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资源(通用9篇)
风景名胜区资源 篇1
昆明市西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云南滇中高原,是云南高原最大断层湖泊滇池湖周围的主要山体,位于距离昆明市西郊15km的滇池湖畔,地处东经102°37′~102°38′30″,北纬24°57′~24°59′20″[1]。西山山脉连绵不断,山峰连绵40多km,向南延伸指白鱼口、观音山,向西山体倾斜过渡到安宁盆地,山地断层面山势雄伟陡峭,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最高峰海拔2507.5m,高出滇池水平面620m。西山森林茂密,风景资源丰富,总占地面积约889hm2,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西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1.1整体生态环境
西山风景名胜区整体无机环境良好,区域空气良好,湿度大,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最热月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为31.5℃,最冷月平均气温7.8℃,极端最低气温-5.4℃。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份,年降水量为1094.5mm,年平均日照时超过2327.5小时,年蒸发量1856.4m,相对湿度为76%。植物种类丰富,空间结构明显,整个风景区除了岩石嶙峋的罗汉崖外,均为茂密的原始次生林。并且随着山体高度的变化森林的垂直带谱也十分明显,从山体下部分来看,主要是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叶阔叶林,山体上部则是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在海拔2150m以上的地带,分布有冲天柏林和多种落叶阔叶林。西山风景名胜区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有167个科、594个属、1086种灌乔木,同时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也多达90余种,还生长着一些濒危植物如国家重点保护的珙桐以及被称为活化石的树蕨(桫椤树)等。
1.2整体风景资源
西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挂榜山等山峰组成,因其远眺群山,既像一尊躺卧的大佛,又似一位仰卧的妙龄少女,所以西山又有了“卧佛山”和“睡美人山”的称号。在明代,昆明西山与通海秀山、巍山巍宝山、宾川鸡足山,合称“云南四大风景名山”。由于其历史文化悠久,又有雄、奇、险、俊的景致,在古代就有了“滇中第一佳境”的美誉。西山风景名区有国家、省、市级文物9处,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集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民俗风情、宗教建筑、宗教文化、佛寺道观、庭园别墅、佛像石刻、石窟奇观、社会经济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地方特色产品于一园,又有溶洞、奇石、古木、日月星辰等景观,以及野生动物有小灵猫、白鹭、竹鸡、青羊等飞禽走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使西山成为了国际重点风景名胜区。
2西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及分类
西山风景区是集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是人们休闲游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域区,对西山充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的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2098-1999)的标准,对该分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从而确定西山风景资源的质量等级以及旅游开发的价值[2]。根据规范,笔者以西山风景区的景点为单位,对景区风景资源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其景源数量、品位、分布组合状况、成因、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为景源的分类及评价提供数据资料支持和依据[3]。本次调查以西山风景名胜区的景点为调查对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风景资源分为2大类、8中类、74小类,西山风景资源调查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3西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
通过对西山风景名胜区各个景点的调查和综合走访,为风景资源的评价以及景点的分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西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结构中,自然资源所占的比重较大。在所有的风景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
(1)龙门景区主要包括龙门、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罗汉崖、三清阁、灵宫殿、真武殿、朝天门、千步崖等。
(2)小石林景区是以岩石地质景观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小石群,小石林景区顶部视野宽阔,滇池和昆明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尽在眼前,同时也是观看日落的最佳位置。
(3)其他景区(除去龙门景区和小石林景区)主要景点有聂耳墓、升庵祠、太华寺、太华古道、华亭寺、玉兰园、南洋机工抗日纪念碑等。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以以上3个景观群进行调查研究,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中“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确定以下17项因素作为景点量化评价的评价因子:A欣赏价值、B科学价值、C历史价值、D保健价值、E游憩价值、F生态特征、G环境质量、H设施状况、I监管理、J交通通讯、K食宿接待、L客源市场、M运营管理、N面积、0体量、P空间、Q容量[4]。现对以下42个景点进行评价(如表2)。
4西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风景资源评价标准,风景资源级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5级。由于特级资源评价标准较高,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并且还必须具备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因此,从客观因素来看,虽然西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有“滇中第一佳境”的美称,但是相比一些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景区如九寨沟、张家界等风景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将西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评价分为一级景点、二级景点、三级景点和四级景点4个景点级别。通过以上各风景资源景点评价结果,对各个景点等级进行统计分析。特级景点0处;一级景点4处,占参评风景资源总数的9.5%;二级景点6处,占参评风景资源总数的14.3%;三级景点8处,占参评风景资源总数的19.0%;四级景点24处,占参评风景资源总数的57%。
5西山风景名胜区景观保护
从现状调查和分析中可以看出,西山风景区虽然拥有许多良好的自然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但是其景观保护力度还有所欠缺,相应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对游客的吸引力度不足。而对于人气较为集中的龙门景区,开发力度及人流量较大,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因此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统一规划、协调各方关系,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
5.1突出重点保护
对于西山风景区内的景观,除了要分级别保护外,对于那些具有潜在价值的景点,应作为重点开发和保护的对象。例如西山分景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龙门景区,无论是其旅游价值还是景观层次方面,都具有非常奇特的景观特色,因此在旅游开发时应注意重点保护,保护其原有的景观特性,注重其自然山体的自然性和完整性,体现西山风景区独特的景点特色,打造品牌旅游必须尽快做出符合景观生态学原则、可操作性强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5.2污染防治
旅游资源是一种稀缺、游线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杜绝原有盲目无规划开发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恶性循环[4]。在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管理当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从而使风景区的各项环境指标都能达到国家规定指标。在重点保护的景观区内,应严禁外来车辆进入,合理设置外来车辆的停车场,在景区的内部只在必要的服务设施才设置停车场。现景区内的游览车主要为大巴车,为了给景区带来最小的污染,应选择污染少、噪音小的交通工具,鼓励游人步行游览或者集体使用污染较小的电瓶车。
5.3保护培育
保护培育就是在分景区规划中保护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中,应根据不同风景资源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分类和分级保护,合理地确定核心保护区域,同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重点保护的核心景观区域,应该制定强制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同时加强林木养护,控制周期砍伐比例,促进以林养林,做到真正的保护培育。
6结语
总体来说昆明市西山风景名胜区总体生态环境优越,林木苍翠,景色秀丽;其中风景资源较为丰富,景观特征特色明显,游览游憩内容多样,其中人文资源游览项目有健身登山旅游、朝山拜佛旅游、文物鉴赏旅游、瞻仰名人聂耳墓以及以南洋机工纪念馆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等;自然资源游览项目有观滇池日出日落、晚霞气候风光旅游以及有观赏龙门断崖和小石林喀斯特地貌的地质旅游等。
为了使西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日益完善,保护现有风景资源的同时,满足游客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在今后开发和利用的工程中,应坚持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针对各景区景观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分类的保护培育规划,促进特色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优势资源特色保护与挖掘,将生态、文化、历史三位相结合,最终使历史人文底蕴和瑰丽山水风景相得益彰,才能实现旅游资源、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的互动,从而推动西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明春,彭芳,蒋德盛.昆明西山景观格局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
[2]廖建军,姜小文,聂绍芳.风景资源的定量评价[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4]李晖.风景评价的灰色聚类——风景资源中的一种新的量化方法[J].中国园林,2002
[5]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
风景名胜区资源 篇2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判法
参考我国山岳型旅游地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了包含3个评价项目共18个评价因子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在5个评价等级中明显趋向好和很好两级,旅游资源质量总体达到良好水平.
