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外部化研究(精选5篇)
企业成本外部化研究 篇1
一、引言
环境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导致其产权界定成本过高甚至难以界定, 随着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导致了严重的负外部效应, 这严重限制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消除负外部效应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从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来看在环境成本问题上是完全可行而又富有成效的。
二、解析什么是环境成本
每一种的产品在生产与应用当中, 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以及资源浪费, 这样的成本就是环境的成本。该成本分为内部外部:其内部就是对资源的常规利用中资源产生耗费所出现的成本。其外部就是因为对环境构成了破坏而产生的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指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生产成本中, 从而避免外部的环境造价, 表现了资源稀缺。而内部化就出现生产的人自己负担起生产以及消费的环境造价。有市场进行这些补偿, 这样可以解决破坏环境, 生态的问题,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
三、污染环境事件里面环境造价的动因
1. 法规的要求及公众的关注
我国有多部环境保护法规明显的对公司生产者在合法经营中所造成的环境方面的破坏的影响进行承担的规定。欧州共同体《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与国际上标准的组织所颁发ISO14000的系列, 早已成为每个国家的企业管理环境造价的指标了, 都实行了由寿命的周期等办法来对企业的内部外部成本进行计量。伴随着频发的环境事故和环境问题, 公众已开始高度环境问题, 大众的消费也越来越追求绿色的消费。人们现在对生活的居住条件要求也比较高了, 生态方面的条件在购房与选址上也得到了考虑, 喜欢为了有清新空气而花费, 所以在某些程度上就要求现在企业要把外部的污染环境的造价给内部化了。
2. 企业的要求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们国家的企业面对着很大的环境保护上压力, 若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造价得不到精确计量也不能将其内部化到产品成本中, 企业今后的发展乃至产品的营销将会受影响。如果企业要实现出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有绿色的优点, 然后有绿色的竞争力量, 就必须考虑生产的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根据国家或着国际的标准来计量企业的产生所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还要对以后变化的国家企业环境的标准, 就算现在不对环境的成本进行计算, 但是伴随经济发展和环境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 大多外部的成本都会被内部化了, 生产者应该有一个战略的高度, 主动积极的把环境的成本给内部化起来, 以便于企业自身的长久稳定发展。
四、环境成本内部化路径的选择
1. 生产率的变动法
该办法就是使用变动的生产率来计算变化的环境的质量给经济造成的损失。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关注生产率变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二是对无效的市场价格进行修正。环境发生质量上变化就会影响生产率以及生产对的成本, 进一步会使生产值以及利润发生变化, 而用市场的价值对价值与利润进行计量的改变时能够很容易的进行计算和观察。就像能够根据污水的排放前与排放后农作物生产率产生下降而带来的产量变化之差来衡量。可以用农产品的减产量乘以市场价格来计算其总的经济损失。
2. 防预性的支出办法
把为了预防对环境的危害而支出的成本用作危害环境最小的费用。也就相当于污染带来的亏损数量上就是要清除污染, 改变环境的质量所产生的费用。利用该方法的时候相关数据资料都很好解决, 在应用上有很强的意义。但是这种方法所得的仅仅是最小的受损值, 原因是控制污染的人其实际上的支出受到收入的限制。在预防出现的支出与消除污染这两者间的相关性只有有一定程度的或者是最低涵义上。该方法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估计是使用治理污染所支出的费用也就是成本的支出。跟环境的影响因素里面市场的价值进行比较的话后面的是产出的价值它的数额不大。
3. 市场替代法
该方法是利用被估计对象其自身无市场的价值的时候所利用的办法。大自然中, 一些环境的因子是无市场的交易的也没有价格就像新鲜的空气。那么我们就要寻找可以替代的东西来对那些无市场价值的物品进行估量, 详细的运用中, 代替物如何选择完全根据所计量对象的特征来确定。替代市场法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而设计的计算方法。但是环境成本内部化路径的方法还有多种, 例如大家比较熟知的, 环境污染所损害财产物资的重新购置成本作为环境损失价值的重置成本法, 其假设前提和计算过程复杂;用所牺牲的替代用途收入进行估计污染的环境所造成的经济亏损这样一种机会的成本法等等, 该文章叙述了实施难度较小, 应用程度较高的三种方式。
五、总结
本文从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出发, 对企业环境成本动因进行分析, 再按照环境会计计量理论选择恰当的内部化路径对其进行计量然后将环境成本计入企业经营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环境成本必然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会重视环境因素;这有利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现, 促进企业开展环境保护。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改善, 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逐渐严重, 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负外部效应, 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了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介绍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依据、成本动因及路径选择, 以期通过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达到节约社会总成本, 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污染成本
参考文献
[1]李百兴, 宋凯琴.解决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 2012 (12) .
