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正外部性

2024-07-04

农业正外部性(精选5篇)

农业正外部性 篇1

一、前言

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 在过去的130年全球升温0.85摄氏度,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 过去10年间, 冰川融化的速度也比90年代加快了数倍[1]。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骤增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为此, 各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例如, 2003年英国发表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 美国颁布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肯定了新能源在今后发展中的地位。

在国内,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然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据估计, 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排放温室气体的17%, 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为此, 许多专家都不约而同的涉及到低碳环保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彭近新基于能源分析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我国的粗放型高碳发展现状要求全面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汪长球在成本效益理论的基础上阐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得出结论:短期内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 但是长期看, 低碳经济促进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然而, 大多数专家在关注研究低碳经济时, 集中于工业方面的节能生产、环保做工, 忽视了低碳农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位置。据统计, 农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21%-25%, 可见发展低碳农业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不容忽视。

二、正外部性理论视角下公共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低碳农业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 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2]。由于正外部性使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不一致, 是抑制农民开展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使低碳农业的发展量接近有效产量, 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是达到有效产出必要的手段。

在图1中, MB为边际私人收益曲线, 同时衡量了市场对低碳农业产品的需求;MSB为边际社会收益曲线, 社会收益是所有私人收益的总和, 一般来说, 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应该是一致的, 但二者之间并总不是一致的。在图1中MSB曲线与MB曲线就不重合, 正是因为边际外部收益的存在, 低碳农业的发展会给农民提供服务, 甚至是非农业主体也可能享受低碳农业的收益。MC为边际成本曲线, 它等于供应曲线S。

外部性理论是指由生产所引起的, 给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损失或收益;或者由消费所引起的, 给消费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的损失或收益[3]。当农民决定发展低碳农业时, 往往忽视了它的外部收益, 而仅仅考虑了私人收益, 如果发展低碳农业的成本均有农民全额提供, 那么, 这种考虑所导致的结果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数量就会不足。具体来说, 当发展低碳农业的成本为P1时, 发展低碳农业的数量在Q1时达到市场均衡, 在这个市场均衡点上, Q1数量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收益为P3, 超过边际私人成本P3-P1, 这部分是无效的, 产量并没有达到有效数量, 有效数量点是Q2, 这时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对低碳农业投入和使用的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图1中阴影三角部分为低碳农业发展数量不足所产生的无谓损失。显然, 外部性理论意味着一些低碳农业的不相关主体也能够无偿的获取正外部收益, 这种外部性很难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对外部性的失灵问题, 通常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有形的手”, 也就是国家的公共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弥补农民部分生产成本的费用, 引导农民开展低碳农业。在图2中, 除农民愿意支付的P1成本外, 剩余的成本由国家的公共财政政策支持, 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使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从G增加到G1, 减少开展低碳农业时农民的资金费用。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边际成本中减去政府的补贴, 得到S=MC-补贴曲线, 确定低碳农业新的发展量, 此时, 均衡的成本为P1, 均衡的数量是Q, 农民的私人成本和政府的补贴使市场均衡是有效的, 无谓成本消除。低碳农业的高额成本是制约其深入开展的瓶颈, 对于这个瓶颈, 政府应该充分体现公共财政政策支持的弥补作用。通过优惠的财政政策减低高成本, 转移农民发展低碳农业产生的部分损失, 使农民发展低碳农业在物质上得到保障, 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

三、公共财政政策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低碳农业财政补贴额度不足且增长缓慢

为保证低碳农业的发展, 欧洲国家均比较注重公共财政补贴的鼓励和引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 农民自愿选择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模式,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低碳农业, 扩充低碳农业的资金力量是必要的物质保障。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农业的专门性财政支出, 因此只能从相关的涉农财政支出角度分析, 在下表中,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经济时候, 政府颇为注意农业的地位, 在公共财政政策上有一定的倾斜, 2006年到2013年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每年都有增加, 但是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到2013年为止, 不超过10%, 国家涉农财政补贴额度不足, 显然对低碳农业的财政补贴资金必定更是缺少。

单位 (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07-2013年)

决定低碳农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基本的资金力量, 单单依靠农民自筹资金, 政府在公共财政政策上对低碳农业的发展置之不理, 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定会布满荆棘。但实际上, 我国政府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仍然较弱, 农民在发展低碳农业时没有物质资金的后盾支持, 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量的匮乏, 使低碳农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二) 针对低碳农业的专门性财政预算空缺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 但环保型、科技型的低碳农业的开展起步较晚, 低碳环保工作是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现行有关低碳农业缺少基本的物质制度保证, 在国家的财政预算上针对低碳农业的项目是空缺的, 因此我国低碳农业的开展缺乏基本的物质保。当前农业的环保制度还不健全, 国家很难引导低碳农业的发展。因为国家财政预算缺乏有效的低碳农业资金项目, 导致国家在农业某个范畴重叠投入财政资金, 资金利用率低, 显而易见, 国家没有足够重视低碳农业, 还没有将低碳农业放到农业发展的突出地位。目前, 政府的财政经费预算中有农林水事务支出的农业支出项目、环境保护支出项目, 但是并没有重视二者的结合, 对低碳农业的专门预算空缺, 无疑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处于滞后状态。从低碳农业角度看, 我国的财政预算项目是有待优化的, 专门预算的空白限制了我国低碳农业的深入发展。因此, 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求专门性财政预算项目的支持。

