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企业简介

2024-10-26

农产品贸易企业简介(精选8篇)

农产品贸易企业简介 篇1

公司简介

中山市东升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金50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该公司是东升镇政府下属的一间集体企业。公司现有职工人数73人,其中管理人员12人,负责水产养殖技术人员5人。在职能方面,包括渔业在内的农、林、牧等的技术推广,农产品流通加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等工作。目前,东升镇共有水产养殖面积1956公顷,其中养殖脆肉鲩面积842公顷,东升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属下裕升水产养殖场饲养脆肉鲩面积20公顷。

本公司积极响应上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号召,镇政府明确要求由公司牵头创建脆肉鲩无公害养殖基地、四大家鱼无公害养殖基地和蔬菜无公害养殖基地,将公司的部分职能转到以服务为主,经营为辅,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带领农业创造经济效益。

按照镇政府的指示,为提升我镇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加农业整体效益,镇政府对脆肉鲩产业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办基地、创品牌、宣传推介、开拓流通销售市场等给予大力的支持。公司先后于2002年申请注册了“东裕牌”脆肉鲩商标;2003年申报无公害脆肉鲩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同年8月,“东裕牌”脆肉鲩经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推进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名牌农产品”;2006年“东裕牌”脆肉鲩被中国名牌农产品推进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同年10月无公害脆肉鲩养殖基地被授予“农业部水产养殖病害预防示

范区”。公司“东裕牌”脆肉鲩于2001年参加市农业博览会、2002年武汉经贸洽谈会和西安水产品展销会、2003年重庆中国美食节推介会、2004年成都农产品展销会、2005年广州国际渔业博览会、2007年温州渔业博览会、2008年上海特色水产品推介会、南昌绿色食品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和名优水产品推介会、09年北京经贸洽谈会等的宣传推介,使“东裕牌”脆肉鲩远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港澳地区。东升镇脆肉鲩在养殖、流通、加工各个环节都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山市东升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二00九 年 七 月

农产品贸易企业简介 篇2

1 文献综述

Bernard、Redding和Schott (2010b) 模型得出结论:贸易成本的下降和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一方面, 从企业内部来看, 提高企业内部的扩展边际;另一方面, 从企业间层面来看, 提高了企业间的扩展边际, 但对企业集约边际的影响不确定。Eckel和Neary (2010) 强调在寡头垄断的情形中企业的弹性生产 (Flexible Manufacturing) 的新的多产品企业模型, 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越远, 企业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就越高。同时国外学者也不断利用各国可获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验证。Bernard、Redding和Schott (2010a) 主要检验企业改变产品组合的普遍存在性和决定因素。发现产品组合的改变和企业、企业—产品的特性相关, 产品的增减表明企业内部扩展边际的改变。Bernard et al. (2010) 以RBS (2010b) 的模型为基础, 利用比利时1998~2005数据检验了企业生产率、距离和汇率代表的贸易成本与二元边际的关系, 并发现一个显著的特征是, 超过75%的产品和25%的出口价值不是出口企业自己生产的, 即所谓的“携带贸易” (Carry-Along Trade) 。Eckle et al. (2009) 利用墨西哥的数据得出Eckel和Neary (2010) 的“弹性生产”理论类似的结论。

国内验证二元边际的文献, 对微观企业数据分析较少, 也没有将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进行分解。因此在多产品企业的理论指导下, 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进行分解, 将是本文分析的主要方面。

2 数据和实证研究

2.1 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2003~2006年中国海关对进出口企业贸易的月度统计数据库, 利用了每个企业出口额、出口数量、出口目的地和8位数HS代码的产品统计数据, 其中出口额以美元为计算单位。另外利用了CEPII距离的数据库, 距离是各国最重要城市的距离以及PWT关于世界各国的GDP和汇率的数据库, 本文所用的GDP和汇率的数据以2005年为基期[1]。

2.2 贸易成本和出口

本文按照BRS (2010b) 中的方法, 运用引力模型来检验出口额的二元边际和各个国家间的距离的二元回归关系;再借鉴Bernard et al. (2010) 利用各国的汇率代表短期贸易成本变动对二元贸易边际影响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下面本文将对这两方面进行回归。

2.2.1 距离和二元边际检验

利用中国出口到世界各国的出口数据, 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两大重要城市之间的距离和GDP分别代替长期可变贸易成本和市场规模, 按照BRS (2010b) 模型中的方法把全部出口到国家的企业的总出口额分解为以下各个变量:

(1) 出口到国的企业数量。

(2) 出口到国的产品数量。

(3) 每个企业出口到每个国家的密度, 其中opfc为c国中实际发生了企业—产品贸易的个数。

(4) 为实际企业—产品出口到c国的平均出口量。

为了控制市场规模, 本文采用名义GDP的对数形式, 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Zc是 (1) 式中的各个分解的变量。回归结果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 CEPII距离数据库和PWT7.0数据库整理。

