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研究

2024-07-01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研究(精选12篇)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研究 篇1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这也促进了企业在发展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上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怎样有效的做好成本控制就成为了企业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也加大了重视度, 进而促进了企业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产品项目,项目控制问题,控制措施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其指标的综合性很强。在产品成本中直接和间接都能体现出:产品在质量上的好坏、资金周转的速度等等, 国家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受产品成本高低的影响。因此, 加强成本控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针对于成本控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控制措施加以阐述。

一、加强产品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广泛的含义, 它不仅仅是研究怎样为项目节约成本还在企业平时销售产品时个个阶段上都有体现。那么在企业在提高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就一定要以成本控制为重点, 通过加强分析核算、项目审计和成本预算等方面来加强成本控制工作。企业生产制造效益的增加离不开成本控制, 由此可见加强项目产品控制十分重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可以有效的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中达到竞争形式的高要求就必须加强产品成本控制中的内部管理工作。因此, 加强经营管理的重点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就是强化产品成本控制, 其次是将企业管理制度加以完善。也就是说, 在企业的管理上成本控制管理若不能得到重视, 就会导致企业在经济效益、管理和经营上产生风险。

二、成本控制措施

(一) 科学的方式做好成本控制管理

目前,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上依旧还停留在传统的报账、记账中, 只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上走向失控。科学化的做好成本控制管理要从不同方面共同发展。

1、提高战略成本意识。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 那么少的成本支出无疑会带来更大的利润。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对于一个企业能否很好的在竞争中存活下来, 成本优势和利润最大化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企业要从项目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上加强成本控制管理, 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

2、加强资金运作。在加强资金的调度和使用的过程中, 在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专款专用和防止资金被挪用等问题以保证跟踪管理项目产品资金。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发生一些资金被占用、资金分配不合理、资金周转效率低等问题。

3、整理工作流程。在企业确定生产项目的目标后应重点分析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企业应着重分析生产工作中重要环节和要素, 从而来确定必要的环节并做出合理的计划。在能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将无关紧要的分工和环节撤销掉, 使必要的生产工作得到畅通无阻并且高效的运作环境

(二) 增强员工对成本控制的意识

由于目前企业中从管理层到员工、从领导到工人大多对于成本的概念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与成本联系起来。那么, 若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将成本控制的意义并不单单是成本本身的观念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当中, 并且,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培养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自我管理意识。企业还要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定期调查管理人员对先进的措施是否采纳, 并且要对管理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价。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究降低成本以及获取利益的方式并且加以分析以满足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获取优势地位。

(三) 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成本控制管理发展

由于现代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进一步的发展, 在成本控制管理上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 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等软件都是管理上的常用软件, 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很好的控制成本, 并且还可以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使管理工作得到良好的效果, 过去由于一些技术落后、效率不高等情况的存在, 直接导致了成本控制管理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 从而导致企业在管理上的失败。那么,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这种现代化的工具就能保证成本管理信息的高效化处理, 而且还可以促进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以上论证了企业在成本管理方式上要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随时改善, 以发展和创新的态度来研究成本管理方式从而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

三、成本控制的特点

由于成本控制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因此就需要很多的管理人员来开展成本管理工作这就导致成本控制管理中当选定出一个控制目标的同时经常会有很多意见和方案。因此, 要想使已被控制的目标向着企业需要的方向发展, 我们就应该根据控制目标来选择一个适合并且有效的方案, 使成本控制达到高效化。

成本管理还需要以多方面的形式来进行, 在产品项目的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控制, 那么就需要选择出多个有效方案以保证适应每一个小的环节。在管理工作中能效衡量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的方式就是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选择方案是否有针对性。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决定成本控制管理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所以, 在人员使用上也要加以重视。

由于成本控制工作还有连续性的特点。例如, 成本管理人员在预算出产品项目成本后就须要会计在继续经营这个项目的工作。在假定出成本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运算经营的是做会计工作的原则。那么, 能够顺利进行这种连续化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将每一个小的成本控制目标做好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本控制应该做到全面并且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一切可以涉及到价值的项目都应该在成本控制的范围之内。其中一些基本的内容包括:生产项目产品之前的成本控制、设计产品的成本控制、采购材料、阶段性成本控制供应等。由于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须要不间断的生产, 这就会导致成本的形成。因此, 成本控制工作就要贯穿于整个企业中。既然成本费用是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形成的, 那就将成本工作做到全面化以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工作要从统筹兼顾、相互联系、协调平衡等方面发展。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企业可以很好的发展, 还可以有效地节约经济资源、物质资源等, 可见成本控制高效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红霞企业成本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J) 中国工商2011 (09)

[2]李蕊爱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J) 中国工商2010 (05)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研究 篇2

2012-10-10 8:47 刘 皓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人才战略的实施当然也会引起成本的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事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成本概述出发,阐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控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竞争更为剧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因此,国内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但资金使用的效益不高,数额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有限的利润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它已成为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对国内许多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及构成人力资源成本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劳动力受雇前成本和劳动力受雇后成本;狭义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工费用的总和。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主要由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组成。一是取得成本,即在整个招聘、选取、录用、安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二是使用成本,即公司在使用职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费、激励成本、交换成本等。三是开发成本,即企业为了提高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对职工进行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培训等所发生的费用。四是离职成本,即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招聘机制不合理导致的聘用成本上升。人才竞争是新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招聘到优秀的、合适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企业在人才招聘中招聘机制不合理也可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上升。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常常凭借人际关系,而不是根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行人员招聘。企业中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没有专业才能的人占据管理岗位,一些优秀人才无法发挥专长,使得工作的整体效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上升。同时,这些优秀员工潜能得不到发挥,也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所以优秀员工大量离职,从而加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离职成本。

第二,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不合理使得使用成本上升。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直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企业如果不能给员工支付合理报酬,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有些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及过程不合理,科学评估系统异常缺乏。大多数企业的考核机制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方式。而企业的薪酬制度也偏重传统的物质激励,忽视非物质激励,这样的薪酬制度对于一些具有成就需要的员工能起到的激励作用有限,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相对增加。

第三,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开发成本的上升。一方面,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对员工的培训行为基本上都是委托外部机构进行,这些行为都存在短期性。而且许多企业将员工的培训资金作为一种费用,而不是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因此在资金的安排使用中,用于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很少。委托外部机构所进行的员工培训很难根据员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这部分培训费用实际使用的效益较低,导致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的相对上升。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在内部设有培训机构,但在对员工培训过程中注重对高管人员的培训,而忽略了基层员工的需求,因此出现管理者决策效率高,但基层员工因为技能不足等因素执行效率低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对上升。

第四,忽视企业员工的流动率导致离职成本上升。企业员工离职分为两种,员工自愿离职;员工非自愿离职,不论是哪种离职方式,企业都要为此付出成本。经过研究显示,员工离职率如果超过10%,特别是企业,非自愿离职情况增加时,则会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员工在离职前,工作效率会毫无疑问地降低,或者缺勤增加,或者工作量减少。其次,对于离职的员工,企业要支付离职的工资,失业的工资。如果管理者对离职处理不当而导致员工的诉讼,还会导致相应地诉讼费用。然后,职位的空缺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可能丧失销售的机会和潜在的客户,可能支付其他加班人员的工资,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付出空缺成本。

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取得成本的控制措施

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其实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因此在进行招聘时应考虑企业制订的未来发展战略,不应该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降低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对取得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任何企业的员工招聘行为都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企业要想降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就应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企业首先要做好工作分析,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对设计的每个职位都应该详细说明工作内容、权力和责任、任职条件等,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前,就可以根据岗位说明书的要求明确所要招聘人员的条件,在甄选中就可以找到适合的人选,避免发生其他费用。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各个阶段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做好各阶段的招聘计划,以确保员工招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二,选择合适的招聘队伍。招聘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聘用人员的质量。招聘人员首先要对企业的业务相当熟悉,在招聘前清楚地知道企业所需要的人员类型,而且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到无私,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降低企业人才的甄选费用。

第三,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企业进行招聘有多种招聘渠道供选择,比如:网络招聘、猎头公司、校园招聘等等。不同的招聘渠道在招聘信息的发布成本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可以通过削减搜索费用和寻求合作,参加免费的人才招聘会,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渠道发布免费招聘信息。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同时也要考虑企业所要招聘的岗位、时间等,不能一味地要求降低成本。企业应根据不同职位的任职要求、不同阶段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来选择并开辟多种不同的招聘渠道。

(二)使用成本的控制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报酬,而报酬则是一般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相当关注的内容,如果报酬减少,则会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生产效率就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企业要想

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可以通过有效激励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投入产出比。

