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2024-07-17

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共8篇)

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篇1

美的集团的环境分析

一.集团简介

创业于1968年的美的集团,是一家以家电业为主,涉足物流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四大产业集团,是中国最具规模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1980年,美的正式进入家电业;1981年开始使用美的品牌。目前,美的集团员工10万人,旗下有美的、小天鹅、威灵、华凌等十余个品牌。拥有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空调产业链、微波炉产业链、洗衣机产业链、冰箱产业链和洗碗机产业链,拥有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小家电产品群和厨房家电产品群。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美的集团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2002年至今上交税收超过110亿元。截至2008年底,美的集团已为社会福利、教育事业等累计捐赠超过1展望未来,美的集团将继续坚持有效、协调、健康、科学的发展方针,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专业化、业务区域化、管理差异化的产业格局,拥有健康的财务结构和明显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并初步具备全球范围内资源调.5亿元。

二.PEST分析

1.产品技术环境

面对经济危机,美的在恶劣的大环境下把握机会,在危中求机,与其创新、领先的技术,可信赖的品质保障,强大的制造和交付能力等诸多因素相关。在近日公布的2009年广东省第一批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美的集团的“工程专用型高效节能空调器”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家用空调产品,并因此获得了政府采购的首选资格。

美的“工程专用型高效节能空调器”包括单冷和冷暖型的GA、K、E2、T6等主销系列产品,涵盖了从小1匹到5匹的家用空调全部常规产品线。这类产品专门针对政府采购对产品要求能效高、节约采购成本、外观等进行的设计,打破了传统高能效产品市场定位高端、价格一定高的局面,实现了性价比的优化组合,既节约了财政采购成本,同时响应了节能减排,减少了政府部门的使用成本。2.市场规模分析

目前,美的集团员工10万人,旗下有美的、小天鹅、威灵、华凌等十余个品牌。除顺德总部外,美的集团还在国内的广州、中山、重庆、安徽合肥及芜湖、湖北武汉、江苏淮安及苏州、山西临汾等地建有生产基地;并在越南、泰国、白俄罗斯建有生产基地。美的集团在全国各地设有强大的营销网络,并在海外各主要市场设有近30个分支机构

坚持发展变频的理念,美的产品已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中国空调行业已经完成了从“渠道竞争时代”向“产品竞争时代”的转化。在产品竞争时代,消费者已经取代了“渠道和厂。家”,成为市场消费潮流的决定者。厂家和渠道对消费者的喜好只能迎合和顺从,不可能改变。只要主抓了消费者,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市场。这就是为什么美的在变频空调领域始终信心十足的根源所在3.同行业竞争者分析

对于业内的一些争议,美的一向采取淡定和理性的态度。美的认为与其在媒体上争论,还不如埋头作做事,拿出更好、更放心的产品,提升消费者口碑,这样才能加速变频普及的进程。同时美的代表变频空调行业强烈呼吁,民族品牌已经是中国变频空调的绝对销售主体,变频空调的技术、产品和品质已经相当成熟,希望变频空调能尽快被纳入国家各项激励政策范畴。

4.政治保障

政策驱动下 产品结构逐步高端

据美的电器相关人士介绍,2009年上半年,国家对家电行业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如“家电下乡”、“节能补贴”及“以旧换新”等政策全面推动了公司产

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家用空调重点开展了180度正弦波直流变频技术等核心技

术的研究与开发;中央空调重点做好了多联机、离心机、螺杆机和热水机研发投

入,形成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冰洗加大了多门、对开门及高端滚筒洗衣机研

发投入,持续推动了产品结构高端化。

三.内部环境分析

美的集团主要产品有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大型中央空调、冰箱、洗衣机、饮水

机、电饭煲、电磁炉、电压力锅、微波炉、烤箱、风扇、取暖器、空气清新机、洗碗机、消毒柜、抽油烟机、热水器、吸尘器、豆浆机、电水壶等家电产品和空

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电机、磁控管、变压器等家电配件产品,拥有中国最大

最完整的空调产业链、微波炉产业链、洗衣机产业链、冰箱产业链和洗碗机产业链,拥有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小家电产品群和厨房家电产品群。

美的集团对专利设计人规定了受理、授权和专利实现效益后的三重奖励政策;建

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出资建立了“中外专利信息系统”并在内部网络实现

共享。专利技术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地位,推动了美的集团的跳跃式

发展。香港、韩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设有10个分支机构。

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美的集团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2002年至今

上交税收超过110亿元。截至2008年底,美的集团已为社会福利、教育事业等累计捐赠超

过1.5亿元,除顺德总部外,美的集团还在国内的广州、中山、重庆、安徽合肥及芜湖、湖

北武汉、江苏淮安及苏州、山西临汾等地建有生产基地;并在越南、泰国、白俄罗斯建有生

产基地。美的集团在全国各地设有强大的营销网络,并在海外各主要市场营销。

四.SWOT分析

美的集团面临的优势:

1、优秀团队,营销高手,美的拥有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空调产业链

和微波炉业内公认的营销高手,学习能力强,反应速度快,体系建设好。

2、上下一体化,配套能力强。是一家以家电业为主,涉足房产、物流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具规模的家电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拥有健康的财务结构和明显的企业核心竞

争优势,并初步具备全球范围内资源调配使用的能力。以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进一

步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美的集团面临的劣势:美的集团多元化发展,从家电进入汽车,同时兼并了华凌、荣事达等同类企业,扩张速度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剥弱了空调的竞争力。

机会: 网络营销!!!!在2005年8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中国出口额

最大的200家企业”名单中,美的位列第57位。2005年9月,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

息发布中心公布的“2004中国最大500家大企业(集团)”中,美的荣列第59位。

威胁:小家电业务亏损,影响了投资者及商家信心;渠道资源不断流失,竞争对手不

断发起挑战。

当美的集团具有内部优势和良好的外部机会是,他应当采取增长型战略,比如:开发

市场,增加产量等方式;当他的企业拥有外部机会而受到内部条件的限制是,这时应当采取扭转型战略,充分利用外部带来的机会,设法清除劣势;当他的企业内部状况不佳,外部又有威胁,应该避开威胁,消除劣势,可以采取防御型战略;而当企业内部具有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时,宜采用多种经营的战略方式,寻求新的机会。

展望未来,美的集团将继续坚持有效、协调、健康、科学的发展方针,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专业化、业务区域化、管理差异化的产业格局,拥有健康的财务结构和明显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并初步具备全球范围内资源调配使用。

五.总结

展望未来,美的集团将继续坚持有效、协调、健康、科学的发展方针,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专业化、业务区域化、管理差异化的产业格局,拥有健康的财务结构和明显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并初步具备全球范围内资源调配使用的能力。力争在2010年成为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化消费类电器制造企业集团,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家电品牌,跻身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前五名。

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篇2

目前中国的家电零售市场的规模约为8000亿元左右, 到2010年将突破10000亿元。如此大的市场, 就必然存在着竞争, 目前我国家电连锁经营的实质, 是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下解决企业内部、外部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美国哈佛大学麦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是在供应者、购买者、替代品、潜在加入者以及行业内现有企业间进行的。本文运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图1) , 探讨分析目前我国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面临的内外竞争环境, 并对其发展战略提出些建议。

一、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2008年中国的家电市场份额约为8000亿元, 如此大规模的市场使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家电零售连锁行业遭遇了以国美、苏宁、永乐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企业疯狂扩张和10多次的收购兼并, 行业格局也由国美、苏宁、永乐、大中“四大天王”割据到“三足鼎立”, 最终形成了“美苏”双雄对峙的竞争格局。

在引导消费环节中, 近十几年, 家电连锁企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的家电连锁多以民营经济体制为主, 体制、机制, 运作模式的灵活, 创业者思维的少约束, 对市场的敏感, 特别是多店面的销售模式, 使他们能做到集中采购, 集中配送, 从而大大降低了采购和物流成本。规模和地域布局, 又使他们能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的便捷和相对低的价格, 正是这些特点, 在结合了市场旺盛的需求, 很快逐渐成熟的现代零售连锁模式, 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然而, 以国美苏宁为例, 要想在中国家电零售行业保持鲜活生命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各企业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必杀技, 必须有区别与竞争对手的经营特色。

