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景区

2024-10-16

杭州景区(精选8篇)

杭州景区 篇1

西湖吴山景区位于万松岭路以北伸入城区的吴山、紫阳山地块, 系天目山脉的末梢, 绵延伸入杭州城内。左控钱江, 右扼西湖, 东南北三面俯临街市, 西面与万松岭相接, 山势平缓, 峰峦相依, 由十几个山头构成。自古以来, 山名各异, 其总称各不相同。建国后, 则通称吴山, 众多小山分属于城隍山 (海拔63 m) 、紫阳山 (海拔98 m) 、云居山 (海拔98 m) 。

1 吴山历史及景区概况

史前吴山和杭州城区及西湖一样, 都为海潮所淹没, 至秦汉时, 历史上才有县址的记载,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 吴山沉淀了杭州不同时期大量的历史文化。春秋时, 吴山为吴越国界, 时吴时越;隋唐时, 隋文帝建州制于吴山, 是杭州州治的摇篮;五代时钱镠将吴山东麓原有的新城戍改建为朝天门;南宋在杭州定都, 此时吴山东麓左右两侧, 以大内衙署为起点, 坊巷集市辐辏, 建成了十里御街, 吴山成为杭州政治经济中心。经过历代发展, 山上道观庙宇林立, 形成了热闹喧哗的游览胜地, 山上香市, 山下集市, 一年四季来到杭州进香、观潮、游览、娱乐、购物、办事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云集吴山。20世纪后由于多种原因, 很多景观、遗迹、民俗、文物废弃, 吴山渐渐冷落, 风光不再。

2 吴山规划与定位

根据2005年国务院批准通过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2—2020) 》, 吴山景区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九大景区之一, 景区面积1.25 km2, 占西湖风景名胜面积总量的2.12%。规划红线具体范围为:北起河坊街、大井巷至鼓楼, 东自鼓楼沿十五奎巷、丁衙巷、瑞石亭、大马弄、太庙巷、中山南路、白马庙巷、市第四人民医院西北面围墙、严官巷、杭州卷烟厂西面围墙至万松岭路, 南界为万松岭路, 西自万松岭路、铁冶路接四宜路至河坊街。2008年, 《吴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吴山景区范围内的景点、自然资源、民居建筑等进行了统一规划、整理, 恢复了一些历史景点, 对古树名木提出了保护培育措施, 同时也推出一些旅游项目, 在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同时方便市民游客游览。该规划把吴山景区划分成河坊街景群、伍公山景群、城隍阁景群、阮公祠景群、三茅观景群、革命烈士纪念园区、云居山风景林、贺家山风景山林区等几个景观区。其余红线以内的城市周边区域为景观协调区, 协调区内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和资源破坏, 使与吴山景区的景观风貌形成一脉相承, 以此协调吴山景区与城市之间的景观过渡, 保护景区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规划设计理念:保护好山林环境, 整治历史建筑, 整修50年以上的历史民居, 整理环境, 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充分体现吴山各种人文历史和风俗民情。

景区文化特色:完整保护, 融审美、生态、文化于一体, 配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服务及管理设施, 建立与周边城区和谐共生的关系, 展示该风景区特有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 提供舒适的游览、休闲、健身场所。

3 吴山景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3.1 景区现状

根据吴山景区规划内容, 经过几年的努力, 城隍阁景群、伍公山景群、阮公祠景群、三茅观景群、革命烈士纪念园区、云居山风景山林区等相继建成开放, 上山观光游览的游客日益增多, 吴山重新焕发出生机。但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西湖申遗的成功, 人们的审美观和对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 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其他景区相比, 吴山景区各项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比如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还未完善、历史文化古迹有待进一歩挖掘展示、游览线路有待合理调整、标识标牌不够清晰、游览活动分布不均匀、部分景观细节上不够精致、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等。最难解决的是景观协调区建筑杂乱无章, 基础设施滞后, 生活污染等严重影响了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 损害了景区的总体形象。因此, 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挖掘吴山的历史古迹, 尽快完善吴山景区的景点建设, 整合游览线路, 尽可能对景观协调区进行整治美化, 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林风貌和文化内涵, 进一步开发一些旅游线路和主题活动, 让人们参与其中, 乐在其中。

3.2 发展建议

(1) 对景区进行明确的定位。吴山景区的景源主要有古树清泉、奇岩怪石、祠庙寺观、民俗风情、名人遗迹。吴山景区的设计定位:融山林景色、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具有突出当地风貌和个性特色的风景游览区。设计原则:利用吴山历史及地理的有利条件, 进一步挖掘与展示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手法, 把山上、山下分散闲置的景点很好地缀连起来, 使整个景区成为完美一体的城景结合的景区。

(2) 吴山泉脉众多, 但很多地方由于人的活动, 水质受到污染, 或由于山体变化, 泉景减退, 如泼水观音处, 香火较杂乱, 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建议对一些有历史记载的泉井现状进行调查, 对景观予以相应的整治, 尽量恢复吴山的水景。

(3) 吴山的岩石大多为石灰岩, 地质上属喀斯特地貌, 郁达夫以“路近、山低、石奇”评吴山特点。据古籍记载, 比较著名的有青霞洞石景、紫阳石景、吕字岩石景、宝莲石景、金凤阁石景、十二生肖等。除了十二生肖石景为众人所熟知, 其余的有待发掘整理, 建议对山上石奇者进行考察整理保护命名等, 还可通过灯光等设备的作用, 使奇石焕发出新的生命[1]。

(4) 吴山的祠庙寺观众多, 有祭祀历史人物的, 有祭祀上古传说之神的, 有祭祀儒、释、道三教供奉之神的, 历来有“吴山七十二庙宇”的说法。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庙宇都已废祀, 现在重建的有周新祠、伍公庙、宝成寺等, 规模不大, 游客逗留时间短, 反而泼水观音处等一些民间自发造小庙的地方, 烧香的人比较多。建议对一些重建的庙宇、历史上著名的庙宇古址及群众自发烧香处进行考察, 结合游客和景观的需要, 扩大现有庙宇的规模和增加一些庙宇建筑, 对文物古迹进一步挖掘历史内容和考古意义, 提高吴山庙宇文化的深度和广度[2,3]。

(5) 从古至今, 吴山都是杭州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有烧香祭拜的, 有逛庙会的。如今山下区域为上城区管辖, 花鸟市场和河坊街民俗商业街已成规模, 吴山应该利用山地特点, 举办一些斗鸟、斗鸡、斗蟋蟀、唱戏、武术、体操、养生、琴棋书画等活动及培训, 吸引市民到山上消费。除这些传统的项目, 还可开辟一些专门场地, 进行攀岩、宿营、野炊、定向运动、民俗体验、婚纱摄影、花事展览等。还可建百鸟园、采果园、教稼园、珍稀植物区等增加吴山的人气[4]。

(6) 吴山从春秋时期到民国, 留下丰富的名人活动遗迹, 有居所遗址、摩崖石刻、楹联诗句等, 建议对这些名人遗迹重新整理筛选, 或建立吴山名人诗句纪念馆, 或根据诗句的意境营造园林景观供游客参观浏览。城隍阁景群、伍公山景群、阮公祠景群、三茅观景群等景区内一些著名遗址已恢复重建, 并有相关文化展示。但一些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遗址是否可考虑补充恢复。 (1) 有美堂遗址。《淳祜志》称该堂“旧在郡城吴山”。北宋梅挚出守杭州时建, 由大文学家欧阳修撰《有美堂记》, 书法家蔡襄手书。 (2) 云居山李渔遗址。李渔是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 剧作家、小说家、园艺理论家。据《西湖古今佳话》称, 李渔曾在铁冶岭建芥子园;又据《西湖新志》称, 李渔于晚年将全家移居云居山筑“层园”。