第一,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根据复杂人假设,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人需求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企业的同一种薪酬制度对不同员工的激励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外在薪酬体系都采取“底薪+奖金+各项福利”的模式,也可以看成是“基本薪酬十可变薪酬”的模式。基本薪酬根据各职位的工作强度、职责的大小确定,可变薪酬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特点及需求来设计,这样就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

第二,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企业的绩效考评制度应该尽量追求客观、公平。首先,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次,管理人员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要与员工保持持续沟通,针对企业设立的绩效考核标准、员工工作中的表现等进行反复沟通,尽量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再次,在绩效考评结束后,管理者要将考评结果进行反馈,与员工进行面对面交谈,听取员工的看法,并针对前一阶段员工工作中的失误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让员工觉得满意,让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对员工的激励除了薪酬激励外,在有许多方式可供选择,如荣誉激励、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或扩大化、授权、职业生涯规划等。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特征,从上述的激励方式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开发成本的控制措施

首先,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等。不同种类的培训涉及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具体采用的培训方式是不同的。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度,使培训达到相应的目的。如技能培训,就可以针对受训者即将要担任的职位,通过担任助理、秘书等方式,让受训者跟在管理者身旁,通过观察及具体解决问题,获得相应的技能。在企业的培训体系里,还应该注意灵活性,应该要根据受训员工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培训方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培训内容与受训者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提高培训的质量。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的方式,来达到集体培训、相互学习的目的。

其次,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目的之一便是适应知识的更新换代。企业在经营中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管理知识、所使用的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及趋势,在培训中要引导员工注意新知识、新技术,使得所有的培训要跟上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企业在对员工培训中,要设计具有较强个性的培训方案,根据员工的需求、根据员工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等对培训内容及方式作相应调整,使得培训达到目的,从而相对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投资的收益。

最后,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估。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数量,而且更要注重培训的结果。因此,企业不仅要在事前做好培训计划,而且要在培训结束后做好培训结果的评估。企业可以通过对受训者培训结束后的工作行为进行连续观察的方式,确认培训效果。根据培训效果的评估,确定培训计划的调整或修改。这样,就可以节约下一轮的培训成本。

(四)离职成本的控制措施

近年来,企业员工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据调查显示,员工的离职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原有企业的激励力度不足、企业管理制度不公平等因素导致的。

根据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企业内部要保持适度员工的流动,让员工在各岗位之间进行轮换,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有利于员工的长远发展,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企业员工频繁的向外流动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机密、客户等方面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从而降低离职成本。

控制离职成本就要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中的一部分员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企业和他人的认同,而许多企业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在越来越强调人性化管理的今天,企业尤其需要注意那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员工。企业在设计各项制度时,就应该为这些员工考虑,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确保企业的各项制度在执行中以满足员工的高成就需要为目标。从而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打消“离开”的念头,这是降低离职成本最有效办法。

企业会计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控制

中圖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一、会计成本控制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首先,会计成本能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料提供给企业,使其能够做出更为精确的财务管理决策。不仅如此,将会计成本控制当企业的导向,还能够优化财务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根据企业会计成本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工作,有利于做好准确的目标定位工作,据此,这还非常有利于企业自身及时发现财务运营中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企业部门的自我反思与改正,从而改革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帮助企业的财务部门更好的进行成本控制。第三,根据会计成本控制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完善调整,不仅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必要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不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还有利于财务资源的整合利用,进而提高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会计成本控制下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实现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可融合性。首先,在进行会计成本控制时,对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需要有基本的准确认识,企业的成本控制设计到多个阶段:采购、加工生产、销售甚至是售后服务。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但是因为一些管理人员不能准确的认识成本控制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导致了资源整合不合理,财务工作效果不到位。其次,时代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环境大形式也应当在成本控制工作当中进行考虑。使成本控制工作符合实际,即符合时代以及环境,又可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最后,要注意将会计控制和财务管理相融合。这是不仅仅因为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目标、手段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更是因为,会计控制的事后性,他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良好的会计成本控制效果必须要优化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

(二)改变传统财务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需要改进和提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应该在现有控制企业会计成本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然而企业面对这样繁琐的改革工作,可以在制定预算时采用综合预算方式,双向沟通,自上而下的沟通战略目标,自下而上的实施并控制,这样才能使成本控制更符合实际规划以及财务预算,达到控制作用最大化。

(三)重点完善成本分析。会计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成本分析工作。这项工作对于企业来讲,根据企业的实际使用成本情况,将其主要的成本支出内容一一列出。在进行成本分析的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可以用以参考借鉴并使用,比如,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连锁代替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在综合应用中都可以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完整的分析。而在成本分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遵循综合全面、兼顾重点和动态分析、纵横结合等几个原则。通过这样的精确的成本分析,最终可以使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控制达到更好的效果,积累更多的资金帮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

(四)强化预算控制会计成本的作用。成本控制的手段不仅完善的成本分析,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预算控制。强化预算控制的目的不是在于资金方面的问题而是为了在着重明确企业会计成本中的重点方面,明确落实资金预算的使用部分,从而达到对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对于预算控制来说,重中之重的部分就是保证预算能够脚踏实地的得到贯彻落实,然而制度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管理三种方式可以在预算的工作当中作为主要方式加以斟酌使用,使预算管理制度和实际运作措施能够在成本控制当中得以贯彻和落实。只有严格遵守了奖惩制度,企业在员工中树立起诚信,才能信服于人。考核的预算执行结果的方式就是对一整年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测试。营运指标主要是以效益为考核的核心目标,伴以客户服务、网络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和发展等也要兼顾其中,缺一不可。而各级预算责任中心则是预算控制考核的主要部门,要作为重点关心和照顾的对象。企业应该再额外建立专门考评小组,旨在将各个部门负责人的全年业绩考核当做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对运行机制进行强化,以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考核组织。同时将预算执行人的利益同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紧密的联系。如果不这样做,就算有符合要求指标的成本预算,也无法得以贯彻更被说以落实,因此成本的控制也是不能游离于预算的体制之外的。进行考核时要注意各个环节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可以建立企业员工和高层领导的综合信誉评价指标体系,使企业内部各体系相互结合,促进企业的完善。

(五)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人员流失是当今中国的一大问题。既然控制不了高级人才的流失,就要努力提高素质水平过高过硬的财务专员来弥补人才流失的缺口。很多企业当前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漏洞就是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不高,适应不了21世纪新媒体时代的工作需求和工作环境。面对新时期中的旧情境,企业的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状况,为了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与媒体信息化的办公需求相结合,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理论知识,业务技能,信息化办公操作系统等方面的集体培训。全面提高培训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打造高素质高水准的财务专员团队,为企业的预算控制和财务等方面做出更好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之,在21世纪信息化的新时代,同行与同行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企业的职员素质和工作品质都是重要的竞争参考标准。企业的自身素质要过硬,展现自身的发展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一定要将会计成本作为财务管理的导向,对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行明确,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对成本分析工作进行完善,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成本会计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其林.浅析成熟期大型企业的成本管理战略[J].经营管理者,2014(06).

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篇4

关键词:成本控制,现状,问题,对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 应树立怎样的成本控制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 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冥思苦想着如何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在这个成本控制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 我们在许多方面其实能够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绩。所以, 进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之一。

一、成本控制概述

(一) 成本控制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 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 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 对各种影响成本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 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 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转变经营机制, 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 成本控制也具有一些基本要求:

1、规范化———具有统一的核算指南, 符合会计核算特性。

2、标准化———具有统一的标准及可比性。

3、统一化———核算单位的制度、流程、方法、标准必须统一。

4、程序化———具用严格的程序和会计方法。

(二) 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或者成本控制的起点也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如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 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很大影响。

1、标准化工作。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标准化工作, 它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化、高效化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 它决定了成本控制是否能够成功。在成本控制过程中, 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

第一, 价格的标准化。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 一个是内部价格, 即企业的内部结算价格;二是外部价格, 就是在企业购买与销售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保证了成本控制的有效运行。

第二, 数据的标准化。企业要制定成本数据收集过程, 明确标注出成本数据的来源和报送人、入账人的责任, 严格做到成本各类信息的按时输送, 及时入账, 使企业各个部门都能准确了解相关成本的各类信息。

第三, 计量的标准化。统一计量如果不标准将会导致基础数据不准确, 企业也就无法获得正确的成本信息, 那么成本控制也是无从下手。

第四, 质量的标准化。对于一件产品, 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该产品是否为消费者所接受。因此, 应该避免过度的压缩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而影响了销售收入这种情形。所以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 使企业不会在成本控制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2、实行定额制定。

定额就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 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 主要有材料消耗定额和工时定额。在工作实践中,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 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