作 者:卞莉莉 洪滔 何东进 洪伟 BIAN Li-li HONG Tao HE Dong-jin HONG Wei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9(1)分类号:O211.6 F590.3 S759.9(257)关键词:太姥山风景名胜区 旅游资源 模糊综合评判法 层次分析法
浅谈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篇3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 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 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 断层发育升降不均, 峰峦叠障, 沟壑纵横, 总的趋势为西北高, 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 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 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 450种, 其中乔木410科, 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 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 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 疏林地0.71万亩, 灌木林地2.28万亩, 未成林地0.94万亩, 苗圃0.11万亩, 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 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 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 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 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 因此, 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 自然风光独特, 景观资源类型多样, 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 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 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 其中包括科学价值 (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 、教育价值 (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 、美学价值 (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 、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 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 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 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 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 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 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 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 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 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 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 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 统筹安排各项措施, 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 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 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 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 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 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 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 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 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 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 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 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 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如下:
1. 分区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 分区保护的目的:第一, 明确规定每一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 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二, 使各分区用地便于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 增加规划可操作性;第三, 根据不同分区的资源敏感性和适应性特征, 进行实施建设、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2) 分区保护的内容:按照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程度, 将整个风景区的保护可划分为风景游览区、史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外围保护地带等五个分区 (见右图:图片来源, 自绘) , 其中外围保护地带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
(3) 分区保护中设施控制与管理:风景区内因生产、生活及旅游要求, 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 根据情况, 可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他设施等十种类型, 具体措施如下表:
(4) 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风景区内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赏活动会对风景区内自然及人文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要对居民及游客在风景区内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风景区内的人类活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四个方面, 根据风景区的六大保护类别确定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注:●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设置;×禁止设置;-不适用
注:●应该执行;○允许开展;△有条件允许开展;×禁止开展;—不适用
2. 分类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 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 选择重要或特殊的进行分类保护, 以使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风景区林木之秀的精华, 是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 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非常重要, 具体保护措施为:
(1) 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加强宣传, 让群众懂得珍稀树种的意义, 使保护珍稀树种成为自觉行动。
(2) 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 登记位置、树龄、立地条件, 并且配有照片, 进行定期观测检查, 更新档案资料, 实行动态管理。
(3) 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 设置避雷设施, 确定保护范围。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 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4) 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 加强养护管理工作, 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 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 水域保护
(1) 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红旗渠周边的绿化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定期对红旗渠中的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2) 加强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禁止无序截留、引水, 以保持河流水质的清洁和长期稳定的水景景观。