表1第一列显示著名的引力模型的检验结果:出口总额和目的地国家距离成负相关, 和出口目的地国的市场规模成正相关的显著关系。第二、三、四列显示的是扩展边际的分解, 和BRS (2010b) 以及Bernard et al. (2010) 的发现相同, 出口到国的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都随着国家间的长期的贸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 但是系数很小且结果并不显著, 这表明贸易成本的下降, 扩展的边际对贸易的贡献度有限。最后一列显示了距离和实际企业—产品的平均出口量成负相关, 这代表的是集约的边际。本文回归的结果表明, 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越近, 实际企业—产品的平均出口量就越低, 符合为负且显著。

第二、三、四列的系数绝对值之和为0.27, 其加总的扩展边际解释了总出口额的扩展边际的一半以上, 这说明贸易成本的下降, 我国出口增加的很大一部分是由集约的边际 (0.24) 来解释的。但是和BRS (2010b) 和Bernard et al. (2010) 分别对美国和智利二元边际分解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得出的结论中, 贸易成本下降时, 扩展的边际几乎解释了95%左右的出口增长。Kalina Manova和Zhiwei Zhang (2009) 得出结论, 如果忽视企业异质性, 只关注中国总的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贸易国, 则中国出口增长几乎都是得益于集约边际的增长。钱学锋, 熊平 (2010) 以及施炳展 (2010) 也得出中国出口增长主要沿着集约的边际增长的结论。这些结果表明中国贸易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现有出口企业在出口产品和出口额单一方向上量的扩张, 而基于新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以及出口产品种类的增长的比例较小。

2.2.2 汇率和二元边际检验

汇率和市场结构、企业的市场能力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汇率在企业的决策中起着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作用。在本文的检验中, 只考虑一个简单的中国出口企业对双边汇率的变化的反应。

本文基本的差分模型为:

其中, △1nYct是 (3) 式中每年出口到c国的总的出口额xc的对数变化的分解, △1nRERct是以2005年美元汇率为基期的各国汇率的对数变化, △1nGDPct是以2005年为基期, 以美元为单位计算的各国的GDP的对数变化。回归结果如表2: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和PWT7.0数据库整理。

从表2第一列可以得出, 汇率每升值1%, 出口总额就下降0.4957%。具体来说, 出口总额的下降, 主要是由于出口成本的增加, 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导致的。第二列显示汇率每升值1%, 出口企业就减少0.3684%。同样的, 汇率的升值使出口的产品种类减少, 但是减少幅度很小, 只有0.0625个百分点。相反的, 平均出口额却随着汇率升值而增加, 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出口企业减少的幅度远大于产品出口种类较少的幅度, 使得面对新的贸易成本的增加, 生产率高且继续出口的企业更加集中出口产品, 所以平均出口额反而比汇率升值之前有所增加。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种类都是属于扩展边际, 说明短期的贸易成本主要影响的是扩展贸易边际, 而对集约贸易边际, 如平均出口额的影响较小。钱学锋 (2008) 得出贸易成本的变动对中国出口总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促进扩展的边际实现。然而, 国内外对汇率升值和出口的关系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有的发现汇率和贸易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广东课题组 (2008) 根据行业的调查数据得出人民币升值对广东的鞋业、玩具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影响较大。本文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有显著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翔实的微观企业数据, 对中国2003~2006年的出口进行了经验研究, 得出两个结论,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中国贸易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现有出口企业在出口产品和出口额单一方向上量的集约边际的扩张, 而基于新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以及出口产品种类增长的扩展边际的比例较小。这对政府来说, 通过多边贸易体制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多种途径来降低出口固定成本是更为重要的贸易自由化方向。

(2) 汇率对出口有显著的负影响, 汇率作为短期的贸易成本主要影响的是扩展贸易边际, 而对集约贸易边际影响较小。我国出口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低, 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应加大投入研发经费,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出口企业可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时机,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摘要:本文利用翔实的海关贸易数据, 实证研究了2003~2006年中国的多产品企业与贸易成本的关系, 发现了两个事实特征。第一, 中国贸易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现有出口企业在出口产品和出口额单一方向上量的集约边际的扩张, 而基于新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以及出口产品种类的增长的扩展边际的比例较小。第二, 汇率升值对我国出口成负相关关系, 短期的贸易成本主要影响的是扩展贸易边际, 而对集约贸易边际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多产品企业,二元边际,贸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施炳展.贸易如何增长——基于广度、数量与价格的三元分解[J].南方经济, 2010 (7) .

[2]钱学峰, 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 2010 (1) .

[3]Bernard, Andrew B., Stephen J.Redding and Peter K.Schott, 2010b, “Multi-Product Firm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at Dartmouth, mimeograph.

[4]Bernard, Andrew B., Ilke Van Beveren and Hylke Vandenbussche, 2010, “Multi-Product Exporters, Carry-Along Trade and the Margins of Trade”, unpublished.