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是定额管理;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也是定额, 可见定额是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二、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体制与市场需要相违背, 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全面。

当今市场经济灵活多变, 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的市场经济, 传统的成本管理依赖于企业财务部门的结算报告,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 使成本管理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 一般认为成本控制只是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费用, 而不是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因此导致了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成本控制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作用。

只有生产的产品获得顾客的认可才能获得销路, 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所以, 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 保证产品质量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保证关系上, 谈一下曾经流传很火的X品牌汽车召回事件。

日本企业向来以节约成本闻名于世, X汽车公司在日本是排名前几位的优秀企业, 一直以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经营着, 甚至管理严密到美国通用所不能及, 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X公司在全球汽车份额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的原因。

这次召回事件就是成本控制没把握好的真实案例。由于过度追求成本最小化, 导致生产出的汽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X公司多年的品牌形象一时间跌入谷底, 势必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然汽车肇事留下的灾难和创伤更是很难在消费者心里消除。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得到启示:曾经的全球汽车行业霸主, 正在为自己的快速扩张付出着沉重的代价。

(二) 企业对成本管理意识淡薄而导致成本控制监督环节的薄弱。

重视事后而忽视事前;重视静态而忽视动态;重视短期而忽视长远;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重视局部而忽视全局;重视具体而忽视宏观;重视现象而忽视本质;重视内部而忽视外部;重视战术而忽视战略。这是不少企业成本管理所存在的弊病。

很多企业现今仍然用传统观念想问题, 总是认为只有提高价格才能获得更多利润, 其实在产品生产中, 合理的成本控制一样可以以相同的价格获得更多利润, 加强对成本控制的监督, 就会使这无法再降低的成本再降低一层。

Y品牌夹心饼干的成本控制的成功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公司在面饼上采用长和宽各缩短微小长度的用料, 对于平常人根本无法分辨出任何区别。但就是这一点点细微的变化, 每年Y公司可以节省约5, 000万的成本。从Y品牌饼干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学到:尽管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比如节约一张纸、一滴水这些小事做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会惊奇的发现成本控制带来的改变。

综上所述, 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成本控制的意识, 并能对成本进行严格有效的核算和控制, 必将能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基础, 使得企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 加强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企业的期间费用管理, 控制不合理支出。

在生产经营中, 企业的间接成本费用占到了企业总成本费用的一半或者更多, 对这些费用加强管理, 就更要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加强企业的日常支出费用管理, 领用消耗物品时应采取出入库的形式结算。另外, 对于一些重要的费用如招待费、广告宣传费、中介费等, 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为确保费用计划与实际支出的合理性和公允性, 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各部门的预算额度和实际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审计。

2、加强材料消耗的控制。

主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 (1) 从事前抓起, 在生产领用前加强对用料计划的审核。各部门要根据产品生产所需材料来制定材料消耗计划; (2) 加强对库存材料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体系, 从购买、入库到存放都要做详细登记并实行监督, 做到不间断的管理; (3) 在事中加强对材料领用的管理, 目的是进行合理的生产和施工, 避免过度的浪费和损失。

3、加强工资薪酬的控制。

首先, 设置合理的岗位和配备合适的人员, 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做到合理定岗定位, 降低人工成本;其次, 根据岗位计划制定工资薪酬的年度总预算, 在坚持人均工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条件下, 进行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

(二) 加强监控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加强监控分两方面:一是加强审计控制;二是加强成本核算、分析、考核。

1、加强审计控制。

我们所说的企业审计控制一般是指企业的内部审计控制。运用内部审计, 企业可以了解到关于成本控制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否得到贯彻, 这些规章制度是否合理, 是否有效, 是否起到了理想中的作用, 运用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经营活动进行定期的审核评价, 从而达到有效的成本控制的目的。

2、加强成本核算、分析、考核。

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一步, 加强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基本条件。而成本分析是企业在产品生产中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它根据成本核算和其他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信息, 找出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加以分析。成本考核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 定期地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实行惩罚, 从而提高员工的节约成本的意识, 调动员工积极性, 才能达到更好的成本控制的目的。

(三) 加强流动资产管理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库存控制。

公司根据每年生产计划制定较为合理的库存资金限额, 实施总量控制, 不定期地进行分析和控制。坚持每年两次开展全面的企业财产物资盘点和进行每月的库存统计, 使库存日益趋于合理。

2、加强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目前已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收账款控制,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所有经销商逐一进行信用分析, 建立起既适合于本企业实际情况, 又适合于经销商利益的双赢的信用政策;二是做好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 采取月月对账, 确认债权工作, 以达到减少企业损失, 控制成本。

四、结论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 要提高经济效益不应只重视收入的实现, 同时还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 因此,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强调成本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需要完善, 包括明确战略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及加强与产品相关各环节的成本控制等。只要企业存在, 对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的探求就不会停止,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本控制方法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创新。企业应坚持成本核算制度, 坚持以效益为中心, 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逐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增效能力;企业实施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 并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严把质量关, 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关于企业成本控制方面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外资, 2011.17.

[2]谷军.关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问题的研究.China’s foreign Trade, 2012.7.

[3]许俊杰.浅谈强化企业成本控制措施研究.2012.12.

[4]仲振雷.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 2010.2.

[5]彭慧红.基于市场导向观的成本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0.1.

[6]武静.关于加强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 2009.1.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研究 篇5

【摘要】:文章对石油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定义、原则以及程序进行了阐述,重点论述了成本控制中的成本核算过程。

【关键词】:石油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410022-01

工程项目是石油施工企业各种生产要素配置的集结地,是企业员工获取经济效益的源头。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为中心,通过成本核算手段,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是石油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面对石油石化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研究和解决石油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对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将使公众的实际发生的各项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要求,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

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1、保持成本和收益的联动关系。

2、维持成本和收益的一定比例。

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程序

1、分解预算成本。工程项目中标后,先确定预算成本。按照成本项目核算内容分解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间接成本包括施工管理费等。属于有专门用途的费用,如间接费、职工工资、奖金、差旅费、办公费、临时占地费、临时设施工程项目是石油施工企业各种生产要素配置的集结地,是企业员工获取经济效益的源头。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为中心,通过成本核算手段,提高项目的运作质量,是石油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面对石油石化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研究和解决石油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对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将使公众的实际发生的各项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要求,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

利润、税金、概预算定额编制费和劳动定额测定费等不在预算之内的,为便于对比计算,也作为独立的项目反映。

2、确定计划成本。计划成本的确定要从预算成本和可能支出两个方面考虑。在按预算成本确定计划成本前,要先计算税金、利润、概预算定额编制费和劳动定额测定费够不够缴纳,若向业主收取的四项费用超出应向税务局、公司和有关部门缴纳的数额,超出部门可作为暂实现的收入;反之,差额部分从直接费或间接费中弥补。

按预算成本确定了初步的计划成本后,还须按预算工程量、材料用量、机械设备需要量以及人工单价、材料采购价、机械设备使用及租赁单价等确定可能支出的计划成本。

3、计划成本的修正。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和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对照比较,互相修正,如各成本子项数额相差较大,要调整计划成本数额。当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高于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以后者作为最终的计划成本,若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低于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要找出原因,其差额需从其他成本子项的结余中弥补。如无法弥补,则从上缴的公司利润中弥补。

4、实施成本控制。包括制度控制、定额或指标控制、合同控制等

制度控制是指在成本支出工程中,必须执行国家、公司的有关制度与规定,如财经制度、工资含量包干制度等。

定额或指标控制指为了控制项目成本,要求成本支出必须按定额执行,没有定额的,要根据同类工程耗用情况,结合本工程实际,制定各项指标。对于大批量或金额较大的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降低采购成本,节约采购资金。

合同控制指项目部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根据已确定各成本子项的计划成本,与各专业管理人员、施工队长等签订成本承包合同,即按照费用归口管理的要求,确定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的成本管理责任制。

5、进行成本核算。要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划清成本费用支出与非成本费用支出的界限,划清工程项目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要做好施工项目成本核算,首先要明确其所属范畴。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存在着分歧。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来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二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来核算核算成本,称为项目管理成本。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项目经理组织管理人员核算的是管理成本,而不是财务成本,如果在实践中将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混为一谈,则会产生成本核算周期长、手续烦琐、数据复杂、核算结果对项目管理没有指导意义等现象。将成本核算对象定义为管理成本,一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化核算过程和结果,改变过去项目成本管理中引用会计方法和会计报表的核算模式,将解决上述的矛盾,使成本核算更具可操作性。

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

(一)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项目经理组织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为了方便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即使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成本核算主要因素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存在众多的成本核算科目,对每一科目进行核算,会造成信息成本较高,得不偿失。在设计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

(三)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

(四)成本核算成果。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

6、严格成本考核。在施工项目管理机构中,每位项目管理人员都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既是工程质量检查、进度监督人员,又是成本控制和核算人员。管理人员每天结束工作前应保证一个小时左右的内部作业时间,其中成本核算工作就是重要的内部作业之一。通过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项目局域网络的建立,每位管理人员的核算结果将按既定核算体系由计算机汇总后,将加工信息提交项目经理,作为其制定成本控制措施的依据。项目竣工后,项目部将成本核算资料及数据汇总、整理后报公司审核。根据公司的审核意见及项目部与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签订的成本承包合同,项目部对责任人予以奖罚。

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 篇6

关键词:物流成本;控制;外包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2-0108-03

Abstract: As the third source of profit, logistics has been valued by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market environment of coal enterprises facing in China,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logistics has an importance in coal enterprises and analyzes traits of coal enterprises logistics, and dissertates the existent questions of coal enterprises in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y of reducing and controlling enterprise logistics cost in order to improve market competence of coal enterprises in China.

