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环境

2024-08-29

外部空间环境(精选12篇)

外部空间环境 篇1

摘要:在商业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趋势下, 中庭空间其节能空间大, 节能前景好。通过对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节能设计的研究, 专门研究商业建筑中庭空间外部环境对节能的影响, 增强中庭空间的节能性。

关键词:商业中庭,外部环境,节能设计

前言

商业建筑作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类公共建筑, 因其自身特点所耗费的能源在建筑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 商业建筑的面积越来越大, 因此要特别注意商业建筑的节能, 商业建筑的节能是国家在建筑节能领域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商业建筑的重要空间, 中庭空间因其自身的特性, 有着调节室内气候, 节约能源的重要作用, 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在商业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趋势下, 中庭空间其节能空间大, 节能前景好。通过对商业建筑中庭空间节能设计的研究, 增强中庭空间的节能性, 从而降低商业建筑的能耗, 在保证商业建筑内舒适购物环境的同时节约能源,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1 周边环境的节能设计

商业建筑的中庭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周围的空间都是紧密联系着的, 正如商业建筑和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一样。中庭空间要与外部自然环境有着光线上的贯通和空气上的流动, 而且至少有一个面是要与室外环境相接触的, 这样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庭空间作为一个连接性的过渡空间, 接触外部环境的同时影响着建筑的室内环境。

2 周边环境因素

建筑的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包括两大部分, 一个是自然环境, 另一个是人工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气候环境, 即寒热、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地理环境, 指陆地、海洋等自然环境”。而人工环境则包括建筑周边的道路, 其他的构筑物, 环境景观等。

2.1 气候环境

建筑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而产生的自然产物, “建筑的本原是人类原始初民为了躲风雨、避寒署、适应气候的遮蔽所”, 中庭空间因其和室外环境接触的围护结构, 其内部的热环境受到室外环境的影响巨大。影响中庭空间的气候条件是由其所处区域的若干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组合情况所决定的, 其中和中庭空间的能耗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日照、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量等, 这些因素相互联系, 决定了中庭空间周边环境的区域性微气候, 同时也与中庭空间的形态设计、能耗、建筑使用者的舒适性相关。

2.2 景观

商业建筑周边的景观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 其周边的铺地、道路网、建筑小品等也是其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中庭空间在商业建筑的一侧的时候, 景观环境的位置决定了中庭空间采光界面的位置, 因为良好的室外环境景观可以给室内的人们提供一个优良的视线景观。

2.3 周边构筑物

商业建筑出于将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都是将商业建筑选择在城市中成熟的城市区域, 在此范围内一般是周边建筑物众多, 商业活动成熟, 交通状况便利, 活动多人流大。商业建筑通常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处于一个建筑群体之中, 与周围的构筑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除了构筑物之外, 还包括周边的道路和市政设施等等。其中对商业建筑中庭空间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其周围的临近建筑, 这些建筑的实体体量决定了商业建筑周围建筑群的布局和自然采光, 因此为了使得商业建筑中庭空间满足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商业建筑应该和周边建筑保证一定的日照间距, 而且同时要避免其他建筑的光污染。

2.4 水体布置

商业建筑周围的景观常常是能体现商业品质的因素, 在很多商业建筑的景观之中, 常常有水池等水文景观, 如何设计好水体景观, 和商业建筑的中庭空间相联系, 是中庭空间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水体是很好的传热体, 其吸热能力很强, 通过大面积的水体, 可以存储大量的热量, 在蒸发过程中能够从周边环境吸收走大量的热量, 从而降低环境的问题, 水面对场地气候环境具有调节作用 (因为水体的这个特性, 就使得水面成为了中庭空间冬夏两个季节最好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器。

通过在中庭空间的周边布置一定数量的水体, 通过水体的蒸发和流动, 可以带走大量的热量, 从而大大降低中庭空间周边的环境温度, 并且调节中庭空间的空气湿度。要想充分发挥水体在夏天的蒸发制冷作用的话, 就应该把自然通风和水体蒸发制冷相结合起来, 让空气的流动来带动水蒸气的运动, 从而达到降温和调节的作用。水面与建筑中庭的位置以及水面的规模直接影响到了水体的蒸发制冷效果, 其位置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水面位于建筑中庭空间夏季主导风的上风向、水面位于建筑中庭空间夏季主导风的下风向、水面位于建筑中庭空间的两侧。

最适宜的水面和建筑中庭空间的位置关系是水面处于建筑中庭空间夏季风的上风向。当水面位于建筑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时, 冬季白天, 太阳辐射作用下, 水体温度增高, 储存了大量热量, 到了晚上, 环境中空气温度下降, 水体中所储存的热量逐渐向空气中散发, 弥补了建筑中庭周围环境温度下降造成的热量损失。夏季白天, 风从水面吹来, 由于水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 当水面具有一定规模时, 气流经过开阔水面时被水面上部冷空气冷却, 制冷作用明显。

3 植被布置

3.1 改善热环境

在中庭空间周边种植绿化, 改变地面特性, 有利于调节周边的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 减少环境的热辐射。首先种植高大的树木可以对阳光进行遮挡和反射太阳光, 减缓地面的升温的同时也降低了地面附近的温度。有树木绿化的区域温度会低于其他硬质地面的温度, 这样温度差的存在就会形成风, 从而增加了对热散热, 带走热量。其次绿地还能够截留降水, 在太阳的照射下, 水分蒸发也可以带走热量从而降低地表温度和气温, 同时绿色植物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水分来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

3.2 改善风环境

植物景观不仅可以给商业建筑提供一个极具观赏性的周边环境, 良好的植物景观可以通过中庭空间给商业建筑内的顾客一个良好的景观视线。同时合理的配置植被还能够改善商业建筑周边场地的风环境, 在中庭空间周边依据植物的种类、位置、高度和不同的季节进行选择和配置, 从而对风环境进行改善和调节。植物可以有效的改善中庭空间周边的夏季和冬季的风环境状况, 从而改善商业建筑中庭空间的自然通风情况。

4 周边建筑物布置

4.1 相互遮挡避开暑热

为了提升商业活动的品质, 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 商业建筑一般处于都市中心。为了平衡区域的能源负荷, 适宜两三个商业建筑集中设置, 这样的话可以相互形成遮挡, 在保证一定的日照间距的情况下, 减少太阳的辐射。合理的利用建筑布局, 有效的组织建筑单体和道路网, 来给商业建筑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情况, 从而通过中庭空间来调节区域的热湿环境, 从而减少商业建筑的制冷能源消耗。

4.2 开敞空间布局

在商业建筑聚集的区域, 不同商业建筑之间的开敞空间也会影响到建筑的通风制冷效率、得热与失热量, 从而影响到中庭空间对建筑的调节作用。开敞空间的设计将有利于调节商业建筑室内外之间的良好关系, 影响建筑的通风。开敞空间规模越大, 在气流运动方向上涉及的范围越广, 越容易恢复被建筑或其他遮挡物改变后的风速, 其调节建筑适应气候的能力越强。

5 结束语

文章从商业建筑中庭空间的外部环境入手, 在周边环境对中庭空间的节能设计进行了探讨, 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节能设计做出了研究分析, 提炼出了商业建筑中庭空间的节能设计要点, 希望从中庭空间的外部环境设计上对中庭空间的节能设计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王晓, 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外部空间环境 篇2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艺术,是历史赋予每一个文化艺术类刊物的必然使命。《设计与空间》是既有文化内涵,又具艺术特点的杂志。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艺术灿烂辉煌,瑰丽多彩,勿容多说,《设计与空间》就是扎根于这块肥沃土壤里的一棵幼苗。我想象《设计与空间》杂志是否开辟专题栏目去介绍,多从远古到现代的优秀作品中去体味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领略独具魅力的传统艺术。从中寻找民族文化艺术的源和脉,去把握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特色,正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比如:能采访到大师级艺术家,介绍其作品,配发欣赏文章、评论等(我国有很多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大师,如:韩美林、陈汉民、靳埭强、陈绍华、杭间等等)。请大师们现身说法,艺术感染力最大,这当然也很难。如果《设计与空间》杂志,能提供这方面的栏目,让读者从仰望大师,到了解大师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涯,无疑会使读者的艺术人生有所感悟。就会让很多人受益匪浅。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就更有内涵和活力了。假设在《设计与空间》的启蒙和影响下,在浙江林学院或其它地方,能诞生象韩美林大师级那样的人才,那么《设计与空间》杂志,不仅是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播者,而且是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引路人。

从文艺理论的角度,选择案例,为读者提供“学以致用”的知识和艺术养分。

两公司将造国际空间站外部平台 篇3

朝鲜卫星发射失败

4月13日上午6时38分55秒,朝鲜在平安北道铁山郡东昌里的西海卫星发射场发射了携带“光明星”3对地观测卫星的“银河”3运载火箭。朝鲜中央通讯社随后报道了发射消息,承认卫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火箭升空爆炸后,其二、三级火箭分裂成3块,而第一级火箭则分裂成17块,但部分残骸可能未被雷达探测到。美国北美空天防御司令部和北方司令部发表联合声明说,初步分析显示第一级推进装置在韩国首都首尔以西约165千米处坠入大海,其余部分解体,没有残骸落到陆地上。(江山)

俄发射一艘货运飞船

4月20日,俄罗斯联盟U型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进步”M15M货运飞船。飞船于两天后同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载有超过2.8吨食品、燃料和其他补给物资及设备。(江山)