(3) 加强对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对新增旅游服务基地的污水排放进行审批, 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
(4) 加强风景区内的农田、果园及其它林地内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 以防污染水域。
(5) 风景区内新建山塘、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 避免对水景景观及下游水系产生不利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1) 严格保护风景区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 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 保持原有的灌木丛, 尽快恢复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2) 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的种植面积, 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 对自然环境中的鸟类进行保护。
(3) 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 制定合理的动物保护区域与迁徙活动的廊道, 并相应合理制定限时、限期的游览线路。
(4) 加强宣传。在有关地段设立警示牌, 向游客介绍林虑山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濒危程度, 传授观察和欣赏该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游客主动保护在该处活动的动物。
3. 核心景区的保护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红旗渠保护区和太行大峡谷保护区 (见右图:图片来源, 自绘) 。针对核心景区的特点, 其保护重点应是红旗渠人文胜迹、大峡谷山体地貌和植被。红旗渠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红旗渠本身的保护, 还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与精神氛围;山体地貌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景观较好的山、岩、洞、壑的保护, 同时还应对因开山采矿而破坏的山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修复和绿化屏挡;对植被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生长较好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山林的保护, 还应进行科学教育, 使其向风景林的方向发展, 提高景观与生态价值。其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1) 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 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2) 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项目, 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阻止实施。
(3) 对核心景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核心景区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 都应当提出搬迁、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处理方案。
五、结语
以上是在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之上, 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自身特点以及对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以自己的观点明确分析了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的具体措施, 希望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 19 (2) :23--25。
[2][美]J.o.西蒙兹:大地景观一环境规划指南[M].程里饶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0
[3]胡善风: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地理科学, 2002, 22 (3) :371—374
风景名胜区图标 篇4
国家水利风景区徽标图案由“国家水利风景区”英文缩写“N、W、P”字为设计主体,经艺术变形后,如向上翻腾的浪花,亦塑造成开放式腾飞的凤凰造型,呈向上无限延伸之势,背景形如一片飘逸的绿叶,象征绿色和大地,整体突出中国水利风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旅游的主题;突出中国水利风景区富饶、生态、文明、和平、环保的文化环境,展现了水利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蕴意中国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特色,让鸟儿自由飞翔,让浪花盛情翻腾,让凤凰舒展绽放,使中国水利风景区充满朝气、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为圆形,外圈是“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中文名称,内圈图案展现的是典型的春夏季森林景观:透过高大的原始针叶林可以看到远处蓝天映衬下的皑皑雪山,雪山下是层峦叠嶂的苍翠青山、茂密的阔叶林和蜿蜒曲折的河流,充分展示了我国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优美的森林自然风光;林间自由飞翔的小鸟,不仅为森林增添了生机,也突出了和谐自然的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同时,弯曲的河流也可以看作是林间小路,欢迎引导公众走进大森林、亲近大自然,体现了森林公园为公众提供生态游憩服务的宗旨。
风景名胜区资源 篇5
1.1 自然地理环境
千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陲,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6°56′15″~107°22′31″、北纬34°33′34″~34°56′56″之间, 总面积996.46km2。县城在县南部千河北岸, 南距宝鸡市42km, 东至西安市201km。
千阳属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 南为关山支脉箭括岭 (亦称千阳岭) , 海拔1 000~1 500m;北部千山延绵, 海拔1 000~1 545m;中部为断裂下陷地堑, 千河东西横贯。全县地貌明显分为山、原、川三部分, 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5%, 黄土残原占13.9%, 川道区占7.6%。
千阳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8℃, 极高温40.3℃, 极低温-19.9℃;年平均降水量677.1mm, 集中分布于7、8、9月份。平均降雨日110d, 全年无霜期197d。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分析, 有利于开展旅游活动。
1.2 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 先周氏族在这里从事农耕劳作。西周末年, 秦人逐渐崛起于千渭之间, 至春秋战国时期, 这里已成为秦国地域。秦统一中国后, 归属清汧县。西汉高祖二年 (公元前205年) , 设隃麋县。晋初, 隃麋复并入汧县。北周天河五年 (公元570年) , 改原汧县为千阳, 并以县城在千河之阳而名为千阳县。此后至今, 县名未更。从唐代至明朝晚年, 千阳县属陇州辖, 明嘉靖年间改属凤翔府辖。民国时期隶属山西省第九行政督查区专员公署。1949年7月解放, 属宝鸡市管辖。全县分为6镇5乡98个行政村。千阳县历代以农牧业生产为主, 近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经济相对落后, 解放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2 千阳县旅游资源概况
千阳雄踞渭北高原西部, 千山北固, 箭括岭南屏, 山环水抱, 形势天成。境内群山起伏, 丘陵纵横, 水库棋布。较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千阳县留下了丰富多姿和古老气息的风景名胜资源。
千阳历史上是连接秦、蜀、陇三地要冲, 关西屏障, 古代丝绸之路之通道。可谓“秦陇蜀三界之咽喉, 汉魏以来由秦图陇者必道隃麋, 唐宋之际由蜀图秦者必攻箭括” (《千阳述古编》) 。远古时代, 千渭谷地是炎帝姜姓氏族生息地域, 秦先祖非子曾牧猎于此;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学宗洙泗, 设教渔阳。西汉时期, 千阳县产贡品“隃麋墨”盛极一时;汉末廉直监察官郭钦, 不附奸佞, 隐归故乡;中唐忠烈将军段秀实埋骨故里, 留下了“或为击贼笏, 逆竖头破裂”的正气诗章。南宋初年, 宋金交兵, 鏖战箭括关;元代道教龙门派兴盛一时, 道观众多, 香火旺盛。这些古名人、古文化、古胜迹, 在千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风景资源。
3 千阳县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3.1 名人活动及遗迹
3.1.1 燕伋
燕伋, 字思, 周景王四年 (公元前541年) 生于鲁家村 (今千阳县水沟乡寨子村) 。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之一, 一生三次赴鲁, 从师孔子。曾随孔子适周问礼, 归后设教渔阳, 教化桑梓, 宣传儒家思想。六十六岁卒于家中, 葬鲁家村。唐开元二十七年 (公元739年) , 追封渔阳伯从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千源候, 明尊称先贤燕子。
