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精选9篇)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篇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政府行为、法律法规、政局稳定情况、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政治法律因素、各政治利益集团)
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其他一般经济条件)
3、社会和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消费者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
4、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新技术的发展)二,产业环境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
导入期:用户少,竞争对手少,规模小,经营风险高。成长期:标志是产品销量节节攀升;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
成熟期:标志是竞争者之间出现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战略目标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
2、产业五种竞争力(五力模型)
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直接产品替代和间接产品替代。替代品之间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卖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
3、成功关键因素分析(KSF)
指公司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三,竞争环境分析
包括从个别企业视角去观察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和从产业竞争结构视角观察分析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
1、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潜在能力)从四方面分析是什么驱使着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竞争对手的强项和弱项。
2、产业内的战略群组
一个战略群组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了解战略群组特征并进行战略群组分析。四,市场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和购买力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购买欲望是可以把握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着眼点。
2、消费者分析
从三个战略问题展开,即消费细分、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企业资源分析:
1、企业资源的主要类型: 有形资源(可见的,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无形资源(指企业长期积累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甚至无法用货币精确度量的资源,通常包括品牌、商誉、技术、专利、商标、企业文化及组织经验等)。人力资源(指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的技能、知识以及推理和决策能力)。
2、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判断标准: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持久性。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指企业配置资源,发挥其生产和竞争作用的能力。包括: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产品竞争能力,销售活动能力,市场决策能力)、财务能力(筹集资金的能力,使用和管理所筹集资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可以是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优秀技能,也可以是一定范围和深度上的企业的技术诀窍,或者是那些能够形成很大竞争价值的一系列具体生产技能的组合。
二,价值链分析 概念: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1价值链的两类活动:内部后勤(进货物流)、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出货物流)、市场销售、服务。
支持活动(辅助活动,指用以支持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战略选择
公司战略分为:总体(公司层)战略、业务单位(竞争)战略、职能战略。
1、总体战略又分为: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
发展战略: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密集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多元化战略:
优:
1、分散风险,当现有产品及市场失败时,新产品或新市场能为企业提供保护。
2、能更容易地从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
3、在企业无法增长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增长点。
4、利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
5、运用盈余资金。
6、获得资金或其他财务利益,例如累计税项亏损。
7、运用企业在某个产业或某个市场中的形象和声誉来进入另一个产业或市场。
风险:
1、来自原有经营产业的风险。
2、市场整体风险。
3、产业进入风险。
4、产业退出风险。
5、内部经营整合风险。业务单位战略: 一,成本领先战略
优:
1、形成进入障碍
2、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3、降低替代品的威胁
4、保持领先的竞争地位。风险:
1、技术的变化可能使过去用于降低成本的投资与积累的经验一笔勾销。
2、产业的新加入者或追随者通过模仿或者以高技术水平设施的投资能力,用较低的成本进行学习。
3、市场需求从注重价格转向注重产品的品牌形象,使得企业原有的优势变为劣势。二,差异化战略
优:
1、形成进入障碍
2、降低客户敏感程度
3、增强讨价还价能力
4、防止替代品的威胁
风险:
1、企业形成产品差别化的成本过高。
2、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3、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进攻使已建立的差异缩小甚至转向。三,集中化战略
优:由于集中化战略是企业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实施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所以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抵御产业五种竞争力的优势也都能在集中化战略中体现出来。
风险:1狭小的目标市场导致的风险。2购买者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变小。3竞争对手的进入与竞争。
企业面对的风险种类(风险类型)
外部: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信用风险。
内部:战略风险、操作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风险管理特征:
1、战略性。风险管理主要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站在战略层面整合和管理 企业层面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所在。
2、全员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参与的,对企业所有风险进行管理,只有将风险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专业性。要求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实施专业化管理。
4、二重性。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商业使命在于:损失最小化管理;不确定性管理;绩效最优化管理。设法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尽量减少损失至最小化,化风险为增进企业价值的机会。
5、系统性。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拥有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而且所有的风险都得到管理。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组织架构(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需关注的主要风险:
1、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的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2、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社会责任(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
2、产品质量低劣,侵犯消费者权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
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
4、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企业文化(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企业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
2、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
3、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可能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
4、忽视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并购重组失败。采购业务(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
1、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3、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篇2
目前, 在我国还没真正形成一个推动和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宏观社会环境。国内的一些企业, 甚至一些名牌企业都没有树立社会责任理念, 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甚至逃避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一) 缺乏诚信
最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就是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假冒伪劣的规模之大, 影响之广, 危害之深, 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例如:在2008年-2009年就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 蒙牛特仑苏添加OMP事件等重大的食品安全责任事故。
(二) 漠视侵害职工基本权益
一些企业完全无视企业员工的利益, 以牺牲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为手段, 极力扩大企业不正当的利润。最典型的就是节假日的加班, 许多企业强迫要员工加班, 却不给加班费。工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据统计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13万多人, 伤残70多万人, 目前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还在呈上升势头;此外全国每年约70多万人患职业病, 严重影响职工身心健康。
(三) 忽视环保, 耗费资源
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低成本进行生产经营, 完全不顾国家对于企业生产废料排放的有关规定, 很多废料不经过处理, 就任意排放到大气、土壤和水体中, 从而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企业资源耗费现象依然十分明显:一是能耗和物耗比较高。我国每创造一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 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四) 淡薄公益意识