(三) 专项补贴结构不合理, 科技投入比例较低

科技创新是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环节, 实现“有机、生态、高效”低碳农业的目标需要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在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对技术的关注起步晚且金额较少, 在2010年刚刚增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虽然国家开始关注到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巨大潜力, 但是对于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力度远远不够, 在图3中可以看出, 2011年国家对技术体系项目资金的投入占总专项资金金额的比例仅仅在1%左右, 国家对低碳农业要求的科技资金投入不到位, 导致我国低碳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保障。

我国在低碳农业领域科学技术的落后, 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研究上的创新和技术落后。低碳农业从农作物的品种到农业机械化的应用, 从要求高产的土地到化肥的利用率, 都对专业型的科技研究有极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科技研发能力较弱, 引进国外技术力度不够。二是涉及低碳农业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国家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集中在黑龙江、河南等粮食主产区, 对于其他范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忽略。三是务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相比欧洲规模农业相比, 我国家庭承包责任制还是主要的农业发展模式, 但是农民教育文化程度多数在初中以下, 据统计, 我国只有不到15%的家庭接受过施肥培训, 有的地方多达40%的家庭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庄里有任何推广活动[4], 这些都是我国低碳农业的开展面临巨大挑战。

四、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建议

(一) 增加财政投入, 扩充低碳农业资金实力

实现全面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政策的资金投入必须保证持续稳定的增加, 在各个方面夯实低碳农业的发展物质保障。国家的公共财政投入可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低碳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方面, 强化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低碳农业基础设施设立, 重视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作用, 改善低碳农业发展的灌溉条件, 继续推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 提高低碳农业外部环境质量;另一方面, 政府需要稳定对农村“水、气、路、电”的财政支持, 确保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通村油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等基础设施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强化对农业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高碳农业发展模式, 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 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为防止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国家应加强整治力度, 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资量, 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后备力量。三是财政资金应倾向于风沙源、重点防护林等重点生态环保工程建设, 使生态重点工程实施能顺利进行, 提高重点地区低碳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除了直接向低碳农业投入资金, 国家还可以增加低碳农业信贷补贴, 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国家的督促和引导下, 切实加大对低碳农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 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在支持低碳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低碳农业较传统农业风险大、效益不稳定, 政府对于低碳农业的信贷补贴资金比例和贷款期限都要放宽些, 以拓宽低碳农业投资渠道。

(二) 设立低碳农业的专项预算项目, 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目前, 国家财政经费预算中, 虽然拿出大量的资金促进农业建设, 但是大部分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 缺少在考虑环境的前提下对低碳农业的专门性支出。发展低碳农业是今后我国发展农业的主要趋势, 由于低碳农业较强的外部性, 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是提高发展低碳农业水平的必然选择, 正是因为在目前的公共预算中缺乏对低碳农业的专项资金的项目, 才造成了公共财政支出在低碳农业上严重不足, 为了摆脱这种处境,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政府应充分考虑“低碳”的环保因素, 整合农业相关的资金支出项目, 增加设置低碳农业的预算支出项目。合理设立低碳农业预算支出项目, 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使资源在低碳农业领域得到充分利用, 保证公共财政资金扶持低碳农业的稳定性。

此外, 结合农业发展特点, 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每年低碳农业预算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一方面, 弥补财政支持低碳农业发展时的法律空缺;另一方面, 优化每年财政预算结构, 提高每年支持低碳农业的资金在总公共预算中的比例, 保证此项专项资金每年的增长速度, 使低碳农业的专项预算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 努力创造发展科学的低碳农业的外部条件, 保证财政支持低碳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全面提高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

(三) 优化财政补贴结构, 完善科技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农资金时, 应规范用于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资金的专门性, 同时, 我国财政对低碳农业的支出应该着重倾向于科学技术。政府应加强低碳农业科学技术工作, 加快构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较传统农业, 低碳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普及是低碳农业队伍前进的核心环节, 由于低碳农业的技术具有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 农民个人不会轻易在技术领域投入资金, 因此确定了国家对低碳农业科学技术的供给主体角色。公共财政政策关注应用研究技术, 重点支持农作物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低碳农业应用技术的投入。对于涉入低碳农业高新技术的企业, 引入竞争机制, 创造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保证科学项目立项的民主、公平公开性, 调动企业加入到低碳农业队伍的积极性。据测算政府对农业科技每增加1元投入, 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11.87元, 减少农牧户9.35元投入, 因此财政必须提高对农业的核心技术和研发水平的投入,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全面加快低碳农业发展[5]。实行低碳农产品、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相结合的链式开发模式, 有效地将低碳农业科研、推广市场和企业部门进行优势集成, 形成“科技、企业、基地、农户、市场”五位一体的良好运行体制, 促进了技术型的低碳农业高效发展。加强低碳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 可以采取邀请专家现场授课、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以及利用媒体、网络等方式开展低碳农业的农民培训, 扩大示范效应, 提高农民生产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低碳农业规模化水平。此外, 通过国家加大专项转移支付中技术的力度, 以避免地方政府对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增加节能减排工程、沼气工程等低碳环保工程的资金投入, 充分利用转移支付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积极扶持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晓旭.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 2011:71-74

[2]梁青青, 田敏.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农业经济, 2012:50-51

[3]Bade R, Parkin M.Essential Foundationsof Economic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37-138