(1) 燕伋墓。
燕伋墓位现水沟乡, 燕伋小学东南, 占地约二亩, 周筑围墙, 墓院遗存有清代“先贤燕伋墓碑”等碑刻三通。
(2) 望鲁台。
燕伋归乡后, 至诚尊师, 思师心切, 日日举首东望鲁地, 并以衣襟撮土垫于脚下, 足立高土, 日积月累遂成土台。后人为纪念燕伋之志诚尊师, 称此台为望鲁台。现台为覆斗状, 台高约7.5m, 底边长约15m, 顶边长5m。
3.1.2 郭钦
西汉隃麋县 (今千阳) 人, 哀帝时为丞相司直, 为官耿直, 被排挤降职。平帝即位, 任南郡太守, 因不满王莽居摄, 托病辞官, 遁迹县境, 卧不出乎, 卒于家。葬佛爷沟河畔, 有墓塜 和石塔。
3.1.3 段秀石
公元718~783年, 唐千阳人, 字成公。官至司农卿, 朱泚反唐, 段秀实杯挟持, 假装与其合作, 伺机除叛, 以象笏击朱, 中其额, 遂遇害。德宗追赠段秀实为太尉, 谥忠烈。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击贼笏, 逆竖头破裂”以颂段秀实“声震寰宇, 义冠古今”气概。
段太尉墓, 按《太平寰宇记》:“段太尉塜在 (千阳) 县西北四十里万善乡黑草僻川西”。今县西北上店乡冯湾岭有段秀实父段行琛墓, 其地为段氏家族墓地, 段秀实墓即在此处。
段太尉祠在县境内共有两处, 一在段坊, 一在草碧镇, 现为湮没。
3.1.4 三贤祠
后人为缅怀燕伋、郭钦和段秀实, 于明天启元年 (1621年) 创修三贤祠, 清乾隆年间重修。原祠位县城东关, 规模较大, 殿堂轩昂, 林木葱郁。计有正殿三间, 享殿三间, 大门、东西厢房各一间。解放后拆毁。
3.2 文物古迹、古遗址
3.2.1 古文物
县内文物集中收藏于县文化馆, 分艺术类、工艺品、装饰品、生活用具、武器6大类。质地有金、银、陶、玉、石器等, 计850余件。其中等级文物19件, 价值较高的是西汉算筹和唐鎏金铜佛像。西汉算筹为我国出土最早的算筹;唐鎏金铜佛数量大, 工艺精湛, 是较为珍贵的古代文物。
据文物普查, 全县共有古文物点270余处, 文化遗址68处。其中仰韶、龙山遗址62处。列为省级保护的三处, 县级保护的65处。
3.2.2 古遗迹址
(1) 鲧亭望岳。
鲧亭为后人祭祀鲧而修建。鱼系即大禹之父, 古人以为皇帝子祠。因理水无方, 洪患大地, 以治水无功被鲧。亭在龙泉山麓, 冯家山水库水滨。原建筑为庭院式, 有正殿、亭殿、祠堂、东西钟鼓亭、山门等。鉴山门西向, 正对吴山, 五峰山由出, 遂称此为“鲧亭望岳”, 成为重要古景典故。鲧亭历经兴废, 据记载, 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元代。今殿亭废毁, 但故址仍可考。
(2) 千阳阁。
在县城东玉清宫前。何代因何而建无据可考, 唐韦庄《题千阳阁》诗中有“千水悠悠去似纟并, 远山如画翠眉横”等诗句描述千阳阁建筑有“高峻虚广, 凭空若飞”气势。阁前代已湮没。
(3) 双清阁。
址在今县城东南四里。明《一统志》载“邑人于此阅竟渡, 可以望远”。考宝鸡八景之一“双清竟渡”即指此, 乾隆《凤翔府志》有图。今阁废。
3.3 宗教活动遗迹
3.3.1 龙泉寺
即龙泉山普济禅院, 为一佛教禅院。建于隋朝, 历代规模宏大, 虽屡遭劫难, 但香火不衰。今有部分建设恢复。
3.3.2 玉清万寿宫
原在县城南大石门, 后迁至小石门, 称“新宫”。初为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乞地所建, 名曰“全真堂”, 后期弟子蒲查通渊和于善庆扩建称“玉清观”。元至正年间重建时又改名“玉清万寿宫”, 清前期迁至小石门。历史上其规模大、影响远。1942年3月辟为千阳中学。元建大多不存, 仅存石碑两通。
3.3.3 清崖洞
位于水沟乡南, 沿山依崖, 系宗教活动场所。道佛仙混杂, 菩萨仙人同洞, 据载此为龙门洞下院, 供奉老子, 黑虎灵官诸神。
3.4 民俗风情
千阳民间工艺美术深受周、秦文化影响, 发韧早, 承传性强。计有剪纸、刺绣、雕塑、花灯、布制品、编制品、面制品和纸制品8大类, 有百余种。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突出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浓郁的地方乡土风味。已销往美、法、日、德、东南亚、台湾等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大有可为。民间表演艺术如皮影、社火, 民间婚嫁丧葬习俗、庙会活动等, 至今保留有古朴的风情。
3.5 古代军事活动遗迹
3.5.1 箭括关
引《读史方舆纪要》:“箭括关:在县城南十里, 旧有箭括关, 五代梁贞明六年, 蜀大举攻岐, 分遣王宗俦等攻陇州, 别将陈彦威出散关, 败岐兵于箭括岭。汉乾衤右初、王景崇以凤翔叛, 附蜀, 蜀将安思谦自散关应援, 遣军击箭扩等塞, 破之。宋绍兴初金将没立郎君自凤翔攻箭括关, 吴玠遣将击之。盖其地与散关互相形援, 亦陇蜀紧要处也”, 地在今县南。
3.5.2 古堡寨
堡寨是一种用于防守的军事性建筑, 俗称“土围子”。千阳因清代战事繁多, 几乎村村都有起保护作用的堡寨, 总数达163处。今仍有30余座保存较好。
3.5.3 烽火台
俗称“墩台”, 为古代军事报警设施, 多设于高地。千阳境内古有两条烽火干线。今多遭破坏。红峰乡墩台山烽火台, 保存较为完整。
参考文献
风景名胜区资源 篇6
一、自然风貌
庐山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区, 得益它于的自然风貌。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特征、气候等, 使其拥有具有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的自然景观, 满足了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需求。
(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幕阜山的东端余脉。庐山是幕阜山在鄱阳湖口的伸延, 庐山山体总面积约282平方公里, 山体绝对海拔约在1400米左右, 庐山高度在国内名山中并不拔尖 (详见表1) , 但由于庐山与其他大山不相连属, 深入湖口的独特地理位置, 同长江两岸和鄱阳湖地区的平原相比较, 显得孤峰突起, 故有“一山飞峙大江边”之说, 尤其是它的最高峰———大汉阳峰, 海拔为1474米, 显得更加挺拔高峻,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登汉阳峰时就有这样的描写:“南瞰鄱湖, 水天浩荡, 东瞻湖口, 西盼建昌, 诸山历历, 无不俯首失恃……”
(二)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宋代大文豪苏轼游历庐山时, 对庐山变化多端的景色惊异不已, 他曾说:“仆初入庐山, 山谷奇秀, 平生所未见, 殆应接不暇……”。游历过天下大川的苏轼也为之所迷惑, 可知庐山自然景观的秀丽多姿。庐山由于冰川运动, 使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 并获得了“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上尽诸峰地转平”正是庐山地形的特异之处。在庐山的造山运动中, 使庐山的整个地形是山顶上相对起伏不大 (详见表2) , 在峰岭之间的谷地相对宽展, 如庐山北端海拔1165的牯牛岭, 它两侧的“东谷”、“西谷”都拥有几千平方米的宽阔平坦的地面, 并且在山顶形成了不少大小湖池, 如芦林湖、大小天池等。这种山顶平台的地形地貌, 为庐山提供了风景优美的大面积观景场地, 供游人休憩游览。
(三) 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
庐山作为地垒式断块山, 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及冰川运动的影响, 形成了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貌。又因断层地质和冰川剥蚀, 构成瀑床, 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 最有名的当属庐山三叠泉瀑布, 海拔1391米, 飞流直下, 长达300米的瀑布, 赢得的了唐代诗人李白“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赞美。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 迄今为止, 在庐山已发现100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 形成了庐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地学景观, 因此在2004年2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四) 优越的气候资源
庐山气候宜人, 全年平均为11.4℃, 更为优越的是, 庐山有充沛的雨水, 使夏季山上山下温差较大, 夏季的鄱阳湖盆地, 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 庐山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 成为中外知名避暑胜地。
由于庐山地形封闭, 容易形成漫山云雾, 据不完全统计庐山一年云雾日多达190天, 形成了庐山特有的云雾景观, 使得古今文人墨客竞相赞叹。清人吴阐思对庐山云雾写出这样的赞美:“晓起, 推窗四望, 烟雾弥漫, 如舟行大海中, 四面波涛, 不复知有世界。微风东来, 云气舒卷, 忽而一峰乍现, 忽而绝壁半开, 忽而千峦中断, 忽而万壑合冥……山城半角, 或隐或见, 又如天孙织锦, 五色眩目, 匡庐幽赏, 无过于斯, 观止矣。”
二、人文风貌
有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灵”, 名山大岳均因人而闻名。正因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 引来文人墨客、宗教先哲游驻山上, 书写出瑰丽的文化篇章。
(一) 三教同山的宗教文化
庐山名称的见诸笔端, 始于司马迁在《史记》的记录:“余南登庐山, 观禹疏九江。”庐山的出名标志着庐山文化的开始, 庐山仙风道骨的自然风貌, 引得古人入山寻仙问道。时至魏晋时期, 庐山已成为当时的佛教圣地, 是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抗衡的中心, 在佛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佛教昌盛发展的同时, 南朝时期道教也开始扎根庐山, 在庐山东南麓修建了许多道观, 在唐宋年间道徒一度多至数千人。
时至1886年, 庐山的景色和气候吸引不少外籍人士在庐山修建避暑别墅, 1933年, 在庐山召开了举世瞩目的“在华外国基督教传教士大会”, 当时庐山上仅基督教新教的教堂就有13座, 在整个南方基督教界, 具有不小影响。像这样以基督教作为名山宗教文化支撑的, 也唯有庐山了。
由此可见, 庐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貌、宜居的自然环境, 成为宗教开创思想、弘扬教义的理想场所。
(二) 中国古代文人与文化教育对庐山的文化影响