农产品贸易企业简介 篇3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肯定列表制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73

1 引言

2012年11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式启动,但其自启动以来进展缓慢。当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在几个领域中的模式谈判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有望进入实质性谈判。而农业一直是多边贸易体制下的敏感性问题,日韩一直对农产品贸易采取较为消极的态度,我国与日本、韩国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成为阻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发展的因素之一。日本和韩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但是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本文将通过探究日韩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机制,为缓解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摩擦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 技术性贸易壁垒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定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关税壁垒正在逐渐降低,而WTO也在严格限制直接非关税壁垒。所以,间接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因其较好的隐蔽性和针对性成为了各国保护其产业的重要手段。根据TBT协定和SPS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增加进口难度而限制进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2015年《贸易政策重要数据及趋势》报告,2014年,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到70%的世界贸易;而从行业来看,农业受非关税措施影响最大,绝大部分农产品贸易都受到检验检疫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积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保护进口国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使消费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社会效率。王志明、袁建新(2003)指出技术性贸易措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被滥用而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通过制定严苛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提高准入标准,以此保护国内的产业。Baldwin(1970)则认为TBT具有很大负面影响,应该被消除。这样的双重特性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纷争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等为由,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制定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其出口,而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

2.3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

2001年至2015年间,农产品的TBT-SPS通报占通报总数的66%,且有关农产品通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而我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主要出口市场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比如依托严格的标准体系,欧盟构建了一套完整且运行有序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而根据2014年数据,欧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出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对中国造成的损失占直接总损失近三分之一。

3 日本和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1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日本一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是近年来,因为日本严格的TBT限制,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比例在逐渐下降,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30%左右。2006年开始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极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门槛,在该制度下,农业化学品的残留限量包括五大类型,其中“一律标准”类型包含了大部分的农业化学品,但是其限定的农业化学品最大残留限量不得超过0.001毫克/公斤。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项制度要求进入日本市场的任何农产品都没有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检测费用,延长了出口检疫通关时间,引发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和风险。

3.2 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中国与韩国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但是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农产品TBT。首先,韩国拥有十分健全的农产品进口法规和标准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水产品、谷物、家畜等,几乎把所有的农产品都纳入了质量安全和检疫检验法规的保护之下,一些农产品甚至需要满足多项标准。其次,韩国国内对农产品实施全面的义务认证制度和生产履历制度,规定了正在销售的农产品必须标明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以及栽培过程等详细信息。韩国的农产品TBT已经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抑制作用。

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影响

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影响,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而且受阻形式愈发复杂,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根据张小蒂(2004)、李春顶(2005)等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短期和长期贸易效应研究,我们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分析日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1 短期贸易效应

从短期来看,严格的TBT限制对贸易产生抑制效应:

(1)数量抑制效应。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会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数量。日本和韩国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但是因为其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量农产品因为没有达到其标准而被限制进入出口国市场。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供应增多,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这样一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和规模,也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2)价格控制效应。日本和韩国复杂的农产品检验体系和标准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日本和韩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农产品,而且对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提出了十分复杂的要求。中国的出口商一方面要为了达到对方的技术要求而不断改变生产工艺,引进新设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出口商也要负担较为高昂的检验检疫费用及时间成本,成本的提高将使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力,出口商利润下降。

4.2 长期贸易效应

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措施可以引导我国农产品生产逐步走向规范,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表现为贸易促进效应。

因为国外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势必要改变生产方式,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更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否则将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农产品一直存在监管不严格,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弊病,国外的TBT可以为我国规范农产品检验体系、规范评价标准提供很好的参考,督促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企业加快创新速度,增加贸易量,即存在贸易促进效应。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出于食品安全和保护本国农业等因素考虑,日本和韩国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措施保护他们的农业,成为阻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的重要原因。面对日本和韩国对中国农业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有必要在三方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寻求缓解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最佳方案。

(1)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隐患,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内并没有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做出严格的规范,我国农产品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鉴于以上问题,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的经验,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含量,建立完善的仓储、运输体系,为农产品出口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2)优化农产品的出口结构。一直以来,我国的水产品和蔬菜制品一直在日韩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这两类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出口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多元化及结构升级。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改变出口方式,有效缓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现状论文 篇4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2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贸易观察20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12月.

[4]王星丽,农产品出口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宏观经济209月.

[5]段立军,张广胜,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分析农业经济年12月.

农产品贸易企业简介 篇5

引言

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之本,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客观规律并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改变。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非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国。时至今日,中国无论是在农产品产量还是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上都与美国,澳大利亚有着很大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家间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已渗透的国家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影响中国粮食贸易的因素非常复杂,这里面既有自身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也包括国际贸易中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制约,在这些因素的干扰下,自2004年至今中国已进入连续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时期。

1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1.1 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现状

自入世以来,随着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业与世界贸易体系结合的成都也不断加深,在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1)

表12001~201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

@大傻不傻zZ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知,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02年开始,出口额与进口额大都保持了相对高速的增长,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虽然双双出现下滑,但2010年的强势回暖延续了前些年的良好势头。进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曾为主要创汇途径的农产品贸易于2004年开始转为逆差,中国维持20 多年(1984---2003年)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局势从此改变,而且逆差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入世1O年中国农产品贸易表现出两大显著特征:一是进出口贸易规模快速扩大,且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二是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规模呈扩大趋势。