(7) 绿化基本完成, 美化还有待提高。古时吴山绿化, “东有古樟西有松, 山陵桂黄桃又红”。根据这一基调营造了城隍山的古樟美荫、紫阳山的瑶台万玉景观, 并增加了枫香、红叶李、桂花等色香树种及一些地被灌木, 主要地块基本上进行了绿化。建议根据南宋时的“吴山八景”, 即峨眉夕照、金地笙歌、紫阳秋月、枫林红叶、瑶台万玉、鹿过曲水、三茅观潮、云居听松, 利用植物、小品、文字、建筑等园林要素, 绘制八景画面, 重现南宋景观, 亦是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的一个有文化历史意义的补充。此外, 尽快提高景观协调区的绿化美化, 使吴山整体的景观得到提升。

(8) 吴山目前各景点的连接路网基本形成, 城市与吴山的出入口较多, 群众上山方便, 但主路、次路、支路系统不明显, 加上吴山东南部和西部景点分散, 标识标牌不完整, 游人很容易迷路。建议对吴山现有的道路系统进行现场测查或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 结合景观需要, 对道路系统重新整合, 比如增加景点后, 可以去掉一些不必要、容易走歧路的支路, 或者把几条支路合并, 并系统设计标识标牌。逐步使吴山的游览线路及指示系统正规化, 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地要求。

(9) 由于一些建筑改变用途, 没有相应修改增加隔油池、化粪池等, 使原有管线堵塞溢流情况时有发生。建议对吴山景区的地下管线进行排查, 对有问题的节点进行处理整改, 补充完善图纸资料。今后对此类建筑在装修时严格审批, 使地下管线畅通。

(10) 吴山现有的旅游仅限于一些团队的烧香游或城隍游, 客人逗留时间短。建议在景点增设改造及游览线路整合后, 结合山下鼓楼、河坊街, 开辟一些特色之旅, 如寺庙文化之旅、摩崖石刻之旅、历史文教之旅、民俗风情之旅、奇石古洞之旅、休闲嬉戏之旅等。《仁庙五巡江南日录》:“康熙四十四年 (1705) 乙酉 (农历) 四月初四日, 皇上乘轿, 皇太子、宫眷出行宫, 由大街过鼓楼, 进城隍牌坊, 上吴山, 幸紫阳山, 各处游玩。午后仍幸城隍牌坊, 回行宫。”据此可开辟吴山皇帝巡游之旅。此外, 也可开发一些旅游产品, 如特色小吃、特色物品供游人购买, 还可以模仿原四宜路上吴山脚下的吴山驿的形式, 建一些青年旅舍, 使游客可看、可玩、可游、可留。

(11) 加大宣传力度, 可以监测山上的空气环境质量, 如负离子含量等, 作为宣传的一个亮点。餐饮走平民化为主、高端为辅的道路。

以上的建议需探讨后, 用方案的形式初步形成框架, 再逐点设计完善实施。项目报西湖综保提升完善工程和南宋皇城大遗址工程, 或者结合十二五规划里的吴山控制性详细规, 参与到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摘要:杭州吴山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 自2000年开始, 吴山历经几次景观提升改造, 但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其他景区相比, 吴山景区各项事业发展明显滞后。该文针对吴山景区在景源、基础设施、旅游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景区的提升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吴山景区,现状调查,发展建议,杭州西湖

参考文献

[1]沈福煦.“西湖风景”赏析[J].园林, 2000 (4) :9.

[2]贺业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3]冷晓.吴山考[M].杭州: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 1995.

[4]刘昱.传统文化景区的设计与规划取向——以户部山山地景区改造为例[J].绿色科技, 2011 (7) :11-13.

杭州景区 篇2

交通信息

乘游1、2、3路到岳庙站下车,步行前往或乘西湖游船到中山公园上岸。

孤山景点

中山纪念亭 ,在孤山后麓,有一座民国风格的亭子,中山纪念亭,正对西泠桥。亭旁是成片的中山纪念林,这片纪念林是1929年春天营造成的,林以落叶阔叶树为主,主要树要有枫香,麻栎,三角枫,乌桕,银杏,枫杨,喜树,泡桐,青桐,无患子,马褂木,榔榆,杨树,合欢,紫楠,香樟,石栎,石楠,棕榈,冬青等。

中山公园,位于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宫御花园一部分改建而成的。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公园与白堤终端的“平湖秋月”隔路相对,四开朱漆大门正对着秀丽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风光应接不暇,画船游移,笙歌悠扬,水鸟振翅,花蝶蹁跹。公园占地面积较大,内部布置曲折而绮丽。

俞楼,孤山南麓六一泉旁,有一幢两层三开间的中式楼房掩映于绿阴丛中。便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人称俞楼,门牌为孤山路32号。院内曾叠石成峰,花木扶疏,小池湛波,亭廊毗接,书香浓郁,清幽雅洁。

放鹤亭,放鹤亭初建于元代,为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建。现亭为1915年重建,面阔875米,进深885米,重檐携三灶。

浅析杭州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 篇3

西湖因城而盛, 杭州因湖而名。“杭州之有西湖, 如人之有眉目, 盖不可废也”。自古以来, “天下西湖三十六, 就中最美是杭州”, 西湖风景区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 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被誉为“人间天堂”, 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也是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面云山, 中涵碧水, 面积约60km2, 其中湖面6.5km2。同时, 西湖风景区也是杭州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城市公园的功能, 保持着城市的生态平衡, 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11年6月24日, 杭州西湖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处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 也是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为此, 开展西湖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研究, 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永葆青春和活力, 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此外,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 提出了努力打造健康景区的目标, 健康景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 包括景区负氧离子长期监测、水环境的监测、健康指示牌建设等, 不仅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可以迅速推广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为健康景区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外把游憩活动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2], 包含范围很广, 大到旅游、娱乐, 小到运动、游戏以及其他各项休闲活动。国外从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系统性研究游憩学科。以《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K.C.Mc Murry, 1930) 一文的发表为标志, 随后涉足于游憩领域的研究者逐渐增多, 研究的视角也在日益开阔。

国内关于游憩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很难精准地界定游憩的概念, 大多数关于游憩的研究也仅限于游憩中旅游活动部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由于缺乏对游憩在居民生活与城市功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没有重视如何解决市民游憩需求与游憩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1.3 技术路线

2 游憩者对杭州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的评价

2.1 游憩的概念

游憩 (recreation) , 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 意思是恢复更新, 英文为“recreation”, 原意是“to refresh”, 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憩给出了不同定义。但不管是何种理解, 可以看出, 基本上都限定在3个方面:闲暇时间、满足自我和休闲活动, 只不过在活动范围上有所出入。本文对游憩的界定为:在闲暇时间内, 在距离日常居住地一定距离的空间内进行的以放松身心, 恢复体力和精力为目的的户外休闲活动。为了数据收集以及便于研究, 本文所指的游憩活动包括在城市郊区停留24小时以上的活动。

2.2 问卷调查

为减少由于游客类型、游览方式、游览季节等不同而产生的结果偏差,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市民和游客分别设置了2种问卷 (市民版和游客版) , 问卷中既有共性问题又有差异性问题。为进一步获得客观、科学的调查数据, 本课题共发放问卷5000份。

