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产品贸易

2024-10-28

中日农产品贸易(共11篇)

中日农产品贸易 篇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决定了农产品贸易始终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从1993年开始,日本连续10多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但随着两国农产品贸易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其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这些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中日双方贸易的正常化,给两国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深入分析双边农产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特点分析

1、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

由于我国农产品具有低成本特点,因此中国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日本作为连续多年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极为重要,并且其地位仍处于继续加强的态势。2010年我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的前8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总额稳步增加,尤其是2002-2006年增长速度很快。2006年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但是自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实施来,对日出口增速显著放缓。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在这些年也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从2002年的近60亿美元,到2010年才增长到近100亿美元。这种增长速度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农产品贸易的特殊性和谨慎性。在金融危机、物价剧烈波动、经济衰退和食品安全风波等复杂贸易环境下,2008,2009年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结束2003年来对日本出口持续增长态势。但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10年,对日出口恢复正增长,且增长迅猛,为近几年最高。这可能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以及近几年中日农产品摩擦较少的缘故。

在贸易总额上,虽然从2002年开始,日本对中国由逆差转为顺差,并且顺差额不断增加,贸易顺差总额由2002年50.31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近345亿美元。然而日本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上却一直保持逆差,而且差额还比较大,每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的农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都比较小,其中201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这几年的最高85.5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重点大宗出口商品前3大出口市场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表2显示,2010年在中国的重点大宗出口商品中(此处选择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中重点大宗商品前3大出口市场情况中的农产品来分析,空白数据表示某种农产品出口前三大出口市场没有日本,故难以统计),中国出口至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包括鸡肉制品、烤鳗、豆粕、虾、墨鱼及鱿鱼和水煮笋。由表中可以看出各具体农产品对日出口额近几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趋势,或增或减,但是总体看来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而且因为当某一产品出口额下降时,其他某一产品出口额会上升,所以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总额一直是不断增加的。从出口结构上来说,中国对日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就是蔬菜类,水果类,水产品类,这些农产品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而且农产品加工程度明显不高,就只有鸡肉制品和植物油算是初加工的农产品,这就导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的价格偏低,造成倾销的嫌疑,容易引起他国对相关产品的不满。

2、中、日农产品贸易特点。

根据近几年中日农产品贸易状况能总结出一些特点。一是中日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逆差,这种巨大的贸易差额还在不断扩大(见表1)。二是对日农产品贸易总量虽然在增加,但是在对日出口商品的占比却不断下降。(见表3)三是对日农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毕生不断下降。(见图1)四是出口结构有待优化。2008年对日出口额前四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从表2也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中国出口的大宗农产品,日本进口金额位于前三位的大部分都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二、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重要案例分析

1、由于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且受到国内经济衰退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日本近年来频频利用各种非关税措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设限。

这些行为导致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从2001年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事件,2002年的冷冻菠菜事件,2003年的《种苗法》和《关税定率法》和“日野绿”蔺草及蔺草制品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和粉丝食品事件,到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以及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这些从出不穷的摩擦事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是2006年实行的肯定列表制度,使日本对进口更加严格控制,限制了一大批农产品的进口,尤其是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的中国深受其害,中日农产品贸易的摩擦愈演愈烈。“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对中国粮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等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类的对日出口造成直接影响,涉及大约6 000多家生产出口企业,30%以上的中国农产品的对日出口受拒。

2、“毒饺子”事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2008年3月6日公布的植物检疫统计快报,1月底后日本的中国蔬菜进口量出现骤减。而中国产饺子致人中毒事件发生后,2月的第2、第3周进口持续减少,分别为6461吨和4331吨。据共同社报道,毒饺子事件持续发酵,已经影响中日的贸易往来。2008年2月第1周至第3周,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39.7%,仅为20704吨。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加强了出口时的检查措施,加之经销公司开始疏远中国产蔬菜。如果进口持续减少,恐将导致日本国产蔬菜价格上涨。主要进口蔬菜中,卷心菜、芋艿分别骤减66.7%和65.7%。进口量居首位的洋葱减少了30.4%,位居二三的生姜与葱也分别减少了15.3%和34.4%,降幅均达到两位数。每周进口量的变化显示下降趋势十分突出。1月第4周的进口量为10,668吨。另外,毒饺子事件发生后,日本在驻华大使馆新设了“食品安全担当官”一职,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来自厚生劳动省的永山裕幸6日抵达北京正式上任,职衔为一等秘书。永山拥有负责进口食品检查的食品卫生监督员资格。这是日本首次在驻外公馆常驻食品卫生监督员。

三、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1、日本方面

(1)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20世纪末以来,日本不断的修改或颁布和农产品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近几年,日本以保护国内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理由,相继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日本制定这些异乎寻常严格的标准,甚至有些发达国家都不能达到,更何况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从违规案例的数目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些标准确实起作用了。作为日本农产品主要输出国的我们,面对这些苛刻的标准,不得不怀疑它似乎是专为中国农产品制定的壁垒。

(2)日本媒体制造的“舆论壁垒”。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对日农产品出口也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在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增加却使日本出现“中国威胁论”等不利于中日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的言论。这些言论影响了日本民众对中国农产品的态度,也影响到日本对华贸易政策的态度。毒饺子事件就充分体现了舆论壁垒的这一特点。2008年1月30日,在日本发生的食用中国饺子中毒的事件在日本成为舆论热点。日本媒体大肆渲染夸大中国农产品的危害。虽然经调查被认定为一起人为的个案,不属于产品质量问题,但传言误导了消费者,这一事件影响到所有中国食品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日本共同社通过电话进行的全国民意调查,75.9%的受访者回答“今后将不买中国食品”。虽然后来查清原因在日方,但该事件对中国食品出口的恶劣影响却无可挽回地造成了,而且影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2、中国方面

(1)农产品问题。首先,我国农产品质量差,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零散经营阶段,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技术含量低,这难免引起进口国的忧虑。而且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一些农民有时任意提高使用农药的药量,甚至使用的药剂量已经达到了说明书上的数倍,己经危及人体健康。因此这样的产品在面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苛刻检查时,自然毫无招架之力。其次,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不太合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禽肉、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之中,这些产品的价格低廉,但质量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往往达不到进口国的检疫标准要求,而过低的价格又极易引起倾销之嫌。2008年对日出口额前四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和水果。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容易诱发贸易摩擦。最后,我国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我国农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而深加工的价值及其附加值较初加工产品的大的多。从出口到日本的主要农产品就可以看出,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此外,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例如,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了水果摘后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和冷藏运输等规范配套的处理方式,而我国的农产品主要是简易的手工分级。

(2)农产品贸易信息系统滞后。2008年的“毒饺子”事件,虽然中方也积极调查,但是当案件真相大白时,很多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并不知道这一结果。可以想象连相关企业都不知道的事情,普通的民众怎么会知道事实真相呢?在信息发布方面,中国政府和相关媒体,远远落后于日本,这对尽快解决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利益,相当不利

综上所述,中日农产品之间的摩擦,我国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努力找“内因”,并加以改正。首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品本身质量提高,门槛再高也不影响出口。然后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消除“舆论壁垒”,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当然在农产品贸易中也不例外,掌握信息的主动权,才能取得成功。最后我国应加强与日本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民以和为贵”,两国之间政治上关系融洽,自然会给经济带来好的影响。相信只要我们两国政府与国民共同努力,中日农产品贸易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摘要: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但随着两国农产品贸易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其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这影响了中日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贸易规模、产品结构等入手,得出对日农产品贸易的特点。然后,通过介绍两个重点贸易摩擦事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舆论壁垒

参考文献

[1]吴强.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2008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情况[EB/OL].http://ccn.mofcom.gov.cn/spbg/show.2009-04-16.

[3]肯定列表制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foodqs.cn/news/ztzs02/2007323135827.htm.2007-03-23.

[4]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62/2007/0403/31649/content_31649.htm.2011-03-21.

[5]“毒饺子”事件虽已沉冤得雪中国食品出口遭受严重影响[EB/OL].河北日报,2008-04-27.

[6]毒饺子案:中国蔬菜输日本骤减近四成[EB/OL].http://www.foods1.com/content/394800.2008-03-07.

[7]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B/OL].http://www.jsdoftec.gov.cn/NewsUpload/File/20070426150601.doc.2007-04-26.

[8]毒的悬疑一场饺子引发的风波一次“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情绪的集体爆发”一场危机应对下的“两国关系试金石”[EB/OL].南方都市报,2008-02-22.