Key words: logistics cost; control; epiboly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竞争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煤炭产业要应对跨国矿业集团的挑战,加快产业化的集团化建设进程,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过程中把物流业纳入发展的轨道,架构具有中国煤炭产业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将对推动中国煤炭产业规模经济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的支柱产业,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2003年我国煤炭总产量超过16亿吨。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国内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达到20亿吨。一方面我国煤炭主要商品化产区集中在以山西为中心的北方产区,以山东、两淮为中心的华东产区,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产区以及东北产区和西北产区。而煤炭的消费地大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除了东北产区的煤炭自给自足外,其它产区的煤炭都要进行外运;另一方面进行煤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的供应量十分巨大,几乎任何一个煤炭集团企业每年的物资采购都要超过亿元甚至几十亿元。据统计仅我国煤炭的运输就占全国铁路和水路年货运总量的40%左右。煤炭企业是能源开发企业,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公路“治超”,原煤成本一再上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提高煤炭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煤炭物流的特点

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一般行业物流有着一定不同之处。就煤炭而言,其物流存在于将煤炭从地下开采出来并运到用户手中的整个准备、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之中,是生产煤炭产品以及组织煤炭销售等一系列物料实体的运送搬运等动态流转过程,是一个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构成的物流系统。如图1所示。

煤炭生产过程实质上是物资的流动过程。煤炭物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工业企业物流系统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1.1物流的节点多。物流节点是指物料移动过程中的停顿点,一般指仓库。煤炭生产所需的物料一般要经过局总库、矿仓库、区队小仓库、井口仓库等多个节点才能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有多次停顿,物资储备量较大;煤炭产品也要经过井底煤仓、地面煤仓等多次停顿才能发往用户。

1.2物流线路长。煤炭企业多是按照矿井划分而设立,由若干个分布于一定范围的生产矿井所组成,而且普遍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要实现物料的移动,往往要经过多种运输方式、多种运输工具进行长距离运输。

1.3作业场所变动频繁。煤炭企业的井下作业场所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压力等威胁,物资流通环节多、难度大。采掘工作面及施工现场随着采掘的推进和施工进展经常变化,加之自然条件千变万化,形成了物流的多样性。物流方式、搬运工具都会随着采掘现场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1.4煤炭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均是辅助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材料供应过程从采购、运输、存储、发放、使用与回收物流紧密相连,而与其它物流子系统相对独立。

2煤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服务意识不强。部分职能部门及服务部门不能认真、积极地为基层生产服务,同时一些基层单位对到货物资不积极检查验收,为难对方,影响物流配送的继续。有关单位领导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对物流重视不够,重生产轻管理,对现代物流在新经济时期对企业生产运营的支撑作用及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力缺少足够的认识。

2.2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不够完善或效能发挥不够充分。传统企业物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自动化信息程度低,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仍然以手工作业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对用户不能提供查询、跟踪等服务,导致配送成本高,利润空间低,物流管理停滞不前。

2.3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入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科学,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2.4物流技术管理落后。目前大多数企业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很多成熟的物流技术也未能广泛采用。

2.5物流管理人才紧缺。煤矿企业物流人才比较少,集中表现为物流管理型人才少、物流信息化人才少,而操作性工人较多,物流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存在结构性失调。由于煤炭行业地处艰苦地区,愿意来煤炭企业工作的物流人才更少。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

3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策略

3.1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呈现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3.2利用物流外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

3.3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实行物流成本管理。实现物流合理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降低物流成本。煤炭企业的物流成本是指在煤炭企业的物流系统中,物品在空间移动或时间占用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在物流活动过程中经过诸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在煤炭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并没有对物流成本单独核算,如供应物流费包含在材料成本、企业管理费等项目之中;生产物流费包含在生产成本中等。因而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物流成本的实际与全貌,也无法对物流合理化的过程与成果进行控制、考核、评价。因此,必须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即根据企业会计原则,从会计核算年度各个期间的损益费用中,抽出物流费用单独核算和单独管理。这样,才能使物流管理走上正常轨道。

3.4物资采购方面建立购销的审核制度,坚持“比质比价、货比三家”的原则,加强采购监督,严禁采购无生产许可证、无质量合格证、无防爆合格证、无煤矿安全标志的产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矿区。

3.5对企业供应链流程进行整合,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重新规范物流运作网络,将企业的采购物流和部分生产物流进行整合,使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的管理、计划、执行、监督活动统一集中,建立“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行模式,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通过二流有效结合,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目的。

3.6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与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到“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3.7进行科学的采购分析,加强库存控制。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间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间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4结束语

针对目前煤炭市场饱和,供大于求,价格上涨无望、增支因素多等经营现状,尤其从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入手,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煤炭物流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会使煤炭企业走出困境,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希峰,余静. 煤炭物流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J]. 物流技术,2004(10):16-18.

[2] 王英杰. 煤炭企业集团发展物流产业模式探讨[J]. 煤,2004(2):59-61.

[3] 邹光瑞. 论煤炭企业集团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的途径[J]. 经济师,2003(2):293.

企业成本控制措施研究 篇7

一、树立成本控制的责任意识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企业领导层齐心合力,上下达成共识。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改革创新,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财物浪费和降低消耗。

1、树立党政齐抓共管的责任意识

党政领导共同对企业负责,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负责,其核心体现在对成本负责上。企业党政一把手在成本控制上形成共识是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不管是转变观念,还是在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过程中强化成本控制,都必须坚持和完善领导在生产经营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团结一班人,带领一层人,依靠全体人”。在成本控制上做到“三个转换”:即把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压力由领导层层传递到每个职工头上;把领导的责任转换分解为所有层面、所有人的责任,建立起资产经营逐级负责制。做到每个人头上有指标,每个人头上有压力。

2、要树立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依靠意识

在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过程中,应明确“成本连着你我他,降低成本靠大家”,群策群力,充分发挥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让职工群众在生产经营活动与企业管理中不仅被赋予政治上的主人地位,而且在经济上真正让职工当家作主,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切实让职工有家可当,有财可理,有责可负,有利可得。还可以将成本责任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借鉴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使“成本控制不好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没有成本意识的职工是不合格的职工”的理念深入人心,自上而下树立成本和效益意识。

二、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做好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企业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求生存、图发展,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必须提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认真摸索成本控制的规律和方向,从中找准并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通过一个时期以来的思考、调研和管理实践,我感到,在机务部门成本发生形成过程中,必须围绕成本控制目标,强化管理基础,延长安全周期,提高机车设备质量,开源与节流并举,讲求经济效益。立足于机务部门的内外部条件和工作实际,更应注重“节流”,即控制成本支出,重点抓住“大头”。而成本控制的关键,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财物浪费和降低消耗。在现行体制下,要建立并有效运作减少财物浪费和降低消耗的机务成本控制机制,一要靠企业党政领导自身具有科学的胆识方略、强烈的责任感和缜密的成本控制机制;二要靠有一个适应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成本控制机制;三要靠职工的广泛参与和主人翁精神的充分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应着力抓好三项工作:

l、以“规范管理,加强控制,严格考核”为主线,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体系是为实施成本控制所需要的组织机构、程序和过程。是用文件形式为完成成本控制活动的一组具体行为总和。

按照成本控制纵向管理到底,横向管理到边,全方位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控制的思路,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财务、计划、材料、企管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修订小组。成本计划管理、内部结算、三级核算、成本费用分析、成本考核、定额管理、物资管理、能源管理、机车燃油管理等管理制度都要进行修订完善,明确每一个工种岗位做、谁去做什么、在哪里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规范段内各部门、车间、班组、岗位的成本控制职责。