2.2.1 调查地点。

既有收费景点, 如吴山天风, 又有免费景点, 如柳浪闻莺;既有西湖新十景, 又有西湖老十景;既有山林景观, 又有滨湖景观;既有清静幽雅的景点, 又有人流密集的景点。

2.2.2 问卷内容。 (1) 游憩者结构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居住地等。

(2) 游憩者行为特征:本地市民来西湖景区的频率 (次数) 、居住地与西湖景区的距离、出行方式等;外地游客来西湖景区的次数、出行方式、主要消费等。

(3) 游憩者需求:游憩者对西湖景区的认知程度、来西湖景区的主要目的、喜欢的游憩场所等。

(4) 游憩功能评价:游憩者对西湖的总体评价、是否还会再来西湖、希望增加的设施以及建议等。

2.3 数据分析

笔者共发放5000份问卷, 其中市民2500份, 游客2500份, 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数据统计后, 获得游憩者的主观感受。

2.3.1 游憩者结构特征。

从统计数据 (表1) 可以看出, 来景区的游憩者年龄层次在“15~22岁”、“23~30岁”、文化程度“大专或本科”、职业特征“学生”的居多, 这个特征与“无收入”比例恰好成正相关。

2.3.2 游憩者行为特征。 (1) 市民游憩行为分析。

根据以上8个关于市民游憩行为调查统计分析, 市民中家庭住所距离景区的远近几乎不是限制游玩的最主要因素, 来西湖景区的频率都很高, 说明西湖景区在市民当中已经是不可缺少的游憩场所。时间以上午时段来景区的比例最高, 说明在此时间段需要加强景区的管理力度, 并且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例如吴山天风景区, 它是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景点, 每天上午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 因此景区出台了上午12点之前机动车辆不能进入市民晨练区域, 并且还为晨练市民免费提供电源、存放衣物点等服务, 方便市民。最喜欢春季来景区的市民最多, “认为景区最吸引人”的是树木多、环境好, 这与春季气候宜人、西湖景区植被丰富, 处处是美景存在一定关系, 也说明市民对西湖景区绿地的认可度非常高。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发现进一步丰富西湖景区的植物种类, 加强夏、秋、冬季节的植物景观, 丰富各类花事活动很有必要, 让游憩者四季有花可赏, 游憩地的景色更加优美。从“喜欢的游憩场所”调查数据中显示, 西湖景区所设置的游憩场所比较合理, 基本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2) 游客游憩行为分析。

以上8个问题是关于游客的游憩行为的分析, 说明游客对旅游质量的要求在逐渐上升, 从走马观花式的团队游逐渐趋于追求品质的自助深度游。景区停留时间以短期为主, 消费以“餐饮”所占比例居多, 能承受的旅游支出还是以低消费为主。吻合游憩者的结构特征分析, 了解西湖的信息来源比较多源化, 喜欢“湖光山色”居多, 说明西湖的自然山水深受人们喜爱, 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蕴, 调查的结果喜欢率偏低。

2.3.3 游憩者需求。

西湖景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山水, 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配套设施上也是趋于成熟, 提供观光车、游船、茶室、游乐场、健身场地等。通过对市民、游客的调查数据显示 (表4) , 西湖风景区的绿地游憩功能体现了娱乐休闲价值、康体健身价值。

通过表5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人们对绿地的重要性认知度比较高, 人们愿意到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参加休闲、娱乐, 获得身心愉悦。

西湖申遗成功后, 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存在设施上难以满足游憩者的使用需求, 如“果壳箱”、“洗手间”、“休息座椅”等是游憩者希望在景区中有待增加。

2.3.4 游憩功能评价。

自2002年起, 西湖开始实施综合保护工程, 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西湖的生态保护、环境优化、文脉延续、新农村建设等, 通过这些年保护工程的实施, 新增许多历史文化景点, 丰富了西湖景观的内涵, 进一步拓宽西湖湖面, 有效改善了西湖的环境面貌。

3 影响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的要素

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同时, 选取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茅乡水情、花港观鱼、玉皇飞云、吴山天风、云栖竹径、杭州植物园、万向公园等11个点就空气质量、小气候等方面借助仪器开展定期监测, 进行景区与市区 (以万向公园为代表) 对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 以期获得更为完善的数据, 为决策和建议提供更详实的依据。

3.1 空气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的含量与环境质量具极强的相关性, 采用单极系数评价环境中负离子的质量。单极系数 (q) 是评价空气离子的重要指标, q=n+/n-, n+表示空气中的正离子, n-表示空气中的负离子, 当比值小于1时, 会给人们带来舒适感, 比值越小, 空气质量越高。

通过云栖竹径、双峰插云和万向公园等11个点的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景区的负离子质量远好于以万向公园为代表的市区, 景区的单极系数基本上在1以下, 而万向公园的单极系数平均都在4以上 (图1) 。

景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水域广阔可以产生大量的负离子, 而市区绿地匮乏、人车嘈杂、高楼密集导致负离子含量极低。因此, 游客走进景区参观, 呼吸富含负离子的空气, 潜移默化中起到了保健的效果。

3.2 细颗粒物 (PM2.5)

对11个地点的3种绿地类型取平均值进行对比 (图2) , 与负离子不同, 景区与市区在PM2.5变化上, 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总体上, PM2.5呈现沿景区边界向中心递减的趋势, 景区可以通过环境的稀释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2.5的含量, 例如三潭印月的含量最低, 云栖竹径和双峰插云也较低。

3.3 二氧化氮 (NO2)

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 西湖景区与国内其他景区不同的是其同时是交通枢纽。因此, 在交通繁忙的灵溪隧道南口、断桥东口和花港南口也进行了监测。如图3所示, 万向公园、灵溪隧道南口、断桥东口和花港南口与其他几个地点呈现显著性差异, 二氧化氮相对含量高。

3.4 一氧化碳 (CO)

对14个监测地点的调查发现, 只有在花港南口、断桥东口、灵溪南口、万向公园和断桥残雪可以检测出一氧化碳的含量, 在其他地点无法检测出一氧化碳 (图4) 。

3.5 紫外线

选取晴朗无风的上午 (9~11时) 测量不同绿地类型下紫外线的强度。根据课题的研究思路, 分别测量全光照、密林、疏林和滨水条件下紫外线的含量, 并将密林、疏林和滨水条件下紫外线的含量与全光照条件下进行对比, 获取不同绿地类型对削弱紫外线的作用。

研究表明, 1年中, 密林的紫外线变化趋缓, 夏季最低, 冬季相对高;疏林紫外线变化明显, 呈现出夏季最低, 冬季最高的趋势, 与疏林主要以落叶林为主有关;滨水的变化趋势则是秋季最低, 春冬季节比较高 (图5) 。

4 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环境因子监测发现, 西湖风景区游憩资源的供给以及游憩者需求之间尚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为更好地满足各类游憩者的需求, 现就进一步提高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提出如下建议。

(1) 西湖景区绿地规划, 虽然是景区内的规划, 但其生态系统也受到景区外环境的影响, 因此景区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确保自身生态及景观要求, 还要与现有的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相衔接, 使规划既符合城市特点, 又利于绿地自身发展。

