成为持续性的需求,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游客是区域旅游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文章通过对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的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该景区游客的特征及行为习惯,从旅游营销的角度探讨区域旅游发展的策略,并对肇庆市星湖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营销,游客特征,游客行为,区域旅游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旅游业[EB/OL].(2016-03-02)[2016-08-15].http://baike.baidu.com/link?ud=HIsL5GL7m_9iT115OTmxyFA3rPUr8Fpup6gZo0UIVO2v71y._jshtmW-8BdNHm UdKLERbjx28tJ1thvjQJtYuDMtHKUuhoMA3jEWDpAolEEs2cCgqNTpq1 yt Myrsq7PcN.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陆,夏文汇,徐刚.旅游区域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2(9):113-117.

名胜景区 篇6

关键词:旅游景区,万峰林,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旅游投入逐年增长, 同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 国内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旅游竞争力研究。旅游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业资源优势、市场开发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支持能力的综合反映[1]。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发展, 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 如何提高旅游景区的竞争力, 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万峰林景区作为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 国家地质公园, 目前凭借其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吸引着大量游客, 短期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是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 万峰林旅游单凭自然资源优势来参与市场竞争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形势。因此, 客观地分析万峰林的旅游发展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 努力寻找提升其持续竞争力的途径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万峰林景区概述

兴义万峰林景区由近2万座奇峰翠峦组成, 从海拔2000多米的七捧高原边沿和万峰湖北岸。上线以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寒土山为界, 下线至海拔800米左右的亚热带红壤土山, 形成一个环形山带。长200多公里, 宽30公里~50公里, 仅兴义市境内就有2000多平方公里, 占兴义市国土面积三分之二以上。根据峰林的形态, 分为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等五大类型, 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这一奇异的峰林带, 几乎包含了锥状喀斯特地区所有的峰峦形态, 这里也是中国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 并且, 作为贵州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的遗产预选名单。2004年, 万峰林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同年, 万峰林荣获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定万峰林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2 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 在国内旅游景区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诸多问题。万峰林景区开发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环境破坏、产品单一、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

2.1 旅游开发不合理

旅游开发的问题, 是旅游研究中永恒的话题, 旅游开发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不合理和资源保护不到位两个方面。

首先, 就资源利用不合理来看, 万峰林景区包含了东峰林、西峰林、北峰林三大部分, 但从目前的发展看来, 游客多数都是集中在中心景区, 即西峰林, 这无疑造成核心景区环境容量超载的情况。黄金周时更加突出, 导致游客在西峰林游览时景区观光车严重不足。同时, 西峰林下的布依族村寨和其他两个景区的游客有比较少, 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这就使得景区在控制游客的数量方面失衡。

其次, 就资源保护不到位来看,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一致都是学术界争论和研究的问题, 现在大致形成了两大流派, 一是以魏小安等人为首的开发派, 一是以徐嵩龄为首的保护派。对于万峰林景区而言, 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造成了资源破环与保护不到位的问题, 如景区民族宾馆等的建设, 纳灰河的水污染等都使得景区不再显得那么自然。

2.2 基础设施不配套, 服务质量较差

万峰林在旅游产品建设上, 偏重于景点开发, 对食、住、购、娱等环节配套较差, 导致旅游饭店规模小、档次低, 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条件、标准、档次较差, 接待能力有限, 使万峰林在旅游旺季的接待能力明显不足, 供不应求。此外, 万峰林的旅游娱乐休闲场所很少, 设施陈旧落后, 最重要的是景区之间和景区内的道路交通不便。整个万峰林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旅游产品单一, 旅游收入不容乐观

万峰林景区作为国家地质公园地, 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并且随着长期以来的开发与宣传, 万峰林景区已经被塑造成集奇、秀、幽、野、险于一体的高品位的国内知名品牌, 更是整个黔西南的旅游精品项目。但是正是由于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 使得开发的过程中忽略了文化内涵的挖掘, 造成了旅游产品呈现单一的形势, 目前整个万峰林区的旅游收入来源大部分来源于门票收入。尽管到万峰林的游客数量在2006~2007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但增长缓慢, 而且由于多种原因, 万峰林2008年的游客接待增长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由于景区收入主要是门票收入, 导致综合收入更低。