抓好责任落实到位,建立“三级分解、分层核算、风险抵押、成本否决”的成本控制机制。所谓“三级分解、分层核算”就是应把成本核算指标按照基数目标、盈亏目标和奋斗目标三级分解和核算,把成本压力由段层层传递分摊到每个职能部门、车间,直至班组、工序、岗位和个人身上。每名职工通过完成自己的指标保班组、班组保车间,车间保段,最终形成从上到下细化的分解,将下达的成本费用计划和收支冲减计划一级指标,分解到主管领导身上,按奖惩标准进行考核;二级细化分解到车间、职能科室,由主管领导和职能科室主任负责内部考核;三级细化分解到班组,由车间负责内部考核;“风险抵押、成本否决”就是为保证三级分解目标的落实,要制定严格的奖惩标准。全部签订成本费用包干责任状,除实行风险抵押外,还要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考核,采取“一挂钩、三否决”的考核风险机制。“一挂钩”即成本支出情况与车间、班组、部门的工资和奖金挂钩,“三否决”即对超支车间、班组、部门一是要否决50%的工资总额,二是要否决各类奖金,三是要否决与成本有关的各项荣誉。

2、制定修改各种类物资消耗定额,规范成本控制控制标准

各种各类物资消耗定额是成本控制的基础,由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牵头,抽出机关、车间、技术管理人员、材料消耗定额员、计划、财务人员组成定额修订小组。按照物资统一归口管理和凡是有物资消耗就要有单位制定颁布的消耗标准的工作思路,结合技术生产实际,修订完善直接生产费、一般生产费物资消耗定额,装订成册下发执行。使成本费用支出控制达到有章可依,杜绝成本费用支出控制无标准可循的状况。

3、修订完善经营责任考核指标和成本控制约束机制

成本控制体系能否得到很好落实,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考核。修订各类各种物资消耗定额的同时,进一步修订完善经营责任成本费用挂联考核指标,完善成本费用支出控制的约束机制。把成本费用作为工资全捆挂的内容之一,在定额包干的基础上,按月逐级考核,每月不论什么原因,凡超支的部门、车间,对其先按全捆全挂的工资额度,核减工资。次月再进行分析,增强成本费用支出控制的刚性约束。

三、拓展成本控制空间,成本内部模拟核算

l、“内部信用卡”核算方式

即一季度成本费用按照生产任务及设备维修工作量分劈到各科目,再到各科室、车间、班组、个人后,由计划员登记“内部信用卡”(类似银行的储蓄卡)交给科目负责人。“卡”上注明:“车间”、“班组”、“持卡人”、“科目名称”、“日期”、“摘要”、“有权支出数”、“实际支出数”、“结余额”、“登卡人”、“验收人”等。所有成本费用发生时,科目负责人都持“卡”到财务科办理签批手续,卡上有“钱”时再办理支出手续(领导签批时也先看卡上是否有“钱”)。业务完成后,经办人持卡到财务办理结算手续,并及时登记“内部信用卡”,每登一笔,结出一个余额,本季结余可转入下季继续使用,从而使科目负责人由原来的“先花钱后算账”变为“先算账后花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费用过程控制。相应也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形成各科目负责人是“一卡在手,成本支出心中有”的新局面。

2、准确测算“内部信用卡”上的有权支出数

每年的年底由财务科与各职能部门对各车间班组的生产任务及设备维修工作量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并让各车间班组根据各自的工作量及生产任务编制明年的成本费用预算,上交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汇总预算,然后由段召开会议,根据各职能部门调查的情况与各车间班组汇总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编制出下一年度的总预算。第二年年初,根据下达的财务计划,在确保目标成本和节能降耗目标完成的情况下,结合总预算情况,把成本费用层层承包,层层分解到各科室、车间、班组及个人,登记到各自的“内部信用卡”上,形成“千金重担大家挑,人人手里有指标”。通过“内部信用卡”这一核算方式,成本费用只有结余,没有超支的情况,健全了成本的过程控制体系,使成本费用控制由原来的只靠财务控制,变为“人人控制”,由“他控”变为“自控”。

创业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篇8

然而, 我国创业企业近三年的淘汰率约为90%,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究其原因, 主要是创业企业自身不足以及外部环境不利。其中, 创业企业成本偏高, 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乃至发展, 创业企业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努力降低成本, 于是成本控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就有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决定着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 按事先预定的成本控制标准, 对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约束和调节, 使生产耗费控制在预定范围内的一种管理活动。成本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是创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促进企业各部门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

1 创业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和技术经济的成本优势。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 也是降低产品单位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固定成本。创业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的限制, 无法像大公司或跨国公司一样享受规模效益。高昂的营业成本, 包括租金、水电费等, 都使创业企业感到无法承受。凭借规模经济取得的产品成本优势, 是创业企业所望尘莫及的。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 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但创业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条件的影响, 无法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技术创新, 限制了企业成本费用的降低。

1.2 企业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控制的需要。

对创业企业来说, 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一直在用, 但往往成效不大。这些成本控制手段能够带来的成本降低空间显得太小, 并且过度成本控制往往是以降低产品质量、弱化服务质量来实现的, 这从长期来看将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其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只看到了企业中发生的各类“显性成本”, 却对企业中各类“隐性成本”视而不见。所谓显性成本, 是指企业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 就像露出海面的冰山;而“隐性成本”则是指企业的组织成本、协调成本等, 就像是暗礁, 虽然看不见, 但把握不好方向, 就很可能使得整条船沉没。对于这些“隐性成本”的控制, 除了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外, 更应从企业战略层面来考虑成本削减, 将成本控制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

1.3 融资成本比较高。

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创业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以及缺乏专门为创业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创业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较困难, 银行即使同意向创业企业贷款, 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 从而增加了创业企业融资成本。

2 创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要降低创业企业的成本, 就要根据创业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 选择适合于创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 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促进创业企业的发展。

2.1 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创业企业无法获得规模优势, 但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 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备方面不断改进, 满足消费者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在价值链分析方面, 技术创新可以改变产品, 以消除多余的部分功能;改变制造过程, 使得流程变得更为有效;在高成本-劳动密集型的活动中, 实现自动化;在采购环节, 实行价值分析, 对所有原材料、零配件评价其基本功能, 寻求最低采购成本等等。技术创新在短期内需要投入, 增加成本。但从长期、整体看, 却可以降低成本, 获取更大的效益, 而且有利于争取竞争的主动权, 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2.2 树立全新的成本控制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同行业之间竞争到最后关头, 无疑是形成了成本控制的竞争。成本管理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成败。因此优秀企业都能认识到成本控制不是以降低质量为代价, 而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 唯有在工作流程上创新、在生产工序上创新来控制成本。因此创业企业一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特别重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文化导向, 从统一员工认识上花功夫, 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激发员工爱企、爱岗的主人翁精神。企业文化对于成本控制的影响作用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业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弥补制度建设中的不足, 从“要我节约”的被动式成本控制管理转变为“我要节约”的主动型全员成本控制管理的良好管理氛围。

2.3 利用政策支持, 降低融资成本。

创业企业是指处于初创与成长阶段的企业, 特别是那些小型高科技企业, 在我国又主要表现为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因此创业企业可以利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 来降低其融资成本。

支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自2006年起, 中央财政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 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 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一是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 按贷款担保总额不超过1%的比例给予奖励, 鼓励其围绕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努力扩大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规模;二是对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30%的业务, 按相关担保业务额不高于0.5%的比例给予保费补贴, 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2006-2007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2.38亿元, 支持266家担保机构。2008年, 中央财政预算安排2亿元。此外, 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 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 3年内免征营业税。财税政策对担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增强了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有效地激励了担保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

3 结语

如何加强创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创业企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创业企业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努力降低成本, 创业企业才能生存下去, 并且逐步发展壮大。因此, 有效的成本控制对于创业企业提高组织绩效、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成本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是创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促进企业各部门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因此, 本文重点从创业企业自身规模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入手, 分析我国创业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优化成本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创业企业,成本控制,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吴长权.对目标成本控制的探讨[J].冶金财会, 2004 (1) :21-23.

[2]文洪奇.试论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 2005 (5) :36-37.