多数企业缺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缺乏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意识。有一些企业也参加公益活动, 如捐助希望工程、养护山林绿地、设立奖学金、参加赈灾、向社会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援助等。然而, 大多数是出于宣传目的或是将其当作展示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事件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企业没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因此, 构建一个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推动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义务非常必要。
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外部环境因素
(一) 传统道德观念的缺失
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与利益的论述非常多, 如《论语》中“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国语晋语》“义以生利”、南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既无功利道义者, 乃无用之虚语耳”等等, 都是主张义利并举, 将经济与道德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第一银行首任总裁涩泽荣一及天皇教席三鸟中洲都曾说:“论语中有算盘, 算盘中有论语。”这句话贴切地阐述了传统道德伦理与商品经济之间微妙而又深奥的关系。道德附着于一定的经济生活中, 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适宜、更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规范、手段;而经济生活又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原则, 并调整道德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两者彼此交融, 互相促进。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企业和民众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中精髓都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 整个社会风气的制约
目前, 我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没有很好的社会风气。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 员工, 特别是基层的劳动型员工作为弱势群体一则由于知识水平和维权意识缺乏, 不知道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为了能够保住眼前的工作, 他们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忍气吞声;新闻媒体由于各种原因也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的作用。整体来说社会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是“宽松”的, 还未发挥社会舆论的约束、监督和导向作用。
(三) 法制建设不完善, 执法力度不够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只是散见于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社会保障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其他一些规范公司的法律法规中, 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是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法律法规, 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系统的法律依据、约束和保障。普法力度和监督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 再加上监督力度不够, 对企业的违法行为没有能够很好的制止, 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企业的违法行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吸引企业投资者, 为了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和个人私利, 而无视法律法规, 使法律明确规定的企业本该履行的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很多严重污染环境和影响居民健康的企业仍然可以遍地开花。
三、企业社会责任外部环境构建
构造良好的社会责任大环境, 涉及到众多方面, 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协作。依据十七大的精神, 结合目前的国情, 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与措施:
(一) 企业伦理道德观念构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道德以其特有的职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伦理道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 发扬企业精神, 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 提高群体绩效。其次企业伦理道德能够监督企业的行为, 对企业形成约束力, 能够使企业明确“对”与“错”, “善”与“恶”, 这有助于企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荣辱观。因此, 加强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从根本上说, 一个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企业也将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企业。
(二) 社会人文环境构建
我国的企业正处于成长时期, 有很多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经营行为、工作作风、生活习惯等方面多处于形成与选择过程中, 企业外部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作风等, 对企业具有极强的临摹性。因此, 如果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企业经营者正直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极有帮助的。为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加快社会的和谐建设, 必须要强化社会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诚信文化、社会基本道德观, 扶弱济贫的慈善文化、相互协作、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建设, 使社会逐渐形成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为企业营造出“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光荣, 以违背、逃避社会责任为耻辱”的社会环境, 以此来促进企业在经营中, 增强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环境构建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发展阶段, 在许多方面需要法律、政策和制度来进行规范和完善。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 不仅涉及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些问题就没法界定, 不利于企业的实践操作,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的监管。可是, 目前来看, 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仍很不完善, 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包括金融信用、社会责任的履行、自然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的法律规则, 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些不良的企业经营者留有可乘之机。因此, 加快有利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的建设与完善, 可以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一方面可以给企业以积极的信号, 引导企业积极主导地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通过法律、法规完善建设, 把一些成熟的经验与做法用法律的形式进行固化, 能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规范的操作准绳和制度。
(四) 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构建
为激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社会必须建立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履行社会责任积极的企业, 政府应给予各种奖励措施。如在精神上给予企业以及经营者崇高的社会荣誉, 在政治上, 提高社会政治地位等。如深圳市就设立了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奖”;对那些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想方设法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和经营者, 政府应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其进行惩罚, 限制其使用社会公共资源, 加大其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实践证明, 有效的奖惩是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有效做法。作为各级政府必须要进行定期的监督, 好的给予表扬, 不好的要及时批评、惩罚。
(五) 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构建。
营造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大环境, 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及监督。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强大的监督下, 才能最终使企业由外力强迫履行社会责任, 逐步走向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轨道。在现实情况下, 要求全体公民必须提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充分弄清楚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这样才能在实际中, 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很好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的监督力度, 及时对一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进行揭露、曝光与鞭打;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特殊地位, 鼓励更多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会环境的建设活动中来促使其在构建社会良好环境方面, 继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层次上构建良好社会责任的环境。
总之, 只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建设, 才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进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 企业社会责任的优良外部环境建设 现代企业 2008年2期
[2]、邵秀玲 刘少山 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思考 商场现代化 2008年年2月
[3]、张营 卢晓君 浅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理论界 2008年5期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篇3
来信选登
“对于新兴的传媒产业,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也正在积极地谋求海外风险投资的关注,最近接触的几家投资者都对我公司的细分行业经营环境提出了许多问题,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合适的回答?”