[4]赵凯, 孙嘉宣.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的欧洲模式及其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 2010:22-23

[5]韦宁卫.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与财税政策扶持研究[J].会计之友, 2011:89-91

农业正外部性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正效益、城市交通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汽车保有量的高低俨然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表现指标。然而与此同时,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大也为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机动车的与日俱增与城市道路空间狭小、停车场地有限、城市环境指数的控制等因素之间的博弈也日益明显。如何利用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的发展,使得城市交通畅通、便捷已成为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宽城市交通的运行空间,丰富群众的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频率,更加有效地、科学的利用好城市交通的立体空间。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还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正的外部效益,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收获。

外部效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有效的,这样的效益被称之为外部正效益;另一种是对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则被称之为外部负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效益也有正、负之分,但其产生的正效益远远大于负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外部正效益主要体现在消费者效益、地区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经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正外部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至关性和必须性就体现的非常明显了。

效益存在于消费者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同时它的投资额

巨大,从投入建设到后期运行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加上消费者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效益是远远超过消费者所付的车票价格,所以,消费者占有着多出的效益。这多出的效益首先就是给乘客带来的时间节省的效益。传统的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受到路况、路面车辆数、交通信号、交通事故、乘客因素、行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乘客出行时的总时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时间成本的增加,导致出行时间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运输特征是载客量大、快速、准时,能够有效的缩短乘客的乘坐时间,减少时间的损失,经济学中所阐述的时间机会成本可以看做该效益,换句话说,就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其他地方所产生的效益,而且经济水平发展高,时间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乘客的时间节约的效益也就越大。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减少了乘客交通疲劳的效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与日俱增,城市公共交通的承载力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高峰期间,由于运力恒定,每次运行承载人数有限,导致等候出行的人增加,除了出行途中不确定因素可能引发的时间延迟外,等候时间的拉长更增加了乘客的交通疲惫感。而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能为乘客提供了更为舒适的乘车环境,而且即使“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一样的拥堵,“城市轨道交通”同样可以利用自身的特征——快速,让乘客的乘坐时间得以减少,从而减少乘客交通时间的效益得以有效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使用后,因为其便捷、舒适的特点,将很大程度上转变人们对传统公共交通的印象,从而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有效减少路面汽车保有量,降低路面交通压力,从而为城市的道路交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更加有利的道路交通环境。

效益存在于地区经济

地区经济效益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通车可以对沿线经济开发产生促使和波及效益。

第一是讲述效益存在于沿线不动产增值中,“城市轨道交通”自从建成通车以后,能够有效的提升沿线居民和事业单位的可达性,为了出行更方便,会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和房屋的供给增加,从而提高了沿线土地和房屋的价格,沿线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趋势是随其位置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宣传项目中我们可以发现,发开上的广告中会利用离“城市轨道交通”的距离,作为卖房的宣传噱头,提升房屋价值,吸引买房者的注意。而消费者在购房时,也更愿意考虑出行是否方便的因素。

其次是节约用地的效益,同以往的地面交通方式比较,“城市轨道交通”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大部分构造集中与地下或者高架上,利用立体式的设计减少了城市平面的占用率,丝毫不影响城市地表其他工程项目的建设。于此同时,能够减少地面道路的建设是由于它的大运载量和它对其他交通方式的替代性。因为这两个原因,让“城市轨道交通”来说意义重大,这也是其他交通项目所不具备的优势。

效益存在于社会上

社会效益是指“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通车以后所带来的权社会成员不管是否成功付费都能产生效益。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增强了安全性的效益。根据0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全世界约有70万人,现在已经有因道路交通事故致伤致残的1,000万-1,1500万人。先阶段社会人口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道路交通事故。如何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成为考验各级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使用将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事故频发,道路交通安全性低得现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空间较为独立,影响因素相对公路较少,具有比公路交通更加稳定、更高的安全性,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这将势必减少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上的损失。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能改善有效提高环境质量的效益,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比,“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城市环境也在遭遇严峻的考验,国内外都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噪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衡量城市管理者管理能力的两项重要指标。“城市轨道交通”较公路交通来说,有很重要的环保效益。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噪声污染基本上是零,这样可以充分减少噪声的产生;另外一方面是“城市轨道交通”都是电力驱动,无废弃排除,减少机动车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环保,因此“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的效益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功劳。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使用,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在丰富了群众出行方式,减少出行时间的同时,对地区经济的拉动,环境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有效利用了城市立体空间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好的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

参考文献:

[1]王利.城市轨道交通与社会发展[J].城市轨道交通与研究,2006(87)

[2]韩春素.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量化分析[J].城市轨

[3]道交通研究,2006(15)

[4]王城.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房地产价值关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农业正外部性 篇3

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人们对供应链绿色化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供应链绿色化强调供应链上的企业与合作伙伴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良好的协调和合作, 通过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及技术手段, 来减少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对环境的负作用,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供应链绿色化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选择、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和绿色回收等环节。绿色设计是以环境资源为核心概念的设计过程, 即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 , 并将其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 保证产品的物理目标 (基本性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等) ;绿色材料选择是一个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复杂问题, 要求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可制造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工作性能, 更要考虑其绿色性。这样才能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又满足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的要求;绿色生产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制造工艺, 以使原材料和能源获得最大限度利用, 最低限度地输出废弃物, 且要求排放的废弃物对自然界和人类无害或易于分解, 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绿色物流就是在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和装卸等物流的全过程中, 尽量减少物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物流效率;绿色营销就是企业根据绿色市场需求和其他相关环境和社会因素, 制定并优化营销组合方案。它包括收集绿色信息、研发绿色产品、建立绿色营销渠道、开展绿色促销以及进行绿色定价等活动。同时, 企业还需要通过宣传来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绿色回收是一种从消费者利益出发, 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行为, 包括及时回收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破坏的产品、并负责免费矫正, 对消费者不满意的产品和旧产品负责回收处理, 回收自己生产的包装物, 等等。