万峰林游客人次的年增长变化趋势和门票收入的年增长变化趋势表明, 景区的游客增长和门票收入增长缓慢, 这与万峰林过度依仗自然资源和旅游产品单一现状有关。如果继续如此发展下去, 必定不利于万峰林景区的持续竞争力提升, 阻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不合理

在万峰林景区过去的营销战略中, 把目标市场定位在西南、两广, 而万峰林的旅游资源与这几个省的旅游资源相似, 旅游产品可替代性强, 且万峰林娱乐项目少, 没有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 可供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面窄, 很难让游客在景区停留较长时间, 从而刺激游客消费。

2.5 景区周边居民参与度低, 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较少

万峰林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就是田园风光, 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人民生活其中。但景区周边居民很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 仅有几家低档餐馆, 农家旅馆基本处于停业状态。而要发展参与性旅游, 就需要这些居民展示他们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只有景区周边居民参与其中, 才能促进旅游文化的挖掘。居民的获益才能促使景区环境保护全民化, 有益于整个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当然, 除了上述在万峰林景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外, 随着旅游的发展, 在景区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 诸如文化异化、管理不当、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不过笔者认为, 上述五个问题是促进旅游持续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主要问题。

3 持续竞争力提升对策

自然景区的竞争力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竞争力, 更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短期竞争力, 而应该着眼于长远, 因此提升其持续竞争力是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那么,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提升途径呢?

3.1 加强资源保护力度

尽管自然景区的竞争力不仅仅只有资源, 但是没有资源, 又何来吸引力, 没有了资源来谈旅游的发展便会成为无水之源, 因此提升景区持续竞争力, 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首先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对资源的保护。万峰林的自然资源不仅仅是万峰林的, 更是国家的, 是世界的。保护它的意义是多重的, 不单单是从发展旅游着想, 更多的是人类的一种责任, 是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责任。只有当人类承担了这样一种责任之后, 才具备谈论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

3.2 改善基础设施, 提升人员素质

旅游收入的增加并不完全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优势, 更在于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相关的产业支持[2]。万峰林景区的发展还依仗周边的其他础设施, 如道路的绿化、亮化, 供水、污水的治理, 垃圾的处理都应有相应的方案和措施出台。

旅游业是服务行业, 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服务形象, 服务形象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质量, 旅游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其市场形象、客源市场、经济效益及其自身竞争能力, 所以旅游业的市场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产业竞争的阶段越高, 竞争优势越依赖于旅游专业知识、人才以及与旅游相关的科技等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3]。因此, 万峰林应进一步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 全面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尤其是旅游从业者素质, 还旅游市场一片安宁, 给游客提供一份舒心。

3.3 旅游产品多样化, 整合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消费的目的, 旅游活动分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商务、探险、探亲旅游等, 观光旅游的消费能力较低, 休闲娱乐旅游消费能力中等, 商务、探险、考察等消费能力较高[4]。到现在为止, 万峰林景区的开发还是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 还是处于完全依仗自然风光的观赏阶段, 而这种状态已经随着旅游的发展而逐渐屈居于次要, 正如众多学者所描述的那样,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因此仅靠自然资源来吸引游客已不利于景区持续竞争力的提升。所以, 应该向产品多样化的方向转变, 整合旅游资源, 这主要表现在加强游客体验方面, 开发出更多游客可以参与体验又不会对资源造成破坏的一些旅游项目, 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 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 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 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

3.4 做好市场定位分析, 调整旅游客源市场结构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 整个万峰林的客源市场宣传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周边几个省市, 包括一些营销策略、优惠措施也多数是针对这些地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客源市场, 使其在无形中丢失了长三角、珠三角市场以及发展潜力极大的华北市场。这对于万峰林景区的持续竞争力提升也是不利的。因此, 通过有效的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设计旅游产品几个步骤来实现旅游客源市场的转移, 在其他客源市场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特别是一些与本地文化不同, 旅游资源不雷同的地区, 使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提升景区的持续竞争力。

4 结语

旅游业曾被誉为“无烟工业”,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发展中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沉思,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曾经的“无烟”也并非真正的无烟, 因此,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如今理论派与实践派不断探讨的问题。理论界探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实践派也正探讨着景区持续竞争力的提升。在万峰林景区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开发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阻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妨碍了景区持续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应该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 从加强资源保护力度、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人员素质、旅游产品多元化、调整旅游客源市场等措施入手, 着实提升万峰林景区的持续竞争力, 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晓丽.九华山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1) :74~76.