在儒家文化思想下, 中国古代文人游历山水、隐居山林, 成为文化传承。庐山也成为古代名人雅士游驻的胜地。著名的隐士有《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游历庐山的名士有, 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苏轼、苏辙等。
庐山地区多文人隐士, 由此形成了文化聚集。至宋代, 在庐山建立了濂溪书院与白鹿洞书院, 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教育家周敦颐游览庐山, 有登庐山诗云:“三月山方暖, 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 人在半空行。”表达出他对庐山的喜爱, 后隐居庐山兴建濂溪书院。而作为官学的白鹿洞书院, 在宋代教育家朱熹的经营下, 成为当时国内四大书院之一。
(三) 近代史迹
1885年, 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以诈骗手法购买庐山牯牛岭土地, 修建避暑别墅。所谓“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 庐山的宜居环境成为庐山被外来侵略者占为己有丑恶行径的导火索。但是, 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 给庐山留下了富有异国风情的山中城市。据统计, 现庐山还余留英、美、德、法等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600余栋, 在中国的名山中, 也唯有庐山有这样大规模的“世界村”。
外来势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文明, 在山中建立了包括交通、医疗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的“山中城市”, 解放前庐山成为蒋家王朝的“夏都”, 国民政府要员, 多在山上拥有别墅, 使庐山在当时成为政府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解放后, 庐山依然得到当局的重视, 除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 庐山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场地, 中共中央曾在庐山召集过三次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会议, 这在国内名山大岳中也是罕见的殊荣。
三、结语
庐山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满足了文人雅士独特的情操和意趣, 对自然美的渴求, 提供了孕育文明的理想场所, 而文人雅士们的精神成果也为庐山的自然风貌披上了文化的外袍, 给风景赋予了灵魂。自然风貌与人文风貌交相辉映, 风景造就了名胜, 名胜成就了风景, 使庐山成为当之无愧的风景名胜景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主席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2]徐霞客.徐霞客游记[M].北京:中国书局, 2009.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版, 2009.
[4]周敦颐.周濂溪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风景名胜区规划重点内容探析 篇7
国内关于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同济大学丁文魁教授主编的《风景名胜研究》, 涉及风景名胜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建设、旅游开发、保护管理等问题。随后, 田贵君对张家界名牌游览线开发必要性、原则、策略进行了讨论。万绪才等运用定量方法对安徽山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 并将其山地风景名胜区划为三个等级, 提出该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王德利等以黄山为例, 研究了风景名胜区旅游圈的模式和建设措施。汪诚从规划的选址、建筑方案的审查、临时设施管理及健全管理法规、依法治山等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名胜区在规划管 理工作上的做法。胡善风就黄山风景区如何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 以及对黄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措施。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各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 总结归纳风景名胜区在规划中应思考的核心内容, 以期为日后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借鉴作用。
1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生态学理论及天人合一 观念
1.1 生态学理论
风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需要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风景区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 有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群落。以生态学理论作为风景区规划的基础, 才可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 历史上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杂家等都有类似的思想。天人合一即指人的行为应该象天、则天、顺天、应天、遵循自然法则, 按自然规律办事, 其实质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风景名胜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在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竭力维护其自然风貌, 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景点以及服务设施等都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深刻理解和弘扬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为今用。
2 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对可开发景点进行重 组与串联
当一些相互毗邻的景区具有相似的历史渊源, 或者其规划布局上一脉相承, 抑或其景观的形成具有相互影响则可成为系统规划的起始点。其可开发性则体现在其本身的生态与文化价值等方面。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占地564万平方米, 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 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 并加以综合、提高。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丘陵起伏的地段, 如众星捧月之势环列着十二座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大型寺庙。二者的结合正是由于清王朝“合内外之心, 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结合地形进行合理布局进行的。这些具有相互联系的可开发景点的结合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础, 同时紧凑的关联也使其关系更加完整, 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鄱阳湖汇集了赣、抚、铙、信、修五河之水, 再外泄入长江干流。随水量变化, 鄱阳湖升降幅度较大, 具有天然调节水量、蓄洪的功能。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质, 但由于其存在洪灾、血吸虫、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进行深入开发规划的潜力下降, 使其价值萎缩, 从而成为规划的阻碍。因此, 应该将鄱阳湖及其周边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 在解决了生态问题的基础上, 规划突出其自然景观价值。
3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 承意义的区域选择
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大都与当地地形、地貌特色或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关联, 且二者往往相互结合, 可以并重。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是由黄土高原秦晋狭谷, 黄河、瀑布等点、线、面组成的立体空间景观;而壶口瀑布因不同季节, 不同时间, 不同水流变幻万千。在壶口这一独特地形地貌面前就形成了这种其它任何瀑布都无可比拟的动态奇观。该区域的选择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传承。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地区, 包括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部分。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洗象池等名胜古迹多处。乐山大佛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 开凿于唐, 高71米, 为全国之冠。从古至今, 前来朝拜与游览的人均能体会到其佛教文化传承的内在精神价值。宗教的文化传承依托了自然风景, 同时成为自然风景的点缀, 二者相得益彰。
4 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 的精神价值