——根据3月20日上海XX传媒科技公司李小姐(化名)来信整理
杰克·韦尔奇认为,决策勇气是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第一要素,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纷繁紊乱的内部态势,科技创业者们更需要的是决策前系统、审慎的分析与思考。对企业战略的判断不能仅依靠管理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而应建立在对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之上。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造成的威胁,为后续的战略制定打下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三部分。宏观环境是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到间接或潜在作用的各种社会大环境,从最根本上影响科技型企业经营的起步、发展及未来走势;中观环境则包括行业与地理环境因素。对创业者来说,宏观环境往往不具有可选择性,而地理环境主要涉及目标市场的选址问题,本文不作过多阐述。
我们认为,中观环境分析中的行业分析是中小企业战略思考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应引起广大创业者的高度重视,建议至少从行业集中度、价值链、成功要素、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产品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行业集中度分析 是指一个行业的整合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行业的规模结构,比如行业前五名的市场占用率,一般通过行业集中度曲线来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 将行业价值链各环节展开后对其利润分布情况及关键控制点作深入分析,是科技中小企业在行业内寻找机会的有效方法。
行业成功要素分析 深入剖析在行业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可以找到企业战略成功的加速器,从而快速实施企业定位。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是对业内主要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定性判别,一般采用市场接受程度和销售成长等指标来衡量。
产品创新分析 对一定时期以来的产品要素的创新进行跟踪分析,从而可以预测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一般采用二维表格进行分析。
嘉宾点评
寻找风险投资的中小企业尤其应重视行业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篇4
1.人口统计因素:年龄、性别、家庭生命周期、教育状况、收入水平和民族。
2.经济环境因素: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国民生产总值GNP(收入)、可支配收入。
3.竞争环境因素:产品形式竞争品牌
品类竞争产品或服务
属类竞争可替代品
预算竞争争夺可支配部分
4.政治法律因素:去适应
5.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社会文化、价值观
6.科技因素
这些因素多半是企业无法控制的。
外部微观环境分析:
1.市场:存在需求的人或企业
购买力
购买行为
2.供应商
3.营销中间机构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财务:负债系数、偿债能力、利润率、股东投资回报率、融资能力
2.人员:管理经验和专门知识、教育和培训水平、人员流动率、动机和态度、人员技能、创造性和企业家资质、管理层和工会的关系、领导技能
3.研究、开发及设计:预算、创新的成功、新产品创意率、设计的专门知识、技术的专门知识
4.工程和生产: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序、工厂厂龄和特征、灵活性、生产的单位成本、采购和供应
论企业外部政治环境管理 篇5
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政治环境构成了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部分,政府关系是企业政治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必须主动与政府沟通,争取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行政支持和社会政治条件.