1、店面扩张竞争:国美为代表的兼并模式, 以苏宁为代表的自营店模式

国美的店面扩张方式为兼并当地原较大家电商场, 仅派少数国美总部人员进行管理, 销售团队以原有人员为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扩张速度快, 可在短期内开大量店面。缺点是:和兼并企业原有管理团队的融合较困难。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决裂。例如:国美重金收购济南三联后, 原三联管理团队最终全部退出, 并且另起炉灶, 并起名为“三联家电”。出现了两个“三联”互相竞争的局面。这是兼并扩张模式的一个典型的失误案例。苏宁的店面扩张方式为:新店从租赁物业到装潢门店, 均由苏宁全资投入和控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控制力, 执行力强。缺点是:扩张速度慢。因为苏宁难以从总部提供源源不断的管理人员。

2、人才竞争:国美以社会招聘为主;苏宁以“1200工程”模式招聘

连锁店快速扩张需大量资金投入外, 最重要是管理团队, 需要大量了解家电销售运营, 熟悉家电市场竞争方法, 精通供应商流程的专业销售人员。国美以北京总部系统的人员为核心, 其他人员全部在当地招聘, 由总部人员对各地新进人员培训管理, 使其逐步融入。优点:新进人员有工作经验, 上岗快速;同时可以将原企业好的经验带入国美。缺点:原企业的陋习会影响新进人员工作效率, 并且其归属感较差。苏宁从2002年起每年从应届大学生毕业生中招聘1200名学生, 经半年培训后, 放到各岗位就职--即“苏宁1200工程”。这个队伍如今成为苏宁集团在全国各个大区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优点:他们从毕业那天开始就是苏宁人, 苏宁的企业文化融入血液, 主人翁意识强, 执行力强。缺点:没有在其他企业的工作经验, 长期在苏宁的强势平台上和供应商谈判, 久而久之, 就失去了对自己真实能力的客观评价。

二、供应商的还价能力

一般来说, 供方力量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方的是什么样的产品, 当供方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构成了买方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 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即:供应商对某一行业是强势竞争力还是弱势竞争力取决于供应商所在行业的市场条件和所提供产品的重要性。而在家电销售行业, 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流通环节。目前国内经营家电的企业有10万多家, 其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规模和服务上。国美、苏宁几乎掌握了当地家电60%—70%的销量。为抗衡国美、苏宁, 各个厂家纷纷开发三四级农村市场, 来逐步稀释连锁企业在自己企业中的占比, 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另外要想退出该行业, 退出障碍较高, 不仅要付出推广产品品牌所要花费的众多成本, 还有相关的固定成本、人员培训费以及已建立的销售网络资源。综上, 对于大型的家电销售连锁企业来说, 其供应商很多, 单独某产品某品牌的家电生产商不能对其构成威胁, 因此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一直以来, 国内家电销售连锁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都有待改善, 国外家电连锁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商品进销差价和高效率的资金周转, 将供需双方的资源有效整合从而产生协同效益, 供需双方都从中得益, 因而共生共荣。而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为:

(1) 向供应商摊派名目繁多的赞助费:如场地费, 管理费, 广告费, 节日庆典费等;不管厂家是否愿意, 家电连锁企业直接进行扣款处理, 很多供应商结算货款时, 所销售的应收货款全部变成了应付连锁店的各类费用。

(2) 厂家返利:厂家返利一般分为:月返、季度返、半年返、年返。即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销售连锁企业返还利润。据统计, 各项返利总计接近货款的20%。再加上之前强行扣收的各类杂费, 总费率高达货款的50%。这样就使生厂商本就微薄的利润更加所剩无几。

(3) 拖欠应付供应商货款:家电连锁的常见结算方式为:货物入库一个月后开始进行结款流程, 最快一个月后以汇票支付货款, 汇票为六个月银行承兑。即:供应商付出的是现货, 却要八个月后才能结算到货款。

另外, 为了提高销量, 家电销售连锁企业冲击低价市场, 产生的亏损强迫供应商共同承担, 这种盈利模式损害了供应商的利益, 供应商体系利润空间所剩无几, 因此双方关系日趋紧张。TCL、创维、长虹、康佳四家企业首脑曾共同商讨如何对其施加压力;格力空调索性自开门店销售产品。这都说明供应商想改变在价格谈判中几乎没有优势, 只能与销售连锁企业共存亡的局面。虽然单独某个产品厂商不能对家电销售连锁企业构成威胁, 但是供应商整体对是能对其产生压力的。

以上家电连锁企业的行为, 带来的恶果是导致中国的家电产业利润率低, 从而没有资金实力去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不管家电产品如何升级换代, 中国的家电企业只能是“中国仿照”而无法实现“中国创造”。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需要较长时间和投入大量的资金, 对于没有多余资金的中国家电生产企业而言, 就只能充当一个拼装车间。以液晶电视为例, 液晶电视进入中国市场很多年, 但中国至今没有生产液晶面板的核心技术, 所有的液晶面板均由台湾、韩国、日本进口。而液晶面板占液晶电视绝大部分成本, 即绝大部分利润被上游的液晶面板厂家赚走。因此家电销售连锁企业必须意识到, 家电销售的产销双方总体上是共生共荣的, 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强势而任意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 否则会给自己的长久发展带来损害。

三、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 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现实情况中, 由于连锁店之间的价格竞争的白热化, 消费者的还价能力逐渐增强, 现在流行的“团购、砍价会”就是连锁企业抓住了顾客的心理, 顺势而为, 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市场份额, 扩大自身的销量。

四、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 也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 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 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随着目前家电产品的平均单价逐步降低, 家电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家电产品在百货超市中销售额逐步放大, 人们正在象买白菜一样买家电产品, 沃尔玛, 麦德龙, 苏果超市等一批家电行业的新进入者正在崛起, 逐步瓜分家电连锁企业的市场份额。由于百货超市对家电产品的利润要求较低, 主要是希望借助家电产品带动人气和销售额,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电品牌厂家愿意把产品放在百货超市中进行销售, 对家电连锁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另一种新的低成本的销售方式——网络购物也正在崛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喜欢用电脑在网上购买自己的家电用品, 由于网络销售节省了许多中间批发环节, 所以产品价格具有很大优势, 这也是家电连锁企业的新的威胁。

五、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 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 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 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对于家电产品, 尽管受科技发展的影响, 产品更新很快, 但这只是产品自身的更新换代, 对销售方来说, 只是更换供应商的问题。因此替代品对家电销售连锁企业的威胁较小。

摘要:近十年来, 中国家电市场逐步进入买方市场, 家电零售连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本文运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对中国家电连锁销售企业的内外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竞争,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 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5, 10.

[2] (美) 菲利普·科特勒, 凯文·莱恩·凯勒, 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9.

[3]钱威, 张良.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J].学术交流, 2006, (07) .

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篇3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SWOT;WTO;国际化

教育服务贸易是指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主要出于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服务输出与输入。从经济学层面看,教育服务贸易是一种跨国(地区)的教育选择,选择的主体可以是以学生及其家庭为主的教育消费人群,也可以是政府或社会机构,教育选择的课题是服务生产者提供的具有一定质量、品牌和特色的多样化的教育服务[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急剧增长,教育服务贸易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正逐步取代国际教育交流的传统概念,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新兴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据OECD统计数字,2011年约有450万名大学生出国交流、学习,而美国仍然是出国留学的首选之地,所接收学生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7%,英国紧随其后(占13%),其次是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在人数背后,留学给地主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容小视:2006-2007学年,在美国高等学府求学的国际学生人数高达62万人,给美国带来122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国际教育协会会长古德曼曾表示,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之时,大量海外学生的涌入对美国经济贡献良多。[2]

2001年11月,台湾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的名义,成为WTO成员,台湾地区教育市场置身于国际背景之下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教育服务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往独占鳌头的美国等成熟国家的单向优势逐渐消解,新兴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教育市场跃跃欲试,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必须应对激烈的挑战。本文从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沿革出发,梳理台湾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现状,并使用SWOT模型分析其内外部环境,试图提出合宜的发展策略,为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提供参考。

一、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概况

WTO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旨在大幅度减少成员之间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其中,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GATS规章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了4种服务提供模式:跨国提供服务(cross-border supply),即服务提供者自一会员境内向其他会员境内消费者提供服务,如远距教学、虚拟教育机构或教育软体提供;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服务提供者在一会员境内对进入其境内的其他会员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出国留学进修;商业据点呈现(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会员的服务业者在其他会员境内以设立商业据点的方式提供服务,如海外办学设立学校或语言训练机构;自然人呈现(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即一会员的服务业者在其他会员境内以自然人(个人)身份提供服务,如教授、研究人员至海外从事专业服务工作。