[2]郭红彩.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研究[J].商业会计, 2013 (5) .
[3]黎富兵.论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效应[J].会计之友, 2012 (8) .
企业成本外部化研究 篇2
新经济下的企业营销外部压力研究
作者:冯聪茹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外部因素压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今在以数字革命和信息管理为基础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营销所遇到的外部压力有了新的内容。文章针对新经济下企业营销受到的外部压力进行分析,并据以为基础对企业营销如何应对新的压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营销;外部压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F272.3
企业成本外部化研究 篇3
关键词:外部资源,降低成本
1企业利用外部资源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降低产品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加利润。成本指标是企业各种指标中最主要的指标之一, 在成本管理工作中, 应将降低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想促进企业迅速发展, 必须要探索利用外部资源, 最根本的是建立起企业外部融资体制, 即市场融资体制。同时要积极引进和采用科技手段, 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加强客户管理, 多管齐下, 最终实现降低企业成本。
2利用外部资源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
(1) 建立完善的、多层次企业融资体系。
目前, 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有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
长期以来, 国有的主要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 其他企业, 特别是一部份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必须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点改变, 把贷款投到符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的其他企业上来。特别是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 积极为企业提供信贷、结算、信息服务, 引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和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作用, 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发展自己, 无论从总体规模还是个体企业贷款的数量上来看都是很小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和银行之间没能建立起真正的信用关系。银行对企业贷款有这样的顾虑, 认为部分的企业效率低、风险大, 对企业贷款设置了许多严格的条件。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 银行融资仍然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但商业银行必须对贷款理念和对象的进行观念的转变, 甚至商业银行贷款要向中小企业倾斜。企业应该多依靠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中小合作银行或合作金融组织。在条件成熟时, 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 争取国家的扶持, 如果能够发行中小企业联合债券也不失为一个好渠道。
(2) 积极采用科技手段, 发展电子商务。
在当今科技发达, 可使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 开展电子商务, 是推动科技进步, 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粘合剂。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到低价高质的原材料来源, 电子商务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室进行商务谈判, 降低企业差旅费, 也可以进行网上招标, 甚至于利用不同的网上银行进行进账, 享受各种优惠和方便条件, 并能在购进原材料方面充分利用社会物流系统, 可以快速满足生产的需要, 从而降低搜求原材料的费用和运输费用、保管费用、交易价格、财务费用等交易费用和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 使得原材料的成本最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 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加强客户管理。
首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商品极大的丰富, 使客户选择空间及选择余地显著增大, 客户需求开始呈现出个性化特征, 只有优先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主动。因此, 企业管理不得不从过去的“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 只有快速响应并满足客户个性化的瞬息万变的需求, 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 企业必须及时掌握客户信息, 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加强与顾客交流, 了解顾客需求, 才能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 获取更多顾客的信任, 提高产品购买率。
其次, 企业的商品采购管理总成本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供应商资源作为企业的外部资源, 又是商品采购供应管理的核心所在, 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 更应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努力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最后, 在高科技、信息化时代, 应该提高供应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供应商网络, 利用强大的互联网全面掌握供应市场资源, 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 淘汰供货业绩差的供应商。通过供应商网络, 企业对网络供应商的资质条件和保供能力可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广泛开展网络外优秀供应商的搜寻, 此外, 企业还可以对市场中有实力、声誉好的供应商资源有了更加全面、详细的掌握。通过供应商网络, 企业能够减小采购业务员因工作变动而带来的供应商队伍变化, 降低风险, 使企业的客户管理进入良性的状态。
参考文献
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探索 篇4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被否定, 以降低环境负荷、形成环境补偿机制为目标的绿色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但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仍在起步阶段, 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其中以外向型企业在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最为突出。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选择性忽略, 导致环境成本不得不由社会承担, 这就造成了外部不经济。因此, 促使外部的环境成本向内部成本转移势在必行。