中日农产品贸易 篇2

一、2011年中日贸易形势

2011年中日两国贸易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但由于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刚性需求的带动,2011年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依然保持增长的趋势。预计2011年中日进出口贸易总额将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400亿美元,预计较去年同期增长16.5%,其中出口预计将达到1467亿美元,增幅23.3%,进口预计将达到1933亿美元,增幅11.8%。

2011年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纺织类产品等基本保持稳定,高附加值通讯产品、家电类产品、食品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受日本东北部大地震的影响,防灾、抗灾、和建筑材料等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中国自日本进口中,受地震影响,汽车、及相关产品、有色金属等制品进口量出现下降,日本对华不动产投资规模在缩小,但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带动下,半导体制造设备、机床、生产线等产品的进口量明显上升。

二、2011年中日集装箱班轮航线市场形势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11年全球航运业形势严峻。中日集装箱班轮航线以及船东均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2011年中日集装箱班轮航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东行出口市场整体箱量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 2011年中日集装箱班轮航线东行市场整体箱量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较2010年同期增长5%。主要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中日两国贸易中刚性需求的影响。二是日本国内部分产业受日本东北部大地震的影响,对中国进口需求的增长。三是日本国内家用电器类产品的更新换代所带来的需求。四是泰国洪灾使部分产品转到中国国内生产。

2、西行进口市场整体箱量出现回落,航线不平衡的矛盾更为突出

受日本东北部大地震以及次生灾害的影响,2季度开始,中日航线西行箱量出现明显的下滑,特别是汽车产业及部分高端技术产业及工业设备的关键部件。另一方面,日元汇率的持续升值直接影响到日本对华出口贸易,特别是废纸以及其他生产原料。中日航线西行整体箱量的下滑使中日航线进出口不平衡的矛盾越发突出。进出口箱量比预计将低于一比二。

3、集装箱班轮航线各项经营成本持续上升。

2011年集装箱班轮航线部分主要成本继续呈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占经营成本约三分之一的燃油成本的持续上升。预计2011年国际市场燃油价格的上涨将超过30%。同时,由于燃油价格的上涨,港口费用也在面临逐步上升的趋势。另外,东西行箱量不平衡的加剧使船东的空箱调运成本压力剧增。

4、中日集装箱班轮航线运力依旧出现增长

虽然经营压力巨大,但2011年中日集装箱班轮航线运力依旧保持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部分现有航线经营船东增加了其中日航线的运力投入,另一方面部分外资班轮公司在逐步尝试进入中日航线。由此,中日航线运力和箱量的供求矛盾也在日趋突出。

5、中日集装箱班轮航线市场运价波动加剧

2010年中日航线整体市场运价水平较为平稳,但2011年由于运力的持续增加,中日航线相对平稳的市场运价格局被打破。各口岸中日航线市场运价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同时运价波动的振幅也在不断加大,全年平均运价水平较去年有所下降。

6、恶劣气候对中日航线的影响加剧

2011年恶劣气候对中日航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日航线的各条航路正处台风习惯路径上,今年数次台风直接袭击国内港口或者通过国内沿海,影响范围较去年有所扩大。二是寒潮大风对班轮航线安全造成了影响。三是部分港口持续的大雾造成长时间的封港。

三、中日集装箱班轮航线存在的问题

1、中日航线运力和货量的供求矛盾严重

由于今年部分船东对中日航线运力投入的力度加大,使中日航线运力过剩的矛盾更为突出。中日航线整体舱位利用率处于75%-85%左右。运力的持续增长和市场大量富裕舱位的存在直接造成了市场运价的波动。同时船东结构的日趋复杂是协调和沟通的难度加大。

2、中日航线运价市场的稳定

交通部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运价备案制度对稳定航线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运力供求矛盾的问题,市场上各种不规范的操作依然不时出现。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监控的规范的力度,中日海上运输委员会

中日图书版权贸易比较 篇3

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各项贸易量均居世界前列,图书版权贸易也不例外。目前该国有4000余家出版社(90%都集中在东京),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占绝对优势的出版产业结构。经济衰退和信息技术革命给日本的出版业带来了冲击,从1997年到2003年,出版业总的销售收入每年都呈下降趋势,陷入低迷状态,2004年出版业出现了复苏迹象。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统计:2006年上半年,日本出版物(主要指图书、杂志)销售总额为11092亿日元,比2005年同期销售下降了3.18%,其中图书销售比2005年同期增长1.7%,达到5082亿日元;杂志销售总额为6010亿日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6%。

中日两国均为版权贸易逆差国,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比较两国图书版权贸易状况。

1. 引进与输出图书品种结构比较

从近年的整体情况来看, 2004年开始我国引进版图书市场增长势头逐渐放缓,贸易逆差状况有所缓解(见图表 1)。2005年我国图书版权两者差距逐步缩小。造成引进版图书市场增长放缓,甚至某些门类市场大幅萎缩的原因,总体上说,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战略选择的自然结果,微观方面的原因更为复杂。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2002年~2003年是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建立和谐社会等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由速度型增长向结构调整、资源优化方面转变,出版社也更加理性,由此带动了出版产业增长速度的放缓;另一方面,以“走出去”来应对全球化现实的文化战略,将鼓励出版业大力开发本土产品,弱化人们引进海外版图书的内心基础。

近年来,我国把引进重点放在科学技术、管理等国家急需的产品上,引进的数量和结构基本符合我国战略需求。曾处于弱势的其他细类图书,如少儿类、生活类、心理自助类等,增势强劲。单品种市场效率方面,引进版文学类图书依然抢眼。版权输出方面,输出图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中医、中药图书以及食品类图书的出口近几年来有所增加。此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反映当代中国文化、生活及人文景观的出版物版权输出数量上升;在自然科学、当代儿童文学等原创领域实现零的突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的兴起,汉语教材的出口也呈蓬勃发展之势。

引进版图书在日本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出版业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一部分引进版畅销书大幅度地带动了国内图书销售形势。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虽然书的价格较高,但依然为广大读者所承认并购买,最终带动了销售利润的增长。其精装版每本销售价格为30美元,是日本图书平均价格的三倍。2002年《哈利·波特》系列四本书的销售总额达1.675亿美元。2004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被日本网上书店BKI评为十大畅销图书,且位居榜首。日本提倡图书翻译,藤原株式会社已经将国外很多历史著作译成日文,而且超过了美国人的翻译量。然而,专业图书市场和高教图书市场这两个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图书进口,没有着力培育国内的专业、教育出版社。

在版权输出方面,日本漫画成为日本出版业走向西方的主打产品。在国外,日本漫画从20世纪80年代起输入世界各国,对美国和欧洲的漫画和动画片市场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日本的连环画版权出口大约从1995年开始,最大的一家出版商一年仅版权收入可达500万美元,整个日本出版商在海外版权费收入以每年三倍速度增长。日本的漫画产业发展成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2002年日本仅推销到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达到43.5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4倍。在这之中电影电视放映版权费仅占一成,其余九成的收入是动画片形象的衍生产品的收入。日本漫画的成功输出表明,东方文化在走向西方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重图性”避开语言障碍。

2.版权贸易伙伴构成比较

地处亚洲东部的中国、日本,同属汉文化圈,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日本是我国版权贸易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两国出版界交流频繁。2006年10月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了第三届东亚出版人会议,中日韩三国的出版人围绕应该如何求同存异,应对全球化与技术革命带给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共同创造亚洲出版的新世纪等话题,共同探讨未来的合作。基于地理位置、文化渊源等因素,两国的版权贸易合作伙伴相似。近年来,我国出版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版权贸易合作伙伴日益壮大。从版权引进地分析,主要还是集中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还有部分近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版权输出对象侧重周边国家与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日本与欧美国家及亚洲近邻保持密切合作。2000年美国对日本的书刊出口额达到142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它一直是美国英语读物在世界上最大的非英语语言市场。日本书刊输出对象主要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借助地缘优势,我们应当积极拓展亚洲地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建东亚读书共同体。

3.版权贸易方式比较

我国版权贸易方式从传统的“支付版税、合作出版”发展到“探求国外组稿、外商参与选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变等商机为捕商机。具体来说,现有的版贸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单纯引进/输出模式、合作引进/输出模式、共同开发(联合出版)模式。第一种模式被大多数出版社采用,合作出版。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国出版社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也积极倡导将中国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外国读者。书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促进了中外版权贸易和出版物的进出口。1986年由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创办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是世界上展示中文图书最大的国际性书展。该项书展已发展成为集贸易合作出版和版权贸易于一体的国际图书博览会。迄今约有全球近50个国家参与展览,它为中外出版业交流搭建了一个信息和交易平台。

日本利用各种形式的图书展览会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东京国际图书博览会(TIBF)于每年4月在东京举行。日本是世界第二大出版市场,日本人均图书消费比率为世界首位,TIBF的举办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业界人士进入日本出版市场创造良好的机遇。“东京国际图书版权交易会”是由日本政府承办的大型国际性例会。同时也是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重要交流活动。