规划的实质在于保护, 也就是在资源可持续的保护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和历史的积淀, 其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 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资产都是无价的。
青海湖风景名胜区, 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以高原湖泊为主体 , 兼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观, 湖中有海心山、三块石、鸟岛、海西山、沙岛五个形态各异的岛屿, 山峦叠翠, 景观独特, 其中以鸟岛闻名遐迩。青海湖还是鸟禽等野生动物成长的天堂, 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保护区, 分布有鸟类12万余只。其本身的地形, 地貌具有十分宝贵的物质价值, 而景观保护及生态保护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寺庙最为集中, 香火最为旺盛的。五台山的佛寺, 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 建筑宏伟, 式样繁多, 精细严整, 手法典型, 连续性强, 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 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山林寺庙的本质, 营造了佛教圣地的氛围, 也恰恰体现了其宝贵的精神价值所在。
5 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
确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作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 造成了其规划的复杂性。包括与风景名胜无关的机关企事业及文教卫生单位, 居住人口及用地等。规划的常住人口是有许多因素决定的, 如电力规划等, 从而决定外迁人数。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福建省枕山面海的泉州市北郊, 包括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和西北洋西大景区, 面积50多平方公里, 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其规划过程则体现了应居民的使用要求而及时开发新区域的规划措施。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 又名左所海, 俗称亮海,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湖面海拔约2690.75m, 面积约48.45km2。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 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为解决位于泸沽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中摩梭村落生活与游人游赏之间的矛盾, 在规划中对游线的引导则有意避开重点民俗村落保护区, 体现了能不经过就不宣传不引导的原则。
6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
游览线路的确定和景区景点的组织是使其具有进一步使用价值的开发方式, 也能成为开发整个地块乃至城市的动力。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 由巨峰、流清、上清、太清、棋盘石、仰口、北九水、华楼、登瀛9个风景游览区和沙子口、王哥庄、北宅、夏庄、惜福镇5个风景恢复区及外缘陆海景点3部分组成。近年来, 崂山规划开辟了南线、东线、中线三条游览, 修建了太清、仰口、华楼三条索道, 并开辟了海上游览航线。不同游线的设置更为合理地组织了人流, 使得功能更优化地进行了布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中心, 其规划是以环湖景区为核心的九大景区, 包括环湖景区, 北山景区, 吴山景区, 植物园景区, 灵竺景区, 凤凰山景区, 钱江景区, 五云景区, 虎跑龙井景区等。每个景区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挖掘与开发, 并形成体系, 掌控城市命脉。具体到环湖景区, 仍为景点的组织, 恢复西湖周边生态湿地, 整治湖西地区, 建成环湖复线, 疏解景区交通压力, 也为临湖景区提供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
7 资源阶段性的可持续性开发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体现在其生态价值的保护上, 优化景区内经济生产结构, 使旅游发展与景区保护相得益彰。这就要求规划囊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对其容量进行评估从而得出相应的各项实施方案。而其阶段性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则体现在近期和远期规划, 从而使得规划体系更为可行。
平潭岛距福州128公里, 为福建第一大岛。199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岛海岸蜿蜒曲折, 岸线长达408公里, 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平潭北、东、南面的长江澳、海坛湾、坛南湾三大海滨沙滩, 面积大, 相互连接, 背后有葱郁的防护林带。海上有岛屿岩礁, 组合条件好, 湾向性好。在规划中, 注重了平潭岛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完善了其规划的内容。
8 小结
风景名胜区规划就是对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景点进行挖掘, 在规划过程中保护并调节地域内因素, 组织游览, 从而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因此, 在规划中, 不仅需要考虑相互联系或作用的不同将可开发景点进行重组与串联, 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区域, 同时还应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的精神价值的基础上, 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 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 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其规划是阶段性的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摘要:本文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与内容出发, 通过对不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例的分析对其规划过程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点及策略, 即将相互联系或作用的不同可开发景点进行重组与串联, 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区域, 并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的精神价值, 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 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 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其规划是阶段性的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综述
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历史发展等不同,风景名胜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但是就其研究和保护利用的对象和性质来看是基本相似或相同的,都是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国外尤其是在旅游和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多以国家公园体系的形式来体现,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因此,文中国外的国家公园与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属于同一概念。作为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风景名胜区事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成为国内外风景名胜区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与难点,国内外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不同层次进行了分析研究。
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国家公园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起步较早。自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来,国外学者主要从国家公园的概念、利益主体、管理和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进行探讨。
1.1 国家公园的概念研究
一般认为,“国家公园”一词最早来自于美国艺术学家乔治·卡特琳。卡特琳在文章中提到:“由于美国西部开发对印第安文化、野生动物和荒原受到的冲击感到担忧,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目的是让公园里的一切处于原生态,给大众提供一个游览度假、科普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和科学考察基地[1,2]。美国学者Tilden F在研究美国国家公园内风景特色中提出,国家公园是一国政府对某些天然状态的、具有独特代表的自然环境区划出一定范围而建立的公园,属于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提供公众娱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3]。