(2) 加大对西湖文化的宣传力度。2011年6月24日西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入围世界文化遗产, 但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却发现游客对西湖文化了解及喜欢的程度不甚理想, 传播西湖文化刻不容缓。要充分利用景区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花展、庙会、第二课堂、博物馆、各类亲子活动、节庆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载体, 让游憩者在游玩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西湖的文化, 寓教于乐。

(3)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景区的绿地游憩空间是市民和游客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体现, 是促进游憩地经济发展的基础, 游憩者来说, 要保持游憩空间的环境质量。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环境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建立游憩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把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游憩者环境保护意识, 实现游憩资源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

(4) 发展具有西湖特色的绿色公共交通迫在眉睫。“城湖一体”的空间格局造成了目前许多车辆要穿越景区, 城市交通和旅游交通的混杂, 不仅加剧了景区的交通压力, 最主要的是对景区生态保护极为不利。本课题的监测数据可见一斑。加快剥离过境交通的步伐, 降低过境交通对西湖景区的负面影响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景区公交优先的举措, 实行车辆换乘, 同时建立具有西湖特色的多样化游览公交体系, 如观光电瓶车、西湖游船、公共自行车等工具, 西湖风景区各景点之间, 能真正形成一个游客通达极为便利的完整的游憩绿地体系, 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绿色出行。

(5) 互联网+时代, 要善做智慧旅游, 在游览前让游憩者能及时掌握景点客流、景点停车、交通拥堵情况、出行指南、空气质量分析、各景点的活动安排等相关信息, 这样可以为出行选择旅游线路提供参考, 从而缓解景点冷热不均的现状, 形成协调发展的均衡化格局, 为提升旅游品质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宁.基于居民需求的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 2014 (4)

[2]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 篇4

一、西湖概况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也称西子湖。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5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 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二堤、三岛、五湖”的基本格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二、主要景点

孤山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寡人孤”,与“断桥不断”“情谊断”、“长桥不长”“情意长”并称西湖三怪。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

苏堤、白堤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跨虹。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现在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特色,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

三、西湖开展旅游的优势

1.西湖所在的西湖区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城乡皆有,平原山水相依,是西湖龙井茶叶原产地,又是杭州规划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内大专院校众多。中共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机关均集中设在西湖区。西湖区山青水绿,风景秀丽,园林景观众多,有“西湖第一名园”之称的刘庄,是毛泽东主席生前数十次来杭的居住地。西湖区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建有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的陵墓、牌坊、陈列馆16处。多姿多彩的西湖就在辖区内,是杭州的游览中心。

2.随着华东五市游的火热进行,西湖也倍受青睐,游客源源不断。

3.杭州边界地区经济发达,为旅游提供了很大机会。

4.西湖周围饭店林立,为一些忙碌的商务客人提供了方便。

5.营造了自然的生态园林绿地,有效保护盒充分利用了原有古树名木与高大乔木,形成完整的绿带。

6.柔和的光环境烘托了音乐喷泉,富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变幻的灯光,舞动的水花,使之成为西湖最大的亮点,积聚了大量人气。

四、西湖开展旅游的劣势

1、西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古老的,就是那些旅游资源,没一点创新。

2、西湖附近的旅游设施有待逐步完善,特别是游客公共休息区的设施的维护。

3、西湖环保不是很好,根据有些报道显示,湖底淤泥过多导致西湖生态不平衡,对于景区的维护很有伤害。

4、风景区内建设性的破坏,西湖园林的建设并不是全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设计者学识上的错误,施工者不能很好的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及设计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都会照成风景园林的建设性的破坏。

5、湖滨建筑自身的协调性,如果从苏堤上看湖滨一线,建筑多事灰白色的基调,并且略显杂乱,看不到层次的变化。

6、对景区内涵的了解不足和文化意识的欠缺,没有把握住景观中最有内涵和价值的部分,往往会忽略了深层次的文化景观。

五、对西湖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杭城景色的赞美,杭州申遗成功是全体市民的又一大幸事。在进入后申遗时代的今天,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已是杭州政府部门和每个市民的当务之急。然而,在不久前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指标的测试中,山清水秀的杭州却排名在繁华喧闹的上海之后,使每一位杭州市民感到汗颜。西湖作为杭州风景的代表之一,景区建设更加要把环境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目前在景区日益发展的“农家乐”,对杭州的旅游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现为居民)收入,但应建立在生态、环保、文明的前提下。杭州原先有规模的露天烧烤现已陆续取缔,只有“九溪”的露天烧烤因缺乏管理力度,至使愈演愈烈,现已形成了大规模的露天烧烤集散地,百度、谷歌等网站随处可见,十几家烧烤户不断扩张,呈发展趋势;而且烧烤户的数量还在急剧增加,村干部带头经营也使执法管理部门增加执法难度。每逢节假日,景区内烟熏缭绕,交通堵塞,垃圾满地。大杭州的概念、交通、信息的发达已使九溪成为市区较中心区域,不同于历史偏远村落、人烟稀少的景况,露天烧烤的不规范化发展已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景区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如:

1、九溪烧烤源于80年代学生野炊,现有烧烤户几十家,主要存在经营不规范;脏、乱、差(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物品食品的卫生不达标、垃圾乱丢弃)等问题,导致空气污染,景观破坏,并易引发森林火灾等。

2、旅游旺季引起“九溪”景区交通堵塞、废气污染、节假日停车难等问题,并且停车收费不完全合理合法。

3、大肆破坏砍伐了茶基地,引起土地硬化,并有违章建筑搭建、污水违章排放破坏水源、烧烤浓烟污染茶叶等。

4、村民(居民)在溪水中洗涤污物、油污水的违章排放、地下水的违章采集,都污染了水资源。

对此,我们建议:

1、加强统一规划,提供经营场所。着眼发展,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根据辖区人居分布、经营规模、合理确定、修建与之相适应、相配套、能满足经营者需要的各类型、规范性经营场所。

2、坚决取缔露天烧烤,引入统一、规范的室内烧烤市场,既满足部分市民“口福”享受需求,又保证经营者的合理收入,同时也解决了露天烧烤影响交通、破坏市容环境、污染空气等问题。

3、征收空气污染治理费,加大烧烤的运营成本,以其控制数量和规模。工商部门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对未取得环保审批手续的烧烤点加强监督管理。

4、汽车集中停于景区外,景区内的居民及单位车辆凭通行证出入;增设景区外停车场;设电动游览车出入景区内。

5、引导九溪疗养院向住宿养生、运动健身(步行、跑步、爬山、自行车、太极拳)、健康文化等为主导方向发展,倡导建立利于老年人疗养、中年人养生、年轻人健身的健康村等形式的现代人减压休闲场所。

六、总结

杭州景区 篇5

目前, 用货币量估计旅游地价值旅行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众多部门的关注。旅行费用法 (Travel Cost Method, TCM) 是一项最早用于评价环境质量价值的非市场方法。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由经济学家Clawson和Knetsch最早形成理论, 因此也称ClawsonKnetsch法。发展于80年代, 已经被美国、英国政府机构广泛使用, 后来又逐渐被联合国采用, 用来评价休闲娱乐场所, 国家公园, 旅游景区等地的价值。至今已发展为三种基本方法类型:分区模型 (Zonal TCM, ZTCM) 、个人旅行费用模型 (Individual TCM, ITCM) 和随机效用模型 (Random Utility Model, RUM) 。