一、企业出口的环境成本剖析
1. 环境成本的种类。
内部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对环境产生影响后负担、并以财务报表等载体进行会计反映的成本。根据现有法律和有关规定, 企业必须支出并计量此类成本,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按规定必须支出的排污费、环保设备的购进等。外部环境成本是指环境影响与某一主体有关, 却由另一与此影响伴随的成本和收益无关的主体负担的成本。企业无偿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 产生一定的未来收益。
2.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质。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是以经济的外部性为基础的。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要求将环境成本更多地纳入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内, 体现了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企业实际控制自然资源, 并且很有可能产生相关的利益流入, 形成环境资产。因此, 企业应当负担由此产生的与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相关的成本。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有利于企业承担有关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在使社会个体能够回避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的同时, 减轻政府机构的财政负担。
3. 企业出口与环境成本的效应分析。
外向型企业相对于一般的国内企业有其特殊性, 可能会引起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外企业支付的单位产品价格相对较高, 外向型企业为了追逐利润会提高总体的产品产量。在企业利润提高的同时, 外部环境成本也会提高, 社会将会承担更为沉重的环境成本。因此外向型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更为紧迫。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判断企业的哪些支出应该内部化、应该如何内部化, 即环境成本的确认。二是环境成本的口径和度量问题, 即环境成本的计量。只有明确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使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有据可循。
1. 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是否应当确认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点, 一是该项支出是否涉及环境问题;二是是否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其中第二个判断标准与传统会计成本确认的条件相一致, 表现为资产的减少, 成本、费用的增加。而前者需要判断企业的支出是否与环境保护有关, 是否体现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补偿。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在其第15次会议上通过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 其中对于环境成本确认的规定如下:第一, 环境成本的确认时间。ISAR认为, 环境成本应当在首次被识别的会计期间进行确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如果确认的环境成本是为了补偿以前年度对环境的污染, 是否应做出追溯调整应进行分类处理。若不存在会计差错或者会计估计变更, 环境成本应计入本期费用。若存在会计差错或会计估计变更, 则应当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第二, 环境成本的确认方式。环境成本的确认有两种方式, 即资本化和费用化。ISAR认为环境成本如果要资本化, 则应符合资产的定义, 且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在企业的受益期内进行摊销。应予以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第三, 环境成本资本化的确认形式和减值问题。与资产组的概念类似, 当一项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环境成本与另一项资产显著相关时, 则不应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 而是作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例如清理污水排放的设备中的净化器, 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但是, 将此项费用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显然不合理, 因为此项工作只有作用于净化器才能在未来带来收益。环境资产的减值测试与减值准备的计提与传统资产相同, 但是因为其不确定性更高, 因此应更加慎重并充分考虑相邻资产的减值问题。
2. 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指利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对已经确认的环境成本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由于环境成本涉及的范围很广且在计量上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 因此相较于传统成本计量具有独特性。环境成本的计量可能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计量方法, 主要包括全额计量法、差额计量法和按比例分配法。
全额计量法是指将为解决某一特定环境问题而支付的专项支出全额确定为环境成本, 并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上反映的计量方法。这一方法适用于专款专用的支出, 计量较为简易, 应用也最为广泛。
在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 可能会考虑环境保护, 例如购买环保汽车等。但是将这些投资的金额全部计入环境成本显然不合适, 这时就需要使用差额计量法。所谓差额计量法是指在计量环境成本时只将支出金额中有关环境保护的部分确认为环境成本, 即将总支出与其中没有环保功能支出的差额进行计量。
企业的环保成本可能不是一次发生的, 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连续发生, 会涉及到费用归集和分配的问题, 应采用按比例计量法。按比例计量法是指将与产品有紧密联系的环境保护费用, 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产品制造成本中的计量方法。例如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金属废料处置费用、污水净化费用等。应当按“直接费用”、“部门费用”、“共同费用”进行归集, 然后分配到各产品的成本中。
三、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建议