供应链绿色化是一种正外部性很强的活动, 它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 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而极大地增加社会福利。而与此同时, 正外部性又是制约供应链绿色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供应链绿色化的正外部性, 提出了链内正外部性和链外正外部性的概念, 分析了正外部性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并分别针对链内正外部性和链外正外部性提出了一些矫正措施。

二、供应链绿色化的正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术语, 是指没有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经济主体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外在影响。根据影响的不同, 外部性又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利益或外部收益, 此时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额外损失或外在成本, 此时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供应链绿色化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即它会“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利益或外部收益”。这种正外部性又可以分为链内正外部性和链外正外部性。

链内正外部性是指当链上某企业为供应链绿色化做出努力时, 给链上其他企业带来的收益, 如减少或消除整条供应链对环境的污染, 从而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引起的制裁;使供应链具有更高的声誉和更好的品牌形象, 从而增添供应链的无形资产, 扩大产品的市场;降低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 使最终消费者只需付出更低廉的价格就能得到更安全、更环保的产品, 使供应链赢得竞争优势;等等。

链外正外部性是指链上企业的供应链绿色化努力, 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益, 如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社会治污成本;有利于净化社会精神文化环境,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三、供应链绿色化正外部性的负面效应

供应链绿色化的正外部性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比如破坏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抑制供应链绿色化的积极性等。

首先, 链内正外部性使供应链企业可以“搭便车”, 无代价地享受到链上其他企业绿色化努力带来的成果。这可能会使一些企业在供应链绿色化活动中不积极配合, 或阳奉阴违, 这必然会引起其他企业的不满, 破坏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甚至导致供应链的崩溃。

其次, 链外正外部性则会抑制供应链绿色化的积极性, 导致绿色供应链的产品供给不足。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借助于图1来说明。假定供应链绿色化的私人边际收益为MPR, 社会边际收益为MSR, 边际成本为MPC。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供应链绿色化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 这使得绿色供应链的产品供给水平Q1低于社会最优水平Q2。

四、供应链绿色化链内正外部性的矫正

为了克服链内正外部性对供应链绿色化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企业应该建立一定的选择机制、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 来使链内正外部性得以矫正。

首先, 要选择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合作伙伴, 同时合作伙伴也要具备一定的开展绿色化活动的能力。以沃尔玛为例, 其CEO李·斯科特在纽约召开的“克林顿全球倡议论坛”上就宣布了公司接下来针对商品包装的一项改革计划。这个计划正式执行的时间表定在从2008年开始, 目的是当年减少5%的包装材料。李·斯科特说:“改进包装意味着减少浪费, 更少地使用材料, 并且在交通、制造、航运和存储方面节省资源。”2009年11月1日, 沃尔玛将向全球两千家供应商推广他们的包装计划, 这将成为沃尔玛未来筛选供应商的一件工具。

其次, 通过价格激励、订单激励、投资激励等形式, 鼓励合作伙伴积极投入到供应链绿色化的活动中。

另外, 对于未对供应链的绿色化做出应有的努力或确实无能力达到供应链绿色化要求的企业, 减少订单甚至停止合作, 以避免“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五、供应链绿色化链外正外部性的矫正

供应链绿色化链外正外部性的矫正要靠政府, 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将供应链绿色化所形成的社会收益转为私人收益。为此,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在全社会加强环保宣传, 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 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同时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推动全民“绿色消费”, 让那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失去生存空间, 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私人边际收益。

第二, 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和人体安全、健康的法律、法规, 并在实践中严格执法, 为全面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 向绿色供应链提供政府补贴。政府通过对绿色供应链在信贷、税收、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优惠。例如, 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 对绿色技术的研制开发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对取得绿色认证的企业提供可贴息贷款等, 降低绿色供应链的边际成本;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 来提高绿色产品的需求, 从而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私人边际收益。显然, 通过政府补贴, 或者能使边际成本线MPC下移, 或者能使私人边际收益线MPR上移, 从而使得绿色供应链的供给提高。在许多国家得以运用的押金返还系统就是一种很好的补贴方式。例如, 在20世纪60年代末, 德国建立了针对废润滑油的押金返还系统, 当时德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废油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 这对空气、水源及土地均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在该系统中, 政府针对新润滑油征收一项税费 (押金) , 税收收入存入一项特殊的基金中, 政府利用该基金自主返还押金。