1.2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现状

相比于2000年的农业出口格局,2011年我国的农业出口依旧现对比较集中,亚洲、欧洲、北美分别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17%、13%,,累计占到出口总额的90,其中亚洲的比重随有所下降,但主体地位相对不变。这种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对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欧美等地区出口份额的增长,则保证了我国农业贸易的多元化进程,利于分散风险,基本保证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良性发展,符合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长远布局。(表 2)

表22000——201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格局

相比于我国的农业出口格局,我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也相对集中。2011年进口农产品主要来自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占总进口额的77.6%。长期以来亚洲和美洲是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北美洲所占比重最高,多数年份在30%左右,2011年比重略有降低,为28%;其次为南美洲,10年问向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上升为26.6%;欧洲和大洋洲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表 3)

表32000——2011我国农产品进口格局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格局表现出以下特征:(1)主要出口市场比较稳定,市场大格局变化甚微;(2)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增加;(3)市场多元化趋势显著,各主要进出口市场所占比重趋于均等。多元化分散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降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风险系数,符合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方向。

2.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阻碍因素

2.1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

虽然农业生产总值在发达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很低,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产业,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会对本国农产品给予高额补贴,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一政策也直接破坏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平衡,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体系受到发达国家低成本农产品的冲击。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农业大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1年,美国特定产品农业补贴为146亿美元,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奶制品.占所有特定产品农业补贴的3l%,其次是大豆和棉花.分别占25%和19%,上述三项总和占“黄箱政策”支出的75%。由此可见,美国在特定产品农业补贴的总量和集中度都非常高。

在欧盟,农业补贴占欧盟总财政支出的40 % ~42 % ,法国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惠国, 每年得到的农业补贴将近100 亿欧元, 占欧盟总农业补贴额的22.1 % , 占欧盟总财政支出的9%。日本也是高农业补贴国家,日本政府每年对农业补贴的总额高达4 万亿日元以上。据经合组织调查显示:早在2000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占1.1%,农业补贴超过了农业产值。

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扭曲了世界农产品价格, 不利于其他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农产品贸易间的摩擦,打压了世界农产品价格,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冲击。

2.2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WTO运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然而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绿色壁垒的手段来限制进口,这一点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上尤为突出。

自中国入世以来,世界向中国开放了更加自由的国际市场,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也本应搭乘WTO的快车,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然而,事与愿违,在WTO的大框架下,中国等来的却是自2004年起长达八年的贸易逆差。这除了我国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屡遭进口国绿色壁垒也是一重要原因。

就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过来看,美国、欧盟、日本作为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对象,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众环保意识强,环境保护行动起步早,环境标准较严格。为了自身的利益,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结合,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要求较高甚至于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就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进口国的标准,从而使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出口额减少。

以日本为例,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约占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40%。尤其是2006年5月29日,日本有关部门对所有进口农产品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涉及全部农产品、全部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涵盖了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几乎所有日本从我国直接进口的农产品,全面提高我国输日农产品技术门槛。根据该制度,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了400项,检测项目预计增加5倍以上以出口猪肉为例,日本原来标准只需检测25项,而该制度实施后,检测项目就上升至425项,所需费用上涨了7倍多。

3.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对策

主要针对欧美两大经济体的农业高关税和高补贴问题多哈回合谈判虽然以发展中国家的失利而宣告结束,但是,但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舞台上所展现的谈判技巧和对WTO规则的熟练运用仍给我们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针对农业补贴的对策

就农业补贴而言,虽然WTO框架下,反补贴壁垒已成为贸易壁垒的三大措施之一,但就1995至2004年的全球反补贴点差来看,这十年间共有17个WTO成员国启动了176项反补贴立案调查,其中美国70起、欧盟42起、澳大利亚16起,分别居前三位,上述三个WTO成员启动反补贴调查占全球的72.8%。搞农业补贴的发达国家,却也是主要反补贴调查的国家。究其原因,则是发达国家对WTO规则的熟练运用。

中国入世虽然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对WTO规则的认识与运用还处于初级层面,当发达国家以“绿箱政策”代替“黄箱政策”来补贴农产品时,我国却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农业补贴阶段,为此,我国要建立符合WTO规范的农产品补贴体系,以应对发达国家补贴后农产品的进口与反补贴调查。

我们应通过借鉴借鉴,将直接收入补贴代替价格支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由以前的只重视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各种形式的直补。既可以保证农户的利益.又符合WTO协议中有关“黄箱策略”原则。其次就整合粮食补贴政策,当前我国各

种粮食补贴政策.从补贴力度和补贴标准上看并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补贴效 果却不是很明显.因此需要借鉴欧盟对干预价格和直接支付措施相结合的策略,其次就整合粮食补贴政策。

3.2针对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对策

对于农产品的绿色壁垒问题的对策,我们应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为如何冲破绿色壁垒的对策,再就是为如何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对策。