4. 版权部门职能比较

日本的出版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版权产业, 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从日本的经验来看,版贸工作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版贸工作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以日本出版产业大鳄讲谈社、小学馆和集英社的版权部门为例,出版社专设国际版权局(部),通常下设三个部:版权部,也叫知识产权部,主要负责版权信息搜集,引进项目登记管理等职能;版贸部,主要按地区分组,每一组有一个负责人(版权经理),负责开发版权项目;商标产品开发部,主要负责产品形象出售及延伸产品再开发业务。在日本,版权代理公司相对较少,但建立了十分健全的版权集体管理体制。相比较而言,我国出版社的相关职能部门不健全,重视度也不够。国内少数版权贸易做得好的出版社成立了对外合作部或版权部,由专人来负责版权贸易工作,而大部分出版社的版权贸易工作则是由编辑来负责,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版权贸易部门。国内现有28家版权代理机构,经营范围大多比较狭窄,大多数图书代理机构处于亏损的境地,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只有个别几家收支可以持平,少数几家保持微利。多数代理机构仅仅向作品使用者提供版权法律咨询、代理收转版权使用费和图书代理等基础性服务,能够提供诉讼代理、调处版权纠纷的很少。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篇4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显示比较优势,贸易互补性

一、农产品的界定

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The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 HS) , 农产品的范围包括属于HS分类的第1~24章的全部商品, 以及第35、38、40、41、43、44、47、50、51、52、53章中的部分类别。

本文根据数据来源的可得性, 对农产品的界定采用属于HS分类中的第1~24章的全部商品。

二、贸易互补性的理论基础及测算方法

(一) 贸易互补性的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 这是一项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普遍原理,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 而是比较优势, 应本着“两优相权取其重, 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贸易原则进行, 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 各种商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商品, 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 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 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使得贸易双方获利。

(二) 贸易互补性的测算方法

1965年, 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 (BelaBalassa) 在其发表的论文中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计算了OECD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反映出来的产业比较优势。后来常用该指数计算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是由一种商品出口额占本国所有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相对于该商品出口额占该商品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衡量的, 即用实际的贸易状况来间接表现各国生产领域的比较优势情况。其数值越大, 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RCAABK= (XABK/∑XAB) / (XAWK/∑XAW)

RCABAK= (MBAK/∑MBA) / (MBWK/∑MBW)

RCAABK表示A国K产品出口到B国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 XABK表示A国K产品出口到B国的出口值, ∑XAB表示A国出口到B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值, XAWK表示A国K产品出口到世界的出口值, ∑XAW表示A国出口到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值。RCAABK>1表示A国K产品出口到B国具有较强的显示比较优势, 0

本文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作为测定贸易互补性的基础指标。

贸易互补性指数基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研究基础上, 从出口国的出口比较优势, 进口国的进口比较优势的角度求证贸易国间的互补性。

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CAB=RCAABK*RCABAK

CAB>1表示在K产品贸易上, A国和B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0

本文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作为测定贸易互补性的权衡指标。

三、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测算

(一)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测算指标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测算的基础指标:

RCACJK= (XCJK/∑XCJ) / (XCWK/∑XCW)

RCAJCK= (MJCK/∑MJC) / (MJWK/∑MJW)

RCACJK表示中国K种农产品出口到日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JCK表示日本进口中国K种农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测算的权衡指标:

CCJK=RCACJK*RCAJCK

CCJK表示在中日农产品贸易过程中, K种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

(二)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Database贸易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2可以看出,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具有如下特征:

1.中国对日农产品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趋强状态。2002-2007年RCACJK总数分别为:38.61;39.14;44.78;46.96;49.08;48.94, 2002-2007年RCACJK总数增加10.33。

2.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呈现出显著显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范围在扩大。2002-2007年RCACJK>1的HS农产品大类的种数分别为:16;16;17;18;18。

3.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呈现出最为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HS2002-16大类, 平均RCACJK指数为5.10, 2007年RCACJK指数为5.73。

4.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呈现出最不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HS2002-01大类, 平均RCACJK指数为0.17。

(三)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Database贸易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3可以看出,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具有如下特征:

1.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总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基本围绕在19.3左右变化。

2.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呈现显著显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范围基本稳定, 主要集中于HS2002-05, HS2002-07, HS2002-14, HS2002-16, HS2002-20等五大类农产品。

3.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呈现出最为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HS2002-07, 平均RCAJCK指数为2.82, 2007年RCAJCK指数为2.85。

4.中日农产品贸易RCAJCK指数呈现出最不显著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为HS2002-02, 平均RCAJCK指数为0.04。

(四)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测算

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Database贸易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4可以看出, 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具有如下特征:

1.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总体呈现出趋强态势。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总CCJK指数分别为:48.85, 47.39, 54.96, 56.27, 61.19, 60.11。2002-2007年, CCJK指数增长了11.26。

2.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呈现出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范围在扩大。2002年CCJK指数呈现出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具有9大类, 2007年具有12大类。

3.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呈现出最为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为HS2002-16大类, 平均CCJK指数为13.78, 且其在各年中均呈现出最为显著的互补性, 2007年其贸易互补性指数更是高达15.97。

4.中日农产品贸易CCJK指数呈现出最不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为HS2002-24大类, 平均CCJK指数为0.01。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显示比较优势及贸易互补性分析, 测算得出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 RCAJCK指数, CCJK指数, 并对以上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从测算贸易互补性的基础指标来看, 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趋强状态, 且呈现出显著显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范围在扩大, 而日本进口中国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显示比较优势总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 且呈现显著显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范围基本稳定。从测算贸易互补性的权衡指标来看, 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总体呈现出趋强态势, 且呈现出显著互补性的农产品范围在扩大。

参考文献

[1]房荣敏.浅谈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经济师, 2008, (4) .

[2]杨睿, 刘德江, 朱雯, 朱震.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2) .

[3]史朝兴, 顾海英.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问题与融合.经济问题探索, 2005, (6) .

[4]孔雅娜.中日贸易比较优势分析.日本研究, 2002, (2) .

中日农产品贸易 篇5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生鲜农产品、加工食品出口快速增长,在出口格局上仍然是对日出口所占比重最大,1/4是出口到了日本市场。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日本食品进口的16%来自于中国。日本餐桌上的大蒜、花生、蘑菇,90%来自于中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不断增加从国外进口食品的比例,以应对本国农产品自给率下降导致的食品供应不足。为建立稳定的食品货源基地和进口渠道,日本实施了农产品的“输入开发”战略,大批的日本贸易商社携带种子、技术和订单,到中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建立对日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并且将产品加工包装后返销到日本市场。在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形成了“农户生产——代理企业收购加工——外商出口”的外向型农业生产模式。在这种战略下,大量的农产品、加工食品源源不断从中国流向日本,不仅缓和了日本市场供求矛盾,也刺激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此后,农业关联企业的跨国公司加入输入开发行列,更是加快了中日两国之间跨国食物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结构开始调整。大量的中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日本出于保护本国农业的目的,开始逐渐提高进口门槛,随之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接连不断。2001年4月,日本对中国大葱等3种农产品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中日之间出现了长达8个月的农产品贸易争端。2002年7月,日本在进口中国的速冻菠菜中检查出农药残留超标,掀起了一阵子“有毒菠菜风波”。之后日本开始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予以重点关注。2005年日本修改了《食品卫生法》,2006年出台了《肯定列表制度》。可以看出,近几年中日农产品、食品贸易已经进入了纷争高发期。尽管日本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门槛,也因此引发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近在眼前的“毒饺子事件”更是矛盾激化,但中日食品贸易发展的趋势不会因此改变。

原因很明显。一是日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为保障国内食物供给,进口是最佳选择。二是中国食品出口日本除具有价格优势之外,经过日本商社、中国企业和基地农户长期的共同努力,已经建设了一批食品对日出口基地,形成了快捷的出口通道。出口企业和生产者完全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和日商的要求提供加工食品,2007年中国向日本共出口了75亿美元左右的食品,合格率达99.81%,其中有47%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生产出口。三是农产品贸易是中日贸易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360.2亿美元,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为318.8亿美元。增加中国食品对日出口有利于缩小贸易顺差,这始终是双边贸易谈判的一个主要话题。没有什么比食品领域的合作更能说明两国战略的互补关系。

在政府关注的巨大贸易额面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却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中国对日出口食品问题涉及面广,有日本消费者、中国农业生产者、食品企业、日本贸易商社和食品经销商等,甚至还涉及到民众感情与两国关系。保证出口食品质量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2008年1月30日,在日本发生的食用中国饺子中毒的事件在日本成为舆论热点。虽然经调查被认定为一起人为的个案,不属于产品质量问题,但传言误导了消费者,这一事件影响到所有中国食品在日本市场上的销售。负面舆论在发酵之后会以所谓“民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制造“舆论壁垒”,是贸易壁垒的一种新形式。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日农产品贸易 篇6

1.1 对日出口结束连续5年增长态势, 转为大幅下降

据中国海关统计,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对日出口增速显著放缓, 2008年由上年1.7%的微增逆转为7.8%的下降, 结束2003年来对日本出口持续增长态势。对日出口额前三位的农产品依次仍为水产品、蔬菜、畜产品。