作 者:王胜会 焦璞润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时代经贸(学术版) 英文刊名:ECONOMIC & TRADE UPDATE 年,卷(期): 6(18) 分类号: 关键词:政治环境 信任 管理
星巴克外部环境分析 篇6
目录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社会环境
4、技术环境
二、行业环境分析
三、竞争环境分析
四、客户需求分析
五、产业价值链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宏观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它带来了挑战,它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成功的公司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环境,对环境中尚未满足的需要和趋势做出反应并创造出新的盈利模式,所以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还有可进入的市场机会以及制造相应的营销战略是至关重要的。针对星巴克所处的宏观环境,我们主要运用了PEST对其进行分析。
一、政治环境(Polity)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国际关系,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吗,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美国企业的星巴克在中国的经营必然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如果中美的关系长期发展不好,那么星巴克不可能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上升,美国已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中美关系将不断改善,合作发展的前景广阔,这为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奠定了很好的国际关系背景。中国是WOT(国际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这为星巴克的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再WOT的体制下更好地降低经营成本,为其带来更好的利润回报。
其次,中国的法律体系正在走向完善。中国在保护专利方面,打击不正当竞争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制度正在不断的完善。这为星巴克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法律保障。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首先,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起飞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在提高,相应的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提高,这给星巴克创造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
其次,国家正在启动一系列政策来刺激国内的消费,消费重新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的实施给为星巴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目标市场。
三、社会环境(Social)
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社会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首先,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业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事以及道德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星巴克的核心价值在与为人们带来人性的善和至交般的相亲相熟,所以它强调环境与咖啡同样重要,这种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容易被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接受。
其次,中国从近代以来就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包容性,特别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就更多,尤其是年轻人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得开放性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向往是这个代表着美 国文化的星巴克更容易让我们接受。
四、技术环境(Technology)
首先,与咖啡相关的技术在中国还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咖啡豆的烘焙技术还是咖啡成品的过滤技术,这都为掌握先进咖啡技术的星巴克赢得了很好的优势,为其在中国宣传咖啡文化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其次,星巴克充分的运用了IT技术为顾客更好的提供更好的体验营销。店面里无线数据接口不仅为顾客提供了方便,而且借助网络很好的宣传了自己的咖啡文化。
二、行业环境分析
① 世界咖啡习惯国际化,咖啡消费需求增加。
全球化的影响,导致消费习惯的国际化,喝咖啡的人群在扩大。据国际咖啡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消耗咖啡约540万吨。据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年人均消耗咖啡都在10公斤以上。全球化的趋势下,咖啡消费观念的发展不断促使中国咖啡消费需求的增加。
② 中国咖啡行业市场潜力大,咖啡消费增长迅速。
中国的咖啡市场还很年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出于上升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咖啡消费量是每年8杯。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内地年消费量在3万吨至4万吨之间,但咖啡消费的增长速度相当快,每年在10%至15%之间。由于中国市场巨大,咖啡消费增长前景看好,中国在世界咖啡业扩大需求的总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潜在的咖啡消费者约为2-3亿人,这已与目前世界第一大咖啡消费国美国的市场不相上下。中国咖啡消费会不断增加,发展前景良好。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居民的收入增长得很快。居民收入的提高为星巴克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有益于星巴克咖啡进行稳步的市场开拓。
③ 咖啡消费辐射带动效果在增加,喝咖啡人群增加。
出国旅游、留学、工作回国的人数在增加,他们及周边朋友的生活习惯在改变,所以喝咖啡人口增加。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张秀琴称,截止至2005年底,中国留学生回归率逾97%。而在欧美地区,咖啡消费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也带动中国咖啡行业的发展。2011年6月22日,咖啡行业观察人士称,在“海归”和经常去境外旅行的人士以及国内高端咖啡店持续开张的推动下,中国咖啡消费量将继续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长,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二三线城市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所占的市场分额也不断增加,成为中国咖啡市场及未来20年的核心推动市场。
④ 各种咖啡文化以及咖啡行业迅速崛起,咖啡消费的地域与人员增加。
大型咖啡连锁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如星巴克、上岛、真锅、名典、两岸等等,国内本土的咖啡店也在崛起之中,咖啡店在国内大部分城市得到了发展,各种促销、广告、公关传播活动的开展,使得咖啡消费的人群在增多,地域在扩大。
⑤ 咖啡行业投资竞争激烈
(1)投资行业的怪圈:虽然投资咖啡馆风险极大,但是选择投资咖啡店越来 越多,并且投资人将投资的咖啡馆作为其第一产业的仅占18%。(2)一线城市诸多投资者抛开加盟选择自营开店。