在冲破绿色壁垒方面,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通过健全农产品自生产至销售的检验检疫制度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再就是,建立绿色预警机制,主动规避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通过对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国环境与卫生体系的重点调查,为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及时的农产品贸易标准的预警;针对单纯以限制我国某项产品的出口为目的、明显带有歧视性的壁垒,不能被动地绕开或被动适应,而应通过预警报告,主动地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在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对策方面,要加快环境标准建设,筑起我国自己的绿色壁垒,积极促使国家标准与ISO国际标准接轨,防止国外利用我国环境标准低和环保意识薄弱的机会向我国出口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农产品。第二,对现有的贸易和环境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把环境保护与农产品安全问题纳入国家的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体系,严防类似肯德基“速生鸡”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张琳,李慧,孙东升入世10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回顾与展望农业展望2012,8(5)

鲁德银,雷海章农业支持:WTO下的中国农业财政政策 财经研究

2002,28(2)

郑少华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世界农业2011(4)

农产品贸易企业简介 篇6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莹莹

【摘要】本文从农产品出口总量、出口产品种类、出口市场结构、出口贸易方式等几个方面详实分析了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政策。

【关键词】湖北 农产品 出口贸易 政策

一、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湖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地理条件优越,不仅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平原——富饶的江汉平原,而且具有优越的水、土、气温等自然条件,农业发展优势突出,潜力巨大。湖北省主要农产品产量丰富,许多种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湖北各地加大出口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学种养、提高标准等开拓市场,迎来了农产品出口的新局面。

1、出口贸易总体分析

湖北农产品年出口额在1998年到2002年期间一直徘徊在1.5亿美元左右。2002年中国加入WTO,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湖北省农产品出口额开始有较大增长。2003年农产品出口额为

2.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1%,且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达1.07%。2004年和2005年农产品出口增长幅度有所回落。到2006年,受益于国家连续三年的优惠政策支持以及各地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1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同比增长30.8%,高于全国农产品出口增幅约20%。2007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略有上升,但增长率有所下降。

2、出口产品种类分析

在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中,传统农产品如大米、原棉、肉类、板栗等已基本退出出口市场或呈大幅下降趋势。一批新的主导出口产品形成,包括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蔬菜、山野菜、茶叶、蚕丝绸、魔芋等,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食用菌正在成为湖北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品牌。2006年,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总额近1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湖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1.2亿多美元,成为出口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湖北省淡水养殖资源丰富,淡水水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国首位,水产品正成为全省第一出口产品。其中淡水小龙虾加工出口需求增长迅速,占水产品出口量的6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小龙虾出口加工基地。

湖北省蜂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从1999年到2006年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然而受反倾销征税影响,2007年湖北省天然蜂蜜出口量同比下降25.4%。此外,由于技术壁垒的原因,湖北省蜂产品频遭进口国家反退。

湖北省是中国三大禽蛋出口生产基地之一,其出口量在2004到2006年间,每年以200%到

300%的速度增长。苏丹红事件虽然对湖北省禽蛋出口带来了较大损失,但在摆脱该事件影响后,湖北省禽蛋出口迅速恢复,出口量高速增长。其中鲜鸡蛋出口总额2376.5万美元,同比增长101.9%。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野菜、魔芋、脱水蔬菜、速冻保鲜菜等有机蔬菜成为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2006年,恩施出口蔬菜600万美元,其中薇菜出口量为全国第一,莼菜出口居全国前列。2007年,湖北省豆类制品、山野菜、蔬菜类出口创汇达1138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2.4%。

3、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从洲际上看,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等地区,其中亚洲市场所占比重最大。以2007年为例,湖北省出口到亚洲的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66.7%。从国家和地区方面看,排在湖北农产品出口市场前几位的分别是香港、日本、澳门,其中,香港是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湖北省近几年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俄罗斯市场尤其明显。2005年,湖北省出口到俄罗斯的农产品只有73万美元,2006年为104万美元,而2007年达到259万美元。湖北省对马来西亚的农产品出口规模正不断扩大,2006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已达到2246万美元,同比增长41.3%,马来西亚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东盟贸易伙伴。此外,湖北省还注重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4、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近年来,湖北省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目前,湖北省建有六大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淡水虾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以襄樊为中心的芝麻加工出口基地。这批生产加工基地促进了湖北省农产品的出口增长,解决了部分农产品出口难的问题。

湖北省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上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现今的农产品出口仍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小。这都限制了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与扩大,导致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粗加工多,名牌产品少,分散经营多,高新技术少,无法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1、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7年,湖北省对亚洲出口农产品占全省出口额的66.7%,对欧洲为14.80%,对北美洲为13.7%。过于集中的市场格局,使得湖北的农产品出口受对方进口政策和意外因素的影响过大,造成出口不稳定。而对于东欧、中东、拉美、非洲这些限制较小的国家却没有太大市场。这样的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不重新定位,调整市场结构,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2、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在湖北省的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出口量比重较高,而加工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很小,一般贸易出口占据了绝对优势。2006年,湖北省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99.01%,而其他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所占比例仅为0.99%左右。粗放式的经营道路使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很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且由于很多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低,加工品种少及不便于贮藏和运输等原因,湖北省很多初级产品无法出口海外,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高。