(1) 水产品。2008年我国对日出口水产品64.7万吨, 同比下降10.4%;出口额27.7亿美元, 同比下降5.8%;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8%, 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2) 蔬菜。出口117.9万吨, 同比下降17.9%;出口额14.4亿美元, 同比下降9.1%;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3.6%, 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3) 畜产品。对日出口畜产品25.8万吨, 同比下降30.6%;出口额11.0亿美元, 同比下降14.2%;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7%, 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1.2 除浙江出口小幅增长外, 主要出口省 (市、区) 对日出口都呈下降态势

2008年, 我国对日出口额居前五位的省 (市、区) 依次为山东、辽宁、浙江、福建和江苏。山东出口27.4亿美元, 同比下降5.6%, 占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6%。辽宁出口9.2亿美元, 同比下降3.9%。浙江出口8.6亿美元, 同比增长2.1%, 主要来自水产品的快速增长。福建出口6.4亿美元, 同比大幅下降20.8%。江苏取代广东, 由上年的第六位上升为第五大位, 出口3.6亿美元, 同比下降1 3.9%。

2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中日贸易面临的主要挑战

(1)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外需萎缩势头难以扭转, 对日农产品出口势必遭受打击。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将继续加深,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预测, 2009年全球贸易将下降9%, 特别导致主要发达国家 (美国、欧盟、日本) 的经济发展减速, 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 居民收入的降低, 由此引起的私人消费、公司开支以及产出下降将导致发达国家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外市场进口的消费品、资本货物、农矿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的减少。因此, 在全球消费市场萎缩的背景下, 日本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也将大幅度萎缩, 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量将势必下降。另外, 由于来自中国的农产品对日本的消费者而言, 均为奢侈品, 表明来自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对日本的收入富有弹性, 因此,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日本居民收入下降导致对中国农产品需求减少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2) 金融危机引发外资回流或转移,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落。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不断增加, 可以说日本对中国食品制造业等直接投资的增加是直接推动中日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日双边农产品贸易与直接投资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因此, 二者之间应该存在互补关系。目前, 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 部分在华企业盈利下跌, 纷纷削减产能或转移生产基地。同时, 新增外商投资也出现快速回落势头。2009年1~2月, 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滑了26%以上, 这一态势可能仍将持续, 对我国未来向日出口农产品的不利影响将日益显现。

(3)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诱使日本利益集团向政府施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随着经济衰退而引发失业率的上升, 另一方面, 日本食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必然影响到日本国内的失业率, 同时随食品制造企业的横向与纵向联合也必然促使这些食品制造企业不断推行中国本土化, 原材料的利用也不断中国本土化, 而这些产品对日出口的增加也最终会影响到日本国内农业的生产规模, 这些因素都损害了日本国内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 自然就使得这些利益集团给政府施加压力, 游说政府制定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政策。

3 关于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几点思考

(1) 深化中日两国在农业领域的经贸合作。由于中日农产品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深化中日两国在农业领域的经贸合作, 是双方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通过直接投资来整合农业产业价值链, 提升两国农业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 可能是双边农业合作更重要的方式。对我国政府而言, 在保持双边农产品贸易关系稳定发展的同时, 应建立专门的农业投资协调咨询机构, 吸引更多的日商来华投资农业与食品产业。对日本政府而言, 通过鼓励对华农业直接投资, 不仅可以把国内不具比较优势的农业与食品产业转移到中国以获取竞争力, 还可以在长期扩大对华农产品的出口。这对中日两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2) 做好市场调查, 出口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需求大量萎缩的情况下, 企业更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由于这几年日本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因而引起国内对于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高度重视, 从而在日本国内掀起购买有机食品的消费热潮, 为有机食品提供了市场。同时, 日本的生产者和销售商正在不断的联合开发并引入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追溯系统。因此, 中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有机农产品生产出口加工区, 对种植产品引入追溯系统。

(3) 加强对出口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扶持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提高对日出口农产品的主要渠道。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因此, 应完善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推动国内银行业的信贷理念从传统的国内信贷向国际金融投资转型;构建中小企业出口基金;扩展出口信用担保制度;加强进出口信用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对贸易的信贷支持作用。

摘要: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中日农产品贸易大幅下降, 造成中日农产品贸易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外需萎缩、外资回流或转移、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未来一段时间, 应加强中日经贸合作、做好市场调查, 出口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日农产品贸易,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永福.农产品贸易变动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姜荣春, 华晓红.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形势分析, 未来趋势与主要挑战[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5) .

[4]卢利岩.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如何应对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J].国际经贸探索, 2004 (4) .

[5]朱俊峰, 武拉平, 高连云.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新动向[J].世界农业, 2003 (1) .

中日农产品贸易 篇7

一、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和特点

中国是农业大国, 和日本是带水邻邦, 连续多年是我国最大农产品进口国。一方面,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食品消费习惯、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中日两国间农产品贸易呈现出较大的互补性, 两国间农产品贸易的结合程度以及产业间贸易发展程度较高;另一方面, 由于两国资源禀赋、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影响, 中日农产品贸易又呈现出明显的竞争性。中国农产品在日本传统型农产品市场上同质产品的竞争较为激烈, 而日本在中国新兴农产品市场上高科技含量产品竞争也十分激烈, 由于这种竞争趋势影响, 在贸易中处于劣势的日本为了挽回颓势而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和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从而导致两国间贸易纠纷升级和贸易摩擦频发。

随着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贸易竞争力的不均衡, 贸易摩擦日趋激烈, 主要趋势特点表现在:

1.贸易摩擦领域不断扩大, 影响日益增强;

2.引发贸易摩擦的手段多样且越来越隐蔽;

3.科学技术成为日本设置贸易壁垒的“杀手锏”;

4.贸易摩擦的针对性不断增强。

二、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成因分析

1.经济成因

贸易摩擦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来自于中日双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日本国土面积小, 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匮乏, 大量能源资源都依赖海外市场的供应。日本经济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 逐渐对中国农产品实行紧急限制措施, 希望通过限制进口拉动内需, 以内需的增长来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日本国内不景气的经济、毫无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和我国迅速发展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抵制我国农产品, 就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 贸易摩擦必然会产生。

2.政治成因

随着日本经济逐步迈向大国化, 日本政治也逐渐进入了一种政党林立的状态。政府党派要员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生命, 急需赢得选民的支持, 而占日本总人口5%的农民竟然控制着全国25%以上的选票。为了扩大选票来源, 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甚至极端手段来维护日本农业和农民的利益。贸易政策在很多时候都成为政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

3.我国经济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 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十分困难, 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者普遍缺乏质量安全意识, 为追求产量的提高而盲目使用大量化学品, 导致出口农产品中农药、化肥残留物的含量超标。我国目前的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及进口国标准还有差距, 按照国际标准, 我国诸多农产品的技术标准都不能达标。我国农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 深加工能力不强, 而深加工的价值及其附加值较初加工产品的大得多。在出口的农产品中, 初加工产品占到80%, 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 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品质和收益。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极其分散的农户, 缺乏一种有效组织农民和农业企业对本行业进行规范管理及代表本行业处理国内外相关事宜的农业行会和农业协会组织。这种分散经营模式不易形成规模效应, 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三、解决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对策

1.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中日之间的博弈属于实力大国的博弈, 它是区域性的, 存在激烈的竞争。相互的谈判往往是持久的, 问题的解决往往借助国际贸易组织和国际贸易规则惯例。WTO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国际性组织, 如今, 中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 享有成员国的待遇。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贸易与技术壁垒协议》、《卫牛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等协议积极抗辩国外贸易壁垒, 建立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防御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贸易与技术壁垒协议》 (TBT协议) 、《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 (SPS协议) 等协议中规定了技术壁垒形成的贸易限制“不得超过实现合理目标所必需的范围”;规定了发展中成员的“同民待遇”和“特殊需要”;规定了“不会对发展中成员方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中国作为WTO中发展中成员国合法地享有协议所赋予的国民待遇和优惠待遇。我方应积极地与有关成员方进行磋商、抗辩, 以维护中国农产品在贸易过程中的合理利益。

2.建立多元化贸易格局, 减少日本针对性壁垒的影响

全方位发展贸易伙伴国单一的市场格局使贸易承受较大风险, 从总体上看,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特别是日本, 这种单一的市场结构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首先, 我们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拓更为广泛的潜在市场, 不仅要巩固同东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还要进一步发展欧美各国市场;在贸易对象的发展程度上, 不仅要发展对发达国家的出口, 还要大力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另外,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品种也比较单一, 集中化程度很高, 应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