台湾承诺开放教育服务业的内容包括开放外国人设立高中职及其以上的学校、远距教学、设立短期补习班及留学服务业等。为适应市场开放趋势,台湾教育部门于2001年9月19日发布了台湾加入WTO教育服务业开放承诺(见表1),具体包括下列思想及相关限制[3]:第一,海外人士在台湾设立高中高职及其以上学校与教育机构,需依据台湾私立学校相关规定——校长与董事长必须为台湾籍人士,担任董事的外籍人士不得超过董事总额的1/3;第二,远距教学方面,同意境外学校可针对台湾高中以上学校学生的需求,提供来自境外的服务,如函授学校及远距教学,但其学分的承认最高不得超过毕业学分数的1/3;第三,海外人士需依台湾公司法规设立公司,或依商业登记相关规定设立的行号名义,登记经营短期补习班,但仍须受台湾补习及进修教育相关规定规范,其设立、变更、停办等相关管理规则,由直辖市及县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订定,并受理申请;第四,开放境外留学服务业者中介,台湾高中以上学生赴境外留学,但仍应接受两项规范,即不得在台收取学生学杂费用(但可收取手续及代办相关费用),不得在台开班授课。目前,留学中介服务业将改名称为“留学服务业”,服务项目不限于留学中介,还可包括留学资讯提供与咨询、代办招生业务等。

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两岸经贸关系的缓和,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中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内容列入战略规划,更加促使了台湾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日趋活跃。台湾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概况,可以从对外投资情况及国际化模式两方面来看。

(一)对外投资情况

据台湾经济部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资料,2002-2013年台湾核准对外教育服务投资共计6项,投资总额为1440.7万美元,占该期间全部对外投资总额的0.028%;2002-2013年核准对大陆教育服务投资共计23项,投资总额为3092.4万美元,占该期间全部对大陆投资总额的0.027%[4]。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对外投资数量和总额都很小,在加入WTO之后有缓步增长态势,但增长并不稳定。而且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台湾教育服务对外投资核准3项,分别在韩国、日本和美国,而在对大陆的教育服务方面无投资,从侧面反映了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有所改变。

(二)国际化模式

台湾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致力于吸引国际学生、强化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鼓励台湾学生留学、签订双联学制和设置境外台湾教育中心。

1.吸引国际学生

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培养具备全球移动能力的人才及延揽国际人才,台湾教育部门近年来努力推动大专院校国际化,鼓励台湾学校与境外学校建立学术合作关系。藉由设置外籍生奖助学金、外籍学生来台留学专案奖学金及与境外大学共同设立华语中心等配套措施,鼓励外籍学生来台留学。其中,在台湾大专校院修习学位的外籍学生人数,从2005学年度的2853人增加至2013学年度的12597人。2013年4月30日,台湾修正并发布了《大陆地区学历采认办法及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提出扩大采认大陆地区大学至111所,专科191所,并试办二技招收大陆专科毕业生。2013学年度来台的大陆生中博士71人、硕士467人、学士1284人(大学部1209人,二技75人),共计1822人;来台研修大陆生计2.1233万人次;台湾各级学校与大陆地区学校签署合作协议计1837项。

2.强化国际学术合作交流

另据台湾教育部门国际文教处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66年至2013年,台湾有165所学校与全世界104个国家的3265所学校签订9805项学术交流协定合约。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缔造了历年签约总数最高纪录,共计141所台湾学校与1052所境外学校建立合作管理,并签订了1677项合约[5]。在2013年签订合约的国家数中,交往最频繁的前五名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泰国和西班牙。

3.鼓励台湾学生留学

在鼓励台湾学生留学方面,2013年,获得留学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为170人,尖端科技人才培育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为22人,本部欧盟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为7人,俄罗斯、约旦、巴拿马、波兰、韩国、以色列等国家政府奖学金共计83人。另台湾公费留学考试录取100人;协助中低收入户子女申办留学贷款共计669人。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签定合作协议,补助台湾学生赴各校攻读博士学位,双方共同分摊学费及生活费;截至2013年底,台湾分别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合作,选送37名台湾学生到海外留学。[6]

4.签订双联学制

双联学制为台湾教育部门于2004年开始推行的一种国际学术交流模式,这种是比姊妹校或交换学生更加深入的国际性校际合作模式。双联学制是为促进境内外学生交流,借此改善以新生为主的海外留学生来台等条件限制。根据台湾教育部门统计,2006-2010年台湾大学院校与境外大学院校签订双联制的合作案数有198项,合作国家有21个,其中以美国、法国及东南亚国家居多。2008年,台湾选择双联制的学生人数为308位,对方学校学生人数为67位;已经取得双联学位的台湾学生有178位,对方学生有17位。相对于外国学生,台湾学生有较高出境取得学位的意愿,这也显示出台湾的大学在吸引外国学生方面还需再加强。[7]

5.设置境外台湾教育中心

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呼应教育产业国际化的需求,台湾教育部门从2007年开始设立台湾教育中心,除了通过参加当地教育展、在当地办理台湾教育展及各项宣传活动,增进该国教育界及学生对台湾高等教育的认识,也需在该处举办各类学术领域教育研讨会或座谈会,增加学校知名度,促进双方研究合作,以协助台湾大学院校与世界各国发展国际合作关系与招收国际学生。目前,台湾教育中心已经在马来西亚、印尼、蒙古、泰国、美国、日本6国分别设置了境外台湾教育中心,有效促进了境外优秀学生来台留学及研习华语。

综合对外投资与国际化模式两大面向,可以看出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日趋活跃,在全球盛行中华文化之风的吹拂下,顺势成长,虽然在体量上与欧美一些教育服务贸易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台湾的国际意识、多样的国际化策略效果明显,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

二、分析与讨论

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进行结构化和系统化分析。SWOT分析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提出。安德鲁斯把面临竞争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而外部环境则包括企业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一)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优势

1.留学花费较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低廉

欧美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传统的留学大国虽然学术氛围浓厚、教学质量较高,但所费不菲,令不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或家庭望而却步。台湾对国际学生收取的学费较低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以攻读学士学位为例,4年在台花费为2~3万美元,而在美国攻读学士学位至少需要负担15万美元,在英国攻读3年学士学位也至少需要16~17万美元。相较之下,留学台湾的经济负担对许多经济状况普通的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说,性价比相对较高。

2.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有口皆碑

除留学费用之外,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就是教育质量。台湾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有口皆碑的,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以强大的人力资本迅速发展起来的台湾经济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台湾高等教育也从未止步。台湾教育部门启动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5年500亿定向补助十几所高校[8],另外还有面向技职体系大专院校的“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和面向未入选顶尖大学的非技职体系院校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同时积极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评鉴制度、教育品质保证管理机制等。通过经济和制度支持,台湾高等教育质量有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亚洲地区大学排名中,台湾地区就有17所大学入围100强,台湾大学位居14名,台湾“清华大学”排名27,台湾“交通大学”排名32。由此可见,台湾的高等教育具备一定内在的实力。

(二)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劣势

1.开放步伐缓慢,政策法规制定较为保守

台湾在开放本地区服务贸易方面始终较为谨慎,一方面出于保护本土多样化的私营经济考量,另一方面也有岛内复杂的政治生态的影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也是如此。例如,上述列举的台湾教育部门公示限制海外资本在台设校董事会成员比例等,都体现了这一保护意识。然而,自加入WTO后,台湾同时面临着服务贸易全球化的挑战,如来自其他会员要求减少限制的压力等,过度保护将会背离自由经济的精神,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2.台湾地区大学校院品质参差不齐

台湾地区的大学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迅速扩充,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阶段,进入普及阶段,岛内高等教育资源供大于求。截至2013年10月,台湾共有大学校院159所,其中公立大学校院59所,私立大学校院100所。数量众多的大学校院因没有足够的生源和财源,品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私立学校,政府提供的支持有限,基本依靠学费生存,而多年未能上调的学费与少子化人口结构变迁,使得一些原本就很弱小的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更罔谈发展。而一些原本就“身强力壮”的公立学校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的资源,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策略,台湾的大学校院在这样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中将出现阵痛和公正与效率的拉扯。