第四, 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与完善环境的社会举报制度、生态决策参与或听证制度、环境改善的督促制度等等, 并通过资源配额、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申报登记等措施, 促使企业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开展绿色经营。荷兰在运用排污费政策控制水污染方面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1969年, 荷兰河流水域中有机水污染物的含量非常之高,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 许多河流已变成死亡之河。1970年, 荷兰政府颁布了《地表水污染防治法》, 禁止没有排污执照的企业或个人向地表水层中排放污染物, 同时, 对排污企业或个人征收排污费。政府利用企业及个人缴纳的排污费制造污水处理设备。到1990年, 荷兰的河流及下水道中重金属污染物和总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削减了一半, 污水处理设备又将河流中的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至600万PE。工业企业对于排污费的反应最为强烈, 1969-1990年, 其每年的有机物排放量从3300万PE降至880万PE。

摘要:供应链绿色化是一种正外部性很强的活动, 它会极大地增加社会福利。而与此同时, 正外部性又是制约供应链绿色化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供应链绿色化的内涵及效应, 提出了链内正外部性和链外正外部性的概念, 阐述了正外部性可能给供应链绿色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并分别针对链内正外部性和链外正外部性提出了一些矫正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绿色化,外部性,矫正

参考文献

[1]、胡继灵.论供应链绿色化的成本与收益[J].经济问题, 2006 (3) .

[2]、黎诣远.微观经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赵奕.沃尔玛“绿色风暴”逼近中国供应商[N].第一财经日报, 2006-09-25.

[4]、巴里·菲尔德, 玛莎·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农业正外部性 篇4

1 文献综述

QQ全名为OICQ, 起源于国外的ICQ (I seek you) ,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网上信息实时交流的功能。1998年11月, 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发出OICQ, 于1999年3月开始提供正式服务, 截止到2008年3月QQ注册账户超过7.1亿, 而且每天新增15 000人, 在线峰值达3 800多万人[2]。近年来, QQ成为人们的宠儿, 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纷纷进入这一领域, 运用QQ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 因此可以说QQ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平台。国外对网络QQ没有直接的关注, 原因是腾讯QQ是国内开发的, 其主营业务在华语区, 然而国外对互联网的使用则分别从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使用行为和动机、使用领域及其作用和影响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虽然不是以QQ运用为具体研究对象, 但QQ是互联网上一种最新的传播方式, 所以国外的相关研究对国内关于QQ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QQ虽然是国内开发的, 但国内对它的研究显得很有限, 且绝大部分研究仅从技术层面上进行, 而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的很少。到目前为止, 国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QQ开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从企业本身发展的角度研究。如郑葆的硕士论文对腾讯公司QQ的战略环境、战略选择、发展策略以及QQ产品现状进行了研究。 (2) 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如:李苓、李应红探析了QQ传播的负功能性[3];蔡月亮分析了QQ人际传播的特点[4];蔡立媛、周勤研究了网络QQ的传播模式[2];刘琰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QQ的使用状况和满意程度作了调查研究[5];黄河、陈先刚从语境的角度研究了QQ对人际传播的特殊影响[6];王莉的硕士论文论述了QQ的内涵、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7]。 (3)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研究。如:薛春艳、陈金江论述了QQ互动有利于构建绿色师生关系[8];储明岳认为Blog+QQ群有利于构建老师反思新环境[9];张超飞提出了无偿应用QQ管理班级成为班级管理的一种主要模式[10];张煜、何莎莎探析了QQ在高校日常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11]。 (4) 其它。如:刘中起的硕士论文从社会理论、沟通理论和社会拟剧理论探讨了青少年基于QQ网际互动的基本结构及影响因素。

从国内的文献看, 对QQ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较多和较深入的研究, 而从教育和管理角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师生关系、教师反思平台和班级管理, 对QQ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然而, 目前高校教务管理员已普遍运用QQ进行教务管理。鉴于此, 本文在对广东某农业类高校教务员和学生使用QQ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探析了QQ在教务管理中的外部性, 以便能充分发挥其正外部性, 避开负外部性, 让QQ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

2 QQ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使用情况调查

为了解高校教务员运用QQ进行教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作者随机抽取广州某农业类高校教务员 (含研究生教务员) 20人, 其中男3人, 女17人;年龄介于26—50岁之间;学历有硕士、本科和专科;教务工作年限从1—28年不等。为了解学生对教务员运用QQ进行教务管理的反应, 作者还随机调查了该校的223名学生, 其中男生120名, 女生103人;按学历分, 博士生13人、硕士生50人、本科生160人;按学科分, 文科生55人、工科生56人、理科生57人、农科生55人。有7份学生问卷因没有填写完整而被取消, 因而有效问卷共计216份。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后, 对QQ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归结如下。

2.1 教务员普遍使用QQ进行教务管理

该农业类高校的20位教务员全部会使用QQ, 该校所有教务员和教务处管理人员共建了一个QQ群,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务信息通过该QQ群发布和接收。

2.2 教务员运用QQ进行教务管理的年限一般为3至4年

从问卷的数据得知, 大多数教务员最近几年才学会使用QQ。

2.3 教务员使用QQ进行教务管理的时间和地点

教务员上QQ的时间绝大部分在上班时间, 一般上班前首先挂上QQ, 工作之余浏览QQ群上发布的贴子, 与本人有关的信息则及时处理。90%的教务员在办公室使用QQ, 只有少数年轻教务员在家还使用QQ。

2.4 教务员经常使用QQ的原因

从教务员的问卷得知, 他们使用QQ主要是为了及时发布和接收教务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其次, 教务员可以在QQ上探讨管理方法和工作经验;另外还可以加强与教务处和其他教务员的联系。