[2]李青, 张梦.浅析张家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家天地, 2007, (2) :213~214.

[3]张跃西.浙江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 :99~101.

名胜景区 篇7

白水寨位于广州增城市北部, 是以瀑布、山岳、温泉、乡村等资源为主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面积200km2。白水寨风景名胜区自2005年成立以来, 经过短短5年的建设和运营, 2009年风景区的游客量猛增到330万人次, 达到甚至超越了当年黄山、泰山等世界遗产地游客量。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在短短5年内实现了从一张白纸到年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的跨越式发展的突变呢[1,2,3,4,5]?究其成功的原因, 可以归结为规划、管理、运营和政策四个方面。

2 高水准的科学规划

首先, 从广州市和增城市层面的区域产业规划出发, 分析了区域尺度上各产业的格局和配置, 进而明确了白水寨在区域产业发展上作为“乡村大公园”的功能和定位;其次, 通过旅游专项策划, 实现了对资源和市场的深度解读, 塑造风景区自身的旅游核心吸引力;第三, 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规划的先进方法, 通过物质空间规划, 将以前的产业规划和旅游策划落实到具体的分区空间上。通过从宏观区域产业到中观旅游发展的定位和项目论证, 再到具体物质空间的落实, 三位一体的规划体系很好地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指出了战术手段。

2.1 区域定位——生态屏障, 乡村大公园

白水寨的规划首先从广州市和增城市的区域产业分析入手, 从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 明确了白水寨发展建设的定位。从广州市层面上看, 白水寨是南岭山系九连山脉的延长部分, 是广州北部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 (图1) 。根据增城市资源和产业特点和空间配置情况, 可分为南部的制造产业圈、中部的都市生活圈和北部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 其中以白水寨为核心的北部地区在旅游业态上被打造成为“乡村大公园”[6] (图2) 。

2.2 旅游策划——仙瀑观光+温泉度假

区域产业规划中明确了白水寨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旅游战略定位, 从战术层面对旅游策划如何结合白水寨自身资源和客源市场、如何塑造旅游核心吸引力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7]。通过对整个广东省范围内所有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分析和对比, 白水寨的旅游策划明确了以垄断性资源——高428m的全国最大落差的白水仙瀑为核心, 作为整个风景区的标志和风景区的“吸铁石”;以山脚下的温泉度假为“摇钱树” (温泉之所以没有被规划为核心吸引物主要是因为白水寨温泉受到周边知名度更高的从化温泉等的同质屏蔽) , 再辅以乡村旅游和生态探险作为针对专项游客的吸引物, 从而形成了观瀑、登山、温泉度假、乡村、生态探险的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发展多元的综合旅游吸引力。

2.3 空间规划——项目建设的落地与分区

旅游策划能否实现需要物质空间的支持, 旅游项目的实施需要物质空间的落实。没有物质空间的规划, 所有的战略和战术设想都是空中楼阁。在区域产业规划和旅游策划的基础上, 白水寨进行了物质空间的总体规划。在资源现状分布的基础上对其旅游项目和产业组合进行了具体的空间整合和布局, 理顺了游览组织脉络, 建构了通达的交通体系, 明确了服务区的配置, 进行了合理的保护与利用的分区体系[8]。