以运营商可能从劳拉订购“阿莫斯”6

以色列卫星运营商空间通信公司很可能选择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来建造其最新的“阿莫斯”6卫星。劳拉和以航空航天工业公司正在同空间通信公司进行最终谈判,而参与投标的欧洲阿斯特里姆公司和俄罗斯信息卫星系统(ISS)一列舍特涅夫公司已出局。列舍特涅夫是“阿莫斯”5卫星的承造方。空间通信公司董事会预计会在1个月内做出决定。“阿莫斯”6重4.5吨,暂定2015年由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发射。以政府和工业界消息人士承认,若以航空航天工业公司不能拿回“阿莫斯”6的建造合同,将给以通信卫星工业基础带来严重后果。该公司是前4颗“阿莫斯”卫星的生产厂家,2008年失去了对“阿莫斯”系列卫星的垄断地位。空间通信公司当时无法拒绝列舍特涅夫便宜得多的建造、发射和保险一揽子报价,选择由其承造“阿莫斯”5。该卫星已在2011年12月由质子M型火箭发射。(阳光)

欧洲木星探测任务获批准

5月2日,欧洲空间科学决策机构科学计划委员会批准了由欧空局空间科学顾问委员会4月中旬提出的木星探测任务建议。作为欧空局下一项L级(即大型)空间科学任务,称为“木星冰卫星探测器”的探测器将在2022年由阿里安5火箭发射,2030年初抵达木星,对木星及其3颗卫星进行至少3年的探测。该任务共需花费欧空局8.3亿欧元。(阳光)

三名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搭载3名航天员的俄“联盟”TMA-22载人飞船于莫斯科时间4月27日15时45分(北京时间19时15分)在哈萨克期坦境内着陆。

“俄罗斯24”电视台直播了航天员的返回实况。飞船降落在离既定地点不远的哈萨克斯坦阿尔卡雷克地区。3名航天员被抬出飞船返回舱后,被固定在降落现场的躺椅上接受体检。他们的精神状态良好,但身体由于长期处于失重状态而暂时无法动弹。同时,降落时严重的体力消耗使他们大汗淋漓。为保证航天员安全归来,俄罗斯派出了由两架安-12运输机、一架安-26运输机、14架米-8直升机和7辆搜寻车组成的保障队。

这次返回地球的是俄航天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阿纳托利·伊瓦尼申和美国航天员丹尼尔。伯班克。他们于2011年12月23日抵达国际空间站,原计划工作至今年3月16日,但由于搭载新航天员的“联盟”TMA-04M载人飞船推迟发射,他们直到4月27日才返回地球。在国际空间站的近4个月里,他们进行了近40项科学实验,迎接了一艘载人飞船和3艘货运飞船。什卡普列罗夫还在今年2月完成了一次太空行走。

5月15日,俄罗斯航天员根纳季·帕达尔卡、谢尔盖·列温和美国航天员约瑟夫·阿卡巴搭乘“联盟”TMA-04M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接替这次返回的航天员。届时国际空间站上恢复6名航天员值守。

外部空间环境 篇4

浙江省杭州市于1994年全面进入老龄社会, 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仅次于上海。据预测, 到2040年代65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浙江尤其是杭州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家庭”多、“未富先老”等特点。随着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 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因此住房情况与周围环境成了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2]。

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比我们早20~40年步入老龄社会, 其养老方式已经历了从家庭养老发展到社会养老, 现在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居家养老发展, 对应的由大力发展老年公寓、护理院转向住宅开发中如何关注老年人需求特点, 使老人能在熟悉的住区里安度晚年。目前, 我国住区和社会各类养老设施都非常匮乏, 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我们必须结合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来改变中国严重的老年人住宅问题。

1 杭州市老年群体人口现状分析

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2000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到2005年中国老龄人口更是突破1.4亿, 约占人口总数的11%, 预计到201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1.6亿, 约占人口总数的12%, 并将于2015年突破2亿, 而到2044年前后甚至高达4亿, 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可见在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严重 (见图1、图2) , 老年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随着身体机能的老化, 独立性越来越差, 依赖性越来越强, 需要周围的环境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和帮助, “养老”问题将日渐受到人们重视, 国家以及城市的政策、措施转向养老。其中浙江省杭州市老龄化在全国表现突出, 杭州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家庭”多、“未富先老”等特点。这将成为杭州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由“养老”而形成的“银发市场”, 对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很好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资料来源: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

老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 有别于青壮年人。进入老年以后, 身体退化、功能降低, 而且, 老年人退出职业生活后, 不仅生活时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生活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以家庭为生活的主要空间和活动空间范围的缩小。由于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空间, 因此住房情况也就成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2 改善老年人居住空间的重要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力图通过对老年人生活和居住特征的分析, 结合老年人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总结老年住宅户型设计的参考原则, 从而, 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及外部空间环境, 以延长老年人在住宅中生活自理的时间,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居住品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社会调查和收集现有的资料基础上, 找到目前老年住区与环境存在的问题, 结合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景观设计学等多学科理论, 对老龄化居住空间的设计做一系统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从不同学科角度去审视老龄化居住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设计, 并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 设计出切实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空间与环境, 为相关设计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其次,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省会以及国家一级城市在居住开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但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居住状况不容乐观, 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本世纪初老年住区在杭州的落成, 老年人在养老问题中又有了新的选择。老年住区虽然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 但是在我国出现仅仅几年时间, 属于一个较新的课题, 相关研究滞后, 理论指导缺乏, 实践中暴露了诸多问题, 因此应对杭州市目前老年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规划和设计建议, 不仅对杭州市老年住区开发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还能为其他城市老年住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另外, 老年住区在居住区室内外空间与环境设计研究领域之前较少涉及, 本研起到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3 国内外养老居发展现状及借鉴意义

3.1 发达国家探索养老居住模式的历程

1) 美国:在处理社会老龄化问题时, 采用的方式是社区养老。它们在规划养老社区时, 一同考虑了社区的使用功能以及社会学、医学、美学等对老年人的影响。

2) 德国:德国对于国家出现的老龄问题采取的姿态是积极的。德国处理养老问题是由政府、老年人利益维护协会以及德国的建筑界合作一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住宅照料护理养老模式——“照料护理式住宅”。这种养老理念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多个单位、集体为老年住宅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

3) 亚洲:日本采取的方式是设计、规划并且建造名为“高龄者集和住宅”。在日本把老龄设施统称为高龄者设施, 大致分为9大类:护理型老人福利设施、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疗养型医疗设施、护理院、养护老人之家、生活援助小规模老人之家、全自费收费老人之家、认知症老人之家、面对高龄者的优良租赁住宅。

3.2 国内外老年住宅户外环境设计的现状分析

1) 中国:首先中国老年住宅只仅仅针对室内活动空间进行了一些无障碍的设计, 但大多数疏忽了老年住宅户外环境。在老年住宅的环境设计方面, 不仅仅要强调环境的优美, 更要创造便于老人与社会生活相融的、便于老人活动的室外空间环境。经过资料的调查分析, 发现在老年住宅户外环境细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很多, 例如建筑的出入口缺少无障碍设计, 休息座椅旁没有考虑轮椅停留的位置;视觉标志设置位置、字体的大小都没有考虑老年人的需要。这就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障碍。栽植的种类较少, 植物配置层次单调, 景观类型单一, 可观性差。在路径设计上, 步行路线过直、过长没有考虑中途休息的细部设计。道路广场铺装大, 铺装材质缺少防滑处理, 造成空间利用率不高。无障碍设计缺乏栏杆扶手的考虑, 连贯性差。健身器械种类尺度缺乏对老年人的考虑, 座椅铺面、扶手等缺乏季节性特殊性的考虑, 如北方的冬天铁制扶手较凉等。水体景观方面, 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 只是一味的去追求目前时髦的做法, 导致浪费很大。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预示这中国老年住宅外环境的严峻。

2) 国外:美国加州莱克伍德的老年人独立住宅, 距离洛杉矶市中心大约20公里。该住宅成功之处是主入口的位置靠近室内活动中心, 并可从管理看见, 增添了安全感。主入口处多样化的细部设计和非正式外观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觉兴趣。次入口直接靠近停车场, 过往和上下都、很方便。不足之处是主入口和庭院没有与发生在停车场和上下客区的活动相联系。

日本住宅的室外居住环境设计中, 非常注重对老年人住区室外环境的布局。日本在设计上做了细致的规定, 确保移动环境的连续性, 各公共空间的综合一体化设计, 街区空间及绿化景观在配置上确保多样性和易于老年人活动交流。首先, 注重居住环境设施与地区特性的结合, 室外及室内的环境设施都由使用者自主管理, 并且以住宅的尺度来进行空间设计。其次, 创造出多样化的停留、休憩空间, 设计注意创造出具有多样视角、能够欣赏到各种风景的场所。而各个空间之间又存在着有机联系, 能扩大使用者的行动范围、诱发其行动, 增强老年人参与的欲望, 也便于工作人员对居住者的照应和居住者之间的交流。最后, 在室外环境设计中为了激活老年人的五感和记忆力, 设计中考虑到了诸多让老年人与动物植物接触的机会, 使老年人感知季节的变化, 让小动物成为“护理成员”, 给生活带来生机。

3.3 杭州市老龄化居住空间与外部环境现状调研

杭州老龄化居住空间体系还未成熟, 整体过于商业化, 没有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居住空间。整个体系较为零散, 没有结合杭州当地老龄人的特色, 只是按照模式, 复制黏贴。在外部环境的考虑上, 杭州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可以完整体现。现有的老年居住空间缺乏外部空间的营造, 与一般小区没有什么两样, 浪费率极高, 使用率低, 没有更好地加强老年人的户外运动。中国普遍的模式是通过广场舞, 但其噪音大等劣势值得设计师好好思考。