商业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研究 篇9

一、商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及业务流程

(一)商业企业的内涵

商业企业也即商品流通企业,是以从事商品流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主要通过低价采购商品、高价售出的方式实现商品的价值实现,并以进销差价抵补企业的各种费用及税金,进而从中获利。它能够将生产的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而实现其价值。按照商品流通企业的作用可以将商品流通企业分为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批发企业主要从事商品批发,使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或进入生产性消费领域。零售企业主要从事零售业务,使商品进入非生产性消费领域。商业企业的成本是发生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损耗。不同的经营方向和内容,其成本项目构成不同,但构成商业企业成本主要为商品采购、商品储存、销售成本以及在购、存、销和相关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管理成本等。

(二)商业企业的特点及业务流程

商业企业是对一般以批发商业公司的形式出现的多种类型批发商的统称。批发商业企业是以运作资本的方式实现对货物的购买,获得商品所有权,然后再对商品进行批发销售的商业组织,其经济运行过程为购买、运输、仓储和销售。简单的说,商业企业就是买进货物,然后转手卖出,从中获利,不对进来的货物进行加工、再生产。

企业的管理不能脱离实际业务操作而存在,不了解业务的管理不会对企业起到帮助。商业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主要有购买、储运和销售三个环节,其业务流程和特点如下:第一,商品采购。商业企业的商品采购是商品流通的起点,它是生产者进行再生产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为零售商提供货源的前提和基础。这一过程的特点表现为商品流通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商业企业的大批量的商品采购;商品采购发生在企业之间,采购对象较为稳定,商业企业有比较均匀的采购频率。第二,商品销售。商品销售是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其它各种业务活动都是为商品销售提供条件而保障商品销售工作顺利进行的。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为了实现商品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商品销售的特点表现为商业企业经营商品的派生性;商业企业销售的集中性;销售后商品的流通仍在进行。第三,商品储运。商业企业进行商品采购后,短时间内不可能立即全部销售出去,而是需要将其中一部分储存在仓库中。商品储存能保证商品流通连续进行,通过商品储存的形式可以保证商品持续不断地供应市场。合理的库存量、库存结构、库存时间能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商业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大多以商业企业是否节约为标准,片面地强调节约和节省,从最大化地降低成本甚至是避免经营或管理过程费用的发生入手,将商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以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中去。这种传统的成本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成本意识淡薄,

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商业企业的成本发生是从商品采购、储存直到最终销售过程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而目前企业的管理却往往以商品的流通为中心,只注重对企业流通成本的管理,却忽视了商业企业内部流通部门外的费用发生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忽视了在采购、储存、销售过程中的管理环节、促销环节等发生的较大的成本费用,对商业企业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传统落后的成本管理观念已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要求。商业企业对服务成本的漠视以及大量广告费、开办费等的发生使商业企业无法考虑全面发展的竞争战略,加之不能将生产、批发、零售一体化,致使商业企业面临着产品积压、资金沉淀的问题,影响资金的正常运转,也使商业企业效益受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成本管理中不重视对成本的预测和决策。

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应依据市场形势和信息进行科学地预测、分析和决策,不要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停留在计划的产供销模式上。事实上,对商业企业来说,成本管理要着眼于优化企业价值链,充分利用成本会计提供的企业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信息进行经营决策活动,以避免盲目做决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部分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基本上是为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服务的,重账面而忽略实物管理,重事后算账而缺乏内部经营控制,忽略了成本管理的事前预测和决策功能。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极易出现账实不符、报表流于表面形式等现象。另外,商业企业的动态成本掌握滞后,不能有效地开展市场调查和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科学化管理很难实现。而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商品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成本不能无限扩张,因而商业企业只能在保证效益和持平的有限范围内伸缩。

(三)现代化管理手段缺乏,成本信息难以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商业企业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可能,信息也逐渐地成为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商业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现代商业成本管理与科技进步联系日益密切的社会条件下,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技术和市场发展而提高以及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成本管理手段。尽管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已普遍开始使用条形码、闭路监控系统等电子化设备,但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思想认识以及规章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离现代化的要求仍相去甚远。随着影响成本管理因素的不断增加和需要处理的信息的急剧增多,都迫切要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手段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

(四)商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商业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些成本管理框架,但由于其成本管理定位于服务于存货计价及收益确定不准确,同时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缺失,因而忽略成本管理的事前预测,缺乏成本管理的事中控制和管理决策,这些使得商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活动只有形式,而实际效果不理想,更不能实现商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部分商业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制度时,因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认识,尤其是只关注产品的流通过程,没有从全面成本管理的角度考虑,没有意识到从商业企业整体进行成本管理控制,使建立起的成本控制制度不健全,因而也难以很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过程。

三、加强商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增强成本的效益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经营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因而,商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应增强成本效益观念,要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企业效益观念转变。商业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控制活动应贯彻成本效益思想,对比分析“投入”与“产出”,要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商业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要同市场紧密结合,依照市场规律办事,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成本结构,从而建立对多变市场需求能够快速灵敏反应的、具有弹性的经营管理组织和制度,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二)增强企业的成本动因管理。

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称为成本动因。要对商业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首先要了解成本怎样发生、它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关系如何,要准确控制企业成本就要从企业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在商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应强化多动因理论的成本管理观念,推行全员、全面、全程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意识融入到整个企业中去,利用集体智慧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三)增强企业成本的系统管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企业要强化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看作一项整体与全局的系统工程,把企业成本管理当成全面、综合、持久的系统并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地分析研究。一方面,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不能局限于商品的购销过程,而要将视野扩展到商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商品的设计、顾客的使用、技术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服务成本等成本范围。对与这些成本内容相关的都应严格、细致地进行管理,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的内涵也不断扩大,由物质产品成本逐渐扩展到人力成本、资本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非物质产品成本。另外,商业企业管理的重心发生了由企业内部向外部、由生产管理向经营决策管理的转移。重视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决策范围的研究分析,可以保证企业做出最优决策,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可能。

(四)增强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

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篇10

物流成本控制是采用特定的理论、方法、制度等对物流运作各环节发生的费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对物流企业而言, 物流成本控制就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采取各种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使物流总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以达到预期的物流成本目标, 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具体包括局部成本控制和综合成本控制两部分内容。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严格加以监督, 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中。

二、物流成本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 物流服务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物流企业的产品就是物流服务, 因而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物流服务的竞争, 优质的物流服务将是决定物流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 顾客所期望的物流服务水平是企业做出任何一项降低物流成本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物流管理者必须全面衡量客户服务需求, 决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无视服务。与此相反, 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设定也必须重视其对物流成本水平的影响程度。因此, 需要在物流服务水平、总物流成本及物流企业的总利润之间做投入产出的效益对比分析。

(二) 产品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物流企业的主要功能是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而服务的载体主要是体现在其他货主企业的物品上。首先, 产品价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大小。一般来讲, 产品的价值越大, 对其所需耗费的物流成本就越高。产品的价值对物流成本的影响还表现在产品价值和重量之间的关系上。价值低, 重量大的产品, 运输成本在产品价值中所占比重就会偏大;相反, 价值高, 重量小的产品存储成本较高而运输成本较低。其次, 影响物流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产品的风险性, 也即产品本身存在的易燃性、易损性、易腐性, 和易于被盗等方面的特性。产品的风险性会对物流活动有特定的限制, 从而引起物流成本的上升。

(三) 物流效率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 物流合理化是影响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 它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提高物流效率, 可以减少资金占用, 缩短物流周期, 降低储存费用, 从而节省物流成本。物流企业应注重对现有的资源和流程的不断改造, 提高作业效率, 同时, 配置一些基础性的设施, 如计算机、软件、系统联网等, 使得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四) 物流人才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使物流合理化, 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及提高物流效率, 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员去做, 他们工作的方法、态度, 将间接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大小。重视物流人才, 可以节约机会成本。同时一个好建议或者合理优化的方案, 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所以物流人才是物流企业的宝贵资源, 是一种潜在效益。通过优秀物流人才的努力工作, 可以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实现物流企业的效益, 实现物流企业的现代化。

三、降低物流企业成本的方法

(一) 仓储成本的降低

物流企业的仓储成本比较特殊, 即无存货持有成本, 也无缺货损失成本。所以在对其进行仓储功能合理化控制以降低成本时, 前提是能够保证雇主企业产品在库期间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即必须保证储存、管理、保养、维护环节过程的合理化, 从而降低仓储成本。

仓储需要做到安全、经济, 以保持好物品原有的质量水平和使用价值, 防止由于不合理的保管措施所引起的物品磨损、变质或流失等现象。如果储存不合理, 物流企业就有可能在仓储过程中增加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 更有甚者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丧失客户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需对仓储区域进行划分, 即划分为储存区和拣货区。拣货区是防止需要出货物品的区域, 拣货区物品排放要方便拣选货物, 拣货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拣货区的布局。拣选区货物的排放是根据出货的物品项目、数量等进行放置, 同时要方便拣选作业, 提高拣选效率。储存区则是放置需要存放一段时间的区域, 储存区一般按货箱或托盘进行仓储管理。实现仓储功能的合理化, 防锈蚀, 防老化变质, 保管、养护、维护的合理化, 都是通过对仓储管理的合理化来实现的。