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和认证体系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完备的农产品标准和认证程序, 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国家标准少, 地方标准更少, 有的是多年未修订或早已过时的, 许多领域甚至根本没有标准, 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我国目前仅制定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 还有391种农药、155种兽药没有残留检测方法标准。这种现状经常造成国内合格产品在出口时因抗生素、农药残留等超标而被进口国退回或销毁的结局。1990年, 我国农业部颁布了A级和AA级两类绿色食品认证标准, 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其中, AA级绿色食品标准在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质方面相当于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但由于其他标准与国际标准仍有差别, 绝大多数已认证食品并不是国际上承认的有机食品。因此, 缩小我国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国际要求之间的差距。尽快出台与国际接轨的农药、兽药残留量检测国家标准已势在必行。目前,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应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认证体系, 推行国际惯用标准。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设置严格的质量标准, 努力实现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以获得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的认可, 同时, 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强检验检测技术手段研发, 提高检验检疫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 增加出口。

4.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道路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绿色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 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 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这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5.发展农业协会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 提高农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产品生产一直处于分散单干状态, 每个农民对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由自己随意决定。这种千家万户的小件较差, 农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 农产品标准的实施也无法彻底执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传统,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多数带有行政色彩, 很难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时, 行业协会的作用便尤为突出。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农产品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 组织企业成立行业协会。例如,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协会可以对农户从农资供应到产品销售、从生产到消费提供信息流、物资流、金融流等全方位服务。在日本, 农户需要的各类农资由农协统一向工厂订货, 并送到农户;而农户生产的产品, 由农协到市场销售;销售收入所得存入农户在农协的账户, 农户用钱时到农协支取, 不用时则存在农协生息。有的农协还经办商场, 商品按批发价, 还承担农民生产、生活必需品及各类保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商会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在国际贸易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协调作用。我国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建立、发展和完善商会、行业协会等协调组织, 在贸易摩擦中积极协调、斡旋, 加强交流, 彼此了解各国的政策法规, 缓解贸易摩擦, 维护我国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商伟, 管娜.试析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J].日本问题研究, 2009, 23 (2) .

[2]李晓燕.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25) .

[3]莫少颖.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0, 26 (7) .

[4]康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22) .

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篇8

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ITC3位数层次的分类方法并选取中日机电产品贸易中的占比重较大的10类电子产品进行数据研究。主要包括:SITC752 (自动数据处理器) 、SITC778 (产品及其配件) 、SITC776 (显像管、热离子管和冷阴极管) 、SITC772 (电子产品配件) 、SITC763 (留声机、电视机图像和声音播放器) 、SITC771 (电能设备) 、SITC773 (配电设备) 、SITC761 (电视接收器) 、SITC764 (通讯设备及其配件) 和SITC775 (家用电器及非电气设备) 。

笔者经过从联合国数据库查找整理数据发现: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到2009年10类产品的中日双边贸易额大部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2009年之后中日两国双边贸易额大部分成增长趋势。10类产品中只有3类产品日本对中国为贸易顺差, 其他都为贸易逆差;这3类产品分别是:SITC778 (产品及配件) 、SITC776 (显像管、热离子管和冷阴极管) 、SITC772 (电子产品配件) , 其中SITC776是贸易顺差额最大的, 2008年为75.5亿美元, 到2012年达到90亿美元。而在日本对中国贸易逆差的产品中差额最大的是SITC752 (自动数据处理器) , 逆差额从2008年的95.83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53.46亿美元, 增幅为60.14%。这是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电子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且较全面的发展, 产业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现在的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电子产品出口国, 已然成为是一个电子产业大国。我国在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上居于世界第一位, 新一代视听产品、通信网络设备、新形显示器件也不在是我国产业的短板, 已经成为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现在我国对外出口产品仍然还是以制成品为主, 而关键的零部件及配件设备 (例如显像管、电子配件、集成电路等) 主要依靠进口。需要说明的是电子产品是高新技术的商品, 它主要的价值集中于关键的零部件。以我国生产的液晶显示器为例, 液晶显示器所用到的液晶面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而液晶面板的价值往往占到了整个液晶显示器产品价值的70%以上。我国只是自主生产外壳等低附加值的配件, 然后和进口的配件一起组装为成品出口, 这样只能获得一些低廉的组装费, 经济效益比较低下。相比之下日本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经济和技术水平大幅度领先于我国, 日本在创新和研发上面有优势, 所以它主要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环节上, 当然, 在总体的生产价值链中日本所从事的生产环节一直都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而我国从事的组装加工等生产环节所处的位置就是价值链的低端了。

进一步分析电子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 根据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计算公式 (q表示某一特定产品组合或者产业;和分别表示该产品组合或者产业的出口和进口;为该产业内贸易指数) , 结合整理的数据得到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如下: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整理得出

由表1中数据可以得知, 不同的电子产品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G-L) 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首先, 贸易额排在各产品第一位的是SITC776产品 (显像管、热离子管和冷阴极管) , 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略有增长, 2008年到2012年, 从39.85%增长到了42.13%, 但在这一期间该类电子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为39.65%, 在所有的10类产品中排名第七位, 说明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

其次, 中日两国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产业内贸易指数保持相对较高值的是SITC778、SITC772、SITC771、SITC763这四类电子产品, 在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SITC763电子产品 (留声机、电视机图像和声音播放器) 的G-L指数从2008年的81.13%上升到2012年的93.87%, 并且在此期间, 产品的平均G-L指数也是10类产品中最高的为81.07%, 说明该产品在两国之间具有非常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我们也发现最为特殊的是产品SITC764, 它是10类产品中G-L指数下降幅度最大的, 从2008年的68.23%下降到2012年的19.14%, 降幅为72%, 而SITC764 (电子产品及其配件) 在中日双边贸易的主要10类电子产品总额排名中却位居第一, 从2008年的132.28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49.84亿美元, 增幅为88.87%, 该产品也是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价值最大的, 从2008年的87.1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25.93亿美元, 在中日双边电子产品的贸易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为什么G-L指数却不断下降呢?这是因为该类产品中日双方在贸易中, 日方对中方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 2008年逆差为42.02亿美元, 伴随着双方贸易总额的增长到2008年逆差扩大为202.02亿美元。这种巨额的贸易逆差使得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降低, 我们也可以从G-L指数的定义公式中得到原因, 逆差越大使得一国净出口的绝对值数值越大, 这样与该国的进出口额之比就越大, 从而使得G-L指数越小。与SITC764相类似的是产品SITC761 (电视接收器) 。

另外电子产品SITC772 (电子开关配件) 自2008年以来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没有提高甚至稍有下降。但是在2008年到2012年间它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水平为71.25%, 在这10类电子产品中排在第二位, 仅次于SITC763 (留声机、电视机图像和声音播放器) , 所以它们的产业内贸易其实是处于一种较高水平且较稳定的发展状态。

最后从表1中的年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 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 这10类电子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相对稳定, 从2008年的46.659%到2012年的43.37%, 并未出现较大的波动, 年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08年之后出现了稍微的降低是因为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国贸易受到冲击, 近些年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逐步回升的趋势。从以上对电子类产品和两国的年平均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分析来看, 从2008年到2012年中日两国在电子类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比较稳定, 其中SITC778 (产品及其配件) 、SITC772 (电子开关配件) 、SITC771 (电能设备) 、SITC763 (留声机、电视机图像和声音播放器) 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 分别达到了:69%、71.256%、64.102%、81.076%。

二、促进中日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一) 加快电子类产业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电子类产品产业的外贸增长带有明显的粗放性, 急需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尤其是中日之间的电子类产品的贸易, 中国的生产体系为加工贸易的生产体系, 而日本处于研发设计的价值链顶端, 因此中国电子类产品的贸易不能只依赖低成本的优势, 要转变代工者的身份。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 政府在促进企业产业的升级、产品创新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性支持。

(二) 加大电子类产品的贸易力度

由于中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技术差距, 使得日本在电子类产品市场上更具优势, 但我国不能因此而不与其竞争, 可以考虑控制产业链上游的重点环节, 最为重要的是有创新潜力的环节。可以从模仿创新开始, 这样就需要中日双方加大贸易力度, 促进产业合作, 积极吸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以利用和学习其新的技术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类产品产业的发展。

(三) 加大电子类产品产业企业自主创新力

创新是产业不断升级, 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源泉, 而技术和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技术和知识本身所具有外溢性并以人员的流动为载体。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大力的培育、吸引和激励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外国的具有技术经验的人才, 企业应重点引进。

参考文献

[1]陈李莉.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分析.亚太经济.2006, (5) :74一77.

[2]王怡.对我国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一中日、中美、中韩的国别比较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 (6) .

[3]杨灿, 赵艳花.中日电子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分析.经济研究2007.