3.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筑功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中, 根据老龄阶段的不同进行功能上的区分设计是十分符合老年人居住的特点的。但是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这种功能划分的细节设计, 很多设计仅仅考虑到“老人”这一简单而泛泛的群体, 而并为根据使用的对象特点进行详细的推敲, 这是在未来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个细节问题。设计中应该对待自理、介助、介护三种衰老程度的老年人在建筑空间功能的设计中体现出来不同对象的需求。比如在一个大的建筑空间内有一种、两种还是三种老人并存应该作为设计的对象来进行考虑。根据具体建筑的需求, 对建筑功能从总体到细节全方位的考量是十分必要的。

服务空间不能满足需求。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主要有老年人活动室及医护救助站等。这样的地方以往设计中仅仅是按照普通标准来进行设计, 对于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考虑较少。应该设计无障碍座椅及公共休息室等服务设施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医疗救助站也该设计一些应急的智能设施来完善老年人服务。外部环境的设计常常被忽略。

4 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和家庭抚养负担加重, 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养老问题是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近年来, 由于市场的需要, 我国在开展老年住宅理论研究的同时, 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新型老年住宅的开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0年以后出现了一批老年社区, 如北京太阳城, 东方太阳城, 江阴的夕阳红老年社区;还有一部分老年住宅是在现有住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包括公房、商品住宅的老年居住建筑改造。这些老年住宅的实践工程在建设中借鉴了部分国外经验, 老年住宅的品质较之以前有所提高, 设计者和建造者对老年住宅具体要求和规范化的设计方法有一定理解和研究。在此基础上, 为探讨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提供了一定规范、细致的老年住宅理论, 作为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吕俊华等主编.中国现代城市住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论文 篇5

1校园外部私密空间构成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由底界面与边界围合物组成,二者在构成空间的关系上是相反的,即边界围合物越弱,它作为创造空间的依据性就越不明确,而底界面将会更突出、更清晰[3]。

1.1底界面构成底界面作为空间构成物的载体,是人类能够在地面上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设计活动的基础,因此,一切限定空间的活动都需要结合底界面。凹陷、凸起、架空是构成底界面的限定形式,私密空间的私密程度因限定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4]。

1.2边界围合构成私密空间的边界围合结构是设计的另一重点,它可以是实体的墙体、栅栏、绿篱等,也可以是具有空间暗示作用的边界记号,具有较强的空间限定性、遮挡性,是营造私密空间的利器。

2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

2.1底界面设计

底界面的设计有多种手法,但大体上可分为竖向上的和平面上的设计手法。

2.1.1竖向上的设计私密空间在竖向设计上主要是采用变换高差的手法(主要有地形的凸起和凹陷)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这个高度变化的程度,根据设计的需要而有所区别,它既可以是没有缓冲效果的变化(如楼梯、梯田),亦可以是具有明显缓冲作用的变化(比如连绵起伏的草坡)。

(1)地形凸起:将地面抬高一定的高度,可以创造出具有特殊感受的空间。比如,将一块区域抬高70~100cm,对坐在上面的人,尤其是儿童来说,就会明显感觉到该区域与环境的分离感;当抬高到超过成人的视线1.5m时,这个区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隔离感与私密感[3]。在校园中通过抬高地面的方式创造私密空间,可以给师生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但是要综合考虑场地地形以及校园总体规划,做到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地为达到设计效果,而不顾土方平衡,最后导致经济预算过高的后果。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旁有1座小山坡,由于自身地形高于相邻地块,加上天然植物具有一定的遮挡效果,将其设计为校园中1处外部私密空间,无疑会受到师生们的喜爱。校园规划者对这座小山坡进行规划设计,在坡顶开阔处进行空间设计,对空间原有植物并未做太多处理,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只在局部采用兼具艺术性的种植设计。经过设计后的小山坡,是校园中被学生喜爱的空间之一,学生在此空间中不但可以安心看书、与人交谈,还可以眺望远处校园风景,开阔视野、舒畅心情。

(2)地形凹陷:地形凹陷同凸起一样,均能创造特殊感受的空间。区域降低的高度给人带来的感受,主要围绕在与环境的联系感和隔离感上。比如,将区域地面降低30~50cm,与环境的联系感较强烈,而将区域降低的高度超过1.5m时,与环境的隔离感则占据主要地位[3]。通过将地形降低或者下沉的处理手法被广泛应用在校园、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中,作为喷泉广场、集散广场、私密空间等场所而存在。

2.1.2平面上的设计这里所说的平面上的设计是指所处空间没有高差上的变化,主要通过地面铺装等形式创造丰富、具有趣味性的底界面设计。

2.1.3铺装地面作为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组成的二要素之一,铺装精美、满足功能需求的底界面,往往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地面铺装可以通过不同材质、不同铺装造型以及不同的铺装尺度来营造不同的私密空间感受。在材质上,底界面铺装是采用木材还是石材,取决于设计师想营造的空间效果。比如,踩在用木质铺装的地面上,相对于石材来说会比较柔软,而地面若采用鹅卵石铺装,则可以拼成有趣的图案,同时踩在上面还有按摩的功效。在造型上,可以通过细部的符号、文字、图案等表达空间的个性或者特色。比如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上通过铺装材料拼接出可以传达校园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在尺度上,可以通过不同的铺装尺度给师生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比如采用尺寸较大的铺装材料,会有开阔、大气之感,而采用尺度较小的铺装材料密集铺装,会给人以亲切、小巧之感。总之,设计师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铺装上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法来营造符合设计主题的空间供师生使用。

2.2边界围合设计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墙体和植物设计。

2.2.1墙体设计将墙体作为限定空间的做法,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我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至今还有留存,其手法有些还被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当中。墙体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具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木质的,也可以是混凝土结构的;可以是镂空的,亦可以是实体的。在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中,可以对墙体的材质、高度等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并合理运用,进而界定、创造出丰富的私密空间。

2.2.2植物设计植物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供人们观赏、改善环境、保持水体、调节空间小气候等作用外,还可以限定空间,作为空间边界围合物来使用。比如可以运用修剪整齐的绿篱、矮灌木等植物代替墙体来创造空间,这种手法在欧洲的许多院校中比较常见;可以采用不同疏密程度、不同树形或者不同高度的植物来营造需要的空间效果;可以在空间的边界采用孤植、群植等不同种植方式种植植物,具有空间限定、暗示空间范围不同的作用。植物设计除了应讲究艺术性、经济性、安全性外,还要注意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3结语

外部环境影响香港经济 篇6

外围因素的负面作用自2011年下半年起已日趋严重。在欧美危机的冲击下,香港经济结束了两年来持续向上的走势,开始向下调整。2011年第三季度GDP升幅仅4.3%,为两年来最低点。

分部门看,外部需求快速滑落,货物出口和服务输出增长明显减速,成为2011年底香港经济放缓的最重要因素。内部投资的增长也有所下降,机器、设备、电脑软件领域的私人投资和公共部门的楼宇建造开支,是提振投资的积极因素;但以房地产建筑为主体的私人部门楼宇及建造开支则持续收缩。

本地消费是2011年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撑。就业改善、收入增加及日益增大的财富效应推动消费需求出现了十多年来罕见的盛况。2011年前三季度私人消费开支达到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第四季度的GDP增速预期仍会继续下行,但由于201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表现尚佳,全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5.2%的较快水平。

2012年,香港的经济形势将更加明显地受制于全球经济放缓,尤其受到欧美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进一步下调,对香港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进一步减弱。

按实际升幅计算,2012年香港货物出口只能维持3%左右的增长,上半年甚至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货物运输和相关商务活动也会受到拖累,但由于来港旅游购物将保持旺盛,本地旅游服务输出将维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从而使整体服务输出增速徘徊在5.5%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外部环境变化将显著影响香港内部经济活动,从而制约香港内部经济表现。

其一,资金外流和外来购买力减少将使高企不下的房价加快向下调整,预计2012年房屋买卖成交量将从2011年的10.8万宗减少至9万宗,私人住宅价格也可能下跌10%左右,加上股市在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下将会激烈波动,财富效应对香港内需的带动力将会减弱。

其二,外需放缓在2011年末就已开始影响本地就业市场,尤其是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商贸及金融服务等领域更加明显。2012年这一影响会继续加大,失业率将回升至3.5%以上,这对内部消费需求将形成制约。预计私人消费需求将从2011年的8.6%下降到6%左右。

占香港投资总额超过75%的私人部门投资也将受到影响,其中私人楼宅和建造开支,以及机器、设备、电脑软件开支预期走低。但由于政府基建工程开支仍维持较高水平,估计2012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将增长4.8%。

2012年,香港的通胀水平仍将主要取决于食品和租金价格的未来走势,这两大项目为香港通胀提供了七成以上的推动力。目前,私人住宅租金已从金融危机时的低位急升48%。虽然近期房租涨势有所放缓,但由于房租调整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滞后,因而房租仍将是带动2012年香港通胀上升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对通胀的影响则是立竿见影,去年12月的内地食品价格下调将带动香港通胀见顶回落。

观察外部因素可以发现,欧债危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将有利于减轻香港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但仍然不可忽视全球流动性泛滥可能造成的影响。

此外,2011年底交通、电力和煤电申请加价,其幅度超过通胀率,这也是构成通胀上行压力的因素。预计2012年香港基本通胀率仍将维持在5%左右。

对于2012年的香港经济前景,可以做出两个设想。较好的情况是,欧盟各国在达成建立财政联盟的共识之后,进一步推出有效的短期措施解决到期债务问题;各国政府真正采取约束预算开支等有力措施化解危机,并得到民众的理解支持。香港经济在内地经济和内部需求的带动下,仍可维持3.5%左右的增速。