(三)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机遇

1.中文学习在全球教育视野中兴起

随着世界发展的多元化,汉语、中医、戏曲等传统文化,以及武术、中国古典哲学、中式烹饪等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专业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台湾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地,自然具备了这一先天优势。正是中华文化地位的提升,给予了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巨大发展机遇。而这一机遇能否持续,如何持续,需要两岸共同携手。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增强等,都是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发声的有力支撑。

2.远距教学发展迅速

台湾的资讯产业起步早、发展好,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资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也较为成熟。随着全球远距教学的迅速发展,各国或地区争相通过网络争夺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台湾在这股风潮下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技术基础、学术声望,争取远距教学的一席之地。

(四)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挑战

1.面临少子化冲击,大学生存力不足

近20年来,台湾地区出生人口逐年下滑,新生儿人数在2000年达到30.5万之后,便一路直线下降。据统计,2009年,台湾新生儿人数为19万人,2012年低至15万余人,经建会推估台湾人口将在2022年后开始呈现负增长。从这一点可预见,台湾高等教育人口市场的供需将严重失衡,部分学校会因无法招到足够学生而倒闭。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台湾政府开始着手制定应对少子化的策略,如拓展国际市场、校院特色发展、建立退场机制等。而其中一些大学本身生存力就很弱,来自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冲击可能会加速它们的退场进程。

2.大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

上述提到的汉语学习热潮兴起、中华文化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提升等是台湾的教育服务贸易优势,然而同时,大陆以其庞大的体量、日渐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开放策略吸引着国际学生的眼球。来自大陆的竞争是台湾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也是这一境况的延伸。不过,竞争之外也可以谋求共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推进虽然困难重重,但可以看到双方应有的合作精神,化解威胁,创造机遇,对两岸人民都将是福祉。

三、启示

通过以上对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回顾,以及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SWOT矩阵分析框架中,可以窥见台湾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状况。笔者试图基于国际化的视野,提出以下三点启示。

(一)修订相关规定,夯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际操作

通过对相关规定的修订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空间与更明确的权责边界,健全大学法治运作。同时,修订一些阻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条文,因为不合时宜的法规条文给外界带来保守、封闭的信息,不利于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提升台湾高等教育的可见度

提升台湾高等教育的可见度,可采取品质保证、国际认证等策略,同时持续培养一批精英校院,在国际学术声望的提升上下足功夫;建立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强者联盟”,通过合作的成果推广自身;加强大学校院的国际行销,可通过举办重大国际活动、深耕台湾教育中心影响力、鼓励教师参与海外交流活动等策略进行推广。

(三)打破保守主义思潮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惠及每个求学者,人类追求知识和真理的热情是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如何利用好这股全球化态势,讲究的是策略而不是逃避。只有打破保守主义思维,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此外,对于弱势校院的未来发展,台湾政府应当预备多样的引导机制,如品质精致化、整并、退场等;重视远程教育的发展,可结合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特色课程等内容加速发展,争取新兴市场的优势地位;面临少子化危机,国际化也可以是机遇,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终身教育认证制度,推动台湾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给中后段校院带来生源和财源;合作化解危机,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与同根同源的大陆合作,将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机会。

注释:

①资料来源:Current commitment under the GATS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by OECD。

参考文献:

[1]宋岩.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SWOT分析与实证检验[D]. 山东:山东大学,2009.

[2]冀国忠.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0.

[3]陈木子. 台湾加入WTO对教育的冲击与因应[J]. 教育资料与研究,2002(11): 134-140.

[4]台湾经济部门投资审议委员会. 2013年12月统计月报[EB\OL].http://www.moeaic.gov.tw/system_ external/ctlr?PRO=PublicationLoad&id=160, 2014-06-08.

[5]台湾学校与外国学校或学术机构签署教育学术交流合作协约统计表(2013年底)[EB\OL].http://www.edu.tw/userfiles/2013_12%E5%AD%B8%E8%A1%93%E4%BA%A4%E6%B5%81%E5%90%88%E4%BD%9C(4%E7%89%88).xls, 2014-06-08.

[6]立法部门教育及文化委员会第八届第五会期报告(2014/03/12)[EB\OL].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40328140311/%E7%AB%8B%E6%B3%95%E9%99%A2%E6%95%99%E8%82%B2%E5%8F%8A%E6%96%87%E5%8C%96%E5%A7%94%E5%93%A1%E6%9C%83%E7%AC%AC%E5%85%AB%E5%B1%86%E7%AC%AC%E4%BA%94%E6%9C%83%E6%9C%9F%E5%A0%B1%E5%91%8A.pdf, 2014-06-08.

[7]李湘云. WTO对两岸技职教育市场发展的影响[D]. 台湾:淡江大学, 2013.

[8]维基百科.迈向顶尖大学计划[EB\OL].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81%E5%90%91%E9%A0%82%E5%B0%96%E5%A4%A7%E5%AD%B8%E8%A8%88%E7%95%AB, 2014-06-08.

华为外部环境分析 篇4

(一)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1)国内环境

自80年代以来,中国电信服务业经过放松价格管制、打破独家垄断和管制机构改革并产业重组为内容的三阶段改革,突破了原来政企合一、行政性独家垄断的体制框架,初步形成了各类业务在基础网络层次上的数家竞争格局。在电信设备产业方面,电信设备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经历了数字交换机阶段、GSM阶段和3G阶段,实现蛙跳式追赶,为中国企业进入电信市场打开了大门。

1996—2000年,华为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那时起,中国政府真正转变职能,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领导人出访,都会带领一个庞大的企业家团队,搞经济外交,促进经济贸易发展和国际合作。

华为高层得以亲自考察了国外的市场,做市场调研,收集市场和技术信息,回国后再结合咨询公司更加详尽的资料,组织专业人士对国际市场的进程进行研究和规划。在2000年以后,华为完成了市场开拓初期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时华为非常需要中国政府出口信贷的支持。和中兴一样,华为积极地参与了由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每次出访几乎都带来了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双边合作、扩大中国企业销售的出口信贷政策,而且重点是支持重大合作项目。华为近期还获得了政府出口信贷资金的支持,在官方的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支持下,先后从中国进出口银行获取了6亿美元出口信贷用于扩展海外业务,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了100亿美元的授信额度。(2)国际环境

一方面,近年来,在我国紧锣密鼓地起草电信法时,美、德、英、日、韩等国也对本国电信法进行了修订,这些国家电信立法规则变化的新动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电信立法中一些共同的规律,反映了电信立法的趋势和方向。对国外科技立法趋势的考察和认识,有助于帮助像华为这样“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从全球政治大环境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出于各国国内政治利益的考虑,各种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全球经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中国威胁论正喧嚣尘上。纵观公司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这些有利于公司集中精力加快发展经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经济环境(Economic)(1)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电信业重组后,3G建网逐步展开,TD、CDMA和WCDMA的建设尤其快速壮大,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这给通信设备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2008年,中国的通信投资建设丝毫没有减少,仅在大型网络建设和投资就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400亿元,不得不说,这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信设备的投入,这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设备带来了机遇。拿以前频频碰壁的北美市场为例:华为拓展北美业务始于2001年,到目前为止,华为在北美市场共拥有8个办事处,1000名雇员,但是北美业务的突破却在了2008年。当时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称:“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给华为一个最佳的市场机会,我们已经大大增强了在北美市场的专注度,我们对前景感到欣慰。”

所以就整体而言,整个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处于一个产业比较成熟的阶段,有些产品已经进入衰退期,例如固话网络,而有些产品正处在成熟期,比如说GSM/CDMA产品、软交换产品、宽带网络等等,而也有些产品正处在成长期,比如说UMTS、光网络、移动数据业务,还有一些处在初创阶段,比如说LTE、100G传输网络等等。

基础电信指电信传输网络和服务,它与增值电信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电信服务。1997年2月15日,占全球电信市场91%份额的69个WTO成员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议(WTA)。该协议涉及话音电话、数据传输、电传、电报、文传、专线、移动电话、移动数据传输和个人通信等方面的短途、长途和国际电信服务,包括了电信市场的93%。部分缔约方也提供了增值电信领域的承诺,主要涉及在线数据处理、EDI、电子邮件、在线数据库存取和话音邮件等。