(二) 运输成本的降低

运输成本对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来说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 物流企业在为其他货主企业提供运输服务时, 不能只为达到运输成本最低, 还需保证运输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 第一, 在控制运输成本时, 必须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及对物流时效的要求, 对运输工具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综合评估, 以便做出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的策略, 合理的运输工具将能大大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第二, 在运输费用一定时, 通过对装载功能的合理化控制, 改善装载方式, 提高装载水平, 充分利用运输车辆的容积和额定载重量, 可以使单位运输成本降低, 达到控制总运输成本的目的。通过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空间容量和承载能力, 可以降低单位运费, 提高运输效率。第三, 物流企业在选择货物运输路线时, 就要首先进行信息收集, 合理地优化运输路线, 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运输成本, 同时也保证了物流企业为其客户提供服务时在时间上的准确性。第四, 善于应用新技术, 善于利用现代先进的新技术, 就可以有力地对运输成本进行控制, 降低总的物流成本。目前, 应用在物流运输领域的新技术主要有, 如专用散装罐车使粉状、液态状运输损耗大、安全性差的问题得到解决;集装箱高速高大车船加快了运输速度。

(三) 装卸搬运成本的降低

装卸搬运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 它出现的频率一般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 而且每次装卸活动都要花费一定时间, 消耗一定人力、物力, 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比重也较高。因此减少装卸作业将会大大地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 也是提高物流速度的重要因素。在装卸搬运时, 一是提高被装卸货物的纯度。货物的纯度是指货物中含有的水分、杂质与货物本身使用无关的物质的多少。在反复装卸时, 实际对这些无效物质反复消耗劳动, 因而形成无效装卸。货物的纯度越高则装卸作业的有效程度越高。二要缩短搬运作业的距离。货物在装卸、搬运过程中, 要实现水平和垂直两个方的位移, 选择最短路线完成这一活动, 就可避免超过这一最短路线以上的无效劳动。三是充分利用重力利用货物本身的重量, 进行有一定落差的装卸, 以减少或根本不消耗装卸的动力, 这是合理化装卸的重要方式。例如, 对汽车、火车进行装卸时, 利用力学斜面原理, 使用滑板、滑槽等, 靠货物在斜面上产生的水平分力, 使其从高处降到低处, 并产生一定的水平位移, 完成卡车的装卸作业。

(四) 包装成本的降低

要降低包装成本, 不仅可以从包装设计入手, 也可以在包装生产、包装作业等方面做一些改进。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包装尺寸标准化。包装尺寸标准化不仅能有效联结物流各作业环节, 提高作业效率, 而且由于标准化, 包装工业可进行大批量生产,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减低生产单位包装物的成本, 从而降低物流企业总的包装成本。

(2) 包装作业机械化。包装机械化是指封箱、盖印、捆箱等与外包装有关的作业, 以及对托盘货物进行薄膜包装的作业全部由机械进行。

(3) 回收和利用旧包装。包装回收时将使用过的商品容器和包装辅助材料, 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收集起来, 然后由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包装物的回收使用可以相对地节约包装材料, 节约包装加工劳动, 节约因包装而造成的能源、电力的损耗等。

(五) 配送成本的降低

货主企业为了提高对其客户的服务水平, 往往会在经济合理地段建立物流中心, 进行配送作业。配送作业的实施需以高额的成本为代价, 因此, 物流企业为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对配送成本进行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达到配送成本的降低:

(1) 优化配送作业, 选择配送线路

优化配送作业可以按产品的特点、销售水平来设置不同的配送作业, 即不同的库存、不同的配送方式以及不同的储存地点。合理配载以后, 应选择适当的配送路线, 按顺序把物资送到用户手中。其目标是在保证生产供应的前提下, 实现运输的距离最短, 运输的费用最省。

(2) 通过自动化技术, 提高配送作业效率

配送作业包括入库、保管、装卸、备货、分拣、配载、发货等作业环节。入货和发货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条形码技术和便携式终端性能的提高来实现;而在保管和装卸作业中, 也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来降低人工成本, 并实行作业的标准化;备货作业的自动化比较难, 最常用的是数码备货, 这是一种不使用人力而是借助于信息系统有效地进行作业活动的方法,

(3) 建立通畅的配送信息系统

在配送作业中, 需要处理很大的数据量。配送中心内部成本降低的主要手段都是要借助于通畅的信息系统, 导入自动化仪器, 力图做到配送中心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简化订发货作业, 制定最佳的配载计划和配送路线, 最终降低配送成本。

参考文献

[1]覃茜茜.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决策与信息, 2008, (9) .

[2]王爱晶.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再探讨[J].消费导刊, 2008, (24) .

[3]向宏亮.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初探[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6, (3) .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成本;成本控制

一、人力资源概念和特征

1.人力资源概念

人力资源是一种获得资源,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体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具体指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能创造财富和价值劳动者能力的价值。

2.人力资源特征

(1) 具有时效性。其开发和利用受时间限制。

(2) 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人是有目的进行活动。在人力资源不断发展中,能动性对人力资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具有时代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时代,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会不同。

(4) 具有再生性。人力资源可以不断的进行开发,不断更新和持续的发展。

(5) 具有社会性。人力资源的特性受社会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包含政治制度、法律和法规等。

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关内容

1.人力资源成本的涵义

人力资源是指在各种活动中从事劳动和脑力,具有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人。人力资源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劳动力受雇前成本和劳动力受雇后成本;狭义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达到自己的生产发展目标,并获得使用、开发以及保障人力资源所有支出的费用总和。

2.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关要素

人力资源成本按照人力资源成本和员工的相关性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在人员管理中的各项费用,主要是开发成本、保险成本和使用成本等。间接成本主要是指数量、时间和质量方面反映的成本,主要是包括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在决策方面失误造成的成本等。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指标体系

人力资源成本指标体系是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水平以及与相关经济指标关联程度的一系列指标名称,是定义和计算、分析方法的总称。建立人力资源成本指标体系的有利于人力资源成本的统计、分析,加强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成本控制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在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中随着其使用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别人力资源取得或保留的费用计量上存在困难。在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核算中,多数费用是可以精确计量的,但肯定会存在某些费用是无法精确计算的。

第二,随着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学历和素质的增高,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投入应为多少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第三,企业对人才的投入、产出缺乏具体的比较,人力资源会计只起到了显示作用却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五、控制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发现简单的规模效益己经不能给企业利益的带来高效的增长,而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1.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目的

企业的成本控制就是为了在获得较高利润或利益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企业成本投入,在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方面是同样的原理。

2.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总的来说就是控制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人力资源成本不仅包括在获得人才,保留人才而投入的实际资金还包括该资金没有获得利益或由于人员离职等原因造成的生产经济损失等都应计入人力资源的成本中。

3.降低人力资源的各项成本

建立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措施需要从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保留的各个方面入手,先开始成本控制的定性控制工作,再进行定量的补充工作。

(1)降低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企业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主要来自于企业招聘、考试、录用等相关程序而发生的费用,这一部分成本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建立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确定招聘取得成本中各项费用的计算标准。确定在招聘各类人员时,明确可投入资金数量应为多少。

第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实效的所需人员招录计划。确定招录计划中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人才计划原则。

第三,选择合理的招聘渠道。选择最优的招聘形式将是把人才的取得成本降低的重要方面。

第四,建立高效公正的人才招聘队伍。

(2)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主要包括对新进员工的上岗培训工作,对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工作,对调转岗位员工的转岗培训工作以及对升职员工的管理培训工作。为了从总体上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从规模效益的角度出发来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寻求利益最大化或最接近利益最大化的人员数量点和成本投入点作为开发成本的投入数量选择点。

第二,培训方案应科学合理。对于受培训者的培训效果和资金投入的回馈效果主要取决于培训方案是否合理。

第三,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培训方式。根据不同的岗位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使培训成为员工发展进步的垫脚石。

第四,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先进的培训使员工提高思想上的认识,提高培训效益。

第五,大量收集反馈信息,进行评估。反馈每一次培训的信息逐步完善培训各个方面的安排,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3)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员工的正常工作而支付的维持成本和激励成本。而激励的作用是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投入相同的激励资金的情况下,提高激励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产生激励作用。应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进行合理安排。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计量中应对激励方面的资源加大投入。激励成本的投入比例升高,不但能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还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投入产出效益。

其次,在成本使用上增加员工的参与性。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一般的最后收益者都是员工本身,让员工参与到成本使用的决策上来,会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最大的激励作用。

再次,建立公平的绩效考评制度。建立一套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能保证随后带来的激励措施是有效的。