随着中国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环境资源持续消耗, 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迫在眉睫。外向型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拉动对外贸易的同时, 也造成了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环境成本内部化体系尚不完善, 存在诸如缺少明确的会计规范、监管标准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环境成本内部化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推进。
1. 国家促进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
第一, 相关部门应当严格对外向型企业的设立以及其主营业务的审批制度。西方对于环境保护的研究先于中国, 国民具有较强的环保观念, 一些增加环境负荷、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被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经营电子、皮革制造等行业的国外企业纷纷落户中国, 将中国作为其产品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对于这一现象, 中国需要谨慎对待, 对外向型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 防止自然资源流失和外部不经济的出现。第二, 完善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对某些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高的行业而言, 其所需负担环境成本也较高, 这类生产企业逃避所应负担的环境成本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因此完善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能确保企业对其污染环境的行为付出经济代价, 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 为了促进企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保护自然环境, 还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例如对于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降低环境负荷、绿色生产的企业, 可以给予减免税负等优惠政策。第三, 在参照相关环保法律的基础上, 对于现行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进行优化, 使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有据可循。中国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相关会计处理并没有做出明晰和详细的规定, 企业的可选择性较大。会计人员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对于环境成本的实务处理可能会出现困难。同时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环境报告的分析可知, 中国上市公司对于环境成本的披露积极性较差, 通常只是在报表附注中进行简略的披露。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体系任重而道远。
2. 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自我规范。
第一, 改变业绩考核模式, 增强环境成本控制力。环境成本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 如生产部门、法律部门、研发部门等, 现有的成本核算模式是将各项成本先分散再汇总, 弱化了环境成本的整体控制。各个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或者企业考核的压力, 可能会出现降低自身成本的短视行为, 将自身的环境成本转移到其他部门, 这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优化并无益处。而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改变现有的考核机制, 对各部门实施统一的监督, 可以提高环境成本的可控性。第二, 加强环保技术, 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国大量的外向型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 并未将环境作为考虑因素, 通常是先破坏再治理, 而且这种治理多出环保部门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惩罚。然而这种治理并不能将原有的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只是一种事后的弥补。因此, 外向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保护, 提升环保技术, 增加环保设备。在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 将环境成本更多地转化为事前的预防性支出。这不仅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而且有利于减少企业因为环境问题面临的法律诉讼和社会舆论谴责, 提高企业的声誉。第三, 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绿色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实现员工、企业、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它不仅在企业内部传导了一种绿色的观念, 并通过对员工的环保培训, 对企业高层环保理念的培养, 对外的公关宣传, 深化绿色企业文化, 使消费者了解并认可企业的绿色企业文化。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更有助于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度, 为销售带来巨大的提升, 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摘要:外向型企业是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然而, 片面追求产品出口的经济规模而忽略其环境污染, 可能会产生社会总成本的不经济。通过对外向型企业出口的效应分析, 明确了其环境成本的实质并提出了具体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试图通过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促进中国外向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进程。
关键词:环境成本,社会责任,外向型企业
参考文献
[1]于敏.环境成本存量与流量的会计分析——兼论 (外部) 隐形环境成本和 (内部) 显性环境成本[J].财会通讯, 2010, (7) :28-30.
企业成本外部化研究 篇5
一、环境成本的分类
20世纪20年代, 庇古研究认为, 外部性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 因此要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其方法就是征收相当于外部成本的费用, 这种费率被称为“庇古税”。经过鲍墨尔等人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 逐渐产生了环境经济手段即“庇古手段”, 通过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强制性地进行征税、收取污染费等环境保护政策措施。20世纪70年代, 科斯的“产权理论”认为应利用市场主体自发的趋利避害性和市场交易工具, 将环境成本内在化进行环境保护。20世纪90年代, 国外研究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并列, 作为环境的拥有者,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若损害或降低了环境的使用价值, 即损害了“生态人”的权益, 可以通过对损害的程度进行货币化, 表示为环境成本。