三、竞争环境分析
1.现产业中的竞争者:如上岛咖啡,麦café,本地的咖啡馆,加拿大第二杯,英国COSTA星巴克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在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程度的城市里开始兴起很多咖啡馆,这些咖啡馆有些是其他的跨国品牌或者全国品牌或者是本地自己开的咖啡馆。跨国品牌和全国性的品牌的认同感都远不及星巴克,但是本地小规模的咖啡馆反而对星巴克的威胁较大。因为这些小规模的咖啡馆更容易受店主的控制,店主能够专注地培养悠闲度日的类似星巴克的环境,提供一个让朋友闲聊、发呆和桌游的好环境,而且这些咖啡馆的风格也各异,满足了顾客多样化需求以及尝试新鲜玩意的好奇心。另外,部分地区也因星巴克名气太大,吸引了很多的人群,本该安静的环境宛如菜市场,让很多顾客对星巴克望而却步。
2.潜在的进入者:Dunkin’Donuts、杰克薯仔类的餐饮店,蛋糕店如天母蓝鸟,Pizza hut很多餐饮店的服务开始边缘化,像Dunkin’Donuts、杰克薯仔这样的店开始进驻中国,他们的主打产品不是咖啡,而是甜甜圈、薯仔,但是他们同样也提供了一个悠闲舒适的地方让顾客休闲聊天,在提供特色小吃的同时也有花样相当多的饮品。有些蛋糕店虽然主要是卖蛋糕、面包的,但是也开始提供悠闲舒适的环境让顾客坐下来慢慢品尝蛋糕、面包和饮品。Pizza hut推出下午茶免费续杯来招徕客人。但是这些品牌的规模、声誉还远不如星巴克,但是也有不小的威胁存在。
3.替代品威胁:果汁、奶茶等
咖啡的替代品威胁是果汁、奶茶等,但是现在星巴克也有特制的果汁、奶茶供应。尽管街上到处都有卖果汁、奶茶的小店,但是这些小店一般都只是零售饮品不提供座位,而星巴克卖的不仅是咖啡、果汁等饮品,卖的也是一种氛围一种体验,所以替代品的威胁不大。
4.购买者的讨价能力:低
由于星巴克不是一个单纯的卖咖啡、果汁饮品的地方,还是一个体验的地方,消费者支付给咖啡的钱不仅为有形的咖啡成本埋单也是为无形的咖啡体验埋单,是难以用平时在商店里买咖啡的价钱来比较是否划算的,因此客户的讨价能力较低。
5.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星巴克的供应商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1.高集中化程度较高
星巴克跟其他精品公司一样,不是直接和供应商如咖啡农户交易,而是和出口商交易,咖啡农户们加工咖啡豆后转卖给出口商,星巴克直接与出口商购买咖啡豆。供应商集中于高品质的阿拉伯咖啡豆,从而获得商品较高的溢价,而低品质的咖啡豆用于交易行业。星巴克所有咖啡豆的来源大约有50%来自拉丁美洲,35%来自太平洋周边,以及15%来自东非。
2.标准化程度较高
咖啡豆从咖啡农手中到供应商手中往往会被转手5次或以上。而咖啡只能由咖啡豆制作而成,并无其他替代品,因此标准化程度较高。
四、客户需求分析
①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咖啡、喜欢咖啡。根据一项在12个内陆城市的调查,32%的城市居民喝咖啡。其中青年男女在咖啡馆消费,家庭主妇,35以上的都市白领成为在家饮用咖啡增长是最快的群体。② 潜在消费群增多。一些消费者虽然不喜欢喝咖啡,但顾客普遍喜欢咖啡厅的氛围和环境,他们会在咖啡馆里消费一些其它附属产品,因此咖啡厅还是拥有很多潜在的消费群。
③ 顾客转向。随着人们对咖啡的认识、咖啡文化的普及,消费者开始认知咖啡的品牌、风格和纯正,知道如何享受咖啡带来的乐趣。速溶咖啡己远远不能代表咖啡消费了,原豆咖啡的普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文化咖啡” 是现在整个咖啡产业的主流,发展相当迅速。④ 中青年将成主流消费群体。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咖啡属于一种外来文化,年轻人对其更容易接受,所以年轻人是星巴克的主要顾客群体。一份来自8个大城市的调查显示,中年和青年人是咖啡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也就是说,中青年消费群体为都市上班族。就经济实力而言,他们对这一部分的消费没有压力。A.年龄
星巴克的消费者在年龄上以20-29岁最多,占60%,其次为30-39岁,占30%。B.教育程度
受访者以大学文化程度最多,占33%,其次为大专,占26.7%。显示星巴克的消费者教育程度偏高。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支出星巴克是读书思考的好地方。
C.以商业为最多,占36.7%,其次为学生,占33.3%。从调查可以发现,这些顾客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爱好精品、美食和艺术,而且是收入较高、忠诚度极高的消费阶层。
五、产业价值链分析
1.原材料采购
为保证长期的高质量的咖啡豆供应,在云南设立全球首个咖啡种植基地,以及亚洲首个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并配备咖啡初加工厂、研究与发展中心等设施。2.生产与运营
为保证星巴克咖啡的口味,星巴克对其咖啡冲泡程序和技术上有严格的规定。在咖啡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多一秒钟,咖啡的味道都可能因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产生细微的变化,因此,对其每一步技术环节,星巴克都有着严格规定,运营过程是在向消费者传递个观念,在星巴克喝到的每一杯咖啡都是完美的。3.内外部后勤
内部:星巴克采用本土经营。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使用多元化的运输方式,以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外部:通过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各地的物流系统达到系统化、合理化、标准化,从而加快流通速度,降低物流费用,减少商品销售成本,还可以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4.营销与销售
星巴克坚持以直营为主,推行口碑营销。星巴克认为,在服务行业最重要的营销渠道是产品和服务本身,而不是广告。在包装方面,星巴克使用百分百可回收纸杯。5.服务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篇7
目前中国的家电零售市场的规模约为8000亿元左右, 到2010年将突破10000亿元。如此大的市场, 就必然存在着竞争, 目前我国家电连锁经营的实质, 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解决企业内部、外部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是在供应者、购买者、替代品、潜在加入者以及行业内现有企业间进行的。本文运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图1) , 探讨分析目前我国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面临的内外竞争环境, 并对其发展战略提出些建议。
一、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2008年中国的家电市场份额约为8000亿元, 如此大规模的市场使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家电零售连锁行业遭遇了以国美、苏宁、永乐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企业疯狂扩张和10多次的收购兼并, 行业格局也由国美、苏宁、永乐、大中“四大天王”割据到“三足鼎立”, 最终形成了“美苏”双雄对峙的竞争格局。
在引导消费环节中, 近十几年, 家电连锁企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的家电连锁多以民营经济体制为主, 体制、机制, 运作模式的灵活, 创业者思维的少约束, 对市场的敏感, 特别是多店面的销售模式, 使他们能做到集中采购, 集中配送, 从而大大降低了采购和物流成本。规模和地域布局, 又使他们能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的便捷和相对低的价格, 正是这些特点, 在结合了市场旺盛的需求, 很快逐渐成熟的现代零售连锁模式, 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然而, 以国美苏宁为例, 要想在中国家电零售行业保持鲜活生命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各企业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必杀技, 必须有区别与竞争对手的经营特色。
1、店面扩张竞争:国美为代表的兼并模式, 以苏宁为代表的自营店模式