(2)社会经济结构——产业政策

基础电信指电信传输网络和服务,它与增值电信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电信服务。1997年2月15日,占全球电信市场91%份额的69个WTO成员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议(WTA)。该协议涉及话音电话、数据传输、电传、电报、文传、专线、移动电话、移动数据传输和个人通信等方面的短途、长途和国际电信服务,包括了电信市场的93%。部分缔约方也提供了增值电信领域的承诺,主要涉及在线数据处理、EDI、电子邮件、在线数据库存取和话音邮件等。

WTA的关键条款是市场准入。其规定主要包括:(1)缔约方应确保外国电信服务提供者,在跨境提供基础电信的相关服务时享受最惠国待遇;(2)缔约方应允许外国电信服务提供者,在其境内建立能够提供各种基础电信服务的经营实体或商业机构;(3)缔约方应准许在其境内设立机构的外国电信服务提供者,能够拥有和经营其独立的电信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电信服务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自由化过程中必然需要遵循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基本原则。首先,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上,由于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适用于基础电信领域,因而其他未提交基础电信承诺的WTO成员方也由此“搭便车”,享受与已递交承诺成员方相同的市场准入的机会和待遇;其次,在透明度原则上,基础电信服务透明度原则涉及各类技术标准、竞争保障、互联安排和普遍服务等应公开的内容。没有透明度原则的贯彻,就无法保证受多种限制保护的各国电信市场进行公平竞争;再次,在国民待遇原则上,国民待遇原则适用于基础电信服务,许多存在电信垄断的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改变电信市场管理方式,为外国和本国电信服务营运商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在市场准入原则上,各缔约方基本上实施的都是部分市场准入,采取至少一种以上的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市场准入较高,发展中国家一般维持较低的市场准入。

(三)、社会(Social)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通信业作为推动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产业,将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通信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贡献。这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举措为我国的通信业包括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各相关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大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业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建设,基本建成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

1、我国通信业将重划经济区域版图,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空间”协调的思路,信产部同期启动了西部、东北、京律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五个区域电信行业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2、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在电信运营业的带动下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迅速崛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程控交换机、手机等产品的产量都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电信业的发展为通信产品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制造业的发展又为电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发展的格局。

3、我国3G牌照发放和运营,产业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如今,中国的电信市场由原来的中国移动一枝独秀进入了三强鼎立的时代,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 牌照,中国电信获得CDMA2000牌照,中国联通获得WCDMA牌照。3G 牌照的发放,将实现我国通信产业结构性优化升级,推动电信产业的发展进程。总体上将在电信基础建设、终端采购、推动信息化进展、拉动内需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按照受益顺序,3G 产业链前端的电信设备、技术支持、软件开发、内容提供、增值服务等环节将率先受益,其中包括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等国内通信设备企业。

(四)、技术(Technological)

2003年春节前夕,世界著名的IT公司——思科起诉华为多项侵权事件发生。思科向位于美国得州东部的马歇尔镇上的联邦法院起诉华为侵权。指控涉及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21项罪名,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诉讼的所有领域。春节期间,华为的一个应对诉讼的团队开赴美国,在尽可能不让业务部门过多搅进诉讼的情况下维持正常经营。经历数月诉讼,最终思科和华为联合发布公开声明已签署一份协议终止诉讼。

华为早就意识到,在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中,一个企业拥有专利的多少是市场竞争的准入门槛和游戏筹码。2008年华为《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达到1737件,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至此,华为公司已连续6年夺得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连续3年占据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35773件。像华为和海尔这样较早走进国际市场的企业,也是少数最先想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的中国企业。

2010年7月,摩托罗拉同意将大部分网络设备业务以12亿美元出售给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交易传出后,华为就一直主动与摩托罗拉沟通,以确保摩托罗拉不将华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转移给诺西———此前华为和摩托罗拉有长达10年的合作“蜜月”。但华为方面表示,“摩托罗拉并未顾及华为的担忧”,华为于是在2011年1月于芝加哥联邦法院起诉摩托罗拉,要求法院推迟这笔交易,并要求摩托罗拉更改其交易,从而保护华为的贸易机密和知识产权。4月14日,据国外媒体报道,摩托罗拉解决方案与华为科技已经就有关商业机密的长期法律纠纷达成了和解,为摩托罗拉完成与诺基亚西门子网络之间的相关交易铺平的道路。摩托罗拉和华为在周三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称,它们将放弃相互之间的法律诉讼。这些诉讼与华为声称它的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可能会面临风险有关。2011年4月28日,华为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对中兴通讯(“中兴”)提起法律诉讼,指控其侵犯了华为的专利权和商标权。起诉内容包括中兴侵犯了华为有关数据卡和LTE技术的一系列专利,并且未经华为许可,在数据卡产品上非法使用了华为的注册商标。

从思科案到摩托罗拉,再到中兴的诉讼案,华为不断地诉诸法律保护其知识产权,法律意思不断增强。

二、产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一)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1.规模和资金要求

通信设备的生产投入所需资本投入较大。就全球而言,由于大型服务供货商将部署4G/LTE(或是HSPA+)无线,FTTx,以及进行服务层面和软件层面的投资,旨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其影响是服务商资本支出将从2010年的2770亿增加到2011年的3030亿,导致资本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资本密集度)有微幅的增长,庞大的资金投入,提高了进入壁垒。

2.技术水平

高技术、高投入、高回报,曾经是电信设备制造业的鲜明特征。然而,随着全球电信业务资费的不断下降,通信已经不再是神秘而高贵的高科技。

电信设备制造业正从技术驱动型产业,逐步演变为一个以服务、成本竞赛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因此,市场对快速服务能力、高效的成本竞争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谁不适应这个大趋势,谁就将被淘汰。再有,经历了3G时代的浪潮后,4G即将到来,因此谁不想被淘汰,就必须技术上创新。

3.政府政策

在TD-SCDMA联盟的建设中,带有明显的政府色彩。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推动和择赢家的模式。例如我国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坚定的政策的决策,引导产业发展,并通过项目引导,专项资金支持等,为TD—SCDMA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竞争对手分析

在国际化进程中,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为了实现市场结构的优化,不断加大在发达市场的投入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通信设备企业进行全面竞争,这种竞争影响到海外跨国电信公司的战略布局,影响到这些公司所在国家的国家战略安排,中国企业正面临这些跨国巨头和其所在国家的市场封锁。国际市场竞争逐步从多头转向寡头垄断,中国电信制造企业规模差距拉大。2008年,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和摩托罗拉持续亏损,爱立信和思科同样出现收入增速趋缓、利润下滑迹象。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运营商投资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客观上将促进优势设备制造商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实现业务转型,导致全球电信设备业将进一步突出核心业务,规模化兼并重组,市场结构进一步集中,逐步从多头竞争向寡头垄断演变。预计,未来一至两年内全球设备业将面临兼并重组热潮,2011年后,市场结构将呈现高度集中态势,预计前三位收入占比超过60%,并将垄断行业 80%以上的利润份额,两极分化会更加明显,中兴、华为等国内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面临规模差距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

总之,爱立信、诺西、阿朗三家传统巨头,与华为、中兴两家崛起的中国新贵,将成为行业的主导力量。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3+2”的市场竞争格局将不会改变。

(三)替代品的威胁

就华为主要产品而言,其替代性还是比较小的。其主要产品有Quidway系列路由器,Quidway® 交换机,Quidway® Eudemon 系列安全网关,以及无线上网卡系列。虽然无线上网卡和网关都能替代路由器,但由于华为生产通信设备产品的多样性,因此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较小。

而在华为的手机市场来看,我国从事移动通信终端生产的国企手机企业已达上百家,而华为就是其中一家。在手机企业数量猛增的同时,我国手机市场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大幅增加,这使得中国手机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风行,整体份额依旧低迷不振。但洋品牌则来得更加猛烈,中国市场几乎成为了洋品牌的市场。例如,随着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进攻,替代品愈大!