最坏的情况是欧债危机失控,欧元区被迫解体,加上地缘政治危机演变成军事冲突,将带来比金融海啸更激烈的冲击,香港经济也不免再次面临危险。

不论出现哪一种状况,香港都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主要优势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化危机为新的发展契机。

作者为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高级经济研究员

外部空间环境 篇7

关键词:商业街,外部空间,本土设计,场景化,文化

1. 曲水里选址背景

本次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选址在山东省济南市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街区。芙蓉街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古代官署、府邸、民居集中的区域,并由此产生了济南古城的中心商业区[1]。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熏陶中,芙蓉街片区成为老济南文化最有力的代表街区之一,不仅是历来商业巨贾的聚集点、城市商业的核心商圈,更是形成了包括泉水文化、街巷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邻里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商业与老济南本土文化相互依存、互促繁荣。

2. 曲水里商业街区设计入手点

在深厚的老济南本土文化背景下,此次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如何入手呢?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业街是不能长久发展的,而只有文化却缺少商业气氛的街区更是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商业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多种诉求,因此在商业街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本土文化的设计传承,也要将商业业态分布、人群消费体验等方面因素放在重要位置。凯文·林奇认为“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能使人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2]。让文化在场景中体现,场景在空间中演绎。

2.1 曲水里商业街的整体定位

现代人群希望在商业街区中得到一种场景式消费体验的放松方式,在体验场景的过程中,本土文化也就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商业街区内,成为街区内一种非物质的商业文化要素。作为设计者,我们应该为场景发生提供一个合理适宜的空间,从而使消费者极为自然地融入进去,体验文化。因此我们将此次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定位于老济南文化场景体验式功能复合商业街,使其成为老济南文化的真实写照,为泉城人打造一片融商业、泉水、体验的综合商业街区(见图1)。

2.2 将老济南多元文化融入商业街外部空间

由于历史的多元性,芙蓉街历史街区内,融合了泉水文化、街巷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邻里文化等多种特色文化,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老济南文化。

2.2.1 泉水文化

泉水是济南人生活演艺的灵魂,没有泉水,老济南文化便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自从有历史以来,人们的各种生活和商业活动都围绕泉水展开,泉水边商业贩卖、喝茶聊天、听曲说唱成为济南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商业街区引入泉水水流便自然而然了,商业街与泉水文化的结合使商业街外部空间不再单调,更加富有生机活力。

2.2.2 街巷文化

在泉水之外,老济南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元素是街巷文化。在曲水里的设计中,遵循设计地块内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的街巷历史,梳理街巷的发展空间肌理,将肌理与商业街外部空间相结合,以期人们在尺度适宜的街巷空间中有良好的空间体验感,为下一步织补街区街巷肌理做铺垫。

2.2.3 民俗文化与美食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为商业街外部空间增添了一份不一样的活力,舞龙舞狮、商河鼓子秧歌、民间手工艺展示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与体会老济南文化的重要窗口。油璇儿、把子肉等特色美食文化与餐饮相结合满足了人们对于商业综合消费的需求。

3. 空间到场景,场景到文化

一个商业中心从发展、繁荣到衰亡的过程与其周围环境和外部空间设计有很大关系[3]。适宜的空间形态和尺度是场景构建的重要基础,而人们又是从场景中真切体会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文化反作用于场景,有内涵的文化对于场景塑造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而活跃的场景可以改变空间形态过于固定的面貌。

3.1 街区肌理生成

从济南市整体空间肌理格局入手,分析城市主干道、次干道与街区之间的关系。以城市空间肌理为大背景,梳理芙蓉街历史街区内街道肌理和泉水分布位置,为下一步织补街区肌理提供依据。根据已有街区肌理织补了新的肌理,与原有肌理相呼应,延续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的街巷空间尺度,形成新的城市公共空间。选择有代表性的泉水水流形成主景观轴线和商业街主街,将富有老济南文化的商铺融入街区空间肌理,进一步补充其形态,丰富街巷的空间尺度和体验感。在肌理欠缺的位置加入新形式的通透玻璃体,填补完善肌理形态,形成街区内商业活力点,与青砖灰瓦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成为丰富城市空间生活的事件发生器。强化街、巷和广场的空间尺度关系,使冗长的街巷空间收缩有度,与泉水互动体验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在其中的空间体验感更加丰富多样(见图2)。

3.2 多元复合型功能空间及业态

在曲水里的设计中,我们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对功能空间做了以下布置:精品服饰、时尚体验店、概念书店、茶馆、特色旅社、特色餐饮区、泉水互动体验区、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演艺广场、民间手工艺展示空间等有特色的空间性质(见图3)。不仅考虑了老济南文化,还考虑现代人对于快时尚等消费体验的需求,结合大众文化实现本土设计。

3.3 建筑体量及街巷立面的处理

为了适宜商业街所处历史街区的整体环境,在商铺的处理上,建筑高度均在1-3层,一方面满足了历史街区高度控制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一尺度与人较为亲近,有利于各种人群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在立面设计上,大面积玻璃与敦厚的石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玻璃的透明效果起到了招揽生意的作用,敦厚的石材恰好与老济南民居的风格相似,新型青色面砖、白色檐口、山墙的封火檐等元素的运用,塑造出了具有时尚感的历史商业休闲街区(见图4),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有利于商业氛围的塑造和场景化的实现。

3.4 塑造活力空间节点,将文化根植于商业街区外部空间

3.4.1 营造广场文化氛围,促进自发性活动

民俗是通过形象化场景的展演进行的,不同场景的链接和组合完成了民俗活动[5]。广场是人群聚集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民俗文化活动展开的重要空间,在商业街中这一空间节点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为动态的民俗文化表演提供合适的场地。在这一节点中,文化氛围的蔓延、空间尺度的适宜将会为人们的自发性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而大量自发性活动的出现会令整个街道显得生机勃勃。济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商河鼓子秧歌、舞狮舞龙等皆可在不同的主题广场上同时演艺。

3.4.2 泉水互动体验区体验泉水文化

街区内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即为泉水互动体验区,结合人们对于泉水独特的喜爱和泉水可观、可品、可戏的特点,在贯穿商业主街的不同区域内设置了不同的泉水主题。北向主入口的泉水广场为孩子们提供了嬉戏玩耍和泉水亲密接触的场所,中部阶梯状的亲水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边近距离触摸泉水一边观赏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的机会,继续向南走则可以品尝到甘甜的泉水,最后在泉水博物馆中细细体味泉水的魅力。泉水场景的再现与商业街流线相结合,在购物中体验,在体验中购物。

3.4.3 赋予玻璃体重要功能空间

玻璃体空间作为历史街区内一种对比强烈的建筑形态,承载着重要的功能。首先,它的出现是为了织补街区内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街巷之间的肌理关系,完善街区内完整的图底关系;其次,它的位置生长在建筑中间,周围被特色商铺建筑围合,形成了一个封闭围合的外部空间,因此承担着人群交流与汇集的重要功能,是实现邻里文化和本土设计革新的重要功能空间(见图5)。围合式空间具有明晰的层次性,面向街道的界面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共性;内部界面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向心性,围合空间具有较强的场所感,是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平台[6]。

我们赋予玻璃体一个新的功能含义:商业街区中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同位置的玻璃体有不同功能,但都是人群活动的公共场所,人们可以在此喝茶聊天,也可以通过这里的公共服务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人人共享、人人平等的社会共享空间。

4. 结语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场景化的实现,场景化的建构需要空间的衬托。在商业街的本土设计中融入空间、场景与文化,既达到使消费者有良好的购物互动体验感,又在无形中对老济南文化进行了传承。只有民俗气氛、没有商业气氛的商业街不能满足消费者新型消费需求,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业街不能永葆活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侯易.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芙蓉街—曲水亭街区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黄艳,译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杨静霄,黎强.承载日常生活休闲活动的商业空间——城市中心商业区内公共空间作用[J].四川建筑,2015,35(2):22-24.

[4].李蕾.现代商业休闲街区的设计解读——场景·文化·城市[J].建筑学报,2009,(1).

[5].马惠玲.试论民俗空间的基本特征[J].中州学刊,2011(5):200-203.