1.2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及经营模式研究
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各国有别,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中央集权型、地方自治型和综合管理型三大类。美国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先驱,在经营管理方面也为其他各国树立了典范。其管理模式以中央集权为主,自上而下实行垂直领导并辅以其他部门的合作和民间机构的佐助。美国国家内政部的报告指出,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公园的发展要求,新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于1995年开始实施。新的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公园管理局华盛顿总部的领导下,全国设7个地区局,地区局下面再设16个公园组和16个支持系统。Rettie在其研究中发现,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初期,政府对国家公园土地没有一个机构进行统一管理[4]。Laryd对美国国家公园的系统研究后得出,内政部得到国家公园的管理权是在1906年的一项古迹法中得以体现[5]。
德国和澳大利亚作为地方自治型的代表,中央政府只负责政策发布、立法等工作,而具体管理事务则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澳大利亚学者Buultjiens对Ruhuna国家公园进行的研究发现,造成国家公园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因为旅游活动,更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手段、管理体制[6]。加拿大、芬兰、英国、日本兼有上述两种体制,属综合管理型,即既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地方政府又有一定的自主权,私营和民间机构也十分活跃。
1.3 国家公园的利益主体研究
国家公园涉及诸多利益主体,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成为研究的又一重点。国外学者多数认为,旅游利益主体是旅游经营者,以其为核心作为研究的重点。Sidney C H Cheung认为,政府、某些机构、地方性组织和国家公园的拥有者对遗产旅游具有发展决定权[7]。Chars Ryan画出了旅游经营者从事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利益主体基本图示[8]。
国家公园的发展已经有100年历史。在这期间,国家公园从最初的只有美国一国发展到全世界225个国家,数目达到3万多个,总面积约1323万km2,相当于中国和印度国土面积之和,占全球的8.83%[9]。笔者在梳理国外文献时发现,国外大多数学者都是以单个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而从国家层面、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去研究其管理体制的较少。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相对于国外对国家公园的研究,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的研究起步较晚。通常我们把风景名胜区定义为:“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006年9月6日国务院新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五条规定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总体体制与管理构架。条例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10]。” 目前,全国风景名胜区绝大多数都设立了统一管理机构。从己经设立的机构来看,具体可归纳为政府机构、政府派出机构、准政府机构、协调议事机构和无统一管理机构五种类型。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在对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风景名胜区资源与产品性质研究
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及其它们所处环境和风土人情等[11]。在研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前必须明确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及产品属性,在现有的文献当中习惯把风景名胜区的产品定义为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张晓指出,由于资源的特殊性,遗产资源一般为天然或前人赠与物,具有可供人享用的外部性,所以它们应是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12]。依绍华在根据“俱乐部产品”的拥挤性来判定风景名胜区产品是准公共产品[13]。彭德成认为,一个依托风景名胜资源或国家文物等公共资源而形成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当其设立门票进行游客管理时,便从公共产品转变成准公共产品[14]。谢茹则认为,有些遗产类风景名胜区即使因设门票而成为准公共产品,但不能由市场供给,原因在于资源保护的特别要求,所以将风景名胜区产品定义为特殊的准公共产品更为准确[15]。
2.2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
理顺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总体研究:韩健吾分析了政府型、事业型、混合型三种类型的景区管理体制的优势和弱点,指出政府委托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16]。赵燕菁对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横向分权(景区内部的利益划分)和纵向分权(主管部门的职权界定)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指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要设立独立的政府管理机构[17]。费宝仓建议我国设立管理机构,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立法给予排他性的管理权[18]。师清波在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和成因基础上,提出旅游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发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定要设立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19]。王玉林认为,由于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量大、分布地域广、开发程度和景观价值不同,对风景名胜区应当进行分类管理[20]。
理顺一个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研究:国家自2006年9月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适用于全国范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省根据自己的省情因地制宜,陕西、山西等16省相继颁布并实施了景区管理条例、管理办法或暂行条例。专家学者也相继对单个省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总体研究。黄新建对江西省主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理顺了江西景区管理体制。从协调发展角度来看,其思路应由管理局管理为主改为由市、县管理为主,并设立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来具体运作,这样较为妥当[21]。周莹莹、李帅波、王鹏飞总结了近年来河南省和其他省份风景名胜区先进的管理体制模式,客观分析了全省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2]。
理顺单个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研究:于德珍、聂绍芳、李核隆通过对武陵源区管理体制形成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提出建立旅游行业的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大管理观点,阐述了建立适合武陵源风景区的管理体制的设想[23]。李树民、郭建有对华山风景名胜区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多次体制变革进行了理论上的辨析和论证,认为现阶段景区在政府行业管制下实行企业化经营可有效提高景区投融资能力,促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对景区资产的所有权收益[24]。汪德根、陆林、刘昌雪以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提出应构建合理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经营权与所有权、管理权的关系,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调整和完善风景名胜区的经济政策[25]。武军分别对普陀山、鸡公山和千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研究,认为他们的管理体制较成功,可供借鉴[26]。方躬勇、王长江、俞剑全在探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时,建议用立法来推进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风景名胜区[27]。罗时平、谢咏恩、万晓庆从三清山景区体制现状入手,提出景区应从“依法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职责的界定、利益驱动与利益分配”四大方面来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28]。