西部山上的白水仙瀑景区、山下的石马龙景区和高滩温泉服务中心在空间上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了“观瀑、登山、温泉度假”的有机组合, 这也成为白水寨近期建设和旅游开展的重点;东部山体的牛古嶂景区、七境乡村景区和七境服务中心也被整合在一起, 是中期开展以牛古嶂生态徒步游、观杜鹃花、乡村旅游的组团;南部的派潭镇及周边的派潭河景区、古村景区、车洞水车景区等共同构成了远期白水寨依托派潭这一旅游小城镇, 开展古镇度假、派潭河水上游览和古村落乡村旅游的核心 (图3) 。在此基础上, 总体规划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对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分区、游客规模与容量、保护培育、风景游赏、视觉景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社区调控等都进行了系统规划[9]。其中, 分区规划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规划的先进方法, 将保护、旅游建设和社区发展统一到一套分区体系中, 明确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10]。以白水仙瀑景区为例, 在空间上明确界定资源保护区、生态培育区、乡村景观保护区、I类游赏区、II类游赏区、乡村游赏区和设施建设区的用地范围。明确规定每一地块资源的保护措施和利用强度 (表1) , 统筹协调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关系。根据保护对象、旅游方式、服务设施和社区资源价值的不同对保护用地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并落实相应的措施, 分为应该执行、建议开展、允许开展、有条件允许开展、禁止开展和不适用六类。

白水寨规划的另一大特点是借鉴了美国人性化设施建设理念, 将其融入到白水寨的细节建设上。如在4999级登山步道台阶上, 每隔100级便在台阶上镌刻上台阶的阶数, 从而让游客随时知道自己在登山中的位置;又如多处设置围绕瀑布的登山游览栈道, 让游客亲近瀑布和自然。但同时, 规划又深入分析了东西方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建设的理念差异, 对白水寨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岳生态开发。美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非常尊重自然本身的, 注重保护和保持自然的原始特征, 除必要的游赏设施外极少在自然本体上进行附加文化和设施建设。而中国文化对自然的理解倾向于赋予自然拟人化的文化, 如“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等。中国古人对自然山岳的建设也乐于在风景秀美的地带修庙造观, 乐于在山岳制高点和启承处建亭修廊。即中国人眼中的山水不是自然的山水, 而是人们心中的山水。白水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结合增城是八仙之一——何仙姑家庙所在地, 结合白水仙瀑的形态, 发挥中国人意念山水的独特自然文化, 提出将白水仙瀑意念成侧面何仙姑像的概念, 从而将自然山水和本地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 在具体的景区建设上同样加入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如在节点处建设亭台楼阁, 在登山步道途中设立“回马处”、“小天下”等景点。

3 高效而渐进的管理机制

景区不同的发展时期, 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心不同, 因此景区的管理机制也应随着景区发展时期的变化而相应设置[11]。根据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筹建期、建设初期、稳定发展期这三个不同时期, 白水寨的管理机构也对应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机制和架构, 每一个时期的管理机构都具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组织结构, 注重高效, 逐渐完善 (图4) 。

筹建期的“筹建办”:由筹建办负责风景名胜区的筹建、规划等各项工作。筹建办主要负责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 对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内的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筹建办不制定和颁布任何管理办法或内部规章制度, 工作人员均从其他单位抽调, 不具体展开管理风景名胜区的工作。

发展初期“精简”的“管委会”:随着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初步建设和对外运营, 增城市政府2008年成立了“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为总体规划的实施机构, 依据《广州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全面负责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发展事宜。管委会主任由市领导担任。管委会下设“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作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执行机构, 负责管委会的日常工作;设置地点在风景名胜区所在的派潭镇政府, 主任由镇党委和政府领导担任, 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处设3个职能科 (室) , 即综合办公室、规划建设科、资源保护和开发科 (图5)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考虑到尚处于初步建设期, 管理处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可能一步到位, 一应俱全。同时, 风景名胜区建设初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 过多的部门设置会带来内部工作协调的难度, 因此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建设初期管理机构的设置采用精简设置, 保证工作的高效性和适当的集中性。

稳定发展期的“成熟”“管委会”:远期白水寨进入稳定发展期, 管理机构将在近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 细分各个职能部门, 成为运作成熟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 (图6) 。