2.5 教务员运用QQ进行教务管理的内容

运用QQ进行教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务处和教务员运用QQ发布、接收教务信息, 如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开课安排、教学检查、学生评课、学生选课、教材征订、教学档案收集和期末考试安排等各项通知, 教务员再将这些通知和安排通过学生的QQ群及时下达给学生,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 即:教务处→教务员→学生。另一方面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过程, 如:教务处想了解学生对新试用的选课系统的反馈意见, 教务员将有关通知发到各班后, 各班负责人通过QQ群收集本班的意见, 使用QQ发给学习部, 学习部通过QQ发给教务员, 教务员统一汇总后再发到教务处, 传递方式是:班级负责人→学习部→教务员→教务处。

2.6 运用QQ进行教务管理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主要有:首先,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运用QQ能及时接收和发布各方面的教学、教务信息, 信息对称, 工作主动, 省时、省力、方便、高效。其次, 有利于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教务员通过QQ能迅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而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工作方案, 让学生满意, 如课程表的安排, 教务员排完后通过QQ发给学生, 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 这样教务员不但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而且能赢得学生的好评。最后, 有利于扩大知识面。除了运用QQ发布和接收教务信息外, 教务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浏览网上新闻和消息, 丰富知识, 开拓视野。除了上述优点外, 也有一些缺点, 如: (1) 信息量少, 当信息量大而没能及时阅读时, 信息会自动删除; (2) 教务员和学生上QQ的时间不一致, 教务员使用QQ是在上班时间, 而这个时间恰好是学生的上课时间;学生上QQ的时间则多在中餐、午餐时间和晚上。 (3) 发布一些不真实、不健康的信息。因为QQ可以使用假名, 一些不真实、不健康的信息可能会散布在网上, 容易干扰教务信息, 影响日常工作。 (4) 受外界条件限制。如果出现网络故障、停电等情况, QQ就不能正常使用。

2.7 关于如何发扬QQ的优点、回避缺点

问卷调查的答案概括如下: (1) 充分发挥群公告、群共享和群邮件的作用。重要的信息放在群公告、群共享中或者发群邮件, 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打开QQ, 都可以浏览和下载以前的信息。 (2) 约定上QQ的时间。教务员、教务处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务员之间都事先约定好上QQ的时间, 如上班开始和下班前半个小时, 大家于同一时间在QQ上发布信息、聊天、咨询等, 这样有关信息不会被错过。 (3) 使用真实姓名。使用真实姓名不但可以让上网的人很容易知道对方身份, 发布信息和交流时更有针对性, 而且也可以防止虚假和不健康的信息发布。

3 网络QQ运用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正外部性

本部分将在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QQ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引导与控制问题。为此, 作者借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外部性是指个人 (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之中。外部性分为有利的外部性和有害的外部性。有利的外部性又叫正外部性, 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 而受益者又无须花费代价;有害的外部性又叫负外部性, 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 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消费活动或生产活动都可以产生外部性[12]。运用QQ进行高校教务管理是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它对教务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既有正面的影响, 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 借助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 即既有正外部性, 又有负外部性。运用QQ进行高校教务管理的正外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有利于提高教务管理效率

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繁杂而琐碎的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 师生队伍成倍增长, 而教务管理队伍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扩大, 一位教务员往往要负责一百多位教师、二千多名学生的教务工作, 教务员肩上的负担和压力可想而知。若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所有事务还是依靠教务员亲自打电话通知, 光几十个学生就要花费半个至1个小时, 每天光打和接听电话就已经应接不暇, 更不用说还有其它那么多繁琐的教务工作。如果运用现代化的网络QQ进行教务管理, 则可以大大减轻教务员的工作量。正如问卷调查所得, QQ具有快捷、方便、省时、成本低、规模效应等特点, 教务处或教务员只要将教务信息发布到QQ上, 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相关工作。其次, QQ非常方便, 只要将信息挂在群公告里或发到QQ群邮箱里或放到共享文件里, 无论你何时、何地只要一上网便能收到。再次, QQ具有规模效应, QQ群的成员人人都能同时浏览网上的信息, 一次可以是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 而打电话只能一对一;另外, 这些信息还能以同样的方式大规模地传递给其他人。最后, 教务员通过QQ可以将工作做得主动和积极, 如上面所提及的关于课程表的安排。所以, 运用QQ进行高校教务管理既能让教务员及时从教务处收到教学信息, 又能快捷地将信息转达给学生, 还可以方便地从学生中收集反馈信息, 使教务员可以从大量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虑如何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上。

3.2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随着高校扩招, 学校规模扩大, 办公楼分散, 教务员与教务处和其它部门、教务员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少, 因此容易产生信息不及时、不到位和不对称等问题, 一些误会和矛盾随之产生, 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教务工作, 又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随着QQ进军高校教务管理, 教务员与教务处、其他教务员、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快捷、方便、对称了, 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问题和矛盾少了。如教务处通过QQ下达教学通知和信息, 教务员不但能及时收到并且能与教务处管理人员进行在线咨询和交流, 就不会因信息不到位、不及时产生矛盾或影响工作;各教务员之间通过QQ交流日常教务管理经验, 探讨管理方法以及协调解决有关工作, 既可以提高教务员的管理水平, 又能加强教务员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增进友谊。另外, QQ有利于加强教务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务员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会越来越少, 很多通知只能通过学生干部口头转达下去, 层层传递, 一方面容易误解通知精神, 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甚至抵抗的心理, 既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又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务员通过QQ与学生经常保持联系, 一方面学生能迅速收到有关的通知, 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地将他们的实际想法和需求反馈给教务员, 教务员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有关工作进行调整,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不能调整的则直接在网上向学生解释清楚, 争取他们的理解。这样, 随着时间推移, 学生会越来越理解和支持教务员的工作, 教务员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因此运用QQ进行高校教务管理, 不但能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而且还能让教务员在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工作。