建筑外部空间安全设计宏观对策 篇8

1.1 城市空间设计系统的层级结构

城市空间设计系统等级结构的确定依据符合城市空间层次,同时还要确保有利于预防管理,因此可以划分为城市级、区域级、社区级三个结构等级,每一个等级自成体系又相互连通。这种等级体系易于理顺各级别空间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城市级空间体系:主要是侧重于城市自身具有完整的空间设计格局,如中心区域组团或卫星城间的空间设计关系,强调利用城市的功能组织以及外部开放空间对城市形成总体防护,建立有利于空间设计的良好城市形态与格局。

(2)区域级空间体系:是城市空间设计系统中的实体环境,可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划设,表现为区内是独立的空间设计管理单元,规划有相应规模的灾害防御空间以及应急空间,各区重点据点之间又有充分的联系。这一级空间体系中多利用城市空间及设施资源建立实质性的空间体系,为城市空间设计活动提供可靠保障。

(3)社区级空间体系:社会学家认为,家庭、邻里、社区中经过长期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很稳定的。社区是人们生活所熟悉的环境,人群和空间的可识别性高,通过社区内部的组织,建立区防御体系,减少意外发生。目前,很多城市街道规模很大,已经无法成为具有自治性质的“生活共同体”,因此,可能需要在规划中在细分为更小的基础社区级空间体系。在空间设计体系的物质载体建设上,社区级的空间设计形态构成多以社区内部分布最为均匀的中小学校为中心,以社区医疗、治安、消防、行政等部门为据点,以区内道路、河流、公园的空间设计建设为支撑,构成一个基本的单元。对于这个单元内具体的管理模式、设施配置我们将在微观策略中进行讨论。

1.2 综合空间设计分区的划分及隔离

从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综合来考虑,城市空间设计多是在城市规划之初即对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设施进行空间设计功能的综合考虑或对城市现有公共空间资源加以改进和利用,因此城市安全空间设计就和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我们可以通过英国学者特纳归纳出的公共空间6种布局模式来总结空间设计的规划模式,即:(1)单一的空间;(2)分散的空间;(3)不同规模等级的空间;(4)空间设计通道;(5)相互连接的空间;(6)空间网络。城市空间系统模式分解综合空间设计分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设计区划图,而是基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行政分区以及空间设计管理的整合分区。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以及行政区划进行分析整合,以空间设计管理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及设施资源进行空间设计设施的综合配置;如果行政区规模较大或者牵涉的功能分区较多,则应该考虑以一个功能区或若干社区为一个空间设计分区。各分区内空间设计设施自成体系,分区之间又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空间体系。

比如台湾中场市划分了内部智能产业经济生产圈、市中心商业生活圈、龙岗人文生活圈等综合空间设计分区,再根据各个分区本身的地理区位以及设施条件划分社区空间设计单元。

对于小城市或灾害环境单一的中等城市,整个城市可能属于同一个类型,一般而言在只需设置一个大的综合空间设计等级区划。而对于环境条件复杂的城市和大城市,在按照行政区或功能区进行了初步的空间设计分区划分后,还应考虑不同的分区内所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可能的差异,如城市中的某个空间设计分区内,对于洪灾来说是一级防洪区,对于火灾而言是二级防火区。这样,空间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设置就要有所侧重,如防洪为重点,则要考虑设施的防水性;防火为重点,则要更多的考虑增加绿地、广场等防护空间,并提高防火设施的耐火级别等。

在城市综合空间设计分区之间,以及分区内部即每个空间设计单元之间,应该考虑设置空间设计分隔。因为,很多的城市灾害,如火灾、洪水、风灾、流行性疫情等都需要一定的隔离空间来阻断其蔓延。

1.3 综合空间设计分区的差异分析

(1)中心地区及重点区域:对于规模较大的城市,中心城区内部也要形成多中心、高度网络化的城市结构,疏散城市中心地区的功能。如上海就按现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合理调整分区结构,建立了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条商业街为依托的市级中心和徐家汇、花木、五角场、真如四个市级副中心。城市的中心地区或重点区域一般是城市各项功能集聚能力最强的地区,既是城市的空间设计核心也具有城市空间设计中枢的功能,因此要作为核心空间设计区进行建设,进行重点防范,如城市CBD区域,强调建筑、道路、生命线系统的空间设计保障,排除重大危险源,设置隔离带采取防护措施,增加建筑的不燃化,提高空间设计等级等。

(2)居住区:强调利用社区内部的开放空间系统的框架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进行空间设计的建设。例如在日本,他们通过整治区域公园、邻里公园,强化街道、步行道的绿化,来完善居住区内部的空间设计设施布置。

(3)工业区:是城市安全保障的重点区域,常有城市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灾害,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极大。对城市有重要保障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水厂、电站等要避开灾害潜在的危险区,分隔隐蔽、分散布置;而本身就是重大危险源的有毒化工厂、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则布局应相对集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远离居住区或商业区。

(4)商业区或大型集会场馆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人员活动的密集区,开放空间相对较少,而一旦出现灾害面临大量人流的群体疏散要求,因此就需要结合商业广场、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停车场以及步行街环境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进行安全空间布局,并考虑空中救援的可能性,提高建筑物的防火级别。

2 紧急避难空间的规划对策

避难空间系统总的组织与布局规划,应以空间体系指示方向明确、避难线路便捷通畅、避难场所安全可靠为原则,依据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以及服务范围的层次,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分为三个级别:

(1)城市级紧急避难场地以大型开放空间为主。城市级避难场地要具备大量的开放空间,同时要考虑中长期使用的可能性,具有空间设计核心的功能。每个城市级紧急避难场地都是综合性防救避难据点,辐射范围1~2km,面积不小于10万m2,需要提供的空间设计功能包括:提供居民正确的信息、提供独立的消防活动据点、提供收容灾民、医疗救护、物资运输中转基地、食物饮水集中配发、生活必需品及物资、设置紧急出水槽、三日内短期生活用水、紧急发电设备、临时浴厕卫生设备、无线广播通讯设备。

城市级的避难场地服务半径较大,提供的功能也最为齐全,常常跨越数个街道社区,占地规模也较大,至少需要两个出入口,连接一条以上的救援输送道路。在设置时,可以考虑(1)结合大型公共建筑的开放空间进行附建;(2)结合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开放空间附建;(3)结合大型公共绿地和公园独立建设。

(2)区域级紧急避难场地以中小学、街区公园为主。区域级避难场地与城市级避难场地相似,但其占地规模较小,应在1万~10万m2之间,服务半径为500~1000m。提供临时避难、流动医疗、应急水电、厕所、物资运输中转基地、食物饮水集中配发、生活必需品及物资、设置紧急出水槽等功能,区位选择应均匀分布,由于中小学在区域中分布最为均匀,且根据规划要求,学习的服务半径为500~600m,与区域避难所服务最为一致,同时,中小学校既具有运动场等开放空间,非常适合应急避难。

外部空间环境 篇9

关键词:博物馆,外部空间,空间句法,可选择性,空间组构

1. 引言

博物馆的外部空间作为连接城市交通空间和博物馆建筑之间一种城市公共空间, 是参观者进入建筑的必经之路, 笔者进而对其进行思考:博物馆外部空间的设计对参观者的体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参观者在进入展厅之前, 以及离开展厅之后, 其空间体验又是怎样的?作为建筑设计研究者, 我们又如何在设计之初, 创造与博物馆相匹配的, 更受人们青睐的外部空间?带着这些疑问, 笔者对南京博物院外部空间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做了科学的分析, 在案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探求我国博物馆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组构关系。

2. 博物馆外部空间的句法原理及方法

2.1 博物馆外部空间分类

本论文使用空间句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空间句法针对的问题是空间构形, 所以笔者将先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对博物馆外部空间进行分类, 以便得出具有针对性和更加科学的结论。

博物馆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其室内空间的延伸, 往往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融合。本文依照城市空间的分类方法对文化建筑外部空间的基本形态进行分类。街道和广场是城市空间中两种基本模式, 城市文化建筑外部空间也是以街道的线性模式和广场的节点型模式作为其基本的两种模式, 借用西特有关城市组成的概念的说法, 即“路径+ 节点”[1]。“路径”是指街道空间:作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 目前它的形态由简单的线性空间向空间网络形态发展;“节点”即不同辐射能力的吸引点, 就是广场。在这里我们将文化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形态分为广场型空间、街道型空间和混合型空间三种类型。

2.2 空间构形

希列尔将构形定义为, “一组相互依赖的关系系统, 且其中每一关系都决定于其他所有的关系。”[2]从建筑学的角度可以将空间构形理解为, 存在某种联系并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2.3 空间结构属性

空间结构属性是源自空间系统内空间要素之间相对位置与连接关系所衍生的一种内在空间结构逻辑。本文探究的是博物馆外部空间的可选择性, 它代表了空间系统中任意两空间单元之间彼此互通的可能性, 反映了空间单元之间互相渗透的程度。空间可选择性对应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分析参量是连接值。

2.4 博物馆外部空间的句法分析方法

空间句法是一种对空间的社会性使用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其理论关注的是对空间的理性认知过程及方法, 旨在探索对现实感性空间的理性描述的方法与技术。为了达到对空间理性认知的目标, 空间句法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实现:首先, 将空间系统依照空间句法理论的逻辑划分为一系列空间单元;其次, 采用空间量化分析方法对这一系列空间建立几何转译目标;最后, 通过Depthmap软件分析平台对空间系统进行量化分析, 从而完成从感性空间到理性空间的空间量化认知过程。那么, 如何将博物馆外部空间抽象成为空间句法可以分析的图形呢?首先, 依据实际的调研情况绘制出粗略的场地关系;其次, 抽离出道路、广场、游园、停车场等要素, 为之后的分析构建良好的模型;最后整理出一个简化的、能够凸显空间关系的平面。大型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广场型空间是介于交通道路系统与文化建筑之间的一个功能、空间过渡环节, 是建筑入口的外部延伸。它加强了入口的领域性, 改变了城市空间的线性形态, 为人们提供可休息、交流、观景的场所, 有效吸引人群, 促进文化活动的进行[3]。对于广场型空间, 笔者将侧重点放在外部空间的空间序列上, 着重考量的是空间对参观者行为的引导。