中日农产品贸易 篇9

1 日本的食品安全检疫措施

日本由于诸多地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是一个农产品自给率很低的农产品进口大国。日本食品大部分来源于进口, 所以日本食品安全检疫措施主要针对的是进口食品。

1.1 日本食品安全检疫机构及其相关法律

1.1.1管理机构和主要职能。日本食品安全管理主要部门是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后来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以及各地政府部门。厚生劳动省主要的职能是进行风险管理, 其下设有负责食品安全事务的专门机构, 其中的企划信息课主要履行食品安全监管智能, 负责风险管理相关事宜, 这个课下有一个专门负责所有检疫事务和进口食物监督检查的办公室, 名称是口岸健康监管办公室。从机构的设置以及明确的职能要求上可以看出, 日本的食品安全检疫工作做的相当到位。

1.1.2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除了有相当具体的管理机构外还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关于食品安全检疫的相关法律主要是《食品安全基本法》, 这部法律主要是为了保护公众健康以及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主要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部分进行严格监管。《食品卫生法》, 这部法律主要是针对进口食品的一系列安全卫生监管工作进行法律约束。

1.2 日本针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措施

例行监测是指根据相关法律、相关部门制定的监测计划进行监测。日本有关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一项监测计划是针对进口食品的检疫, 这项计划是财政年度计划, 厚生劳动省是这项计划的主要负责机构, 具体执行人员是全日本31个检疫站的专业食品安全卫生检疫员, 这些检疫站都设在港口、机场, 方便对进口食品在流向市场前就进行检疫。

指令性检疫是指执行有关部门下达的检疫指令所进行的检疫工作。《食品安全法》的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 厚生劳动省大臣或者各都道府县知事有发布检疫令的权利。对于指令性检疫的进口食品, 在进行检疫时必须按批次抽样检验, 所有的检疫费用都由接受检疫的食品进口商来付。

2 日本食品安全检疫措施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日本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最大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国, 其食品安全相关管理措施会对中日农产品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日本的食品安全检疫相当严格, 一系列检疫措施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巨大, 这种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2.1 不利的影响

日本对食品安全检疫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完善的食品安全检疫措施都构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 这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对中日农产品贸易有极强的制约作用。传统的贸易壁垒受到限制, 日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 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对进口的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行限制, 这样导致中国这样的农产品输出大国出口不利。分析中日农产品贸易额, 从2004年开始日本施行贸易壁垒, 2005年中日农产品贸易额相比2004年的贸易额减少了453亿美元。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食品安全检疫, 日本实施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极大的关系, 日本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详备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都促使技术性贸易壁垒越筑越高。如今, 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到了对200多种农药和100多种农产品制定了近十万种最高限量标准的程度。

面对日本在食品安全检疫方面形成的越来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中国很多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限制, 有的甚至无法进入日本国内, 更不可能出现在日本人的餐桌上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极其不利, 中国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2.2 积极的影响

日本食品安全检疫形成的技术性壁垒对中日农产品贸易来说不只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还有积极的一面。对于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这种做法, 我们国家应该积极面对, 具体措施包括熟悉国际贸易相关规则, 充分利用这些规则中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部分, 这样可以对我国一些农产品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进行保护或者补贴, 以减少农产品在中日贸易中的利益损失;加快进行信息化建设, 这样农民能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信息, 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情况进行农业生产以及随时进行生产调整;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如此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会促使我国农产品在质量上争优, 解决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问题。自从中国采取措施应对日本的贸易壁垒以来, 中日农产品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4年中日农产品贸易额达到了1.92万亿元, 相比2008年的贸易额, 同比增长了12.3%。

3 规避日本食品安全检疫制度对中日农产品贸易负面影响的措施

日本食品安全检疫制度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中日农产品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国家采取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具体措施包括:日本食品安全方面有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 我们国家应该借鉴其食品法建立完善与我们国家国情相符的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在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上要进行整顿, 精简机构、明确职能, 提高其行政效率;还要加强企业以及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作为食品安全参与的主体, 只有时刻牢记食品安全, 才能生产出安全放心的产品, 同时应该加大食品安全教育力度, 使食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做到以上几点, 解决好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就会大大提高我国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力。

结束语

日本严格、完善的食品安全检疫措施对中日农产品贸易有利有弊。中日农产品贸易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贸易, 中国不是单纯的出口国, 日本也并非单纯的进口国。所以日本食品安全检疫形成的技术壁垒应该消除, 贸易政策应该尽量开放公平, 这样才能实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良好发展, 两国农产品贸易实现共赢。我们国家应该正确对待日本的食品安全检疫措施, 可以适当借鉴食品安全检疫措施以提高自己农产品质量, 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提升竞争力。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竞争力做出重要的共享。

摘要:日本的食品安全检疫措施相当严格, 也相对完善, 形成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这也使得日本食品整体都具有较高品质, 所以探究日本的食品安全检疫措施对我国食品安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日本食品安全检疫措施的基础上探究其对中日农产品贸易造成的影响, 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日本食品安全方面的检疫措施, 适当借鉴以提升我国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食品安全,日本食品安全检疫措施,中日农产品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博.我国农产品出口受日本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 2014.

[2]庞辉.肯定列表制度下: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问题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11.

[3]江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中日农产品贸易 篇10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此次灾害波及范围极广,东日本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线、约40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均遭到海啸的袭击,死亡与失踪人数近2.8万人,福岛第一核电站被摧毁,日本6%左右的电力供给处于瘫痪状态。世行预计,此次地震对日本造成的损失金额将达到1220亿至2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00亿元到1.5万亿元)之间,相当于日本GDP2.5%至4%的水平。地震重灾区所在地日本东海岸集中了日本大量钢铁业、电子信息业、汽车工业、核电工业等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被称为“京滨工业地带”,地震给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对中日经贸关系也产生了各种影响。近年来中日双边贸易日趋紧密,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030.6亿美元,增长30.6%,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496.9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自中国进口1533.7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地震给中日双边贸易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日本电子产业链遭受重创,波及我国电子产业的发展

大地震对半导体、芯片、液晶面板等日本优势产业造成冲击,包括东芝、索尼、富士通、日立、村田、德州仪器、安森美、精工爱普生等在内的多家电子厂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电力供应、运输受到的影响,全球产业链都因此而出现波动,此次地震也对我国电子产业发展带来影响。

(一)受地震影响中国市场上电子信息产品普涨

表1 3月21日电子元器件涨幅情况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北京中关村、南京珠江路、深圳华强北等地的电子市场上,不少电子产品售价开始飙升。以日系相机为例,多家数码摄影器材店的报价显示,佳能、尼康入门级单反涨幅约在300元—500元;佳能550D、尼康D90等中档单反涨幅则在600元—800元左右;高端单反如佳能5D Mark II、尼康D3的涨幅多在1500元—2000元之间。佳能5DMark II数码单反相机,地震之前配标准镜头的套机价格是2.1万元,地震之后每天涨500元,最高时涨到了2.6万元,整整涨了5000元。闪存也开始呈现明显上涨趋势,震后第二天东芝闪存报价已经上涨50%。其它电子元器件也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表1是3月21日的电子元器件涨幅情况,可以看出,涨幅最大的几乎都是受灾企业的产品。

(二)震后日本加速产业转移,中国电子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电子产业链几乎每隔几年就会遭遇地震考验,使日本国内企业遭受重创。此次日本强震会促使日系厂商改变其保守政策,将核心生产技术向全球其他国家进行转移,这无论是对其自身发展还是对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都存在益处。考虑到技术因素、靠近市场需求等原因,中国最有可能会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对象,事实也正是如此,震后日本向我国转移产能的势头已经初步显现。据日本媒体报道,松下已决定把更多锂电池生产从日本转移至中国。在2012年前,该公司将投资200—300亿日元,用于在中国建设一座新厂和升级设施。按该计划,到2015年时,松下在中国生产的电池量占比将提升到50%。目前,该公司80%—90%的锂电池仍在日本生产,其余在中国。日本最大通信机箱机柜制造商日东工业株式会社日前也宣布增资中国,将中国公司注册资本从120万美元追加到1550万美元。5月底夏普在华50%的手机营运项目已经落户江苏省无锡市。旭硝子日本株式会社已决定在中国投资1亿美元,新上一条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生产线,旭硝子特种玻璃(大连)有限公司是由旭硝子日本株式会社于1993年1月投资兴建的独资企业,该公司是目前我国国内唯一一家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供应商。

应该看到此次日本电子产业转移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的极大发展机遇,因为此次日本产业转移涉及更多的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环节,都是中国电子产业升级所急需的。国内相关企业要牢牢把握住这次机会,集中精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的自主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强对整个电子产业链体系布局的掌控能力,才有迎头赶上的机会。

二、日本地震致使中日汽车贸易受到震荡

日本9级地震对全球包括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虽然目前这种蝴蝶效应还仅限于对日系进口车的影响,但由于日本对华有着大量的零部件出口,且都集中在核心汽车零部件方面。所以,在日本本土零部件企业恢复生产之前,与日本汽车工业联系紧密的中日双边贸易将受到很大影响。

(一)日本地震导致我国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受波动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从日本进口额达到109亿美元,总进口额为273亿美元,占比超过1/3。按额度依次为传动系统、车身及其附件、发动机零部件、发动机整机、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汽车电子电器和半挂车及其零部件,其中大部分为汽车核心部件。而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除了汽车整车厂外,日本最主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地震发生后,本田汽车崎玉县3个工厂宣布停产,生产曲轴和变速箱的零部件工厂被迫关闭。日产公司除受灾的2家组装工厂外,福冈县苅田町的九州工厂、制造发动机的福岛县磐城市的磐城工厂宣布停产。丰田公司暂停震中附近2家车厂和2家零部件厂,位于宫城县的丰田东北工厂是丰田出全资建设的外包零配件工厂,生产一些丰田汽车配套用的核心零部件,如电子制动器、悬架、车轴等,也宣布暂时停产。