(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通信行业经过调整和激烈的竞争之后,市场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呈现出强者衡强的态势,如在光传输、ADSL方面,华为和中兴通讯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作为国内电信设备供应商,两公司的基本产品线都是差不多的,交换机接入网,无线,数据,传输,智能,电源监控等。但是华为的市场份额总是比中兴的大,主要原因是中兴推出产品的时间总是比华为的晚,因此第一桶金总是被华为夺走了。

而购买者在华为先推出产品与中兴推出产品的这段时间里,对于厂商的选择度较小,甚至处于被动地位,故其议价能力明显减小或者甚至没有。一旦中兴产品推出后,购买者的议价性会稍有提高。总体来说,消费者在华为的通信设备产品方面其议价能力还是比较小的。这得益于华为的技术上的创新优势。但是在华为的手机市场上,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明显增强。由于国产手机商一直偏重于追求生产规模。对产品研发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不够,造成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核心技术和专利,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

手机的生产从最初的大哥大模拟机到现在的3G手机,其发展之快,可能连最初的发明者始料未及。为适应手机在功能,外观上不断加快的变化节奏,国外厂商纷纷加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各种设计新奇,功能强大的手机不断问世,反观国产手机,推出的品种似乎也很多,但大多设计,功能雷同,根本赶不上手机流行趋势的变化。这就是国内手机商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的共性。其高额的利润都被国外手机商占有了。

(五)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从行业的长期发展规律来看,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已经步入成熟期。从2002年开始,我国光纤业跌入了低谷。可见,电信行业存在着大量的供应商,好的替代原材料较多,因而转换成本不高。虽然原有运营商纷纷与UT斯达康、中兴、华为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并不表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因此,对于新运营商来说,来自于供应商的进入障碍不大。但一般来说,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订单合同周期较长,新运营商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并开拓多种供应渠道才是防御的上策。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设备供应商,其所需要的原料有集成电路,阻容,管类元件,PCB板。OEM部件,光纤,低压器件,继电路等。由于这些零配件原料的供应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并且华为所需要的零配件批量大,华为是这些零配件供应商的主要用户,其供应商的命运与华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这批供应商对华为的威胁就会减少,甚至华为向这批零配件供应商赊账,这些零配件供应商也不会跑掉。

三、国际化的类型与动因

(一)国际化类型: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

1995年,华为启动了拓展国际市场的艰苦漫长旅程,起点就是非洲和亚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这一步,华为认真研究了“国际形势”:太穷的没有支付能力,赚不到钱。太有钱的看上的是欧美大公司,不会选择你的产品。只有手头紧,但未来经济发展有潜力的国家才是最合适的目标。

这一战略思路很清晰,但真走起来也非易事。华为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在于能够承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折磨。从1995起,经历了6年的漫长拼搏,一直到2001年华为在国际市场才真正有了成效。这一年,华为的产品已经进入非洲、亚洲等十几个国家,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华为的品牌也开始在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逐步叫响。

(二)动因

1.国际化需要

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而且由于政策原因,新技术应用难以大规模启动(如3G),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华为的发展要求;此时国际市场却有着广阔空间,尤其是中东、非洲、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进入门槛低,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巨头也未高度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华为选择“走出去”.另一方面,华为是高科技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数额居全国之首,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为取得投资回报,降低经营风险,华为需要巨大的市场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研发费用。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华为也能获得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学习效应,继而提高效率、销售收入和利润,有利于公司长期的高速发展。2.国际化机遇

公司总裁任正非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华为打开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华为还利用各种国际展览会和论坛发言的机会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和把握海外市场商机。

3.国际化能力

雄厚的实力是通信制造型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基础,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启动国际化战略开始,华为在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华为网络产品的技术领先度和价格性能比已充分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4.企业家精神

华为领导,主要是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使之具有比其他公司更强的对海外市场的野心和好奇心,能有意识地识别、挖掘和开发国际化机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显示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高瞻远瞩。

5.企业文化

中国制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篇5

最近几年,中国的制药行业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经历了关、停、并、转。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制药企业每年以 10%的速度递减,虽然制药企业的数量在快速减少,但市场规模却在不断扩大,总量在不断增加,说明企业数量的减少正是我国制药企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制药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日趋白热化,同时,新医保制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药品销售。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提升自身的利润空间是摆在制药企业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客户的竞争,因此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制药企业,提高企业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

制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难点在于整合厂家、经销商和零售终端等的营销资源以及增加销售额、减少应收账款、缩减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回款以及库存信息的及时共享。

目前,制药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这种现象制约了制药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的能力,此外,制药企业药品管理严格、业务处理环节复杂、开发新的制药产品及渠道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制药企业的管理们。

面对问题,制药企业关键是要加速从“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迅速建立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来挖掘客户信息深层次价值,为客户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实现管理职业化、技术信息化,企业上下一致达成客户服务个性化、信息一体化的经营理念。

1.1.2 国内药品销售模式及市场营销特点

制药药品销售模式根据产品分为新特药、普药、OTC、保健品等模式【7】,见表1所示。

制药企业的组织架构大多采用矩阵组织结构,有统一的市场部、销售部、客户服务中心,根据销售模式和产品的不同划分产品线或品牌线经营。

医药产品市场营销的特点

1、医药产品的同质性: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医药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药品越来越多。客户对医药营销服务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 1 药品销售模式一览表

销售模式 目标客户 销售特点

1、新特药模医院和医生 医药代表进行医院推广和医生教育,有式 商业公司配合进行销售,其销售过程比

较漫长,但是收益比较稳定,其关注的问题在于市场占有率及增长、在重点医

院客户中的占有率、重点推广产品指标的完成等。

2、普药模式 其他制药公司 委托其他制药公司进行终端操作,追求

利润与效益,其关注的问题在于总体销

量、总体费用、每个客户每笔交易的利

润等。

3、OTC模式 消费者 强调通路概念,OTC与处方药最大的区

别在于,前者以消费者为中心,后者以

医生为中心。OTC药品必须通过市场营

销手段进行推广,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细

分,寻找出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分析

其消费心理类型,并针对不同的消费类

型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定位和宣传策略。

4、保健品模消费者、药店和超类似于 OTC 模式,但是其终端大多在式 市 药房通路、超市商场专柜。

2、医药服务的同步性:客户在购买药品的同时需要为其提供使用的咨询服务,产品的购买和咨询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

3、医药服务的超前性:在医药服务行业,最为普遍的就是个性化需求表现的特别突出。在产品上市之前的市场调查、客户需求调研、以及把握客户的消费心理,满足客户的人性化消费意识等服务性工作非常重要。这就体现出了医药服务的超前性。

4、医药营销盈利的不合理性:目前药品营销的高利润、销售方式和机构的垄断性,对提高客户满意度构成了较大的阻碍。因此如何通过与客户的交流理解消费者,使价格与客户满意度之间建立起合理的互动关系,将成为制药企业盈利的关键。

1.1.3 CRM对我国制药企业的意义

通过对制药行业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实施 CRM 对制药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首先从客户的角度看:客户需要高质量的服务,企业所做的一切都必须让客户满意,满足客户需求。公司不仅要提供给客户优质的产品,而且应在售前、售中、售后提供全方位的咨询个性化服务,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数据中分析出关于客户的知识,通过客户的反馈提出行动计划。这个程可使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市场、面对客户、面对客户需求,并提供满意的服务。

其次从制药企业内部看:销售需要更及时、更准确的客户资料及反馈、支持决策、并努力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而这些也需要使用全面的客户管理工具来支持。

随着制药行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销售系统人员流动频繁。以往公司花费大量资金建立起来的客户资源通常掌握在医药代表手中,他们一旦离开公司,公司不仅损失巨大的客户资源,而且后来者又不得不重新对客户进行

资源投入,造成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大量增加,因此应努力将客户资源转变为真正的公司资源。

没有真正掌握客户资源的企业是非常危险的,销售管理层、甚至一个销售代表的更迭都可能给整个企业的销售带来很大的波动。因此可以通过把掌握在医药代表手中的客户资料录入企业的CRM 系统中使之成为公司的资源,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他们的离职而出现的客户资源的流失以及由其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客户关系管理(CRM)正是推动企业在销售活动中不断地加强和强化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有利武器。但是,承认客户关系重要,还并不等于承认要上CRM系统,二者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位在制药行业中实施过多个 CRM 项目的专家认为,如果一家制药企业能够成功应用 CRM系统,销售额可以增长 8%-10%

【8】。

目前,很多制药企业都存在现有系统严重不足的问题:

1、各个系统成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重复记录。如财务软件、销售管理系统及人力资源系统各自独立;财务软件数据与销售系统中入库和发货产生的应收、应付款不能信息共享。医院代表、药店代表、超市代表等销售人员的人事变动、职位升迁在销售管理系统中不能及时更新。