3. 博物馆外部空间可选择性分析

笔者选择了南京博物院的外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广场型外部空间的空间构形。

3.1 视域图解连接值分析

使用视域图解的方法, 首先需要画出视线可及范围和主要阻挡物。在广场型的博物馆外部空间中, 多以乔木或围栏作为博物馆外部空间与外界空间的分隔, 以达到阻隔视线的目的, 以此来确定博物馆外部空间的范围。此外, 广场内部较为开阔, 植被大多起到了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 但本身并没有造成视线阻碍, 因此在提炼视域图解模型的时候, 可以将博物馆外部空间视为完整的封闭区域。由此, 广场型的博物馆外部空间可以提炼成一个有明确边界、内部无视线阻隔的视域图解分析模型。其分析方法是将平面图形用规则的细小格网来近似表示, 每个格子代表一个视点, 然后生成每个视点的视域并度量其视域特性, 以及与其他视点关系, 通过赋予视点不同的色彩以表示不同的度量关系。红色的区域表示视域最广的范围, 橙色、黄色次之, 蓝色表示视域受到限制, 在该区域了解到的信息最少。考虑到人体尺度, 在Depthmap分析是选取1m×1m的网格覆盖整个区域, 形成视域分析的单元矩阵。

通过Depthmap计算可以看出, 南入口广场的连接值最高, 并对广场东侧有一定的延伸, 也就是说这一区域内的视觉渗透性最高;北广场的连接值最低, 即此区域内的视觉渗透性最低。

实地考察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分析结果, 南广场主要起到接纳人流和疏散人流的作用, 大多数参观者从南广场进入后走向东广场从而进入馆内, 少数参观者直接来到北侧小剧院。假设视觉连接值高的空间带来的视知觉刺激性强, 而连接值小的空间当中, 由于观览者无法了解整体空间形态, 因此视知觉刺激弱, 那么整个博物馆外部空间的视知觉感受序列实则按照由强到弱的节奏组织的。连接值最高的是参观者进入场地后的第一个空间, 并且这种视线广度一直延伸到整个空间序列的中间部位。笔者对此的考虑是, 主要展馆位于场地的深处, 在入口处形成较大的视线范围, 可以使参观者较容易的进入主展区, 也是展馆对该区域造成的视觉渗透。

3.2 凸状图解连接值分析

通过调研得知南京博物院外部空间是一个平坦开阔的区域, 其中并不存在对视线遮挡的植物及构筑物, 因此在视域图解的研究中将区域中设置的大面积草坪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是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解读参观者可以到达的区域。那么从凸状空间的角度来解析南京博物院外部空间的空间形态结构, 首先将参观者行动可及的区域按照“最大且最少”的原则划分为凸状小尺度空间, 其后按照空间之间直接可达的关系对划分的凸状空间进行连接。在此说明, 连接值越高的凸状空间所显示的颜色越趋近于红色, 反之趋近于蓝色, 图中未做连接的四个矩形代表的是建筑物, 保留在图中以便对其外部空间进行解读, 这四个凸状空间的连接值为0。

连接值表示的是每个凸状空间与周边凸状空间的相联系数, 连接值高的凸状空间处于更加重要的交通战略地位。从连接值的分析结果中, 我们看出, 作为人流集散区域的南侧入口广场的连接值最高, 这与视域图解所分析的结果一致, 表明此区域是南京博物院外部空间中交通战略地位最高的区域。其次, 位于东广场与东侧入口相连的区域, 连接值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这个区域直接连接历史馆的入口, 同时是参观者进入特展馆的必经之路, 是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三大主要展馆外部空间的交汇区域, 有较高的视线广度, 参观者在此区域有较多的选择。同时, 我们看到设计者在上述两个连接值较高的区域之间设置的是较为狭长的通道, 也是对参观者的一种引导, 避免出现行为目的性不强而引发的聚集、混乱。

3.3 轴线图解连接值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视域图解探究的是参观者在固定点所能得到的空间感知, 凸状图解是体现不同的凸状小尺度空间在整个外部空间结构中的关联性, 而轴线图解法中的轴线不仅代表了视线, 还可以表示潜在的移动。在空间句法中, 轴线指通过凸状空间并且和实体定点相切, 最终能够延伸到围合的边界处的线段, 我们可以通过轴线来解读空间的布局和组构。我使用的方法是, 先绘制出参观者行动可达的外部空间的范围, 再借助Depthmap进行轴线计算。图5 左是南京博物院外部空间的轴线图, 这个轴线图, 线条比较多, 是以空间边界的每个顶点为元素, 计算出过这个顶点, 分别到达其他顶点或边界线段的最长直线。图5右是简化之后的轴线图, 只保留了空间组构关系中“最长且最少”的线段。

轴线图解中的连接值在此代表轴线之间的关联度, 每一个轴线与轴线相交处被看作为当中任一轴线的一个连接值, 连接值越大表明在该轴线路径上可选择的动线变化越多。从Depthmap的计算结果可知, 连接值最大的几条轴线集中在南侧入口至艺术馆、历史馆之间, 连接值达到了12。在南侧入口广场的区域内也分布着几条横向的轴线, 其连接值达到了10 以上, 这一区域混合了停车、游憩等功能, 表明参观者在进入南京博物院的场地后, 有较多的路线选择, 并不只是通向主展区。连接值最小的区域是特展馆前的北广场, 连接值仅为3, 说明参观者在此区域内的路径选择较为单一, 这是由特展馆的展览性质、开放频率等因素决定的。

综合以上三种分析方法的连接值参数表明, 南京博物院的外部空间的设计对参观者的游览路径做了主动的引导, 即参观者在南侧入口广场内可以进行较为丰富的活动, 包括集散、游憩等活动;而在进入主展区后, 参观者被引导向展馆入口, 路径选择的目的性较强,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保持场地内的秩序, 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空间渗透性较好。

4. 结语

以上分析对于广场型的博物馆外部空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如何消解主体建筑与场地出入口的距离较远这个矛盾呢?首先, 将广场区域大致分成对外集散区域和对内引导区域, 在参观者初入场地时, 应该保证其视域范围的广度;其次, 需要将参观者迅速吸引至主要展区, 即有较强的引导性;最后, 在保证参观流线通畅的前提下, 优化空间, 包括景观植物的配置、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等, 内部空间的优化有助于空间结构发挥其作用, 提高空间使用率, 形成空间渗透性较好的外部空间关系。

参考文献

[1].卡米诺·西特著.仲德昆译.城市建设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2]. (英) 比尔·希利尔著.杨滔, 张佶, 王晓京译.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谈西建大教学中心外部空间设计 篇10

1.1 国内大学校园建设发展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文化教育物质载体———大学校园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浪潮的推进以及多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的加强, 一些社会学家和建筑师运用相关的环境行为理论和城市设计理论共同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些因素积极影响着校园建设的发展。

1.2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 由于社会对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视, 出现了丰富的校园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国外著名的美国规划专家理查德道贝尔在所著的《CAMPUS PLANNING》一书中提出了校园建筑及空间的一些设计准则, 并强调了校园的规划应更注重其过程。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著的《外部空间设计》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书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方法, 对我国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式理论”为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有效的指导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意义

首先, 从大学使用者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封闭自我的一个群体, 大学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新的含义。人与环境互相影响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证实, 校园外部环境的更新与设计对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交往、学习、生活模式的重要影响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其次, 从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现状来看, 许多大学校园的外部环境出现了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的现象。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外部空间环境层次单一难以提供多元化交往的需求、外部空间环境缺乏对人行为的考虑、外部空间设计脱离校园整体规划结构。

长期以来, 大学校园外部空间为主的校园环境只被看作是由建筑切割出来的剩余空间, 在规划设计中往往被忽视。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人们不断开始关注校园外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引发的多样性的交往活动。

1.3.2 研究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 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外部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 引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方法并由此引发对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正确认识和思考。

2 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2.1 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指出:“建筑外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所划定的空间, 与无限延伸的自然空间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是比自然有意义的空间”。

作为校园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空间节点, 本文认为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可以引申为:是具有教学功能的建筑实体所围合的、人为创造的、有目的的人工环境;另外外部空间这个空间是相对于教学建筑实体而言, 它是存在于教学建筑实体之外, 校园环境之内的一种物质形态。

2.2 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

芦原义信把外部空间领域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领域”。人的空间领域里又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止空间。

克莱尔·马库斯在伯克利校园外部空间研究中采用基地空间 (前廊、前院、后院) 和公共绿地 (入口广场空间和主要广场空间) 。

通常意义上, 我们根据外部空间的使用性质或界面形态把外部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或根据空间的确定性把外部空间分为“肯定空间、模糊空间和虚拟空间”。

本文根据卡克莱尔·马库斯的分界方法, 把教学建筑外部空间分为基本空间 (建筑外走廊、雨棚下的空间等建筑灰空间) 、共享空间 (公共绿地、中心广场、建筑中庭) 、交通空间。这些空间在实际的设计中互相叠合、互相渗透, 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整体。

2.3 外部空间与环境行为

以往的外部空间设计以及对外部空间的讨论中往往从单纯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它的使用主体———人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介入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领域进行研究, 开始逐渐关注到了人的因素, 由此产生了对外部空间设计的新认识。在外部空间设计中, 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相影响被人们所关注。

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种类和特点来看, 主要包括学习和生活两大类。根据大学的教学制度, 大学生的活动内容可分为强制性活动和非强制性活动。其中强制性的活动内容包括正常的教学、参加集体活动。这类内容具有时间性和规律性的要求;非强制性的活动内容包括休憩、交往、散步、交谈、瞭望等, 这类活动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两类活动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和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紧密相关。例如课间之余在教学建筑外部空间进行交往、谈话、散步、休憩等。同时, 教学建筑外部空间也常常被用来作为室内教学的拓展, 进行户外教学展示、场地测绘等活动。

因此, 教学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应满足大学生交往活动多元化需求的空间。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外部空间分析

3.1 研究的范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外部空间设计是国内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一个成功案例。本文研究的重点范围主要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大楼、南阶梯教室和东西阶梯教室共同围合限定出的外部空间领域。