汽车产业是一个产业链衔接非常紧密的产业,一个零部件不够就可能导致全线停产,而一部成品汽车据称有三万个零件。虽然有数据显示日系汽车零部件在我国已经实现了80%-90%的国产化率,但是这仅仅是宏观上的统计。实际情况却是日本汽车企业太担心技术外流,核心零部件都留在日本国内生产,地震导致供货中断,已经影响到我国国内日系汽车的生产。来自东风本田的消息称,自3月以来本田汽车整车工厂生产间断间续,在经历了两周的延产检修后,东风本田于5月11日恢复生产,但受到零部件供应不足的影响,汽车产量较原计划大量减少,致使一些经销店处于半停工的状态,本田中国方面表示,预计到8月份,本田在华合资厂才能逐步恢复至正常生产水平。丰田中国近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声明,因地震造成零件供应受到影响,经与合作伙伴协商现决定对中国所有的整车工厂和零件工厂的生产计划做出调整。具体计划到6月3日(周五)为止,所有整车工厂的开工率调整为平时的50%,极端的情况下有可能调整到30%,各零件工厂的生产也随之调整,而且将原计划7月以后实施的夏季休假也做了调整提前执行。丰田中国还表示,关于中国国内工厂6月6日以后的生产活动,将实时确认零部件供应情况,合理调整、安排生产计划。

(二)日本地震将改变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消费格局

日本车企此次蒙受的打击是空前的,地震可能会改变中国汽车市场传统的日系车称雄中高级车市场的格局。受此次地震的影响,日本三大车企的产量都有所减少。从发布的信息来看,丰田汽车自4月18日起到4月27日,位于日本的全部工厂恢复生产,生产量仅维持在以前的一半左右;本田汽车自4月11日起全部整车工厂已复工,但产量只有以前的一半;日产汽车表示,位于日本境内的所有装配工厂3月24日恢复汽车生产,但生产也只能恢复到平时的五成左右。作为日本第一大整车出口国,2010年我国占日本整车出口量约42.8%,日系车企减产必然影响中国从日本进口整车,消费者对日系车的需求可能转向欧美韩品牌或者转向国内品牌,韩系、美系、德系甚至中国部分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欧系、美系、韩系等竞争品牌将会分享原属日系车企的中国市场蛋糕。

从目前丰田汽车官方公布的数据看,受地震影响,其4月份在华销量下降23.5%至4.87万辆,5月份,丰田在华销量持续下降,为3.85万辆,同比下降35%,相比4月份同比下降23.5%的销量,跌幅扩大。本田(中国)也发布数据称,公司5月在华新车销量为27204辆,比2010年同期下降31.6%,高于上月22%的降幅,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大地震导致汽车零部件供应短缺而被迫减产。与此同时,欧、美、韩则正在试图抢占更多的在华市场份额。德国奔驰5月在华销量暴涨43%,至1.64万辆。一汽大众奥迪销量达到2.5万辆,同比增长45%。美国福特汽车5月在华销量也增至45162台,同比跃升14%。世界第五大汽车厂商韩国现代表现同样抢眼,5月在华销量同比上涨14%。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如今德系车步步为营,韩系车后生可畏,美系车迎头赶上,正逐步蚕食日系车的市场份额,这无疑会对目前遭遇困境的日系车带来更大压力。

三、地震利好我国高端钢材企业,刺激我国建筑钢材向日本出口

我国与日本的钢铁贸易往来主要以进口为主,2010年我国钢材进口1645万吨,其中向日本进口747万吨,约占进口总量的45%;出口钢材总量4256万吨,其中向日本出口81万吨,占比仅为2%。地震会影响到我国从日本的钢材进口,且主要集中在中高端钢材;而对我国钢材出口来讲,地震导致日本向世界出口钢材减少,这有利于我国钢材的出口,此外由于日本钢铁企业基本不生产建筑钢,灾后重建也将会刺激我国建筑用钢对日本出口。

(一)日本钢铁生产受冲击明显,自身钢材供应能力下降

本次地震使得日本几大主要钢铁生产企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震后发布的消息看,新日铁距离仙台市最近的釜石长材厂受损情况最严重,整个釜石港遭到海啸摧毁,该厂以棒线材为主,年产量60万吨左右;君津钢厂设备在地震中遭到破坏,恢复生产需要一段时间,君津是新日铁最大钢厂,2010年粗钢产量接近6000万吨。住友金属东京北部茨城县鹿岛钢厂的两个高炉正在进行无限期的筑堤防护,检查期间停止其它所有设备的运营。该厂以生产冷热轧薄板、中板为主,2010年粗钢产量约570万吨。JFE千叶和京滨钢厂2010年粗钢产量超过500万吨,高炉都已进行筑堤防护,型板公司仙台钢厂和东北制钢公司则被海水淹没,粗钢年产量分别约为80万吨和26万吨。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均无法恢复生产。而日本钢铁联盟的数据,2009年到2010年受灾区域钢材的订货量基本占到日本钢材订货总量的30%左右,因此短期内日本部分钢材品种的供应必会受到影响。

(二)日本高端钢材供应减少,利好中国高端钢材企业

日本是全球重要的高端钢材生产基地。据世界钢铁协会(IISI)统计,2010年日本钢材总产量为1.1亿吨,占全球产量的7.78%,其中有70%以上属于高端类品种。2010年日本出口了4340万吨钢铁,约占其产量45%,为全球第一大钢铁出口国,其中冷热轧宽幅带钢、镀锌钢板这几个品种钢材的出口量超过1400万吨。按照2010年的出口数据,停产修缮半年将导致日本高端板材类钢材出口减少至少700万吨,从而导致高端板材全球市场短期内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需求缺口周边国家难以单独弥补,这对中国生产高端板材的公司而言是一大机遇。国内宝钢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冷轧板材生产企业,2009年冷轧产品销售量883.9万吨,占据公司总销量的42.8%。其中宝钢的汽车板国产市场占有率50%以上,家电板和彩涂板国内占有率在37.3%-54%。2009年宝钢出口钢材172.7万吨,占比约为7.7%,地震可能提高宝钢的市场占有率。此外日本是我国硅钢的主要进口国家,尤其是取向硅钢和高磁感无取向硅钢。日本钢厂遭受破坏,我国具有硅钢生产能力的企业如武钢集团和宝钢集团,将有望填补这一市场空缺。武钢是国内最大的取向硅钢生产企业,产能44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

(三)建筑用钢出口将受益于日本灾后重建需求

日本城市化建设末期的发展阶段和以汽车制造、船舶重工为支柱型产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建筑钢材在日本钢材总产量的比例较低,目前日本已基本淘汰了低端的建筑用钢生产。考虑到此次日本地震的受灾面积之广,灾后重建工程庞大,灾后重建的建筑钢材将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这无疑为我国建筑钢材出口创造良好的契机。一方面,国内企业可以占领部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可以替代进口占领国内市场。国内相关企业要抓住此次机遇,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日本地震导致中国对日农副产品出口贸易量激增

此次受灾地区主要是日本的农业地区和渔业地区。灾后大面积农田被海水浸泡、地下水上涌,导致土地盐碱化,今年可能难以耕种,从中长期看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灾区渔场、海岸水产品加工设施被毁,特别是核辐射的影响更加致命,福岛核电站向大海排泄核污水,导致食物链遭受严重污染,对近海甚至远洋渔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一)日本农产品受重创,我国农副产品对日出口猛增

这次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的重灾区是日本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水稻、猪肉、蛋鸡、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占日本国内产量20%以上。海啸冲毁了大量的农田,造成了农产品供应的短缺,而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引发了日本民众对本土农产品的担心。日本开始转向海外市场采购农产品。中国是距离日本最近的农业大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从而给我国一些有出口资质的食品企业带来新的出口机会。

这种商机目前已在福建、山东等地显现出来,部分企业的输日订单近期出现飙升,不少企业甚至是供不应求。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在日本地震后的一个月,对日本的鸡肉熟食出口量已较2010年全年翻10倍左右,由于熟练工短缺,6月份仍有400吨的日本订单无法满足,只能延后安排。位于山东省胶州市的青岛恒孚食品有限公司从事冷冻蔬菜加工,产品100%出口,其中,出口日本的比例占60%左右。该公司与日本的订单都是一年一签,但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不久,有一半客户要求提前完成订单,还有许多之前没有谈成的客户最近也与公司签了合同,新增订单大概能有去年的30%。山东另一家向日本出口洋葱、牛蒡等蔬菜的公司,地震后订单较平日增长10%以上,即使相关产品涨价5%左右,日本客户也欣然接受,但要求尽快发货。