国美的店面扩张方式为兼并当地原较大家电商场, 仅派少数国美总部人员进行管理, 销售团队以原有人员为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扩张速度快, 可在短期内开大量店面。缺点是:和兼并企业原有管理团队的融合较困难。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决裂。例如:国美重金收购济南三联后, 原三联管理团队最终全部退出, 并且另起炉灶, 并起名为“三联家电”。出现了两个“三联”互相竞争的局面。这是兼并扩张模式的一个典型的失误案例。苏宁的店面扩张方式为:新店从租赁物业到装潢门店, 均由苏宁全资投入和控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控制力, 执行力强。缺点是:扩张速度慢。因为苏宁难以从总部提供源源不断的管理人员。
2、人才竞争:国美以社会招聘为主;苏宁以“1200工程”模式招聘
连锁店快速扩张需大量资金投入外, 最重要是管理团队, 需要大量了解家电销售运营, 熟悉家电市场竞争方法, 精通供应商流程的专业销售人员。国美以北京总部系统的人员为核心, 其他人员全部在当地招聘, 由总部人员对各地新进人员培训管理, 使其逐步融入。优点:新进人员有工作经验, 上岗快速;同时可以将原企业好的经验带入国美。缺点:原企业的陋习会影响新进人员工作效率, 并且其归属感较差。苏宁从2002年起每年从应届大学生毕业生中招聘1200名学生, 经半年培训后, 放到各岗位就职--即“苏宁1200工程”。这个队伍如今成为苏宁集团在全国各个大区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优点:他们从毕业那天开始就是苏宁人, 苏宁的企业文化融入血液, 主人翁意识强, 执行力强。缺点:没有在其他企业的工作经验, 长期在苏宁的强势平台上和供应商谈判, 久而久之, 就失去了对自己真实能力的客观评价。
二、供应商的还价能力
一般来说, 供方力量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方的是什么样的产品, 当供方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构成了买方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 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即:供应商对某一行业是强势竞争力还是弱势竞争力取决于供应商所在行业的市场条件和所提供产品的重要性。而在家电销售行业, 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流通环节。目前国内经营家电的企业有10万多家, 其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规模和服务上。国美、苏宁几乎掌握了当地家电60%—70%的销量。为抗衡国美、苏宁, 各个厂家纷纷开发三四级农村市场, 来逐步稀释连锁企业在自己企业中的占比, 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另外要想退出该行业, 退出障碍较高, 不仅要付出推广产品品牌所要花费的众多成本, 还有相关的固定成本、人员培训费以及已建立的销售网络资源。综上, 对于大型的家电销售连锁企业来说, 其供应商很多, 单独某产品某品牌的家电生产商不能对其构成威胁, 因此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一直以来, 国内家电销售连锁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都有待改善, 国外家电连锁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商品进销差价和高效率的资金周转, 将供需双方的资源有效整合从而产生协同效益, 供需双方都从中得益, 因而共生共荣。而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为:
(1) 向供应商摊派名目繁多的赞助费:如场地费, 管理费, 广告费, 节日庆典费等;不管厂家是否愿意, 家电连锁企业直接进行扣款处理, 很多供应商结算货款时, 所销售的应收货款全部变成了应付连锁店的各类费用。
(2) 厂家返利:厂家返利一般分为:月返、季度返、半年返、年返。即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销售连锁企业返还利润。据统计, 各项返利总计接近货款的20%。再加上之前强行扣收的各类杂费, 总费率高达货款的50%。这样就使生厂商本就微薄的利润更加所剩无几。
(3) 拖欠应付供应商货款:家电连锁的常见结算方式为:货物入库一个月后开始进行结款流程, 最快一个月后以汇票支付货款, 汇票为六个月银行承兑。即:供应商付出的是现货, 却要八个月后才能结算到货款。
另外, 为了提高销量, 家电销售连锁企业冲击低价市场, 产生的亏损强迫供应商共同承担, 这种盈利模式损害了供应商的利益, 供应商体系利润空间所剩无几, 因此双方关系日趋紧张。TCL、创维、长虹、康佳四家企业首脑曾共同商讨如何对其施加压力;格力空调索性自开门店销售产品。这都说明供应商想改变在价格谈判中几乎没有优势, 只能与销售连锁企业共存亡的局面。虽然单独某个产品厂商不能对家电销售连锁企业构成威胁, 但是供应商整体对是能对其产生压力的。
以上家电连锁企业的行为, 带来的恶果是导致中国的家电产业利润率低, 从而没有资金实力去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不管家电产品如何升级换代, 中国的家电企业只能是“中国仿照”而无法实现“中国创造”。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需要较长时间和投入大量的资金, 对于没有多余资金的中国家电生产企业而言, 就只能充当一个拼装车间。以液晶电视为例, 液晶电视进入中国市场很多年, 但中国至今没有生产液晶面板的核心技术, 所有的液晶面板均由台湾、韩国、日本进口。而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绝大部分成本, 即绝大部分利润被上游的液晶面板厂家赚走。因此家电销售连锁企业必须意识到, 家电销售的产销双方总体上是共生共荣的, 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强势而任意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 否则会给自己的长久发展带来损害。
三、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 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现实情况中, 由于连锁店之间的价格竞争的白热化, 消费者的还价能力逐渐增强, 现在流行的“团购、砍价会”就是连锁企业抓住了顾客的心理, 顺势而为, 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市场份额, 扩大自身的销量。
四、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 也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 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 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随着目前家电产品的平均单价逐步降低, 家电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家电产品在百货超市中销售额逐步放大, 人们正在象买白菜一样买家电产品, 沃尔玛, 麦德龙, 苏果超市等一批家电行业的新进入者正在崛起, 逐步瓜分家电连锁企业的市场份额。由于百货超市对家电产品的利润要求较低, 主要是希望借助家电产品带动人气和销售额,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电品牌厂家愿意把产品放在百货超市中进行销售, 对家电连锁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另一种新的低成本的销售方式——网络购物也正在崛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喜欢用电脑在网上购买自己的家电用品, 由于网络销售节省了许多中间批发环节, 所以产品价格具有很大优势, 这也是家电连锁企业的新的威胁。
五、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 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 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 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对于家电产品, 尽管受科技发展的影响, 产品更新很快, 但这只是产品自身的更新换代, 对销售方来说, 只是更换供应商的问题。因此替代品对家电销售连锁企业的威胁较小。
摘要:近十年来, 中国家电市场逐步进入买方市场, 家电零售连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本文运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对中国家电连锁销售企业的内外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竞争,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5, 10.