3、出口贸易未形成规模

湖北省从事农产品出口加工的企业规模较小,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企业竞争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品质欠缺,缺乏品牌意识。同时,出口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营销概念,在分销渠道、目标市场、营销方式、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市场行为不规范。

4、出口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呼声的加大,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目前,湖北省出口的农产品几乎都面临着绿色壁垒的限制,水产品、蜂蜜、活猪牛、干香菇、茶叶、花生、蔬菜等均未能幸免。

三、发展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

1、优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散出口风险

继续稳定和扩大传统的出口市场,保持农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稳定,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品质,增加产品多样性,使产品在传统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开辟出口市场,使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发展为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开发非洲、拉美等国家与地区的市场,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到这些地方去建立生产基地,为开拓和扩展这些市场作铺垫。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参展会、博览会、洽淡会等,及时发布相关消息和市场动向。

2、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加强出口竞争力

充分发挥湖北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如水产品、蜂产品、食用菌、禽蛋、优质油菜、优质蔬菜等,对其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利用科学种植的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出口的农产品更符合国际需要。此外,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出口农产品布局区域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经营组织化进程,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3、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丰富农产品多样性,使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培育壮大出口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出口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扩大其规模,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企业。

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有效应对绿色壁垒

农产品生产应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措施的收集研究,以保证出口农产品达到标准,做好防范工作。建立农产

品生产基地,实现经营模式的综合化和体系化,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绿色农业研发的投入,指导生产企业科学使用农药,杜绝滥用、乱用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中日农产品贸易与贸易摩擦分析 篇7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

1、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

由于我国农产品具有低成本特点,因此中国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日本作为连续多年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极为重要,并且其地位仍处于继续加强的态势。2010年我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的前8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稳步增加,尤其是2002-2006年增长速度很快。2006年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但是自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实施来,对日出口增速显著放缓。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在这些年也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2002年的近60亿美元,到2010年才增长到近100亿美元。这种增长速度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农产品贸易的特殊性和谨慎性。在金融危机、物价剧烈波动、经济衰退和食品安全风波等复杂贸易环境下,2008,2009年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结束2003年来对日本出口持续增长态势。但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10年,对日出口恢复正增长,且增长迅猛,为近几年最高。这可能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以及近几年中日农产品摩擦较少的缘故。

在贸易总额上,虽然从2002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由逆差转为顺差,并且顺差额不断增加,贸易顺差总额由2002年50.31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近345亿美元。然而日本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上却一直保持逆差,而且差额还比较大,每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农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都比较小,其中201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这几年的最高85.5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重点大宗出口商品前3大出口市场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表2显示,2010年在中国的重点大宗出口商品中(此处选择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中重点大宗商品前3大出口市场情况中的农产品来分析,空白数据表示某种农产品出口前三大出口市场没有日本,故难以统计),中国出口至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包括鸡肉制品、烤鳗、豆粕、虾、墨鱼及鱿鱼和水煮笋。由表中可以看出各具体农产品对日出口额近几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趋势,或增或减,但是总体看来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而且因为当某一产品出口额下降时,其他某一产品出口额会上升,所以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总额一直是不断增加的。从出口结构上来说,中国对日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就是蔬菜类,水果类,水产品类,这些农产品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而且农产品加工程度明显不高,就只有鸡肉制品和植物油算是初加工的农产品,这就导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的价格偏低,造成倾销的嫌疑,容易引起他国对相关产品的不满。

2、中、日农产品贸易特点。

根据近几年中日农产品贸易状况能总结出一些特点。一是中日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逆差,这种巨大的贸易差额还在不断扩大(见表1)。二是对日农产品贸易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是在对日出口商品的占比却不断下降。(见表3)三是对日农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毕生不断下降。(见图1)四是出口结构有待优化。2008年对日出口额前四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从表2也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中国出口的大宗农产品,日本进口金额位于前三位的大部分都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二、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重要案例分析

1、由于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且受到国内经济衰退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日本近年来频频利用各种非关税措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设限。

这些行为导致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从2001年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事件,2002年的冷冻菠菜事件,2003年的《种苗法》和《关税定率法》和“日野绿”蔺草及蔺草制品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和粉丝食品事件,到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以及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这些从出不穷的摩擦事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是2006年实行的肯定列表制度,使日本对进口更加严格控制,限制了一大批农产品的进口,尤其是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的中国深受其害,中日农产品贸易的摩擦愈演愈烈。“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对中国粮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等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类的对日出口造成直接影响,涉及大约6 000多家生产出口企业,30%以上的中国农产品的对日出口受拒。