3.2 项目背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位于校园南北次轴线的南端。教学大楼、东西阶梯教学楼裙房和南阶梯教学楼共同组成教学组团。四栋教学楼分别建于不同的年代:教学大楼和东西阶梯教学楼裙房建于20世纪80年代, 南阶梯教室是20世纪末在原址上的重建。

3.3 空间形态

教学中心的四栋建筑共同围合成U形外部空间是校园的重要节点。这种形态的形成是在教学楼的陆续建造中衍生出的一种特别形态。在早期, 教学中心的外部空间是由教学大楼和东西阶梯教室以及南侧一栋一字形的三层教学楼围合而成的规则长方形形态 (见图1) 。20世纪末, 由于教学的需要, 校方在南侧重建了一栋4层的教学楼———南阶梯教学楼。考虑到校园的整体空间结构, 设计者把原教学楼的一字形形态进行巧妙的改变, 设计成U形形态, 建筑自身围合出的外部空间做了下沉处理, 通过室外大台阶与中心广场进行连接。随着这种改变, 四栋教学建筑围合出的中心广场形态也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它的奇妙在于:首先, 强化了校园南北次轴线上的空间序列, 使得校园的南北次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完整而丰富。这种U形形态作为轴线末端的收束点, 空间序列在这里达到高潮。

其次, 南阶梯教学楼自身围合出的弧形下沉广场丰富了整个中心广场的层次。室外大台阶作为广场的构成要素, 不仅联系了地上和半地下两个外部空间领域, 又通过自身的形态柔化了两个空间的边界 (见图2) 。

再次, U形形态使南阶梯教学楼自身形成的外部空间领域与其他三栋教学楼围合出的外部空间领域产生了空间上的叠合, 加强了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空间之间的渗透。从分析图看出, 两个空间叠合, 渗透性更强。

3.4 空间尺度分析

U形中心广场总面积是1 914 m2, 东西宽30 m, 南北长66 m。为了研究的方便, 本文通过实测法, 对外部空间尺度进行研究, 通过相关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进行验证。

纵向维度的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 东西阶梯教学楼的高度是15 m, 两栋建筑之间尺寸是30 m, 它们所形成的外部空间比例D/H=2。

从图4可以看出, 教学大楼的建筑高度是36 m, 南阶梯教学楼的建筑高度是20 m, 两栋建筑之间尺寸是69 m, 它们所形成的外部空间比例D/H=1.8。

横向维度的分析:设计者把66 m×30 m的广场划分为地上广场和半下沉弧形广场两个部分。地上广场的尺寸是30 m×45 m;半下沉弧形广场的尺寸是12 m×50 m。设计者利用引向二层的室外台阶把半下沉的弧形广场进一步划分为25 m×12 m的两个小1/4弧形广场。

从芦原义信的十分之一理论分析来看, 把30 m×45 m的外部空间尺寸换算为室内的空间尺度刚好相当于3 m×4.5 m大小住宅客厅的尺寸, 这个尺寸的房间刚好可以用来满足会客、家庭聚会、娱乐等行为的需求。而30 m×45 m和12 m×25 m的尺寸也刚好符合芦原义信提出的外部空间模数理论。

从两个维度上分析看来, 教学中心外部空间的尺度设计是成功的。

3.5 空间设计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

从人的行为特点来看, 人在外部空间中的各种活动如:交往、集会、散步、游憩总是从建筑或空间边缘开始的。人的聚集总是喜欢有凹角的空间, 或者形成庇护的空间。因此在外部空间设计时, 既要考虑空间的开放又要考虑空间的围合与限定。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中, 设计者通过教学建筑来围合大的外部空间, 又在局部用半下沉广场、建筑外走廊、连廊、室外大台阶等限定不同尺度的小空间, 为使用者提供丰富多元的活动场所。这些不同标高的小空间之间互相渗透, 互相对话, 为使用者创造了层次丰富的交往平台。

4 总结与启示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 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设计要从整体校园空间规划结构入手, 根据所处的空间序列上的位置和特点, 创造出与校园空间序列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其次, 教学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不仅要考虑空间周围的教学建筑实体, 还应该结合实体所围合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尺度统筹设计。

最后, 外部空间设计结合人的行为特点, 利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创造出层次丰富、空间叠合渗透、空间领域感强的外部空间。

摘要: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中心外部空间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 引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方法并由此引发对大学校园教学建筑外部空间的正确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外部空间,教学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尺度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诺伯格, 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10.

[3]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外部环境分析 篇11

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能力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自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形势不断恶化。本文从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的外部环境分析入手,概括出目前我国汽车出口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若干措施建议。

一、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形势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井喷式发展后,中国汽车出口在2008年高台跳水,迅速滑入低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8年,我国汽车出口64.4万辆,同比增长7%,但增速回落达68%。进入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环境依然不断恶化。今年前6个月,我国出口汽车16.06万辆,累计创汇金额23.5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8.22%和52.84%,其中商用车出口10.67万辆,乘用车出口5.3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了49.33%和41.99%。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单月汽车出口均呈同比下降态势,且降幅均超过50%。其中,2月份出口1.7万辆,下降66.8%,为2007年以来单月出口最大降幅;而6月份出口3.34万辆,环比上升9.21%,但同比仍处于下滑态势。在出口品种方面,1~6月份,我国小轿车产品累计出口3.93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69%;货车产品累计出口8.97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67%。在出口企业方面,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整车出口近2万辆,出口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而奇瑞则以1.5万辆的出口成绩占据乘用车出口的榜首。非洲和东盟依旧是目前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上半年我国汽车主要出口国家是:阿尔及利亚、越南、叙利亚、利比亚和伊拉克。其中前5个月,我国对非洲和东盟出口汽车4.6万辆和1.4万辆,两者合计出口占同期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49.4%,但销量分别下降24.5%和70.6%。

二、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环境问题分析

1.全球汽车市场表现低迷,需求不旺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两大主要汽车市场美国与欧盟的汽车销量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美国去年汽车销量为1320万辆,降至近27年以来的最低,大大低于往年平均销量1600万辆左右的水平;欧盟去年的汽车销量为1471万辆,比上一年下降了7.8%,也创最近15年以来的最低。进入2009年,欧美各国的汽车市场大多依旧需求低迷。今年1~5月,美国汽车销量下降了36.5%;而欧盟15国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5%,除了德国因为受到本国政府出台多项购车优惠政策的刺激,销量上升了22.8%外,其余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分别同比下降了27.9%、1.4%、42.7%和14.7%。

此外俄罗斯、东欧以及拉丁美洲等我国主要汽车出口市场汽车消费能力也大幅下降。根据欧洲商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俄罗斯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9%,自今年4月以来已经连续第三个月降幅超过50%。而同期的东欧十国整体销量同比2008年下降了27.9%,仅有波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三国销量有小幅度的上升。在拉丁美洲,巴西和阿根廷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和33%。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一步增加出口难度

各个国家对于本国汽车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我国各出口企业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国内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改善贸易状况,必将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从而直接影响了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在过去几年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市场,但是在2008年11月,俄罗斯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15%,且每辆车身不少于5000欧元的高额关税。后又决定于2009年1月至9月期间,临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将进口汽车以及3年以下的旧车进口税调整为30%。在此重重阻碍之下,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数量骤降95%,去年上半年曾在俄罗斯创下1.4万辆销量的长城汽车今年同期在俄罗斯仅仅卖出了14辆。此外今年以来伊朗、哈萨克斯坦、越南、几内亚等国纷纷大幅度提高汽车进口关税,也造成了我国汽车出口量的萎缩。

3. 遭遇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

凭借着低成本优势,我国的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量逐年上升,这给各国的汽车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为了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防止中国汽车的崛起,他们必然会出台种种阻碍措施。然而由于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原则的限制,通过关税壁垒来遏制中国车进入国际市场已不现实。所以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中国汽车所共有的一个最显著的弱点——技术含量低下。因此,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始成为我国汽车贸易的障碍。

2009年,欧盟开始实施欧Ⅴ排放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柴油轿车每公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应超过180毫克,比目前标准规定的排放量减少28%;颗粒物排放量则比日前标准规定减少80%。届时,所有柴油轿车必须配备颗粒物过滤器。而且从今年开始作为汽车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门槛之一的Euro NCAP碰撞测试将增加对主动安全装置包括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安全带提醒装置及车速限制装置的测试评估。美国政府也于日前公布了将在美国全境适用的新汽车燃油效率标准,新标准规定到2016年将汽车的平均能耗从目前的每加仑汽油行驶25英里(1升汽油行驶10.6公里)上调到35.5英里(15.1公里)。而从今年3月份开始,俄罗斯将对来自非1958年日内瓦协议国进口的汽车提高安全标准,而中国恰恰不是1958年日内瓦协议的签署国。由于我国在汽车生产技术特别是在环保、安全和节能领域与世界汽车工业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且往往很难达到欧美国家所制定的苛刻的技术标准,而中东和南美国家又大多采用欧美所制定的标准。所以各国汽车市场进入门槛的每一次提高,都将迫使我国汽车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以改进技术,而这样将大大增加生产成本,进而削弱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

4. 我国远洋运输发展滞后

由于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主要集中在北非、东欧、东南亚、中东和中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因此远洋运输占据很大比重。与一般的水路运输方式相比,滚装船运输具有装卸效率高,对码头要求低,更能保证汽车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交货期更有保证等优点,和集装箱运输方式相比,它的运输成本至少可降低20%~30%。但是我国在滚装船运输方面不具备优势,使我们处处受制于日韩海运企业,不仅运输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运输费用也大大提高。不公平的运费和运费带来的额外关税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产品的价格优势。