ISAR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发布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为:环境成本是指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管理企业活动,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需要采取的步骤成本, 还指受企业的环境目标和要求驱使的其他成本。该报告认为环境成本包括处置和避免废物、保持或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石油、去除建筑物中的石棉、开发更为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
美国环保署 (EPA) 在《全球环境管理动议》中对环境成本按会计确认的难度分为4种类型:常规运营环境成本、隐藏成本、未来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费用、企业形象和公共关系成本。国内肖序教授将环境成本分为3类, 分别为: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环境损失成本。
环境成本的分类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 但现有环境会计系统对环境成本的确认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环境会计系统只确认可识别环境成本, 即在目前环境会计中能够准确计量并披露的环境成本, 一般包括, 环境保护资本支出的折旧与摊销、排污费、资源费、绿化费、ISO认证费用以及其他与环境相关的可以客观量化的支出。而不可识别环境成本 (隐性成本) , 目前环境会计还无法进行计量和披露, 这些环境成本多数是企业外部性成本, 如企业对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排放污水以及排放有毒废弃物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损失。由于这些成本在计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因此, 在账面上无法进行反映, 换句话说, 企业并不承担这部分成本。而恰恰是企业不承担绝大部分的外部成本, 直接导致了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 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低下, 进而引发环境事件。因此, 将隐性环境成本进行有效计量并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是解决企业环境业绩低下继而频发环境事件的根本途径。
二、隐性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理论与原理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产权理论。
早期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企业就无法生存, 可能包括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进入20世纪80年代,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有了扩展,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出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利益相关者, 另一类是现代利益相关者。传统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分销商与职工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特点是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密切联系。而现代利益相关者则包括企业周围社区居民、农民, 以及所有与环境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对于现代利益相关者而言, 他们和企业没有直接的财务关系, 但却有环境共生性关系。一般说来, 现代利益相关者无法直接得到企业经营成果, 但可能受到企业的损害, 这种损害主要来自于企业将现代利益相关者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 危及其生存权利。对应这两种利益相关者, 我们将生存权分为基本生存权与财务生存权。所谓基本生存权是指保障利益相关者最低生存条件的权利, 即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所有广义利益相关者都面临这样的权利威胁, 无论是传统利益相关者还是现代利益相关者, 特别是当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而财务生存权是指保障传统利益相关者生存条件的权利, 只要企业能够获得利润就能够保障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生存权。一旦企业发生亏损或者亏损持续到一定长的时间, 债权人难以收回债务本息, 股东无法保证投入资金的保值增值, 供应商与分销商无法保证债权债务承诺, 而职工无法得到工资及相关薪酬。
若从产权拥有与补偿的角度来看, 财务利益相关者中债权人需要补偿的是债务成本, 股东需要补偿的是权益成本。而作为现代利益相关者的代表, “生态股东”拥有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成本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补偿, 这种补偿的尺度就是环境成本。由于目前环境成本确认困难与地方“偏好”发展经济等原因, 环境成本补偿的主体一直都未得到有效的确认。由于生态股东的主体虚化, 根据环境补偿主体的代理机制, 地方政府 (或中央政府) 是需要补偿环境成本的代理主体。因此, 与债权人、股东一样, 政府需要对环境成本补偿情况进行考核, 并督促企业管理层进行环境控制行为。
(二) 隐性环境成本内部化原理与步骤。
由于显性环境成本在现有的会计系统下能够被计量, 已经反映在企业的账面上, 因此, 主要应对隐性环境成本进行确认与量化。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地区分类标准与行业分类模式。
由于地区与行业间的环境差异较大, 首先区分地区分类标准, 以行政区划为主体, 并辅以地理位置划分, 确定省内地区划分标准;然后, 描述省内行业类型, 以省内大型支柱行业作为研究重点, 并进行相似行业合并, 确定行业分类模式。
2. 使用实地评估法, 分行业评估环境损失。
针对某一个地区, 具体研究该地区所有行业对环境破坏的特点, 使用实地调查的方法, 可以采用Costanza (1995) 等对环境服务价值的分类, 进行分类评估, 从而获得该地区某年的环境损失总额。主要计量由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货币化损失与间接货币化损失。
3. 分行业计算资源损失与转换系数K。
在分行业计算得到环境损失之后, 根据行业特色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资源损失指标。资源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减少的数量或者价值。不同行业物质资源损失的形式与表现不一样, 因此, 本步骤主要分析各个行业资源损失的特点, 构造资源损失的计算方法。资源损失的计算是依据物质平衡理论进行的, 该理论认为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 也不能凭空消失, 只是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一般认为, 物质平衡只是质量上的平衡, 但质量上的守恒并不能被会计所控制, 因此, 本研究通过倒挤的形式得到价值量上的资源损失, 即:
资源损失=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价值=期初物质价值+本期投入物质价值-期末物质价值
在得到某个周期某个行业的环境损失与资源损失的基础上, 计算转换系数K, 即:
K=某行业环境损失总额÷某行业资源损失总额
通过这个公式就可以得到各个行业某个时期的转换系数K。这样, 只要能够得到行业内某个企业的资源损失数据, 对应乘以该行业的转换系数K, 就能计算出其应该内部化的隐性环境成本, 即:某企业隐性环境成本=转换系数K×某企业资源损失。
三、基于GEVA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经济附加值 (EVA) 是一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 它克服了传统指标的上述缺陷, 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 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EVA的基本计算方法: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资本成本
EVA实际上解决了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 即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债务与股本的资本成本, EVA大于零且数值越大, 说明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就越强。但EVA无法解决环境业绩计量的问题, 因此, 在EVA的计算中应加入环境成本因素, 得到绿色经济增加值 (GEVA, Green Economic Value Added) , 即:
GEVA=EVA-隐性环境成本=EVA-转换系数K×资源损失
由于在目前会计系统能够确认的显性环境成本已经包含在EVA中, 所以, GEVA只需要从EVA中扣除隐性环境成本就可以了。从理论上讲, 隐性环境成本可以看作是企业生态股东要求的环境补偿成本。这样, GEVA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总体业绩, 并有效地实现了环境成本内部化, 表现为税后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与环境成本后的净利润。因此, 应构建以GEVA为核心的政府对企业的考核体系, 考察GEVA是否大于零, 并实施一票否决制, 督促企业主动进行环境友好行为。
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应分别建立相应的机制确保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在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过程中, 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包括解决中央政府应如何建立地方政府的环境业绩考核机制问题;解决地方政府应如何建立基于GEVA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与奖惩措施问题;解决企业应如何核算环境成本与如何建立以环境成本最小化的环境控制机制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绿色经济增加值 (GEVA) 评价指标的建立, 能够实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明确了环境成本补偿的主体, 并有效地实现了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确立了企业对环境破坏的补偿尺度;二是激励企业进行主动的环境控制行为, 并确定了环境控制行为的着力点为资源损失, 通过有效地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 降低环境成本, 在GEVA的考核中获得较好的环境业绩评价。但GEVA的推行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推动, 需要在政策与制度上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 出台环境业绩评价的相关制度与奖惩制度。
根据GEVA的实施程序, 地方政府应出台考核所辖企业环境业绩的制度, 并建立考核结果公开制度与奖惩制度。中央政府也应建立起以GEVA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环境业绩评价制度, 并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 企业对外报告中要求披露物质资源投入与产出情况。
作为计算环境成本的必要条件, 资源损失指标计算的相关信息需要企业对外披露。因此, 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下, 要求企业披露企业物质资源的流动情况, 包括期初结存、本期投入与期末结存情况。
(三) 政府应在环境损失评估中起到推动作用。
转换系数K的计算需要政府推动进行该地区的环境损失评估, 评估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 需要政府组织评估小组进行论证。虽然工作量巨大, 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不需要频繁的评估。S
摘要:环境成本没有完全内部化是导致企业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基于环境成本未被内部化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则只流于形式, 难以约束与控制企业的环境破坏行为。基于此, 本文首先构建了分行业与地区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方法与机制, 然后建立起了以绿色增加值 (GEVA) 为核心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最后, 对我国推行该套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业绩,绿色经济增加值
参考文献
[1].Coa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e capital[J].Nature, 1997, (386) .
[2].肖序等.论环境成本的创新——基于内部资源流成本与外部损害成本的融合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8, (5) .
[3].谭亚荣.环境污染核算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07.
[4].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五届会议报告[EB/OL]. (1998-1-1) [2008-4-3].http://www.unctad.org/isar, 1998.
[5].罗伯·格瑞, 简·贝宾塞著;王立彦, 耿建新主译.环境会计与管理 (第2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郭道扬.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J].管理会计[台湾], 1994, (3) .
[7].许家林, 王昌锐.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企业成本外部化研究】推荐阅读:
工业企业会计成本研究05-20
企业资本成本决策研究06-26
供电企业作业成本研究09-02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研究09-03
矿山企业成本管理研究10-17
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研究10-19
电气企业成本管理研究05-20
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06-03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研究07-01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