一、评价基本方法

旅行费用法以消费者剩余理论为基础, 以游客的消费者剩余来计算的游憩价值, 通过调查和统计计算游客往返于出发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各种费用, 建立游憩需求与游憩服务 (旅行费用) 之间的需求函数, 根据需求函数计算消费者剩余。现有模型有三种, 分别是分区旅行费用法 (Zonal TCM) , 一般个人旅行费用法 (Individual TCM) 和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 (Advanced ITCM) 。

分区模型模型理论已基本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其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针对路途遥远、费用昂贵、游客“重游率”低的旅游地评估, 我国学者李魏和李文军在传统的TCM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 (TCIA) , 并用它估算了九寨沟2000年的自然资源游憩价值。TCIA弥补了原始三类模型的不足, 完善了游憩价值评估体系。

改进后的旅行费用法主要有四个步骤:

1.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 询问游客的旅行花费。

2.根据游客花费的不同, 将游客划分为不同的集合, 使每一集合中的游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旅行费用。设总样本数为N, 按旅行费用将游客分配在不同区间, [C0, C1], [C1, C2], …[Ci, Ci+1], …[Cn-1, Cn], [Cn, +∞], 共n+1个集合, 每个集合的游客数分别为N0, N1, …Ni, …, Nn, N=∑Ni (0≤i≤n) 。

3.建立回归模型和需求方程。设第i个集合的每个游客都愿意在旅行费用等于Ci时进行一次旅游;显然在旅行费用等于Ci时愿意进行本次旅游的游客数目不仅仅是Ni, 还包括那些愿支付更高费用的游客, 因此在旅行费用为Ci时样本游客的旅游需求为Mi=∑Nj (i≤j≤n) ;取Pi=Mi/N, 为在价格Ci时这N个游客中愿意进行旅游的比例;假设这N个游客具有相同的旅游需求, 于是可以认为在价格Ci下每一个游客进行一次旅游的概率等于Pi;令Qi=Pi, 定义Qi是每个游客在价格为C时的意愿旅游需求。对Ci和Qi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游客个人的意愿需求曲线Y=f (x) 。

4.计算消费者剩余。将旅游者的实际花费作为一种“影子价格”, 利用影子价格来计算旅游者的支付意愿。在图2中, 对于一个很小的费用增加值△Pj, 旅游人次为Ni的一组游客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因此, 全体游客的消费者剩余为图中曲线以下的面积, 可计算为:

二、评价西湖景区游憩价值

1.案例研究地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 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 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 总面积49平方公里。湖区以苏堤, 白堤两个景段的优美风光称著。西湖风景区是代表杭州旅游形象的品牌, 杭州的金名片, 西湖的全开放使得西湖景区门票费用占旅游总支出比率小的特点, 比较适合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来进行评估。其评价结果为西湖景区的游憩价值的评估, 杭州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根据改进的旅行费用法, 设计调查问卷, 在五一黄金周前后开展调研, 选取柳浪闻莺 (自然景观) 、湖滨 (商业) 两个代表性地段进行。

2.回归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得到调查样本对西湖景区的旅游需求曲线, 回归结果如下:

西湖旅游价值的计算。对个人旅游需求曲线进行积分得到个人消费者剩余为:

加总游客的个人消费者剩余得到游客样本集合总的消费者剩余 (Sample Consumer Surplus) :

样本游客的直接支付的旅行费用之和 (Sample Travel Cost, STC)

所以, 西湖总的游憩价值RV (Recreation Value) 为

三、结论

本文以西湖风景区为例, 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对滨水空间价值其进行评估, 是旅行费用法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领域中的又一次探索与应用。也验证了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对门票费用占旅游总支出比率小等特点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可操作性。

总体来说, 作为一种非市场评估 (nonmarket valuation) 技术, TCM自身还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界对它也有不同的评价, 但可以肯定的是TCM理论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 我们要加强TCM理论的研究, 完善评价体统, 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以促进区域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摘要:旅行费用法TCM是用于评估旅游地游憩价值的常用方法, 普遍应用于欧美国家。在我国, 对于旅行费用法的方法研究还较少, 研究范围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它风景区的游憩价值评估上, 其它范围尚未涉及。而且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旅行费用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采用国内学者提出的改进的分区旅行费用法即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 (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 TCIA) , 结合我国旅游城市实际情况, 进行细节改进, 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和研究。

关键词:滨水空间,游憩价值,旅行费用法,西湖景区

参考文献

[1]Ann Breen Dack Right.The New Waterfront[M].New York:Thames and Hadson.1996

[2]张弓召, 于志光, 顾永清.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研究, 1999, (2) :24-26

[3]许丽忠张江山等:熵权多目的地TCM模型及其在游憩资源旅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武夷山景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7, (1) 28-36

[4]谢双玉訾瑞昭等: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与分区旅行费用法的比较及应用[J].旅游学刊.2008, (2) 41-45

[5]赵强, 李秀梅:旅行费用法 (TCM) 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8, (4) 213-219

[6]陈应发:旅行费用法国外最流行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法[J].生态经济.1996, (4) 36-40

[7]詹丽杨昌明: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软科学.2005, (19) 94-97.

杭州景区 篇6

“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 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 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至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针对低碳旅游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基本认同其实质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 (CO2) 的排放。

“碳足迹”的研究是对于以二氧化碳为重点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研究概念上图克和杰森认为:“碳足迹”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麦修、韦伯等认为碳足迹分为3层。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在研究理论上, 目前主要使用生命周期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在研究模型上, 碳足迹计算器在山水自然网站等众多网站均可见到。

“旅游者碳足迹”是在碳足迹的理论基础上的延伸。王玉、罗芬和钟永德在《旅游者碳足迹》中提出:“旅游者碳足迹”不同于“旅游产业碳足迹”和“旅游经济碳足迹”, 它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的估计值, 并不包括旅游物质载体生产、制造与开发, 和旅游管理部门等为旅游业正常运行而涉及到的间接碳排放当量。

“旅游者碳足迹”模型涉及到行业、部门、单位众多, 可操作性存在较大难度, 本文基于针对杭州西湖游客的实地调查, 选取单位基本的煤、气、油、电等相关数据计算旅游者碳足迹可操作性更强。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调研数据。2012年7月25日至8月5日, 调查小组在杭州西湖景区发放600份问卷, 有效回收580份, 访谈823位游客, 对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行为进行调查。

文献数据。查阅了《中国旅游年鉴2012》、《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杭州市统计年鉴》等文献, 收集2012年相关数据, 为碳足迹的测算提供数据依据, 为倡导低碳旅游提供实证分析。

标准参数。本文计算中运用的标准参数有各种能源碳排放因子、各种能源转化标准煤系数、交通中每人每千米二氧化碳标准排放量及均衡因子。

1.2 旅游者碳足迹模型的构建

1.2.1“吃”的碳足迹模型

“吃”的碳足迹是指旅游者由于食用食品所带来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足迹。由于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繁杂,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食物烹饪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的碳足迹。目前大中小型餐厅普遍用的是天然气灶, 根据IPCC公布的缺省值, 天然气的碳排放因子为2.09千克二氧化碳/立方米;一个一眼天然气灶一小时用2.25立方米的天然气;一个天然气灶一小时烧20个菜;每天每人用餐次数按2次计算;每人一顿用餐菜的个数用Ai个来表示;旅游天数用Bi天来表示;“吃”的碳足迹系数为γ1。

平均一个游客一趟西湖游“吃”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如下:

1.2.2“住”的碳足迹模型

“住”的碳足迹是指旅游者在入住各类酒店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所产生的碳足迹。酒店提供了住宿产品和服务, 使旅游者间接或直接地产生了碳足迹, 但本文研究的是直接产生的以电能消耗为主的碳足迹。根据IPCC公布的缺省值, 标准煤的碳排放因子为2.804千克二氧化碳/千克;电力转化为标准煤系数为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时[1];某类酒店的客房部每晚的用电量为Ci千瓦时;该类酒店的平均床位数为Di张[2];该类酒店平均入住率为Ei[2];出游天数为Bi天;“吃”的碳足迹系数为γ2。

γ2=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时*2.804千克二氧化碳/千克

平均一个游客一趟西湖游“住”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如下:

1.2.3“行”的碳足迹模型

“行”的碳足迹是指本次旅行往返过程中的使用交通工具消耗能源所产生的的碳足迹。每人每千米二氧化碳标准排放量为F千克/ (人*千米) [3];均衡因子为Gi[3];行驶距离为Hi千米;“吃”的碳足迹系数为γ3。

γ3=2*Fi千克/ (人*千米) *Gi

平均一个游客一趟西湖游“行”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如下:

1.2.4“游”的碳足迹模型

“游”的碳足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各类游览活动所消耗能源产生的碳足迹。杭州西湖风景区, 游客的游览方式多数为步行和骑自行车, 经过实地调查显示在这方面所产生的碳足迹比较小, 本文忽略不计。

1.2.5“购”的碳足迹模型

“购”的碳足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采购商品或者纪念品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所产生的碳足迹。本文研究的是西湖周边个体商店消耗电能所产生的碳足迹。个体经营店运行的时间为12小时;每天用电量为Ji;西湖周边商铺每小时的客流量为Ki人;购买的次数为Ti次;“吃”的碳足迹系数为γ5。

γ5=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时*2.804千克二氧化碳/千克

平均一个游客一趟西湖游“购”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如下:

1.2.6“娱”的碳足迹模型

“娱”的碳足迹是指旅游者在娱乐场所所消耗能源所产生的碳足迹。本文研究的是电能消耗所产生的碳足迹。根据调查显示, 西湖周边的ktv或者酒吧每天用电量为177.5千瓦时[4];接待60人次[4];设一个游客一趟西湖游去酒吧或ktv的次数为Ti次;“吃”的碳足迹系数为γ6。

γ6= (0.1229千克标准煤/千瓦时*177.5千瓦时*2.804千克二氧化碳/千克) /60人次

平均一个游客一趟西湖游“娱”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如下:

2 结果分析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 面积约6.5平方千米, 南北长约3.2千米, 东西宽约2.8千米,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 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2011年6月24日, 杭州西湖正式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2.1 原始数据

旅游者碳足迹核算所需数据如图表1~3和图1所示。

2.2“吃”的碳足迹

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 一趟西湖游, 平均一个旅游者“吃”的碳足迹为2.19千克。

杭州西湖有很多特色菜肴, 例如龙井虾仁、西湖醋鱼、东坡肉等等, 杭帮菜讲究烹饪的精致和入味。很多游客慕名品尝美食, 因此“食”的碳足迹占了1%。

2.3“住”的碳足迹

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 一趟西湖游, 平均一个旅游者“住”的碳足迹为49.6千克。

“住”的部分占了总的碳足迹的3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追求舒适, 享受旅程, 大部分游客选择星级酒店, 而一些高端的酒店往往也消耗大量的能源, 例如黄龙饭店、凯悦、喜来登等等, “住”的碳足迹也不容小觑。

2.4“行”的碳足迹

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 一趟西湖游, 平均一个旅游者“行”的碳足迹为104.8千克。自2011年6月24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 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而不仅仅局限于上海、江苏等周边地区, 因此路程较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被调查者中21%的游客选择乘坐消耗碳足迹大的飞机, 这大大增加了“行”的碳足迹的消耗量, 占了平均每位游客旅游者碳足迹的67%左右。

2.5 其他要素的碳足迹

杭州西湖以风景名胜旅游为主, 没有形成类似于西塘的“酒吧一条街”, 西湖游客以参观为主;在西湖周边酒吧、KTV、游乐园等较少。因此“娱”的碳足迹相对较少。

随着旅游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 游客渐渐由物质享受转到精神上享受, 更讲究体验式旅游, 对“购物”的欲望正减淡;游客对导游工作要求提高, 导游把游客拉到购物点的频率也在减少;而杭州西湖冬天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 一般商铺只在夏天开空调, 平均每天耗电量比较少。因此“购”碳足迹相对较低。

在“游”这一要素中, 由于西湖属于自然文化景观, 最好的游览方式是“闲庭漫步”, 西湖周边也设立了“自行车租赁点”, 游客大多选用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游览景点, 较少使用其他交通工具, 因此在“游”的方面基本不消耗碳足迹。

3 减少旅游者碳足迹的措施

在旅游者碳足迹的分析中, 杭州西湖游客在交通和住宿上产生的碳足迹占了近99%, 因此需要政府、旅游企业、西湖景区、游客三方面都共同努力, 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政策支持, 不断提升低碳技术水平

西湖的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加大投入, 鼓励研发, 奖励创新, 技术引进, 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夯实和提升低碳技术水平, 翻新的低碳技术, 使低碳水平的提高有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

3.2 坚持交通入手, 完善低碳旅游接待设施

旅游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交通路线, 引导游客选择合理的交通工具, 鼓励游客步行或骑自行车游览, 乘坐非机动西湖游船。还要完善低碳的接待设施, 节能减排。

3.3 强调社会价值, 打建绿色环保旅游企业

作为旅游活动的中介机构, 旅游企业除了做好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 还应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积极引导游客参与“低碳旅游”, 向旅游者提供绿色产品、绿色服务, 不以奢侈浪费、便捷消费招徕顾客。如西湖周边饭店可以执行棉织品“一客一换”, 代替原来的“一日一换”, 可以大大降低废水排放量和洗涤剂的污染。

3.4 进行低碳宣传, 加强旅游者绿色环保意识

作为旅游的主体, 游客要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避免奢侈浪费, 控制或者减少个人及设备的碳排量;另一方面, 尽量减少外带垃圾进入景点, 同时对自己产生的垃圾进行回收。

4 结语

4.1 旅游者碳足迹参数模型有待继续精确

旅游气候变化已经逐步成为当前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是旅游者碳足迹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碳足迹计算模型发现, 各个国家和组织对碳足迹中相关因子的确定有很大差异。多种研究方法会造成一定偏差。

4.2 旅游者碳足迹分析时间尺度研究有待深化

很多研究就以一年为例, 但是由于旅游者碳足迹的时间尺度涉及到当年游客总人数、当年客源市场结构特征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从时间尺度分析旅游者碳足迹难度较大, 有待继续深化研究。

摘要:低碳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主题, 我们对旅游的六要素进行分块, 分析研究“吃”、“住”、“行”、“游”、“购”、“娱”, 建立旅游者碳足迹模型, 估算一次西湖游过程中的平均每位游客的旅游者碳足迹总和。通过调研, 用具体的量化标准来衡量碳排放, 为低碳旅游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低碳,旅游者碳足迹

参考文献

[1]陆诤岚, 王云鹏, 杨国荣.饭店单位综合能耗、电耗限额及计算方法[J].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760-2009.

[2]王建华.2010年全国星级饭店基本情况 (按经济类型) [J].中国旅游年鉴2011.