5. 印度汽车业成为新的竞争对手

印度汽车产业是近几年国际汽车领域崛起的一支新军。汽车出口一直是印度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印度政府希望印度汽车能够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其《汽车发展规划(2006~2016年)(草案)》中提出:到2016年,把印度发展成为世界第7大汽车制造国,同时还要保持第四大卡车制造国的地位。目前,印度本土汽车制造商塔塔已经在印度以外的市场四处出击,在中国汽车已经开拓的中东、非洲等市

场上,印度汽车同样以低价格的优势,与中国汽车展开了直接的竞争。另外印度政府也鼓励在印度建厂的跨国公司实现出口,目前在印度设厂的现代汽车、日产汽车等企业都制定了相当规模的出口计划,现代汽车的出口量和其在印度本地销售量已经达到了均衡的程度,2008年现代汽车在印度本地化生产汽车的出口数量达30万辆。

在汽车出口方面,印度是否能够成功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并将印度变成制造基地,还受到印度工业基础差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印度的汽车出口战略十分明晰,就是与中国争夺出口市场。

三、克服我国汽车出口不利环境的措施建议

造成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市场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所以要想克服眼前不利的出口环境就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

1.构建信息平台

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必须对产品出口市场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尤其是出口地市场对这些进口的汽车产品的一些技术方面的法规、标准及其他硬性要求,否则必将遭遇技术贸易壁垒。而这些信息又是零散的分散的,这就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能够为出口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使企业在这里能够对出口国的相关信息有更多的认识,尽可能的避免遭遇壁垒,当然企业也应该通过更多的渠道加强对出口市场的了解。2008年11月,商务部在北京举办重点汽车出口市场政策法规宣讲会,来自中国重点汽车出口市场包括阿尔及利亚、南非、越南、伊朗、乌克兰、叙利亚、埃及等七国及中国的专家就上述七国和欧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市场、政策、标准法规及认证制度等进行了讲解,并回答了与会代表的提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准确定位市场

目前,发达国家的汽车品牌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国际市场,这就给我国汽车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汽车出口企业就要通过对国际市场的调查及对市场的敏锐度来找出自己的细分市场;要依据各个市场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出口规划、明确的主攻方向和下一步发展的具体目标,避免盲目出口和出现国内多家汽车企业挤一个市场的无序竞争现象。

3.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是我国汽车出口产品最大的缺陷。而我国汽车的产业成长过程中,长期采用技术引进的创新方式使我国汽车产业产生了极强的创新惰性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开发技术的意愿与能力。这一状态迫切需要得到改变。但是要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汽车企业在主观上应该加强控制品牌创新“主导权”的意识,应该有在同国外企业合作时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意愿。这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其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杜绝使用而不研究的情况。应充分利自身科技力量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逐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

4. 采取积极的海外营销策略

在当前全球汽车市场需要低迷的情况下,要想吸引国外消费者的目光,我国汽车企业就必须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当前我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价值不高,市场认同度低,难以获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所以我国汽车企业应该走出国门,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多多展示自己,通过积极参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品展示会、赞助国际体育赛事、在出口地市场组建营销队伍以及加强与国外汽车制造商和营销商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品牌,推广自己的产品。

5. 支持保险业及远洋运输业的发展

外部空间环境 篇12

关键词: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1 满足人们舒适性需求的设计策略

完善的环境小品设施:环境小品主要指文化建筑外部空间中的绿化、道路、铺地、构筑设施、水体等为市民服务的设施。它们的设置首先应与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 在选题、造型、位置、尺度、色彩上均要纳入文化建筑整体环境的天平上加以权衡。既要以文化建筑主体为依托, 又要有鲜明的形象, 能从背景中突出。其次, 小品应体现生活性、趣味性、观赏性, 不必追求庄重、严谨、对称的格调, 可以寓乐于形, 使人感到轻松、自然、愉快。再次, 小品设计宜求精, 不求多, 要讲求适宜、适度。

2 满足人们社会交往需求的设计策略

在文化类公共建筑中, 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 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

外部空间为文化建筑提供的是面向城市开放的入口空间, 其目的源于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以期获得市民的参与以及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外部空间环境的塑造可直接影响人们集聚与情绪感受、促成人们文化消费行为的发生。通过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从而加深对环境的理解, 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

2.1 以提供物质需求为主的空间环境

以提供物质需求为主的外部空间, 应该是活泼、开朗的。使人们可以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神经, 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既应有人们日常交谈、聊天、休憩的空间, 也应给孩子们娱乐游戏的空间, 更应为成年人室外锻炼的场地, 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室外行为,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这时的外部空间组织可以考虑自由、流畅的布局, 强烈、明快的色彩, 醒目、夸张的造型, 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深受感染。从空间功能构成到环境设施的配套都应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设置的。

2.1.1 以广场的形式组织各功能空间

如果条件许可, 尽量修建与文化建筑规模相当的外部广场, 使广场成为各功能空间的联系, 成为各功能空间单元的“核”。文化建筑外部的广场空间往往同时可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 多数情况下, 广场空间服务的对象并不局限于文化建筑的使用者, 它的布局要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布局, 成为城市级的文化娱乐场所, 所以其空间已更多地具有“运动”的特色。

由于此类空间的性质主要是可容纳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性空间, 所以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不高, 但由于其它的功能需要, 如影剧院具有候场的功能要求, 文化宫需要提供人们休息的场所等等, 所以在保证交通疏散流畅的前提下, 也应在某些适当部位提供具有一定私密性的个人区域。使人们在这里可以不受干扰, 休息或候场。这些空间之间应相对独立, 又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创造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多功能建筑外部环境。

2.1.2 注重“边界效应”

在人的行为特性中介绍了人的“边界效应”,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人们驻留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沿建筑物立面的地区、广场边缘或是空间与空间过度处, 这些地方使人既可滞留和观察, 又不会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可采取以下措施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

A.沿着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比在中心的座椅更受欢迎。而且在边界上能同时观看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在这些空间应当适当增加坐息设施。

B.可进人的绿化空间是非常受到活动者青睐的。对集散广场周边的绿化带进行改造, 使其能够容纳休闲活动, 即使是规模最小的休息、聊天等活动, 也会使绿化带成为良好的集散广场亚空间。并且活动也更容易在这类边界上聚集。

2.2 以提供精神需求为主的空间环境

这类外部空间往往是为主体建筑渲染某种气氛, 或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 给人们精神上带来寄托和某种启迪。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文化建筑的外部空间中多塑造这种纪念性和标志性场所。如博物馆前的文化广场、图书馆外的纪念雕塑, 也有为某一区域或某一环境设置的标志性空间。

有景观要素为公众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有必要为人们提供休息、游览、漫步的小环境, 以期人们能够更好地领略环境的美感。其外部空间, 应完全服务于由主体建筑所创造出的精神氛围, 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场所。让人们完全被这种精神气氛所包围, 在空间内踱步、注目以体味空间的精神意义。

3 满足人们视觉美感需求的设计策略

不同的文化建筑, 其外部环境也应该具有不同“姿态”, 即适宜的文化氛围。具备恰当“姿态”的建筑外环境才能使得环境的功能性很好地得以实现。

3.1 和谐的整体

作为为人们提供休闲、审美的环境场所及场所氛围, 它的塑造则应相当注重人的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 以求人们对建筑及环境的文化、艺术审美有较全面的领获。

整个场地中元素不宜过多, 应以主要景观为中心, 其它附属要素做补充, 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将注意力从充满手法的形体转向营造空间, 避免陷入“形”的泥潭之中。有助于创新与设计方法的多元化, 为设计提供一种更广阔更积极的媒介来表现个人的艺术、一种爱、一种美丽的景、一种激情、一种感染力等等, 表达个人对于世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为人提供安全、自由与舒适的活动场所, 带入阳光、蓝天与绿地的自然气息, 通过提高环境的自然因素, 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缓解建筑体量的压迫感。

3.2 塑造文化情节

一个场所吸引人的魅力, 往往首先是来自它的情节。这里的主题雕塑与场景叙述着各种事件, 可以是历史的、人文的、传说的、现在的或是未来的, 它们赋予了场所除了视觉的标志性与可识别性之外的一种文化精神, 一种艺术感染力。

3.2.1 具有鲜明的空间主题

环境的组织以反映主题思想的景观为中心, 其余作为必要补充处于次要的地位, 烘托、渲染主题。主景观位于小环境的中心位置。主要景观的尺度应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有所变化, 伟人雕像应该高大, 而普通人的塑像更合乎日常尺度。

为了更好地烘托主要景观, 主要景观和次要景观应有一定距离, 不应太局促。进入小环境中达到主景观应有一定的距离, 并保持良好的视野, 两侧景观最好均衡, 背景景观尺度一定要得体。

3.2.2 烘托主体形象

环境的塑造可起到烘托建筑主体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 可运用低矮的绿化、小草铺地、水池等可以用来充当前景。而一些自然的元素如湛蓝的天空、茂密的树林等则是理想的背景。特别当文化场馆中的主体建筑体量非常宏大时, 借用天空作背景是非常理想的。点到即止的前景, 宽广深远的背景, 多方面的对比统一, 使主体建筑形象更为突出。

3.3 渲染环境氛围

环境的塑造应对建筑的功能、文化等有所提示。有机地制造室内与外环境的空间连续性, 从而实现文化的内外延续, 以便于人们对体系一贯性的把握。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 以环境要素的特征来暗示展示主题中的人、事和场景, 使参观者沉浸与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特定的空间氛围来感染参观者。

4 结束语

上一篇: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实施下一篇:福辛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