[2] (美) 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莱恩·凯勒, 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9.
[3]钱威, 张良.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J].学术交流, 2006, (07) .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激励环境 科技型 信息化 对策
1 概述
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逐步优化其外部激励环境,积极解决各项发展问题,对于增强其综合竞争优势,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区域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低迷不振的情况下,依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通过分析当前种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激励机制,企业创新后劲不足,各类技术市场发展不完善。同时,一些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仍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这严重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其创新潜力的发挥。
2 优化中小企业外部激励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外部激励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担保、贷款、投资”联动发展机制 采取扩大利用动产、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仓单质押贷款等方式,进一步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县、功能区、行业和商会等作用,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股权投资、风险投资、集合性债券、信托、典当、租赁、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其他新型融资手段,多渠道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2.2 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在财政支持上,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上,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小微型企业倾斜。针对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负担重情况给予财政贴息补助。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采取多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减税、减费等方式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做到既“晓之以理”,又“诱之以利”,使中小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在主营业务领域转型升级。
2.3 解决中小企业用工难问题,进一步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创业的环境 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实现校企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重点培养紧缺人才,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搭建平台。分批开展企业家增强创业创新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轮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引导企业加快构建一批以企业创新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和一支以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工业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努力营造一种重视人才环境,通过建立相应制度,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创业环境和政治待遇,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风尚,造就吸引人才、留取人才,并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提高科技人员整体素质。
2.4 整合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服务功能的整合与集成,重点建设技术交易、信息咨询、公共技术、创业孵化等服务平台,向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科学合理规划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布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整合提升现有科技平台,逐步完成若干重点领域和区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重组和优化,构建若干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2.5 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企业可以和学校共同合作开发一些重大产业项目,并建立相关科研合作机构,以保证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6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我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孵化和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体系核心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7 加強政策宣讲解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由于缺少相关的信息渠道和专门人员,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不知道自己的项目是否可以申请或怎么申请政府资金的扶持、可以享受政府的政策优惠。鼓励和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健康发展。
2.8 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必须从实际出发,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化。在具体支持政策上,需要配合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合适的信息系统,提倡尽快建立适于中小企业需要的创新服务项目。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提供成本更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更好的多维运营的公共信息平台。同时,为加速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需要创新信息化培训服务,整合资源,合理组织,搭建了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 小结
随着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成熟,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而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积极优化其外部激励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俊.中小企业创新激励环境问题研究——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02).