[3]GOSSL NG S, PETERS P, CERON J P, et al.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EcobgicalEconmics》2005, 54.

杭州景区 篇7

关键词:杭州西湖,商业网点,配置,借鉴

为促进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受上级部门委托, 笔者有幸和相关部门人员赴杭州西湖公园风景区名胜区对景区商业网点的配置进行实地考察。如何结合福州市特有的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 丰富城市公园商业网点配置, 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为游客提供更为完善、便捷的服务, 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杭州市西湖景区周边商业网点建设经验

(一) 创新体制, 提升管理

2002年以前, 杭州西湖风景区由于行政资源分散, 杭州市园文局、规划局以及区级政府都不同程度上拥有对西湖风景区的管理、审批权, 多头管理的模式造成了各部门各自为政, 推诿扯皮, 众多的规划、法规以及行政管理难以最终落到实处。为此, 杭州市政府对整个景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及重组, 杭州市园文局更名为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下称西湖管委会) , 全面整合西湖景区内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以及一级财税等政府行政资源。西湖管委会 (园文局) 一方面作为市政府下属的专业局, 原有行政职能仍保留, 除西湖风景区外还管理着杭州市全市的园林绿化以及文物;另一方面作为市旅游局业务指导的独立行政区, 除不配备“公、检、法”职能部门, 其余政府各职能部门均配置齐全。整个西湖景区及周边区域做到统一保护, 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管理, 形成“区局一体, 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有效遏制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弊端, 为景区周边商业网点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 全盘规划, 合理布局

在景区周边商业网点配置方面, 杭州市结合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全盘规划景区周边商业网点建设的空间布局, 进行合理的业态引导。利用西湖景区现有历史、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完善公园配套服务网点,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商业网点配置。如:“楼外楼”的大众化餐饮消费, 西湖景区特色“民宿”, 西湖特色旅游及文创产品等, 既带动了景区消费, 又宣传了杭州历史文化, 一举两得。

(三) 会所转型, 业态调整

2014年, 西湖管委会对西湖核心景区的30多家高端会所进行关停、整改。随后出台制定了公园核心景区内商业业态“三不”原则, 即公园核心景区内不得从事油烟污染大的大型餐饮, 只能从事“蒸、捞、拌”等小型餐饮、西餐、咖啡甜点、茶座、饮品等餐饮业态;核心景区内不得由住宿、宾馆业态;核心景区内不得用作办公写字楼。要“无门槛”的让普通游客可进入, 可消费。杭州景区内目前除“楼外楼”、“天外天”、“山外山”三家代表杭帮菜文化的大型国有饮食业态得以保留以外, 其余高端饮食会所均已关停转型。“楼外楼”、“天外天”、“山外山”三家酒楼消费标准也已降低到工薪阶层可消费的水平。转型的高端会所多已改变为茶座、咖啡、摄影、艺术馆以及其他文创等行业。公园内的一般饮食业, 不在此次会所关停整改范围内, 照常营业, 消费基本在人均20元作用 (例如水饺一碗20元) 。

(四) 科技文创, 多元发展

2012年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推出的杭州智慧旅游手机APP应用正式上线, 它以电子地图为基础, 结合GPS定位功能和搜索功能为游客提供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的杭州旅游资讯[1]。此外, 西湖管委会加大了在网络电商、微信公众号、智慧景区服务以及文创产业的投入, 引导和培养一批电商营销和文创研发的企业和人才。2014年, 西湖管委会推出了“西湖礼物”特色品牌旅游商品专卖店, 专卖店内销售的产品多为地方文创企业自主研发、精心制作, 带有浓郁西湖景区特色的旅游商品, 从而打破目前国内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现状, 实现西湖品牌的特色经营。由于西湖管委会的政策扶持, 行业协会的统一管理, 政府的品牌推广, 加入西湖景区文创研发的企业团队已达到百家, 研发文创产品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二、对福州城市公园商业网点配置启示

(一)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1、整合行政资源, 构建强效管理体制

目前, 福州市园林局下属各公园景区承担着园内的绿化、环卫、安保、维修维护及部分经营等管理工作, 无相应的规划建设审批、行政许可 (含经营许可等) 、行政执法等权力。公园建设、管理及经营往往需协调多个单位和相关部门, 难以形成合力, 突出成效。建议:借鉴杭州西湖管理模式, 由有关部门牵头成立福州市公园景区管理委员会, 整合福州市内各公园景区资源, 重点划定西湖、左海、于山、乌山、屏山、闽江公园等各公园及其周边配套商业网点, 纳入公园景区管理委员会管理范围。下放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行政权利给管委会, 强力构建条块结合的公园景区管理体制, 推动福州市公园景区商业网点建设及福州市旅游的全面发展。

2、大规划, 细布局, 搭建整体城市旅游景观带

福州市区内的公园景区相对与杭州西湖景区来说比较分散, 公园景区大多数被住宅, 写字楼办公、道路以及其他形式商业配套分割, 无法集中划定出一块区域作为单独管理的行政区进行统一管理, 难以形成整体公园景点旅游经济带。建议:加大景区周边设施建设投入, 打通各主要公园景区壁垒, 搭建整体城市旅游景观带, 打造福州特色旅游品牌。 (1) 打造西湖—金牛山公园—闽江公园北园—上下杭—白马河公园—三坊七巷—西湖城市公园旅游景观带, 对周边建筑加大景观整治力度, 规定周边商业业态形式范围, 引导较为集中的具有福州旅游特色商业业态。 (1) 连接打通西湖到闽江公园北园一线。将西二环北路与西湖景区的中间地带纳入西湖景区的管理范围内, 改造西湖、西湖梦山景区周边道路, 设置步行道, 连接西湖梦山、金牛山公园、至北江滨公园一线, 设置有轨旅游专线, 并结合北江滨大道城市阳台的建设, 配置江景咖啡、酒吧、餐饮文化等中高端商业网点, 打通闽江公园北园和北岸CBD大型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壁垒, 使公园景点旅游业态和商务休闲业态相互延伸, 提升闽江北岸商务休闲游的品质。 (2) 结合台江上下杭景点改造, 将闽江公园北园延伸至上下杭景区, 并结合内河游览方式将白马河公园景点、三坊七巷以及西湖景区连接打通, 最终形成闭合的旅游回路, 整体打造福州旅游品牌。整个旅游回路中, 可采用纯游览方式进行, 将周边市民的生活交通需求与旅游游客游玩需求进行部分切割, 旅游回路上的游览交通工具可采用套票的形式, 增加旅游收入。

(2) 仓山区南江滨公园沿线, 也可借鉴北江滨的做法, 将南江滨大道改为下穿式通道, 公园与周边商业网点及社区应无缝连接, 延线路面应设置为步行街, 将环南台岛延线商业业态导入到环南台岛景观带中, 形成具有仓山地域特色的公园景点旅游商业业态。

(二) 拓宽思路, 完善业态

1、制定公园业态配套标准

现有的《福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 缺乏公园商业业态配套标准、形式的相应规范, 限制了公园景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修编《福州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 制定统一、合理的公园商业业态配套标准, 应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在统筹兼顾游客游园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 明确业态规模上限、业态经营许可范围, 划定业态许可区域, 完善公园景区基本配套业态。