2、“毒饺子”事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08年3月6日公布的植物检疫统计快报,1月底后日本的中国蔬菜进口量出现骤减。而中国产饺子致人中毒事件发生后,2月的第2、第3周进口持续减少,分别为6461吨和4331吨。据共同社报道,毒饺子事件持续发酵,已经影响中日的贸易往来。2008年2月第1周至第3周,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39.7%,仅为20704吨。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加强了出口时的检查措施,加之经销公司开始疏远中国产蔬菜。如果进口持续减少,恐将导致日本国产蔬菜价格上涨。主要进口蔬菜中,卷心菜、芋艿分别骤减66.7%和65.7%。进口量居首位的洋葱减少了30.4%,位居二三的生姜与葱也分别减少了15.3%和34.4%,降幅均达到两位数。每周进口量的变化显示下降趋势十分突出。1月第4周的进口量为10,668吨。另外,毒饺子事件发生后,日本在驻华大使馆新设了“食品安全担当官”一职,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来自厚生劳动省的永山裕幸6日抵达北京正式上任,职衔为一等秘书。永山拥有负责进口食品检查的食品卫生监督员资格。这是日本首次在驻外公馆常驻食品卫生监督员。

三、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1、日本方面

(1)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20世纪末以来,日本不断的修改或颁布和农产品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近几年,日本以保护国内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理由,相继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日本制定这些异乎寻常严格的标准,甚至有些发达国家都不能达到,更何况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从违规案例的数目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些标准确实起作用了。作为日本农产品主要输出国的我们,面对这些苛刻的标准,不得不怀疑它似乎是专为中国农产品制定的壁垒。

(2)日本媒体制造的“舆论壁垒”。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对日农产品出口也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在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增加却使日本出现“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的言论。这些言论影响了日本民众对中国农产品的态度,也影响到日本对华贸易政策的态度。毒饺子事件就充分体现了舆论壁垒的这一特点。2008年1月30日,在日本发生的食用中国饺子中毒的事件在日本成为舆论热点。日本媒体大肆渲染夸大中国农产品的危害。虽然经调查被认定为一起人为的个案,不属于产品质量问题,但传言误导了消费者,这一事件影响到所有中国食品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日本共同社通过电话进行的全国民意调查,75.9%的受访者回答“今后将不买中国食品”。虽然后来查清原因在日方,但该事件对中国食品出口的恶劣影响却无可挽回地造成了,而且影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2、中国方面

(1)农产品问题。首先,我国农产品质量差,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零散经营阶段,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技术含量低,这难免引起进口国的忧虑。而且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一些农民有时任意提高使用农药的药量,甚至使用的药剂量已经达到了说明书上的数倍,己经危及人体健康。因此这样的产品在面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苛刻检查时,自然毫无招架之力。其次,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不太合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禽肉、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之中,这些产品的价格低廉,但质量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往往达不到进口国的检疫标准要求,而过低的价格又极易引起倾销之嫌。2008年对日出口额前四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容易诱发贸易摩擦。最后,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我国农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而深加工的价值及其附加值较初加工产品的大的多。从出口到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就可以看出,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此外,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例如,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了水果摘后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和冷藏运输等规范配套的处理方式,而我国的农产品主要是简易的手工分级。

(2)农产品贸易信息系统滞后。2008年的“毒饺子”事件,虽然中方也积极调查,但是当案件真相大白时,很多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并不知道这一结果。可以想象连相关企业都不知道的事情,普通的民众怎么会知道事实真相呢?在信息发布方面,中国政府和相关媒体,远远落后于日本,这对尽快解决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利益,相当不利

综上所述,中日农产品之间的摩擦,我国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努力找“内因”,并加以改正。首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品本身质量提高,门槛再高也不影响出口。然后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消除“舆论壁垒”,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当然在农产品贸易中也不例外,掌握信息的主动权,才能取得成功。最后我国应加强与日本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民以和为贵”,两国之间政治上关系融洽,自然会给经济带来好的影响。相信只要我们两国政府与国民共同努力,中日农产品贸易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摘要: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但随着两国农产品贸易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其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这影响了中日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贸易规模、产品结构等入手,得出对日农产品贸易的特点。然后,通过介绍两个重点贸易摩擦事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舆论壁垒

参考文献

[1]吴强.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2008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情况[EB/OL].http://ccn.mofcom.gov.cn/spbg/show.2009-04-16.

[3]肯定列表制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foodqs.cn/news/ztzs02/2007323135827.htm.2007-03-23.

[4]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62/2007/0403/31649/content_31649.htm.2011-03-21.

[5]“毒饺子”事件虽已沉冤得雪中国食品出口遭受严重影响[EB/OL].河北日报,2008-04-27.

[6]毒饺子案:中国蔬菜输日本骤减近四成[EB/OL].http://www.foods1.com/content/394800.2008-03-07.

[7]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jsdoftec.gov.cn/NewsUpload/File/20070426150601.doc.2007-04-26.