[2]刘晓芸,李丹.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刍议[J].中国商贸,2010(08).
[3]吴道友,齐昕,薛宪方.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环境评价研究——基于对浙江省470名企业科技人才的调查[J].未来与发展,2012(12).
关于蒙牛乳业的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篇9
小组成员:张莉苹张敏杰
一.蒙牛集团发展背景
1.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乳产品行业蓬勃发展。三聚氰胺事件前十年是中国乳业的“黄金十年”。这十年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国乳品行业在过去十年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中国人均饮奶量十年间增长了几倍,牛奶产量一举超过众多乳业发达国家跃居全球第三。但伴随着乳品消费蛋糕越做越大,一些全国性乳制品企业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跑马圈地、扩张版图,中国乳业也陷入了恶性竞争、奶价甚至比水价还要低的怪圈。
2. 蒙牛集团发展现状
蒙牛是中国大陆生产牛奶、酸奶和乳制品的领头企业之一,1999年成立,至2005年时已成为中国奶制品营业额第二大的公司,其中液态奶和冰激凌的产量都居全中国第一。
二.外部环境---机会
1.政治影响
毒奶粉事件后,中粮集团入股蒙牛,成为最大股东,这成为了蒙牛由民营企业转型为国企子公司的重要转折点。蒙牛集团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实现了股票的结构多元化,而股权结构多元化将会对蒙牛未来发展起到“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中粮的加入正循序渐进地发挥良好协同效应,包括改善蒙牛的原奶质量。
另一方面,欧资证券行分析员指出,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央高度重视牛奶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蒙牛作为内地乳业三巨头中仅剩的民企,由中粮入股搭救或许正是中央的意图,所以政府的支持给蒙牛的重生带来了一片曙光。
2.经济影响
蒙牛乳业集团的总部设在中国乳都核心区 ――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拥有总资产超过 80 亿元,职工近3 万人,乳制品年生产能力达 500 万吨。到目前为止,包括和林基地在内,蒙牛乳业集团已在全国 15 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 20 多个,拥有液态奶、酸奶、冰淇淋、奶品、奶酪五大系列 200 多个品项,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消费者对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至今还是乳制品的消费空白区,随着农业生产结果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乳品消费仿佛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技术影响
纵观蒙牛集团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是催促他们前进的又一法宝。
1999年12月1日蒙牛签约奶站收取第一车奶,标志着蒙牛“公司+奶站+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全面开始。解决了奶制品质量无法控制,奶牛饲养分散的问题。2000年2月21日,蒙牛液态奶生产线正式投产,开发生产出中国第一袋利乐枕牛奶,蒙牛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日。2003年,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的层层选拔,并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的多次检验,蒙牛牛奶从众多品牌牛奶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开始在国家航天局服役,陪伴“神舟”五号航天员成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一创举使蒙牛集团在消费者心中有了更强大的形象。2004年12月2日,蒙牛澳亚国际牧场峻工,中国第一个挤奶机器人落户蒙牛,不仅使牛奶的生产实现了自动化,而且加速了牛奶的生产。2005年,中国第一款高端牛奶——特仑苏在蒙牛问世,2006年10月22日,在第27届IDF(国际乳品联合会)世界乳业大会上,蒙牛特仑苏获IDF世界乳业创新大奖。特仑苏以突破性思维引领着一个行业的进化,它不仅赢得了世界舞台的掌声,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4. 社会和文化影响
蒙牛的广告策略给他带来了一大批的潜在的消费者。2008年3月伊拉克战争期间,蒙牛抓住央视战争报道形成的收视高峰,率先进行事件营销,获得了极大成功。此后,他们与央视协商建立了一个应对突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2企业外部环境分析10-20
外部企业06-24
银行外部环境分析09-23
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07-17
老凤祥外部环境分析09-13
企业成本外部化研究11-07
宝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报告10-28
国有企业的外部性08-19
企业外部信息化crm05-26
外部环境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