2、软件功能相对落后,操作繁琐。

3、新功能需要扩充。业务系统目前仅在公司总部,操作没有延伸到各分处;缺少对客户的管理和跟踪服务等。

4、系统需要重新整合。各个数据库数据不统一,系统界面不统一,运行环境不统一。

接下来,分析制药行业实施 CRM 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制药企业实施 CRM的价值点:

(1)客户信用问题。CRM 严格按照客户级别等级、信用等级,类似银行信用制度的监控体系的应用,可解决制药企业一直存在的最大问题—客户 信用问题。

(2)产品管理。制药行业产品的管理异常严格,尤其是 GLP、GSP、GMP等认证制度的要求,CRM系统对此有一个全面的管理。

(3)价格灵活应用。制药行业的价格很复杂,既要顾及顾客,又要符合国家有关法令,同时要考虑企业本身的市场情况,所以,CRM 系统需要提供灵活的价格设置。

(4)客户信息的动态获取。客户信息的动态获取对厂商来讲越来越重要。CRM 为此要提供多种接触渠道,并分类汇总、分析、分配、管理等。

(5)竞争管理。制药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其他任何行业,并且很多时候是表现在复杂的流通渠道过程中。CRM 系统对竞争产品、竞争厂商的全面管理,无疑能大大帮助厂商参与市场竞争。

(6)销售过程控制。制药企业销售黑洞是销售过程控制的最大障碍。为此,CRM 可以根据制药行业流程,对销售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7)客户服务及时响应。客户的满意不仅关系到满意度、再销售和信誉度等问题,对于制药行业来讲,甚至会导致法律事务的产生。CRM 通过提供自动化服务功能,做到实时、自动、准确的响应客户的服务请求。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篇6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道路曲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09届要严峻得多。”的确,据统计,2010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是650万--700万人次,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

虽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2010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往年校园招聘的主角外企减少了一成,并且外企们纷纷缩减了招聘计划和预算。据某招聘网站的数据表明,09年外企招聘企业减少了10%--15%。一些知名外企更是冻结了招聘计划,不再招人。

(二)、2010年大学生就业前途光明1、2010年经济进一步复苏将加大劳动力需求

(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

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伴随世界经济的增长,则可能形成国际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反弹。

(2)、我国经济结构已获得初步调整。经过2009年的结构调整,失调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将对一系列产业产生拉动作用;房价得到有效抑制;农业连续六年获得丰收改善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8月份的88.0,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企业家信心指数从去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三季度120.1,也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且加速势头十分明显。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述因素决定了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有所加快,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2、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并把握这些就业机会。

尽管此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才市场纷纷涌起“职场萧条”之说,然而还是有多家外企如往常般早早地启动了2010年的校园招聘计划。例如2009年11月18日首场针对2010年应届毕业生的外企综合招聘会——中智“外企进名校”招聘会,这是近两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外企招聘会。1200个岗位吸引了10000多名各校毕业生参加。据悉,经过了去年的最低谷,今年外企的招聘意愿触底反弹,特别是研发类外企尤为明显,那些能为企业节省大量培训成本的毕业生,最为吃香。而来自中智的调研数据则显示,沪上外企2010年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人数较去年增长达15%-20%。参加此次招聘会的120余家外企涉及了零售、IT、制造、汽车、奢侈品等多个行业,涉及金融、财务、软件工程师、销售等类型。由此可见,经济回暖之下对于技术型人员的需求提升,外企在中国市场比重值的增加,促使了这拨“招兵买马”的力度加大。

由此,可以乐观地预期,2010年大学生就业仍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大学生们切忌只看到严峻的现状和残酷的竞争,完全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二、今年来我省实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0%以上。拓宽高校毕业生五大就业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政府投资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招聘高校毕业生;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二是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城市社区建设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养老服务等岗位,及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

三是积极鼓励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对招用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

四是促进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要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引导困难企业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五是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统筹安排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适当增加工程硕士及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心理障碍

(1)急功近利。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

(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他人。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过于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大学生缺乏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二、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三、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

中国毕业生网全球职业规划师及高级职业咨询顾问等职业咨询专家均认为,处在不同时期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个人也需要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是否能够满足行业和企业的这种需求;反之,也要考虑行业和企业是否满足个人目标。个人和职业的契合度越高,职业生涯越有可能取得极大的发展和良好业绩。

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找工作前接受一些明确的就业指导,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与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四、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

一年内流失率达3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50%。日前,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在总结今年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开展情况时给出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短缺,这种奇怪的现象曾困扰着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症结究竟何在?

(1)、缺乏闯劲眼高手低怕困难。一些城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当地的高校毕业生应聘的热情不足,成功率较低。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校毕业生一心想到“大城市”、“知名企业”、“高工资行业”、“父母看重的地方及单位”工作,不愿在本地就业,对基层工作岗位及民营企业就业关注度不高;二是感觉薪资待遇达不到预期要求;三是遇到阻力和困难时就“知难而退”,缺乏试一试、闯一闯的精神,择业观念亟待转变。

(2)、缺乏经验“有经验”者仍是单位的“宠儿”。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一年至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不仅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甚至连办公室文秘、出纳等工种也要求有工作经验。“有经验”的求职者成为招聘会的“宠儿”,一些应届毕业生连简历也投递困难。“工作经验”已成了高校毕业生难以跨越的门槛,加大了应届毕业生求职困难。

(3)、缺乏认识就业后一年流失率达30%。缺乏对企业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导致心态浮躁。一些应届毕业生工作定位模糊,既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也没有坚定的求职目标。而这种认知缺失,直接导致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浮躁心态,且往往表现为两种极端:要不就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招聘单位要求过高,动不动就跳槽;要不就是过分自卑,摆出一副“只要你肯录用我,我就什么都肯做”的态度。这种浮躁心态使得毕业半年内成为大学生们流动最大、最不稳定的时期。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达3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50%。

(4)、缺乏技术当今市场需要的是大量技术类人才。缺实用技术遭遇就业结构性矛盾,许多应届高校毕业生缺乏实用技术和实践经验,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在大学生为找不到合适职位郁闷之时,企业也在为招不到人才而苦恼。目前我省多数企业都处在企业转型或产业升级期,对中级、高级人才需求将有一个较长的转换过程,特别是产业升级后所带来的技术型人才脱节、后备力量跟不上的状况尤为突出。由于产业结构的问题,当今市场主要缺少的是技术类人才和中高层次经营管理型人才。

第三部分:总结与建议

2010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不明显,尚不稳定;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数量规模扩大。2010年大学就业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2010年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需求增长将有所加快,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有所缩小,社会对技术类人才和中高层次经营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同时,大学生在就业中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够现实和理性化、作为“职场菜鸟”缺乏工作经验、知识结构不科学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大学生除了摆正心态,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态的洗礼,还应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通过自身学习或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更好的和企业的需求衔接,才能在黑压压的就业大军中突围而出,获取以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场生涯。在学校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做点兼职工作。使自己更好的了解社会,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准备。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独立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篇7

一、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视野看, 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通过造就大批各种类型的人才, 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素质, 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 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中, 发挥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逐步加快的国际环境中, 世界各国竞相制定人才开发战略,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及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这无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强大动力, 也为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无论从国际视野、还是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 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据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演讲所言, 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2020年要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从2002年开始剧增, 到2008年达到20年内的最高点。2020年, 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为8200万人, 如果此时的毛入学率为40%, 则有3280万人要求入学。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 仅靠公立高校远远不够, 必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主要是靠大力发展新制独立学院。从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求看,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规范化发展, 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变化, 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途径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建立法律规范

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论引导, 政府应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做好民办高等教育定位问题的基础工作, 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完善各项政策和法律规范, 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并担负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独立学院大部分是在政府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和政策的情况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办学的主要依据是国家颁布的2003年9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和教育部2003年4月24日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以及各省 (市、自治区)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各省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只对民办教育办学做了具体的规定, 而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管理和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 这与独立学院已有的办学规模和建设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由于民办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尚未得到保证, 民办高校运作的完全市场化和享受政策上存在着与公立学校不公平的矛盾, 给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在现实生活中, 尚存在许多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如民办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同属教育机构, 民办独立学院作为社会团体, 要到民政部门登记并接受其管理, 而公办高校则不必;政府发文件讲级别, 公办高校是厅局级, 民办独立学院则没级别, 往往对学校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民办独立学院按公办高校标准为教职工交“三险一金”, 但教职工退休后却不能享受公办高校教职工的退休待遇, 以致使民办独立学院很难引进专职教师, 引进了也留不住等等。