2.3 国内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差异化研究
王莹认为,借鉴国外成功的旅游管理经验,这无疑将有助于改进我们的旅游管理工作,提高我们的旅游管理水平[29]。赵吉芳、李洪波、黄安民参照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提出应建立一个统一、唯一的管理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破除现有的以经济收益为目的的体制,规范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行为[30]。陈明松认为,借鉴美国等国管理体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由国家设派出机构进行行政管理,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由省政府设派出机构进行行政管理,市(区、县)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区、县)政府直接进行行政管理[31]。
2.4 产权归属经营权制度研究
王成仁提出改革我国景区管理体制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晰产权。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景区的管理主体、监督主体、经营主体及其权、责、利范围,完善景区管理体制,必须建立健全监督体系[32]。谢茹运用产权理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产权、经营权的本质和属性进行了辨析,认为景区在不丧失所有权的情况下可转让[33]。张晓认为,对整片风景区域较长时期的开发经营在实质改变了资源公有产权的性质,不利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34]。
3 结语
风景名胜区资源 篇9
为了有效控制部分游客的逃票行为, 许多旅游景点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但其中大多是对游客收取罚金, 对抓住逃票游客的守卫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 这种办法对于减少游客逃票行为是否有效果呢?下面我们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
一、景点管理者与游客的博弈分析
1. 建立博弈模型
该博弈的具体内容如下:有两个参加者, 一个是景点的管理者代表 (守卫) , 一个是游客;游客可以按不同的概率分布选择逃票或买票, 管理者守卫可以按不同的概率分布选择偷懒和尽责;游客和守卫决策的时间是一致的, 没有先后之分。对于双方的每一组可能的决策, 双方的利益都是可以量化的。
该博弈还应遵循以下基本假设: (1) 守卫和游客都是理性的, 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 博弈规则是既定的、透明的、公开的, 博弈双方的策略及在相应策略下的收益是公开信息, 即双方行为选择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 只要守卫尽责游客逃票就会被发现, 守卫不尽责游客逃票就会成功。
博弈内容确定之后, 可以写出他们的支付矩阵 (图) :
其中, V表示游客逃票没有被抓到而获得的收益, 其相当于门票价格;-P表示游客逃票被抓到并受到多于门票价格的罚款, 效用为负;-D:表示守卫没有尽责监督, 被发现则给予处罚;F表示如果守卫尽责抓住逃票者则给予相应奖励;S表示守卫偷懒而游客买票, 守卫获得正效用;Pa表示游客会以此概率逃票;Pb表示游客会以此概率买票;Pe表示守卫会以此概率偷懒;Pd表示守卫会以此概率尽责。
矩阵中每个元素都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组, 表示在博弈双方所选择策略组合下双方各自的得益。其中第一个数字表示游客的得益, 第二个数字表示守卫的得益。
现在我们来求解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 即博弈双方经过博弈之后游客会以多大的概率逃票, 而守卫会以多大的概率尽责。过程如下:如果概率给定,
则守卫偷懒的期望收益应该为:
守卫尽责的期望收益为:
要想得到纳什均衡, 则守卫偷懒和尽责所得到的收益一定相等, 否则守卫就会改变现有的策略而追求更高的收益。
同理可以使游客逃票与不逃票的收益相等, 有
由这个等式可以看出, 如果想将游客买票的概率Pb增大, 可行的办法是增大F和D的部分, 而增加P只能导致守卫偷懒的概率Pe增大。
由以上分析得知:采用游客罚款和奖励守卫的方法, 对于游客逃票的行为的控制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采取这种方法短期内可能使游客逃票现象减少, 但是长期的采取这种方法会导致守卫偷懒, 游客逃票几率反而增加。旅游景点的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没有尽职的守卫惩罚力度, 采取对守卫奖罚相结合的措施来抑制日益增多的逃票行为。
根据以上的博弈模型, 我们得出了景点管理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探讨其他具体的治理方法。
二、逃票现象治理方法的探讨
1. 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的制定方法探讨
门票价格过高是游客逃避购票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当局应当用各种方法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如对内有多景区的景点可以采取套票和联票结合的形式:即先收取总门票, 再将不同区域适当组合, 收取联票。而可以适合所有游客游玩的园林式景观等景区则应该采取一票到底的方式。另外, 在制定门票价格时各景点应该考虑到自身因素, 包括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等;另外确定景点价值还常常需要在对比中考虑其稀缺性和珍贵性、体验过程中的愉悦性、以及消费过程中满意度等问题, 这实际上就是自身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综合。这样综合考虑景点各方面资源, 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价格。
2. 对风景名胜区实行免票制的探索
当全国各地景点门票涨声四起时, 世界著名风景旅游景区, 西湖景区则实行免票制。而免票没有免效益, 据杭州市“假日办”统计, 200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 外地来杭游客达到140万人次。西湖南线未取消门票之前, 每年的门票收入为600万元。取消门票之后, 每年的总收入就已达到了700万元。可见免了门票并不一定带来效益的亏损, 西湖虽然取消了门票, 却换来了城市整体经济收入的增加, 所以在旅游景点采取实行免票制这种办法是值得有关景点研究和借鉴的。
3. 拓展景区景点的收入渠道
对于旅游资源的管理, 旅游部门不能只盯着门票这一项收入, 而应积极拓展收入渠道, 广开财源。比如通过在旅游景点门票上刊印商业广告的方式, 用门票的广告收益来弥补门票降价损失。或者利用景区内的商业门店收入、纪念品收入等多种收入与门票收入互补, 为景区景点创造出更大、更持久的经济效益。
4. 及时公布门票价格信息
对于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 旅游景区景点应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及时公布自己的门票价格及其变动情况, 增加景点收费的透明度。这样做既可以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 又能给旅游者以信任感和好感。
三、结论
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 通过构建博弈模型, 并对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得出单纯地采用对游客收取罚金和对抓住逃票游客的守卫给予经济奖励的方法, 并不能对游客逃票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博弈模型的分析知, 景点管理部门加大对未尽职的守卫惩罚力度, 可以有效地减少逃票现象的发生。另外, 景点管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 并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理逃票行为, 这样才能改善景区管理, 增加景区经济效益。
摘要:近年来风景名胜区的门票价格大幅上涨, 游客逃避购买景区门票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文中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分析景点守卫与游客的博弈模型, 分析了现在大多数景区采取的惩罚游客的措施对游客逃票治理并不是一个合理措施, 进一步提出了防止游客逃票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逃票,管理,博弈
参考文献
[1]段治平李佳:我国旅游景点价格研究综述.粤港澳市场与价格, 2007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1
[3]方列潘一峰:杭州公园门票“免”出大效益.〈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111/08221284446.shtml>, 2005-01-11/2008-04-10
【风景名胜区资源】推荐阅读:
风景名胜区产权05-18
城市风景名胜区06-25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05-17
泰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08-21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导游词05-27
浅析君山风景名胜区的美学价值08-1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暂行)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暂行)09-15
风景名胜05-10
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06-02
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