日本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战略 篇8

【关键词】贸易;日本;农产品;关税;保护

一、GATT使日本告别“封闭经济”

纵观日本农产品在进口关税的协议制定方面,将会发现日本一直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贸易保护政策在世界上比较盛行,那时的日本,差不多是禁止他国将农产品出口到本国的。二战后,各国经济持续低迷,封闭的经济使得各国无法迅速恢复经济。因此,1947年,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各国之间开始了贸易往来。日本于1955年正式加入GATT,其进口限制的品目数在1962年降为492种,并在1975年降为27种,农产品中的大豆、鸡肉、香蕉、红茶、火腿等均实现了关税化。此后,随着各国贸易关系的加深,新议题的不断涌现,GATT的框架已不足以支持新议题的实施。

二、WTO仍未动摇日本保护农业的决心

1994年,全球性的世贸组织WTO成立,成员国扩大至162个国家,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98%,日本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推迟实施农产品关税化的措施,但没过多久,日本便又开始为减少进口而努力,比如,对大米的贸易设定了配额外进口关税,并灵活地使用WTO体制下的有关规定,继续暗中对农业进行保护。即便是在各国积极签订FTA的大形势下,日本依旧为了保护本国农业而仅仅去推进了与日本农产品交易量较少的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自由化,而没有与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可能会对日本农业造成冲击的国家缔结FTA。日本迄今为止签订的FTA中,农林水产品的关税废除率为46%~59%.

三、对农产品的保护阻碍了日本EPA自由化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签订EPA 使用其优惠政策来更好地发展经济已是一种趋势,日本也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EPA(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战略,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EPA战略已然成为了日本贸易政策的重点内容之一。EPA不仅仅包括了FTA中的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在区域内部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还包括人员流动,服务贸易规则,以及投资规则,资本市场共同规则等,是一种范围更广的协定。EPA还包含了WTO中所没有包含的中小企业合作的内容,因此EPA与FTA和WTO相比覆盖范围更为广泛。近十多年以来,日本通过与多国签订的EPA实现了货物贸易,投资,经济合作,人才流动等多个领域的自由化。

虽然日本在更多的领域实现了自由化,但是日本的EPA自由化程度并不算高。从世界标准来看,日本至今为止与缔约国缔结的EPA自由化率,在贸易额方面达到了90%以上,在产品种类上达到了86%~87%,表面上看,其自由化率不低,但是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其自由化率是很低的。美国在产品种类方面的自由化率达到95%的FTA很多,甚至有很多达到了100%的自由化。日本自由化率之所以相对较低,有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在农产品上采取了贸易保护策略;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在选择自由贸易对象时采取了避难就易的方式,因此从签订协议的数量上看确实有所增多,但是与日本签订协议的多是一些经济规模小或者是与日本贸易额较小的国家,以此来防止农业在国际化潮流中受到冲击。以2011年的数据来看,日本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为美国平均关税的4倍多,其中,关税尤其多的大米,其关税率高达778%,小麦为252%,大麦为256%,脱脂奶粉为218%,黄油为360%等等。

四、TPP中农产品依旧有“例外”

如今,日本参与到TPP这样高标准的协议谈判中,仍旧没有完全放开农业,对其5个重要农产品领域采取了保护政策。比如,在大米方面,日本希望能依旧维持当下关税,从美国进口的大米限定额扩大到7万吨,但是在协议生效期间仅为5万吨,在13年后再达到7万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大米在协议生效开始时进口限定额为6000吨,13年后达到8400吨。小麦和大麦在维持国内供求和价格稳定的基础上,协议生效后,逐年降低关税,在第9年实现45%的关税削减度等等。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重点保护其5个农产品领域。

我们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日本农产品一直受到保护,无论是GATT、WTO、FTA、EPA还是如今的TPP,日本都没有实现农业完全自由化。

五、日本农产品并非没有竞争力

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的山下一仁研究员对日本农产品的关税效果进行了具体分析。近几年,日元贬值使得进口农产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山下一仁研究员计算得出,在考虑到日元贬值所带来的影响的情况下,只要是49%以下的关税,其减免就完全不会影响到本国农产品价格,并指出,五种重点农产品依旧维持原来的关税水平的话,将会使得农产品实际价格上升进而增加本国人民的负担。此外,如若不引入竞争机制,将会使得日本大片耕地在农协及政府不合理的措施下继续低效运行。而且,事实上,日本的高价大米并非没有竞争力。尽管日本产的食用米的价格在农协的措施下大多在15000日元/60千克左右波动,但美国加利福尼亚食用大米的价格却一直呈上升趋势,201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食用大米的价格超过了日本。因此,即使将关税即刻废除,日本大米仍旧具有优势。倘若能促使日本大米价格下降,还将有助于大米耕地从低效农家向高效农家的转移,日本大米产能的释放。

参考文献:

[1] 章志萍,贡献.日本的FTA/EPA战略对实现其农业利益的有效性分析[J].亚太经济,2010,04:37-42.

[2] 山下一仁, 日本農業は生き残れるか [J].マクロ経済.2016.

作者简介:

上一篇:长江两岸-民歌节 -初中音乐教案下一篇:工厂承包合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