(二)日本海产养殖蒙上阴影,中国企业获得良机

日本发生核泄漏后,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被核辐射污染,市场对日本海产品已经产生了排斥心理。日本国内海产需求量下降了大约25%,其中近海鱼类的需求量降幅更是达到50%,韩国水产品销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我国国内许多消费者纷纷表示近期不会购买任何来自日本的海产品。与日本海产品受冷落相反,我国海产品企业出口订单急剧上升,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此次日本核泄漏所带来的日本海产品安全问题,增加了日本对我国海产品进口的需求;同时也使欧美等一些国家的需求转移到我国。相对来说,我国的海产品安全系数较高,山东、浙江、福建等多个沿海省份已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核泄漏海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认为我国近海养殖和捕捞的海产品从饲料及洄游路线等方面来看,受日本东海岸核泄漏影响微乎其微,不会影响到水产品质量安全。因此此次日本核危机对我国部分替代性强的海产品来说,无疑是个开拓市场的好机会。我国海产品养殖业要抓住市场机遇,同时严把质量关,长远提升我国海产品的竞争力。

五、结语

中日贸易分析与预测 篇11

关键词:贸易流量,影响因素,潜力预测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经济实体,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两国间的国际经济合作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排名第二位的经济大国,2014年首次突破60万亿元,达到636,463亿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其进出口的贸易总额两年蝉联世界第一位,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日本的经济在亚洲乃至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的GDP居世界第三位,并且是世界第四大进口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作为亚洲的两大巨头,中日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备受关注。据统计局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中日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以来,双方贸易额就一直处于平稳的变动之中。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国,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国。面对中日巨大的进出口贸易额,双方在经济贸易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关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以及三国之间的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或是就两国之间某一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单独就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研究甚是罕见。为了进一步把握中日两国之间开展贸易的潜力,本文借助贸易引力模型,就中日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进一步合作的潜力进行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分析中日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所要分析的数据同时包括中日两国之间贸易的样本,即数据类型为时间序列数据。而作为国际贸易研究领域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贸易引力模型的主要特点恰为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因此贸易引力模型能够整体解决本节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过去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为基础,试图建立反映中国与日本贸易的引力模型。在建立模型的变量选取时,既要对前人模型变量进行一定合理的扩展,又要考虑本文研究内容的实际情况。因为本文主要是研究中日两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所以在经典模型中引入人口解释变量更具有合理性。为了避免人均GDP与人口、GDP存在多重共线性,内生变量除距离和GDP只选人口。另外,考虑经济一体化对中日两国之间的影响而引入制度安排。所以假设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额由两国之间的相对距离、GDP、人口及制度安排(哪年加入WTO)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选取1995~2014年两国之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实证检验的对象。中日两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数据来自于联合国UN COMTRADE统计数据库。两国之间的GDP以及人口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两国之间的距离采取相对距离的计算方法,相对距离disr=GDPf/GDPw×dis,GDPw表示世界GDP总额,dis表示日本首都东京与中国首都北京之间的绝对距离(Soloaga&Winters,2001)。之所以采取相对距离的计算方法,是因为时间序列数据较少,在使用绝对距离进行计量分析时呈现奇异矩阵的问题,导致估计无法进行,采用相对距离后这一现象消失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制度安排的虚拟变量,加入WTO的年份,将该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中日两国分别于2001年和1994年加入WTO,该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数据统计。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从1995年开始的,所以虚拟变量WTO项代表中国是否加入该组织。

二、模型设定及检验

本文拟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95~2014年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了使序列平稳化,并考虑到消除异方差性的影响和对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后不会改变时序的性质和关系,笔者对虚拟变量以外的各序列都采用了取对数的处理,模型设定如下:

式中β是常数项,Trade表示中日两国之间的进出口的贸易总额,GDPc和GDPj分别表示中日两国的GDP,POPc和POPj分别表示中日两国的人口,disr表示两国之间的相对距离,WTO表示中国于哪年加入该组织。

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6.0对模型(1)进行最小二乘估计,为了防止多重共线性,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STEPLS),p值为0.1,向后回归,最终得到表1。(表1)

回归结果显示,由于原始模型(1)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排除了LnPOPj变量,保留了其他变量,调整后的R2为0.9947,F统计量的伴随概率为0,表明模型拟合的很好。中日两国的GDP、中国的人口、中日两国的绝对距离以及虚拟变量WTO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而且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均与预期符号相同。

为了使模型结果更具说服力,我们将对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查D.W.检验上下界表,在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n=20,k(解释变量的个数)=5,知dL=0.79,dU=1.99.又根据D.W.检验法的考察准则,当D.W.值在2附近时,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所以D.W.=1.8110,即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三、模型回归结果分析及潜力预测

以上计量经济学检验结果说明本文设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中调整后的R2值为0.9947能够显著的反映各解释变量与中日两国之间贸易流量间的相关关系。因此,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影响因素分析的多元回归方程最终可确定为:

从回归结果来看,中日两国的GDP,中国的人口和两国之间的相对距离对中日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都非常显著,这说明这4个因素是目前影响中日双边贸易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当中国的GDP每增加1%时中日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流量增加0.719%;其次,当日本的GDP每增加1%时中日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流量增加2.543%;日本GDP对贸易流量的带动作用远大于中国GDP对贸易流量的带动作用;再次,当中国的人口每增加1%时中日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流量增加13.197%;最后,WTO和中日两国之间的相对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正如贸易引力模型所示,分别为正相关和负相关,但距离对贸易的阻碍作用远大于WTO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依据中日两国最终回归模型,可以预测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为了进一步研究中日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额与其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模型预测值T'与其实际贸易额T的比值T'/T,该值越大说明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越大,该值越小说明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越小。其中存在的特殊情况是,当该比值为1.00左右时,说明两国之间的实际贸易额与其模型预测值之间吻合的比较好,两国的贸易状况比较合理。笔者根据学者们对两国之间贸易按T'/T的比值大小的分类方法也将两国之间的贸易潜力状况分为三种类型:

1、潜力衰退型。

这种类型的双边贸易主要指一国对其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潜力已经达到顶峰,即预测值远大于实际值。本文中将T'/T的比值定义为小于或者等于0.70。属于这类双边贸易状况的国家,两国应该保持现有的积极因素,努力培养其他有利的贸易因素,使两国之间的贸易更加健康的发展。

2、潜力发掘型。

这类双边贸易主要指一国对其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很大的贸易空间。本文将T'/T的比值定义在1.00~2.00之间。属于这类双边贸易状况的国家,两国应该发掘可以继续促进两国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

3、潜力巨大型。这类双边贸易主要指一国对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潜力特别巨大。本文将T'/T的比值定义在大于2.00。

笔者对中日两国的模型预测值T'与其实际贸易额T的比值T'/T进行了计算,其结果如表2所示。(表2)

由表2所知,中国-日本,日本-中国属于潜力发掘型,说明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还有一定的潜力,如果两国之间扩大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系,一定会促进中日、10+3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日两国之间进出口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预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其中日本GDP对两国之间贸易额的贡献作用远大于中国GDP对两国之间贸易额的贡献作用。(2)由中日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计算得到的相对距离是阻碍中日两国之间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并且其阻碍作用远大于中国的GDP和WTO对贸易的促进作用。(3)目前中日两国之间经贸合作的制度性要素还没有显著影响到两国实际的贸易往来。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两国之间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积极作用并不显著。(4)人口因素对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人口因素对贸易的双重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人口增加,国内分工深化,减少国际贸易;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会创造需求,增加国际贸易。在上述模型中,两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这一因素通过了验证,并且中国的人口对两国之间贸易额的促进作用显著。(5)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以上对中日两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两国之间的相互贸易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是两国之间的贸易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针对上述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推进以中日两国为核心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在上个世纪末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靠WTO、APEC等多边贸易合作体制来推动。但是近年来随着这些组织成员国的不断增加,多边谈判的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多边贸易合作组织的作用优势难以发挥。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困境,建立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中日两国之间有必要积极推动中日韩、10+1、10+3为中心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第二,解开政治经济因素,加强制度性合作。中日两国之间就许多政治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经济上两国之间对敏感政治话题关联的部门不够放开,严重制约了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应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摒弃前嫌,开拓创新。

第三,中日两国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引导两国之间的贸易,积极解决贸易摩擦,消除贸易壁垒,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创设良好的贸易环境。

第四,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其他各种贸易成本。虽然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无法改变,但是两国之间可以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降低两国之间的交易成本。两国交易成本的降低必然会促进双方之间的贸易,增加贸易额。

参考文献

[1]黄新飞.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FDI与省区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2.

[2]王英.中国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基于服务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7.

[3]薛坤,张吉国.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分析[J].对外经贸,2016.1.

[4]王磊,陈柳钦.中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2.57.

上一篇:竞技成绩下一篇:教育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