3.3 有利于教务员博采资讯

高校教务管理员与教师同样必须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因此教务管理员必须不断地获取新信息, 接受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目前QQ的功能可提供集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于一体的多彩网络生活, 恰好可以满足教务管理员的这一需要, 如:若教务员不采取屏蔽措施, 登陆QQ后腾讯广播系统就会自动弹出, 提供各类国际、国内新闻, 包括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新闻;QQ订阅系统 (http://dy.qq.com) 可以为网民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资讯类别, 打开QQ/TM, QQ订阅就会免费将你订阅的资讯递送给你;另外在网络聊天中, 一些网民常常将重要的新闻和信息挂在网上供网民共享, 等等。所以说QQ能让教务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获取丰富的资讯[7]。

4 网络QQ运用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负外部性

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社会学家默顿认为, 凡是人类传播都存在正负两种社会功能。网络QQ做为一种现代传播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不例外。网络QQ除了具有上述正外部性外, 同样也存在一些负外部性, 主要表现如下: (1) QQ聊天记录保存时间短。除了群公告、共享文件和群邮件能长时间保存外, QQ在线聊天的记录保留时间短, 如果没有及时阅读记录就随之消失。在问卷调查中部分教务员也提到这一缺陷, 他们必须经常在线才能流览到聊天内容;如果当时不在线, 事后就无法浏览到其中的聊天信息, 这样容易错过一些信息, 可能会影响工作。 (2) 教务员上QQ的时间与学生上QQ的时间存在冲突。从问卷调查得知, 大部分教务员在上班时间使用QQ发布、接收和浏览教务信息, 而这段时间基本上是学生的上课时间;学生往往只能利用中餐、晚餐和晚上等空余时间上QQ, 而这时间段是教务员的休息时间, 因此教务员和学生上QQ时间很难同步, 这大大阻碍了QQ正外部作用的充分发挥。 (3) QQ的虚拟性容易导致虚假信息泛滥。2004年8月30日的嘹望新闻周刊所发《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舆论引导》一文明确指出, “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 名字也是虚拟的, 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 因此讨论时常常是‘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这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 使他们能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 制造混乱”。这些虚假信息流传到网上, 不但干扰了正常的教务管理工作, 而且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4) 对教务员综合素质的挑战。在网上发布教务信息、直接解答学生的疑惑, 这就要求教务员不但精通业务, 掌握政策, 把握原则, 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等, 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学生, 若出现差错则很容易在学生中造成不好影响。

5 对网络QQ运用负外部性采取的措施

网络QQ的正外部性对教务管理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其负外部性对教务管理工作同样带来了不利, 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将QQ的负外部性降至最低。主要措施如下: (1) 针对QQ聊天记录保存时间短这一缺点, 发布重要信息和通知尽量不要在聊天模式下发布, 而是挂在群公告、共享文件或群邮件中, 这样无论何时打开QQ群, 都可以看到信息和通知, 避免QQ群自动删除信息而导致无法浏览的情况发生。 (2) 关于教务员与学生上QQ上时间冲突问题, 一方面教务员应尽量将重要的信息挂在群公告、共享文件或群邮件上, 这样即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打开QQ群, 一样可以浏览到老师在上班时间发布的信息;另一方面, 教务员可以与学习部的干部约定好每天上QQ的时间, 在约定的时间段里教务员集中发布信息, 征询学生意见,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但前提是教务员与学习部干部必须有共同的空闲时间。 (3) 关于QQ上虚假信息泛滥问题, 一方面可以建立完善的QQ管理体系, 如实行实名登记制度, 对已加入教务管理QQ群的教务员和学生重新将QQ用户昵称改为真实姓名, 没有加入教务管理QQ群的人申请加入时要求必须使用真实信息和真实姓名, 这样当QQ群中的言行需由行为者责任自负的时候, 喜欢散布虚假和不健康信息的人就无立身之地, QQ群中的虚假信息和不文明言行将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 建议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立法, 提高网民的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 (4) 提高教务员的综合素质。随着教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对教务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务员一方面应及时掌握好学校的方针政策、校纪校规和各种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应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同时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 这样教务员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项工作, 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真正做到管理育人。

本文在对广东某农业类高校的教务员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教务员自身的工作经历, 并运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 探析了网络QQ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正外部性、负外部性以及针对其负外部性采取的措施, 以便让高校教务员充分发挥QQ的正外部性, 规避其负外部性, 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张祖明, 汪艳丽.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以耗散结构理论为研究视角[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7 (2) :88.

[2]蔡立媛, 周勤.网络QQ的传播模式探究[J].新闻界, 2005 (5) :79-80.

[3]李苓, 李应红.QQ传播的负功能[J].中国编辑, 2004 (2) :81-82.

[4]蔡月亮.QQ人际传播探析[J].东南传播, 2006 (1) :26-27.

[5]刘琰.关于“QQ”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初步调研[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41-43.