4 借力腾飞的市场运营

为了实现有效的市场运营, 2006年初白水寨与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旅行社“广之旅”进行了合作。利用其在华南地区的“高美誉度”、“满意度”以及成熟的营销渠道和先进的物业管理经验成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初期建设的强大推手。白水寨在建设初期, 其知名度有限, 主要针对珠三角的客源, 尚未涉及全国范围的客源, 因此选择在华南地区有最高信誉和客户稳定的“广之旅”是精准的决策。白水寨与“广之旅”合作的景区为白水仙瀑景区, 合作期限12年。作为甲方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拥有门票专营权, 发挥政府优势积极开展增城旅游推介宣传活动, 组织策划各项节庆和推广活动, 大幅提高增城的知名度、景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作为乙方的“广之旅“主要负责对景区进行策划包装、装饰布置、媒体宣传、广告推广、公关销售, 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大力组织进景区人数, 并按照国家4A级景区的要求投入资金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 争取三年申报成为4A级景区。

经过四年多的合作, 白水仙瀑景区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2009年游客量50多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 白水仙瀑景区的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且注重细节, 包括生态停车场、水车入口广场、绿色建筑的游客服务中心等;在增城政府的协助下, “广之旅”组织策划每年一度的增城荔枝节、登山节、拍客比赛、选美比赛, 等等。

5 强劲有力的政策支持

增城市政府对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初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宏观政策主要有:大刀阔斧地撤销风景区内的第二产业;积极为风景区争取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的机遇;不断协调风景区与所在社区之间的关系。第二产业的外迁, 有力地保护了自然山水资源, 在周边区域的客源意识中“荔乡仙境生态健康游”的理念更突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建设初期是其所在地派潭镇发展的关键期, 两者休戚相关。在保护生态的同时, 如何带动乡镇产业的发展, 使派潭镇人民从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发展中受益。县政府从多方面进行了协调, 包括建设用地指标的平衡、镇区发展方向与景区边界的协调、风景区第二产业迁出与镇产业调整的关系、市和镇分别引进的开发项目的协调等。经过了政府多年的协调努力, 风景区与派潭镇之间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良性循环。

6 不足与建议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在建设初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堪称新兴景区建设发展的典范。但同样, 从这5年的发展来看白水寨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支持存在缺口, 资源保护资金不足, 致使政府无力收购风景区内村民种植的桉树进行林相改造。②空间规划落实出现偏差,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建设的宾馆、度假村等旅游服务设施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的内部, 而本应作为核心旅游服务基地——派潭镇的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 这不仅增加了白水寨内部旅游接待的压力,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也严重影响了景区发展本应带来的最大社区受益, 影响了派潭镇居民的旅游致富之路。未来管委会应与派潭镇进一步协调, 在镇区进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实现风景区与镇区的双赢发展。③市场运营未达预期目标, “广之旅“的营运并未实现3年内把景区创建达到国家4A级景区的目标。建议未来可与多个旅行社进行合作, 增加竞争机制, 也可与周边区域的景区联合或与国内最顶尖的旅行社合作, 增加知名度。此外, 可尝试将“契约式合作”改进为“股权式合作”[12], 激发旅行社的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进行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增城市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Z].增城市人民政府, 2001.

[2]增城市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Z].增城市人民政府, 2002.

[3]增城市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Z].增城市人民政府, 2003.

[4]增城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Z].增城市人民政府, 2004.

[5]增城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Z].增城市人民政府, 2005.

[6]增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Z].增城市人民政府, 2005.

[7]广州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旅游策划[Z].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旅游所, 2005.

[8]广州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Z].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旅游所, 2005.

[9]GB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

[10]杨锐.建立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 2003.