如:配套公园景区内的餐饮 (以少油烟, 绿色环保为主) 、咖啡、茶座休闲、零食便利超市、摄影、文创、旅游纪念品销售以及景区周边的宾馆住宿、大型商业综合体等。

2、加快公园会所业态转型

目前福州公园景区内的会所, 都在转型改造阶段。建议:学习借鉴杭州西湖景区做法, 对大型高端会所给予关停整顿, 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鼓励引导其转向政策允许且适合公园景区内经营的特色产业;对公园内小型饮食店, 符合“蒸、捞、拌”形式的低油烟的饮食业态给予恢复营业, 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规范, 更好的为游客服务。此外, 可结合福州的木雕文化、脱胎漆器文化、软木画文化以及福建其他地区文化开发以博物馆形式的咖啡茶座商业业态和旅游纪念品业态;也可融入公园特色花卉, 特色植物, 打造具有公园自身特色的养生饮品文化以及农业食品文化。

3、打造业态科技服务平台

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 也是福建省旅游及福州周边旅游的重要中转站。但目前, 福州各公园景区在网络电商运营、微信公众号、APP、智慧景区服务等方面都在起步阶段。建议:在创新完善公园景区体制的情况下, 集中力量, 建立统一的, 规模较大的福州市公园景区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APP服务平台。在网络上整合福州市乃至福建省的各大旅游资源, 形成资源共享, 扩大门户网站、微信及APP工具的服务覆盖范围。网络平台主要以提高公园景区服务质量为载体, 以为游客提供便利便捷为商业业态发展目标。网站销售产品可包含门票、旅游服务、交通运输、住宿以及旅游纪念品等特色服务及地方商品, 不断推进福州公园景区的旅游品牌建设。在网络页面设计上, 还可留出稀缺广告位, 对网站上的稀缺链接进行招标, 转让网站广告经营权。在公园景点规划布局上, 适当配置智慧公园配套设施, 如自动售卖亭, 自动卖报机、银行自助服务以及WIFI云服务等, 推进公园景区的信息化建设。

4、打造文创特色旅游品牌

目前福州市各个区内都设有文化创意园, 文创企业的数量并不少, 但大多数文创企业多以房屋装修设计和艺术工艺品创作为主。在旅游商品开发上, 文创企业投入相对薄弱, 公园景区的售卖亭、商铺等商业业态内容较为单一。建议:借鉴学习杭州西湖经验, 结合福州民俗、文化和历史, 打造寿山石、牛角梳、船政、三坊七巷文化等特色品牌旅游纪念品专卖店, 并加大在公园景区内的投放, 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APP等科技服务平台, 扩大销售规模, 丰富公园商业业态内容。对公园景区内, 不便增设固定网点的, 还可通过增设移动售卖网点, 在节假日和人流量较大时, 进行移动售卖, 更好的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

三、结语

目前, 福州特有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游玩, 丰富城市公园商业网点的配置对促进旅游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城市公园商业网点配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网点的配置既要满足服务外来游客需求, 又方便当地居民的生活使用, 本文根据杭州西湖景区周边商业网点配置的经验, 尝试通过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拓宽思路, 完善业态等方面进行规划控制与引导, 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与环境相适应的、具有福州特色的公园旅游商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杭州景区 篇8

自2009年世界目光聚焦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低碳观念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即将到期,因此今年将迎来低碳话题的新热潮。[1]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增加森林碳汇,各界对低碳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世界旅游组织在报告中指出,旅游业占总产业的5%左右。[2]在各界逐渐重视“碳补偿”的情况下,在旅游业成为“排碳大户”的现状下,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了解旅游者碳补偿支付意愿,提出旅游者碳补偿模式在倡导低碳旅游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者碳补偿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 数据来源

调研地。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面积约6.5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为《世界遗产名录》。调研数据。2012年7月25日至8月5日,调查小组在杭州西湖景区发放600份问卷,有效回收580份,访谈823位游客,对旅游者西湖游的旅游行为进行调查。文献数据。查阅了《中国旅游年鉴2012》、《杭州市统计年鉴》等文献,收集2012年相关数据,为旅游者碳足迹提供数据依据,为倡导低碳旅游提供实证分析。

2. 影响因素分析

(1)游客自身因素

如图1所示,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本科/大专、硕士及以上的游客愿意为一趟西湖游支付碳补偿额的比例分别为51.2%、57.6%、64.4%、68.2%。说明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对培养低碳意识,实现旅游者碳补偿有很大的作用。

如表1所示,绝大多数人对全球气候有一定的了解,少数人完全不了解。对气候变化十分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游客对一趟西湖游所愿意支付的碳补偿额的大于100元的比例分别是15.8%、10.3%、8.3%、5%、0%。这说明游客对全球气候了解程度越高,愿意支付的碳补偿额越高,因此提高游客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度对碳补偿支付模式的建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2)政府及企业因素

如图2所示,由旅游者本人资源支配是游客最青睐的碳补偿支付方式。这可能是由于旅游者对政府和旅游企业不信任造成的。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游客担心碳补偿额的透明度,碳补偿的支付额的流向是否公正透明是旅游企业和政府取得游客信任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游客不愿意强制被收费,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家庭收入和经济水平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而且强制性的类似于“购买赎罪券”的措施会让游客反感。而由游客自愿支配则充分给予了游客空间。让游客自主支配支付方式,建立自主自愿的旅游者碳补偿模式是今后要研究的重点。

三、旅游者碳补偿模式

1. 政府

(1)制定碳补偿标准。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温室气体核算制度,那么制定相应的旅游者碳补偿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碳补偿方面,我国依然确实政策上的规范和支持。中国绿色碳基金规定1000元可以补偿5.6-8.6吨的二氧化碳,但没有一个明确的转化系数。一项标准它应该规定一次旅行过程的支付标准、交给什么组织、用什么方式交、碳补偿额的流向等一系列问题。旅游者碳补偿标准的制定对碳补偿模式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建立碳汇工程。建立与旅游者碳补偿相对应的林业碳汇工程,并把此项工程作为碳补偿终端项目。政府部门要建立专门的林业场所供植树,并配套相应的网络系统。中介机构通过网络了解游客碳补偿支付额,种植一定量的树以达到碳补偿的目的。

2. 企业

(1)打造碳补偿网络平台。碳补偿网络体系的构建以信息公开化、流通透明化、造作方便化为基础。例如,运用手机APP,通过手机自带软件把一次旅行中的碳足迹转换碳补偿支付额,在手机或网上支付,并随时可以查询这笔支付额的流向和运用结果。这种透明化的方式可以取得游客的信任,并愿意支付这笔费用。

(2)设立碳补偿彩票基金。目前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管是生产力水平还是经济水平还难以跟发达国家抗衡,中国国民的低碳旅游意识也相对薄弱,很多游客不愿意支付碳补偿额。因此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旅游者碳补偿方式尤为重要。单纯的支付形式(由企业、政府代收)会民众感觉反感,而通过自愿认购彩票基金的方式来达到募集碳汇林工程资金的方式显得有新鲜感和亲和力。旅游企业可以通过鼓励游客购买彩票和基金的方式达到旅游自愿购买的目的,既保护环境又满足游客自身利益。

3. 游客

游客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提高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度,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游客的旅游过程中,在顾全旅游体验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减少碳足迹,比如自带垃圾袋、在景区步行或骑行……并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补偿旅游过程中的消耗的碳。旅游者良好的环保意识是碳补偿模式构建的最能动性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育文,张骏立,陈静,刘博.“碳补偿”机制在构建低碳城市进程中的意义——以北京市零碳车贴为例[J].价值工程,2011,(25).

上一篇:财政拨付资金下一篇:血管源性水肿