最后,激励的方式方法要不断改进。激励的方式方法应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4)降低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不但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还可能会因为部分人员的离职使企业的商业机密泄漏,相关的客户群体丧失等,这些都将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离职成本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就要求我们尽量降低离职成本的存在。

第一,建立企业内部的后备技术人员和干部人员储备库。有某一员工离职,都要立即有人接替他的工作,对生产经营都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第二,为员工建立归属感。让员工有民主参与的过程,广泛发表言论,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和归属感。

第三,建立团结向上,公正严谨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四,建立全方位的福利制度。建立相关的配套福利设施,使员工自愿长久服务于企业。

(5)降低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要想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成本只能从改变可变的健康保障方面的成本和劳动事故保障方面的成本来考虑。

第一,减少健康保障方面的成本投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员工远离疾病,保持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这些措施能够降低人力资源保障成本中的健康保障成本。

第二,降低劳动事故保障方面的成本。从生产的安全性抓起,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和危害性,为员工的生命安全负责。

4.成本控制中的其它补充

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措施己经确定由五方面的成本组合而成,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离职成本和保障成本,这些都是由可以计量的各方面数据组合而成本的,但是还有一些成本可能会存在遗漏,需要做出定性的补充。人力资源成本中的机会成本问题。我们在计算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时考虑引入实时机会成本计量,进一步细化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为未来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提供参考。

六、结论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往单纯的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进行定量分析仍然存在纰漏,因此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体系中加入定性分析,对某些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综合解决人力资源成本过高的问题。总之,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事关企业的成败,有效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张莉,刘希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体系与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3.

[2]朱传华:《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必要性》技术经济,2002.4.

[3]王松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作者简介: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篇12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

成本控制被理解为成本管理者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耗用过程进行规划、调节, 使成本按预期方向发展的过程。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调节、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环节。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目的主要包括:降低成本;在资源限制条件下, 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成本控制增加企业的利润;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等。

成本控制的主体主要包括: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决策权的企业高层管理;对成本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人员;按职责权限, 对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负有责任的管理者;专设成本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等。

成本控制的客体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耗费。产品成本是成本控制的落脚点, 成为日常成本控制的重点内容, 对生产各要素成本控制实施控制的结果, 最终会通过产品成本体现出来。

成本控制按对象内容可以分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产品设计和改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供应、后勤保障、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按所涉及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控制。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控制的市场观念淡薄

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可以直观地通过生产成本反映, 是企业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高效率, 但是低成本未必就是高效益, 它是以较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在我国, 许多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的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大幅度提高产量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的分担。因而, 产量越高, 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 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误认为简单地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增加效益, 失真的信息导致生产成本控制决策出现误区, 似乎产量越大就意味着成本越低, 利润越高。

(二) 成本控制只侧重于表面

成本控制是企业的一项综合而且复杂的管理, 是企业得以良性延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只是把生产成本控制当成一种表面形式, 而忽略了其中的过程。它们实施生产成本控制的目的, 仅是为了遵循国家颁布的财务法律法规, 或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或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的需要。这只是为美化自身年度经营管理业绩的一项表面功夫, 却真正忽略了生产成本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重大效用。

(三) 成本控制使用方法单一

生产成本控制方法单一、构成简单, 也是中小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常出现的问题, 导致其反映经营全过程不深入, 提供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不全面, 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没有关联, 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 传统的生产成本控制对象局限于财务成本方面的信息, 不能提供决策人员、管理人员所需的资源、作业、产品信息。

(四) 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不规范

许多中小企业随着规模的壮大, 库存的原辅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物资的数量逐年递增, 但物资的存储空间、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按比例相应增加。材料的使用也缺乏精确的计算, 验收和领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量化管理体系不完善, 盘存不及时, 财产清查不严格, 材料物资的日常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

中小企业对员工的薪酬管理也比较简单, 很多企业员工的劳动报酬比较固定, 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 在报酬上存在着平均主义, 或者是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 也存在着部门之间的分配不公、责权利关系不够明确、员工工作的被动性较强、劳动效率不高等问题。

大多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 其技术含量较低, 产品制造的精确度较低, 不合格率较高。不够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 导致生产流程中存在浪费人力、物料、时间, 甚至产生一些不安全因素, 进一步加剧成本的扩大。在产品成本核算上也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现象, 生产过程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等。

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途径

(一) 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路创新

1. 引入战略成本控制理念

战略成本控制是指管理会计人员分析企业本身和竞争对手的资料, 使管理者形成并评价企业战略。从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为出发点, 通过对企业成本结构和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 制定具有长久性、外延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的成本控制目标, 从而形成一种成本控制体系。

2. 建立一个全员成本控制体系

人的素质和态度是决定成本控制的一个关键点。成本控制不仅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 而且对于员工来说, 更要主动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掌握先进技术工艺, 减少在生产中的浪费。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 与成本发生密切关系, 企业决策阶层、工程技术人员、专设成本机构人员、部门负责人都应该将自己看成成本控制的主体,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参加成本控制中, 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员成本控制体系。

3. 采用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细化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基本, 它应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了以“作业”为中心上来,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 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 尽力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 有效地提供有用信息, 把损失减到最低层度。

4. 构建先进的信息处理平台

企业的成本控制活动涉及到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通过计算机的先进技术, 在其软件构建的交互式信息处理平台高速、快捷、方便地传递和处理成本数据信息, 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并降低成本。

(二) 健全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依赖于一个完整的控制体系的建设。这是涉及与成本控制相关的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1. 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

利用采购的整合, 是减少原材料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中小企业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让技术人员参与采购;第二, 寻找替代品;第三, 同类型中小企业联合采购;第四, 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第五, 实行第三方采购。

2. 物料管理环节的成本控制

要通过缩减原材料成本, 扩大利润空间, 就必须加强物料的管理, 以实现物料的有效利用。中小企业物料管理环节的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从源头抓起, 加强对用料计划的审批管理, 做到事前有控制;第二, 规范行为, 加强材料领用管理, 做好材料领用的事中控制;第三, 对材料的计划与实际耗用进行分析考核, 做好材料领用的事后分析考核。

3. 材料成本核算环节的成本控制

根据中小企业的情况可以对材料成本科目的设置进行调整, 以使计算产品成本的过程更加简便, 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数据更加精确, 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成本控制决策。对于科目及核算内容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把非主要的原料提前直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中而把构成产品成本比例较大的几种原料作为原材料进行核算。第二, 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将“材料成本差异”这一会计科目除去, 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方法, 在简化程序的同时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所耗用原材料的实际成本。第三, “废品损失”不必单独作为材料成本核算科目。以损耗来倒挤每月的实际消耗量, 能使会计核算量的大大减少。

4. 薪酬管理环节的成本控制

工资薪酬支出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加强工资薪酬的管理控制是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做到以下几点有助于中小企业控制成本:第一, 合理定岗定编, 在确保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控制劳动力的投入;第二, 制定工资薪酬的总目标, 根据总目标合理分解;第三, 将工资薪酬和销售收入成本费用消耗水平等挂钩。

5. 期间费用管理环节的成本控制

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间接的成本费用, 在企业总体的成本费用水平中占据一半份额或更多。为了加强对期间费用的管理控制,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将企业发生的费用按费用性质划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第二, 建立严格的费用开支审批制度。

6. 流动资产管理环节的成本控制

中小企业资金力量相对薄弱, 加强其流动资产的管理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减少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比例, 防止形成呆账;第二, 公司根据每年生产计划制定较为合理的库存资金限额, 实施总量控制, 不定期地进行分析和控制。

7. 监控环节的成本控制

监控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有力保证。加强监控主要是在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三个方面。成本核算已于前文论述, 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 与本期计划成本进行对比, 通常采用产品的结构分析法来确定成本差异, 并且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查明成本超支的责任, 以便采取措施, 改进生产经营管理, 降低成本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成本考核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 定期地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结语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中小企业要想有立足之地, 就必须要加强其成本控制, 建立和健全成本控制系统, 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机制, 创新成本管理的思想与导向, 实行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中小企业成本的控制首先注重加强材料成本的控制, 材料成本控制可以通过整合采购、加强物料管理、规范材料成本核算等手段来减少原材料成本耗用。但因客观因素的存在, 原材料成本的控制只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保持中小企业的利润还应从整个成本控制体系出发, 压缩各方面的成本, 实现利润和价值的扩张。

摘要:成本控制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结合相关成本控制理论, 探讨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中面临的问题, 并从成本控制的诸环节入手, 指出了中小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成本战略

参考文献

[1]王秀兰, 裴文晶.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J].山东交通科技, 2009, (6) .

[2]王仲兵.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研究[J].财务与金融, 2008, (10) .

[3]王永富.企业成本控制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8) .

上一篇: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下一篇:应收账款的控制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