因此, 要使独立学院稳步发展, 就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 确保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明确民办独立学院的“公益性企业法人”地位, 规定合理水平的投资回报, 使独立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民营化运作方面有法律保障。同时, 民办独立学院不仅是一个企业化的组织, 而且是一个营利的单位, 承认独立学院的盈利性和公益性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的动力所在, 即使将来独立学院完全独立以后, 这种定性仍然适合。总之, 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确立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为独立学院稳步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规范, 为政府的规范管理和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 界定明晰的产权关系

任何产权关系的规范, 最终都应以制度的方式出现。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 产权归属、财产比例、利益分配等问题必须做到协议完备、界定明晰。这也是保护投资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之必须, 是独立学院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必然。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多主体投资办学的新模式, 要明确其产权, 就必须尽快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以有效回避申请高校和合作者之间的产权纠纷和国有资产流失。

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与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一方面, 对于属于国家政策性行为如税收优惠、建校用地的优惠等形成的财产, 产权应归独立学院所有;另一方面, 如果是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经济性扶持, 如为独立学院的举办而出的启动资金、设备等, 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两者的产权关系。二是独立学院获得公办高校品牌的使用权。这一无形资产的产权应界定为公办高校, 独立学院应为使用这一品牌而支付给公办高校相应的资金;对申请高校投入的品牌、声誉等软资源, 必须进行估价, 高校的品牌、声誉等软资源所值的金额, 可以由合作方买断, 高校也可以以此入股, 获得收益权;公办高校对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投入的无形资源所有权应归属于公办高校, 收益权归属于从事教学管理的个人或组织。三是根据《若干意见》, 合作者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根据“谁投资, 谁拥有产权”的原则, 土地等办学设施的产权应归合作者所有, 合作者也因拥有产权而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合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 政府的服务与监督管理

独立学院进一步的健康稳定发展, 与政府提供服务性的指导信息和有力的监管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采取类似于西方国家财政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 如及时公布生源信息、专业紧缺与过剩情况、存在问题的预警, 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政府提供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机构, 在管理的同时提供信息咨询, 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 从人才需求状况、结构、预测等方面给予帮助和引导, 形成合理发展的秩序,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于独立学院, 包括对其他民办高等教育, 需要建立类似公办高等教育的评估评价体系。评估评价工作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 同公办高等教育一样, 每五年进行一次, 结果向社会公布, 同时实施独立学院的问责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独立学院按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确保独立学院办学各方责任的到位, 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也可尝试建立教育拨款中介组织, 为政府制订民办高校整体财政计划, 明确各民办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 分配经费与评估结果挂钩。这样, 既有利于政府拨款的公正性, 也有助于民办高校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建立国家对各类教育中介组织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以保证其活动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三、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举办独立学院不仅仅是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高校、投资方和独立学院管理者关心和重视的事情, 不仅仅是独立学院学生家长和学生要关注的事情, 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支持。近年来, 一些独立学院陆续有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毕业, 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遇到歧视与冷漠。2008年开始独立学院毕业生学历证书将完全使用独立学院的专用证书, 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录用独立学院毕业生。这不仅挫伤了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求职的信心与热情, 对独立学院在读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小, 甚至还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用人单位应转变选才观念, 要量才而用, 而不应唯文凭选才, 认可、接受独立学院的本专科毕业生, 支持独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这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独立学院也应加强与高校之间和与包括媒体、其他公共机构、研究咨询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 形成有利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 探索植根于民间的大学行业整合模式, 在完善内部自律机制上, 增强独立学院在社会环境中的话语权, 有效地维护私立高等教育整体的合法权益。

四、形成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效应

高等教育的集聚极大激发了民间、个人投资或捐资办学的激情, 使得不同层次的公、私 (民) 办学校在区域内共存, 共享教育资源和当地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 从而更加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 产生良性循环, 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而诞生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以湖北省为例,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 武汉市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为满足更多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前几年得到迅猛发展, 教育部所属和湖北省所属的院校都举办了独立学院, 依托母体院校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获得较快的发展, 一些独立学院已经逐渐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 显示出独立的办学特色。目前有全省已该类学院31家, 占全国独立学院总量的1/10。随着政策的逐渐明确和经验的积累, 高等教育的集聚效应会越来越发挥优势作用。独立学院作为地方的特色和资源, 应充分放大资源优势, 壮大教育资源, 为地方的高等教育集聚效应发挥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中平, 郑能波, 任淑华, 杨宁, 郑彩儿.独立学院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

美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和财政部2006年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我国会计政策理念开始从讲究规则转为为讲究原则,允许财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做账。如此以来,就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巨大考验,尤其是对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然而,这一能力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具体来看,从企业运作的外在环境上有如下一些困境。所谓企业外部因素,指的是经济组织运行过程中必然接触,但又不在自己的设置之内的一些因素,包括法律因素、经济大环境、文化背景等等。

一、法律因素

法治社会,不论个人还是组织势必或多或少要与法律打交道,作为经济组织中涉及财务事务的一项工作与法律的关系自然更为密切。应该说,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法人单位,其所有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影响,在会计政策方面尤其如此。首先讲企业在选择自身的会计政策与会计运行方式时必须是依据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乃至政策规范,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而且还要严格符合有关的经济事务法,包括《公司法》、《税法》、《证券法》等。

其中,尤其是2001年实施的《会计法》对会计职业判断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企业明确了会计信息造假的法律后果,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在关于作假单位的处罚中明确了企业法人及相关主体的责任,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轻的也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从而为会计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只是提供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而且存在着定义不清醒,解读不明确的问题,因而只能说,它是会计职业判断令行禁止的依据,而非全部。更何况,经济社会变化迅速,法律往往具有时效性,需要不断修订完善。

二、经济因素

会计工作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反应,按部就班的计划经济需要的是按规矩按条例办事的会计人员,他们只需要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即可。比如,传统会计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会计人员只需要根据相关规定一项一项记录、反映。会计工作零零碎碎,几乎没有什么需要会计职业判断的业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是其显著特征,各种要素频繁流转,企业之间的可理解性变得极为重要。因此会计工作,尤其是会计职业判断需要考虑其他企业的指标可比性和能够提供使人理解的信息,一些国际交流频繁的企业更要考虑国际会计标准与惯例,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这种从经济组织内部关注转向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关注,绝不仅仅是某个会计行为或会计程序的变动,而是牵涉到会计工作整个理论结构和会计人员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因为不同的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行动主体。一方面不同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一方面合理合适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反过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进行,甚至是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正是因为其中的高度相关性,国家财务部门近年来加强了经济组织财务会计信息的检查评定,从其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多个方面进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会计职业判断向着应然方向发展。

三、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一般情况下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多的时候,文化仅仅是指非物质的精神财富,比如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如果对文化做个分类,我么可以引用霍斯蒂德的四种社会文化因素,即个人主义、权力距离、阳刚之气和不确定性规避。[1]所谓个人主义的社会,是指相对于集体主义社会更倾向于一种个体间独立交织的社会结构,而不是紧密交织、融为一体的构架;所谓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等级划分、权力不平等的接受程度;阳刚之气是指社会文化中性别功能、崇尚成功、强调效率的程度;而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社会对于不确定的未来所感到不安的程度。

研究揭示,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会计实务的处理会选择更灵活的、更个人独立性的判断,也更倾向于用激进的、带有风险的方式进行会计决策。而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则会与之相对,选择一种更谨慎、更有例可循的处理方式,避免判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权力距离大的国家,会计职业判断往往难以实现,那些统一性高、保密性强的会计原则会更为青睐。有强烈不确定性规避偏好的社会也会以崇尚稳健的会计事务处理方式为主,青睐会计事务的同一性和保密性。阳刚型社会倒是与个人主义社会更为相近,会计政策也会追求重个人成就、重决断能力,从而导向激进主义的会计政策。[2]

显然,我国的传统文化及社会气质更多地表现出一种集体主义的、强不确定性规避、大权力差距及低阳刚之气,在这种文化传统中,会计职业判断的独立性、权衡性很难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宗昌,乔旭东.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J].会计之友,2000(11)8-10.

上一篇:小学四五六年级课程表下一篇:无语的罗贯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