[11]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名胜景区 篇8

一、黄龙入境目标市场特征分析

1、韩国市场。

对黄龙韩国游客的调查数据表明, 在旅游项目偏好上, 游客分布情况为山水风光36.7%, 民俗风情27.8%, 文化艺术22.8%, 其它12.7%。韩国游客以观光游为第一目的, 黄龙独一无二的山水风光, 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并且, 黄龙拥有独特的藏羌民俗风情, 景区内的黄龙寺以及景区外的雪宝顶山下的藏羌村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能够满足韩国游客的偏好。家庭出游是韩国游客主要的出游方式, 韩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旅游, 越来越多的家庭每年会抽出一定时间带子女去海外旅游, 以增进家庭成员情感, 开拓子女视野。韩国游客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均匀, 其中15至24岁的青年游客占36.7%, 25至44岁的青壮年游客占32.9%, 即15至44岁年龄段的游客占了总游客数量的69.6%, 这部分人是入境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对象。在韩国游客来华旅游的影响因素中, 排前五位的依次是好客程度, 距离, 时间, 价格, 交通设施。调查进一步表明, 交通设施对韩国游客的影响较大, 在2006年5月到6月九黄机场扩建期间, 韩国游客数量明显下滑。黄龙地处偏远, 从成都出发到达黄龙车程需要10小时左右, 交通问题是韩国游客不愿意来此旅游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对韩国游客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中, 必须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2、日本市场。

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中国也是日本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在来黄龙旅游的外国人中, 日本旅游者人数居于首位, 是黄龙最大的海外旅游市场之一。同韩国游客相似, 来华日本游客以观光旅游为动机的人占绝大多数。其中54.4%的游客花费在500—1000美元之间, 日本的高消费人群只占了3.8%, 主要原因是由于中日两国的空间距离接近, 来往的旅行费用较低, 黄龙的消费水平不高且其它旅游产品缺乏, 这对于日本的中低收入阶层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由于黄龙的旅游产品单一, 产品附加值较低, 导致日本游客旅游和购物消费比重低, 总量偏少。黄龙可针对日本游客开发价值更高的旅游产品, 以刺激日本游客的旅游花费。日本游客中, 与父母一起旅游的人数接近三分之一, 这是由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理念, 使得很多人愿意陪同父母一起来华旅游;另外三分之一的游客为二人旅游和独自旅游者, 这部分人群多为高学历的白领阶层, 他们家庭负担轻, 平均收入相对较高, 成为黄龙入境游消费的支柱。来华日本游客中, 年龄在25岁至44岁的占38.6%, 45岁至64岁占30.1%, 主要是以中老年游客为主, 因此, 黄龙目前对日旅游产品开发可立足于中老年游客的需求和偏好, 同时开拓青壮年市场。以钙化滩、蓝色湖水及雪山为主要对象的观光一日游一直是黄龙入境旅游的主体, 但对日本游客的调查表明, 传统的自然观光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因此, 黄龙可以在自然人文遗产基础上对旅游产品进行精加工, 尤其是针对潜力巨大的日本青少年和女性市场, 增加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元素, 使之具有休闲度假和购物功能, 从而吸引更多的日本游客。

3、港澳台地区游客。

港澳台同胞及华侨大多从乡土观念出发, 因想念同宗亲人而到内地旅行、探亲访友、寻根问祖, 社会交往成为港澳台游客的主导旅游动机。其次, 他们对于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旅游购物等项目都具有很强的兴趣。港澳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适应性很强, 通常喜欢与当地人交往, 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 参加当地的民族风情和节庆活动。由于港澳台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普遍比内地高, 因此他们对旅游产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比如, 台湾地区到内地旅游的人群以25岁到44岁居多, 且多以商贸人员为主。在来内地旅游的台湾散客中, 休闲度假和探亲访友的比例分别为25.9%和11.7%。与散客不同, 在团体游客中, 休闲度假的比例高达73.40%。调查还表明, 港澳台游客在黄龙的平均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小时, 黄龙可通过增加旅游产品等途径, 延长游客滞留时间, 扩大旅游消费。

4、美国市场。

美国人口规模、人均收入、教育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 都使其成为黄龙欧美市场无法忽略的重要客源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及其形成的文物古迹、传统文化、民族习惯, 以及独有的自然景观, 对美国旅游者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美国游客的调查显示, 他们对文物古迹的偏好最高, 而黄龙则主要是以自然风光见长。因此, 对于美国市场, 最好能够做到扬长避短, 利用黄龙历史悠久的藏羌文化和先民遗迹, 开发相应旅游产品, 提高旅游吸引力。