[6]黄河, 陈先刚.试论QQ语境下的人际传播和人际和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6 (4) :53.

[7]王莉.QQ传播的外部性研究[D].湖南大学, 2007:2-8.

[8]薛春艳, 陈金江.QQ互动:构建大学绿色师生关系的新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22.

[9]储明岳.构建群体反思新环境——Blog+QQ群促进教师反思的研究[J].探索, 2007 (2) :23-24.

[10]张超飞.QQ群在远程网络教育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 (6) :49.

[11]张煜, 何莎莎.QQ在高校日常教育与管理作用的探究[J].科教文汇, 2007 (7) :87.

农业正外部性 篇5

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产品独特的标记符号, 随着农产品市场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 江苏省正在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创建品牌农业强省, 研究淮安市品牌农业的发展顺应了这一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 都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淮安市品牌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本文从影响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应用程度主要外部因素出发, 结合具体数据, 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

目前,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品牌竞争越演越烈, 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 是苏北地区中心城市, 作为鱼米之乡的淮安, 也是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2014年, 江苏省提出全力建设品牌农业强省, 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情况研究更加成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拟从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出发, 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 淮安市农业以优质稻米、精品蔬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生态食用菌生产为主导产业, 种植品种有稻、麦、玉米、豆类、油菜、花生、薯类、芝麻、棉花、麻类等其他经济作物百余种和数十种蔬菜品种。在粮食作物中, 稻米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 是江苏优质稻米的主要产区, 麦类次之。2014年末,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86.79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467.18万吨,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94.68万亩, 其中, 粮食作物987.79万亩。生猪产量为450万头, 家禽为1.3亿羽。水产养殖面积76.5万亩, 以虾蟹主导的特色水产业, 养殖面积超60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68.57万千瓦。在农业产业化, 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 淮安市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具体企业有涟水磷肥有限公司、江苏曙东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民康油脂有限公司、淮安新丰面粉有限公司、淮安快鹿牛奶有限公司、淮安苏粤食品加工厂有限公司、江苏农垦宝金玉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江苏金叶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清印集团有限公司等, 有28个农产品生产企业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正在推进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 至今年5月底, 淮安市4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3.4亿元。2014年末, 高校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16万亩, 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1个, 已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 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1个, 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 创成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农产品品牌123个, 其中, “淮安红椒”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洪泽湖大闸蟹开始远销海外。“淮安黑猪”产业化进程加速, 2014年新开设专营店市10家, 上海等外地生猪屠宰加工销售企业, 开设“淮安黑猪”肉品连锁店。2014年淮安市获1408个“三品”认证标志,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占1379个, 绿色食品占26个, 有机农产品占3个。

二、影响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 都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淮安市品牌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影响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有政府法律和法规、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程度等。

1.法律、法规方面。近年来, 我国非常重视品牌农业发展, 2015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提出要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 引导、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开展农业品牌塑造,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2014年8月, 我国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对农业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知名农产品品牌保护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 由于农产品的新成果、新技术容易被获取或非法使用, 冒牌农产品充斥市场, 农业知识产权侵权界限难以确定, 案件审理周期长等, 增加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在环境保护方面, 我国农村环保被称为环保工作的短板, 截至2014年底, 中央财政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255亿元, 用于5.9万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今年9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通过审议, 提出要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同时, 环境保护部门正在对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进行制 (修) 订, 这将对品牌农业生产和加工提出新要求。

2.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中市县数据分析可知, 在江苏省13个市县中, 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值排序中, 淮安市排在第十二位, 仅高于宿迁市。农林牧渔业中服务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值排序中, 淮安市排在最后一位。说明淮安市农业生产率低, 农业产业化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低, 难以促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

3.科学技术方面。虽然到2013年末, 淮安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6%, 但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14年统计年鉴中市县数据分析可知, 在江苏省13个市县中, 201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排序中, 淮安市排在第五位, 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排序中, 淮安市排在第四位, 说明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栽培技术方面, 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而每亩地化肥投入量越多, 品牌农产品品质越低。

三、对策与建议

1.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 完善农产品价格法律制度, 着重规制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价格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农产品限价、进出口调度等相关法律制度, 建立与国际标准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目前, 淮安市农村有一部分中、青年劳动力闲置在家, 政府可以改变原有的农业补贴制度, 由化肥农药补贴变为给雇佣劳动力田间手工劳动的补贴, 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

2.推动淮安各高校、农业科研部门与农业生产单位进行合作, 对淮安市品牌农业生产、流通、销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逐步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高淮安市品牌农业生产率, 以苏宁云商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合作, 在苏宁易购电商平台, 开卖盱眙小龙虾、洪泽湖银鱼等特色水产为契机, 利用电商平台, 提高品牌农产品的销售量。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15年电子版[EB/OL].2015-3-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EB/OL].http://www.moa.gov.cn/sjzz/jgs/cfc/zcfg/bmgz/201508/t20150819_4796387.htm.2015-9-15.

[3]周洪兵.2014年淮安市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www.huaian.gov.cn/zwgk/rddh/hjbh/hjgb/content/5e38cfb94de39e9f014df5ee51f30610.html2015-6-15.

[4]江苏农业网.淮安市现代农业加速发展[EB/OL].http://www.jsagri.gov.cn/news/files/613403.asp.2015-01-22.

上一篇:彩色图片下一篇:风景名胜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