二、黄龙一日游国际市场产品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入境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结合黄龙资源特色和实际情况, 可采取以下几种旅游产品策略和措施, 满足海外游客需求, 加快黄龙入境游市场发展。

第一、融汇自然与人文, 打造生态旅游产品。黄龙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0年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现为四川省旅游精品之一。一系列桂冠的获得使得黄龙成为了国内众人皆晓与九寨沟齐名的核心景区之一, 但在国际上特别是目标市场中, 欧美及澳大利亚游客对黄龙的知晓程度并不高。为进一步发展入境旅游市场, 优化游客结构, 本研究认为当地政府急需针对上述提及的目标游客文化特征及游览目的, 打造一批观光风景与当地文化相有机结合的旅游吸引物。例如针对欧美背包游客增设参与性较强的徒步生态旅游》环线, 针对喜爱增长知识与当地文化的游客, 集中打造藏羌民族风情文化村, 增加相关文化外语解说等。

第二、发掘黄龙民族文化, 增强文化产品吸引力。黄龙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为藏羌人民的聚居地, 地域特色鲜明的藏羌文化及地区风情可与奇异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 形成互补、相得益彰。另外黄龙从地域上处于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 其藏族文化也带上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印记。黄龙藏族人衣食往行、婚丧嫁娶等生活、生产方式, 至今还保留着浓郁而古朴的传统。黄龙入境目标市场游客大多对藏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 例如欧美游客及澳大利亚游客, 非常关注神秘的黄龙藏族文化与独特山水风景的结合;东南亚游客对黄龙的“苯波”佛教文化及相关文化产品有较大兴趣。黄龙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 但目前对文化产品的开发、整合及促销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 尚未针对主要入境目标市场开发并推出具有吸引力的黄龙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整合相关文化资源, 进一步挖掘黄龙文化内涵, 结合自然风光与当地实际, 增强黄龙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第三、发展特种旅游产品, 提高游客参与性。黄龙目前产品体系是以风景产品为主体, 虽然山水景色具有较强的知名度, 但其缺乏参与性, 游客只能眼观而不能亲验。欧美等主要目标市场游客希望在游览观光的同时能参与其中, 增强游览的体验性。特种旅游产品的推出恰好能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特种旅游强调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 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探险性, 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 是一种基于观光旅游又高于观光游览的新兴旅游产品。黄龙丰富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动植物资源、藏区文化等, 与黄龙景区独具优势的水资源相得益彰, 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良好条件, 可推出动植物欣赏、科学考察、藏文化探谜、徒步探险、环山骑游与攀岩、登山、休闲等特种旅游产品项目, 提高游客的参与感。

第四、加强横向沟通, 与周边景区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合作已逐渐成为目前企业、景区国际营销的基本战略。随着旅游景区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不断增加, 景区产品逐步单一化, 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合作已显得愈加重要与迫切。黄龙作为大九寨环线的核心景区, 可以整合阿坝州其它旅游资源, 并联合四川省内其他知名景区共同进行旅游线路开发, 针对主要目标市场, 发挥资源优势, 共同吸引入境游客。比如, 黄龙可与成都市进行合作营销, 成都一般作为入境游客达到黄龙的过境城市, 成都厚重的人文底蕴正好与黄龙美丽的自然风情形成互补, 能够加深入境游客对四川旅游的深刻印象。同时, 黄龙可加强与周边景区合作, 联合实施境外推广, 开发“山水、草原、藏情”环线旅游等产品, 有效满足入境游客多种旅游需求。

摘要:“十一·五”期间, 全球旅游业总体呈发展上升之势。我国入境旅游在数量上和发展速度上更是显示出快速增涨的势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入境游仍将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重点。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重要一日游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以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每年吸引着大量入境游客。本文以黄龙一日游产品为例, 基于目标市场特征分析, 对旅游风景区入境游产品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促进旅游风景区入境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目标市场,中国风景区,入境游产品,黄龙

参考文献

[1]、Ahmed, Z.F., &Krohn, F.B. (1992)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consumer behavior of Japanese tourists.Journal 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 1 (3) :73-86.

[2]、章小平.黄龙旅游完全手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5.

上一篇:近邻传播下一篇:有限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